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时间:2024-07-24 17:02:01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实用]

  我们眼下的社会,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报告,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实用]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1

  一、城镇化基本现状及成效

  xxxx村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主要从户籍、新农合、新农保、产业发展四个方面进行:

  1、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推进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是缩小城乡差异、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已经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一是赋予有条件的农民工城镇居民身份,有利于维护农民工合法权利。二是有利于促进城市人口集聚,加快城市化进程。三是有利于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四是有利于促进城乡要素流动,盘活城市资源。五是有利于扩大农村人均耕地面积,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当前,现行户籍制度已不适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办事处下达xxxx村目标任务为130人,为实现目标任务,我村将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与十四个村民小组明确了农转成的任务数,明确“农转成”工作责任。我村今年的农转城任务与xxxx年5月31日前全部完成。

  2、新农合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xxxx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到xxxx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办事处下达xxxx村今年的筹资任务指标如下:应参合人数1860个人,缴款金额为111600元。参合率必须达95%以上。

  至9月1日起xxxx年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工作开始,xxxx村,成立以彭道权为组长的工作小组,通过召开专题会议充分调动村、组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迅速行动起来,立即开展农民筹资收费、登记、发证工作;确保xxxx年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工作顺利进行。

  现缴款人数为650人,共计:39000元,未算七类减免人群,此项工作正在正常有序的进行,确保在11月20日之前完成95%的目标。

  3、新农保完成良好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模式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通过对农村居民推行普惠制的养老保险和之前的“新农合”双管齐下,有助于减轻农民的生活负担,缩小城乡之间的社会保障水平,也有助于将来实现城乡统一保障体系的链接,从而有益于加快农村劳动力的正常流动,扩大农民的就业渠道,增加非农收入,减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剪刀差,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进而实现城乡统一发展的社会经济目标。

  今年办事处下达xxxx村的任务:应参保人数1157个人。我村两委为了农民的切实利益,让村民更加积极主动参保,两委成员下到村里,深入群众当中详细解答群众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遇到思想相对落后,不愿意参保新农保的群众,村两委对他们进行了更加耐心和细致的讲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宣传政策,结合新农保前期在我村良好开展、农民普片受益的情况向农民宣传,打开他们的心结、化解他们的疑惑,鼓励群众自觉自愿的参保新农保。截至10月,我村的新农保参保率达到92%。

  4、产业发展势头猛进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云富街道办事处关于产业结构调整调研精神,按照加大产业结构调整为农户增收的`工作思路,以发展100亩茵红李样板林产业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结合制定100亩茵红李样板林发展实施方案。同时预计在xxxx村大坪一组种植193亩黄柏药材,现农户已将土地整改出来。

  根据我村的地理位置,排灌方便,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适合种植猕猴桃,xxxx年建设了100亩猕猴桃基地。今年村两委决定再新增50亩,盘活村闲置集体用地,创建猕猴桃科技示范园,成立合作社,通过引导农民土地合作入股的方式,解决猕猴桃种植用地,让更多的村民加入到发展猕猴桃产业中来。

  xxxx村现有林下养鸡大户2户,存栏xxxx余只。黑山羊养殖户7户,全年出栏1000余只。依托地域特色,不断调优农牧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于今年引进一个省级示范养殖点:兔场,计划笼位2500个,在村两委的全力协助之下,完成了土地的流转,现正在搭建笼位等基础设施。

  二、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困难

  1、少数农民对政策理解偏差。比如对于新农保,有部分农民认为是年轻人交钱养老年人;有部分农民认为现在满60岁的人不用缴费每个月可领取55元的基础养老金,自己不缴费6o周岁后也可以享受。还有一部分农民并不关心自身的养老问题,他们更注重眼前利益,认为有钱不如现在花;有些年轻农民觉得养老问题遥远,还没有必要考虑得那么早。

  2、不少村民持观望等待态度。部分农民对于集体经济有兴趣,但是觉得自己没有必要第一个吃螃蟹,认为现在政策好,对农村的倾斜度很大,可以再等等看是否还有更好的惠农政策。或者,等集体经济有了更好的成效,农户才愿意参与。

  3、城镇化建设融资困难。

  ①国家提高了征地拆迁补偿标准,严禁随意征用基本农田,制约了城镇化建设进程;

  ②乡镇城镇化建设很难再银行获得信贷支持,融资十分困难;

  ③乡镇财政的杠杆作用难以发挥;

  ④乡镇财政总体实力薄弱,有的根本无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

  三、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建议

  1、统筹规划,完善功能,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强对规划工作的领导,做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防止各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抓住城中村改造的历史机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彻底改变乡村面貌和居住条件。坚持同步规划、配套建设,克服“重地上、轻地下”的思想,统筹安排供水、排水、供电、通信、有线电视、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2、制定优惠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城镇建设投入力度。

  一是用好用足国家支持小城镇建设的各项政策,积极争取资金。

  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商以多种方式参与我村开发建设。

  三是以地生财,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做好土地开发融资的文章,实现良好循环。

  3、加强宣传引导,促进农民转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开展宣传教育,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加快转移农民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对劳务法的宣传,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努力让更多的农民在城镇实现就业,促进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2

  按照组织安排,今年7月至9月我到市鄞州区下应街道办事处进行了为期近三个月的挂职锻炼,任书记助理。挂职锻炼期间,我按照领导的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加强实践锻炼,不辞辛苦,深入市鄞州区下应街道办事处有关村庄,对该街道所在的市情、区情、街情及新农村建设有了较深的了解,并学到了很多先进的工作经验和做法。所见所闻、所触所感,让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位于东海之滨,地处当今中国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南翼,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和计划单列市,是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之一。全市陆域面积9817平方公里,海域面积975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68.09万。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人杰地灵,享有东方大港、商贸都会、文化名域、和美之城的美誉。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唐宋以来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港2009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列中国港口第四位、世界前十位。的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90%以上,私营企业超过l0万家,个体工商户突破26万户。已连续几年被评为“中国品牌之都”,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33件、中国名牌产品61个。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市内名胜古迹众多,名家辈出,籍两院院士已逾90位,居全国各城市之首。是全国首批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绿化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综合竞争力连续几年跻身全国十强。市下辖的三个县级市、两个县、六个区。鄞洲区与中心城区东、南、西三面紧依,总面积l346平方公里,共辖18个乡镇、6个街道,户籍人口80万。2009年,全区生产总值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10亿元和145亿元,蝉联全省县(市)区第二和第一: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荣列全省之冠;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比重达45%;名牌产品销售比重达38%:十二年免费教育、农村卫生事业改革、社会保障全覆盖等惠民措施在全省全国率先实施。

  下应街道地处市东南,紧靠市东部、南部两大新城,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街道辖区总面积22.2平方公里,下辖17个行政村、10个社区、1个居委会、1个渔业社,人口11万左右,常住人口2.9万,外来人口5.7万。近年来,下应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借助市东部、南部新城开发、大建设的历史机遇,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下应实际,大力实施竞争力提升、新农村建设、和谐区创建“三大行动纲领”,进一步加快推进经济社会转型提升,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09年全街道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8亿元,同比增7.22%;完成财政收入4.6亿元,同比增26%,总量、增幅均列全区第四,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为3亿元;26个村社财务总收入2.1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16217元,同比增长11.8%。

  在深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对照我镇新农村建设的情况,经过认真思考,我认为鄞州区下应街道新农村建设的做法和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始终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心。

  下应经济的基点是工业。汽车配件、五金机械、针织服装、电子电讯器件、印刷包装、生物制药是下应工业经济的特色。截止2009年底,全街道现有规模以上企业69家,其中上市公司1家,实现工业产值67亿元。街道现有9家高新技术企业,“五十强”企业数量位列全区镇乡街道、工业园区第三位,“双五十”企业总数位列全区第四位。下应街道湾底村原是一个穷村,早在1982年11月,该村党支部书记吴祖楣就清醒地意识到:要改变落后面貌,还得继续变,要大力发展村级工业。从当时村里一家只有10来个人、生产锉刀的小作坊开始,到1992年企业改制前,小作坊已经成长为年产值6000万元的大企业了。现在湾底村有7家企业,工业产品80%出口到欧美、日本、菲律宾、英国、瑞士等国家和地区。下应经济的突破点是现代服务业。街道区划调整以后,原先成熟的城市区域被划出,街道一度出现了三产的“短腿”状况。但随着精品楼盘的.推出、重磅项目的落户,第三产业实现了突破性发展。2009年街道整体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75亿元,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44亿元,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由原来的13%上升到18%。滕头村以房地产开发、园林绿化、生态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房地产公司在稳定现有市场外,进军抢占、北仑房地产市场。园林公司已被国家建设部授予园林资质一级企业,绿化业务拓展到北京、上海、福建等全国20多个省市。发展是第一要务,没有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我镇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也应高度重视发展工业和三产服务业,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才能推动新农村建设。

  (二)始终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

  下应有耕地面积5000亩,该街道积极做好土地流转工作,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业。以湾底绿色生态农业为特色的都市休闲农业旅游圈已具规模,并不断赢得市场认可。湾底每年都举办桑果节,去年湾底智能温室大棚(华东地区单体最大,投资2300多万元)、服装博物馆、旅游大楼相继投入使用,使湾底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取得了双丰收,去年湾底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近两年的旅游收入均在1500万元左右。滕头村经过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建立高科技蔬瓜种子种苗基地、植物组织培养中心、农业观光示范区等,初步形成集“精品、高效、创汇、生态、观光农业”于一体的发展格局,村民直接从事农业的人数已降至劳动力总数的8%,2007年实现产值2210万元,创历史新高。旅游区被授予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区”称号,2008年旅游门票收入2360万元,综合经济收入达1.07亿元。我镇也要积极响应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号召,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挥我们自身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从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突破。

  (三)始终把改善人居环境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在新农村建设上,该街道转变观念,创新思维,逐步做到从重点培育向全面推进演进,从重点工程带动向群众自发行动演进,从传统农村向城市社区演进,从集中整治向长效管理演进,从结果公开向操作规范演进,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特别是把改善人居环境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湾底村原有8个自然村,村庄与村庄之间交通很不方便,并且村内住房破旧简陋,环境很差,随着村级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该村委托全国一流的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做新农村建设规划,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先后投入1.5亿元资金,拆掉了七个自然村,建造了二种型式的新村近10万平方新房,别墅100套,五层高楼650套,目前全村99.5%的村民都已搬入了整齐舒适、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新村住宅小区。近年来,滕头村先后投入8100多万元,全面实施“蓝天、碧水、绿色”三大工程,兴建农家乐园、将军林、音乐喷泉广场、石刻窗花馆等生态景点20多处,全村呈现出绿树成荫、碧水环流、花果相间、百鸟和鸣的江南田园美景,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001年还通过了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使村庄生态环境建设走上了国际化、制度化、规范化道路。作为我镇来说,要结合实际,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大投入,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人居环境。

  (四)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该街道慈善扶贫基金达到1075万元,企业冠名基金达3800万元,创新设立行政村冠名基金达520万元,三支基金均列全区第一。社会保障基础进一步夯实,五大保险参保人数达87933人(次)。就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开展农民就业上岗培训,劳动力转移就业率为90%。在各项社会事业上不断加大投入,教育、卫生、文化事业都得到了蓬勃发展。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我镇要在改善民生上下功夫,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使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五)始终把基层党组识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保障。

  湾底村之所以各项工作年年有进步,事业年年有发展,面貌年年有改观,村民收入年年有提高,关键的一条就是有一支求真务实、坚强有力、团结奉献,能处处体现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领导核心---村党总支。1994年党总支提出约法三章,“先公后私、勤学实干、遵纪守法”,党总支始终把集体的利益放在个人的利益之上;每个党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勤于学习、艰苦实干,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勇于与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作斗争,在村民中树立了党员的良好形象,增强了全体村民的凝聚力。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基层党组织,是广大农村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者。我镇要高度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抓班子建设、树班子形象、正班子作风、强班子能力”为重点,从巩固提高镇、村两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入手,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3

  一、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的本质分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活动,上升至理论层面就是关于建设模式的构建与创新。从当前的情况看,全国各地关于新村建设的模式有很多种,梳理一下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按实践活动分为民间推动型和地方政府主导型。 二是按产业特色又具普遍性的分为工业企业带动型、特色产业带动型、畜牧养殖带动型、休闲产业带动型、商贸流通带动型、旅游产业带动型、合作组织带动型、劳务经济带动型。

  三是按地方特色又具创新的特例,如“模式”、“模式”、“模式”等等。通过对不同发展模式的综合比较,我们可归纳出以下几个规律性认识:

  第一,构建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关键是符合实际。模式的有效性,是看它是否适合所在村的实际状况。如工业企业带动型模式,这种模式需要有发展工业企业的基本要素,如土地、资源、信息、技术、资金和能力强威望高的村庄领导人。被誉为“中华第一村”的就是这样的典型。又如旅游产业带动型模式,这种模式需要有可以挖掘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其次是要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另外也要有与旅游相配套的娱乐、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江南名镇周庄.不仅具有优美的自然景观,而且有悠久的历史。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吸引着八方来客,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第二,构建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实质是突破模式。模式不能复制,我们现在所讨论的各种模式正是各地实践基础上的经验总结而已,先前是没有既定的模式的。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全国各地都兴起了到参观考察、学习培训的热潮,但是全国再也没有出现第二个“”。就是因为地处我国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其发展表现为是在城市工业文明辐射下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大环境中进行的,是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工业反哺、城市支持为条件,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各类工程为抓手而展开的。区域发展优势、经济实力和财政支付能力优势,是其它地方所不可比的。各地在经济、文化、资源、技术、人才、区域环境方面的差异,决定了照搬照抄难免会有“水土不服”的问题,在借鉴的基础上创新,这是我们构建发展模式时的唯一正确选择。

  第三,构建新农村建设模式的枉心是探索和创新。创新就是结合,把本地特色和外地经验创造性地结合起来,体现在模式中,是构建新农村建设模式的核心内容,它决定着新农村建设在实践中的成败。就像近20多年来在小城镇发展中以为代表的“苏南”模式,以柳市镇为代表的“温州”模式,农业发展中的“贸工农一体化”模式等,不论是哪个模式都离不开对本地实际的探索和认识,更离不开实践层面的结合与创新。我省县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出发,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紧迫、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人手,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村镇建设功能、保障农民基本权益有序结合起来,按照“实力型”、“成长型”、和“待哺型”三个层次,分类指导,扎实推进了新农村建设,创造了著名的“模式”,今年七月中央党校在召开了研讨会,总结了经验,为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模式选择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范例。

  二、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模式构建与类型

  纵观新农村建设模式可谓五花八门,经验无不丰富,但有一点已很明白,照搬照抄发达地区发展模式.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不可取的。欠发达地区由于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有限,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社会发展层次不高、又无明显区域优势,加之政府财力和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严重不足,决定了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必然要走一条创新路。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4

  **县新农村建设于去年4月份全面启动,经过一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方面的问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全县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

  1、硬件建设有新突破。一是乡村道路建设步伐加快。全县已完成通乡水泥路38公里,占计划数的87%,完成通村水泥路286公里,占计划数的102%。22个示范村(片)完成道路硬化57.67公里,占全年任务的96%。新建40公里通村公路、5个客运站正在全面施工。二是水利建设出现新的热潮。目前已全面完成任务,完成集中供水工程6处,分散供水工程1处,解决了1451户、5500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整治病险水库22座,改善灌溉面积2.6万亩,东泉水库的整治工程已正式验收。完成7座中型水库渠道清淤50公里,小型水库渠道清淤35公里,新建防渗沟渠106.2公里,在**乡6个村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3平方公里。民营水利日趋活跃,易家渡枧桥采取“村组引导,群众参与”的办法,筹资3万元,新建防渗渠道1500米,增加灌溉面积150亩。**乡**村农民筹资15万元,对茅坪水库配套新建防渗沟渠2公里,改善灌溉面积600亩。三是农村沼气建设进展顺利。今年全县计划新建沼气池2500个,到11月底已建成2215个,占全年任务的88%,其中“三改”配套1772户,配套率80%。22个示范村(片)建沼气池840个。四是“户户通电”工程全面完成。我县“户户通电”工程涉及18个乡镇(场),234个村,1333个户。目前工程已全面竣工,工程总投资3800万元,新建10千伏线路60.5KM,新装和改造配变32台,新架低压线路1075KM。五是农村通信事业发展迅速。全县已有18个乡镇实现有线电视大联网,新增通有线电视的行政村40个,新增农村有线电视用户4200户,新增农村电话用户8300户,新增农村移动电话用户10000户。六是公共设施建设有新成效。今年已新建村部6个,改造村部35个。其中秀坪园艺场改造村部3个,夹山镇桂花村筹资14万元新建了村部。365个村建起了村级卫生室,40个村建起了图书室,124个村配备了体育设施和活动场所。

  2、主导产业有新发展。一是柑橘产业持续发展。全县今年新扩桔园面积1.2万亩,总面积达到42.6万亩,60%以上土地种植柑橘的专业村达到232个。柑橘总产量达到30.92万吨,比上年的25.1万吨增产23.2%,实现鲜果收入3.87亿元,比上年增长15.19%。秀坪园艺场今年柑橘产量可达40万担,实现产值2900万元,人均柑桔收入6000元以上。楚江镇龙凤园艺场柑橘种植面积3500亩,预计今年柑橘总产在15万担以上,农民年人均柑橘收入2800多元。二是茶叶产业势头增强。全县去冬今春新扩良种茶园4000多亩,茶园采摘面积达到7.7万亩。茶叶总产量达到6240吨,实现销售产值1.20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5%、13%。壶瓶山镇今年茶叶总收入可达1800万元,比去年增加520万元,增长41%,是所有产业中增长幅度最大的产业。三圣乡依托科技培植支柱产业,预计今冬明春全乡扩种面积将达到1000亩,其中地处泰清山的北岔河产茶区种茶面积已达5500亩。**乡谭村确定“做大茶叶产业”的增收措施,建设良种茶特色村,在改造培育现有850亩生态茶园的基础上,今年又新扩无性系良种茶550亩。三是蔬菜产业来势较好。全县今年蔬菜播种面11万亩,鲜菜总产量达2.06亿公斤,年产值1.47亿元。其中高山蔬菜种植面积5万亩,产鲜菜8200万公斤,产值7120万元。楚江镇刘家坪村有大棚蔬菜面积250亩,菜农亩平产值近7000元。17组农户杨其山种植大棚和露天蔬菜3.2亩,产值近3万元。壶瓶山镇古罗坪村属无公害辣椒示范村,全村亩平产量达2500斤,亩平产值近20xx元。还有一批专业种烟村、养殖村,发展来势也较好。如**镇**村,烤烟面积达到590亩,占耕地面积的70%以上,全村人均种烟收入20xx元以上。**桅**养牛大户**,圈养育肥肉牛取得成功,今年发展肉牛197头,出栏肉牛150头,获纯利10多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周边已经涌现出了几十个养牛大户。

  3、生活环境有新改善。全县加快实施了以“三清三改”为重点内容的乡村环境治理工程,农民生活环境改善较大,卫生状况明显好转。到11月底,全县共清理农村垃圾15000多吨,疏通水渠932公里,硬化沟渠142.8公里,新建垃圾围638个,实现垃圾集中处理的村达到54个,一大批农户配套改厨、改厕,用上了卫生厕所,实行了畜禽圈养。秀坪园艺场开展了“卫生农户”、“花园式新居”、“文明村庄”三个创建活动,全场群众热情参与,纷纷自发接通入户道路,硬化晒坪,围砌花池,改厨改厕。**乡谭村组织成立了村卫生志愿者协会,出台了村级文明卫生规划、庭院卫生

  和公共卫生评比细则,协会每季度进行一次不定时检查。易家渡镇川店铺村今年全面推广水冲式厕所和沼气池式厕所,已完成改水改厕215个,实现“三改”的农户达到334户,为争创“省级卫生村”创造了条件。皂市镇白沙渡村成立了爱卫协会,制定了卫生管理制度,修建了两处垃圾屋,9处垃圾池,聘请2名清洁工清扫垃圾,全村卫生秩序明显好转。

  4、乡风文明有新进步。一是通过评选优秀倡导了文明新风。如白云乡评选出5000个“乡风文明户”,在全乡范围内掀起了“人人争当文明户”的热潮。皂市镇在8600多农户中开展文明家庭、优秀媳妇、文明小区的“三评活动”,评选出了文明家庭26个、优秀媳妇27个、文明小区1个,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蒙泉镇白沙泉村开展了“八比八争”活动,全年分两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评选光荣户,活动很有成效。二是开展教育培训提高了农民素质。楚江镇组织农民技术夜校采取“四分”方式对农民进行培训,共培训农民6800多人次,使全镇农村有效劳动力参学率达到55%。易家渡镇成立了农民素质教育机构,制定出了一套对农民进行全面教育的方案,经常组织专业技术培训。罗坪乡寨垭村建立了村民素质培训学校,每月办一期培训班,全年对60岁以下的村民轮训一次。三是运用各种活动弘扬了传统美德。磨市镇组织镇老年协会深入集镇和各村举行文艺演出,演出的节目大都是老年协会会员们以新农村建设为题材自己编排的,“送文艺下村”宣传活动得到了广大群众欢迎。罗坪乡寨垭村成立了村老年人协会和老年人活动中心,制定了老年人规划,建立了有关制度,现在老年人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让许多老人真正体会到了“老有所乐”。

  5、示范建设有新亮点。秀坪园艺场作为全县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精心打造“一线两面五区”的核心亮点,硬件建设、产业发展、文明创建齐头并进,建设成果得到了市领导的肯定。**乡谭村全方位推进新农村建设,完成村道硬化5.2公里,大力发展良种茶,举办多种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和道德法律培训,狠抓“三清三改”,开展文明和谐家庭、和谐邻里小组评比,成为我县西北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另外,川店铺、南台、枣园、白沙泉、刘家坪、黑头岩、株木岗、瓦店头、寨垭、新铺等示范村的建设都取得了各具特色的成绩,变化较大。还有一批不是示范村的村,建设热情丝毫不比示范村差,新农村建设同样开展得有声有色,如易家渡镇双溪桥村、二都乡先锋村、新铺乡龙家坪村、夹山镇桂花村、三圣乡澧阳村、所街乡磨香坪村、**乡护城峪村、楚江镇龙凤园艺场等。

  6、全民共建有新态势。一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在资金、人力、物力上给予了大量投入。县财政今年支持新农村建设投入总额达到2411.5万元,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坚持亲自挂帅全县的新农村建设,多次深入点村调研、指导新农村建设。其余绝大部分县级领导也都非常支持新农村建设,一部分县级领导已为点村调度落实资金10万元以上。二是后盾单位积极扶持。截至11月30日,对口扶持示范村(片)的县直单位和规模企业共为点村投入扶持资金(含物质折款)231.53万元,财政局、地税局、移民局、县委办、国土局、教育局、县残联、药监局、政府办、国税局、民政局、劳动局、科技局等13家单位到资已达4万元以上。不少对口援助企业出资也比较积极,大唐**电厂到资10万元,华电实业公司到资5万元,佳林公司到资4万元,特水公司到资2.8万元,佳林公司到资2万元,艾家山煤矿到资2万元,永兴煤矿到资2万元,芦垭煤矿到资2万元。三是社会人士广泛支持。目前全县募集社会资金达到1358万元,涌现出了一批捐资大户。新铺乡龙家坪村共有102名在外人士捐款,总额达到71.8万元。二都乡先锋村先后收到社会捐助40多万元。所街乡磨香坪村在外经商的覃事贤,特意从深圳赶回来给村里的水泥路建设捐款5万元。夹山镇东红村党支部书记丰光文无偿捐款5万元用于村道硬化,壶瓶山镇平洞村个体老板唐天力捐资3万元。易家渡镇川店铺村75岁的黄幺妈多次打电话给在外的儿女做,动员他们为村里建设捐资1万元。四是广大农民热情参与。截至11月底,全县农民自筹各项新农村建设资金2160万元,投劳50多万个。秀坪园艺场农民自发捐资近200万元,一分场人均捐资700元,洲浒溪村四组户平捐资达6000元以上。夹山镇42个村都开展了“一事一议”和村级公路建设募捐,共筹集公路建设资金158万元,桂花村一天之内村民捐资达6.8万元。五是农民理事会发挥作用。在新农村建设中,全县成立农民理事会427个,会员3516人。农民理事会和协会组织充分尊重民意,具体开展招标建设、筹集资金、道路养护等,普遍赢得了农民的信任。白云乡35个行政村都成立了农民理事会,在理事会的有力运作下,目前,启动和完成村主干道硬化建设的村已有15个。

  二、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领导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重视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障。县、乡是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县、乡党委政府领导都应该把这项当作份内的事来对待。但是,有些领导可能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过问比较少,为所联系示范村筹措扶持资金比较少。还有个别乡镇党委政府领导总认为这是上级的事、村里的事、后盾单位的事、农民的事,存在一种等、靠的依赖思想。有的还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一般性的对待,敷衍应付,没有拿出实质性的措施。

  2、财政投入力度有待加大。县里年初确定的3000万元新农村建设资金,到现在为止还有较大的缺口。有些建设项目由于没有资金,进展比较缓慢。比如人畜饮水的问题,全县还有1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或不安全,但今年仅仅通过国家项目解决了5500多人。对比其他区县,我县财政对示范村(片)的投入明显不足。武陵区、鼎城区对示范村的财政投入平均每村达到了50万元,鼎城区对灌溪示范片的财政投入达到了205万元。

  3、主导产业建设有待加强。现在各个乡镇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情都比较高,特别是修水泥路的力度比较大,这当然是好事。但是,新农村建设一项根本任务是要培育能让农民持续增收的产业。我们有些西北乡镇,因为不适合种柑橘已经把树砍掉了。然而现在似乎出现了一种倾向,因为不知道发展什么产业对路,所以干脆什么都不发展,全县现在真正有主导产业的村可能还不到一半。其实大部分地区都可以发展茶叶,这两年**茶叶已经拓开了市场,以前无人问津的夏茶现在都成了抢手货,一亩茶平均可创收1500元以上,高的可以达到4000-5000元,而且具有成本投入低、市场风险小的优势,农民劳动强度也不大。

  三、对明年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县委书记任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组长不变,继续对示范村实行县级领导挂点联系。鼎城区灌溪示范片之所以搞得那么好,关键一条得益于领导重视。他们以压倒一切的态势全力打造这个示范片,一个示范片安排了1位副书记、3位常委进行督导协调,4名副局长蹲点现场指挥。建议我县进一步加强对示范村(片)的领导力量。坚持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例会制度,每个季度召开一次全体会议,研究部署比较重大的问题。平时的领导小组会议以专题的形式召开,相关部门参加。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负责督促落实会议决议,有关部门积极配合。根据市委最近下发的〔20xx〕9号《关于加强村庄规划的意见》、〔20xx〕10号《关于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的意见》、〔20xx〕11号《关于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的意见》三个文件精神,要求各区县(市)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相应下设规划编制组、农村安全饮水建设组、农村公路建设组。市新农村建设办今年已按此要求配置到位,分别由发改局、水利局、交通局明确了一名副局长任小组长,专门负责抓好有关具体。按照市里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建议县新农村建设办下设四个组,即规划编制组、农村安全饮水建设组、农村公路建设组、产业发展组,产业发展组小组长由农村办一名副主任担任。

  2、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市里已经确定,每年拿出8300万新农村建设资金,并且逐年增加。重点抓好“111”工程,即100万人口的安全饮水,1万公里的农村道路硬化,10万口沼气池。县财政明年也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重点突出五个方面:一是乡村公路建设,建议在配套好上级项目的基础上,对农民自建村组公路、入户公路给予一定的以奖代投;二是人畜饮水问题,建议县里明年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首期解决20个村、2万人以上的饮水困难问题;三是示范村、片的建设,建议县财政明年对每个示范村安排3万元扶持资金、每个示范片安排30万元扶持资金;四是继续加大对民营水利建设的以奖代投力度,建议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50万元;五是其他几个方面,如产业发展、龙头企业扶持、规划编制等,应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

  3、进一步扩大办点示范。根据市里的部署和安排,明年分三个层次来抓新农村建设办点示范,市里重点抓好示范片建设,各区县(市)重点抓好市、县级示范村建设,其中市级示范村扩大到200个,比今年增加88个,乡镇也要抓好示范小区(组)建设。示范点实行两年一轮换,

  对验收不合格的另行换点,对有些群众积极性不高的示范村也要转点。我们县里明年要在继续抓好22个示范村、秀坪示范片(市级)建设的基础上,增加2个示范片。把二都乡的南台村、孙家坪村、先锋村组成一个示范片,易家渡镇的双溪桥村和川店铺村组成一个示范片。同时,每个乡镇要办好2个以上的示范小区(组)。示范片、示范村建设要在促进产业增收、完善基础设施、开展文明卫生家庭创建、建立长效机制上取得突破。

  4、进一步完善机制。一是建立新农村建设项目整合机制。县乡部门在安排新农村建设项目时,要优先投放到示范村(片),确保示范村(片)率先完成“五通、四有、两好、一化”的目标。捆绑使用各种项目资金,资金投放尽量采取以奖代投的方式。二是建立新农村建设民主决策机制。新农村建设有两条“高压线”不能碰,那就是不能加重农民负担,不能增加乡村集体负债。要坚持由农民理事会来进行组织和动员,争取广大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项目。让农民群众充分参与本村新农村建设重大事项的决策,建与不建、怎么建、先建什么后建什么由群众说了算。三是建立新农村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和维护机制。这是现在大家既关心又担心的两个问题。要严格实行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工程建设一处,受益一处。同时还要注意探索建立村组道路维护、供水运转、垃圾收集清运处理、村内公共设施维护使用的经济运行机制,通过加强维护使建成的设施长期发挥效益。四是建立新农村建设资金管理机制。市里正在研究制定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我们也要相应制定。对新农村建设资金要全部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确保资金到点到位。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参与资金扶持项目的监督检查与跟踪问效,随时、随机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益。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5

  为了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推助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改革,进一步加快临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XX县第八期科级干部理论培训班的有关要求,笔者针对近几年来临朐农业综合开发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改革等问题,利用安排的社会实践机会,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前期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市场运作,引导社会资本投入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加快全县荒山治理开发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县委、县政府在坚持荒山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将荒山治理开发推向市场,对部分荒山使用权实行拍卖、租赁招商,并于xx年7月27日由县政府组织在潍坊召开XX县荒山使用权租赁及招商项目新闻发布会,重点推出了九山、大关、石家河、冶源、龙岗、五井、卧龙、辛寨、上林、营子等 0个乡镇52宗2.09万亩荒山进行租赁。会上济南、潍坊、淄博、寿光等7家商客同临朐签订了荒山开发协议,面积达9950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县拍卖、租赁面积已达3.8万亩,参与治理开发的客商多达数十家。新的开发机制,掀起了新一轮荒山开发热潮,为社会资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及乡村产业发展投入机制特别是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创新提供了经验。

  香炉山小流域位于XX县寺头镇东南部砂山区,总面积 9950亩,当地党委政府充分发挥山区开发建设、资源条件以拍卖、租赁荒山经营为突破口,狠抓山区综合开发建设,兴建林果基地,发展生态有机农业,走出了一条依山招商,以项目招商,以招商促山区开发建设,发展特色产业建设新农村的新路子。仅两年的时间,租赁开发面积7xx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充分总结十余年农业综合开发的经验教训,立足山丘区实际,坚持“高起点规划,大规模开发,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走出了一条“规模开发、连片治理、科学投入、建管并重”的农业综合开发新路子,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xx以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涉及龙岗、柳山、寺头、九山、五井、大关等6镇, 0个行政村,905 2人。完成总投资5 4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4 2万元,群众社会自筹投入达到 028万元。有力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xx年以来,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建设,改造中低产田75000亩,新修水平梯田38000亩,改良土壤35000亩,新修复修道路252.48公里,新修复修各项水利工程685处,铺设管道238千米。项目区新增灌面积43xx年新增粮食986.43万公斤,年新增种植业产值763 .2万元。三是生态效益显著。项目实施后,绿化道路224.6公里,栽植行道树46.3万株,新增农田林网防护面积44700亩;造防护林 . 4万亩,疏林补植3.42万亩,发展经济林 .67万亩,项目区林木覆盖率有较大幅度提高,控制水土流失面积49万亩,年新增蓄水426.32万方,有效地减少土壤侵蚀59.52万吨,同时,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排水有沟,蓄水有池,护坡有林,泥不下山,水不乱流,减轻了水土流失危害,增强了土壤保水、保土、保肥能力,能排能灌,旱涝保收,保护了水土,涵养了水分,美化了环境,项目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逐步步入了良性循环,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实现了项目区“农业增产、农

  民增收”和农民“粮增产、钱增收”的目标。

  (三)培植产业,吸引金融资本投入

  XX县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突出抓好大棚果、奶牛、肉鸭和黄烟“四大产业”,以建设“全国大棚果生产第一县”、全国优质奶源基地、全国肉鸭生产大县为目标,不断扩大规模,提高产量,进一步打响临朐农业品牌,特别是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年来财政贴息项目的实施,金融资本的加入,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临朐农业产业化膨胀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xx年以来临朐康宝蜂业有限公司、龙门渔业有限公司、山东广华经贸有限公司、山东中盛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临朐龙泰食品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的蜂产品深加工、特色淡水鱼、商品猪、标准化肉鸭养殖、速冻果蔬加工等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实施,项目总投资4094.3万元,其中财政投资500万元,企业自筹资金 546.3万元,银行贷款 998万元,财政贴息 .45万元。可实现年加工蜜蜂产品548吨、商品猪8000头、肉鸭300万只、 0000吨速冻果蔬、90吨特色淡水鱼,实现年新增产值 2323.08万元,实现利税 634.46万元,辐射带动周边农民23740户,年带动农民增加收入 6726.93万元。培植扶壮了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快速膨胀,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十二五”期间规划及加快社会资本投入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社会资本投入新农村建设,企业有欲望、农民有期盼,关键是政府要发挥好引导作用,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社会资本投入新农村建设朝着健康积极方向发展。结合临朐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实际,提出“十二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主要规划任务和三点建议:

  (一)“十二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主要规划任务

  “十二五”期间,改造中低产田6.0万亩,使其全部成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水利措施:新建扬水站4 座,复修2座,新打机井、大口井 66眼,复修配套24眼,架设输变电线路70km,变压器27台,衬砌渠道2.744km,埋地下管道 93.2 km,修蓄水池49座,渠系建筑物 59座。林业措施:路边植树 84km,24.5万株;片林造林900亩,植树8.98万株。农业措施:改良土壤 .925万亩,新修机耕路 09.0km,复修75.0km。科技推广措施:技术培训2.0万人次。土地治理规划总投资 2906万元,其中财政资金63xx年以上的时间和3万亿以上的投入,面对如此庞大的系统工程,民间资本正跃跃欲试。但巨大的市场空间只是提供了可能的商机,只有来自政策层面的多重支持,民营资本才能放心、全心地投入新农村建设。因此,建议尽快研究制定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引导民营资本进入涉农领域发展。

  一是要进一步放开新农村建设项目领域。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是基础设施,目前部分领域由国有企业在垄断经营,对民间资本没有完全放开。民营企业在行业准入方面还有一定限制障碍,存在一个“玻璃门”现象,看得见里面,门好象也没关,但就是进不去。引进民营资本投入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排除行业准入障碍,使民营企业可以投资任何一个法律法规未禁止进入的行业,以便解决好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问题。

  二是要给予参与新农村建设社会资本相应的税费减免和照顾政策。首先,应给予有关税费减免政策。目前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涉及到建安税等政策性问题。建议对社会资金兴办各类公益事业,要给予减免营业税、个人所得税政策。其次,要给予政策倾斜。对村、企结对帮扶、贡献较大的企业,要相应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尽可能在项目审批、土地使用、税收优惠、

  产业补贴等方面给予照顾,以调动企业经营者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再次,要给予优质服务。要为新农村建设项目开通绿色通道,为项目的登记注册、办证办照给予优质快速的服务。

  三是制定引进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的奖励政策。奖励是最实际的激励手段。要象招商引资奖励政策一样,给予引进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的有功人员和单位相应的物质、政治和精神奖励。比如可以采取将干部提拔任用和年终绩效工资考核与引资情况挂钩,激励干部引进社会资金。

  2、充分发挥金融资本投入新农村建设的撬动作用。金融是经济的血液。上世纪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继大规模撤并农村网点,上收贷款审批权限,农村信贷业务大幅萎缩。银行为了保证信贷安全,收缩信用贷款,推行抵押贷款,提高信贷门槛,而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自身又难以提供有效的抵押担保,导致农村信贷越来越难、越来越少。从调查中发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难,固定资产贷款更难。农村资金大量流向大中城市和非农产业,农村经济“失血”严重。目前一些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想投入新农村建设,但即使有好的经营项目,也由于缺少金融贷款支持,“冷手抓不了热馒头,眼馋却下不了手。”因此,建议金融部门加大信贷支农力度,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新农村建设,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当前,国家加快扩大内需的方针确定并实施,金融信贷政策也已经放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支持商业金融机构在县域农村布局设点,发展村镇银行,创新农村金融贷款担保抵押方式,为社会资本进入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

  3、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农村债务居高难下,是当前农村普遍现象。债台高筑的现象严重制约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影响基层组织正常运转,新农村建设显得力不从心。加快新农村建设,要千方百计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建立村级稳定的可持续投入机制。一是走以地生财的路子。城郊村要大力探索利用集体所有的非农建设用地或村留用地兴建标准厂房、专业市场、仓储设施等二、三产业设施,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增强集体收入。偏远村可对村集体所有的沟渠、坡地等土地资源,实行村集体单独开发或吸引其它资金参股开发,以此稳定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二是走盘活资产的路子。对村集体闲置的厂房、废弃的学校、倒闭的村办企业旧址等闲置资产,采取公开拍卖、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盘活,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增加村集体收入。三是走服务创收的路子。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有偿社会化服务,创办多种形式的村级经营性服务实体,开展联结龙头企业和农户的中介服务,适当收取服务费用,增加村集体收入。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真正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各方面的任务完成好、落实好,关键在人。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一、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努力把基层领导班子锻造成新农村建设的“火车头”

  抓住关键,健全选拔任用机制。县、乡、村领导班子和干部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因此,要积极探索建立科学规范、充满活力、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干部选拔任用新路子。结合县、乡、村班子换届,优化结构,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专业型人才,增强班子的整体执政能力。探讨“公推直选”、“两推一选”、“一肩挑”等做法,努力建设科学发展、致富群众本领强,执行政策、依法办事本领强,化解矛盾、促进和谐本领强,艰苦奋斗、务实创新本领强的基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干事”。

  突出重点,建立激励保障机制。一方面,要突出思想政治建设,积极引导基层领导班子和干部深入学习领会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和目标要求,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把行动统一到中央部署上来,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己任,激发他们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新农村建设中“想干事”;另一方面,要完善工作推进举措,通过落实责任、办点示范、完善考核,充分激发基层领导班子和干部在“生产发展”中发挥定向作用,在“生活宽裕”中发挥帮扶作用,在“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中发挥治理作用,在“管理民主”中发挥主导作用,统筹协调抓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干成事”。

  二、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努力把广大农村党员教育成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

  教育培训实行由重视理论培训向重视能力提高转变。新农村建设也要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就是要努力抓好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加速培育一支始终走在时代发展前列的中坚力量,形成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的致富带头人群体。因此,要科学制定党员培训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规划,丰富充实培训内容,在组织党员学习政治理论的同时,更应把现代理念、科技、管理、法律、实用技能等方面的知识纳入党员教育培训内容;创新教育培训方式,针对党员的实际需要,实行菜单式教学,做到教与学对路、学与用对路,激发党员参加教育培训的热情,着力提高农村党员创业致富的能力、组织发动群众的能力、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为民办事谋利的能力,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

  作用发挥实行由依靠组织引导向依靠内力推动转变。通过开展党员挂牌上岗、设岗定责、结对帮扶等活动,亮明党员身份,增强党员的身份荣誉感;通过完善党内民主决策、常任党代表建议案办理、“公推直选”乡镇党委负责人、党务公开等制度,扩大政治参与,增强党员的政治责任感;通过落实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党员的要求,关心爱护党员,增强党员的组织归属感。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争做执行政策的模范、带头致富的模范、和谐稳定的模范、服务群众的模范、文明新风的模范。

  三、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努力把乡土人才开发培养成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

  拓宽渠道,走好育才路。“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打破人才流动“瓶颈”,使城市人才向农村自由流动;定期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农村挂职锻炼,直接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第一线;采取新录公务员到农村实习、招聘村务助理、选派农村优秀青年到高等院校深造等途径,全面提高农村大学生覆盖率。另一方面,要借助劳动就业、农广校、农村远程教育等平台,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岗位技能、实用技术培训,使广大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接受培训,提高乡土人才总量;通过评选表彰“农村致富明星”、“农村带富能手”、“远教学用标兵”、“优秀民营企业主”等,激励广大农民成长为农村能人;让乡土人才每人联系3—5户搞好帮带、担任村级组织或产业协会职务、列席支村两委会议、参加党组织活动、吸收为村级后备干部等,让他们尽快成长,引导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促进党员与乡土人才的良性互动。

  创新机制,念好用才经。发挥“培养一批能人,带动一方发展,搞活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群众”的人才效应。引导有一技之长的“土专家”、“田秀才”搞好传帮带,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发挥科普效应;引导乡土人才创办、领办经济实体,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发挥示范效应;通过乡土人才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学用科技的进取意识、勇于超前的经营理念,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吸引广大农民群众跟着学、跟着干,发挥感化效应;通过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吸引在外致富的能人返乡“二次创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发挥回流效应。

  四、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努力把广大农民造就成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要注重依靠农民。胡锦涛同志指出:“广大农民群众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因此,我们一是要充分发动农民。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只有使亿万农民认识到这是他们自己的事业,才能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要充分尊重农民的选择。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怎么做,项目如何定?先干什么,后干什么?保留什么,改造什么?都要充分听取农民意见,让农民自己决定。农民不想干的事强制着干,这种“猫头鹰抓耗子──干好事、背骂名”的错误我们不能再犯。三是要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即在推广农业科技、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培训农民技能、维护农民权益等方面的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四是要充分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完善“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等制度,探索建立村民理事会等民主管理组织,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要注重培育农民。就是要以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农民由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努力。当务之急是:一是大力加强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科技入户工程”,增强农民的务农技能,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二是注重培养农民的创业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尽快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三是全面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通过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教育,完善乡村文化设施和扶持发展文化团体,建立健全农村养老、帮困助学、新型合作医疗等制度,开展争创“文明村镇”、“五好家庭”、“星级农户”等活动,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使之走向富裕、迈向文明,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从而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7

  按照市委的要求,今年xx市科技局继续选派干部下枫木村担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为了更明确今年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扎实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特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工作要求:

  理顺枫木村建设试点的各项工作,突出重点,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总结经验,注重宣传,体现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的作用。

  二、主要工作任务

  1、深入枫木村开展调研。全面掌握基本情况,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重点,形成工作计划。(4月5日以前完成)

  2、积极推进新村建设。年内要完成新村第一、二期工程,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发挥共对周边村屯的带动辐射作用。重点是要加强与责任单位、帮扶单位、新村项目工程承包人的沟通联系,采取措施,强力推进新村建设,认真把关新村住户立面装饰工程,督促实施道路硬化、绿化、美化及沼气室建设等配套工程。

  3、抓好科技信息服务站建设。全面完成科技信息服务站的软硬设施建设。积极筹措资金,把科技信息服务站加到第三层,配备电视机、vcd、电脑、课桌椅等,实现“三电合一”(电视机、电脑、电话),把科技信息服务站建设成为枫木村培训农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农村种养科技知识,推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服务平台。

  4、组织举办科技培训班。充分发挥科技信息服务站的作用,组织举办3期以上农民培训班。一期党员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培训班,两期种养适用技术培训班,要围绕枫木村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桑蚕产业、畜禽水产等产业的发展举办培训班,不断提高老百姓的'致富能力,使群众真正获得科技实惠。(12月底以前)

  5、组织申报并实施《枫木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科技示范》项目,要按要求,向自治区科技厅组织申报项目材料,项目立项申批后,要认真组织实施,推动枫木村资源产业的形成和科学发展。(4月30日以前完成项目申报材料)

  6、策划包装枫木村部和科技信息服务站。室内各项规章制度要充实内容、重新策划、设计、上墙;制作枫木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图片展板;科技信息服务站挂醒目的牌匾。

  7、策划建造宣传窗。策划建造一个长10米,高2.5米的宣传窗,主要用于宣传党的农村方针政策以及枫木村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效。

  8、配合河池镇党委、枫木村委抓两委换届选举及其他工作。

  9、做好总结汇报和宣传。认真做好枫木村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总结汇报工作,特别是总结好“1+1+1“结对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验,争取河池日报社和河池电视台有几篇报道。

  三、主要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局领导班子由韦乃伟副局长分管,具体由苏为民同志抓落实,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每月下村20天以上。

  2、进一步争取枫木村新农村建设试点责任单位、帮扶单位的支持。

  3、加强与自治区科技厅的沟通联系,着力推动“1+1+1“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开展。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8

  我县是一个典型农业大县,农村人口达33万,占全县总人口的85%。近几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创建“特色农业大县”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把服务领域拓展到农村,大力开发农村实用人才,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健全机制,形成开发农村实用人才资源的合力

  开发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难度大。因此,我们从建立健全机制入手,形成开发合力。

  一是建立领导机制。全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实行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组织人事部门牵头抓总、乡镇政府负责、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工作格局。县成立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县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的组织、协调和督导。各乡镇相应成立领导小组,乡镇长担任组长,全面负责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

  二是建立政策机制。去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全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任务以及培养、选拔、使用农村实用人才的一系列措施。如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力量投入为补充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经费投入机制,县、乡(镇)两级财政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基金。在支农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门用于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培训机构,拓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渠道。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投资,对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科技推广等各类项目的培训经费,要实行严格管理,专款专用,使其真正用于农村实用技术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积极鼓励农村实用人才以技术、资金入股,兴办股份制经济实体。大力支持农村实用人才承包、租凭企业。农村实用人才兴办经济实体,承包经营企业的,可优先获得生产贷款、技术信息、市场信息;农村实用人才可优先评定农民技术职称,作出突出贡献或获得科技成果的,可破格推荐晋升专业技术职称,可推荐参加各类专家的选拔;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奖励专项资金,对有突出贡献的农村拔尖人才给予奖励。对选拔为县农村乡土拔尖人才的,给予1200元的资料补贴等等。

  三是建立责任机制。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涉及到多个部门。因此,我们通过划分各部门的职责,建立职责分明的责任制。组织人事部门主要履行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的指导、协调、选拔、管理等工作职责。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主要负责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素质。宣传部门主要负责推广农村实用人才的先进典型,大力宣传先进事迹,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财政、扶贫、移民等部门主要负责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开发资金的支持力度。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主要负责开发青年、妇女人才,使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展现青春和巾帼风采。

  二、打造环境,营造农村实用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

  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有关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着力打造环境,促使农村实用人才脱颖而出。

  一是规范选拔环境。为了规范农村实用人才的选拔工作,我们制定出台了《XX县优秀农村实用人才选拔和管理暂行办法》、《XX县乡土拔尖人才选拔和管理暂行办法》。两个《暂行办法》对农村实用人才选拔的对象、范围、条件,以及选拔程序、管理制度和享受待遇给予了明确规定。根据这两个《暂行办法》,近几年我们选拔了2名省管农村乡土拔尖人才、1名市级优秀农村实用人才、7名市管农村乡土拔尖人才、11名县级优秀农村实用人才、60名县管农村乡土拔尖人才。

  二是营造舆论环境。为了营造农村实用人才发挥作用的良好氛围,我们采取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农村实用人才的事迹,在全县营造了“尊重农民劳动、尊重农民创造、尊重农村人才”的良好氛围。我们在每届农村乡土拔尖人才选拔结束后,举行隆重的仪式为他们颁发证书,大张旗鼓地宣传他们的事迹。20xx年,我们与电视台联合开办专栏,集中宣传了拔尖人才的创业史和取得的业绩。这对进一步激发拔尖人才的斗志,更好地发挥领头作用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同时,我们在农村实用人才的开发过程中,注意发现典型,用典型的创业史感染人,用典型的事迹打动人,取得了良好的辐射效应。郭家坝镇王家岭村柑农谢宗华,今年58岁,他身残志坚,相信科技,大胆探索,成为闻名全县的`柑桔专家,被市、县命名为优秀农村实用人才。通过对他的宣传和他对科技知识的传播,激发了全县柑农科学种柑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了“XX脐橙”品牌的质量。

  三是优化管理环境。为了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我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状况,20xx年我们会同县农业局、县科技局、县统计局等单位,制定了详细的调查方案,配合各乡镇,深入到全县186个村,采取走访、座谈等方式

  对全县农村实用人才进行了全面普查,按照种植业、养殖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加工业、其他服务业、民间艺人等8大类进行了分类统计,对每一大类又细分为若干小类。通过调查,比较详细地掌握了全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状况。通过调查,全县共有各类农村实用人才9127名,回乡大中专生20xx名,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2299名。为了让这些农村实用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根据调查的情况,向县委、县政府写出了专题调查报告,提出了加强农村实用人才的建议,县委办全文转发全县参阅。同时,我们将调查取得的资料汇编成《XX县农村实用人才资料册》印发全县,并将全县农村实用人才按门类建立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

  三、积极引导,构筑农村实用人才发挥作用的舞台

  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是开发农村实用人才资源的最终目的,为此,我们紧紧抓住使用好农村实用人才这个环节不放松,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这个主旋律,积极引导,构筑农村实用人才发挥作用的舞台,让农村实用人才大有作为。一是让农村实用人才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力军。农村实用人才围绕县委“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经济发展思路,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积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有力的促进了专业村的建设。县管乡土拔尖人才、杨林桥镇白鹤洞村农民秦学全,自学蔬菜种植技术,带头示范,并引进谷润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在当地建起了一座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容积300多立方米的冷库,使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专业村,目前全村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500亩,实现商品量6000余吨,出口20xx余吨,蔬菜单项实现收入500余万元。

  二是让农村实用人才成为创业的领头羊。在开发农村实用人才过程中,我们积极采取“一户带多户、一村带多村”的措施,积极引导农村实用人才与农户结对子,确定对口帮扶关系,有效地增强了农村实用人才的带动效应。全县一批农村实用人才通过不断创新传统农业经营体制和经营方式,采取“能人+农户”、“公司+农户”的经营形式,延长产业链,推动了产业升级,给传统农业带来新的生机。湖北省科技致富带头人、XX县恒鑫特种养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覃玉全创办养殖加工企业,采取企业提供仔猪,负责加工销售,农户负责饲养的方式,初步形成了“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取得了企业与农户“双赢”的效果,带动了全县养殖业的发展。

  三是让农村实用人才成为农民经纪人。我县是全国“脐橙之乡”。由于农民对市场把握不准,每年柑桔销售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近几年来,我们积极鼓励一批头脑灵活、市场意识强、信息灵通的农村经济能人和种植大户跳出农门,专搞农产品营销,切实为广大农户当好经纪人。他们产前抓信息、跑订单,产后抓营销,成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骨干力量。宜昌市“十佳农村经纪人”、水田坝乡农民徐宏强, 1996年就开始跑市场,近十年来,他走南闯北,累计销售脐橙5000多吨,成为全县小有名气的柑桔销售经纪人。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9

  一、中周村基本情况

  中周村地置樟木乡南部,距樟木乡人民政府8多公里,道路交通状况较好,黄练至樟木水泥路绕村而过,振南至中团村的水泥也于XX年10月份建成通车。全村群众聚居相对集中,有7个自然屯,人口5400多人,党的基层建设较好,设立周耕片、中上刘片、甘梁片三个党支部,有党员102名, 全村耕地5300亩,其中旱地3000亩、水田 2300亩,农业种植主要以甘蔗、花生、玉米为主,甘蔗是群众经济收入的主要渠道,XX年人均收入1576元,XX年人均收入1663元。

  (一)基础设施落后,生产上不去。中周村耕地较分散,地质系红黄壤土质,保水、保肥能力差,农作物需要较多的肥料、水源,况且产量不高。全村无水库,农田灌溉依靠小型抽水机,农作物一遇天旱严重减产,靠天吃饭的情况严重存在。

  (二)农民素质低,生产能力差,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种养全凭经验,失败率较高。种植适合市场发展的农作物往往由于技术性问题而失败;生猪、家禽养殖户,也因禽流感、动物疫病、市场价格下滑、饲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农民迫切希望技术服务。

  (三)无主导产业,农民收入低。种地、打工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全村近1000多人外出打工,占青壮劳力的80%,劳务收入占村民总收入的70%。农民工以小工、泥工、木工等体力活和传统手艺活为主,工资性收入普遍不高。村民除了种植水稻,就是小面积种植花生和大豆,产量和效益均不高。

  (四)组织建设薄弱,发展能力不强。该村村委5人,平均年龄50岁,初中以上文化,都没有明显的致富项目。村里没有集体经济收入。全村党员102人,集中在55岁左右年龄段。近2年来,由于年青人都外出打工了,新发展党员少。村委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对中周村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中周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一步一步地走,要以扶贫开发为突破口,帮助村民发展生产、提高素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要加强精神扶贫。扶贫先扶志,是扶贫开发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物质贫困决定今天的问题,精神贫困则影响明天的问题。在中周村,村民安于现状、小富即安、不讲文明不讲卫生等现象普遍存在,制约了农村发展,限制了扶贫开发进程。因此,在新形势下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加强精神素质扶贫、提高精神素质扶贫的成效,是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要用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激发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激情,树立勇往直前、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二要加强新农村建设宣传。要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全方位的宣传,通过报纸、横幅、宣传车等形式深入院落宣传,将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政策宣传到位,调动村民的积极性,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要推进产业开发。中周村没有经济产业的开发,生产难以发展,群众难以致富。一是围绕农产品加工找出路,发展订单农业。二是利用土地优势发展精品水果基地和庭院经济,加快对现有小水果的品种改良,提高经济效益。三是进一步壮大养殖业,加强技术指导及优良种畜禽的引进,提高养殖效益。四是把发展劳务输出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为劳动力提供技能培训、用工信息咨询、法律维权等服务,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带回资金和技术,尽快由打工仔变成创业者,从"赚钱盖房子"发展到"筹资办厂子"。

  四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的落后,是制约中周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扶贫攻坚和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作和重点工作来抓紧抓好。要加紧以道路硬化、沼气能源、小水利建设为主,促使该村基础设施状况有新的改观。

  五要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周村基础薄弱,因此,必须制定一个科学的、合理的规划,然后按照规划一步一步实施,既可避免盲目跟从,少走弯路,又可明确目标,加快发展速度。

  六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一是要提高党员、干部思想认识,让他们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并以身作则,做群众的楷模。二是积极发展一批思想素质好、觉悟高、热心公益事业的青年党员。要发现和培养具有带头致富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的"双带型"党员,培养和选拔政治素质强和发展能力强的"双强型"干部。三是切实加强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同时,要发挥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努力形成建设新农村的强大合力。

  七要加强农民素质培训。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是促进贫困群众增收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一是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为学生解决就学实际困难。二是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为平台,积极开展科技示范,推广实用技术,不断提高农民运用现代农业科技的能力。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10

  今年3月,我照顾了省委和县支行,开始在新农村建设中当老师工作生活。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我的目的是维护和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积极走访和聊天村里的村民和了解民意的村里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经过分析思考,获得相关信息后,对报告进行调查。县城、乡镇、乡政府、村庄位于县城、东邻村、南邻村、西邻镇、北邻县,相距124公里。三组村民管辖38公里的村庄。基本上有638个农民,119个农村人。在农村经济总收入1.6607万亿元中,农民人均纯收入1599元,属于贫困村。

  该村森林资源丰富,是全省森林覆盖率75%的原始森林和林区。是维持世界上物种多样性和立体分布的最佳生态环境。全村面积474平方公里,人均耕地1.81亩,有效灌溉面积1157.8亩,耕地251.8亩,林地5400亩,其中经济成果85亩,每秒经济成果0.13亩,以种植核桃和经济成果为主;18200亩草地主要用于152亩荒山荒地上的牦牛、绵羊等牲畜。村内平均海拔2900,年平均气温14℃,年平均降雨量760 mm,适宜种植玉米、大麦等农作物。基础设施方面,接近年底的时候,村里已经实现了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项服务。在所有家庭安装太阳能;所有家庭的力量;116户自来水仍有饮用水,或不符合水质,87户农民有固定电话或手机号码,40户农民有。

  民用结构房屋村里的农民完成了三项改造(厨房、卫生间和马厩)。村乡道路、泥泞道路、农村道路为土路和主干道,村道土路组、拖拉机、摩托车、汽车除外。车站、市场等。

  经济方面,万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6607万元,其中:农业收入51.3万元,占总收入的30.89%,畜牧业收入61.4万元,占总收入的36.97%;林业收入11.38万美元,占总收入的6.85%。21.49万第二、三产业收入约占总收入的12.94%;工资收入1.892亿元,占总收入的11.39%。农民人均纯收入1599元,农民收入、牲畜收入、畜牧业产业化和水产养殖的主要特点。人数18.92元,每年农民工52人(占劳动力的14.08%),全省所有工人村农民收入。

  文化、教育、卫生、小学占地面积4995平方米,有教师和学生81人。123个行政村的农村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其中小学生81人,中学生42人。该村设立了文化活动室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网站。在村医和村民普遍滥用的情况下,卫生设施几乎是三个村庄将要建立的医疗室。村落土地纯粹隐藏在聚落的人文地理中,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除了藏族的传统节日之外,具有地方特色的丹巴节,是农历九月十五日,也是赛马的节日。

  二、本村

  1、畜牧业、本村牲畜的种类和数量、牲畜品种、人口众多的畜禽品种、主要支柱产业牛、牦牛、公牛、绵羊、山羊、骡马、猪的现状,共享村庄牦牛、黄牛、公牛;马和骡子,785;绵羊、山羊、1781头猪、895名藏族牧民放牧牦牛的村落,以家庭为单位,从每户40多头到200多头不等。全大陆第一只牦牛,体格健壮,适应高海拔气候,觅食能力强,牦牛肉,皮,毛,尾。

  牦牛肉是一代代人赖以生存的基本生计,营养价值高,口感好,一只羊具有很高的市场价值,是传统的养殖品种之一。主要是白绵羊毛的生产性能,羊毛是藏族妇女重要的手工纺织品,羊粪或种植农作物,有机肥原料的主要来源。此外,绵羊繁殖率高,易于饲养和屠宰,牦牛接近市场价格,因此近年来养羊的人数不断增加。西藏各种特色小养猪村,一般饲喂萝卜、土豆、粮食和牧草,饲喂藏猪和饲喂酸奶,不使用混合饲料、添加剂,肉质优良。琵琶藏猪产的猪肉是某村这种产品的特色。

  2、长期以来农业的`特点是,村里的牧民放牧牛羊,很难圈养,常年放牧管理。只要有可能越冬,牧民的冬季牧场和牲畜就应该得到保护,以保护长期生产实践季的过度放牧、冬春从高海拔地区向低海拔地区的迁移、从低海拔地区向高海拔地区的放牧牲畜保护和顺利的生态保护,无论牲畜村牲畜出栏率的销量是有用的,但单一的销售渠道主要取决于村民的自发购买,或牧民在牛县的直接交易,以及交易成本、销售价格和数量的变化。

  耕地的农业村主要分布在海拔2300-2800米,高原气候,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7℃,年平均降雨量700毫米的山谷,主要用于种植小麦、玉米、大麦、马铃薯、萝卜、油菜、蔬菜、水果、干果等。村庄的特殊性质和地理形成了独特的农业用地和生产方式。种植村干旱河谷灌溉的一年生作物有两种。灌溉土地主要分布在村庄附近,收益超过种植玉米、小麦和大麦。近两年来,据介绍,该村地膜覆盖技术在种植玉米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灌溉生产,改善冬季作物轮作,给秧苗施肥。一年多来,有两种常见的作物,即缺乏医疗保健和药物的地区、萝卜和其他草、绿肥、改善土壤肥力和造福牲畜。

  3、干热河谷干热河谷位于李村,主要种植玉米、土豆等农作物,壮族民居一年熟一次。近年来,干热河谷大规模引种核桃种植经济作物的比例也大幅增加。目前大部分核桃树还处于苗期,预计五年后结果,会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在村庄里,牧场、壮室耕作、放牧、村中心的主要房屋、畜牧业和特殊的自然环境,使村庄和传统的生产方式形成了独特的三口之家的生产经营和生活方式。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11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已成为当前及将来一段时间农村工作的主旋律。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力量和资源的聚合。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金是经济发展的“血液”,加快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一、当前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存在的难点

  目前,我国农村领域普遍存在着需求型金融抑制、供给型金融抑制和生态型金融抑制现象,金融服务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村缺乏周密和强制的金融制度安排,造成农村金融服务战线大幅收缩,支农金融机构主体出现缺位,使得农村出现资金外流、服务退化和经济“贫血”的状态,进而导致农业资金投入上呈现财政无力投入,政策性金融无权投入、商业性金融不愿投入、合作性金融力不从心、民间借贷一片混乱的尴尬局面,农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制约严重,广泛存在的农村金融抑制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所谓金融抑制,是指一国的金融体系不完善,金融市场机制不健全,金融运行中存在过多的金融管制措施,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处于互相制肘、双相落后的恶性循环状态。

  (一)需求型金融抑制。需求型金融抑制是指农村有效需求不足而导致的金融抑制现象。这一现象广泛存在于农村中。

  1、一方面是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与农业固有的双重风险导致农村领域自然需求与投资需求的不足,另一方面是农业受到自然条件与经营风险固有的双重风险的制约,减少了农户的投资性需求。

  2、长期存在的农村土地制度缺陷与不合理的农村金融制度安排导致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一是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不为农户发放贷款。二是商业性银行——农业银行名不副实。三是支农主力军——农村信用社的支农贷款比例缺乏刚性约束。四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非正规金融组织对正规金融机构具有挤出效应。

  3、弱势的农户群体与有限的归还能力难以有效获得金融的支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有80%左右的人口分布在农村,“农业落后、农村贫穷、农民困苦”是当前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形成了收入差距巨大、层次十分明显的社会结构,其中处于最底层的则是我国农村居民中为温饱所困扰的弱势群体。

  (二)供给型金融抑制。供给型金融抑制是农村金融贫困所产生的一种效应,当前农村金融贫困的现象十分普遍和突出,供给体系残缺不全、供给总量严重不足、供给产品传统单一。

  1、金融网点的大举撤军导致支农供给体系残缺不全,部分乡村出现金融服务盲区。

  2、严重失衡的农村信贷资金供需矛盾造成供给总量不足,导致农村经济严重“贫血”。

  3、单一的服务品种与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滞后,导致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的缓慢。

  (三)生态型金融抑制。生态型金融抑制是指农村各种外部环境的贫困性不适合于金融的生存和发展,从而造成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处于互相掣肘、双相落后的恶性循环状态。

  1、不公平的教育体制与低层次的文化素养导致农村大面积的知识贫困。

  2、个人能力的有限性与特殊亚文化的侵染性导致农村弱势群体的精神贫困。

  3、信用控制体系的缺失与社会地位分配规则的`改变导致农村领域的信用贫困。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深化对策

  1、健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形成金融支农合力,减少供给型金融抑制。一是重新界定农发行的职能,切实承担起政策性金融职能,使农发行逐步建成支持农业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综合性政策银行,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基础力量。二是调整商业银行经营策略,满足农村金融市场多方面需要。要注意发挥基层行靠近农村、贴近农民的优势,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限,做到责、权、利相结合,充分调动基层行市场开拓的积极性。三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经营机制的转换,支持农村信用社做大做强,增强支农服务功能。农村信用社要发挥地处农村、与农民联系紧密的优势,在防范风险条件下,简化贷款手续,加强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信用社发展的良性互动。四是完善邮政储蓄制度,建立资金回流机制。以成立邮政储蓄银行为契机,发挥邮政储蓄机构网点多、深入农村的优势,按照商业原则引导邮政储蓄资金以适当形式回流农村,增强其在农村地区的储蓄、汇兑和支付服务等功能,增强其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五是规范民间融资行为。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培育和发展小额贷款组织,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实行激励政策,鼓励开办小额农贷业务,增加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服务供给,满足新农村建设多层次金融服务需求。六是推进农业保险进程。农业保险制度由于与世贸组织农业“绿箱政策”的理念相符而成为市场经济国家扶持本国农业发展的通行做法,我国也应通过立法明确农业保险的地位以及政府在开展农业保险方面所应发挥的职能和作用。政府对农业保险实行低费率和高补贴政策。建立农业再保险机制以避免农业巨灾风险对农民和农业的影响。

  2、增加制度供给渠道,建立政府支农正向激励机制,减少需求型金融抑制。一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增加土地制度供给渠道。土地承包的长期稳定,有利于农户的生产性投资增长,应该赋予农户长期的、完整的、独立的土地承包权,这种承包权包括流转、继承、抵押、入股等合理的处置权,这样也有利于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二是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增加收入制度供给渠道。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生产的市场化,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农民收入增加了,消费增加了,投资也必然增加,自有资产也随之增加。自有资产的多元化必然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也会解决农户贷款缺少抵押的问题。三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保体制,增加保障制度供给渠道。社会保障机制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有了社会保障机制,一方面通过构建农产品期货交易、农产品收购制度等方式消减农业生产中的自然风险,可以减少农户非生产性借贷,从而提高生产性借贷资金的使用效益;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农村的医疗、养老、就业培训、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制度安排,提高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激励农户进入市场并进行投资。四是加大对金融业服务新农村建设风险补偿力度,增加补偿制度供给渠道。对用于支持农户生产经营性的小额贷款,按照其成本和利率上浮的适当比例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而不是由农村信用社上浮利率,向农民转嫁成本。国家尝试建立一种以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的专项支出为主体,按农村信用社存款量一定比例提取的资金为辅助的特别基金,对“三农”贷款实行政策性补贴。政府每年直接用于投资农业的专项资金,转变成对农业投入的补偿基金,并按财政增收率逐年增加补偿基金额,用于部分农业贷款贴息和补偿金融机构支农贷款的风险损失,调动农户和金融机构双向贷款的积极性。

  3、创新农村教育模式,提高农村弱势群体综合素质,减少生态型金融抑制,脱贫必须先脱盲。教育对于改变农村弱势群体及其后代的贫困处境,其作用是带有根本性的。要提高农村弱势群体及其后代的综合素质,必须创建和实施普教与职教并存的“双轨”教育模式,即全面实施基础教育,将扫盲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点,通过教育与激励的方式,引导农村弱势群体成员学习、掌握基础文化知识,以减少知识贫困、精神贫困,并进一步达到减少信用贫困的目的;通过实施职业技术技能教育与培训,使广大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弱势群体成员学到一技之长,在社会上能自谋职业,自我生存与发展。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12

  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努力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农村建设的多元参与机制和良好社会氛围。建立和完善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的工作机制,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发展的积极探索和创新。

  一、我市村企结对共建工作开局良好

  自20__年初全面开展“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活动以来,__全市各级各部门广泛发动和参与,采取多种有效举措营造共建氛围,社会各界推波助澜,广大工商企业热烈响应,全市上下迅速掀起了村企结对热潮,实现了良好的开局。据统计,到20__年底,全市共有5085家企业与2639个行政村结对,实现了村企结对全覆盖。20__年结对企业与村委会协议共建项目2646个,协议或承诺出资4.16亿元,实际完成项目1721个,实际到位资金2.15亿元,为结对村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总体而言,全市村企结对共建工作具有以下特点:

  (一)政府主导型模式。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可以清晰看出,政府是村企结对共建工作的主角,在村企结对共建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首先,政府是村企结对共建工作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去年3月份,市委、市政府召开了村企结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恳谈会并进行全面动员部署。通过各种广泛宣传和组织发动,以及“千企结百村”、“百企联百村”等形式多样的共建新农村主题活动的开展,村企结对氛围日益浓厚。其次,政府是村企结对共建规则的制定者。去年上半年,市里出台了《关于村企结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意见》。市级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都紧密结合自身实际,认真做好政策的细化落实,制订了农业龙头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通过优先安排建设用地、减免税收、享受补助、扶持倾斜等激励措施,在政策层面上支持鼓励企业参与共建新农村。再次,政府是村企结对共建的服务管理者。各级政府积极整合部门优势和多方力量,为村企结对工作积极搭建服务平台,认真搞好服务和管理工作,促进结对共建工作科学、规范、有序开展,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坚持“村企自愿、互利共赢、长期坚持、注重实效” 原则,积极引导村企签订结对协议。各地还以项目为基础,建立项目库,使合作的纽带更加牢固。不少地方针对山区、海岛等欠发达地区企业少、经济弱的实际,帮助物色合适的企业,引导跨区结对。许多地方还建立村企结对沟通协调制度,帮助理顺合作关系、研究解决有关问题。

  (二)结对共建形式呈现多样化。在村企结对实践中,各地因村因企制宜,注重实效,探索多种形式的合作共建关系,共建形式呈现多样化。一是以企带村型,主要是通过企业主兼任村主要干部等形式,企业直接参与支持村搞建设促发展。二是经济顾问型。聘请素质好、社会责任心强的企业家担任村经济顾问,帮助村里理清发展思路,为村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和资金扶持。三是互利合作型。一般是企业以出资金为主、村依法提供土地资源和劳动力为主,共同实施建设项目,当地政府给予必要的支持,实现企业拓展发展空间与村经济发展、农民增加收入的共赢。四是基地带动型。企业通过建设农业原料基地、产品配套基地、劳动力供应基地等形式,带动村产业发展和农民转移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五是捐建基金型。结对企业从一事一捐发展到建立各种基金,形成规模和制度化,对新农村建设有持久推动作用。六是连片带动型。在一企多村的结对形式中,企业与当地干部群众达成共识,结合成片连线推进村庄整治建设,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打造农村新社区,实行政府、企业、行政村三方协同搞建设。

  (三)结对共建成效明显。一是切实带动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参与企业通过项目带动、智力支持、资金投入等途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结对村资金、产业、人才短缺的问题,并直接促进了村庄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领域的发展。二是促进村庄风貌的改善。通过村企结对共建活动,使农民更多地看到了希望,消除了农民的悲观畏难情绪,增强了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动力和热情,农民自主意识进一步提高。三是对于多元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引导作用。村企结对为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了一条有效途径,同时也为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的示范引导作用,为新农村建设多元参与机制的建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二、我市村企结对共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我市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新农村建设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从各地情况来看,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村企结对共建机制的思想基础不牢固。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过程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认识落后于实践,理念需要强化。一些部门和干部责任感不强,存在消极畏难情绪。有些地方工作方法简单粗放,存在行政强制倾向,搞“拉郎配”和摊派,影响企业参与热情。有些企业没有充分认识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的意义,缺乏社会责任感,参与积极性不高,甚至有抵触情绪或简单地应付了事。一些结对村和农民缺乏新农村建设主体意识,认为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是义不容辞的义务,把结对企业当成财神爷和摇钱树,对结对企业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二)村企结对共建机制的内涵有待深化。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村企结对思路不够开阔,途径和内容还比较单一,偏重于捐钱捐物,重短期发展、轻长期合作,重硬件建设、轻潜力发掘,重物质帮扶、轻智力投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新农村建设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因此要不断拓宽思路,克服村企结对形式的单一性,探索村企结对实现形式多元化,促进农村全面

  综合协调发展。同时,我们还应深刻反思,我市村企结对工作起步早,曾在全省、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失去优势,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在深化村企结对共建机制方面做得不扎实,对村企结对共建机制内涵的深化力度不够。

  (三)村企结对共建机制的政策保障体系不完善。尽管市、县两级陆续出台了《关于村企结对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原则性政策文件,但是由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导致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强。同时受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难以兑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如何细化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相关优惠政策,把政策真正落到实处,是今后我市新农村建设急需重点研究的问题。

  (四)企结对共建机制缺乏稳定性。总体而言,目前我市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具有运动化倾向和不确定性。许多企业参与动机是被动的,受政策环境压力和政治约束,“是买政府的帐”,很难保证其参与共建的长期性。相对于我市工商企业总数而言,目前我市企业参与结对共建新农村的比例还比较低。一些企业在结对村的'选择、合作项目的确定、出资形式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人情关系进行的,缺乏制度保障。村企双向互动的局面还没有真正形成,村企互利共赢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

  三、进一步深化村企结对共建机制的对策思考

  村企结对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要更广泛动员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发挥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为此,要不断深化村企结对共建工作,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实现互利共赢,努力形成有利于结对共建新农村的长效机制。

  (一)思想深化:树立村企结对共建的正确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是__农村发展的现实需求。我们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不断深化对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重要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理念,形成共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全面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推进农村发展是政府的责任,也是企业的责任。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的土地、水以及其他资源,离不开农村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支持,离不开农村的广阔市场。企业的发展需要和谐的内部环境、和谐的社区环境,也需要和谐的社会环境。只有把企业的发展与社会进步联系起来,企业和企业家才具有高境界,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企业要不断提升发展理念,提高发展层次,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以便赢得更有利的发展空间和环境。在村企结对共建过程中,要敏于发现典型,善于总结经验,勇于探索创新,工于宣传动员,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引导更多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努力形成村企结对共建的新局面。

  (二)内涵深化:丰富村企结对共建形式

  内涵决定形式。今后要按照共谋发展思路、共兴农村经济、共办社会事业、共推村庄建设、共育乡风文明的要求,不断拓展村企结对共建领域,深化村企结对共建内涵,丰富村企结对共建形式,促进村企结对共建深度发展。进一步明确村企结对共建重点,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结对共建项目,切实推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全面综合协调发展。对结对村庄而言,绝不能是单向被动的物资捐赠接受方,更重要的是向企业学理念、学管理,借重企业优势,合理开发资源,大力培育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对结对企业而言,要认真帮助结对村理清发展思路和规划,依托村庄资源优势,确立一批务实、有潜力的产业发展项目。企业要善于把结对村的发展、合作项目的选择与企业目标自觉结合起来,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三)政策深化:完善村企结对共建制度保障

  完善的政策体系是机制长效运行的根本保障。要想确保村企结对共建工作的稳定性,从根本上克服其运动化、短期化倾向,就必须在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村企结对共建机制的本质是共同建设,核心是互利共赢,关键是政策保障。因此,要不断深化政策扶持,建立健全村企结对共建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村企结对共建的政策保障机制。政策的制定完善要坚持以公正平等为前提,维护合作双方的利益,避免政策的零和性,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当前村企结对政策的完善主要应该抓好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完善并切实落实财政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细化企业对新农村建设公益性投资的税前列支相关政策规定,规范村企结对共建项目收益分配,扩大村企结对共建项目收益的财政税收优惠范围,提高各方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二是进一步完善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资源配置政策。在严格遵守国家土地法规政策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大新农村建设用地管理试点范围。切实落实新农村建设用地管理试点政策,保障试点村的用地需要。要鼓励企业结合产业项目建设,参与农村土地整理,折抵指标大部分留给村与结对企业合作开发使用。以土地整理开发为突破口,理顺农村资源有效配置机制,促进新农村建设资源集约利用。

  (四)服务深化:稳固村企结对共建工作平台

  服务创造价值。政府主导型村企结对共建机制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因此要继续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优化服务管理,为结对共建搭建一个好的工作平台。一是要进一步健全结对运行机制。可以探索村企之间可以互派人员到对方挂职等方式,畅通沟通衔接渠道,以便于建立融洽的共建氛围。可以通过建立乡镇企业顾问团或设立基层商会新农村建设共同基金等形式,探索村企结对共建新机制,减少结对共建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要探索出台强力的表彰激励措施,对于积极参与村企结对,在新农村建设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企业家,各地都应该创造条件让他们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发挥更好的社会作用。二是要进一步加强结对协调,形成共建合力。要善于整合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等各方力量,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市、县两级党委政府和农村工作部门主要是做好组织动员,引导更多的企业参与村企结对,特别是要做好组织企业实行跨地区结对的工作以及理论政策调研,及时协调解决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乡镇是村企结对工作的基础环节,要承担起村企结对联络协调的直接责任,要具体做好村企结对工作的组织、协调、帮助和项目的落实。在深化服务的同时,政府要适时适度转变角色定位,变政府主导为政府引导,积极培育第三方组织,发挥非政府组织在村企结对共建中的参与管理作用。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13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莫贾村委会下辖5个自然村,距离个旧15公里左右、乡政府所在地8公里左右,整个村委会有587户,2544人,是一个少数民族集居的村委会,有耕地面积2641亩。主要经济产业来源于四大支柱,分别是烤烟、竹子、养殖、干果。现在已经成为当地村民经济增收的主要来源。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对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保和莫贾村委会主要经济产业来源于四大支柱,分别是烤烟、竹子、养殖、干果。现在已经成为当地村民经济增收的主要来源。

  1、烤烟种植情况:保和乡近年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现栽种8000余亩,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xx年达702万元,农民收入达1000多万,20xx年预计比上年还要增收,是一项富国和富民的好项目,现在已经形成了保和乡最大的产业支柱。莫贾村委会主要是分布在莫贾村委会的和村上莫贾村、下莫贾村、他期村、水井村,20xx年种植烤烟近20xx亩,已是莫贾村委会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2、竹子种植情况:主要是分布在莫贾村委会的和平村,至20xx年,共种植金竹500亩,年收入在80万左右,竹子管理技术要求不太高,栽种后只要在发芽时竹芽不要被破坏就行了。

  3、养殖情况,主要是以养殖猪为主,其他家禽为辅,20xx年预计出栏300头猪,收入60万元,以是农民增收的一个途径。

  4、干果种植情况,主要分布在莫贾的水井村,多年以来,气候适宜种植主要以核桃为主。现以在水井种植500亩,预计可以为农民增收30万元。以是农民增收的一个途径。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争取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镇村道路建设、镇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村委会现以实现村村通公路;农村计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农电网改造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制。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农民自编自演开展文体活动,县镇组织的科技、文艺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目前,全村委会都有学校,有1所中心完小、其他4个村都有小学校。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20xx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20xx年3至5月份,选出了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致富能手进入“两委”班子,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实行村财镇管,严格履行财务审批手续,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推行村务公开以村“两委”、监督小组、以财务公开为重点,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综上所述,我村委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我村委会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有待增强。我村委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功能单一、结构分散,辐射力不强,推广型、农产品加工型和综合服务型专业组织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农民自发组建的少,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助推力弱化。协会活动开展不正常,带动力不强。虽然和地方政府制定一些相应的扶持政策,但其性能、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正常的发挥。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农村形势大好。但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主要体现在一是基层设施建设较薄弱,虽然现已经村村通乡村公路,但村公路由于没有专门的养护经费和人员,平时就靠村民们自发的修一修,难免出现了坑坑凹凹,给村民出行带来不便,生产出的农副产品运到集市的成本增大;二是水资源比较困难,由于水源缺少,给村民们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带来了不便,严重的制约了本地的经济发展。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我村委会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的村已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县乡两级没有稳定投入,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放心保)制度尚未完善,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同时由于包产到户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发展,也致使了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现象的产生,村委会虽实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规划在本村因无力参与支持而无法实施。五是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发展不平衡。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无明细帐,当地群众有意见。六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新时期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就镇实际情况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家园建设的当前思路可理解为:努力推进和实现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村镇文明化、保障社会化和管理民主化。

  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努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接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在二、三产业上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知识化: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村镇文明化:积极推进农村的“四改”(改环境、改容貌、改卫生、改观念),加大对农村公路、农电网、电视网、电话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镇村环境;编修村镇规划,推进现代化村镇建设,改变农村面貌。采取推行农村饮水改造、实行人畜分离和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保障社会化: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当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

  管理民主化: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我村委会的实际,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统筹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

  (二)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此外,要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四)抓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美丽家园建设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各级要有总体的规划,要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推进,逐步发展”原则进行规划,先选择条件好、有特色的村进行试点。根据其现有特点,对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美丽家园建设,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规划设计以现代建筑方式,力求形式多样,既可生态庄园式,也可农村社区式,既可分散村落式,也可城郊集中式,严格规划管理,建新拆旧,逐步推进,美丽家园建设。

  (五)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农民自办文化扶持基金,引导农民发展民俗文化表演和地域风情旅游;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队、文艺演出队、科技宣传队等各种形式送文艺下村,加强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六)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增加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建立农村基本医疗体系,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14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农村是否稳定,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农民能否增长,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性更加明显,解决“三农”问题也成为农业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几年以一号文件强调农业农村工作,进一步说明农业农村工作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责无旁贷。通过对全市调研,对我市新农村的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成功经验及做法

  (一)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产品

  以“点”为中心,主要着手建设期限短、效益高、见效快的示范基地,实施基地带动战略。推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挥规模效应,实施定单农业,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建设新格局,推进“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经营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大力推广“两杂”良种,抓好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树立“粮食要增产、种子应先行”的指导思想,做好“两杂”良种为主的种子调运和供种工作;大力发展优质稻和再生稻,为我市粮食生产开辟一条新途径;调整油菜、小麦种植面积,扩大和发展薯类作物种植面积;积极发展无公害蔬菜和反季节蔬菜,逐步实现蔬菜生产基地化、技术规范化、专业化和规模化。

  (二)积极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是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对自愿转移的农民工开展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就业能力。积极推行劳动预备制度,组织农村未能继续升学准备进入非农产业或进城务工的初中毕业生参加必须的转移就业前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为进城务工作好充分准备。

  做好农民工跟踪服务和就业指导工作。主动参与农村劳动力就业市场体系建设,为学员就业创造条件并提供信息服务,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的盲目性,降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成本。建立农民工培训人才资源库,把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机构、用人企业等各种资源组织起来,全方位开展农民工培训转移就业工作。20xx--20xx年,为使农民工向城镇转移,并设了竹加工、建筑装璜、美容美发、保健按摩、机电、计算机、家政服务、汽修、旅游与酒店管理十大专业,对4000名农民工进行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培训,现已全部培训结束,大部分已实现转移就业。

  (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展沼气生态农业建设

  沼气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对沼气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生活环境的改观。实施沼气建设,将生态农业和效益农业有机结合起来,开展“猪---沼---菜”、“猪---沼---鱼”、“猪---沼---果”生产示范,对沼渣和沼液进行综合利用,大大提高了农村经济社会效益。通过经济效益评价,每口沼气池每年可为农户节约用煤2.72吨,直接经济效益每户每年在475元以上,综合经济效益每户每年800元以上。截至20xx年,全市已修建沼气池5600口,绝大部分进行“一池三改”。

  (四)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继续做好减轻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制定了农民负担监督工作目标责任书,并与各乡镇和7个涉农部门签订了《农民负担工作责任书》。认真贯彻落实《土地承包法》,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并切实加强对土地承包合同的管理,热情接待上访群众,及时解决上访问题。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执行的新的财会制度的建立,规范农村财务制度,使减负工作落到实处。

  二、农村建设和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首先,当前我市农业农村生产连年出现“四个减少”,耕地面积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粮食产量减少,人均占有量减少,其中最重要的是我市耕地面积由于退耕还林、退耕还竹等因素,正在大幅度减少。其次,我市受自然条件、土壤肥力等因素制约,使得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空间有限,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布局分散,难以形成规模,再加之基础设施滞后,产销衔接不紧密,农产品流通不畅,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化步伐。第三,鉴于赤水特殊的地理特征和地质条件,造成常规农业先天性不足,出现严重挤压的格局,加之投入不足,管理体制不顺,导致了农业适用技术推广的滞后,给常规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各乡镇五站合一建“农服中心”,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双重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管理不畅的现象,这使得农业行政部门协调难度加大,服务功能很难得到全面发挥。再加之乡镇工作头绪多,农服中心工作人员经常抽调到其它部门工作,就使得农技干部无法专心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农技推广造成滑坡的现象。第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20xx年,我市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专门成立领导小组,指导全市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进行组织协调,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引导性培训的宣传力度不够大,使部分农民对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培训过程中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薄弱,学员自身素质低,培训的效果没有得到最好的发挥;培训与转移结构不科学,学员培训多数是就地转移,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的比例较小;各培训基地协调不够,为完成各自任务,各培训机构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整体,农业部门在协调上存在着很大的困难。第五,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急需解决,植物检疫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在赤水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农民的生产和城镇居民的生活缺乏基本保障。此项工作应提高到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上予以启动,除配套工作经费外,应配备必要的检测检验仪器,对进入我市的农业生产资源和农产品进行检验检测,确保群众生活安全。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建议

  (一)深刻领会精神,切实加强领导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xx]1号)和中共遵义市委、遵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大支农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意见》(遵发[20xx]4号)文件指出,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题,立足于建立促进农业增效的长效机制,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以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进一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刻领会文件精神,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做到领导到位,措施到位。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层层落实责任,把农业农村工作纳入对下级政府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保证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二)加大农业经费投入。农村工作需要经常下到基层,随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定期开展业务技术培训,指导全市技术工作,使得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农业部门工作,给予解决一定的工作经费。上级业务部门也要安排一定的项目资金,推动赤水农业健康发展,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导向,其它投资为主体的主渠道投资格局。

  (三)大力推进优质农产品体系建设

  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计划实施优质稻生产基地2万亩,优质糯玉米生产基地2万亩,建立优质农产品加工厂一个,全面实行“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格局。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按照赤水的气候特征和地理条件,建立城郊早熟型、高山延后型、交通要道加工型的蔬菜基地。建立专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促进我市农产品有效流通,推动我市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推行市场准入制度,严把上市产品质量关,推动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快速发展,提高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四)大力加强沼气生态农业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积极实施国债和省沼建设项目,到20xx年共修建沼气池1000口,普及全市各乡镇、各村组彻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积极推广沼液和沼渣的综合利用,在全市实施“三沼”综合利用项目以及“猪--沼--粮”、“猪--沼--鱼”、“猪--沼--果”等综合示范项目。

  (五)实施培训工程,提高转移就业

  20xx-20xx年,对全市30000名农村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并对其中120xx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4000人开展阳光工程示范性培训,并转移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就业。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宣传力度,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进一步加强和各培训机构的协调能力,整合教育培训资源,改造和完善一批教育培训机构,改善教学培训条件,建立一批起示范带头作用的农民工培训基地。跟踪做好农民工信息服务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为学员的就业提供信息服务并制造条件,努力提高转移就业率。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15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建致富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是农村生产发展的关健。最近,如何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引起了市级相关部门的广泛重视,为了切实弄清农村土地流转和加快农村生产发展的关系,永川区板桥镇新农村建设土地流转工作调查组从XX年4月5日至4月18日对全镇土地流转的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情况整理报告如下:

  一、 土地流转的总体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从1998年二轮土地承包截止今年3月底,该镇农村土地流转涉及的村数12个,占总村数的100%,涉及的农户3003户,占总农户的26%,其中土地流出的农户2843户,占总农户的24.6%,土地流入的农户160户(另外,单位和外地业主来镇承包3起),占总农户的1.4%,土地流转面积3794亩,占承包土地面积的12%。

  二、 土地流转的几种模式

  流转的主要形式是转包、转让和入股。在总的农地流转面积中,转包、转让的比重最大,两者相加所占比重55.2%,入股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44.8%。

  1、 干交钱粮型。一是鱼鸭工程建设,业主转包稻田,每年按600-800公斤稻谷/亩支付转出方或按照当年稻谷市场中等价支付现金;二是业主承包退耕还林地间隙种植苦蒿,每年按50元/亩支付租金。

  2、 入股分红型。农户以退耕还林地入股,业主投入种苗、管护等资金,收益按比例分红。

  三、 土地流转的特点

  随着取消农业税,新一轮的农地流转呈现出以下新特点:一是从无偿流转向有偿流转转变。过去种粮大户承包的'粮田大都是免费的,个别还要转出户自己负责上交农业税,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和效益农业的发展,土地承包费水涨船高,每亩水田年承包费高的已接近600元。二是土地流转全面扩展。不管是农业产业发展或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经商,土地流转步伐明显加快。三是从农民相互间的自发流转向组织化、有序化流转发展。通过该镇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委员会几年的不懈努力,搞好服务和鉴证,促进了土地流转。四是农地流转后的经营内容从种粮为主转向发展高效种养殖业。五是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土地流转,制定了加快土地流转、发展效益农业的优惠政策,免收土地承包合同鉴证费用。

  四、农村土地流转的效果

  1、克服了小规模家庭经营的局限性,有利于土地的充分利用。

  在家庭经营长期不变的情况下,克服当前农户小规模经营的局限性,走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现代化之路。通过土地流转把零星的土地使用权从千家万户农民手中集中连片,按效率原则重新安排使用土地,进行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有利于农民间的分工与专业化、使农业生产逐步走上“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发展道路,实现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

  2、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土地流转,加速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了该镇农业特色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一是以凉风垭等村为基础的鱼鸭工程基地。通过农户转包、倒包等形式共流转土地1294亩,现全镇已形成池塘养殖面积5500亩,年出栏商品鸭400万只、产成鱼1700吨,鱼鸭总收入达7700万元,纯收入实现11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75元。如凉风垭村流转农户土地284亩,现已建成鱼鸭立体养殖面积800亩,其中尖山9社流转土地59户73亩,使土地不断向大户集中,现形成集中成片鱼鸭立体养殖面积150亩;同时,有3户农户到临近村社承包土地13亩,发展鱼鸭立体养殖,现共有养殖大户20余户,使该社成为全镇鱼鸭立体养殖的核心示范区。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一方面土地流出农户的承包收入明显增加,据调查分析,净种稻田一般中稻亩产500公斤,再生稻亩产100公斤(部分稻田和深脚冷浸田无再生稻),全年稻谷总收入600元左右,亩生产成本250元,纯收入350元左右;而农户间转让的土地年干收稻谷650-800斤/亩,亩平纯收入在450元以上。另一方面,土地流入的农户通过规模经营同样增加了收入,如凉风垭村尖山9社的徐开红,XX年建有鱼鸭立体养殖面积12亩(其中转入土地7.5亩),年产成鱼4.5吨,出栏商品鸭3万只,鱼、鸭总收入47万元,除去承包费用3400元,再除去其它生产成本,年获纯利润7万元,全家3口人,人平纯收入实现23000元。又如大桥6社的候云刚,XX年底承包汪家岩村菜园4社24户稻田15.6亩发展鱼鸭养殖,预计今年可产成鱼4吨,出栏商品鸭1万只,获纯利2万元以上。 二是林业特色经济。结合退耕还林政策,为了加强林地管护,充分发挥林地效益,我镇积极引进业主,流转林地2500亩:一是在柳溪村流转林地700余亩,发展花椒种植,现已基本见效。二是在大坪、柳溪、古佛村流转林地1000余亩,发展速生桉种植,现正在栽植。三是在汪家岩村流转林地800亩,发展苦蒿种植,预计今年即可见效。通过林地流转,退耕农户不用投入种苗、肥料和管护费用,每年便可获得245元/亩的国家粮食补助费和管护费。同时可为业主务工获取收入,产品收获后并取得5:5—2.5:7.5不等的分红,促进了农民增收。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11-07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05-19

2016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10-20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热】07-05

关于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01-03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15篇01-11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15篇)01-11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精选18篇)01-17

新农村建设工作调研报告13篇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