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如注》读后感
读毕飞宇的短篇小说《大雨如注》让我想起了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渴睡》。《大雨如注》中的姚子涵最终生病,只会讲英语,这不是一种人物的主观选择。《渴睡》中的'小保姆瓦尔卡是个十三岁的姑娘,她最终掐死了摇篮中的孩子,这也不是她依靠理智做出的选择。契诃夫比毕飞宇更直接更简约,瓦尔卡不得不睡觉,生理到达极限后发生的一切已没有悬念。毕飞宇借助一场大雨,让姚子涵生病,最后这女孩满口英语。这两篇小说,不设置悬念,直奔结局,但结局令人意外,余音绕梁三日,回头细想合情合理。
比较这两篇小说,契诃夫的《渴睡》中还有贯穿其内的冲突,毕飞宇的《大雨如注》则在淡化冲突。这点《大雨如注》比《渴睡》高明,毕飞宇行文更低能耗。瓦尔卡要睡觉,可是那个孩子让她睡不成觉;姚子涵对各种学习根本没有抗拒之心,而是苦在心里,乐在外在的赞赏和成就感中。《大雨如注》中的姚子涵和她的父亲,同心共志,没有矛盾,可最后芝麻捡到了,西瓜丢了,她不会母语了———这篇小说的冲突在最后才显现。契诃夫和毕飞宇潜入人的下意识,写到了人本身无法自知自明的那些奥秘与困惑。前者是反抗,后者极端顺服。
【《大雨如注》读后感】相关文章:
《童年》读后感05-13
《匆匆》读后感05-09
边城读后感05-09
简爱读后感05-08
童年读后感05-09
《简爱》读后感05-07
《智慧人生》读后感03-20
智慧人生读后感03-31
城南旧事读后感05-13
《青铜葵花》读后感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