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脱贫攻坚调查报告

时间:2017-05-09 编辑:芳明‍ 手机版

  2016年,“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为了准确了解和掌握全县劳务输转及劳务收入的真实性和时效性,近期我县劳务办组织工作人员选择县域内位于南、中、北不同区域的好、中、差6个乡镇进行调查,整个调查采取入户走访、电话访问、召开村级座谈会和社会观察等定量、定性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重点生产企业、主要行业进行访谈,从而获得行业相关市场的一手信息资料,并综合县统计局、县扶贫办、县发改局、县工商局、县商务局、县农牧局、县工信局和各行业协会等部门发布的统计信息和数据以及本单位对城乡富余劳动力年鉴数据等资料,在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下,较为系统、全面地分析了当前劳务输转发展状况,真实准确地反映了我县劳务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为省市县政府决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劳务输转基本情况

  渭源县是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发源地,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中西部,是“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中国共产党参之乡”和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西部地区农民创业促进工程试点县。马铃薯种薯、中医药、畜草、生态文化旅游是全县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全县总面积2065平方公里,辖8镇8乡、3个社区、217个行政村,总人口3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2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7.61万人。据2015年调整后贫困人口统计,全县共有贫困对象17313户75425人。到2016年年初完成减少贫困人口6237户27200人。2015年我县共计完成城乡劳动力输转7.04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输转16442人,占贫困人口的21.8%。

  2015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富民产业收入达4738元,占比为82.1%,其中:马铃薯种薯产业589元,占10.2%;中医药产业1518元,占26.3%;草牧业733元,占12.7%;劳务收入1734元,占30.1%;蔬菜、粮食等其他164元,占2.84%。为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渠道,全县强力推进工业集中区建设,累计投资2.6亿元建设了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引进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之一的湖北九州通医药集团等58家企业入驻园区,总投资达26.4亿元,带动发展小微企业458家、工业企业148家,提供1万余个各类就业务工岗位。另外,全县已发展产业专业村208个、各类专业合作组织949个,实现了全县109个重点贫困村1.73万户贫困户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全覆盖,所有贫困户加入了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大量机遇。

  (一)调查6个乡镇劳务输转情况

  通过对田家河乡、会川镇、祁家庙乡、清源镇、莲峰镇和庆坪乡等6个乡镇的6个村100户(其中贫困户50户)农户进行入户走访调查,共计输转劳动力80人(其中贫困户46户)。(其中:省外输转51人,主要分布为:新疆10人、江苏6人、安徽9人、山东4人、内蒙古7人、广东3人、河北2人、浙江4人、其他地方6人,就地转移29人)。主要从事:家政餐饮服务9人、电子加工制造13人、电商物流运输9人、建筑工30人、农业产业19人。务工人员占总户数100户的80%,户均0.8人。输转人员中,男性68人,占输转人数68%,女性32人,占输转人数32%。

  根据上述6村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当前未达到户均1个务工人员的目标,只占到务工人数的75%,贫困户占到务工人数的92%,基本与目标接近。

  (二)全县各乡镇摸底调查上报情况

  根据全县16个乡镇劳务输转摸底调查上报显示,截止2016年3月15日全县共输转2.21万人(其中组织输出1.48万人,占总输转劳动力66.5%,自谋就近就地转移0.73万人,占总输转劳动力33.5%),实现劳务收入8058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输转3325人,有7759人还需进一步输转。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江苏、安徽、山东、内蒙古、广东、浙江、河北和新疆等地,从事工种以建筑、电子加工制造、运输、电焊、木工和食品加工等为主。就地就近转移务工人员主要从事农业产业、工程建筑、电商物流和餐饮家政等服务性行业,务工去向分布在本地涉农行业、临近县乡和省会兰州等地。

  这组摸底上报数据,与我县2016年开展“春风行动”劳务输转系列活动(输转0.8万人)和县劳务办监管的渭源县弘优劳动力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定西市劳务行业协会渭源县代表处开展招聘集中向外输送务工人员(0.32万人)去向、工种,数据基本吻合。

  (三)市劳务办调查农村劳动力输转情况

  3月5日县劳务办积极衔接配合市劳务办,在我县五竹镇五竹村六社的10户贫困户开展农村劳动力输转情况调查,其中今年有6户和去年同样选择省外自谋输出,去向为新疆、内蒙古,月收入3000——5000元之间,田栓成1人的工资从5000元下降到4000元,其他都与去年持平。而其中的3户也和去年一样选择就地就近转移,工资与去年持平,月收入4500元左右,主要从事瓦工活。剩余的1户由去年的省内自谋输出转向选择了就地就近转移,工资月收入5000元与去年持平。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我们发现随着劳务经济市场化运行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自谋输出省外所占比重还是很大,而自谋输出与组织输出的比重在不断缩小,就地就近转移将成为今后务工的一大趋势,务工成本也会下降,劳务收入将在这段时间基本保持不变,靠技能务工稳定性高。

  (四)农民工返乡创业调查情况

  在农民工返乡创业方面,2015年底春节前大批农民工返乡潮后,受当前经济疲软、市场不景气和投资风险大等创业环境发生变化的影响,留在本地准备今年创业的农民工与去年同期相比人员数量明显下降,创业举棋不定,处于观望状态,目前绝大多数继续选择外出务工,而选择创业的农民工更希望得到来自政府及有关部门权威准确的、更直接的创业帮助,如“提供信贷资金优惠和支持”和“提供创业服务指导”的等实质性措施。

  (五)市场化有组织开展劳务输转情况

  我县有渭源县弘优劳动力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广东圣谕劳务派遣公司、江苏高港区人社局渭源县招聘办事处和定西市劳务行业协会渭源代表处4个劳务中介服务机构,目前正常运转的有2家,通过召开招聘会输转0.2万人,日常职业介绍0.12万人。全县共培育劳务经济人2000人,持证进行劳务输转的金牌劳务经济人300个。目前,通过建筑工头、营销大户、种养大户牵头带领,利用其长期在外门路广、关系多的优势,组织和介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达到4000多人。另外,与2家劳务中介服务机构合作,通过有效服务获得合理职业介绍报酬,实现了外出劳务者和中介者的“双赢”。

  (六)农民工劳务收入及去向调查情况

  从渭源县劳动力市场了解,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工资女工一天60—80元之间,男工一天90—120元之间,和去年相比,工价基本持平。从劳务中介服务机构了解,农民工外出务工工资月收入2800—5000元不等,和去年相比,到工厂打工的月工资少了500元左右,到建筑工地和餐饮家政服务行业务工的工资基本没变,基本趋势是用工数量明显减少且工资收入略有下降。

  在农民工劳务收入去向方面,2012年以前,我县农民的主要收入靠外出务工取得,务工收入90%以上用于修建新房或旧房改造,并购置了家电家具等生活用品,农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2013——2014年期间,我县农民工劳务收入分四部分流动,有60%的投入发展涉农产业,开办专业合作社发展种养、加工、贩运等;有20%的用于购置农用三轮车、旋耕机等生产工具;有10%的用于改善自身生活条件,购置了摩托车、电动车和家用小轿车;剩下的10%投向乡村旅游(农家乐)产业;从2015年开始,农民将大量的务工收入用于扩大和壮大专业合作社经济,发展电商产业,发展现代物流,并有一部分创业成功的农民在县城购买了商品房,推动了城乡二元化的发展。

  二、影响和制约全县劳务输转的主要因素

  (一)乡镇重视不够,劳务信息化系统建设发展不平衡。一是对劳务信息系统建设各乡镇、企业认识存在偏差。个别乡镇一把手不重视,认为把农民工组织输转出去就行了,建不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不重要。对于企业来说,由于各个企业的经营规模、方式和用工人数存在差距,对进行实名制登记管理在经费、用工人数、用工时间和专人配备上不愿意下功夫,害怕增加企业费用等各个因素,有抵触心理。二是务工人员因跨地域性、分散性和工作不稳定性等因素,导致监管能力下降。由于各地劳务信息系统建设发展不平衡,存在资源共享断、缺现象,尤其是对跨省、地区的农民工跟踪监管能力差,停留在第一次申报务工实名制登记上,动态管理跟进吃紧。三是劳务信息化系统标准化不够。2016年前县级没有一套完整且标准化程度高的信息系统,各乡镇对农民工和企业的劳务信息管理系统投入不一致,工作起来精准化管理程度不高。

  (二)农村劳动力择业观念陈旧。一是自主择业意识不强,“等、靠、要”思想观念严重,不是到劳动力市场自主择业,而是等政府安置、靠政府安置、要政府安置,而且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就业要求不切合实际。二是乡土观念重,离土不离乡,离乡不择业。据统计,全县农村劳动力劳务收入不仅远低于外来劳动力带走的劳务收入,而且从业人员也低于外来劳动力从业人员。

  (三)受自身条件和资金限制,返乡创业难度加大。一是现有农村劳动力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专业技能等与创业条件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现代农业种植、家畜养殖等专业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农民工技能水平和接受技能的能力都是创业的短腿。二是部分有技术的人员受创业资金和创业风险影响相对大,大多数农村创业人员创业资金主要靠多年的务工积累,而通过传统农业收入渠道积累的可能性非常小,所以,在创业过程中资金的困惑和心里暗示对创业如履薄冰,非常谨慎。

  (四)劳务输出致使潜在矛盾出现,务工人员的自我维权意识不够强。一是劳务输出产生“空巢家庭”,孩子监护教育出现空档,爷爷奶奶隔代教育,溺爱多于管教,“留守儿童”的管理教养存在很大风险,不利于农村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长,并且对老人抚养不能到位,耕地也出现不同程度的荒芜,新农村建设主体力量也显得不足。二是由于劳动力转移的自发行为较多,缺乏跟踪管理。农民工法制意识比较淡薄,用工单位没有认真执行劳动合同法,不签订正式的用工合同,拖欠克扣农民工资、延长工作时间、增加劳动强度的现象仍然存在,农民工的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工伤和职业病得不到有效防治,劳动纠纷时有发生。

  三、工作对策及打算

  (一)大力推广元古堆村劳动力精准培训输转工作经验,做到劳务信息系统建设和精准脱贫两不误。一方面,紧紧围绕省市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参照《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劳动力精准培训输转三年规划》(2015年——2017年)开局年工作经验,紧扣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适时培训)和劳务经济人(引导式)培训四大类,贴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当地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提升需求,按照分年度、定户、定人的方式,推进全县2016年确定的28个精准脱贫重点村完成劳动力精准培训输转任务。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劳务信息系统资源建设,将政府实名制信息化资源,企业用工实名制信息化管理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巩固政府组织劳务输出规范化管理,引导劳务人员通过服务平台报名,通过正规渠道出外务工,按期履约,保障政府对企业用工的监管力度。同时,人社部门要积极引导和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和就业信息网络,及时掌握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分布与就业状况,并督促用工企业建立企业用工实名制信息化管理体系,定期向县劳务办上传用工动态,掌握用工情况、工资发放情况、人员流动情况,方便政府组织农村劳动力进行相应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完善全县劳务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和劳务经济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

  (二)实施精准帮扶,促进带动就业,改进转移方式,突出创业发展。一是将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纳入市上“1+16+5”精准脱贫实施意见和县上“1+22+6”精准脱贫实施方案,并成立相应的推进领导小组,将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融入脱贫攻坚的全过程,有效提高市县对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精准性,着力提升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提高工资性收入水平,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二是大力培育村级劳务经纪人队伍,实施精准帮扶计划,采取培育典型,先帮一人,带动百人的办法,让有能力会找活的劳务经纪人先进行外出考察,并组织他们相互之间学习交流,开拓他们的眼界视野,进而积极带动贫困户进行劳务输转,形成劳务经济发展的倍增效益,实现帮、带互促互补的良好环境。三是改进服务方式与手段。通过电视、公共信息平台、手机信息、远程教育平台等方式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创业信息,提高宣传的效果,扩大政策的公开程度、政策知情的范围,帮助返乡农民工正确理解掌握政策,用上用足国家政策。四是突出创业带动就业,对符合创办微型企业条件的返乡农民工,要积极向其宣传讲解有关微型企业创办扶持政策及申办程序,帮助其分析适合在我县发展的马铃薯良种、中医药、放养家畜和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协助起草创业策划书等以及构思产品或服务的包装宣传营销等环节,为创业者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五是充分发挥典型引领示范作用。选择一批返乡创业示范户和劳务经济带头人进行奖励,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三)开展多种形式劳务输转,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分层消化,优化组织输转和就地就近转移人员结构。一是通过鼓励能人带动务工,组织引导和奖励支持等措施,助推本地能人带领贫困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减少盲目性,增强稳定性。同时,大力开展劳务信息收集、发布工作,疏通就地打工渠道,力争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有1人能外出或就地就近务工,使长年务工和季节性务工有效发挥优势互补,持续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二是通过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企业、种养大户或农村致富带头人在贫困地域创办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大力推广中小型农业机械,有偿提供代耕、代种、代收、代管的标准化、专业化服务,既就近自动消化了一批,又解除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使其长期稳定务工。三是通过采取对外组织输出和就地就近输转相结合的方式,确定专门的劳务工作联络员,组织劳务经纪人,进行劳务用工信息宣传、组织培训、协调输转、跟踪服务和返乡创业人员的政策扶持讲解等工作措施。借助每年的“春风行动”和举办劳务输转招聘会等活动,积极开展劳务输转工作,加大宣传和输转次数,定期向外输送务工人员。同时,还要注意把劳务输出与农业产业化发展、城镇化战略实施、转换城乡二元结构、推动二三产业发展等相关政策和措施统筹配套起来,加大本县建设项目的争取力度,改变县属项目建设过程中雇用本地农民工少的现状,利用农村交通水利、兰渝铁路、渭河源旅游、生态移民、新农村建设、渭源县产业示范园区等项目建设,有针对性尽可能多地吸纳本地务工人员就近打工,使他们不出家门,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进而优化组织输转和就地就近转移比重结构,形成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局面。

  (四)瞄准贫困户的主要劳动力,培育劳务品牌,提高培训输转稳定率,形成以培训促就业的工作机制。一是从劳动力转移战略、方式、功能、人员素质和实效五个方面打开多元化输转局面,努力实现五种转变,即由一般性输出向特色品牌转变,由自发性输出向组织化转变,由单一性输出向兼容性转变,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由单纯数量型向规模效应型转变。二是不断树立劳务品牌意识,扩大社会影响力,充分发挥劳务品牌效应,鼓励引导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和参与实施,及时与劳务基地企业签订劳务意向协议,把外地企业请到当地,缩短招工和务工周期,确保双方的利益最大化。三是建立起农村劳动力培训与输转相结合的衔接机制,通过培训意愿与市场需求的主动接轨,实现以需求定培训,把培训工作做到市场需求与农村劳动力稳定输转的结合点上。四是要针对农村劳动力这一群体经济比较困难的实际,瞄准贫困户的主要劳动力,研究设立专款或基金,实行贫困农村劳动力在技能培训期间的生活补贴。同时,执行好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入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学生补助制度,加大扶贫工作力度。

  (五)强化协调配合,提供高效优质服务。要进一步完善与劳务输入地的工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劳务部门职能作用,加强与用工企业和输入地劳动部门的协调配合,积极主动地配合处理好涉及我县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各类问题,切实维护好我县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加强《劳动合同法》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培训,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广泛推行适用于农民工的劳动合同文本。加强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建设,实现对劳动合同签订、履行等情况的动态监管;教育引导农民工参加“五险”(即“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以“工伤保险”为重点,做到凡输出必参保,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观念。

  四、工作建议

  面对当前劳务输转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因素影响,抓好新常态下劳务输转工作,以劳务收入为重点加强脱贫攻坚步伐,必须及时更新发展理念,转换发展模式。各级职能部门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以加大劳动力精准培训后的劳务输转力度来实现技能型劳务输出,以落实劳务保障措施来实现服务型劳务输出,以规范各类用工行为来实现规范型劳务输出。同时,要着重研究劳务输出工作如何进一步扩大和稳定输出数量、提高输出质量、打造劳务品牌、服务支柱产业发展,进而形成劳务输转工作长效机制。

  (一)抓好劳务输转组织协调工作,提高劳务品牌知名度。一要把劳务输出的组织协调作为一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大事来抓,县劳务办要加强对农村劳务输出的有效组织和合理规划,控制和调节好务工人员的结构和规模,努力提升劳务输出的质量。二要创建知名劳务品牌,通过品牌效应提高输出人员的市场竞争力,在品牌效应的带动下实现自由、零散为主向有组织、有计划转变,由输出普通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向输出技能型工人转变,实现劳务输出的高品质和高效益。

  (二)加强劳务输出网络信息建设,完善统一的管理服务机构和体系。一要按照发挥县级政府引导,完善乡镇机构建设,健全村级服务体系的要求,完善功能齐全、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劳务输出网络体系,从财力、物力、人力上提供必要的支持。同时,建立高效的信息及回馈体系,加强区域间的劳务合作,为输出人员提供最新、最完备的信息资料,掌握外出务工人员的工作生活状况,获取最前沿的市场需求信息和劳务动向。二要加强对各类民办劳务服务企业和劳务中介机构的扶持和监管,建立起完善、统一的管理服务机构和体系,打破以往劳务输出政企分散的局面,实现对务工人员的有效统一、高效引导和精准管理。

  (三)加大宣传力度,形成精准培训输转激励机制。要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劳动力精准培训输转宣传推广活动,调动农村劳动力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发挥乡、村两级劳务工作站的作用,广泛、持续、有力度地开展宣传报道和教育活动,树立良好口碑,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精准培训输转的社会影响力。要联系共青团、妇联、职业教育机构和各有关行业部门等单位,建立发动参加培训的工作责任制和奖励制度,对发动农村劳动力参加并完成培训任务好的机构、组织或个人,可适当给予激励。

  (四)做到“四个结合”, 优化社会服务,消除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一是把发展劳务经济与解决民生问题、与脱贫攻坚、与建成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结合起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优化政策环境筑巢引凤,引导务工人员投资家乡,开发新农村建设,培育遵纪守法合法务工新人才。二是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空心化”现象,加强对农村家庭和农村留守人员的支持和帮助,优化社会服务,加大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力度,切实保障农村社会经济生活安定和谐,针对部分劳务输出人员家中有土地但无人耕种问题,可以通过租借、互换、承包等形式进行土地流转,既确保土地有人耕种,又使劳务人员不丧失对土地的永久使用权,消除劳务输出人员的后顾之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