读《阿q正传》有感
第一篇:读《阿q正传》有感
《阿Q正传》是中国新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鲁迅先生用他的笔形象地勾画出了中国人灵魂的病态。文章记录了主人公阿Q的一生。这其中,阿Q的“精神胜利法”始终是他制胜的法宝。
阿Q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以靠帮别人打短工维持生活,可以说,阿Q是一个勤劳的旧时代青年,什么脏活累活他都愿意干,这是他人生的闪光点。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近乎是一个“完人”了,但可惜他体质上有一些缺点。
一则,他的头上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庄上的人都拿这点和他开玩笑,嘲笑他,讥讽他,于是终而至于打,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由此可见,当时的社会是多么的世态炎凉,人与人之间没有丝毫的情感可言,而这时,诸如“我终于被儿子打了……”之类的话,便成了阿Q自我安慰的方法了。
阿Q纯属于一个欺软怕硬的角色。鲁迅先生将此描绘得淋漓尽致,在被王胡和钱太爷的大儿子打了之后,只敢忍气吞声,然而见到比他还要弱势的小尼姑,却对其动手动脚,这更让人觉得社会的黑暗已经到了极致。
故事最吸引人的当属参加革命这一情节阿Q由于偷盗而趋于末路,但这一场“革命”又给他带来了新的生机,阿Q本身并不知道什么是革命,却一味想参加革命,在他眼中,参加革命就会有钱,有房子,有女人,可以将赵太爷一家全都抓起来,这种精神上的满足让阿Q完全沉浸在参加革命的幻想中。
阿Q为了能参加革命,不得以便去找“假洋鬼子”,这本是他敌视的人,现在却有求于他,可见阿Q的尊严已完全丧失。之后,在赵家被抢,阿Q被诬陷抓进大牢去之后,他仍然不知道是什么回事,在大牢里过得挺舒服,这不得不让人感叹,时代决定着一个人的性格,直到自己被枪杀了之后,依然没有认识到自己因何而死。
在鲁迅先生的笔下,《阿Q正传》成了一幅以当时社会为背景的画卷,是对中国二十世纪知识分子心态的一个典型反映,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缺陷的一个真实写照。我想,身处如今这个时代,再去欣赏那个时代的作品,感受到的似乎更多一些。如今和过去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在以前那个黑暗的时代,人人似乎都是冷血的,一切为了自己的利益,丝毫没有感情可言。可现在,人们的生活富裕了,通讯技术发达了,人与人更加不相互走动了,甚至邻里之间都老死不相往来,这难道不也是鲁迅先生笔下那个时代的继续吗?
在我看来,鲁迅先生写下《阿Q正传》,一是为了批判现实,二也是为了提醒后世之人放下冷漠,放下私心,远离黑暗的心理。真正创造一个崭新的社会。
第二篇:读《阿q正传》有感
一谈到阿Q,人们往往就和所谓的“精神胜利法”联系在一起,和所谓的国民劣根性联系在一起。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或许也在于此,但仔细读过以后,心中总升起一股无奈之感,为阿Q无奈。
何谓“精神胜利法”?就是一种用心里暗示的方法来将自己所受的不幸之事想象成一件幸福之事,如阿Q在挨打之后摸摸脸一想,“儿子打老子了”。何谓国民劣根性?就是指像阿Q一般的广大劳苦群众,无论受怎样的屈辱和压迫都想尽办法来安慰自己,不思进取的人生观。
然则我们真的能去批判如阿Q一般的人物么?我们有什么权力,去笑话一个如此为了生存而努力活着的人呢?
我们可以尽情的去批判,去否定阿Q,去从阿Q身上找出种种人类的劣根,那有没有想过,如果自己是阿Q,会不会活的比他更好一些呢?
于是我们抱着一番济事救人,感化大众,并有着充分法律观念和人权意识的思想成为了阿Q。我们被人打了,怎样?去勇敢的反击?去找警察?结果只能自认倒霉,并想着早晚某天发迹了如何报复。我们不能姓自己的姓,怎样?去理论?去衙门告?去理论只会遭顿暴打,去衙门根本赢不了金钱为上的官府。就算赢了官司,赵家从此再也不会招我们打工了,怎么去赚钱呢?于是在这个人吃人的社会里,我们举步唯艰,寸步难行,胸中的满腔抱负又得不到发泄,最后郁郁而终。这样就好了么?这样就没有了所谓的国民劣根性了吧,大家满意了,人却都死了。
革命啊!觉醒啊!就是因为那样的生活活不下去,所以要革命啊!好吧,先不说这群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活的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苦,单说这个没文化,没人缘,没钱财的阿Q如何去发动人们和他一起造反吧。
我并不在意阿Q的对与错,只是认为在他那个环境里,他确实以一种最聪明的方式活着,知道自己无力改变这一切,不得不用精神胜利法来武装自己,给自己一个能够继续活下去的理由。总有人会革命的,但那个人绝对不会是阿Q。
或许太悲观了些?一个人要改变生活,要成功,就不得不付出努力的汗水,但反过来说,一个人付出努力的汗水,却不一定能够获得成功。这与周围的环境以及自身的天分是密不可分的,我想每个人都十分清楚这一点吧。为什么如今有种论调,说阿Q精神在如今的社会中特别普遍?还不是因为人们都想活得更开心点,还不是因为如今的人们,也在无奈的承受着,种种不足为外人所道的无形的压力么。
说到底,很多的所谓自信,竟然都是源于这体现着民族劣根性的精神胜利法呢。
考试成绩低了,就说自己努力点比谁都强;工作职位低了,就说自己其实比谁都聪明;赚钱少了,就说钱财是身外之物;长的丑了,就说美源于内在。无论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人们的种种自信都给了自己继续活下去的动力,让这个世界多了几分平和,少了几分暴虐之气,难道这样不好么?
口说无凭,恰好我也亲眼目睹了一个典型的例子,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正好说明了自我安慰,对于人们是多么的重要。
我有两个同学,大学以来由于成绩太差,挂上了很多的红灯,并于大二被降级到大一。结果仍是无法好好学习,现在正因挂课太多而被通知劝退。
遇到这事,谁都会伤心的,但毕竟已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同学甲很快接受了现实,并早早通知了家里人。于是家人很快帮他找到一份工作,如今他一脸轻松的表情,竟看不出有一丝伤感。
同学乙得知消息后闷闷不乐,竟停止了进食,这一停就是将近两周。据说两周内他只吃过两次东西,最后被同学们强制拉到医院治疗。如今乙同学每天从早到晚挂着药瓶子,并有了精神失常的症状,我们早中晚轮班照看他,生怕出什么意外。他的家里困难,目前的费用全来自同学的捐献和院里的资助。
我在讲述一个令人痛心的事实,我无意指责乙同学,一想到他现在的模样就忍不住去暗自伤心。但如何去面对即将承受的挫折,是我们应该从这件事中所汲取的教训。事实是无法改变的,唯一能改变的,就是我们看待挫折的态度,精神胜利法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此了。他可以让一个人不求上进,失去目标;也可以让一个人以不同的角度面对现实,从而摆脱思想枷锁,快乐的生活。
或许可以这么说,总有不是阿Q的人奋勇站出,带领广大群众大胆改革,科技创新,开拓视野等等诸类。而其余众人,还是多少带点阿Q精神的好吧。
英雄不是那么好当的。
阿Q却是幸福而又自在的。
希望这不是传说中消极的人生观吧,以上就是我对《阿Q正传》的所想所感。
第三篇:读《阿q正传》有感
《阿Q正传》,一部发人深省的小说,向我们展现了一个麻木的社会和一群愚昧的畸形的国民。读完后,阿Q的形象便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民典型。他一无所有,甚至想不起自己姓什么;他没有住所,不得不住在破旧的土谷祠里;他地位低下,是赤贫的雇农,只靠给别人打工过日子。阿Q的性格十分复杂,他“真能做”, 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但他的身上也存在农民的弱点:主观、保守、狭隘、愚蠢等等。最令我们熟知的,便是阿Q的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他时常地受压迫受剥削,被侮辱被损害,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健忘、忌讳缺点、以丑为荣等种种手法自我安慰,自我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之中。“精神胜利法”实际是麻醉剂,它使得阿Q逃避失败,不能清醒的认识自己的悲惨命运,虽然受尽欺凌,却无真正的不平——在他的已经是畸形的思想里,强势的压迫似乎成为了理所当然的管理。对于强势的人,他口头认输并用“儿子打老子”之类无聊的自欺欺人的话支持自己的面子,对于弱者,则用“恃强凌弱”来证明自己的力量。
我们从《阿Q正传》中就可以看出,阿Q和赵太爷,在某种程度上,其实都是一类货色,假如阿Q得势,将是个赵太爷,假如赵太爷失势,则又会是活脱脱一个阿Q。从更远的思想根源来说,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思想陈陈相因,它们已经在劳动人民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了,因此封建礼教、封建道德规范一代代从精神上麻醉和毒害劳动人民。这种麻醉和毒害造成了阿Q的愚昧落后和麻木不仁。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概括了当时国民的弱点,揭露出那个社会的病态。
鲁迅先生以笔为刀,解剖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写出中国人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惨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作者在这篇小说中,为疗救这样病态的社会、病态的国民而发出痛苦的呐喊。
http://www.cnrencai.com/【读《阿q正传》有感】相关文章:
《阿Q正传》读书笔记06-19
阿Q正传阅读心得11-26
《阿q正传》读书笔记09-12
《阿q正传》心得体会01-13
读《阿Q正传》有感01-11
读阿q正传有感06-07
读《阿Q正传》有感02-04
《阿Q正传》优秀读书笔记范文08-24
阿Q正传读书笔记(精选15篇)07-13
读阿q正传有感(15篇)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