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种相对成熟或理性的思维来认知对待,让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今天,中国人才网小编就为大家推荐两篇关于教育均衡发展现状调查报告范文,希望大家阅读愉快。
教育均衡发展现状调查报告一:
为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推进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近期,区政协组织部分教育界政协委员,对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区义务教育基本情况
全区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398所,其中,完全小学334所,初级中学和九年制学校63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农村374所,城区24所(含市直、厂矿、民办学校)。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97035人,其中,小学63235人,初中33707人,特教学校93人。现有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8351人,其中,小学5115人,初中3236人。
二、推进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全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关精神,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学校之间的发展差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一)合理配置资源,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有所改善。一是认真落实全区教育布局结构调整规划,近三年共调整撤并农村中小学校40所。严格落实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划片入学政策,在城区新建初中一所,有效缓解了“大班额”。二是积极改善办学条件,2011年以来,先后争取校安工程等教育基建项目97个,总投资15995万元,新建、改扩建82所中小学校舍9万多平方米,消除D级危房近17万平方米。为学校配置了5300多万元的实验仪器、音体美器材、信息化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提高了教育装备水平。三是切实加大义务教育经费投入,2013年,全区财政教育支出81341万元(其中义务教育支出60386万元),占全区当年公共财政支出的17.9%,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4.35%,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0.4个百分点。
(二)加强队伍建设,义务教育师资水平明显提升。完善教师补充机制,2011年以来,先后通过引进人才、公开招录等方式补充教师876名,退休教师422 名,教师结构得到优化。加强教师培养培训,近三年累计组织教师和校长11000多人次,参加国家、省、市、区级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校长的管理能力。制定《凉州区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教师对口交流办法》、《关于实行教师交流工作制度的意见》等文件,促进了教师有序合理流动。落实农村教师津贴制度,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实施教师“安居工程”,修建教师公租房和周转宿舍671套,改善了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三)促进教育公平,特殊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有效保障。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2013年秋季,城区公办学校共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251人,基本保障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完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立留守儿童工作目标责任制,使6770 名留守儿童全部入学。坚持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主、以随班就读为辅,重视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工作,全区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86.1%。对区特殊教育学校进行了异地搬迁,改善了办学条件。
(四)加强组织领导,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体责任得到强化。区委、区政府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切实强化主体责任意识,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成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关于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凉州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和《凉州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规划》,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责任制,积极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切实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高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党政重视、部门协作、社会支持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义务教育基础依然薄弱。主要表现在学校硬件设施不足。全区危房校舍共56.7万多平方米,占校舍总面积的75.5%,其中需拆除的占35.6%。计算机生机比达标的小学只有44所,占 13.2%,初中均不达标。“班班通”多媒体终端设备达标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只有5所。生均拥有图书达标的学校仅占学校总数的61.2%。所有中小学音体美器材配备均达不到二类标准。部分初中、小学理化生和科学实验仪器尚未配备。
(二)城乡之间教育不均衡现象比较突出。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在校园环境、教育装备、教师素质、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优质学校主要集中在城区,农村优质学校比较短缺,引发农村学生向城区优质学校流动,加剧了城区学校“大班额”、“大校额”。同时,城区优质学校大多集中在中心城区,不仅占地面积过小,而且缺少拓展空间,学校发展普遍受到限制,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面不广。
(三)校际之间教育不均衡现象明显。在城区,学校与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管理水平等方面也存在差距,造成校际之间教育教学质量的明显差异,大部分学生涌向教育教学质量好的优质学校,导致“择校风”难以根治。如位于城区的新鲜实验学校,由于管理跟不上,教学质量不高,目前学校仅有8个教学班430名学生,有 14间教室和部分功能室闲置,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在农村,中心学校与村小学之间、中学与中学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大部分学生更愿意选择到中心学校、条件好的中学或城区学校就读,造成农村中小学校学生源逐渐减少。据统计,在农村,学生规模在100人以下的小学有 155所,占全区完全小学总数的46.4%;300人以下的初中14所,占初中总数的25%。
(四)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一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师平均年龄44岁,其中45岁-50岁教师1098人,50岁以上教师791人,分别占农村教师总数的14.6%和10.5%。二是教师学科结构不尽合理,根据标准化学校办学标准,目前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音乐、美术和英语等学科专任教师缺编220人。三是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农村中职以上教师占农村教师总数的36.8%,而城区中职以上教师则占城区教师总数的55.6%,长期在农村工作的教师职称无法评聘,影响了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四是教师交流比例仍然较低,教师交流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五是部分学区、学校教师配置结构不合理,城郊学区和交通便利、基础较好的学校有教师超编现象,偏远学区和交通不便、基础较差学校则有教师缺编现象。
(五)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偏低。一是区财政虽然落实了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两个比例”的要求,但增幅依然较低,保障能力比较脆弱,远不能满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二是按照标准化学校建设的要求,经测算,实现学校硬件设施基本达标,2014年-2016年共需投入近10亿元,资金缺口较大。三是根据国务院和省、市、区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实施意见精神,应对学生规模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但目前仅对农村不足 110人的学校按110人核拨了冬季取暖费,公用费用仍按照实际学生人数核定拨付,导致不足100人的学校经费异常紧张,学校正常运行难以保证。
四、几点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感。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实现所有适龄少年儿童“上好学”,对于解决义务教育深层次矛盾、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增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持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贯穿于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全过程,广泛宣传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形成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共识,营造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统筹教育规划,着力调整和优化学校布局。加强与市政府及市直有关部门的汇报衔接,修订和调整城区教育布局规划,把城区义务教育布局规划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生源变化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充分考虑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等因素,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确定学校办学规模,优先保障学校布局调整用地。新建居民小区需要设置学校的,应当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学校布局和规模与学龄人口分布相适应,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三)加大教育投入,切实提高义务教育保障水平。一是优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全面落实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和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责任,加大对办学条件薄弱学校的财政支持力度,分年度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义务教育补短补缺,努力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二是认真设计规划教育项目,积极争取上级教育投入,力争将全区硬件设施不达标的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列入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重点实施范围。三是盘活教育布局调整后的闲置校舍资产,将盘活收益全额用于义务教育,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办学助学,拓宽教育经费投入渠道。四是严格落实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实施意见精神,对学生规模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人核定和拨付公用经费,保证其正常运转。
(四)创新管理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一是加大城区校长、教师对口支援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对口支援薄弱学校力度,充分利用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带动薄弱学校发展。二是充分考虑学生上学的利益,对农村保留的现有学校和教学点,合理高效配置教育资源,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便学生就学。三是学习借鉴民勤县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以城乡学校联盟组团发展为依托,实行“强弱联盟、管理互通、捆绑考核、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和管理模式,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缩小区域内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差距。四是探索建立在学区范围内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提高现有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
(五)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义务教育发展质量。一是完善教
师补充机制。根据专任教师缺编情况确定招考和引进计划,减少长线学科教师招录人数。新增教师优先补充到农村和薄弱学校任教。二是加强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建立岗、编、人、薪相对应的教师配置机制,提高教师配置效益。严格执行校长定期交流任职和骨干教师、专任教师每年按一定比例在区域、城乡、校际交流制度。制定学区内部教师合理配置和交流制度,实现区域内校际间师资配置的相对均衡和合理流动。三是完善教师职称评聘制度,提高中高级岗位设置比例,将职称评聘进一步向农村倾斜,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
(六)加强督导评估,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根据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际,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制度,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考核评估教育工作的重要指标,对照《甘肃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施办法(试行)》中的评估内容和评估标准,定期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管理和教育质量进行动态监测。建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奖惩机制,调动各方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积极性。依法加强对学校办学行为的监管,规范办学行为,强化安全管理,加大学校周边环境整治力度,为学校安全提供有效保障。
教育均衡发展现状调查报告二:
一、基本情况
XX区义务教育阶段现有完全中学(初中校)3所,职业学校(初中校)1所,初级中学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小学84所,学生总人数39627 人,教师总人数2943人。我区农村学校占较大比例,农村学校数占全区的91.8%,农村学生数占全区的51.3%,农村薄弱校点多面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任重道远。
实施义务教育均衡是实现教育整体发展和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抓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点是抓农村学校的发展。近年来,我区持续加大教育投入,统筹推进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各项教育指标走在全市前列,教育事业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一是全区学校硬件设施条件显著改善,校安工程建设全面启动,农村中小学尤其是薄弱学校面貌大有改观;二是教师各项待遇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学校管理明显增强;三是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2010年中考26个教学质量指标中,我区19个指标位居全市第一,7个指标位居全市第二;四是实施品牌战略成效明显,教育竞争力不断提升。2009年我区被市政府授予“2008年度教育先进县(区)”称号。
二、存在问题:
(一)农村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相对落后。农村学校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与城市学校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城区优质学校,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农村学校班生规模萎缩,如农村初中校400人以上的仅3所。一些农村学校电脑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出现故障或坏了也因缺乏资金无法及时修理、更新。
(二)优质资源有限,无法满足社会需要。优质教育资源规模和开发利用跟不上城厢人民群众、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受教师队伍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名校创建步伐不快,叫得开、打得响的名校不多。过多生源挤向优质资源,城区名校班额超过65人。
(三) 教师队伍老化,学科性缺编突出。按照省目前执行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全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呈现了教师编制总量超编,学科性缺编,年龄结构不均衡的总体特点。农村教师三老现象依然存在,断层现象突出,小学师资素质整体较弱,学科性缺编,小学英语、信息技术等专业教师和幼儿园教师还不足,影响了全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布局不尽合理,布点明显不足。建设不能尽快适应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尽管我区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改扩建工程,通过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有所提高,但部分村级小学仍存在规模小、布点分散、教学设施不足等问题,影响了农村教育质量整体水平的提升。随着城市化发展加快,受生源机械增长的制约,城区义务教育学校班额超过规定标准,一些原有优质学校受到影响,需进一步完善城区义务教育学校设学布局和新建部分农村中心中小学校舍。
三、应对措施:
(一)全力以赴,重点解决城区教育规模“大”的问题
去年以来,我区着力推进城区学校扩容改造工程建设。文献中学新教学南楼建成投入使用,南门学校综合楼完成主体建设。逸夫实验幼儿园新校区正在招投标。XX区第一实验小学建成投入使用;棠坡小学升格为区第二实验小学。今年,南门学校综合楼,文献中学教学北楼、食堂宿舍楼要建成投入使用。逸夫实验幼儿园新校区要建成投入使用,幼儿园与小学剥离,扩大逸夫实验小学办学规模。洋西小学将按片区改造规划改建为区第三实验小学。城区学校扩容建设后,有效解决文献中学、南门学校、逸夫实验小学班生规模过大问题。
(二)多措并举,重点解决薄弱学校“弱”的问题
1、农村薄弱校工程建设取得成效。2009年,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了《五套班子及区直部门挂钩帮扶农村薄弱校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薄弱学校建设实施方案》。5月份,区政府召开了全区教育工作动员大会,着力推进农村薄弱校工程建设,投资2000多万元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有 945.65万元用于扶持农村薄弱校。12月8日,湄洲日报教育版用较大篇幅以“为农村薄弱校加油鼓劲”,专题介绍我区着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举措。 2010年,我们继续推进农村薄弱学校建设,投入资金9180万元,抓好35个项目建设,面积89387平方米。3月份已下拨资金200万元,为薄弱学校添置一批电脑、教学仪器;同时引导城镇学校、民间资金等帮扶薄弱校;促进农村薄弱校面貌改变。
2、农村学校校安工程建设有序推进。按照上级部署,紧紧抓住新一轮校舍抗震改造新机遇,采取了抓排查、抓规划、抓鉴定、抓建档、抓调整、抓手续、抓推进等一系列有力措施,有效推进校安工程建设。2009年,8个校安工程有6个建成投入使用,2个完成主体建设。2010年,我区把校安工程建设纳入区政府本年度12件为民办实事项目, 48个建设项目有46个动工建设。
3、农村合格校工程成效明显。2009年按照省级农村合格校标准要求,投入资金200多万元,添置设备,助推东沙中学、东海中心小学通过合格校省级验收。同时,推进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投入资金100万元,购置电脑200台和一批电化设备,完成西厝中学等12个信息技术教育试点的建设,全区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得到提升。今年要继续加大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投入力度,促进18个新信息技术教育点的建设。
(三)加大投入,重点解决农村学校资金“缺”的问题。
2009年,我区有效推进19个(农村学校13个)项目建设,建设面积47625平方米,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2010年,定为XX区“学校建设年”,投资1.25亿元,建设48个项目,面积104472万平方米。
1、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一是统一生均公用经费标准。2009年度始,农村小学每生每年由原来280元提高到350元,农村初中每生每年由原来420元提高到550元,每年增加农村教育经费410万元,确保教育经费持续均衡增长。二是清欠农村义务教育债务。2009-2010年度,我区全部清欠了19所中小学校债务1323万元。三是倾斜农村薄弱学校经费。2009年度,投入资金945.65万元,专项用于薄弱学校设备购置和校舍维修。四是积极鼓励民资捐款助学。我区积极鼓励民间捐资,东沙小学和西黄小学举行新春茶话会,分别筹集460万元和106万元捐赠资金,专项用于校舍安全工程建设。
2、完善贫困学生资助政策。2009年度从四个方面落实资助政策:一是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900多万元;二是免费为19844名农村中小学生提供182.1万元的教科书。三是对2207个寄宿生补助生活费72.47万元。四是对239人“一、二女户”减免资金6.14万元。
今年,要认真落实2010年校安工程配套资金,确保48个项目有效推进。继续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和低保家庭子女“两免一补”等优惠扶持政策。继续教育经费按教师工资总额1.5%—2.5%核拨,有效落实教师培训专项资金。重视职业教育,教育附加30%用于职业教育发展。充分发动社会各界捐资兴学,营造浓厚的捐资助学氛围,弥补教育发展所需经费的不足。
(四)资源整合,重点解决学校布局“劣”的问题
以“校安工程建设”为契机,有效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我区教育均衡发展。拟在农村四个学校设立九年一贯制学校,撤园头小学并入园头中学,设立园头学校;撤青山小学并入青山中学,设立青山学校;迁建常太中学并入常太中心小学,设立常太学校;撤濑厝、埔柳、隆兴小学并入埔柳中学,设立埔柳学校。同时,投入1123.5万元,迁建华一中心小学,华一原校址并入莆田十二中,扩大莆田十二中校园面积。推进灵川中心小学和逸夫实验幼儿园新校区建设,积极筹建华林工业园区九年一贯制学校、第三实验小学、区教师进修学校等新校区,满足人民群众及外来工子女就学需求和我区教师培训需要。资源的整合,将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资源优化组合,合理配置;防止了校舍重建出现闲置浪费,节省建设资金近千万元。
(五)出台政策,重点解决队伍建设“差”的问题。
着力创新机制,打造高素质干部和教师队伍。
1、出台切实加强队伍建设文件。区政府出台《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通过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完善教师补充机制,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建立交流机制,加强师资培训,改善教师待遇等多项措施,提高了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促进了教育师资均衡配置,提升了我区师资素质和能力。 2009、2010年暑假,组织实施中小学校级干部绩效考核,由副局长分别担任组长,从区教育督导室、进修学校抽调精干人员组成考核组,对中小学校级班子进行绩效考核,加强了对校级班子的管理。
2、本科生进偏僻小学任教。精心组织、周密布置,2009年组织实施了师范类毕业生公开竞聘考试,选拔55名师范类毕业生到农村校任教,其中19名本科生进偏僻小学任教,提升农村教师整体水平。2010年继续组织实施了2010年师范类毕业生公开竞聘考试,择优招聘48人到农村校任教,有效解决农村紧缺学科教师不足、学科结构不合理和学校无法开齐开足课程的问题。
3、支教挂教31个薄弱校。落实支教制度,安排43位中小学教师到农村薄弱校支教;组织公开课、学科教学观摩近80场次;特级教师、省市学科带头人、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及部分区级骨干教师送教下乡25人次;16所城乡学校实施中层以上管理干部互访;区教师进修学校对口支援31个薄弱校,这一系列活动有力促进农村学校教师教学教研水平提高。
4、改善农村学校教师待遇。给予偏僻山区教师每人每月150元、山区教师每人每月100元、普通农村教师每人每月30元的津贴,调动农村教师积极性。今后要持续增加农村中小学中、高级职称职数比例,切实调动基层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5、倾斜农村教师评先评优。隆重庆祝第26个教师节,有20多名农村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受到表彰。2009年出版《城厢教育探索》一书,其中收入 27篇农村教师论文。同时,还举行了第六届“教育论坛”、说课大赛、课件制作、优秀论文评选以及教学公开周和教学开放日等活动。今年要开展全员性远程网络培训、举行名师教学观摩展示活动,11月将举办第七届“教育论坛”和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做好 “教坛新秀”、“教学能手”、优秀论文等评选表彰活动,进一步提升全区教学质量。
(六)加强督查,重点解决学校管理“软”的问题
鉴于目前农村中小学管理失之于软的现状,区教育局专门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区学校管理工作督查的通知》(莆城教[2009]207号),成立了两个督查组,由分管副局长分别担任组长,从区教育督导室、进修学校抽调精干人员组成,不定时、随机深入农村中小学对常规管理、后勤管理、安全管理三大项十二小项进行督查,对督查出的40个问题给予及时通报,跟踪督促整改落实,切实解决不符合教育规律、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问题,有效促进农村中小学乃至全区教学质量提高。
今年,要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加强中小学校管理,重点对农村学校管理进行再督查,确保督查工作取得实效。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全面落实《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的考核内容以及师德“一票否决”的相关规定,对个别教师和校级领导进行必要的区内流动,有效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四、几点建议
(一)科学规划,重点建设一批新校区
1、建设四个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分别是园头学校、青山学校、常太学校、埔柳学校。
2、建设霞林片区新校区。莆田三中搬迁后,霞林片区初中适龄儿童就学将面临困难。霞林片区改造已规划一幅60亩学校规划用地,根据布点需要,建议在该片教育用地,建设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把顶墩小学并入该学校。
3、建设区教师进修学校。洋西小学按片区改造规划改建成XX区第三实验小学,校园面积30亩,其中10亩作为区教师进修学校建设用地,建成后区第三实验小学将作为教师进修学校的附属小学。同时,扩建霞林小学,校园规模达15亩,建成后将木兰小学并入。
4、建设华林九年一贯制学校。科技校初中学生316人,华二中心小学学生556人。华二中心小学与华林学校只相距300 m。拟剥离科技学校初中部,结合校安工程建设,整合华二中心小学以及路东小学、西埔小学、樟林小学并入华林学校。华二中心原校址新建独立幼儿园,解决园区外来工子女和片区幼儿就学问题。
5、建设华一中心小学新校区。华一中心小学现在校小学生1078人,24个教学班,幼儿293人,8个教学班。拟迁址重建,征地30亩,建筑面积 7100 m2。包括五层小学教学楼、四层小学综合楼、四层幼儿教学楼,投资1123.5万元。华一原校址并入莆田十二中,扩大校园面积。
(二)加大投入,继续加大对薄弱学校扶持力度
积极促进区领导及区直部门深入挂钩农村薄弱校调研,为农村教育发展出谋划策,为农村学校解忧和排难,进一步引导城镇学校积极主动与所挂钩帮扶的农村薄弱学校联系,多举措帮扶薄弱学校,努力实现31个农村薄弱校面貌有更大改变。
(三)优化结构,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按照我省新修订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全面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编制核定工作,通过每年的师范类毕业生公开竞聘考试及时补充农村教师,重点配备农村紧缺学科教师,实现国家规定的课程开齐开足。大力开展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的义务教育教师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