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中国制造2025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时间:2022-12-21 16:07:07 羡仪 BBS论坛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制造2025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中国制造2025》是经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批,由国务院于2015年5月印发的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的战略文件,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制造2025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中国制造2025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于2015年5月8日正式发布。

  该行动纲领的目标是:

  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中国制造2025》提出“三步走”战略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版的“工业4.0”战略,它设定了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彰显了我国政府对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坚定信心和政策承诺。

  中国的人口红利和劳动力优势正在逐步丧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实现了2.1万亿美元的工业增加值,占全球工业增加值的20%,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国成为世界排名第一的制造业大国。数据显示,中国有超过200多种工业品的产量和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有几十种产品的出口占到全世界出口总量的70%以上。可以说,大到机车、轮船、工厂装备,小到圆珠笔、纽扣、吸管,全世界人民都享受着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

  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制造业相比,中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中国制造对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依赖极大,能耗高、污染严重,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氨氮、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居世界首位,雾霾、水污染、土壤重金属超标已成为环境公害。产业结构不合理,出现了结构性、地区性生产过剩。许多重要产业对外技术依存度高,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技术主要依赖进口,其中芯片进口率达80%、数控系统进口率达70%。基础设计和制造技术薄弱,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弱,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处于“低端过剩、高端不足”的状态,多数产品集中在附加值较低的制造—加工—组装环节。信息化水平不高,与工业化融合深度不够。《世界经理人》杂志“2015中国制造业信息化管理现状调研”显示,中国制造业近九成的企业信息化处于初、中级水平,43%的企业信息化覆盖的业务部门比较窄,各信息技术(IT)系统或处于割裂状态,或集成程度不高。

  长期以来,中国以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参与国际分工,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人口红利和劳动力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同时,外部市场需求的约束力显著上升,以劳动密集型为依存的低档产品、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社会各界对于赴日狂购“马桶盖”的激论,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制造”的困境。此外,在世界经济持续疲软的背景下,德美日等发达国家出台了重振本国制造业的战略,而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国家则利用优惠政策和更低廉的人工成本,吸引在中国外资企业的产业转移。中国制造业面临国内外工业生态环境的双重挑战。《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是中国制造业应对这些严峻挑战的产物,是实现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推力。

  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需要约30年

  《中国制造2025》围绕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人才为本等关键环节,以及先进制造、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提出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大战略任务和政策举措,为中国实现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设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中国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由此可见,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大概需要三个十年,《中国制造2025》是“三步走”战略的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中国制造2025》的基本内容可以用“一二三四五九十”来概括:“一”是“一个目标”,即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最终目标。“二”是“两化”融合,以“互联网+”为核心,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三”是“三步走”战略,大体上每一步用十年左右的时间逐步迈入或达到“制造强国行列”、“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制造强国前列”。“四”是“四项原则”:

  一是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二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三是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四是自主发展,合作共赢。“五”是“五大方针”(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和“五大工程”(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发展工程、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创新)。“九”是“九大战略”:

  (1)提高国家制造业的创新能力;

  (2)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3)强化工业基础能力;

  (4)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5)全面推行绿色制造;

  (6)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

  (7)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

  (8)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

  (9)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十”是扶持十大重点行业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发展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化的制造技术

  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既要遵循世界工业革命浪潮的普遍规律,也要考虑中国自己的发展特点,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瞄准全球制造业创新制高点,以构建产业生态为基础,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积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

  第一,改善管理体制。产业变革是全面变革,包括产业、企业、行业、制度的变革。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转变政府职能,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搭建产业升级服务平台,增强产业资本运作能力。加强专业协作,改革行业指导制度,统筹部门协调推进机制,建立规模、速度、效益相适应的产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第二,优化产业结构。系统梳理制造业发展现状,尽快淘汰污染大、能耗高的生产企业和制造环节。依靠高新技术和高端装备的竞争优势,努力发展高端制造业,通过科技增加制造附加值,以高技术知识密集取代劳动力密集和资金密集。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积极推动生产方式从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向定制化规模生产转变,实现产业形态从生产型制造向生产服务型制造的转变。

  第三,构建创新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金融创新的功能,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构建更高效的科研体系,创新培养、使用和吸引人才的机制,积极构建和完善国家和企业自主创新体系。

  第四,推动智能制造。发展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化的制造技术,依托这些技术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保障系统。满足轻量化、精密化、绿色化的制造需求,实现产品服务模式的创新。管理各类产品数据,建立服务于企业实现创新设计的云服务平台,促使制造系统最终向智慧工厂转变。

  第五,促进绿色发展。实施绿色制造技术改造行动,制定重点产业技术改造投资指南,组织一批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等的技术改造项目。严格规划化学品、重污染产品区域。在保证产品的功能、质量、成本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推动企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方向发展。

  时间年表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在全国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宏大计划。

  2015年3月25日,李克强组织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升级。也正是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制造2025》。

  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

  2015年6月15日,李克强先后考察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在考察中,李克强说,中国制造在国家综合国力提升中功不可没,但要看到,我们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总体还处于中低端水平。新形势下,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不仅在一般消费品领域,更要在技术含量高的重大装备等先进制造领域勇于争先。

  2015年4月、7月和11月,李克强总理先后就经济形势召开了三次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在这三次座谈会上,钢铁、装备制造、物流等诸多传统制造业领域的企业负责人参会,“中国制造2025”成为李克强在每次座谈会上必提的话题。他反复强调,中国经济升级发展根本靠改革创新。企业是市场主体,也是创新主体,要继续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抓住国家推出“中国制造2025”等,面向市场,贴近需求,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塑造能力。

  2016年8月24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部署促进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增加“中国制造”有效供给满足消费升级需求。

  2021年11月4日,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4日对外发布《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建设一批技术水平高、示范作用显著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基本方针

  ——创新驱动。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质量为先。坚持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加强质量技术攻关、自主品牌培育。建设法规标准体系、质量监管体系、先进质量文化,营造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

  ——绿色发展。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结构优化。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企业群体,走提质增效的发展道路。

  ——人才为本。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

  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战略研究和规划引导,完善相关支持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针对制约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加快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切实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部署,扎扎实实打基础,在未来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坚持制造业发展全国一盘棋和分类指导相结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创新发展方向,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快推动制造业整体水平提升。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需求,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实施若干重大工程,实现率先突破。

  自主发展,开放合作。在关系国计民生和产业安全的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领域,着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完善产业链条,形成自主发展能力。继续扩大开放,积极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加强产业全球布局和国际交流合作,形成新的比较优势,提升制造业开放发展水平。

  重要性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了综合国力,支撑我国世界大国地位。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单薄,走向辉煌的保障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到2012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为2. 08万亿美元,占全球制造业的20%,与美国相当,却大而不强。主要制约因素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和关键元器件受制于人;产品质量问题突出;资源利用效率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大多数产业尚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实施制造业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制造2025什么时候提出来的?】相关文章:

中国母亲节是什么时候05-16

中国七夕情人节是什么时候08-17

制造工作计划03-11

制造工作总结01-25

汽车制造实习报告02-16

美人制造经典台词12-28

机械制造的就业方向09-23

企业制造工作总结01-19

环保装备制造行业口号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