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教师职业探索报告

时间:2023-07-03 12:54:42 其他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师职业探索报告

  教师职业探索报告篇【一】

  我的专业是数学教育系,数学教育是研究数学教学的实践和方法的学科。在完成这个学业课程之后,我将要踏上我人生的旅程。我的专业能从事的职业并不多,能当一名初小学数学教师,或者自己开一个补习班教书育子。当一名教师,责任很重大。不仅需要自己有丰富的知识,还需要我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对于我的学生,我必须制定一套针对于我自己的教学方式。目的是学生能听懂,而知识也完善的教授。完成了这个阶段的学习后,下一年我将要出外当实习教师,那时候,也是人生的一个大挑战。 要自己去寻找学校实习,需要向师姐师兄们询问经验,当然自己也需要虚心问教。毕业后,必须考取上岗证,否则我只能当一个代课老师,这不利于我的就业,这就是说我需要对我的专业知识有非常深的理解,对于以后的就业有个完整的规划,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样,我才能在以后的就业生涯中少走弯路。 理想的职业与职业认识

教师职业探索报告

  很显然,我在数学教育这一专业,我的理想专业就是成为一名能教书育人的数学教师。我需要树立现代教育的思想和观念,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还要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和教育改革,努力掌握教育规律,制定教学的方法,积极运用现在的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努力提高自身道德情操的修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还需要全面关心爱护学生的成长,努力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寓爱心于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按规定保质保量地完成一定数量的教学工作任务。在受聘期间,在教学管理,教学工作考核,教学纪律等方面,接受所聘学校的安排,病想聘任部负责。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观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教书和育人统一起来,言传身教,做好学生的表率。

  理想职业的职业环境分析

  教师作为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其相应的专业要求较高。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对教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规划纲要》从职业生涯角度规范和提供了教师队伍建设,包括入口、过程和出口,等等各个环节的政策环境。从广大的.教师切身利益看,既提出了更高的工作岗位要求,又提供了很好的专业发展环境,提供了更多提升专业教学能力的机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职业压力,但却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和生活保障。未来10年,是我国教师职业素养大力提升的10年,是教师管理制度趋于规范完善的10年。这不仅需要各级政府的努力,更需要广大教师队伍的监督。

  职业环境分析:1、行业分析:教育事业在国家发展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发展状态是积极向上的,可以说是属于永远的“朝阳产业”,我选择教育业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也是考虑到了它的社会地位和发展前景的。2、职业分析:教师这个职业工作环境单纯,对教师本身的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社会地位和待遇都相对较好。

  总结

  在小学和初中中,我比较理想的是小学。因为小学不仅是教授知识,还有一些生活中的常识,一些做人的道理,需要在小学的时候灌输他们。还要为他们打好基础,为了他们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这些我都觉得小学教师需要做的。可以确定的是,学生们会认为教师是他们除了父母之外最经常接触的大人,那他们很不自觉的会在我们的身上学习,无论优缺点。所以我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品格,因为我是学生们的楷模。

  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大学毕业生普遍出现找工作难的问题。应对这一问题,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加强专业技能修养,同时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作为外语系的女生,更应意识到竞争的激烈性,我们不仅要和同等学历的其他高校毕业生比,而且还要和专科学历,甚至研究生学历的人比。所以,唯有加强自身竞争力,才可在这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

  教师职业探索报告篇【二】

  2001年6月,教育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通知。《纲要》第八款,关于“教师的培养和培训”第17条规定:“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改革教学方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根据此规定,教师培训内容选择、培训的方式方法、目标、计划、具体落实计划的策略等,都应以达到课改目标为准则。其任务是培养能够实施新课程的合格师资。因此,必须合理选择、精心建构、统筹安排其培训的内容、结构和体系,精心设计与实施培训工作。

  一、选择内容建构校本课程体系,搞好教师通识培训

  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本、由学校自己确定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相对应。此课程内容的建构,一是培训教师,二是统整教师培养和在职研修内容体系。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是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其专业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的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和在职研修联系起来通盘考虑,具体设计和有计划地分步实施。通识培训是指各个专业的教师,都应探索、研究的培训内容。包括: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关于“十五”、“十一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等。对这些培训内容我们进行了整体设计和具体实施规划。通过培训,力争达到使培训主体知道国务院关于课改的整体部署;清楚课改的目标体系和任务,能够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懂得管理体制重建和改革旧的评价体系对教师改革教学方式和指导学生学习的学习方式的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做好这些内容的培训,是“学科性”与“教育性”、“学术性”与“师范性”、“学科专业职能”与“教育专业职能”的统一,是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与学科专业培训的整合。只有综合设计,有计划、分步骤地具体落实,才有可能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具体培训内容的设计与实施

  1.认识课改的目的和意义。结合当前世界各国和地区课程改革的总趋势:一是强调课程人文化,调整培养目标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学、技术、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二是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现在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力求课程的生活化;三是注重课程的统整化,课程内容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经验,反映社会、科技最新进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四是加强课程的弹性化;五是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六是着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方面的发展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每项内容的研讨,尽量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选择与其专业有关的.案例进行可行性探究,并对此案例所渗透的课程理念进行探析。尽力使受训主体明白每项课改目标的重要意义,力求使之建立起新课程实施的基本理念,并自愿地付诸于行动。

  2.了解国家关于课改实验推广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培训内容的设计实施过程与培训效果有着直接的联系。在专题讲座、“参与式”讨论(按人员所属地、市县分组,培训指导者也参与其中,和他们近距离互动研讨问题),全面认识世界课改总趋势的基础上,安排其“通识”培训内容。通过这种组织形式,大多数人均能认识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对改革的任务、目标和实施策略,大部分人觉得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按照整体设计的培训过程,组织他们认真反思基础教育存在的弊端,反思以前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推荐他们的代表进行大会发言,交流学习体会,加深受训教师对课改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的理解。

  3.知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体系。通过组织《纲要》解读和研修,使教师了解: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研究和确定的。新课程培养的总体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具体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构建这一培养目标体系,也正是基教课改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正是基础教育承担提高全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历史重任的具体落实,基教课改的各个环节都应自觉地为实现这一目标服务。为了实现其整体目标,国家还制定了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即课程功能改革目标、课程结构改革目标、课程内容改革目标、课程实施改革目标、课程评价改革目标和课程管理改革目标。总目标与这六个具体目标形成了基教课改系统的目标体系。此目标体系也是对广大的教师提出的具体改革任务。

  4.清楚基教课改的基本结构。课程结构改革是教育改革的突出特点。课改基本结构是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应该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这次课程改革,针对现行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作了重大调整,强调课程的几个特性,也就是根据学习者的经验,来设计课程的内容、结构和体系。与此同时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各个学科教学的关系,受训教师比较深刻地认识到:“从小学至高中设置了此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所包括的: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旨在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改变封闭办学、脱离社会的不良倾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了落实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设置此课程是课改的行动策略。

  三、培训实施的保障机制和培训模式

  1.培训的具体实施。我们采取了名师讲座、专业教师重点指导的实施策略,在争取主管培训工作的校长支持的情况下,聘请教育部课程改革研究组的专家、教授亲临指导。在培训的过程中,大力扶植有专业特长、受过教育部课程师资培训中心培训的教师,结合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培训资源,开设有利于达到课改培训目标的内容讲座。具体实施过程中,讲座与参观、访问实验区相结合。使教师在亲临实验区的现场,体会落实新课程的思想、观念和改革教学模式以及指导学生学习方式所带来的可喜变化。

  2.保障机制。(1)管理机制。建立由正职校长任组长的学校教师培训领导小组,分管校长任副组长,具体负责培训的运行。领导小组还包括学校教务处主任、教科室主任和与培训学科有关的系书记和业务主任。领导小组制定教师培训考核管理办法,指定辅助人员及时对培训过程中的交流资料进行整理、上公布栏进行公布,对培阶段培训效果及时登记,进入教师继续教育档案库和计算机系统,与接受培训的教师资格证书认证准备好评价资料,保障教育部规定的:“中小学教师,早培训早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建议执行到位。(2)约束机制。确保培训质量。将培训的内容折合为课时,由学科任课教师按照统一制定的培训计划和要求实施教学;由领导小组分管教学的校长按要求进行监控执行,确保每位教师接受培训的时间和效果。要求接受培训时间超过五分之四者,结束培训任务之前设计的回单位后的“三级”(地、市、县级)培训计划合格者,发放培训合格证书,达不到要求者不发证书。

  3.培训模式。培训内容与中学教学实际结合,建立培训、教研一体化的教师培训模式,能够逐步提高培训成效,有利于课程改革的推进工作。培训指导者与培训教师建立联系档案,跟踪研讨与指导。据笔者了解,2003年培训后,有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工作、培训模式研究等立项就有十几个课题。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以及教学改革等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氛围。

  在此方面,培训指导教师一是组织以县为单位的课题组,结合学科培训任务指导选题;二是指导他们规范处理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和组织研究论文的方法;三是组织成果的交流(侧重交流方式探讨),尽力使骨干教师从实施培训、或指导研究程序和方法上有一定的收获;再就是将其活动步骤与教学研究的程序进行整合,提出实施教育、教学研究按此步骤有序进行的建议。使从来还没有搞过研究的教师,学习研究和组织自己的研究成果。“研、教结合,教研一体化”是教师培训的有效途径,也是比较切合实际的培训模式。


【教师职业探索报告】相关文章:

乡村振兴探索报告11-04

大学生自我探索报告06-11

乡村振兴探索报告9篇11-05

乡村振兴探索报告(9篇)11-05

乡村振兴探索报告精选9篇11-05

探索的说说04-05

教师职业报告03-25

关于探索的说说11-23

教师职业环境分析报告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