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信仰及追求的调查报告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需要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语言要准确、简洁。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信仰及追求的调查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信仰及追求的调查报告1
一、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变迁的加剧,人们在新旧价值观念不断冲撞中,价值取向出现多元化,精神追求也有所变迁。[1]市场经济发展的某些负面因素的影响,让当代大学生对精神追求的取向产生了质疑,同时,大学教育的实用价值也让他们产生了追求功利的倾向。我们的大学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地方,当代大学生应当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但是大学不是培养书呆子的地方,当代大学生应当学会如何运用专业技术在实际生活中创造价值,但不能过度的追求,这就是两者之间的和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促进当代大学生积极的学习专业技术,发扬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为社会创造财富,这也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针对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强烈、追求功利和实用、不注重学业的倾向,国内的专家学者也做过相关的研究报道,有的专家认为应与时俱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科学的一元化的价值导向来引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实现当代大学生价值导向一元化与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统一,既能帮助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2]同样也有别的专家认为大学文化的建设是大学精神追求的铸造,当代大学生精神追求与学业的和谐,归根结底是要引导当代大学生确立良好的价值追求。[3]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社会上的观点各不相同,也各有利弊。而有的专家学者则认为应当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特征,其对引导青年坚持正确的精神追求取向,确立精神支柱,丰富精神世界,提升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义。[4]文献上有很多关于这一方面的论文,值得我们思考。
根据到目前为止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报告可知,在对当代大学生精神追求和学业的和谐相关问题上,专家学者们都有自己的见解,也都有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这些方法和见解都是针对广大的当代大学生,并没有具体针对某一种专业的当代大学生。我们都知道不同的人的性格不一样,当然,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培养的模式也应该不同,所以针对某一特定专业的大学生,应该用不同的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达到教育的目的。而本文正是针对当代土建类大学生的调查研究得出来的结论。我们主要是通过对当代土建类大学生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的调查,提出了特别针对这一群体的有效的方法。
二、当前大学生主要的精神追求
所谓精神追求,就是在生活实践中根据主体的精神需要,有倾向性地选择或创造一定的手段和方式满足其需要的过程。[5]当代青年精神追求的特点不仅跟青年群体的特点有关,也跟当今时代的特征有关。当代土建类大学生正处于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阶段,中国当代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这些都蕴含着很多不确定甚至相冲突的因素,从而影响了当代土建类大学生的精神追求。
当代土建类的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具有理想性和功利性。在不同的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在不断的变化,而当代土建类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总是能敏锐地感受到时代跳动的脉搏,他们把自我价值融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共同理想中。在当今这个急速发展的社会中,价值取向的多样化与人的发展个性化日趋明显,当代土建类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不再单一,他们现在习惯于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规定自己的价值取向,而正是因为这样,有些当代土建类大学生过度追求实际,追求功利,被眼前的利益遮蔽了双眼,满足于当时的利益而缺少远见,因此出现了的拜金主义、拜名主义,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和丢失了自己的理想。
没有树立好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才使得当代土建类大学生精神追求呈现平庸化,而如此便会阻碍土建类技术的传播和发展。当代世界是一个物质世界,我们不得不考虑物质的存在,因此我们要建立一条精神追求与学业的和谐之道,这样才能实现我们的和谐社会发展。
当代土建类大学生精神追求关系着一个国家的进步与发展,直接影响着土建类大学生以后的工作心态,决定了是为了钱而工作,还是为了做好工程项目而工作,同时也将影响着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当然也会影响到下一代的精神追求,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当代土建类大学生的精神追求。
充溢着实用主义、拜金主义、重金主义等这些与传统意识形态相去甚远的意识形态,成为大学生的新的'追求。[6]在当代土建类大学生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他们认为学习现在课本上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根本没有用处,所以他们就不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同时也不会花费时间去探讨一些专业上的问题。
在物质世界的冲击下,土建类大学生也都非常注重现实,或许是现实给他们的压力太大,让他们不得不注重现实,但这不能成为时代的潮流。如果当代土建类大学生都以此为目的,没有了奉献精神,将会严重阻碍技术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那么土建类行业就很难有较大的跨越,因此要引领当代土建类大学生投入为国家科技发展的建设中,首先要确定土建类大学生的精神追求,让他们心中都要有精忠报国的思想和抱负。
物质世界的追求有时让土建类大学生迷失了自我,失去了方向,甚至越过了道德和法律的红线。而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当代土建类大学生也都将发现,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金钱和地位的话,虽然可以生活得很富有,但内心却很空虚,因为他们缺少的是来自内心深处真正的快乐。所以,当我们在不断的追求功名的同时不妨停下来思考一下什么才是我们真正的快乐,什么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
三、当前土建类大学生各专业特点及学习方式
当代大学生主要分为理工科,文科以及艺术类等。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专业特点和学习方式,这正是为了培养专业性人才应当采取的措施,也是为了社会更好的发展。
首先理工科要求大学生应该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理工科主要培养现代高科技的人才,需要的是不断的创新。从现代理工科学生的初步调查统计(如图1、图2),就不难发现这一类专业的特点,同时我们也发现约有38%的学生在精神追求与学习过程中认为学业重于精神追求,约有30%的学生认为精神追求与学业应该和谐发展,约20%的学生认为精神追求和学业存在矛盾,不知如何对其进行相互促进与和谐发展,还有12%的学生认为精神追求重于学业,希望每天陶醉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享受自己的乐趣。
虽然大部分学生都很关注自身精神追求和学业的和谐发展,但重视程度不够,并没有合理的分配时间及相应的行动来进行精神追求和学业之间的相互促进、互为动力的实践活动。积累精神追求为了更好地实现学业,提高学业的同时进一步获得实现自己的精神追求,这种缺乏互动的实践执行能力和创新思维仅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同时从图2中可以明显看出,当代土建类大学生对精神追求和学业还存在严重的误解或者不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不知道如何把精神追求和学业之间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远大的理想实现精神追求,在学好学业的同时更好地促进自己的人生理想。
例如土建类专业课程中需解决数学的方程求解问题,力学、材料力学及各种与数学力学相关的课程中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当代大学生刻苦钻研专业知识,深刻和熟练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才能解决。他们要不断的推算,不断的实验,直到找到答案为止。当然,工科的学生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在学习过程中要联系工程实践经验来进一步了解一些知识。
当代土建类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希望,也是未来土建行业的发展之星,担负起国家的建设是其责任也是一种义务,所以当代土建类大学生在学校时必须学好科技文化知识,掌握先进的技术,及时为国家建设做好准备。
我们不得不对当代土建类大学生的学业职责进行探讨,当代土建类大学生将来是国之栋梁,身挑重任,更应该在大学的校园里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将来好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若能如此将是国之大幸,若如不然将是国之悲哀。身处发展中国家的我们更要努力为国家和人民献上我们的绵薄之力。当代土建类大学生更是那大厦之基础,基础好则大厦可屹立万年,基础差则大厦将倾。所以当代土建类大学生的职责之重,不容小觑。
文科类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和人类社会,其目的是要解决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两者的关系问题。[7—8]这些就要求当代的土建类大学生要融入社会中,不断的体会和感受社会的生活和发展,触类旁通。
四、大学生精神追求与学习之间的矛盾
土建类大学生现如今在学校学习时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逃课、逃学、抄袭作业、考试作弊、跳楼自杀、违法犯法等。这些现象都在提醒着我们当代土建类大学生在校园学习时存在很多问题,通过调查发现现在的高校土建类大学生只有不到1/3的人还在刻苦努力的学习,而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他们所要求的只是不挂科就好,所以平时不听课,不做作业,因此就导致逃课、抄袭作业和考试作弊的现象,更有甚者沉迷于网络游戏,不顾学业。部分土建类大学生的消极、不思进取的态度不得不让我们反思。
在物质世界的冲击下,当代土建类大学生难免不受到其影响,原本坚持的信念可能也会随之抛弃。学习知识本来是非常神圣而又纯洁的事情,但在现在这个重金社会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已被很多人抛弃。一些土建类学生只是肤浅的看表面,因为他们所追求的只是为了拿到相应的学位证书,而并非在这一科学领域中探讨其奥秘,解决其难题。土建行业是国家现在非常注重的行业,也是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土建类大学生当然在将来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所以在他们的心中存在那么一点居高自傲的感觉,这是不应该的。这是一个注重现实的社会,社会的现实让这群当代土建类大学生迫于生活的压力,不得不时刻想着怎么赚钱和跻身上层生活。因此这就和学习的本质相脱离,让学习不再单纯,让校园里的学习成了人们追求高物质生活的垫脚石。这一点可谓是现代大学生的悲哀,亦是科学发展的不幸。
五、解决矛盾的办法及建议
(一)建构和谐思想
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21世纪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年代,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精神追求的飞跃,和谐的思想已深深地驻扎在人们的心中,越来越多的人在追求着和谐。从“和谐社会”、“和谐发展”中不难发现“和谐”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因此,构建当代土建类大学生精神追求与学业的和谐,首先是建构和谐的学习发展思想。
(二)树立大学生精神追求与学业的和谐发展观
当代土建类大学生的精神追求转向了平庸化,而学业又被忽略。有的土建类大学生认为应当注重现实,只要有钱了就能出人头地,就能过上好日子。而有的认为作为大学生就应该好好学习专业知识,将来投身到国家的建设中去,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钱是身外物,生不能带来,死不能带去,我们应当活得有意义。
对此我们也不能否定,钱虽是身外物,但我们也要靠它来维持生计,也要用它来做科研项目研究。学业也是我们当代土建类大学生必须认真完成的,因为那是大学生的天职。都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但在这个问题上鱼与熊掌是可以同时拥有的。
当代土建类大学生都在追求着现实的价值,使他们的思想趋向于平庸化,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树立好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最主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做人,只有先成人,后成才,随后才能在人生道路上成功,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这就是成功之道,也是鱼与熊掌兼得的法则。
精神是一切力量的来源,当代土建类大学生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精神追求,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这样才能从要根源上提高自己,改善自己。崇高的精神追求让我们有了自己的信念和信仰,这样我们做起事来就不会懈怠,有了精神的供养,思想就不会停顿,一切的困难就不再是问题,到这时我们就会有无限的动力。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行多远,当代土建类大学生应有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不平庸,不媚俗,不堕落,更不能坠鸿鹄之志。作为新时代的土建类大学生当志存高远,他们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更是未来的希望。
要提高当代土建类大学生的精神追求,首先应改善学校的教育体制,不能引导学生未来向着物质出发,应当提高学生的精神追求,培养学生高层次的精神文明建设,将来好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善之本在于教,教之本在于师,因此应该提高教师的精神追求,教师不能太注重现实,应给当代土建类大学生做一个表率。土建类的老师大部分都是做工程和做项目的,他们生活中接触的都是比较现实的东西,容易把生活的压力,物质的诱惑,在教学过程中传递学生,忽略学生们的精神追求的提高。所以要想改善学生们的精神追求还是应当从提高老师精神追求开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其次,当代土建类大学生应该学好如何在大学完善自我,学习好专业文化知识,这样就会具有高层次精神追求,久而久之就会有极强的人格魅力。这样的大学生还怕找不到好工作?所以当代土建类大学生在校园期间认真学好学业知识,提高自己的精神追求,将来一定会走向成功,当然也会有好的生活。这就是当代土建类大学生精神追求与学业的和谐之道。
(三)加强师德建设,构建和谐师资队伍
士有百行,以德为先。作为高校老师更应如此。学校师德建设工作是学校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实事求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结合具体的工作要求,着眼于教师个人的发展,切实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工作,以情感人,以德服人,才能激起内隐的、长期的、思想性的效应,才能形成良好的风气和氛围,才能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在师德建设这一工作领域中,既要有严格有序的校规校纪,又要努力形成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既要坚持依法治校与人本管理的有机结合,又能有效处理惩处与激励的关系,并把激励放在重要位置上。还要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和理论修养,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人际环境,努力提高教师的行为素质,加强榜样激励,努力创设良好竞争的氛围。
除了加强师德建设之外,还要构建和谐的师资队伍。
首先,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在工作中遇到不和谐情况时,要善于用乐观的态度对待。
其次,教师要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满怀信心,防止悲观心理的产生。
第三,教师要充分理解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作为高校教师,要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不是一般性的职业,要明确自己肩负的重任,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同时教师要重视人际交往,多与同事分享经验与快乐,从源头上预防和消除不和谐的发生。
(四)学校构建和谐管理理念,制定和谐管理制度及其管理方式
和谐管理最根本的理念就是要“以人为本”。高校管理理念是高校管理的核心和灵魂,它决定了高校管理的目的、原则、方法和内容,是高校管理中最本质、最深层的东西。在高校教师管理中,以人为本的内涵就是要以“教师”作为大学发展的根本出发点。以教师为基础,以教师为前提,以教师为动力,以教师为目的,来组织和实施大学的一切活动,承认并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进而最广泛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
高校管理者应积极塑造和谐人格。在塑造和谐人格的同时,高校管理群体应重视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高校管理系统中祥和、和睦、和气的人际关系能有效缓解工作压力,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但是讲和谐并不是指没有矛盾,也不是用和谐来掩盖矛盾,而是指妥善地处理各种矛盾,正确地对待各方利益上的冲突,因此高校管理组织应大力加强内部和谐建设。另外,高校管理系统应着力构建整体和谐的管理局面,在构建和谐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制定和谐管理的制度。应该由广大教师参与制定考核体系,确定评价内容和标准的合理性,形成一种“公开、公正、公平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内容应全面反映教师工作的各个方面,并能很好的区分教师间的工作绩效差异,要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评价教师的工作情况,对教师的工作绩效做出全面、科学、准确的评价。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原则,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手段,注重情感激励,同时激励要有差别。要营造一个既有竞争又能团结协作的工作环境,重视软环境的建设。学校应集中一定财力物力,努力改善教学、科研条件,对科研项目、教学改革予以积极资助。同时,要建立专家基础上的集中管理团队,完善民主基础上的集中管理机制,优化和谐管理方式,促进学生精神追求和学业和谐发展。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信仰及追求的调查报告2
一、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支柱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可以说,信仰是大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一种选择和持有。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一种理论,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同时又是一种信仰,一种科学的信仰。信仰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形式。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极度相信和尊敬,并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
从我们调查数据比例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状况主流是积极的,绝大多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持坚定的态度。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从大一的50%、大二55、93%到大三78.85%、大四的80.77%,人数逐年上升。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随着年级增长而增长,体现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态度。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最深刻最高度也最精当的概括;它不但给予无产阶级和政党伟大的认识工具,而且赋予他们伟大的历史使命,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和奋斗旗帜。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崭新的信仰,它的产生是人类信仰史上的伟大变革。就基本价值取向看,马克思主义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就理论表现看,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与大道至简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推动和鼓舞人民群众和我们党前进的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克服困难的精神支柱。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充分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二、以理论自信促使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
当代大学生不能没有信仰,没有信仰就等于没有灵魂。当代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是最科学的信仰,马克思主义应是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支柱,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着良好的指导作用。
任何人的任何信仰都是从认识开始的,因此,只有让大学生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他们才会从心底里认同和接受,并逐渐形成坚定的信仰。如果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就会“因无知而产生偏见,因偏见而拒斥真理”。毛泽东说:“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从我们调查的数据来看,70%以上的同学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唯一信仰,在“人是要有信仰的,要是可以选择,你愿意信仰什么?”的问题上,有70%同学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核心。信仰在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信仰是大学生对其的认定,体现着最高价值的一定对象的坚定信赖和执著追求,信仰是大学生人生的“主心骨”。科学的信仰造就大学生人格,涵养大学生人性,提升大学生的境界。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最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当大学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后,就对世界和人生意义持相对稳定的态度。正确处理诸多人生课题,从而提高大学生生活的质量。当前,部分大学生吃穿用名牌、高消费、攀比成风,片面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片面夸大了人的自然属性的需求。如忽视了精神生活的满足,特别是对高尚情操、人生理想的追求时,少部分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就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因此,要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一旦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意味着接受了某种价值观,就意味着有了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善恶评价标准,对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定发挥巨大的统摄作用。
三、激励当代大学生真信、真学、真用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汇集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精神追求,所以,大学生必须不断地在学习人类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和升华信念。正如列宁指出的:“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信仰马克思主义也需要具有一定的情感共鸣和实践体验,但最根本的是理论学习。
当问到“你如何评价当前学校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时,有50.64%的学生认为当前学校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内容和自身所需知识有偏差。当问及“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情感淡漠,你认为产生的原因”时,大学生缺乏主动学习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更不要说更好地从中索取所需要的知识填充自己、提升自己。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相关的教育管理机制不到位,不仅需要在理论知识方面加强教育,加深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与理解,更重要的是要尽量创造广阔的空间与条件,让更多的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正确性,通过意志锻炼,形成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因此,要加大对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宣传和教育的力度,坚定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需要,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真信、真学、真用。
1、真信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信仰。人的信仰不是与生俱来的,其确立的前提和基础是信仰者对一些思想观念的自由选择和认同内化,而不是只靠宣讲,尤其是在信仰和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每一个需要确立信仰的人都有在不同信仰和价值观中进行自由选择的权利。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以人为本,针对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时因地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在教育过程中要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不把某种信仰和价值观被动地加于大学生,而应尽可能多地采用适当的标准和方法,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宣传普及形式,特别是与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联系起来,让大学生从内心感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在身边,感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能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信任马克思主义。调查显示,57.58%同学是对中国现在的马克思主义是不是正在被西化持否定态度,近70%的同学是对共产主义充满期待的。
2、真学马克思主义,提高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兴趣。当代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会,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内容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宣传教育内容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就来自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鲜活性和科学性。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用发展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四进”,进教材、见课堂、进头脑、进网络。努力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科学内涵和要求贯穿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大学生是学习思考理论、实践理论的主体,而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理论宣传的对象。调查显示,有70%以上的同学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在我们的生活中作为指导,但问及马克思主义在大学作为一门课程它的意义时,某些同学认为这门课意义一般或意义不大。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马克思主义课程教育的实效性。
3、真用马克思主义,使大学生学习和掌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毛泽东曾指出:“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大学生要开展有意义的生活实践活动;一是组织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小组、实践活动小组和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等活动;二是学校大力支持大学生开展一些社团、党团支部学习马克思主义主题班会等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或者利用假期搞社会实践调查、暑期“三下乡”等活动,把从书本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入理解。
通过科学信仰教育培养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会使大学生对前途充满信心,学习、生活有方向和动力,在诸多诱惑和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与此同时也实现自身价值。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开始凸显。少数人认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怀疑,出现了信仰危机。而据调查分析,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树立理论自信,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促进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激励当代大学生真信、真学、真用马克思主义。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信仰及追求的调查报告3
一、问卷结果统计
1、您的性别?
A男B女
2、你所理解的信仰是什么?
A、理想或高尚的精神追求B、天命C、宗教信仰D、政治信仰E其他
3、你的信仰是什么?
A共产主义B拜金主义C宗教D纯科学E其他或没有
4、你现在的人生状态
A、很明确B、不太清楚,有一点想法但不明确C、没有目标,走一步算一步
5、你毕业后的打算
A考研B就业C自主创业D听从家庭安排没有方向
6、人生目标确立的原因
A家人的期望或建议B自己的理想C社会的压力D其他
7、你认为现在社会应该追求多一点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
A物质生活精神生活B
8、是否想过将自己的人生追求与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
A想过B有想过C没有想过
二、问卷总结
调查结果显示:65的大学生表示信仰很重要且作用巨大,其中50的学生有始终如一的信仰,同时也有30左右的被调查者没有确定的信仰,他们坚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当谈及大学生们对信仰的理解时,超过80的同学都认为信仰即理想和高尚的精神追求,出人意料的是,往往大家所认为信仰即宗教信仰的看法在此次调查中的比率极小。
三、当代大学生的追求与信仰及分析
信仰是人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和持有,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其相信和尊敬,它包括宗教信仰、政治信仰,同时也包含着信仰者对未来生活的理想和追求。人生追求则是基于一定的人生需要为实现某种人生目标而自觉进取的能动活动过程,它反映出一个人的价值观。不管是信仰还是追求,都对个人的行为起到一定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对个人未来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面对日新月异,风云变幻的新时代,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非常必要,对于信仰的选择需十分慎重。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是人对自己生命存在的一种观念超越及人对不朽精神的追求。它蕴涵着人们对自己和世界及其关系的认识和体悟。从本质上说,信仰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精神,是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不同时代人们的信仰都根源于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都是对现实生使确定了信仰也。
关于人生追求的看法,调查结果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参与问卷的同学中,只有一半同学对自己的人生追求比较明确,这也就意味着还有一半同学对自己的人生追求不明确或者只是有点想法甚至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而在对自己未来的追求比较明确的群体中,男生的比例明显高于女生;人生追求是一个十分慎重的话题,谈到如何确定自己的人生追求时,70的同学都是基于自己的理想确定的,也有约20的同学称是因为家人的建议和期望,15的人是因为社会的压力;大部分同学都多多少少将自己的追求与国家的发展相联系,其中男生表现的尤为突出;不得不说的是,不论男女,不论专业年级,大部分同学都期望社会更加注重精神生活的发展和提升,但也有少部分人觉得物质生活更加重要。信仰是由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与伦理观所构筑的信念体系,是个人用以衡量利害关系和精神追求的最高准则,它虽然没有教会人们如何谋生、发展的具体实践技能和理性知识,但却奠定了人们一生的思想追求和理想境界,决定了是乐观、积极地从自然走向自由,还是悲观、消极地适应人生,导致了使人们产生快乐和痛苦以及是否获得幸福和德性的精神基础的差异。
换言之,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信仰属于信念,是信念的一部分,也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信仰包着信仰者对未来美好理想的追求,信仰的有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的可能性。没有信仰的人,会失去把握自身命运的力量,其发展的可能性会大大减低。有信仰的人,会为自己的信仰调动自身的一切力量,集中到既定的目标上,其知识、能力、内心世界都会得到充实和提高,从而推动个人及社会的发展。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冲击让许多人在社会浪潮中沉入深渊,社会压力的扩大和社会上部分人道德的缺失让很多大学生对将来的发展很迷茫,从而产生一些悲观负面的想法。而信仰能给人以精神上的寄托,给遇到挫折的人以指引和鼓励,让人坚定信心,重拾生活的'勇气,这对将要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因此大部分大学生对信仰的作用十分认可。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对信仰的看法是比较科学的,这是因为学生们从小就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熏陶,而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同学们对科学的崇尚度较高,对宗教信仰的选择比较理性。但大学生却很少有明确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个人也并没有坚定的信仰。
四、导致大学生的追求与信仰偏差的原因
1、中国所处阶段:社会转型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物质财富快速增加。到如今,想方设法获得个人经济利益并得到物质的满足已成为社会的主流个人取向,个人拥有的财富数量也成为衡量个人成就大小的最主要尺度。生活在转型期背景下的大学生,个人信仰和人生追求的确立很大程度上会受其影响甚至与之趋同。由于物质自身的虚浮和不稳定性,这种对物质追求的高度肯定及个人取向自身就意味着个人信仰坚实基础的缺乏。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大学生坚定自己的信仰无疑是有难度的。
2、社会改革的影响我们从计划经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急剧变化也给人们的思想带来极大冲击。人们把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同计划经济体制及观念紧密的结合起来,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人们很难把共产主义同计划经济区别开来,相反的却极容易把马克思主义同计划经济一同怀疑和否定,造成大学生在接受时的错误观念,造成一种信仰上的危机。而马克思教育的僵化,让我们很难感受到她的魅力,更别说去坚定的追求了。
3、现实虚浮的困惑由于权利关系和亲情关系,甚至金钱关系的干扰,大学生的个人努力和拼搏显得苍白无力,个人价值难以得到体现,个人梦想通过正当的路径变为现实显得困难重重,以至于权、情、法关系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在面对如此现实时,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和价值观很难做出正确的区分和取舍。各种虚浮假象的迷惑,种种唾手可得的诱惑,使得大学生在迷茫困惑中去认知和选择,导致了种种信仰危机。
4、人生中教育的扭曲在家庭中,父母关于金钱和前途的灌输,已经形成根深蒂固的记忆。在学校中,虽然我们接受的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的教育,可是这种信念在如
今的极度物质化的社会现实中已经鲜有。二者之间的错位使得当代在校大学生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共产主义理论极其思想道德教育也不感兴趣。
5、高校教育改革的消极面所有经历过高考的学子,无论成败,都曾经为自己的梦想挥洒汗水,努力拼搏,不顾一切奋战到最后,只为了进入梦想中金光灿烂的大学。可是大学中的一切与高中大相径庭,极度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各式各样的诱惑让以前被严格管制且:
五、如何改变当代大学的不良的追求与信仰
1、各大高校应加强大学社会人生信仰和个人追求方面的教育和引导,通过各种形式如讲座,座谈等来让大学生明白在当今社会,正确的人生信仰和人生追求的重要性及其标尺,以期让大学生自我探寻自己的人生信仰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
2、社会媒体要承担起其社会使命和责任,关注大学生,关注祖国的未来,通过舆论和宣传来影响大学生积极确立正确的信仰和对家国及个人有益的人生追求,并且在现实的挫折下坚持下去,决不轻易放弃。
3、国家通过各种政府性机构组织各种活动,让大学生参与其中并启发他们对祖国命运和个人发展之间关系的思考,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正确认识和态度,使大学生把个人的人生追求同祖国的未来联系起来,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信仰及追求的调查报告4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追求和信仰也发生了变化。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追求和信仰进行了调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79份。问卷主要包括关于人生追求和信仰的问题,涵盖多个维度,如个人价值观、生命意义、精神信仰等。
二、调查结果
1.人生追求
对于人生追求,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最看重的是实现自我价值和幸福感,占比分别为44.7%和31.5%其次是追求事业成功和社会贡献,占比分别为15.9%和8.9%其中,女性更注重实现自我价值和幸福感,男性更注重追求事业成功和社会贡献。
2.信仰追求
对于信仰追求,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中信仰者占比为28.4%,非信仰者占比为71.6%其中,信仰者中佛教徒最多,占比为37.8%,基督教徒和道教徒分别占比为18.9%和16.2%对于非信仰者,他们更注重理性思考和科学精神,追求自由和多元化,对传统宗教信仰持保留态度。
三、调查分析
通过本次调查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在人生追求和信仰方面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在人生追求方面,实现自我价值和幸福感成为最为重要的追求目标,相对于事业成功和社会贡献更受关注。在信仰追求方面,大学生中信仰者占比不高,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传统宗教信仰持有较高的认同度。
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个体价值的实现和自我认知的提升,同时也更加注重理性思考和科学精神,对于传统宗教信仰的.认同度不高。这也反映了当代社会在价值观和信仰方面的转变,为我们探索和研究年轻一代的思想和行为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信仰及追求的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当代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01-01
当代大学生创业调查报告全文07-29
当代大学生法治意识调查报告01-08
(精选)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报告10-27
对当代大学生理财的调查报告10-28
关于当代大学生消费的调查报告10-30
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报告03-26
对当代大学生理财的调查报告02-12
关于当代大学生理财的调查报告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