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级口译笔试经验
英语高级口译考试,是英语口译岗位资格证书考试项目中的高层次项目,具有大学英语六级和同等英语能力水平的考生可以报考。本文是关于高级口译笔试经验,欢迎阅读学习。
高级口译笔试经验1
考试分为两个阶段,笔试和口试,两次考试加起来,从听力、阅读、翻译、口译方面全面考察考生的英语综合实力。笔试就是做一份卷子,题目结构和一般英语考试貌似差别不大。笔试分Section1、2两卷,都有听力、阅读、翻译三部分,但这三部分的难度很有挑战性,Section2比Section1难,而Section1的难度已经超过《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好几倍(我说的是C类)。S1的听力有spot dictation和听力选择题(这个不难),而SD无论语速还是内容难度都比上面说的竞赛难,只听一遍不说,每个空还要填至少三个单词,有时还是一整句话,阅读没什么好说的(除了文章都是直接选自英美刊物,如TIME、Economist、Guardian,比较不容易看懂),再就是翻译,S1、S2分别是英译汉和汉译英。
补充一下,S2比S1难在:note-taking and gap-filling,更变态,先不给你题目,只给一张白纸,两三分钟的一篇文章读完,这时候再发题(文章的缩微版,留着空隙),你要根据自己在白纸上记录的笔记来填空。至今想起这部分还是心有余悸,真不是省油的灯啊!还有限时间的听译(像我这种写字慢的很不占便宜),阅读则由选择题改为笔答。其实文本的难度倒在其次,关键是时间限制,高级口译从头到尾考的就是一个速度,笔试里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听力阅读加翻译,口试则更不用说了。
忽然意识到,人家写高口通过经验的没怎么花笔墨去解释考题的特点,我竟然先费了这些劲来说这个。总之还是方便没接触过的同学也能看懂吧。
有同学跟我说,高口的笔试就是专八的难度。如果有实力拿到300分中的180分,及格了,可以报名参加口试。及格貌似是个不高的标准,但分数平摊到各个题目上去,就不这么容易了。如果你状态不佳,在每部分题目上都磕磕绊绊,七扣八扣就挂了。
过了笔试,恭喜,如果你想参加本次的口试,从笔试结束的那一天起,你有一个半月的时间把自己训练成一个交传译员。一个半月,那是怎样的四十五天啊!
口试绝不是口语(口语只是热身部分),口试以面试形式进行,两位考官(一般是一男一女,我怎么就碰到两个女的呢?),面前两台录音机,一台放题目,另一台录你的声音,供以后有争议的时候参考(一般用不着的吧),两段英语,两段汉语,各一百词/字左右,每段分两小段播放,每段后各有45~55秒暂停时间供口译,你有一张白纸作笔记用,仅此而已。口试能较准确译出80%的内容,就算你合格了。真正的交传可能没这么快的语速,而且也不会规限定如此短的时间,其实言外就是:如果你能挺过口试,进行实战交传问题不大。
你问我口试的内容是什么?回答是,什么都可能考到。那准备什么呢?什么都要准备。
再说一遍,笔试相当于专八水平,而能过口试的,大约只占笔试通过者的十分之一。偌大一栋楼作为考场,几乎见不到笑着出来的考生。这就是含金量。
值得一提的是,高级口译考的是真才实学,所谓考试技巧只占很小的比重,如果你想比较有自信的去参加考试,那么要有相当雄厚的基本功作后盾:词汇起码在8000~10000(熟练掌握),听力达到只要没有生词就一定一遍听懂(这个很现实,因为没有第二次机会),头脑中储备相当数量的翻译句式和规律。说得再玄点,你还必须是一个了解欧美政治、经济、文化,同时又对中国的社会风情、生活百态有深入感知的博学者。
所以,高级口译不是短期内练成的,一年的时间只是个备考时间,前期大量的知识积累必不可少,比我早半年过高口的武文亮学长,总是谦称自己运气好,弄得我也真有点相信,但后来聊天时,其言谈间透出的知识容量,让我脊柱发麻,实在可怕。
在我决定向高口进军时,网络上对其恐怖程度的描述让我看了很没自信,在开始啃那些资料时,根本没想过成功通过这回事,但其间的转机,真的不是运气。
先说说我用的资料们:
基本教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高级口译教程》、《高级听力教程》、《高级翻译教程》,丛书的另外两本用不着。配套的磁带很贵,还不如下载自制的mp3音频。
辅助教材:新东方的《中高级口译考试词汇必备》、《高级口译笔试备考精要》、《高级口译口试备考精要》,《历年真题集》。
再说说说我的起点水平:
词汇已经远低于六级要求,N长时间没看过英文报纸,听力更是久不打理长满了杂草。唯一的优势在于,我的英式发音渐渐趋于成熟,而且多年嗜好欧美电影,也储备了一些零散的背景知识。
鉴于基本功严重匮乏,就从基本功练起吧。
我的计划是这样的:立即开始恶补单词,同时把听力水平能提多高提多高。因为这二者都是要花时间的。我没有时间。我还要学习诊断学、医学影像学(本学期的两大临床桥梁学科),还有一堆杂七杂八的学科事务,我们的生活节律本来就是每天上课后泡在自习室,没有专门的休闲时光,只有珍贵的自习室。怎么办?只能硬从专业里拿出时间了,至于后果,我顾不了那么多。每天早晨课前大约有半个多小时,可以练听力,走在去教室的路上也可以,晚上九点以后开始背单词,其间穿插着做《高级听力教程》的练习,检验听力的效果。
刚接触笔记这个东西,真是头疼,毫无经验头绪,教材上介绍的那点根本不足指点迷津。一方面听力基本功还未明显提高,另一方面练习题寸步难行。那个叫绝望啊。后来知道一种叫“影子练习”的东东(其实是同声传译的基本练习),就是一边放音频,在滞后半句乃至一句话后同步跟读听过的内容,以求训练短期记忆。由于我用的听力原声是CNN的新闻,所以一开始就在用快语速作影子练习,坚持了一个月后,明显感觉有了自信,至少敢做听译练习了(注意只是敢而已)。很多过来人都说,及早养成属于自己的一套笔记体系很重要,我因为迫于词汇和听力的压力,这期间一直没有专门训练笔记法,也确实没有更多的时间了,呵呵。
期末到来,暂时放下高口,备战考试。结果,考试全面溃败,最重要的诊断学得分最不体面。寒假来了,据笔试还有四十余天。我知道该做什么。回到家后,愤愤不满于现状,决定发彪改变一下。但家里毕竟是家里,很多人都说假期带书回家根本看不了,这句话绝对是过来人说的,我的硬盘里还装着几部没看的电影,于是一看不可收拾,偶尔看看单词。家母每进房间来,只是摇头。
那天,当我在妈面前抱怨高口的难度,我如何如何找不到方法,她(头都没抬)只轻蔑的说了一句:“汝未习耳。”
我忽然醒了,这么长时间以来,我毁在自制力上的事情还不够多吗?而今又到了关口,我难道还想熊一回?自古以来,缺乏自制力者,常遭到无情的嘲弄,有时来自旁观者,有时是命运。不爽是吧!郁闷是吧!对不起,请在自己身上找原因。高口笔试倒数三十五天,我闷骚地把校内状态改成:No vocation, and no destiny
重新开始吧!清点一下目前的储备:两本单词书已经全部过了一遍,加上期间穿插学点《翻译教程》的内容,多少有了些翻译的固定思维,看着文本(汉译英)能视译个大概,开始有那种感觉了。但是,词汇仍然匮乏,阅读的基本功忽略了(本来应该在平时看些外刊的,在学校实在没这个精力了,还是提醒一下,如果可能,一定要加强阅读,找找看外刊的感觉),最缺憾的是,我连试卷的样子还没见过呢。
反正是回家了,要空间有空间,要网速有网速,一切安排自己说了算。听力(基本功+模拟练习)、阅读(从网上看《时代周刊》和《经济学人》+模拟练习)、翻译(尽快完成教程的学习,同时做真题),把一天的时间切成若干块,同步进行。
早晨起来,拿VOA、CNN、BBC,新闻听力作为基本功练习素材,确实不错,一举多得,既练听力,又了解时事,还扩充背景知识(不像四六级听力那些连篇废话)。我一般是第一遍放松泛听,第二遍进入状态竖起耳朵尽力听懂,同时做着影子练习,然后看原文,查生词。我专门建了个文件夹,专门盛那些我不了解的背景知识(比如石油价格上涨的原因、美国两大党的立场、到底什么是中产阶级等等等等),专门建个word文档,整理文本里的生词和一些称谓,知识急剧膨胀。
有时为了强化短时记忆,做一阵子新闻的听写,从半句开始,再到一句,很困难,也很费时,但提高很快。总之,一上午基本就是在练听力,完了接着做模拟练习,就是那个spot dictation和note-taking and gap-filling,以及听译,全是按规定时间,掌握速度。刚开始的时候,自信又遭受严重打击,我对缩写、符号等笔记法基本元件的运用很生疏,而且凌乱,有时即便记下了也看不出来,总之,这个时候,听力、词汇、记忆力、笔记的水平任何一环有缺陷都没法得分,何况我几项都不行呢。
外刊内容很深刻,也很难懂,一遍下来不知所云,毕竟缺少感觉,词汇量也不够,更要命的是,人家在文章里的话题是写给本国人看的,很多具有文化特征的调侃和引用我看着根本没感觉,直到上网搜才多少有所启发(所以说平时多看很重要),做题的时候,选择题基本能应付(毕竟一直以来阅读题都是这样的),但正确率不高(看不懂啊),而S2里要把答案写成句子就要命了,弄得我直接不敢做了,先对着答案学习学习再说吧。阅读里的生词我也是整理下来的,用复制粘贴键还是很方便的,这比听力的生词更重要。
常常这时候再做两篇真题的翻译,因为真题翻译较短,不是很耗精力(听力、阅读的模拟练习由于时间的催促,做完一次是很累的),此时差不多已是华灯初放。晚上拿出《翻译教程》,认真学习。文章不短,仔细分析完一篇后两眼发黑。
就这样,经过痛苦的适应,笔试的复习节奏慢慢形成,书越翻越旧,《听力教程》已经较为熟悉,《翻译教程》虽然只过了一遍,但还是有不小收获,各类题材的东西心里都有些应对的储备了。两个文档都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攒到了近二十页。听力提高明显,三大新闻听力基本一遍可听懂90%以上,如果做影子练习会减少一点。
该回学校了,据笔试还有两周。这学期的课程相当令人崩溃:从周一到周五,每天白天七节课,无比均匀,我的高口啊!只能晚上拿出时间继续准备,每天九点以后回宿舍,打开笔记本电脑,继续备考。此时主要精力就在习题上了,目的是保持一个听力和阅读的状态。翻译还是硬功夫,要从根本上加强。
这个时候,我已经能较熟练的进行各类听力题目,笔记大部分时候状态还是不错的,写下来有个样,看着也舒服。由于不断接触翻译,各方面的词汇逐渐达到了不同程度的熟练。经过一遍又一遍逐渐加速的复习,《1000词》已经几乎完全掌握。
3月13日晚,出发,目的地,上海。有沈老同学的接应,安顿较为顺利,住在考点东华大学对面的一个Motel268连锁酒店(268元一晚!没办法,只能找到这个价的地方),3月14晚,休息妥当,强化复习,过一遍文档里的单词以及翻译总结的要领。
3月15日上午,东华大学。
其实整套题感觉并不好,听力因为紧张,正确率低于平时,而且在NG和听译的笔记时因紧张而凌乱,答题时很多都已经认不出来了。阅读则更失败,时间没掌握好,S1部分勉强应付,S2的笔答则剩一篇完全看不懂,只能在临交卷时胡猜八猜,算是把空给填起来了。(阅读上一直下的功夫不够,是个遗憾),英译汉自我感觉良好,汉译英却让我抓狂了,什么“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信言不美”,半文半古,真是够狠的,我那个叫搜肠刮肚啊!!!最让我受不了的是,据交卷还有十分钟时,右前方已经有一个小哥自信地放下笔,然后悠闲的等着,高人!真是高人啊!
三个小时完毕,迅速离开,无比愤恨。
回来之后,越想越玄,这分数减巴减巴很可能就到180以下了,反正覆水难收,眼下除了准备口试外,别的什么也做不了。
是的,笔试一结束,无论结果如何,只要你还想考这次的口试,那就立即开始准备。这是经验之谈,因为等三个星期之后笔试成绩出来再作定夺的话,已经太晚了。
那就开始吧。有了准备笔试阶段的储备,按理说在知识容量上应该就是做点补充,但实际上,口试的难度不在于知识储备,而在于你对大量储备的灵活运用能力。明明要求50秒甚至更短的时间作口译,如果你楞是需要一分钟,那就败定了。所以,口试的备考,一方面继续扩充词汇和口译技巧(注意,此处改为口译了),另一方面就是无休止地进行演练,各种题材都要有相当多的涉猎,无论你喜不喜欢,擅不擅长(考到医药卫生类的我就阿弥陀佛了,呵呵),发音的好坏,语速的快慢,笔记的水平,乃至心理素质都成了新的要素。
备考用的核心是《口译教程》,这是重中之重,其题材之广泛、思路之清晰绝对是权威的,也不排除里面几篇文章是笔译风格的,像散文。有人说必须把《教程》全背下来,这是基本功;也有通过者说熟悉重点的句式就可以,我是觉得这取决于每个人在这方面的思维方式,有人是在大量储备成段的文本后才有所悟,也有人是触类旁通,喜欢不断联系(我偏向于这一种),但《教程》的重要性是没有人质疑的(每年的考题里还有一小段直接取自这本书呢,明白了吧)。说白了,即便你背不下来,也必须对这本书非常熟悉,除了笔记法之外,这本书全都囊括了。
我在一开始的步伐有点慢,可能是笔试太消耗我了,有点思维疲劳,但还是同时进行着教程和新东方的那本书。最开始的模拟演练又是伤自信心的时候,几篇踉踉跄跄的下来,我已经感受到为什么人们抱怨口试如此之难了,当音频放完一段,“叮!” 一声,此时大脑和嘴巴就要立即开始协调高速运转了,这里不确定的因素太多了,一个单词、一次口误、一点漏听,或者没作好笔记,都可能导致全盘皆输。解决的途径只有一个:练!
笔试成绩如期出水——205.5分,通过了。此时还获知老校的那位方贤弟也参加此次笔试并通过了,于是相约一同去口试。
4月末有专业考试的压力,时间越来越紧了,我只能在原来基础上再挤时间,每天早晨5点50起床,可以练习40分钟,早饭后早到教室,再练将近半个小时,晚自习十点以后,拿出mp4默声练习,迅速用去一张一张A4纸。这里要说一下,口试的练习必须要一个较为理想的环境,嘈杂哪怕是有明显人声的环境都是不适合的,这不是在考验你的抗干扰能力,而是就在那短短的几十秒,外界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干扰你那极其紧张的思维活动,这样受干扰的训练是不会得到真实的检验的,我就是在每天的这些特定时间专门练习口译,其余时间进行基本功的充实。
进步就是在这样的高强度训练中体现的,4月中旬,我已经逐渐找到感觉,只是时间的控制还是不理想(时间一直是个问题),英译汉只要你会译,速度一般不是问题,母语谁还说不流畅呢(也确实有人此时不会说“人话”,呵呵),而汉译英就麻烦了,需要N次练习和总结才能掌握真谛。也是在这个时候,我进入了误区,忽略了《教程》,直到与武师兄交流,才蓦然意识到,回来恶补。书后面有八套模拟题,我如获至宝的去练习,但发现其间隔时间只有35秒(这也是为什么校内状态改成35 seconds的原因,很闷骚),我一直认为35秒就是实考的要求,但发现无论怎么口译,都达不到这速度,一时间,暗无天日。直到后来一再确认实际时间确实为50秒左右,才姑且放心。
这个时候我达到了什么水平呢?那一阵子正兴起学习科学发展观的高潮,人手一本小册子,晚上回到宿舍,随手翻开一页,我能看着直接口译出来。
都是你们逼我的!
5月2日上午,我们俩登上3折票价的A320航班,一个半小时后到达上海。口试的地点是在上海市外语考试的大本营——上海外国语大学,阿垠帮我们预定的旅馆就在学校对面(与武师兄来时住的竟是同一家,small world!),价钱比笔试住的那家便宜多了,刚过一百。
5月3日,上海外国语大学,该来的迟早要来的。
临行前,我扫了一眼镜中的自己,再看看身后的复习资料。当初从一个阴郁的状态中起步,一次次挑战自己的毅力和智力,期间不无坎坷,而今已是最后关头,此行前去,无论成败。“无论结果如何,我已经做了我所能做的”,我在本子上写下这句话。
程序比较严格:验号,封手机,进候考试,等待叫号。凭第一组人的号码,我很快判断出自己是第二组(曾经做好是最后一组的打算,没想到这么早)。人在过于紧张时候,会呈现两个现象:一是多尿(我今天喝水不多,甚至嘴发干),二是犯傻(已经有好几个“考友”展现出与他们的智力明显不相称的行为)。我却不紧张了,大学以来,多次登台的经历,已经锻炼了这种临场的心理素质。
口语题是要我谈谈“经济危机背景下,国企高管主动放弃薪酬的目的何在”,还好,这样的话题我平时思考的多,有话可说。
终于进入了考场,之前已经无数次在脑中演练过的考场。两个女考官很严肃,守着两台录音机,我还没坐稳就叫我用英语报名字和准考证号,这就开始了啊。我尽量拿出以前演讲时最成功的情态来阐释高管同学们放弃薪酬是什么居心,希望留个好印象。可她俩不看我,5分钟的口语时间还不到30秒,就给我一张白纸,顺便按下了按钮,口译开始。
虽然不是很紧张,但大家都说第一小段英译汉常常听不懂,我也是,但好在嘴巴一直在说(这就使是一种良好的口译素质,不能沉默),大体就是那个意思;接着第二段,咦?怎么又不大懂呢?没关系,又是一阵bulabula;第三段,还好意思很明朗了,译得较为自信;第四段,又不大懂,处理方式同上(想想吧,假如我当时满脑子都是完了完了的念头,也许就真的完了)。汉译英的第一段是教材上的,Bingo!二、三、四段其实我的笔记还是比平时凌乱,但记忆此时发挥作用了,对着笔记,我还能不间断的译下来,我说英语有个特点,稍紧张时语速很快,但基本不会口误,而且声音洪亮清晰(大家都建议口试时务必这样)。就这么撑着讲完每段后,还有3、4秒的剩余。
就这样结束了。
常常有人问我怎么学英语,真的是很难回答。英语是一种磨练和成长,世界很大,强人很多,跟别人比,差距无处不在。作为一个不起眼的小分子,只能选择在无数的缝隙中学会淡定,学会坚毅。当没有人可以为你指路为你护航的时候,你也要坚持下去。
高级口译笔试经验2
谈谈总体情况:
笔试通过率一般30%,一般六级500分以上就可以去试试,虽然通过率不算很高,但是有各种裸考缺考打酱油的人群存在。总之,相信自己实力水平即可,没必要被各种数据迷惑。
谈谈各部分:
1. 听力部分
个人听力算是比较好,四六级听力都有230,所以这次听力部分得分较高。
第一部分的听力算是考试中最简单的一部分了,与其他部分相比,这部分拿40分以上容易的多:
听写部分,有几点值得大家注意下:
①拼写错误,但不影响理解的,不扣分,所以大家在填答题卡时不必要纠结于单词的拼写。②对于两个距离很近的空(不超过8个单词),先做好标记,否则听的时候很可能遗漏后一个空。
选择题部分:
听前一定要先看题目,不然听的时候完全不知道什么信息有用什么信息没用,可以利用试卷刚发下来的时间,以及听写部分结束时的时间迅速浏览题目,这部分不难,关键在于听到信息。
相比之下,第四部分的听力就难的多了。
笔记题部分:
做笔记题一定要注意整体框架,保证能够听懂及整体内容,填空时如果不会的可以乱猜,如果内容都没听懂,单词不会填自然很正常。
①注意要点信息,如果出现First、Second、Third这样的要点,一定会考到。
② 注意排比结构,尤其是名词和形容词的排比。
③ 数字出现的话会考到,不仅要听到数字,还要知道其代表的含义。
这部分是听力听型里最难的了,最后实在不会填的空可以根据上下文、背景和固定搭配猜测。
听译部分:
这次段落听译都是听力教程上的,感觉赚到了。
听译主要靠脑记,适当笔记帮助理解。句子听译时间不长,适当做笔记即可。段落注意做笔记的结构,保证看到笔记能想起原文。
总之听力的提高绝非朝夕之功,需要日积月累的努力,备考过程中大家可以听听BBC、CNN的新闻当泛听材料,听真题的当精听。
2. 阅读部分
第二部分的阅读:难度基本相当于专八水平,生词连篇,文章又长,但是生词一般都不影响文章理解,平时保持读英文文章,培养语感,注意阅读速度,这部分得30分以上不算难。
第五部分的阅读:这部分得分普遍不高。别指望答全所有要点,不现实,时间也不允许。不过千万别空题目,这部分可是一题5分!这部分都是龙飞凤舞写到手抽筋才写完。
3. 翻译部分
因为阅读的时间明显不够用,所以挪用了翻译的时间,自然成绩不够理想。
翻译时要注意中英文两种语言存在的差异——英文重形合,中文重意合,英文多为长句,汉语短句多;翻译时应避免出现明显的中式英语或英式汉语。
另外,由于翻译改分时主观因素较大,得高分并不是很容易。
【高级口译笔试经验】相关文章:
中级口译笔试经验11-09
中海地产笔试经验学生笔试经验02-20
奥美笔试经验11-15
普华永道笔试经验06-13
中石化笔试经验11-08
高口笔试经验12-14
腾讯笔试面试经验07-17
UT斯达康笔试面试经验07-18
普华笔试经验分享08-26
中行笔试经验分享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