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及解释

时间:2022-11-11 18:24:37 成语 我要投稿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及解释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学过很多成语吧,成语在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并且每个成语都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还记得都学过哪些成语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出自《论语》中的成语及解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及解释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及解释1

  1、一言以蔽之

  出自《论语为政》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在《论语》中“一言以蔽之”的用法和今天一样,用于概括、评价某事某物。这里孔子对《诗经》进行了概括,《论语注疏》中这样提到——“一言以蔽之”者,蔽,犹当也。古者谓一句为一言。《诗》虽有三百篇之多,可举一句当尽其理也。“曰:‘思无邪’”者,此《诗》之一言,《鲁颂駉篇》文也。《诗》之为体,论功颂德,止僻防邪,大抵皆归于正,故此一句可以当之也。

  也就是说,这里的“一言”,指的是一句话,《诗经》虽然有三百多篇,但是其主旨思想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那句话呢?就是“思无邪”——纯正无邪(北宋程颐也用“诚”来解释“思无邪”)。

  2、述而不作

  出自《论语述而》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孔子在这里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主要是说自己对于古代、前人的学说是更为信赖的。比如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自己就说:“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后面提到的“老彭”,是商朝时一名贤明的士大夫,是一位喜爱、遵从“先王之道”的人,孔子就以“老彭”自比。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认为,“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这些行为都是“述而不作”而非自己在创作。

  3、箪食瓢饮

  出自《论语雍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这句话实际上是孔子在赞美自己的一个学生——颜回。“箪食瓢饮”表面上指的是生活条件的简陋,这里引申为生活在简朴的环境下,依然能保持安贫乐道的精神,所以孔子这里称赞颜回“贤哉”。宋代的周敦颐,特别重视这句话,经常叫他的学生程颐“寻仲尼颜子乐处,所乐何事?”这里的“乐”,说的正是人超越了物质环境,追求精神圆满的至高境界。

  4、能近取譬

  出自《论语雍也》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譬”就是打比方、例子。“能近取譬”指的是能以自身为例子,推己及人。推己及人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孔子甚至把它和“仁”、“圣”联系在一起。而在当今的伦理学中,推己及人这一行为准则也被称为“金规则”。所谓“金规则”,也就是在各个民族、文化中都公认、遵守的原则,也难怪孔子会认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5、君子不器

  出自《论语为政》

  子曰:“君子不器。”

  “器”,字面意义上指器皿,这里引申为“像器皿一样具有特定的用途”。“君子不器”就说的是——君子不能像器具一样,只具有特定的用途。因为在孔子看来,真正的学习应该是一种道德性的学习,范围是很宽泛的,其目的是使人成为有“仁德”的人,如果一个人只学习了某种技能,那他就不能达到“仁德”的境地。比如有一回,孔子的学生子贡就问孔子: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这里,孔子认为子贡学习的还不够完美,只能算成“器”,而达不到成“仁”的境地。

  6、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出自《论语泰伯》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这句话是说,“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要想那个位置上的事”。看上去这句话讲的是为人处事的智慧之道,然而这句话背后实际上体现了孔子的“正名”思想。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对于伦理、政治等万事万物,孔子都认为应该先认清该事物的概念、名分,否则对事情的定位就会不清晰,那么随之而来的'一切就都难以为继了。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先还原事情背后的本质,这便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背后深刻的哲学思想了。

  7、文质彬彬

  出自《论语雍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质彬彬”形容人文雅、有教养、有礼貌。但是按孔子的原意,光是做到文雅是不够的,会陷入过于“史”的境地。“史”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像史官一样,学习了很多文献,背了很多书,但是可能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而忽略了个人修为。所以需要“质”,“质”指的就是人质朴的天然本性,好好发挥这种本性,人就会离“仁”更近一些,但是过于“纯天然”,那就是野人了。“文”、“质”协调起来,既不做一个书呆子,也不做一个野人,做到这些,孔子就认为离君子不远了。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及解释2

  闻一知十

  听到一点就能推知许多。形容聪明过人,善于推理。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谓子贡曰:‘女(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汝)弗如也。’”“愈”:胜过、强。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哪一个更强些?”子贡回答:“赐(子贡自称)呀,怎敢和颜回相比?颜回呢,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我呢,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孔子说:“不如啊,我和你都不如他啊!”

  无适无莫

  “适”:可以。“莫”:不可。意为无可无不可。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说这样就可以,也没有说那样就不可以,一切要以符合不符合道义为标准。”

  无可无不可

  语出《论语微子》:“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孔子把自己和上述7位隐士作对比,他说:“我则与他们不同,没有一定可以的,也没有一定不可以的。”孔子在这里所说的“无可无不可”,并非没有立场、没有原则、没有是非的圆滑世故,而是指自己在对待“出世”和“入世”、进退和去留的问题上,没有成见,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后人对“无可无不可”的运用,有时也指对事情没有一定的主见,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

  无所不至

  “至”:到。没有到不了的地方。多用于形容坏人到处干坏事,或什么坏事都敢干。语出《论语阳货》:“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鄙夫”:没有真才实学,见识短浅的人。孔子说:“一个鄙夫,难道能与他一起事奉君王吗?当他没有得到职位的时候,生怕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掉。假若只是忧虑失去职位,那他就会什么坏事都敢干呀!”

  无所用心

  不动脑筋,什么事情都不关心。语出《论语阳货》:“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博”:早已失传的六博,中国古代的棋艺。“弈”:围棋。“已”:闲着无事。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不动脑子、不干事的人,是很难成才的呀!不是有博和奕这样的游戏吗?玩玩愽奕,也比闲着混日子好得多。”

  无为而治

  专指圣王知人善任,自己不亲劳于事,立身正己,以德化民,从而使天下得以治理。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与道家主张顺其自然的“无为而治”是有区别的。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南面”:指天子之位。孔子说:“自己从容安静而使天下得以治理的,应该是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谦恭而端正地坐在天子之位就是了。”历史记载,舜是非常善于识人用人的古代圣王,禹和皋陶等都是他任用的著名贤臣。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述舜有贤臣22人,他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正因为如此,舜才能“垂衣裳恭己无为而天下治。”(《新序杂事三》)人们也把儒家主张的无为而治称之为“垂拱而治”。

  恶紫夺朱

  “朱”:红色,古时的正色,代表正统。厌恶用紫色取代红色。比喻邪恶胜过正义,或异端冒充真理。语出《论语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家邦者。’”春秋时期,诸侯们以穿紫色衣服取代了正统的朱色,郑国靡靡之音(孔子曾说“郑声淫”)的流行取代了高雅音乐,伶牙俐齿之人也时兴起来。孔子说:“我厌恶紫色夺去了朱色的光彩,厌恶郑国的淫声扰乱了高雅音乐,厌恶伶牙俐齿之人拨弄是非,倾覆败亡其国家。”

  栖栖遑遑

  “栖栖”:忙碌不安的样子。“遑遑”:匆忙奔波的样子。形容忙忙碌碌,奔波不安。语出《论语宪问》:“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微生亩其人不详,他直呼孔子之名,可见是个世外高人。“佞”:善辨之人。微生亩对孔子说:“孔丘呀!你为什么如此忙忙碌碌呢?不就是为了显弄你的善辩之才吗?”孔子说:“我何敢显弄自己的口才,(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实在是我‘固执’的毛病啊!”唐玄宗在“经鲁祭孔子而叹之”的诗中,有“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的佳句,便是由此而来。班固在《答宾戏》中说:“圣哲之治,栖栖遑遑。”

  先难后获

  “难”:指劳苦。先经过劳苦而后有收获。意为不能坐享其成。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子曰:‘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及解释3

  逝者如斯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是朱自清《匆匆》一诗里开头的几句。古往今来,对光阴易逝的感叹在文学作品中不胜枚举。南宋儒学家朱熹在《劝学》中也说:“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其实,这种感叹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论语》里就出现了。

  孔子在河边感叹说:“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息地奔流。”这话出自《论语子罕》,原文是: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后人从中提炼出一个成语“逝者如斯”,用来比喻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

  见贤思齐

  人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从朋友身上往往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如果交到好的朋友,获益匪浅;但如果交友不慎的话,很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影响。我们遇到的人总有“贤”与“不贤”之分,那么在交友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

  孔子说:“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努力向他学习,做到和他一样;看见德行有亏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是否有同样的缺点。”这段话出自《论语里仁》,原文是: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其实,“贤”与“不贤”这两种人,为我们朝不同的方向打开了两道门,而“思齐”和“自省”,则是我们自身不断进步的动力。唐太宗李世民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他知人善任,举用贤良,能够从贤者身上汲取优点。他有著名的“三镜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意思是说,以铜镜自照,可以整理好衣帽;以历史为镜子,可以从中看清楚朝代兴衰的缘由;把别人当成镜子,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优劣得失。

  过犹不及

  子贡问老师说:“子张和子夏哪一个更贤德?”孔子说:“子张做事总是过头,而子夏总是做得还不够火候。”子贡说:“那么是子张要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与不够是一样的。”这段话出自《论语先进》: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师”即子张,“商”指子夏,两个人都是孔子的学生。成语“过犹不及”就出自此处。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了头和没有做到位效果都是不好的。“过犹不及”这个成语提醒我们,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把握好“度”。比如在人际交往上,过于冷漠不行,过于亲密也不行。保持一定的距离是对对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便在亲近的人中间也该保留。无论对待朋友还是对待亲人,都应该把握好分寸,适度最好。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及解释】相关文章: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有哪些05-14

论语中的成语和解释11-08

出自论语的成语摘抄01-13

出自论语的成语有哪些07-20

关于论语的成语并解释01-08

一些出自论语的成语05-10

115个出自《论语》的成语归纳06-17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及解释!02-24

论语中的成语及出处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