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跟孔子学当老师》优秀读后感

时间:2021-05-03 13:51:1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跟孔子学当老师》优秀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跟孔子学当老师》优秀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跟孔子学当老师》优秀读后感

《跟孔子学当老师》优秀读后感1

  在《跟孔子学当老师》一书中,周勇教授指出:教书不等于教学,除非教的是自己通过学习撰写出来的书。我特别认同周教授的观点,我所知道的教育家或者教育学者,诸如朱自清、钱穆、吕叔湘等人,他们虽然常常谦虚地称自己是“教书匠”,但他们其实是真正的“教学匠”,他们总是把自己的“学”交给学生,或者是把自己的“渔”送给学生,而不是弄一盘死“鱼”给学生吃。

  我想,这些大先生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一定根“学第一,教第二”的教学理念有关。“先生”的开创者孔子最喜欢的事不是“教”,而是“学”,他不停地“学”,藉此当上了教师,获得了快乐。孔子是把自己研读过的历史文化遗产变成了自己的“文”,换言之,他消化了自己所能学到的历史文化遗产,把它们变成了自己肚子里的'“学问”。难怪他可以心情快乐、底气十足地站在他那座土堆起来的“杏坛”上。“学”就是孔子借以安身立命的生活方式。在确立人生第一乐事的过程中,孔子遇到的最大诱惑是“思”。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把“思”作为第一乐事。“思”必以“学”为基础,否则“思”与“学”都无乐趣了。因此可以说,孔子之所以能够当上教师,尤其是他之所以能够通过教学,通过与学生相处,品尝到类似与真正贴心的“朋友”或“知己”进行交流的幸福,全是来源于他的“学而时习之”。陶行知先生常说,当教师的,得先“学而不厌”,方可能体会“诲人不倦”的大乐。钱穆,朱自清们似乎没有这样说过,但他们的幸福教师生涯同样是建立在自己不断“为学”的基础之上。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其中“不愠”与“乐乎”皆来自“学”,换言之,“学”实为教学或教师生活之本。

  只有先学了,才能教学,才能成为“不愠”与“乐乎”的教师。孔子即是先通过历史文化将自己所要教授的“义理”研究清楚,然后才来教学生。他是一位真正的以“学”与“思”作为“教体”的教师。

《跟孔子学当老师》优秀读后感2

  研读了《跟孔子学当老师》的佳作,掩卷深思,受益匪浅,只感觉自己教学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坚定和从容,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做教师若不学孔子乃是一种缺憾。孔子之所以值得学习,不仅因为他有我们没有的东西,更因为他的精神可以成为我们这些中国教师的“根”。我们以他的精神为“根”,不仅可以让自己的日常“做人”有一个中心,而且能让自己的职业生涯给学生带去一种文化或精神上的熏陶,使他们将来无论做什么也有源自中国文化的“根”,而不仅仅是让他们通过大学的招生考试,然后便不知道心灵将往哪里去了。孔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仍然是指导我们教师学习的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这些中国教育大地上的美妙风景,这些深深卷入了我们的教育生活的美好语词,蕴藏着一份宗教般虔诚、炽烈、隽永的”教学之恋”。

  教育什么时候有最大的教育效能?我想答案是:让师生双方产生心灵的共鸣!

  真正的教学乃是以师生的求学经验与心得体会为基础,非得要师生之间的求学经验与心得体会发生共鸣,才会发生真正触及师生心灵的教学。将自己的求学经验与心得体会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将要耕耘的“学”一句话,是教师先把自己的“学”教给学生,让教师了了解教师的“学”,然后和学生一起“学”。

  向学生传授真正能触及心灵的“渔”,并因此让他们更强烈地感受到我们的爱;反思我们的教学内容是不是来自于我们自身的求学经验与心得体会。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才是教学时必须考虑的头等大事。另外,仅对学生的爱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教学内容,而且教学内容越多越好,越能显示老师对学生的爱。

【《跟孔子学当老师》优秀读后感】相关文章:

治学当学钱钟书征文800字11-15

企业处于逆境,当学朱祈镇的创业故事09-23

暑期当辅导班老师社会实践报告12-14

跟靠谱的人共事,跟聪明的人聊天09-14

优秀老师辞职报告02-16

孔子观后感03-31

跟单实习总结05-07

跟岗学习总结03-13

看孔子观后感04-02

人物传记布衣孔子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