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法学专业调查报告

时间:2024-03-06 08:35:13 晓丽 调查报告 我要投稿

法学专业调查报告(精选12篇)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语言要准确、简洁。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法学专业调查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法学专业调查报告(精选12篇)

  法学专业调查报告 1

  调查时间:

  20xx年11月

  调查地点:

  xx花园

  调查对象:

  拆迁失地农民,村干部,外地农民工,社区新居民;

  调查方法:

  面谈,实际走访

  调查目的

  通过对目前社区情况调研和了解,希望能够引起重视,增强社区新居民的法制教育,使依法治国真正的深入人心。

  从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到1999年通过宪法修正案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第五条,从此,我国真正意义上实施了依法治国,时至今日,依法治国已经实行了十多年了。而起作用也巨大,影响也极具深远。以此同时,民主意思不断增强,人民更会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但是,这些只是从全国的平均水平来看的,现在的中国城市生活法制融入的很深,市民们都懂的运用法律。可是如果从基层来看,特别是从城市周边的拆迁失地农民、外地来湖安置的新居民来看的话,结果又会怎样了呢?也是一直都是紧紧围绕中央提出的依法治国,深入实施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

  一、调查内容

  (—)法律意思有所增强,开始信仰法律

  从我了解到的情况来看,现在很多人特别是社区里的人们都在有形、无形之中有了一种意识,就是遇到纠纷、权利受到侵害时,会多考虑集中解决方法,而很多时候会想到运用打官司的方式来解决。民富小区有一位姓王得建筑工,他是农民工,年龄也比较大,50大几了,家里负担也比较重,还有个上大学的孩子要他供着。到年末了,其工资还有被拖欠的,为了拿回拖欠工资,他们已经不像以前建筑工人那样,把建筑工地上的东西全部拿走,也不是像以前那样带了一大堆的人去跟老板闹事了,索回工资。

  而是,先跟建筑老板商议,交涉。之后见未果,就去找街道政府,请求政府出面干涉要回了拖欠工资。当时,他们还有一种想法就是如果实在不行就是会去法院对建筑老板提起民事诉讼。基于这种认识我相信,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相信法律是解决争议,维护权利的重要方式,便开始信仰法律了。对这点我感到很欣慰,因为我们国家封建时间太长,受历史影响,人治色彩太浓了,能够树立法治意识已经很不错,即使不是很深。

  (二)对法律知晓不够,认识不足

  我每次在跟社区里的新居民聊天中发现,他们基本是不知道什么多少法律,只是通过电视、别人讲的知道点法律能够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权益被侵犯时能够即使得到救济。就这样开始对法律有种崇拜感、高深感。是些很深奥的东西。一般居民是了解不到,知晓不多,当得知我的专业就是法学时候,再他们看来,那是个很好的专业,很有前途的。可他们并不清楚,法律其实就是调整社会普遍生活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规范。就是与他们生活有关,也是从他们的生活中抽象出来的用于指导以后的社会生活。

  而且,他们有很多人对法律的看法也很偏激,认为法律只是给有钱、有权势的人准备的,总结起来就是为有地位的人准备的,一般的居民根本就得不到什么好处,只要有钱,也只要给钱,就会有相对轻的结果,就能赢得官司,平头老百姓因为既没钱也没有地位,所以总是吃的哑巴亏,这种看法对法律追求的公平、正义的目标是中曲解,对法律认识不到位,这样对法制建设产生影响,偏离正常法治轨道,对我国深入实施依法治国产生不良影响。

  (三)运用法律解决纠纷较少

  基层人民,特别是广大社区里的居民虽然对法律有了一些了解,也知晓了一些法律知识,也稍微增强了法治意识。但是,真正会运用法律途径来解决的纠纷、维护自己的被侵之权的人很少,假期我去人民医院看望我一个以交通事故而造成右腿骨折的叔叔,在那骨科住院部,从其他病人中了解到,他们很多人是因为交通事故而造成的骨折。且有些家属也遇到这种情况,当我得知他们很多人为了要求行为人支付医疗费,很多要么就是通过联合亲戚朋友,强制威胁行为人赔偿,要么就是与行为人私下协商,或者有些怕事的根本就是自己全部支付所有费用。

  虽然,我国法律并没有禁止私下解决,即私了。私了,解决起来更迅速,但是,这样的话容易引起打击报复,相互之间,由于威胁或者忍气吞声都容易引起一方的心里不平衡,容易引发之后一系列的不良潜在的影响,而且,私了,赔偿的数额很多要么具有敲诈性,要么就是让受害人受损。尽管如此,他们还是不愿意让国家机关,特别是司法机关干涉。

  (四)居民提起的诉讼少

  我去吴兴区人民法院了解到,现在法院受理的案件虽然在增多,特别是,民事案件增多,这说明人民越来越接受司法解决争议,人民的法律意识得到了增强。后来我才发现那些提起诉讼的原告很少有个体居民的`,听法院内部人说就民事案件,居民提起诉讼比例不足民事诉讼的10%,基本都是些企业、单位、其他组织以及一些收入相对较高的城市居民。这也说明了,新居民中的法治建设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五)弄明对运用法律解决争议心存恐惧

  经过多年的法治建设,广大居民虽然意识到了,可以运用法律途径来解决争议,但是,在他们心中人仍就认为法律并不是最好的途径,因为在他们看来,打官司容易引起对方的打击报复。因为在我们居民心中,一向喜欢得到心理上的平衡,也不管其他后果,所以特别是在对方或者对方的亲戚朋友,有些权势,会利用聚集众人暴力威胁,那势必对今后的生活引起不良影响。特别是现在咱门中国的党、政干部,由于其受严格监督,极易滥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同时还有个问题就是,当广大居民与政府有关部门闹矛盾,那么,居民处于弱势地位,而政府及相关部门又有一定的地方立法权,加上执法者的身份,那就是很强势了。可以通过给居民办理各种事情通过拖延,敲诈勒索等各种方式来对其进行打击报复,因为就与居民关系密切的还是政府,从出生到死亡都是离不开的,也正是在此,即使当时通过法律维护了权利,但是在以后就不好办了。会惹上更多必要的麻烦。

  二、调查结果

  (一)司法成本高,效率低

  在我国,特别是广大基层社区,很少有居民会运用法律来维权,原因可能是是因为他们不懂法,害怕法,也可能是害怕缠上国家机关,但最主要的是费用问题,因为不懂法,所以如果真的要进行司法救济那么久的请懂法的律师,那么就得花费很多,而请律师,我们都知道,费用是比较高的。好像最少也是总费用的百分之十以上。同时由于我国法律不是很完善,很多案件还多是谁告谁举证,因此花费的时间、精力很多,加之法律知识缺乏。同时,在居民看来就那些诉讼费用也是很高的,诉讼费用可能由于我国人口多,问题也多,而国家给予的经费有限,因此不能完全满足办案需要,可能多诉讼费用高有些影响。

  更为重要的是,司法工作人员在我国比较少,一个区就一个法院,一个律师事务所,少量的人在社区做法律服务者。而且,因为案件多,各种旧案,新案都拖沓,堆积,办案效率地下,一般的民事案件至少需六个月,更甚至一年多之后才有结果也很正常。假期我去看我叔,因为交通事故,造成右腿骨折,因治疗花费大,家里条件不好,很多亲戚朋友凑齐钱进行治疗,当对肇事者要求赔偿时,肇事者只赔偿小额之后就没有支付。为此,就请律师打官司,但是,由于自己费用没有,又不好向大伙借时,律师便提议由律师提前按照一定比例支付一定资金给我叔先行治疗,而由律师进行诉讼,而对于胜诉而得到的赔偿就归律师所有。从上述可知,如果真的要运用法律来解决的话,那么就得拖延很久,对治疗就非常的不利。因为不能及时得到赔偿。有点远水解不了近火。

  (二)观念上不愿打官司

  在基层社区生活久了就会发现,现在的社区受传统的思想影响大,很多人都是排斥国家机关干预他们的生活,特别是司法机关干预他们的纠纷。我在叔叔上班的一名叫龙马饲料公司的工人中了解到,其实他们基本都是从农村来的,当问到他们对打官司的看法时,普遍的反应是他们都是害怕,在他们一向看来,打官司都是些不安分的人,感觉都是坏人似的,好像都不是什么好人,都是有错的。而且他们也根本就不想跟国家机关接触,有种对国家机关的恐惧感,而且农民还会感到他们在司法中地位卑微,认为即使有理由也很难站的住脚,也容易受其借用种种理由敲诈。

  (三)司法工作人员及相关法律服务人员素质不高

  由于我国实行法治不久,很多司法人员专业素质不过关,很多都是中专生、高中生、或者一些干部只是经过短期培训就上岗,很多都没有接受正规的大学法学专业知识教育,因此他们中很多人,素质低,办理案件是容易出现错案,同时很多司法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也比较差,道德素质也比较差,没有站在公正的第三者的位置公正的依法审查,合理解决纠纷,相反很多人还利用职权,假公济私,以权谋私,把这种机会当作是发财机会,到处收受钱财。把法律要求的公正抛于脑后,给农民以很不良的影响。

  (四)中国法治建设大背景

  在我国,法制建设是在政府的推动下进行的,因此存在着集中明显特征,即是政府推进型、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型、法制观念缺失型。因此在政府推进型法治中,政府权力很少受限,这种情况在基层社区比较典型,很多的法治宣传都是由政府推进,而且很多的法治执行无形之中也让基层政府插手了;再者在政治体制改革中,权力制约问题还不完善,这更是阻碍了法制建设;就法制观念来说,我国距西方发达国家大概相差300年,而就硬件来说,和西方国家没有多大差异,科技的差别也很小,制度差别也不大。就比如“法律至上”的观点现在才提出,而人家几百年前就提出来了,这就是差距。再与我国基层居民的法治意识中,更是有距离。

  三、调查体会

  为了真正贯彻党和国家依法治国的方略,深化法制建设,特别是加快基层社区。因为我国基层社区人数众多,是对我国整体提高法治水平是一个挑战。为此:

  首先,我们得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提高他们的收入,增强新居民阶层的经济基础,是他们可以有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财产,以便于他们负担各种司法费用,以及相关因为运用法律而产生的各项支付。

  然后就是加强对从事司法工作以及与司法工作有关的服务人员的素质教育,是他们的服务水准更上一个台阶,更好的服务,具体说来,可以是,加强对司法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严格专业法律服务人员的准入和考核,招收大量受过大学专业法学教育的大学生入司法服务系统,充实整个队伍,注入新的血液;同时还得加强对司法工作人员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他们思想、道德水平,使他们真正树立公正司法,为人民司法,而不是以权谋私。

  还有,对司法机关进行改革和监督,加强管理,加大简易程序,降低司法成本。加快对旧案、积案的处理,在保证公正的基础上尽快结案,及时解决争议。

  再有,我们应该加大法治宣传,加强法治教育,发挥各种媒体宣传作用,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向广大社区新居民宣传,同时也引导居民去学习法律,增强法治观念,增强运用法律维护自己权利的意识,同时,也去积极监督其他主体守法。如,对政府,对党员,对干部进行监督。

  最后,广大干部,党和领导人,自己要积极主动守法,维护法律权威,同时司法部门应对违法法律的行为人依法处理惩罚,为全社会建设法治社会树立榜样,特别是在基层社区更是要树立典型。为全社会建设法治创造良好环境。

  我相信,我们社区的法治问题,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会取得长足进步的。

  法学专业调查报告 2

  在我院近两年受理的案件中,出现了一个本不该出现的犯罪群体:大学生。这些生活在象牙塔中、备受社会关注的天之骄子们为何走上犯罪的道路,承办人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怎样才能减少大学生犯罪现象?带着这些问号,笔者对我院受理的大学生犯罪案件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大学生犯罪特点

  (一)犯罪类型:大学生犯罪涉及的罪名十分单一,从目前统计情况看,仅涉及盗窃和故意伤害这两种罪名,笔者在调查前主观认为应存在的高智商犯罪没有一例;涉案大学生男女比例为7:1,男大学生主要涉嫌故意伤害罪,女大学生无一例外全部是涉嫌盗窃罪;

  (二)涉案金额(后果):涉嫌盗窃罪的大学生们下手的目标都是移动性强的个人物品,如移动电话、信用卡、随身听等,且涉案金额都比较小,多数都在千元左右,仅有一例涉案金额为七千元(审查结果为不起诉);而故意伤害罪的犯罪情节最高是“轻伤偏重”,绝大多数为轻伤;

  (三)侵害客体:大学生犯罪侵害的客体多是同学,越熟悉的人越容易成为被侵害对象,如同宿舍同学。不认识的人被侵害权益的仅有两例(故意伤害罪一例、盗窃罪一例);

  (四)强制措施:大学生犯罪以取保候审为主要强制措施,且被取保人一般能遵守法律,仅有一例因传唤不到而改变强制措施的;

  (五)处理结果:处罚一般都较轻。不起诉案件占15%,其余均三年以下刑罚;在审理程序上一般适用简易程序。

  (六)人员成分:在涉案大学生中,以民办高校的本专科、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学院的本专科和公立高等院校的专科为主。在笔者收集的案例中尚未出现公立高等院校本科学生犯罪的情况。

  (七)年龄结构:以本科一、二年级和专科一年级的学生为主。本科三、四年级学生犯罪的情况没有出现一例。

  (八)户籍特征:以外地来京上学的大学生为主。仅有两例本地学生犯罪案例。

  (九)犯罪主观故意:这些大学生主观恶性比较小,没有顽抗情绪,全部都能如实供述自己所犯罪行,且口供十分稳定,从侦查阶段到庭审阶段,均未出现翻供现象。

  二、大学生犯罪原因分析

  1、大学生法律意识普遍淡漠。

  就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来看,重心仍然在于学历教育,而非素质教育。虽然几经呼吁这种“重学历、轻素质”的情况有所改观,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状况。在中小学的课本当中没有关于普法教育的内容,就算是在大学,也仅仅是在大学一年级时开一门必修课“法律基础理论”。在这种教育制度下,从学生到家长都只注重分数,而忽略素质教育,守法的概念也就十分淡漠了。

  2、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小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们虽然已经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由于绝大多数属于自幼上学、很少接触社会,其心理状态还没有达到成年人的成熟度,周围的环境对他们影响不容忽视。

  从社会大环境来看,学生们从小接触最多的就是电视和书报杂志。一些港台不良影视作品和杂志从视觉和心灵上冲击着学生们的人生观、道德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的一言一行。某些长期浸淫其中的学生在脱离中学的“高压管理”进入较为自由的大学后,思想放松,有可能会走上歧途。虽然绝大多数犯罪的大学生案发后都后悔不已,但已无济于事。

  从学校小环境来看,在犯罪大学生所属的.学校中,民办大学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位居第二的是成人教育学院。不可否认,某些民办大学为吸纳高考落榜学生和低分学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人教育学院也为社会上希望继续进修的人员提供了机会,但二者注重经济效益、实行松散管理的办学模式也为当地的社会治安埋下了隐患,更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

  3、犯罪大学生心理原因分析

  (1)侥幸心理、冲动心理作祟。大学生犯罪当中,蓄谋犯罪的几乎没有,多是冲动型犯罪,即临时起意。犯盗窃罪的大学生多存在贪慕虚荣,贪图享乐思想。在侥幸心理的驱使下,鬼使神差般地将他人物品“顺手牵羊”,仅有一例是出于好奇、刺激的心理去偷窃;()犯故意伤害罪的大学生多是头脑发热、一时冲动,待到把人打伤后又追悔不已。

  (2)受心理失衡感、失落感的影响。在笔者收集的案例中,犯罪主体全部是大学一、二年级(包括大专)的学生,尤以外地学生居多。外地大学生初来北京求学,远离家乡和亲人,周围环境变动很大,心理处于学生向成人过渡的转型期;再加上自己囊中羞涩,心理易产生失衡或彷徨,孤独感也油然而生。自制能力差或是思想一贯懒散的学生这时如果没有人从旁开导,容易走上歧途。

  4、诱使大学生犯罪的“导火索”分析

  诱使大学生犯罪的直接原因,也就是诱使犯罪的导火索是被害人自身防范意识不强,给思想不良大学生以可乘之机。在盗窃案例中,被盗物品多是由被害人随手放置在暴露于公共视线之内的地方,引发了思想不良的大学生顺手牵羊;故意伤害案例中,被害人对有暴力倾向(或醉酒)的大学生缺乏防范意识,不懂得适时避让,以退为进,结果造成自身不必要的伤害。

  三、承办人在办理大学生案件中应注意的问题:

  1、承办人在办理大学生犯罪案件中,应以挽救为主,以攻心为上,针对个案制定案件审查方案,对不同性质的大学生犯罪要采取不同策略。对一贯表现良好仅是一时糊涂的大学生,要给予其适当安慰,鼓励其继续学业(或是继续学习);对于确属主观恶性较大、劣迹斑斑的个别“害群之马”,承办人员也应注意将其与一般刑事犯罪分子区分,仔细审查后作出适当的结论。

  2、承办人员应及时与学校、家庭沟通,深挖犯罪大学生的思想根源,不能草草结案了之。大学时代是一个学生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果我们在办案中忽略了对犯罪大学生身边环境的了解,就不可能做好大学生犯罪预防工作。承办人员应以检察建议的形式督促学校(以民办学校为主)健全规章制度,树立良好的校风,尤其做好新生入校后的入学引导工作,加强大学生日常法律基础教育,加大对大学生的管理力度,使学校在教育产业化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完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相统一。

  3、承办人特别应注意办案后的回访工作。犯罪的大学生主观恶性不大,多是轻型犯罪,一般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就会刑满回归社会,还有不少被判处缓刑的大学生回归社会时间更短。在很短的时间里,这些大学生经历了自己人生最惨痛的一次教训,凭自身的努力很难做到“哪里摔倒哪里站起来”,更多的是需要周围的亲人朋友的帮助。然而一些学生家长“恨铁不成钢”,又是断绝家庭关系,又是对刑满归来的孩子冷嘲热讽,进一步打击了犯罪大学生的生活信心,很有可能会促使这些大学生破罐破摔,再次滑向犯罪的深渊。承办人员应该关注自己经办的大学生犯罪案件,通过写信、通电话等方法了解其近况,鼓励其改过自新,及时帮助犯罪大学生打消消极的念头,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4、承办人员应针对大学生犯罪个案或同类案件及时调研,找出相似之处,及时与案发大学联系,以讲座、宣传材料等各种形式强化大学生的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要求大学生们平时注意保管好钱财,遇事要冷静沉着,不能意气行事等等,均能起到很好的犯罪预防作用。

  法学专业调查报告 3

  调查目的:

  为了了解当前 县城管执法状况,以便更好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

  县姑孰镇各社区居民和相关资料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调查

  为了完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发教育试点”法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加强对国情、民情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尤其是对我国司法实践的了解;培养和训练认识、观察社会的能力以及运用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我对当涂县整体城管执法状况进行了调查,现就调查情况做如下报告:

  一、我县城管执法状况的总体评价

  (一)调查问卷中的评价。

  外部对本县城管执法的总体评价:满意32.35%,比较满意44.12%,不满意23.53%。其中,对城管执法实施前、后效果比较,认为明显好的20.53%,较好54%,不明显25.45%;对城市管理难点问题处理的满意度,满意32.44%,基本满意41.34%,不满意26.17%。参加调查的人大代表的评价:比较满意。城管大队内部的自我评价:满意56%,比较满意44%,不满意没有。从调研情况看,调查问卷中的评价与座谈和访谈中的评价基本一致,外部与城管内部对综合执法的总体评价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二)城管执法的作用和成效。

  县 镇总面积110平方公里,人口15万,辖区内有企业20xx余家。当涂县在新旧产业更替中,产生了大量下岗和失业人群,加上地处城乡结合部,各类市场集中,流动人口和外来暂住人口较多,经济落后,造成环境卫生、公共服务,社区治安等发展参差不齐,与其它区相比稍显滞后,因此流动摊贩、乱贴乱画、乱搭乱建等现象严重,治理城市“八乱”的压力较重。近年来,县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管理工作,把加强城市管理工作作为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综合功能、保障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城市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当前城管执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管理相对滞后的问题比较突出,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建设效益的发挥,影响了城市化总体水平。

  (一)对城市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社会支持参与度不高。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还没有真正在全社会形成共识,特别是在当前城市面貌“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的新形势下,城市建设战线长、任务重、压力大,政府及其部门正全力以赴推进、集中力量攻坚,尚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研究和推进城市管理,致使城市管理滞后于城市建设,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同时,由于宣传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社会公众对城市管理要求高,但部分市民对城市管理认知度和支持度、参与度不高,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的现象普遍存在,市民文明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体制不顺,管理职能交叉分散。虽然我县采用了“7+X”城市管理机制,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的城市管理体系未能真正形成,管理体制上存在条块纵横,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部门分散执法力度不到位,形成“都管都又不管”局面。比如现有的城市管理涉及到的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政设施、市场管理、噪声和环境污染及车辆管理等职能,相应地分散在建设、城管、工商、环保、公安等部门,职能过于分散,又没有综合的职能机构予以牵总协调,工作难以衔接,部门之间相互推诿和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削弱了管理权威,使城市管理整体功能难以得到最大发挥。

  (三)规划控制及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加大了城市管理难度。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县城人口逐年剧增,部分老城区的规划由于受诸多因素的限制,详细规划滞后,加之受体制的影响,在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区域乱搭乱建、违规建设、无序开发的问题非常突出,进一步加大了城市拆迁改造成本,增加了城市管理难度。另外,我县集贸市场、公厕、停车场、垃圾转运站等配套设施建设总量不足且布局不合理,导致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与民生之间的矛盾突出。占道经营、乱行乱走、乱停乱、乱搭乱建、乱排乱放、建筑工地乱象等问题屡禁不止,严重影响和制约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老城区部分建成区排污管网设计不合理、管网陈旧,下水道经常堵塞,依靠社区治理难,开发的力度在不断加大,但排污管网建设却一直滞后,社会反响强烈。

  (四)城市管理投入不足,城管机构职能有待加强,执法难较突出。由于历史欠帐多,我县的市政基础设施普遍存在简陋老化、数量不足等问题。随着城市的扩容,城区市政设施大幅增加,城市管理运行成本大大提高,但城市维护费没有同步增加,远远不能适应现行城市管理的需要。城管机构的职能有待加强,目前县行政执法局尽管有行政执法人员49人,协助执法人员32人,但我县城市建设起步晚,市民的文明意识不强,增加了管理难度,相应增大了城市管理压力,城管任务艰巨。同时因其执法主体资格不合法,行政处罚权该集中的不能完全集中,执法难问题比较突出。

  (五)城市管理的制度体系需进一步完善。我县城市管理执法目前主要依据的是国家和省的一些法律法规,没有与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制度办法,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管理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未能建立起有利于深入推进城市管理的新机制、新办法。

  三、城管和谐执法的建议及相应解决对策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营造全民参与氛围。要切实加大对城市管理的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增强广大市民的道德意识和综合素质。要充分发挥市民自治作用,积极引导市民加强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并利用新闻媒体等多种平台加强对市民的城管相关法律法规教育,不断增强市民的城市意识、环境意识、社会公德意识,提高经营者的守法经营意识,使广大市民和企、事业单位积极支持理解并自觉参与到城市管理中去,强力推进“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努力增强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责任感,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二)进一步整合力量,形成城市管理合力。县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提升现行“7+X”城管工作模式,积极探索职能部门之间双边或多边联合执法和委托执法,探索职能部门适当地有针对性地将相关管理职能委托与街道办事处,切实增强条块管理的互补性。按照“管理、服务、执法”三位一体的“大城管”格局,进一步加强城管机构职能和社区在管理城市中的职能,全面整合现有城管资源,着力完善城市管理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工作的协调,在条块之间、部门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沟通、事前告知和定期通报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制度体系,建立有利于深入推进城市管理的新机制、新办法。

  (三)进一步加大城市建设管理投入力度,确保基础设施配套。 县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城市建设管理的投入力度。要着力完善城市管理配套公共设施,不断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努力解决好各种基础设施不配套、不完善的问题 。

  (四)进一步加强职能部门执法队伍建设,提高综合行政执法水平。要加强对职能部门行政执法人员的教育,树立执法就是服务的理念,大力推行阳光执法、文明执法,努力建设一支素质高、纪律严、作风硬、善于打硬仗、群众满意的行政执法队伍,以此适应城市管理不断发展的需要。

  法学专业调查报告 4

  在我院近两年受理的案件中,出现了一个本不该出现的犯罪群体:学生。这些生活在象牙塔中、备受社会关注的天之骄子们为何走上犯罪的道路,承办人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怎样才能减少学生犯罪现象?带着这些问号,笔者对我院受理的学生犯罪案件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学生犯罪特点

  (一)犯罪类型:学生犯罪涉及的罪名十分单一,从目前统计情况看,仅涉及盗窃和故意伤害这两种罪名,笔者在调查前主观认为应存在的高智商犯罪没有一例;涉案学生男女比例为7:1,男学生主要涉嫌故意伤害罪,女学生无一例外全部是涉嫌盗窃罪;

  (二)涉案金额(后果):涉嫌盗窃罪的学生们下手的目标都是移动性强的个人物品,如移动电话、信用卡、随身听等,且涉案金额都比较小,多数都在千元左右,仅有一例涉案金额为七千元(审查结果为不起诉);而故意伤害罪的犯罪情节最高是“轻伤偏重”,绝多数为轻伤;

  (三)侵害客体:学生犯罪侵害的客体多是同学,越熟悉的人越容易成为被侵害对象,如同宿舍同学。不认识的人被侵害权益的仅有两例(故意伤害罪一例、盗窃罪一例);

  (四)强制措施:学生犯罪以取保候审为主要强制措施,且被取保人一般能遵守法律,仅有一例因传唤不到而改变强制措施的;

  (五)处理结果:处罚一般都较轻。不起诉案件占15%,其余均三年以下刑罚;在审理程序上一般适用简易程序。

  (六)人员成分:在涉案学生中,以民办高校的本专科、高等院校教育学院的本专科和公立高等院校的专科为主。在笔者收集的案例中尚未出现公立高等院校本科学生犯罪的情况。

  (七)年龄结构:以本科一、二年级和专科一年级的学生为主。本科三、四年级学生犯罪的情况没有出现一例。

  (八)户籍特征:以外地来京上学的学生为主。仅有两例本地学生犯罪案例。

  (九)犯罪主观故意:这些学生主观比较小,没有顽抗情绪,全部都能如实供述自己所犯罪行,且口供十分稳定,从侦查阶段到庭审阶段,均未出现翻供现象。

  二、学生犯罪原因分析

  1、学生法律意识普遍淡漠。

  就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来看,重心仍然在于学历教育,而非素质教育。虽然几经呼吁这种“重学历、轻素质”的情况有所改观,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状况。在中小学的课本当中没有关于普法教育的内容,就算是在学,也仅仅是在学一年级时开一门必修课“法律基础理论”。在这种教育制度下,从学生到家长都只注重分数,而忽略素质教育,守法的概念也就十分淡漠了。

  2、社会环境和学校小环境的影响。

  学生们虽然已经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由于绝多数属于自幼上学、很少接触社会,其心理状态还没有达到成年人的成熟度,周围的环境对他们影响不容忽视。

  从社会环境来看,学生们从小接触最多的就是电视和书报杂志。一些港台不良影视作品和杂志从视觉和心灵上冲击着学生们的人生观、道德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的一言一行。某些长期浸其中的学生在脱离中学的“高压管理”进入较为自由的学后,思想放松,有可能会走上歧途。虽然绝多数犯罪的学生案发后都后悔不已,但已无济于事。

  从学校小环境来看,在犯罪学生所属的学校中,民办学占了相当的比重,位居第二的是教育学院。不可否认,某些民办学为吸纳高考落榜学生和低分学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教育学院也为社会上希望继续进修的人员提供了机会,但二者注重经济效益、实行松散管理的办学模式也为当地的社会治安埋下了隐患,更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3、犯罪学生心理原因分析

  (1)侥幸心理、冲动心理作祟。学生犯罪当中,蓄谋犯罪的几乎没有,多是冲动型犯罪,即临时起意。犯盗窃罪的学生多存在慕虚荣,图享乐思想。在侥幸心理的驱使下,鬼使神差般地将他人物品“顺手牵羊”,仅有一例是出于好奇、刺激的心理去偷窃;犯故意伤害罪的学生多是头脑发热、一时冲动,待到把人打伤后又追悔不已。

  (2)受心理失衡感、失落感的影响。在笔者收集的案例中,犯罪主体全部是学一、二年级(包括专)的学生,尤以外地学生居多。外地学生初来北京求学,噪家乡和亲人,周围环境变动很,心理处于学生向过渡的转型期;再加上自己囊中羞涩,心理易产生失衡或彷徨,孤感也油然而生。自制能力差或是思想一贯懒散的学生这时如果没有人从旁开导,容易走上歧途。

  4、诱使学生犯罪的“导火索”分析

  诱使学生犯罪的直接原因,也就是诱使犯罪的导火索是被害人自身防范意识不强,给思想不良学生以可乘之机。在盗窃案例中,被盗物品多是由被害人随手放置在暴露于公共视线之内的地方,引发了思想不良的学生顺手牵羊;故意伤害案例中,被害人对有倾向(或醉酒)的学生缺乏防范意识,不懂得适时避让,以退为进,结果造成自身不必要的伤害。

  三、承办人在办理学生案件中应注意的问题:

  1、承办人在办理学生犯罪案件中,应以挽救为主,以攻心为上,针对个案制定案件审查方案,对不同性质的学生犯罪要采取不同策略。对一贯表现良好仅是一时糊涂的学生,要给予其适当安慰,鼓励其继续学业(或是继续学习;对于确属主观较、劣迹斑斑的个别“害群之马”,承办人员也应注意将其与一般刑事犯罪分子区分,仔细审查后作出适当的结论。

  2、承办人员应及时与学校、家庭沟通,深挖犯罪学生的思想根源,不能草草结案了之。学时代是一个学生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果我们在办案中忽略了对犯罪学生身边环境的了解,就不可能做好学生犯罪预防工作。承办人员应以检察建议的形式督促学校(以民办学校为主)健全规章制度,树立良好的校风,尤其做好新生入校后的入学引导工作,加强学生日常法律基础教育,加对学生的管理力度,使学校在教育产业化的基础上,最限度完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相统一。

  3、承办人特别应注意办案后的回工作。犯罪的学生主观不,多是轻型犯罪,一般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就会刑满回归社会,还有不少被判处缓刑的学生回归社会时间更短。在很短的时间里,这些学生经历了自己人生最惨痛的一次教训,凭自身的努力很难做到“哪里摔倒哪里站起来”,更多的是需要周围的亲人朋友的助。然而一些学生家长“恨铁不成钢”,又是断绝家庭关系,又是对刑满归来的孩子冷嘲热讽,进一步打击了犯罪学生的生活信心,很有可能会促使这些学生破罐破摔,再次滑向犯罪的深渊。承办人员应该关注自己经办的学生犯罪案件,通过写信、通电话等方法了解其近况,鼓励其改过自新,及时助犯罪学生打消消极的念头,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4、承办人员应针对学生犯罪个案或同类案件及时调研,找出相似之处,及时与案发学联系,以讲座、宣传材料等各种形式强化学生的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要求学生们平时注意保管好钱财,遇事要冷静沉着,不能意气行事等等,均能起到很好的犯罪预防作用。

  法学专业调查报告 5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是消除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维护社会稳定,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课题之一。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而且出现了手段成人化、年龄低龄化、团伙化、高智商化等新特点,已成为危害社会治安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为全面、准确掌握全市青少年犯罪的基本情况,为领导部门决策提供事实依据,更好地做好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教育和转化工作,结合正在开展的“和谐平安”建设,必须预防青少年犯罪。实习期间我对本区青少年犯罪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形成以下调查报告。

  为了多角度、尽可能翔实地对青少年犯罪情况和相关性事实进行调查,实行问答式方法进行,问题为犯罪人员的基本情况(身份、年龄、押前职业、住所地、婚姻状况、学历、家庭出身;罪名、初犯、累犯、多次犯罪、共同犯罪、集团犯罪、犯罪地点、对后果认识、悔改表现、犯罪动机、心理)、犯罪人员的犯罪事项调查(农村青年在城里有无住住所、父母感情及上网情况、有无烟酒嗜好、是否有过犯罪史、是否受过处罚,是否在校生犯罪,是否辍学及辍学原因)等。为更真实掌握犯罪的原因及便于分析,我们最后借鉴犯罪学研究成果,这次问题内容分别征求了律师、公安、检察、法院及部分青少年教育工作者的意见,查阅了部分相关资料,从各方面反映来看,普遍认为这次调查是可行的。我于20xx年9月5日到20xx年10月5日期间在狮河区人民法院实习,通过和多名法院工作者的交流中了解到很多关于青少年犯罪的情况,通过整理,统计,分析得到以下内容:

  一、关于调查项目的研究背景、目的、调查方法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

  干意见》的精神,为全面、准确掌握全市青少年犯罪的基本情况,为领导部门决策提供事实依据,更好地做好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教育和转化工作做指导。另外有人把青少年比喻成祖国的“花朵”,也有人把它比喻成“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在十几二十几岁这个令人羡慕的黄金年龄段,本应是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展现自身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阶段。然而,有的青少年却由于种种原因,却陷入了犯罪的泥潭,在人生的履历表上写下了挥之不去的污点,有的身陷囹圄,有的甚至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人们在对犯罪行为感到深恶痛绝的同时,又不能不对“花儿”的过早凋零扼腕叹惜。

  (二)调查方法

  为了多角度、尽可能翔实地对青少年犯罪情况和相关性事实进行调查,实行问答式方法进行,问题为犯罪人员的基本情况(身份、年龄、押前职业、住所地、婚姻状况、学历、家庭出身;罪名、初犯、累犯、多次犯罪、共同犯罪、集团犯罪、犯罪地点、对后果认识、悔改表现、犯罪动机、心理)、犯罪人员的犯罪事项调查(农村青年在城里有无住住所、父母感情及上网情况、有无烟酒嗜好、是否有过犯罪史、是否受过处罚,是否在校生犯罪,是否辍学及辍学原因)等。为更真实掌握犯罪的原因及便于分析,我们最后借鉴犯罪学研究成果,这次问题内容分别征求了律师、公安、检察、法院及部分青少年教育工作者的意见,查阅了部分相关资料,从各方面反映来看,普遍认为这次调查是可行的。

  二、问题探究

  (一)青少年犯罪特征

  1、犯罪类型:青少年犯罪涉及的罪名十分单一,从目前统计情况看,仅涉及盗窃和故意伤害这两种罪名,笔者在调查前主观认为应存在的高智商犯罪没有一例;涉案青少年男女比例为7:1,男青少年主要涉嫌故意伤害罪,女青少年无一例外全部是涉嫌盗窃罪;

  2、涉案金额(后果):涉嫌盗窃罪的青少年们下手的目标都是移动性强的个人物品,如移动电话、信用卡、随身听等,且涉案金额都比较小,多数都在千元左右,仅有一例涉案金额为七千元(审查结果为不起诉);而故意伤害罪的犯罪情节最高是“轻伤偏重”,绝大多数为轻伤;

  3、侵害客体:青少年犯罪侵害的客体多是同学,越熟悉的人越容易成为被侵害对象。不认识的人被侵害权益的仅有两例(故意伤害罪一例、盗窃罪一例);

  4、强制措施:青少年犯罪以取保候审为主要强制措施,且被取保人一般能遵守法律,仅有一例因传唤不到而改变强制措施的;

  5、处理结果:处罚一般都较轻。不起诉案件占15%,其余均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以下刑罚;在审理程序上一般适用简易程序。

  6、犯罪主观故意:这些青少年主观恶性比较小,没有顽抗情绪,全部都能如实供述自己所犯罪行,且口供十分稳定,从侦查阶段到庭审阶段,均未出现翻供现象。

  (二)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

  首先法律意识普遍淡漠。就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来看,重心仍然在于学历教育,而非素质教育。虽然几经呼吁这种“重学历、轻素质”的情况有所改观,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状况。在中小学的课本当中没有关于普法教育的内容,就算是在大学,也仅仅是在大学一年级时开一门必修课“法律基础理论”。在这种教育制度下,从学生到家长都只注重分数,而忽略素质教育,守法的概念也就十分淡漠了。

  其次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小环境的影响青少年们虽然已经属于法律意义上的。

  成年人,但由于绝大多数属于自幼上学、很少接触社会,其心理状态还没有达到成年人的成熟度,周围的环境对他们影响不容忽视。从社会大环境来看,学生们从小接触最多的就是电视和书报杂志。一些港台不良影视作品和杂志从视觉和心灵上冲击着学生们的人生观、道德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们的一言一行。某些长期浸淫其中的学生在脱离中学的“高压管理”进入较为自由的社会后,思想放松,有可能会走上歧途。虽然绝大多数犯罪的青少年案发后都后悔不已,但已无济于事。

  (三)犯罪青少年心理原因分析

  第一、侥幸心理、冲动心理作祟。青少年犯罪当中,蓄谋犯罪的几乎没有,多是冲动型犯罪,即临时起意。犯盗窃罪的青少年多存在贪慕虚荣,贪图享乐思想。在侥幸心理的驱使下,鬼使神差般地将他人物品“顺手牵羊”,仅有一例是出于好奇、刺激的心理去偷窃;犯故意伤害罪的青少年多是头脑发热、一时冲动,待到把人打伤后又追悔不已。

  第二、受心理失衡感、失落感的影响在笔者收集的案例中,犯罪多为青少年,。心理处于未成年人向成人过渡的转型期;再加上自己囊中羞涩,心理易产生失衡或彷徨,孤独感也油然而生。自制能力差或是思想一贯懒散的学生这时如果没有人从旁开导,容易走上歧途。

  (四)诱使青少年犯罪的“导火索”分析

  诱使青少年犯罪的直接原因,也就是诱使犯罪的导火索是被害人自身防范

  意识不强,给思想不良青少年以可乘之机。在盗窃案例中,被盗物品多是由被害人随手放置在暴露于公共视线之内的地方,引发了思想不良的青少年顺手牵羊;故意伤害案例中,被害人对有暴力倾向(或醉酒)的青少年缺乏防范意识,不懂得适时避让,以退为进,结果造成自身不必要的伤害。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素质关系21世纪中国的命运,关系社

  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关系中华民族的兴衰。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也是困扰法学理论界与司法实践部门的一个难题。但必须承认,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是相对于一般成年犯罪来说,二者之间并没有什么质的区别,只是在某些方面的表现进程和形式不同而已。另一方面,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间、地域、形势的不同而不同,不能用静止、僵化的眼光进行考察与分析。因此,研究青少年犯罪必须将之放于犯罪的.整体中形态中进行分析和论证,要把握好各种不同层次的关系。

  综上所述,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但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可塑性和可造性。从某种意义上看,对未成年人犯罪,社会的责任大于未成年人犯罪自身的责任。打击仅是低层次的防范,预防才是最有效的手段,而防治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程,它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只有社会各方面力量协调一致,相互支持,密切配合,才能保证这一工程的顺利进行。

  三、针对青少年犯罪采取的措施

  (一)家庭方面家长对子女必须真正承担起法定义务和社会道德义务。应恩威有节,循循善诱,使子女懂世事,有礼节,且坚强务实,会处理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会理智地对待生活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同时,家长要特别注意子女的不良倾向,及时加以诱导和释疑,使其明白发展下去的后果,教会子女正确思考和面对人生。

  (二)社会方面

  从社会入手,给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应该为青少年提供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对于当前文化市场存在的“黄”、“赌”、“毒”泛滥之状况,应坚持不懈地进行整顿,加强监督检查。对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应加大打击力度,不断净化我们的社会环境。另外,社会各部门应加强联系,建立起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工作体系。对青少年犯罪的控制与预防,单凭某一个部门的努力是难以奏效的。这个社会性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形成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工作网络,使“花儿”不再过早凋零。

  (三)教育机构方面

  学校要加强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和控制教育和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使他们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时刻把握住他们的思想脉搏,经常性地进行法制教育,以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还要有意识地磨炼他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进行健康有益的活动来充实自己。

  (四)犯罪执行机构方面

  要加强对失足青少年的帮教工作。青少年犯罪后,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不能弃之不理,应结合他们具有的可塑性强、易改造的特点,坚持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把着眼点放在对他们的感化、挽救上,使他们早日回归家庭,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一员。

  法学专业调查报告 6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法学作为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益凸显。为了深入了解法学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本次调查针对法学专业的学习、实践、就业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一、法学专业的学习

  法学专业的学习涵盖了法律理论、法律史、法律实务等多个方面,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和较强的法律思维能力。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们普遍认为法学专业的`学习难度较大,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学生们也反映了一些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材质量参差不齐等。因此,我们建议学校应该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材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

  二、法学专业的实践

  法学专业的学习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们普遍重视实践环节,认为实践是巩固理论知识和提高法律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践中,学生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如实践机会不足、实践指导不够等。因此,我们建议学校应该加强实践教学,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三、法学专业的就业

  法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广阔,但就业竞争也较为激烈。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们普遍关注就业问题,认为就业是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重要标准。然而,在就业过程中,学生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如就业信息不足、招聘门槛较高等。因此,我们建议学校应该加强就业指导,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

  综上所述,法学专业作为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容忽视。通过本次调查,我们深入了解了法学专业的学习、实践、就业等方面的情况,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因此,我们建议学校应该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学生们也应该注重自身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法学专业调查报告 7

  引言:

  在当今社会,法律作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法学作为研究法律的学科,对于培养具备法律素养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次调查旨在了解法学专业学生的学习状况、就业前景以及社会对于法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以期为法学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以及文献资料分析等多种方法。问卷调查主要针对法学专业的学生,以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就业意向等;访谈则邀请了法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法律从业者等,以获取他们对于法学专业教育及就业前景的看法;文献资料分析则通过对相关研究报告、政策文件等进行分析,以了解法学专业的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

  调查结果:

  学习状况:调查发现,大部分法学专业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热情较高,但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在课程设置上,学生普遍认为应增加实践环节,提高法律实务能力。

  就业前景: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整体较为广阔,主要涉及律师、法务专员、公务员等职业领域。然而,随着法律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压力也在逐渐增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在求职过程中遇到了较大的竞争压力,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社会需求:社会对于法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专业化的特点。除了传统的法律职业领域,金融、企业管理、知识产权等领域也对法学专业人才提出了较高的需求。这要求法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还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

  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法学专业在教育、就业以及社会需求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挑战和机遇。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实践教学:法学教育应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法律实务能力。可以通过增加模拟法庭、实习实训等实践课程,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拓宽就业渠道: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法学专业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可以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就业信息平台等方式,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资源。

  提高综合素质:法学专业的学生应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这有助于他们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总之,法学专业作为培养法律人才的重要学科,其发展前景广阔。我们期待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推动法学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法律人才。

  法学专业调查报告 8

  一、调查背景与目的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法律作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工具,其地位日益凸显。法学专业作为培养法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法律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国家的法治化进程。本次调查旨在深入了解法学专业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学质量以及就业前景,以期为法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调查方法与过程

  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和文献研究等多种方法。问卷调查主要针对法学专业在校学生和已毕业的法学专业人士,以获取他们对法学教育的看法和建议。访谈则邀请了法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深入了解法学教育的现状和挑战。同时,还通过文献研究梳理了法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学习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法学专业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较高,但也存在部分学生对法律实践技能的培养不够重视的问题。同时,学生们普遍反映法学课程难度较大,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理解。

  教学质量:在教学质量方面,大多数学生对法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表示满意。然而,也有部分学生反映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较少。此外,部分学校的法学专业存在教学资源不足、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

  就业前景:就业前景方面,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整体较好。然而,随着法律市场的竞争加剧,就业压力也在逐渐增大。同时,用人单位对法学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除了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四、建议与对策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法学教育应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如模拟法庭、法律实习等,以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技能。

  优化课程设置:应根据社会需求和法律市场的变化,优化法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应加大对法学专业师资队伍的投入,引进更多的优秀法学人才,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

  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法学专业应积极与社会各界建立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资源。同时,还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与合作,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和期望,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持。

  五、结语

  本次法学专业调查报告旨在深入了解法学教育的现状和挑战,为法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通过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法学教育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我们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和完善,以提高法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为培养更多优秀的法律人才做出贡献。

  法学专业调查报告 9

  摘要:

  本报告基于对当前法学专业的学习、实践以及行业需求的深入调查,旨在分析法学专业的现状、发展趋势及面临的挑战。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和文献研究等多种方法,我们收集了大量数据,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一、引言

  法学作为一门研究法律现象、法律规律、法律制度以及法律与其他社会现象关系的学科,在现代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法学专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二、法学专业现状分析

  学科设置与课程设置:当前,大多数高校都设有法学专业,课程设置相对完善,涵盖了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商法学等多个领域。

  师资力量:法学专业的师资力量不断增强,许多国内外知名法学家和实务界人士都在高校任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术和实践资源。

  学生培养:法学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法庭、实习实训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法学专业发展趋势

  国际化发展: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法学专业越来越注重国际化发展,包括引进国外先进的法学教育理念、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等。

  跨学科融合:法学专业正逐渐与其他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进行深度融合,形成交叉学科研究的新趋势。

  技术应用与创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为法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推动了法学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四、法学专业面临的挑战

  就业压力:尽管法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广阔,但竞争激烈,学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以适应市场需求。

  法律实务与学术研究的脱节:当前,部分法学研究过于理论化,与实践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需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法律职业伦理的挑战:随着法律职业的多样化和复杂化,法律职业伦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考验,需要加强法律职业道德教育。

  五、结论与建议

  法学专业作为培养法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发展现状和趋势对法治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面对未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建议:

  1、进一步加强法学专业的`国际化发展,提升我国法学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2、推动法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具有跨学科视野的复合型法律人才。

  3、加强法学研究与法律实务的结合,提高法学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4、重视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具备高尚职业伦理的法律人才。

  通过不断的改革与创新,我们相信法学专业将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法律人才,为法治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法学专业调查报告 10

  法学,作为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一直承担着维护社会公正、促进法治建设的神圣使命。本次调查旨在深入了解法学专业的学习内容、就业前景以及社会对法学人才的需求,为有志于投身这一领域的青年学子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法学专业的学习内容

  法学专业的学习内容广泛而深入,涵盖了宪法、刑法、民法、商法、国际法等多个领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法律理论知识,还需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法律文献的研读、法律案例的分析以及法律实务的操作等也是法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法学专业的就业前景

  随着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法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日益广阔。毕业生不仅可以在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等传统领域就业,还可以在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等领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同时,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涉外法律事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为法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社会对法学人才的需求

  社会对法学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专业化的特点。在司法领域,需要的是具备扎实法律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法律人才;在企事业单位,需要的是既懂法律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在金融机构,需要的是熟悉金融法律规则的专业人才。因此,法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四、结语

  法学专业作为培养法律人才的重要基地,对于推动法治建设、维护社会公正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未来,法学专业的学生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努力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同时,高校和相关部门也应加强法学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为法学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实践环境。

  法学专业调查报告 11

  一、引言

  法学,作为一门研究法律现象、法律体系和法律实践的科学,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次调查报告旨在通过对法学专业的学习和实践进行深入探究,分析法学专业的现状、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法学教育和法律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主要针对法学专业的学生和教师,以了解他们对法学专业的认知、学习和就业情况。访谈则邀请了一些法律实务界的专家,以获取他们对法学专业发展的见解和建议。文献研究则主要围绕法学专业的相关书籍、论文和报告,以全面了解法学专业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三、调查结果

  1、法学专业现状

  目前,法学专业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法学专业的学生数量逐年增长,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也不断提高。同时,法学专业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法律实务界对法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2、挑战与问题

  然而,法学专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首先,法学专业的学习内容繁杂,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知识储备。然而,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到压力过大,难以适应高强度的学习要求。其次,法学专业的就业前景虽然广阔,但竞争也非常激烈。许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就业压力。最后,法学专业的研究领域广泛,但一些领域的研究深度还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3、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法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未来,法学专业将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法律实务界与法学界的互动与交流。同时,法学专业也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的研究和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此外,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法学专业也需要关注这些新技术对法律领域的影响和挑战。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法学专业的深入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法学专业在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为了推动法学专业的更好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法学教育的实践性。法学专业应该更加注重实践环节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与法律实务界的合作与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资源。

  2、提高法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法学专业的研究应该更加注重深度和广度,加强对新兴领域和热点问题的研究。同时,鼓励跨学科的研究和创新,推动法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3、关注新技术对法律领域的影响。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法学专业需要关注这些技术对法律领域的影响和挑战。加强对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推动法律领域的创新和变革。

  总之,法学专业作为研究法律现象、法律体系和法律实践的重要学科,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加强对法学专业的关注和支持,推动法学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法学专业调查报告 12

  在我们的社会中,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工具。法学,作为研究法律的科学,不仅涉及法律的制定、实施,还关注法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本次法学专业调查报告旨在深入了解法学专业的现状与发展,探讨法学教育与实践的结合,以期为社会法治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一、法学专业现状分析

  目前,法学专业在国内外均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重视。随着法治社会的建设不断推进,法学专业的发展空间日益广阔。在课程设置上,法学专业涵盖了宪法、刑法、民法、商法、国际法等多个领域,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法律知识体系。同时,法学专业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模拟法庭、实习实训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二、法学教育与实践的结合

  法学教育与实践紧密相连,二者相互促进。一方面,法学教育为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另一方面,实践又是检验法学教育成果的重要途径。当前,许多高校和法学院都在积极探索法学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如开展校企合作、设立法律援助中心等,以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法律素养。

  三、法学专业发展趋势与展望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法学专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未来,法学专业将更加注重国际化发展,加强与国际法学界的交流与合作。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普及,法学专业也将迎来新的变革。例如,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法律案例,可以为法律决策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依据。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法学专业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法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我们建议:

  一是加强法学教育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法律素养;

  二是注重法学专业的国际化发展,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三是关注新兴技术的发展对法学领域的影响,积极探索法学教育的新模式和新途径。

  总之,法学专业调查报告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启示。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当充分发挥法学的优势和作用,为社会的法治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法学专业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法学专业调查报告11-21

法学专业调查报告12篇11-21

法学专业的社会调查报告02-13

法学专业社会调查报告01-04

法学专业社会调查报告(通用10篇)03-29

法学专业心得11-20

法学专业实习心得08-04

法学专业就业前景02-09

法学专业实习目的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