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农田地膜引发的白色污染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问题,政府部门该怎么做好处理新疆农田残膜的工作呢?
新疆残膜调查报告:
新疆是全国农业生产中地膜栽培面积最大的省区。80年代初地膜栽培技术应用于棉花种植上以来,由于这项技术具有蓄水保墒、提高地温、提前早播和促进作物生长与增加产量,同时可降低冰雹、干旱、风沙及降温等自然灾害给作物生长带来的不利影响等优点,因此被誉为棉花种植史上的“白色革命”。自八十年代中后期在新疆大面积推广应用,逐步发展应用于目前的玉米、甜菜、瓜类、制酱番茄和蔬菜等20余种作物的种植栽培上。截至2011年,新疆地膜种植面积已达近3000万亩(含新疆兵团,以下同),已占总播面积的40%以上。地膜栽培技术已成为新疆农业生产取得高产、稳产的重要栽培措施之一。但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极大地促进新疆农业生产持续高产、稳产和带来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使用地膜造成的“白色污染”日趋严重,已严重威胁并开始破坏新疆农业生产环境、自然环境和影响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田残膜的污染现状
(一)农用地膜的使用量。据统计,新疆地膜种植每亩平均约需3.5kg。2010年全疆农膜使用量达10万吨以上,截止到2011年近30年来,全疆农膜使用量达到了130万吨以上。
(二)农田残膜存量情况。1998年自治区农业厅在重点县(市)开展的废旧地膜污染调查显示,地膜覆盖种植十年以上的耕地,每亩残留10~15公斤残膜的情况已相当普遍,其中,最严重的达到17.86公斤/亩。昌吉州农机推广站于2008年——2011年连续对昌吉州玛纳斯县、呼图壁县、昌吉市农田残膜进行了跟踪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地膜种植十年以上的耕地,每亩平均残留17.34公斤,地膜种植十五年以上的耕地,每亩平均残留27.6公斤。玛纳斯县、呼图壁县、昌吉市和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耕地中每亩平均残膜均超过了25公斤。
(三)农田残膜分布情况。昌吉州农机推广站2008年—2011年在连续4年对昌吉州玛纳斯县、呼图壁县、昌吉市农田残膜的分布情况进行抽样测定,结果显示残膜在整个耕作层内的分布状况为:耕深0~15厘米占到55%,耕深15~25厘米占到30%,耕深25厘米以下占到15%。残膜在土壤中的状态以卷缩近圆筒状数量多,也有呈水平、垂直、倾斜等状态存在。残膜残片的大小差异也较大,地膜连作时间越长,小于5平方厘米的残膜残片赿多,10年以上地膜连作的土壤中小于5平方厘米的残膜残片占到残膜总量的34%,10年中进行地膜种植与不铺膜轮作的土壤小于5平方厘米的残片只占残膜总量11%。
(四)农田残膜污染对产量与经济效益的影响。农膜在自然条件下极难降解,在土壤里可存在100年以上。残膜在土壤中破坏了农田的生态环境,易形成阻隔带(层)影响种子和根系的发育生长,阻碍作物对水份和养份的吸收,影响种子发芽、出苗,造成烂种烂芽,使幼苗黄瘦甚至死亡,造成减产。2004年自治区农业鉴定部门对部分农田抽样鉴定表明,连续3~5年受残膜污染的土壤中小麦减产2~3%,玉米减产10%左右,棉花减产10~23%。
昌吉州农机推广站连续4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昌吉州近10年在棉花种植上不断使用新技术来增加棉花亩播种密度,以提高棉花的出苗总数和保苗株数,进而提高产量。如:2000年棉花亩播种密度为12000株提高到目前机采棉的近19000株,相应增加了种植成本。经研究分析在诸多影响出苗质量和保苗株数的因素中,耕地中大量残膜已成为头号影响因素,对棉花亩产量的影响高达25%以上。今后随着地膜种植作物的增多、残膜逐年积累,若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残膜清理措施,将会大大降低地模种植的增产效益,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五)农田残膜污染对农业生产环境、自然环境的危害。农膜在分解过程中会不断释放有害物质,尤其是农作物吸收产生毒性,破坏植物叶绿素的合成,轻则引起农产品污染,重则导致作物生长不良乃至死亡。经常使用农膜的耕地,连续覆膜的时间越长,残留量越大,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影响就越大。在农机耕种作业上影响就更大,残膜缠绕农机具工作部件,严重影响了机械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昌吉州近几年引进了一批先进的采棉收获机械,在采棉收获时,碎片残膜被吸入棉箱,与棉花混杂在一起,严重影响了棉花质量,残膜甚至缠绕采棉机摘锭,影响采棉机正常作业,易引发火灾。残膜污染已成为影响采棉机推广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另外,从农田中清理出的残膜大多数弃于田边、地头、水渠、林带及房前屋后,大风刮过后,残膜被吹挂在树枝、电线上,造成第二次污染,严重影响着农村的环境建设。抛撒在地面或水面中的废膜,时常被牲畜误食,轻则引起各种疾病,重则直接导致牲畜死亡。
二、农田残膜污染治理情况
长期以来,在最大化追求农产品产量和经济效益的过程中,新疆农田残膜污染的危害问题并没有受到相关部门和广大农民的高度重视。农田残膜地回收也只是在残膜逐年积累过多、污染严重、甚至影响播种质量时,才进行耕地表面裸露残膜的简单清理,也只能解决部分地表污染,积累在耕作层内的残膜经历历年无数次耕翻已变的很小无法拣拾。
从90年代起新疆已有数家单位研制开发残膜回收机械,并在田间试验示范,到目前为止,一种多排弹齿搂耙式残膜回收机成为了最适用和装备数量最多的机械之一,但,目前数量有限,不能满足残模回收的需要。据自治区农机部门对残膜回收机械保有量作业的面积分析,每年全区的残膜回收作业量尚不足当年地膜种植面积的20%,也就是说现地膜种植面积中约有80%的残膜没有得到回收。
三、农田残膜污染治理的难点
近30年来,农田残膜污染危害的问题业内人士多次提出,甚至不同级别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以议案的形式提交过,新闻单位就残膜污染危害的问题也做过相应的报道,部分地州、县市面对日趋严重的残膜污染危害问题也做了回收方面的工作,但时至今日,农田残膜污染治理工作并没有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或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办法等。
(一)缺乏对农田残膜污染危害的战略性认识。农用地膜是大工业条件下的产物,农业地膜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是由政府及相关的技术部门倡导和示范推广的结果。农田残膜污染危害至今日,农民已成为最大的受害者。目前农田残膜危害治理工作不够深入的最大原因,是相关部门缺乏对农田残膜污染危害长远的战略性认识,相应的缺乏农田残膜污染治理的长效机制和缺乏农田残膜污染治理的具体措施。
(二)农田残膜污染治理工作严重滞后。在发展推广地膜栽培技术的同时,有关农田残膜污染治理方面相关政策和具体措施缺乏和严重滞后,造成了新疆成为全国农田残膜污染危害最严重的省区。自治区政府和一些地州及县市近几年面对日趋严重的农田残膜污染危害也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治理意见,但由于受治理环境、资金投入、残膜回收机械性能、应用环境和治理成本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成效不大,农田残膜污染治理工作进展缓慢。
(三)农田残膜回收机械的研发和推广工作难度大。在农田残膜回收机械研发方面:到目前为止,新疆有近100多家农机生产企业研制开发了20多种各型农田残膜回收机械。但从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效果来看,除多排弹齿搂耙式残膜回收机械比较适用且装备数量较大外,其它的机型均没能大面积推广应用。造成这方面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农田残膜回收机械作业条件要求高,适用程度要求高,研发难度很大;二是当前新疆农田地膜种植作物种类多,种植模式多,一种机械无法适应多种作物和多模式种植条件下的残膜回收作业;三是研发力度不够,包括缺少资金、技术水平低及其它研发条件缺,直接影响到残膜回收机具研发的深度和广度。
在残膜回收机械推广工作方面:一是现有的残膜回收机械,无法满足农田残膜回收作业的各种需求;二是农田残膜回收作业成本高,农民投入大,而农机具作业收入低,两方面原因限制了农民购机和农田的使用;三是当前农用地膜生产企业为迎合市场需求,生产的地膜越来越薄,从过去的0.008mm下降到目前的0.005mm,使地膜亩使用量由90年代的约5kg下降为目前的2.8—3.2.kg,虽然为农民减少了费用(每亩地约节省30多元左右),但越来越薄的农膜却为农田残膜的机械回收增加了难度;四是有关农田残膜回收机械购置与使用中的优惠政策,农田残膜回收机械作业的技术标准都严重滞后。
四、对农田残膜污染治理工作的建议
新疆农田残膜污染的危害趋于严重程度,已成为影响新疆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大事,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的地步,必须引起有关方面,包括各级政府、农业生产管理部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广大农民的高度重视。为此,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解决:
(一)建立具有法律效力的有关条例和条规。尽快制定自治区“关于新疆农田残膜污染综合治理的条例和条规”,通过建立并应用法律法规的手段,促进新疆农田残膜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
(二)加强农田残膜污染治理工作的宣传。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农田残膜污染对农业生产环境、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危害,要让各级政府、涉农部门和广大农民清醒的认识到,农田残膜污染治理是关系到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和子孙后代长远利益的大事。
(三)加强对农田残膜回收机械的研发与推广应用。首先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农田残膜回收机械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工作方面的政策倾斜,制定相关发展计划、发展目标、实施措施等纳入政府的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其次,财政方面要加大对农田残膜回收机械研发和推广应用工作的资金倾斜,尤其对科研院(所)在农田残膜回收机械的研发与推广应用方面设立专项资金进行重点支持,对有能力研发和推广应用农田残膜回收机械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点扶持。
(四)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农田残膜污染治理工作制度。在全疆建立并逐步推行“农田残膜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县市”、“农田残膜污染综合治理示范乡镇”的工作制度,建立地州、县市和乡镇三级关于农田残膜污染综合治理考核机制,将农田残膜污染治理工作的成效与这三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干部的考核工作相结合,有计划分步骤开展农田残膜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工作,获取经验后逐步推广,并规范化,常年化,切实加强农田残膜污染综合治理工作力度。
将治理农田残膜污染危害问题列入环境保护部门的业务工作范围,通过环境保护部门业务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加强农田残膜污染危害工作的治理,并通过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农田残膜污染危害治理方面的环保工作机制。
(五)加强并规范农用地膜生产企业行业管理。尽快制定新的农用地膜生产标准,加强农用地膜生产企业的规范性管理工作。新的农用地膜生产标准除其它要求的标准外,建议其农用地膜的标准生产厚度应不得低于0.010mm,否则应视为不合格产品或假冒伪劣产品,严厉进行查处打击。
(六)建立健全农田残膜废旧品回收利用体系。一是加强农村残膜废旧塑料物品收购体系建设,制定残模和相应农用废旧塑料物品的回收奖励政策,对积极进行残膜废旧塑料物品收购数量大的单位、企业和个人予以奖励;
二是建立或设立农用地膜生产企业与销售商等单位残膜废旧品收购方面的有关强制性规定,谁生产、谁销售农用地膜,谁就要负责残膜废旧品的收购,政府按比例进行补贴或奖励。
三是尽快组织相关企业并组织项目投入资金研究残膜回收再生利用技术,彻底解决农田残膜回收无出路的问题。
(七)调整地膜栽培种植面积,研究可替代地膜栽培的新技术。适度的调整地膜栽培种植面积和规模,研究替代的地膜栽培耕作种植方法和模式,研究和推广使用生物降解地膜等其它替代品,逐步减少农业生产中对农用地膜的依赖程度。
结束语
农用地膜在新疆推广应用30年来,对新疆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新疆的棉花、番茄及其它应用地膜栽培的农作物在产量、品质等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使这些农产品享誉全国甚至世界。但是,事务的发展总是具有它的双重性,我们不能够为追求当前一段时期的发展,而牺牲我们发展的基础——土地、环境和生态。我们不能只顾现阶段发展,而忽视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不能为了今天的发展而剥夺子孙后代的生存权利和发展权利。减少农田残膜污染的危害,实现最终消除农膜应用带给农业生产环境、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危害,造福新疆各族人民,是我们当前唯一的正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