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小城镇调研报告

时间:2023-09-26 07:30:51 其他报告 我要投稿

小城镇调研报告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十分的重要,其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窍门。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城镇调研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城镇调研报告

小城镇调研报告1

  积极稳步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全面实施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更是破解“三农”难题的重要举措。建设好一个小城镇可以带动一批产业,振兴一地经济,富裕一方群众、文明一个区域。建好农村小城镇为提升农村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对扩大农业的土地经营规模,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节约农村用地,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富裕程度,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产品加工,促进农村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开拓农村市场,刺激内需都有明显作用。xx办事处城镇化水平较低,辐射力、集聚效应差。因此,研究、探索我办事处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制约因素、潜在动力和政策措施显得尤为必要。

  一、城镇基本情况

  目前,xx办事处有10建制村,其中有3个为全旗“50强村”,10个村总面积为239.4平方公里,居住人口1.6万人,规模最大的是全胜村,面积49.84平方公里,居住人口1608人,最小的是德富村,面积为11.53平方公里,居住人口586人。在各村建设中,除德富村,因地域、资源的特殊原因,发展缓慢,其余各村建设自20xx年以后发展迅速,以双花村、双胜村、义新村、xx村较为突出。通过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各项服务功能逐步提高。从服务功能和服务体系上看,xx办事处的城镇建设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比较落后。在党工委、办事处的高度重视下,加大了小城镇建设的投资力度及管理力度,使基础设施的建设趋于完善,服务功能得到了加强,但小城镇面貌和建设缺乏特色及个性,发展后劲不足,无持续发展的动力。其余村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变化不大,服务设施及服务功能较为落后,小城镇面貌较差,农村居民的生产方式、质量、生活方式没有实质性转变,小城镇建设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明显。

  二、小城镇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一)建设体制不顺,资金投入少

  由于办事处体制原因,存在建设项目立项难或不予立项的问题,影响制约了小城镇的建设水平。另外,资金扶持力度不大,缺少基本服务设施的启动资金,城镇建设无法进行。

  (二)城镇规划编制滞后,执行不力

  没有进行详细规划的编制,规划不到位,具体表现为:

  1、由于城镇体系规划滞后,小城镇的发展及促进关系模糊,普遍只注重于本地的资源及环境的开发与利用,个别地方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谋求发展,城镇建设没有从经济、人文和环境等方面统筹考虑,政策及资金扶持没有重点,效果甚微,以致城镇建设后劲不足。

  2、有的虽然认识到规划对建设的重要性,但普遍存在精品及特色意识差,规划起点不高,缺乏特色,执行规划不力。

  3、规划实施无监督和管理机制,办事处没有专门的规划管理机构及人员,且管理人员偏少,水平不高,加上规划亦存在随意变动等诸多因素,使规划与实际建设偏差较大,影响了小城镇的建设水平,另外,办事处一级无专门规划建设管理机构,普遍为兼职管理,最终导致了规划与实施的分离状态。

  (三)小城镇建设资金缺乏,建设缓慢

  1、融资力度不够。xx办事处虽然有一些地方资源和特色,但受区位及地形因素的影响,其交通及对外服务、辐射作用较小,同时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宣传力度不够,使融资力度弱化,建设资金缺乏,导致了多数小城镇投资与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2、投资单一。xx办事处非农业人口不足1000人,集聚及辐射能力较差;经济基础薄弱,持续发展的能力较差,而其投资主体主要为当地政府通过土地运作,争取上级资金扶持及银行信贷等模式,其建设资金十分有限,形成了一投资就负债,一欠债就无法建设,无法经营的现状。(四)小城镇管理编制不够,机构不健全

  1、管理体制不顺、资金不足。主要表现在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应有的职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很多上挂部门对下属机构的人、财、物上收,造成小城镇的政府经济、社会管理职能弱化。

  2、小城镇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严重不足,导致开展工作滞后。

  3、管理职责不够明确,管理不到位,没有明确的岗位责任划分及奖惩制度,因管理人员少,不能充分发挥管理和协调作用,执法范围及权限较小,较大地影响到执法水平和执法力度。

  三、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相应的建设管理机构

  小城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由各级党委、政府齐抓共管。各级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应由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总负责。办事处也应建立健全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职能机构或派出机构,以便及时处理一些相关业务以提高办事效率及建设质量。

  (二)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合理确定小城镇布局

  应加快规划编制进程,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在“提质”上做文章,尽快合理地确定小城镇布局及近期建设重点区域。根据城镇体系规划及近期建设规划确定的行政区划调整及重点建设和改造区域,各级领导应以大局为重,统一认识,为行政区划的调整及重点片区的建设创造条件,从而推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集中力量和资金,重点突破,形成品位和特色,防止不讲条件的一哄而起,遍地开花的现象。把引导农村各类企业合理集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服务等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科学规划、全理布局,体现特色,规模适度,注重实效,完善功能,发挥作用。

  (三)培育支柱产业,形成地方特色

  把小城镇建设搞上去,经济发展才是小城镇发展的基础,是小城镇建设最坚强的'后盾和活力源泉。因此,小城镇建设始终把发展经济,培植财源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小城镇建设必须突出发展特色产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了产业的支撑,小城镇发展才会有后劲和竞争力。

  (四)加大改革力度,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滤布在城镇建设中,要与时俱进、立足创新、积极探索,加大改革力度。应深入研究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摸清对小城镇发展的实际需要和主导产业,并以此制定小城镇建设的计划和方案,做到有的放矢,防止出现为建设而建设的现象。小城镇建设要为农业产业创造适宜的软硬环境,为农业生产资料交易和农产品加工、贸易、运输提供便利的条件。同时,不断增强小城镇的吸纳能力,积极引导农民有序转移,推进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五)大力推进小城镇的经济结构调整

  加大城镇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要以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农业提供产前、产后服务的产业为主导,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加工业和农产品专业市场,重点扶持一批利用本地资源带动农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小城镇调研报告2

  20xx年10月22日镇政协活动小组对我镇小城镇建设进行了周密调研,了解了镇小城镇建设的实际状况,听取了一些意见和推荐,从中受到了许多启示。现将此次调研状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现状

  透过调研我们了解到镇今年小城镇建设效果显著。主要表现为:一是集镇卫生环境显著改善,“脏、乱、差”现象初步得到遏制。调查中,无论是路上的行人、商贩还是集镇街道两边的居民,都一致的认为的街道较先前干净、整洁。今年以来,街道居民用心响应镇政府号召,配合政府及时拆除违章建筑、厂篷,镇容镇貌焕然一新。二是城镇管理进一步规范。先后建立和健全了《门前三包制度》、《环境卫生检查评比制度》、《镇“户外广告”管理办法》等一整套制度,对车辆乱停、摊点乱摆等突出问题进行长效管理。每条街道增设了垃圾池,成立城管中队,定时清扫收集清运垃圾,持续镇区内大街小巷全天候清洁卫生。三是居民环境卫生意识不断增强。透过书写宣传标语、出动宣传车、发放致居民一封信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广泛宣传城乡卫生同治的重要好处和具体做法,全镇掀起了城乡卫生同治的高潮。

  二、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中看,我镇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两点:

  (一)规划滞后,跟不上发展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人口的逐步流入,房屋建设出现了任其自由发展,一派无序、杂乱、不协调、缺乏科学性之相。再加上原有规划水平较低,缺乏城镇体系规划和详细规划,跟不上建设发展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突出表现就是建筑房屋参差不齐,各自为阵,缺乏统一、协调。

  (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配套性差

  1目前集镇市场规模过小

  这是在调查中居民反映最强烈的一个问题。由于目前的集镇市场规模偏小,许多小商贩便占道经营、随地摆摊、随意搭建厂篷,由此成为集镇环境卫生“脏、乱、差”的根源。街道两边的居民出于出行方便等自己的利益需要,不满意一些商贩在门前占道经营,许多商贩也饱受“脏、乱、差”之苦,迫切需要政府来来统一划线。

  2道路设施配套性差

  (1)道路高低不平,等级低,路况差。

  从镇政府至集镇十字路口地段,很多地方坑洼不平。

  (2)绿化覆盖率低,绿化树不足,分布零乱。

  在我镇城管中队制定的《镇区“绿化”管理办法》中规定镇区居民户新建房屋实行自主绿化,绿化的树种务必一致,但绿化的树种并未做统一规定,而且执行效果不明显。

  (3)电线杆新旧并立,参差不齐;装备电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线路分布无序。

  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缓慢,使小城镇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吸纳社会资本、人才的潜力较弱,直接影响了我镇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对策和推荐

  (一)高度重视前期规划

  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龙头。规划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小城镇建设的层次和水平,必须要高度重视和尊重。与其它乡镇相比,我镇在规划设计上稍显落后。当前,全国正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市委、县委也十分重视小城镇建设,应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依据本地条件制定出合理、科学的小城镇战略发展规划,把规划设计与城乡同治结合起来,坚持以规划引领发展,开拓小城镇建设新局面。

  (二)大力完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小城镇工业生产、商品流通以及居民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小城镇功能作用发挥的前提,也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的根本保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小城镇基础设施重点主要应做好以下建设工程:建设具有必须规模的集镇农贸市场;硬化镇区内的主街道;改造电线杆和装备电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线路;完善排水、供水工程;依托新建中的文化楼,配套建设宣传专栏、阅报栏,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把文化楼建设成为一个服务民众,扩大宣传的`舆论阵地。

  (三)用心筹措建设资金

  资金问题是小城镇建设的难点和关键,也是制约小城镇发展的瓶颈。因此,务必创新小城镇建设资金筹措的渠道和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坚持“以地生财,以财建镇”的思路,充分利用级差地租,透过对土地使用权的拍卖、出让、转让和出租,筹措建设资金。要加大改革力度,将准经营性和纯经营性的基础设施推向市场。要放宽市场准入制度,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或参与建设镇的公用设施,如农贸市场、医院、校园等。要鼓励能人大户以参加某项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成立公司,负责筹措资金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或项目承包,并对建成后的基础设施进行管理、维护和收费。同时,还要用心探索项目融资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引外商、外资到投资建设,逐步构成“市场主导,多方投资”的新格局。

  总之,就是要摆脱单纯依靠财政的被动局面,建立多渠道、多元化、全方位的小城镇建设投资体系,缓解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

小城镇调研报告3

  为扎实推进我市小城镇建设,全面提高城镇化水平,根据市委点题部署和市政协xx年工作要点,市政协组建以陈达新主席为组长、王能军副主席为副组长的调研组,于xx年4月至5月,采取实地考察、听取汇报和召开座谈会相结合的方式,对本市坝黄镇、万山镇、太平镇、田坪镇、大龙镇、中坝镇、本庄镇、木黄镇、塘头镇、合兴镇、煎茶镇、洪渡镇、官舟镇、寨英镇、孟溪镇、盘石镇等16个示范小城镇进行了专题调研。在此基础上,充分听取相关部门意见,形成此报告。

  一、基本情况

  16个小城镇中,大龙镇、木黄镇、煎茶镇、塘头镇为省级示范小城镇,其余为市级示范小城镇。镇域总面积为2214.61km2,总人口为548152人,人口密度为247人/km2;建成区总面积为41.43km2,总人口为215059人,人口密度为5191人/km2,城镇化率为39.23%;xx年社会生产总值40.69亿元,财政总收入5.2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71.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87.2元。各示范小城镇在地缘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方面各有优势。坝黄镇、田坪镇紧贴消费市场,生态条件好,交通便捷;太平镇、木黄镇、寨英镇、万山镇、中坝镇旅游资源丰富,对外有高速公路联结;大龙镇工业基础好,处于铁路、高速公路枢纽位置;塘头镇、本庄镇、煎茶镇、合兴镇、官舟镇、孟溪镇商贸繁荣、交通便利、特色农业基础好;洪渡镇是乌江航道和铜仁融入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盘石镇地处湘黔苗族群众聚居区核心地带,民族风情、民俗文化、民间绝技资源丰富。

  二、主要成效

  各区(县)及示范小城镇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示范小城镇建设的系列指示精神,按照“特色鲜明、设施完善、功能齐备、宜居宜业”的要求,狠抓规划编制、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和城镇管理,示范小城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城镇规划全面覆盖。依据地缘区位、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各示范镇就小城镇发展定位进行了策划。大龙镇策划打造工矿园区和交通枢纽型示范镇;木黄镇、寨英镇、太平镇、万山镇策划打造旅游景观型示范镇;煎茶镇、塘头镇、官舟镇、本庄镇、合兴镇、孟溪镇、盘石镇策划打造商贸集散型示范镇;坝黄镇、田坪镇、中坝镇策划打造绿色产业型示范镇;洪渡镇策划打造移民安置型和旅游景观型示范镇。普遍完成城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坝黄镇、田坪镇、太平镇、木黄镇、塘头镇、煎茶镇、合兴镇、寨英镇编制了近期修建性详细规划。此外,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在一些示范镇已经启动。如《木黄镇旅游景观概念性规划》、《木黄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寨英古镇保护性规划》、《寨英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等等。

  (二)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以实施“8个1” 、“8+3”或“8+x”工程为抓手,示范镇市政设施逐渐完善,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提升。新建或改造城镇路网100.5公里,建成区面积增至9.59km2;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有序推进,万山镇已正式运行,大龙镇、煎茶镇、官舟镇、塘头镇、本庄镇基本完工;新建或完善敬老院15个,8个投入使用,7个主体完工;新建或完善卫生院16个,投入使用或主体完工12个;新建或完善社区服务中心13个、农贸市场16个、体育场5个、市民广场或公园10个,实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10个,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16个,总面积101.8万m2。

  (三)产业支撑逐渐增强。一是特色农业发展壮大。官舟镇现代高效循环农业示范园投入使用,年产值xx多万元。园区内年产6万吨优质有机肥厂1家,年育肥1000只规模的白山羊繁育场1个,年产饲料5万吨的优质牧草颗粒饲料加工厂1个;建成蔬菜基地800亩、现代烤烟育苗工场50亩,镇内有5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塘头镇建成关中坝国家级葡萄产业园基地5000亩,计划投资5000万元的芭蕉有机农产品基地,已完成投资1000多万元。本庄镇烤烟产值突破1000万元,蛋鸡养殖园区提升为省级示范园区。木黄镇在巩固茶叶、烤烟、养殖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建成以食用菌为主导产业的省级高效农业示范园,规模达到xx万棒。煎茶镇规划烟草农业基地2.5万亩,培育养殖大户156户,种植优质牧草2万亩、天麻5万平方米,发展茶园1.5万亩,前胡、太子参等中药材连片种植均在xx亩以上。盘石镇已建成3000多亩人工草场,引入梵净牧业、大哥大牧业、希望集团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种草养畜。二是工业发展势头较好。大龙镇推行“以城带产、以产促城、产城互动、产城一体”发展模式,xx年招商引资项目53个,签约资金34亿元,到位资金30.72亿元,建成标准化厂房19.5万平方米,现有工业企业160多家,实现产值112.6亿元。万山镇建成张家湾汞化工产业园,入园规模企业达到15家,实现年产值12.8亿元。田坪镇三湘药业、医用氧生产和精米加工、御园春食品等生物医药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落地建成,建丰液压机机械制造厂、建安混泥土工程、甲硫基乙醛肟项目即将建成投产。

  (四)管理能力明显提升。一是设立机构,建设队伍。16个示范镇均成立了规划建设管理所,落实工作人员52名,解决了办公场所和工作经费。全市举办3期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培训班,培训相关干部458人。从小城镇建设的长期经营出发,市政府委托职院连续5年定向培养600名建工专业高职生,xx年、xx年已分别完成150名招生计划。二是综合整治,改善面貌。如塘头镇出台《镇容和环境管理实施办法》、《户外广告管理办法》、《垃圾管理办法》、《烟花爆竹燃放制度》等城镇管理制度,组建城管中队、消防支队等管理队伍,配备了垃圾清运车、城管监察车、消防洒水车、治安巡逻车,推行住户卫生“三包”管理,依法开展了“乱停乱放、乱搭乱建、占道经营”专项整治活动,城镇管理实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在近两年示范小城镇建设实践中,各级加深了认识,积累了经验。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一是建立了“政府推动、政策扶持、市场运作、严格考核”的推进机制。各区(县)成立了以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的示范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有政府分管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示范小城镇联席会议制度,全面加强指挥调度、综合协调和要素统筹。如印江县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项目资金统筹办公室,对财政资金进行整合,支持小城镇加快发展。各区(县)普遍出台支持示范小城镇建设的实施意见或方案,从用地指标、资金安排、干部配置、部门帮扶等方面予以支持。推进市场运作,xx年16个示范小城镇招商引资项目102个,签约资金96.18亿元,到位资金42.31亿元。印江县采取异地bt模式融资1.5亿元,加快了木黄镇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建立了“按月调度、季度检查、半年通报、年度考核”的跟踪督查和考核推动机制,营造了“比学赶超、增比进位”的竞争发展氛围。

  二是探索了“规划先行、路网拉开、项目推动、建管并重”的建设路径。各区(县)和示范镇党政领导能够认识到,通过加强规划解决城镇空间布局、发展时序和避免无序建设、重复建设的问题,敢于聘请高资质、高水平专家设计论证,舍得在规划上花钱。通过拉开路网,以新区建设促进老城疏散。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完善市政设施,强化公共服务,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坚持建管并重,通过改变镇容镇貌、提供公共服务,营造良好人居和创业就业环境,16个示范镇新增小微企业38家,新增城镇人口3426人,促进了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

  三是市级层面作出了促进城镇建设长期健康发展的一系列重要制度安排。如: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国有土地熟地出让,不仅延长土地增值链条、为城镇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更有利于掌握城镇发展的主动权,改变由开发商牵制城镇规划的被动局面;规划和土地审批一支笔,不仅有利于规划的实施、形成城镇风貌,更有利于控制开发商的圈地行为;开发城镇地下空间,不仅有利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也有利于增加城镇绿地面积。

  三、问题和困难

  (一)思想认识不够。一些地方没有从全局的高度去认识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意义,主动发展意识不强,简单地认为小城镇建设就是搞“8个1”、“8+3”和“8+x”工程,存在被动应付考核的现象。

  (二)规划布局不优。有的地方城镇功能定位模糊,选项较多,重点不突出;有的地方城镇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不相衔接;有的地方缺少对外交通、城镇路网、市政设施和公用事业等专项配套规划;有的地方修建性详规编制力度不够,建筑风格不统一;有的地方规划实施不好,规划仅仅用来应付检查,而不是引领小城镇建设。

  (三)建管水平不高。有的地方路网不发达,只有主干道,没有次干道和支路,“一条路、两排房”,“路即是街、街即为市”的现象还较突出;交易市场、停车场、公共厕所、垃圾收运等设施建设滞后;“两违”建筑突出,农贸市场闲置,占道经营普遍,卫生保洁不够,城镇管理水平不高。

  (四)要素保障较难。土地指标不能满足建设用地需求,为了完成建设任务,有先上车后补票的情况。资金筹措难度大,民间资本参与建设的积极性还没有调动起来。城镇规划管理和建设人才少,不适应小城镇加快发展的需要。

  (五)推进亟待发力。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100个示范小城镇改革发展的十条意见》(黔委厅字﹝xx﹞68号文件,以下称省委《十条意见》)尚未落地,扩权强镇要求落实不好,权责不对等;区(县)政府协调统筹力度不大,部门政策、资金、项目向示范镇倾斜不够,帮扶作用不明显;考核指标设置不尽合理。示范小城镇基础不一,有的存量多,有的`基础差,但考核指标却没有太大区别。如考核“8个1”或“8+3”建设内容,对存量较多的示范镇,即便增量小,也会有个好的考核结果,这就形不成足够压力;而没有存量或存量少的示范镇,即便增量多,也难以取得好的考核结果,这就容易挫伤积极性。

  四、几点建议

  (一)强化宣传培训,增强思想自觉。各级党委政府都必须认识到,城镇化是非农产业向城镇集聚、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其建设内容不局限于“8个1”、“8+3”和“8+x”工程,涉及到城市设计、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的各个方面,以及进城农民居住、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系列问题,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是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是我市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

  (二)突出功能定位,着力规划布局。坚持“先策划后规划、先规划后建设、先环境后建设”的思路,着力推进示范小城镇规划布局。一要系统策划。以国家、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市“两区一走廊”战略布局为总要求,结合自身的地缘区位、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明确城镇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二要完善规划。注重规划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推进示范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使之与城镇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机衔接;着手产业发展、对外交通、城镇路网、市政设施和公用事业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加大详细规划编制深度,把规划落实到每一个地块,以详细规划引领城镇风貌建设,打造个性特色小镇。三要科学布局。坚持节约集约原则,建设空间规模适当、建筑密度合理、功能组合科学、物理形态紧凑、边界自然增长的紧凑型小城镇,避免散乱和无序。四要狠抓落实。加强规划宣传,强化规划执法,严惩违法行为;建立规划实施抽检制度,及时发现、纠正违规行为,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三)优化建设思路,提高建管水平。一要提高路网建设起点。既要建设主干道,又要建设次干道和支路,改变“一条路,两排房,以路为街,以街为市”的状况。二要优化建设开发时序。地面路网体系和地下管线通道要同步推进,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同步实施,交易市场、停车场、公共厕所、垃圾收运设施等优先建设,其它公用事业设施要注意轻重缓急、统筹安排、逐步配套。三要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在城镇建设中要防止破坏山体、污染水体行为,建成一批山体公园、湿地公园,着力建设绿色小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四要加大城管执法力度。依法开展违法建设、占道经营集中整治,积极引导入市经营,建立卫生保洁常态化机制。

  (四)方法灵活多样,强化要素保障。一要加强用地保障。每年从上级下达的建设用地指标中,安排一定数量用于支持示范镇发展,并拿出一定份额用于经营性土地招、拍、挂;支持示范镇整合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保障房建设工程、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地质灾害点整体搬迁工程等民生项目和重大交通水利设施建设项目,用活“美丽乡村.四在农家”六项行动计划和“5个100工程”政策,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城镇建设用地与农村用地指标,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向示范镇倾斜;推行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规模减少,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城落户数量挂钩,促进节约用地;尽快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二要破解资金难题。建立土地增值机制。支持示范镇设立土地收储中心,牢牢掌控城镇用地一级市场,适量适度投放土地二级市场,实行熟地出让和额度控制,确保国有土地增值。开辟民间资本投资渠道。一些地方民间“高利贷”、“非法集资”等问题突出,既反映了融资难的问题,又反映了社会闲置资本缺少投资渠道的问题。如何将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与闲置的社会资本有效对接,变“非法集资”为“合法融资”,山西省灵石、襄垣、武乡等县组建城镇化建设基金的做法值得借鉴。主要做法是:政府主动对接资本市场,发挥政府资金的种子作用,吸引本地民营企业家和社会资金,发起设立城镇化建设基金(混合私募基金),由私募基金公司与政府国资公司共同组建基金管理机构,负责城镇化建设基金的投资运营;政府在基金管理公司的协助下,对城镇化建设项目进行完善提升,形成可行的投融资“项目包”与基金和金融机构对接。改变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将补助小城镇建设的资金直接注入有实力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发挥担保资金的杠杆作用,从而放大融资规模。推行土地入股模式。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既减轻政府融资压力,也能增加失地农民收益。以项目争取上级资金。加大项目编报力度,如编报小城镇对外交通联结和过境公路改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河道治理项目,等等,有项目,就有资金。三要抓好队伍建设。通过内部调剂的方式,适当增加市和区(县)规划、住建部门编制和人员,按要求配齐小城镇规划和建工专业人员。在定向培养建工人才的基础上,返聘一批身体尚好、现已离岗退休的专业人才,以解燃眉之急。

  (五)推动政策落地,强化责任监督。以推进扩权强镇为抓手,出台《关于推进扩权强镇工作的意见》,使省委《十条意见》得以落地,强化示范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增强其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一是赋予规划建设管理权。示范镇规划建设管理站(所)根据县级规划主管部门委托,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负责确定镇辖区建设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条件;核发镇辖区建设工程的规划许可证;核发村庄规划区内建设工程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负责本辖区违法建设的查处和集体土地范围内的房屋登记发证工作。二是下放行政审批和执法权。简化项目审批服务环节,需报国家、省和市投资主管部门审批、核准或备案的项目,由示范镇人民政府办理预审,报县级投资主管部门“见文行文”,予以转报;其他项目由示范镇办理备案预审,报县级投资主管部门“见章盖章”,予以备案。按照“统一签订委托协议、统一规范操作流程、统一组织业务培训、统一授牌授印”的要求,在城管、环保、劳动、安全生产、食品安全、工商、住建、国土局、水务等领域,依法委托示范镇行使部分县级行政审批和处罚权,并成立综合性执法机构具体处理相关事宜。所有下放、委托给示范镇的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一律进入便民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三是扩大人事管理权限。示范镇党政主要负责人按副县级高配,辖区内各部门,除上级有明确规定外,实行属地管理。垂直部门派驻到示范镇的机构及主要负责人的考核纳入镇考核体系,接受镇党委的统一领导。示范镇可在核定的机构、编制、领导职数范围内根据需要自主设立机构,不要求上下对口,镇党委对镇管中层干部在编制数内具有考察、任免权。四是增强财政保障能力。按照发展优先、区别对待原则,根据示范镇职能范围扩大、城镇建设任务加重的实际,提高示范镇财政分成比例。在镇域内发生的各种税费收入,划归区(县)的,全部或部分返还给示范镇。镇域内土地出让净收益实行全额返还,用于示范镇基础设施建设。市和区(县)直部门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加大对示范镇建设的支持力度。示范镇符合条件的产业、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项目,优先列入区(县)政府的重点建设项目。五是加大部门支持力度。将省委《十条意见》中所涉及的部门作为责任部门,督促责任部门拿出具体贯彻方案,界定支持范围,列出任务清单,明确承诺事项,落实分管负责人和承办联络人,经市和区(县)政府审定同意后,由部门行文下发,统一汇编成册,方便各示范小城镇对接,推动建立“1+n”政策支持体系。六是严格目标管理考核。将考核对象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考核各区(县)政府。重点考核相关政策、项目、资金的协调统筹和扩权强镇各项要求的落实情况,增强区(县)党委政府责任感。第二层,考核示范小城镇党委政府。坚持共性指标与个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差别化考核。共性指标,基于建设、管理在内容和要求上的一致性而设置,比如地面路网体系与地下管线通道同步建设,或治理脏、乱、差,这些要求是一致的,是每个小城镇必须完成的事项;个性指标,基于基础不同,或发展重点不同,其建设内容和时序上有差异而设置,应以增量业绩进行评价,推动建立“公平公正、比学赶超、增比进位”的竞争发展机制。第三层,考核市和区(县)责任部门、帮扶部门。重点考核责任部门执行支持方案和帮扶部门落实帮扶任务的情况,使部门项目和资金向小城镇倾斜,促进小城镇增强产业支撑、完善基础设施、实现功能配套。

  此外,建议市政府组建专门班子,全面启动大龙开发区申报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相关工作。

小城镇调研报告4

  全省领导干部会议,市委八届九次全会,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和谐创业,加速崛起已经成为省市的发展主题、工作主线、民意主流;也带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发展是崛起之本,创业是发展之源,和谐是创业之基。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新任务,在认清当前干事、创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引领全民和谐创业,实现富民强县。要实现这个目标,有方方面面的工作要去做,有许许多多的问题要解决。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解决我县富余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和创业问题。我县经过这几年的高速发展,社会、经济各方面获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但是由于我县基础薄,起点低,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人口仍占据主要地位。这些人的就业、创业问题没有解决,富民强县就无从谈起。而要解决这个问题,要做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就是加快小城镇建设。

  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力,使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即使土地回报率很高,收入总量也难以有较大增长。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小城镇地处农村,农民进入小城镇,比进入大中城市的社会成本要低的多。促进农业人口转为城镇人口,即减轻了大中城市的压力,又有利于城镇化的长远发展。

  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工业化进程。一方面,随着农民不断向小城镇转移,土地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有利于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推动农业先进科学技术的运用和普及,促进农业转向集约化经营,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小城镇建设可拉动建材、建筑、家电、家具等行业发展。人口的集中使乡镇企业产品有更多的销路,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企业发展的同时又为城镇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20xx年我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为23.7。造成我县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的直接原因就是我县城市化水平低,不能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条件和相应的产业载体。没有城镇,就没有人口的聚集,也就没有第三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我县在小城镇方面取得不少成绩,像x、y、z、m四重镇建设和发展可以说是成绩显著,有目共睹,积累了许多方法和经验。我们先来看看李渡的城镇建设:

  x镇在城镇建设方面走在全县的前列.x镇,镇域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镇域总人口49829人.20xx年国内生产值33亿元,工农业总产值9.42亿元,区域财政收入20xx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69元.城镇建成区面积近2平方公里,人口近2万人,成为a县的经济重镇,跨入全省百强乡镇行列,今年6月份被省建设厅确立为省级重点示范镇。李渡镇在加快小城镇建设主要做法:

  1、科学合理,准确定位,高起点规划小城镇世纪。1986年,x镇聘请市规划设计院专家在全县率先编制《1987-20xx年x小镇建设总体规划》;20xx年聘请省城乡规划设计院专家编制《20xx-2022年x镇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20xx年省、市专家组评审和县政府批准,新规划把x的远景定格为镇区面积5.38平方公里、镇区人口36000人的现代化历史古镇、工贸强镇、旅游重镇、江南名镇.20xx年,请南昌大学设计专家进一步对世纪大道、李桐渠、医疗器械城、文化广场进行了控制性详规,为今后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创新机制,多元投入,高标准建设小城镇。创新融资机制,多元化筹措城镇建设资金。一是土地生一点。二是财政挤一点。二是争取上级政策拔一点。四是向外引一点。五是民间融一点,六是群众自愿情一点。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小城锦载体功能。投入6000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四通一平,建起了两座大桥,贯通硬化了近30公里主次干道,镇区形成了三纵三横的道路网络,开通4000门程控电话,完成了日供水量5000吨的自来水工程。

  树立精品意识,打造城镇亮点:20xx年,兴建世纪大道;20xx年,对城中湖鲤湖进行了清淤整治和绿化、美化、亮化,使其成为休闲娱乐场所;20xx年,对主干道李渡大道、世纪大道和工业园区实施了绿化、美化、亮化,20xx年,我们将着力对世纪大道、李桐渠进行硬化改造和美化、亮化,使之成为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景观带。

  3、严格规范,提升品位,高效能管理小城镇。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的小城慎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建立了村镇规划管理办公室,严把审批报建关,推行一书二证报建程序;设立专职保洁员,实行动态评估,落实责任制,聘请老干部为义务监督员,4、依托优势,主攻工业,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立足工业基础优势,坚定不移地突出工业主导地位,着力发展优势产业和培植骨干企业?促进土业快速发展,一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规划了占地面积6000多亩的三个工业园区,引进园区企业72家;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xx年共引进项目8个,达成投资意向项目4个,其中省外项目7个,合同资金123亿元,实际到他资金l900万元,出口创汇110万美元。

  三是着力培植发展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了李渡烟花集团公司、江西益康医疗器械集团公司、江西锦胜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李渡酒业有限公司为主体四大骨干企业,形成烟花鞭炮、医疗器械、白酒三大产业。

  x镇的小城镇建设是成功的。但是其他乡镇特别是那些经济基础薄弱的乡镇城镇建设不尽如人意,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1、镇财政困难、基础设施欠帐多,拖了城镇建设后腿。现行财政体制使乡镇财政仅勉强保证公教人员人员工资,无力再搞建设。城镇供水、排水、供热、环卫、防洪、路灯、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明显滞后。出现了家家打小井,户户上锅炉,路上倒污水,处处放垃圾的局面。

  2、城镇建设盲目攀比,不结合本乡镇实际,搞形象、政绩工程,没有量体裁衣、看菜吃饭,摊子铺得大,财力跟不上,最后收不拢。导致城镇建设,有头没尾,虎头蛇尾。

  3、建镇时间长,旧城区改造量大,拆迁成本高,土地价格一时又上不来,影响了建设进度。

  通过对x镇城镇建设成功经验和其它乡镇存在问题总结,对今后小城镇化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小城镇建设要准确定位,小城镇建设必须以产业为依托,增强小城镇的综合经济实力。产业是立镇之本,产业是兴镇之基。只有产业的发展和推动,城镇的规模效应、聚集效应才能实现。李渡镇就是依托三大产业,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发挥它们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

  因此,要先研究产业主体,靠什么立业才能把小城镇支撑起来,要突出特色,不能千篇一律。像南台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促进小城镇经济发展。再如罗溪可以依托资源优势和农产品优势建设交易市场,努力培育具有一定规模和集散能力的农产品、工业品市场,发展商贸,搞活流通。

  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强小城镇发展的后续动力。要把小城镇建设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大力培育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促进小城镇经济发展。

  2、鼓励乡镇走市场运作,多元投资,经营城镇的道路。同时,要强化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多渠道、多元化、全方位的小城镇建设投资体系,通过存量资产置换、出让公共设施经营权、财政贴息贷款等途径,吸收社会投资和外资,来筹措小城镇基础建设的资金,以缓解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加快城镇水、电、路、气、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在基础设施上要做到资源共享、设施共建、产业共树、环境共保、防止各行其是,重复建设,以最大限度降低开发成本。

  3、结合实际,科学地制定建设规划。规划应适当超前,立足于高起点、高标准、重科技合理布局,一步到位,建设可分期进行,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规划一经确定,就要严格执行,不能随意改变。在制定建设规划时,要把小城镇建设目标与本地可持续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发展,注意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重视城镇特色的研究,突出地方特色和风格,将特色风格和现代气息有机结合起来。

  4、集中力量重点抓好v、x、f、s、d几个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较大的建制镇的小城镇建设,使之尽快完善功能,聚集人口,将其建设成为规模适度、规划科学、功能健全、环境优美、各具特色、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

  5、精细规划培育几个生态、旅游型,交通枢纽型,特色农业型袖珍小城镇。像南台具备旅游开发潜力,池溪有交通区位优势等,小乡镇要善于利用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扬长避短,走特色兴镇之路。

  党的十六大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强调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我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按着这个要求,我们要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按照:水是城之灵,绿是城之魂,文是人之品,人是城之本的理念,把城镇建设与发掘文化特质,打造产业特色,凸显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打造一批工业主导型、市场贸易型、交通枢纽型、历史文化型特色小城镇,构筑全民和谐创业的平台,为实现富民强县这个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城镇调研报告5

  按照县发改委下发的关于开展支持发展小城镇专题调研提纲的要求,我镇组织力量利用两天时间对发展小城镇、农民工向城镇积聚情况进行了周密的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城镇建设现状

  xx镇位于xx县西北部,两市三县交界,总面积59平方公里,人口3.5万,辖58个行政村,是省级中心镇、全市小城镇建设试点镇。

  (一)城镇建设

  近年来我镇将城镇建设作为重头戏来抓,坚持以规划引领发展,不断提升城镇的承载和服务能力。在建设过程中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统一规划图纸,一条街道一种风格、一种情调。构筑起“三纵四横”路网框架,建成区从0.3平方公里扩展到1.5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七街一城一市一园”的城镇格局;同时对城镇东、西、北三个出口进行改造,形成了“四季长青,三季有花”的景观效果,明显改善了城镇面貌。在城镇建设中,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先急后缓、突出重点,以人为本、实用为上”的原则,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建设了建筑面积260平方米的为民服务大厅,实行一站式办公,极大的方便了群众办事;投资280余万元建设了xx镇中心敬老院,五保老人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供养目标;投资1635余万元实施了村村通自来水工程,使全镇居民都用上了优质自来水;投资200余万元的xx汽车站竣工通车,方便了群众的出行。同时,对xx中学、xx卫生院、仁和园、文体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城镇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城镇管理

  城镇发展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为改变小城镇“重建轻管”、“有硬件,无软件”现象,我镇注重管理方式、观念、制度和机制创新,积极推进小城镇管理由“乡村管理型”向“城镇管理型”转变。制定出台了《xx镇小城镇管理办法》,与城镇居民、经营业户签订了门前“五包”协议,使城镇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编发了小城镇管理“三字经”,营造出了浓厚的舆论氛围。成立了卫生保洁和绿化队伍,筹资10万余元购置了专业洒水车,实现了城区保洁的专业化和经常化。

  二、城镇建设对农民工向城镇聚集的作用

  我镇把城镇经济作为发展重点,精心经营城镇,大力聚集和培育产业,努力推动农民工就业。一是形成了服务“三农”的窗口。完善的设施、良好的环境,加快了人口集聚,目前城镇人口达到8000多人;初步发展起来的商贸服务业、加工业,极大的方便了群众的工作与生活;健全的民生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辐射周边”、“惠及百姓”。二是搭建起产业集聚的载体。我镇形成了生资批发、建材批发、生猪购销等市场。“全天候”商贸城的建成使用,为城镇商业发展增添了活力,目前镇区各类工商业户发展到400多家,增加就业岗位1000余个。充分发挥镇农民工创业园基础设施基本完备的优势,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积极引进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

  密集型企业,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家门口就业。目前城镇企业发展到22家,形成了金属铸造、足球加工、家具生产、服装加工、毛衣针织、纺织等支柱产业,产业支撑更加有力。三是构建起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平台。扶持创建了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充分发挥外出打工农民技术、资金、经验丰富和有一定信息渠道的优势,广泛开展就业创业宣传,组织实施技术技能培训,多层次、广渠道、全方位提高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本领,激发农民工创业热情。目前我镇农民工返乡创办企业6家,吸纳农村劳动力500多人。四是建设城镇居住新模式。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今年在镇政府驻地正式启动了农民新社区建设项目。农民新社区根据城镇聚集的需要,坚持“尊重民意、规模开发、集约用地、典型示范”的原则,规划建设新型农民住宅84套,目前一期28套农民新居主体完工,道路、供排水、绿化、照明等基础设施正在加紧建设。农民新社区建成后不仅可集聚人气,更为农民改善居住环境提供了典型示范。

  三、关于支持小城镇发展、推进农民工向城镇积聚的体制政策建议

  (一)合理的'宣传引导。大中城市具有强大的的劳动力集聚效应,小城镇发展上比较弱势,政府在要正确合理引导,鼓励农民工向城镇转移。一是思想引导。加强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的政策宣传,营造小城镇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政策引导,不仅要放宽各种政策限制,还要结合实际出台农民工返乡创业、金融、土地等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农村劳动力就近向小城镇转移,在小城镇就业甚至于安家落户。三是信息引导。在城乡之间搭建“劳务信息平台”,通过建立健全劳务输出体系,提供劳务信息,拓宽农民在小城镇的就业领域。

  (二)加大投入。通过完善城镇功能,丰富城镇文化,搞活城镇市场,进一步缩小城镇与大中城市生活环境的上差距,吸引农民向小城镇转移。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水电路配套,通信快捷,功能齐全,设施完备,与周边农村和大中城市交通便利;参考经济适用房建设政策,鼓励城镇建设适宜农村、经济节约、规划合理的农民新社区,让就近转移的农民居者有其屋。二是加大招商引资投入。结合地方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有优势、有特色、有市场前景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以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为抓手,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家门口就业,促进农民增收,聚集城镇人气,壮大城镇规模。

  (三)提供制度保障。应从解决农民工进城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在政策和制度层面上对小城镇的发展进行必要支持和保障。同时,加快小城镇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经济由市场调节,社区向农民开放,城乡统筹就业率先在小城镇启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民免除后顾之忧,为城镇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促进农民与小城镇的融合,推动小城建设更快更好的发展。

小城镇调研报告6

  一、小城镇建设基本情况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立足交通区位和资源优势,坚持“规划先行、突出重点、统筹推进”的原则,全面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定位小城镇功能。按照高档次、高标准、超前规划的总体思路,投资8万元,邀请北京北方设计研究所编制完成了镇域总体规划,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二是统筹协调,全面抓实繁荣发展明珠商城工作。重点实施了陈庚街、杏林街南延工程和明珠路升级改造工程。陈庚街南延工程全长268米,宽12米,正在进行道路硬化,南部路面现已硬化完毕,沿路两侧建成商铺150间,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所有商铺已全部预售完毕。杏林街南延工程拆迁工作正与相关单位积极协调,施工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完成。明珠路升级改造工程已全面完成,共铺设便道3500平方米,安装路灯14盏,中华灯2座。三是示范引导,统筹推进新农村社区建设。目前,占地60余亩的明珠社区一期工程1—5号住宅楼已交付使用;6—8号楼已完成100套单元房主体工程建设,目前正在扫尾。9—13号楼共270套单元房,第五层正在封顶。道路硬化、地热供暖、给排水、绿化亮化等配套设施建设已经完成。

  二、存在问题

  1、基础设施陈旧,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仅靠镇财政投入难度较大。

  2、市场管理机制不健全,自我运行能力不足,明珠商城管委会作用发挥不明显。

  3、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难以建立。

  4、明珠商城无鲜明特色,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明显。

  三、下步工作打算

  1、制定完善明珠商城建设规划,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着力打造特色鲜明、分类清晰、功能完善、形成规模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2、由镇党委、政府牵头,成立商城自治管理机构,吸收部分商户业主共同参与,加强市场日常管理。

  3、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商城内交通、排水、照明、卫生等基础条件。

  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外地客商投资,打造规模化专业市场。

  5、进一步整合商城内闲置土地,合理开发利用,避免资源浪费。

  6、引导商户经营项目集群发展,科学分行划市,建设多条特色经营街道。

  四、几点建议

  1、县委、县政府协调有关职能部门积极向上争取小城镇建设配套资金,解决资金投入难题。

  2、加大对非法、违章建筑打击力度,赋予乡镇执法权限。同时,在建筑方取得土地使用资格的基础上,赋予乡镇办理开工建设证明、规划许可证权限,为商城内土地开发、设施建设提供便利条件。

  3、协调物价部门为乡镇办理执法证明,为建立环境卫生治理长效机制提供法律依据。

  小城镇建设情况

小城镇调研报告7

  小城镇发展作为“夯实底部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快我省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我省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方面的调查研究,分析我省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的现状、问题和原因,探讨科学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的路径和措施,将对我省小城镇在就地就近低成本安置农村人口方面充分发挥作用有所裨益。

  一、四川省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的现状

  据统计,XX年四川省常住人口805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367万人,乡村人口4683万人,城镇化率41.83%,比上年增长1.65个百分点。全省县城及县城以上的城市吸纳的人口约2730万人,对城镇化的贡献率为34%;小城镇吸纳的人口约636万人,不到城市(主要指县城及县城以上的城市)人口的1/4,对城镇化的贡献率仅为8%。

  目前,四川省存在“半城市化”现象,针对农村村民不愿意进城影响因素调查统计显示,13%的村民因为户籍制度而不愿意进城,71%进入小城镇的农村村民仍属于农村户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城镇人口和非农人口计算的城市化率之间的差值逐步增大,表明四川“半城市化”现象越来越明显。

  二、小城镇对吸纳农村人口的作用

  (一)加快小城镇发展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先决条件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加快小城镇发展,正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要求相契合,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先决条件。

  (二)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可实现“就地、就近、低成本”转移,促进城镇和谐发展和生态宜居

  小城镇作为吸纳农村人口的主要平台,较大中、城市而言,具有对农村人口就业素质需求相对较低,迁移距离较近、生活成本较低等特性。因其低门槛,较易融入,使其吸纳农村人口的作用日益凸显。农村人口转移至小城镇可有效降低其进入大、中城市的就业风险及消耗成本。并且有效缓解大中城市因外来流动人口过多,造成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不足等情况。随着小城镇不断吸纳农村人口,促使小城镇的发展与建设,其自然的生态景观和完善的配套设施,将会使城镇更加和谐发展和生态宜居。

  (三)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是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有效手段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现象普遍化,“留守儿童”、“空心村”“临时夫妻”等社会问题引发不少社会的关注。而这些问题的症结正是由于打工目的地与务工者原居住地相距甚远,夫妻聚少离多,子女不能亲自抚养等因素造成的。而小城镇就近吸纳农村人口,将会有效解决务工者进大城市务工来带的一些列的社会问题,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负面影响。

  (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符合农民意愿

  通过实地问卷调查统计,50%以上的村民愿意搬离农村,转移进入城镇,其中,意愿搬迁进入本镇的村民占意愿搬迁村民的比例为71%。愿意去往大中城市居住的村民所占比例较低,仅占愿意进城村民的4%,绝大多数村民选择居住在当地小城镇,首先因为村民文化水平低,在大中城市缺乏就业竞争力;其次乡土情结较重,对地方归属感和人际关系的依赖,也决定了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更有优势。

  三、四川省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小城镇扶持政策措施不足

  小城镇发展的扶持政策措施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缺乏城镇建设资金,由于小城镇自身造血功能不足,相关税收均上缴县级财政,小城镇建设资金基本依靠项目资金xx县级财政下拨,数量较少,不能很好的满足城镇建设需要。镇级财政属报账制,县级财政的自身建设资金已捉襟见肘,因此对小城镇建设支持力度不够,导致小城镇规模、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综合效益较低。二是小城镇土地投放指标不足,现有的小城镇发展用地土地指标非常少,主要消化以前剩下的土地指标,在下达的指标中,90%以上的土地多用于进行小城镇房地产开发建设,而对社会公益性设施土地建设投入不够,导致功能布局不合理。三是多数小城镇规划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分散,配套程度较低。如沿公路设市场、沿途乱设摊点,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交通;乡镇工业与居民区相互混杂,相互影响。

  此外,小城镇建设中仍存在一些政策和体制障碍,而这正是制约着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因素。如农村土地流转、小城镇劳动者权益维护保障、城乡户籍等制度尚未完善。受上述影响,农村非农劳动力就业大多都采取半工农的形式,即就业者“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劳动力只“流动”不“流转”,从而导致无法真正的城镇化。

  (二)产业支撑力较弱,结构不合理,就业岗位较少

  我省多数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多为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农副产品初加工、建材等技术含量低,规模较小的行业,竞争力较弱。由于第二产业在小城镇产业结构中所占比例偏低,没有较多的就业岗位,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导致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不足,因而消弱了通过就业实现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作用。

  (三)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低,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

  90%的小城镇缺乏相应的规划建设专业技术人员,对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日常管理不到位。小城镇建设管理效率低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基本上没有规划建设的专业人才。导致城镇建设多是“小而全、小而散、小而乱”的现状。二是小城镇管理的组织机构不健全,即使有相应的机构也因为身兼数职而形同虚设,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管理,更多的是陷于事务性的管理。三是相关配套政策没有跟上,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镇级部门没有执法权,县级部门又往往受到人力物力的限制,无法直接对于小城镇进行管理,造成了“县管不了、镇无权管”的现象比较普遍。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受自身素质的制约

  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不高,以初中学历为主,占58.94%,其次为小学及小学以下,占23.67%。进城务工只能局限于劳动强度大、就业面窄的体力劳动,小城镇可以提供创业的平台,但是更多的进城务工农民无法胜任。

小城镇调研报告8

  我处于5月下旬先后到全省18个重点示范镇、10个文化旅游名镇进行调研,深入到重点示范镇新区、老镇区、社区和文化旅游名镇的街区,多次与县、镇、村干部座谈,了解建设发展情况,认真倾听干部群众意见,提出了今后加快小城镇的思路和推进措施。

  一、我省小城镇现状与特点

  目前,全省共有1119个建制镇,建成区面积1035.97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501.33万人。xx年末,全省建制镇建成区完成投资90.53亿元。人均道路面积8.62平方米,排水管道暗渠密度3.96公里/平方公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0.48平方米,人均日生活用水量61.59升,用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分别达到55.5%、16.1%。全省累计建成镇污水处理厂28座,日处理能力达到0.58万立方米,累计处理水量165万立方米。建成运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20座,日处理能力823吨,累计无害化垃圾处理量达到31万吨。

  (一)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重点小城镇

  近年来,陕西许多小城镇加强对自身资源的开发利用,涌现出一批有产业发展前景、经济发展快、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小城镇。目前,陕西省有全国重点镇68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个、全国特色景观名镇3个、陕西省重点示范镇35个、31个文化旅游名镇(街区)以及84个市级重点镇。这些镇基本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人口规模、区位条件等,全省初步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二)小城镇以交通干线为主轴呈带状分布

  自1990年后期,我省开始高速公路的大规模建设,xx年-xx年的十余年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由348公里增加到3000多公里,是xx年前的10倍。同时铁路、机场等交通枢纽建设也进入高峰期,西安为轴心一小时经济圈已扩大到周边半径为100公里内的30多个县区,西安3小时经济圈已扩大到陕北、陕南的延安、汉中、安康。交通设施的便利,加快了一大批原先交通闭塞的小城镇迅速形成。全省小城镇分布多为“两轴”、“两带”为主轴呈带状型。“两轴”,即陇海铁路(沿渭河)和连霍高速公路沿线东西向城镇发展主轴,西包西康铁路和包茂高速公路沿线南北城镇发展主轴;“两带”即陕北长城沿线城镇和陕南十天高速及阳安线城镇发展带。

  (三)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xx年,为加快推动全省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省政府在全省确定31个重点示范镇,按照城乡政策一致、规划建设一体、公共服务均等、收入水平相当的要求,模块化规划、标准化建设,从资金、土地、机制、人才等方面予以支持,力争通过3—5年时间,将31个重点示范镇建成县域副中心,为农民进城落户及创业搭建平台,示范引领全省小城镇发展。两年多来,31个重点示范镇累计开工及建设项目1441个,完成投资229.5亿元。镇区建成面积扩大14.8平方公里,提升全省城镇化水平0.4百分点,建设市政道路201公里,垃圾处理场17个,污水处理厂16个,学校30个,医院8个,幼儿园18个,文体中心24个,休闲广场16个,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

  (四)人口和劳动力吸纳规模不断增大

  xx年与xx年相比,全省建制镇镇区人口从120万增加到439万人,增长了2.6倍;镇区面积从46322公顷增加到103596公顷,年均增长11.3%。据初步统计,两年来31个重点示范镇共吸纳进镇人口15.38万人。

  (五)形成一批镇域产业园区

  镇域相续建成的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物流园区吸引了一大批企业落户,带动了旅游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拓宽了就业渠道,促进了农民增收,成为农民进城落户、创业的重要平台。特别突出的是,锦界工业园入驻企业68家,xx年工业共产值60亿元,吸纳就业1.3万人;西吴工业园入驻企业12家,20xx年工业总产值40亿元,吸纳就业1万人;沙河子镇工业园入驻企业8家,xx年工业总产值达14.8亿元,吸引就业0.47万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规模总体偏小。建制镇平均人口规模4851人,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4,人口不到1万的小城镇占到城镇总数的85%,70%以上的建制镇建成区面积小于1平方公里。

  (二)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建制镇功能普遍不完善,全省建制镇的人均市政公用设施的全国的56.16%;xx年全省建制镇市政设施投入人均仅649元,仅相当于城市的17%。多数建制镇仅有1条主要的商业街道,与大中城市的设施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就陕西省而言,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政府有限的'财政投入是主要来源。小城镇缺乏建设资金,市政设施落后,成为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的瓶颈。

  (三)产业发展基础薄弱,规模偏小。大部分小城镇产业以粗放型的小微企业和家庭作坊为主,规模小,在培育产业方面缺乏有效的措施方法。全省小城镇只有160多个初步形成特色产业,且科技含量低。虽然近年来陆续组织各地参观学些南方一些工业的发展路子,但总体看,多以传统手工业的产品为主,市场销量大,产值高的产品少,没有出现沿海块状经济类型的小城镇。

  三、加快我省小城镇建设的思路、目标及推进措施

  要实现我省城镇建设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城镇化战略,坚持统筹城乡,合理布局,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结构完善,各具特色的原则,走市场推进和政府引导并重的小城镇发展道路。

  (一)总体思路。按照“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的总体思路,以规划为引领,以保障性住房建设、有条件农民进城落户、移民搬迁、重点示范镇建设、文化旅游名镇(街区)、沿渭重点镇、市级重点镇为抓手,坚持“城乡政策一致、规划建设一体、建设管理同步、公共服务均等、收入水平相当”的方针,扩大城镇规模,完善城镇功能,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二)建设目标。到20xx年,35个重点示范镇建成县域副中心,全省建制镇建成区面积扩大15%,人口增加47%。从xx年起,全面启动31个文化旅游名镇(街区)的规划建设工作,力争用5年时间,使31个文化旅游名镇(街区)旅游设施完善,基础设施健全,年旅客人数达到100万人次,吸纳就业人口15万人,旅游收入达到150亿元。沿渭重点镇综合利用渭河水资源、滩涂资源和生态资源,打造各具特点沿渭景观带,把沿渭镇做大、做强、做美。市级重点镇按照“模块化规划、标准化建设”的思路推进发展,加快建设富裕、和谐、美丽小镇。建成1000个左右标准化新型农村社区,20%的农村社区化,居住人口占农村人口的25%。

  (三)推进措施

  1、科学制定规划。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乡统筹、节约用地、因地制宜,着力构建符合省情的城镇空间格局。省级重点示范镇及市级重点镇要按照建设城市社区和农民幸福家园的标准,设计一镇一模块及新型农村社区标准化模块,突出特色,推进新区建设。沿渭重点镇尽快调整原有规划,综合利用渭河水资源、滩涂资源和生态资源,打造各具特点沿渭景观带。31个文化旅游名镇的规划建设原则是保护修复,修旧如旧,尽快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

  2、保障建设用地。将小城镇规划范围内的工业园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生态用地、民生用地和规划区范围内的建设用地纳入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范推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优化城乡用地布局。稳步推进土地管理改革,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进城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流转,探索建立进城农民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有偿退出机制。

  3、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一是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用好财政支持资金,建立小城镇建设以奖代补激励机制,激发各地加快小城镇建设积极性。二是积极组织策划包装各类项目,争取国家支持,同时整合各类项目和资金,优先向重点示范镇和文化旅游名镇(街区)倾斜。三是加快推广阎良区关山镇、高陵县东樊村的成功经验,使更多小城镇在资金、土地“两个平衡”上取得突破,通过土地收益解决小城镇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吸引大中型企业和民间资本通过合资、合作、独资等方式参与小城镇建设和经营。五是用足用好小城镇管理体制改革政策,增强小城镇建设的内生动力。

  4、加快体制创新。加快小城镇行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扩大土地使用权、财政支配权、行政审批权和事务管理权,积极探索适合的体制机制。增强人口聚集能力。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支持小城镇发展的相关政策,放宽外来人口进入小城镇的条件,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居民就地就近向小城镇转移,扩大住房、就业、教育、基本医疗、工伤、养老等保障覆盖面,依法将进城农民纳入各项社会保险范围,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5、全面加快建设步伐。

  一是强力推进重点示范镇建设。要按照“加快建设新区、改造提升老区、整合镇域社区、发展产业园区”的思路全面加快建设,继续推进新区道路、供排水、垃圾、污水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学校、幼儿园、卫生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坚持新镇区开发建设与建成区改造提升并重的原则,加快老镇区改造提升,实现新老镇区同步推进、协调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不断完善镇域规划,抓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为全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积累经验,提供示范;发展产业园区,因地制宜发展工业、现代农业、旅游业和仓储物流业等,培育小城镇主导产业,增加就业岗位,确保群众进得来、留得住、能致富。

  二是精心打造沿渭小镇。调整完善岐山县蔡家坡镇、眉县常兴镇、杨凌示范区揉谷镇、兴平市西吴镇、周至县哑柏镇、高陵县泾渭镇、临潼区零口街办、潼关县秦东镇等8个沿渭的省级重点示范镇现有规划,充分利用渭河治理综合效应,发挥渭河水资源、滩涂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做好规划模块设计、滨水景观设计,打造特色各异的沿渭景观带,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生态湖泊等观光旅游产业,开发滨河商业服务产业,实现产城结合,带动区域统筹发展。

  三是加快31个文化旅游名镇(街区)建设。突出历史文化、景观资源特色,分类指导历史街区和新区的建设。把历史文化景观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有效结合起来,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优先考虑镇域内历史建筑、文物古迹和传统文化比较集中的街区保护和修缮,新区建设要注重延续名镇的古色古香古貌。

  四是跟踪指导市级重点镇。重点择优选择16个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发展强劲、发展潜力较大、县镇两级政府积极性高的市级重点镇,省上跟踪指导考核,地方政府参照31个重点示范镇“模块化规划、标准化建设”理念组织建设,以此调动更多的镇按照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模式进行建设,带动全省小城镇科学、有序、健康地发展。

  6、建立考核奖励机制。每年评出10个重点示范镇建设先进镇、10个文化旅游名镇(街区)建设先进镇和5-8个建设成效显著的市级重点镇,年终给予表彰奖励,将小城镇建设考评工作纳入省上对各市县的目标责任考核内容,推进重点示范镇“月通报、季讲评、半年观摩、年终考核奖励”工作机制,加大对重点示范镇建设和文化旅游名镇(街区)的督查力度,做好重点示范镇党政主要领导和挂职干部的考核工作,对综合考评优秀的优先考察使用。

小城镇调研报告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市化模式的外部发展条件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发达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后,已经走上调整战略、集约发展的道路,着重于提升产业结构档次,调整经济与发展战略,优化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功能。目前我市共有27个省级重点镇,79个一般建制镇,117个乡集镇,2522个村庄。如何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加快小城镇建设,我市的小城镇建设中又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是摆在我市城乡规划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下面,仅以信州区的沙溪镇和灵溪镇两镇为例,谈谈对小城镇规划建设的认识。

  一、小城镇发展的有利条件

  沙溪镇和灵溪镇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好时机,主要表现在:中共中央已经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指出小城镇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注意节约用地和保护环境,明确了今后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方向。同时,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已经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从不同程度和不同角度上意识到,我市要实现现代化,只有城区现代化是不够的,其与周边小城镇的现代化息息相关,没有周边小城镇的现代化,我市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

  加快小城镇建设,将成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要求大力发展小城镇,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原来布局在城市中的传统产业今后将主要向小城镇转移;随着农村产业的集约化经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一些老的村镇企业及新建企业将会集中布局在小城镇;随着土地管理工作趋于严格,过去“遍地开花”式的企业布局方式将逐步改善;随着小城镇经济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涌入,这群人的户籍安置、转化政策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第三产业的服务对象和居住人口的结构,并进一步扩大了小城镇住房与用地规模、基础设施配套等需求。

  我市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有利条件相对较多。如灵溪镇和沙溪镇离市区分别为8公里和22公里,北与311高速公路连接,320国道穿境而过,依托上饶市这个区域中心城市,信息来源渠道多,人才多且引进容易,资金引进比较方便,随着今后市区自来水厂等基础设施的东迁及新火车站的北移,这些都为两镇的建设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经调研,发现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及规划管理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城镇建设质量不高。两镇依托320国道建设,在国道两侧各建一排两至三层高的门面房,造成“一条街两层皮,鸭舌帽子一样齐”。背后的街区多是原有的耕田,是城?是村?概念模糊,发展模式不清晰。

  (2)市政公共设施不完善,欠帐过多。镇区没有完善的道路体系,公共服务设施也不完善,绿化水平低,缺乏公共绿地。

  (3)规划管理中的有关小城镇建设的法规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在小城镇建设中违法批地、违章建筑案例仍然存在。

  (4)城镇体系建设的观念尚未确立,规划起点低,缺乏通盘考虑。受本土观念的影响,规划的立足点在本镇域,建设与布局各自为政,很难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其最大效能。

  (5)城镇规模偏小。如灵溪镇,镇区人口2190人,全镇人口2.8万人,即使全都住到镇区上,也因其规模小,只能搞小而全:“一条商街,一处公园,一所中学,一家卫生所…”,虽已铺马路,装路灯,搞绿化…,有城市外观,却无城市生活内在魅力和气氛。人气不旺,行人稀落,夜幕未垂,店门早闭,毫无诱发消费之氛围。据研究,亚洲四小龙,增加一个第二产业就业岗位,相应增加1.5—2.9的第三产业就业岗位,而我国仅为0.6,相差近6倍之多,这和城镇规模有直接的关系。

  (6)工业布局分散,无法集中统一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20xx年底,如沙溪镇共有乡镇企业1424个,工业产值1.2亿元,龙头企业是夏布娟纺生产,虽有特色,但手工生产加工为主,吸纳劳动力能力有限,缺乏门类齐全的产业结构;灵溪镇工业总产值7900万元。企业空间布局分散,用地规模偏大,企业规模偏小,类型层次偏低,从而使污染点多而广,难以治理,不仅带来环境污染,农田占用等问题,也不利于企业自身经济效益的提高,是自身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7)分散布局制约城市化的进程。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农村大量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口离土不离乡,难以转移的城镇,不利于小城镇规模的扩张;二是乡镇企业之间难以实现基础设施及相关资源条件的共建共享,效率和效益均难以提高;三是农村兼业现象普遍,农业释放出来的过剩劳力和其他生产要素,难以向城市聚集,不利于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小城镇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推进城乡的协调发展。

  三、针对上述问题,根据我市的实际,提出如下小城镇规划建设对策:

  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思路是:城乡规划将充分发挥出综合调控作用,按照“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原则,规划重点放在培育县城,积极发展中心集镇,兼顾一般集镇,提高城镇的聚集能力和建设水平,形成以城带镇、以镇带村、梯度推进、整体协同的发展格局,建立规模等级合理、布局和结构有序、相互联系、各具特色的城镇网络体系,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经济的一体化。

  (1)抓紧完成各类城镇规划的编制,各乡镇要高起点、高标准编制总体规划,并认真组织编制重点地段的详细规划。推广《江西省村镇小康住宅通用图集》和其它农民建设标准图、通用图,村镇规划和设计水平。

  (2)改革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至少在小城镇,应推行以居住地为条件划分城镇人口、农村人口,以从事职业为标准划分农业劳动力和非农业劳动力的动态户籍管理办法。农民在小城镇只要有固定的住房、有相对稳定的收入,就可在小城镇落户。对于迁入小城镇的居民,应当在就业、医疗、上学、入托、保险等方面,与原居民有同等权力。由此而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的迁移和聚集,从而为小城镇的发展奠定人口规模的基础。

  (3)建设工业小区,积极推进乡镇企业的集中发展和规模经营。乡镇企业集中连片发展,既是推进小城镇建设的`需要,也是乡镇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要运用规划手段和经济手段,在小城镇内适当的位置,引导企业集中布局,形成相对集中的乡镇工业小区。事实上,许多镇都设有自己的乡镇工业小区,关键问题是既没有很好的规划,也没有很好的建设,形不成规模、缺乏必要的条件,也就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为此需要我们健全现行法律制度,制订优惠政策,确保投资者利益,鼓励乡镇企业的搬迁集中,限制新建乡镇企业分散布局。

  (4)实行多种形式的建房购房制度。应制定有利于农民迁住小城镇的房地产政策。如城镇居民建房购房的抵押贷款制度、住房按揭制度,支持农民进入小城镇后顺利解决住房问题。应鼓励商业银行,尤其是农业银行,对离开农村迁往城镇的农民,提供购买住宅或商业铺面、厂房设施的按揭式贷款。还可考虑集中使用宅基地指标,在小城镇附近,按规划统一建设农民新村,将原有村落整体搬迁,复垦还田。

  (5)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集应当总结自己的经验,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创新机制的客观估计,广开筹措资金渠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由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积极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城镇建设发展基金,实行滚动开发,逐步改善小城镇投融资环境,建立起政府、集体经济、个人等多元化投资体制。

  (6)城镇规划既要因地制宜,又要突破行政区域界限,在城镇体系中找准自己位置和职能定位,构建上饶市城镇群体系。远期规划由沙溪与湖丰共同构成,沙湖新城组团,按10万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建成大上饶城镇群辅中心之一,并在此建设沙湖物流工业园,以物流和一、二类工业为主,面积约5平方公里。灵溪镇的饶北河以西纳入上饶中心城区120平方公里规划范围之内,饶北河以东部分,以现状为基础重点发展满足镇区以及区域范围内需要的各项城镇职能中心区,包括行政中心、商业中心、文娱中心、居住中心以及医疗等各项市政基础设施,为未来信州区行政中心外迁作准备。

  (7)在实施小城镇规划和建设中,要坚持三个原则和三个注重。坚持三个原则:一是镇长(或分管镇长)一支笔原则;二是各部门通力协作,现场办公原则;三是多渠道筹集资金,经营城镇的原则,如土地有偿使用、房地产开发、招商引资项目等。坚持三个注重:注重基础设施投入;注重建筑施工质量,树立精品意识;注重人居环境建设和投入,如环境设施、公共设施、绿化建设、停车场建设等。

小城镇调研报告10

  一、加快推进xx小城市建设的背景分析

  把xx作为我县经济社会副中心、东部区域中心来建设,充分发挥xx区位优势,主动接受沿海大开发和盐城大市区的辐射,拉动我县包括冈东、冈西、草堰口等三个镇在内的东部区域发展,形成我县经济发展的又一增长极。我们认为县委提出这一战略构想,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一是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十五”期间,我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近一倍,财政收入增长近两倍,固定资产增长三倍,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在省市的位次进一步提升。“十一五”是我县全面小康建设的决战阶段,又是为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阶段。而我县地域狭小,资源贫乏,产业层次低,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不高,总体竞争能力较弱,面临着较大的发展压力,要在新一轮竞争中始终保持领先优势,必须创新思维,采取超常举措,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县东部四镇总面积313.4平方公里,占全县27.2%;总人口19.3万人,占全县24%;而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5亿元,财政收入5311万元,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9.8亿元,工业用电量3164万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了6.29亿元,分别占全县15.1%、6.1%、9.1%、7.2%、13.4%,从以上数据来看,东部四镇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县所占份额,与土地及人口资源占有量不相符,明显偏低。因此,县委经过充分考虑,认真分析东部四镇发展现状,结合实际,适时提出这一战略,着力推进超常发展、跨越发展,全面拓展建湖经济增长新空间。

  二是从策应沿海大开发战略的角度来考虑。沿海开发是我省“十一五”生产力布局“四沿”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的海岸线占全省的56%,拥有海岸线资源的地区只有响水、滨海、射阳、东台和大丰五个县(市)。随着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区位优势日益显现,具有巨大潜力的沿海开发被我市提上重要位置,目前,正按照省里“以工兴港、以港兴海、集约开发、保护生态”的总体要求,进行沿海发展战略研究。我市考虑到区域开发的整体性和经济发展的关联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区发展优势,将市区和建湖、阜宁都纳入规划范围,这为我县、尤其是东部四镇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县的东部地区处于射阳、阜宁、亭湖和建湖四县(区)交界,大致以204国道为中轴线,东西各占一半;同时204国道与盐淮、冈合公路三道交叉,将沿海、宁靖盐、京沪、盐淮等4条高速公路联成一体;新长铁路穿境而过;通榆河、串场河、黄沙港等航道通江达海,水陆交通十分便捷,是沿海地区向内陆辐射的重要连接点、重要中转站和重要通道。我们可以更多地获得省、市为加快沿海开发,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提供的政策扶持;可以促进交通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可以带动特经、林牧畜、旅游、物流等一批新兴产业发展;可以为我县化工企业实施搬迁、集聚发展提供良好的载体,缓解环保、用地等方面压力;可以使我县更快融入长三角经济圈,接受上海辐射,引进大项目落户。

  三是从融入盐城大市区发展的角度来考虑。近年来,我市围绕“一城三区(市直、盐都、亭湖、市开发区)”率先发展、跨越发展和联动发展的目标,积极实施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的重大战略,大市区正在成为全市跨越式发展的龙头,对全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我县东部区域与市区相连,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xx镇南部与亭湖的新兴、永丰相接,集镇距市中心仅20公里,素有建湖门户、盐阜咽喉之称,是我县接受大市区辐射、主动融入大市区发展的最前沿阵地。我县加快推进xx小城市建设,可以促进以xx为中心的东部区域与市区形成互补、依存、协调和共进的关系。一是可以促进工业经济快速扩张,加快xx工业园区建设,吸纳大市区“退二进三”转移项目和汽车零部件配套生产项目,错位发展,形成企业集群、产业集聚、配套紧密的格局。二是可以加快xx城市建设步伐,规划建设xx小城市时,重点将镇区向南拓展延伸,缩短与大市时空距离,实现无缝连接;大力发展商贸、餐饮、旅游、休闲等公共服务业设施,新建配套完善、环境宜人、品味高雅的现代居民住宅小区,吸引大市区市民来居住消费;重点依托xx境内通榆河深水港池,规划建设综合物流中心,为大市区进出货物提供仓储、运输、配载、集装箱中转等综合性服务。三是可以带动农业规模发展,发挥东部四镇蔬菜、畜禽、粮食等生产优势,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为市区市民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努力把xx小城市建成融入大市区的配套产业基地、物流服务中心、绿色食品基地和生活休闲的后花园。

  二、东部区域四镇的基本情况

  加快推进xx小城市建设,首先要认真分析xx发展的现状,研究把它作为小城市来建设的比较优势和制约因素,既要和自身发展相比较,又要思考东部其他三镇如何发展,更要拓宽视野汲取周边县市(区)的重点中心镇加快发展的经验。

  1、xx镇基本情况及分析

  xx镇现辖15个行政村、8个居委会,总面积102平方公里,总人口8万人。交通条件十分优越,公路、铁路、水路在镇区形成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网络。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南距盐城机场20公里、新长铁路盐城站和宁靖盐高速公路起点仅10公里,东距射阳港40公里。人文底蕴深厚,镇区内曾有文庙、武庙、泰山庙等历史古迹,惜遭日寇毁损;人才辈出,如英国牛津大学硕士王伯钧、德国法学家博士陈宗浩、曾任省政协副主席的陈宗凡、台湾大学校长的薛洪尤等。经济建设快速发展,20xx年,xx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9亿元,财政总收入2533万元,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6.6亿元,工业用电量2181万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2.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59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8%、58.3%、33.4%、47.3%、42.8%、7.8%。工业经济占全镇经济总量的65%以上,现有各类企业100多家,初步形成纺织服装、机械加工、食品化工、新型建材、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美昌公司的山梨酸、山梨酸钾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该公司是江苏最大的同类产品出口企业,年实现产值3亿元,税收超千万元。纺织服装产业形成一定特色,近年新上的海利达、龙成、海天等一批纺织业项目,与金顺昌服饰、利达制衣等服装加工项目,进一步壮大了主体经济。机械加工具有一定产业基础,企业众多,门类齐全,有板材机械、矿山机械、油田机械、涂装机械、液压机械等,发展空间广阔。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先后建成冈南大棚蔬菜、南庄苗禽炕孵等基地,兴办了恒祥食品厂、东昌牧业场等龙头加工企业,成功注册“范堤牌”商标,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获得省级认定。服务业发展迅速,商贸大街纵横交错;xx招商场被评为江苏省百强市场和全国农村大型市场,成为邻近市县重要商品集散地;蔬菜、苗禽、水产等专业市场十分繁荣;宾馆、休闲、文化游乐等现代服务设施齐全。集镇建设初具规模,建成区面积4.5平方公里,常驻人口4万人。19xx年被确定为全国和江苏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19xx年被省命名为新型小示范小城镇,19xx年又被确定为全省30家重点中心镇之一。社会事业较大进步,被评为省文化工作先进镇、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教育、体育、卫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党校等工作多次获得省市县表彰。

  近几年,xx镇经过克难求进,拼搏争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纵比有不小的进步,但由于所处的区位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拥有的资源条件没有充分利用起来,自我发展的潜力没有充分挖掘出来,发展速度跟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相比,跟我县西南各镇相比慢了;跟县外市内原有基础差不多、甚至赶不上的一些中心镇横向比较,差距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增长速度相对不快。从自身进行比较,20xx年,xx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这两项主要经济指标分别比20xx年增长57.5%、50.1%。与东部地区其他三镇进行比较,冈东、冈西、草堰口镇地区生产总值20xx年比20xx年分别增长82.2%、75.4%、96.7%;财政收入20xx年比20xx年分别增长127.5%、152%、68.5%,增幅均快于xx。与县外周边及重点中心镇比较,新兴、益林、新坍、长荡、富安、龙冈、大冈七镇的地区生产总值20xx年比20xx年分别增长103.9%、65.9%、104.1%、131%、124.9%、152.5%、82%;新兴、沟墩、益林、新坍、富安、龙冈、大冈七镇的财政收入20xx年比20xx年分别增长73.3%、55.3%、77.9%、82.9%、60.5%、143.8%、68.9%,大多数镇的增幅远远超过xx。

  二是产业特色不够明显。工业上的纺织服装、食品化工、机械加工等产业虽具有一定基础,但总量规模不大,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能力较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业上的蔬菜种植仅以冈南为主、苗禽炕孵仍处于一家一户传统作坊操作,特色优势没有形成。服务业仍以商贸、餐饮等传统项目为主,生产性、新兴服务业份额很小。益林的玻璃工艺品、富安的茧丝绸、大冈的制鞋机械、盐东的.纺织、三仓的西瓜等特色鲜明,壮大一方经济。

  三是项目推进亮点不多。近年来,全镇引进各类企业20多家,但所上项目规模都不大,有些项目分期实施,形象进度较慢,还没有形成对经济支撑作用。园区建设整体规划水平不高,仅限于沿路排开,纵深不够,特色不明显,集聚功能还不强。

  四是集镇建设管理不到位。19xx年,xx就被确定为全国和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然而建设步伐不快,到目前仅4.5平方公里,规划起点不高,实施随意性较大,特色不够鲜明,经营城镇的理念不够超前,管理措施落实不力,环境不够整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外形象。我们参观学习的益林镇总面积42.8平方公里,占xx的一半还不足,集镇建成区面积6平方公里,超过xx1.5平方公里,总人口8.2万人,其中流动人口2.4万人,非农人口占总人口75%以上。该镇坚持工业集聚区与小城镇建设两手抓,相互促进,优势互补,走出一条既建区,又造城,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促进新型工业化的新路子,镇内东镇区、玻璃工艺、纺织工业、轻工食品、民营科技“一城四园”,既是经济增长点又是城镇亮丽点。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把中心村建设大部分放在镇郊村,已建成豪华别墅型的王楼中心村、经济商住型的大东中心村、居民实用型的倪东中心村和鑫源、益北、倪东三个居民集中居住区,使中心村建设与小城镇区建设形成众星捧月新格局。该镇现为国家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重点镇、全国创建文明镇工作先进镇、省市文明镇。

  2、冈东、冈西、草堰口三镇基本情况及分析。

  冈东、冈西、草堰口位于xx北部,呈半月环抱状,镇域面积分别为82.4、68.1、60.9平方公里,总人口都在3.7万人左右。三镇各项经济指标都比较接近,20xx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3.2、2.7、2.6亿元,分别占全县3.1%、2.7%、2.5%;财政总收入分别为853、867、1058万元,分别约占全县的1%、1%、1.2%;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冈西与草堰口都是1.2亿元,冈西略低为0.9亿元;工业用电量分别为304、244、435万度,都占全县的1%还不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都在1.2亿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冈西与草堰口都在4700元左右,冈东4800元。三镇的区位条件,草堰口镇优势明显,南接xx,北连阜宁,204国道穿境而过,冈东与冈西集镇都距204国道8公里左右,位置相对偏僻,从近几年招商引资来看,草堰口镇新上的项目多一些,发展后劲比冈东、冈西镇强劲。三镇的主导产业,农业方面十分相近,工业方面各有特色。工业上,冈东已培植了纺织服装、机械加工、化工涂料、电线电缆等产业,天成液压件公司荣获“江苏省明星企业”称号,县轧花厂、星宇、宇盛纺织公司等一批企业落户境内。冈西镇以土工器材产业为主,全镇现有排水板生产企业20多家,塑料粒子加工、插板机生产施工等配套企业80多家,年产销排水板3亿米,全国市场占有率70%以上,年创税收500多万元,占全镇工业税收60%以上;近年还引进坤泰、龙华纺织、外贸箱包、机械铸造等项目,主体经济不断壮大。草堰口镇近几年充分利用国道优势,引进新上银海气纺、鑫业、鑫龙纺织、金龙发纸业等一批项目,纺织基础初步形成;建筑业进一步巩固,年均实现建安产值5亿元。农业上,三个镇都以优质粮棉种植为主,冈西与草堰口镇草鸡养殖业在县内外较有影响,尤其冈西镇年饲养草鸡300万只以上,市级龙头企业方圆公司牵头组建的“盐阜”草鸡协会被评为省级优秀农民合作组织。冈东镇常年植棉30xx公顷,年产皮棉40xx吨左右,是我市产棉大镇之一;蔬菜种植面积10xx公顷,年产辣根等各类蔬菜5万多吨。三镇的集镇建设,都已形成一定规模,建成区面积都在2平方公里左右,基础设施基本配套,环境不断改善,集镇人口逐年增加,服务业快速发展,比重明显增加。

  综合以上分析,我县东部区域四镇尤其是xx镇在上一轮全市经济大发展的过程中,与县内外一些重点中心镇相比,发展速度相对不快,冈东、冈西、草堰口三镇由于过去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现在经济总量仍偏小。县委提出加快推进xx小城市建设,全力打造全县经济社会副中心、东部区域中心,拉动整个东部区域发展这一战略,是十分及时必要的。东部四镇更应积极主动抢抓机遇,全力以赴,同心协力,采取超常举措,不断加快自身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事业大跨越。

小城镇调研报告11

  小城镇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联系城市和农村的桥梁和纽带。为全面了解我县小城镇建设的进展情况,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提出建议,加快我县小城镇建设发展步伐,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近期,县人大常委会小城镇建设调研组对我县小城镇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项调研。调研组先后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县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情况汇报,深入城建、土管和浒湾镇等单位与长期从事小城镇规划建设的一线同志和基层工作人员进行了座谈、交流,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我县小城镇建设的真实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成效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在打造一流县城的同时,从统揽全局的高度,以村镇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初步形成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和谐发展的格局。

  1、科学编制规划,以规划引领农村小城镇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搞好农村小城镇建设,首先要科学规划。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农村小城镇建设的规划工作,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适度超前”的基本原则,按照“政府组织、专家编制、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要求,注重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以超前规划引领农村小城镇发展。早在20xx年,各乡镇就聘请了东华理工大学和华中科大联合编制了《总体规划》,确定了各乡镇的区域规划、城镇性质、总体布局以及道路交通、市政工程、园林绿化、环保环卫、建设控制等目标。今年,浒湾镇和对桥镇分别围绕“文化旅游名镇”、“生态旅游边贸新镇”的目标,再次请省城市规划设计院对集镇建设规划进行了修编,浒湾镇还聘请了专业部门完成了污水管网和书铺街老城区建设规划,为下一步的发展进行了科学定位。县土管局自20xx年开始,聘请相关部门对各乡镇集镇土地利用规划进行了编制,去年已通过相关部门的评审并正式实施。

  2、强化基础设施,以项目带动农村小城镇发展。项目是集镇建设的“引擎”,大项目大发展,小项目小发展,好项目快发展,无项目没发展。近年来,我县按照省、市的要求,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以镇村项目建设为抓手,带动小城镇发展。从20xx年开始,全县各乡镇每年实施100多个村镇建设项目,切实加强了农村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县委、县政府还印发了《关于推动乡镇集镇建设的实施方案》,要求各乡镇大力实施“十个一”建设工程,即一套科学超前的总体规划、一套集镇管理的长效机制、一套安全清洁的供水系统、一条亮化美化的集镇街道、一个文明安全的和谐社区、一个功能齐全的农贸市场、一个优质便民的服务中心、一所群众满意的中心学校、一个设备齐全的卫生院、一座温馨祥和的敬老院。20xx年,各乡镇安排了143个镇村项目,总投资达7.75亿元。随着每年实施的镇村项目成功建设,有效地促进了我县小城镇功能的不断完善,小城镇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20xx年,我县小城镇建设工作在全市年度综合考评中获第二名。

  3、突出重点建设,以示范引导农村小城镇发展。按照全省实施“百镇示范工程”的安排和要求,县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以上,突出抓好浒湾镇、对桥镇等高速公路、国道、景区沿线重点集镇的小城镇建设。浒湾镇充分发挥千年历史文化名镇和地处抚州“6+1”城市群较为中心地带的有利条件,通过多渠道筹资,积极加强项目建设。先后建设了金浒广场、浒湾抚河大桥、金溪三中综合大楼、老街道路改造、新街路灯亮化与下水道工程、自来水设施建设和浒湾中心医院大楼等基础设施项目。目前,正在开展“一渠两岸”及书铺街开发等项目建设,促进了小城镇功能的不断完善。至20xx年底,浒湾镇人均道路硬化面积7.1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4.2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达75%,城镇化率达40%。对桥镇以龙虎山风景区为依托,充分发挥国道沿线交通优势和毗邻华东交通枢纽城市鹰潭市的地理优势,积极开展示范镇建设。先后建设了农村党员干部培训中心、农贸市场改造及集镇美化亮化硬化工程、便民服务中心及文体活动场所、对桥镇中学校园环境建设工程等项目。至20xx年底,对桥镇人均道路硬化面积6.9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4.6平方米,城镇化率达35%。为策应省委、省政府建设和谐秀美乡村的要求,县新村办通过镇村联动等方式,对浒湾、陆坊、琉璃、对桥、石门等乡镇所在地或边缘村进行新农村建设布点,有力地推动了上述乡镇集镇的环境整治和绿化、美化、硬化等工作。

  4、健全管理机制,以管理促进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注重管理是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核心。近年来,各地通过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清扫、保洁、清运、管理、执法、监督“六位一体”的小城镇建设管理体系。例如:浒湾镇制定了《小城镇环境管理实施细则》和《浒湾镇镇区卫生管理制度》,全面落实了临街单位、住房、商店“门前三包”责任制;在原有4名环卫人员的基础上,增配2人,并购置了垃圾处理专用车等清洁工具,及时清扫街道,及时运送垃圾,确保路面全天候整洁;成立了街道管理巡逻小组,有效遏制了违规现象的发生;成立了交通管制小组,进行全天候沿街巡逻,确保辖区交通畅通;对镇区广告乱贴乱挂、商户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乱放、垃圾乱丢乱倒等问题进行了集中整治,提升了镇区环境卫生水平。为切实加强集镇环境卫生管理,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今年8月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的通知》,彭县长亲自召集乡镇主要领导开会,明确责任,进行部署。县新村办还在省、市、县安排的农村清洁工程经费中对集镇环境卫生工作给予经费奖补,推动了集镇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秀谷镇大力实施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净化的“五化”工程,强力推行门前三包制,路段长、班子成员包片制,绿化认养制,举报奖励制等管理模式,成功营造了小城镇管理的良好氛围。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对县城小街小巷进行全面监管,消除卫生盲区,保障了城区环境卫生。大力协助有关部门抓好社区建设、市民教育,为我县争创省级文明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存在不足

  1、编制缺乏长远规划,集镇功能不够完善。20xx年乡镇虽然聘请了东华理工大学和华中科大联合编制了《总体规划》,但当时规划编制粗糙,乡镇有应付差事的现象。且该规划已时过境迁,难以完全适用当前和今后小城镇建设的现实需要。新一轮总体规划编制,除浒湾、对桥完成外,其他乡镇均未开展。究其原因:一是经费紧张,编制一套规划需15万以上;二是规划很难做到科学、实用,在实施中规划与建设存在“两张皮”的.现象,随意性较强,很难长期严格遵照执行。集镇规模偏小,产业特色不显,吸附承载能力不强,商贸不旺,功能也不完善,与“十个一”的要求相比,差距较大。乡镇与乡镇之间发展也不够平衡。人口较多的集镇功能相对比较完善,人口少的集镇功能有萎缩的现象。

  2、建设投入相对不足,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近几年来,小城镇建设的投入主要是依托项目投入,县、乡财政直接安排资金投资集镇基础设施建设较少。乡镇财政主要是保工资、保运转、搞乡镇政府大院建设,对集镇的公共设施投入除了购置部分环卫设施、支付保洁人员工资和街道路灯电费,再加上零星修修补补之外,自有资金投入较少。县财政主要以项目配套为主,单项列支专款用于集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多,与国民经济发展,与县级财政增幅,与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功能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小城镇的环卫、园林、公厕等公用设施比较缺乏,绿化、美化、亮化工作也未能跟上。

  3、土地经营文章做得不活,集镇发展缺乏后劲。据统计,20xx年-20xx年,全县乡镇公开出让乡镇国有建设用地共4宗,面积8.4亩,成交价117.45万元。其中浒湾镇2宗,何源镇、双塘镇各一宗。据了解,当前乡镇一是土地收储难。农村集体土地收贮价格较高,乡镇很难承受。原粮管所、供销社等乡属单位占用的土地纠纷较多,闲置土地很难盘活。二是为节约成本、图省事。乡镇为规避土地出让相关税费,同时也为了省去争取用地指标难的麻烦,干脆“单打碎敲”单宗出卖。三是农村建房滥占乱建现象比较普遍。一户一宅、拆旧建新制度未能建立,农民占用耕地建房的现象有蔓延的趋势,集镇土地出让价格不高。四是缺乏长远打算。当前乡镇工作千头万绪,尤其是维稳压力任务繁重,经营土地没有硬性任务和考核指标,乡镇主要领导没有也很难把经营土地放在应有的位置。由于土地经营做得不活,社会资本参与集镇建设与开发的力度不大,大多数集镇年年老样子,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4、环境卫生管理存在薄弱环节,脏乱差现象比较突出。一是垃圾处理设施缺乏。除双塘、石门建有简易垃圾中转站外,其他乡镇没有垃圾中转站,也没有规范的垃圾填埋场,大部分乡镇租农用车作为垃圾清运车。二是保洁队伍不够稳定,人员数量不足。目前,保洁人数较多的有浒湾、对桥,保洁较好的有双塘,但普遍存在着保洁人手少,保洁效果差的问题。三是集镇居民保洁意识差。单位和居民门前“三包”责任制基本没有建立,少数集镇虽建立了,但落实差,垃圾乱丢乱倒现象严重。

  三、几点建议

  1、要切实把小城镇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强调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化”同步。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建设和谐秀美乡村,其中要求至20xx年全省50%左右的乡、村要达到和谐秀美的标准。小城镇作为乡镇的政治、生活、文化、信息中心,作为城乡“三个文明”建设的展示窗口,县、乡政府责无旁贷要把小城镇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主攻“两区”建设成效明显,城区建设荣获多项殊荣。相比之下,我县农村小城镇镇建设虽有较大进步,但与“三化”同步相比,与和谐秀美乡村标准相比,与农民和集镇居民幸福指数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把小城镇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核心是要强化县、乡领导抓小城镇建设的责任意识,并形成政府、部门、社会、群众齐抓共建的的格局。

  2、要切实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乡镇要切实做活土地经营文章。要加大土地收储的力度,对原乡镇站所、厂矿、学校、砖瓦窑等闲置土地要因地施策,尽快收储;对集镇规划区内的农民集体土地要像秀谷镇抓“两区”建设征地一样,责任到人,限期征收。要加大土地公开出让力度,通过“招、拍、挂”引进竞争机制,控制用地数量,提高竞拍价格。要大力推广浒湾、合市等地事前公示、联审联批制度,加大农民占用耕地税的征收力度,遏制农民占用耕地建房。浒湾镇对集镇规划区内居(农)民建房采取不接电等方法征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筹措小城镇建设资金,取得了较好效果。土管部门要适度安排小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支持集镇搞活土地经营,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县财政要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建议从20xx年始,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采取推磨转圈的方法,集中抓好1-2个乡镇的集镇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镇村联动”项目也要主动跟进。对乡镇编制规划所需经费,建议县财政适当奖补,以调动乡镇搞好规划编制的积极性。

  3、要切实加强小城镇的环境卫生管理。小城镇建设要“建管并重”,尤其是环境卫生管理,今年内要有明显的改观。要完善集镇垃圾的清运处理办法。浒湾、对桥、陆坊、左坊等交通便利的乡镇,应建立垃圾中转站或简易的停放场,并出资委托县城管局统一运至县埋焚场,县财政给予适当的奖补。其他乡镇要逐步建立规范的填埋场。要增强和稳定保洁队伍,用足用好有劳动能力低保对象参加公益劳动制度。适当提高保洁人员工资待遇和政治荣誉,完善保洁员的责任和奖罚机制,提高清扫保洁效果。乡镇要定期对集镇环境卫生进行集中整治,解决集镇乱停、乱堆、乱倒的“脏、乱、差”的问题。

小城镇调研报告12

  全省领导干部会议,市委八届九次全会,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和谐创业,加速崛起已经成为省市的发展主题、工作主线、民意主流;也带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发展是崛起之本,创业是发展之源,和谐是创业之基。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新任务,在认清当前干事、创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引领全民和谐创业,实现富民强县。要实现这个目标,有方方面面的工作要去做,有许许多多的问题要解决。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解决我县富余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和创业问题。我县经过这几年的高速发展,社会、经济各方面获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但是由于我县基础薄,起点低,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人口仍占据主要地位。这些人的就业、创业问题没有解决,富民强县就无从谈起。而要解决这个问题,要做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就是加快小城镇建设。

  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力,使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即使土地回报率很高,收入总量也难以有较大增长。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小城镇地处农村,农民进入小城镇,比进入大中城市的社会成本要低的多。促进农业人口转为城镇人口,即减轻了大中城市的压力,又有利于城镇化的长远发展。

  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工业化进程。一方面,随着农民不断向小城镇转移,土地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有利于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推动农业先进科学技术的运用和普及,促进农业转向集约化经营,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小城镇建设可拉动建材、建筑、家电、家具等行业发展。人口的集中使乡镇企业产品有更多的销路,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企业发展的同时又为城镇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20xx年我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为23.7。造成我县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的直接原因就是我县城市化水平低,不能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条件和相应的`产业载体。没有城镇,就没有人口的聚集,也就没有第三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我县在小城镇方面取得不少成绩,像x、y、z、m四重镇建设和发展可以说是成绩显著,有目共睹,积累了许多方法和经验。我们先来看看李渡的城镇建设:

  x镇在城镇建设方面走在全县的前列.x镇,镇域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镇域总人口49829人.20xx年国内生产值33亿元,工农业总产值9.42亿元,区域财政收入20xx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69元.城镇建成区面积近2平方公里,人口近2万人,成为a县的经济重镇,跨入全省“百强乡镇行列,今年6月份被省建设厅确立为省级重点示范镇。李渡镇在加快小城镇建设主要做法:

  1、科学合理,准确定位,高起点规划小城镇世纪。1986年,x镇聘请市规划设计院专家在全县率先编制《1987-20xx年x小镇建设总体规划》;20xx年聘请省城乡规划设计院专家编制《20xx-2022年x镇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20xx年省、市专家组评审和县政府批准,新规划把x的远景定格为镇区面积5.38平方公里、镇区人口36000人的现代化历史古镇、工贸强镇、旅游重镇、江南名镇.20xx年,请南昌大学设计专家进一步对世纪大道、李桐渠、医疗器械城、文化广场进行了控制性详规,为今后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创新机制,多元投入,高标准建设小城镇。创新融资机制,多元化筹措城镇建设资金。一是土地生一点。二是财政挤一点。二是争取上级政策拔一点。四是向外引一点。五是民间融一点,六是群众自愿情一点。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小城锦载体功能。投入6000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四通一平,建起了两座大桥,贯通硬化了近30公里主次干道,镇区形成了三纵三横的道路网络,开通4000门程控电话,完成了日供水量5000吨的自来水工程。

  树立精品意识,打造城镇亮点:20xx年,兴建世纪大道;20xx年,对城中湖鲤湖进行了清淤整治和绿化、美化、亮化,使其成为休闲娱乐场所;20xx年,对主干道李渡大道、世纪大道和工业园区实施了绿化、美化、亮化,20xx年,我们将着力对世纪大道、李桐渠进行硬化改造和美化、亮化,使之成为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景观带。

  3、严格规范,提升品位,高效能管理小城镇。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的小城慎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建立了村镇规划管理办公室,严把审批报建关,推行“一书二证”报建程序;设立专职保洁员,实行动态评估,落实责任制,聘请老干部为义务监督员,4、依托优势,主攻工业,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立足工业基础优势,坚定不移地突出工业主导地位,着力发展优势产业和培植骨干企业?促进土业快速发展,一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规划了占地面积6000多亩的三个工业园区,引进园区企业72家;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xx年共引进项目8个,达成投资意向项目4个,其中省外项目7个,合同资金123亿元,实际到他资金l900万元,出口创汇110万美元。

  三是着力培植发展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了李渡烟花集团公司、江西益康医疗器械集团公司、江西锦胜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李渡酒业有限公司为主体四大骨干企业,形成烟花鞭炮、医疗器械、白酒三大产业。

  x镇的小城镇建设是成功的。但是其他乡镇特别是那些经济基础薄弱的乡镇城镇建设不尽如人意,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1、镇财政困难、基础设施欠帐多,拖了城镇建设后腿。现行财政体制使乡镇财政仅勉强保证公教人员人员工资,无力再搞建设。城镇供水、排水、供热、环卫、防洪、路灯、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明显滞后。出现了家家打小井,户户上锅炉,路上倒污水,处处放垃圾的局面。

  2、城镇建设盲目攀比,不结合本乡镇实际,搞形象、政绩工程,没有量体裁衣、看菜吃饭,摊子铺得大,财力跟不上,最后收不拢。导致城镇建设,有头没尾,虎头蛇尾。

  3、建镇时间长,旧城区改造量大,拆迁成本高,土地价格一时又上不来,影响了建设进度。

  通过对x镇城镇建设成功经验和其它乡镇存在问题总结,对今后小城镇化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小城镇建设要准确定位,小城镇建设必须以产业为依托,增强小城镇的综合经济实力。产业是立镇之本,产业是兴镇之基。只有产业的发展和推动,城镇的规模效应、聚集效应才能实现。李渡镇就是依托三大产业,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发挥它们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

  因此,要先研究产业主体,靠什么立业才能把小城镇支撑起来,要突出特色,不能千篇一律。像南台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促进小城镇经济发展。再如罗溪可以依托资源优势和农产品优势建设交易市场,努力培育具有一定规模和集散能力的农产品、工业品市场,发展商贸,搞活流通。

小城镇调研报告13

  发展小城镇,积极推动城镇化建设,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的关键所在。加快城镇化建设有着举足轻重地作用。因此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承载力与品位,全面建设小康示范镇,已成为每个城镇化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20xx年省委召开了全省城乡建设工作暨小城镇工作会议,20xx年xx副省长3月5号对沿xx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进行了调研,对我县当前和今后的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规划建设的行政主管部门就如何做好小城镇建设工作,大荔县规划管理站领导班子就我县规划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详实的调查,为做好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提供基础信息。

  一、我县小城镇建设的现状

  我县小城镇建设近几年来在上级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下,切实推进小城镇建设,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同步并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完成了市级重点镇官池镇的规划编制工作,省级文化旅游名镇xx镇规划编制以及市级新型农村社区柳池社区的规划编制,同时完成了畅家村、秦豫村、坡底村等20个示范村的建设规划。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实施办法,大力推进三产融合,突出天下粮仓、景城融合xx镇,孝道文化、同州饮食柳池村,农耕体现休闲度假畅家村,农业观光、马术休闲平罗村,黄河风光、水产体验福佑村等。同时县级重点镇羌白镇、下寨镇、许庄镇建设管理、管理、经营、发展小城镇工作已初具雏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诸多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与城镇化的改革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在撤镇并镇、撤村并村的小城镇工作创新机制中镇村的规划、建设、经营、发展与之不相适应,需要科学的定位,高效的规划指导,实效的建管办法来为小城镇建设提质增效。一是认识上有差距。突出表现在:有些地方还没有把小城镇建设摆到应有的战略位置,广大干部群众对小城镇建设在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有的镇因缺资金对搞好小城镇建设存有为难情绪,缺少发展新思路,造成工作被动;个别乡镇关起门来搞建设,难以形成大开放、大发展的格局;有些地方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缺少长远眼光,制约了小城镇建设上档次、上水平。二是规划滞后。目前全县各镇处无一镇编制详细规划。从上述情况看,(一)规划不健全。镇还没有完成新一轮总体规划,有个别乡镇只是口头规划,致使小城镇建设无章可循、无序发展。

  (二)总体规划缺乏连续性和权威性。大多数乡镇的总体规划还没有经乡镇人代会审查并报市政府审批,因此规划不具有法律效力,造成建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三)没有编制详细规划。导致小城镇建设布局不规范,特色不突出,基础设施不配套。

  (四)政策落实不到位。近年来,随着小城镇建设进程的加快,上级部门和县级部门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如户籍、土地使用、各种收费等,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一是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制约小城镇建设。二是征用土地手续多,时间长,收费偏高。三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近几年来,转移到小城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呈迅速递增的态势,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如住房、教育、社会保险等不配套,农民进镇有后顾之忧。

  (五)融资渠道不畅。主要表现是:

  ⑴县镇财政实行分税体制政策,分灶吃饭、自筹平衡,镇财政普遍打得很紧,小城镇建设资金很难列入预算。

  ⑵银行对小城镇建设贷款较少。

  ⑶小城镇建设经营程度低。有关部门、企业和个人投资少,利用外资开发小城镇的力度不大,民间资金潜力挖掘不够。这些因素,导致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

  三、几点建议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建议各级领导要把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作为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内容,切实摆上重要位置,下大气力抓紧抓好。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把小城镇建设摆上突出位置。小城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发展小城镇有利于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聚集,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辐射带动周边经济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党和国家对小城镇建设工作十分重视。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因此,各级领导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超前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切实把实施城镇化战略放在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实行领导责任制,把规划、建设、管理好小城镇列入任期责任目标,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全方位,多角度,参与小城镇建设,切实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协调指导,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二)科学规划,夯实基础。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真正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条龙。一是制定小城镇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结合。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抓紧对小城镇总体规划进行修订和完善,合理确定小城镇发展规模,以保证集约用地和保护耕地。二是搞好小城镇建设与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相结合。进一步改革完善城镇用地制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盘活土地存量,禁止土地闲置,在保护耕地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妥善解决建设用地。坚决防止环境污染,杜绝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三是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相结合。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工业园区、住宅小区、主要街区、各类市场和各类公共基础设施等,都要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编制详细规划。在人民群众承受能力允许的情况下,高标准高质量配套建设,提高规模效益和聚集效应。县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规划编制的领导和督查工作,切实保障规划的权威性和连续性。

  (三)深化改革,落实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一是要进一步落实进镇人员的户籍政策。二是简化土地征用手续,降低收费标准。各职能部门要认真落实招商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坚持一站式服务,一个漏斗收费,缩短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批和建设周期,提高办事效率。三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要建立适应小城镇发展要求的住房、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险等制度,发展公益事业,健全小城镇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等功能,解除进镇人员的后顾之忧,增强小城镇的凝聚力。

小城镇调研报告14

  我处于5月下旬先后到全省18个重点示范镇、10个文化旅游名镇进行调研,深入到重点示范镇新区、老镇区、社区和文化旅游名镇的街区,多次与县、镇、村干部座谈,了解建设发展情况,认真倾听干部群众意见,提出了今后加快小城镇的思路和推进措施。

  一、我省小城镇现状与特点

  (一)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重点小城镇

  近年来,陕西许多小城镇加强对自身资源的开发利用,涌现出一批有产业发展前景、经济发展快、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小城镇。目前,陕西省有全国重点镇68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个、全国特色景观名镇3个、陕西省重点示范镇35个、31个文化旅游名镇(街区)以及84个市级重点镇。这些镇基本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人口规模、区位条件等,全省初步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二)小城镇以交通干线为主轴呈带状分布

  (三)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四)人口和劳动力吸纳规模不断增大

  (五)形成一批镇域产业园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规模总体偏小。建制镇平均人口规模4851人,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4,人口不到1万的小城镇占到城镇总数的85%,70%以上的建制镇建成区面积小于1平方公里。

  (三)产业发展基础薄弱,规模偏小。大部分小城镇产业以粗放型的小微企业和家庭作坊为主,规模小,在培育产业方面缺乏有效的措施方法。全省小城镇只有160多个初步形成特色产业,且科技含量低。虽然近年来陆续组织各地参观学些南方一些工业的'发展路子,但总体看,多以传统手工业的产品为主,市场销量大,产值高的产品少,没有出现沿海块状经济类型的小城镇。

  三、加快我省小城镇建设的思路、目标及推进措施

  要实现我省城镇建设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城镇化战略,坚持统筹城乡,合理布局,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结构完善,各具特色的原则,走市场推进和政府引导并重的小城镇发展道路。

  (一)总体思路。按照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的总体思路,以规划为引领,以保障性住房建设、有条件农民进城落户、移民搬迁、重点示范镇建设、文化旅游名镇(街区)、沿渭重点镇、市级重点镇为抓手,坚持城乡政策一致、规划建设一体、建设管理同步、公共服务均等、收入水平相当的方针,扩大城镇规模,完善城镇功能,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三)推进措施

  1、科学制定规划。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乡统筹、节约用地、因地制宜,着力构建符合省情的城镇空间格局。省级重点示范镇及市级重点镇要按照建设城市社区和农民幸福家园的标准,设计一镇一模块及新型农村社区标准化模块,突出特色,推进新区建设。沿渭重点镇尽快调整原有规划,综合利用渭河水资源、滩涂资源和生态资源,打造各具特点沿渭景观带。31个文化旅游名镇的规划建设原则是保护修复,修旧如旧,尽快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

  2、保障建设用地。将小城镇规划范围内的工业园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生态用地、民生用地和规划区范围内的建设用地纳入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范推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优化城乡用地布局。稳步推进土地管理改革,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进城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流转,探索建立进城农民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有偿退出机制。

小城镇调研报告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市化模式的外部发展条件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发达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后,已经走上调整战略、集约发展的道路,着重于提升产业结构档次,调整经济与发展战略,优化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功能。目前我市共有27个省级重点镇,79个一般建制镇,117个乡集镇,2522个村庄。如何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加快小城镇建设,我市的小城镇建设中又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是摆在我市城乡规划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下面,仅以信州区的沙溪镇和灵溪镇两镇为例,谈谈对小城镇规划建设的认识。

  一、小城镇发展的有利条件

  沙溪镇和灵溪镇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好时机,主要表现在:党中央已经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指出小城镇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注意节约用地和保护环境,明确了今后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方向。同时,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已经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从不同程度和不同角度上意识到,我市要实现现代化,只有城区现代化是不够的,其与周边小城镇的现代化息息相关,没有周边小城镇的现代化,我市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

  加快小城镇建设,将成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要求大力发展小城镇,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原来布局在城市中的传统产业今后将主要向小城镇转移;随着农村产业的集约化经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一些老的村镇企业及新建企业将会集中布局在小城镇;随着土地管理工作趋于严格,过去“遍地开花”式的企业布局方式将逐步改善;随着小城镇经济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涌入,这群人的户籍安置、转化政策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第三产业的服务对象和居住人口的结构,并进一步扩大了小城镇住房与用地规模、基础设施配套等需求。

  我市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有利条件相对较多。如灵溪镇和沙溪镇离市区分别为8公里和22公里,北与311高速公路连接,320国道穿境而过,依托上饶市这个区域中心城市,信息来源渠道多,人才多且引进容易,资金引进比较方便,随着今后市区自来水厂等基础设施的东迁及新火车站的北移,这些都为两镇的建设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经调研,发现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及规划管理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城镇建设质量不高。两镇依托320国道建设,在国道两侧各建一排两至三层高的门面房,造成“一条街两层皮,鸭舌帽子一样齐”。背后的街区多是原有的耕田,是城?是村?概念模糊,发展模式不清晰。

  (2)市政公共设施不完善,欠帐过多。镇区没有完善的道路体系,公共服务设施也不完善,绿化水平低,缺乏公共绿地。

  (3)规划管理中的有关小城镇建设的法规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在小城镇建设中违法批地、违章建筑案例仍然存在。

  (4)城镇体系建设的观念尚未确立,规划起点低,缺乏通盘考虑。受本土观念的影响,规划的立足点在本镇域,建设与布局各自为政,很难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其最大效能。

  (5)城镇规模偏小。如灵溪镇,镇区人口2190人,全镇人口2.8万人,即使全都住到镇区上,也因其规模小,只能搞小而全:“一条商街,一处公园,一所中学,一家卫生所…”,虽已铺马路,装路灯,搞绿化…,有城市外观,却无城市生活内在魅力和气氛。人气不旺,行人稀落,夜幕未垂,店门早闭,毫无诱发消费之氛围。据研究,亚洲四小龙,增加一个第二产业就业岗位,相应增加1.5—2.9的第三产业就业岗位,而我国仅为0.6,相差近6倍之多,这和城镇规模有直接的关系。

  (6)工业布局分散,无法集中统一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xx年底,如沙溪镇共有乡镇企业1424个,工业产值1.2亿元,龙头企业是夏布娟纺生产,虽有特色,但手工生产加工为主,吸纳劳动力能力有限,缺乏门类齐全的产业结构;灵溪镇工业总产值7900万元。企业空间布局分散,用地规模偏大,企业规模偏小,类型层次偏低,从而使污染点多而广,难以治理,不仅带来环境污染,农田占用等问题,也不利于企业自身经济效益的提高,是自身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7)分散布局制约城市化的进程。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农村大量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口离土不离乡,难以转移的城镇,不利于小城镇规模的扩张;二是乡镇企业之间难以实现基础设施及相关资源条件的共建共享,效率和效益均难以提高;三是农村兼业现象普遍,农业释放出来的过剩劳力和其他生产要素,难以向城市聚集,不利于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小城镇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推进城乡的协调发展。

  三、针对上述问题,根据我市的实际,提出如下小城镇规划建设对策:

  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思路是:城乡规划将充分发挥出综合调控作用,按照“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原则,规划重点放在培育县城,积极发展中心集镇,兼顾一般集镇,提高城镇的聚集能力和建设水平,形成以城带镇、以镇带村、梯度推进、整体协同的发展格局,建立规模等级合理、布局和结构有序、相互联系、各具特色的城镇网络体系,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经济的一体化。

  (1)抓紧完成各类城镇规划的编制,各乡镇要高起点、高标准编制总体规

  划,并认真组织编制重点地段的详细规划。推广《江西省村镇小康住宅通用图集》和其它农民建设标准图、通用图,村镇规划和设计水平。

  (2)改革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至少在小城镇,应推行以居住地为条件划分城镇人口、农村人口,以从事职业为标准划分农业劳动力和非农业劳动力的动态户籍管理办法。农民在小城镇只要有固定的住房、有相对稳定的收入,就可在小城镇落户。对于迁入小城镇的居民,应当在就业、医疗、上学、入托、保险等方面,与原居民有同等权力。由此而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的迁移和聚集,从而为小城镇的发展奠定人口规模的基础。

  (3)建设工业小区,积极推进乡镇企业的集中发展和规模经营。乡镇企业集中连片发展,既是推进小城镇建设的需要,也是乡镇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要运用规划手段和经济手段,在小城镇内适当的位置,引导企业集中布局,形成相对集中的乡镇工业小区。事实上,许多镇都设有自己的乡镇工业小区,关键问题是既没有很好的规划,也没有很好的建设,形不成规模、缺乏必要的条件,也就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为此需要我们健全现行法律制度,制订优惠政策,确保投资者利益,鼓励乡镇企业的搬迁集中,限制新建乡镇企业分散布局。

  (4)实行多种形式的建房购房制度。应制定有利于农民迁住小城镇的房地产政策。如城镇居民建房购房的抵押贷款制度、住房按揭制度,支持农民进入小城镇后顺利解决住房问题。应鼓励商业银行,尤其是农业银行,对离开农村迁往城镇的农民,提供购买住宅或商业铺面、厂房设施的按揭式贷款。还可考虑集中使用宅基地指标,在小城镇附近,按规划统一建设农民新村,将原有村落整体搬迁,复垦还田。

  (5)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集应当总结自己的经验,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创新机制的客观估计,广开筹措资金渠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由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积极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城镇建设发展基金,实行滚动开发,逐步改善小城镇投融资环境,建立起政府、集体经济、个人等多元化投资体制。

  (6)城镇规划既要因地制宜,又要突破行政区域界限,在城镇体系中找准自己位置和职能定位,构建上饶市城镇群体系。远期规划由沙溪与湖丰共同构成,沙湖新城组团,按10万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建成大上饶城镇群辅中心之一,并在此建设沙湖物流工业园,以物流和一、二类工业为主,面积约5平方公里。灵溪镇的饶北河以西纳入上饶中心城区120平方公里规划范围之内,饶北河以东部分,以现状为基础重点发展满足镇区以及区域范围内需要的各项城镇职能中心区,包括行政中心、商业中心、文娱中心、居住中心以及医疗等各项市政基础设施,为未来信州区行政中心外迁作准备。

  (7)在实施小城镇规划和建设中,要坚持三个原则和三个注重。坚持三个原则:一是镇长(或分管镇长)一支笔原则;二是各部门通力协作,现场办公原则;三是多渠道筹集资金,经营城镇的原则,如土地有偿使用、房地产开发、招商引资项目等。坚持三个注重:注重基础设施投入;注重建筑施工质量,树立精品意识;注重人居环境建设和投入,如环境设施、公共设施、绿化建设、停车场建设等。

【小城镇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03-01

示范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11-30

小城镇建设情况调研报告范文08-25

小城镇建设的调查报告08-10

小城镇建设调查报告02-14

调研的报告02-07

宜家调研报告04-14

调研报告的格式04-18

商场调研报告12-18

薪酬调研报告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