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课题的结题报告

时间:2024-03-18 08:21:25 其他报告 我要投稿

课题的结题报告[精品13篇]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语言要准确、简洁。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课题的结题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题的结题报告[精品13篇]

  课题的结题报告 篇1

  一、课题背景

  阅读是一项获得信息、传播信息、增加知识的活动。阅读得越多,人的能力及适应性也越强。早期阅读并不在于单纯发展孩子的阅读能力,而更在乎启蒙阅读意识,让孩子通过各种途径,接受各种信息,形成阅读的概念,即要看、要听、要读、通过养成性教育,有力的推动今后的学习。研究表明,3—8岁是人的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儿童需要养成阅读的习惯、形成阅读的能力,在阅读学习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尽管他们不识字,但他们能够自己与书对话,成为自主的阅读者。因此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认真培养孩子的早期阅读习惯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问题的提出

  我们知道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期,抓好这个时期幼儿早期阅读的培养对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和顺利地完成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过渡,对进入小学学习书面语言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幼儿早期阅读水平,探讨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特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三、概念的界定

  我们研究的早期阅读是指在幼儿阶段,以图画读物为主要附加文字作品的阅读材料,从幼儿兴趣入手,在看、听、说的阅读过程中、萌发幼儿热爱图书的情感,引起幼儿阅读识字的愿望,养成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幼儿的阅读经验,提高幼儿观察、想象、思维、表达能力,为幼儿入学正式学习书面语言作准备的一种寓教于乐的语言活动。

  四、理论依据

  1、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期对大千世界非常好奇,总想知道它们之间存在的原因和之间的关系,说明这时期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近年来许多相关研究显示:3—8岁是孩子自主性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孩子的语言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文字将与孩子的思维能力相互串联并在生活中发生作用。他们开始认识符号、声音、与意义的关联性,学习如何看待一张纸、一本书、一则新的知识,也尝试用自己所学的语言解释所见的世界,进而自我展现。

  2、陈鹤琴的课程理论思想理论,陈鹤琴活教育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课程论、方法论、目标论,十五条主张,十七条原则,四个教学步骤,五指教学内容等。

  3、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育教学的活动中充分考虑到不同幼儿的发展差异,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并且有相应的材料提出和指导策略,通过互助式学习及过程评价,支持引导和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和提高。

  五、研究目标

  1、了解幼儿早期阅读的水平、需求与潜能。

  2、梳理有效、多元的早期阅读活动形式与内容。

  3、分析幼儿早期阅读的特点,形成系统的早期阅读的指导策略。

  六、研究内容

  1、本园幼儿早期阅读情况的调查与研究。

  2、以图画读物为主,有机结合看、听、说、玩、演、画等形式开展早期阅读活动,激发幼儿阅读兴趣,形成初步的阅读习惯。

  3、对不同年龄段幼儿进行早期阅读活动指导,梳理指导策略,丰富幼儿的阅读经验,提高阅读能力。

  七、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1、采用文献法和小组研讨法。在大量阅读文献资料和共同探讨的基础上,理解幼儿早期阅读的意涵和结构因素,并对这一概念作出界定。与此同时,通过年级组研讨,了解本年龄段幼儿早期阅读的现状,以此修正和加深理解“界定”的概念。采用理论学习与实际行动相交融的情景观察的调查方法,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发展的特点。

  2、用理性思辨和经验总结相结合的方法构建3—6岁幼儿早期阅读的培养策略。

  3、采用行动反思法进行培养策略的实证性研究。

  研究对象:3—6岁全体幼儿

  研究时间:20xx年9月——20xx年6月

  八、课题理论研究步骤

  在课题实施初期,研究制定了一套问卷调查(见附页)

  从这份调查中我们发现家长认为孩子的阅读水平比较低,喜欢听故事,但是不喜欢讲故事,表达能力欠缺,对阅读不是很感兴趣,大多数幼儿喜欢在家看电视,玩游戏,或者自由玩耍,只有42%的孩子喜欢看书,但是他们阅读的习惯不是很好,每周阅读五次以上的幼儿只占20%,能仔细观察画面上的'角色和背景细节,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的不到10%,由此可见,在家庭阅读观上家长们普遍愿意让孩子提高阅读兴趣与能力,就是不知道如何提高孩子阅读兴趣和指导孩子进行阅读。

  之后,我们又在幼儿园各班让教师调查幼儿早期阅读的情况

  班级人数不喜欢阅读较喜欢阅读喜欢阅读

  人数%人数%人数%小一班48 17 36% 22 46% 9 18%注:较喜欢阅读指不会正确翻书不理解阅读内容,喜欢阅读指能较好掌握阅读方法理解内容。根据这些测试、调查让我们有了一个研究的方向,而后通过收集文献资料,组织教师学习早期阅读活动的内容、手段和方法,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使幼儿的阅读兴趣、习惯、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现总结如下: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乔姆斯基认为,环境可以产生激发效应和塑造反应,营造一个相适应的环境对幼儿兴趣的产生至关重要。我们把活动室光线充足的地方,用矮柜隔开,铺上地垫,放几个靠垫,作为阅读区,让幼儿随时阅读。为幼儿提供与我们正在开展的主题活动有关的书籍:有故事书、自然知识、科学知识、社会知识等方面的书,有的是幼儿熟悉的、有的是幼儿不熟悉的。我们幼儿园的图书种类也值得一提,除了故事书、儿歌书、工具书还有自制书。幼儿用绘画、剪贴的形式自己构思制作图书画册,并将其放在书架上,闲时看一看也别有一番感觉。此外我们除了投放以上这些传统意义上的读物,还提供了丰富的电子读物,比如各种音响磁带能够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在生动直观的影视作品中更能帮助幼儿理解水平的提高。以满足不同水平的幼儿阅读的需要,提高幼儿阅读的兴趣。例如:我们欣赏文学作品《桃树下的小白兔》时,幼儿对桃花产生了兴趣,于是产生了主题:桃花是什么样的。我们通过发调查表,收集有关桃花的图片、图书、VCD,共同探索桃花的秘密。我们还根据主题开展得情况及时更换书籍,利用空间与幼儿共同商量、设计布置主题墙饰,创设了主题墙面与图书融为一体的阅读活动区域,扩大了阅读活动的范围,增强了阅读活动的趣味性。在心上故事《桃树下的小白兔》后,我们将故事画成大幅连环画,张贴在走廊里,幼儿在自由活动时经常走去看一看、讲一讲,在这种温暖、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幼儿的额阅读兴趣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开展丰富多彩、新颖多样的阅读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

  常规的好坏是早期阅读的先决条件,好的阅读习惯会使幼儿终身受益,因而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就要善于引导幼儿,使幼儿能够正确地拿书、翻书、看书,能按顺序

  专心地阅读,并坐姿正确,能够按照欣赏读、跟读、朗读的常规要求进行阅读,但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要坚持一贯地抓,经常的提醒,持之以恒,才能见效果。

  三、开展与阅读有关的活动,加强指导,增进幼儿的阅读能力,让幼儿学会阅读

  (一)了解幼儿在阅读区的活动特点和活动形式

  我们要求各班教师在阅读活动中对幼儿的阅读形式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独自阅读:表现为幼儿独自一人默默地看书或自言自语边讲边看,这种阅读情况表现在小班幼儿和个别特别喜爱图书阅读的幼儿身上居多。

  同伴两两一起阅读:指两个人共同阅读一本图书,可共同翻阅,或一方翻阅一方讲述,或两人边看边讲。

  小组阅读:指两个以上的幼儿共同阅读一本图书,边看边讲。这种阅读情况表现在大班幼儿身上居多。

  师幼共同阅读:即教师和幼儿一起共同阅读一本图书,一般采用教师讲述,幼儿倾听的形式,亦可教师边讲述边提问。这种阅读形式一般用于新图书的阅读指导,教师可以给幼儿的阅读起一个引导的作用。

  (二)指导幼儿早期阅读的策略

  帮助幼儿掌握阅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通过教师示范,幼儿示范,分组比赛等形式,教会幼儿阅读的有关技能和方法,不如:知道书有封面、内容和封底;阅读时逐页翻阅图书,先看左边再看右边。使他们掌握看书方法并养成习惯。再如,要轻轻地翻阅图书,不撕书不折纸;把书签放在原来的位置不动等。

  进行开放性提问。把问题提得比幼儿的现实发展水平略高一些,使他们“跳一跳,能把果子摘下来”,保证幼儿的思维经历发现的过程,将“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实发展区”。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幼儿已有知识基础、接受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情况,向幼儿提出的问题,其难易程度应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

  开展生动有趣的表演游戏活动,通过孩子们自己的创编表演活动加深对幼儿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的印象。

  四、开展各种阅读活动,让幼儿体验阅读。

  (一)在区域活动中发挥阅读的自主性。

  自主性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因此,我园以此为切入点,根据早期阅读教育的需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一系列自主性区域活动,为幼儿自由选择,自发探索、自主创造提供机会和条件,并通过有效的观察指导,使幼儿产生阅读的兴趣,阅读能力在自身的水平上获得进一步提高。

  1、设计早期阅读区域游戏,为幼儿创设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语言环境。

  2、早期阅读活动与其他区角相结合,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设计具有不同难易层次的材料,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满足幼儿不同水平的发展需要。

  (二)童话剧的排演增强早期阅读的娱乐性

  语言活动中我们倡导教师把学过的故事帮助幼儿表演出来,这样幼儿练习角色对话的同时,其他幼儿则可以跟着老师一道复述故事。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幼儿学习使用不同的语气去表现角色语言,用语言的感情色彩表现故事的背景,情节发展和故事角色,潜移默化地提高了阅读水平。

  每年“六一”我们都组织幼儿排演大型的童话剧表演,幼儿好模仿,容易进入游戏角色的特点是童话剧表演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的前提,这对幼儿的语言如丰富词汇、叙述事件、认识社会及对幼儿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其他幼儿在欣赏的同时也充分感受到了另外一种阅读形式所带来的快乐。

  五、重视家庭阅读,让幼儿感受亲子阅读的快乐。亲子阅读,是培养幼儿良好阅读兴趣,习惯及能力的有力支持,是亲密亲子关系的催化剂,更是开发幼儿早期阅读水平的重要手段,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通过家园联系栏、自主活动、个别交流等不同方式,不定期地向家长介绍亲子阅读观,从而拓展幼儿阅读的范围和内容。

  (二)、建议家长在家中为宝贝创设舒适、温馨的阅读环境,指导家长为宝贝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同时为了给予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自身也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向家长推荐一些有效的指导方法,如听读启蒙法、讲述提问法、角色扮演法,游戏法等等,让孩子感到阅读也是快乐的,进而引发他们对阅读活动的兴趣。

  九、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通过每学年对幼儿阅读水平进行观察测试,我们发现在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后幼儿的阅读兴趣与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1、通过早期阅读的实验研究,提高了幼儿对阅读的兴趣,使孩子们自己能从阅读中感受到快乐的趣味。

  2、通过早期阅读的实验研究,培养了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大大提高幼儿的阅读技能。

  (1)获得了翻阅图书的经验,学习掌握一般的翻阅图书的方式和规则。

  (2)掌握了读懂图书内容的经验,学会看画面人的表情、动作、背景以及串起来发生事件。

  (3)对文字感兴趣,能理解图书画面,文字与口语对应关系,会用口语讲出画面内容。

  3、通过研究,大大丰富了幼儿掌握的词汇量,提高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4、通过早期阅读的研究,提高了幼儿理解思考的能力,并对幼儿在记忆、思维力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通过早期阅读活动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是实施研究的核心,课题的研究探索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舞台。我们通过教育科研,增强了科研意识,提高了研究水平。三年来,课题组坚持定期例会,学习理论,制作教具学具,经过多年的研究我们每位课题组成员写了数篇论文,

  每年我们都要举行园内论文评比和案例设计评比,其中,苏醒老师的“润物细无声——浅谈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的情感渗透”被常熟市年会论文录用。

  十、课题研究后的一点思考

  (一)对幼儿早期阅读教学模式的再完善

  教学模式是一种结构,它是基本和相对稳定的,而非僵化、一成不变的。在阅读中,幼儿离不开听,离不开把感受到的音、图转化为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而整个阅读教学中,看、听、说、认既是阅读教学活动目标的内涵,又是具体操作化的指导方法。我们在模式运用中,应以强调“理解至先”为基础,灵活交叉地使用多种指导方法,以适当调整活动过程来优化阅读教学活动结构,使幼儿早期阅读教学模式日趋完善。

  (二)对教师素质的再提高

  教师是早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评价者。教师的教育素质直接影响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切实提高教师的基本功、教学素养对本课题的实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的情感体验与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而且幼儿早期阅读能力需要长期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形成的,它需要我们把握好前进的方向,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进一步深入研究,使我们的工作更趋于科学、规范,为我们的幼教事业多作贡献。

  课题的结题报告 篇2

  一、讨论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班级学段同学作文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共性强调要培育和训练同学自改作文的潜力——“养成修改自已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沟通写作心得,相互评改作文。”可见,放手让同学修改自己的作文,培育同学的自改作文潜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同学作文老师改,跟老师命题同学作一样,同学处于被动地位。假如着重培育同学自己改的潜力,老师只给些引导和教导,该怎样改让同学自己去思索去打算,同学不就处于主导地位了吗”他还说:“改的优先权应属于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重在培育同学的自改潜力。”

  而现实教学中,老师们“一批究竟”,批作文成了老师最苦恼的事。耗费了超多心血,收效却不大。同学怕写作文,总是对作文不感爱好,更写不好作文。作文批改也就成了贯彻老师写作意图的过程,同学则转成了被动理解的容器。这样做的确充分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却严峻忽视了同学的主体地位。基于此,我确立了《培育同学互批互评作文潜力的讨论》这个课题。

  二、概念界定

  本课题的讨论有三个概念:

  同学,他是作文的仆人,也应是批改和评讲的主体,同学成了主体地位,他就会有爱好,就会乐学。

  互批互评:作文写好后,是同学间的相互批改,相互评讲,不是老师包办。

  作文:是同学自己写的文章,不是其他地方选来的文章。

  三、讨论目标

  1.通过互批互评来激发同学写作的专心性,培育同学的阅读赏析潜力。

  2.培育同学批改作文、评讲作文的潜力,使批改成为习惯,以提高写作的潜力。

  3.充分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使老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四、讨论资料

  培育同学互批互评作文的潜力

  本课题系苏州市中学校“指导同学自学”微型课题,课题编号1009059,组长:朱建荣。主要讨论成员:施路平、郑咏梅、蔡秀兰、方芳等

  五、讨论方法

  文献讨论法:通过查阅、收集有关同学作文自改潜力培育方面的科研文献,猎取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综合,从中提炼出与本课题讨论有价值的资料。

  调查讨论法:通过访谈、问卷等方法,对同学作文批改现状以及同学自改作文潜力进行调查讨论,并加以分析综合,为课题的讨论带给第一手资料。

  试验讨论法:以课题讨论方案为目标,对各个阶段的讨论不断地进行方案、讨论、总结、修正,使课题讨论科学、规范、合理。

  阅历总结法:通过对课题的讨论,不断地加以总结,把获得的阅历加以提炼总结,以期从中探究出一些教学规律,来指引今后的教学工作。

  六、讨论步骤

  本课题讨论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xx年10月:1.学习理论,我们学习了黄大龙、朱治国合编的《生态课堂理论》,学习了《蔡明讲语文》和蔡明老师的一系列有关生态课堂的文章。2.酝酿制订了方案,我们的方案获得市方案评比二等奖。

  其次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月)按方案实施,依据实际状况,搜集整理第一手资料,仔细分析讨论并小结;准时上传到网页。

  第三阶段:(20xx年2月——20xx年3月)我们专心做好讨论活动,成员们每人围绕课题开公开课。有几人多次上了课题公开课,准时资料整理、总结,准时上传。最终完成课题讨论报告。

  七、讨论过程

  首先,我们学习理论,以提高理性熟悉。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生态理论,基于蔡明的生态课堂的原则和黄大龙朱志国的生态课堂理论,我们熟悉到让同学互批互评作文就是以关注同学生命为主的生态教学活动。他是培育同学进展的有效途径。

  日常活动

  09年9月朱建荣对市骨干老师开作文评讲课

  20xx年3月11朱建荣老师开校级公开课:关注差生的作文评讲——我来帮你写作文

  10年3月24郑永梅老师校级作文评讲课——《捕获特征细致描绘》

  10年10年4月7方芳开校级公开课作文评讲《你在我心中》

  10年4月14号施路平老师开作文评讲课——怎样围绕中心选材

  10年4月27蔡秀兰校级公开课——怎样批改作文

  20xx年5月13市督导室来调研,市学科带头人朱志国听了朱建荣的作文评讲课,说值得推广。

  20xx年9月29朱建荣老师参与袁建忠书记的生态作文结题会

  20xx年10月19朱建荣老师给苏北宿迁市曹集中学老师沟通同学互批互评作文的做法。

  .20xx年11月22号,市教研室书记中听了朱建荣老师的课后说值得推广。

  20xx年11月24日,在市教学活动展现月中,施路平、郑咏梅老师上作文指导展现课,朱建荣老师上作文评讲推举课。这次基教科顾松鹤科长在听了朱建荣老师的课后有三点评价,1.港区学校的语文老师凸显了一个理念——用教材教,学后注意应用,培育同学素养和潜力。2.实施了一种策略,让同学充分参加到学习中来。3.养成了一种市进修校内卢金霞老师评价朱建荣的课:“将批改与指导相融合,将批改与作文升格训练成一体,将这次批改的目标与本次作文训练的目标达成相全都”。

  推举课后与进修校内张老师沟通,受到张老师邀请。

  20xx年11月30号朱建荣老师应常青藤校内邀请去沟通同学互批互评作文方法.

  20xx年3月11日我们邀请生态语文群老师来我校听朱建荣老师的作文评讲课,并进行评课沟通

  八、讨论成效

  本课题讨论贴合《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班级学段同学作文训练的要求。《课标》共性强调要培育和训练同学自改作文的潜力——“养成修改自已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沟通写作心得,相互评改作文。”也贴合叶圣陶老先生说的:“同学作文老师改,跟老师命题同学作一样,同学处于被动地位。假如着重培育同学自己改的潜力,老师只给些引导和教导,该怎样改让同学自己去思索去打算,同学不就处于主导地位了吗”

  本课题基于课堂,恰好贴合张家港市生态课堂教学的理念,让同学互批互改互评作文,就是以关注同学生命为主,能充分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使生本性原则、生命性原则、生成性原则、生动性原则、生活性原则、生长性原则得到充分体现。

  1.通过本课题的讨论提高了同学的阅读鉴赏潜力。同学互批作文,是对同学作文的鉴赏,又是对课文鉴赏的复习应用,能督促他们在阅读课上作批注,他们的评语越来越精确,证明鉴赏潜力越来越高。

  2.通过本课题的讨论,提高了同学写得体批语的潜力,同时也提高了运用规范符号的潜力以及语言表达潜力。同学经过训练,批语越写越得体,各种修改符号都能精确运用。在评讲同学作文中,能够专心中肯的发表看法。语言表达潜力明显得到提高。

  3.通过本课题的讨论,激发了同学乐学,提高了写作潜力。“同学的乐学心理主要来源于自己的制造共性和制造思维所产生的结果能被认可和理解,其价值能被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觉者、讨论者、探究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同学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让同学评讲作文,就是确定同学的潜力,信任他们有鉴赏潜力,是敬重同学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表现,证明老师重视同学的观点、看法、推举。同学得到了老师的信任,课堂的民主和谐度就高,同学心里就简洁了,没有压抑了,同学就能专心思索,大胆发觉,大胆发表看法。同学的日记能够证明他们对作文的爱好和欢乐。同学的爱好起来了,他们的作文就越写越好了。

  4.通过本课题的讨论,能促进师生成长。

  同学评讲作文是在同学互批的基础上的评讲,既要评讲所写文章优劣,又要评讲批者的批语是否精确。这是一个鉴赏过程,要检查的.写作水平,又要检查批改者的赏析潜力,无论是批改还是评讲,都要检查对以前所学学问的把握和运用。详细到评讲,又要听力、打算潜力,语言表达潜力等。所以,每一次的互批互评对师生都是一次挑战,一次提高。它激发了同学自我提高,自我进展,自我完善的个体意识。这种成长过程包括强化自省、强化自评、强化自控。同学在自省、自评、自控中成长起来。这种课堂也激发了老师的知困意识、探究意识和问题意识。有了知困意识就促使你去多读多看。所以也促使了老师成长。

  5.通过本课题的讨论,我们构成了作文教学的特色。20xx年3月11日我们邀请生态语文群老师来我校听朱建荣老师的作文评讲课,并进行评课沟通。新生代老师,青年名师梅洪建听课后的评价“a.一向以来,在功利的教学环境中,老师为了分数早就忽视了对同学潜力的培育。朱建荣的课让同学不是站在写的角度来端详文章,而是站在“抱负的”和“高超的评者”相结合的角度来培育同学的抱负创作潜力和批判鉴赏潜力。这个过程不是对别人作品评论好与坏的问题,而是在自己有了相对抱负的思路之后再对别人的作品的品评中进行自然的升华和再制造。这是对同学潜力培育的途径。b.一向以来,在许多人在阐释性的语文中,早就剥离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将课文的美点消解在对学问性记忆和资料性的再现之中,在“意”的强化中,忽视了“文”的魅力。在朱建荣的课堂中,不但到达了“文”“意”的自然统一,而且是反向的在作文评改的过程中达成了对课文中“文”的反哺。在更高的层次上熬炼了孩子的审美潜力。c.一向以来,孩子们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情愿看到别人的美,只看到别人的不足。

  但在朱建荣的作文评改过程中不仅仅仅让孩子发觉了别人的不足,更让孩子们发觉了别人的美。同时在对评语的评价环节,更能体现一个人

  的再认知以及培育孩子的理解批判的潜力。这种无形中的人格培育,则是教育的永恒追求。”

  6.通过本课题的讨论,提高了对新课改的熟悉。

  老师们明白了同学互批互评作文就是关注同学生命的生态作文教学。互批互改作文最能反映生本性原则,同学评讲作文最能显示生命性原则,在以同学为主体的作文评讲课上,生态课堂的生动性原则、生成性原则都得到充分体现。

  7.通过本课题的讨论,提高了老师的指导作文潜力。

  课题的结题报告 篇3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搜索国内期刊文献可知,国内79年至20xx年直接以"自制教具"为题发表的论文180多篇,20xx年至20xx年以此为题发表的论文约58篇。从这些文章来看,绝大多数是具体介绍如何去制作和运用特定的教具、学具,少数文章逐渐涉及自制教具的功能和价值问题。另外,一些专家学者也投入到自制教具、学具研究中取得丰硕的成果,出版了一些专著。其中有代表性的有朱正元的《物理演示实验与自制仪器 力学部分》(1978)、胡名章的《中学物理演示实验与自制教具》(1983) 、刘济昌与张国成的《自制教具的理论与实践》(1994)、刘炳升与冯容士编著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与自制教具》(20xx)等等。

  在国外自制教具进行的实验一般属于所谓的"低成本实验(low cost experiment)"。在日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中,现代教育技术水平较高,但仍热衷于自制教具的研究。在日本,有一大批热心物理低成本自创实验的教师,自创了许多高智慧的低成本物理实验。在美国,非常重视低成本实验,电视节目上经常制作一些趣味的低成本实验指导学生,各学校实验室都使用大量的自制实验器具,甚至还占相当大的比重,一些自制教具还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英国,当教师要接受制作和表演低成本实验的技能培训。当今的世界各国物理教学中,都对物理教师自己设计和制作的教具和低成本实验非常感兴趣,提倡利用低成本实验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创新思维己成为一种共识。

  在新授课或者习题课教学中,会遇到很多学生存在思维障碍的问题,而一般学校实验室的器材又很难满足这类实验探究的需要。自制教具的使用可以大大改善这一现状,它能够较大程度的根据教师的教学思想开发实验器材,甚至能够让学生自己也参与到实验器材的开发制作过程中去。

  目前很多自制教具还存在着取材较为复杂、操作不够方便等问题,不符合自制教具的应用简洁、方便、安全易推广等原则,这也为本课题的`确立提供了机遇。通过自制教具进行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同时,学生可以通过自制教具获得亲身的体验,再结合理性分析,往往就可以有效的突破学生思维中的困难点,切实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由于高中物理知识对学生思维水平的要求与初中相比有很大的提高,这也直接造成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困难,尤其是对于高一新生而言。因此,本课题将研究对象确定为高一学生。

  本课题主要针对人教版教材必修一和必修二中部分重点难点知识,进行自制教具的开发研究,通过自制教具来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的难点,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找到高一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思维障碍所在、开发相应的"自制教具",并通过教学实践来检验自制教具的实际教学效果,边研究边总结,边总结边修正。

  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提出以下两个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1。对于教材中的一些重难点知识,学生的思维障碍究竟在哪里?

  2。如何开发"自制教具"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提高思维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

  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就自己教学中困境与难题,以科学的方法做有组织、有系统的计划,开展行动探究,收集资料和纪录,进行反思与改进。由于是教师自我选择,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又源于自觉的自我反思,所以不但能反映教师的个别性和自主性,更能敦促教师在不断反省实践中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

  2。文献研究法

  收集、整理有关自制教具的资料文献。

  3。案例研究法

  对典型的自制教具案例进行研究,不断总结其自制教具在教学中的作用。

  4。经验总结和理论提炼研究

  通过经验总结和理论提炼,得到较为全面准确的研究结果。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20xx。11

  确定研究课题,收集相关资料,认真填写课题研究评审表;

  第二阶段:20xx。12—20xx。01

  确定人教版必修一教材中适合开发的内容;

  第三阶段:20xx。02—20xx。04

  完成必修一相关内容的自制教具开发、相关论文及阶段总结;

  第四阶段:20xx。05—20xx。06

  确定人教版必修二教材中适合开发的内容;

  第五阶段:20xx。07—20xx。08

  完成必修二相关内容的自制教具开发、相关论文及阶段总结;

  第六阶段:20xx。09—

  撰写结题报告,准备结题。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1。三篇与自制教具相关的教学研究论文

  2。一定数量的自制教具实物

  3。结题报告

  六、课题反思

  以上是对"自制教具对提高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的初步探索,由于前期已有过初步的研究,所以本课题最终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也还存在一些遗憾之处。如:

  (1)目前开发自制教具的数量还很不够,还远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

  (2)自制教具的开发研究主要由我本人完成,今后应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作用,让他们自己来发掘问题,并通过开发自制教具最终解决问题。

  课题的结题报告 篇4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英语课堂应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发展技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是因为在四年级英语教材中增加了更为丰富、操作性更强的语言交际活动和英语故事阅读篇章,这就涉及到了篇章教学。本班四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大部分对故事性的阅读很感兴趣,但在英语故事理解中,让学生头疼的问题是理不清思路,抓不住重点,更谈不上英语口语的输出。同时,有些学生还是为学习而学习,谈不上兴趣问题。

  教师在篇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师还是沿袭传统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学习方法还是死记硬背,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得不到提高,兴趣低下,从而英语阅读能力也非常低下。于是,我就想到了思维导图这种教学方法,它是19世纪70年代初,托尼巴赞(TonyBuzan)发明的一种创新的学习方法就是将人类不同的思维用一个有效的方式联系起来,它能提高人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利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可以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解决学生上课学习知识死板、时效性差、思维得不到创新、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等现实问题。

  二、课题的界定

  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有效,实用性很强。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它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阅读教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思维导图有效利用:是指以提高本班学生英语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为前提,把思维导图这种教学方法有效利用在教学中。在上课过程中教师把讲解知识的重难点用图画和线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它能将学生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关键知识点上,使学生能够快速地记下老师讲解的重点,促进知识的结构化,提高学生的记忆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这就是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三、课题研究目标、任务和研究方法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实现小学英语新课堂的教学模式,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2、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四年级阅读教学环节的具体操作方法。

  3、探索出思维导图在实际小学英语课堂作为教学工具的优势,学生能够熟练绘制思维导图。

  (二)本课题的研究任务:

  本课题研究将立足于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以新课堂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探索出思维导图作为教学工具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优势。为新课程实施和提高教学效率提供有价值的支持。帮助学生根据一定的逻辑顺序建构知识网络,从整体上把握所学英语知识,为学生可持续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1、思维导图在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2、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四年级阅读教学环节的具体操作方法。

  3、指导学生绘制简单的思维导图,有机地运用思维导图整合所学知识形成知识链,完成对知识的整体构建。

  (三)本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研究文献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进行。

  1、研究文献法。搜集利用国内外有关资料,作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

  2、行动研究法。通过讲评课、课例教研,以课堂为载体,从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师生共同行为三方面研究课堂教学案例,归纳、探索出思维导图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操作方法。

  3、调查法。在实验前期、后期采用调查问卷、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4、经验总结法。广泛积累教学素材,从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思考能力、课堂反馈等,也包括思维导图的运用方法和技巧,总结出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课堂作为教学工具的运用优势。

  四、课题研究实验过程以及成效对比分析

  (一)实验假设

  通过思维导图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促进知识的结构化,提高本班英语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提高上课的效率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实验方法

  1、对比实验的设计

  实验班教师运用思维导图策略进行教学,学生以画思维导图来提高小学英语阅读篇章的学习效率为学习策略。普通班教师则仍延续传统的教学方法,实验结束后,把学生平时的阅读成绩和阅读时间,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对比,比较学生的阅读篇章的能力是否提高,学习效率是否提高。

  2、问卷调查设计

  教师进行了实验前期和后期的问卷调查,通过实验前后两次的问卷调查,比较学生在英语篇章阅读方法、阅读效果、情感效果等方面的变化。

  (1)实验前期调查问卷的设计及数据统计(见附件1)

  教师设计了实验前期调查问卷,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英语篇章阅读方法、阅读效果以及是否有学生参加英语辅导班的学生等信息,为后续研究和数据收集对象的选择提供参考,调查问卷共设计了以下几种类型的问题,

  ·英语篇章的阅读习惯

  ·生单词的记忆方式以及记忆效果

  ·阅读篇章的阅读效果

  ·有效阅读的合理性的建议

  (2)实验后期调查问卷的设计及数据统计(见附件2)

  实验后期的调查问卷,目的是为了了解思维导图这种阅读方法,学生是否喜欢和接收,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以及使用之后是否能有效提高英语阅读的效率等信息,调查问卷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提问:

  ·英语思维导图学生是否能够接收

  ·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体会和习惯

  ·思维导图是否提高了英语的阅读效率

  ·思维导图是否提高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三)实验对象的选择

  教师根据上学期学生的期末成绩和英语教师的评价,选择英语期末考试平均分最接近的、学生基本情况最接近的两个平行班作为实验对象,分别是四年级一班,四年级二班,并随机确定四年级一班为实验班,四年级二班为普通班。学生数实验班是30人,普通班也是30人,平均年龄是11周岁。两个班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对于新知识接收能力很强。

  1、实验前期准备

  在开展实验前两个月,教师通过多媒体、课堂讲授、黑板绘画等方式对学生思维导图的画法进行培训,并通过作业方式进行反馈。通过训练,学生已经掌握了思维导图的画法。

  2、实验的实施

  本实验是从20xx年12月到20xx年12月结束,为期一年时间,所使用教材是冀教版四年级英语,两个班级由同一教师执教。

  课题的结题报告 篇5

  我校于20xx年3月承担了全州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一般课题《初中课间操组织形式及内容改革研究》的研究工作。本课题于20xx年3月形成方案,实验时间原计划从20xx年3月——20xx年10月但是由于研究时间短推迟到11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取得了明显成果。获得了省级以上相关论文奖项,2次州级以上公开示范课活动。课题能按计划进行并达到预定研究目标。

  一、把握目标,加强培训,保证课题实验工作顺利开展

  本课题是在对进一步落实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基础上,结合我校为一所农村中学,正规的体育场所和设施缺乏,群众体育活动较落后。但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不断繁荣,学生的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以往的课间操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已经对学生没有任何的兴趣,学生对课间操产生了敷衍的做法和厌烦的情绪,更有甚者产生了恐惧心理。但这不能说明课间操已经一无是处了,到了该取消的时候,而是提醒我们要转变对课间操的认识,转变课间操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加强对课间操的管理和评价工作,把学生对课间操的兴趣重新找回来。

  20xx年3月我校把传统的课间操进行改革,并申报了州级课题。作为承担全州的科研课题,既有科研促教,提高“课标”实施效果的目的促进学生自我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使学生在校期间掌握几项运动技术和球类规则和简单的裁判规则。又能通过实验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增强各教研组教研的氛围。因此我们重视实验教师的学习、培训和课题可行性论证等工作。20xx年5月举行了课题开题报告会,由县教科所领导指导,学校全体教师参加了会议,学校领导对课题的立项表示祝贺和支持,对课题实验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并表示将在人力、财力和时间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领导的重视给课题组教师增强了实验信心,为课题研究工作顺利开展的奠定了基础。

  在开展研究工作的前期,重点加强对课题组成员的学习和培训,学习和解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体育教学》、《中国学校体育》等杂志,了解和掌握大课间活动各种项目的技术,通过互联网查阅有关大课间活动的知识。通过学习、培训,提高了教师对课题实验工作的认识,解读了新课程理念,基本掌握了实验操作程序,为课题实验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整体规划、逐步实施,推进实验工作的有效开展

  按照《初中课间操组织形式及内容改革研究实施方案》中提出的研究内容和实验的步骤,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科学地拟订了实验步骤。在具体操作上主要以一个实验阶段为一周期,遵循整体规划,分段实验,全面推进的.原则,每阶段侧重一个方面。

  (一)研究准备阶段(20xx年2月~20xx年3月中旬)

  1、对学生进行课间操态度调查和分析,撰写并通过课题可行性报告。

  2、加强课题宣传和课题实施过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准备实验过程中使用的器材等。

  3、组建课题组,及时召开课题开题会,做好实验人员分工,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4、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使教师了解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研究措施及相关注意事项等内容。

  5、收集整理资料。

  (二)实验研究阶段(20xx年3月中旬~20xx年9月)

  本阶段又分为三个小阶段:

  (1)适应性阶段(20xx年3月中旬~20xx年10月)

  (2)整改巩固提高阶段(20xx年3月~5月)

  (3)研究成果形成阶段(5月~10月)

  1、按照教育科研的基本步骤,落实课题研究方案做好实验过程的管理,定期召开实验课题组成员工作会议,实验有计划、阶段有总结、问题建议改进方案等,把实验任务落实到位。

  2、加强实验进程的督导和质量的监控,确保实验预期达到目标。

  3、不断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4、积极开展各种竞赛活动,检验课题研究效果。

  5、聘请有关专家、教师进行课间操观摩活动。

  (三)验收总结阶段(9月~20xx年11月)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完成研究报告。

  2、进行课题研究资料的整理和汇总工作。

  3、实验教师撰写论文。

  4、申请专家进行结题鉴定。

  本校学生进行纵向对比分析。把改革后评价的结果与改革前学生参与课间操的态度进行对比分析,完成课题报告和课题总结,形成较完善的材料。每一个阶段研究工作都根据计划要求有重点、有针对性、易从某个方面突破、早出成效等方面来实施;强调各个方面交叉进行,贯串始终,相互联系,有利于在实验中不断研究各个环节的相互关系。从整体上探索和构建在新课程标准下,更科学,更实效地开展大课间活动。

  三、立足实践,完善调整,逐步推进研究的成效

  各种管理方案的建构和操作模式的完善,成效如何,都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来证明,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记录,发现和分析,用客观事实和数据对研究过程进行检验和调整。20xx年起,我们通过了问卷调查、大课间脉搏抽测、组织各层次的比赛,以及学校、县、州、省各种教学和论文的评比,初中三年级初考高体育测试成绩的实践验证,并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师生实验反思意见等形式反馈评价方案的可行性,此外还想通过县体育教研活动把实验成果逐步推出,征求各校同行对这些成果应用的效果意见,在以上做法的基础上再根据工作实际对原方案的某些细节作必要的修改和调整。不断充实研究人员和研究的项目和内容。

  体育组把自身建设融入课题研究之中,全员配合,积极投入。两年来取得了显效的成绩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其中有7 篇论文在《中国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在《安图教育》杂志上发表。课题组内的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也得到了提升。20xx年在吉林省举办的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和延边州教育学院举办的基本功竞赛中有3人次获一等奖。因而也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兄弟学校的认同,计划在下一步推广使用。

  课题研究不但促进了体育组建设、提高了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和专业素质,而且大大推进了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学校总体发展。根据学校实际条件及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新课程理念,学校重新建构了竞技、人文、娱乐为一体的体育运动会,并通过大课间活动展示我校的体育特色。通过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实现了校有特色、教有特点、生有特长的目的。

  课题的结题报告 篇6

  《子课题结题报告》是实验区(校)参加课题研究实验的最终成果形式之一。为增强结题报告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总课题组对其撰写内容和格式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标题

  结题报告标题格式: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子课题——xxxxxxxx结题报告

  (例如:小学生养成教育的深化研究结题报告,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

  在标题下面列出实验区、实验校和课题组及执笔人名称,联系电话、邮编、Email地址。

  二、正文

  结题报告正文由四部分组成。

  (一)子课题立项研究的基本情况

  这部分包含四项内容。第一,介绍子课题名称。第二,阐述子课题提出的背景和原因,主要以对学校德育工作、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及课程改革、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等现状的调查分析为根据,说明为什么提出该课题及其进行立项研究的必要性。第三,介绍课题研究的目的和预期目标。第四,介绍参加实验的年级、班数、人数、课题研究的起止时间。

  这部分内容应体现德育科研和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主动性,符合课题鉴定验收标准的“课题性”要求。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包括:德育工作的有关文件,如《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等。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及德育论等基础理论。总课题组的《整体构建德育体系引论》、《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导论》、各学段《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实践导引》的理论要点。理论依据是符合课题鉴定验收标准“科学性”的必要条件。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原则和方法

  这部分是总结介绍经过课题研究构建的德育实践模式的主体部分。鉴于课题研究的内容、原则和方法在实施中的整体联系,可以把三者结合起来阐述。如将内容、原则、方法融合到学校课题组设计的序列专题活动中进行阐述。也可以将课题研究的内容、原则、方法进行相对划分,依次总结阐述。

  1、课题研究的内容范围

  课题研究的内容是围绕子课题研究目标设计的具体化的专题或问题,包括实验校对校本德育体系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中一个方面的具体研究,如子课题“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方法体系研究”中的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小学生心理辅导策略、培养良好习惯、与家长沟通配合等专题内容。实验校对《德育》读本、《成长册》、《当代家长》、《好孩子好习惯》的实验研究,均可作为课题研究内容进行系统的总结介绍。

  2、课题研究的原则把握

  课题研究的原则是根据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子课题研究内容确定的研究理念,是对研究过程“应该怎样做”的理性认识。遵循实验原则进行实验操作是教育科研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点。实验原则一般在研究方案中已经确定,结题报告阐述原则应把重点放在怎样应用科学理论和课题理念进行研究实验上。

  3、课题研究的方法运用

  项目研究方法包括管理方法和研究(实验)方法两个方面。管理方法主要是确保项目研究按计划实施的项目管理措施,如建立项目领导小组、定期总结交流、建立科研档案等。研究方法主要是指研究中使用的教育研究方法,如调查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方法等。研究方法应与实例紧密结合,重点总结如何使用适合实际操作的研究内容,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实现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的总结和介绍应突出重点,注重创新,反映特点,注重组织,反映实际操作过程。例如,许多实验校对德育读者的实验采用了实验研究方法,其阶段总结报告系统地总结了如何操地总结了如何操作自变量,客观地解释了自变量的因果关系,更清楚地阐述了标准化和标准化的主要过程。本实验校对德育书籍的实验采用了实验研究方法,其阶段总结报告系统地总结了如何操作自变量、自变量、自变量的因果关系统、自变量、因果关系、自变量、自变量关系、自变量、自变量、自变量、自变量、自变量、实验(实验(实验(实验(实验(实验)、实验)、实验)、实验)的主体的主体的创新、科学参考标准化、标准化、标准化、科学参考、标准化、科学参考。

  ·科研结题报告·德育结题报告·课题结题报告·怎样写结题报告

  (四)研究成果和结论

  这部分的重点是系统总结课题研究取得的各项成果。

  1、分项总结课题研究取得的实际效果。

  可以从四个层面进行总结说明:

  (1)课题研究对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整体水平和推进素质教育所产生的作用。

  (2)课题研究对提高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和师德素质所产生的作用。

  (3)课题研究对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及整体素质所产生的作用。

  (4)课题研究对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引导和影响情况。

  从上述层面总结介绍课题研究效果,要注意选取典型实例以辅助效果说明。对课题研究在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等文件中所起的作用也要进行总结说明。阐述实验效果可以结合语言表述选择使用列表法和条形、曲线、圆形等图示法,与实验前的现状进行定性或定量的比较说明,这部分是符合课题验收标准“实效性”的主体部分。

  2、分项说明成果形式、数量、发表、获奖和推广采用情况。

  3、结论

  在对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说明的基础上,写出课题研究的结论。研究结论主要是用简明的语言,归纳课题研究所设计的内容和所采用的方法对取得的实际效果的有效性,也可以通过取得的效果证明课题研究设计的内容方法的创新价值和实践意义。

  4、思考与展望

  对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深刻体会或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作概要说明或讨论。

  三、参考文献

  在报告文后以“参考文献”为标志列出课题研究参考引用的著作和文章题目。

  四、附件

  附件是研究成果的系统载体,也是结题鉴定的必备资料。附件类型包括:子课题研究的论文集。德育活动课教案。教师、家长、学生成长、发展变化的典型个案。校本德育教材。已出版的成果专著。刊有子课题成果的报刊杂志。反映课题研究成果的音像制品。其它相关资料。

  课题的结题报告 篇7

  教师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的撰写提要:结题报告的撰写,在某种意义上而言,重形式更重与内容,一份行文规范的研究报告可以显现研究者良好的研究态度与研究水平。

  教师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的撰写

  20xx年度—20xx年度尚有部分立项课题没有结题,按照学校规定,这些课题必须在6月底前整理好现有资料,撰写好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为便于教师撰写,将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方法和格式简单整理如下,希望对课题研究者有所帮助。

  结题报告的撰写,在某种意义上而言,重形式更重与内容,一份行文规范的研究报告可以显现研究者良好的研究态度与研究水平。

  结题报告应该包含三大块的内容:标题部分、正文部分、附录部分。

  一、标题部分

  标题:题目中看内容,要求简练、体现报告的主观点。

  署名:一般不超过三个,以对课题研究的贡献大小排列。

  摘要:中文摘要300字以内,常用200字以内。内容为“为什么做?”、“怎么样做?”、“得到了哪些肯定或否定的结论”。英文摘要50个单词左右,用第三人称描述,时态是过去时。

  二、正文部分

  包含“引言”、“方法”、“结果分析”、“讨论”、“结论”五大部分。当然在文字在表述上不需要一定按照五类的`说法。

  “引言”:即前言、问题的提出,必须和课题研究的内容相对应。

  “方法”:即课题的对象与方法,

  如果是实验报告,需要阐述实验研究的仪器、设备、材料、量表工具,使用的数据分析软件等等。现在我们教师大都采用的叙事方式的阐述,写明课题研究的设计程序、整个研究过程的客观描述。

  “结果分析”:文字表述和数据描述相结合,即定性描述和定量描述。

  在数据描述时,可以采用饼图、曲线图、条形图等图形帮助说明,在表格形式进行描述时,可以采用三线表格形式。

  “讨论”,讨论包含以下内容:

  讨论预期与结果的一致性,判断为什么一致。

  讨论本研究与其他的同类研究的异同,说明本研究的前瞻性与科学性。

  讨论还有哪些可以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结论”:简单、明了。

  三、附录部分

  包含“参考文献”、“附件”两个内容。

  “参考文献”:即时性强,不要引用许多年前的杂志或专着。格式如下:

  专着的引用:作者。书名。出版社,版本及年代。

  杂志上文章的引用:作者。文章名。杂志名,xx年第x期。

  “附件”:非必要,有就附上。

  结题报告的撰写格式:

  一般格式的标题序号撰写方式如下:

  “一、”“二、”……

  “(一)”“(二)”……

  “1。”“2。”……

  “(1)”“(2)”……

  科技项目格式的标题序号撰写方式如下:

  “1”“2”……

  “1。1”“1。2”……

  “1。1。1”“1。1。2”……

  “1。1。1。1”“1。1。1。2”……

  课题的结题报告 篇8

  一、课题摘要

  年九月我校低年级组向区课题组申请了题为《低年级语文作业设计有效性的研究实践》并于年十月份在区级立项。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师不但要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应关注语文作业设计的有效性。本文针对传统作业出现的种种弊端,从作业设计的趣味性、个性化、实践性、拓展性等方面去反思现状并根据调查到的几种弊端分析出相应的对策,对语文作业设计有效性进行研究,从而探讨出优化语文作业设计的措施。从年十月到年七月我们课题组成员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本课题总体目标: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积极性;减轻学习上过重、不适当的心理负担和恐惧心理;创设一定的条件关注学生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通过改变作业的组织形式和呈现方式,让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在丰富多彩的作业内容和形式中获得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实现完美人格。 并在实践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学生个性化的作业方式。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创设利于学生发展的氛围,注重培养学生的作业兴趣。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开展他们喜闻乐见的作业形式,让他们在实践中培养其作业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创造、发现,促进学生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阶段,学会创造性学习。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经过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第二阶段:规划设计阶段。第三阶段:教学策略的实践操作阶段。第四阶段:结题推广阶段。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得出结论:在教学班中实行“作业设计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对于推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不可估量的作业。

  二、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该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经验,使教师对新课改视眼下语文家庭作业的设计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同时对于学生,好的作业设计对课堂教学的收获是有益的补充,可以更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有利于更好地做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和观察力,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生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主动积极地学习语文知识的好习惯;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学会创造性地学习。

  (二)课题的提出及背景分析:

  优化作业设计,实现作业设计的有效性既能巩固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意识。《新课程标准》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深化指明了方向,也引领和提升了语文作业设计理念。近年来,全国各地对作业设计方面的研究非常重视。但综观目前作业设计现状:传统作业设计的种种缺陷仍然有目共睹。为此,本课题组通过对大量课堂内外的作业进行调查、反思、分析归类和思考,发现了以下几种常见的弊端。

  综上所述:虽然,传统的作业设计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它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却极为不利的,如果不加以改变必将使作业陷入机械重复的误区。学生终日陷于“题海“之中,苦不堪言,身心的发展也必将因此受到抑制。所以本课题在对目前作业的设计进行充分调查之后,吸取国内外优化作业设计的理论精华,提出相对应的对策形成合理的作业机制,从而构建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背景2:教师对作业设计有效性的困惑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常可见这样的情景:快下课了,教师在学生的叫喊声中慌慌张张地进教室布置作业,教师的声音常常淹没在下课的铃声以及学生的喧嚣声中;上完课后让小老师将作业抄在教室的小黑板上,满满一黑板,学生下课急着抄,中午趴着抄,互相传着抄……

  为系统了解教师对学生作业情况的了解,本课题组拟定了以下几个问题,并将结果加以归纳,反馈如下:

  通过对教师的调查分析发现:许多教师都意识到作业是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少弊端。有心致力于作业设计有效性的教师反应:1、批改新课程下的作业加大了他们的批改难度:此类作业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思辫能力以及新视点的把握等具有很大的挑战。

  2、部分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不管面对学生的层次如何一刀切的实行只有部分优等生能掌握的作业,却忽略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刻意拔高作业难度。3、批改作业所需的大量时间造成教师无法深入钻研教材,优化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背景3:学生对优化作业设计的渴望

  我们课题组拟定了一份低年级学生作业调查表(详见附页)对全校低年级11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做作业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作业形式单一、没有选择的自由,成了压抑学生成长的工具。他们渴望作业形式的多样化和作业内容的开放性,渴望在作业中放飞自己的理想。另外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缺少必要的自觉性再加上教师对作业又缺少必要的指导,使得作业的有效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流于一种形式。

  总之在实践中,仍然出现大部分教师对优化作业设计的片面理解和低效操作,对学生缺少必要的指导。本课题在分析这些低效作业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对策进行研究和验证。从优化作业设计的有效角度摸索出可推广的对策。

  (三)文献综述:

  “任务学习”认为:学生是作业的主体,作业的设计与指导应该围绕学生具体的、个性的学习活动展开,而不应是整齐划一的。作业的设计必须尊重学生的实际,教学活动开展的需要和学生现有的认知特点。它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有效性特指“从一定的标准来看是最好的”,标准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效果和时间,既提高质量,又不增加负担。“有效”不等于“理想”,它是特指一定条件下的最优。作业设计有效性是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点,将作业进行最优化设计,让学生对作业产生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本课题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阶段研究。

  调查归因找准切入点

  作业形式体现多样性

  作业内容突出趣味性

  作业评价构建人性化

  作业方式力求兼容性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学力差异是颇为复杂且客观存在的,不同学生感觉作业负担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因此作业布置应该“因材而为”,要考虑学生不同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不同的思维和认知特点,不同的基础和潜力后,科学、合理地安排课内外的学习任务。在考虑适量作业的同时,注意在作业的设计上下功夫。

  另外,国内外教学论研究中对作业问题也相当重视如:早期苏联的教学论专家凯洛夫、斯米尔诺夫,他们都将作业与课堂教学视为同等重要,把作业研究视为教学论研究的重要方面;美国学者库柏在世纪八十年代末,出版了专著《家庭作业》对作业的功能与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我国学者吴也显在他的著作《教学论新编》中把教材分成三个系统:课题系统、图象系统和作业系统。

  我们课题组成员吸取了任务学习理论的精髓所在,将它与新课程标准下的作业改革相结合,并以此作为我们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及依据。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上扬长避短。针对目前作业设计现状所出现的种种弊端进行调查,同时结合国内外的理论基础,对调查的弊端反思出相应对策并进行研究,实现作业的优化设计。

  (四)研究基础

  我们课题组的区级课题《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生活化研究》已于今年上半年完成。在结题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如何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与经验,促进其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学会创造性的学习等。这即是“识字教学生活化”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又是优化作业设计的宗旨,是它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因为优化作业设计的“生命力”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启发和引导,让学生以各种形式的作业设计,在趣味性、个性化、实践性、拓展性的作业中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和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每位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另外,新课程的颁布与实施为优化作业设计创造了重要的契机。学校、家庭、社会已为优化低年级语文作业设计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也将会为此创造更佳的条件。

  三、研究构想

  (一) 研究内容

  1.调查小学低年级语文作业设计现状,从学生作业有效性出发,分析学生作业的兴奋点,寻找

  有效地激发学生作业兴趣的方法。如利用校园文化资源,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设计创造性的生活化作业等。

  2.探寻保持学生作业兴趣的方法。当学生的作业兴趣被激发起以后,为了稳定和保持这种兴趣,也为了获取他们完成作业效果的反馈信息,可以采用竞赛、交流等方法。

  3.挖掘教材特点科学地进行作业设计,科学地布置作业。

  (二)研究对象

  在《作业设计有效性》预试阶段和正式实施阶段,将年级组的几个教学班的学生及教师作为研究对象。

  (三)研究工具和材料

  准备阶段:本课题以调查分析为主要方法辅以文献法、问卷调查法等。调查对象以海门小学低年级语文作业设计为落脚点,分布到各个班的课内外作业设计中去。

  实施阶段: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个案跟踪研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课外的作业设计中。根据两位对照班教师对同一课文设计的不同作业进行对比比较,结合课题研究,进行分析和对策归因。保证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个性化让作业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种需要并开展一系列活动,并对几个典型的好、中、差学生建立个案,跟踪研究,以观察此研究的效果。

  总结阶段:以经验总结法为主。这阶段教师将以论文,结题报告等形式对这一研究作总结,同时展示学生作业实践、比赛活动等照片。

  课题的结题报告 篇9

  美溪中心小学严格按照黄山市“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案例研究”课题实验方案,在县教研室和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课题按照预定的研究方向顺利推进,达到预定目标,现申请结题。

  一、课题的意义

  案例研究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有效研究方法。教学案例研究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它不仅是案例撰写者自己改革的记录、总结和反思,而且为同行间的交流提供了思路和载体,还可为教材的推广和初次使用教材的教师提供指导和参考。通过案例的撰写和研究教师将由单纯教书型的教师向研究型、创新型的教师转变。

  案例研究与开发,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开展小学数学案例研究,能促使教师从自身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探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的途径和方法,改变陈旧的课堂教学方式,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对于提高课改的实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教师专业化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案例研究是非常适合中小学教师的一种研究方法。教师撰写自己的教学案例,是教师不断反思、改进自己教学的一种方法,这个过程就是教师自我教育和成长的过程,也是将来自外部的教育理论与指导自己教学实践的内在领悟相互转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将以创新教育和课程标准为理论指导,以新课改为依托,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媒介,以人教版教材为载体,立足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多角度透视、观察教学行为,改善师生交往的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二、研究的目标

  1.倡导“以行为反思行为”的教学研究模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领会、理解、实践、充实、升华新的教育理念,开创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新途径,改进教师的教学和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收集并整理课堂教学实例,剖析影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因素,探索和总结出适应新课改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经验和做法,以指导学校的数学教学工作。

  3.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以专业教研人员和教研骨干为主干的新型教研组织结构形式。

  4.促使广大数学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养成反思习惯,在科研和教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素养。通过广泛参与的案例研究方式推动新课程理念进一步贯彻落实,促进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培养一批数学教学、教研骨干。

  5.形成有关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与思考的案例专集。

  三、研究的内容

  结合我校实际,本课题采用“说、讲、评、思、写”的五步式研究模式。在研究中通过“说设计、讲课、评议、反思、写案例”等环节的研讨,达到既可以培训师资又提高了研究效果的目的。每位实验教师每学期都至少上一堂足以反映自身水平的教学展示课,并认真撰写出一篇成功的教学论文和教学案例。相关内容包括:

  ①如何撰写有价值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②小学数学情境图应用与情境创设的案例

  ③小学数学教材新增内容的教学案例研究

  ④传统应用题与解决问题对比的案例研究

  ⑤小学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应用案例研究

  ⑥小学数学文化的案例研究

  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案例研究

  ⑧小学数学课堂案例的个性化分析等。

  四、研究的方法

  1、本课题以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

  个案研究法:要求研究者主要从本学科出发,针对某一课例或某一教学片断的教学进行个案研究,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

  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形成有鲜明个性的教学案例。

  2、本课题以文献分析法为辅。

  文献分析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

  五、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20xx.3——20xx.6):准备阶段。

  1、建立健全研究工作的领导机构,成立课题实验小组;筛选出5名骨干教师组成的实验研究队伍。并以点带面,辐射全校的数学教学。

  2、制定课题实验方案。申报制定课题实验计划,确定实验目标。

  3.以各种形式开展了课题理论学习。1.20xx年上半年,我校开展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课题讲座。面对现实,学校课题组认为案例研究必须经历模式化过程。一是案例撰写模式化。案例的撰写必须包括主题、背景、案例事件、案例分析与启示、案例问题这样几个基本要素,以保证反思的深度和广度及案例研究的实效。二是案例研究系列化。为了便于把教学案例研究与教材纵向梳理相结合,按教学领域把教学案例研究划分成若干系列,从每个系列中选择若干典型课例。参与案例研究的教师至少参与其中一个系列的系统研究。三是案例研究专题化。2、大力学习了课程标准。我校对数学课程标准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习讨论。每个学期我们都要组织学习数学课程标准。3.开展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我们就数学本体知识开展校本培训。以数学课本新增部分、思考题、“你知道吗”等内容为专题进行研讨与学习,就数学文化、数学思想与方法等专题进行讲座。对教材新增内容(如鸡兔同笼问题、找次品、合理搭配、数字编码等)进行了专题研究活动。

  第二阶段(20xx.7——20xx.6):实验阶段。

  1.案例生成。在课题组成员的指导下,以学校教研为平台,教师共同选定一个或几个内容进行集体备课、集体设计,并组织观摩、研讨,对照新课程理念集体设计改进方案,然后再一次实施教学过程,并写成教学反思和体会。程序是:1、选择教学内容与研究主题。2、课题组集体讨论:(1)教学内容包含哪些师生活动,(2)案例主题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3)对教学设计的建议。3、执教教师进行教学案例的教学设计,并付诸实施。4、进行课后研讨与反思。5、教学文本案例的写作。我们已经就主题图的应用、传统应用题与解决问题的对比研究、数字与编码、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比较等专题进行研讨,并取得成果。

  2.案例研讨。将生成的教学案例结集汇编,并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广泛的研讨活动。我校组织实验教师撰写教学案例,并汇编成册。选择优秀的案例参与市、县的案例评比。

  3.案例积累。组织参与实验的教师认真学习、研究优秀的教学案例,每人至少要对5篇以上的教学案例进行个性化地评价、分析、批判、完善,并能主动地将其中的精华运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形式包括自选主题的专题研究活动,以及观摩、研讨由教师独立设计执教的课堂教学活动,另外我们还组织了学名师活动,以期实验教师能够将案例研究的方法、理念等自觉地应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工作。

  我们就数学本体知识开展案例研究。以数学课本新增部分、思考题、“你知道吗”等内容为专题进行研讨与学习,就数学文化、数学思想与方法等专题进行讲座。对教材新增内容(如鸡兔同笼问题、找次品、合理搭配、数字编码等)进行了专题研究活动。如鸡兔同笼问题由六年级教研组组织专题学习,由胡国胜老师授课。

  我们还组织了学名师活动。一是收集整理名师的经历、案例、课例,观看名师的录像课,聆听名师的讲座等,作学名师的演讲。每年组织课题组观看全国和省优质课竞赛的教学视频,并要求每个实验教师写案例分析报告。二是请名师到我校授课、讲座、指导实验工作。如我们请县教研室孙虎彪老师到我校授课讲座。我们就名师的教学实录作案例研究,写学习随笔,作对比分析。以反思提升我们的实践能力。

  第三阶段(20xx.7——20xx.11):评估阶段。

  以实验目标为标准,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归类和分析,写出实验报告,请有关专家评估。

  六、研究的成效

  1.收集整理和撰写了一批优秀的教学案例。

  课题组注意做好科研档案的整理与管理工作,要求课题实验老师学期初做好课题研究计划、实验中做好实验过程记录、每学期围绕自己的研究上好一节研究课,实验每个阶段完成实验小结;还鼓励实验教师撰写优质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论文等,并将各种实验资料分类装订、入档。

  自课题实验以来,我校数学教师撰写的教学论文在市教学论文评比中获奖1篇,县教学论文评比中获奖7篇

  2.建立和完善了各项教学科研管理常规。

  我校进行了系列学科常规管理制度建设:

  ①校本教研制度。每双周星期四是数学学科校本教研活动时间。校本教研活动注重“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相结合,注重教师专业发展,以专题讲座、“百家讲坛”、课堂赏析、评议反思等为活动形式。在这样的研究过程中,教师并不是孤独的实践者和探究者,教师在“同伴互动”和“专业引领”中,寻找到了专业发展的帮助和支持,彼此分享了理论和经验。

  ②集体备课制度。每单周星期四是数学教研组集体备课活动时间。集体备课制定了规范和实施程序。以教研组为单位,课例研究为载体,集体探讨单元关键目标能力,设计能力训练与测评模块,把能力评价的思想贯穿于教学、观察、反思的过程中。集体备课重视评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备课时考虑“教学评估”和“教学反思” 。

  ③以点带面,共同提高。让学科专家上引路课、骨干教师上示范课、青年教师上研讨课,通过“同课异构”,在同一个课题下,各显才能,并在备课研究中纵览名家案例,博采众长,并与课堂教学实践对比反思,通过反思提升教学能力,打造“高效”课堂。

  新课程实施策略的研究,把新的课程理念变成可操作的教学行为,加强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及其实施的研究,以促进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④教师学习制度。a.自我研读,做好笔记,每位教师每学期中均要求自学至少1本课改理论书籍,并需做笔记。b.经常开展学术沙龙研讨,利用教科研组或每周固定学习时间围绕专题进行交流与研讨。c带着问题广泛收集相关资料,不断解决新问题。交流中许多问题得以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们继续深入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解决。d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倡教师网上学习和积极交流。e认真做好“师徒结对”工作,明确师徒职责,通过师傅的导育人、导教学、导科研,促使徒弟教学水平不断提高。f开展了“学名师”活动。通过对名师的成长历程、教学风格、教学案例、发表文章等进行研究,写出学习体会。通过观看名师教学视频,开展教学反思,进行全校性的研讨活动。

  3.案例研究训练了教师科研的.思维习惯与方法。

  ①案例研究让我们学会发现。案例就在我们的身边,并不神秘,也不深奥。但没有发现的眼睛,一切也就像并不存在似的。在教学和思考中,总会有一些美丽和难忘的瞬间在你眼前闪过。如果我们只是沉醉,这些难忘的瞬间就会像流星一样从眼前飞逝;如果我们及时记录教学中的点滴感悟,那么这些教学中的精彩与遗憾、困惑与顿悟就能化成文字,凝固在记忆中,成为我们永恒的财富。案例研究让我们学会了表达的方法,增添了表现的欲望,擦亮了发现的眼睛。

  ②案例研究促使我们思考。有了写案例的习惯,会促使我们时刻关注身边的每一个教育细节,无论是预设中的还是经验外的,我们都能敏锐地发现问题,积极地用心思考,细致地加以提炼和升华。这时,问题意识、思考习惯已不自觉地成为我们的精神之花。

  当写成为习惯,我们对问题的理解会更加深刻与独到,分析会更加深入与理性,阐述会更加自信与自如,视野会更加开阔与广博。当写成为习惯,我们会自觉地把读书作为一种需求,为我们的思考积淀深厚的养分,使我们对教材更有思考,对学生的回答更能应变,使我们的教学更加从容。

  5.案例研究培养数学教学科研骨干。

  七、问题与反思

  1、课题研究与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之间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2.案例的写作还要注重理论积淀。部分教师在案例写作时,可能会觉得有话说不出、写不好,没有深度,好像人云亦云,这是因为缺乏理论积累,还不能从理论高度对手中的素材进行加工、整合,形成并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视角。

  3、案例研究如何创新也是目前比较突出问题。教学案例要从别人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挖掘出新意来,要跳出僵化、死板的格局看教育,要避免平庸无奇、拾人牙慧。所以案例研究的成果与教师个人的素质密切相关,不同的教师在案例研究和写作时会有不同的收获,但怎样快速有效提高教师个体的专业素养,还存在实践操作的难度。

  有了困惑就有了前进的方向。我们觉得,即使在课题结题后,也还要继续深入开展小学数学案例研究。记得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所以我们若能经常性整理我们的课堂,书写一些教学案例,那么我们即使不能成为名师,也一定能成为一个有思想的老师。

  课题的结题报告 篇10

  一、课题的提出和意义

  数学活动课是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局部,它以数学学科课一样以社会发展需要为依据,以提高同学的数学素质为核心。它以同学发展为基点,考虑到数学学科知识基础的要求,充沛发挥同学个性特长,强调同学的个性发展。通过数学活动,手脑并用,获得直接经验,扩大视野,增加才干,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同学的思维品质,提高同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长期以来,小学数学课程基本上是学科本位主义课程,以致于给人一种错觉,认为唯有数学学科课程才是最科学的趋向,不少教师对数学活动课感到茫然,存在着认识上的“盲区”,实践中感到棘手的问题很多。为此,我们选择了“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实施”这一课题,试图通过不时地实践、探索,上好数学活动课,提高同学素质。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课题组把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划分五个方面:

  ⑴生活中的数学;

  ⑵生产中的数学;

  ⑶科学技术中的数学;

  ⑷与各学科相关的数学;

  ⑸智力活动中的数学。

  课题组在确定小学数学活动课内容时,除了围绕目标考虑知识性、科学性、教育性和可接受性以外,还着重注意以下三个“性”:

  1、趣味性。

  小同学好奇、好动、好问,求知欲强,根据小同学的心理特点,尽可能使活动题材新、奇、趣,为同学所喜闻乐见。

  在活动过程中做到“五个化”:

  ⑴活动形式游戏化;

  ⑵列举范例生活化;

  ⑶化解疑难故事化;

  ⑷数的演算奇妙化;

  ⑸介绍人物传奇化。

  例如,根据街头现象设计的“转转糖游戏”和“一元钱摸球中大奖”为题材的数学活动课,就是取材于生活,以模拟的转糖,摸球开始,引导同学用数学知识去揭密,明白了这些都是骗局,使同学不只学习和运用了数学知识,还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2、考虑性。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数学活动的开展,必需让同学通过活动,明白一个道理,悟出一种思想,掌握一种方法,以而发展同学的思维能力。例如,在五年级“丈量的学问”一节数学活动课上,教师启发同学如何利用普通的度量工具,去比较准确、简单地量出一张纸的厚度,一个呼啦圈的周长和一捆乱铁丝的长度等。通过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同学总结出“聚少为多,化曲为直,变长度为重量”的方法。一下课,同学们高兴地说:“我们一下子聪明了许多!”

  3、实践性。

  在学科课程的知识教学中,小同学往往感到数学知识笼统,学起来很枯燥。数学活动课则测重于指导同学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同学理论联系实际的积极性。这种活动应尽可能反映实际的需要,使其成为日常生活中具体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的一种尝试或模拟。例如,在数学活动课上,教师带领同学走出校门,组织“小交警”活动,不只在繁华地段协商交通,同时还进行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流量统计,回校制成统计图,小朋友们的聪明才智和综合能力得到发挥,同时对学习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学习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效果

  1、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同学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初步形成了开展数学活动的基本方法,掌握了设置活动课程的第一手资料,为学校全面推行活动课程和进行规范化管理提供了经验。

  通过研究,课题组总结了开展数学活动的基本做法,可以归纳为两个点:设计活动内容和形式时要根据小同学的年龄“特点”以和同学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作为对活动内容的“支撑点”;“围绕三个字”活动的组织和展开时要突出一个“动”字,贯穿于一个“趣”字,体现一个“能”字。做到同学寓学于玩,玩中求知;以趣激学,趣中探知,使枯燥知识趣味化,书本知识实践化,从而加深和拓宽同学的知识面。

  3、数学活动课程教学流程的`探索,为学科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打开了思路。通过几年的实践,已基本形成了比较幼稚的教师为主导,以同学为主体的活动课程的教学“流程”。这一在教师主导下同学自主学习的“流程”,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符合终身学习理论,是在培养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4、使教师的教育观念逐步更新,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提高,教学效果亦有明显的提高。四、问题研讨小学数学活动课程存在着许多问题,如:

  1、缺乏完整、科学的教学内容序列;

  2、缺乏对活动课程的有效评价等。

  课题的结题报告 篇11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时代背景

  “双减”政策的根本目标应该是要充分地维护学的正常教学秩序,纠正传统的“超负荷”现象。“双减”政策在保证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规范学校的日常教学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客观上说明了“双减”的重要性。道德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推进学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中,思想道德好坏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未来发展。

  从全面推进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施来看,“双减”的实施效果,主要体现在对传统道德教育的外在表现方式的改变和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宗旨观念的革新。这是因为“双减”政策在客观上需要学教师采取多种途径,以缓解少年儿童的学业负担,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要使上述教育方针的目的达到,需要教师能够灵活地改变传统的道德实践方式,并与学实行“双减”的方针相结合,善于运用更加灵活的思维方式,达到实现思想教育的目的,培养和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文精神。

  加强德育教育是“双减”政策落实的应有之义。“双减”之后,减轻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学生自由时间相对增多了,课后服务的形式不断丰富,统筹整合了家校社等各方面的资源力量,更加关注减负增质和德育教育,为德育教育开展提供了更多时间和广阔空间。加强德育教育是“双减”政策落地的迫切要求。传统的升学考试评价制度是以分数衡量优劣,对学生德育教育影响较大,导致失德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引发社会问题。思想品德不合格,是危险品。因此,实施“双减”是对教育过于功利的纠正,是重视育人、让教育正本清源的一个重要措施,特别是对深化德育教育是一个重大契机,“双减”政策按照教育教学规律来培养学生,给小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有效减少品行不端情况的发生,为小学生成长积蓄前行的力量。

  加强德育教育是“双减”政策落地的重要保障。“双减”政策立足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能够促进学校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和家长转变育人观念,坚持育人为本,做到五育并举,落实“五项管理”,更好地实现小学生思想启蒙与精神塑造,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家长的思想水平也会得到提升,加强德育教育与“双减”政策落地相互促进,从而促进“双减”政策更好地落实到教书育人全过程。

  新的历史时期,学生在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劳动条件与内容等也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学校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地位、作用与实施一直是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创新必将引起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学习与工作等方面迅猛的发展和变化,处于这种新环境下,开发和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新课程理念,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培育具有个性化学校的办学特色,从而逐渐改变学生学习和进步方式、教师教学和成长方式、学校教育和发展方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实行的综合学习活动,是为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一门新型的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展开这项活动学科领域的知识可能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综合实践活动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能够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启发学生潜能,对于学生体验人生、注重社会,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有着重大而长远的意义。学习方式不但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且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信息交流、情感交融、观点沟通的活动结构。所以,探究学习方式最核心的问题是学生的思维方式、情感升华的方式以及价值观点的建构。

  3、国家对人才的要求

  课程改革提出要增强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强调知识的综合应用,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新课程特别强调超越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克服过于依赖知识传递的接受性的单一化弊端,主张在接受性学习的基础上,有效地渗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实践学习,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话来说,就是“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4、学校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联系

  我校是荆门市综合实践活动实验学校,学校历来重视这项课程,注重研究性学习的展开。在过去的几年中,我校教师的综合实践课例《家乡的油菜花》、《我们的新农村》、《走近奶水牛》等,多次在省市获一等奖,综合实践活动成果丰硕,累积了大量的素材和案例,在此基础上,展开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方式的研究,有利于学生实践水平的增强和课程的外延性扩展。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倡导一种“非指导教学”、“自由学习”、“自我指导的学习”等教学观点。

  美国心理家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法、前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理论等等,都充分表达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教育心理学依据:

  认知教育理论布鲁纳的发现法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我们展开研究的理论依托。

  3、课程理论依据:

  在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当中,明确地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把它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充分肯定了“自主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三、课题的界定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具体的学习方式,分成两个层次来界定。一是把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的本质规定性,以此为基础实现多样的学习方式的优化与整合。二是落实程序性方法。程序性方法分为三个环节,即活动准备阶段的方法、活动操作阶段的方法和活动总结交流阶段的方法。每个阶段都有具体的活动方法,比方关于准备阶段的程序性方法,设计问题的提出与问题分解、活动目标的设计与活动方案的制定、分组与合作的方法等,目的在于切实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规划水平、组织水平。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整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水平,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通过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社区活动中深入展开自主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水平。

  3、自主性学习的出发点与归属是社会。家庭教育是起始,学校教育是中坚,社区教育是统整。故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已成立的环保中队、交警中队、消防中队、德育基地等阵地建设组织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从理论走向实践,使学校、家庭、社区相互协调发展发挥最正确的育人功能。

  4、自主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创新人才,服务于社会,而参与感是化个性思维为集体智慧的社会化的功能的实践,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行为和社会归属感和义务感和责任感。

  5、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研究自主学习的方式、模式、途径,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标准。为自主学习方式的实施,特别是农村小学展开自主学习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引以为诫的教训。

  五、课题研究方法及对象

  1、研究方法

  准备阶段:文献研究,调查问卷,座谈、个别访谈和观察等方法。

  实施阶段:主要以行动研究法,实践研究法,实践反思法和个案研究法为主。

  总结阶段:经验总结法

  2、研究对象

  此次课题研究中,确定了我校三至六年级500多名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

  六、课题研究的原则

  参与性原则:注重学生亲自参与和学生全员参与,同时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并自觉参与评价。

  过程性原则:在综合实践活动展开过程中,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情绪情感、参与水准、投入水准等表现。

  综合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本身由4个局部组成,而各局部的教学目标又包含各自的认知、情感、技能和水平等要求,所以,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的方式应是综合而全面的。

  激励性原则: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勤于实践、勇于创新,持续促动学习水平的发展。

  七、课题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为更有效地推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验研究及实施工作,我校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校长为第一负责人,负责对课题的展开实行统一协调,带动研究小组展开研究工作。教务处负责教师培训、课题的.组织与落实、课题档案管理工作。大队部负责开辟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工作,落实好活动基地。

  2、增强理论学习

  教师本身是最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教师的水平提升、素质提升和潜力表达,能够使学校课程资源开发及研究性学习的展开获得最直接的效益。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博学、敏锐、热情、宽容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对学生来说是人生的财富,教师的视野牵引着学生,教师的情感感染着学生,而这个切都是潜移默化的优质课程资源,所以我们把学习放在首位。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没有教育科研理论指导的教育科研活动,只能是盲目的实践。以前我们往往凭经验实行教学,最薄弱的恰恰是理论的积淀。我们课题组成员先后学习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纲要》等教育理论,还邀请其他学校综合实践课程实施先进工作者到我校作讲座。我们坚持自学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学习进一步理解到提升自身素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升了学习理论的积极性。

  3、把握学生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的现状

  对学生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的准确把握是本课题研究的基础,我们通过课堂观察、个别座谈、发放家长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实行了初步的理解。

  就学习方式来说,我们发现应试的取向是增强了而不是减弱了。绝大局部学生习惯于从书本到书本,从公式到公式,习惯于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而不能结合生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习惯于机械重复练习,而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使用;习惯于独立作战,而不能主动寻求合作,在互相启迪中解决问题;乐于.

  接受教师讲解,而不能主动探究。

  就生活方式来说,绝大局部学生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凡事都要父母协助解决,对周围的事物缺乏关心,对社会问题缺乏热心,对他人缺乏爱心,做事缺乏恒心。主动获取信息,与别人交流、交往的水平较差。在心理上,往往表现为自负、焦虑、意志力薄弱,好奇心不强。

  (二)实施阶段

  进入课题的全面实施,课题组成员积极在教学第一线展开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探索综合实践活动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注重、指导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采用的学习方式。力求通过综合性的实践学习,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活动方式或生活方式,强调学生通过研究与实践,构建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掌握科学方法。课题组定期举办课题研究实施情况的研讨交流活动,尤其是展开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讨活动,实行课题的阶段性总结,努力取得研究的预期效果。

  1、班级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的研制。班级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是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主题后,由教师主持制定的班级活动计划。其基本框架为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班级活动方案的研制,说明活动实施步骤与活动方法的确定。

  2、活动主题的系列开发。不同的年级,主题的大小、难易水准有所不同。作为班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形成主题系列,它将有利于学生研究活动的深入,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对主题的自主开发,有利于主题的生成。

  xx年开发的活动主题有:我和爸爸妈妈的故事、我的成长日历、我的家等,主线:理解自我——理解家庭。

  xx年开发的活动主题有:小小设计师、自己动手来洗衣、家乡的油菜花、理解动植物、赶集、环保等。主线:注重自我成长——注重自然。

  xx年开发的活动主题有:绿化校园一角、走近奶水牛、注重残疾儿童、放风筝、节约从我做起等。主线:注重生活——注重社会。

  3、组织学生经历主题的探究、体验、操作活动。组织学生实行主题探究活动,使学生在经历中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基本要领,学会对学生成长和未来发展十分有用的合作、探究学习方法。譬如小组课题的研究过程中,.

  小组活动任务的确定、学生如何分工、怎样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如何通过每人的活动形成小组研究成果,学生每经历一次主题探究活动,他们的设计、组织、操作、管理水平就是一次锻炼和提升。看看学生制定的小组活动计划,我们就能理解学生在活动中做了些什么。

  附:小组活动计划

  研究任务:理解风筝

  活动目的:通过对风筝的研究,理解风筝、理解制作风筝的材料、风筝的历史以及风筝的作用等;学习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方法;锻炼自己独立思考的水平和合作水平。

  活动过程:

  1、放风筝。

  2、收集资料(主要场所:书店、图书馆、计算机上网)

  3、整理资料、分类

  4、评价个人在这次活动中的表现。

  5、整理小组交流情况,并写出个人体会。

  活动方法:查报纸、上网、查书、采访

  人员分工:(略)

  6、学生活动过程的指导。学生实行的主题活动,是在教师的直接参与下,通过教师精心的指点才得以顺利实现的。每一个活动环节,比方选择课题、制定小组活动计划、收集活动资料、资料的整理分析、撰写活动报告以及最后的活动展示、活动拓展等都有教师精心指导的痕迹,特别是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使用,教师的指导意义更加明显。教师在学生活动中指导什么,如何指导?我们来看看“绿化校园一角”收集资料的过程:

  3月10日上午,我带着的综合实践活动小组走出校门,实行了半天的采访活动。我们这次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向社会不同层次、不同职业的人士理解他们对校园绿化的理解、建议等。同时通过此次活动锻炼学生的社会交往水平,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合性。

  早晨8:30,同学们早早来到学校,很多同学见到我就说:“陈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出发去做采访。”“您准备带我们到哪些地方?”“菜市场来往的人多,我们到菜市场去采访吧。”大家盼望出去采访的心情非常迫切。因为同学采访没有经验。在团林集镇上实行采访时,大家寻来找去,总是找不到采访对象,有些同学虽然确定了采访目标,因为担心和害怕,又不敢上前接触被采访者。在学生束手无策的时候,我走到四位同学的跟前对他们说:“来,我带你们采访吃早点的老爷爷。”四位同学紧跟其后来到老爷爷面前,我对老爷爷说:“老爷爷您好,我们是团林小学的,我们这些同学想请教您几个问题。”老爷爷非常乐意,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老人都一一作了回答。第一次采访成功,给了大家极大的勇气,其他同学也模仿他们的样子走进了人群……

  在采访的过程中,不时出现一些小插曲,譬如同学采访时被拒绝,采访途中因被采访者要接待顾客使采访中断,有些被采访者对校园绿化漠不关心等等。这些都给采访活动增加了难度,同学们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克服了这些困难,使采访活动得已圆满完成。

  这次采访,给我的印象是极其深刻的。首先,学生由不会采访到后来能主动出击,能够看出学生交往水平的增强。其次,学生是有爱心的,在采访过程中,同学们对采访对象十分尊重。再其次,我看到了颗颗纯真、可爱的童心,他们对我有滔滔不绝的话语,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我感到了快乐和幸福。同时,我也感到:走出教室,才能唤起童心,才能丰富学生,从中也丰富自己。

  7、撰写综合实践活动案例,通过案例回顾与总结,反思学生活动,反思教师行为,提升教师设计、组织、管理、指导水平。这是案例反思的直接利益所在。在活动中,教师以自己组织实施的主题活动为线索,写出了大量的案例。如《赶集》《农村的孩子爱农村》《蔬菜》、《我和爸爸妈妈的故事》《节约,从我做起》等。这些案例贯穿了教师自始至终的指导与呵护,也反映了学生在活动中成长的足迹。

  8、实行活动的有效评价。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是课题研究很重要的一环。为了打破过去评价对师生成长的束缚,我们增强了活动过程的评价、质性评价的研究。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如是说:

  这次活动我们采取了多元化的、灵活、开放的评价。在评价策略上充分表达评价的激励性和综合性。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了就鼓励,努力探索了就表扬。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重视学生在每个活动中的表现,包括他参加活动的态度、.

  完成分工情况、团结协作的表现等。对每个学生的评价,我们采取了自评、组评,师评、总评的方式。

  (三)总结阶段

  课题组成员对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材料、资料实行讨论、分析,形成课题成果,撰写结题研究报告。

  八、课题研究的成效

  课题研究展开三年多来,因为规划合理,管理措施到位,教师积极参与,取得了一些成效和成果。

  1、促动了学生的积极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主要展开形式,给予学生个性发展的充分空间,从而极大地激发出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对活动的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持续获得迁移。

  亲历实验不但让学生对世界的理解有了“发言权”,而且在活动中他们发现了自我的潜能,最终树立起对自己、对人生的自信心。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自主性学习创造了机会,随着活动次数的增多,学生逐渐形成了积极参与、主动实践的意识,擅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自主制定学习方案。

  2、推动了教师的全面成长。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中小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研究探索,教师们逐渐转变了教育教学观点,从平时的理论学习、座谈、讨论中发现,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升了,教育理论水平也有了不同的进步。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教学水平持续上升,技能日趋成熟,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乐教——爱教——自主地教——创新地教。实验教师不但落实既定的课程计划,还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和目标,自主地选择主题内容和活动场所,自创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理解到自己既式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评价者。实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分注重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本有的课程自主权利。

  3、突破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

  改变从前:“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构建完善了新型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模式。打破陈旧的教学思想,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难题。在实践中努力摸索出“主体互动——参与合作——交往对话——实践操作”的自主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4、获得了一批有价值的专业论文、案例。总结了研究过程中的典型经验,形成了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展开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并积极探索新途径,推动学校特色再发展。

  九、课题研究的结论与讨论

  本课题经过课题组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及全校教师的大力协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作为一个科研课题,它不可能是一个阶段性的工作,它必然存有很多当前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且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也必然有很多的新问题出现。所以,我们在总结经验的同时,绝不能无视存有和可能出现的问题:

  1、指导策略的缺失。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策略缺失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过程与方法的指引缺乏、目标的细化分解不够具体以及缺乏对学生研究深度和实质性体验、感受的引领。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在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目标针对性不强,对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分解不够具体;二是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展开过程可能遇到哪些问题和困难缺乏预先的设想和解决方案;三是缺乏一个比较宽泛而不失系统的方法系列的指导;四是缺乏研讨的气氛和习惯,没有就相关问题即时实行反思和有针对性地研讨与设计;五是指导教师对学生活动过程观察、理解不够,没有提供即时的方法引导和必要的指导。

  2、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完善。

  放眼综合实践的活动过程,对学生发展的评价过度地强调过程评价,忽略活动结果评价和学生对问题解决基本水平的评价。过度地偏重过程体验,而对学生发展的实际水准注重不够。

  3、在课程内容的开发上学生处于被动。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价值追求,就是要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活动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在生活中的发现,由学生提出。而实践中一些地方却出现由教师设计并提供主题实行选择,甚至按照学习资源包在教师全程控制下展开“教学”,假如这样,学生的问题意识永远没有孕育的空间。

  课题的结题报告 篇12

  一、问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我国目前的小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大面积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必然遇到的和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也不难看到,大部分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现状不容乐观:首先是陈旧的教学观对教师的影响根深蒂固。

  教学观是教师对教学的认识或对教学的主张,也就是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对象的认识。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仍然受到传统陈旧的教学观的禁锢。

  1、教学教育活动目标单一:教师仍然把知识技能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缺乏对目标全方位的认识和掌控,忽视了诸如思维能力的发展、兴趣的培养等其他方面的目标。

  2、教学活动过程乏味:教师内容、教法单一,往往是复习、讲解、练习等循环往复;习题呈现的素材也是常年不变,千篇一律。

  3、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教师过于强调自身的主导作用,在活动中往往是单向施动,学生被动地按教师要求参与活动。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当然也就不可避免,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往往导致课程的表面达成现象,这种表面达成现象的最终结果是产生出高分低能的所谓人才。而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凿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因此如何使我们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现今,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关于“新课程有效教学”的相关课题研究在国内外有很多。而我们提出的“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旨在使学校教学在科学的先进的理论指导下得以优化,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并在认真总结现有经验的基础上,揭示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的基本规律,努力追求教学理论上的自觉和实践上的高效、优质,为大面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经验。

  二、研究目标:

  ①通过课题的研究,调查分析影响小学课堂教学效益的主要因素,反思并更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树立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树立课堂教学反馈矫正意识,树立课堂教学的情感意识。

  ②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教学模式,优化师生关系,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优化学习心理,优化学习习惯。

  ③通过课题的研究,建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评估标准,努力使评估目标从“单一”转向“多元”,从“重教”转向“重学”,从“形式”转向“效果”;努力使评估手段客观、准确、科学,真正成为促

  进课堂教学效益提高的有效方法。

  三、研究内容

  本课题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为导向,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宗旨,以探究“有效的教学策略”为重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1、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策略

  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即在教师的"教"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知识是媒体;在学生的"学"中,学生是主体,知识是客体,教师是媒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参与每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习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即主体参与认识的行为实践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我们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四、研究过程及成果经验:

  本课题研究采用整体构思与单因子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逐步研究,及时总结,层层推进,分步论证,不断积累创新,保证了本研究的有序、有效开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步骤:

  前期工作:

  1、选定研究课题,搜集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全组的学习讨论和调查研究,摸清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撰写了课题研究方案。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和文献资料法进行研究

  2、召开课题组会议,制定并健全了学习交流制度。本阶段主要采用讨论法。

  3、修改研究方案。方案制定后,请学校领导及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提出了修改方案,并进一步作可行性和可能产生的效果分析,最终完善了实施方案。本阶段主要采用讨论法。

  具体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

  召开全组成员,召开了开题报告,并进一步论证、完善了课题的研究方案,提出课堂实施初步策略。本阶段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讨论法及行动研究法。

  第二阶段:

  1、课题组成员按计划展开活动,并对活动的内容、活动的效果进行互动点评和反思,对课题研究中产生的问题作了明确的阐述。本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2、如开全组会议,举行课题研究中期汇报,对前一阶段的工作做一总结,检验前期成果,提出修改和调整的方案,最后大组整体探研。本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第三阶段:

  课题组成员为全镇教师作了示范课,展示了课题研究的心得,受到了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本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成果总结阶段:

  召开课题组会议,商讨结题工作。课题组全体成员着手整理资料。

  总结经验:

  (一)、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策略

  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要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们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1、开端引趣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对新课导入进行了一些探索,主要着眼于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因为兴趣可以使一个人超潜能的发挥,怪不得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教育界中公认的道理。也正因为如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教学应当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成为我们数学教学无可推卸的首要任务。那么如何由新课导入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

  (1)巧设悬念导入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

  (2)创设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就是教师恰当,巧妙地利用音乐,幻灯,录音等电教手段,把形、情、境、理熔于一炉,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

  (3)故事激趣导入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教者可以把它当成连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寓于有趣的故事之中,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4)运用猜想导入

  在众多引入新课的方法中,“猜想引入”以它独有的魅力,很快地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其情绪高涨,思维活路,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从而步入学习的最佳境地。

  2、参与竞争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竞争中,由于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争第一,得到老师的表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教学中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

  3、刻意求新

  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

  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我们的学生最烦教师教得千篇一律,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说:必须使你的每一节课有点新东西――哪怕只是一点点。抓住学生求新心理,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你就会受到欢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新的教学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要使教学有新意,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营造愉悦的教学环境

  教师要带着微笑进课堂。教师的微笑是对学生的尊重,带着微笑进课堂,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和蔼、宽松、愉悦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教师的微笑中敞开心扉与教师沟通、对话,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个体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喜悦。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那种不民主的、压抑的教学气氛是窒息创新火花的主要因素。

  (2)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课程资源对于实现课程目标,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施课堂改革中,必须建立和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数学课程资源,为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力争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与发展空间。具体地我们要从教材、教师、学生、家长等方面去有效地开发和利用。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

  主体性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在同客体相互作用时由自身一定的素质结构所产生的功能表现,是人的本质属性的最高层次,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主体性发展水平的高低是人的发展水平高低的根本尺度,是衡量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是我们进行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面向全体,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即在教师的"教"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知识是媒体;在学生的"学"中,学生是主体,知识是客体,教师是媒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参与每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教师亲和学生,学生争做主人。

  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起始,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让学生一起订一个所要达到的目标。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学生主人意识越强,他的学习参与意识也就越强,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2、教师解放学生,学生勇于实践。

  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课堂内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有时看起来很乱,但那是在讨论问题,而不是打闹。有时很安静,那是在听讲,是在做题。教师管理井井有条,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该活的时候活得起来,该静的时候控制得住。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学习中的外化过程,是学生动口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然后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演出来、做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学生通过实践,借助一定的操作技能,使主观见之于客观物质世界,使之在实践中完成学习过程。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在工作实践中,我们采取了以下方法:

  (1)给学生制定合适的规矩,使每天的学习活动都有规可循,让学生知道规矩意味着什么。

  (2)在目标、要求明确的情况下,给学生选择的余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来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

  (3)营造一个适合学生专心学习或集中精力做事的氛围,只有这样,学生的心情才会自然平静下来,自觉主动配合教师完成一次活动。

  (4)根据学生目前的学习水平不断调整要求,分类提一些明确统一的规则。

  (5)提供经过认真设计的挑战,鼓励学生为自己哪怕是微小的成功而庆贺。

  (6)将注意力放在学生努力和学习的过程上,而非成绩上。

  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就能轻松地、自然而然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习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即主体参与认识的行为实践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如果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创设情景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

  "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牛顿说:"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而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学问学问,又学又问。问是读书的钥匙,是思考的起点,是深钻的体现。只有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多提问题和善于提问题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尝试着用这样的方法去做:

  首先,是营造学生提问的氛围,让学生敢问;教学必须实行民主化的原则,对学生的回答不要一锤定音,只要有合理的一面,就应该肯定;对有主见的敢于跟教师争辩的同学更要大力表扬,课堂上要允许学生随时发问。教师一旦放下架子,在课堂上营造了浓浓的民主气氛,学生就一定会活跃起来,敢于质疑课本和教师的所谓标准答案,会有力地促使教学效率的提高。

  其次,我们还要教给学生一些发现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善问。鼓励学生多疑多问,并不是让学生漫无边际地乱问,而是要讲究实效。让学生在质疑提问过程中更深入理解各方面内容,培养同学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培养他们不迷信权威,努力探索真理的良好习惯。

  让学生多疑多问,让课堂更加活跃起来,这是学生的强烈愿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2、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

  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研究的效果分析

  1、形成一批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要选用适宜的教学模式。我们运用行动研究法,通过计划、实施、总结、应用、修改、完善等几个环节,围绕有效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一批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如“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小学低年级有效创设教学情景的课堂教学模式等。

  2、营造了浓郁的教科研氛围,提升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品位。

  校园文化的主体是校园人,校园文化建设不在于外在环境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一种涵盖了学校教师共性与个性的校园精神文化。通过课题研究,许多教师对学科教学的价值观和课堂教学的优课观有了新的定位,对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清楚的认识,他们对教师的职业定位也正由工作型教师向学习型、科研型教师发展。目前我校有吉林省级骨干教师1名,地区级骨干教师8名。一批朝气蓬勃、求真务实、锐意创新的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3、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了他们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

  首先,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通过学习交流、外出听课等活动,教师对新课程逐步有了自己的认识,在宏观上能够用辩证的目光来看待传统与现代、封闭与开放、学科与课程、教与学等关系,在微观上能够恰当地理解和把握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的内涵和要求。结合课改实践,课题组成员勤于总结,不断反思,撰写了许多有质量的课题论文、随笔反思。自20xx年之009年12月,我校课题组成员获奖或发表的区级以上文章达16篇,其中获桦甸市一等奖以上和《教师阅刊》上发表文章达68篇。我们从中老金厂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教育教学文集》

  其次,教师的课堂实践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实施,许多教师不仅在心目中有了自己的好课观,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课堂教学中的低效因子,明确了自身努力的方向。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变得驾轻就熟,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杨延杰老师的数学课简约而丰实,学习氛围热烈。她执教的《秋天的怀念》一课获得了片教导主任评优课一等奖。宋丽凤老师追求语文教学的“语文味”、“人情味”,课堂教学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她多次承担区片级公开课,且每次都有创新的设计。商德梅老师,原来是一名较普通的老师。经过几年的努力,可以说每堂研讨课都十分出色,课堂教学十分贴近学生,精巧而富有美感。督导组的有关专家听了她执教的六年级语文课《穷人》,赞不绝口。王红芳、汪兆霞、于萍、徐全民马德明汪兆丽等年轻教师,均在课题研究中脱颖而出。

  五、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实现优化、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长期的追求。为此,我们付出了多年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研究的困惑和问题也是必然存在的。

  1、本课题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上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在提升教师的教学策略上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从学校整体层面看,师生教学方式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大,部分课堂教学的创新意识还不够强。

  2、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张试卷定升学的今天,如何改变过去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观念与做法,如何把过程性评价与终极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阶段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结合起来,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激励性与发展性功能,形成与课程改革相适应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效益提高的评价体系,这是一个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3、课题研究为教师专业成长构建了进步和发展的平台,但教师的教学素养、人文素养也始终是制约课题深入实施的瓶颈。如何进一步促进每一位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自主地开展日常形式的教学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教师成长机制,从根本意义上促进教师的发展。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我们将继续立足于学校实际,加强师资培训,特别是注重对青年教师的跟踪指导,把握课改的脉搏,进一步推陈出新,为构建更好的教学策略教育而努力工作。

  课题的结题报告 篇13

  自从我校学习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向各省市自治区下发了《关于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之后,开展了“阳光体育运动”活动,保证了我校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使学生从繁忙而又紧张的室内课堂中解脱出来,参加体育活动,达到真正的育人育体的宗旨。可是,对于一所西陲边缘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团场学校来说,我校的体育设施资源非常有限,根本满足不了现有学生的需求。但是,我校的课程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有很大的开发和利用的空间。可见,合理开发体育活动资源尤为重要。为此,我校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具体要求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各种课程资源。我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正是利用了校内课程资源(包括老师群体、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风校纪、体育场地等),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加强了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与能力。以下是我对大课间体育活动资源开发与课外体育活动拓展的一些见解:

  一、合理开发教师资源,实现学科资源整合。

  老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老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大课间体育活动除了开发与利用《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外,更重要的是实现各学科教育资源的整合。例如,活动期间,学生对于音乐节奏的把握,离不开音乐教师的教导;在编排民族舞蹈的时候,学生对于舞蹈动作的掌握,也离不开舞蹈教师排练;大课间期间,对于班级秩序的管理,离不开班主任老师。可见,开展这些活动光靠体育学科是不够的。此外,还要积极开发校内场所和设施,如图书室、实验室、老师群体、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风校纪、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社团活动等,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要着眼于校内课程资源。没有校内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成为奢谈。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热情参加体育活动。

  新课程强调,学校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并按自己的需要设计教育活动。让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学生动手,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很好地利用了学生这一重要资源。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热爱学校的团队精神,增强学校凝聚力,增进师生情感,团结奋进,丰富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同时对发展学生体能,增进身体健康,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及心理素质、养成终身体育意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养成学生积极向上和豁达乐观的健康生活方式,消除脑力疲劳,减轻紧张的课堂压力,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三、开拓课外体育活动,创造活动的多样性。

  培养学生的兴趣,注意发展学生的能力,养成锻炼的习惯,我们安排了长短跑,篮球、羽毛球、踢毽、乒乓球、体育游戏等。通过参加活动学生得到了锻炼。小型竞赛是非常适合少年特色的体育活动形式,深受学生欢迎,不仅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而且活跃学生生活,培养学生荣誉感及集体主义精神,我们根据季节变化开展比赛,以单项分散为主,有班级队列比赛,小足球比赛,跳绳,长跑比赛,广播操比赛等。同时,创造性的开展一些有特色体育活动,例如:1有趣的瓶子。(每位学生准备一个空矿泉水瓶子,可用砸、滚、拼、搭等方法进行活动。如:保龄球、砸瓶子、换物接力、盖房子、把瓶子当成障碍或目标进行游戏、掷远、套圈等);2神奇的报纸。(每位学生准备一张报纸,可用顶、翻、踩、折、掷、踏石过河、纸飞机、过障碍、接力跑、翻斗龙等);3各种动物的爬、走、跳。如:狗熊爬、鸭子走、螃蟹爬、虾子退、青蛙跳、兔子跳等,可练习,也可进行小型比赛;4短绳游戏。(每位学生准备一根短绳,可用夹、甩、拉、拼、折等方法;5用短绳做游戏。如:踩蛇尾、抓尾巴、拼图、掷准、拉力赛等);6游戏(贴烧饼、跳皮筋、阳光伙伴等);7长绳。(每班两根长绳,可进行各种方法的长绳练习。如:单人单跳、双人单跳、加减跳、童谣跳、双绳跳等);8素质练习。如:立定跳远、扶膝直腿走、踮脚尖走、高抬腿走、高姿俯卧撑、连续深蹲、原地高抬腿。

  四、合理安排校园场地,严格监督学生安全。

  每班班主任必须到本班活动场地,选择、设计分散活动内容,组织安排本班学生站队和活动。分散活动时以推荐内容为主,各班可根据实际情况操作,尽量做到顾全点面,让每个学生活动起来,并注意安全。体育老师负责本年级班级的场地安排,并对学生的站队、广播操、分散活动进行指导与监督。活动必须由班主任到场负责管理,做必要的技术指导。加强安全防范管理。班主任必须加强教育,引导学生安全、文明、有序的参加活动。如果遇到小型体育竞赛,体育老师必须提前到达比赛场地。各班快速、有序地进入比赛场地进行比赛。遇到阴雨天不能进行正常室外活动时,各班由班主任自行在教室进行室内游戏(器材自备)。

  以上所述是我的一些见解。总之,开发校内课程资源,要遵循实效性、因地制宜等原则,尽可能多地用最少的资金和精力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一切有利于有效达到教育教学目标和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课程资源。只有那些进入课程,与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现实的课程资源。学生通过“大课间体育活动”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培养创新精神;学会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课题的结题报告】相关文章:

课题的结题报告02-15

课题结题报告01-31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03-06

小课题结题报告03-07

【经典】课题研究结题报告01-17

课题结题报告模板10-11

课题结题工作报告07-15

数学课题结题报告12-12

劳动课题结题报告03-17

【合集】课题结题报告模板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