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中国健康报告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十分的重要,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健康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健康报告 篇1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为主,访谈调查为辅的有机调查系统完成。问卷调查范围广泛但一般情况下随机性较大不易控制,在问卷调查的同时辅以访谈调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以弥补问卷调查可能出现的调查样本和调查问题的不完整和缺失,使整个调查具有更强的可信性。
本次问卷调查主要涉及以下问题
一、基本情况调查
问卷中显示:
在调查样本中,生源地为河南省内的样本数目为38,所占比例为76%。省外样本数目为12,所占比例为24%。男生样本数目为30,所占比例为60%。女生样本数目为20,所占比例为40%。由于在本次调查中样本选择分布不是十分科学,因此而产生的调查结果可能有一定的片面性。
二、学习情况
学习情况调查主要是为了解大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心理状况,主要包括了解他们在学习中需要的指导内容、学习能力、临考心情、专业看法、毕业打算、学习主动性以及对自己的定位。
对大学学习生活的态度是因人而异的,受到个人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因而大学生对大学校园学习生活的评价不一。42%的受访者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满意度一般,只有10%的受访者对自己的专业非常满意。调查还显示有50%的同学对自己的专业知识的用处前景表示不满意。综合来看,大部分受访者面对与自己专业学习的态度呈现中庸现象。这反映出很多学生对校园学习生活缺乏热情与激情,只是在被动地接受,而没有调整自己的积极性,这才一个侧面还反映出大学生校园学习生活缺乏动力因素。
当今社会在各方面竞争都日趋激烈,大学生学习、就业也不例外。有竞争就必然会产生压力。因此,面对大学学习、生活、就业带来的压力,如何处理就显得异常重要。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只有4%的同学地自己的就业前景感到十分满意。30%的同学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满意。而42%的同学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满意度为一般,并不是十分积极地态度。而还有22%的受访者对自己的就业前景的态度为不满意甚至是十分不满意。而从毕业后的规划来看,58%的同学选择继续研习,38%的同学选择直接就业。还有4%的同学选择其他。这反映出大部分同学他们给自己的定位,是一种处于迷茫、无目标的大学生,一种消极的定位,虽然是一种这样的定位,但是他们普遍认为学习应是其主要任务,也非常需要老师的就业前景分析和职业规划指导。虽然大家就业前景并不是十分看好,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同学们对自己的未来持严谨的态度,而不是没有思考盲目乐观。只是需要指导老师的帮助。
三、生活情况
调查显示,16%的受访者与家人的联系频率为每天一次,32%的联系频率为两三天一次,34%的受访者与家人的联系频率为一周一次左右。也有16%的同学表示很少与家人联系。从受访者的感受来看,20%的同学认为家里人对自己的期望非常大,80%的受访者认为家里人对自己的期望比较大。现代大学生特别是90后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承担了家里父母很大的期望,父母对子女的关注度比较高,也直接导致了一些大学生心理压力较大。
四、情感交际情况
进入了大学校园后,首先面对的就是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调查显示,24%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在大学里有知心朋友,26%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在大学里没有知心朋友。还有50%的同学面对这个问题表示说不清。在问到与同寝室人关系如何,8%的同学表示关系不错,38%的同学表示关系一般,还有48%的同学认为关系很差,也有4%的同学认为这个问题说不清。在面对与寝室外其他同学关系如何时,66%的同学认为与其他同学关系一般,16%的同学表示关系不错,14%的同学说与其他人关系很差,也有4%的同学认为数不清。还有32%的同学认为大学中的同学关系属于比较单纯或很单纯,也有32%的同学认为大学中的同学关系比较功利化,也有18%的同学认为大足额同学关系严重功利化,4%的同学表示说不清。
在与同学的交往中,52%的同学认为自己沟通交往能力一般,只有4%的同学认为自己的沟通交往能力极佳,充满自信,勇于表现自己,较善于应对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62%的同学认为自己目前的人际关系良好,少部分觉得自己的人际关系一般,也有2%的同学认为自己的人际关系非常糟糕。经过访谈调查发现,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性别之间也存在一些差异。大一新生的自信程度明显低于高年级的同学,应对处理能力也相对较弱。这可能和刚刚进入陌生的环境,并缺乏经验有关。同时。女生稍微弱于男生,这与女生通常比较腼腆、羞涩的性格有关;相反,男生则显得更加主动大方。
在与异性交往的情况调查中显示,2/3的同学有男女朋友。46%的同学对自己的.感情状况满意或非常满意。34%的同学觉得自己的感情状况一般,极少同学觉得自己感情状况比较糟糕。调查还显示,1/2的同学认为自己的情感把握能力极佳或良好,也有4%的同学认为自己的情感把我能力比较糟糕。由此部分调查来看,目前大学生校园情感交际方面的情况并不是十分乐观,消极现象也很普遍,不过大部分同学关系比较融洽,小有摩擦都属于正常现象。同学朋友之间出现摩擦争执都很正常,重要的是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面对和解决问题。
五、自身情况方面
调查中显示,在面对人生时84%的同学都选择积极生活,仍有12%的同学曾经有过轻生的念头。在对受访者进来一个月的精神状况中显示,52%的同学觉得自己最近的精神状态比较好,也有14%的同学认为自己的精神状况不好,从身体素质的调查来看,56%的同学认为自己身体状况良好,少部分同学认为身体状况极为不佳。在调查中还显示,只有4%的同学认为使自己产生不良情绪的事情非常多,6%的同学认为使自己产生不良情绪的事情比较多,42%的同学觉得一般,53%的同学觉得使自己产生不良情绪的事情很少甚至几乎没有。52%的同学表示当心情遭遇低谷时自己的恢复能力良好。在感觉心情低落时68%的同学表示会选择自己默默承受,28%的同学表示会找家人朋友倾诉。由于现代大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面对无法预测的情况有较强的适应力,因此,遇到挫折时自我排遣的能力比较强,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承受压力和挫折,但也有一部分同学,心理承受能力较弱,需要加强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
六、意见与建议
面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如何恰当地处理学习生活是大学生必须正视的问题。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是否具有明确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对校园学习生活的评价。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活平淡一般甚至枯燥乏味,对大学学习生活缺乏热情与激情,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大学学习生活中缺乏近期或长期的目标,使大学生缺乏奋斗方向,因而也就缺乏激情的源泉、动力。另一方面,大学生学习生活的自主积极性不高,或许是受到中学时代教育模式的长期影响,留下了些许后遗症,在一定程度上对老师、父母还存在依赖性,没有完全从中走出来。因此,有必要努力培养独立自主意识,这是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同时也是进入社会前的必要准备。
学习上,大部分同学的问题反映出他们需要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的指导,许多大学生荒废学业除了一方面自身因素外,也有因对本专业及一些学科缺乏了解,对专业就业前景缺乏信心导致的颓废堕落。因此,学校可定期开展一些就业指导活动,为大学生专业发展指明道路,使之看清自己的优缺点和对以后未来发展的规划,选择好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生活和情感上,同学之间的长时间相处,尤其是舍友长期生活学习都在一起。长时间的相处难免会出现大大小小的矛盾。当这些矛盾出现的时候,应该积极地寻求解决,而不应该激化扩大矛盾,尽可能地心平气和地协商解决问题。同时,在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时,应该保持一种宽容的心理,设身处地地为他人想想,不能自我中心只顾自己的感受,置他人的感受不顾。
在处理异性关系,男生和女生都应该主动,不必感到羞涩腼腆。在人际交往中,异性的交往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与异性的交往中应该表现得落落大方。在与异性的交往中,不仅能够给人情感的满足感,而且可以让不同性格类型的异性互相补充,更加嫩完善自我的性格,培养健全的人格。
当在交际中遇到不被理解、信任的时候,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感到压抑,这是属于正常的心理反应。此时,自己应该尽可能地与别人增加沟通,委婉地表达
自己的想法。在平时的交往中,讲究诚信,建立自己良好的的信用,让他人由衷地感到你是可以信任的人。此外我们在发现自己已经出现情绪低落压抑等心理问题的时候,应当勇于正视,寻求方式解决。在解决方式的选择上,尽可能地采取自我调节和与他人交流沟通相结合,解决方式应避免单一化,以期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式从心理问题的阴影中走出来。
正确的价值观是个人健康发展的助推器,是个人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不竭源泉,是指引人生实现奋斗目标的灯塔。因此,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十分重要的。踏入大学校园之后,就有必要对整个大学生涯进行规划,对未来的人生、职业有一个较明晰的规划,确立明确的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坚持不懈。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不仅包括个人的人生规划,还应包括对社会的责任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无论是大学生活,还是人生生涯,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即便是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挫折,这就需要大学生较强的抗挫折能力。一方面要接受抗挫折教育,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地积累挫折经验,丰富人生阅历,让自己心理日渐成熟,为培养健全的人格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中国健康报告 篇2
一、认真组织,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后勤副校长任副组长的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学校领导把安全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一切工作以确保学生安全为前提,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安全第一”。
层层落实安全各种责任制(由学校到家长、由校长到教师、由班主任到学生),建立了责任追究制度和安全事故报告制度。每月进行一次自查,发现问题和隐患及时排除和上报。
坚持定时和不定时对各班的设备设施及日常安全管理与学校安全制度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每天值周、包班领导必须检查了解安全情况,并将学校安全工作及安全检查情况及时向学校汇报,争取及时处理和妥善解决发现的安全问题,消除不安全因素。
各班级坚持进行晨检。班主任每天对班级和学生情况进行了解。学校安全领导小组在各班级自查的基础上对学校校舍、设备设施、食品卫生等进行专项安全检查。
二、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学校通过区教育局安全股下发安全通知和安全会议精神组织教师学习,学习学校有关安全的制度,学校各项安全预案及安全防范有关措施。
每周一对学生进行一次安全教育。
在典礼上,对学生进行安全事故案例与安全知识的.教育。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体师生员工防范事故与自我保护的能力。
重视安全工作的宣传,学校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对学生进行安全防范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让学生时时感到安全的重要性。
三、健全制度,抓好落实。
进一步实施和完善放学护送制度、清校制度、节假日护校制度与夜间巡视制度、课间活动及楼梯守护制度、零食禁吃制度等,分别由值周教师、值周领导、后勤、班主任负责,执行情况纳入教职工工作考核与“三好”班级评比量化考核。
教师岗位职责和领导带班制度。每天24小时有人值班,护好学校财产,保证信息畅通。
四、认真进行安全自查自纠,竭力消除各种隐患。
目前,我乡各校校舍安全,院墙、厕所、校内活动场所等无不安全因素;消防通道疏通,线路、用电基本规范、安全;学校周边环境良好,学生乘坐“三无”车辆的问题还有待与家长沟通解决;学校仪器室放置按规定要求和使用;目前学校也投入了一些经费用于消防安全、安全隐患整治、事故应急处理等。
中国健康报告 篇3
最近,20xx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xx-2020)》发布会在京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此书为“心理健康蓝皮书”系列的第二本,不但分析了20xx-2020年中国各类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而且对跨越十余年的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变迁进行分析比较。根据《报告》的显示数据,可以看出对比十年前,现阶段的人们心理健康水平有着明显的下降,但是相对于去年而言,心理健康水平有所上升。
东部地区心理健康水平更高
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教育水平、医疗条件等诸多宏观因素的影响,因此通常与这些宏观因素一样表现出地区差异。20xx年度调查发现,东部地区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更好。东部地区与东北地区的抑郁水平显著低于中部和西部地区,抑郁高风险的检出率显著低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农村户口人群中抑郁风险略高于城镇户口人群
国内外研究普遍发现,社会经济地位通常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较高的收入水平、较高的学历、声望较好的职业,往往意味着拥有包括心理健康资源在内的各种资源支持,有助于维护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研究也发现,农村户口人群与城镇户口人群之间存在心理健康水平差异。调查中发现农村户口人群中抑郁高风险的检出率略高于城镇户口人群。
学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根据报告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学历组间差异显著。学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特别是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更低学历的人群。以抑郁为例,可以看到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组的抑郁高风险检出率较低。
收入的升高并不伴随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
对不同收入水平群体间的差异检验发现,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月收入2000元以下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其他人群,但并未发现月收入水平中等与较高人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显示收入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并非线性关系,过低收入水平不利于心理健康,但在中等收入以上,收入的升高并不伴随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
性别差异微小,年龄差异显著
本次调查中,对全年龄段样本的性别差异进行统计检验,未发现抑郁及中国心理健康量表各项指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对不同年龄段之间的心理健康指标进行统计检验,可以发现,年龄差异显著。随着年龄增大,以中国心理健康量表衡量的心理健康指数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抑郁和焦虑水平则呈现随年龄增大而降低的趋势。其中,抑郁水平在四个年龄段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随年龄增大,抑郁水平大幅度降低。焦虑水平在18~24岁与25~34岁两组之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其他组间差异均显著。也就是说,18~34岁的青年,焦虑的平均水平高于成人期的其他年龄段。这一结果提示,青年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多发,需要重视青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干预。
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十年变迁
本次调查数据与20xx年全国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到,十多年间,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特征有一定变化。
心理健康意识的跨年比较
心理健康意识体现为认识到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对于心理健康工作重要性的评估,20xx年调查中,有94.0%的调查对象认为心理健康工作是重要的。与20xx年相比,20xx年调查中,有更多的人认为心理健康工作重要,比12年前提高了6.1个百分点,说明人们的心理健康意识有所增强。
生活满意度特征的'跨年比较
与20xx年相比,20xx年调查样本在以住房和车为代表的物质生活质量上满意度更高,而在其他各方面的满意度以及总体满意度都略低。20xx年的生活满意度表现出对家庭生活和身体健康较为满意而对物质生活质量较不满意的特征。相比之下,20xx年调查中的各领域满意度基本接近。跨年比较中物质生活质量上满意度更高,而在其他各方面的满意度以及总体满意度都略低。
十年变迁感知调查对象认为,与十年前相比,周围的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好(“变好了很多”和“变好了一点点”)的比例为31.4%,认为“没什么变化”的占22.8%,认为变差(“变差了一点点”和“变差了很多”)的占45.9%。总的来说,人们在看待身边他人状况的时候,认为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比十年前有所下降。
我们需要哪些方面的心理健康知识
20xx年调查询问人们需要哪些方面的心理健康知识,并分析不同群体的需求特征。数据显示,“自我调节”、“人际交往”、“职业指导”位列选择的前三。另外,女性在各项心理健康知识的需求上的选中率均高于男性,提示着女性对心理健康知识有更主动和迫切的需求。
20xx年调查发现,国民的心理健康意识显著增强,心理健康服务的便利性也大幅提升。报告介绍了20xx-2020年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的现状、各类群体的特征、国民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目前存在的主要障碍、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及干预建议、20xx-2019年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趋势等问题和数据情况,并针对20xx年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状况提出六点建议。对于未来,有更多的人持乐观态度。国民心理健康状况与心理健康服务的支撑密不可分,维护和促进国民心理健康,之后的重点工作在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便利性、针对性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中国健康报告 篇4
本报讯 (记者黎蘅)日前,中国保健协会市场工作委员会正式对外发布了《中国居民头皮健康状况调查报告》,调查结果表明:“在我国20~55年龄段的消费者中,有83%的人正受到不同程度的头屑困扰,与1988年的统计数据相比,这一比例上升了13%。有56%的被访者认为头屑已经影响到他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据悉,本次调查共涉及十城市万余人次,针对报告结果,专家们得出结论:“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头屑问题首次受到国人普遍关注至今,近20年来,国人的头屑问题始终未得到有效的改善。”
中国人买洗头水20年花了近千亿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身体健康标准,“头发有弹性、有自然光泽、没有头屑”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指标。然而从本次调查的情况来看,近八成的中国人显然都被拦在“身体健康”线外。
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20~55岁年龄段中,超过83%的消费者有不同程度的.头屑问题,与1988年的首次测试结果相比,这一比例上升了13%。其中受到头屑困扰的女性消费者占82%,男性消费者则高达84%。有56%的被访者认为头屑已经影响到他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负责此次调查数据分析的人士表示:按照中国20xx年洗发护发产品总销量(180亿元)换算,保守估计,近20年来中国城镇居民在去屑类洗发产品上花费了近千亿元。从调查结果来看,庞大的支出并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去屑市场的黑洞值得引起相关行业机构、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关注。
多数洗发水不能有效缓解头屑
据了解,目前中国的洗发水产品超过95%是按功能性需求进行分类的,而按照年龄、性别等元素分类的洗发产品仅占市场总额的1%~2%,远低于欧美国家的平均值(70%~80%)。“市场上很难买到有针对性的去屑产品,当然也不可能有效地解决头屑问题。”中国保健协会市场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王大宏表示:“相比而言,一些发达国家的去屑产品市场就相对规范和全面得多。
不良洗护、饮食习惯催生头屑
另一方面,报告还揭示,有42%的消费者表示完全不了解头屑产生的原因,62%的被调查者不清楚头发需要全面营养,只有极少数消费者知道头皮健康需要全面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有17%的男性和14%的女性承认自己有经常用指甲抓挠头皮的习惯;有超过20%的被访对象认为用手拨弄头发能帮助头屑脱落并减少头屑;近六成受访者在洗完头发后选择用毛巾用力擦拭的干发方式。这些对头屑成因认识的不足与不良的洗护习惯,都会不同程度地导致或加重头屑的产生。
此外,中国人独特的饮食习惯、当前白领过大的工作压力等,也是催生头屑问题的重要原因。
皮肤科专家指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层的人群油脂分泌情况和代谢情况都不一样,无区别地使用同一类型的洗发水将很难适应所有家庭成员的头发护理需求。
中国健康报告 篇5
为了更加确保师生校园平安、提高师生安全意识,我校以“做自己的首席安全官,平安校园行”为主线,组织开展了“安全教育周”系列活动,取得了一定实际性效果。现将我校安全教育周活动总结如下:
一、宣传发动,提高认识。
通过集会、班会和组织观看安全教育电视等大力宣传各类安全知识,通过宣传教育,使全体师生牢固树立了“安全第一”的思想,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避免事故发生,确保师生人身和学校财产安全。
二、健全机构,措施有力。
为进一步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切实加强对安全教育工作的领导,强化安全责任意识,我校把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学校校长直接抓,各班班主任具体分工负责组织实施。发挥了班主任在学生中的重要作用,确保了宣传周活动的实效性。
三、形式多样,活动落实。
进行安全周的启动仪式,强调各安全事项,并由学生代表向全校发出“做自己的首席安全官,平安校园行”的倡议。
邀请法制副校长郭东星警官为全校学生开展一场青少年保护安全知识讲座,来增强学生的安全防护知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通过校内电子显示屏、宣传栏、广播站等阵地,广泛宣传预防火灾、地震、消防、交通、饮食、卫生、溺水、防盗、防雷电、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安全常识,使安全知识能真正为广大师生、家长所掌握。
各班开展“做自己的首席安全官—平安校园行”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各班主任通过平台提供的第23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视频等资源开展课堂教学,对本班学生进行防恐防暴、预防校园欺凌等安全教育。
开展了一次安全逃生疏散演练,提高自救防范能力,做到在发生紧急事件时,能临危不乱,有序、迅速地按照逃生路线安全疏散,确保生命安全,进行一次校园安全隐患大排查,做到安全隐患及时发现、及时消除、及时整改。
组织学生制作一期安全教育主题板报,介绍了在危害、灾害等发生时的逃生方法、措施等。既达到了宣传、教育目的,又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起到了很好的校园安全教育作用。
利用集会、晨会课时间加强对学生的防溺水安全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防溺水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
为全面贯彻“安全第一、防范第一”的思想,做好学校各项安全宣传工作,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通过分发告家长书强化家长的安全意识,督促家长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增强对子女的安全监护意识,真正起到监护人的作用。
组织学生观看湖南卫视《新闻大求真》播出的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特别节目,普及了大量预防交通事故的教育知识,增强了孩子应对意外伤害来临的知识。
总而言之,通过开展“校园安全教育周”活动,营造了“安全进校园,知识进课堂”的浓厚氛围,增强了广大教师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意识。
中国健康报告 篇6
日前举行的中国家庭健康大会发布了今年中国家庭健康指数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有近一半的家庭成员出现过焦虑沮丧的情绪,而经过疫情之后公众对传染病防控的意识增强,但是对自我健康指标监测意识仍然偏低。
近半家庭成员曾出现焦虑沮丧情绪
中国家庭健康指数调查发现,高达45.6%的调查对象出现过焦虑或沮丧的情况,仅有17.9%的调查对象愿意主动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30.5%的调查对象能够主动与家人倾诉。公众在传染病防控方面的意识有所提升:高达96.7%的公众已经形成“咳嗽、打喷嚏时用胳膊或纸巾掩盖口鼻”,有95.6%的公众形成了“避免与病畜、病禽接触”的观念;但在视力健康方面青少年观看电子屏幕大大增加,仅有18.1%的青少年能做到使用电子屏幕产品单次不超过15分钟。
公众有针对性的自我健康监测意识偏低
调查还发现,公众有针对性的自我健康监测意识偏低,仅有19.5%的癌症高危人群能够每年参加一次防癌体检。
国家卫健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我们怎样减少在家庭饮食中减盐,减糖,减油,以及保持健康的体重,让孩子注意用眼的卫生,所以这些我们都有现成的知识、技术、技能。但是过去苦于我们没有落实落细,所以我们将通过政府的关心支持,通过我们的社团组织,把这些知识和技能落实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家庭成员,包括每个孩子和母亲。这样就能实实在在的把影响健康的因素干预到位,真正通过每一个家庭的健康来助力健康中国。
国家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家庭对个人健康素养的提升、健康行为的养成非常关键。调查发现,核心家庭就是一对夫妇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在大部分健康行为中的表现均明显优于其它类型的家庭。其它的家庭形式比如丁克家庭等非传统形式的家庭现在越来越多,对于这些家庭的健康倡导模式将进一步加强。
青少年适应性障碍增多应寻求专业帮助
家庭健康指数反映出的近半数家庭成员曾有焦虑沮丧情绪,其中相当一部分为青少年。相关专家表示,受多重因素影响,最近到心理门诊就诊的青少年明显增加。专家提醒家长,孩子出现一些明显的改变和信号时,要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心理医生史宇:比如说像孩子如果一旦出现了睡眠障碍,如果很容易失眠,很难入睡,或者说他很容易早醒,或者说这个孩子在情绪的波动会比较剧烈,长期有情绪低落或者说食欲减退类似的一些症状表现的时候。那么家长一定要关注,这已经不是小问题了,那一定要去进行相关的一些咨询,去就诊,或者说采取一些相关的心理咨询的一些方式来介入。
在近期就诊的青少年情绪问题中,最突出的就是适应性障碍,由于疫情等原因,孩子们今年经过较长的假期重回校园后,学习方式改变、与同学老师的人际关系、课业压力等都造成了一定的`适应问题,甚至带来全身的生理性反应。专家提示,任何适应性问题都可以靠时间来化解,如果孩子遇到适应性引起的情绪反应,不能急于求成,要耐心的了解和倾听产生情绪的原因,给予一定的时间并辅助孩子逐渐缓解和扭转。
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心理医生史宇:其实很多家长都非常着急,所以说就想要把这些问题能够尽快的,在最小的时间范围之内给它解决掉。但是你会发现任何的情绪问题,那都是能够就想快就能快起来的吗。所以说我就建议各位家长,我们能够安心下来静静的来听孩子他是怎么样想的,他有什么样的问题,然后我们才解决问题,而不能先想到的是解决问题,完全不听孩子在怎么说。所以说有耐心,你才有可能去跟孩子更好的去进一步的沟通,然后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
中国健康报告 篇7
中国最新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3月1日在北京首发,其民众对心理健康的感知与预期的分析结果显示,最近一年来,更多的人感到他人和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好,对于未来五年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预期也更加积极。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天下午共同主办该心理健康蓝皮书发布会。中科院心理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主任、心理健康蓝皮书副主编陈祉妍教授介绍说,2020年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覆盖中国东部、中部、西部的12个省市,调查总样本量逾6万份。总报告抽取其中5098个核心样本,并与2008年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进行比较。
调查显示,与一年前相比,认为周围的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好了、没什么变化、变差了的比例分别为27.2%、49.9%、22.8%;在评估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变化时,认为变好了、没什么变化、变差了的比例分别为44.8%、30.5%、24.6%。
未来五年预期方面,人们普遍表现出乐观倾向:在评估预测周围的人未来五年心理健康状况变化时,认为未来会更好、不变、可能会变差的.比例分别为50.2%、17.1%、32.7%;在评估自身未来五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时更加积极,认为未来会变好、不变、会变差的比例分别为67.9%、18.5%、13.6%。
陈祉妍指出,对中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后发现,心理健康状况的地区差异仍然显著,东部地区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其他地区;城市户籍人口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农村户籍人口;低收入、低学历、无业/失业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为突出。
同时,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意识相比十多年前有进一步提升,心理健康需求进一步增加,但对于以心理咨询和心理培训为代表的心理健康服务,调查发现便利性仍有不足,满意度仍不高。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提出五项对策与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供给;
二是进一步加强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规范建设;
三是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心理健康资源支持;
四是加强对低学历、低收入群体的心理健康服务;
五是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加强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
这部心理健康蓝皮书除“2020年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现状、趋势与服务需求”总报告外,还包括“2019年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2020年医务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2020年广东地区产业工人心理健康与生活满意度调查”“2020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需求”4个分报告,以及“2019年中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状况调查报告”“2020年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现状”“农村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2009年和2020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年际演变”“2009—2019年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趋势——以四所不同地区高校新生为例”“2019年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影响因素——以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为例”“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及干预建议——以北京市老年人为例”7个专题报告。
发布会上,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心理健康蓝皮书主编张侃致辞强调,心理健康是战略性、基础性、全局性的工作,在新冠疫情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冲击下,在当前宏观形势下,更凸显出心理健康工作的必要性。中科院心理所所长、心理健康蓝皮书主编傅小兰表示,中国近年来心理健康工作在政府引导下蓬勃发展,随着政府重视程度、公众意识的提升和专业队伍的成长与壮大,心理健康工作在组织性、专业性方面都在提升。心理健康蓝皮书作为重要智库研究成果,既为国家和社会提供重要的国民状态指标,也对公共政策制定提供科学参考。
中国健康报告 篇8
近日,一项《中国居民头皮健康状况调查报告》表明:“在我国20—55岁年龄段的消费者中,有83%的人正受到不同程度的头屑困扰,与19xx年的统计数据相比,这一比例上升了13%。而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身体健康标准,“头发有光泽,无头屑”是其中一项重要指标。
长期以来,人们对头皮健康的`认识匮乏,并缺少应有的重视。一种普遍的看法是,头屑虽然影响美观,但与身体的健康状况无关。其实,这是错误的观点。一方面,是真菌马拉瑟菌导致了头皮屑以及脂溢性皮炎等皮肤疾病的发生;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大众不了解头皮健康护养知识以及不良卫生习惯造成的。
“其实,头部皮肤和身体其他部位的皮肤一样,需要细心呵护才能避免头屑的产生。目前针对两性不同生理特点区别使用洗发去屑产品的意识还未普及。”专业人士介绍说,“男人和女人的头部皮肤差异较为明显,无区别地使用单一类型洗发水,很难满足不同人群的去屑需求。”
另外,饮食习惯与当前白领工作压力大等,也是造成头屑泛滥的重要原因。对此,专业人士提醒消费者,均衡的营养、清淡的饮食结构、愉快的心情等是阻止头屑出现的重要条件。此外,根据自身需求谨慎选择洗发产品,也是“头屑一族”应当注意的问题。
中国健康报告 篇9
9月开学季,娃娃们都开始上学了,学校一年一度的健康体检也将接踵而至。超过4万人参与调查的中国儿童青少年健康体检社会调研结果9月12日在京发布。由中国医师协会青春期医学专业委员会等单位组织开展这一社会调查显示,公众对儿童青少年健康体检高度关注,现行儿童青少年健康体检内容亟待“扩容”,超过半数受访者表示希望加强教育部门与卫生部门的无缝联合,75.42%的受访者希望孩子能够在专业医院进行健康体检。
该项社会调查于今年8月18日-30日通过微信和网络开展,在12天内共收到42404份调查问卷。针对青春期相关知识、健康体检管理部门、开展场所等内容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 7成被访者知晓青春期包括性发育、生长发育、心理行为三大发育,88%的受访者知晓性发育包括乳房与和生殖器官发育。
中国医师协会青春期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于泓教授表示,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儿童青少年健康主题内容知晓率较好,但也存在一定认识误区,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如有39.6%的受访者认为正常青春期年龄是12-18岁,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义,正常青春期年龄是10-24岁。正常青春期的起始年龄是第二性征开始显现,结束年龄是心理行为发育接近成熟。公众对性发育对成年后的影响也还显不足,对性发育还将影响衰老和寿命的认知和理解度较低。
对现行儿童青少年健康体检模式的看法是此次调查的“重头戏”。73%的受访者表示重视学校年度健康体检。受访者普遍认为儿童青少年体检中应增加新内容,其中41%的人认为应增加乳房发育,48%的人认为应增加生殖器发育、64%认为需要增加骨龄发育、69.67%认为需要增加心理行为发育的内容。
于泓教授表示,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和健康体检的认知度高,但现行的儿童青少年健康体检难以满足实际需求。比如,目前性发育在学校健康查体中几乎不涉及,只在高年级的调查问卷中有少量题目;针对生长发育只有身高、体重的.测量,缺乏系统分析;心理行为发育在儿童青少年健康体检中几乎不包含。“儿童健康不只是不生病,更要身心健康,非常惊喜的是大家认同这一理念。”
北京儿童医院青春期门诊闫春梅主任表示,青春期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通过全面、科学的健康查体,可以了解儿童青少年性教育发育情况,提前进行有效的性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在体检中增加性格、人格测试等心理测试内容,也有助于了解孩子的心理,及时加以干预引导。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受访者认为,儿童青少年健康体检应归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联合管理。超过半数受访者表示没有收到过有医师盖章的综合评价健康体检状况报告。
于洪教授表示,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体检自1985年以来常规体检场所是学校,中小学生健康保健所为辅助,其后逐渐往医院转型,但非专业医院、专业医生完成。随着社会进步,这一已实施31年的儿童青少年健康体检模式亟待改革。儿童青少年健康体检是医疗行为,一定涉及执业权限和执业场所,特别是查性发育涉及隐私,健康体检需要回归医院。建议卫生与教育进行资源整合,由教育系统计划组织,医疗机构实施具体实施。医疗机构要接得住,需要调动社区医疗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力量,或将中小学健康保健所并入妇幼保健机构。
中国健康报告 篇10
看完了《中国健康调查》,多吃水果蔬菜,菌类,坚果,全谷物。少吃面食,面包点心蛋糕。
尽量不吃牛肉猪肉鸡肉,干酪牛奶酸奶。蛋类我不能拒绝啦!同等量的植物性食物和动物性食物,他们所获得的蛋白质是一样的。各自的好坏也不同,植物性食物没有胆固醇,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抗氧化成分;缺点是缺少维生素b12。动物性蛋白质除了吸收快一点,剩下的'都是缺点。
男性每天大摄入100克的蛋白质。蛋白质摄入量最高的孩子却容易患肝癌。高蛋白摄入,促进癌症发病率;牛奶当中含87%的酪蛋白,在同样的癌症条件下,越少摄入,病情控制的越好。在控制癌症发病方面,营养比致癌物影响更大。
动物性食物胆固醇超高,脂肪也超高。研究者解释说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动物蛋质能够增加体内酸负荷。而酸负荷增加意味着我们的血液和组织环境偏向酸性,而我们的身体并不能适应这种酸性环境,为了中和这些酸,身体使用了钙,因为钙是一种有效的碱。但是钙也必须由某个地方产生,其中这些钙就会被从骨骼当中分离处来。随着钙的损失,骨骼变得更为虚弱,变得更为容易骨折。
中国健康报告 篇11
为了确保我校广大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县教育局《关于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的通知》我校于开展了安全生产月活动,现将此活动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全方位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学校通过国旗下讲话、教职工会、主题班会,广泛宣传“安全生产月”活动意义,让全体师生积极参与活动,明确责任,明确任务,保证学校各项安全责任和安全工作落实到位。班级黑板报和学校宣传栏,各具特色地进行安全工作宣传,形成良好的宣传氛围,学生踊跃参与,师生安全意识明显增强。
二、多形式普及安全知识
组织了各班上了一节安全教育课,结合近年来的食物中毒事故、道路交通事故等典型事故案例展开讨论,举一反三,吸取教训,提高全校师生的'事故防范措施,遏制和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三、组织了安全大排查
组织了全体教师对我校食堂、小卖部食品进行了大检查、电线乱拉乱接现象、卫生死角等各方面的大检查。通过多项检查学校安全隐患,提高老师查险除患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学校安全工作管理能力。
四、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
“安全生产月”活动期间,我们努力让活动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突出重点,增强针对性。值周教师每天不定时的检查用电用水安全和治安安全情况,及时解决问题,落实安全工作措施,消除安全工作管理漏点、盲点。
五、开展预防溺水教育活动周工作
认真组织开展预防溺水教育活动周工作,把“珍惜生命、预防溺水”作为主题,以班级为单位组织讨论,学校组织体育组教师进行游泳防溺水常识教育,给学生家长致信,告之学校作息时间和防溺水防范要求,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联手共抓,杜绝学生溺水事故发生。
六、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
我们按照上级要求,反复排查学校安全隐患,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我们把学校食堂、校园设施、交通、住宿治安安全作为重点来抓,综合治理,努力打造平安校园,确保学校稳定和谐。
七、开展食品卫生安全专项活动
学校在广泛宣传夏季传染病预防知识、食品卫生安全知识的同时,重点抓好学校食堂卫生安全工作,学校定期检查食堂卫生状况,了解食品原料采购、贮存、清洗、加工和成品出售等各个环节情况,检查工作人员、工作场所、设施环境卫生状况,及时反馈检查信息,督促经营者承包人对存在问题整改到位。切实履行工作职责,严格执行制度规章,杜绝发生食堂卫生安全事故。
总之,校园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在以“强化安全基础、推动安全发展”为主题的安全活动生产月中,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不但提高了全校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还增长了各方面的技能,为全体师生平安愉悦地度过暑假,营造和谐安定的校园氛围和社会氛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健康报告 篇12
FO这种酶非常复杂,因为该酶也催化各种药物成分和化学物质的代谢。矛盾的是,这种酶既有激活黄曲霉毒素的功能,也有对黄曲霉毒素进行解毒的功能。这是一种特殊的转化酶。
像在印度科学家的研究中一样,降低蛋白质摄入量,不仅能够大幅度地降低酶活性,而且降低的速率也很快。这意味着摄入低蛋白膳食降低酶的活性,就意味着更少的黄曲霉毒素被转化为有害的黄曲霉毒素代谢物,从而降低了代谢物与DNA结合、造成DNA突变的概率。
我们决定检验这种假说,首先我们想知道,低蛋白膳食是否能降低黄曲霉毒素产物结合在DNA上的能力,并导致产生更少的DNA加合物。实验证明,蛋白质的摄入量越低,黄曲霉毒素-DNA加合物的量就越少。
现在已经获得了强有力的证据,证明低蛋白质摄入能显著地降低酶活性,而且能避免有害的致癌物结合在DNA上,这些研究结果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们已经获得了很多证据,说明降低蛋白质摄入量会导致癌症发病率下降,但我们现在想了解更多一些,而且我们对这种效果不太敢肯定,想寻找是否存在其他的机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现,每次我们试图寻找一种新的蛋白质发挥作用的机制,我们都能找得到。例如,我们发现低蛋白膳食或是同等替代品能通过下列机制降低肿瘤的发病率,例如:
●能导致更少的黄曲霉毒素进入细胞;
●能让细胞的增殖速度减缓;
●导致酶复合物内部发生多处改变,从而降低酶复合物的活性;
●相关酶的核心组分的量减少;
●黄曲霉毒素-DNA加合物的形成减少23,30。
从大量研究中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低蛋白膳食能显著降低癌的发生率。
蛋白质与促进作用
回到草坪那个类比,把草种种入土壤相当于癌的启动阶段。根据一系列实验的研究结果,我们发现低蛋白膳食能够在“种植”这个阶段减少“癌性草坪”中草种的总数。这是一项令人不可思议的发现,但是我们希望了解更多有关的机制。我们怀疑:在癌的促进阶段(即癌可以被逆转的阶段)都发生了什么?
这时,我们看到了其他人刚刚发表的一些令人兴奋的研究论文,这些研究论文指出如何检测启动阶段后出现的癌样细胞团。我们把这些极微小的成团细胞叫做病灶细胞团。病灶细胞团是成团的肿瘤前体细胞。尽管多数病灶细胞不会发育成成熟的肿瘤细胞,但是它们预示肿瘤的发展。
通过观察病灶细胞的发育,并且检测有多少病灶细胞团、形态大小如何,我们就可以了解到肿瘤是怎样发展的,以及蛋白质摄入水平对肿瘤发展的影响程度。
我们的发现非常与众不同:病灶细胞团的发育几乎完全取决于蛋白质的摄入量,而与黄曲霉毒素的摄入量没有关系。
我们通过很多不同的途径证实了这个发现。首先是我的研究生斯科特阿波顿33以及乔治多内夫34的研究工作证明了这一点。经黄曲霉毒素启动后,用20%蛋白饲料饲养的大鼠,其病灶细胞团的生长速度比用5%蛋白饲料喂养大鼠的病灶细胞团的生长速度要快得多。
我们给两组大鼠不同剂量的黄曲霉毒素诱发癌,同时饲以标准的基础饲料。在这样的实验条件下,这两组大鼠在癌启动阶段接触的致癌物水平是不同的。然后在癌的促进阶段,我们给接触高剂量黄曲霉毒素的大鼠饲以低蛋白饲料,而给接触低剂量黄曲霉毒素的大鼠饲以高蛋白饲料。我们想知道,如果实验动物在开始接触到高剂量的致癌物质,低蛋白饲料是不是能够抑制高剂量致癌物的影响。
我们的实验结果再次让人大吃一惊。接触较高水平致癌物的大鼠,饲以5%的蛋白饲料时,病灶细胞团要少得多;而接触低水平致癌物的'大鼠,饲以20%的蛋白饲料后,病灶细胞团要多得多。
阶段取决于接触致癌物的剂量,但实际上在癌的促进阶段,受到膳食中蛋白质摄入量的调控。蛋白质摄入量产生的效果要超过致癌物对细胞的影响,与开始接触到的致癌物质剂量多少没有关系。
得到这些实验结果后,我们设计了一个更有说服力的实验。病灶细胞的生长可以通过给予不同剂量的蛋白质来进行调节,并实现逆转,这种效果在病灶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可以观察到。
这些实验还证明,我们的身体能够记住早期致癌物质对身体的侵袭,尽管这种作用可能会因为低蛋白膳食的抑制作用而处在休眠的状态。接触黄曲霉毒素后,黄曲霉毒素会给机体留下“记忆”。尽管摄入5%蛋白质的膳食能够抑制住黄曲霉毒素的作用,但是9周后,在20%蛋白膳食的影响之下,休眠的癌细胞可能会苏醒,形成癌变的病灶细胞。简单的说,我们的身体有记忆功能。说明我们过去接触过致癌物,并引发少量的癌细胞。尽管这些癌细胞处于休眠状态,但是如果我们以后摄入的膳食营养有问题的话,这种癌细胞则会被再“唤醒”。
这些研究证实对蛋白质摄入量进行小幅度的调整,就会影响癌的发展。研究发现,如果蛋白质占膳食比例10%以下,病灶细胞不会发展;如果超过了10%,病灶细胞团的数量就会急剧增多。
这项实验最显著的发现是:病灶细胞团只有在动物摄入的膳食蛋白质达到或超过身体生长速率所需的蛋白质摄入量时,病灶细胞团才开始增殖。也就是说,当摄入的蛋白质水平达到或超过动物生长所需的水平,就会导致癌的发生。尽管这项研究结论来自动物实验,但是对人来说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根据蛋白质的日推荐供给量(RDA),人每天热量需求的10%应来自蛋白质。这个摄入水平比我们每天身体实际需要的蛋白质摄入量要高得多,但是因为每个人对蛋白质的需求量不尽相同,建议蛋白质摄入量10%,是为了保证所有人都能得到足够的蛋白质补充。那么我们大多数人每天摄入的蛋白质有多少呢?实际上我们摄入的量比10%的推荐量高得多。平均而言,美国人热量摄入的15%-16%来自于蛋白质。那么这种膳食是不是会引起癌症呢?从动物实验的结果来推测,是这样的。
10%的蛋白质摄入水平相当于每天摄入50-60克的蛋白质,具体数值取决于个人体重和每天摄入的总热量。美国人平均15%-16%的蛋白质摄入量相当于每天摄入70-100克的蛋白质,其中男性摄入蛋白质的量要比女性多一些。如果我们将其转化为食品量的话,可以这样计算。你从菠菜中每摄入100卡热量,你摄入的蛋白质是12克(15盎司菠菜);如果是鹰嘴豆的话,每100卡的热量摄入中含有5克蛋白质(两汤匙豆子);而100卡肉排中含有13克的蛋白质(1盎司半多一点点的肉排)。
还有一个问题,蛋白质的摄入量是不是能够改变黄曲霉毒素剂量和病灶细胞团形成之间的关系。如果增加化学物质的摄入量,但是并不会引起癌症发病率升高的话,这种化学物质就不属于致癌物。例如,随着黄曲霉毒素剂量增加,病灶细胞团的形成和癌症的发展也应该相应地增多、变快。如果我们觉得某个化合物是致癌物,但是我们看不到这种剂量和反应之间的关系,那么这种化合物质是不是具有致癌性就很值得怀疑了。
为了研究这种剂量-反应的关系,我们选择了10组大鼠,给它们饲以不同剂量的黄曲霉毒素,然后在癌的促进阶段给它们饲以正常水平(20%)蛋白质饲料和低蛋白质饲料(5%-10%)。
在饲以20%蛋白质饲料的动物中,随着黄曲霉毒素剂量的增加,病灶细胞的数量和大小也在增加,但是在饲以5%蛋白质饲料的动物中,致癌物剂量和反应的线性关系完全消失了,病灶细胞没有反应。尽管我们给动物使用了其能承受的最大黄曲霉毒素剂量,但是病灶细胞仍然没有反应。再次证明,低蛋白质膳食可以抑制非常强的致癌物的作用,例如,黄曲霉毒素的致癌作用。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化学致癌物不会引起癌症,除非营养状况出了问题?是不是可以说,在我们一生中,我们肯定会接触少量致癌化学物质,但是只要我们的膳食不促进癌症的发展,我们就不会发生癌症?我们是否可以通过营养来控制癌症呢?
【中国健康报告】相关文章:
健康中国行健康口号210句09-27
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个人学习心得08-30
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心得体会08-30
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心得体会(热)08-30
中国调研报告02-01
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活动心得体会04-01
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活动心得体会(通用)03-27
最新健康中国心得体会09-09
健康调研报告05-20
中国劳动调研报告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