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带心的成语及解释
全心全意: 投入全部精力,一点没有保留。
人心惶惶: 惶惶:也作“皇皇”,惊惶不安的样子。人们心中惊惶不安。
人心所向: 向:归向,向往。指人民群众所拥护的,向往的。
人心向背: 向:归向,指拥护;背:背离,指反对。指人民大众的拥护或反对。
三心二意: 又想这样又想那样,犹豫不定。常指不安心,不专一。
丧心病狂: 丧失理智,象发了疯一样。形容言行昏乱而荒谬,或残忍可恶到了极点。
赏心悦目: 悦目:看了舒服。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
身心交病: 交:一齐,同时;病:困乏。身体和精神都很困乏。
师心自用: 师心:以心为师,这里指只相信自己;自用:按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形容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死心塌地: 原指死了心,不作别的打算。后常形容打定了主意,决不改变。
随心所欲: 随:任凭;欲:想要。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
提心吊胆: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同心同德: 同德:为同一目的而努力。指思想统一,信念一致。
同心协力: 心:思想;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痛心疾首: 疾首:头痛。形容痛恨到了极点。
推心置腹: 把赤诚的心交给人家。比喻真心待人。
问心无愧: 问心:问问自己。扪心自问,毫无愧色。
洗心革面: 清除旧思想,改变旧面貌。比喻彻底悔改。
小心谨慎: 形容言行慎重,不敢疏忽。
小心翼翼: 翼翼:严肃谨慎。本是严肃恭敬的意思。现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心心相印: 心:心意,思想感情;印:符合。彼此的心意不用说出,就可以互相了解。形容彼此思想感情完全一致。
雄心壮志: 伟大的理想,宏伟的志愿。
雄心勃勃: 勃勃:旺盛的样子。形容雄心很大,很有理想。
野心勃勃: 勃勃:旺盛的样子。形容野心非常大。
一心一意: 只有一个心眼儿,没有别的考虑。
忧心忡忡: 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形容心事重重,非常忧愁。
忧心如焚: 如焚:象火烧一样。心里愁得象火烧一样。形容非常忧虑焦急。
真心实意: 心意真实诚恳,没有虚假。
忠心耿耿: 耿耿:忠诚的样子。形容非常忠诚。
专心致志: 致:尽,极;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称心如意: 形容心满意足,事情的发展完全符合心意。
诚心诚意: 形容十分真挚诚恳。
痴心妄想: 痴心:沉迷于某人或某事的心思;妄想:荒诞的打算。一心想着不可能实现的事。也指愚蠢荒唐的想法。
处心积虑: 处心:存心;积虑:经过长时间的老虎。形容蓄谋已久。
椎心泣血: 椎心:捶胸脯;泣血:哭得眼中流血。捶拍胸膛,哭泣出血。形容非常悲痛。
粗心大意: 粗:粗蔬。指做事马虎,不细心。
得心应手: 得:得到,想到;应:反应,配合。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比喻技艺纯熟或做事情非常顺利。
甘心情愿: 心里完全愿意,没有一点勉强。多指自愿作出某种牺牲。
钩心斗角: 心:宫室中心;角:檐角。原指宫室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后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归心似箭: 想回家的心情象射出的箭一样快。形容回家心切。
灰心丧气: 灰心:心如熄灭了的死灰;丧:失去。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失去信心,意志消沉。
回心转意: 心、意:心思;回、转:掉转。重新考虑,改变原来的想法和态度。
江心补漏: 船到江心才补漏洞。指临到紧急关头才设法补救,为时已晚。
将心比心: 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匠心独运: 匠心:工巧的心思。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
降心相从: 降心:屈己;从:顺从。降低自己去遵从别人。
锦心绣口: 锦、绣:精美鲜艳的丝织品。形容文思优美,词藻华丽。
尽心竭力: 尽:全部用出;竭:用尽。用尽心思,使出全力。形容做事十分努力。
惊心动魄: 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居心叵测: 居心:存心;叵:不可;测:推测。指存心险恶,不可推测。
苦心孤诣: 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
苦心经营: 经营:筹划,管理。用尽心思去筹划安排。
狼心狗肺: 形容心肠象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
离心离德: 心、德:心意。思想不统一,信念也不一致。指不一条心。
扪心自问: 摸着胸口,自己问自己怎么样。指自己反省。
铭心刻骨: 刻写在心上骨上,形容记忆深刻,难以忘记。
呕心沥血: 呕:吐;沥:一滴一滴。比喻用尽心思。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
平心而论: 平心:心情平和,不动感情;论:评论。平心静气地给予客观评价。
平心静气: 心情平和,态度冷静。
齐心协力: 形容认识一致,共同努力。
【带心的成语及解释】相关文章:
带鸟字成语解释11-01
带龙字的成语及解释09-27
带春字的成语及解释09-13
成语解释04-27
成语及解释11-23
成语解释及造句11-02
词语成语解释11-03
实蕃有徒成语解释07-17
法灸神针的成语解释05-29
重峦迭嶂成语解释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