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课题设计论证报告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报告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题设计论证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题设计论证报告1
(一)目的
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是继续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秀教育传统,改进一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力求探索出一条数学教育与生活实践之间有机结合的道路,挖掘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运用生活的素材,运用数学知识发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需要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力求做到深入挖掘学生、教师、社会多方力量的潜能,切实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有益收获,缩小差异,营造共赢的良好局面,从而让每一个学生“学好生活化数学,用好数学乐生活”,达到以下四方面的合理发展:
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需的应用技能。解决教学内容封闭,脱离学生生活、教学方式单一,忽视学生学习需要的状况,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
2.培养小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解决原有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被动、单一,学习主动性难以发挥的问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焕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塑造创造性人格,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解决教师以本为本,被动施教的问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师真正成为教材的再设计者和课堂生活的创新者。
4、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激发学生的情感与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索,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从而认识数学的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该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合理挖掘与运用小学生活数学资源,提高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从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凡是有助于创造出学生主动学习与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应该加以挖掘与运用。我们审视了学生在数学这门学科中能从中获益的各种资源,发现学生对现实生活中数学资源最感兴趣,能在学习生活数学中获得积极的独特情感体验。
“合理挖掘与运用生活数学资源”强调了在使用教材时注意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望,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实施有利于改革课堂教学单一、封闭和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通过课题的研究,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方式,和国家课程改革同步一致,并能发挥教师在教学上的创新能力。
1.社会价值。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社会呼涣实践型人才。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2.教育价值。本课题的研究虽然是数学教学改革浪潮中的一朵小浪花,但却能提供一个范例,即如何让数学走向生活、走向实践的范例,所以,它有助于深化数学教学改革。
3.办学价值。本课题注重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意,更注重创新精神的激发,实践能力的提高,所以,它既能提高教学质量,还能为学校创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和办学声望。
假如本课题研究成功,将形成若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操作方式,这些方式具有一定的实践推广价值。其次,本课题研究和积累的经验资料,对于丰富和发展教育生活化理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文献资料法:认真学习建构主义理论、现代认知心理学、新《课标》等一些理论或文件精神,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教学生活化、课内外结合等文献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
2、问卷调查法:在实施课题阶段,对被实施此课题之前的本校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研究,用以了解学生的数学发展现状与发展需求,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并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手段。
3、行动研究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勤于将自已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节中,通过个案分析和作品分析等,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
4、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各阶段的得失,不断调节研究步伐。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5、个案分析法:重视对数学生活化的的案例的分析,从中寻找课题进展的突破口。
21研究对象:选取护理本科生6000名作为研究对象。
2总体框架:总体框架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阶段1:用Groundedtheory(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进行目的抽样,以饱和为度访谈护理本科生,明确专业认同感的形成过程、结构框架、内涵以及影响因素。
阶段2:在阶段1的基础用Delph法,进行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感量表条目构建
开发测量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感的量表,用因子分析法验证该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整群抽取护理本科生1000名,用该量表量化,再现护理本科生的专业认同感。
阶段3:在前2个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剖析研究结果,揭示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感形成的机制,随机抽取全国护理本科生5000名,建立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感常模。
总体框架图示:
重点难点
(1)明确护理专业认同感形成的过程,确定其中的促进因素和阻碍因素;
(2)护理专业认同感的量化,通过测量再现专业认同感,使专业认同感客观化;
(3)随机抽取全国护理本科生5000名,建立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感常模。
主要目标
(1)明确护理专业认同感的形成过程、结构框架、内涵以及影响因素;
(2)开发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感量表,使专业认同感客观化;
(3)揭示护理专业认同感形成的机制,建立护理专业认同感常模。
课题设计论证报告2
课题研究设计与论证报告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文化作文写作”是我们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进行方式创新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核心理念。文化内涵指的是文化所反映出的人类精神和思想方面的内容,而人文精神则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关怀和维护,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同时也肯定和塑造一个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在这个过程中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中文是承载文化交流的工具,不仅是我们日常交际的重要媒介,更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传承载体,同时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传播工具。这一特点决定了写作的重要内容——所呈现的文化内涵,因此无论何种写作命题都必然涉及到“个体生命价值”、“民族精神风貌”乃至“人类精神境界”,这些都是写作应当呈现的文化意蕴。当然,这些文化意蕴都是蕴含在作文中的,通过共同情感和精神体验的共鸣来展现人们的文化情怀,这正是作文的生命所在。
《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知识,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此外,还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同时,不同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资源,我们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积极开发,充分利用。因此,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我们不仅需要传授作文技巧,更要承担起肩负“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主张一种以“为本的人文精神,存在主义教育“认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实质就是品格教育”世界各国课程改革越来越重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英国的曼纳帕客学校专门开发人文学科的校本课程。
文化教育越来越多地被社会各界人士所认可,而且各界仁人志士倡导了许多活动以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核心的东西仍然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其精华仍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资源,尤其是青少年道德形成的基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语文教育中已受到广泛关注。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安徽省教育厅于2002年开始实施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工程。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研究目标
1、我们需要培养师生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他们具备较为深刻的文化认知、高雅的文化品位和厚重的思想含量。此外,我们还应该教授学生用文化的眼光去审视生活、联系实际生活,通过文化的熏陶和培育,写出体现文化精神与文化品位的作文。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
2、根据“初中生文化作文写作指导策略方法”的研究课题,我们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经典之美,并深刻理解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作用,增强文化底蕴。
3、我们学校积极开展与课题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实践来推动教师的思考、研究和教学行为的改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步摸索出了一批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并探索出了新的作文教学模式。这些实践经验不仅加深了教师们对教学的认识,也促进了我校教学水平的提高。
4、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许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渐远离传统文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积极参与实践和探究,努力在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上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希望能够在这方面寻找到一条可行的路子,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和写作能力,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5、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不断探索教学策略,深度融合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使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促进学生真情实感的体验和个性化特点的表达,创造出新的“文化作文”教学模式。
6、我们应该针对中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并将其融入到各科的教学中。通过让他们熟练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让他们在热爱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潜能,提高语文素养和能力。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思想和道德修养,使中华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光大。我们的目标是实现语文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传统文化与文化作文的相互关系,即怎样发挥传统文化对文化作文指导作用;文化作文教学对弘扬传统文化有什么作用。
1、研究写作中经典传统文化教学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的促进作用。
2、研究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多种途径。
3、研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语文教材中的体现。
4、研究课内外融会贯通的广泛吸纳传统文化,对写作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5、新课标所指定的中学生课外必读书中的传统文化研究
6、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传统文化无处不在,包括习俗、风景、建筑等方方面面。学生们需要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来初步感悟文化作文的写作。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写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作文。
通过跟踪、对比调查,研究读写结合的多元教育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形成促进作用。
研究重点
初中生文化作文写作指导的策略方法”的课题研究,有利于不断深化学校文化建设内涵,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有利于推动构建“引领和促进师生回归传统文化。
本课题研究应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创新习作教学模式,挖掘传统文化,以新求活,努力构建自由写作的空间,实现传统文化与生活实际的有机统一,让学生写既有真情实感。
教师在探索研究课题时,会努力探寻如何让传统文化到近我们的课堂,走进我们的作文,从而寻出一个“文化作文”切实可行的操作过程,“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的可借鉴的教法,提供新的实效性很强的作文教学模式,全面提高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能力,尤其是作文教学的能力;
本课题为新课程改革中“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新的内容和研究思路、模式。
是让传统文化给学生的作文温厚的文化底蕴,让学生在积累、实践中形神兼备的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创新传统文化;初中生文化作文写作指导的策略方法“就是让传统文化主动走进我们的课堂,走进我们的学生,逐渐培养学生的仁义敦厚和高尚的情操、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奠定学生一生中具有高远的智慧、优秀的秉性。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思路
1、确立方案、做好计划,课题组组织学习,进行理论准备。
2、我们学校每学期都会开展“以文化人,以德润身”主题活动,以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在此基础上,我们每周还会安排时间进行经典传统文化阅读,让学生了解和感悟中华文化的精髓。而每学期末,我们还会组织传统文化测试和文化作文训练,让学生深入思考、回顾所学,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水平。
3、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及时对各个阶段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并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定量分析,以得出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开展研究工作,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同时,也能够为后续的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因此,总结是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应该充分重视。
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16年12月一2017年2月)为基础研究阶段。
1、在语文组介绍、宣传课题,发动教师积极参与研究,组成课题组。
2、组织讨论课题研究方案,并向上级申报课题。
3、召开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会等,明确研究的方向、对象和方法。
第二阶段(2017年3月-2017年12月)为课题实施阶段。
1、组织学习相关的研究理论,用科学的理念指导研究。
2、全面实践研究。在实践中注意补充和调整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完成中期报告。
3、在中期成果鉴定的基础上,再进行提高性的实践和研究。
第三阶段:(2018年1月—2018年6月)经验总结阶段。
整理、汇总各研究阶段的成果包括论文、案例分析、教学录像、学生作品和活动照片等,编制论文集以展示学术成果和学生创作。同时,我们还将撰写结题报告并提交主管部门进行验收。我们希望能够积极推广一些有价值的做法和经验,为其他机构提供参考和启示。
研究方法
1、实践研究法是一种围绕总体目标展开各种语文活动的方法,通过对活动进行研究,及时调整研究内容和方法。我们将在课内外开展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如走近古诗文经典、传统节日、古诗文背诵大赛等,探索中学语文文化作文教学与传统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以此寻求适合新形势下的语文文化作文教学的路径。
观查法:在教学中还倡导一是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二是注重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从繁杂的生活中提炼出写作的素材。确立“写作基于阅读”的思想,加强课外经典阅读和平时练笔。从文化经典读物中积累素材,培养学生有话可写、有话愿写、有话会写。
采访法:为了了解风土人情、文物景点等课外生活方面的更多内容,我们让学生深入参观采访,通过参观名胜,感悟自然,寻亲访友,体验生活,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后期写作积累素材,构建写作素材库。
资料搜集法:除学生手头上有的教材读本以外,我们引导学生想方设法搜集其他的读物资料。搜集读物资料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众多的资料搜集好后,学生还需做好分析、筛选、整理等工作,不但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文献研究法:对相关的教育理念进行学习和运用性的研究。
3、总结研究方法是指在进行研究的各个阶段,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对所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提高研究者的思考深度和思考广度,使研究成果更加全面且可靠。同时,总结研究方法可以为之后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帮助研究者更好地开展工作。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汉语作为一门语言,具有浓厚的人文性和历史底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语文教学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必须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渗透问题,特别是对于学生个体意识发展的心理特点进行考虑和分析。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但是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它依然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对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来说,需要各个领域的人士共同努力,而语文教师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以厚德载物的心态,不断吸收外来文明的优秀成果,同时也要努力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为现代社会服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本课题组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1、论证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调查分析,力求在理论更深层次论证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实践中找寻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法与途径。
2、课内外阅读文本整合的创新
(1)针对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关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本文进行了深入调查整理,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文本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要点,提高教学效果。下面将为您呈现详细的整理结果。
(2)适度引进课外文本。
3、写作教学的创新
鼓励学生在写作中有意识地引用古诗文,巧妙地使用神话故事和典故来丰富作品。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写一些文化散文或小论文,例如“民俗论文”,通过这些作品,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时代注入新的光芒。
4、教学方法的创新
探究新型的课内课外文化渗透模式,使之有效的为宏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服务。例如,注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寻求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等。
5、教师传统文化学习方式的创新
目的在于提升教师个人的传统文化底蕴,为弘扬民族精神积蓄丰富的后备资源。
6、评价机制的创新
主要从教学主体和导体两方面解决文化渗透问题的评价机制。即对主体——学生习作效果的评价方式和对导体——教师文化作文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的改革。
(六)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阶段成果(限5项)
开题报告
报告
2016.12一2017.02
教师写作技巧集
报告
2017.03——2017.08
中期研究报告
论文
2017. 09-2017. 12
学生文化作文集
作文
2018.01—2018.04
优质课课件征集
课件
2018.05—2018.06
最终成果(限3项)
研究报告
报告
2018.06
研究论文集
论文
2018.06
学生获奖作文
作文
2018.06
(七)研究进度与工作计划
(2016年12月一2017年2月)为基础研究阶段。
1、在语文组介绍、宣传课题,发动教师积极参与研究,组成课题组。
2、组织讨论课题研究方案,并向上级申报课题。
3、召开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会等,明确研究的方向、对象和方法。
4、集体学习理论,为课题进行理论准备。
(2017年3月-2017年12月)实施
1、组织学习相关的研究理论,用科学的理念指导研究,整理成论文集。
2、为了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我们需要组织学生学习文化作文的写法。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行传统文化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也能够激发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根据研究的需要,进行全面实践并不断调整和补充研究内容和方法,完成中期报告。
4、“文化作文写作指导”阶段性学生习作精选
5、在中期成果鉴定的基础上,再进行提高性的实践和研究。
(2018年1月—2018年6月)经验总结阶段。
整理、整理各研究阶段的成果,包含论文、案例分析、教学录像、教学课件、学生作品以及活动照片等。将这些成果汇总,编辑成论文集或者展览会,并展示学生的创造性成果。同时,我们还将编写结题报告并提交主管部门进行验收。我们致力于推广有价值的实践经验和最佳实践,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提供参考,并促进学术交流。
课题设计论证报告3
一、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一)研究背景
1、作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是衡量学生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的重要尺码,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可是,许多学生一提到写作文就一筹莫展,无从下手。这固然有言之无物的原因,但也受言之无序的困扰。因为每单元进行一次作文训练间隔时间长,学生练笔次数少,容易发生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脱节,弄成讲课是讲课,作文是作文两张皮的情况。为了弥补这种缺乏,我们应在阅读教学的同时,针对所学的课文进行小练笔笔。
2、《小学语文新课程规范》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习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3、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推荐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发明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言的文字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干“薄发”。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积累和运用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积累是运用的基础和前提,运用是积累的目的和归宿。没有积累,运用则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4、二00八年九月份,学校教导处在全校3-5年级中开展了“学生语文学习情况问卷调查”和“教师习作教学问卷调查”活动。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的学生在习作课上没有主动发言的习惯,的学生对习作不感兴趣,的学生平时缺乏认真仔细观察的习惯;54%的'学生没有经常主动坚持记读书笔记;在平时学习中,当自身看到、听到或想到的事情,会主动写下来的学生仅占;在习作(包括写片段习作)完成后,没有修改自身习作的习惯的占,不会修改自身习作的学生占。这个调查结果说明了学生的习作已经陷入了困境。
从教师习作教学问卷调查可以看出:50%的教师不喜欢习作教学,的教师对学生的习作不够满意,对教材中习作题目满意的仅占,没有经常引导学生观察的教师占,喜欢习作的学生仅占,指导学生习作语言方面困难最大的占了。从这个调查结果也看出,教师的习作教学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境。
怎样改变教师怕教习作,学生怕写习作的现状,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呢?我们认为教师必需改变保守的习作教学观念,根据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习作动机和兴趣,让习作教学面向学生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要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不拘形式地表达;要让学生感到习作既是练习,又是生活的需要;要让学生树立习作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习作是我手写我心”的观念。我们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研究和讨论,提出了“指导学生开展小练笔的战略方法研究”的课题,此课题具有很强的实际研究意义和价值。
(二)研究目的
1、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就是根据教材特点,以课文内容作为写作素材,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发明的依据,让学生和时进行模仿和发明性运用练习,让学生就语言的组织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学生写作训练得到的知识和相关能力有机融合于课文教学之中,做到学写结合,相得益彰。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在新课程的课堂学习中,加深对课文写作方法的理解。在让学生理解了课文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之后,通过仿写实践,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写作方法的理解,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2、通过开展研究,进一步更新教师的习作教学观念,改革作文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教育科研水平,提高学生习作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课题的界定
(1)关键词之一“ 阅读教学”。指为了着重培养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语文训练。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和识字、听话、说话、作文教学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阅读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作用。不能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2)关键词之二“随文练笔”。所谓“随文练笔”即紧紧跟随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相机进行写作训练。它就文取材,把学生的语言组织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的结合起来,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它是阅读过程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
三、课题实施的方法与措施
1、读写结合、尝试运用——仿写
(1)典型句式的迁移练笔。
(2)典型构段方式的迁移练笔。
(3)典型写作方法的迁移练笔。
2、拓展情节、填补空白——扩写
(1)看课文插图开展“小练笔”。
课题设计论证报告4
一、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一)、研究的背景
从我们开始住校起,我们都深知令人头疼的“吃饭”问题,也就是食堂的饭菜问题。虽然价格较低但很少能真正让学生欢迎。每天都在食堂转着,不知道自己吃什么好。因此学生对食堂饭菜的抱怨则更是“自古有之”。虽然大学生可以到校外就餐,但大多数学生迫于经济因素,还是愿意在校食堂就餐。如果饭菜质量得不到保证,会导致很多问题,学生营养跟不上,甚至有的学生经常不吃饭。于是,营养不良、胃病等不该出现在大学生中的病症也屡见不鲜,这为学生身心健康埋下了隐患。因此,我决定做一系列的调查,希望能查出原因所在。并且,还要将这些问题解决,让同学以后放心的、开心的去食堂就餐。
(二)调查目的
为了深入的了解学校食堂的工作情况,以及食品的安全情况。让同学们尽快了解到学校食堂饭菜是安全可靠的,同时,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膳管委是不是履行“服务文明、管理文明、消费文明、监督文明”,更好地营造示范性高职院校学生生活、学习、活动的良好校园氛围,为全院师生共建文明校园打好基础。还有食堂的工作人员是否履行其职责,他们是否真真的严格要求自己。而同学们在食堂的消费情况。
二、调查对象:
民政学院的部分学生
三、调查内容:
1、您的性别?A、男B、女
2、您的年级?A、09级B、10级C、11级
3、您的系别?
4、您是否学过营养学或者食品安全相关的知识A、是B、否
5、您和同学谈论过食品安全问题吗?A、是的',经常B、有关食品安全引发的重大新闻会讨论C、偶尔会聊几句D、不会
6、您是否清楚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的区别?A、完全清楚B、知道一点C、不清楚
7、您平时是否关注食品安全?A、很关注B、比较关注C、一般D、很少关注
8、你常去食堂就餐、还是去外面?
9、在食堂就餐时,当你看到工作人员没有戴口罩、帽子、手套,您会?A、很介意,不购买B、有些介意,但会购买C、不介意
10、您认为在学校开展食品安全教育有必要吗?A、有必要C、无所谓C、没必要
11、在学校,您通常在哪吃饭?A、在学校食堂B、服务长廊C、以零食为主
12、您选择食堂以外的地方消费的原因是什么?A、比食堂的价格更优B、比食堂的口味更好,品种更为丰富C、比食堂的卫生状况好D、比食堂的人少且方便
13、您觉得大学生该如何提高自己的食品安全意识?
四、调查的方式
采取调查问卷形式,设计调查问卷,明确调查方向和内容。分发调查问卷。去食堂随机抽取民政学院大一、大二、大三的男女同学。
五、论证报告的可行性
通过这一调查,相信就可以解决同学们的头疼问题。还能通过这一报告能够了解到民政学院的学生在食堂就餐的情况,也是工作人员们自觉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每个人都要有责任心、有为他人服务的美好品德。做到在工作时自觉戴口罩、帽子、手套,同时在做菜时,要认真负责。还有去就餐的同学们也要提高自己的品德,还要提高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这样,我们的学院才会变得更加文明、更加美好。
六、注意事项
每位同学都应认真如实地填写每一个问题,以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还有男女同学的比例要相等。
【课题设计论证报告】相关文章:
课题研究论证报告11-09
课题开题论证报告范文(通用8篇)06-09
项目论证报告06-06
课题的报告01-17
课题调研报告报告01-29
课题立项报告01-27
立项课题报告06-05
优秀的课题报告11-05
中期课题报告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