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种相对成熟或理性的思维来认知对待,让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的对一种事物由感官触摸而到以认知理解的状态,并形成一种相对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识思维...但同时,人有着自我意识上的思维,又有着其自我的感官维度,所以,任何教育性的意识思维都未必能够绝对正确,而应该感性式的理解其思维的方向,只要他不偏差事物的内在;教育又是一种思维的传授,而人因为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又有着另样的思维走势,所以,教育当以最客观、最公正的意识思维教化于人,如此,人的思维才不至于过于偏差,并因思维的丰富而逐渐成熟、理性,并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拥有最正确的思维认知,或许,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在放寒假期间我参加了XXXX乡XXXX村的吉祥调查活动,在调查期间让我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艰辛,收获的喜悦,在实践期间我主要做了一下工作。
我们调查了XXXX村受教育状况,村民中有30%受过初等教育、1%收到过高等教育。我在村里只有13个高中生。如今儿童的上学年龄限制到6岁,但有50%的孩子八岁才开始上学。
我们还调查了农民的生活状况,据调查,农民的粮食、蔬菜,肉制品子给,只买一些油盐。因此大部分家庭每月生活费在100元以下。
经过这一段时间与乡亲们的接触,我深深的感受到:农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起城市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越是贫穷地区的人们对教育的渴望越强烈。教育之后的根源不在于落后而在于经济的落后。
在我们调查的家庭中有80%的家庭的三分之二家庭收入用于孩子的教育,绝大部分的家长非常希望孩子能上到大学。我依然清楚的记得乡亲们朴实的话语,搞调查时,当问及孩子们的学习情况时,他们总说:我的孩子们能像你们一样
就好了,其实我们这么辛苦,啥也不图,就希望他们多学点东西,找一条好的出路,还记得有个老汉对我们说:“俺孩子能上到哪,我就供到哪,就算砸锅卖铁也得上。”由此,我们转过头来想一想,一个地区是否重视教育能单凭入学率或人口文化水平来衡量吗?答案是否定的。对于农村来说,判断人们重视教育程度的标准应该是他们用于教育的开支所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虽然农村经济落后,他们比城里人更渴望受到教育,更渴望个个能考上大学。当你看到周家村的乡亲省吃俭用供孩子们上学的时候;当你听到老汉说砸锅卖铁也得上的时候,你还会说他们不重视教育,还在扳着指头数有几个失血儿童吗?那么,盲目的给多少贫穷地区扣上不重视教育,教育意识薄弱之类的帽子是不是过于武断,是否还有某些歧视成分呢?不是因为我是一个农村的学生我才说这样的话,而这是我们调查的真实情况,而且在这一方面我有过亲身的体验。
从开始调查到调查结束,我的心情经历过一次次的万千感慨,一遍遍的心潮澎湃。在与乡亲们从接触到磨合再到打成一片,乡亲们对我们的关怀备至,带我们如亲生儿女。我们体会到乡亲们的淳朴的关怀,也感受到了农村对只是的渴求,对富裕的渴望。面对这份慎重的情谊,我们都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XXXX村的父老乡亲们做出贡献。但是对于有一些想法的我们只想得到却无能为力帮助他们,然而现今我们只能在宣传XXXX村成功的经验的同时,提一些不够成熟的建议
社会上的很多东西单从课堂上是难以得到的,因为我们必须走向社会,深入农村,农民的现状,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才能真正在实践中增长我们的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