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环境污染整治调查报告

时间:2022-10-19 09:43:36 调查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环境污染整治调查报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本文将介绍环境污染整治调查报告。

环境污染整治调查报告

  环境污染整治调查报告(1)

  “五水共治”与广大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4年的 “五水共治、治污为先”已经如火如荼开展,为更全面多角度地了解我市垃圾河清理和污水治理情况,收集群众身边还未清理的垃圾河、污染比较严重的黑臭河,并寻找存在的各种污染源等,征求受访者对五水共治的意见建议,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在温州市统计局指导下,xxxx4年7月-8月,xxxx市统计局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五水共治”整治情况民意调查。

  一、调查总体情况

  此次调查的对象主要是沿河沿岸的居民,这些人群生活在河流附近,对“五水共治”的各项工作及成效有着更为直观的了解,使调查的结果更具说服力。根据各镇街平原村的分布抽取20个村,每个村计划完成15份样本,计划共完成调查问卷300份。调查采用入户调查和简单随机抽样方式,委托第三方调查机构进行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00份。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公众对“五水共治”整治情况知晓程度和满意程度仅有40.9%和62.8%。

  二、沿河居民生活方式反映

  1、沿河居民生活污水大部分经过化粪池沉淀后排入河流。在对“您家产生的生活污水是怎么处理的?”问题的调查中,有72%的被调查者选择“经过化粪池沉淀后排入河流”,有20.3%的被调查者选择“纳入污水管网由污水处理厂处理”,还有7.3%的被调查者选择“直接排入河流”。选择“纳入污水管网由污水处理厂处理”都为城区沿河居民。

  2、生活垃圾基本实现集中处理。在对“你们当地的生活垃圾是怎么处理的?”问题的调查中,有9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村统一收集处理”,仅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随意堆放,自行处理”。

  三、沿河居民对“五水共治”整治工作知晓和满意情况

  “五水共治”整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不会一蹴而就,更不会一劳永逸,要正确对待整治状况。

  1、仅半数以上沿河居民知道“五水共治”整治情况。在对“您知道我市各地正在开展的“五水共治”吗?”问题的调查中,有17.5%的被调查者选择“知道,比较清楚”, 有39.3%的被调查者选择“听说过,但具体不太清楚”,有43.3%的被调查者选择“不知道,没听说”, 计算知晓率仅为40.9%。沿河居民主要通过电视新闻、报纸和网络了解“五水共治”整治情况,有57.1%的人通过电视新闻了解,有25.9%的人通过报纸了解,有31.2%的人通过网络、微博、微信了解。

  2、近三分之二沿河居民满意“五水共治”整治效果。在对“您对我市前一阶段“五水共治,治污先行工作” 的效果满意吗?”问题的调查中,选择“满意、较满意、一般”的被调查者占66%,选择“不太满意、不满意”的被调查者占16.3%,选择“不知道”的被调查者占17.7%。针对66%的满意居民,当问到“若满意,您认为取得比较明显的成效有哪些?”的问题时,有77.3%的被调查者认为“河面漂浮物的打捞和保洁”有明显成效,2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河道清障、河岸驳坎”、“沿河垃圾箱配备”、“治理乱倒、乱抛垃圾垃圾”、“清运、填埋工作”等工作有明显成效。针对16.3%的不满意居民,当问到“若不满意,则主要是哪些方面不满意”的问题时,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不满意“还有很多污染的河水没有治理”;超过三成的被调查者不满意“治理力度不大,存在应付或造假”、“边治理边污染,出现反弹和回潮”、“只治理大的河流,小的黑臭河都没有动”;超过一成的被调查者不满意“工作不细,治理成效不明显”、“治理后续工作没有跟上,造成浪费”、“宣传工作没跟上”。

  四、沿河居民对“五水共治”治理难度情况评价

  1、“固体垃圾倾倒污染”、“生活污水、粪便直接排放”、“重污染企业未搬迁,企业污水乱排放现象很严重”是沿河居民心目中水污染的主要形式。调查数据显示,42.7%的被调查者认为在河道边存在“固体垃圾倾倒污染”现象,42.3%的被调查者认为在河道边存在“生活污水、粪便直接排放”现象,35%的被调查者认为在河道边存在“重污染企业未搬迁,企业污水乱排放现象很严重”现象,13.7%的被调查认为在河道边存在“餐饮业污染”现象,10.3%的被调查者认为在河道边存在“农业生产污染严重(农药、化肥等)”现象,7%的被调查认为在河道边存在“畜禽养殖污染较多”现象,6.3%的被调查者认为在河道边存在“船舶油水污染”现象。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污染源查找工作,加强防范。

  2、沿河居民认为污水治理工作主要困难为“沿河居民保护意识差,边治理边污染”、“ 管理部门执法薄弱,缺乏有效管理手段”、“整治周期长,难以持久”。调查数据显示,52.3%的被调查者认为污水治理工作主要困难为“沿河居民保护意识差,边治理边污染”,45.7%的被调查者认为污水治理工作主要困难为“管理部门执法薄弱,缺乏有效管理手段”,39%的被调查者认为污水治理工作主要困难为“整治周期长,难以持久”,33.3%的被调查者认为污水治理工作主要困难为“工业、商业和农业主要污染难以根治”。提高居民素质,建立健全一系列行之有效、符合实际的管理机制,势在必行。

  3、与上年相比,沿河居民感觉垃圾河清理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明显好转。调查数据显示,在访问的7个项目中(表1),只有“垃圾河清理”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两个项目,达到半数以上的居民同比感觉好转,分别有71.33%和64%。而“重污染行业整治”和“养殖行业整治仅27.33%和18.33%”。

  表1:沿河居民对“五水共治”整治情况与上年同比反映情况

  单位:%评价方面明显好转略有好转基本不变略有恶化明显恶化说不清1.垃圾河清理23.00 48.33 23.00 1.33 0.67 3.67 2.河边违章建筑9.67 28.33 40.00 2.67 0.00 19.33 3.河道两边的绿化15.00 23.67 51.33 3.00 1.67 5.33 4.污水处理情况8.33 36.67 44.00 4.00 0.00 7.00 5.生活垃圾集中处理17.67 46.33 31.00 1.33 0.67 3.00 6.养殖行业整治7.00 11.33 31.67 3.00 0.33 46.67 7.重污染行业整治8.00 19.33 28.67 3.33 5.00 35.67 五、小结和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调查显示,有30%的沿河居民认为污水治理的有效措施为“开设电视专栏,直接曝光污染水环境的现象和行为”,有19.7%的沿河居民认为污水治理的有效措施“ 加大宣传力度,争取群众配合支持和参与”。要把“五水共治”作为促转型、优生态、惠民生的重中之重。抓紧在全市进行更深、更广、更细地宣传发动,提高居民的素质,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五水共治”的积极性,形成全民参与的浩大声势和浓厚氛围。

  2、完善政策制度,强化治水保障。要加强治水政策研究,尽快形成有利于治水的激励机制、惩戒机制和要素保障机制和廉政监督机制。要狠抓监督考核,把治水作为各部门各镇街重要的实绩考核内容。要加大监管和打击力度,建立各级各部门联动的执法监管机制,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等手段,从严从重处罚偷排漏排行为,始终保持零容忍的高压态势。调查显示,48%的沿河居民认为污水治理的有效措施为“加强对工业污染和养殖污染的监管和执法力度”, 47.3%的沿河居民认为污水治理的有效措施“加强对乱扔、乱倒行为的处罚”。 21.7%的沿河居民认为污水治理的有效措施为“落实治水责任制,谁污染谁治理”。

  3、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河道整治力度。加强截污纳管工程建设,要及早开展农村生活污水三级管网专项规划编制,实施和提升农村污水治理。将沿河两岸的企业单位及居民区的排放污水纳入污水管线内。落实河长制,要建设引水配水工程,加大水体置换,使水体流动起来,变“死水”为活水,提高水质。调查显示,46%的沿河居民认为污水治理的有效措施为“加强污水处理厂、污水管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40.3%的沿河居民认为污水治理的有效措施为“定时清理河道垃圾”。

  环境污染整治调查报告(2)

  xx乡位于xx省xx市xx区西北郊,全乡总面积33.61平方公里,总人口1.6万人,农业人口1.38万,耕地面积17148亩,乡境内交通发达,距xx城区13.6公里,xx市经济技术开发区6公里。新建设的长韶娄高速公路和娄北连接线给小碧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这里距长沙95公里,一个小时的车程,从娄北连接线到xx城区仅15分钟车程,已成为投资新热土。

  小碧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是省高效生态农业示范试点乡,近年来形成了xx黑猪、家鸡、油菜蔬菜、花卉苗木、杨梅、葡萄等为主的规模化种养业,产业结构调整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随着养殖业的高速发展和扩张,由于发展与养殖治理污染的矛盾未得到同步解决,养殖排污的问题也日趋严重,排放的污水对周边的水体、土壤与空气等环境造成一定污染,给环境保护也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因此,加强对养殖业污染防治也成为xx乡养殖业发展面临的瓶颈和难题。

  一、xx乡养殖业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xx乡的养殖业在国家各种惠农政策的扶持和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以及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得到了快速发展,全乡养殖规模化、标准化、良种化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全乡共有规模化肉牛养殖场1个,蛋鸡和肉鸡养殖场两家,年出笼成品蛋鸡、肉鸡56万余羽,养羊专业合作社1个。重点产业牲猪养殖业发展迅猛,已建成规模养殖标准化养殖小区(场)11个,全乡2013年出栏牲猪84000余头,常年存栏牲猪48000多头,其中存栏万头以上养殖场1个—xx湘村黑猪原种场。存栏20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6户,存栏150头以上的养殖户105户。

  二、养殖业造成环境污染情况及原因分析

  (一)环境污染情况

  目前,全乡共有养殖户约1800多户,其中绝大部分为散养户,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户)有200多家。我乡是牲猪养殖大乡,污染主要集中在猪粪、污水的排放上,排放的污染物主要是污水、粪、尿,排放的主体主要是规模养殖场和规模比较大的养殖户,上规模的养殖场(户)在养殖过程中都大力推行“畜禽—沼—果(鱼、菜、稻)”等生态养殖,使养殖排放的污水、粪便、尿液在循环利用及无害化处理上得到了一定程度解决。但随着养殖量的不断增长,由于发展与养殖治理污染的矛盾未得到同步解决,各种养殖排污的问题也日趋严重:湘村高科黑猪原种场常年存栏养殖黑猪万头以上,建设有标准化栏舍18栋,猪粪和污水处理也最规范,建设了800立方的沼气池、死猪处理池等环保处理设施,但污染问题仍未得到缓解,所在的集和村有五个组100多亩水田因猪粪污水注入导致土壤过肥,导致水稻空穗,颗粒无收,十余口池塘鱼虾绝迹,成为臭水塘,周边地表和地下水也受到污染,经检测养殖场周边水质,各种细菌含严重超标,人畜安全饮用水不得不从其他地方解决;十字养殖小区存栏猪2000多头,尽管建设了污水收集池,生化池等各种设施,并且定期将猪粪、污水运上山浇树,但由于养殖规模大,猪粪污水多,无法及时全部处理,雨季曾发生过污水溢出,流入池塘导致大规模死鱼现象;高坪村原是全乡第一个养殖大村,全村共有大小规模养殖户40余户,存栏牲猪6000多头,由于地势较高,猪粪污水大量流入高灯河,导致xx乡境内高灯河沿线7个村受影响,现限制养殖,规模养殖户大幅减少。各养殖场由于排放的污水对周边的水体、土壤与空气等环境造成一定污染,给环境保护也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因此,加强养殖业污染防治也成为xx乡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和重要内容。

  (二)主要原因

  1、养殖户环保意识薄弱,对养殖污染缺乏科学的管理。对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防治工作的紧迫性认识不足,重养殖轻治理,没建设好与养殖相配套的排污处理设施,采取直接、间接排放或蓄集污水,严重影响了周边环境,没有做到环境污染治理与养殖持续发展相协调。

  2、片面追求规模,没有严格执行国家的环保标准。大部分的养殖场受利益的驱动,片面追求养殖的规模,把有限的资金全部都投入到养殖生产当中,对环境污染处理设施的投入很少,没有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进行养殖污染物排放,给养殖污染治理带来了困难。

  3、规模化养殖过于集中,密度过大,增加了污染治理的难度。xx乡主要有高坪、十字、集和、桐梓、同安等村牲猪养殖户较多,集中养殖有利于养殖户开展防疫、饲料、种猪采购、牲猪销售运输等优势,降低养殖成本。但其缺点是排污量过大,难以治理及利用。各规模化养殖场都建设了相应的猪粪、污水处理设施,养殖户都建设了一至两个沼气池,污水池,但远不足以解决污染物排放问题,并且由于量大,治理难度高,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4、治理成本高,经费不足,措施不到位。养殖业污染环境防治是一项工作难度大,资金投入多的工作,十字村养殖大户李长青养殖牲猪1000余头,建设了大型沼气池和污水池,同时在屋后承包了100多亩荒山种树、养鸡,将猪粪、污水运上山浇树,但仅限于人工挑运,现今劳动力工价高,雇工请人都不合算,而最理想的办法是建设一个泵房抽取污水,尽管动物防疫部门有项目和扶持资金,也鼓励养殖业这么做,但经核算,他个人需投入的资金达90余万元。相比治污设施的高额投入,养殖户显得有心无力,只能建设一些面积小的沼气池、化粪池等处理设施经简单处理后就直接排出外面,造成了很大的环境污染。

  三、目前采取的环保措施和成效

  (一)大力实施标准化建设。我乡大力宣传牲猪标准化养殖,引导养殖户积极转变传统养殖模式,大力推进标准化养殖,努力整合现有资源,发展规模化养殖小区,全乡已建设高坪、十字、集和和湘村高科四个规模化养殖小区,使养殖环境得到不断改善,养殖业主的环保意识不断提高。

  (二)推行生态养殖。大力推广“畜禽—沼—果(鱼、菜、稻)”等生态养殖模式,实行循环利用。全乡共建设大小规模沼气池320多口,以沼气为纽带,将畜禽粪便进行沼气发酵无害化处理,沼渣沼液作为植物种植有机肥,利用沼气副产品沼渣沼液部分替代化肥农药,从而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治污效果和资源综合利用率。

  (三)控制污水排放。畜禽养殖场远离居民生产区、生活区。养殖场的排水系统推行雨污分离,污水系统采用干法清粪工艺,做到干湿分离、雨污分离、料水分离,不与尿水、污水混合排出,有效地降低了污水浓度和排放量。

  (四)加大环保宣传力度。通过城乡环境卫生整建活动和创国卫工作,我乡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法》、《动物防疫法》、《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办法》及《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等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养殖户环保意识,引导养殖场做好环保工作。

  四、养殖业环境污染防治的建议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养殖业污染治理工作点多面广,治理难度大,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应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成立以政府为主,水产畜牧、环保、公安等部门参与的管理部门,为养殖业污染治理提供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并明确相关部门职责,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治理方案,落实工作措施,统一进行治理。

  (二)加强宣传,提高认识。要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有关法律、法规,提高养殖户的思想认识,自觉开展清洁养殖。有关部门要增强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切实把养殖污染治理工作落到实处。

  (三)坚持种养结合的一体化养殖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业。整合养殖资源,采用既养殖又种植的模式,发展一体化养殖,使畜禽污染物有充足的土地利用、消化;同时推广“猪—沼—树(鱼、菜、树)”和“猪—沼—草—猪”等生态养殖模式,实行循环利用,达到减少环境污染和自我治理改善的目的。

  (四)推广采用科学工艺养殖,减少污染物排放。在养殖场中推行猪粪干、湿分离的处理模式,做到干湿分离、雨污分离、料水分离,有效在设施上和工艺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使粪便和污水排放大幅减少。

  (五)加大治污投入,有效解决现有污染问题。引导和扶持具备条件的规模化养殖户建设泵房,将污水抽上山浇树,配备污水抽运车,将污水及时清运到农场、菜地,既可解决养殖地污染问题,又可使这些优质有机肥变废为宝,提高蔬菜、瓜果等农产品的品质。

  (六)坚持防治并重,杜绝新污染源的产生。在抓紧对现有养殖场环境污染治理的同时,要坚持防治并重,以防为主。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和规定,在水源保护区、生活区附近禁止新建养殖场,搬迁现有污染严重的养殖场。对新建养殖场在立项、选址、环评等方面严格把关,尽量考虑与蔬菜、水果基地等农业生产基地相结合,引导养殖场走综合利用的路子实现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现代养殖业,提供优质肉类产品,是满足城乡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同时也是农村居民群众的一条生产致富路子,但在发展养殖业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农村环境的保护,xx乡牲猪养殖业的发展壮大,首先必须解决的就是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的问题,只有通过实施有效的治理,通过集中、搬迁、整合养殖场,规范养殖方式,投入治理资金,配置相应污染物处理设备,才能逐步实现污染物化废为宝,变害为利。将养殖业产生的废物转化为种植业可利用的资源,最终实现种养结合、互为促进的良性生态农业生产链,促进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环境污染整治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环境污染整治工作总结02-09

环境污染的调查报告07-09

环境污染调查报告06-17

对环境污染的调查报告12-18

对环境污染的调查报告02-24

环境污染的调查报告10-27

(精选)环境污染调查报告12-13

环境污染调查报告06-21

环境污染调查报告优秀03-11

环境污染情况调查报告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