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文化礼堂调研报告

时间:2021-02-20 08:03:14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文化礼堂调研报告

  篇一:文化礼堂调研报告

  经过30几年的改革开放,浙江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开始迈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广大农村的经济条件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筑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成为农村文化发展繁荣的重大问题。临安市委市政府认真总结农村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探索通过“文化礼堂”,来推动农民加速实现精神富有,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形成一些重要经验,产生方向性、创新性、示范性意义,我们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初步的总结和思考。

文化礼堂调研报告

  临安市建设农村“文化礼堂”,构筑新时期农民群众精神家园的探索和尝试,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众多好评,因为这一创新性举措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社会条件和群众基础,反映了社会发展新阶段农民群众的文化新需求。

  1、建设“文化礼堂”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正确方向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各地群众相互交流,融通促进,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近代以来,面对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世界趋势,面对民族危机的严峻考验,中国人民以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决心和勇气积极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成果,逐步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开创了中华文化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民族进步的主导思想,成为人民奋斗牺牲的强大精神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开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创造着新时期的新文化。

  目前,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文化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全社会重视、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日益高涨,为文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文化发展拓展了巨大空间;我国 一、建设村级“文化礼堂”,构筑农民群众精神家园的重要意义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重要契机。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文化发展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发繁荣的历史任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对此全会做出了全面部署,党的十八大再次重申文化大发展发繁荣的重要意义。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只有实现农村文化的发展繁荣,才有可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只有农民开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才有可能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能力。可以说,建设村级“文化礼堂”,是促进农村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正确方向

  2、建设“文化礼堂”是推动浙江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的创新思路

  从历史来看,浙江实施城乡一体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比较落后。经过20几年的快速发展,到新世纪初,浙江部分农村的经济条件明显改善,农民的精神风貌和文化需求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浙江省在2003年就形成了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思路,2004年,浙江省明确提出要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子。2004年底,省委、省政府制定了《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支持促进作用,实现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

  2006年4月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提出要通过推动产业新发展、建设新社区、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构建新体制,把农业建设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能致富农民和可持续发展的高效生态农业;把村庄建设成为让农民享受现代文明生活的农村新社区;把农民培育成为能适应分工分业发展要求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形成城市和农村互补互助、共同繁荣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经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乡村康庄”、“生态家园”等一系列工程建设,农村的各项事业也出现了新局面。2012年,中共浙江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提出,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浙江而奋斗的目标,强调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基础。这就意味着,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必须由“物质富裕”到“精神富有”,必须探索发展精神文化事业的新途径。从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到村级文化礼堂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升级版”,是新阶段沿海发达地区农村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可以说,建设农村“文化礼堂”,是推动浙江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的创新思路。

  3、建设“文化礼堂”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可靠平台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来源于内部生成元素的多姿多彩,中华文化历久弥新,取决于内部结构的和谐与活力。在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始终处在不同民族之间的不断交融,不同区域之间的不断交流,不同阶层之间的不断交汇之中。广大农民群众,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也是精神文化进步的依靠力量。在改革开放中,农民群众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在创造巨大的精神文化财富。早在1999年,浙江就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2000年制定了《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2001—2020年)》,对建设文化大省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近期目标,主要任务和工作要求都提出了具体意见。力图展现和提升“文化软实力”、“思想凝聚力”和“精神原动力”。2005年,浙江省委又通过了《关于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决定》。

  在这样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政策基础上,广大农民群众提升文化生活的要求也日益强烈,文化活动也日渐丰富,他们在耕种土地的同时,也开始“播种文化”在追求政治民主的同时,也在渴望实现自身的文化自觉,掌握自己的文化命运。有的村庄开始自发修建文化广场,文体活动中心,定期举办农民文化艺术节;有的村庄开始挖掘本村的历史文化,整理家史族谱,修缮祠堂;有的村庄开始组织书法绘画培训比赛,进行传统武术表演;有的村庄开始整理革命历史遗存,宣传英雄模范人物。通过怎样的场所、途径和方式,来传承、汇聚、宣传村庄文化,满族农民文化自觉和自主需求,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可以说,建设农村“文化礼堂”,为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文化需求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平台。

  4、建设“文化礼堂”是实现临安社会进步精神富裕的必要举措

  临安地处浙西北,东邻杭州,西接黄山,是距离上海、杭州等大都市最近的山区市,全市共有298个村,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340.8亿元,人均GDP达1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7594元和13926元,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居杭州五县(市)首位。1986年,临安被国家教委公布为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1988年又被国家教委宣布为全国扫除文盲先进县。1993年,临安被文化部命名为“书画艺术之乡”,同年,临安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2000年,临安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6年,临安市被全国爱卫会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2009年,在第二届中国和谐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上临安获“中国十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称号。临安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深厚的近代革命文化传统,是全国有影响的历史文化名城。

  近年来,临安市实施“绿色家园、富丽山村”工程和“乡风文明进万家”活动,计划用十年时间,分三期建设生态环境优美、村风民风和谐、产业模式多样、社会保障健全、乡土文化深厚、农民生活安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村美、家富、社兴、人和”的新家园。在首批精品村和特色村创建规划中 ,突出五个注重,即注重对传统村落进行改造、注重对生态村落进行提升、注重对集镇村落进行整治、注重对文化村落进行培育、注重对旅游村落进行规范。经过几年建设, “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韵”的特色和魅力初步彰显,极具临安人文风情的村落开始点缀在临安的山山水水之间。在这样的社会进步条件和历史文化条件下,临安市的广大农民必然形成一种源于历史和现实的坚定文化自信,他们迫切需要以适当的方式、载体来表达他们文化自信的愿望。可以说,建设农村“文化礼堂”,是实现临安社会进步精神富裕的必要举措。

  篇二:浅谈农村文化礼堂的创建

  农村文化礼堂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传承乡村优秀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农村广大群众寄托情感、培养情操、提升境界的精神家园。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区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全区人民小康社会的目标,农村经济条件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广场舞、健步走、健美操、乡村公园、健身操等自编自演充满民俗风情的文体节目为农村文化增添色彩。

  农村文化礼堂不仅是文体活动场所,更是一个集思想道德建设、文体娱乐活动、知识技能普及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综合体。建设文化礼堂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筑牢农民群众精神支柱,从更高层面、更大范围来充实农村群众的精神世界。“文化礼堂”是其外在形式,“精神家园”是其内在本质。建设农村文化礼堂既是实现精神富有,打造“精神家园”的有效载体,也是提升农村文化建设水平的重要举措,更是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的重要保障。勤劳、质朴的黄岩人,在艰苦奋斗中,创造了辉煌的人文历史,逐步形成有黄岩蜜橘、翻簧竹雕、黄岩乱弹等地方特色的橘乡文化,这为我区“文化礼堂”建设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文化礼堂场所建设的基本要素

  文化礼堂的场所建设基本可以概括为“二堂五廊”,具体为礼堂、讲堂、村史廊、民风廊、励志廊、成就廊、艺术廊等板块,也可视情况设置书吧、活动室、民俗馆、书画室等,提高文化礼堂的实用性,使文化礼堂更接地气、更具生命力。

  1.关于场地建设。设施场所是文化礼堂建设的`基础,也是开展丰富文化活动的阵地。除了有条件的可以新建外,或把新建村部改造成综合性文化场所,也可由旧祠堂、大会堂、闲置校舍、厂房等改建,或在原有文化设施上扩建;在总体布局上,可以建成独立的综合体,也可分散组合。礼堂建设方面,风格应庄重、大方、美观,体现地域特色。文化礼堂的名称、标识应设置在显著位置,礼堂内要在醒目位置设置国旗以及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务实”“守信”“崇学”“向善”四个核心词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讲堂建设方面,根据各地各村实际,可以单独建设,也可与礼堂合并。文体活动场所建设方面,包括文体活动室、农家书屋、“春泥计划”活动室、文化体育场地等。

  2.关于展陈设置。展示展览场所应全景式展示村情村史村貌,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道德文明新风的教育阵地。展示展览可设置于文化礼堂内,也可单独建设。展陈设置主要通过展示窗、文化长廊、展示墙、展览室等载体,以图片、文字、实物或多媒体等形式,展示村情村貌,传承村庄记忆,弘扬风尚文明。在展陈内容上,可以设置村史村情、乡风民俗、崇德尚贤、美好家园等板块。村史村情栏目,展示村庄沿革、文化遗存、物产特产,讲述历史传说、先贤故事,书写乡村巨变、重大活动等。乡风民俗栏目,展示先祖先贤画像、家训族谱、村规民约,展示民风民俗等。崇德先贤栏目,展示历任村支书、村主任照片和功绩,展示“两代表一委员”、道德模范、优秀学子事迹照片等。美好家园栏目,展示村庄风貌图片、村庄发展规划、村民创作的文艺作品等。

  二、推进文化礼堂建设的基本途径

  1.注重选址规划,扎实推进建设。农村文化礼堂的选址要树立“精神家园”理念,选择交通方便、环境适合、人口集中、村民喜欢聚集的地方。建设前,对现有村部、祠堂、庙宇、公房等进行摸底调查,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召开座谈会,建设选址、规模、内容设置要广泛征求村民群众的意见,为制定建设方案奠定良好基础。

  2.抓好两堂五廊,突出村民主体。结合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突出功能布局和内容设计,创设群众易于参与、乐于参与的新平台。一是建设好“两堂和五廊”。各村的“五廊”则展示村民熟知的村庄史及家族史,书写村民身边的故事和人物,陈列村民自己创作的书画作品。二是活动跟进。以“两堂五廊”为基础,开展月主题系列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组织开展“好媳妇”“好婆媳”“最美家庭”、“村民身边好人好事”等评选活动,使最美人物成为文化礼堂的主角。

  3.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强大合力。

  “文化礼堂”建设必须加大支持力度,形成上下互动、左右联动的良好格局。一是政府引导。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投入机制。各乡镇街道、村也成立相应组织,负责具体实施。二是成立业务指导小组。乡镇成立业务工作指导小组,对文化礼堂建设进行论证、指导,

  为各村建设“文化礼堂”提供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和管理,使活动规范化和常态化。四是村民自主。在“两堂”中开展娱乐活动、书画培训、农技讲座,由村民担任主持者、参与者、观看者。四是定期开展各类礼仪活动。可以结合当地风俗实际,开展富有特色的礼仪,比如春节祝福礼仪、结婚礼仪、重阳敬老礼仪、成人礼仪、开蒙礼等礼仪活动。

  三、文化礼堂建设需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在布局上要处理好“统”与“分”的关系。在文化礼堂的布局上,首先要强化整体意识,整合村级文化资源,统筹规划利用好村级文化资源,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努力实现村级文化资源布局从分散型向集中型转变,文化礼堂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化,着力提高村级文化场所和设施的综合利用率。同时,在统筹规划的前提下,也要注重发挥好每个文化分中心的功能作用,秉承“一堂多能、一室多用、灵活多样”的原则,尽可能合理利用好每一个活动场所、每一条文化长廊、每一件文化设施,提高使用效率,方便农民群众参加活动。

  二是在功能定位上要处理好“思想性”与“娱乐性”的关系。要围绕“文化礼堂、精神家园”的要求,进一步提升文化礼堂的功能与定位,把农村文化礼堂打造成传播现代文明、弘扬主流价值的新平台,展示村庄形象的新窗口,传承传统文化的新载体,普及科普知识的大课堂,农民文体活动的主阵地。要进一步拓展文化礼堂的功能,有计划地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形势政策宣讲、科学和法律知识普及、生产技能培训等,积极构建农村新的教育引导体系,使农村文化礼堂真正成为对农民有凝聚力、向心力、归属感和自豪感的精神家园。

  三是在建设路径上要处理好“标准化”与“特色化”的关系。我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有一套明确的建设标准和要求,包括对礼堂、讲堂和文化配套设施的建设和布置有一系列比较明确的操作指南。但是,标准和要求并不是一个模子,在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过程中,各地既要注重标准要求,更要注重挖掘地方特色。坚持建设标准,是推进文化礼堂建设的基本要求和质量保证,而挖掘地方特色是确保农村文化礼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只有抓好主流文化与乡土特色文化的融合,做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结合文章,文化礼堂才能真正焕发魅力,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才可能有真正具有可持续的动力,成为农民群众安放心灵、陶冶情操的精神家园。

【文化礼堂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教师文化建设调研报告04-10

企业文化调研报告范文05-20

公路养护行业文化建设调研报告12-25

合作社文化建设调研报告03-02

国人文化消费心理调研报告01-09

中学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调研报告12-24

关于文化旅游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02-24

经济区文化旅游开发调研报告04-02

某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11-29

农民工文化生活需求的调研报告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