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案件调查报告范文
随着我国农村各项改革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农村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但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因素在一些地方还相当突出,农村、农民犯罪案件数量所占比例仍居高不下,影响到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新农村,应引起足够重视。实习期间我在指导老师和刑三庭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刑三庭2007年上半年受理的各类“涉农”刑事犯罪二审和复核案件进行认真的调查,就当前涉农刑事案件的特点、成因及对策作了简单的分析。
一、涉农刑事案件的特点
高院刑三庭2007年上半年间,共受理各类涉农刑事二审和复核案件75件82人,分别占同期受理的刑事案件总数的78%和人数的80.5%。这类案件的特点:
1、犯罪案件数较多,占刑事案件的绝大部分。这个从上面的比例就可以看出来了。
2、犯罪类型相对集中,主要是侵财、暴力、和危害公共安全犯罪。
2007年上半年间,受理涉农盗窃、抢劫、抢夺案件30件35人,占同期涉农刑事案件的案件数的40%、人数的42.6%。受理涉农故意杀人3件3人、故意伤害案件7件9人,约占同期涉农刑事案件的案件数的14.7%、人数的14.6%。此类案件诱因多为家庭、邻里纠纷,具有突发性和随意性,被害人多为家庭成员或邻里;行为人手段残忍、不计后果,社会危害性大。
3、青少年犯罪倾向突出。被告人的犯罪年龄呈低龄化,被告人中30岁以下的约占65%。有相当部分是未成年犯罪。
4、共同犯罪较多,交叉结伙作案突出。
在农民犯罪中,多以老乡或同村、亲属结伙为纽带,形成帮派,结伙交叉作案。这些犯罪团伙成员因为相互熟悉了解,往往寥寥数语,就一拍即合,迅速达成犯罪共意,倚仗人多势大,胆大妄为,作案率较高。特别是在盗窃、抢劫、破坏油田设施等刑事犯罪中,多为2人或3人以上的农民团伙作案。
5、被告人文化水平较低,法律意识淡薄。
在农民被告人中,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农民犯罪总人数的70.84%,其中文盲占10.42%,小学占16.67%,初中占43.75%,高中占12.5%,中专或大专占16.66%.农民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识淡薄,是容易发生犯罪很大的原因。
6、是毒品案件居高不下。2007年以来,受理涉农毒品案件6件7人,占同期涉农刑事案件的案件数9%、人数8.2%。
7、“劳释解教”人员犯罪现象比较突出。犯罪人员中,有犯罪前科、曾受过刑罚处罚或劳动教养的占同期涉农刑事案件的案件数10.5%、人数8%。
8、犯罪人员中吸毒人员所占的比例较大,特别是在盗窃、抢劫、抢夺案件中尤为突出。
9、犯罪以男性为主,在82名被告中仅有3名为女性。
二、涉农刑事案件多发的原因
目前"涉农"刑事案件的发案,有着各种复杂的主客观原因,既有犯罪主体自身的因素,也有深刻的社会原因。
1、农村劳动力过剩,城乡差距增大,大量农民涌向城市,但不能及时吸收安置。
虽然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国,但是农业生产力水平仍较低下,以土地为生的农民收入普遍较低,城乡差别越来越明显,有的农民,特别是年轻的农民,出现明显的心理反差。少数青年农民厌恶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活,他们有田不种,有活不干,游手好闲,而且崇尚高消费,但又不想通过自己的辛勤汗水来获得劳动果实,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也有很大一部分农民,为了过上比较“安逸”的生活,外出打工。不能对大量涌向城市的农民进行妥善安置,有的民工因无技术、生活无保障,从而铤而走险,违法犯罪。
2、教育不到位,腐朽没落思想乘虚而入。
近几年,随着高校的连续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在社会特别是农村形成了新的“读书无用论”。在农村有大量的适龄儿童只上完初中甚至小学,就算“完成学业”。这部分人文化素质低,法制观念淡薄,精神空虚,抵抗能力差。常会因一些琐事而引起争斗,从而酿成大祸。同时,腐朽没落的文化渣滓也乘虚而入,他们禁不住诱惑,学习影视剧中的抢劫、盗窃、伤害等犯罪,闯入法律的禁区。农民的文化程度低、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淡薄。一些农民不学法、不懂法、不知法的'问题仍然存在,有些犯罪嫌疑人为追求一时的刺激,或者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做出了违法犯罪的事,但只是认为自己的行为不对,并没有意识到已经触犯了刑律,构成了犯罪。
3、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比较匮乏单一,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健康的娱乐活动很少,部分农村居民在文化知识与思想道德等方面教育与城镇还是有着明显的差距,农民特别是青少年由于自身识别是非的能力较差,是非观念淡薄,思想上易受社会上一些不良文化的影响,丧失道德正义感,有时为了谋取得个人私益而不择手段,不惜损人利已。
4、城乡、贫富差距拉大,导致心理不平衡。一些农民因自身无一专长,致富无门,又不愿脚踏实地干,却总想一夜暴富。看到周围的人富了起来,心理失衡,采取盗窃、抢劫等犯罪手段以达到致富的目的。
5、农民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侵害农民合法权益行为时有发生。
农民的经济负担,国家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农村执行的却不够严格,各种名目的税费、集资、提留严重超出农民土地收入承受力。农民离开农村到城里打工,工头老板经常无故苛扣民工的打工费,甚至根本不予兑现。农民无论是在家劳动,还是外出打工,如果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就很容易为了生计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6、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有欠缺。部分农村家庭因工作生活负担重,对孩子往往采取粗放式的教育,导致孩子因缺乏家长的管束而失控。特别是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很多留守孩子的家庭教育出现了空白或不足,导致孩子自私、冷漠、精神空虚,易受社会上的不良影响思想蜕变变质;一些学校以追求升学率为目标,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电影、电视和网络上的不良文化的影响,误导某些学生道德偏失;部分青少年从学校毕业或者缀学进入社会后,得不到正确的引导、有效的监督和社会关怀,容易迷失方向走上犯罪道路。
7、部分农村基层组织管理职能弱化,对犯罪预防控制能力不强。
近年来,农村基层组织防范工作有所加强并取得明显效果,但是仍存在极少数基层组织对农村的居民教育、犯罪预防工作的开展、居民人身财产安全防范等方面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民事调解组织工作力度不够,民事纠纷调解不到位,矛盾化解不及时,造成矛盾升级,民事案件转化为刑事案件。
8、立法滞后,管理无序,缺乏预防农民犯罪的社会联动机制。
农民占据我国人口绝大多数,国家有关农民管理的法律和法规却了了无几。目前公安、劳动、工商、民政等部门都有权对外来民工进行管理,但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存在多头管理、重复管理、分工不明现象。有的部门只收费不管理,有的部门人力有限管理不过来,致使措施不到位,管理形同虚设。目前,有关农民管理的立法远不能满足不断变化的农村新情况,各单位缺乏预防农民犯罪的联动机制。
三、预防涉农刑事案件发生的对策
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稳定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犯罪很大一部分是为了经济利益或非法利益而形成的,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收入增加了,才能通过缓和、解决广大农民需要与社会物质承受力之间的矛盾。基层干部要带领广大农民千方百计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使农民生活得到改善。必须坚持农村经济体制和市场化改革方向,在资金和技术方面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改革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和税费制度,减轻农民负担。
2、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增加农村就业机会。
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私营企业,不但能够缩小城乡差距,而且有利于解决现阶段农村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通过加大农村非农业行业的就业力度,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分布,以使不愿从事农业劳动的剩余劳动力有事干。
3、建立劳务输出输入管理机制,加强对民工的管理。
农民犯罪有很大一部分是在缺乏管理的民工中发生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应建立“输出有组织,输入有管理”机制,实行综合治理。民工输出地要对外流人员统一组织建立科学的预测、跟踪制度,引导有序、有目的输出。民工输入地也要完善管理体制、用工制度,把进入本地区的外来民工纳入严格的管理和监控,切实保护外来民工的合法权益,为民工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
4、加强教育,努力提高农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在普法教育中要围绕农村实际,把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法律讲深讲透,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使农民知法、懂法、守法,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把法制教育同科学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在加大对侵害农民合法权益打击力度的同时,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严格落实好义务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5、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后顾之忧。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只限于城镇居民,广大农民还不能享有切实有效的社会保障,农民养老、医疗、就业等基本上只能依靠自己,要积极探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这不但对稳定农民队伍和农业生产、保护农民利益、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对避免农民犯罪,减少全国刑事案件发案率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结 语
农民犯罪在现阶段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农民犯罪有农民自身内在的因素,也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只要整个社会都来重视农民犯罪问题,确实做到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就一定能使农民刑事犯罪得到有效预防和遏制。
【刑事案件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关于刑事案件委托02-13
刑事案件律师委托书02-22
刑事案件法律委托书范本02-06
刑事案件授权委托书05-18
刑事案件授权委托书02-17
刑事案件律师授权委托书02-18
刑事案件授权委托书模板02-12
刑事案件授权委托书格式02-05
刑事案件授权委托书模版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