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是活有机体的基本组成成分,是维持生命、保持细胞外形、构成各种体液所必需的物质。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饮用什么水也成了人们要认真考虑的重要问题。一时间,饮用矿泉水、纯净水、山泉水成了流行的时尚,从而掀起了一场新的饮用水革命,水真正成为了一种生活消费的商品。一花开后百花繁,XX市场上的饮料桶装水也伴随着XX建区设市的步伐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一个饮料产业链,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而饮料桶装水质量也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
一、桶装饮用水生产企业基本情况及质量现状
饮料桶装水是国家对28类食品实施准入产品之一。截止目前,XX市共有桶(瓶)装水生产企业62家。现已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生产企业19家(已获证10家、待颁证9家),其中:巴州区11家,南江县2家,通江县2家,平昌县4家,占应取证的30.6%。从我市申报食品米、面粉、植物油、酱油、食醋5类食品统计数据来看,大米近3年已有16家生产企业获证,而现在饮料桶装饮用水获证超过了大米加工业,而且还有继续发展的势头。可见,庞大的商品水市场推动了水业经济的发展。
根据近两年国家监督抽查我市桶装饮用水结果来看,我市2004年桶装饮用水质量平均抽查合格率为46.5%,2005年上半年抽查平均合格率为58%,下半年监督抽查平均合格率为62.5%。从数据上反映出通过对饮用桶装水实施市场准入制度以来,部分饮用桶装水厂改变了生产环境,改造了生产设备,加强了对产品质量的监控力,使目前饮料桶装水质量有所回升。但产品质量合格率仍然很低,平均为55.66%,纯净水不纯的问题已经引起各级政府、消费者普遍关注。问题出在哪里?我们从饮料桶装饮用水31个检验项目中经过筛选,其中不合格项主要集中在“微生物”、“菌落总数”、“电导率”、“游离氯”、“高锰酸钾”和“标签”等项目。如,“游离氯”和“高锰酸钾”消耗量指标不合格,表明是桶和消毒后清洗不彻底,导致消毒液在产品中残留,污染了饮用水。“电导率”是纯净水的主要指标,电导率高表明水中杂质含量高(国家标准规定电导率应小于或等于10,而实际测量却高达41.1,超过国家标准3倍)。“亚硝酸盐”超标,则表明生产设备没有按规定进行保养和维护。“微生物”和“菌落总数”(国家标准规定,纯净水、天然矿泉水中菌落总数含量每毫升分别不得越过20~50个,而抽查发现菌落总数最高的为200~500个,超过国家标准10倍),则表明生产环境车间缺乏杀菌和空气净化设备,生产区、灌装区与周边环境未彻底隔离分设等原因所致。目前,我市虽有19家桶装饮用水生产企业获证或待颁证,但也仅占全市饮料桶装水应获证的20%。
二、导致桶装饮用水产品质量堪忧的原因
通过我们的调查,以下薄弱环节是导致本市饮料桶装水质量堪忧的主要原因。
1、企业放松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各企业目前程度不同的均存在质量意识淡化、管理弱化、设备老化的“三化”问题,加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学习后不宣传、不落实,抱着等、观看的心态,部分企业虽有制度,但不按制度办。如按规定凡进入灌装车间的操作人员其手和鞋子必须经过清洗消毒方可工作,但多数企业管理人员任凭工人随意进出,消毒池中的消毒液比例不够,达不到消毒的效果,也有个别企业消毒池就是一池清水。
2、生产设备、技术力量先天不足。一是生产设备先天不足、带病工作是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的基本原因之一。有的企业灌装设备工作不正常,工人违章手工进行操作。特别是校办饮料桶装水企业多数是简易灌装设备,有的臭氧发生机出现却继续生产或为了降低成本根本就不更换活性炭、反渗透膜,还有的根本不用任何设备处理水质,就直接将水接进桶,封盖后冒充合格纯净水。二是技术力量薄弱是通病。大多数小企业缺少既懂食品卫生又懂机械的专业技术人员,多数企业法人代表既是老板又是操作工,忙时请一、两名季节工,只图把水装进桶,不管产品质量合格不合格。三是检验无手段,检验人员无能力。有部分企业有检验设备并未开展工作,对自己的产品其质量是否合格基本上是心中无数,相当部份企业既没有检验设备和人员,也未向法定机构送样检验,产品就直接出厂。加之一些企业认为自己有关系、有销售对象,是黄帝女儿不愁嫁,无形地助长了不合格产品和企业生存的空间。特别是部分校办饮用水企业,认为学校用水是内部销售,学生不是消费者,因而成了桶装水生产企业不合格产品和固定收入来源的渠道。
3、包装水桶不规范,消毒不彻底造成细菌繁殖。目前市场上用来包装纯净水的桶主要有两种:PET桶和PC桶。根据国家《定型包装饮用水企业生产卫生规范》的规定,循环使用必须是由聚碳酸酯(PC)材料制成,以保障回收质量,而我市多数企业使用的是PET材料,比PC桶差,长期反复使用致使其表面模糊、易变形、不易洗净、易污染。再加之回收桶污染程度各异,有的企业在消毒时候偷工减料,达不到消毒目的,也有的企业仅有清水冲洗,给细菌繁殖铺设了温床,创造了条件。
4、卫生环境极差。我市饮料桶装水生产企业绝大多数都设在城乡结合部或人居集中地段,周围环境极不卫生,一间厂房30—40个平方米,做个铝皮箱装水、修几个滤池、配几个活性炭棒就开始生产水,使生产环境“先天不足”,卫生条件难于保证。加之部分业主抱着我要吃饭,我不图发展,只需解决温饱,看你把我怎样。因而,在生产和管理上始终徘徊在企业管理的初级阶段,很难保证质量安全。
四、建议与对策
1、抓质量意识,疏通堵塞点。我市饮料桶装水企业大都处在底子薄、规模小、条件差的境地,与《食品饮用水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的要求相差甚远,大多数企业不具备条件申办证书,若令其停产,生产者仅有的一点收入也断了路,因而建议小企业联办壮大或转产,企业要加强质量管理工作,尤其是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实现“人、机、料、法、环”的全过程管理,动员职工全民抓质量,堵漏洞,促发展。
2、抓典型引路,提高产品质量合格率。进一步深化饮料桶装水的食品市场准入工作,落实卫生监管职责,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引导饮料桶装水业向规范化、科学化发展。大力宣传宏扬优品典型,揭露曝光食品质量违法犯罪行为,提高饮料桶装水企业阳光工程,指导他们精打细算,改造落后环境的认识。同时,认真落实好政府部门依法行政,做到不越权、不越位,各相关部门强管理,使市饮料桶装水的总体质量水平有较大提升,并保持长期稳定,以确保广大消费者饮水安全。。
3、抓产品强制检验,不放过任何不合格点。采取强制检验措施,对不经检验和不合格产品就出厂进行销售者,坚持按制假售假和伪造数据重处,对两次监督抽查不合格生产企业,坚决给予停止生产、停止销售,并公告于众。
4、抓强强联手,重拳打击要害点。与工商、卫生、药品监管等部门联合执法检查,做到信息互通,对卫生条件不符合要求的食品生产企业、长期产品质量又不合格也无条件申办食品生产许可证的饮料桶装水厂,建议卫生部门取消卫生许可证和建议工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建议供水、供电部门停水、停电,使他无生存和合法地位的存在。
5、抓监管督查,截断源头点。由于饮料桶装水在利润的驱动下,某些企业缺乏起码的道德良知,长期采取以自来水、冒充纯净水的企业,坚决按照国务院《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监督管理条例》的要求,从2005年9月1日起,凡未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桶装饮用水生产企业坚决“坚壁清野”,从源头上杜绝产品质量的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