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关注生态保护建设美丽湖城社会实践报告

时间:2022-08-09 11:26:41 调查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注生态保护建设美丽湖城社会实践报告

  调查成员:机电工程系团总支一分队(张×成 叶×林 )

关注生态保护建设美丽湖城社会实践报告

  调查时间:20××年1月-2013年2月

  调查地点: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

  调查主题:关注生态保护,守护一湖清水

  他希望自己的家乡越来越美丽!

  一、鄱阳简介

  (一)、地理概况

  鄱阳县于公元前221年建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其素有“珍禽世界”、“候鸟王国”、“银鄱阳”等美誉,是江西省面积第二大县、人口最多县,亦是全国第二大水产县,全国水产百强县、重点县。鄱阳是赣东北、皖西南通江达海的黄金水道,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国湖城发展战略的核心区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8个发展县市之一。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因县而得名,鄱阳县因鄱阳湖而扬名。鄱阳县1957年5月简化为波阳县,2003年12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恢复鄱阳县,全县通行赣语。

  (二)、鄱阳湖概况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季节性、吞吐型淡水湖。鄱阳湖吸纳了全省流域面积97%的江河水。赣、抚、信、饶、修五大河流多年平均入湖水量达到1285.7亿立方米。在正常的水位情况下,鄱阳湖面积达3914平方公里,容积达300亿立方米,它每年流入长江水量超过黄、淮、海三河水量的总和。由于受暖湿东南季风的影响,鄱阳湖年降雨量平均1636毫米,鄱阳湖多年平均水位为12.86米,最高水位为1998年7月31日的22.59米,最低水位为1963年2月6日的5.90 米(湖口水文站,吴淞基面)。年内水位变幅在9.79~15.36米,绝对水位变幅达16.69米。随水量变化,鄱阳湖水位升降幅度较大,具有天然调蓄洪水的功能。由于水位变幅大,所以湖泊面积变化也大。汛期水位上升,湖面陡增,水面辽阔;枯期水位下降,洲滩裸露,水流归槽,湖面仅剩几条蜿蜒曲折的水道。具有“枯水一线,洪水一片”的自然景观。

  鄱阳湖是国际重要湿地,是中国最大的“大陆之肾”,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特殊生态功能,是中国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也是我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之一,对维系区域和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鄱阳湖是我国重要的候鸟自然保护区。湖区有候鸟自然保护区多处,其中吴城镇鄱阳湖候鸟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鸟类已达300多种,近百万只,其中珍禽50多种,如白鹤、白头鹤、东方白鹤、白琵鹭等,已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素有“白鹤王国”、“候鸟天堂”之称。

  (二)、鄱阳湖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体制调查及对策研究

  2010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生物多样性年,其年度主题为“生物多样性是生命,生物多样性就是我们的生命。”这说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现代世界正在遭遇一场全球性的物种灭绝危机,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正遭受极大威胁,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速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经济欠发达、生态环境相对较好的江西省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新形势下鄱阳湖的生物多样性状况值得引起各方的关注。

  一、鄱阳湖生物多样性现状

  鄱阳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20世纪50年代鄱阳湖的水域面积高达5100平方公里,但2007年江西遭遇50年不遇的秋冬大旱,鄱阳湖水域面积一度萎缩至50平方公里,不足高水位时的1%,水量仅有12亿立方米,湿地面积萎缩,沙化面积扩大,整个湖水调蓄功能减弱,水质开始下降,湿地植被生物量减少,这些现象严重威胁着当地的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1.珍稀鱼类及渔业资源现状

  鄱阳湖区珍稀水生动物已经大为减少,鄱阳湖一直是长江江豚和珍稀水生动物冲浪的乐园,素有“长江女神”之称的白鳍豚和江豚是长江两大珍稀淡水豚类,他不仅是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的体现,更是长江生态健康状况的信号灯。2006年,长江淡水豚类多国联合考察得出的结果是:白鳍豚已经绝迹,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下降到1800头左右,不及20世纪90年达初期的1/2,据相关部门观察,目前已不到1500头。由于2007年秋冬的干旱,致使湖泊过早干涸,硬化,湿地面积也相应退化,80%的鱼港一度裸露,不仅珍稀的鱼类锐减,也威胁洄游鱼类、虾类等普通鱼类和水生生物的生长。从2001年开始,鄱阳湖湖区河道无序采砂活动猖獗,破坏了渔业产卵场所,大量的渔业水域被挤占、破坏。据2003-2004年鄱阳县对湖区部分采砂区域的调查,在短短5公里的黄沙港,就密集了50多艘采砂和运砂船,一些水域每平方公里密布着10艘采砂和运砂船;一些湖区霸河霸港现象突出,当地村庄强占公共水面,禁止专业渔民捕鱼,非法承包获利。

  2.珍稀鸟类及湿地保护现状

  目前,鄱阳湖区内珍禽候鸟种群数量及栖息地也在不断萎缩,鄱阳湖曾被誉为“全球濒危迁徙鸟类的天堂”,但现在由于鄱阳湖水面锐减,候鸟觅食区域在不断缩小,洲滩外露,越冬候鸟珍禽已由平常年份的近百万只减少到2007年的约40多万只,加上少数沿湖地区的地方政府为了眼前利益,将许多湖泊和库湾承包给个人经营鱼类养殖,以及一些不法分子采取多种方式捕猎珍禽鸟类牟取利益,导致候鸟珍禽生存范围大为减少。

  随着湖区人口增加,工农业生产发展,湖泊被大量围垦,过度捕捞与不合理的水产养殖和水利建设,造成江湖阻断及水体富营养化,也影响了鱼类及候鸟的生存环境,致使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折射出的管理体制问题

  1.立法不够完善,现行法律及行政法规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支持力度不够

  1.1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都必须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

  目前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江西省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候鸟保护规定》、《江西省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江西省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等十多部。上述系列法律法规对鄱阳湖生物多样性保护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且在今后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过程中必将进一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同时,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虽然法律法规众多,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往往存在操作性不强的问题,且法律法规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甚至还存在着矛盾,不能完全履行依法治理湿地的历史使命。

  而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面,各项法律法规的打击力度也太小,无法遏制危害生物多样性的犯罪行为。以候鸟保护为例:

  1996年出台的《江西省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候鸟保护规定》的第十三条规定 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按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对违反第八条第二款规定的,由保护区管理机构责令其停止违法活动,并根据不同情节处1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二)对违反第十条第二款、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的,除可以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给予处罚外,由省林业行政部门或者由其委托保护区管理机构没收非法所得,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对保护区造成破坏的,可以处3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三)对违反本规定的其他行为,由有关主管部门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从以上规定不难看出,打击力度过小,是候鸟捕杀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捕杀候鸟所带来的巨大收益远远超出数额不是很大的罚款,往往使捕杀者铤而走险,无法有效震慑捕杀候鸟的不法分子。

  1.2保护生物多样性制度不够完善甚至没有形成,各项措施没有形成相互配套的体系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离不开政府具体的行政手段,相关部门采取的措施对保护生物多样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后政府部门在制定相关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其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片面的保护生物多样性,忽视了经济发展和湖区人民利益,这样的措施必然是无法有效持续实施的。

  以鄱阳湖休渔制度为例:

  目前鄱阳湖区共有19000多艘渔船,5万多名专业渔业人口。从2002年起,鄱阳湖实行全湖禁渔制度,使渔业资源有所恢复。然而,禁渔四年后,江西省渔政部门却发现捕捞渔业的总体效益竟然下降,大量渔民生活陷入困境。江西省渔政部门今年对鄱阳湖渔民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全湖禁渔前,渔民收入基本稳定,专业渔民每户年均毛收入为1.75万元,成本支出占40%左右,平均每户渔民为5口人,人均年收入2100元;现在专业渔民每户年均毛收入才0.9万元,折成净收入为5400元,人均年纯收入只有1080元。

  鄱阳县政府的调查显示,全湖禁渔前的1998年以来,湖区专业渔民一条船年毛收入在1.3万元至1.9万元,2004年对渔区部分渔民的抽样调查显示,专业渔民单船年均毛收入只有0.6万元,扣除开销,每户渔民的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地方政府的生活救助机制缺失或不健全,也使少鱼甚至无鱼可捕的渔民面临更大的困境。

  虽然鄱阳湖区个别地方在禁渔期已对渔民进行现金或实物补贴,但资金大多来自发包湖区采砂权取得的部分收益。渔政人员认为,利用湖区采砂收费补贴渔民的做法,与通过禁渔来保护鄱阳湖渔业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驰。

  这是目前鄱阳湖去休渔所导致的现实情况,然而在《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的办法》第五章第三十五条规定:

  有下列行为之一,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部门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炸鱼、毒鱼、电力捕鱼或使用其他禁用的渔具、捕捞方法进行

  捕捞。

  (二)在禁渔区、禁渔期进行捕捞。

  (三)擅自捕捞国家禁止捕捞的珍贵水生动物。

  (四)偷、抢他人养殖水产品或破坏他人养殖水体、养殖设施。

  (五)哄抢他人养殖水产品的首要分子。

  从以上规定就可以看出,法律法规对违反休渔制度的打击力度很大,有效地保障了休渔制度的进行,但是在相关规定中却很少涉及到保障休渔期期间湖区渔民相关利益的条款。

  2、人力、物力、财力的缺乏致使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展困难

  生物多样性保护机构往往需要下设到鄱阳湖区的各个地点,鄱阳湖所含15县(市)总面积26283平方公里,有各级保护近20个,需要真正切实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就当前现实来看,候鸟捕杀现象时有发生,非法挖沙行为难以整治,都说明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人员资金的投入还远远不够。

  首先,从候鸟保护来看,在湖区的巡护人员少,全鄱阳湖有各级保护区近20个,但真正在湖区日夜开展巡护的人少之又少,各大湖区候鸟保护巡查站的人员配置相对较少,而且在个别站点还存在消极怠工,“以罚代管”同候鸟捕杀者勾结的现象,这都说明财政在基层候鸟保护机构上的投入还远远不够,无法保障基层候鸟保护制度持续有效的落实下去。以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保护区属非经营盈利性单位,国家给保护区的事业经费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两个部分。2001年,事业经费67.6万元,其中人头费66.5万元,公用经费只有1.1万元,由于经费不足,保护区的各项设施和主要设备得不到维护和修理,日常的科研、保护以及宣传教育工作难以开展,许多湿地保护项目和计划难以实现。

  其次,从渔区的休渔补助来看,地方政府的生活救助机制缺失或不健全,也使少鱼甚至无鱼可捕的渔民面临更大的困境。据了解,鄱阳湖禁渔四年,一些地区的渔民生活救助政策一直难以到位。江西省渔政部门介绍,鄱阳湖渔区经济落后,渔民绝大多数在陆地上无土地,生活全指望一年的捕渔。三个月禁渔期间正是渔民捕捞生产的旺季,其生产收入约占渔民全年总收入的45%。鄱阳湖专业渔民最集中的鄱阳和余干两县,都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财力有限,至今未对渔民进行救助。从渔区来看,鄱阳湖区个别地方在禁渔期已对渔民进行现金或实物补贴,但资金大多来自发包湖区采砂权取得的部分收益。渔政人员认为,利用湖区采砂收费补贴渔民的做法,与通过禁渔来保护鄱阳湖渔业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驰。据介绍,鄱阳湖区的采砂船挖砂深度可达30多米,而采砂区域湖水的透明度几乎为零,彻底破坏了湖底原生生态,严重破坏了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和鱼类赖以生存的食物链。

  最后,湖区管理投入不足,使打击湖区无序采砂和霸占河港等不法行为变得困难。据调查,一次深入湖区的执法行动所需的燃料费就要三五千元,而鄱阳湖地区多是经济落后地区,大部分渔政机构管理经费极度缺乏,只有基本的人头费,甚至没有固定的专项经费,经费短缺成为制约鄱阳湖渔业资源管理的最大障碍。

  3、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导与监督体制不够完善,对政策落实和各项日常工作缺乏统一领导和监督

  3.1基层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涣散,组织管理监督工作滞后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各基层组织或多或少都存在管理组织涣散、消极怠工、“以罚代管”等不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开展的问题,究其原因,除了财政投入不够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相关部门的领导与监督工作存在一定问题。

  从纵向上来看,上级对下级之间的领导与监督往往采取会议与检查的方式,虽然有效地传达了各项政策,安排了各项任务,但却无法保障政策和任务的实施及完成,基层机构的工作重要性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充分重视,基层机构长期处于缺乏监管的情况下,必然滋生各种问题。而民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监督作用也没有被调动起来,舆论力量媒体力量却对相关部门的有关行为进行曝光,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从横向上来看,机构与机构之间缺乏相应地监督与协作,机构与机构之间往往缺乏联系,在目前的机构设置情况上来看上级与下级之间的领导和监督力度远远不够,而机构与机构之间的监督作用也几乎是完全空白,没有形成立体交叉的监督体系,无法保障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有效进行。

  3.2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缺乏统筹,多部门联合工作难以开展。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往往涉及到多个部门以及多项政策法规,需要各部门联合执法,虽然每年省委政府都会开展一些针对候鸟保护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多部门联合执法的专项活动,但是在日常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工作中,个相关部门联系较少,机构设置复杂,地方政府与自然保护区及各相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站点、中心难以统一调度,在日常工作中难免存在一些相应的问题。

  而在日常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各部门之间信息不畅,也会使得执法工作的难度加大,各地区之间各自为政,在边界地带形成管理的真空区域,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造成了很打大的消极影响。以生态旅游为例:鄱阳湖湿地号称“候鸟天堂”,其独特的湿地景观也备受世人瞩目。随着“湿地观光”和“观鸟游”的日渐升温,旅游经济成为涉湖县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但在实践中,由于缺乏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总体规划和程序,各县市各行其是,在湿地大肆建立各种旅游配套设施,破坏了湿地原有的生态环境。旅游者到候鸟栖息地观鸟,对其行为也没有适当的规范,大量的人类活动影响了候鸟的栖息环境,不恰当的旅游开发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形成了新的矛盾。

  4、 民众参与度不高,没有给予民间力量充分的支持与帮助

  从当前客观实际来看,虽然在一些法律法规中提及了对个人保护候鸟作出奖励,例如《江西省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候鸟保护规定》的第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受伤、病弱、饥饿、受困的候鸟,应当及时报告当地林业行政部门或保护区管理机构,由其采取救护措施。

  省林业行政部门和保护区管理机构对保护候鸟有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但是个人保护候鸟的行为并没有切实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一些保护中心对民众送至该地的死伤候鸟没有提供收据,来往路费也是由民众自身负责,由此可以看出,当前对个人保护生物多样性行为的支持和奖励机制还远未形成,动员民间力量参与的工作也相当缺乏,目前,没有一个专门就保护鄱阳湖生物多样性成立的民间组织。生物多样性在民众之间的宣传还远远不够。

  三、解决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体制问题的一些思路

  1.生态补偿机制在候鸟保护和渔业问题上的运用

  针对湖区候鸟捕杀,物种减少等系列问题,建立生物多样性生态补偿制度,在各项措施中引入生态补偿理念,化解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人民利益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使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科学合理的持续开展下去。

  1.1 发动湖区群众,将湖区群众纳入湖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充分发动湖区周围群众参与到保护候鸟行动中将会大大增强保护人员的数量,鉴于外部捕杀威胁,在鄱阳湖保护区外围建立“准保护区”将会成为阻抗外来捕杀力量的第二屏障,将农民的耕地、湿地划分成生态保护的过渡地带,也可以将农民同时编制成保护区保护人员,针对农民自愿划出的耕地、湿地可以根据《江西九江提出鄱阳湖湿地补偿试点方案》进行补偿,国家级湿地按90元/亩,省级按80元/亩,一般湿地按70元/亩。农民在得到补助的同时获得了湖区保护人员的工作,达到一举两保的效果。

  根据这一措施,将由打击危害生物多样性所取得的收入投入到湖区民众的补贴中来,引导湖区民众走向其他产业,而不单单是开展种植、养殖等传统农业。

  1.2自然保护区采取多种形式对相关区域进行“次级保护”

  针对湖区“人鸟争食”的情况,09年6月吴城镇首开先例,江西省永修县政府与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举行租赁湖泊移交仪式。该县将位于吴城镇的朱市湖、常湖池、象湖等3个湖泊管理权租赁给鄱阳湖保护区20年保护湿地候鸟,有利于保护区根据越冬候鸟的栖息要求,合理控制水位,防止过度捕捞和竭泽而渔。此次租赁湖泊,标志着3个湖泊的管理权正式移交到鄱阳湖保护区。此举可以利用多个湖区来保护候鸟,越冬候鸟提供更好的栖息地,保证食源,也可以合理控制鄱阳湖的水位,维持该地的正常生态系统,同时也缓解了渔民对鄱阳湖的过度捕捞。

  自然保护区等生物多样性保护机构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对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地区或者领域进行“次级保护”,对于保护机构能力以外的区域可以和地方政府、科研机构和地方高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共同保护生物多样性,例如可以组织地方高校在鄱阳湖区建立实训基地,让地方高校学生在进行实地实践的同时对保护鄱阳湖一些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作出贡献,在认识到鄱阳湖生物多样性现状的同时,加深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认识和重视,起到保护效益和宣传效益。

  1.3面对自然灾害,政府补贴,保障“人鸟共存”

  针对湖区经常性的自然灾害,08年发生近50年以来最强的大旱,这一旱情直接导致越冬的30多万候鸟食不果腹,有些候鸟被迫成群偷食湖区周边水产业的人工养殖鱼苗,湖区水产损失严重。“人鸟争食”无法避免,所以针对以上状况各级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对因保护候鸟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按有关规定给予补偿,1996年11月发布实行的《江西省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候鸟保护规定》确定,每年10月1日至翌年3月30日为鄱阳湖候鸟越冬期,在越冬期内严禁捕捞,禁止任何时候捕猎候鸟或其他珍稀水禽,不得破坏候鸟及珍稀水禽的生存环境,保护去所在的各级地方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安排合适的农业开发,妥善安排保护区内的单位和居民;应当自觉遵守保护区的各项管理规定,并在不破坏候鸟栖息环境的前提下,从事养殖、种植等其他生产活动。

  面对这类情况,政府应当建立鄱阳湖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灾害应急机制,为在自然灾害中保障生物多样性提供准备依据,建立完善的自然灾害应对体制,使自然灾害对生物多样性的损害降到最低。

  1.4支持渔民退出渔业捕捞业,减轻渔业资源压力。

  政府应逐步扶持内陆渔民转产转业,支持渔民退出渔业捕捞业,减轻鄱阳湖渔业资源压力。为渔业资源的恢复和珍稀水生野生动物的繁衍创造良好的环境。渔政部门希望地方政府提供生产性贷款,加快渔民转行转业的专业技术培训,同时提高渔业捕捞中增值费的收取标准,抬高入湖捕捞门槛,通过双管齐下来减少渔民的数量。

  据渔民反映,国家出台的粮食、农机、种子等大量的惠农政策,基本上与渔民无缘,渔民成为国家惠农政策影响不到的边缘群体;一些农民技能培训也排斥渔民;虽然各地也鼓励渔民转移到水面养殖等领域,但大量渔民因没有技术和资金,不得不望而却步。因此,国家应在政策上对渔民给予适当的优惠,破解渔民由于缺乏必要的生产技能培训等扶助措施,导致转业门路狭窄的难题。

  从长远考虑,鄱阳湖“退渔还湖”势在必行,鄱阳湖里的渔民越少,越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有利于渔民自身的长远发展和脱贫。

  2绿色信贷在保护生物多样性问题上的运用

  2.1建立基金会,充分调动民间生态保护者的力量,支持民间生态保护组织的运作

  针对湖区候鸟大量遭到捕杀,湖区挖砂猖獗,危害水生动物安全等危害生物多样性的行为,

  可以由新设立的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办公室牵头,各级政府协助,积极引入民间资本和国际资金及技术援助,成立鄱阳湖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开展多种活动募集资金,招募志愿者,充分发动民间力量对抗鄱阳湖危害生物多样性的不法行为,通过基金会,同广大人民群众及各大新闻媒体建立紧密的联系,共同映照良好的舆论氛围,使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得到充分的认识和重视,大力弘扬绿色健康的消费观念,引导消费者自觉抵制与危害生物多样性相关的消费行为,有效地打击和震慑危害生物多样性的不法分子。

  而基金会的启动资金就需要“绿色信贷”方面的支持,金融机构及行政主管单位应对基金会及相应的组织活动给予鼓励、支持。

  同时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以保护鄱阳湖生物多样性的民间组织成立,政府机构可以向媒体倡导,由民政部门引导,成立相关的保护组织,汇集民间力量,改变当前重视专家意见,忽视民间力量的现状。

  同时通过基金会及相应的民间组织建立长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文化宣传机制,同媒体与广大普通民众建立良好的联系,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内涵的文化宣传活动,同时以民间组织的身份,寻求国际合作,获取国际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上的技术和资金支持。

  2.2设立专项资金,投入到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整改中,在运用行政手段的同时采取经济手段支持,引进先进技术,降低企业能耗,减少湖区污染。

  鄱阳湖湖区周百年存在大量的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企业,对湖区水质 造成了严重污染,大量鱼类死亡、甚至物种灭绝,严重威胁湖区动植物的生存繁衍,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造成了巨大危害针对这一现实,金融机构和相关行政单位应当利用经济手段对涉及湖区环境的工业企业进行调控,积极扶植高新绿色产业,有效控制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发展,迫使高能耗企业进行产业调整,着重抓好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监管减排,通过重点治理工程削减排放总量,同时增强对污水处理,净化污水、减小污水对湖区生物的威胁,政府应积极向绿色产业提供资金扶植,加快构建换鄱阳湖区生态经济环保产业体系,推进环保产业发展,如新能源产业,都昌风能发电厂。

  2.3通过生态工程及生态旅游的发展,其实提高湖区人民收入,化解湖区人民利益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的矛盾。

  通过生态工程的建设,为广大湖区人民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引导湖区渔民投入到其他生产活动中区,顺应湖区“退渔还湖”的趋势

  通过生态旅游的发展,加大对鄱阳湖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投入,发展绿色旅游产业,尤其是越冬期候鸟观赏以及休渔期生态旅游,为湖区人民在各个时间段创造多种多样的就业机会,提高湖区人民收入,在湖区人民以湖区游客中倡导绿色健康的消费理念,宣传鄱阳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

  3.统分结合,统一指挥,分区分段落实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

  3.1注重环湖个分区县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协调与一致。

  环湖各分区县是进行生态保护的中坚力量,各地要树立环湖生态一体化的意识,股权大局,加强合作,不出台阻碍生态保护的土办法、土政策,建立环湖各区域协调小组,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主义环湖个分区县有关法律法规的统一,在明确自己在鄱阳湖生态保护的位置时,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消除无人管的真空地带

  3.2注重环湖区县生态保护的统筹规划。

  鄱阳湖生态保护生态保护机制还没有完善,直接影响到环湖各分区县生态保护的规划和机制,城乡二元体制成为制约鄱阳湖生态保护统筹规划的又一影响因素,目前城乡之间的二元户籍壁垒,无敌产权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劳动力市场的不规范性影响了鄱阳湖生态保护的统筹规划,生态保护也涉及城乡时,起政策有较大的差异。

  3.3注意环湖各区县政绩体制和财政体制同步发展。

  科学发展的政绩体制和财政体制难以局部地孤立存在,这就要求环湖各分区县在政绩体制和财政体制上同步发展,注重统分整合鄱阳湖地区,尤其是近湖区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收入渠道单一,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水平都较低,鄱阳湖地区面临十分严峻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重压力,保护生态环境将很大程度上限制沿湖地区的开发模式,从而影响沿湖地区的经济发展进度甚至会牺牲地方GDP的增长速度,其次地方财政有限,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设施投入可能不足,吸引社会资金和机制渠道尚不健全,加大了鄱阳湖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资金压力,因此鄱阳湖地区应当注重多种形式引入资金,通过各地区的协调统一发展,改善现有生物多样性的状况。

  总而言之,现有的鄱阳湖生物多样性情况十分严峻,生物多样性管理体制问题亟待解决。针对当前客观实际,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也正在酝酿出台,在关注鄱阳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各界人士的努力下,鄱阳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管理体制将不断完善,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三、鄱阳湖水环境现状与思考

  鄱阳湖现状

  1.水文特征

  1.1水位

  以位于鄱阳湖北部湖口水道进口处的星子水文站为代表,叙述鄱阳湖水位特征。星子站历年(1950~2007年)最高水位22.52m,出现在1998年8月2日;历年最低水位7.11m,出现在2004年2月4日;多年水位变幅达15.41m,居长江中下游各大湖泊之首。星子站多年平均水位13.39m,月平均水位以7月的17.80m最高,其次是8月的16.78m和6月的16.13m;月平均水位最小值出现在1月,为9.03m,其次是2月的9.67m和12月的9.81m;月平均水位1月至7月逐月升高,7月至12月逐月降低。星子站年最高水位16.00~22.52m,其多年平均值19.14m;年最高水位一般出现在5~9月,出现在5月的仅占3.6%,出现在6~7月的占78.2%,以出现在7月的最多,占58.2%,出现在8月和9月的分别为10.9%和7.3%。年最低水位7.11~9.44m,其多年平均值8.04m,一般出现在12月~次年3月,以出现在12~1月的最多,占70.9%(12月和1月分别为34.5%和36.4%);其次是2月,占23.6%;出现在3月的较少,只占5.5%。星子站年最高水位在1953~2007年55年中总的变化趋势为上升,平均升高速度为每十年0.12m;年平均水位在1953~2007年中总体变化趋势为稍下降,平均下降速度仅为每十年0.02m,可以忽略不计;年最低水位在近55年中也呈现升高变化的总趋势,平均升高速度为每十年0.09m,明显小于年最高水位的升高速度,表明鄱阳湖水位的年变幅呈逐渐加大趋势。但无论是年最高水位、年最低水位,还是年平均水位,进入21世纪以来均呈下降趋势,相对于55年的总体(直线)趋势而言,以年最高水位的下降最剧烈,其次是年最低水位,年平均水位的下降相对较为平缓。值得注意的是,近20年来星子站最高、最低、平均水位均呈显著下降变化趋势,大洪水明显减少、严重枯水明显增多,水情朝偏枯方向快速发展。近9年(2000~2008年)来鄱阳湖枯水位有下降且维持时间延长的趋势,尤其是自2003年以来,鄱阳湖枯水位连创新低,枯水期不断延长。与全流域特大干旱年的1963年、1978年相比较,2005年来水基本属平水年,但该年星子站出现低于9m枯水位的持续天数比1963年还长;同样2006年来水属偏枯年份,但该年出现低于10m枯水位的持续时间长达94天,比1963年、1978年相应10m枯水位持续的时间延长数倍;2007年鄱阳湖再次出现严重枯水,星子站年最低水位较2006年更低,尤其是鄱阳湖都昌以上南部湖区,出现了自1950年以来的最低水位。枯水位偏低且持续时间长,将引起湖泊水面及水体减少,河汊湖滩过早干枯、硬化,导致湿地面积减少,影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威胁水生动植物(如鱼类、水生植物等)的生长与生存环境,并严重影响湖区水环境质量与供用水安全。

  1.2径流

  鄱阳湖多年平均入湖年径流量为1435.9×108m3,以1998年 2429.2×108m3为最大,1963年558.3×108m3为最小,最大值与最小值年入湖年径流量的比值为4.4倍。入湖径流量主要集中在4~7月,占全年总量的61.4%,5、6两月占36.3%,入湖径流量达521.7×108m3。7月雨季基本结束,转入干旱季节,入湖径流量急剧减少,9月至次年2月各月占年总量的比重都小于5.0%。 最大入湖径流量出现于6月,占全年19.3%,达276.5×108m3。最小入湖径流量出现于12月,只占 2.9%,水量仅41.2×108m3。入湖水量最大与最小的比值为6.7倍。 1~6月,多年平均各月入湖径流量大于出湖径流量,湖水位上涨,湖水面面积逐渐增大,湖容相应增大,6月最大达52.2×108m3;7月大汛结束,入湖径流量减少,入湖径流量略大于出湖径流量,入湖、出湖径流量基本平衡。8月以后多年平均各月出湖径流量大于入湖径流量,湖水位逐月下降,湖水面面积减小,湖容相应减少。

  1.3.泥沙

  根据1956~2005年泥沙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悬移质入湖沙量1689×104t,其中五河入湖沙量占85.8%,区间占14.2%。入湖沙量主要集中在3~7月,占年入湖沙量的85.5%。 50年来由于“五河”上游兴建水利水电工程和水土流失的改善,“五河”入湖泥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1972年修河柘林水库建成蓄水、1990年赣江上游流域的治理、1993年赣江万安水库的开始正式运行等对入湖水沙关系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根据水沙关系特点分析,分为五个时段:1956~1965年、1966~1975年、1976~1985年、1986~1995年、1996~2005年入湖沙量分别为1517、1758、1697、1248、957×104t。由此可见,1985年之前五河入湖沙量呈增加趋势,80年代末开始呈减少趋势,特别是1990年代末以来变化最为显著,比多年平均值减少43.3%。鄱阳湖泥沙随湖水经湖口水道进入长江,根据湖口站历年水沙资料分析,平均年出湖沙量976×104t,最大年出湖沙量2170×104t,出现在1969年,最小年出湖沙量-372×104t,出现在1963年。出湖沙量年内分布不均匀,其规律受长江、五大水系水沙规律及鄱阳湖湖盆特征的共同影响,湖口流量的大小、水位的高低是反映水流的挟沙能力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江、河、湖共同作用的结果。鄱阳湖泥沙冲淤规律主要受五大河流及区间、长江水沙变化规律控制,1~3月份鄱阳湖呈河相特征,此时湖水位较低,水面比降大,流速快,水流的挟沙能力强,水流对河床产生冲刷,出湖沙量大于入湖沙量,特别是3月份冲刷量最大,多年平均冲刷量达116×104t。4月开始,五大河进入汛期,湖水位升高,此时鄱阳湖呈湖相特征,水面比降减小,水流缓慢,入湖泥沙开始在湖区淤积,4~6月份湖区多年平均泥沙淤积量69~391×104t,6月份淤积最大。7~9月为长江主汛期,湖水受顶托或长江水倒灌,入湖泥沙大部分淤于湖内,遇长江沙倒灌,泥沙淤积量加剧,7~9月平均泥沙淤积量分别为212.5×104t、90.2×104t、85.1×104t。10~12月,随长江水不断下降,湖水泄量加大,湖水位降低,鄱阳湖又显河相特征,湖水归槽,流速逐渐增大,水流对湖底冲刷,10~12月平均泥沙冲刷量分别为6.6、52、57.2×104t。鄱阳湖的冲淤规律:从时段分,4~10月为淤积期,11~3月为冲涮期;从湖水位看,低水冲、高水淤。 1956~2000年间鄱阳湖平均每年泥沙淤积量872×104t,45年总淤积量为39240×104t,占入湖泥沙量的48.5%,若泥沙均匀淤积在湖区,淤积厚度约为80 mm,年平均淤积速率约为1.8 mm/a。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入湖泥沙量远远小于出湖泥沙量,鄱阳湖湖盆泥沙淤积量向负值方向发展,例如1956~2002年鄱阳湖平均每年泥沙淤积量828×104t,而2003~2007年则为-865×104t。

  2.水环境特征

  在中国的四大淡水湖泊中, 鄱阳湖是唯一的一个没有出现富营养化的湖泊,不过,这一切已在悄然改变。2001年,鄱阳湖全年没有污染水,但到了2006年,鄱阳湖已经从整体上呈现出中度营养化的状态,2007年仍在进一步恶化,当年12月,随着鄱阳湖水位创历史新低,湖体自净能力显著下降,注入长江的出湖水质已沦为属于重度污染的五类水。

  鄱阳湖污染物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五河(赣、抚、信、饶、修)入湖河水携带的污染物,二是湖区产生的污染物,主要由五河输入(TP和TN分别占入湖总量的80.5%和66.4%),湖区径流带入的污染物相对较少。其来源是流域内城市生活污水、厂矿企业工业废水、农业面源与地表径流以及湖区的人类活动。五河入湖污染物中,以化学需氧量(COD)、总磷(TP)、总氮(TN)为主,化学需氧量为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排放产生。 2008年7月鄱阳湖Ⅲ类水占72.2%,Ⅳ类水占27.8%,主要超标项目为总磷。其中昌江口、乐安河口、鄱阳、龙口、康山、抚河口、信江西支口、棠荫、都昌、渚溪口、修河口、星子、蛤蟆石等13个监测点水质较好,为Ⅲ类水;信江东支口、瓢山、赣江南支口、蚌湖、赣江主支口为Ⅳ类水,受到轻度污染,超标项目为总磷。信江东支口水质受梅港站以下信江东支沿岸乡镇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影响;瓢山水域水质受附近渔民生产、生活污水影响;赣江南支口、赣江主支口水质受外洲站以下南昌市及各自尾闾沿岸城镇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影响;蚌湖水域水质主要受赣江主支及蚌湖上游来水的影响。出湖断面(湖口)为Ⅳ类水,受到轻度污染,超标项目为总磷,主要受湖口县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影响。鄱阳湖水质总体呈下降趋势。上世纪80年代鄱阳湖水质以Ⅰ、Ⅱ类为主,平均占85%,Ⅲ类水占15%,呈缓慢下降趋势;90年代仍以Ⅰ、Ⅱ类水为主,平均占70%,Ⅲ类水占30%,下降趋势加快;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是2003年以后,Ⅰ、Ⅱ类水只占50%,Ⅲ类水占32%,劣Ⅲ类水占18%,下降趋势急剧,维持中营养状态,且呈现上升趋势。水质污染特点:①非汛期水质明显差于汛期,汛期Ⅰ、Ⅱ类水多年平均所占比例比非汛期高15%;②五河入湖口水质最差的是赣江南支,其次是乐安河口;③2002年之前,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挥发性酚等,污染区域主要分布于入湖口水域。2002年之后,主要超标项目为总磷、氨氮,污染区域分布于入湖口及湖区。 2007年,鄱阳湖营养状态评分值范围40~53,全湖平均评分值为48,其中,中营养的有15处,占78.9%,轻度富营养的有4处,占21.1%;评分值最大的为53,分布于乐安河口,最小的为40,分布于修河口;轻度富营养主要分布于乐安河口、昌江口、信江西支口和赣江主支口;出湖口(即湖口断面)营养状态评分值为46,属中营养。在鄱阳湖,虽然4~9月份水温、日照、磷氮含量及比例均满足产生水体“水华”的条件,但因 4~9月份入湖流量大,加快了湖盆水体的交换次数,丰水期鄱阳湖不会发生大面积的“水华”现象;枯水期,水体中氮磷含量较高,由于水体的水温低于25℃,日照时数相对较短,流速较大,也不易产生“水华”现象。

  3.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江西省将加快实施一批重大战略性生态工程,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

  3.1.工程效益

  1)建设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通过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与三峡水库的联合科学调度,协调好江、河、湖关系,可降低1954、1998年型洪水星子站洪峰水位1米左右,减少21米以上高水位持续时间30天。做到江、河、湖三利,既有效防御鄱阳湖区的特大洪水,又使鄱阳湖成为长江中下游的调蓄库。

  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的科学运用,可以使进入枯水期的湖区水位、时间、流量、水量恢复常态,特别是若出现湖区枯水期提前,则湖区仍有45亿立方米宝贵的水资源用以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鱼类、鸟类的栖息和生存环境。

  (2)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从水位16米进行调节,枯水年份以多年平均来水量的20%作为湖口断面的生态需水量,即以910秒立米(生态流量)下泄,湖区水位最低可达14~15米左右;以多年平均来水量的25%即以1140秒立米下泄,湖区水位最低可达13~14米左右;平水年份以确保湖区Ⅲ类水质要求,取2000秒立米下泄,最低水位可达12.9米。由于水位的相对提高,也有利于湖区周围取水,保护几百万人的饮用水安全,又为长江中下游提供较充沛的淡水资源。

  3)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运行水位为16米时,以Ⅲ类水为控制目标,湖盆水量对化学需氧量的纳污能力有一定盈余,总磷和总氮的现状入湖纳污量分别超过8.9、45.5吨/日,也就是说在现状纳污情况下,总磷需削减50%以上。

  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运行为水位18米时,以Ⅲ类水为控制目标,湖盆水量对化学需氧量的纳污能力有一定盈余,总磷和总氮的现状入湖纳污量分别超过8.0、25.9吨/日,也就是说在现状纳污情况下,总磷需削减40%以上。

  说明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运行时,鄱阳湖水环境状况不会加重,自净能力有所提高。

  3.2不利影响

  (1)在高水位时,工程对五河洪水有一定的顶托影响,会给湖区尾闾河段洪水位产生一定的抬升作用。

  (2)在低枯水位季节,工程蓄水使水位抬高、流速减小,静水区及湖湾水域可能会产生富营养化。

  (3)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的运行,将改变湖区水流的水文特征和泥沙运动规律。

  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不仅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必不可少的水资源与水环境保障措施,还是江西省乃至中国南方应对气候变化十分必要的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措施。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为鄱阳湖区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保证和可靠的水资源保障,解决的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社会、生态和环境问题。

  四、社会实践感想

  为了更好的了解社会,认识中国的国情,增长大学生的才干,奉献社会,锻炼大学生毅力,机电工程系团总支一分队本着"在实践中求锻炼,在锻炼中求进步"的原则,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活动。

  我们很荣幸能代表系团总支社会实践调查小分队参加此次社会实践调研活动。

  快乐的时光总是弥足珍贵,短暂的经历却能耐人寻味。活动过后,我反复回忆、思索这一路的点点滴滴,这些天的走访调研的旅途中,我们一行,有愁苦、有分歧;但更多的是欢笑、是团结,同时也有沉甸甸的收获。

  活动中,我们顶着寒风,冒着冷雨,虽然很累,但我们却热情饱满。在走访调研的时候,我们受到了许多相关部门及单位的大力支持,他们尽己所能的为我们提供资料和帮助,对我们学校大力称赞,让我们很是感动。

  对于这次活动,我们主要做的是鄱阳湖的环境调查,在走访调查过程中,让我感受到了环境污染的危害。河流、湖泊等水体被污染后,对人体健康会造成严重的危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饮用污染的水和食用污水中的生物,能使人中毒,甚至死亡。第二,被人畜粪便和生活垃圾污染了的水体,能够引起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等传染病,以及血吸虫病等寄生虫疾病。第三,一些具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如砷(As)、铬(Cr)、苯胺等污染水体后,可以在水体中的悬浮物、底泥和水生生物体内蓄积。长期饮用这样的污水,容易诱发癌症。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环境既然是我们人类破坏的,我们就理所应当得保护环境,才能使我们的城市真正的做到低碳、无污染生活,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这次实践活动,让我明白了:"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我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乐趣。"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次短暂而又充实的实践活动将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他将是我人生一段不可或缺的重要历程,对自己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巨大的帮助。社会实践也告诉了我,在新经济时代大学生应具备新观念,掌握成熟技术的能力,同时还应具有良好的交际、沟通能力,更要有团队精神。在学习时也要时刻与外界保持同步发展,走到与时俱进。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珍惜生命的分分秒秒。在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努力汲取个领域的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造福人类。

  一路的艰辛与微笑,虽有收获,然所学也只是开始,新的考验和抉择要奋斗不息。选择我爱的,爱我选择的。即使遇到困难也要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不能让自己年轻的时光留下什么遗憾!

  http://www.cnrencai.com/

【关注生态保护建设美丽湖城社会实践报告】相关文章: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自查报告03-12

珍爱河湖保护生态的黑板报汇总09-22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范文09-15

生态环境建设调研报告11-13

关注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报告08-16

生态文明建设调查报告02-09

生态文明建设的演讲06-14

寒假电脑城社会实践报告02-21

电脑城寒假社会实践报告03-16

生态环境保护实践报告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