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中期报告【合集3篇】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报告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课题中期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题中期报告1
《普通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研究》课题由广东省陆丰市林启恩纪念中学组织研究实施,20xx年5月,经评审被广东省教育厅批准为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批准编号:J11-207),课题研究正式启动。20xx年3月16日课题负责人郑旺吉参加了广东省教育厅举办的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主持人和教研骨干研修班的培训学习,20xx年6月12至21日又参加了广东省高中语文科骨干教师省级培训。按照课题实施方案,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课题组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现将阶段研究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认真努力做好课题开题工作
20xx年11月,我校申报了汕尾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运用控制论对高中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指导与调控的研究》(负责人:郑旺吉),于20xx年1月被批准立项(项目编号:D-06),课题组教师围绕该课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取得了预期的成果;课题于20xx年11月经评审结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该课题取得的成果应用于日常教学教研中,在汕尾市各高中学校加以推广;同时,组织我校语文科骨干教师蔡赞生、郑昌适、陈兆慈、周瑞超、张远志、吴振涛深入学习《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xx―20xx)》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等专著,通过充分调研和论证,于20xx年12月向广东省教育厅申报了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普通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研究》,把研究的突破口瞄准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的指导,希图探索、寻求一套有效的指导方法。20xx年5月,该课题经评审正式立项后,课题组于20xx年7月8日在学校行政会议室举行了开题报告会。会上,课题负责人郑旺吉充分论证了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核心概念与界定、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阶段及成果预测;与会领导、专家对课题研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这些都为课题的深入研究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二、勤奋扎实做好课题研究工作
(一)努力学习相关理论,寻求课题研究支撑点
(二)创设各种教研载体,指导自主、探究学习方法
为与课题研究相配合,课题申报以来,所有全校性的语文教研活动均和本课题研究整合起来,教学研讨的内容有意识地增加了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的比例。让每一次常态性的语文教研活动都成为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的一次专题研讨活动,每次活动均安排课题组教师作专题发言,如课题负责人郑旺吉老师先后作了“散文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古诗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情境的创设”等主题发言,蔡赞生老师作了“现代诗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等主题发言,张远志老师作了“传记文学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主题发言。这些主题发言各有见地,给老师们以很好的启迪。课题组还确定可以采取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内容,根据“教以学为基础”的教学设计思想,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设计相应的文学作品鉴赏评价中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研讨课,如郑旺吉的“《花非花》诗意探究”、郑昌适的“《寒风吹彻》意蕴探究”、吴振涛的“《项链》人物性格探究”、张远志的“《祝福》春节文化探究”和陈兆慈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等研讨课均体现了文学作品鉴赏评价中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重要内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影响。
这些专题发言和研讨课,将课题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在全校语文教师中加以验证、推广,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使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及研讨活动中及时转变观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在文学作品鉴赏评价方面的自主、探究能力,并加以方法指导。
(三)参加各种交流活动,提高研究能力水平
课题研究启动后,我们抓住各种机会学习、提高课题组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20xx年3月16日课题负责人郑旺吉参加了广东省教育厅举办的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主持人和教研骨干研修班的培训学习,聆听了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黄崴、广雅中学教务处主任何丽萍、河源市教育局教研室周清生、广州市番禺区教育局教研室黎耀威等专家的精彩报告,回校后组织课题组教师认真研读研修班资料《教研芳华》(广东省教育研究院20xx年3月出版)。20xx年6月12至21日笔者又参加了广东省高中语文科骨干教师省级培训,聆听了华南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教师怎样做行动研究》、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梁文宁教授《文学鉴赏与中学语文教学》、谭海生教授《教学研究与论文写作》等主题讲座,获益匪浅,回校后组织全校语文教师认真研讨、学习,将其观点、做法应用于课题研究中,使课题研究获得了新的理论支撑和指导。
三、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课题中期报告2
一、 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一)、感受泥塑艺术之美
泥塑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传统民间手工艺美术品,是民间艺术手工制作,以创作毛稿制模,翻胚,粘合成型,经精抛,彩绘,勾线,着色,上光等,数十道工序精制而成,其形态逼真,粗狂夸张,简练概括。
20xx年5月,课题组成员在关东古巷、老道外、哈尔滨学院等地进行参观,亲眼目睹了泥塑的制作过程及着色方法,也亲手体验了活泥、彩绘等制作过程。
(二)、探究泥塑教学
1、发挥校园环境育人的作用,加强宣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校本课程等多种渠道来向学生介绍、宣传泥塑艺术。美术专业教室是学生泥塑活动小组的主阵地,凸显泥塑艺术的特色,在教室里布置上学生的泥塑作品,使学生对泥塑由陌生到感兴趣,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营造校园良好的艺术氛围。
2、切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泥塑教学内容:
(1)课时的安排:
A、每学期有十课时的课堂教学,讲解泥塑的特点,感受泥塑色彩的运用。
B、每周安排泥塑社团活动。
C、有特长的学生利用中午休息有一小时的特长活动时间(根据自己的时间定)。
(2)内容的确定:
第一阶段:主要学习泥塑的基本知识,了解泥塑的特性;
第二阶段:学习泥塑的基本形象,掌握民间语言特点;学会巧妙地
运用民间美术的感觉进行创作。
第三阶段:创作阶段,创作有自己特点的泥塑形象。
(3)授课形式
授课形式主要采用:课堂教学、公开课教学、兴趣课、个别重点辅导等形式。让有特长的学生创造出有自己特色的作品;喜欢的学生能进一步的了解;不喜欢的学生能够接受到逐渐喜欢。
3、在教学中感受泥塑的魅力
将泥塑引入课堂教学,教学对象主要以六、七年级的学生为主,让他们了解泥塑知识,通过让学生们动手实践来感受它的色彩魅力,了解全国民间泥塑的特点,并对全国各地泥玩具的特色进行分析与对比。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和感受,创设各种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制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孩子们了解泥塑的有关知识、制作过程、用途、寓意,对学习泥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丰富了课外知识,开阔了眼界,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创作中能抓泥塑的造型、图案等特点,从中体会泥塑的色彩魅力,感受到了美术活动的乐趣。
《我的主角》一课,课堂气氛热烈,效果非常好。
(三)、组建泥塑社团
最让学生们开心的是风华中学在组建了一个“泥塑活动社团”,吸引了很多学生参加,让孩子开拓眼界,增长知识,感受泥塑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艺术感染力和美术素养。
泥塑作为东北地区的优秀的民族艺术,不论造型、色彩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艺术特色,且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保留了原始朴素的自然风貌和民俗特点,泥塑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和农耕文明的审美印迹。泥塑造型简洁、夸张、朴拙,洋溢着无限的稚趣美感和强烈的乡土装饰意味;整体明快绚丽、对比强烈,大胆粗犷,充满了热情和活力。泥塑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纳当地的优秀的文化传统,较好地保留了本土的原始技艺,使之文化内蕴特别深邃。
二、弘扬传统
目前,一些地方的民间美术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甚至出现人才断层的局面。许多民间艺人的年龄在60岁以上,更严峻的问题在于,青少年中有兴趣并愿意专门学习传统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后继乏人不仅使本地的一些民间美术品种产生了传承的危机,民间美术的赖以生存的土壤也处于萎缩的状态。在文化娱乐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多种民间美术正处日趋消逝的边缘。因此,我们觉得非常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为民间美术的发展提供新鲜力量。
三、初期目标达成情况
通过这一阶段的研究探索与实践,我们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泥塑色彩特色教学方法,即注重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和感受,让学生动手参与制作,让他们从中体会泥塑的色彩魅力,感受自己动手的乐趣,提高动手能力。
中国传统的民间美术作品,在色彩方面无不体现出特有的民俗审美情趣和独具魅力的艺术特色。泥塑作品的用色或大胆热烈,或素雅稳健,其色彩的配置传承华夏民族传统的文化意蕴,延伸、拓展了设色的内在性质,并在造型过程中强化了色彩的视觉含义,将特定的精神内涵与丰富的色彩外观融为一体。
泥塑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色彩的选择上,一般以饱和度较高的红、绿、黄为主,以简练的笔法涂染并用墨勾线,色彩鲜艳、喜庆,对比强烈;或仅以黑白两色,配合点、绘、勾、描的笔法。
四、 存在的困难及解决思路
存在的困难:
1.如何能让更多的孩子亲身感受民间美术的制作过程和艺术魅力。美首先是被人感知到,直观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
2.如何为孩子准备更完善的创作体验工具和场地,使其能够更得心应手进行创作。
解决的思路:
发动家长的力量,积极地与各个方面联系。
课题中期报告3
xx年12月至xx年12月,我进行了一项针对小学高年级男生课堂纪律管理的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和课堂观察,我发现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氛围呈现出了令人振奋的变化。学生们不再被动接受知识,而是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体。老师们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给予他们探索的空间,让他们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老师们重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展现出了蓬勃的互动,彼此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教导,学生们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激发。整个课堂充满了活力和积极性,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学习场所。
一、在课改中虽然有一些可喜的变化,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课堂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个体,促进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有些课堂表面上看似多姿多彩,气氛热烈,学生也表现出欢愉和快乐,但却可能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度的深入分析,导致课堂变成了少数人独占的舞台。
2、学生们表现出来的热情发言,常常缺乏深入思考和静心聆听的过程,给人一种热情表达的印象,却缺乏内涵和深度;同时,一些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主体性的表现时,却将之简单地等同于“满堂问”,而忽略了区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被动性,实质性与形式性的参与。
3、新式教育强调尊重学生,鼓励他们展现个性。然而,在课堂上,学生们并不再安安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双手平放,而是变得活跃起来,举起小手,急不可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导致课堂秩序混乱,学习效果受到了影响。
4、学生们在尊重和倾听方面缺乏了解,当他人发言时,要么置之不理,漠不关心,要么随意插话打断,嘲笑讥讽。言论自由虽然得以实现,但良好的品格却逐渐消逝。
5、课堂上,有些高年级的男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当老师在提问其他同学时,一些学生开始变得漫不经心。他们或许摆弄着书本、文具,或者交头接耳地窃窃私语,导致课堂的注意力分散。虽然新课程鼓励构建开放民主的活跃课堂,但这种活跃中也需要一定的纪律和规则。只强调学生的解放而不注重对他们的规范,只追求自由和轻松而不重视严格的纪律,这是对课程改革的误解。过于放任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课题研究计划
研究目标:
(1)研究出培养小学生自律能力的操作方案
(2)理论上探索小学生自律与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关系
研究措施:
(1)小学生需要正确对待自己,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集体的影响,才能更好地协调个人与整体的关系,培养与他人和社会协调的能力。
(2)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掌握了从依赖外在规范和道德准则到内在自我约束和激励的原则。初入学校的低年级阶段,他们更多地依赖于老师的权威引导,遵循着已有的行为规范。然而,随着年级的递进,中年级学生可能会经历一段特殊时期,他们既缺乏外在的权威约束,又未能有效地自我约束。到了高年级,他们开始懂得了如何自我约束。整个小学阶段都是一个由他律到自律逐步转变的过程。
(3)学校和家庭是塑造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它们承载着培养下一代社会成员的'责任。在这两个领域中的实践经验为学生提供了直接参与社会的基础和素养。
(4)及时做好资料的积累和整理。
(5)做好课题的总结
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比较宽泛的行动研究方法。
三、已经实施的活动及调查
1、教师对课堂纪律的重视程度
调查显示,在学生中,有65.3%的人觉得他们的班主任经常强调课堂纪律的重要性;27.2%的学生认为班主任很少提及;还有7%的学生认为班主任从未提及;另外,有8%的学生对班主任是否提及课堂纪律表示不确定。
由数据可知,小学教师普遍认为课堂纪律至关重要,超过60%的教师将其视为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这种认知背后有多重原因。首先,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一个课堂秩序井然、学生守纪的环境中,教学活动更容易高效进行,教师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其次,课堂纪律的重视也凸显了班级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学生在课堂上频繁违纪,不仅影响了教学秩序,也给教师带来了挑战,因此大多数教师对此格外重视。
2、分层次管理,转化中间分子,控制特殊人物
对于违纪学生群体要注意长期观察、分析,哪些是“跟班儿”,要心中有数,分而治之,区别对待,努力瓦解同盟,做到“转化”中间分子,控制“特殊人物”。
3、走到学生中间去教学
教师只是站在讲台上教学,与学生的空间距离大,心理距离也大,而教师的影响力也就小了,学生熟悉了你的特点,后面的学生就可胡作非为了:睡觉的、看课外书的、听音乐的就司空见惯了。
4、以任务或课堂练习调控纪律
利用经验总结、案例研究等手段,对研究素材进行搜集整理,全面总结课题实验经验,完成研究报告,进行结题鉴定并积极推动课题成果的推广工作。
课题研究的目的不在于追求独树一帜或者虚张声势,而应当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提供服务。本学期我们将坚持这一原则,全力投入研究,以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课题中期报告】相关文章:
中期课题报告02-10
中期课题报告08-09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07-06
课题中期报告08-10
课题中期报告01-14
[必备]中期课题报告11-08
中期课题报告(实用)11-08
课题中期报告总结02-07
(精)课题中期报告10-16
【热门】课题中期报告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