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调研报告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需要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药材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药材调研报告1
张掖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发展中药材种植。中药材种植除民乐作为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有了一定的发展外,其他各县的面积都较小,张掖甘州区、山丹县每年的面积在1000---5000亩间浮动,其他县也有零星种植,年份间差异很大,种植区域大都分布在安阳、花寨、陈户乡等干旱缺水山区。20xx年,张掖市中药材种植面积6.63万亩,比上年增长0.77万亩。其中,民乐县种植面积5.81万亩,占全市
的87.6%,20xx年中药材种植情况与上年基本相同。因此,这次中药材种植调查,我们以民乐县为主,对民乐种植中药材比较集中的乡镇,民联、三堡、六坝、顺化、新天、丰乐、南古进行了种植情况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涉及种植面积较大的柴胡、板蓝根、孜然、黄芪、甘草、王不留行等。
一、种植现状
1、形成了一定的区域优势
中药材作为民乐县重点培育发展的六大特色农产品之一,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民乐县成功引进试种板蓝根、甘草、柴胡、孜然等中药材以来,中药材就以效益好的优势,迅速得到农民群众认可,种植面积快速膨胀。到20xx年高峰时,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7.2万亩,占全县总播种面积的近 20%,总产量达到4.5万吨。此后,受市场供求影响及新型高效作物替代,面积逐步回落并稳定在5万亩左右。目前,全县形成了以新天镇、六坝镇、南古镇、民联乡为主的万亩种植乡镇4个,以林山村、马均村、太和村等为主的千亩种植村10个。
2、初步形成产业链条
中药材较其他农作物而言,水肥土壤条件等要求不甚苛刻,近年来,由于受非典、禽流感和入世后市场开放的影响,作为医药和保健原料的中药材价格不断上升,市场行情看好,各种药材每斤均价均在4元左右;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产业链条,种植大户、
贩销大户先后成立了茂红中药材产销协会、三堡镇中药材协会、新天镇中药材协会、六坝中药材合作社等,也有一些企业加入了中药材产业的行列:青海永正公司一期投资3000万元,建成药材加工厂房8000平方米、仓库8000平方米;锦世农业科技公司,中药材通过了药监局GMP认证,中药材加工厂年生产能力20xx吨。中药材产业链条上,初步建起了种子种苗供应、市场营销为一体的协会+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生产格局。
3、种植投入少、能节水、易调茬、效益高
民乐种植中药材一般都是浇1水,相对农作物而言,比较节水;特别是,很多地方都是用的秋水,避开了农作物种植用水高峰期,很好的解决了灌水的矛盾。
肥料使用量各种中药材要求不同,但投入都比种植农作物少,一般1亩地投入磷肥50公斤,复合肥20公斤,尿素10公斤;中药材由于是特殊的用途,有很多药材,如黄芪等,按照GAP标准要少用或不用农药与化肥,地块规模区域应选择没有污染源的地区,因此,很多中药材的农药与化肥使用量很少(但也相应影响产量)。
中药材的收益一般都比较高,在正常年份,防风、板蓝根、甘草、柴胡、孜然的纯收入可达1000多元,在中药材紧俏的年份,一般在1500元以上,有时甚至可达到
3000---4000 元,是平常年份的3---4倍。 以667平方米(1亩)种植板蓝根为例,投入:种子用量2公斤,种款为200元,肥料200元,农药、除草剂等30元,合计430元。收入:板蓝根常年产块根250~300公斤,目前市场收购价为6元/公斤,按最低产量和价格计算,产值为250公斤*6元/公斤=1500元。大青叶片亩产100公斤左右,收购价0.6---0.8元,100*0.6=60元。纯收益1560-430=1130元。板蓝根的价格波动很大,20xx年价格在12元/公斤左右,因此收益比今年要高1倍,今年板蓝根价格低,而且有价无市。
其他作物如甘草、黄芪、孜然等种植收益与板蓝根相似,都存在类似现象,收益的波动很大。
二、存在问题
种植方面的问题
栽培技术不配套:中草药的人工种植历史很短,很多中草药目前仍然采用野生药材,已经驯化的中草药也因为种植时间短,驯化程度不够高,科技人员对中草药的药物机理与种植间的相互作用,尚没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因此,目前的中草药种植尚停留在试验与摸索阶段,存在产量在年份间不稳定、药效与产量间的矛盾等等很多问题。因此,中药材的栽培技术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假劣种子问题严重: 中药材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植物,大多数中药材的地域性很强,种植方法、地域、气候、年份都会影响种子质量,种子培育需要专门的种植技术,在种植方法上、化肥、农药使用方面有很多特殊性,以保障中药材的药效、产量。中药材种子、种苗从外地引进,往往出现水土不符的.现象;农户自己留种,在种植、收获方面欠缺必要的技术条件,对产量、质量都有一定影响。假种子、劣质种子目前常在市面上出现,严重影响中药材产业的正常发展。
价格波动大,种植面积不稳定:我市在中药材种植方面,种植历史较短。1995年左右,中药材种植才在民乐李寨林山村试种,并获得成功,在良种良法上还需要不断的摸索。
中药材自身的原因,价格波动大,导致种植面积波动巨大。中药材由于药用的特殊性,和当年的疾病发生情况、气候情况、销售与存储情况等紧密相关,价格波动本身就比较大,而中药材与种植的农作物有本质区别,除了加工中药材,难以有其他用途。以中药材王不留行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中药材种植的波动情况,年份间全国种植面积波动达20---40%,最高可达70%。其他中药材也有类似情况。
张掖市中药材产业也刚刚起步,而中药材行情不稳定,从而导致种植面积上的大幅度波动,在一定程度上考验着张掖市中药材产业能否健康的发展。
中药材调研报告2
根据辽果蚕[20xx]4号文件《关于开展果蚕花卉和中药材等产业发展情况调研的通知》要求,我市认真开展了果蚕花药等产业发展情况调查。现将中药材产业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20xx年中药材生产情况
20xx年末,我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1.77万亩,比上年增加1.63万亩;产量1.36万吨,比上年增加0.34万吨;产值3.91亿元,比上年增加0.23亿元。其中,人参12.77万亩,辽五味2.64万亩,辽细辛2.04万亩,玉竹1.5万亩。
二、20xx年-20xx年中药材生产计划指标
“十二五”期间,我市重点发展林下参、辽细辛、玉竹、辽五味等品种,搭配种植羊乳(沙参)、天麻、当归、山药等品种。“十二五”期间,我市中药材面积将发展到12万亩,产量达到13.5万吨,产值达到3.3亿元。
三、野生中药材资源状况、保护及利用情况
我市东部山区,属长白山余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被繁茂,野生及人工种植药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据统计,有122科、601种,居全省县级首位。
中药材生产历来是我市重要的农业生产项目。近年来,野生资源近于枯竭,收购量逐年减少,人工种植势头强劲。目前,我市主要栽培品种有五味子、细辛、刺五加、羊乳、人参、天麻、龙胆等。近几年,由于市场的原因,传统的优势品种如人参、天麻等生产萎缩,而辽五味、刺五加等却异军突起,发展迅速,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又引进了韩国食用枸杞、地黄、白术、丹参、辽槁本等新品种种植,为我市中药材提供了充足的品种储备,使中药材生产后劲十足,前景广阔。
大梨树五味子基地建设:20xx年,大梨树村在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药科大学等科研院所的大力支持指导下,开展辽五味人工育苗并获得成功。20xx年,建设20xx亩辽五味生产基地,开创了我国辽五味人工大面积种植的先河。目前达到666.7公顷,占全市总量的63.5%,成为全国最大、标准最高的辽五味生产基地。20xx年,该村注册了“大梨树牌”辽五味商标;同年,辽宁省五味子协会在大梨树村成立,是我省首个省级协会落户村级单位;20xx年,该基地通过了国家中药材生产GAP(无公害)标准认证工作;20xx年开发出了五味子酒、五味子饮料等系列产品。大梨树村已经成为全国辽五味优质原料和种苗的集散地,五味子远销到韩国、日本等国以及国内各大药市、药厂。
林下参发展情况:
四、中药材主要品种销售渠道、产品去向及价格走势
辽五味主要以原料形式销往韩国、日本及国内各大药厂和安国、毫州等药市。其价格由最高峰20xx年的干品每公斤160-180元下滑到20xx年的每公斤20元。20xx年下半年触底反弹,到目前达到每公斤40元以上。
细辛也是我市传统的大宗药材品种,销售渠道同辽五味。20xx年水洗根干品为每公斤60元,20xx年为80元,目前价格为每公斤100元左右,为较高的价格水平。
五、名牌产品注册及地理标志认证情况
名牌产品主要有玉龙湖牌天麻、大梨树牌五味子、森参牌短梗五加系列产品等。无地理标志产品。
六、中药材深加工
主要有丹东神农土特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丹东五加高新农业科技开发公司等。主要加工制品中药酒、饮料、茶及中药切片等。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工品种都是初加工产品,档次低,附加值小。再一个就是规模小,每药材吞吐量千吨左右。
七、中药材市场建设情况
全市没有专业药材批发市场。20xx年,大梨树建成了辽五味大市场,到目前,没有正式运转。
八、出口情况
辽五味原料年出口300吨左右,创汇200万美元左右,主要出口国家为韩国、日本。
九、中药材产业发展思路及措施
(一)发展思路
“十二五”期间,我市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做大做强以辽五味、短梗五加为主的药材产业。要创建大品牌,建设大基地,发展大产业,开拓大市场,把中药材生产当做今后五年稳定发展的产业,在稳步提高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产量和品质。要努力提高中药材生产的科技含量和产业化水平,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更多的农户靠发展中药材生产脱贫致富奔小康。中药材生产要逐步走上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产业化发展轨道,成为我市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药材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生产基地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管理粗放,单产低,质量差,效益不高;优势品种如辽五味、短梗五加、辽细辛、天麻等价格波动大,处于不稳定状态;生产无计划,盲目发展,一哄而上,一哄而散,容易造成劳民伤财,形成新的恶性循环;更主要的是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深加工企业,仅能加工酒、饮料、茶、切片等初加工产品,产品档次低,附加值少,加工能力小,市场开拓力度不大。
(三)促进措施
一是加强领导,做好组织保证。各级领导要把中药材生产当做我市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要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切实解决农户在中药材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在物资、资金、政策上给予倾斜和扶持。
二是要加大技术指导及技术培训工作的力度。要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要抓好典型,利用典型示范,促进中药材产业的快发展、大发展。
三是加大龙头企业建设力度。努力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加大中药保健品及中成药等深加工产品开发的力度,提高产品的档次和水平,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要争取并促成北五味子及短梗五加深加工项目的建设。同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鼓励域内外有实力的个人和企业到我市开展中药材种植及深加工业务,并为他们提供一切必要的方便条件。
中药材调研报告3
近年来,随着省委“一产抓特色”战略部署和省级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园创建活动的开展,青龙县立足土地资源和农业生产环境优势,将中药材作为特色优势产业来培育,并纳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经过几年的努力,中药材产业的发展规模日益壮大,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经营方式不断创新。目前,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的框架已具雏形,已初步向基地标准、品种多元、产品优质化方向发展。
一、中药材产销基本情况:
(一)种植规模及效益:到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8。5万亩,产量6。5万余吨,产值2。5亿元。其中枸杞面积1。5万亩,黄芪、黄芩、丹参、知母等中药材6万亩,苍术、药用牡丹、赤芍等稀有中药材1万亩。20xx年—20xx年,共有20个500亩以上规模的中药材种植示范园完成创建任务,争取省级财政资金一千余万元。省级中药材种植示范园创建活动的开展,对推动中药材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主要品种及模式:中药材主要种植品种有枸杞、黄芪、黄芩、北苍术、丹参、远志、知母、板蓝根、防风、药用牡丹、赤芍等20多个品种。尤其以发展北苍术、黄芩、黄芪、丹参等道地药材为主。栽培模式:一是平地有水浇条件的乡镇种植枸杞、黄芪、板蓝根;二是在丘陵山地推广“果药间作”、“林药间作”等“防野生”立体种植模式。目前青龙县根据产地区域特点形成了四大中药材产业示范带: 一是以木头凳、三星口为中心的枸杞、五味子示范带;二是以龙王庙、大巫岚为中心的黄芩、丹参、柴胡为主的“仿野生种植”、“果药间作”、“林药间作”产业示范带;三是以土门子、大石岭为中心的苦参、黄芪示范带;四是以七道河、草碾为中心的苍术示范带。
(三)生产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农民单家独户自发组织生产。二是订单生产,以国内大药企中药材基地发展为后盾,县域中药材企业、合作社与农户签订种植协议,根据订单组织生产,避免了中药材生产的盲目性。三是合作社或中药材企业直接承包或组织社员承包农民土地及山场连片种植,形成基地规模化生产。
(四)对农民增收的作用:经走访调查,种植中药材的亩产值明显高于玉米及其它大田作物。如种植黄芪,平均亩产值在6000元左右。苍术种植后三年出土后,平均每年亩产值在10000元左右,经济效益显著。今年来,通过省级中药材种植示范园创建活动的开展,推广了规范化栽培及生态防控技术,引入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式及观念,提高了中药材产品质量,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改善了生态环境。对培育主导产业,调整产业经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五)品牌建设:青龙县依托燕山山脉的地理优势,所产中药材品质优良,都山人参、都山党参、金丝黄芩、燕山黄芪、青龙山杏仁、青龙小枸杞、老岭柴胡、都岭葛根等道地药材被称为“燕山八味”。黄芪被称为“燕山黄芪”,黄芩被誉为“金丝黄芩”,党参被称为“都山党参”,枸杞被称为“塞外红宝”。近年来,为做大做强做中药材产业,提升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县委、县政府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生产经营主体增强商标意识,鼓励、支持中药材产品商标注册,促进品牌农产品包装上市,促进农产品的品牌销售。目前已注册了“关北”、“苍野”、“漫山香”、“北苍珠”、“祖山红”等商标。20xx年青龙县的3万亩枸杞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枸杞)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单位。中药材品牌建设的发展,为加快农业产业升级、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六)产品加工及流通:到目前共兴建了5家中药材初加工企业,注册26家中药材生产专业合作社,成立了20余家枸杞烘干企业,青龙全县统一成立了中药材协会,20xx年12月成立了秦皇岛中药材商会,保定安国中药材市场、石家庄神威药业、以岭药业及韩国外商是我市发展中药材的主要市场载体。安国中药材市场是国内较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神威药业是我省最大的中成药厂家,青龙县的烘干枸杞享誉韩国市场,他们都把青龙看成药源基地。正是这几大市场载体,对推动中药材产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青龙中药材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已步入省级中药材种植大县行列,但与省内中药材产业大县特别是滦平县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种植分散、规模较小。大多数农户都是利用边角地、瘦地和一些旱地、山坡地、果园慢慢地发展起来。尽管近年来通过省级中药材种植示范园创建活动的带动涌现了一些中药材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的典型,但整体连片种植的还不是很多,且连片面积规模不大,能连成千亩一片的规模基地目前更少,规模化程度较低。二是标准化种植程度较低。农民对中药材GAP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种植、管理、施肥、施药、采收都比较随意,种植的不规范,这将成为制约中药材生产的“瓶颈”。三是缺乏中药材专业批发市场。全县无中药材交易市场,多数产品靠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牵线搭桥,寻找客商,组织化程度低。四是品牌建设不强。青龙有多种中药材品质优良,地道药材也很多,但一直没有叫得响的品牌,正式商标较少,道地药材产品被冠以别人的名号,处于为人作嫁衣的'尴尬境地。五是缺乏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青龙县是药材种植大县,但至今没有一家制药企业,现有的药材企业也只限于对于药材的简单烘干、清洗等初加工,缺乏精深加工。直接出售初级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三、发展规划: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发展新型绿色产业成为必然趋势,十三五期间,青龙县将抓住国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利时机,按照市委孟书记、主管副市长王亚洲关于“学习借鉴承德滦平经验”的批示精神,查找问题与不足,结合青龙县产业种植结构调整的实际,充分挖掘资源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围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开发等项目,实现中药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指导思想
以生态水源涵养地建设为切入点,以打造青龙“道地药材”品牌为目标,以发展大宗道地中药材为主要内容,以集中优势力量、整合绿色资源为手段,按照生态优先、突出特色、科技引领的要求,发展大宗道地中药材的高效立体及仿野生种植;强化龙头企业服务功能建设,开发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条,推广“互联网+中药材”新的运行模式。全面实现中药材“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模式立体化、产品品牌化、质量可控化、技术智能化”,全力打造可学习、可复制、可推广的青龙燕山中药材核心示范区。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
(二)发展目标
计划到20xx年底,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打造1个中药材万亩示范区;建成1个500亩多功能核心示范区;发展2个标准化生产专业乡镇;完成1—2个青龙道地药材的地理标准认证及绿色食品认证;培育1——2家5000万元以上产值的中药材生产加工龙头企业。计划到20xx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打造2个万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区;建成5个标准化生产专业乡镇;通过招商引资及政策扶持,培育2家以上亿元产值的中药材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健全标准化生产及质量管理体系;全县中药材产业实现产值突破8亿元。
(三)重点工作
根据目前青龙中药材发展的现状,要进一步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按照“调结构、转方式’的要求,今后重点工作应以围绕青龙中药材核心示范区建设为突破口,打造四大板块(试验示范板块、标准化种植板块、产地加工板块、旅游观光板块),构建四大体系(科技研发体系、标准化生产体系、质量可追溯体系、市场营销体系),实现青龙中药材产业“升级版”。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抓好基地建设,加快中药材生产基地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以省级中药材产业发展为契机,发展标准化基地,基地建设可采取不同的模式。一是企业自建基地。采取承包、租赁等形式,在农村适宜地片建立规模化种植基地,实施封闭式、规范化管理,安排技术人员到现场指导,把基地建成优质无公害中药材种植基地。二是企业带农户。由龙头企业按照市场要求向药农提供种子种苗、栽培技术和销路,与农民签订种植合同,确定中药材保护价,统一组织药材生产,降低药农的种植风险,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三是合作社联农户。利用已有的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参加,负责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和提供市场信息,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在中药材核心示范区要建立完整的药材田间生产档案,准确记录每批药材的种植信息。应用电子信息技术,通过摄像监控体系对种植施肥管理、初加工等中药材种植园的全景形态,进行全程数字监控,实现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
(二)发展区域特色优势品种。中药材生产强调其道地性,道地的药材才能被市场认可。经过几年的发展及专家认可,结合市场实际,20xx年在示范区重点推广黄芩、苍术、丹参、枸杞、五味子等品种。利用省级中药材产业发展补贴资金,结合青龙扶贫开发项目,全力打造中药材基地建设。
(三)依托科技支撑,搞好试验示范。依托科研、教学及大型药企,建立科技示范点,引进新品种,应用新技术,在繁种育苗上谋出路。搞好区域试验,开展品比试验,播期、密度试验,为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改单种为间套种,提高土地利用率,适度发展繁种、育苗,有效降低成本,增加收入。
(四)培育品牌,提高中药材市场竞争力。加强中药材商标品牌建设及地理标识认证等工作。在此基础上,对示范区的几个优势中药材品种,联系专业权威机构进行化验、认定,明确其有效成分含量,确定其优质等级,取得鉴定证书。帮助企业或商会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及商标注册工作,打造青龙中药材产品品牌。
(五)主动对接京津,加强与国内药企合作。鼓励秦皇岛满药本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秦皇岛市同盛中医药有限公司积极接洽神威药业,以岭药业,邯郸制药,美威制药等国内知名药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争取投资意向,尽快签订投资协议。开发保健茶、保健饮品、中药饮片及中药制剂等深加工产品。依托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在青龙建设中药材生产和研发基地,开发新产品,使中药材产业链条向纵深发展。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壮大。
(六)注重市场销售体系建设。加快培育以农民为主体的中药材营销经纪人队伍,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和奖励。同时,大力扶持和发展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努力拓宽中药材流通渠道。组织实施中药材网上购销。通过拓展市场,以此刺激农民种药,促进产业的发展。利用“互联网+中药材”营销模式,将中药材产业做大做强。
中药材调研报告4
按照省、市局安排,近期对本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基本情况和一些思考综述如下:
一、基本现状
(一)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展具有较大潜力。
**县地处大别山南麓、皖江之首,东与望江县共抱泊湖,南与**省湖口县、**县隔江相望,西同**省**县、**县接壤,北和**县毗邻,是皖鄂赣三省八县结合部,为皖西南门户。又处长江经济开发带和大京九经济开发带交汇地区,是**省“一线两点”率先开发开放布局重点地区,也是“承东启西”结合部。交通十分便捷,贯穿南北的105国道、横穿东西的沪蓉高速公路、合九铁路、63公里长江黄金水道穿境而过。
(二)自然条件优越,宜药面积广、品种多。
**县地跨东经115°52′~116°35′,北纬29°47′~30°26′,依山面湖临江,由西北向东南依次地跨大别山山脉、丘陵岗地和平原、湖畈区,南北长约71公里,东西宽约67公里,自然条件差异形成资源多样化,宜林宜药山场达73万亩,84万亩水面;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6℃,年平均降水量1307.2mm,山区降水多于丘陵、平原,年平均日照时数20xx.7小时,无霜期254天。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年平均风速为3.1米/秒。
据《**县志》记载:我县中药材历史悠久,宋朝时期,中药材行业就较为发达,野生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调查统计:全县中药材种植品种705种,其中植物类638种,动物类57种,矿物类10种。产品较多中药材有:夏枯草、土茯苓、葛根、益母草、陈皮、女贞子、竹叶、山枝子、地龙、连子、苦参、枇杷叶、杜仲、厚朴、天麻等。稀贵品种有:黄连、贝母、金银花、全虫、蜈蚣、香樟、龟板、鳖甲等。中药材资源分布广:全县22个乡镇都有分布,其中5个山区乡镇占70%,14个丘陵乡镇占25%,3个沿湖乡镇占5%。
(三)政府支持力度大,药农积极性高,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1、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县政府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成立了中药材发展领导工作组,县发改委、林业、农业、药监、卫生、科技、财政、水产等部门参与;出台了专门文件,扶持药材种植生产,明确药农种植中药材,政府给予贴息贷款和适当补助;各乡镇也成立相应机构,支持和鼓励农民发展中药材产业。
2、极大推动广大农民发展中药产业积极性
(1)种植面不断扩大。以前主要集中在山区7个乡镇,现在在政府支持和号召下,从山区到丘陵到湖区都有发展,各取所长,各有特色,遍及全县22个乡镇。
(2)种植方式不断创新。以前以分散农户种植为主,现在出现了股份制企业、公司加农户等多种模式。
(3)种植品种不断增加。如桔梗、天麻、杜仲、枳壳、三胡、黄连、瓜萎、白术、山枝、茯苓、枣皮、连子、天南星等都有相当的规模,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农民药材生产年收入在3000万以上,调查中得知有一户农民年连子收入近3万元。
二、存在问题
(一)集约化程度不高
调查发现,全县除长铺镇长康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初具规模外,其他乡镇均以农户分散零星种植、自主经营为主,不利于资源综合利用,也不利于产品加工、销售,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市场竞争力差,也直接影响药农经济收入。
(二)科技含量低
全县只用长康公司有3名专业技术人员驻地指导生产,科学种植,合理施肥,综合管理,规模生产,效益逐年提高;其他乡镇药农均靠有限实践经验自行种植,管理松散,产品的产量、质量、效益均难以提高。
(三)资金严重不足
资金紧缺是所有药农面临共同难点。分散种植农民多为山区、丘陵、畈区贫困农民,家庭条件差,自有资金非常有限,尽管政府给予了适当补贴但仍不能满足生产发展需要,仍需注入大量资金,发展基础产业。
(四)政策支撑不够
1、原有山场、丘陵等可种植药材基地均分散在不同农户手中,思想不统一,不利于规模化生产,当然随着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将有新布局、调整,土地、山场可以流转,为中药材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
2、政策法律支持不够
民族中药事业发展是我国传统优势,也是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对中药发展政策导向不明,政策法规不健全,保护不够,使中药产业发展受到制约。
三、发展思路
(一)政策支持
1、强化领导,进一步完善各级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使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真正有人抓有人管。
2、政策倾斜,各级金融、财政、农业、水产、林业等部门从资金、政策、国计民生各角度为药农及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3、项目支持,国家从发展和保护民族产业和传统文化角度,设置中药材产业发展项目,分步实施,有了国家项目,将有利于中药材产业规模化发展、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社会稳定,应该说是民心工程、造福工程。
(二)集约化发展
十七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给农村、农业和农民带来了新的.机遇和福音,土地、山场可以流转,这为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打开了便利之门,只有上规模上档次上品牌,才能形成实力形成拳头,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
(三)实现科学发展
中药材产业发展应随时代发展而前进,单一的传统的种植理念、发展思路、生产方式均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只有科学发展,富于科技内涵和技术支撑才有出路。拟将组织由药监局牵头,有医药、卫生、科技、农业、水产、药农等多方参与的中药产业协会,定期对中药产业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引导科学种植、科学生产、科学管理,从而走上科学发展之路。
中药材调研报告5
甘肃中药材生产主要集中于中南部的高寒阴湿贫困区,是甘肃变自然条件劣势为特色优势的主导产业之一,种植中药材也是贫困地区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最具潜力的发展之路。全省有70个县区种植中药材,其中10个县种植面积在5万亩以上,3个县种植面积20万亩以上,尤其以当归之乡岷县,黄芪之乡陇西县,党参之乡渭源县最为著名。在我省中药材主产区,中药材产值占农业产值相当大的比例。如XX年当归、党参、黄芪的产值占岷县农业产值的%,占渭源县农业产值的%,占陇西县农业产值的%,占漳县农业产值的%,占临潭县农业产值的%,占康乐县农业产值的%。
张掖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发展中药材种植。中药材种植除民乐作为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有了一定的发展外,其他各县的面积都较小,张掖甘州区、山丹县每年的面积在10005000亩间浮动,其他县也有零星种植,年份间差异很大,种植区域大都分布在安阳、花寨、陈户乡等干旱缺水山区。20xx年,张掖市中药材种植面积万亩,比上年增长万亩。其中,民乐县种植面积万亩,占全市
的%,XX年中药材种植情况与上年基本相同。因此,这次中药材种植调查,我们以民乐县为主,对民乐种植中药材比较集中的乡镇,民联、三堡、六坝、顺化、新天、丰乐、南古进行了种植情况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涉及种植面积较大的柴胡、板蓝根、孜然、黄芪、甘草、王不留行等。
一、种植现状
1、形成了一定的区域优势
中药材作为民乐县重点培育发展的六大特色农产品之一,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民乐县成功引进试种板蓝根、甘草、柴胡、孜然等中药材以来,中药材就以效益好的优势,迅速得到农民群众认可,种植面积快速膨胀。到XX年高峰时,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万亩,占全县总播种面积的近20%,总产量达到万吨。此后,受市场供求影响及新型高效作物替代,面积逐步回落并稳定在5万亩左右。目前,全县形成了以新天镇、六坝镇、南古镇、民联乡为主的万亩种植乡镇4个,以林山村、马均村、太和村等为主的千亩种植村10个。
2、初步形成产业链条
中药材较其他农作物而言,水肥土壤条件等要求不甚苛刻,近年来,由于受非典、禽流感和入世后市场开放的`影响,作为医药和保健原料的中药材价格不断上升,市场行情看好,各种药材每斤均价均在4元左右;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产业链条,种植大户、
贩销大户先后成立了茂红中药材产销协会、三堡镇中药材协会、新天镇中药材协会、六坝中药材合作社等,也有一些企业加入了中药材产业的行列:青海永正公司一期投资3000万元,建成药材加工厂房8000平方米、仓库8000平方米;锦世农业科技公司,中药材通过了药监局GMP认证,中药材加工厂年生产能力XX吨。中药材产业链条上,初步建起了种子种苗供应、市场营销为一体的协会+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生产格局。
3、种植投入少、能节水、易调茬、效益高
民乐种植中药材一般都是浇1水,相对农作物而言,比较节水;特别是,很多地方都是用的秋水,避开了农作物种植用水高峰期,很好的解决了灌水的矛盾。
肥料使用量各种中药材要求不同,但投入都比种植农作物少,一般1亩地投入磷肥50公斤,复合肥20公斤,尿素10公斤;中药材由于是特殊的用途,有很多药材,如黄芪等,按照GAP标准要少用或不用农药与化肥,地块规模区域应选择没有污染源的地区,因此,很多中药材的农药与化肥使用量很少(但也相应影响产量)。
中药材的收益一般都比较高,在正常年份,防风、板蓝根、甘草、柴胡、孜然的纯收入可达1000多元,在中药材紧俏的年份,一般在1500元以上,有时甚至可达到
30004000元,是平常年份的34倍。以667平方米(1亩)种植板蓝根为例,投入:种子用量2公斤,种款为200元,肥料200元,农药、除草剂等30元,合计430元。收入:板蓝根常年产块根250~300公斤,目前市场收购价为6元/公斤,按最低产量和价格计算,产值为250公斤*6元/公斤=1500元。大青叶片亩产100公斤左右,收购价元,100*=60元。纯收益1560430=1130元。板蓝根的价格波动很大,XX年价格在12元/公斤左右,因此收益比今年要高1倍,今年板蓝根价格低,而且有价无市。
其他作物如甘草、黄芪、孜然等种植收益与板蓝根相似,都存在类似现象,收益的波动很大。
二、存在问题
栽培技术不配套:中草药的人工种植历史很短,很多中草药目前仍然采用野生药材,已经驯化的中草药也因为种植时间短,驯化程度不够高,科技人员对中草药的药物机理与种植间的相互作用,尚没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因此,目前的中草药种植尚停留在试验与摸索阶段,存在产量在年份间不稳定、药效与产量间的矛盾等等很多问题。因此,中药材的栽培技术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假劣种子问题严重:中药材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植物,大多数中药材的地域性很强,种植方法、地域、气候、年份都会影响种子质量,种子培育需要专门的种植技术,在种植方法上、化肥、农药使用方面有很多特殊性,以保障中药材的药效、产量。中药材种子、种苗从外地引进,往往出现水土不符的现象;农户自己留种,在种植、收获方面欠缺必要的技术条件,对产量、质量都有一定影响。假种子、劣质种子目前常在市面上出现,严重影响中药材产业的正常发展。
价格波动大,种植面积不稳定:我市在中药材种植方面,种植历史较短。1995年左右,中药材种植才在民乐李寨林山村试种,并获得成功,在良种良法上还需要不断的摸索。
中药材自身的原因,价格波动大,导致种植面积波动巨大。中药材由于药用的特殊性,和当年的疾病发生情况、气候情况、销售与存储情况等紧密相关,价格波动本身就比较大,而中药材与种植的农作物有本质区别,除了加工中药材,难以有其他用途。以中药材王不留行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中药材种植的波动情况,年份间全国种植面积波动达20xx%,最高可达70%。其他中药材也有类似情况。
张掖市中药材产业也刚刚起步,而中药材行情不稳定,从而导致种植面积上的大幅度波动,在一定程度上考验着张掖市中药材产业能否健康的发展。
中药材调研报告6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灿烂的瑰宝,中药材产业是目前国际医药市场上最有前景、最有生命力、最有开发潜力的“朝阳”产业之一。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下,船山区中药材产业有了较快发展,打造“中国白芷之乡”的中药材品牌已经成为船山区助农增收、促进医药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随着市委、市府打造“西部药都”战略思想和我区“三个率先”战略目标的提出,我区中药材产业又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进一步针对中药材发展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打造地道优势品牌,实现中药材产业的新突破,建成“中国白芷之乡”,我局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我区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一)品种及规模状况。20xx年,全区规范性规模种植的中药材共5个品种, 总面积24980亩,其中白芷11000亩、吴茱萸7500亩、金银花和菊花共6000亩、半夏480亩; 20xx年,规模性种植种植的中药材共7个品种,种植面积为39500亩,其中白芷15500亩、吴茱萸9000亩、金银花和菊花共8000亩、瓜蒌6000亩、连翘500亩、何首乌500亩。
(二)产量及产值状况。全区中药材年产量20xx年为6221吨、总产值8359万元,20xx年预计达10280余吨,总产值11874余万元。
(三)销售及收益状况。20xx年,6221吨中药材,除公司或农户存留一定数量外,均全部售出,基本没有积压滞销现象。但是,销售价格受人为炒作、品种差异、市场供求矛盾等因素的影响起伏较大。比如白芷,20xx年,由于人为炒作供不应求,致使价格达到13元/公斤左右,每亩收益达5200元左右,而20xx年,在20xx年市场价格的影响下,药农大量种植,产量俱增,全区总产4400吨,导致价格陡降至5元∕公斤,每亩收益只有20xx元左右。而半夏每亩收入达8000元、银花达6500元、吴茱萸达4500元。每亩收益最高的是半夏,最低的是白芷。
(四)种植运作模式。
目前,我区中药材种植主要有以下三种运作模式。
1、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种植方式。这种方式是涉药企业(主要是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租赁一定数量的土地作为中心种植区,雇佣农民工种植,由公司经营,然后辐射周边农户扩大种植范围和规模。农户种植前,公司与种植户签订收购协议,确定种植面积、保底收购价格。产品采收市场价格低于保低价时,由公司全部按保底价收购;高于保底价时,按市价收购。这种方式保证了农户种植的药材能全部卖出,也保证了最低保底收入,农户规避了种植风险。此种种植模式所占比例约占60%,如银发公司白芷种植。
2、“企业+农户”模式。由企业按照市场要求向群众提供种子种苗、栽培技术,与农民签订种植合同,确定药材最低保护价,统一回收药材自行生产,降低药农的种植风险,激发农民的种植积极性。此种种植模式约占30%,如回春堂药业公司、泰乐制药公司等中药材种植基地。
3、农户自由种植模式。农户根据种植中药材经验,自己承担风险,自由零星种植,在市场上自由出售。此种种植模式的比例约占10%,如少部分白芷种植户。
二、我区中药材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制约因素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区中药材产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产业处于发展初期,面临许多困难和制约因素。
(一)土地资源有限。船山区幅员面积618平方公里,总人口6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万人,全区耕地面积26.1万亩,人均耕地0.39亩,以农业人口计算人均耕地不足0.73亩。中药材种植需要大量耕地,除去相对固定性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外,用于种植经济作物(含中药材)种植的耕地面积极其有限。同时,中药材种植一般对土壤有一定的要求条件,特别是白芷种植只适宜油沙地土壤,在我区仅有涪江沿岸的桂花、新桥、永兴、南强、老池乡镇的少部分耕地可用于种植白芷,面积不足3万亩(全市不足6万亩)。
(二)缺乏品牌意识和经营理念。区内没有大型药品生产企业,只有3家中小规模制药企业:四川泰乐制药有限公司、四川明星制药有限公司和四川珠峰制药有限公司,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涉及中药材研发的药品更少。中药饮片生产企业2家:四川回春堂药业有限公司中药饮片厂和四川全泰堂药业有限公司中药饮片厂,两家企业生产的中药饮片品种少,加工成本高、利润少,所生产的中药饮片主要满足所属连锁药店销售。四川银华资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种植规模较大,但也主要从事白芷中药材种植和原料药材销售,没有深加工开发产品。因此,我区实际上是“种药材、卖药材”的单一形式,中药材产品附加值低,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另外,企业对中药材种植技术手段和GAP的认知理解程度不够,全区除了银发公司“川白芷”种植基地已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GAP认证外,其它中药材基地都没有通过GAP认证,因此中药材品牌不响、企业不强。
(三)市场营销机制不健全。没有建立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市场营销机制,只局限于内部消化。而区内又无药材集中交易市场,行业协会不健全,缺乏行业自律规范,重合同讲诚信意识不高,合理的价格机制没有形成,价格和价值背离,竞相压价或抬价,无序竞争违约现象时有发生。以白芷为例,近几年白芷市场均价为7-8元/公斤,每年银发公司都要与药农签订种植合同,以高于市场均价的保护价收购药材,并免费提供技术服务。20xx年,由于外地收购商(特别是一些药材投机商)介入白芷收购,白芷价格最高炒到13元/公斤,药农竞相违约出售白芷,引起银发公司与药农的矛盾纠纷。由于白芷价格奇高,银发公司只好放弃收购,随后外地收购商停止收购离开后,白芷价格一直跌到3元/公斤也无人问津,这就是市场无序的现实反映,对企业和药农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和损失。当然,现实生活中也不排除个别种植收购企业利用自身信息不对称等优势,产生侵害药农利益的行为,这些都会制约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缺乏深度开发的人才、科技力量。中药材种植与农作物相比,差别较大,技术要求比农作物高,从选种、播种、施肥、除虫到采收时间、采收方法等,都直接影响药材质量,所以,必须要求具备药材种植的专业技术。目前,有的基地有药学人员,但种植技术差;有的聘有种植人员,但无药材种植技术;有的只靠农民工,什么技术都不懂。这样,种植后的管理就成了空档,如何才能高产,药用什么部位,怎样采收,怎样加工销售等等,缺乏管理。还有立体种植,轮换种植,种植养殖相结合等,无人研究。
(五)市场信息滞后。我国中药材品种15000多个,习用品种1500多个,常用大宗品种500余个,许多品种野生资源枯竭,只能把野生变为家种。比如最普通的半夏、白芷等,由于用量大,大量采挖,野生减少、野生资源枯竭,市场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供不应求,由普通品种变成了贵缺品种,不大片人工种植,不能满足药用需求。但是,种植者没有捕捉这方面信息,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基本没有考虑怎样才能获得最大的效益,都在种植管理比较粗放、且效益较低的品种。
(六)动物药材养殖为空白。我区动物药材养殖还是一片空白,以前曾经养过蝎子(全蝎)、蜈蚣、蛇等的养殖户,现已不再养殖。实际上,中药材养殖业具有广阔前景,效益很好,如水蛭(俗称蚂蟥),目前市场价格在每公斤220元,还有龟板、鳖甲、药用蛇等动物类药材,市场走势都很好,但我区无人问津,养殖还可以与种植业配套,立体种养殖,但无人研究。
(七)缺乏资金投入。由于我区从事中药材种植的都是中小企业,企业财力有限,抗风险能力较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诸多亟待开展的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另外,政府对中药材产业扶持优惠政策有限,企业融资难,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三、我区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一)加大支持,加快中药材生产基地规范化建设。由于我区人均耕地面积少,只有通过集约化的基地建设才能有效提高中药材种植产能。要采取政府调控、市场引导、科技支撑、企业运作、带动农民的`运行机制,鼓励引导区内外中药材工商企业、科研单位参与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发挥基地建设在中药材种植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既可提高药农中药材种植技术水平,保障种植药材质量,又可提高中药材亩产量,最终增加企业和农户的收益。
(二)完善市场机制,建成合理有序的中药材市场秩序。我区中药材产业还不够发达,没有一个成熟的中药材交易市场,药材种植、销售信息不灵,主要靠企业下定单种植,药材主要靠本地企业收购。因此,要在中药材发展具有优势的乡镇,鼓励创办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协会等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培育懂营销、善于捕捉市场信息的中药材营销经纪人队伍,增强药农在市场体系中的发言权和定价权。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重合同守信用是基本的市场准则,因此要教育引导药农和企业按合同办事,实现企业、药农双赢。
(三)加强人才技术培训,提高中药材种植和研发水平。在中药材种植技术人员培训方面重点抓好三个层次的人才培训工作。一是要抓好药农培训。要利用国家就业培训优惠政策,由劳动就业部门聘请中药材种植专家、技术能手对药农进行集中培训,提高药农种植技术水平。二要是抓好乡镇技术干部队伍培训。原有的农业技术人员一般只懂粮食作物种植,未涉及中药材种植领域,要对农业技术人员在中药材种植技术方面进行培训,把农业技术人员培养成中药材种植技术方面的中坚力量。三是加强中药材生产经营企业中的技术人才培养。企业可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引进一批从事种植、加工、流通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也可选配技术骨干到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学习深造,还可聘请专家、学者参与药材产业的研究开发,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在中药材研究开发、生产管理、国际贸易、知识产权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为中药材产业把好脉。调研发现,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对中药材产业发展积极性高,企业响应积极,农户种植热情高。但是,目前市、区两级都没有一个从事该产业的信息、技术、动态方面研究的机构。党委、政府号召发展,但发展什么项目、品种,没有充分论证,没有提供依据的机构;公司是中药材种植的主角,但大部分公司也只是凭感觉,市场什么品种价格高,销售快就种哪样,盲目性很大,农民则更是凭想象办事,前几年的白芷就是深刻的教训。品种的好坏,技术水平的高低,信息的多寡是决定产业成败的重要因素。当前种植基地的发展反过来迫使我们需要建立这样的平台、机构,为种植、养殖提供多方面的信息、技术等,引导他们种什么、养什么,怎么种、怎么养,怎样采收,以及工业、商业信息等,以避免盲从,规避风险,获得更好的效益。
(五)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挖掘中药材产业潜力。要改变中药材种植、原生药材销售的单一模式,只有加大中药材产品研发力度,进一步提高中药材产品附加值。因此,可以在医疗机构、医药机构中抽调、借用专业技术人员,财政拔专款,组建中药现代化产业研究机构,专门从事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研究工作,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也可多方面支持种植企业与区内制药企业、区内制药企业与其他大型企业、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增加中药材产品的附加值,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如回春堂与市外制药企业合作开发有保健品虫草红景天胶囊,银发公司联合科研单位已成功开发出以白芷为主要原料的川白芷饮片、川白芷微粉、川白芷提取物、怡神胶囊、白灵胶囊、泡菜伴侣、旨源保健香囊等系列产品。
(六)加大政策扶持和招商引资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全区形成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共识。要制定并落实新形势下的各项优惠政策,多方争取中、省、市项目扶持资金或采取政府贴息贷款等方式,为我区中药材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注重依托正在建设的“西部药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拓展销售渠道,吸引区内外资金及民间资金进入,合力打造中药材代化产业区。
中药材调研报告7
一、调研目的
通过调研。发展前景,正确分析国际、国内中药材产业发展趋势。以及影响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因素和问题;全面掌握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准确定位县中药材产业在推动全县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找准影响和制约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研究并找准解决制约我县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突出问题的途径和办法;确定今后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重点任务,并制定出县中药材十二五发展规划。
二、调研内容
一)解国际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和前景。站在全球中草药发展的高度。中草药产业发展比较快的国家有那些,研究分析国际中药材发展现状。包括世界中草药生产布局。世界对中草药的需求量是多少,人类对中草药认识的变化。
二)分析了解国内中药材发展现状。
1、全国中药材生产区域布域。
2、当前全国中药材的面积和年产量。
3、国家和省上对中药材产业的扶持政策。
4、全国中药材的需求量。
5、中药材产品消费结构。
6、全国对我县种植的大宗中药材的需求量。
7、近三年来全国中药材产业的市场变化和效益。
三)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一是生产种植环节方面重点调研:
⑴全县中药材资源情况。包括野生资源和家种药材品种、规模和品种名称及储量。
⑵中药材种植生产布局。包括区域分布。全县中药材种植的面积、产量、产值,品种布局等。
⑶近三年来全县中药材种植规模变化情况。药农人均收入以及价格的变化等情况。
⑷全县中药材基地建设的数量、品种、面积、投入资金及来源、产值、基地GA P认证情况、产品流向、基地带动农户数等方面的情况。
⑸全面分析药材种植的效益,包括种植各类药材的经济效益,要对照粮食作物算经济帐。
⑹全县药材种子种苗生产现状。包括中药材种子的选育情况,种苗繁育情况,种子种苗引进和生产情况。
⑺当前主要中药材生产技术情况。包括大黄、当归、红芪、黄芪、党参、柴胡等中药材的生产技术应用以及技术创新情况。
⑻农户销售前粗加工情况。
⑼农户销售前药材的储藏情况。
⑽农户药材销售情况。
⑾国家和省上对我县中药材产业的扶持支持情况,包括项目支持,政策扶持,财政资金支持等情况。
⑿中药材产业发展机制,包括领导机制,即县、乡、村三级组织对中药材产业在领导上采取什么方式,如何发挥组织领导作用。
工作机制,即县乡村三级队伍运行情况,素质如何,作用发挥的怎么样,否建立了中药产产业开发奖励扶持机制。
二是加工环节方面重点调研:中药材企业的数量,中药材企业的基本情况,效益,企业基地建设情况,以及中药材加工的工艺流程和加工产品的方向及GMP认证、产地产品认证情况。
三是销售环节方面重点调研:县内销售网络的基本情况,销售企业数量,规模,年销售药材量,销售队伍人数及总体素质的情况。产品流向、基地带动农户数等方面的`情况。中药材生产总值、销售收入、利润及税收。
四)找准存在问题。通过对世界和中国药材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发展现状的研究。进一步科学分析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前景。切实找准制约县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及存在问题和困难。
五)提出加快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三、调研方式、时间和分组
1、调研时间。从年6月17日开始。分组向农牧局提交调研报告。农牧局组织有关人员通过归纳汇总,6月25日前完成所有调研工作。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全面掌握情况,于6月26日前撰写出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交县委县政府审定。
2、调研方式。调研采取入户实地重点调查、统计分析和召开座谈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一是入户调研。农牧局选择全县药材主产区的10个乡镇10个村200户农户进行重点实地调查。如实填写《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调查表》县中药材加工销售大户登记表》由调研组统计汇总分析。三是召开座谈会。召开由中药材种植大户、加工大户、销售大户、中药材加工企业主、科技人员等参加的座谈会,其中调查制种农户数要达到50户以上;县乡企局深入选择40户加工销售大户进行重点入户调查;经委负责对全县中药材加工企业逐个进行调查。二是统计分析。由全县25个乡镇组织得力人员深入村社。收集有关资料和信息。
4、调研分组。调研分为三个组:
组员在县农牧局、药材中心抽调。主要调研中药材生产种植、粗加工、储藏销售环节的工作。
组员在经委抽调。负责全县中药材加工企业环节工作的调研。
组员在乡镇企业局和各乡镇抽调。主要负责销售环节工作的调研。
四、几点要求
1、是精心组织。成立了由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同志任组长,高度重视。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这次中药材产业专题调研工作。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县中药材产业开发领导小组组长同志任副组长,农牧局、经委、乡企局、药监局、统计局、扶贫办、财政局、科技局、工商局、发改委、药材中心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调研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要高度重视并全力支持调研组的工作,本着实事求是原则,准确填写各类调查表,组织好有关人员参加的座谈会,保证调研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各有关单位要积极配合调研组的工作,财政局、发改委要向调研组提供近三年来中央和省市对我县中药材产业支持的资金情况,扶贫办要提供国家对中药材产业的扶持政策和意向等情况。
2、明确目标。切实找准影响和制约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要通过调研,务求实效。各调研组要通过深入基层、深入农户填表定性分析和召开座谈会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深入细致的调研。加强对调研成果的转化和运用,进一步明确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思路、完善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不断推动我县中药材产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3、高效快捷。各调研组、各乡镇和有关单位要积极行动,科学调研。这次专题调研时间紧、任务重。克服困难,站在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角度,把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专题调研做为一项重要任务切实抓上手。调研中,各乡镇要组织业务骨干,深入村社,按照调研要求,以高效快捷的工作效率,科学合理的方法,准确、如实的填写《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调查表》县中药材加工销售大户登记表》确保调研的真实性,防止走过场、流于形式。此项工作务必于6月21日前填写完成,并报县农牧局。县农牧局根据三个分报告,撰写出具有深度指导性和真实性、科学性的县中药材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为县委政府进一步抓好中药材产业提供第一手真实翔实的材料。
中药材调研报告8
一、独山中药材资源概况
独山生态环境优越,十分有利于中药材的生长发育。据资料记载共有药用植物资源1054种,分属151科、562种,药品369科,其中:植物药324种,动物药16种,矿物药19种。其分布广,蕴藏量多,年产量大的中药材有41种之多,大宗品种有夜交藤、金樱子、枇杷叶、果上叶、桔梗、金银花、山枝子、杜仲、鱼腥草、石斛、夏桔草、板蓝根、龙胆草、何首乌、南沙参、百部、栀子、红豆杉、白芨、石斛、杜仲、五倍子、枸杞、云香草、魔芋、黄姜等是我县地道珍稀名贵中药材,为制药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地产资源。迷迭香、葛根、黄莲曾在我县大面积种植成功,近年通过招商引进的野葫芦、铁皮石斛、无患籽等正在蓬勃发展。
二、独山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1、中药材种植业发展现状
根据20xx年调查资料,目前我县种植的中药材种类涉及10多种,主要有海花草、板蓝根、金银花、鱼腥草、杜仲、龙胆草、山药、蓝莓、黄桅籽、银杏、红豆杉、野葫芦等,总种植面积2万多亩。特色品种有:板蓝根为甲里镇传统种植药材,现辐射到周边乡镇,种植面积已达万亩,产值3032万元,产品流向福建、广东、云南等地,现已吸引福建老板来该镇投资办厂;海花草为我县冷凉湿润气候条件下的高寒乡—甲定乡所独有,野生面积达5000亩,现人工种植面积已达1600余亩,产值500万元,产品流向福建等;鱼腥草全县各地都有栽种,面积略1000亩,产值870多万元;金银花1250亩,产值625多万元;杜仲有1050亩,产值420万元;黄栀子人工种植1600亩,产值50万元;野葫芦人工种植500亩,产值250万元;龙胆草人工栽培300亩,产值90万元;灵芝人工栽培10亩,产值40万元;山药种植面积500亩,产值300万元;银杏300余亩,为县林业局订单种植;迷迭香尚有250余亩,为上世纪末我县招商引资项目,现仅在尧梭乡存在;红豆杉、野葫芦、铁皮石斛、无患籽为近年发展较快的订单种植品种。其它品种种植面积较小,均为本地药材市场收购。
2、中药材加工业发展状况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独山建起了一个中药材加工厂,据调查,独山县1994年中药材种植加工开发产值达一千二百余万元,部份县农民局部分散种植中药材也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黔南州中药材资源综合开发可行性分析,《黔南民族医专学报》1996年03期),但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经营状况逐年下降。20xx年独山县引进福建德龙制约有限责任公司进驻甲里镇建立板蓝根加工厂,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板蓝根种植产业。20xx年药企德龙加工厂收购板蓝根鲜枝叶2100吨,实现加工产值500万元,解决就业30余人,发展势头良好。总之,我县中药材加工企业少,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企业后续发展缺乏动力;产品规模小,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产品市场、产品加工与基地产业链条尚未真正形成。
(二)中药材产业存在问题
1、重视不够
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我县在种植基础、新药品、新剂型、新工艺等的研究未能引起高度重视,导致:一缺乏必要的引导性投入,二缺乏引导性企业的支撑,药农生产的药材缺乏固定的销售渠道,以致无序销售,税收流失,三缺乏科技人才,对指导中药材生产显得仓白无力,严重影响了中药材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四规模小,标准低,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滞后,五对发展中药材的现行政策了解不足,把握不好,以致发展中药材的良好机遇失之交臂。
2、没有中药材产业主抓机构,人才匮乏,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建设薄弱
20xx年前中药材的种植、加工、药品购销分别由县科技局、乡企和和中西医药公司中药负责。20xx年后从开始省农委(原省农业厅)、州农委(原州农业局)才明确主抓中药材种植业务,上级安排的相关业务相应地落到各县农工局(原农业局)。总之,我县长期以来没有专门从事中药材资源开发和种植等方面的技术人才,导致了:一是在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中,由于缺乏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产地加工等方面的技术人才,致使中药材种植技术不能及时推广到种植农户,使中药材基地建设规范性差,质量和效益不高;二是中药生产企业在新药品、新剂型、新工艺研发中,由于自身研究开发力量薄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药新药的研发进程。
3、中药材基础研究薄弱,基地建设规范性差 我县在中药材资源的基础研究,特别是中药材特征特性、品种选育、种子种苗规范化基地建设等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有待进一步加强。中药材种植基地分散,规模小,种植方式简单,管理粗放,难以满足国家中药材基地规范化种植标准和市场对中药材的要求,中药材种植的质量不稳定,效益不高。
三、中药材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与历史机遇
(一)中药材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中药材产业是传统经验和现代技术相结合,集
一、二、三产业为一体,包括中药材种植业、中药加工业、流通业和中药使用单位(中医医疗机构)等。近年来,世界上使用中药材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中药出口量逐年增加,中药材开发的国际市场前景看好、潜力巨大;国内中药材市场需求旺盛,20xx年底以来,国内市场中药价格一路上扬,部分药材甚至出现暴涨局面,例如常用中药材太子参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身价上涨了8倍,并一直保持上涨趋势。
20xx年国家启动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城乡居民参保率要达到90%以上,我国医药市场需求随之扩容;同时,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把102种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纳入其中,使新版“医保”药品目录中中成药品种数量明显增加,达到987个,较20xx年版目录品种数量增加20%等,为中药材相关产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市场前景。
另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xx版)和新版GMP颁布实施,以及国家药品质量标准的全面提升等,对中药材生产、饮片加工和中成药制造等在技术、工艺、质量控制和经营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我县本来就十分弱小的中药产业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二)中药材产业发展面临的历史机遇
中药国际化、现代化进程为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特别是建设“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贵州)基地”,我省苗药被批准上升为国家标准,为开发生物资源,加快中药材现代化进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中医理论和中药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在海内外华人中广泛传播,而且得到世界愈来愈广泛的重视。目前,全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各类型的中医药机构,世界天然药物贸易额每年以7%的速度增长。据有关部门统计,国内中药材的年需求量约90万吨,并以每年10%的幅度增长,国际社会对天然药物的需求日益扩大,全球中药及制成品贸易额近200亿美元,并以每年20%的幅度增长,中药的国内、国际市场潜力巨大。我国加入WTO,使中医药在21世纪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成为可能。为推动中药现代化,国家相继出台了《中药现代化产业行动计划》和《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贵州省出台了《关于推进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贵州省“十二五”中药现代化发展规划》、贵州省《关于完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中药材产业化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意见》,黔南州出台了《关于开展中药现代化种植产业发展考核的实施方案》、州农委《关于成立黔南州中药材产业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通知》等。新一轮的中药产业发展热潮正在全面兴起,一些中药资源大省大县纷纷加快中药产业化步伐。独山县作为中药材资源丰富的盛产区,加快发展中药材产业具有其它地区难以比拟的先天优势,只要抓住中药国际化、现代化的良好机遇,独山必将能够逐渐发展成为全州、全省乃至全国的重要中药材种植基地和加工基地。
四、独山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1、加快发展中药材产业,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战略 在人类新的生存理念、新的生活方式推动下,以天然药材为原料的药物在疾病预防、治疗和保健中愈来愈受到重视,集绿色、安全、预防、保健、治疗于一体的中药材产业正成为世界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积极推进中药材现代化和产业化,中药材产业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加快我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既利用了我县丰富的中药资源优势,又符合国家中药产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2、加快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是实现富民强县的'重要途经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继续抓好新阶段扶贫工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这就要求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特别是在“三农”建设和发展上要突破产业瓶颈。我县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中药材产业具有产业链长、附加值高、成长性好、市场前景广阔等特点,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将其培育成我县的后续经济支柱产业,对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是重要的一条途径。从近年来,中药材种植业投入产出分析,中药材种植的每亩纯收益一般是粮食种植的两倍以上。中药材种植投资小、周期短、效益高,已经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和强县的战略产业,同时,发展中药材产业,对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素质和繁荣农村社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发展中药材产业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抓好资源保护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不仅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创造良好人居环境重要条件。中药材兼有经济植物和生态植物两种特性,可在产区形成乔、灌、藤、草多重植被,有花卉型药材,野菜型药材,不但可以用于岩溶山区的石漠化治理,水土保持利用,而且可以绿化乡村和开发药膳食品,促进旅游环境建设,是很好的环境保护型产业。可以说在我县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不仅可以创造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还可以带来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
五、独山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臶,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把中药产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的目标,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建设“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贵州)基地” 的机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明确重点,突出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现代科技为依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化开发为目标,充分利用我县自然气候、土地、生态环境、药材资源丰富的优势条件,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推进中药民族药产业快速发展和延伸产业链为核心,面向国内外市场,整合中药材资源,加快构建中药产业体系,重点发展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及中药民族药新药研发和制造,培育规模企业、做大品牌,着力培育中药材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基地、中成药及经皮给药相关产品,使独山县中药产业成为独山经济的后续支柱产业,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2、基本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发展原则
要根据我县自然环境、生物资源条件、中草药地域适应特点,合理布局,推进基地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和集约化经营;选择相适应的生产条件和区域特色,重点建设几个主导方向明确、专业化水平高的中药材种植区或种植带;与现有的中药加工企业条件相结合,进一步深化加工业布局,分地区、分品种构建中药材初加工、深加工产业链。
(2)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的原则
要立足于我县的资源、环境优势,力求在一个区域内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形成产业集聚优势,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3)坚持突出特色原则
要实现由重复型向高质量、特色型转变,要注重市场多样化的需求,根据我县药物资源条件和道地药材的特点,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产品,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乃至“一县一业”的特色品牌体系,在特色中取胜。要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实施品牌战略,努力在市场竞争中树立具有独山县特色的中药材产业优势和品牌优势。
(4)坚持高标准发展原则
严格执行国家种植、生产经营规范化标准要求,加快GAP认证步伐,建立中药材从种植到产品都能进入市场的畅通无阻的绿色通道。
(5)坚持科技创新原则
要贯彻科技兴药的方针,建设科技创新及服务体系,加大科研力度;在积极推广利用中药材科研成果的同时,不断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农林、医药、生物等科研新技术;要坚决执行国家GAP标准,提高中药材生产的整体水平,要重点从药材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良种选育、病虫害防治、产品深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加强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种子种苗繁育基地、高产栽培试验示范基地、药源种植GAP基地,积极发展“绿色药材”生产;提高中药材生产的集约化程度,确保产品质量,构建地方品牌。
(6)坚持市场导向原则
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适时调整产品结构,努力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由资源依托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要把赢得市场份额作为产业、产品发展的目标定位,致力开拓市场,以销定产,真正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7)坚持开放式开发原则
按照“公司+基地+农户”、“公司+科研+基地”等多种产业化发展模式,把各自为战的无序竞争整合起来,促进中药材产业规范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在充分引导农户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投资到我县中药材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建设,按照政府建平台、平台引企业、企业建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全方位促进我县中药材产业的规范化、规模化发展。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努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和投资环境,有效招商引资,开展经济技术协作与交流,拓展投融资渠道,建设开放型示范种植园区,借助外力加快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8)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要注重道地中药材的保护、培育和繁育,做到中药材资源的永续利用。在积极开发和充分利用资源的同时,维护生物资源的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特别要注意对濒危和紧缺中药材资源的修复和再生,防止流失、退化和灭绝,保证中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把中药材产业建设与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水土保持等生态治理工程结合起来,与扶贫开发、科技兴农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乡镇企业发展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结合起来,实现全县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和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有机协调。
中药材调研报告9
一、道地种植
全市道地药材品种共200多个。其中,主要道地品种约30个。
形成规模和产量的道地名贵品种主要有,石斛11000亩产量680吨(鲜条)、天麻10000亩产量4000吨、茯苓6000亩产量3000吨、黄精7000亩产量350吨,灵芝2500亩产量1200吨、断血流1000亩产量400吨、百合500亩产量500吨。
其他还有白芨1000亩、苍术20xx亩、瓜蒌6000亩,香茶菜4000亩,菊花3000亩,结香4300亩,苍术1800亩,牡丹800亩,栀子950亩。
种植百亩以上的还有西洋参、贝母、桑黄、重楼、白芍、白芷、元胡、金银花、皂刺、猪苓、亳菊、何首乌、黄山贡菊、麦冬、急性子、紫菀、羊肚菌、生姜、野菊花等,
广范人工种植的有银杏、杜仲、辛夷等。
全市中药材总面积约25万亩。
二、经营情况
全县共有近400家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大户从事药材生产、加工或经营。年产值在200万元以上的经营主体有100多家。
其中,霍山县有龙头企业40家、“十大皖药”示范基地建设企业7家。石斛企业拥有央企控股1家、央企入股1家、上市公司1家、港资1家、新三板上市1家、上交所上市2家。初步形成了以回音必、东方灵芝宝为龙头的中成药生产体系,以天安动物药业为龙头的中兽药生产体系,以中国中药、九仙尊、天下泽雨、衡济堂为龙头的中药饮片和石斛、灵芝保健品生产体系,以安力肽生物科技为龙头的功能性保健食品生产体系,研发出断血流片等各类产品百余种,拥有保健产品生产批准文号6个、中成药生产批准文号48个。
金寨县省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家庭农场一家,市级龙头企业8家,市级示范合作社9家。据不完全统计,全县从事中药经营的有6万人左右。加工环节主要生产灵芝、天麻、石斛,其它药材大多原料或半成品销售。
三、销售渠道
1、全国各大中药材专业市场和集散中心,其中,亳州中药材市场为主要渠道。
2、本地深加工龙头企业,如回音必、横济堂等。
3、为外地企业提供初加工、半成品,如康成倍健、宛西制约等。
四、存在问题
1、生产种植组织化不够。由于没有大企业联结、引领产业发展方向,现有企业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差,导致药农松散种植,盲目跟风现象严重。生态种植技术标准缺少,科学种植技术推广不够。
2、精深加工跟不上。由于没有龙头企业支撑,实现就地精深加工,大多以原料或半成品外销,价格掌握在买方市场,真正药农受益很少。
3、没有区域公共品牌。虽有“西山药库”之美誉,但没有“拳头”产品,很难形成产业。我们想借助扶贫春风,挖掘本地药源,创建品牌,提升附加值。
五、几点建议
1、加大对中药材规范化绿色种植推进力度。为进一步提升中药材质量,保证中药材道地性和功效,应在属地大力推广中药材按照“GAP”要求规范化种植。建议能够在项目申报上及财力上给以支持。
2、加大区域公共品牌创建力度。如,创建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创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龙头”企业,发挥对带动和示范作用,改变我市中药第二产业基础条件差的现状,加快我市中药二产技术水平提升、中药材资源就地转化、企业改造整合升级的.作用,进一步夯实第三产业基础、扩大产品销售渠道。
4、引进人才出台优惠政策。中医药人才缺乏、企业用人难是制约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建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给予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对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流动站、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的单位和企业给予一定奖补。
5、给予相关技术等支持。中药及保健品申请药字号、健字号批文难,是我市中药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请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相关部门给我市中药企业申请资质的单位在制备工艺、质量标准研究等方面给以帮助,以减轻企业的压力和负担。同时也希望国家今后将有关召开道地中药材会议、论坛等大型活动安排在我市,以提升我市的影响力。
中药材调研报告10
一、药业科技发展现状
一是最近几年来我市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十五重大科技专项“药物创新与中药现代化”《紫菀等三个品种规范化种植项目的研究》,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十五重大科技专项《菊花规范化种植基地项目的研究》,承担了省科技攻关指导项目《市中药材生产标准操作规程》(SOP),承担了保定市中药现代化重大专项1项,争取国家星火计划三项,国家火炬计划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及国家重大专项中药材种植研究项目两项。20xx年我市承担的“一县一业一园”工程建设模式,受到了省专家验收组的肯定和赞誉,20xx年3月市中药产业园区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火炬基地。20xx年药都制药有限公司承担了省重大科技专项市道地中药材脱毒复壮、提纯选育及组培工厂化种苗生产与应用示范。近几年我市药业企业承担国家、省药业科研攻关项目8项。我市药业企业承担国家、省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5项。我市药业企业承担国家、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项。我市药业企业荣获省科技成果15项。市惠农中药材良种繁育有限公司和昌达中药材饮片有限公司承担了省中药材三大基地建设。我市科技部门承担了省财政项目整合农业财政资金发展中药产业项目。
二是搭建了产业科研平台。一是按照五个一的要求采取专家+企业+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搭建了保定市中药材产业科技专家工作站。二是为提高我市道地中药材GAP种植技术,搭建了省中药材技术传播站和省中药材GAP研究中心。三是为促进制药企业的发展,我市搭建了市药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四是积极引导药业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建立科研机构,我市规模药业企业均设有厂办科研机构。在逐步完善现有厂办科研机构建设基础上,组织药都集团、金木集团申报保定市级工程技术中心,两家企业的技术中心20xx年通过验收成为保定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在“十二五”期间,组织药都集团的中药材产品检测服务公共平台积极申报省级工程技术中心。
三是建立了省级中药材科技示范园。核心区5000亩,示范区50000亩,辐射区15万亩。20xx年被命名为“一县一业一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四是通过大力支持和扶助以农技协、研究所、专业合作社等为主要形式的中药材技术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目前,已建立中药材研究所4个,中药材专业协会6个,中介组织8个,科技进村服务站6个,组织开展技术培训、信息指导,为广大药农提供种植信息和技术支持,平均每年推广先进适用技术8项以上,在药农种植、产品销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我市中药材产业化进程。
五是中药材产业科技培训体系健全。建科技培训基地。我市建立了国家级中药材星火培训学校、省级中药材技术传播站、省级中药材GAP研究中心、保定市中药材产业专家工作站。同时建立了县级科普示范村15个,保定市级科普示范村4个,科普示范企业12个。
二、影响市中药产业发展的限制因素
1、在中药材生产上,受传统种植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中药材生产还处在一个相对落后的水平上,与中药现代化的需求远不相适应。
2、中药材栽培技术不规范。对大宗中药材品种规范化栽培技术的研究推广力度不够,中药材生产尚处于自发、分散、粗放、无序的状态。中药材种植没有严格的操作规程,缺乏被国际公认和接受的质量控制标准,无法进入国际主流医药市场。
3、中药材种植区域混乱。种子种苗的提纯复壮和优良品种的选育滞后,对地道中药材的.开发和利用不充分,缺乏规范化生产技术体系。随着国家《中药材质量管理规范(GAP)》实施,推行药材规范化、规模化、基地化生产,药材质量要求实现“安全、有效、稳定、可控”,满足《中国药典》和国家《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的要求。中药材产业是药业第二、三产业的基础和依托,推行药材标准化生产已成当务之急。
4、科技支撑力薄弱、服务体系不健全。中药材科研基础薄弱、缺乏规范化生产技术、缺乏相应的标准体系、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药材规模化生产的实施,制约着中药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特别是科研落后于产业发展,起不到应有的科技支撑作用,需要加强科技投入,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5、药业科技投入不足,制药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低,全市制药企业除药都集团每年的科技经费投入达到了年度销售收入的6%以上,其余其余不足3%,企业的厂办科研机构不健全,缺乏高端技术人才。
三、建议
(一)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科技与药业经济的紧密结合。动员全社会力量发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成份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市场信息、技术推广等上下结合、纵揽关联的服务网络,逐步形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贮运、技术培训、技术服务一体化的经济格局,加快药业业产业发展。
(二)开展科技攻关,围绕制约我市中药材种植业发展中的关键共性技术,组织开展科研攻关。继续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开展合作,在成功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对祁菊花进行组培脱毒的基础上,逐步对紫苑、地黄、南星、白芷等16个道地中药材品种进行培脱毒,以提高我市中药材的品质和产量,培育知名品牌。
(三)搞好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继续抓好中药材科技示范基地1000亩核心区和万亩示范区建设,到“十二五”末期中药材核心区达到1万亩,中药材向规范化种植达到18万亩,推进我市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进程。
(四)加快科技兴药步伐,抓好科技成果推广。搞好中药材优良品种的开发、引进和现代农业技术在中药材种植上的推广应用。重点抓好中药材多发病的防治技术、优化配方施肥技术、中药材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等20项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发展绿色种植。
(五)、进一步搭建和完善药业产业发展科技平台,推进全市药业产业的整体升级。采取专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企业(科技种植园区)的运行模式进一步完善省中药材技术传播站、保定市中药材科技专家工作站及市药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实现专家与制药、加工企业、药业流通企业、中药材GAP种植园区的有效对接,整体推进产业升级。
(六)加快药业企业科技创新步伐。组织药业规模企业大力开展科研攻关,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到到“十二五”末期组织药业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30项;组织药业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10个,培育药业高新科技企业5家。推动我市药业科研水平迈上新台阶。
(七)对省百强科技示范企业和省重点科技示范企业及“聚集区”内药业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在科研项目申报、立项,人才引进,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进一步将其做大做强。
中药材调研报告11
中药材是xxx的五个骨干增收项目之一,是xxx“xxx”战略规划的支柱产业之一,是xxx省xxx优势农产品产业基地建设重点之一。经过多年的培育,xxx中药材由传统种植过渡到初具规模,已逐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来源。中药材作为农业生产项目,和xxx、xxx等绿色产业一样,当前正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长期积淀下来的几个核心问题必须得到破解。
一、基地问题卡住了产业的块头
问题简析:近三年,xxx中药材基地以每年建设xxxx-xxxx亩以上的规模速增,其增长速度仅次于xxx基地。到去年底,xxx中药材面积已达x。x万亩,占特色农产品基地总面积的xx%,主产区药农人均面积达到x亩以上。笼而统之,基地面积确实形成了气候。但是,与基地密切相关的两个现实问题不容回避:一是种植分散、品种杂乱。目前,规模在xxx亩以上的种植大户xxx不到xx户,大部分药材仍然处于零星种植的原始状态。品种方面,xxx既种植本地药材xx种、大宗药材xx种,也种植引进药材xx多种,品种多而杂,科技含量停留在较低水平,没有形成本地的优势产品和拳头产品,缺乏带动力。二是关键品种的发展受制于人。虽然丰溪、向坝等乡镇采用“野转家”解决了部分种源问题,但由于xxx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资料,没有建成规范的药材良种培育繁殖基地,许多市场前景看好、销售价格较高的药材种子全靠外购,引进成本高且遭遇“品种壁垒”,要想扩大销路好、见效快的基地规模,引种买苗只得任人叫价。
破题建议:
一是稳控基地规模,根据xxx的土地容量,药材面积控制在xx万亩以内为宜,不必在基地数量上盲目贪大。
二是合理调整品种结构。加大传统品种选育和品质开发力度,以优质优势品种为突破口,推动生产要素向名、优、特产品聚集,力争把杜仲、黄连、玄参、冬花、川乌、独活、桔梗、柴胡、白附子等优势特色品种发展到药材总面积的xx。同时,抓紧外引进品种的本地化工作,尽快摆脱对良种种源的依赖状况。
三是按照一乡一业,数村一品的要求,合理配置资源,着力培植一批药材大户、大村、大乡、大镇、大场,实行连片开发,聚集规模效益,打造基地板块,以适应国际中药材及中药饮片市场准入制度为目标,逐步提升产业化水平。
二、销售问题堵住了增收的盼头
问题简析:药材不同于其它农产品,卖不出去就是废草(根、皮)一堆。在拓展药材销路上,各地各部门想了很多办法,见到了一定成效,龙头企业和营销能人在药材销售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云浩药业集团已在工业园区划地xx亩,筹建中药饮片加工企业;xxxxxx有限公司也在xxx设办事处、药材收购部,并把兴建中药饮片加工企业的计划列入发展方案;已涌现出xxx镇的xxx、xxx,xxx乡的xxx等经销大户,每人年均药材经销额达xxx万元以上。但是,卖难的客观事实也大量存在,去年,约有xx%的药材积压在农户家里,甚至约有xx%积压在基地里没有采挖、采摘;有的药农迫于生产成本回收的压力,不得不低价出售,蒙受经济损失,农民靠种药增收的希望落空,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与此相对的是,除国内中药材市场容量只增不减外,还有xxx多个国家和地区存在巨大的中药材市场。欧盟对中药材进行了统一立法,允许药店销售植物药;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的中草药已合法化;美国政策也放宽了对中草药的管理办法,正在对中草药进行立法,把草药作为治疗药物列入医疗而不再仅仅是作为对营养补充剂和替代药物。这些都将为中药材进入市场提供了广阔前景,也必将推动xxx乃至全国中药材产业的迅速发展。
破题建议:
一是积极筹建xxx药材协会,在此基础上,指导xxx、xxx、xxx等药材种植重点乡镇和国营农林场筹建分会,将营销大户、经营能人和经纪人组织起来,依托协会的整体合力,突破销售难题。
二是推动建立药材原产地营销网络体系建设,尤其要启动黄连等品种原产地保护及GAP认证的申报,培育原产地各类专业小市场,消除进入国内大市场和国际市场的障碍。
三是开展网上销售业务,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多途径与国内各大中药市场和制药企业广泛建立合作关系,特别是加强已经落户xxx的xxx药业、xxx药业等制药企业的业务联系,真正实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形式,推行订单农业,确保农民利益。
三、项目问题短住了发展的势头
问题简析:投入不足是xxx农业产业发展的“短腿”,中药材产业建设尤甚。上争项目是解决资金缺乏的`重要途径。目前,虽然对xxx药业的中药饮片等几个项目进行了申报,但进展不理想,项目覆盖面也较小,不能对xxx的中药材生产起到大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项目争取的外部机遇已形成叠加之势,为xxx争取国家直接投入提供了政策保证。比如,xxx把中药材列入xxx基地建设范围,xxx早已提出打造“xxx”的发展目标,并将中药材列入xxx优势产业建设范围;今年xxx文件确定,xxx涉农专项资金投资总规模达到xxx亿元,财政资金主要向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社会事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倾斜,其中,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共有xxx万元,新增xxx万元专项用于林产品生产和加工;省财政今年已安排xxx万元资金,专项用于支持优势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药材和xxx都在板块规划之列等等。
破题建议:
一是进一步做好中药材发展项目规划、包装工作,尽快研究论证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方向、有资金来源的项目,组织专班向上争取。
二是打好林业项目这张“牌”。xxx已决定将药材办设到xxx,以解决省、市没有药材产业方面的专门机构,工作汇报、资金争取无门的问题。新的药材办,要用好用活退耕还林政策,创新退耕还林运作模式,实施林药结合工程,发展木本长效药用经济林和草本药材,建设独具特色的药材经济带。
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当年新引进x家以上县外境内企业,借助外力开发中药材资源。
中药材调研报告12
林区是全国唯一一个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单位,因其生物多样性而著称于世,享有动植物基因库的美誉。林区地处亚热带和温暖带的过渡地带,山体高大,地形复杂,各种地貌类型均有分布,由于土壤种类繁多,气候温暖,光热条件好,雨量充沛,适宜于多种植物生长,中药材资源极为丰富,尤其是野生地道中药材如头顶一棵珠、石斛金钗、江边一碗水、天麻、文王一枝笔等,因疗效独特,开发潜力极大。中药材栽培历史悠久,上世纪五十年代始建立了药材场,所产当归等药材俏销市场。改革开放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力发展中药材生产,建立中药材商品基地,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柴胡、桔梗,冬花、天麻、党参,高山黄连、当归、党参种植的生产格局。年又以专业村建设为抓手,发展种植专业户,中药材面积不断扩大、品种不断增加、效益不断提高、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一)中药材资源情况
是一座天然药库,据《中药材名录》记载,林区有中药材资源2023种,其中动物药213种,植物药1800种,矿物及其他10种。药用植物种类占全省52%,占全国的33%。丰富的资源为中药材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页脚..页眉.
中药材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区中药材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到年中药材总面积达到5.5万亩,其中木本药材(黄柏、银杏、杜仲、厚朴)4万亩,草本药材1万亩,年新发展中药材(草本)0.5万亩,其中由我区中药材公司与武烟集团合作,新建柴胡种植50亩。年中药材产量371吨,产值达1526万元。年中药材产量721吨,年中药材产量903吨,产量比年增25%。聚能药业引进三号柴胡在新华、长坊、宋洛、松柏种植成功,为我区中药材出口打下了基础,全区建香菊基地500亩,进生了野转家生试验品种达5个如开口箭、苍术、麦冬等。
中药材龙头企业快速发展。我区现有中药材加工企业3家--聚能药业有限公司(以生产中药饮片为主)、绿源食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金银花基地60亩)、林区中药材公司。成立中药材协会2个。
中药材种植经济效益不断提高。随着中药材种植技术不断提高,产量不断增加,加上中药材市场回暖,价格上涨(杜仲、天麻、厚朴、二花、黄连、独活、柴胡等价格均不同上涨,柴胡从年的13元/公斤上涨到年的24元/公斤),年柴胡40元/公斤,中药材种植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出口创汇有新的突破。年聚能药业公司与韩国签订了厚朴、独活、杜仲、黄柏、冬花、二花、柴胡等10余个品种的出口合同,出口数量200吨,创汇100多万美元。
(四)中药材产业得到省、地方政府大力支持
我区中药材发展得到省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省农业厅先后下拨我区中药材页脚..页眉.资源调查和基地建设补助资金13万多元,林区人民政府也从紧张的财政资金中安排部分资金扶持基地和中药材协会建设。年我区和武汉大学生命科学系合作,利用疗效独特的道地药材,开发了三种不同疗效药酒,正着力推向市场。
二、中药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区中药材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与我区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优越的自然条件、“”品牌优势相比,生产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一)种植规模偏小
中药材品种多,种植规模小而散。我区中药材大多数是由农户利用田边地角、坡地、稀疏果园、退耕地发展起来的。由于耕地资源不足(全区耕地总面积10万亩),适合中药材发展的面积不多,加上中药材生长周期长,比较效益低,连块成片面积小,规模化程度低。中药材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成规模优势。
(二)受市场影响波动大
中药材素有“药疯子”之称,“种多了是柴,种少了是财”,中药材市场价格波动性大,也直接影响到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稳定。药农受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基本上延续传统的种植经验摸索种植,处于一种自发、随意状态。行情看涨时,一哄而上,市场疲软时,一哄而下,缺乏对市场的理性认识。加上山区信息不畅,经常导致药材品种积压,挫伤药农生产积极性。页脚..页眉.而中药材企业与药农未形成利益共同体,生产与销售脱节,给农民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三)品牌建设滞后
我区中药材加工企业规模小,深加工的产品少,大多数以原材料和初加工产品直销外地。品牌意识淡薄,大部分产品无注册商标,产品包装粗糙简陋,散包装或无包装直接外销。由于没有自己的品牌,市场竞争力弱,好的产品,卖不出好的价格,产品的附加值低。
(四)资金、技术缺乏
中药材板块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由于缺乏工作经费,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中药材栽培技术的指导与培训等工作难以开展。缺乏科技人才和中药材科研机构。我区没有一家机构专门从事中药材种类、种质资源、药用植物品种、生长发育特性、药理性、环境对药用植物影响、产地加工和炮制等方面的研究。中药材发展缺乏产业发展后劲。
三、中药材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搞好规划布局
制定切实可行中药材发展目标和主要措施,合理规划布局,引导药农有组织、有计划生产。做到“三个坚持”:坚持市场导向、适度规模原则。我区中药材总体规模控制在6万亩左右,其中草本药材规划面积2万亩,管护好4万亩的木本药材(杜仲、黄柏、银杏)。坚持因页脚..页眉.在制宜,突出地方特色的原则。在扩大房党、黄连、独活、桔梗、冬花等道地药材种植面积,在宋洛乡、新华乡、阳日镇、松柏适度规模发展天麻、柴胡,在全区范围和武烟集困合作,建立前胡、香菊、白布、矮生茶等企业原料基地,建立药酒(和武汉大学生命科学系联合开发)中药材原料基地。坚持科技创新,产业化经营的原则。加大高新生物技术、规范化技术、新品种、新产品的示范推广力度,坚持产业化发展方向,把好质量关。
(二)保护好现有的中药材资源
加强法制宣传,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资源保护法》、《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保护好现有的中药材资源。
建立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圃。在老植物园、珍稀植物保护园建立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圃。被称之为“药用植物基因库”,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为药材作物品种改良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将我区的主要活用植物收集入圃保存,可以有效挖掘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国内外的重要药植物,通过良种选育增加新品种;研究药用植物引种驯化方法,扩大引种范围,使种类不断增加,而且在产量、品质、有效成份含量、抗逆性方面不断提高;通过驯化,研究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适应性、经济性状、有效成分含量的形成及抗逆性和遗传性变异等,总结其规律,探索引种驯化经验;还可以为游客提供一个采药识药的新景点,丰富旅游文化内涵。
(三)大力推广中药材生产的先进实用技术、促进中药材标准化生产
中药材生产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给中药材生产带来的新的课题。出于对全球性农产品普遍使用化学农药及化学激素等药剂的担忧,同时为了保护本国的天然药材市场,日本及欧美等一些传统的中药材进口国对进口中药材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我国也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关于规范药材种植、加工、经营的法规和标准,进入各个药材市场和制药厂的门槛也越来越高。因此,就的中药材生产而言,首先要加强药材生产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根据中药材的品质特点和生长特点,建立完善的、全过程的中药材生产质量标准控制体系,立足源头控管,强化生产管理,规范中药材种植,提高中药材质量;其次要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切实加强中药材市场管理。不断健全和完善检验检测设备,加强中药材检验检疫管理,凡是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中药材不出区(林区)不入市(市场),凡是达不到出口标准的中药材不准申报出口。大力推行和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等一系列技术规范,有效地控制中药材生产及中药研究、开发、生产和流通过程,不断提高中药材生产的标准化水平。要坚持科技兴药方针,不断创新科技推广方式、方法,推进我区中药材生产的标准化。充分发挥和利用现有的录象放映、图书发放、卫星远程教育等技术推广手段,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组织相关部门、企业、中药材协会、中药材种植大户到中药材生产较好的地(市)如恩施州学习参观。聘请外地专家到我区为农民实地指导,培养一批土专家、示范户。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生物防治、林药间作高效生态种植模式,促进中药材标准化生产。
(四)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
积极扶持聚能药业等中药材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发挥“天然植物园”的优势,突出“”绿色、天然品牌。在产品开发上,积极推进中药饮片生产,天麻、当参、银杏等页脚..页眉.药食两用药材进行小型化、精品化、礼品化包装,保健药酒,药膳、药饮、药浴开发。建立企业、市场和农户间的联动。鼓励企业通过合同形式,直接与药农建立种植、购销关系,形成企业+市场+药农+基地现代化种植经营模式。企业为药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供药种、药苗、肥料、技术服务,以市场保护价回收药材,形成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的公司与基地、公司与药农利益共同体,推进中药材生产的产业化经营。同时积极发展中药材生产协会,把千家万户的药农组织起来。
(五)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
林区人民政府要制订、出台具体扶持中药材加工企业、中药材协会、中药材种植大户、中药材基地建设相关政策,加快中药材技术人才的培养,促进我区中药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等方面的投资要适当向中药材产业发展上倾斜。同时,在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要制定贷款、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在资金上对中药材加工企业、协会、种植大户予以扶持。要加大中药材科研经费和人材培训经费的投入,把中药材科研经费和人材培训费用纳入林区财政预算。紧紧抓住省启动中药材板块的机遇,加大中药材项目的申报,积极争取省财政、省农业厅对我区中药材板块的支持。
中药材调研报告13
一、新绛县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新绛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市北端,总面积597。18平方公里,全县耕地面积54万亩,总人口34万人,辖9镇,153个行政村,是道地远志野生变家种的起源地,是全国面积最大、品质最优的道地远志生产基地,全国半数以上的远志、半夏、连翘等中药材的初加工和集散都在新绛。全县主要药材种植品种有远志、黄芩、柴胡、半夏、地黄、金银花、菊花等,种植面积6万亩,年产量2200万公斤。20xx年,“新绛远志”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产品远销日、韩等国家,并直供北京同仁堂,目前药材种植主要分布在新绛县的阳王镇、北张镇、泽掌镇、横桥镇区域,亩纯收入为3000元,全部为田间栽培类。
二、新绛县药材产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1、田间栽培类
(一)远志、黄芩、半夏类
(1)育苗环节:普遍采用的是购买种子,直接播种,无育苗阶段,采用的是薄膜覆盖法。
(2)种植环节:采用由农户自研的二轮、三轮简易播种机械,纯手工操作,无动力。
(3)收割环节:有远志收获机、半夏收获机等,多为拖拉机牵引附带收割机械,部分为联合收割机改装的收割机械。
(4)田间转运:农用三轮车、四轮车负责药材收获后的田间转运。
2、中药材机械生产企业基本情况
(1)经对新绛县中药材生产企业调研,目前仅有一家名为新绛银剑农机有限公司的企业生产中药材机械,其生产的机具为黄芩播种机、远志播种机、半夏播种机,市场保有量为91台左右,企业年生产能力220台左右,单机作业效率为6亩/h,且目前现有播种机都未进入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名录。
(2)新研发的机具层面,机具名称为防缠绕玉米施肥精量免耕播种机,年生产量为150台左右,单机作业为亩10/h,已通过国家鉴定,尚未进入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名录。
三、下一步机械化发展方向和工作措施
本次调研中发现,本区域的药材机械多为农户自发研制的简易机械,部分生产药材机械的厂家产品并不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名录,存在机械化水平不高,农机具购置价格高等情况,根据调研情况,提出如下发展建议:一是大力扶持本地药材机械生产企业,尽快生产标准化的农机具,通过国家农机具的鉴定标准,进入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名录,减少农户购买药材从种植到收获层面的.机械成本。二是大力进行新型药材农机具的推广,多层面宣传、推广,减少人力成本投入,促使农户认识到机械化的作用,提升机械化水平。三是大力开展药材产业的深加工。市面全面推广药材烘干机、药材切片机,增加中药材的附加值,向药茶产业方向发展。四是大力开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在每个药材种植专业区,重点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立来增大药材播种、种植、收割、收获的机械化水平。五、大力实施宜机化改造项目,由于我县阳王、横桥等镇土地多为旱地、山区地带,地块小、不连篇,无法实行大规模机械化操作,所以农田宜机化改造有助于实行机械化操作,提升机械化的水平。
四、此次调研的收获和体会
本次调研,新绛县农机发展中心成立了三人的专业调研队伍,连续走访了新绛县阳王、北张、横桥、泽掌等药材种植产业区的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农户、中药材机械生产企业,普遍感受到新绛县药材产业种植规模大、药材种植品类多,但是中药材机械化水平低,附加值低,中药材机械化程度不高,农资成本高等问题,但是问题中往往蕴藏着大量的发展机会,如果对中药材机械生产企业进行大力的扶持,使之产品加入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名录,则大大降低了农户购买机械的成本,此层面提高了农户购买农机具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可以大力提高药材种植的机械化水平,带动药材产业的发展。总之,新绛县药材种植面积大,发展前景好,有着天然的优势,如果政策得当,有相应的补贴,新绛县的药材产业大有可为。
中药材调研报告14
故亳州的中药市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内中药市场发展情况。为深入了解亳州药材市场的实况,增进对国内中药发展现状的认识,我们于9月15日赴安徽亳州做了为期一天半的实地考察,现就考察结果做以下分析报告。
1 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概况
1.1 主体经营模式
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的经营模式分为两大主体。一是交易大厅的摊位销售:交易大厅分为两层,有数千个摊位,商贩多为当地居民或来自各地的药农、药商,主要进行各类散装药材的批发销售,基本不接受零售。交易大厅二层除固定摊位商贩外,还有部分零散药材销售人员,交易时间短。交易大厅一层均为固定摊位,交易时间较长。二是围绕交易大厅外四周的商铺销售:与交易大厅摊位不同,各商铺有自己独立的店面和商铺名,通常为某药材的直销店或专营店,其销售大多为冬虫夏草、藏红花、鹿茸、人参等名贵中药材,该类店铺提供不同规格和质量的某种或某几种中药材的批发或包装零售,也提供异地发货服务。此外,在交易市场周围,还零散分布着一些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展示厅、中药材信息服务部、中药药械器具经营单位、中药材包装销售点,以及搬运、寄存、饭店、旅社、金融、邮政等其他服务组织,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经济贸易体系。
1.2 市场管理
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由康美(亳州)世纪国药有限公司开办。20xx年,亳州市政府依据“市场运作、公司管理、规范经营、政府监督”原则,建立了中药材市场管理体系,后与康美(亳州)世纪国药有限公司签订责任书,成立了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管理有限公司,作为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的直接管理责任单位,确保中药材专业市场的规范有序经营。
1.3 药材情况
作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亳州以其全国南北地理中心的特殊位置容纳了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品种,规格各异。交易大厅以各类药材切片为主,包括统货和各级别的选货,个子货(根茎类中药)较为少见或仅作为样品供参考鉴定。因亳州为芍药重要栽培产地,所以,白芍在交易市场的出售量较大。
受药材质量、规格等因素影响,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的药材售价虽存在一定摊位差异,但平均售价较其他地区中药材交易市场的售价低。以甘草为例,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平均售价较河北安国低约1.9%,且品质更好。
2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 市场布局
从交易市场摊位布局看,同种药材销售摊位分布过于零散,既不便于药材采购人员寻找和对比药材的质量和价格,也不利于市场监督人员对药材流通信息的监管和对药材质量的控制。因此,建议管理部门应进行合理规划,集中或相对集中同种药材的销售摊位,如按药材出售量统一规划固定销售摊位等。
2.2 市场管理
交易市场人多杂乱,除药材商贩外,还有不少贩卖各类餐饮食品的商贩,对市场秩序造成了一定的混乱。与一般的集贸市场不同,中药材作为交易商品有其特殊性,故应在各方面注意其他物品对药材质量的影响。另外,整个交易市场虽偶尔可见市场管理人员走动,但并未见其发挥真正作用,市场管理部门监管不到位,建议管理部门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药材市场商贩多为非专业人员,他们对中药的了解存在一定缺陷,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药材的流通与市场正常发展。建议市场和政府相关部门既要适当提高药商进驻市场的门槛,也应为药商们提供方便可行的学习机会,普及中医药知识。
2.3 药材质量
据调查,交易市场上很多药材都经过熏硫处理,但药商并未标示,甚至将熏硫的药材标明为“无硫”。在传统药材采收加工过程中,有的品种会用硫熏来防腐或改变药材色泽,但其中残留的硫对人体有危害 [2]。因此,监管部门应对此做出相应检测规定。在药材规格上,虽有统、选之分,但各摊位标牌上并未明确标注规格。部分有产地、年限的药材,很多药商对相关信息却并无确切掌握,或故意将不同质量和产地的药材混杂在一起,以次充好。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部分药材的伪品和禁用的药材,如关木通。作为我国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各类中药材作为中药饮片原料由此流向全国各地药厂、药店、医院,其药材质量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建议监督管理部门应严格监督执法,确保药材质量。
3 结语
中药材市场是中药流通的一个节点,对中药质量安全的影响不可忽视。为此,笔者建议加紧合理规划管理中药材市场,强化流通领域的监督管理,为中药材市场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中药材调研报告15
甘肃中药材生产主要集中于中南部的高寒阴湿贫困区,是甘肃变自然条件劣势为特色资源优势的主导产业之一,种植中药材也是贫困地区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最具潜力的发展之路。全省有70个县区种植中药材,其中10个县种植面积在5万亩以上,3个县种植面积20万亩以上,尤其以中国当归之乡岷县, 中国黄芪之乡陇西县,中国党参之乡渭源县最为著名。在我省中药材主产区,中药材产值占农业产值相当大的比例。如20xx年当归、党参、黄芪的产值占岷县农业产 值的60.7%,占渭源县农业产值的39.25%,占陇西县农业产值的20.87%,占漳县农业产值的21.86%,占临潭县农业产值的22.47%,占 康乐县农业产值的19.62%。
张掖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发展中药材种植。中药材种植除民乐作为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有了一定的发展外,其他各县的面积都较小,张掖甘州区、山丹县每年的面积在1000---5000亩间浮动,其他县也有零星种植,年份间差异很大,种植区域大都分布在安阳、花寨、陈户乡等干旱缺水山区。20xx年,张掖市中药材种植面积6.63万亩,比上年增长0.77万亩。其中,民乐县种植面积5.81万亩,占全市的87.6%,20xx年中药材种植情况与上年基本相同。因此,这次中药材种植调查,我们以民乐县为主,对民乐种植中药材比较集中的乡镇,民联、三堡、六坝、顺化、新天、丰乐、南古进行了种植情况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涉及种植面积较大的柴胡、板蓝根、孜然、黄芪、甘草、王不留行等。
一、种植现状
1、形成了一定的区域优势:中药材作为民乐县重点培育发展的六大特色农产品之一,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民乐县成功引进试种板蓝根、甘草、柴胡、孜然等中药材以来,中药材就以效益好的优势,迅速得到农民群众认可,种植面积快速膨胀。到20xx年高峰时,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7.2万亩,占全县总播种面积的近 20%,总产量达到4.5万吨。此后,受市场供求影响及新型高效作物替代,面积逐步回落并稳定在5万亩左右。目前,全县形成了以新天镇、六坝镇、南古镇、民联乡为主的万亩种植乡镇4个,以林山村、马均村、太和村等为主的千亩种植村10个。
2、初步形成产业链条:中药材较其他农作物而言,水肥土壤条件等要求不甚苛刻,近年来,由于受非典、禽流感和入世后市场开放的影响,作为医药和保健原料的中药材价格不断上升,市场行情看好,各种药材每斤均价均在4元左右;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产业链条,种植大户、贩销大户先后成立了茂红中药材产销协会、三堡镇中药材协会、新天镇中药材协会、六坝中药材合作社等,也有一些企业加入了中药材产业的行列:青海永正公司一期投资3000万元,建成药材加工厂房8000平方米、仓库8000平方米;锦世农业科技公司,中药材通过了药监局GMP认证,中药材加工厂年生产能力20xx吨。中药材产业链条上,初步建起了种子种苗供应、市场营销为一体的协会+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生产格局。
3、种植投入少、能节水、易调茬、效益高
民乐种植中药材一般都是浇1水,相对农作物而言,比较节水;特别是,很多地方都是用的秋水,避开了农作物种植用水高峰期,很好的解决了灌水的矛盾。
肥料使用量各种中药材要求不同,但投入都比种植农作物少,一般1亩地投入磷肥50公斤,复合肥20公斤,尿素10公斤;中药材由于是特殊的用途,有很多药材,如黄芪等,按照GAP标准要少用或不用农药与化肥,地块规模区域应选择没有污染源的`地区,因此,很多中药材的农药与化肥使用量很少(但也相应影响产量)。
中药材的收益一般都比较高,在正常年份,防风、板蓝根、甘草、柴胡、孜然的纯收入可达1000多元,在中药材紧俏的年份,一般在1500元以上,有时甚至可达到3000---4000 元,是平常年份的3---4倍。 以667平方米(1亩)种植板蓝根为例,投入:种子用量2公斤,种款为200元,肥料200元,农药、除草剂等30元,合计430元。收入:板蓝根常年产块根250~300公斤,目前市场收购价为6元/公斤,按最低产量和价格计算,产值为250公斤*6元/公斤=1500元。大青叶片亩产100公斤左右,收购价0.6---0.8元,100*0.6=60元。纯收益1560-430=1130元。板蓝根的价格波动很大,20xx年价格在12元/公斤左右,因此收益比今年要高1倍,今年板蓝根价格低,而且有价无市。
其他作物如甘草、黄芪、孜然等种植收益与板蓝根相似,都存在类似现象,收益的波动很大。
二、存在问题
1、种植方面的问题
栽培技术不配套:中草药的人工种植历史很短,很多中草药目前仍然采用野生药材,已经驯化的中草药也因为种植时间短,驯化程度不够高,科技人员对中草药的药物机理与种植间的相互作用,尚没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因此,目前的中草药种植尚停留在试验与摸索阶段,存在产量在年份间不稳定、药效与产量间的矛盾等等很多问题。因此,中药材的栽培技术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假劣种子问题严重: 中药材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植物,大多数中药材的地域性很强,种植方法、地域、气候、年份都会影响种子质量,种子培育需要专门的种植技术,在种植方法上、化肥、农药使用方面有很多特殊性,以保障中药材的药效、产量。中药材种子、种苗从外地引进,往往出现水土不符的现象;农户自己留种,在种植、收获方面欠缺必要的技术条件,对产量、质量都有一定影响。假种子、劣质种子目前常在市面上出现,严重影响中药材产业的正常发展。
价格波动大,种植面积不稳定:我市在中药材种植方面,种植历史较短。1995年左右,中药材种植才在民乐李寨林山村试种,并获得成功,在良种良法上还需要不断的摸索。
中药材自身的原因,价格波动大,导致种植面积波动巨大。中药材由于药用的特殊性,和当年的疾病发生情况、气候情况、销售与存储情况等紧密相关,价格波动本身就比较大,而中药材与种植的农作物有本质区别,除了加工中药材,难以有其他用途。以中药材王不留行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中药材种植的波动情况,年份间全国种植面积波动达20---40%,最高可达70%。其他中药材也有类似情况。
张掖市中药材产业也刚刚起步,而中药材行情不稳定,从而导致种植面积上的大幅度波动,在一定程度上考验着张掖市中药材产业能否健康的发展。
【中药材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中药材调研报告04-09
中药材产业发展调研报告12-12
中药材调研报告14篇[精]12-12
乡镇中药材产业调研报告06-28
中药材调查报告03-14
支教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05-15
村委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10-22
关于乡镇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01-06
调研报告(经典)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