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的调研报告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报告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不同种类的报告具有不同的用途。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农村的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农村的调研报告1
当前中国正在全力建设小康社会,广大人民群众逐渐地富裕起来,但一旦家庭遭遇疾病的侵袭,很容易因病返贫,这种客观现象亟待引起重视。 20xx年来,市纪委机关按照市委“精准扶贫”的文件要求和书记的具体指示,到xx县xx镇xx村和xx镇xx村开展“精准扶贫”联点工作,对因病致贫的两村27户32人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因病致贫的基本情况
xx村地处xx县xx镇东北角,村域面积4.74平方公里,下辖22个村民小组,504户,1800人。xx村位于xx县xx镇西北部,区域面积9.6平方公里,村部距离xx镇6.5公里,下辖18个村民小组,468户,村民1886余人,该村距离xx县45公里,全村整体处于山冲里,只一条出村道路,距107国道2.5公里。
目前两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42户347人,其中因病致贫27户32人,约占贫困人数的9.2%。这9.2%的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年均收入在3000元-5000元左右,年需治疗费用在3万元左右,资金缺口在2.5万元-2.7万元左右。
二、因病致贫的原因及具体表现
困难群众因病治病的主要原因是基本医疗服务得不到有效保障,高昂的医药费用与困难群众医药费用支付能力之间的矛盾所致。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因病失去劳动能力而致贫。
据统计,32人中在患病后丧失劳动能力,失去经济来源的共有5人(子宫肌瘤1人、中风1人、腰椎损伤1人、主动脉夹层极高危1人、失明1人),约占因病致贫人数的15.6%。比如,xx镇xx村xx身患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丈夫早年病逝,两个女儿仅能解决自身温饱,自身每年靠务农收入5000元左右,加上低保每年约20xx元就是全部经济来源,家中欠债3万余元皆为治病所欠。还比如,xx村xx一家由于户主中风多年,没有劳动能力,近三年为治病花去4万元,新农合报销2万元,家中靠儿子打工年收入仅1万余元。
(二)因报销比例较低而致贫。
一些罹患绝症的贫困户需要承担大量的医药费用,给本来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据统计,两村共有4人(肠癌1人、肺癌1人、尿毒症1人、结肠癌1人),约占因病致贫的12.5%。虽然每一户村民都购买了新农合医疗保险,能够报销一定的医疗费用,但是农民家中普遍底子薄、基础差,需要自己承担的部分费用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笔沉重的开支,况且根据病种的不同,新农合所报销的比例也不尽相同,大多数情况下农民享受不到最高比例的报销额度。据调研了解,困难群众报销的医疗费用一般都在30%-40%左右,有些病甚至更少。以xx镇xx村谭家组崔伟军一家为例,崔家共5口人,户主崔伟军患有肺癌,其妻刘清香患有妇科病,家庭成员无一人具备劳动能力,经济来源为务农或打小零工,家庭年收入仅1500元,近三年治病共花去8万元,但新农合仅报销1.8万元,三年来看病自付费用6.2万元,家庭因就医负债6万元。类似情况的还有xx镇xx村双子组xx一家,其妻子患有脑癌,处在术后恢复期,治病花去12万元,新农合报销2万元,其余全部自己承担。
(三)因需长期医治而致贫。
据统计,两村患有各类慢性病的人数有11人(肝炎病4人、高血压并心脏病2人、哮喘1人、妇科病2人,糖尿病2人),占因病致贫人数的34.4%。这些病的治疗康复需要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治病开销又好似一个无底洞,从经济和精神上对于病患及其家人都是莫大的打击。比如,xx镇xx村新建组xx,患哮喘多年,其妻也身患慢性病,健康状况不佳,有一个小孩正在上学。由于是慢性病,无法住院治疗,门诊又无新农合报销,以致经济压力非常大,近三年看病自付3万元,但家庭年收入仅5000元。还比如,xx镇xx村xx的贫困户彭杨政,患有多种老年性疾病,妻子也患有糖尿病、冠心病,每天靠药物控制和维持,家庭年收入约6000元,但每年吃药要花去4000余元。
(四)因精神病和智障而致贫。
据统计,xx村和xx村精神病和智障共计12人,约占贫困人数的37.5%。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将因精神病或智障致贫的群众分为“全家没有一个明白人”,和“家里有一个以上的正常人”。“全家没有一个明白人”的如xx村赵淑兰一家,一家2口患精神病多年,近年看病花去3万元,家中年收入仅为低保的20xx余元和国家补贴3000余元,需要长期吃药,后期花费不可预计。“家里有一个以上的正常人”如xx镇xx村xx组xx一家,其妻xx患有精神病多年,丧失劳动能力,家庭就医负债近3万元,只有xx一人具备劳动能力,低保每年收入20xx元,外加xx每年打工收入1万余元,资金缺口近2万元。
三、防止因病致贫的帮扶建议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我们不能让困难群众因病致贫、因病掉队,因此,帮扶这群特殊的困难群体,需要各方联动、精准施策。
(一)动起来,依靠农村土地流转。
通过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的土地流转,由镇、村两级出面协调组织,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把因病致贫的人口土地利用起来,获取一定的补助收入。这样既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又能充分利用因为患病而无力耕种的土地。
(二)养起来,依靠政府直接补助。
养起来的贫困对象主要是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和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如xx、xx等)。对于这类贫困对象,开发式扶贫难以奏效,需要通过直接救济等社保方式来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促进残疾人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解决低收入无劳动能力贫困残疾人的住房、医疗和子女就学等困难,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强化保障措施,通过各级政府强化低保、五保政策和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市场运作,保障其基本生活。养起来不仅仅是直接送慰问金,还应当包括升级低保档次、完善“五保”、节假日生活物资的赠送、组织捐物捐款、安排义工上门服务等等,要“雪中送炭”,解决群众的“燃眉之急”。贫困户生活开支一年大概在3000元-5000元不等,因此慰问金在800元-20xx元每人左右,能够对他们的基本生活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加上他们自身或多或少的收入、补贴等,能基本维持温饱。
(三)帮起来,依靠医疗定点援助。
针对xx镇xx村xx等因病致贫人员,通过新农合、大病救助等政策,帮助他们解决病有所医的问题。经摸底,xx村将为79个贫困户缴纳新农合资金的差额部分,补额为90元/人。针对xx村病患者,争取联系五医院免费收治该村精神病患者,并为贫困户补齐新农合差额部分,为有条件的且符合政策的购买大病救助。
(四)补起来,依靠村级医疗体系建设。
慢性病的康复治疗在于一个长期的过程,而贫困户不具备长期在县里或市里住院的条件,主要是依靠后期的“养”。针对两村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水平低的问题,区分轻重缓急,将公共服务的短板“补起来”。重点放在村民最关心、最需要的医疗服务上。以方便生活、方便就医为核心,完善农村医疗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改变农村医疗落后的窘境。同时还要改善住房条件、加强公共安全和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
关于农村的调研报告2
农村村务公开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农村民主建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抓源治本、防止腐败的重要举措,是保证广大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得以实现的基础,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了解我县农村基层的村务公开情况,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农村普遍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的有关要求,我们对此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县共有24个乡(镇),642个行政村、3804个村民小组,农业总人口39万人。各行政村已普遍建立健全了"三个组织、三个制度和三个到位",即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民主理财小组等三个组织,村民会议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民主议事协商制度等三个制度,明确村务公开必须做到内容、形式和程序等三个到位的建设和完善,为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主要表现在:
1、村级组织战斗力较强。XX年村委会换届,全县各村依法选举产生了村民委员会和村经联社领导班子成员。村委干部大多能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廉洁勤政,奋发有为,自觉接受村民监督。
2、村务公开比较全面真实。全县各村基本上把集体财产和财务收支、村集体土地和经营实体的承包、新上的集体经济项目、村干部误工和需提留的统筹方案、征用土地和建房审批、救济救灾款的落实、村集体招待费用支出、民主评议村班子成员、村集体公益事业建设等列入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主要内容。大部分村能把村所有收支逐笔公布明细账目,并设有固定的村务公开栏。多数村一般凡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问题和村民要求公开的事项能及时按程序公开。村务公开中的重点是财务公开,各村基本能坚持每季度公开一次,各村基本上建有村务(财务)公开记录簿,村务公开的时间、地点、步骤、方法均记录在册。在公开形式上,各村能因地制宜,采取公开栏、会议、广播和张榜公布等形式公开。如壶镇镇高潮村把财务明细账目装订成册,发放到每家每户,接受村民的监督。
3、民主决策比较科学规范。全县各村基本都按规定建有完善的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和议事规则等各项制度。大部分村的干部群众能自觉遵守,实施效果较好。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合法产生,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村民会议对村民代表会议的授权明确,村民代表按规定推选产生,权利和义务明确。重大村务事务事项决策基本能进行民主协商,并按规定程序实行民主决策,决策的事项得到有效实施。民主决策表决记录和村级档案、台账基本齐全规范。
4、民主监督比较切实有效。大部分村建有村重大事项讨论制度、集体财务审计制度、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以及民主理财制度。每年对村干部进行一次民主评议,民主评议结果与村干部考核奖惩挂钩。同时,各村均建有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民主理财小组,以加强对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的监督。村务监督小组的监督作用发挥较好。如五云镇中心村将每季度财务公开的第五天定为"质询日",接受村民的监督。
目前全县有228个村达到浙江省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村标准,占全县总村数的35%。经过省级考核、验收,舒洪镇被命名为省级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示范乡镇,中心、高潮、下新屋、笕川、泉塘等5个村被命名为省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示范村。
调查发现,村务公开越规范,村双委就越统一,战斗力就越强,同时干群关系就越密切,社会就越稳定。随着村务公开程度越来越高,全县有关反映村干部财务问题的信访案件越来越少。
二、存在问题
总体上看,我县村务公开工作,虽然经济相对发达的村一般要好于经济相对落后的村,但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1、认识不够到位。目前存在四种情况,使少数村忽视村务公开工作,一是干部认为农村工作任务繁重,千头万绪,要抓的重点工作、中心任务多,村务公开也就是个形式;二是认为村里财务经常性收支项目单一,金额有限,甚至大多数月份为零收入与零开支;三是干部认为自己开支都比较规范;四是少数村干部在主观上没有村务公开意识,从而可以浑水摸鱼。
2、公开不够及时。目前全县除经济较好村能做到每月公开一次,其余大部分村因经济薄弱等原因,村里的财务收支没有按月上报、按月公开,有的2个月公开一次,有的一季度公开一次。
3、内容不够详实。财务公开是村务公开重点内容,按要求一般都规定有月期的收入与支出、应付应收金额等项目,同时公开细账,但在少数村公开的账目不够详细,村民只能了解财务收支的大概和集体经济的一般状况,难以详细了解,不利于监督。
4、素质有待提高。随着财务公开制度的推行,农村会计队伍素质不高的问题逐步暴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从全县情况来看,会计的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少数会计业务能力不高,新会计制度不熟悉,难以胜任当前的会计工作。
5、监管难度较大。村级组织是一级自治组织,村务公开过程当中,对不按规定办理的,政府缺乏制约措施。同时对违规开支处理难度很大。
三、意见与建议
针对全县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
1、配好村干部。在换届选举时,一定要配备好村干部,加强对村干部进行村务公开的宣传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推行村务公开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村双委的重要责任,进一步增强村干部执行村务公开制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规范运作。村务公开必须按照"公开时间、公开内容、公开程度、公开监督"四个要求,做到百分百规范公开,确保村务公开不过场,不流于形式,有效地激发群众的参与、关注的热情,扎实推进村级民主建设。建立"民主理财日"制度,由村干部、村民代表、村理财小组及驻村干部一起参加,听取村干部当月财务收支汇报,对收支的合理性进行评议。
3、充分发挥村民主理财小组作用。村民主理财小组在村务公开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成员一定要由村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村民主理财小组要认真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及时答复提出的问题,严格按照职责开展监督工作。
4、严格督查。有关部门对一些村村务公开"避虚就实"、"迟公开"和不在规定地点公开的情况要特别关注,对未及规范公开的,予以通报批评和严肃处理,以推动村务公开的及时性和真实性,让广大村民知道他们所关心的、所想了解的问题,以村务公开的实际效果取信于民。
5、培养高素质的会计队伍。针对不少村会计兼任文书、统计员等职务,同时又务工务农或经商,工作任务繁重以及会计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要把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会计作为当前村务公开的重点内容,通过各种途径,造就一批懂业务、文化高的会计,努力促进会计工作上新台阶,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关于农村的调研报告3
按照县委农工委的安排,我们近期对辖区范围内农村股份合作社进行了专题调查,从中得到很多启示。
一、发展现状
截至到现在,全镇已设立农村股份合作社5家。
二、存在问题
调查发现,目前在组建农村股份合作社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登记法律依据不足。目前,工商部门对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登记,主要依据地方人民政府出台的农民土地股份合作实施办法,国家土地股份合作社还没有立法,因而登记注册尚处于摸索阶段。但从登记实践看,土地股份合作社本质上是一个种新型经济组织,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法人,在登记设立过程中,难以办全法人登记所必备的手续。如注册资本,尤其是对土地使用权作价,由于土地种植品种的不同,其作价标准难统一,对中介机构验资没有现成办法可循,造成作价难、验资难,难以按企业法人规章运作。
2、登记注册数量偏低。全镇的农村股份合作社中,进行工商登记的只有5户。绝大多数合作社成员对政策法规和相关程序不了解,对如何完善申报资料,健全内部制度一无所知。申请工商登记的,相当一部份为行政行为,有的为享受优惠政策而设立,有的为完成指标而设立,甚至于出现唯利虚设现象。
3、登记手续难以完善。入社成员往往是一个村的村民,少则几百户,多则上千户,在申请工商登记时,按规定要求所有入社成员必须在申请章程、决议栏目中签字,但由于农村人口流动性大,很多成员长年在外打工,登记手续一时难以完善。
4、现在合作社风险较大。合作社在实际运行中,已逐渐脱离最初建社的初衷,而成为集资的地方,以高于银行利率来吸收农民存款,再以更高利率进行放贷,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
三、对策建议
1、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农村股份合作社发展认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在推进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中,农户还普遍存在怕烦、怕难、怕失利等问题,甚至不愿加入土地股份合作社。因此,要加强宣传引导,总结推广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使广大农户充分认识走土地股份合作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和新途径。对思想认识尚未到位,农民不情愿的也不要勉强其入社。
2、积极探索创新,加快土地股份合作推进步伐。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辟“登记绿色通道”,对社员自愿申请,符合登记条件,需要领取营业执照的,直接到工商部门办理注册登记。鼓励扶持农水大户、农村经纪人,采取“龙头企业+土地股份合作组织+农户”模式,根据需求和实力,发展松散与紧密结合、服务与产销于一体的新型合作形式。政府应制定相关扶持发展优惠政策,在资金、用地、税收、运输等方面提供帮助,引导农户在土地流转、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组建各类经济实体,不断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合作更好更快地发展。
3、改进登记方式,引导土地股份合作规范经营。为了避免合作社成员存在登记签字虚化现象和土地承包权证难的审查确认的问题,建议农工部门在申办土地股份合作社起初,就应帮助合作社建立社员名册和制订章程,由社员签字,并对土地承包权进行认真审核,从源头上完善和规范登记行为。工商部门可采取集中培训、个别辅导的方法,提供行政指导和必备的登记资料,确保登记工作的完整性、严肃性,切实做到扶持一个,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壮大一个,在做大做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上下功夫,见成效。
4、合理引导合作社履行职能。改变其引资放贷的现象,把资金更多投于农民实业上,规避市场风险,排除不可预知的矛盾隐患。
关于农村的调研报告4
为了贯彻落实**市市委组织部《关于开展“创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运作机制”调研课题活动的意见》,积极探索**市在推进农村“三集中”过程中农村基层妇女组织建设的新机制,市妇联于20xx年6月-8月间对**市农村基层妇女组织的运作情况展开了全面调研。一方面,对**市1250个村及59个乡镇的组织设置、干部配备、作用发挥、阵地建设、经费来源等情况专门下发了调查问卷表并进行统计和分析;另一方面,通过听取市(县)区妇联汇报、深入9个镇村召开座谈会、察看现场等形式,全面了解农村基层妇女组织建设在“三集中”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共同探讨交流如何通过工作机制的创新,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妇女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市农村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早日实现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市农村基层妇女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1、抓网络拓展,农村基层妇女组织网络更加健全。
近几年来,本着“巩固一块,完善一块,拓展一块”的工作原则,积极探索农村基层妇女组织建设的新路子,创新灵活多样的组织设置形式,在改革中调整和强化组织建设,积极构筑“多元化、全方位、开放式”的纵横互动的基层妇女组织网络。
一是农村基层妇女组织有了新巩固。农村是妇联的传统工作阵地。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基层妇女组织在促进妇女就业、提高妇女素质、帮助妇女更新思想观念、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面临着新的课题。为此,针对区划调整、机构改革及镇村多次撤并的客观现实,及时调整、巩固和加强了原有的农村基层妇女组织网络。目前**市59个乡镇、1250个村均100地建立了妇女组织。二是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组建妇女组织有了新发展。近年来,随着经济开放程度的逐步提高和乡镇企业的纷纷转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得到了蓬勃发展。我们一方面紧紧抓住乡镇企业中普遍建有妇代会的优势,确定了“组织不散、阵地不丢、旗子不倒”的工作原则,在转制企业中重点抓组建设的巩固和调整工作。另一方面,对于部分外商投资等新建企业,主动加强与市工商局、市个私协会在日常工作中的沟通和联系,通过联合发文、树立典型、抓点调研等方法,按照“党建带妇建”的原则,不断探索和推广新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立妇女组织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新经验,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至20xx年,**市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中应建妇女组织数为2644家,已建妇女组织2146家,其中私营企业1027家、外商投资企业91家、非公控股企业837家、专业市场41家、个私协会150家,组建率为81.2。**市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妇女组织建设的组建模式、工作方式及与企业实际相结合的做法得到了全国妇联和省妇联的充分肯定。
2、抓队伍建设,农村基层妇女工作者的队伍素质明显提高。
建设高素质的妇女工作者队伍是做好基层妇女工作的根本保证。目前,**市村妇代会主任1250个,初中文化以上的占100,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的占67,40岁以下的占59;全市65名乡镇妇联正副主席中,党员占90.8,具有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的占100,其中大专本科文化的占76;45岁以下的占71,其中35岁以下的占38。为了增强队伍素质,我们积极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优化调整。抓住镇村合并、妇联(妇代会)换届的契机,通过公开招聘妇联主席等方式将一大批政治素养好、文化素质高、群众基础好、业务能力强、热爱妇女工作的优秀女性及时调整充实到妇联干部队伍中来,注重从进口处把好素质关。二是培训提高。各市(县)、区妇联积极开展乡镇妇联主席和村妇代会主任培训班,有以提高政治素养为目的的政治理论培训,有以提高应对挑战能力为目的的现代科技知识培训,有以提高女性参与政治经济、社会管理和决策程度与水平的相关知识培训。同时,通过在妇联系统开展“争创学习型组织,争当学习型干部”系列读书活动,增强妇联干部学习的自觉性和紧迫性,帮助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她们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3、抓作用发挥,农村基层妇女组织的整体合力不断增强。
立足“三个结合”,通过活动的开展来提高妇女干部的整体素质,全面夯实基层妇女组织建设。一是将加强农村基层妇女组织建设同引导农村妇女致富相结合。在农村妇女中开展“双学双比”竞赛活动,在非公企业开展“巾帼建功”活动,通过学文化、学技术,80的农村妇女掌握了1—2门以上的实用技术,同时创建了一批以女专业户为主体的品种优、覆盖面广、集生产、培训、扶贫、服务为一体的“三八”致富龙头项目,全市共有上千个龙头项目,涌现了一大批农村妇女勤劳致富带头人。二是将加强城乡基层妇女组织建设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各级基层妇女组织将创建“五好文明家庭”作为重要的工作来
关于农村的调研报告5
根据常委会工作安排,今年3-5月,市人大农经委、农经工作室会同研究室和政府有关部门围绕全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期间,调研组召集市发改委、财政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交通局、劳动局、畜牧办、统计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先后到长清、平阴、商河等5个县区听取政府部门工作汇报,并通过实地察看、调查问卷、走访交谈等形式,深入6个乡镇、14个村、30余户农户开展调查,广泛了解情况,认真听取意见。部分县(市)区人大根据市的统一安排,实行上下联动,在本区域内开展了调研活动,并提出调查报告。4月中旬,常委会领导和部分驻会委员也专门到章丘市和济阳县进行了调研察看,提出了加快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现综合调研情况,提出如下报告:
一、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
自去年来,我们xx乡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关于认真开展新农村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加大宣传发动群众,精心组织,自我加压,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结合本乡实际,积极开展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通过全乡干群的共同努力和扎实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去年实施的道士塘、越溪、南庄、山上应村四个村中二个整治村顺利通过了达标验收,其余两村正在整改。今年新创建的大林、小林、下盘三个村,正以整治环境“脏、乱、差”为主要突破口,狠抓创建工作。回顾一年多来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健全组织订规划。为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越溪乡成立了由乡长马贤茂担任组长的乡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宣传发动、规划编制、协调指导等工作。做到任务到村,责任到人。成立村庄规划工作组,负责规划工作,落实了编制8个创建村的整治规划,做到科学合理,重点明确,方案规范,布局得当。
(三)分类指导定制度。为切实做好我乡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对创建的8个村针对各村实际,一方面实行分类指导,有序推进。一年多来,在村级资金比较薄弱的基础上,全乡投入专项资金464万元,共拆除简易棚屋52间,拆除危房及断墙残壁45处,硬化道路30240平方米,清理河道1200米,新安装路灯116盏,新增绿化面积18700平方米,村容村貌明显改观。通过整治,目前各村主干道路基本上达到了硬化、净化、亮化、绿化标准,主要河道基本实现无杀草、无漂浮物,村庄面貌有了一个改头换面的变化。另一方面加强教育,提高认识。在整治的过程中,我乡注重对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为更好地美化家园牢固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如下田村村干部积极充分护绿使者,花木的浇水、修剪、病虫害防治等他们全包了。此外,建章立制,巩固成果。在环境整治的基础上,为了使环境整治落到实处,各村相应成立了卫生、绿化、养护组织,同时建立了管理制度,做到有人管事、有章理事,如下田村建立了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公共厕所管理制度、家庭卫生制度、绿化公约等
二、新农村建设工作成效
(一)村容村貌有了新变化。通过环境整治,道路的硬化、村庄的绿化、河道的净化、路灯的亮化以及断墙残壁的拆除,彻底改变了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卫生保洁制度的健全,使环境卫生得到长效管理机制的保障,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二)群众环保意识有了新提高。通过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群众不但对庭院卫生意识有了转变,对公共卫生也有了讲究,树立起讲卫生、美环境的新意识,形成“人人讲文明、个个爱清洁、户户讲卫生”的良好氛围。
(三)团结协作精神有了新突破。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群策群力,齐动手,齐出工,做了大量的工作。集体出资和群众集资紧密结合,全村上下拧成一股绳,团结协作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挥。
(四)村班子号召力、战斗力、凝聚力有了新转变。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通过各项方案的实施,进一步体现了党员干部的战斗力。在各项实事工程的建设中,进一步提高了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凝聚力。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增强,村班子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作风得到了明显转变。
三、存在问题
1、乡、村资金缺乏,如何用有限的资金去创建更大的成绩是一个难题。
2、部分群众的认识还不到位,环保意识有待加强。
3、各村新农村建设工作存在不平衡性。
四、几点建议
1、强化干部队伍素质教育,进一步统一思想,抓好落实。
2、加强制度建设,健全管理责任机制。
3、巩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村级经济发展。
4、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5、加大政府对经济薄弱村的扶持力度,为各村的经济发展起助推器作用。
关于农村的调研报告6
一、全县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现状
镇赉县所辖11个乡(镇)、场,487个自然屯。农村常住总人口 22.23万人。截止到20xx年底共解决高氟水、污染水、锰铁超标等农村饮水不安全村屯325个,已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25处,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17.51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78.8%,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但自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实施以来,由于自然灾害、缺少建设及维修养护资金、建后管理不善等多方面原因,导致全县农村多达120余处安全饮水工程已经停用,其中:20xx年冬天冻层深度达到2.6米,管网冻坏46处;缺少电力设备配套资金未用11处;水质铁锰超标停用45处;管理工作不到位、运行经费不足、农民用自家小深井等停用18处, 仅205处工程能够正常使用,全县农村饮用安全水的人数不足14万人,占农村实施安全饮水工程总人数的80%,占全县农村常驻总人口的63%。全县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利用率正在逐年呈下降趋势。截止到目前全县农村还有162个自然屯、4.72万人,由于村屯小、分布零散,地方配套资金较大等原因没有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
二、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农村居民对安全卫生水的认识存在误区。现如今,由于部分农村居民健康观念滞后,制约着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建设、管理和发展:一是大部分群众把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当做是政府的一种福利,认为这都是政府的事情,投工、投劳、投资等建设、维护、管理、运营等问题与自己没多大关系。二是一部分群众认为农村安全饮用水只能满足农户日常生活用水,畜禽及部分生产用水还得靠农户自掘深井解决,实用性不强。三是还有个别群众对安全饮水与健康的关系认识不深刻等。
(二)缺乏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大部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项目都是由乡镇政府协调申报、水利部门组织实施。项目工程建成后,乡镇政府和职能部门一般都认为任务完成了,对后期自来水厂的运营没有进行研究指导,缺乏有效运行管理的长效机制。目前,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管理责任主体不明确,绝大多数只简单地交由村集体管理,管理存在多样化和简单化,没有形成良好的运管机制。在村级财力不足、精力有限,乡镇政府和职能部门扶持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下,使已经实施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正在逐年走向半瘫痪状态。
(三)其他方面。一是20xx年以前工程由于设计、施工或土质问题,有的地方村屯供水管道深埋不够,不能完全抵御严寒,致使部分村屯供水管网经常冰冻损坏,半年无法供水。增大了运转和维修成本,甚至无法正常使用。二是现阶段大部分村屯实现不了全天供水,只能是定时段供水。农民在农忙时节往往错过供水时段或需要留专人在家蓄水,不方便生产、生活。三是有的村屯小、分布零散,独立运转经费不足。
三、加强农村安全饮水工作管理的几点建议
依照**政发**6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实施意见》要求,尽快制定符合我县实际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实施办法》,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要加强宣传,把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宣传到位。让农村干部群众深入理解安全饮水是国家重视、投入较大、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保障广大农民及子孙后代健康的民生大事,从而引起高度重视和广泛参与。
二是要明确主体责任。工程建设依然采取水利部门组织实施,乡(镇)、场配合的建设模式;管理责任主体为乡、镇政府及其水管部门,负责《实施办法》的贯彻落实,设备维修、设施维护、运营监督的组织管理工作。
三是吸纳社会资金参与管理。可以采取个人承包或租赁等经营方式。同时考虑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有其公益性的特点,也不能完全市场化,不能以营利为目的,所以政府在调控水价的前提下,从水费中提留一部分作为饮水安全运行维护专项经费。大的维修改造项目由县乡两级政府承担。承包或租赁经营的好处是从管理到经营上规范、着实、可持续性强,也便于群众监督,提高服务质量,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四是要深入调研,形成长期有效的管理办法。县政府应责成水利局和各乡镇政府,调查掌握全县安全饮水工程现状,特别是已经停止运营的120余处自来水厂的恢复运营的可行性评估及维修方案。通过调研,形成全县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长期有效的建设和管理办法,使正常运营的逐步提高饮水安全标准,可维修恢复使用的自来水厂尽快运营。
总之,农村安全饮用水关乎全县农村百姓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关乎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引起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高度关注。把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当做一项产业去管理和经营,是农村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让农村居民喝上干净水、放心水,是最基本的民生保障,要逐步提高饮水安全标准,切实把农村饮水安全成果巩固住,不反复。
关于农村的调研报告7
会东县居于川滇两省五县一区结合部,地处攀西大裂谷生态休闲旅游区的腹心地带,因为历史上区位闭塞,交通滞后,会东的发展受到了制约,颇有明珠蒙尘之感,但也正因如此而保留了它丰富的原生态旅游文化资源。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交通枢纽的逐渐完善,这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已渐露峥嵘,于世人面前展现出它应有的风采。
一、会东现有乡村旅游资源及农村电商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由于历史原因,我县旅游资源开发相对滞后,且会东地处横断山脉南部褶皱山中切割地带,绝大多数为山地,占据会东总面积的90.87%,造就其独特的山地旅游资源的同时也导致了其开发难度相对较大。境内的旅游资源星罗棋布:螺髻山脉南延部分的鲁南山威武雄迈;森林草场、石林花海和风能、光伏电场壮观秀丽;百里金沙波澜壮阔,拥有白鹤滩、乌东德两大电站构成的高峡平湖景观;老君洞清幽神秘;世界滩王老君滩涛声阵阵,声势雄壮……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县自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总体特点是“风格迥异,散而不聚”,同时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
我县不仅有丰富的自然景观,也有多彩的人文景观。独具会东特色的彝族奥索布迪服饰、傈傈族嘎且且撒勒舞、汉族的“清明宴”、端午药膳宴、彝族火把节等民俗风情,融合于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为会东发展四季康养休闲度假旅游及精品景区打造提供了优质的资源本底。
为将会东丰富的特色农产品“送出去”,20xx年,县委、县政府与阿里巴巴合作,构建了覆盖全县的“万千淘宝进农村”网络大格局。农村电商作为一种与传统商贸并驾齐驱的新兴业态,不仅创造了新的消费需求,引发了新的投资热潮,开辟了就业增收新渠道,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新空间,而且正加快成为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新力量,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原动力。而我县独特的地理环境及天然的亚热带气候坏境造就了颇具特色的农牧产品:七彩洋芋、优质黑山羊、优质华山松、松茸、松露、老鹰茶等不一而足。且我县人口基数达35万之多,农村电商在我县域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将成为我县富民增收的另一蹊径。
“十三五”期间,县委、县政府调整工作思路,把旅游业作为新兴支柱产业来抓,乡村旅游业开始走上了发展起步阶段,而农村电商也在同一时间段开始与之并驾齐驱,不难看出,两颗新星的碰撞在所难免,如果能合理融合利用,将使其互助互进,大受裨益。
二、旅游资源开发及农村电商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我县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和农村电商发展具有可喜的前景,但是处于起步阶段的两个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困难和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对乡村旅游层面理解不深,对农村电商发展后劲不足。
长期以来的,政府一直主导的地方支柱产业是烤烟,而新兴的旅游业及电商产业产生的效益微乎其微,对县域经济拉动力不大。这就导致了部分部门、部分干部短时间内对乡村旅游及农村电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旅游和电商发展不能形成气候,只是简单的做做宣传,不肯在上面花时间,下功夫,更有甚者,认为预期给这一投入资金大、见效慢的行业投资,还不如投入到一些在短期内能收到经济效益的事业中去。久而久之,这两个产业就不能得到持续有力的发展,从而制约了其发展前景。
(二)乡村旅游与电商发展“各自为政”,产业层次较低,未能得到合理有效结合。
旅游业应当是一个复合型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的旅游需求的综合产业。但本县的旅游业尤其是乡村旅游业基础相当薄弱,乡村旅游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单一的农业旅游乃至于农业观光旅游,或者是单一的景点旅游,缺乏多样性和趣味性。而农村电商更是购进的多,出去的少,导致多数农特产不能销出去,颇有入不敷出的感觉。细思之下,这两者之间未建立起严密的联系,从而产生的效益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乡村旅游更需要的是与农村电商、民族文化、科技、教育等进行多元化的融合,通过乡村旅游发展打响地方特色产品的名声,用地方特色产品推动旅游景点的知名度、美誉度。
(三)乡村旅游“软硬件”设施建设相对薄弱,电商“孤掌难鸣”。
由于新兴产业的发展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作为刚起步的产业,一应基础设施建设都未完善,大多数的旅游景点还处于原生态待开发的阶段,部分开发的景点设施也未完善、就位。很多地方交通梗塞,随之带来的垃圾处理、停车场、环保设施、厕所、游客购物店等系列配套设施建设滞后,也就成了阻碍其充分发展的根源。农村电商所倾向的农特产等在一无品牌效应、二无地域优势、三无坚实信誉保障基础的情况下,也就孤掌难鸣,举步维艰了。
(四)旅游和电商体系不健全,专业人才短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个产业的稳步健康发展,离不开雄厚的物质基础,更离不开专业的技能型人才。就目前的情况看,乡村旅游缺乏专门的旅游管理机构和开发机构,缺乏专业的景点开发设计人才、市场开拓统筹发展人才、旅游经营运作人才、旅游项目包装及资本运作专业人才等。电商亦然,在这两大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依托的最多的还是当地的村民,其绝大多数人未受过专门系统的培训,他们的沟通理解能力及服务质量都不是很高,这是乡村旅游和电商得不到充足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政府资金投入不足,乡村旅游发展迟缓,电商产业链短板较多,不能形成合力。
“十三五”期间,尽管我县积极投入了开发建设资金,但是预期效果差强人意。预计投入2.5亿元,完成《会东县旅游业总体发展规划》,完成金沙江流域龙头景区建设,实施鲁南山地质公园建设、白鹤滩亚热带风情乡村旅游区建设、两岔河的县城旅游综合体建设、大崇休闲度假核心区、沿江农业果蔬观光农业区、沿江水岸互动休闲带、乡村旅游风情小镇、夹马石牧场生态旅游区等开发建设。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这点预备资金是不够的,这一系列的旅游资源开发,不仅仅是自然生态的开发利用,更需要相应的基础施设配套建设、人文教育建设等。反观农村电商,其需要销出去的产品,现阶段所具备的条件还达不到外面游客的要求标准,知名度低,不能给予买家公信力,一应的软硬件设施还不达标,只是将一个雏形建立起来,还有待后续的资金、人才投入和政府支持。
三、旅游资源和农村电商有机结合发展策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0xx年4月24日,县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赴乡村旅游与农村电商结合发展成效显著的宜宾长宁县“取经”。结合长宁的发展思路和发展历程,我县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发展:
(一)因地制宜,打造旅游景点精品,积极开发特色农产品。
根据县域景点分布散而多的特点,依托其独特的地理坏境优势,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景点,同时积极开发与旅游景点相匹配的特色农产品。合理结合传统节日,掌控好时间节点,力争一年四季都有景有物给旅游观赏、购买。如盛春时节举办的“金色菜花节”,让人体验春的活力,同时可附上由其生产的菜籽油,用以提升知名度,吸引游客;春末“十里绿岸升炊烟,万人空巷斗清明”的“清明宴”,结合鲁南山、夹马石等天然踏青圣地,也能吸引很多人前往;夏日的端午药膳宴,也能让人体会到我县的独特的端午氛围和药膳美食……无形中,将传统与旅游业、电商有机结合在一起,对后续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二)加大资金投入,招商引贤,完善旅游、电商产业链,补齐短板。
旅游和电商可以分步发展,建议先期发展完善旅游业,由县财政每年列入旅游发展专项经费,并逐年增长。设立奖励资金,推进旅游品牌建设,引进旅游开发、管理等专业人才。政府要降低准入门槛,以开放的姿态,积极引进旅游开发和投资资源,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要加快完成景区、景点的公路、环保等基础硬件施设的建设,再有能力的基础上,巩固提高。旅游业起来了,游客多了,那么电商也就进一步打牢了基础,后续就完善电商产业链,在旅游点增设网店,严把农产品质量关,引进推销型人才,逐步将旅游和电商相融合。
(三)加大宣传力度,成就旅游品牌,不断拓宽客源市场。
旅游业是朝阳产业,无烟产业,是一种形象经济,其要发展得好,不仅要有特色,更需要一定的知名度。宣传促销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建议以各级电视台、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网站为促销平台,以景区亮点和特产为宣传重点,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宣传密度,打响县域特色旅游品牌,扩大我县旅游的知名度。要积极开发研制具有地域特色、能吸引游客的小商品和工艺品,如金山江的奇石、大山的根雕艺术等,积极推出我县的风味小吃,逐步建立起旅游、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旅游体,延伸旅游产业链,拓宽电商客源市场。
(四)积极发展旅行社,强化文物管理旅游办对行业的管理职能,实施规范管理,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旅行社是游客和景点的载体,在旅游行业中起到至关重要的最用。我们要加强与省内著名旅行社和景区景点协作,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建立我县旅游信息网络,开拓市场,打出品牌。旅游管理单位要加强对旅游景区及涉游单位的规范和管理,加大对全县旅游业开发的管理。以市场经济规律和要求为准则,冲破当前利益、部门利益的局限,站在大旅游、大市场的角度,切实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旅游部门要加大对全县吃、住、行、游、购、娱的综合管理,营造文明、健康、有序的环境。各旅游相关部门要紧密协作,使景区治安稳定,确保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
(五)持续制定和完善旅游资源规划和开发优惠政策,奠定旅游产业发展基础,提升电商发展空间。
在确立了“一体、一园、三区”旅游产业格局的基础上,要不断以景点为依托,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活动,通过市场化运作,吸引更多的客商到我县开发旅游资源。在打响旅游品牌,拓宽客源的基础上,鼓励国家、集体和个人参与我县旅游景区的供水、道路、市政工程、交易市场、宾馆等基础设施建设,充实旅游基础,提升电商运作空间。
旅游业和电商业的结合发展,前景一片大好。我们要紧密团结在县委、县政府周围,抓住机遇,拉动融合产业快速发展,会东这颗新星必将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关于农村的调研报告8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当前世情、国情、党情、乡情、村情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基层党建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就连云港来说,农村正处于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公共服务向镇村集中、产业发展向规模经济集中、土地流转向合作组织集中、农民就业向企业和园区集中的“五个集中”过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这些新问题的出现和解决不比老问题、遗留问题解决容易多少,要求党建工作方式方法必须加以改变。为此,连云港市以基层组织建设年为契机,对全市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调研,着力摸清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找准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研究解决的有效对策。
一、当前全市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1、乡镇党委管党责任没有完全落实
一是上级考核“指挥棒”重经济、轻党建,抓农村基层党建的压力不大、动力不足。从全市来看,党建工作在整个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目标考核体系中占比太低,一般仅为2%,而经济指标的考核才是最“硬”的。同时,安全生产、计划生育、信访稳定、环境保护、食品安全、招商引资、财税等每项工作实行“一票否决”,这在客观上造成乡镇抓农村基层党建“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从开展党建工作目标考核的地区来看,大多可操作性不高,区分度不够,基本都能得分,甚至有个别地方连过场都不走,只要完成党报党刊的订阅任务就得满分。
二是乡镇党委领导力量不足,抓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力量薄弱。随着乡镇机构改革和撤乡并镇的深入推进,合并后的乡镇人口少的5—6万,多的10多万(城关镇除外),但党委委员一般只有9-11人,领导力量明显不足。乡镇党委的纪检、组织、宣传、统战、政法五大委员各管一摊,工作协调配合少。加之,不少地方长期认为,抓党建就是组织委员一个人的事。而分管党建的副书记和组织委员又大多身兼数职,没有足够精力抓好党建。
三是党建工作经费严重不足,抓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缺乏基本保障。大多数乡镇财政的数字“很好看”,但可用财力却“很有限”,在乡镇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往往是确保公共行政以及教育、卫生等事业性支出,压缩党建经费支出,有的地方出现党建经费多年零投入。同时,为维持村级组织各项工作运转,省政府对苏北行政村实施了财政转移支付,20xx年为村均10万元。但实际上,这部分资金先是被县、乡镇财政截留或抵顶,然后由于合村并组大多不到位,各自然村独立运转,再分成几份,僧多粥少,财政转移支付的初衷难以实现,效果打了折扣。
2、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后继乏人
一是带头人不好选、不会干。一方面,虽然各地都普遍落实了村书记“一定三有”政策,但是与不少人的理想预期还是有一定差距,认为“收入不如打工的”、“政治上没奔头”、“权力不大、事事都抓”,是世上最难的工作岗位。因此,年轻、优秀的党员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愿意干,而留在村里的老弱病残党员中,又很难选出合适的人选,导致“村子越穷,人才越外流,人才越外流,村子越穷”的恶性循环,有些村甚至出现了班子“不调整不行,调整也不行;拿着放大镜,找不到合适人选”的现象。另一方面,在换届中,不少人依托家族势力、空头承诺等当选,许多素质不高、自我发展的能力不足,在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收入方面办法不多、思路不清,“坐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还有少数当选的人把当村支书看做短期行为,对3年任期满了以后是否当选有严重的危机感,“一年看和学、二年小心干、三年等着换”。
二是后备人才数量少、培养难。农村党员普遍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客观上造成了村干部后备力量的严重匮乏。目前,全市农村党员137679名,其中55岁及以上的68157名,占49%;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80003名,占58%,年龄老化、文化偏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比较严重。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农村青年都争相“走出去”,导致许多村都成了人才“空心村”,在村内发展党员找不到合适人选。这也和发展党员不正常有一定关系,如个别村新发展党员“近亲繁殖”严重,多为现任村支书、村干部的亲戚;少数村书记怕对自己形成威胁,连续几年都不发展优秀青年入党。
三是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有困难。当前大学生村官难以发挥作用,既有自身原因,也有外部环境制约。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是在就业压力和优惠政策引力下做出的选择,大多在担任一段时间村官后,通过考公务员、考研等途径离开农村,缺乏在农村施展才华的抱负和理想。而且,大多数“村官”经历单纯,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加之农村人际关系复杂、利益纠葛较多,新来者很难在短期内被接纳,深入不下去,有的大学生村官甚至怕去村里、不去村里。许多大学生村官刚到农村时,对工作有激情、有斗志、有想法,两三年后,大多已失去了发展的激情与思路,混同于一般村干部和群众。
3、农村党员教育难开展、管理难到位
一是组织活动开展不正常。目前,农村“三会一课”等组织活动普遍不能正常开展,支部大会、党员大会半年开一次就已经不错了,平时只有发展党员、重要事项需要讨论时才召集,有的村只能通过发“误工补助”吸引党员参加活动。不少村正常每年就组织一次党员冬训,还要借临近春节、外出务工党员返乡的机会,时间上还不能完全保证,有个别地方上午开会、下午总结,甚至半天就结束了。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基层组织活动形式单一、内容单调,对党员缺乏吸引力,一开会就是念一念报纸、发一发材料、看一看电视的形式已经让党员失去兴趣。另一方面是农村党员流动性大,外出务工党员受到时间、空间的制约,“两新”组织中党组织活动受到企业主以及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方式的制约等,都难以正常开展活动。此外,活动阵地服务事项少,功能不强、利用不足。有的选址偏僻,有的设施实用性不强,不能满足党员群众的实际需要。如不少文体设施不实用、图书室中书籍陈旧,农民平时利用很少,闲置率高。个别部门设立的办公室和设施,纯粹是花架子,占用资源、不办实事,有的仅仅是挂块牌子、贴条标语、应付检查。
二是不少党员缺少纪律约束。主要表现为:对新党员是发展时有人教和管,发展后虽有人教、却没人管;对无职党员更是“不得力、管不着”;对外出党员是“流出地管不到,流入地管不了”;多数转入村的离退休党员认为自己资历深、工资高、水平高,转入村大多只是为逃避原单位的管理或少交党费,主观上不愿接受、行为上被动接受村党组织的管理。同时,党员“出口”不畅、甚至不通,苗头性、小问题没人管,一般不犯大的错误就“出不了党”。少数党员干部意识淡薄、素质不高,还有一些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家长作风、侥幸作祟、党纪无畏,不认真执行有关制度,甚至把“村里的变家里的”,腐化堕落。据统计,20xx年以来被市县乡纪律检查部门处理的村书记案件共525件,占村总数的36.8%,村书记已成为“高危岗位”。
三是基层民主落实不到位。不少基层党组织贯彻落实民主制度不到位,保障党员群众民主权利流于形式,对党员义务要求得多,权利保障得少。如有的村“两委”思想不同轴,导致权力无序运行,出现了两个极端,要么是村委会不能自觉接受村党组织的领导,工作“两张皮”,要么是村党组织大权包揽、村委会可有可无。个别党员干部民主素养不高,搞形式,走过场,对重大事项的决策依然是拍拍脑袋决策,一个人说了算,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广大党员的积极性。还有在换届选举中,有部分人依靠家族、宗族势力的支持或是非组织行为的干预,利用民主形式进行博弈。这些人当选后,借机谋取个人或小团体私利,既不能维护大多数老百姓的利益,更不能为村里带来发展和稳定,一定程度上留下了隐患。
4、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不够科学
一是合村并组不到位造成科学设置组织难。20xx年“运动式”合村并组后,全市由原来的2111个村合并为1427个村,表面上村域规模扩大,村级人口增加,村级党组织规模扩大,但实际上各自然村仍独立运转,多数村组不合财、不合心,村党组织不合力。据统计,被合并的村中,有14个又分开运作,造成党组织设置调整难。同时,全市党员人数在50-100人之间的村有955个,100名以上的村有205个,50名以下的村只有267个;而从行政村党组织设置上看,有13个村级党委,587个党总支,827个党支部,有约39%的村应达到了设置总支或党委的规格却仍以支部的形式运转。许多支部过于庞大,支部生活成本高,党员不便集中,给党员管理和党员活动开展带来了难度。
二是“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相对滞后造成科学设置组织难。当前,农村各种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发展迅速、大量增加,而党建工作有些滞后。一方面,新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党组织组建率还不高。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全市截至20xx年6月底有953个,而其中建立党组织的只有105个,且都是党支部。由于企业党员流动性大等一些不确定因素较多,已组建的企业党组织稳定性较差,随时可能出现“边建边瘫”、“上午建、下午散”的现象。而且,党组织活动受到企业主以及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方式的制约等,难以正常开展,甚至“组织不如大户、实力不敌大户”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各类党组织之间关系没有理顺。有的新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是属于一个村的,而有的规模比较大、囊括了好几个村,建立的党组织也包括了几个村的党员干部,与村党组织之间,往往职能交叉、人员交叉,他们之间的这种松散型的关系,给巩固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带来了许多难题。
三党员流动性变大造成科学设置组织难。目前,农村党员离土离乡、经商务工日益增多,据统计,我市共有流动党员6419名,占全市党员总数的2.5%,“组织找不到党员,党员找不到组织”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给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甚至导致了一些党员游离于党组织之外。流动党员多分布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相对滞后,一些流动党员找不到组织,无法转移组织关系,过不上正常的组织生活。而成立驻外党组织往往受人员、机构、资金等要素的局限,组织大多倾向于同乡会,活动大多等同于沟通会,成员大多是松散型,真正能够发挥作用的驻外党组织,难之又难,少之又少。
5、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不够强
一是村级集体经济普遍比较薄弱。据统计,20xx年底全市村均债务71.4万元,村均收入(扣除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只有36.4万元。许多村既没有企业,也没有积累,更没有可资利用的资源,而且负债比较严重,“拆东墙,补西墙,墙墙都有洞”,村级运转主要靠财政转移支付来勉强维持,更谈不上为民办事。原因在于,一方面,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整体素质与农村科学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发展思路不宽,缺乏机遇意识,引领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另一方面,村级集体资产缺乏监管,导致集体资产流失严重,村一级合同管理比较混乱,甚至有的村发包土地一包就是50年甚至100年。而且个别地方以村养镇现象相当严重,为维持正常运转或出于完成财税任务的目的,乡镇常会截留村级转移支付资金,甚至向村里下达税费上交任务。有的县据说每个村至少每年要向镇交30-40万,多的要交上百万。
二是村级组织化解群众矛盾办法不多、缺乏手段。一方面,对在农村改革和城市化进程推进中,出现的诸如征地拆迁政策没有落实到位、土地补偿欠合理、利益分配不均和失地农民未妥善安置等,往往是问题造成在各方、息访责任在地方,而村级组织权力能力都有限,没有办法解决。另一方面,一些农民明知自己诉求不合理,抱着“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态度,无端纠集家人亲属采取死缠烂磨的方式,制造事端、扩大影响,给政府施压。而有的相关职能部门一味采取“疏”的办法,缺少“法”的手段,打击措施、教育力度又跟不上,以致于调处起来愈加困难。
三是有些上级政策落实起来有难度。目前,有些上级政策与基层现状存在很多矛盾,不切实际,在基层很难实施。如要求村组织向老百姓收取“一事一议”、水利工程费和计划生育罚款等,而老百姓认为“中央现在种地都不收钱了,还发钱给我们,你们(村干部)凭什么向我收钱”,对村组织产生抵触情绪。又如,国家政策规定,农业保险、养老保险、新农合等均是自愿参加,但是实际执行中层层压指标,搞“一刀切”,定指标、树政绩。在乡村做通农民工作甚至强迫农民参加后,许多服务又跟不上,履行不了承诺,有的农业保险该赔偿的不赔偿,人为制造基层组织与农民之间的矛盾。许多村干部抱怨“党的政策落实不相信基层组织,好事补贴直接到百姓,难事收钱落实到书记”,基层党组织的威信在不断地被非组织的因素侵蚀和削弱。
二、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以基层组织建设年为契机,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把创先争优活动贯彻工作始终,充分激发基层党组织内生动力,不断提高基层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1、全面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切实发挥好乡镇党委抓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龙头”作用
一要加强目标管理与考核体系建设。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实行县区、乡镇、村三级党组织负责人抓党建工作述职制度,一把手轮流“过堂”。加大党建工作在经济和社会事业目标考核体系中的比重,必要时可组织专门考核。同时,建立黄牌警告制度,对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不合格的乡镇予以黄牌警告,乡镇党委书记、副书记、组织委员取消当年评先评优资格。
二要健全乡镇党委委员抓党建工作责任体系。乡镇党委成立党建综合办公室,加大综合协调力度,形成抓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合力。采取签订责任状、公布责任表等方式,明确各党委委员抓党建工作的职责,强化责任意识。同时,探索实行乡镇党委委员履行岗位职责排名制度,由县区纪委、政法委、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等部门分别对对口乡镇党委委员进行综合排名,督促委员履行好岗位职责,管好自己的“责任田”。
三要建立健全党建经费保障机制。把基层党建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确保基层党建工作的基本经费得到有效保障。在财政预算具体安排上,建立全市党建工作专项资金,加大对基层党建工作的投入。同时,整合打包农口、财政等部门支农资金,解决财政投入不足的问题。
2、坚持“双强双带”标准不动摇,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
一要完善选拔选任机制。普遍推行公推直选的方式,打破地域、身份、职业界限,择优选拔村党组织书记。探索建立村党组织书记任职资格制度,由市县组织人事部门组织统一考试,按照一定比例颁发任职资格证书,实行持证执业、择优聘用。积极探索面向社会公开选拔村党组织书记的方法和途径,分别选择好、中、差三类村开展试点。鼓励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经济发展能力强的村干部到经济薄弱村或一般村任职,由强村向弱村输出,带动弱村快速发展。借鉴“预任村干部”管理模式,对村后备干部进行定期考评、任职预审和预任试用。
二要完善教育培训机制。把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纳入全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体系,统筹农委、人社、科技、工青妇等部门的教育培训资源,市、县(区)、乡三级联动轮训村干部。每两年,对所有村干部轮训一遍,轮训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周,其中集中培训不少于3天。组织村党组织书记到发展环境相近的先进村实地学习考察,进行短期实践培训。同时,推广赣榆培养“村官大学生”的做法,安排、鼓励优秀年轻村干部和村后备干部到高校参加脱产学历教育。以各类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现代农业园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实践基地,有针对性地组织他们开展实践锻炼。
三要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完善配套政策,加大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试录用乡镇机关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的力度。建立村党组织书记考核奖励制度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奖励制度,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激发村书记干事创业热情。优化干事创业的环境,为那些坚持原则、秉公办事、敢抓敢管的干部撑腰,对那些蓄意打击报复农村基层干部的人和事坚决查处。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赋予基层村干部在诸如工商证照办理、土地、计生、税收等方面一定的权限。对村级组织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历史遗留问题,上级党委政府积极配合、参与处理,为村干部减负。
四要完善考核约束机制。推行“双述双评双承诺”制度,组织村干部既向乡镇党委政府述职又向村党员群众述职;既接受组织考评又接受党员群众测评;既向乡镇党委政府承诺又向村党员群众承诺。综合采取诫勉教育、组织处置等手段,加大对不合格村党组织书记处置力度。对作风不实、履行职责不到位、群众有反映的,要及时批评教育,促其整改;对岗位目标任务完成差、作风不好、群众反映强烈的,要及时调整;对以权谋私、违法违纪的,要严肃处理,畅通出口,以此焕发村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3、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长效机制,持续增强农村基层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
一要推进党员教育上频道、上互联网、上手机。顺应信息化发展的新形势,建立全媒体、多渠道、广覆盖的党员教育新模式,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整合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党建电视频道、党建网等资源,打造数字化党建综合平台,推动党员教育“进家入户”,破解党员教育管理的时空难题。与电信合作,为基层党务工作者开通手机报,在智能手机上开发集多媒体消息、语音、短信、视频、电视电话、微博分享等功能于一体的融合通信系统,为党员搭建集宣传、教育、服务为一体的“掌上课堂”。
二要把好党员“入口”、畅通“出口”。探索建立入党公开答辩、民主测评、公示票决制等制度,严格工作程序,注重群众公论,提高党员发展的“门槛”,并重点以35岁以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回乡大中专毕业生、致富能人、产业大户、返乡创业农民工等为发展对象,从源头上改善党员队伍结构。同时,科学界定不合格党员的具体标准,对确定为不合格的党员,该限期改正的要限期改正,该诫勉的要诫勉,该劝退的要劝退,该除名的要除名,逐步形成优者留、劣者汰的党员队伍“出口”机制。在此基础上,探讨实行“党员资格年审”和“党员证”制度。
三要坚持发挥作用与量化考核相结合。根据职业和岗位特点,为各类党员搭建发挥特长的平台,继续推进“三级联创”、“设岗定责”、“党员服务承诺制”、“党员先锋岗”等活动,组织在服务型窗口工作的党员佩戴党徽上岗,党员家庭挂出“共产党员户”牌子,引导党员在联系群众的实践中发挥主体作用。同时,实行“积分制”管理。将党员服务发展、服务群众、参与活动等目标要求量化计分、实时记分,年底将积分情况作为党员年终民主评议、评先推优的重要依据,提升党员教育管理效果。
4、探索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着力提高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一要引导农村基层党组织提格升级。总结赣榆县西棘荡村、赣马镇黑坡村等中心村党委设置经验,明确标准和程序,对党员人数符合规定、经济实力强、发展后劲足的村级党组织,将党支部提格升级建立党总支,将党总支提格升级建立党委。在此基础上,通过党组织提格升级来提升党组织的带动力和影响力,统筹管理区域内的机关、站所、“两新”组织、村、社区、学校、医院等不同类型党组织,探索构建区域性联合党组织,不断整合区域资源,汇聚发展合力。
二要创新产业化党组织设置模式。总结推广赣榆县泥鳅协会党委、东海县产业党建联动区、灌云县高效农业党工委、连云区紫菜园区党支部等产业化党组织设置经验,突破乡镇、行政村的限制,实行产业“串”建,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建在合作经济组织中、建在经纪人队伍里,进一步适应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的需要,实现党建富民。
三要创新流动党组织设置模式。总结推广灌云县外工委、灌南县驻杭流动党委、东海县阿尔及利亚境外务工党支部、赣榆县青口镇海上流动党支部等经验做法,加强流动党组织建设。一方面,在流入党员相对集中、就业地点相对固定的地区单独组建党组织,纳入流出地上级党组织管理范围。对市外省内、省外国内流动党员,在其集聚地单独组建流动党委等流动党组织;对境外务工党员,探索建立临时党支部、党小组或驻外党建联络站,加强境外务工党员管理。另一方面,对流动党员居住比较分散,暂且不具备单独组建条件的,流入党员按照行业相近、地域相邻的原则,跨区域、跨行业联合组建流动党组织;流出党员按照流向分类,由县区自行划分区域加强流动党组织组建工作,有条件的县区组建驻外党委,下设若干流动党支部或党小组。
5、积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不断提升农村基层组织为民服务的实力
一要加大扶持力度,营造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良好环境。市县乡三级财政可以每年拿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尤其要对那些发展前景好但缺乏资金的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对于新办村级经济实体,实施阶段性减税、免税政策;鼓励乡镇从国税、地税地方留成中按一定比例返还到村,从而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营造宽松便利的创业环境。金融部门要把村级集体企业作为信贷的重点对象,优先发放,适当优惠,简化手续。同时,要加强对村集体各种债权、债务和经济担保、合同资金的清理整顿。完善和落实举债制度和化债奖励制度,灵活运用清欠销债、核销减债、拍卖还债、划转抵债等多种方式,努力使村级组织卸下历史形成的债权、债务的沉重包袱。
二要强化规范管理,确保村集体经济健康运营。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以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靠制度管权,扎实推进村级集体资产规范化管理,保障村级集体经济的规范健康运营。如成立以乡镇农经中心为依托的招投标服务机构,对资源发包实行规范化管理。依托乡镇农经服务中心,理清现有经营性资产,杜绝集体资产流失。村级集体经济还可以以合作社的形式进行经营管理,充分体现“民有、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三要严格节约开支,确保村集体资产增值保值。坚持民主理财,严格对村集体经济的财务收支、经费使用、账目结算等财务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审计,杜绝乱借、乱用、贪污、浪费集体资金等现象的发生。同时,进一步健全农村财务“双代管”、财务公开等制度,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杜绝村级集体经济“跑、冒、滴、漏”。
关于农村的调研报告9
随着《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贯彻和实施,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关系的不断完善和农村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农民纷纷进城外出务工经商,甚至全家外出的现象不断涌现,为我市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全市出现了较大数量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据统计,全市现在已进行土地流转的有14233份地、面积为36637亩。其中:转包的9407份地、面积亩,转让2678份地、面积亩,互换916份地、面积亩,出租991份地、面积亩,入股27份地、面积亩,其他形式流转的214份地、面积亩。在全市农村土地流转中,有较为规范的流转合同的只有1195份地、面积为5466亩,分别占应签订合同份数和面积的8.4%、14.92%;不规范的流转合同有1278份地、面积为2545亩,分别占应该签订合同份数和面积的8.98%和6.95%;没有流转合同的有11760份地、面积为28626亩,分别占应签订合同份数和面积的82.62%、78.13%。
由于土地流转的程序不规范,合同内容不完善,导致土地流转纠纷案件大幅上升,就其流转合同纠纷发生的主要因素由四个方面造成:一是重视不够:部份干部认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是农户之间的私人行为,在税费改革前只要完成了各项税费任务就行,没有严格按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要求管理。但事实证明,不规范和不完善的土地流转是日后承包纠纷的重大隐患。一旦发生了纠纷就难以解决,会引起层层上访、甚至集体上访,这样的结果将会影响社会稳定。二是放弃承包地的农户没有提出书面申请:前几年由于各种费税负担较重,全家外出的农民自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时,只向农业社长打了一个招呼,有的甚至只打了一个电话,没有提交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书面申请或授权委托申请,农业社将其承包地收回后重新发包给其他农户,该农户事后反说是农业社强行将其承包地收回,侵犯了当事人的合法土地承包经营权,农业社又拿不出有利的证据,增加了此类纠纷处理的难度。三是没有签订较为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甚至没有书面合同:农户之间的流转绝大多数没有签订书面合同或合同内容不规范,有的只有双方当事人才知道的口头协议,认为都是亲戚或关系较好的邻居,不用签订合同,待到发生纠纷要求解决时难以取证,为处理纠纷增加了难度。四是程序不符合规定:集体经济组织采取其他方式(招标、拍卖等)发包的土地,没有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第48条的规定:“发包方将农村土地发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个人承包,应当事先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的程序办理,日后随着土地的升值或有了效益,村民纷纷要求解除合同,一经审理,又是无效合同,得不到法律的保护,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的保护。
今年农业部颁发了从20xx年3月1日起施行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第47号令),该办法明确规定了流转原则、流转方式、流转合同和流转管理部门等,对此,我局就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切实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农业部第47号令)的宣传贯彻。利用专栏、广播电视、会议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各级干部要充分认识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乡(镇)要对村社干部进行一次专门的培训,使其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把好关,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严格按程序操作。还没有购买农业法律法规选编的地方,请务必在近期内购回。
二、在今年6~8月对所辖区域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对清理出来的问题分类加以完善和补充。
1、对农户之间流转合同和协议或不规范不完善的合同或协议的流转行为,按照市统一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书》(样式附后)的格式进行重新签订,当事人不在家的,由当事人寄回书面《授权委托书》委托其亲属代签。所签订的各种流转合同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人承包期的剩余时间。
2、对自愿放弃土地承包的农户,必须完善放弃承包经营权的《申请书》或与集体经济组织签订协议。否则不容许农业社将其承包地发包给他人承包。
3、对集体经济组织采取招标、拍卖等方式发包的耕地、荒山、荒坡、荒滩等土地,要认真清理审查,严格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第48条的要求认真加以完善和补充,防止合同纠纷的发生,切实保护土地流转双方当事人的合法利益。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程序。承包方与受让方达成流转意向后,以转包、出租、互换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的,承包方应当及时向发包方务案;以转让方式流转的,应当事先向发包方提出申请,取得同意后,双方签订书面流转合同书。流转合同一式四份,流转双方各执一份,发包方和乡(镇)人民政府农村土地管理部门各备案一份。流转当事人可以向乡(镇)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申请合同鉴证。但不得强迫接受鉴证。
四、各乡(镇)人民政府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向达成流转意向的双方当事人提供统一文本格式的流转合同,并指导其签订后,予以登记备案。在指导流转合同签订或流转合同鉴证的过程中,发现流转双方有违反法律法规的约定,要及时予以纠正。
五、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档案。各乡镇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要及时对各类流转土地进行登记备案,并将相应情况及时录入微机,并报送市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在全市实行农村土地流转信息化管理,减少和杜绝因土地流转引起的各类纠纷。
关于农村的调研报告10
为深入了解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问题,切实把握好“民心工程”的真正含义,一个月来,我参与了xx镇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调查,通过一个月的社会时间对xx镇农村低保工作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镇共有xx户农村低保户,保障人口xx人,每季度共发放低保金xx元, 基本上做到了应保尽保。目前,该镇已经基本形成了组织健全、制度完善、措施配套、运转有序的农村低保工作机制,
二、主要工作
(一)领导重视,组织严密,为全镇低保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以人为本,适应形势,低保工作尽量缓解受保人员的生活压力。
(三)低保干部,迎难而上,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
(四)健全制度,动态管理,积极构筑城市低保救助体系。
三、发现的问题
通过调查,我发现该镇农村低保虽然取得了一定实效,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是从全镇低保工作的整体情况来看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村部分群众还处于较贫困的生活环境之中。
二是低保干部的工作压力较大,办公经费严重不足。
三是低保干部队伍建设应进一步加充实,低保工作人员严重缺编。
关于农村的调研报告11
摘要: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已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目前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主要有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信用合作社、土地转包、城乡统筹等不同模式。通过法律规范、制度创新、组织建设、政策支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我国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对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土地征收制度改革 三个阶段 三种模式 主要问题
土地制度改革始终是中国整体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村土地制度不仅直接影响到中国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还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运行和行业效率,也关系到中国农村社会的政治稳定。当前我国农业正进入一个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全新发展阶段。这就要求农村土地进行适度征收和集中经营。对我国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的主要模式进行研究。对促进我国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农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这种改革探索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始于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多种补偿安置模式的探索。上世纪90年代,发达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用地量随之大增,地方政府的财力也有所增强。农民在征地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完全依据土地管理法规定的标准对农民进行补偿,很难满足要求。发达地区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自行发起了探索尝试。国土资源部从1999年开始在全国安排了两批共19个城市在征地补偿安置、征地程序等不同方面开展试点,探索征地制度改革之路。这一阶段改革的特点是自下而上的探索和自上而下改革相结合。
2.第二阶段是20xx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发布之后的提高补偿标准,实行征地区片价及统一年产值的探索。征地制度改革路线自改革开始以来一直存在土地是否私有化的争论。20xx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主要内容是明确了征地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全面推行征地区片价和统一年产值,提高补偿标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制定并公布各市县征地的统一年产值标准或区片综合地价,征地补偿做到同地同价。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国家强力推动统一的补偿标准。
3.第三阶段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后,国家部署的新一轮缩小征地范围、提高补偿标准的探索。根据中央要求,20xx年,国土资源部启动新一轮征地制度改革,在十一个国家确定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开展征地制度改革试点。试点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区分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用地,缩小征地范围,二是完善征地补偿安置机制,三是改进农用地转用与征收审批方式。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开展了触及征地制度实质的征地范围试点。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开始逐步摆脱过去“左”的做法,对公民私有财产权力的保护开始加强,征地补偿标准大为提高,征地权限逐步上划,强化用途管制,严格保护耕地。我国目前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的主要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分别是:
1.南海模式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广东南海农民到非农产业就业的比重大为增加,出现大量弃耕和抛荒现象,当地农民和外地企业纷纷办厂,土地需求量大大增加。1992年春,南海罗村镇下柏管理区经反复研究,最终将辖区农民的土地集中起来,划分为农业保护区和工业开发区及群众商住区,依此实施一定规划和经营。同时将集体土地和农民承包经营权折价入股到在农民土地上兴办的企业,农民参与按股分红,农地转成非农用地的级差收益按照51:49的比例在集体和农民之间分成。企业租用农民的土地,一亩地每年几千元,且预交三到五年,企业一次性交给集体的土地租金就相当于目前国家的征地补偿费。
2.嘉兴模式
嘉兴模式从本质上讲并不是对传统征地制度改革的颠覆。传统的征地制度的弊端在于征地范围广、补偿标准低和失地农民没有保障的问题。而嘉兴模式主要是针对第三个弊端,所以又被称为“土地换社保”模式。嘉兴模式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三统”、“一分别”。“三统”即为政府统一实施征地,统一补偿政策,统一办理失地人员农转非和养老保险。“一分别”即为不同年龄段的安置对象分别进行安置。比较有创新之处是政府不再向村集体支付人员安置费,而是将所有费用转入到劳动社保部门的社保专户,直接落实到安置人员个人账户上。同时出台有关政策按照不同年龄段对被征地人员分别进行安置。对征地时属于劳动年龄段的人员,按照当地测算标准一次性交纳基本生活保障费用。在其未就业时,可以发
放不超过两年的生活补助费,补助期满仍未就业并符合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纳入城市低保。
3.芜湖模式
芜湖模式的核心是土地所有权不发生变化,仍然保留集体所有的性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在转让、租赁、作价入股、联营联建、抵押等形式的使用权转移行为期限结束后,土地仍然是农民集体所有。试点中土地流转过程是这样的:先由各试点乡镇成立建设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作为土地的假定使用方,按若干程序和条件与村集体签订协议,取得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尔后乡镇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在按照开放的需要向工业企业等实际用地方转让土地使用权。在此过程中,各乡镇既是土地流转的组织者,又作为中介人具体参与到流转之中。
通过对着三种模式的研究,我发现我国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的案例模式中分别主要有以下特点:
1.南海模式
这种模式不仅承认了土地在作农用时农民对土地的收益权,而且承认现在的股权持有者也有权享有土地在作非农使用以后的级差增值收益。这既延伸了农地承包制下农民对承包土地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权利,也使土地承包权益因为制度创新而得到加强。地方政府在采用国有出让方式征用土地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将非农建设用地留作农村集体使用。
2.嘉兴模式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从根本上解决了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但这种模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土地的级差收益由政府垄断的问题。如果说南海模式还可以有可能实现农民以土地权利参与工业化获得致富的机会,那么这种以土地换社保的方式实际上使得农民不可能靠土地致富。这并不是社会保障的本意。这种模式并不需要财政的任何转移支付,甚至可农民最终获得的实际收入的现值有可能少于一次性补偿的额度。因此,这种模式本质上仍然是传统的征地制度。
3.芜湖模式
表面上看,芜湖模式似乎和南海模式并不本质区别,因为土地所有权都掌握在农民手中。但是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实际上是一种“转租”并且期限很长,这就决定了在芜湖模式里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的参与性要大大高于后者。各试点乡
镇建设投资公司在取得农民集体土地的使用权的过程中,村民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不排除一些村干部借机中饱私囊、营私舞弊的嫌疑。
对于这三种征地制度改革的模式,各有利弊。对此我总结了以下建议:
第一,建立一个开放、竞争、公平、有序的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和租赁市场。市、镇两级农村土地征收管理服务中心,每个村设立土地征收服务站,形成了市、镇、村三级土地征收服务体系。提供土地征收信息登记发布、土地评估、谈判交易、合同签订鉴证、法律政策咨询、纠纷调解等服务,促进农村土地征收的有序进行。
第二,建立健全农业投入保障制度、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为保证粮食安全,一方面,必须严格土地征用制度,完善土地补偿机制,避免耕地资源的流失;另一方面应对农民保护基本农田和种粮所支付的机会成本实行财政补贴,增强农民保护农田和种粮的积极性。
第三,为了降低农业经营和土地征收的风险,引入农业保险机制。由政府对农业保险给予保费补贴,降低农村土地合作社土地使用权的抵押风险和银行贷款风险。
参考文献:1、李昌平: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现状及改革前景
2、张晓山: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回顾和展望
3、陈汉圣:对第二轮土地承包工作的观察分析(中共中央政研室、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观察报告》)
4、廖洪乐:中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关于农村的调研报告12
根据XX市农委关于切实抓好农村环境和农业生态建设工作的通知(遵市农发〔20xx〕12号)精神,为贯彻省、市生态文明建设精神,加快全县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进XX县“十三五”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依据《XX市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遵府办发〔20xx〕147号)要求,XX县农牧局进行了认真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农村面源污染是指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物,如肥料养分、农药、禽畜粪便、生活垃圾等,从非特定的地域,在降水和径流冲刷作用下,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使污染物进入自然水体、土壤或存于地表所引起的污染。
当下,XX县农村社会、经济水平已得到长足发展、进步。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XX县农业面源污染问已日益突显。根据XX市农委关于切实抓好农村环境和农业生态建设工作的要求,为贯彻省、市生态文明建设精神,加快全县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对XX县农村面源污染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并提出了开展治理的初步建议及“十三五”治理目标。
1基本县情
XX县位于贵州省北部大娄山中段XX市东北面,国土面积2546.40平方公里。县城距离XX市区40公里。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均温15.6℃,年均降水量1160毫米,雨热同期。海拔多在800—1200米之间,境内地形复杂,以山地为主,有不少坝地,万亩大坝4个,千亩大坝5个。全县有耕地总资源73127公顷,统计常用耕地面积27387公顷,其中田14131公顷、土13256公顷。境内河流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主要河流65条,总长936.9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6.16亿立方米。XX县属于中亚热带植物区,森林覆盖率现有50.8%,境内宽阔水原始森林保护区是地球同纬度仅存的一片原始森林。XX县是一个传统农业县,素有“黔北粮仓”之称,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中国辣椒之乡、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中国金银花之乡。
XX县下辖12个镇、3个乡、1个自然保护区、2个工业园区,12个社区、105个村民委员会,2385个村民小组。现有总人口54.6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9.52万人。20xx年地区生产总值73.17亿元,财政总收入8.5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0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60元,粮食总产量27.1万吨。
2 XX县农村面源污染现状
从产生渠道来看,XX县农村面源污染主要来自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农村生活源这些方面。一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薄膜等投入物不合理使用造成的污染;二是畜禽饲养排泄物、污水的污染;三是水产养殖对水体的污染;四是农村生活垃圾、排污的污染。
2.1种植业面源污染概况
XX县以种植水稻、玉米、油菜、烤烟、蔬菜、辣椒等农作物为主,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近年全县农作物年播种面积约76934公顷。当下,XX县农作物种植中农家肥施用量大幅度减少,而化肥、农药、薄膜使用量大大增加,带来了农业面源污染。
2.1.1化肥施用的污染。
肥料主要通过流失进入水域或地下水而致水体污染。据统计,近年XX县年肥料施用量21648吨,其中:氮10694吨,占施肥总量的49.4%,磷5690吨,占施肥总量的24.9%,钾5264吨,占施肥总量的25.7%,氮、磷比例为1:0.53。以全县农作物年种植总面积76934公顷计算,平均施用量每公顷281.4kg。XX县的施肥状况,一是施用量偏高,与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225kg/公顷相比,超了25%;二是与科学施肥要求相比,氮、磷比偏大,比广泛推荐的化肥安全施用氮、磷比1:0.4高了0.13,造成肥料施用不平衡。这种施肥状况导致肥料利用率低下,肥料流失量大。据统计,XX县肥料利用率总体上约为37.2%,预示着另62.8%的施用除一部分被土壤固定外,相当一部分被流失而致污染。
2.1.2农药使用的污染。
农药的长期大量使用,虽然保住了一定量的产量,但同时也致使大量害虫天敌被杀灭,破坏了农田生态平衡,且害虫抗药性愈来愈强,以及造成土体、水体、农产品的污染。经调查,县内主要使用的农药为毒死蜱、吡虫啉、阿维菌素、辛硫磷、敌敌畏、菊酯类、多菌灵、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三环唑、粉锈灵、敌克松、草胺膦、百草枯、稻田除草剂等农药。近年全县农药年施用量约28.23吨,折算年亩用量有68.7克。农药通过作物吸收、自然降解后,流失率微乎其微,但调查发现,由于施药器械和方法限制,大部分药液洒落于土壤表面或飞散入空气,农药的利用率一般不足30%,而废弃农药瓶、袋一般都被置于野外,余留药物会随雨水冲淋进入土体、水体。
2.1.3秸秆乱堆乱放也带来污染。
经统计,近年全县秸秆年生产量89.98万吨,其中:秸秆还田量13.01万吨,占14.46%;秸秆田间焚烧量3.56万吨,占3.96%;秸秆弃置乱堆量4.16万吨,占4.62%;秸秆饲料量57.64万吨,占64.06%;秸秆作为家庭燃料量8.18万吨,占9.09%;秸秆原料量3.43万吨,占3.81%。
统计表明,一是目前XX县秸秆还田率较低,秸秆使用量最大的为饲料,最小的为做原料;二是弃置乱堆的秸秆造成环境污染,每遇大雨,即有大量秸秆被地表径流冲入沟渠、河道、坑塘、水库等水域,在水体中腐烂而污染水体。另外,随着全县农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发展,经济效益较高的蔬菜、水果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将进一步扩展,而蔬菜等农作物所伴生废料,其产量大、含水量高、腐败时间短,不及时处理容易造成污染,局部地点废菜叶污染问题已有表现。
2.1.4农膜的污染。
当下,XX县农业生产使用农膜已较为普遍,用量较大,据统计,全县种植业年使用农膜量约为402.7吨,以全县27387公顷的常用耕地面积计算,年亩用量约0.98公斤。所使用的农膜中,仅有约4吨为可降解农膜,仅占总用量的不到1%,绝大多数属于不可降解农膜。农膜使用后,均未开展回收利用,也未进行规范的回收处置,一部分残留在田间,残留量约为35%,即年残留140余吨,直接对土体造成来得的污染;一部分随意收置在田边地角,每遇大雨,即有废膜集入河道、低地、坑塘、水库、田坝,造成环境污染。
2.2畜禽养殖业的污染
XX县畜禽养殖以猪、牛、羊、禽为主,除传统一家一户自养外,近年来,畜牧产业的发展受到高度重视,得到一定发展,相当数量且具有一定规模的畜禽养殖户、场逐步增加,畜牧业将成为XX县农业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当下全县已有规模养殖户261户,养殖场89个,已建养殖小区11个。主要畜禽年出栏量生猪31.84万头、牛1.02万头、羊1.83万头、家禽107.27万只。主要畜禽的粪便年产生量约23.62万吨、尿液与养殖污水年产生量约3.96亿升。
传统一家一户养殖模式下,畜禽粪便基本上未经无害化处理,是XX县农村人居环境主要污染源之一。后来所发展起来的规模养殖户、养殖场、养殖小区,其所散发出的臭味,所排放的污物、污水,对人居环境造成明显污染,也对水体及土壤造成污染,已成为了XX县农业面源污染源头之一,对其不可轻视,治污工作需要跟上。XX县自20xx年起着手养殖场的标准化建设、改造,解决其治污等问题,但至今,据统计,还有30%左右未改造到位。
2.3水产业污染情况。
XX县水产养殖模式主要有池塘养殖、水库养殖、流水养殖等。全县有适宜水产养殖水面10140亩,其中山塘、池塘养殖面积2268亩,水库养殖面积2600亩,河流管护养殖水面5272亩。近来,全县水产品养殖产量约1872吨,水产业饲料总用量约20xx吨,渔药总使用量约2吨。
水产养殖废水排放量大,循环使用量小,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水产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在水体中分解,污染水体。一些水产养殖户,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和科学知识的不足,存在滥用药物现象,造成水产品的药物残留和对水环境污染。
2.4农村生活源污染情况。
据调查,XX县农村人均日产生生活垃圾1公斤、日排放污水20公斤、日排放粪便0.8公斤计算。按XX县现有农村人口49.3万计算,全县农村每年产生垃圾50余万公斤,生活污水1000余万公斤,粪便约40余万公斤。其中尤为严重的,一是各种塑料包装物垃圾大量出现,带来的污染更是明显;二是生活污水中,普遍溶含各类化学洗涤用品残余,污染性较强。而当前XX县农村废弃物、废水和粪便无害化处理基本未开展,普通存在垃圾乱放、污水乱排、粪池处于开放式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农业生态及农村环境卫生。
3对XX县“十三五”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建议
3.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大会和市委四届二次、三次、四次全会精神,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贯穿于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及农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各方面,坚持源头防控、过程控制、终端治理的原则,积极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加快构建农业生产过程清洁化、废物利用资源化、产品安全优质化,促进XX县农村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3.2工作目标。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动植物繁育和疫病防控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强农业生产资料的监管,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全面开展畜禽水产养殖整治、农田清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全县农村山绿、水清、田洁、村美,资源循环利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全面建成美丽乡村。
3.3主要工作任务。
3.3.1大力推行“清洁”农业。
全面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测土配方施肥、绿色病虫害防控等项目,实现主要粮油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指导全覆盖,提升科学施肥、用药水平,增加有机肥用量,尽力减少化肥用量,从而显著减少肥料养分、农药的富余,将肥料、农药引起的污染控制到低微的水平。到20xx年,测土配方施肥和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普及率分别达到95%和85%以上,使肥料施用量降到225kg/ha的安全标准以下,使肥料利用率提高10%以上。
全面开展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进一步开展畜禽、水产标准化养殖场建设、改造。要对养殖场进行合理布局,划定禁养区、控制区和养殖区。对高密度养殖区,严格控制养殖规模,对新建、改扩畜禽水产养殖场(户)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到20xx年,实现全县规模养殖场、区的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全达标。
大力推进田园清洁工程,解决农田“白色”污染。防止低于一定厚度的农膜流入市场,并尽力减少农膜的使用,增强对废旧农膜的回收与管理,防止在土壤中积累。建立废旧农膜收购和加工企业,通过适当提高收购价格、政策优惠、财政补贴等措施,激励农民回收售卖及促进企业回收废旧农膜。
3.3.2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更是XX县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必须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是要广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营造全县齐抓共管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社会氛围。二是要重抓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保障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特别是在农药方面,必须要100%查禁售卖、使用禁用农药。三是要大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大推进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认证,农产品中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到20xx年种植面积达到72.5万亩以上,占主要农产品种植面积115.4万亩的62.8%以上。四是要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推行市场准入制度,打造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市场环境,到20xx年达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的常态化。五是要继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监测队伍建设,切实提高XX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3.3.3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全面开展沼气工程建设。
发展循环农业,以沼气工程和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为纽带,以辣椒、蔬菜、精品水果、茶、优质稻米、石斛种植,乌骨鸡、肉牛、肉猪、黔北麻羊等特色畜禽养殖为重点,大力发展“养殖—沼气工程—种植”等循环农业模式。推进养殖场粪污能源化、肥料化利用,对规模养殖户(场)建有机肥加工厂、沼气池进行补助,对分散养殖农户(场)的畜粪则建立畜粪收集处理中心进行集中处理,通过资金补助等形式建立简易的有机肥加工点,将畜禽粪便处理和有机肥的生产、沼气池的建立有机的结合起来。
普及“一池三改”的农村户用沼气工程,到20xx年,沼气池使用户率达到80%以上;全面开展畜禽养殖场的沼气工程建设,建设率达到100%,使畜禽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大力抓秸秆资源化利用,实施秸秆还田、贮饲料生产、食用菌栽培等秸秆再利用工程。到20xx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
3.3.4抢抓机遇,大力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提升农村生态大环境。
积极争取中央、省级支持,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结合XX县特色产业、积极探索林茶、林药等模式,开展“玉米下山,生态林、经果林上山”行动,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3.3.5大抓农村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
以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现状为目标,结合“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加快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有条件的可建设农村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因地制宜建设排污管网及小型生活污水集中处理中心,处理的废水还可用于农田灌溉;建造垃圾中转站,配套安装相应的垃圾处理设施,采用“户收集、村运转、镇处理”的系统化模式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并着力改变广大农民的生活习惯,落实清扫保洁、垃圾收集、集中处理制度,形成农村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到20xx年,完成全县主要村落“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创造整洁、优美、文明的农村人居环境,达到房前屋后基本没有零星垃圾、庭院没有随地流淌污水,村间、野外没有散放的垃圾。
3.3.6加强土壤污染防治。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土壤污染防治十条措施》,严格环境准入,防止新建项目造成土壤污染。大力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实施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工程。在已完成的土壤污染调查基础上,对土壤污染进行全方位评价,提出控制、利用和保护对策。确定土壤污染防控重点领域、区域,开展典型污染土壤尤其是化学污染场、主要农产品产地、工矿废弃地等区域的土壤污染监测和修复示范工作。摸清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底数,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档案,开展日常监测和预警。到20xx年完成农产品产地污染等级划分,实行分级管理。
4组织保障建设
4.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人员队伍。
建立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领导机构,组织、协调、督查、考核全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并建立健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测队伍,配备人员、设备,成立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办公室,制订工作计划,分解工作责任,指导工作开展,并开展农村环境常态化监测。还建议全县分片区设立环保部门在乡镇的派出机构,来开展工作。
4.2提高认识,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重视
崇尚绿色gdp绩效意识,建立农村环保责任制,促政府、部门树立“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清山”理念。各镇乡村对本辖区农村环保负责,把广大农村的生态环保问题提上日程、纳入工作计划,建议各镇乡至少要配备一名行政编制的环保专职干部。
4.3争取资金支撑。
大力争取资金投入,一是争取本级排污费资金的征缴返回,每年预算专项资金投入;二是争取国家、省、市专项资金投入,三是争取社会资金的投入。
4.4加强政策宣传与科学普及,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台、报纸、网络等媒体,结合农民培训、科技下乡等载体,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宣传力度,多层次、多形式地普及农业生态环境知识,提高公众的认知度、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着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组织编写面向社会各界的科普读物,建议农村环境保护、防止污染意识要“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开展相应教育,普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扩大公民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设立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投诉中心和公众举报电话。
关于农村的调研报告1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逐步发展,农村老人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但是由于农村家庭供养意愿和供养水平普遍较低,老人的生活水平还停留在温饱线附近。
一、农村家庭养老制度面临的困境
目前在农村,由于代际关系“轻老重幼”格局的形成,一方面家庭物质资源的代际间分配严重扭曲,老年人处于被忽视被排斥的`地位;另一方面,老人在家庭和社区中的话语权也在迅速失落,他们不但缺乏与子孙交流和沟通的机会,而且连表达个人意见和不满的权利也经常被剥夺。老人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地位的弱化与农村整体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反映了农村以年龄和代际为界的社会分化业已形成,并在不断扩大。
第一,家庭养老的制度基础已经改变。一般认为,家庭养老是在长辈对知识和家庭经济具有控制权威的社会中形成的制度性传统,父辈对财产等资源的控制地位是其赖以获得子孙赡养的主要制度基础。我国农村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经济社会结构变迁,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人口流动与交往范围的扩大,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长辈对家庭经济和其他资源的控制性地位已不复存在,他们可用于与子女交换赡养的物质基础亦非常有限。在农村,儿孙对老人的赡养意愿和赡养水平,通常与老人的财产和收入状况密切相联。由于父权基础的普遍衰落,除亲情约束之外,养老不再具有强有力的制度约束力和保障,较大程度上主要依赖子女的个人意愿和内在道德的支撑。
第二,家庭养老的支持性文化正在衰落。有研究认为,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即“孝”文化可以成为当今家庭养老制度的主要依托性资源。但调查表明,“孝”文化的支撑作用并不乐观。在农村,对赡养内涵最具共识的看法是“给老人吃饱”,这种基本义务也成为普遍的标准赡养行为。例如,兄弟几人每年合供每位老人500斤谷子或300元钱后,对老人其余衣食寝饮、情感悲欢不闻不问,以“供”代“孝”,有“养”无“孝”。虽然农村目前还能普遍接受家庭养老制度,但是在养老的制度基础逐渐瓦解后,作为其文化基础的“孝道”观念也已逐渐式微。
第三,人口流动背景下的老人照料资源短缺和血缘关系弱化。调查显示,贫困农村家庭的养老仍然主要依赖子女数量。农村劳动力在地理上的流动和迁移,使得因计划生育和家庭小型化而出现的老人供养及其照料资源短缺的问题进一步加重。流动带来的影响主要是改变了家庭养老所赖以存在的重要条件———紧密的血缘联系。地理间隔使得农村老人从儿孙方面获得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变得不现实。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另一个重要后果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公民化”过程的开启将会导致血缘关系的重要性逐步降低,人们对家庭养老模式的认同程度也会随之下降,从而进一步削弱家庭养老的基础。
第四,养老行为的规范资源消失或功能减弱。作为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家庭养老制度还包含一套规范人们养老行为的制度维护机制,如法律、社区行政组织、宗族制度和公共舆论等,对不赡养行为予以规范和惩戒。但农村的现实情况是,除法律外,其他传统的制度维护机制作用都在显著消退,家法族规和公共舆论曾经是农村最重要的规范资源,但是这项制度资源的功能也在弱化中。村干部对眼皮底下发生的一些赡养纠纷通常持消极态度,“民不举官不究”,“管不了,没法管”。一旦发生不赡养或其他事件,老人能够从制度渠道获得的救济非常有限。
第五,新的制度资源开始进入,但是远远不够。一些新的支持性制度资源正在进入农村并且受到老人们的欢迎,如农村合作医疗、计划生育奖励制度等。但是这些制度资源目前还存在着资源量小、覆盖面窄等问题,总体而言,还只是杯水车薪。
二、解决农村家庭养老困境的政策思路
农村养老制度目前面临两难选择,所谓资源困境实际折射的是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变迁的背景下,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因其制度化基础改变而难以为继。对此,首先要改变对农村养老方式的自然主义态度,加强国家对农村养老行为的积极干预、扶植和管理;其次,要创造新的资源形式,立足农村资源的开发,鼓励探索和实验新型养老方式。
第一,政府主导在农村兴起尊重、关怀老人的风气,以政府的威望代替老人在社区和家庭中日益没落的权威。除必要的大力倡导和宣传工作之外,还应考虑采取一些制度措施,如成立老年人协会等,并规定其在村庄相关事务决策中的一定地位,以提高老年人在社区中的话语权来带动老年人其他权利地位和权利意识的提升。
第二,强化村级组织在社会风气、道德建设方面的规范、监管职能。在养老制度以道德自律方式难以充分维持的情况下,应补充以行政>文秘站:<手段,建立新的尊老敬老的村规民约,以及群众投诉和举报的受理责任制,切实解决不赡养和其他老人的行为。
第三,倡导移风易俗,鼓励女儿赡养,挖掘农村新的养老资源。在多数老人看来,儿子供养是出于义务,女儿赡养则是出于亲情,女儿的重要性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都能得到体现。但传统的风俗习惯制约着老年人在儿子和女儿间自由选择赡养者。对女儿而言,因有义务而无权利也存在诸多不平等问题。所以在农村,倡导新观念,宣传和推进儿子女儿平等的继承和赡养地位,不仅有利于普法而且有着更为现实的意义。
第四,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社区集中供养试点,探索社区和邻里相助的福利功能。如在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村庄,由村委会负责,子女部分出资,尝试将老人的赡养或部分赡养职能集中在一起,建立老人的疾病、照料、闲暇等统一管理和相互照顾制度等。
第五,针对改革开放后进入中年的“准老人”,逐步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这些“准老人”与集体化时代过来的老人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大多数有自我养老的意识,也经历了一定的市场化洗礼,并且具备一定的财富准备。只要养老保险制度制定合理,经过若干年后,农村能够实现从完全的家庭养老过渡到合理的家庭与保险制度并重的养老方式。
第六,针对老年人是疾病多发群体、医疗消费的最困难人群,应在合作医疗制度中设置倾斜性资金。可以考虑国家拨付专款,对65岁以上老人提高一定的医疗报销比例。还可针对老人“大病等死”的窘境,建立专项的“大病扶助基金”,规定家庭和国家不同的出资比例等。
关于农村的调研报告1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进城打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我国广大农村中出现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有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已达2290万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将在未来几年成较大规模的上升趋势。因此,留守儿童问题虽然得到了各级党委、
政府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留守儿童问题仍然是当今社会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就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笔者在仪征市马集镇方营村进行了走访和调查,并对留守儿童问题谈一些初浅的看法。
一、基本情况
方营村位于马集镇北首,共有20个村民小组。常住户540户,现有人口1950人。土地面积2684亩,其中花园800亩。现有机械加工、玩具、生态园等企业8家。三业总产值2500万元,人均纯收入9611元。我村大部分群众迫于生计挤进了打工队伍中去,成为打工一族,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据调查,全村有留守儿童43人,其中在校小学生中就有18位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41.9%,老人监护的有35人,占81.4%,寄养他人的有2人,占4.7%。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留守儿童成绩欠佳。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其中17%的小学生成绩较差,4%的小学生成绩很差;留守儿童中有1%的人上学经常迟到,有时迟到的高达27%,11%的留守儿童有过逃学的经历。分析原因,一是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部分农民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大,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二是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隔代监护,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基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2、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呵护和照顾。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的留守儿童情绪消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想念父母的占85%,有38%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半年回来1次,30%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8%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55%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有的留守儿童从小父母就长期在外打工,一年难得回一次,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孤独、自卑、冷漠、少语,很少或不愿与教师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和玩耍,只与个别人来往。这是典型的留守儿童心理出现了偏差。据调查此类心理现象的儿童占留守儿童的14.3%。
3、留守儿童生活普遍较差。由于我村老百姓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大部分未掌握专长和技术,外出打工大部分从事的是劳动密集性工种,干的是苦活、累活,且工资收入微薄,只能基本维持家人和儿女的生活。儿童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少,父母又长期在外,难以顾及到儿童的生活情况,导致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极大损害。据调查显示,80%的留守儿童生活较差,20%的留守儿童生活一般。
4、留守儿童道德行为较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不少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不少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
3、创新机制,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有机统一。对于留守儿童,以家庭为主体,加强学校、社会的正面教育和引导,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动的运作机制。家庭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要责任,给予必要的家庭关爱和亲情关怀,家长要与学校和老师经常保持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生长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学校要肩负起教育好留守儿童的责任,并有针对性的开展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教育和活动,大力开发他们的潜力,激活他们的斗志,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保证他们与健全家庭一样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在,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我国未来人口和劳动力素质,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城乡社会稳定,因此值得全社会高度关注。
关于农村的调研报告15
对于乡镇客运站,我们__人并不陌生。早在五、六十年代,在我市的一些乡镇就建立了农村客运站。但到了八十年代后期,由于农村客运的参与对象和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来由交通专业运输企业管理的农村客运站也逐渐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相继被转让、变卖和改变用途。到20xx年,__全市还在使用的乡镇客运站农村客运站只剩下4个。
建设农村客运站,对推动农村客运网络建设,促进路、站、车一体化进程,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由于__地处山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区域经济相对落后,乡(镇)村之间位置相距较远,各种限制因素较多。随着__市乡村康庄公路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客运站的建设问题已经显得十分突出。我们要在全省交通规划的框架内,探索出一条适合__实际的农村客运站建设路子。
一、__市农村客运站现状
近年来,随着省、市对农业、农村建设的进一步重视,作为对乡村康庄工程的配套设施,__市的农村客运站建设也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一部分农村客运站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为改善农村群众乘车条件,构建乡村客运网络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土地、资金、客流等因素的限制,客运站的建设步伐在__推进较慢。截止20xx年底,__全市建成乡镇级三级客运站1个,乡镇级准四级站5个,简易站8个,农村回头站10个,农村港湾式停靠站35个。20xx年在建和改建的乡镇准四级站有:莲都1个、缙云1个、松阳县4个、遂昌县4个、云和县2个、龙泉市1个、庆元县1个,共计14个;在建的农村回头站和港湾式停靠站或招呼站共有89个。目前我市在建和建成的乡镇客运站(简易站)共28个,仅占全市乡镇的14.9;建成和在建的行政村回头站和港湾式停靠站或招呼站共134个,仅占全市行政村的3.85和已通等级公路行政村的4.88。农村客运站的建设已经远远落后于公路建设步伐,大多数农村群众仍然在风雨烈日下等候乘车,这种状况已经不能适应__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二、__市农村客运站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没有在思想上引起重视。一些乡镇和行政村领导对农村客运站的建设不够重视,认识不足,建站的积极性不高。在农村公路的建设和客运站的建设两者之间,往往偏重于前者而忽略后者。一些乡镇领导认为公路建成了,大功已成就,客车开通了,群众出行有车乘,客运站建与不建问题不大。
二是农村客流实载率低。由于大量农村人员从事劳务输出,使农村常住人口数量明显减少,除逢年过节期间外,平常在农村留守的大多是老弱病残人员,流动性较小。据调查,我市三级农村客运网通乡镇线路班车年均实载率为58.5,通行政村线路班车实载率为48.6。为此,经营农村客运的运输业户基本上处于保本或微利状况,很难支付再次进站的费用,失去了以车养站的费源支持。由于无利可图,依靠社会力量建设客运站也就成了一个难以实现的美好愿望。
三是农村土地问题的制约。在__全市,重要集镇的客运站仅有4个,占全市重要集镇的20。如莲都的碧湖镇、大港头镇、龙泉的安仁镇等均因土地价格的问题,客运站的建设难以落实,三年来经过反复的协商,但至今没有进展。建造一个等级客运站,需要土地约20xx平方米,征地费用就要50万元。
四是农村规划的不配套。由于__各地的乡镇规划在几年前已经基本完成,有的乡镇基本布局已形成,近年提出的农村客运站建设没能列入小城镇发展规划。
五是建站资金明显不足。按目前__农村房屋的建设成本,建成一个准四级站需60-70万元,交通部和省交通厅共补助30万元,缺口约30万元。__多数县级财政为“吃饭财政”,为了建设康庄工程已经“勒紧裤带”,难以再顾及农村客运站的建设,乡镇财力更是无从谈起。
三、__市农村客运站建设构想
农村客运站是农村客运的枢纽,是农村客运市场管理、安全管理和运输服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是联系人、车、路的结合点,是实现农村道路运输市场各要素间有机结合重要设施。根据__的实际,农村客运站的建设应立足于规划先行、路站同建、简易为主的原则。除少数人口密集,客运枢纽作用比较明显又具有建站条件的乡镇,建设四级或以上客运站外,一般乡镇以简易车站或回头站为主,通过与各行政村的港湾式车站和沿途的招呼站相连接,形成广泛覆盖的农村客运站站点网络,实现客车进站,旅客归点。在农村客运站的运行费用上,原则上要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维持客运站的正常运转,尽可能地减小进站经营业户的经济负担。
四、加快__市农村客运站建设的措施
1、要编制规划,注重实效。组织人员深入实地进行调查,并结合各地的实际编制__市农村客运站建设规划。同时要
将农村客运站规划与各地的乡镇、村规划相衔接,使规划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与此同时,要争取各级出台支持农村客运站建设的政策,为农村客运站的建设、使用和管理提供政策保障。
2、要路站同建,统筹实施。在农村公路的设计、审查、施工、资金拨付、竣工验收各个环节,要将客运站的建设用地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严格把关,确保客运站的用地并留有余地,努力做到路站同建,同时投入使用。
3、要因地制宜,加快建设。乡镇客运站的建设必须考虑到有利于群众的乘车,不宜远离中心地带。在保证满足停车和旅客候车的前提下,可以考虑与运管站相结合,与各类市场相结合、与行政村办公用房相结合等。土地征用应根据土地所有者的意愿,采取土地置换、带地入股、租赁等多种形式,既要保证客运站科学选址,又不能损害老百姓的利益,以此突破土地制约瓶颈,加快客运站的建设。
4、要统一标识,各具特色。在农村客运站的建设中要根据__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设计建造一些具有当地特色并能反映民风民俗的客运站,为美化__农村增添风景。条件许可的,可以在沿线港湾式车站建造简易用房,以出租的方式提供给相关经营人员,实行站店结合,为乘车群众提供一些简便的服务。要规范客运站标识,农村客运站的标识必须统一规范,便于群众和外来旅游人员的识别。
5、要强化管理,发挥作用。运管部门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农村客运站的管理,要向运输业户和群众宣传有关交通法律法规,积极做好引导,确保客车进站停靠,旅客进站上下车,使之成为良好的交通行为习惯。要监督站务人员的经营行为,加强业务指导和督促,使其提高服务质量,让农民真正享受到进站候车的方便与舒适。同时,加大对站外经营的打击力度,维护进站经营业户的利益。根据各乡镇的不同情况,完善客运站配套设施,拓宽客运站服务领域,增加客运站的服务功能,以提高经济效益,将农村客运站建成集停车、住宿、餐饮、配客、组货、配载、车辆维修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型道路运输综合服务站,减少向进站车辆收取费用,实现以站养站。
【农村的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农村调研报告05-26
农村党建调研报告06-20
农村扶贫调研报告02-22
村官农村调研报告12-24
农村产业调研报告10-15
农村发展的调研报告03-06
有关农村调研报告03-10
农村沼气调研报告01-04
当前农村调研报告11-09
农村离婚调研报告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