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滴滴打车软件给人们带来了便利,本文将介绍滴滴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滴滴就业情况调查报告(1)

  滴滴打车软件问世两年多来,不仅给乘客的出行带来便利,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出租车司机的收入水平。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打车软件打破了传统扬招状态下司机和乘客间的信息不对称,帮助双方撮合需求,有效降低出租车的空驶率,提高了出租车司机的收入和工作效率。

  直接间接创造了20.06万个岗位

  日前,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对使用打车软件的出租车在收入方面进行的专项调研显示,滴滴快的软件通过出租车叫车服务,直接间接创造超过20.06万个就业岗位。

  国际权威研究机构IDC根据中国目前的实际收入水平和物价状况,把月收入2000元作为充分就业的标准。调查和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5月31日,滴滴快的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帮助出租车司机提高运营效率,提高收入,有20.06万出租车司机通过滴滴快的APP获得了超过2000元以上的收入,也直接间接创造了20.06万个就业岗位。

  调查显示,从人员的年龄构成比例来看,35岁以上的出租车司机占整体从业人员数量的77%,说明出租车司机是一个以中年人为主的职业。数据还显示,从人员性别分布来看,出租车司机男性占绝对比例,女性司机仅占6%。

  移动出行市场成长潜力巨大

  根据滴滴快的近期数据,出租车打车软件订单完成数前十名的城市分别为北京、上海、杭州、深圳、济南、青岛、沈阳、武汉、广州、成都;出租车司机使用打车软件月收入前10名的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杭州、深圳、沈阳、青岛、武汉、广州、济南、成都。移动出行在北上广深杭等一线城市、省会和沿海城市的普及度已经很高,并产生了相当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从数据上看,打车软件这一移动互联网技术进步的新兴出行方式正越来越被广大城市居民认同,并且对提高社会整体资源的使用效率、满足人民出行需求、提升出行服务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增加出租车司机收入以及创造就业岗位等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

  滴滴就业情况调查报告(2)

  就业事关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之大局。“十三五”时期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关键阶段,在“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中国经济处于转型期,正面临着结构调整的巨大挑战。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一些中小企业倒闭,就业岗位将随之受到冲击。此外,在国家去产能、去库存的过程中,产能过剩行业的调整更可能会波及到几百万人的就业岗位。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就业问题、再就业问题以及他们失业的生活托底问题,将是‘十三五’期间就业领域的一个重大挑战。因此, 为缓解我国就业矛盾,尤其是解决广大下岗职工、退役军人等的就业问题,必须转变观念,大力推行灵活就业,逐步实现由传统的正规就业向以滴滴为代表的非正规的、灵活的就业模式转变。

  截止2016年4月,滴滴出行平台已为1330万司机提供了更加平等、自由、灵活的就业机会,其中不乏有下岗工人、退役军人及艰苦创业者,他们中既有弱势群体和底层劳动者,例如有超过186万的女性群体在平台上实现就业;还有的本职工作收入很低或者处于失业状态,他们通过提供出行服务在平台上找到了专职或兼职工作,通过灵活就业的方式获得了收入,改善了生活状况。由此可见,在国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期,滴滴为降低结构性失业风险,承担了就业蓄水池的作用,为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一种新经济模式,以滴滴为代表的移动出行平台既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又满足了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显著。作为经济发展新动能,我们尝试通过分析移动出行行业的就业现状,探讨该领域对就业促进的贡献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障碍,以期为十三五期间稳就业、保发展提供新思路、新视角、新尝试。

  目录

  一、报告主要结论

  二、报告正文:中国移动出行领域就业现状分析5

  (一)、就业总量测算

  (二)、就业基本情况

  (三)、就业人员专业度分析

  (四)、移动出行就业特征分析

  (五)、移动出行就业作用分析

  三、移动出行行业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报告主要结论

  根据艾瑞咨询和Trustdata的分析报告,滴滴出行在移动出行行业占据了绝对的行业领导者地位[艾瑞咨询发布的《2016年中国移动端出行服务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滴滴出行仅专车(快车)用户覆盖数量占比高达88.4%,同时在中国专车(含快车)移动端出行服务行业中,滴滴专车(快车)日均订单量占比达到84.1%;顺风车方面,滴滴顺风车市场占比达到76.8%,而滴滴代驾则占了58.1%的市场份额(Trustdata《201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分析报告》)]。因此,此次移动出行就业报告将通过滴滴的业务来看整个移动出行行业的就业情况。

  (一)、就业总量

  1、通过滴滴平台获取收入的就业人员共1332万人,对社会就业的贡献较大:专快车、顺风车、代驾的司机超过1330万,占2014年底全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4.2%[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年鉴,2014年,全国就业人口77253万,第三产业就业人员31364万],对社会就业的贡献较大。

  (二)、就业基本情况

  1、滴滴平台呈现出典型的分享经济特征。其中,96.5%的司机在加入滴滴平台后收入显著增长,多数司机利用闲暇时间兼职,且多服务于上下班通勤高峰期,极大程度上缓解了特大城市、大城市高峰时段打车难的问题;

  2、滴滴平台解决了超过百万的女性就业,70、80后男性群体是中坚力量。滴滴主要司机群体是70、80后拥有家庭和孩子的男性群体,他们是社会中坚力量和家庭的中流砥柱;同时,滴滴为超过186万女性群体提供了就业机会;

  3、滴滴平台大多数司机集中分布在中东部发达省市。广东、北京、浙江的就业司机最多,以本地户籍居多,更熟悉路况;

  4、滴滴平台司机吸纳了很多因传统行业调整或者因生意不景气而转移过来的人群。

  (三)、就业人员专业度

  1、滴滴平台司机以成熟专业的老司机为主。他们大部分拥有3年及以上的驾龄,近4成拥有10年以上驾龄;

  2、滴滴平台司机服务质量好。92.5%的司机得到4.5星以上的评价;

  (四)移动出行就业特征和作用

  1、【移动就业特征】移动出行就业呈现灵活性、公平性、自治性、多样性、和社交性特征;

  (1)灵活性:第一,就业方式灵活,弹性更大;第二,就业人数呈现出反周期性;第三,就业门槛及成本较低。

  (2)公平性:第一,为弱势群体和底层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第二,去标签化,打破阶层限制,让职业更加平等和自由。

  (3)自治性:就业者也呈现出很强的自治性。这种自治性一方面体现司机的自我约束上;另一方面,体现在乘客即消费者对司机的天然约束上。

  (4)多样性:移动出行领域的就业选择呈现多样性的特征;就业者有多种就业类型可供选择。

  (5)社交性:数据显示,移动出行平台上就业人员中9%的司机之所以继续这一兼职,是看中了社交、娱乐、趣味等其它因素。

  2、【移动就业作用】(1)移动出行对我国经济转型中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2)促进社会稳定,推动传统出行行业变革;(3)为去产能导致的传统行业失业者提供就业新思路,使用工模式更加灵活高效;(4)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差距,实现消费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5)灵活就业可以减少企业的管理成本和人力成本,又能提高组织的灵活性和工作的效率。

  (五)移动出行行业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问题】1、移动出行行业的就业潜力尚未被充分认识和发挥。2、移动出行行业就业的综合价值尚难衡量。3、新形势下,政府的监管方式亟待创新。4、缺乏国家统计标准,难以掌握整体情况。

  【对策】1、鼓励分享经济新业态,重视低门槛、灵活就业的巨大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2、建立就业情况通报、信息沟通、数据共享制度。3、积极探索出行平台与监管者新型合作关系。4、移动出行行业就业形式多样化,应避免一刀切管理。5、创新社会保险政策,健全社会保障制度。6、统一统计口径,科学核算总量。

  二、报告正文:中国移动出行领域就业现状分析

  (一)、就业总量测算

  通常我们认为的就业是指在法定年龄内的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进行的活动。就业的根本目的是获得报酬和收入。

  因滴滴平台而获得就业机会的可分为三部分人群:

  1、司机群体:据统计,滴滴平台上的专快车、顺风车、代驾的司机[本报告主要探讨那些通过移动出行平台,凭借个体的劳动增加个体经济收入实现灵活就业的司机群体。相应的业务为滴滴出行平台上较为成熟的专快车、顺风车和代驾。由于出租司机算已有就业,我们仅对平台上非出租车业务进行统计。]超过1330万。这1330万的直接就业人员占2014年底全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4.2%[ 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年鉴,2014年,全国就业人口77253万,第三产业就业人员31364万。],对社会就业的贡献较大。

  2、和滴滴平台共成长的企业:伴随滴滴平台的发展成长起来的创业创新企业4000多家,解决超过20000人的充分就业。

  因此,通过滴滴平台获取收入的直接和间接的就业人员,共计超过1332万人。

  (二)、就业基本情况

  1、司机收入:96.5%的司机在加入移动行业后收入显著增长

  滴滴为司机增加经济收入提供了途径,而且司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付出相应的时间来获得相应的报酬。

  另外,在2015年初对全国近5000名滴滴专车司机的调查中发现,96.5%的司机在加入移动行业后收入显著增长。在收入显著增长的司机之中,有78.1%的司机收入提高了10%以上,39.5%的司机有30%以上的收入提升。

  2、司机工作时间:滴滴平台呈现出典型的分享经济特征。其中,96.5%的司机在加入滴滴平台后收入显著增长,多数司机利用闲暇时间兼职,且多服务于上下班通勤高峰期,极大的缓解了特大城市、大城市高峰时段打车难的问题;

  平台司机以利用闲暇时间“赚外快”为主。滴滴平台2016年3月的专快车司机在线时长平均每周14小时以下的占72.8%。

  专快车司机则多都在早晚高峰接单,在其它时间段则回归到私家车状态。从服务时间来看,上午8:00-11:00和晚上17:00-21:00是专快车司机的在线时间的高峰,与上下班高峰时间重合;11:00-16:00,在线司机的人数一般且保持稳定;23:00至7:00,在线人数则非常少,这对缓解特大城市、大城市高峰时段打车难的问题作用巨大。而全国范围内,滴滴出行平台上的出租车司机不同时间段的在线人数的波动相对缓和,高峰时间段是7:00-11:00,但6:00-21:00的在线人数占比波动不大。也就是说,除了凌晨休息时间以外,处于工作状态的出租车数量基本保持稳定。

  3、司机年龄、性别、婚育情况:滴滴主要司机群体是70、80后拥有家庭和孩子的男性,他们是社会中坚力量和家庭的中流砥柱;同时,滴滴为超过186万女性群体提供了就业机会。

  70、80后,拥有家庭和孩子的男性,是滴滴平台司机的主要群体,而他们恰是目前社会的中坚力量和家庭的中流砥柱。相较于有较强物质基础的60后和还未承担家庭压力的90后,30岁左右群体的生存压力更大。另一方面,他们接收新事物和操作手机APP的能力也较强,比较喜爱社交,对于网络叫车、利用私车进行兼职等抱有开放的心态。

  平台司机以男性为主,但同时还解决了超过186万的女性群体就业。根据2015年2月的滴滴平台数据,专快车、顺风车、代驾司机中,86%是男性,14%为女性。

  青壮年是平台司机的主力军,代驾司机的年龄整体上要大于其他业务司机,顺风车司机更年轻化。从2016年2月29日的专车、快车的数据来看,46%是27-36岁的80后,其次为37-46岁的70后,占比32%;代驾司机(全国3804个抽样样本)52%为80后,36 %为70后;顺风车司机大多为80后、90后的年轻人,占比达到78%。

  平台司机整体都是有家庭生活压力的人,他们通过在滴滴平台上做司机来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北京专快车活跃司机中(随机抽取2015年6月1日-6月7日接过单的司机4069名),已婚已育的占79.7%,已婚未育占9.0%。代驾司机中(全国3804个抽样样本),81.0%为已婚已育,6.0%为已婚未育。

  4、司机户籍:平台司机以本地户籍居多,他们更熟悉路况

  相对而言,本地人更熟悉路况和目的地,相对能减少绕路、不明目的地、不懂方言等不良乘坐体验。在调研的城市中,平台司机以本地户籍居多,其中成都、武汉、天津本地户籍占比分别达到91.68%、91.23%、77.9%。

  5、所在地分布:大多数司机分布在中东部发达省市,广东、北京、浙江的司机最多

  滴滴平台上的业务覆盖400多个城市,司机来自全国各地。81.0%的司机(2016年1月顺风车、专快车司机)分布于中国的东中部较为发达地区,如浙江、广东、北京、湖北、四川等。司机总量最多的是广东、北京、浙江、四川、湖北、江苏。

  6、司机学历:滴滴平台上司机多数为高中以上学历

  在北京专快车活跃司机中(随机抽取2015年6月1日-6月7日接过单的司机4069名)50%为本科/大专学历级以上,41%的司机为高中/中专学历。代驾司机中(全国3804个抽样样本),47%是本科/大专以上学历,33%为高中/中专学历。而从2015年底艾瑞咨询的报告来看,73.7%的出租车司机受教育程度在高中及以下。

  7、过往职业背景:滴滴平台司机以自由职业为主,吸纳了很多因传统行业调整或者因生意不景气而转移过来的人群

  专快车司机中自由职业占56%,其次为普通公司员工,占比26.6%,而代驾司机身份以物流司机、公司司机、小生意经营者(当前不景气)为多[根据全国3804个抽样样本的代驾司机调查]。

  可见,移动出行行业并没有设置较高的学历门槛,能解决更多的就业,同时,也吸纳了很多因传统行业调整或者因生意不景气而转移过来的人群。

  8、目的动机:滴滴平台司机认为利用闲暇时间赚外快以及做专职司机更轻松、更能挣的居多,也有一部分司机因为移动出行的社交属性而加入

  在对北京滴滴专快车的活跃司机(2015年6月1-7日有接单行为的司机)的调研中发现,35.3%的人是希望能利用闲暇时间赚点外快补贴家用,25.2%的司机认为做滴滴的专职司机更为轻松,22.1%的司机认为能比原来的收入高。更有9%的司机认为是一种有趣的社交手段,可以交到更多的朋友。可见移动出行行业不同程度地为不同需求的司机创造了经济收入,以及创造了新的生活社交场景,提升了司机的生活质量。

  (三)、就业人员专业度分析

  1、司机驾龄:以成熟专业的老司机为主,大部分拥有3年及以上的驾龄,近4成拥有10年以上驾龄

  以北京为例,在滴滴平台上,93.3%的专快车司机驾龄在3年以上,其中拥有3-10年驾龄者最多,达55.7%,其次是10-20年驾龄的司机,占比30.7%。

  代驾司机的驾龄普遍更高,5-10年的司机数量占比为50.1%,其次是10-15年的司机,占比为28.4%。

  2、服务质量:多数专快车司机能在6分钟内接到乘客,92.5%的司机得到4.5星以上的评价,评价以“人好”、“技术高超”、“车内干净”为主

  滴滴平台上,从乘客发出订单到有专车司机抢单成功,平均耗时为26秒。自接单后,多数专快车司机能在6分钟以内接到乘客。

  根据2016年3月专快车数据,乘客对专快车司机的评价较高,92.5%的乘客评价为4.5-5星,4-4.5星的有5%,4星以下的仅2.5%。从乘客留言的文本分析也可以看到,78.11%的乘客会认为司机“人好”,加上“技术高超”、“车内干净”、“健谈”等,对专车司机的正向评价占到了91.54%。

  在滴滴平台上,除了乘客评价本身对司机具有激励作用外,该评价也会和司机收入挂钩,例如百单五星奖励,能让服务越好的就业者得到越高的收入。因此能天然促进司机行为的自我约束。

  (四)、移动出行就业特征分析:

  灵活性:

  第一,就业方式灵活,弹性更大。移动出行行业的就业突破了时间、地点限制。时间上,平台司机可以自主选择上线时间;以滴滴平台数据为例,多数司机在线时长为每周14个小时以内,主要分布在早晚高峰。由此可以看出,就业时间可自行调剂安排;地点上,呈现多点状集中分布,以滴滴平台顺风车为例,顺风车司机呈现出围绕家庭居住地迁移与工作单位分布的特征,实现了生活、工作、出行、兼职工作为一体的特征。

  第二,就业人数呈现出反周期性。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移动出行行业创造了一个就业机会蓄水池,且是反经济周期的蓄水池。平台上的部分司机是在等待好的就业机会,等待经济好转后继续做本职的工作,这种特点鲜明的体现在钢铁、煤炭等行业。出行平台发挥着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第三,就业门槛及成本较低。移动出行行业的就业门槛低,因为进入该行业的就业人员一般已经拥有一辆私家车,因此,只需要满足平台规定相关车龄、驾龄及安全标准即可参与就业,不需要缴纳任何押金,因此对资金、人员投入的要求也极低。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平台上还涌现出多个创新创业企业——即租赁公司,初步统计,仅与滴滴合作的企业就有4000家,这类企业也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就业。

  公平性:

  第一,为弱势群体和底层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移动出行领域就业者,56%以自由职业为主,26.6%公司职员,有12.1%是处于无业状态[ 腾讯互联网与社会研究院针对全国各地的近5000名滴滴专车司机群体的数据调查报告],成为专职司机是他目前能找到的最便捷、最有保障的稳定工作;有的是本职工作收入很低,需要通过辛勤劳动获得额外收入改善生活。移动出行领域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收入差距,为弱势群体提供多元就业选择;一些中小城市低学历者也在出行平台找到了工作;此外,顺风车、专快车司机中14%为女性,因此,这种就业形式突破了传统招聘用人的身高、性别、相貌、文化差异造成的限制,促进了公平就业。

  第二,去标签化,打破阶层限制,让职业更加平等和自由。在传统的劳动方式中,人们对某一种职业存在标签化的认识,教授就是社会的高层,司机就是普通劳动者,但数据显示,移动出行行业的专快车中有拥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占50%,这一方面反映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劳动者选择的就业范围不断扩展,人们对不同职业的阶层意识不断降低,各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加强,同时也反映出自由、平等的劳动价值观不断深入人心。

  自治性:

  就业者也呈现出很强的自治性。这种自治性一方面体现司机的自我约束上,平台提出多种多样的奖励机制,例如滴滴推出的百单五星奖励,让服务越好的就业者得到的收入越高。另一方面,体现在乘客即消费者对司机的天然约束上。以滴滴为例,平台建立起了一套司机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每一位乘客接受服务前都可以看到司机的服务评级与评价;结束服务后,都可以对司机的此次服务进行匿名评价并打分。

  多样性:

  移动出行领域的就业选择呈现多样性的特征。就业者有多种就业类型可供选择。以滴滴出行平台为例,现在有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巴士、试驾等多种业务类型,还将衍生出一系列与出行相关的产业,为劳动者提供更多就业选择。

  社交性:

  数据显示,移动出行平台上就业人员中9%的司机之所以继续这一兼职,是看中了社交、娱乐、趣味等其它因素。特别是主打社交的顺风车等产品,恰是现实版的“聊天工具”,它立足于真实的出行需要,在一个小空间里建构出多元化的聊天场景,司机和乘客的真实职业、兴趣、爱好,都可以成为聊天的一部分。司机不止是以司机的身份在聊天,他本身的职业和背景,反而更容易成为聊天的话题。总之,移动出行服务使司机与乘客的多元互动成为可能。

  (五)、移动出行就业作用分析

  总体上,移动出行领域的灵活就业不仅可扩大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还能增加劳动力市场弹性,有利于企业发展,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移动出行行业作为一种新经济模式,既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又满足了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股新动能。当今正处于我国经济转型和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受全球贸易萎缩等因素影响,我国进出口总额出现下降,投资增长乏力,一些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导致农民工、过剩产能产业工人出现就业难的问题。移动出行领域的就业对我国经济转型中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有效缓解就业压力,自各业务上线以来,共1330万人在移动出行行业通过全职、兼职等形式找到了工作。

  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促进社会稳定。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移动出行行业巨大的就业潜力以及千万级别的就业岗位提供,对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2、推动社会行业变革。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及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已经深刻地影响到整个经济社会,互联网经济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渗透力, 这必将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也会带来生产力和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

  对传统就业的作用:

  1、为去产能导致的传统行业失业者提供就业新思路。十三五期间,我国积极进行供给侧改革,去产能所引起的结构性失业风向增大,不可避免地将对就业产生影响。移动出行领域就业所呈现的反经济周期的特征,能够弥补传统就业的不足:一方面,对于经济转型中暂时找不到工作的劳动者,可以通过灵活就业的形式在平台上找到工作,因为退出门槛相对较低,可以找到好的工作机会后再离开;

  2、用工模式更加灵活高效,为传统行业提供新思路。在传统经济形式中,传统的雇佣关系大多为全职雇佣模式,雇员要求工作正式,稳定,可获得固定收入,企业往往要求员工可以稳定连续的为企业服务,贡献自己的价值。但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包括兼职,外包,派遣等灵活的就业形式让劳动者的工作形式变得更加自由,提高了生产服务效率。由此看来,移动出行的发展使用工模式发生了调整和变化,原来固定刻板的雇佣结构变得更加灵活高效,为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模式。

  对于企业发展的作用:

  灵活就业可以减少企业的管理成本和人力成本,又能提高组织的灵活性和工作的效率。移动出行领域的灵活就业可以充分发挥平台的信息服务作用,通过轻资产的运营模式,最大化的调动社会资源,满足出行需求,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这为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动力,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对收入分配的作用:

  移动出行领域的灵活就业,打破了阶层限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加合理,有利于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此外,这种分配模式,还将促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达到缩小收入差距,让低收入群体有更多的收入的目的。不仅有助于社会消费倾向的上升,也能实现消费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

  三、移动出行行业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移动出行领域作为一个新兴的自治的行业,解决了传统出租车行业无法解决的问题,但是也出现了旧有监管制度约束行业的发展的问题,不利于其充分发挥就业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移动出行行业的就业潜力尚未被充分认识和发挥。交通出行 “供给侧难题”一直存在,分享经济在移动出行行业的探索和实践有效的解决了交通出行中的问题。政府如果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市场资源,充分借鉴改革开放30年来总结的“先行先试”的经验,积极支持和促进移动出行行业发展,移动出行行业对就业的吸纳潜力将会全面发挥出来。

  2、移动出行行业就业的综合价值尚难衡量。除了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如何衡量、评价交通新业态对缓解出行难题、激活闲置资源、绿色环保等方面的作用和价值也成为重要的课题。综合移动出行行业带来的社会价值,有利于政府制定全面、合理的监管政策,促进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3、新形势下,政府的监管方式亟待创新。移动出行行业的发展给传统出租车行业带来了转型的新机遇。如何创立一个开放融合的共同治理的体系,让灵活就业者、专职出租车司机共同发展,也让出租车行业和移动出行行业融合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4、缺乏国家统计标准,难以掌握整体情况。目前,由于缺乏移动出行就业的认定标准和统计指标,移动出行就业尚未纳入国家就业统计体系,导致至今难以摸清移动出行就业的底数。

  针对当前遇到的问题,为促进移动出行行业就业,充分解决我国当前面对的就业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鼓励分享经济新业态,重视低门槛、灵活就业的巨大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移动出行行业就业,最重要的就是首先承认低门槛、灵活就业的作用,重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也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从思想上肯定其作用、从行动上支持其发展。

  2、建立就业情况通报、信息沟通、数据共享制度。针对移动出行平台就业人员,建立监管部门与平台企业联合工作机制,共同搭建大数据共享平台,推动政府部门和企业数据互通,深入研究目前面临的挑战,共同商议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将有利于解决政府对移动出行平台司机安全性情况的担忧,从而为普通百姓提供更安全、便捷的出行服务。

  3、积极探索出行平台与监管者新型合作关系。积极探索建立“政府管平台,平台管司机和车辆”的监管模式。在市场竞争推动下,移动出行行业就业者有不断提升服务质量的内在动力,也有自我管理的需求与能力。

  4、移动出行行业就业形式多样化,应避免一刀切管理。传统的出租车就业模式中存在着公司雇佣、承包和个体户三种不同的用工模式,因此没有必要对移动出行行业的就业一刀切为劳动关系,这与移动出行就业形式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不符,也与国家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要求不合。

  5、创新社会保险政策,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层面,应该针对移动出行领域灵活就业人员劳动关系、工作时间、岗位以及收入不固定等特点,完善社会保险的管理办法,制定相应的个人申报登记办法、个人缴费办法和资格审核办法;还要根据不同就业人员的不同情况,出台相应政策保护就业者的合法权益,尽可能地使他们实现“体面劳动”。

  6、统一统计口径,科学核算总量。健全移动出行领域就业认证制度,建立相关统计体系:人社部门应与商务、工信、统计、工商等部门加强协作,协商建立健全移动出行行业就业认定标准、程序和统计制度,开展全国性统计和分析。

本文已影响6827
上一篇: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下一篇:低保人员情况调查报告

相关文章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