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又是各路打工仔的哭穷时间———“怎么没有年终奖?”、“薪水怎么这么低”等哀怨词句,高频活跃于人们的社交谈资中。似乎,没有人会对自己的薪酬感到满意,所有人都沉沦在被剥削、被压榨的水深火热之中,这种耐人寻味的“诉穷”现象,最近在一份《2014年职场人薪资满意度调查》(下简称《调查》)中得到了阐释。数据显示,受访者中68%对现有薪资水平不满,其中19%的人表示“非常不满”,而表示对薪资非常满意的,仅有1%;而48%的人都觉得在相同行业、职位中比较,自己的薪水没有别人高。
“哭穷大会”遍及“金饭碗”行业
根据《调查》,竟然有为数不少的“哭穷者”来自国企、外企等“金饭碗”行业。在调查表中勾勒“非常不满意”选项的,比例最高的职业竟然是国企,占20%;而紧随其后的竟然是“外企”,占19%———这可是多少人心目中的“金饭碗”啊,为什么反而是他们哭穷哭得最厉害?
有业内人士透露,国企降薪,其实早已不是新鲜话题。2014年,上海、北京、广东等省市都明确出台了国企、国资改革方案。多地方案明确提出,要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企管理人员薪酬水平、职务待遇、职务消费、业务消费———而国企的基层员工是否也会因此而遭遇牵连、层层降薪?而不少企业内部的薪酬细则也在压缩员工的“油水”空间,一个强烈的信号已经被释放出:没有永远的金饭碗了!
外企的日子也不太好过。2014年年初,英国《经济学家》的一篇标题为《中国失去诱惑力》的文章提到:“对于外企来说,这两年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些外企正离开,某些留下来的外企艰难度日。人头马、百胜等企业的在华销售额都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外企的变化是因为成本上升和本土企业加入竞争。”
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哭穷”已经成为习惯,这种奇特的潮流也得到了《调查》数据的印证。在对薪资不满的人群中,33%的受访者觉得“自己的能力远远高于现在的薪资价值”,另有3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付出大于所得”,说白了,对薪资不满,大部分人都觉得,是因为被企业“压榨”了。选择“付出大于所得”的受访者工作年限在1-4年,而认为“自己能力大于现有薪资价值”的受访者工作年限集中于5-10年。
“哭穷”有社会诱因
事实上,薪酬话题一直剪不断、理还乱。不同机构、组织所列的数据往往也大相径庭。譬如,去年11月底,南方人才市场发布的《2014-2015年度广东地区薪酬调查报告》显示,深圳平均月薪达7261元,广州为6830元;而同年3月,智联招聘发布的薪酬报告则显示深圳平均月薪为6819元,广州为5694元;而去年年底深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的工资指导价位为4360元/月。波动巨大、莫衷一是的工资数据,给人们留下了大量的遐想、猜测空间。而“被平均了”这种哀怨的论调也是每一次工资数据发布时必然出现的群嘲。
“哭穷”一开始只是自嘲,后来却慢慢演变成了习惯。在资深人力资源总监陈华武看来,“哭穷”实际上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社会问题,而是一个文化问题。“‘男不问钱数、女不问芳龄’这条古训依然影响着现代社交,但实际上,钱数和年龄依然是社交中最好的八卦———当事人对薪酬三缄其口,而媒体常常又喜欢抓取行业的峰值进行报道,于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很多‘行外人’会将行业的顶尖水平默认为某个行业的平均水平。而作为基层员工,其薪水常常与媒体披露的数据大相径庭,自然会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感———而在日常社交场合中,很多人也习惯于把他人的薪水往夸张的方向描述……‘X X企业年终奖18个月工资’这些完全扭曲了市场薪酬规律的传言,很多人也会信以为真,如此对比之下,怎能不‘哭穷’?”
而另一种情况是,薪水确实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确实与个人的工资年限、工作付出不符。对此,前程无忧人力资源专家冯丽娟评述:“当觉得老板给出的工资单上的数字不能充分体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时,该怎么为自己争取一个合理的价位呢?换个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或许你会平衡不少。作为老板,首先要看你是不是值这个价位,你是为公司‘开源’还是‘节流’了?如果你自己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那又有什么理由让老板给你加薪?如果你在公司属于不可或缺的20%骨干精英,可以以这个理由提出加薪———你的胜算在于虽然没有人是不可取代的,但取代你的成本却可能超过为你加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