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将介绍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1)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一项基于农村大学生职业生涯机遇的调查报告显示:农村大学生就业状况好于城市大学生,农村大学生可以凭借自身努力改变命运。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社会学家边燕杰教授主持的调查报告显示:进入党政机关比例最高的是农转非大学生,其次是城市大学生;进入国有企业,比例最高的依然是农转非大学生;从收入看,年收入均值最高的是农转非大学生,为61009元,其次是城市大学生。

  边燕杰教授说,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对农转非大学生而言,与城市大学生拥有的职业机遇几乎相同。无论是进入党政机关和国企,还是经济收入水平,或是从事精英职业,机会都是平等的。同时,由于在选择专业方向时,农村家庭会较多考虑、倾向选择利于就业的“技能型”,这使农转非大学生成为专业精英的机会,还要高于城市大学生。

  边燕杰教授说,这个事实的发现,纠正了长期以来社会认识上的一个误区。他指出,长期以来,认为农村背景的大学生在什么地方都会碰壁的、都是没有希望的,都是被歧视的,研究结果发现并不是这样。

  但调查同时发现,大学生如果没有实现农转非,农村户籍身份也会成为职业生涯机遇的“绊脚石”,大大降低农村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机遇,单位地位、职业地位、收入水平都比城市大学生低。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2)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是一件关乎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大事,更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那么到底怎样看待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这个社会性问题呢?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帮助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从中央到地方,从有关部门到社会各方,都在齐心协力,想方设法促进就业。国家和有关部门先后出台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诸多限制和束缚,着重建立起允许并鼓励大学毕业生合理流动就业的制度环境,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建功立业,加快完善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的体系。如近年来实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岗计划”、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零就业家庭毕业生保底就业等政策措施,实实在在地拓宽了毕业生就业的空间。

  尽管如此,还要看到当前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就业还面临着很多新的困难和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是一个牵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复杂的社会工程,跨过就业这道“坎”,需要政府、学校以及整个社会的积极促进、大力配合,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尤其作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更应该承担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择业提供指导服务。

  虽然我国教育现在已经逐步实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认识到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目前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父母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还是以学习成绩好坏来衡量,以至于很多人大学毕业了眼高手低,缺乏动手能力,不能很快的融入到工作中,有好高骛远的思想,心里落差比较大,说白了就是学习期间缺少锻炼的机会,仅有理论知识,纸上谈兵的技巧,对自己定位不准;如今不缺少岗位,而是缺少能够胜任工作的员工。大学生本身的心理障碍也给大学生就业难增加了难度,克服大学生本身的心理障碍,是实现成功就业的一个重要环节。

  本人作为县一级人社局的一名工作人员,根据几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对我县地方上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有些不成熟的看法:从目前来看,由于我县是贫困县,所以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还是交通都发展相对滞后,使得地方上吸引大学生回乡工作环境欠佳;其次,缺少规模以上经营性的企业,缺少科技创新发展型的企业;第三,缺少针对大学生回乡的相关优惠帮扶政策,应该定期以各种方式组织发布招聘会或者招聘公告,如:可以通过权威媒体,报纸,网络等平台发布招聘会信息,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作为牵头部门,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沟通,包括招商引资来的企业,让他们以会员的形式参入进来,定期举办招聘会。一来可以更好的了解跟踪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二来更加有效发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职能,以及加强监督和管理作用;针对不同服务对象提供有偿及无偿技术培训服务,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

  虽然我县地处偏远山区,但未来发展的前景非常好,空间非常大,有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搞好环境评估工作的前提下有很好的资源可供开发利用,这些都是我县的优势所在;那么在招商引资的同时,鼓励大学生毕业回乡工作,这样不仅为企业提供了人才,也解决了地方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同时能够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回乡工作;为那些有自主创业热情的毕业生提供咨询,开辟绿色通道,对那些经过评估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的创业创意提供资金帮扶渠道服务。

  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认识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只要我们大学毕业生能够转换思维,改变观念,就业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插上理想的翅膀,也一定会飞得更加高远!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3)

  2008年毕业的大学生,达600万人之多。前多少年较为容易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也遇到了就业难问题,随之就出现了声势浩大的考研族。

  学者们和社会各界对此发表了许多看法,其中之一就是大学生们对工作条件,收入标准等等要求过高,如果降低一些,就不会发生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那么到底中国的大学生教育和就业发生了什么问题,我认为有必要进行客观和较为深入的探讨,在暑假期间我在做了调查。经过调查,我发现三方面状况:

  第一、大学生就业难很大原因是因为对收入要求过高。

  第二、在本科生出现就业报酬低的状况后很大一部分人选择了继续考研。

  第三、随着考研大军的不断扩大,出现了一大批"校漂族",即那些大学己经毕业,却仍留连在校园内或者学校周围的人群.下面分别对以上情况做一下介绍:

  一. 大学生就业难,普遍觉得报酬太低.原因何在

  首先,从人力资本投资和收益的角度看,不能片面地责难大学生对工作岗位,特别是对收入水平的抉择,大学生谋求较高收入的工作岗位是有道理的。据有关调查资料,目前大学毕业的平均工资水平为每月1700元左右,高中和中等教育毕业的为1500元左右,大学投资收益率仅为4.7%.这样低的边际收益率,对大学阶段的人力资本投资是极不合算的。因此,大学生及其家长找一个能回报大学阶段投资的收入水平的工作岗位,就是投资对合理收益的追求,是经济人最理性的反应,而简单说大学生择业条件太高,挑三拣四,从成本收益理论讲,是毫无道理的。否则,从投资回收角度讲,他无法收回大学阶段的教育投资,实际是亏损的,那又何必要上大学呢。

  再次,大学生需求方面也存在着深层次的体制问题。主要是民间投资受到制约,中小企业数量人少,民问中介,社区等组织不发达,自由职业者受到限制。日本1.25亿人口有6 6 0万个中小企业,中国近13亿人口只有7 0 0万个。从世界性的规律来看,一个国家的企业,99.5%以上是中小企业; 观察中小企业数量与在企业中就业人员的关系,中小企业平均从业者为10人左右:而从就业的结构看,一个国家65%——80%的劳动者在中小企业就业;随着发展水平的不同,每千人企业数量也不同,发达国家中小企业数量平均每千人50个左右;而许多大学生毕业后,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工人,管理人员,创业者等,中小企业就是大学生就业的最多去处。中国为什么就业难,就是因为每千人中小企业数太少。除了社会,家长和大学生"吃皇粮",官本位等观念外,办企业市场准入门槛高,时间长,手续多,成本大,开办企业后贷款难,政府收费项目多,中小企业很难经营和成活,是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太少的最主要体制原因。

  另外,我觉得应该从大学生本身找原因。作为企业,他所支付给员工的工资肯定是建立在员工能为他提供经济效益。显然,能为企业带来越来越多的经济效益得到的报酬就会越多。同时现在大学生的观念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的大学教育过去是培养"吃皇粮,捧铁饭碗"人才教育。大学毕业后一般分配到党政社团,国家事业,国有企业单位计划分配,工资有一定标准并稳定提高,除了国有企业外,工资来源为财政经费,在过去大学生毕业数量较少的情况下,大量的分配到这些单财政还负担得了。

  二.考研又在逐步演变成很多人的"独木桥"考研大军急剧增加。"校漂族"实在太难。

  大学毕业了,但仍有人"漂"在校园……"校漂族"在扩军,这已成为社会和媒体关注的一个热点。所谓"校漂族",是指那些已经毕业,却仍留连再校园内或者学校周围,经常到学校用餐,到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或参加学校一些讲座,闲暇是逛学校周边的小店……

  "校漂族"到底有多大比例,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我见到一位三次冲击"考研"的.前两次都是功亏一篑,尽管他的精神压力很大,但他说"我已经没有退路了",他家庭状况不是很好.他只能节衣缩食,每天天未亮就从自己与别人合租的小屋于出来,在教室一呆就是一天,晚上很晚才回家,一天三餐几乎都在啃面包或方便面。"拼一个美好未来",这几乎是所有"校漂考研族"的共同心愿。一时找不到一个好工作,考研也许就是一个别无选择的选择了。对"校漂族"而言,或许是人生的一个新的起点。

  去年,国家就业制度规定: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学校可根据本人意愿,其户口两年内可继续保留在原就读的高校,待落实工作单位后,将户口迁至工作单位所在地。这一规定的出台,使户口留在学校的尚未找到就业单位的学子,更是把校园作为一个人生的缓冲地带。暂缓就业成为许多大学生的选择。住在学校附近,他们感到有一份安全,有一份归属与依靠,这也许是他们心中本能的选择.有专家说,部分学生进入社会后心理上仍然未"断奶",无法适应社会,因此选择重回学校寻求心灵的依靠。这种解释虽过于绝对,但对"校漂族"而言,对校园的归依情结确是无法排解的。

  当然,"校漂族"工作暂无着落,经济拮据,也是他们选择继续留住校园的重要原因。"住在学校附近,傍依学校的食堂,图书馆等,生活经济实惠而方便,还可以充充电,查查资料。

  从心底里我佩服这些人。但我觉得这不是一种正常的状况,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毕业后勇敢面向社会,理性分析,理性选择,去寻找适合发挥自己才智的新天地,自立自强,回报社会,这才是进取的人生态度,而不应该把考研作为自己的全部."校漂族"的形成,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多数应该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他们漂泊的生涯也是为了寻找更好的人生起点,这是它的积极意义。它作为人生角色转换的缓冲带,从容地规划一下人生生涯,也许半年,也许一年,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但这种生存状态不宜过长,不应该成为一种生存常态。一味沉迷其间,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是不可取的。另外,作为学校,也要及时调整教育内容,除传授系统学科知识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让学生顺利完成校园与社会的对接.就业难,考研难。对于以上问题,首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收益低问题,一是高等教育要进行调整和改革,从吃皇粮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调整专业,改革课程,加大技术技能专业的设置;另外,大专和本科所有专业,在毕业前一年内,开设必修的创业课程,使大学生掌握必要的创业谋划,寻找合伙人。签订合伙协议,注册登记企业,经营管理生意等方面的知识.二是政府要网开一面,各部门要降低注册登记企业的门槛,缩短开办企业的时间,减少开办企业的审批手续,减免开办企业的各种收费,放开较多的行业让中小企业进入;在企业开办后。

  银行应当积极地为中小企业贷款,发展较多的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政府和银行可推出大学生创业小额贷款,杜绝政府各部门向中小企业收费和罚款。这样才能增加对大学生的需求,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难.另外作为考研一族应该积极面对社会,理性分析,理性选择,去寻找适合发挥自己才智的新天地,自立自强,回馈社会,这才是进取的人生态度,而不应该把考研作为自己的全部。但愿随着制度的改革,观念的提高,以上状况能够得到改善,解决。

本文已影响6827
上一篇: 下一篇:滴滴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相关文章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