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教学实施报告10篇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十分的重要,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学实施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实施报告1
数学其实是用来分析问题和考虑解决问题的可能性的逻辑智能。在许多方面,游戏都提供了安全、可控制和有趣的方式去发展孩子的数学——逻辑智能。对孩子来说,游戏是一种有趣的学习方式,锻炼他们学会考虑一些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能更好的促进幼儿对数学的学习与理解。
一、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的探究内容:
1、编制数学教学游戏:
(1)数学教学游戏主要有六种类型:情节性的教学游戏;操作性的教学游戏;运用各种感官的教学游戏;口头数学教学游戏;竞赛性教学游戏;数学智力游戏。编制数学教学游戏,必须根据幼儿教学教育的内容与要求,选择、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大,智力的发展,游戏化的程度宜逐渐减弱,游戏中宜减少游戏情景增加智力因素。小年龄的幼儿以有情景、有角色的娱乐性较强的游戏为主。中班幼儿由于自身的年龄特点,他们适宜开展各类游戏。如在中班“学习分类”活动中,我设计了“蚂蚁妈妈找宝宝”的情景游戏,最后通过游戏蚂蚁搬家的竞赛游戏,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分类。
(2)设计教学活动时,可选择不同的游戏形式,如个别玩的游戏,结伴玩的游戏,小组玩的游戏以及集体进行的游戏等。这样既能提高单位时间幼儿学习的密度,又能适合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如中班数学“学习5的序数”中,既有幼儿的单独操作游戏“给小动物回家”,又有集体参与的游戏“找朋友排队”,使每个幼儿都能积极、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整个数学活动可以采用一个游戏主题贯穿始终,也可以各个环节运用不同形式的游戏。
(3)将数学活动与音乐、美术、体育等游戏性结合。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学习数学。如在学习“比较多少”时,我让幼儿玩“抢椅子”的音乐游戏。当音乐一停,会又一位幼儿没有抢到椅子,这时,我就引导幼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幼儿能通过游戏实践获得“比较多少”的方法的数学知识。
2、幼儿数学游戏化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1)、教师是物质环境的提供者。
A、教师应从中班活动目标出发,设计各种游戏材料,为数学游戏化提供物质保证。在进行“认识数字4、5”的教学时,为让幼儿正确感知5以内数量,我为每个孩子准备了一套数卡、实物印章以及做纸球用的皱纸。孩子们通过游戏“给数卡排队做实物卡”、“看数字做纸球”,很快就理解了数字所表示的物体的数量,体现了材料为数学游戏服务的宗旨。
B、教师要注意为幼儿创设与数学游戏活动相适应的数学环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在进行“比较6、7两数关系”的教学时,我设计了有趣的“小猫吃鱼”的游戏情景。当我出示了“金鱼缸”,继而又把6条小鱼放入“鱼缸”,当出示7只小猫后小朋友立即进入了小猫要吃鱼的游戏情景中,此时,我提出问题:小猫有几只,小鱼又有几只,他们一样多吗?怎么办?幼儿立刻议论开了。在这样的游戏情景中,幼儿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积极探索,轻松地获得了知识。此外,为了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游戏和自我发现的机会,我在活动室里专门开辟了一个数学活动角,放置了各种教玩具。其中有彩笔,纽扣、印泥,各种印章,操作卡片,大小珠子,塑料小动物,分类盒以及颜色不同的几何图形等等,幼儿可以三三两两、自发地随意地对各种材料进行操作,根据需要我及时地对各种材料进行添加、更换。“数卡接龙”、“给实物卡片排序”、“图形分类”、“看标记放图形”、“会变的数卡”等游戏,提高了孩子们数数、分类的能力,巩固了对各种图形的认识。
(2)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指导者。
教师要正确处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把教学活动从教师在教育目标控制下的对幼儿的施教过程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使幼儿的学习能体验到游戏的乐趣。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在活动过程中,对于不同情况教师应善于以不同的角色——“合作者”、“发现者”、“援助者”、“评价者”对幼儿进行诱发、激励、辅导、组织、评价。因此我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通过观察、询问、交谈,对幼儿的学习情况进行诊断性评价,并及时、准确地进行反馈、调整。我通常对以下情况进行观察:了解全班幼儿会不会使用材料?是不是对游戏活动感兴趣?看全班幼儿有几种不同的思路和做法?正确的有几种?错误的思路和做法是什么?有几种?有代表性的那些幼儿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幼儿做错的原因是什么?(教具设计不合理、没听清问题、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原有知识没掌握、动手能力差等)在幼儿的操作活动中,我一般通过交谈对幼儿进行启发、暗示,进行指导。
(3)教师应对不同形式和性质的游戏采用不同的指导。
在集体进行的游戏中,教师主要起组织与协调的作用,在小组玩的游戏中,教师起观察与鼓励合作的作用。在个别玩的游戏中,教师以观察为主,并对个别幼儿进行交谈与指导。在情景性、娱乐性较强的游戏中,教师一般以角色身份进行组织与指导,在操作性、竞赛性的游戏中,教师主要以评价者的身份进行启发与发现。
二、结果分析
1、激发了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由于幼儿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差,数学又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就更需要依靠直接的`兴趣来进行学习,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越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越强,学习的效果也就越好。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它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愉快、轻松的环境。游戏不受外部的强制和干预,完全是幼儿自主自愿进行的,这是游戏的显著特点。幼儿在游戏中,活动和积极性高,主动性强,动作、思维都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将数学教育渗透其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游戏情境结合起来,就可以把数学教育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幼儿易于接受。因此,对幼儿进行数学教学游戏化,能极大地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产生较好的效果。
例如:我在组织幼儿进行“感知6以内的数量,认读数字6”的教学活动,我以“参观动物园”引出课题,通过让幼儿目测不同排列的小动物,提高他们按群计数的能力.游戏中设置了森林背景图,一些幼儿领悉并喜爱的小动物在活动:小鸟在唱歌、小兔在弹琴、小鱼在跳舞、小猫在敲鼓、小猴吹喇叭。这些小动物形象动作生动有趣,符合中班幼儿的兴趣爱好,并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一下子吸引了全体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使他们主动地去观察、发现、寻找,从而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而如果以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来对这个内容进行教学,教师比较注意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幼儿的兴趣与能力方面的培养,准备的材料大多只有教师进行演示的教具,教师在开始直接引导幼儿对所学内容进行感知,少了游戏的环境和气氛,幼儿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影响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2、带来良好的情绪体验。
数学教学游戏化是由教师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创设一定的游戏环境,提供相应的游戏材料,与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与好感。由于教学活动是通过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也和游戏一样,能够保障幼儿的心理健康,丰富幼儿的情感。通过教学活动游戏化,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宽松和谐的游戏环境,能帮助幼儿消除平时学习中的紧张、厌烦等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把教学活动变成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同时,游戏中不存在任何强制性的驱使与束缚,幼儿在活动中没有强烈的完成任务的需要,没有严格的外部控制,能享受到一定的自由,因此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得到最大的体验和发挥。当利用材料操作成功时,会产生自豪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当失败时,也不会受到教师的责备,而是得到启发和鼓励。因此,幼儿能在活动中体验到自主感、胜任感等积极情绪,例如,“按6以内的数量分类”这一教学活动中,我设计了两个游戏“分蛋糕”和“我来帮助你”。前一个游戏让小朋友根据小动物的要求,找出它们需要吃的蛋糕数量并送给它们。对同种不同数量的物体,按数量分类。后一个游戏通过让幼儿帮助熊猫整理家中的物品,学习把不同种类不同数量的物体按数量分类.在游戏的操作过程中,幼儿觉得自己是在帮助熊猫解决困难,从而充满自主性,乐意参加活动.当活动结束,熊猫感谢小朋友的帮助时,幼儿又从中体验到成功和劳动后的喜悦,并增强了自信心。
3、促进智力发展。
幼儿时期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个时期促进幼儿智力发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国学者布鲁纳研究了“游戏对3至5岁儿童解题能力的影响”,证实了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游戏可以为幼儿提供没有压力,但需要坚持性和毅力的良好的解决问题的环境,在游戏环境中,有利于幼儿思考和处理问题,并取得结果。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为幼儿在活动中接触各种材料提供了条件。幼儿在操作材料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可以认识各种材料的特性,体会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以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不仅发展了视觉、听觉、嗅觉、肤觉等各种感官的感知能力,还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
例如在“学习5以内序数” 的教学活动中,我采用了幼儿非常感兴趣的“捉迷藏”游戏。小动物们分别躲在5棵树上,请幼儿把它们找出来,孩子们进行了积极地观察,并回答出“某某小动物藏在第几棵树上” ,既认识了序数,又发展了观察力、思维力。在操作游戏材料的过程中,幼儿可以探索尝试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断运用想象和思维,从而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各种经验,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又如,在“认识椭圆形”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小兔和小熊的争论,从而引出课题,让幼儿来进行评判。通过让幼儿观察圆和椭圆的外形,看看是不是一样;把两个图形分别比一比、折一折,说说发现了什么,在这一过程中,运用了各种感官的感知能力、观察力、注意力得到了加强,同时幼儿还须进行分析、比较、概括,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接下去教师通过幻灯片让幼儿欣赏辨认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的,椭圆形状组成的东西,并启发幼儿想象椭圆形组合的图形(如螃蟹、小鱼、气泡等)幼儿在游戏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想象与思维,并用语言说明想象与思维的结果,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4、培养非智力因素。
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游戏,使幼儿进行积极、主动的智力活动,同时,在活动中幼儿必须依靠自身的努力,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最后获得成功,因此对幼儿的意志性格的培养和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自信性、自制力的发展有较大地促进作用。例如,在“学习梯形与其他图形的转换”中,我设计了“帮小动物分饼干”这样一个游戏情景,幼儿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理解转换的含义,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必须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完成游戏设置的问题,幼儿的独立性、创造性持到了提高,当活动成功时,更增加了幼儿的自信心。同时,游戏中要求幼儿遵守一定的规则,提高了幼儿在活动中的自制力。在一些集体游戏、小组游戏中,必须依靠幼儿之间的互相合作才能获得成功,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合作性。
教学实施报告2
一、愉快教学的渊源
“愉快教学”这个名称虽然近十年来才有,但愉快教学的思想却由来已久,源远流长。在人类教育发展过程中,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探索始终不断。
国外许多有见识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对此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如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代表作《大教学论》中指出:“教师要和善地愉快地教育儿童,以便在没有殴打,没有号泣,没有厌恶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饮料。”同时期的英国教育家洛克在他的著作《教育漫话》中多次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当学生正在用心学习的时候,他们应该高高兴兴,一切事情都应该使他们感到容易,充分感到快乐。”19世纪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一书中说:“关系最为重大的……要使求知成为愉快而非苦恼的事件。”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则主张:“教师要用全部力量来把教学工作由学生沉重的负担变成欢乐鼓舞和全面发展的源泉。”(注:《外国教育》 1983年第5期。)
我国对愉快教学的探索就更早了。远在两千多年前的伟大教育家孔子就明确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注:《论语·雍也篇》)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说得好:“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注:转引自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刘会文著的《教师与幽默》第67页。)北宋的张载在《经学理窟》中也说:“学至于乐,则自不已,故进也。”明朝的教育家王阳明也多次表述:“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的观点。这些论述说明了精神愉悦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无疑是很精辟的,但这些教育家对愉快教学的研究并没取得全面的成就,究其原因大致有二:其一,古代教育家们只从现象来谈认为有效果,但不能从理论上找到理论依据,一些教育家即使进行实验也是零碎的、片面的,没有坚持下来,不能使别的教育家信服,得不到推广;其二,是当时的社会制度和教育制度决定的,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教育是以科举为中心的,统治阶级用科举来选拔听话的“奴才”,对学生的个性是一种压抑、压制,甚至摧残。这样的教育制度阻碍了愉快教学的实施。
众所周知,我国的基础教育长期以来都是应试教育,无视学生的心理需求与全面发展,企图用“灌”、“压”的办法实现高难度和高速度的原则,使学生疲于奔命,引起一系列问题。正如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所说:“紧张的学习,频繁的考试,沉重的精神负担严重损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束缚了青少年个性的发展,导致大批中小学生厌学、弃学,繁重的课业负担又直接影响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教育的落实,干扰教育方针的全面落实。”(注:《人民教育》 1990年7—8期。)
正是传统应试教育的积弊迫使今天的教育家们去全力探索愉快教学的新路子。而今天宽松的政治环境,正确的教育方针,国家主要人的重视和支持,为教育家们提供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利的条件,因而他们的探索卓有成效,比起过去个别教育家的零碎的实验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和质的飞跃。八十年代末,上海一师附小,北京一师附小,沈阳铁路五小等七所小学全面进行了“愉快教学”的实验,到九十年代初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和经验,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青睐,从此,这项实验迅速遍及全国城乡,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于漪、钱梦龙、宁鸿彬等一大批全国著名中学语文教师也对愉快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身体力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我们有理由相信,人们对愉快教学的意义会认识得越来越深刻。
二、中学语文为什么要实施愉快教学
这部分着重探讨实施愉快教学的理论依据,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谈:
(一)愉快教学的实质
愉快教学,又叫愉悦教学,还有人称之为快乐教学。它并不仅仅是一种方法问题,而是一种在先进教育思想指导下的高超的教学艺术,指教师在教学中以爱生的情感,从学科特点出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愉快因素,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采用学生喜爱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思考,在愉快中获得知识、锻炼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人。
愉快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将死板的、固定模式的教学转变到全面培养人的素质上来,根据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使中小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和单纯追求考分的压力下解脱出来,从而保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得到全面落实,让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质量真正得到提高,最后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
(二)中学语文实施愉快教学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规律就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它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办教育,进行教学,必须要遵照客观规律,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否则,必将事倍功半,甚至会失败,会受到惩罚。愉快教学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也是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
教育规律告诉我们,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知识能力的获得,要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通过他们内部的矛盾斗争,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对教师的讲解、教导具有主观选择性。愉快教学不是靠强制学生被动地、愁眉苦脸地学习,而是重视学生个性的完善发展,以建立一种自觉地追求实现自己目标的愉快的精神享受来吸引、启发学生主动地高高兴兴地学,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使学生在没有任何心理压力的情况下,自觉地学习,学得进去,学得更好。
教育规律告诉我们,教与学的活动必须尊重学习者身心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当今中学生界于13—19岁之间,好新好奇好动(处在半幼稚、半成熟时期的初中生尤其如此),他们思维活跃,富于个性,可塑性和自我意识强,自制力较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厌恶训导式的说教,喜欢探讨式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他们对许多事物的认识常常是从兴趣出发的。愉快教学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其出发点和归宿正是按照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育人。
(三)中学语文实施愉快教学会取得良好的功效。
首先,愉快的精神状态能使中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顶峰。
前面说过,愉快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在愉快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轻松愉快的良好心境可以激发脑肽的释放,而脑肽是记忆与学习的关键性动力。教育心理学也表明:人在愉快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才能形成兴奋中心,神经细胞间传递信息的通道才能畅通无阻,感觉、观察变得敏锐,思维也变得迅速敏捷,注意力集中,想象丰富,记忆效果好,这样就加速了知识的接收、加工和组合的过程,知识迅速得到巩固并转化为能力。而人在压抑沮丧时,这一切都将受阻。当代国外学习观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将人的学习与情绪的变化和影响紧密联系起来,注意把情感因素引入学习之中,意识到作为学习主体的人,其学习活动离不开愉快等积极情感的激发、维持、强化和调控。如桑代克在他的“效果律”(亦称“愉快——痛苦”原则)中就指出:“当神经系统刺激与反应发生联结并伴随愉快时,联结就得到强化。”(注:白先同著《教育心理学教程》第56页。)西德一位心理学教授在纽伦堡大学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来研究情绪与成绩的函变关系,他得出的结论是:情绪高涨,轻松愉快的比情绪低落、忧郁愤懑的积分要高20%左右。(注:刘会文著《教师与幽默》第129页。)
无数的教学实践也证明,教学效果与学习愉悦情绪呈明显的正相关。在语文课中有了愉悦感,中学生听课就会兴味十足,积极主动,思维机制的运转加快,很难理解的课文也会豁然开朗,对写作活动也会抱有一种积极的态度。
当今中学生课程多,学习任务重,常被压得喘不过气来,要想使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代新人,而不是“三味书屋”中的书呆子,语文教师太有必要给他们一剂“愉悦剂”了。
其次,愉快教学可以激发中学生对语文的浓厚兴趣,从而使语文教学卓有成效。
兴趣总是与人的愉快乐的感觉情相伴出现,互相作用的。能引起愉快的'情境往往使人感兴趣,而能引起兴趣的情境往往也能使人愉快。愉快教学可以凭借其特有的魅力在使中学生感到愉快的同时激起他们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注意认识某种事物和研究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它作为智能活动的动力系统能使大脑神经过程敏锐、灵活,长久维持大脑的优越状态,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创造。
教育心理学的实验研究表明:兴趣与学习的关系非常密切,满怀兴趣就会全神贯注,执着一念,专心致志,变被动吸收为主动进取,由完成任务到迷恋醉心,满腔热情地进行钻研,不会觉得学习是一件乏味的事,甚至还可以弥补智能的不足。例如,拉扎勒斯(A·L·Layarus )在语文课教学情境中,将高中学生分为智能组与兴趣组,智能组学生的平均智商为120,但对于语文的阅读与写作不感兴趣, 而兴趣组学生平均智商只有107,但很喜欢阅读与写作。 这两组学生皆必修“阅读与写作”这一课程,在一学期的学习过程中两组受同样的测验,待一学期结束时,两组总成绩相比较,兴趣组远优于智能组。(注:钟为永著《写作教学心理》 第183页。) 这个实验很好地说明了中学生是满怀兴趣去学语文,还是怀着厌恶的心情去学语文,其质量和效果是大不相同的。
由此可见,在中学语文学科实施愉快教学,是很必要的。现在许多中学语文教师没有这样做,不是因为不必要,而是因为有阻力。为此,笔者更要大声疾呼:中学语文应该实施愉快教学!
三、中学语文教师怎样实施愉快教学
阐明了实施愉快教学的重要性,接下来谈谈实施愉快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创造一个让学生愉快学习的优美环境。
环境对学生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作用,对青少年个性的发展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青少年的思想、品德、行为都是在不同的环境中形成的。学校、班级要根据教育目的,有计划地选择、加工和设置优良而美化的环境,这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一种标志,同时也直接影响师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秩序。优美的环境能使中学生心情舒畅,精神焕发,乐于学习,有助于愉快教学的顺利进行。
教师应充分发动学生,让他们人人都为绿化、美化、优化校园环境出一份力,把学校布置成一个整洁、清新、美丽的乐园,使每个走进校园的人都感到赏心悦目,精神抖擞;把教室布置成一个美的、激励奋发向上的小环境,使置身其中学习的同学们都感到轻松自然,其乐融融。
(二)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
愉快教学强调教学是师生联袂演出,师生面临的是共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只有双方携起手来,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密切合作,双方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了感情倾向,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并乐于请教,愉快教学才能顺利进行。韩愈说得好:“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师生在情感上不和谐,教师对学生不热爱,甚至见到学生就烦,学生对教师毫无感情,甚至见了老师如同老鼠见了猫,双方在思想上首先就不愉快,还谈什么愉快教学?!
师生关系和谐,关键在教师。教师应热爱所有的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在师生间架起情感的桥梁。像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的那样:“爱学生,这是一个教师最重要的品质。”不管在什么场合,教师都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只有意识到被尊重,才能愉快地接受教育。对优差生应一视同仁,处理问题公允不倚,不带偏见。平时应多鼓励引导,忌无处不到的批评训斥,任何鄙夷讥讽,怒斥甚至体罚学生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造成师生之间的情感障碍。教师还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相信学生都是求进步的,都是要学习,有旺盛求知欲的,能够改正错误的。
(三)制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愉快教学的最佳效果与良好的课堂气氛分不开。好的课堂气氛应该与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教学内容的情感基调相一致、相协调,教与学双方的认知、思维活动必须有一个真正宽松自如的天地;应该是既静谧又炽热,既活泼又紧张的,既有播种的繁忙,又有收割的喜悦,既有在知识的皇宫人里舒心的漫步,又有攻克知识堡垒的激烈的战斗。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紧紧地吸引学生步入科学知识的群峰中饱享秀色,乐而忘返;使学生奔驰在知识的大草原,产生一种对崇高、悠扬而心旷神怡的美好境界的向往。
首先,提倡教师笑进课堂。微笑是联系师生情感的纽带,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创设和谐的、协调的教学氛围的重要手段。有学生这样比喻:“在炎热的夏季,老师的微笑如甘露,带给我们一个清凉的世界;在严寒的冬日,老师的微笑似春风,总让我们感觉到温暖。”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满腔热忱来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端庄、语言亲切,富有激情,并借助眼神、表情、姿势来辅助说话,让学生感到听你的课是一种精神享受。
再次,要善于发挥正强化的作用。“正强化”这一心理学上的术语是指运用表扬、激励、肯定、鼓动等手段发掘一个人的优点使之得到及时巩固、发展,从而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教师在语文课上经常使用正强化,会使学生产生成功的欢乐和愉快的心情,对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很有好处。
还可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故意设置障碍,造成疑虑,教师佯装不知,激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他们争论,以及用故事、表演、挑刺、幽默等趣味性措施,可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学习、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更深刻,更全面。
(四)善于调控扣人心弦的教学节奏。
节奏本是音乐上的术语,杰出的乐师总是十分讲究节奏和旋律的美,以此抓住听众的心,使之驻足凝神,屏气入境。教师也应象乐队的指挥一样,善于调节,使课堂演奏出优美动听的曲子。教学节奏是愉快教学艺术美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能过快,否则感觉不到乐趣,也不能过慢,否则断断续续,学生感觉不到完美,又要抑扬顿挫,既有“大弦嘈嘈如急雨”,又有“小弦切切如私语”,以此紧扣学生心弦。
语文教师要善于把握住学生生理和运动的节奏,使教学节奏与之相适应。13—19岁的中学生,其大脑的兴奋中心呈曲线变化,波浪式推进,随着刺激物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巴甫洛夫认为在50分钟以内,大脑兴奋中心总会出现一个疲劳波谷。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利用兴奋中心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要善于在疲劳波谷期设计精彩的提问,或举一些生动有趣的例子,加快节奏,形成教学小高潮,让学生兴奋起来,度过疲劳低谷,从弥补生理心理的缺陷。
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应有节奏感,做到快慢适度,疏密相间,抑扬顿挫,起伏跌宕。心理学研究表明,“机关枪式”的语言,“大辩论式”的语言,会对学生大脑细胞产生超荷刺激,从而产生厌烦心理。还要按不同作品的基调调控教学语言的速度。内心情感变化平缓或感情色彩灰暗时,语速要减缓;内心情感强烈或感情鲜明时,语速就要加快。做到抑抑扬扬,有波有澜,有时慷慨陈词,像飞流直下的瀑布,有时娓娓道来,像涓涓而去的溪流,给人以无穷美感。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兴趣,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
教师还要善于借助教学内容的节奏来调节整堂课的节奏。教学内容的节奏指上课内容的详略、多寡、取舍、安排等。该讲多少信息,含量和速度都应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必须富有一种和谐的音乐美感。在教学的重点处应讲得多一点,详一点,速度稍慢一点,方法更灵活些,形成教学的高潮。
(五)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指在语文课堂上利用电教设备、音像、挂图等现代化教具和形象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下进行有效的学习。
实践证明,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尤其是电教媒体,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它能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一改传统沉闷的课堂面貌,使学生的兴趣大增,有助于实现“轻负高质”和实施愉快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例如,有位老师上《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通过录音再造形象,在学生面前再现志愿军战士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学生的内心为之振奋,思想产生了共鸣;另一老师上《苏州园林》一文时组织学生观看教学录像片,在学生面前展现的是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园林建筑画面,使学生产生近乎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受到美的熏陶,这位老师把枯燥的说明文教“活”了。可以说,多媒体的灵活运用将会给中学语文愉快教学带来勃勃生机。
此外,中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愉快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使有限的课堂教学向无限的课外活动延伸,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得到实践上的应用,使学生更有趣、更有效地学习语文。
四、愉快教学应该走出的误区
误区之一:有的老师认为愉快教学就是轻松教学,一味地降低要求,减轻负担,甚至不留作业。笔者认为,轻松并不等于愉快,不受任何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去学习,得到一种享受,那才是愉快。愉快教学不只是简单地减少学生作业,而是把学生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压力中解放出来,并不主张没有负担,只是不主张给学生过重负担,还要能在愉快中接受和完成任务。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那么即使没有作业,学生光坐在教室里,心理负担可能已经超重。如果教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作业做得多也觉得愉快,即使老师不布置作业,他也会主动地、刻苦地钻研。
误区之二:有的老师认为愉快教学无非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笑一笑,活跃一下课堂气氛而已,于是为了“逗笑”而插科打诨,摆花架子,搞形式主义,误入庸俗的“哗众取宠”。有个老师上《梁生宝买稻种》就在自己身上披条破麻袋,用梁生宝的口吻给学生介绍“自己”买稻种的经历;上《装在套子里的人》就把自己装扮成别里科夫“套中人”的模样,引起学生哄堂大笑。愉快教学不是简单的逗笑,不是点缀,也不是赶时髦的摆设,或脱离教学内容的外部形式,而是引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有效手段,与教学内容血肉相连,有机融合在一起,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有如教学的整部机器的传送带,推动教学进程,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效率。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误区之三:有的老师认为愉快教学的课堂上只能喜,不能悲,因此上鲁迅的小说《药》时从始至终春风满面,笑容可掬,当有人问及上这么严肃深沉的课文为何总笑时,还振振有辞地回答:“我这是愉快教学呀!”愉快教学讲究情感的投入,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受到美的熏陶。教师应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恰到好处地表达出喜、怒、哀、乐的情感,当喜则喜,该悲则悲。其实,笑是愉悦,哭有时也是愉悦。比如,当你从影视厅走出来,眼角还挂着为主人公的不幸或英雄壮举所淌出的眼泪时,你那一刻一定受到了深深的感染,得到了一种力的鼓舞和真理的启迪,愉快教学追求的正是这种效果。
总而言之,愉快教学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也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奉献的品格,强烈的敬业精神,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在实践中培养浓厚的教学兴趣,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提问和教法,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愉快教学的理想境界。
(1)倪谷音主编《愉快教育》,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2年版;
(2)白先同著《教育心理学教程》,广西师大出版社 1992 年版;
(3)邵瑞珍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5 年版;
(4)《人民教育》、《上海教育》、《北京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等教育杂志;
(5)《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4年版;
(6)章永生著《教育心理与教学法》北京出版社 1984年版;
(7)黄麟生、倪文锦主编《先进教育思想,高超教学艺术》, 广西师大出版社 1991年版;
(8)刘会文著《教师与幽默》,广西师大出版社 1995年版。
教学实施报告3
摘 要:本课题主要从系统构建、整体推进和校本实施的角度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首先从纵向,我们对小学、初中和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评价体系进行具体设计,使之有机衔接,从而在实施过程中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其次从横向,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有机整合,使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得到延伸、重组与提升;再次我们对综合实践活动三条线索进行合理设计,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三块内容得到有效沟通。同时在实践层面上,我们探索了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实施策略和具体操作方法,经过近四年的探索,本课题促进了实验学校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系统构建校本实施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
(一)研究背景
目前世界各国为应对国际竞争和社会发展而积极推动课程改革,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加强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经验、当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强调课程的综合性、恰当处理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的关系;强调以学习者的经验、社会需要和问题意识为核心进行课程的整合,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软化学科界限,设计综合课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性学习转向积极探究与发现学习,强调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主动解决问题,加强中小学生的综合活动学习。为此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成为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
为了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人才,我国也积极开展教育改革。其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现阶段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适应我国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又顺应世界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近年来,很多学校和课程改革实验区都在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和策略、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评价方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开发这些探索为进一步推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积累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但是我们发现这些研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深层次探索解决。
20xx年,我校在高中开始开设研究性学习,经过两年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绩,但是效果不太理性,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在实践中进行校本实施。20xx年,我校合并了麓山国际实验学校,目前拥有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囊括了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中等教育。由于办学规模齐全,学校有整体的办学思路,因而我们可以用大课程视野来审视基础教育,教学行为和教学策略可以一以贯之,不搞急功近利的“短视教育”。于是我们想利用自身的办学优势,从小学到高中系统构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然后整体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而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途径。
20xx年,我校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申报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系统构建与实施的研究》,课题被批准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课题立项后,为了更好开展课题研究,学校联合了麓山国际实验学校、长沙市十一中、长沙市三十七中、仰天湖小学和黄兴小学,组建课题实验学校,共同致力于本课题研究。
(二)研究意义
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系统构建,可以拓展研究者的视野,更好的贯彻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使之更具有操作性。总之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开发和校本实施,对于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本课题的实施提供政策支持,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又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和策略;
2、系统论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3、当代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深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心理学基础;
4、现代课程论的研究成果是本课题的理论基础。
三、课题概念界定
本课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是经国务院同意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3-9年级和普通高中阶段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进入实际的社会情景,直接参与并亲历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领域,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各种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体验性的学习,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设置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强化课堂、学校与生活、社会的联系的重要纽带,是增强学生对他人、对集体、对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重要举措。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通过该领域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本课题中的“系统构建”是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按照“横向沟通、纵向衔接、空间拓展和方式融合”的指导思想进行整合设计,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从而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有系统性、层次性、丰富性。
“横向沟通”是指学校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时要把握好各指定领域之间的共同价值追求;要注意各领域之间的渗透和延伸,开发不同领域之间交叉、整合的课程内容;要在每个主题活动内容的组织过程中,充分挖掘每个主题中所蕴涵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自我因素,要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尽可能地采用多种活动方式,达到各指定领域之间的整合。
教学实施报告4
我是一个小学教师,教育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小学生可塑性强,富有上进心,易于接受良好的引导。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通过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不仅是使学习取得成功,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激发学习的动力,不仅是使学生得到某一方面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在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完善的人格,只有这样才能说是完成素质教育任务。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生学习的朋友,又是学生的表率。因此,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每一次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对每一个问题的处理、对学生的每一次评价等都会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都是在实施素质教育,教师绝不能掉以轻心。教学的教育性是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作为一个从事多年语文教学的我深知,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一、让课堂充满情趣,营造愉悦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的老师。”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才能凝聚在一起,才能达到智力活动的状态。这样学生急切想学,并相信自己一定能学会,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认知兴趣,这样的教学,必将使课堂气氛充满情趣。
在学习活动中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是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核心精神。而这种愉悦的情感体验一经产生,必然转化为学生继续努力探索的动力。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随时对学生的.情绪、态度加以调节,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如发现学生在提问时感到犹豫,我立即以微笑鼓励其大胆提出,一旦学生提的问题有价值,我不但表扬他提得好,而且巧妙地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会有新的发现。由于不断地受到老师的肯定、赞扬,学生表达的思路清晰,思考过程一清二楚。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教学双方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不同的形式,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情境,使他们身经其事、心在其中,带着热烈的情绪去学习。如在指导学生写一个活动场面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扳手腕”比赛。在比赛过程中,我纵观全局,用鼓励性的语言激起比赛高潮,同时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注意参赛者的动作、语言、神态以及观众的表现。比赛结束后,我让学生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还要说什么。由于在活动中大家玩得很开心,因此说话的情绪特别高,一个同学刚说完,其他同学纷纷举手要做补充,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同学也争着要求发言。经过交流,我及时让学生把整个场面写下来,结果效果比我预想的还要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更浓了,学习成绩也水涨船高。
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把精力放在多数学生身上。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确定难易适度,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进度的快慢,也应适合绝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在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素质的。今天,课堂教学要真正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程度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同一班内的学生能力存在差异,我借鉴复式教学方法进行区别施教,分层指导、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在群体教学中增加个别化施教因素,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说勤奋》一课时,我首先从课题入手发问:“课文说了谁勤奋的事例?最后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然后师生共同边读边议。教学中,对于成绩好,能力较强的同学,我通过引导他们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句来体会文章内容,而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同学,则以朗读为主,并鼓励其大胆发言。最后,我再让学生分组讨论:司马光和童第周为什么都能够达到理想的境界?结合“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我在上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一路花香》一课时,在质疑问难时,一位平时不爱说话、成绩平平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引起了师生的关注,他是这样问的: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挑水工说了这样一句话“那是因为我早就知道你的裂缝,并且利用了它。”为什么挑水工在这一句中既说了你又讲了它。这里的“你”和“它”指的是谁?我及时表扬了他读书认真,但我没有及时解答,而是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使这位同学明白了“你”和“它”的实际意思,同时也激励了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既面向了全体,又因材施教,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三、文道统一语文教学
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同时语文又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做到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品德教育和谐统一?这就要求在教学中精心设计,避免把思想品德教育挤出课堂,也要避免对课文作架空分析、空洞说教。如教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了解樟树本身具有的香气拒虫的特点,再结合宋庆龄的生平理解樟树香气拒虫的象征意义,借物喻人,水到渠成。这一思想渗透为学习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作好铺垫,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生读、思的基础上,加上老师的引导,学生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理解得较为透彻。这里我却不仅仅停留在理解句子的含义上,而是更深入一层,让学生联系实际说一说“今后我们该怎样做人呢?”这样,将语文的语言文字的思想性融合于语文教学过程中,既对学生进行了语文基本功训练,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做的工作更新、更多、更重。我们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取长补短,才能为将来更好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做出贡献。
教学实施报告5
由武汉市汉阳区教科中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员文斌承担的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策略研究》系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重点课题(课题编号为:20xxA050)。课题组成员开展了认真扎实的研究工作,经过五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成果,达到了预期研究目标,现提交课题研究报告。
本报告共分为五个部分:一、 问题的提出;二、国内对本课题研究现状的综述;三、研究的目标和内容;四、研究的对象、方法和过程;五、研究的主要结论与观点。
一、问题的提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产物,是对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作出调整之后增加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它折射出时代的精神,集中体现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然而因为它是一个由国家规定、地方管理、校本实施的跨三级课程,至今尚没有成熟的课程标准,也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其管理的难度大,实施的开放性强,同时又成为课改的“难点”。该课程在执行中呈现如下特点:
1.稳定性差。学校一门课程的执行离不开四个最基本的要素:教师、学生、内容(载体)、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执行中亦或缺乏教师,亦或课时被挤占,亦或内容(载体)不明确,亦或不是全体学生的参与,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都导致课程的消失。
2.临时性强。即便课程要素齐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正常运行,也不能坚持一个学期,一个学年,一个学段,而是突击式,运动式,应付式的实施,比如,某个时段为迎接某些检查,为参与某些赛事而开课,检查过后,赛事结束,课程即终止。
3.随意性大。师资安排随意,学校有“富余”的老师就开课,没有就不开;而且师资变换频繁,没有相对固定的师资培养规划。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随意,每位老师凭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开发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课程质量差参不齐。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落实的稳定性、普遍性及有效性并不理想。相对于其它课程有成熟的课程内容、稳定的教师队伍、固定的教学课时的“常态”实施而言,该课程的执行呈现临时的、应急的、随意的、间断的状况,且不是每所学校都在实施,全体学生都在经历的“非常态”。因此,本课题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非常态”走向常态的“常态化”实施策略研究。
二、国内对本课题研究现状的综述
自20xx年以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成为各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者们关注的焦点问题,研究者们提出的常态实施策略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宏观层面,是自上而下的区域整体推进策略,如课程理论培训是前提;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制度支持是保
障;各级教研、培训和科研机构业务管理和指导是推动力;二是中观层观,自下而上的校本化实施策略,如制订学校计划,成立教研组,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等;三是微观层面,指教师在课程中的有效指导策略,如不同课型的不同指导策略。
这些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由于它们多是将影响课程常态实施的因素归结为外在因素,如课程认识不到位、课程制度不健全、课程实施不规范、教师素质不全面以及课程评价不科学等,事实是问题仍大面积呈现,而且常期得不到妥善解决,本课题研究转换视角,反求诸已,从课程设计本身去寻找障碍课程常态实施的内在因素,本课题组认为课程内在设计的高度综合性、开放性、模糊性以及于当下教育文化之间的矛盾带来的课程执行难度,不可小觑,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样一门崇尚经验的课程,崇尚活动的课程,崇尚综合的课程,亦或是一接触就使学校和教师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手;亦或一段时间之后,教师累了,学校乏了,学生疲了,不得不终止,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的常态实施。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忠实课程理念的前提下,调适课程设计,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零为整,使课程执行更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探寻更具有本土化、实效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策略。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调查本地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现状, 分析影响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因素。
2.研究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实施的相关策略,推动本地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常态。
(二)研究内容
1.本地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相关策略。
四、研究对象、方法及过程
1.研究对象
对本地区7--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及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及研究。
2.研究方法及过程
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以调查法和案例研究法等。
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主要以二十三初中,翠微中学,楚才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为样本,研究工作与实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的推进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边研究边提升,促使该课程达到常态实施。
调查法。本课题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现状,由课题组成员组织部分学校师生集中独立答卷并当场回收问卷。采用教师座谈的方式,了解现有课程资源包的利弊。
案例研究法。以二十三初中,翠微中学,楚才中学等几个学校为案例,进行深入剖析研究,提炼常态化实施策略。
研究历时五年,经历了课题设计、实证研究和研究总结等三个阶段。
20xx年9月——20xx年8月成立课题组,制订实施方案,对本地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作调查研究,分析影响常态实施的因素,进一步确定课题研究重点。
20xx年9月——20xx年8月,编写《7—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指南》并投入教学实验;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推介会,研究本地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策略。
20xx年9月——20xx年8月,提炼课题成果,研究总结。
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立足于本课程在本区的实施现状、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新课程的要求,坚持将课题研究与提升课题组成员专业素养与推进该课程常态实施结合起来,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反思总结相结合。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及时收集研究资料、分析总结,始终注重反思、调整、修改,完善行动研究,最后形成研究成果。
五、研究的主要结论和观点
(一)了解了本地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现状,明确了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
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调研,访谈交流等一系列研究活动,了解了本地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现状,发现本地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存在着机构散、师资缺、课程虚的问题。
1.机构散。由于学校机械地按科技制作1课时,劳动技术教育1课时,信息技术1课时,学校课程1课时等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分开安排,直接导致课程门类过多,对课程的管理又因情况不同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如在区域层面,劳技教育由教研室负责,科技制作与信息技术由电教科技中心负责,心理健康及专题教育由基教科负责。在学校层面,课表由教务处安排,综合实践活动与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由教科室负责,学生“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由政教处布置。部门职责分割,课程内容分割,师资组建分割,课程评价分割,没有统一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之下进行新的课程组织、设计与管理。
2.师资缺。由于学校把课程分得太细,导致教师严重缺乏。学校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就只能教信息技术,劳技教师只能参加劳技教研活动,校本课程教师就不能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等等,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窄化到就是教“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的教师。学科绝然的对立和分开,使得学校在师资配备上总是捉襟见肘。
3.课程虚。一方面,有的学校虽然科技制作,劳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教育等都写进了课表,进入了课堂,但从这些课堂中看不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灵魂,也许从形式上看具备了综合活动课程的某些性质,但从实质上并没有达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多的是一种理念的落实,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另一方面,武汉市素质教育品牌“创新素质实践行”,一路走来,遭质疑和诟病不断,其实最应该反思的是武汉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落实与质量。现在,大多数学校开展“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的操作方式是,在九年级的时候由学校政教处将该活动布置给班主任,班主任以“中考可以加分”为宣传点,在班上动员学生寒假后交报告。然而,学生在七、八年级的时候并没有接触到真正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没有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掌握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对于如何选题,如何做研究,如何写调查报告,并没有体验和训练,要拿出象样的研究报告,岂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出现学生作品由家长操刀也就不足为怪了。在一定意义上,本地区“创新素质实践行”是检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质量的标杆。
(二)明晰了核心概念以及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关于“常态”。通常指有固定的姿态或形态,或本来的状态。是指“正常的状态”,“常态”是经常,是习惯,是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 是课程实施的正常状态,也是课程执行的最低要求,指课程组成要素教师、学生、内容、课时完整且落到实处,课程在执行中能明确:做什么、怎样做、何时做、何地做、何人做,有效地消除课程的随意性和临时性,课程运行正常不间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常态化”, 即课程在执行层面由“非常态”趋向“正常的状态”,它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三)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原则
1.顺序渐进原则
课程实施是将规划的课程付诸实际教学行动的实践历程。现实影响课程常态实施的因素很多,“常态化” 不是一蹴而就,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顺序渐进。
2.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是经验的课程,是活动的课程,是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执行难度大,“常态化”要在课程设计层面,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课程更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
3.本土化原则
充分结合本地的教育实际,充分利用本地的教育资源,尤其是教育政策资源,扎根于本地的教育环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之路更顺畅。“武汉市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是具有武汉特色的素质教育的一种运作模式,其课程化的发展就是武汉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范式。
4.适应性与超越性相结合原则
适应性指的是“常态化”要适应当前的教育文化,而超越性指的是“常态化”要冲破当前的教育文化。如果一味强调适应性,“常态化”则会削减课程的价值,过分强调超越性,学生、教师难以接受,“常态化”则难以达成。超越是在适应的基础上的超越,实现后的超越又成为新的现状而有待于继续的超越,“常态化”之路要注重两者的辨证统一、有机结合。
教学实施报告6
新的体育课程改革方案,对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产生了强大的影响。本文作者最近对体育教学新课改实施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主要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科研方法,以中学体育教学实施新课改为视觉,寻求学校体育教学新课改与学校体育教育的结合点的客观分析,将在校的中学生都培养成为具有终身体育意识的未来高科技人才,为全民健身计划二期工程和学校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提供参考。现在将调查情况综合归纳如下。
1.中学体育教学新课改实施的基本情况:
1.1 体育教学新课改实施的具体目标:
有以下5个方面:⑴.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健康知识和运动能技能;⑵.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⑶.具有良好的效率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⑷.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⑸.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这一教学目标的确立,体现了国家、学校与个体的统一。教师可以在新的教学空间里,结合新课程,制定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动态和发展变化,合理、灵活、科学的及时调整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具有吸引力,达到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认同,从而进一步的实施体育教学。
在20xx年9月教育部颁布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和20xx年7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出台以后,标志着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迈向了一个新阶段,新的体育课程改革方案,对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同时,对学校体育原来的课程管理方式、运行机制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应该以新的形势为改革的契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深入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改革。素质教育的实质在于促进学生内在身心的发展与人类文化向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以及素质结构内容的多面化和多层次。利用学校体育的健身、健智、健心、娱乐性、教育性等多功能和多形式,不仅可以丰富素质教育的内容,而且可以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达到教育的目的。学校体育教学新课改在素质教育的新形势和新环境下,如何发挥更显著的作用,则是摆在学校体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和义不容辞的职责。
1.2 学校体育教学新课改应走出“困扰”:
当前,由于理论上对体育的人文性隐性课程的重视、建设、开发远远不足,没有正确理解学校体育发展的真正内涵和人文需求,对显性课程的重视和对隐性课程的忽视,(这里指的是体育教学中教师的心态、热情,教师与学生的融洽和配合的积极性,管理部门和体育教师对教学投入,也包括体育活动和体育文化管理等内容)。通过对各方面的资料分析,有65.87%的管理者,63.94%的教师,51.61%的学生对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认同率不高,各个方面对教学的投入也感到有些不足,校园体育文化精神不好;由此可见,体育人文科学对社会人文学科是“困扰”的,同时社会人文学对此也形成困惑。体育工作者应系统地掌握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技术和方法,从传统的“灌输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转向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锻炼、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不断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最大限度地在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这一工作领域发挥自身优势。
2.中学体育教学新课改实施存在的问题:
2.1 专家对体育教学新课改实施的看法:
通过对12位专家的调查与访谈,76%的人认为体育教学新课改内容可以相互渗透。体育与健康的新标准给体育教学及其改革带来新的'刺激和动力,给体育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改革带来更大的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单一,容易使学生产生精神疲劳和厌倦情绪,教师可以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在良好的情绪环境下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2.2 学生对体育教学新课改实施的看法:
通过对学生问卷的统计与分析,97.5%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学新课改实施很有必要并具有可行性。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最直接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体育教师不单单是带学生打打球、跑跑步的简单技能,还应该是现代文明的载体或传播者,就要求教师必须端正学风,不做损害体育教师自身形象的事,更不应该挖苦、讽刺、谩骂学生,而应该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学教人,以严慎的态度、广博的知识、高雅的气质、文明的语言、坚强的品质、整洁的仪表、健康富有活力的精神状态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但是现在我国的体育教师流失率、改行的比例在60%以上。只有提高教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才会努力钻研业务,深入研究教学理论和教育思想,才会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和问题,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体育教学水平和质量才能更上一层楼。体育教师是整个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一般都存在授课班级多,还要组织全校性的早操、课间操、课余体育锻炼和课余运动训练竞赛,以及全校性的集会活动等,接触的面多而广,影响广泛、深刻。
2.3 终身体育指导思想:
体育教育应以实施素质教育和终身 体育为指导思想,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充分利用体育技能的特点,通过动作技能的教学训练、体育游戏活动的组织,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朋友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比如通过运动竞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能力,增强社会交往能力;通过体育欣赏课,组织观看体育赛事及组织学生对体育赛事进行点评,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审美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也可以利用一些体育项目本身的特点,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吃苦耐劳精神。由此可以看到,21世纪体育教学趋向是使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品德等得到全面的发展锻炼,并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3.中学体育教学新课改实施的对策与建议:
通过这次体育教学实习本人的实习感想和总结如下:
3.1 学校体育教学的评价问题应当规范科学:
评价应了解课堂教学情况,及时向学校管理部门及授课教师反馈评价结论,学校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体育教学工作的组织和管理,评价人员要求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正直的人格,以实现评价的公平、准确,并掌握一定的评价知识测量分析技巧。评价人员之间还要相互协调;评价应重视人的主体性,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的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
3.2 学校体育新课程人文科学品质观念:
通过对从事体育教育的专家、学者进行访谈与咨询,探讨体育教学新课程实施的教学内容相互渗透,并纳入体育教学计划之中,确定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应当重视,学校及上级体育主管部门应提供各种培训的机会和条件,让体育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在新的教育形势环境下,体育教育不能脱离学校教育而存在,当然也不能脱离科学。体育科学学科是“站在其他学科的肩膀上”而存在的,也是大量运用其他科学的研究成果和借鉴其他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有他的严密的逻辑性,也应该是体系化了的理论,同样能给人文科学品质的启迪。有专家、学者认为,除了必备的专业理论和基础知识以外,还要学习体育管理学、涉猎教育学、社会心理学、人文科学等跨学科知识和交叉学科。体育教师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文化知识,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适应体育教育发展的需要。
3.3 加强和树立正确的体育素质教育观念:
体育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非智力因素等有着独特的优势,体育教学作为体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尤为重要,体育教育教学应与素质教育、终身体育教育为指导,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素质教育的实质是破除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培养或激励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创造精神。加强和树立正确的体育素质教育观念和.终身体育指导思想。体育课程和教学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始终将学生的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首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努力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设备等资源,如投影仪、课件、录象片。
3.4 学校体育的组织与管理问题:
体育管理各个部门,应该制定教师的培训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对体育教师的体育理论进行轮训、培训,支持、鼓励体育教师参加各种体育技能的学习,充分发挥老教师的、帮、代作用。要调动教师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就要在本部门中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发展的环境,在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过程中,形成团结、平等、民主和谐的工作氛围,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集体主义观念。
3.5 体育教学新课改评价目标:
体育教学的评价,是指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学习态度、学习能力、进步情况、思想品德、组织能力、课外体育活动情况等进行全面评价。也是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评价,一般通过信息反馈调控教学,保证教学活动能够达到预定目标的衡量。通过学习评价这一教学环节激励学生,教育学生,这对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这里,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和学生的个体差异。体育教学的评价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价,因为学生的身体素质基础不同、学习情况不同,评价要能够尊重个体差异、发展学生个性。同时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实效性、教育性和综合性。
3.6 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应当重视:
新的形势下,体育教师应该掌握的不单单是专业知识丰富,还应该有边缘学科的必备知识。坚持在职,脱岗培训制度,重视现有人员的继续教育,用现代化原科学模式培养适合现代体育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我国中小学应通过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科研活动,定期或不定期的理论讲座带动教师对教育思想和理论的研究,对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等的探讨和交流,使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领域内形成参与、发展和自觉研究的意识,养成不断学习的好习惯,从而使体育教师的知识能跟上时代的要求。现有体育教师能参加县级和州级以上体育运动会及服务以及教研活动比较少,实验中学有的教师几乎没有条件不能够参加。应通过改革来挖掘和盘活资源存量,并消除现有人才流失、浪费现象;人才是关键、是核心,是体育的基石。应彻底改变计划经济时期的旧观念、旧意识;树立新观念、新意识。学校体育工作应根据人、财、物的配置和自身的工作侧重点,挖掘教材潜力,形成新的,各具特色的,能促进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的新型运行机制和教育教学结构体系。体育与健康的新标准给体育教学及其改革带来新的刺激和动力,给体育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改革带来更大的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单一,容易使学生产生精神疲劳和厌倦情绪,教师可以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在良好的情绪环境下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3.7 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最直接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体育教师不单单是带学生打打球、跑跑步的简单技能,还应该是现代文明的载体或传播者,就要求教师必须端正学风,不做损害体育教师自身形象的事,更不应该挖苦、讽刺、谩骂学生,而应该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学教人,以严慎的态度、广博的知识、高雅的气质、文明的语言、坚强的品质、整洁的仪表、健康富有活力的精神状态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但是现在我国的体育教师流失率、改行的比例在60%以上。只有提高教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才会努力钻研业务,深入研究教学理论和教育思想,才会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和问题,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体育教学水平和质量才能更上一层楼。体育教师是整个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一般都存在授课班级多,还要组织全校性的早操、课间操、课余体育锻炼和课余运动训练竞赛,以及全校性的集会活动等,接触的面多而广,影响广泛、深刻。
教学实施报告7
口语交际由过去的“听话”、“说话”整合发展而来,并加进了新的元素,既不是“听话”、“说话”的简单相加,也不全是对语文教学空白的填补。口语交际课的教学,必须以听话说话教学的成功经验为起点,以把握二者的内涵以及它们的联系与区别为前提,以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为导向,以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多元化策略
口语交际比听话说话的内涵更加丰富,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更加全面,教学任务也就更加多元。其主要任务包括指导学生运用口语进行交际实践,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发展学生的对白语言和独白语言,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口语交际技能,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以及待人处事的交往能力等等。与此相应,口语交际课必须使:
1.教学目标多元化。《语文课程标准》有关口语交际的总目标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交流”见诸课程标准的目标,而不现于原大纲。“交流”有两种情形:一是每个人轮流独自说(读)一段事先准备好的长而连贯的话,一方“表达”,一方“倾听”,因“倾听”“表达”的主体互相转换,彼此把自己的思想情感传递给对方,自然而然形成了“交流”。二是交际双方就共同的话题进行对话,不断根据对方说的内容随机应变地作出言语回应。
前者是活动的形式,过去的听话说话课,不乏这种“交流”。学生轮流“倾听”和“表达”,“交流”便因此形成。这种“交流”为培养“倾听”、“表达”能力服务,是在班级授课机制下培养“倾听”、“表达”能力的必然途径,我们不妨称之为“形式的交流”;后者既是活动的形式,也是应对、应变的能力。语文课标将“交流”与“倾听”、“表达”并列,可见其与“倾听”“表达”一样,是一种能力,都是我们培养的目标,这个“交流”,当属上述的后一种。对应于前者,我们可以称后者为“能力的交流”或者“目标的交流”。
2.交际形式多元化。口语交际课不能采用单一的“独白式”或单一的“对白式”。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独白”、“对白”两种方式兼顾,并加以合理调配。其一,交际内容和教学计划要统筹安排,既要有“独白式”训练,也要有“对白式”训练。其二,话题对交际方式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有些话题更适合于进行“独白式”训练,而有些话题可能相反。对“独白”为主的课堂,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穿插一些“对白”训练;反之亦然。两种方式穿插起来,不仅能使多种交际能力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而且两种方式之间互相启发,彼此铺垫,互相促进购成一种互动的关系。“倾听”、“表达”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独白式”口语交际训练来实现,其中“形式的交流”必不可少。而作为“能力和目标的交流”,则必须通过“对白式”口语交际才能练就。
3.交际角色多元化。交际对象的不同,语言的遣用也不同。在口语交际课中,应赋予教师和学生多重的角色身份,并不断实现转换。指导点拨时,师生之间构成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在参与课堂交际活动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构成了交际关系,他们都是交际者。
就学生来说,一方面,学生是口语交际的学习者,课堂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和合作者:当教师传授必需的口语交际知识时,他是知识的接受者;当其他同学展示他们的交际过程时,他是欣赏者、评价者。另一方面,他们又是交际者,他与老师和其他学生互为交际对象,必须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与交际对象展开对话、交流和沟通。
就教师来说,教师既是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指导者,应承担起指导者的所有职责;同时作为交际者,应该扮演不同的角色,让学生学会与不同的人打交道。
4.评价视点多元化。评价视点既有听说还有交往,既要关注语言因素也要关注非语言因素。在语言因素方面,不仅要继承听话说话课的一贯做法,借助评价激活学生语言储备,规范口头用语,还要借助评价,培养学生语言的应变性和得体性。在非语言因素方面,要把交往态度、习惯、方法、沟通能力、处事能力等也置于评价的视野,以全面完成口语交际课教学的任务。
二、生活化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教学要“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生活化的策略,就是以学生亲历的或熟知的生活为口语交际素材,以生活的实际需要为交际目的,让教学的过程成为实现某种需要的生活的过程,完成“有实际意义的”生活任务是课堂活动的明线,完成学习任务则成了暗线,两线交融,完成学习任务蕴藏在完成生活任务的过程中。
如“打电话”,上课伊始,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如何打电话,接着教给学生打电话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然后让学生练习打电话。在这过程中,学生始终都意识到自己是在完成学习的任务。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则先让学生听一段天气预报,从中得知第二天要下雨,原计划的登山活动因此要取消,班主任李老师正在校外开会,不知道这个消息,他还打算当天下午上山做相关的准备工作呢。怎么把活动取消的消息告诉李老师呢?让学生选择各种办法,大家一致认为打电话最可行。接着,才让学生两两组合,轮流扮演李老师,练习打电话,教师简单交代打电话应注意的问题。在学生汇报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借助评价,把有关打电话的方法渗透其中。之后,再挑选两位学生,到学校办公室给李老师打电话。这就是生活化的口语交际教学,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几乎不认为自己是在完成教师分派的学习任务,而认为自己是在完成生活的任务,淡化头脑中的课堂和学习意识,仿佛不是在学习口语交际,而是在日常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与同学、老师和其他人进行平常的交往和沟通。
采用生活化策略,要做到:
1.话题贴近学生生活。这是使交际任务具有“实际意义”的前提。首先要求话题具有现实性,但具有现实性的话题未必适合于学生。因现实生活涵盖了学生的生活,可靠的做法是从学生的生活中去寻找交际的话题。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是学生口语交际活动得以产生的物质基础,可以触动学生的所思所想,保证人人有话可说,能激起学生倾吐的冲动和交流的欲望。
为保证话题与学生生活的贴近,必须活用教材。口语交际的教材与阅读教材不同,后者是学习的范本,而前者只是提供一个话题。总体上,教材安排的话题,努力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有话可说、有话乐说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是,学生生活阅历或环境不同,知识经验也不同,教材中的某些话题可能贴近了部分学生,却难免远离了另一部分学生。课程改革提倡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口语交际教材的特点,便给教师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留下了更大的空间。
提倡活用教材,不全是鼓励教师对教材另起炉灶。教材的安排有特定的意图,任由教师,随心所欲,难免陷入随意性和盲目性。有些教材稍加改造,就可能成为一个贴近学生,让学生有话可说的话题。如,人教版教材一上“语文园地三”,口语交际的话题是“这样做不好”,教材安排了两幅插图,一幅插图画的是几个小孩在草坪上踢球,一位戴红领巾的小姑娘前来制止;另一幅插图画的是妈妈洗菜时浪费了自来水。总体上,插图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但不是所有学生都目睹这样的生活。一些农村学生,根本没有见过草坪,他们所知道只是,草是庄稼的对头,或者是喂养家畜、烧火做饭的原料。这样的生活阅历,不可能有爱护草坪的经验和意识。以这样的插图为内容进行交际活动,这部分学生也就无从说起。教学时,我们不应拘泥于插图,最好能用学生身边发生的同类的事例取代图中发生的事,如,本校同学或者校外小孩经常折断了学校的花草树木,或者街道公路两旁的树木经常遭受破坏;有些同学没有及时关上学校卫生设施的水龙头。对那些在周边有草坪的环境中生活的学生,也可以用现实生活中有人不爱护草坪的事例来替代图中的内容。课前可以带学生实地看看,有条件也可以拍下录像、照片,课堂上再现给学生,让学生就此展开交际活动,这样就可以实现话题与学生的零距离。
2.动机来自生活需要。活动的动因来自于动机,动机又来自于需要。采用生活化的策略,就是要使学生交际动机的产生不仅是为了满足得高分的需要,不仅是为了完成老师指令的需要,不仅是为了获得老师表扬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了生活本身的需要。
揭示生活需要的有效途径是呈现生活情境。做法通常有两种:一是呈现真实的生活情境,即在课堂上直接呈现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的某一事件或某一现象,或者走出教室,直接介入社会生活,引发交际的需要和动机,以真人为对象,以真事为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真实的交际活动。这样的交际活动,同时就是学生亲历的真实生活,生活与教学完全融为一体。于老师的“打电话”就属于这种情形。二是创设虚拟的生活情境。根据生活自身的逻辑和口语交际训练的要求精心设计某种生活情境,让学生投入交际活动;或者根据社会生活的需要,比照现实生活的场景,设置虚拟性的情境,让学生以他人、成人、社会化的人的.身份参与交际,比如,扮演记者、售货员、推销员、导游,尝试他们不曾经历过的生活。如,人教版教材三下“语文园地一”,口语交际的话题是“介绍家乡的景物”。对多数学生而言,特别是农村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狭小,家乡的每一处景物,几乎都为全体学生所共知。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许多场合需要我们向他人介绍自己家乡的景物,但同乡人互相介绍彼此都熟知的家乡景物,却不需要,这样的交际活动在现实生活中也并不存在。在班上直接让学生互相介绍,失去“实际意义”,很难激发学生的交际动机。如果创设适当的虚拟的生活情境,交际活动便可能成为生活的实际需要,从而产生相反的效果:上课时,老师可以告诉学生,自己有位外甥女(或者其他什么人),是某地(一定要外地)某学校三年级(同龄人便于沟通)的学生,还没有来我们这里玩过。这次她给老师来信说,今年暑假她要来我们这里玩,问我们这里有什么好看好玩的景物。老师想让同学们向她介绍介绍,因为你们是同龄人,由你们介绍,在她听来更加亲切。接着让学生先在小组练说,然后在大组说,甚至可以煞有介事地给学生在大组所说的话录音,告诉学生要把带子寄给自己的外甥女。由于创设了具体的虚拟情境,使本来不可能出现在现实生活中的交际活动,成为现实生活的需要,具有了“实际意义”,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交际动机。
三、历练策略
这里的“历练”是经历实践和训练的意思。《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强调的是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途径在于实践。但这种实践活动与生活中自发的实践活动不同。生活中的口语交际实践只要达到交流思想、信息的目的即可,教学中的口语交际实践,还具有特定的发展交际能力、培养交际态度等教学目标。“学会”,是教学中的口语交际活动的任务,是“历练”的目的。采用历练策略,就是要让学生亲历具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的过程,达到“学会”运用口语进行交际的目的。因此,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程序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采用,都要充分考虑,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善于”到“善于”,获得实实在在的效益。同时,还要注意,历练的主体必须是全体学生。口语交际的三维整合的教学目标,以能力的养成为核心,而能力的养成有赖于科学的训练。采用历练的教学策略,就是要让全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扎扎实实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科学训练,实现能力养成的目标。
有一堂话题为“要不要郊游”的口语交际课,在引出话题以后,就安排了“唇枪舌剑”、“嘉宾访谈”、“家庭对话”、“参与决策”四个环节(参看《福建教育》20xx年第9期)。在“唇枪舌剑”环节,让学生就到底“要不要郊游”各抒己见,想到什么说什么,就学生个体来说,说的理由还不全面不充分。到了“嘉宾访谈”环节,所持的理由就要充分些,同时,还要设身处地设想特定的角色在特定的环境下应怎么说,要求比前一个环节高。“家庭对话”环节,家长要阻止孩子郊游,孩子要说服家长让自己参加郊游,不但要说得符合角色身份,而且要尽可能全面地说出“要”或者“不要”郊游的理由,才能达到说服或阻止的目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最后“参与决策”,要求对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做一个总结,说一段话,不但要言之有理,还要言之有序。四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这样设计,不仅考虑学生是否经历了实践,而且考虑到学生是否“学会”,是否获得提高和发展。同时,在每一个环节中,都安排了小组练习,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都能获得一定的发展。从上述过程中,我们可以找到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善于”到“善于”的发展轨迹,找到经过历练而发展变化的“增量”。
让学生“历练”的课堂结构,大体要有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联系生活实际,或创设虚拟的情境,让学生明确交际的任务。第二阶段,学生全员参与,商议完成任务的途径,探讨表达交流的思路,教师适当点拨。第三阶段,全员参与,内化表达交流的思路,尝试表达交流,小组内进行评价。第四阶段,推荐代表,汇报展示,教师组织评价。第五阶段,通过创设情境,“独白”、“对白”变换形式,深化训练,或者依然采用原有的形式,但提高要求,反思三、四阶段表达交流的得失,再次训练,发展提高。其中,第二阶段,也可以不作为独立的阶段,将方法的点拨渗透在后两个阶段的评价中。
教学实施报告8
根据本学期,针对“学案教学”中的突出情况和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了调查,报告如下:
一、实施案例研究的有效性
1.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了变化
教师观念的转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备课中的转化课做好准备,教学就会有条不紊,重点突出,难点容易突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在备课时,教师不仅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的需求,而且要创造一个与学生接近和协调的学习情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以人为本”,在突出学生知识目标的同时,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比如《生物必修1》中的“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既要突出细胞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相关内容,又要注重培养学生使用高倍显微镜的技能,帮助学生认同科学探索的特点,提高“科学素养”。
2.营造浓厚的学习案例文化氛围。
改革之初,我们加大了宣传力度,通过板报、标语、宣传品等方式,为学习计划教学改革营造了浓厚的氛围。具体措施是:(1)用宣传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合作学习是所有人的期望,学习计划的改革势在必行的口号代替校园里的许多口号,并张贴在醒目的位置;教学走廊和教室的标语被拆除,代之以具有师生个性特征的“凡人语录”,激励师生尽快改革;教学区黑板报内容更新,教案教学改革的操作方法和流程被替换,使教案教学改革深入人心;教室黑板重新分组,有了组名和个性的宣言,演讲厅变成了学生展示的舞台,展现了学生大师的地位。上述一些实践做法,为我校学习计划教学改革扫清了障碍,铺平了道路。
3.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评价学生的方式也改变了
在原有的教学过程中,“教”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主导的对象。老师经常用教学方法机械地把课本上的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机械地接受。这种教学方法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然而,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和“学”的地位在变化,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也在变化。课程改革以来,教师逐渐将课堂教学从强调“教”转向强调“学”,逐渐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大量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不仅动脑,而且用手、口、主动去探索。在教学方法的应用上,教师不能简单地使用教学方法,而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从而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们将绩效评估改为多重评估。在传统教学中,成绩是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经过学习计划教学的发展,我们丰富了评价模式和方法。成绩只是其中一部分。考核项目包括纪律、卫生、课堂表现和各种活动,分数量化。周一总结,一月总结表彰。元旦,除了表彰三好学生、模范学生、优秀班干部外,还表彰了优秀的学习小组和团队成员,以及进步最大的人。还奖励了书画、演讲、跳绳、舞蹈、歌唱等单项比赛的获胜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学习计划教学改革的顺利稳步进行。
3.课堂效率显著提高
课堂效率的提高得益于教师课前的努力和认真备课,尤其是对学生而言,即如何用更精炼的语言和更准确的语气调动学生的思维;由于教师对最佳时间的把握,教师根据不同的班级类型安排教学过程,调整教学方法,确保在最佳时间内完成主要任务和解决关键问题。然后,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或讨论,教学过程一直朝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进行,保证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得到一些东西。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和课堂效率的目的。
二、需要讨论的问题
1、课堂形式的问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呈现形式:教师预测和预设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只是“陈述知识点”或“讲解知识点或陈述规律性结论”;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很少有人关心学生有什么活动以及如何做。“学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学”,要求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甚至是方式、方法、步骤)呈现给其他听课(或观察、检查、评价)的老师,彻底改变“一个字”的教学方法。那么这两种形式是可以同时存在,还是两种方式可以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我认为简单地否定其中一种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科学的。
2.学习计划编制中的问题
我们在改革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可以说是困难重重。首先,准备和写学习计划很难。现在班级人数大幅度减少,科目多为一人代替,学习计划的准备和编写都比较困难。其次,很难准备教案。有些课文需要两个甚至三个课时,不能一一准备。学生有时会感到累。如何对知识保持一颗强大的心,是目前困扰我们的另一个难题。我们愿意给予局领导和兄弟学校的帮助。
3.学习计划应用中的问题:
当初我们规定一定要按照“学习计划”的模式来进行。在教学的具体实施中,我们只能停留在课本知识的解读上。一旦我们开展问题引导、提问和探究活动,我们就不能在最后两节课完成一个学习计划。有些教师只是生搬硬套教学环节,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每周根据学科情况调整使用学习计划,但不少于两个。《简学计划》已经下发,老师可以为每节课写一份简学计划,从而灵活运用学习计划。
4.学生适应:
一开始老师反映学生基础差,不能适应学习计划的教学。孩子们习惯于跟着老师,听老师讲课,自己记笔记。说明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方面还存在问题,需要教师的重视。
三、未来努力的方向
1.推进“学案教学”备课,加强指导,定期交流,使教师在设计“学案”中快速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加大教师培训和出国留学力度,积极吸收先进理念和方法,更好地推动“学案”教学的深化。
3.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推进“学案教学”是一个渐进深入的过程,既需要我们的引导,也需要一定的制度保障。比如在推进“学案教学”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教师投入多,有的教师投入少,有的教师应对肤浅,甚至有的教师抵触。如何引导,如何需求,如何管理,需要我们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鼓励教师自觉开展课程改革实践。
教学实施报告9
本学期九年级语文备课组围绕“备战中考”这一工作重心,在实践中继续深入探究“重学精教”教学模式的构建。现将本备课组实施“重学精教”教学模式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实施理念
“重学”体现在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服务者和引路人。“精教”体现在为学生的.学作铺垫,创设情境和条件,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二、阅读课中重学精教模式实施策略
1、课前布置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写自学笔记。自学笔记由三个必不可少的部分组成:重要字词及文学常识、我的疑问、我的解读。
2、学生展示自学成果
3、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师生共同确定重点研讨问题。
4、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展示交流学习成果。
5、学生自由组合结对自主合作测评。
三、复习课中重学精教模式实施策略
实施总原则:精讲多练
1、学生围绕专题初步整理归纳相关知识,完成相关练习。
2、教师引导学生梳理重要知识点;在讲解练习的过程中释疑。
3、学生优差组合结对自主测评。
四、重学精教教学模式研讨活动
本备课组多次开展研讨活动,组内多名教师上教学研讨课,有周翠娥老师上研讨课《文言文专题复习》,张咏梅老师上研讨课《名著阅读专题复习》,周炼老师上研讨课《组歌》《故乡》《诗词赏析专题复习》,寻晖老师上研讨课《再塑生命》《心声》《新词专题复习》,刘娉婷老师上研讨课《短文两篇》《致女儿的信》《生字词专题复习》。
五、实施成果
寻晖老师的教学论文《小说教学中“重学精教”模式之初探》获湖南省教学改革发展优秀成果二等奖,长沙市年度论文评选一等奖;“重学精教”模式课例《再塑生命》获长沙市教学创新案例二等奖;刘娉婷老师的“重学精教”模式课《大自然的语言》获浏阳市一等奖。
教学实施报告10
迈入大学校门已经有两个年头,很少参加学校社团活动,也很少参加与所学专业以及将来就业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了使这个暑假过得更加充实,为了提前锻炼自己的工作实践技能,也为了检验一下自己大学里学习的知识,以便更好的安排剩余两年的学习,我参加了xx市xx辅导中心的教学工作。以下就是我这次实践的具体情况与心得体会。
教学对象:
xx市xx教育辅导中心四年级和五年级学生
教学科目:
语文
教学目的:
语文基本知识学习:继续巩固学习汉语拼音,并利用汉语拼音自学生字生词;继续认读并且学写生字词,扩大字词储备;继续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要求背诵重要段落和复述重要章节;学会在写作中正确的使用标点和划分段落,掌握几种作文技巧;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以上目的都是为了方便学生开学后能更加方便快捷的吸收、学习和应用。
学生素养培养: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写规范字,说普通话,预习、复习,乐于观察,善于表达等习惯;秉承xx教育辅导中学的教学传统,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语文教学的灵活性,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知道xx。学会xx,乐于xx。
实践过程:
刚刚进入xx教育辅导中心时,我为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并且也尽量满足自己教学实践的目标,我主动向学校申请担任中学或小学语文教师,并且顺利通过考察,担任了小学语文教师。
语文课本是丰富而多彩的,有情深意切的追忆,有爱国励志的奋斗人生,有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有大自然的异彩纷呈等。但是语文课程的丰富多彩并不代表语文教学过程杂乱无章,无序可循。每一堂课虽然都会有差异性,但是课堂的安排都有共性。
根据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要求与摸底考试的考试情况对比,发现学生的以下现状:
第一,拼音知识非常薄弱,面临着会读字、不会书面注音,能听写、不会看拼音写汉字的窘境;
第二,另外学生的字词储备量已经基本达到要求,但对形近字容易混淆;
第三,学生们基本上能够掌握字词的意思,但用词造句的能力有限;
第四,关联词掌握不牢固,应用不规范。
第五,基本能够概括文章大意,但很少善于从中发掘文章中蕴含的感情。
第六,写作上能够掌握简单叙事,有意识的简单抒情,但是分段杂乱无章,点号错误很多。
在教学期间我积极探索最适当的教学方法。
首先,我主动的向其他教师请教,尤其是向在职多年的老教师请教,我一有时间就去听课,并且在课下向老教师学习经验,自己主动总结;另外我也经常和年轻教师交流教学心得,努力探索出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
其次,我坚持早到晚退的原则,在校期间尽量做到不离教室,主动关心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接受他们的反馈。对于我而言学生既是知识的接受者,了解他们便于我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另外他们有时也是我的老师,由于辅导班的学生来自各个不同的学校,接触他们,部分学生甚至能够主动提供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有时会有意外惊喜。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了教学相长的作用。
另外,我把视野放到更广阔,寻求更多的老师。下午下班后,我经常去附近的文化书店借阅相关材料以弥补教参不足的缺陷。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当然是借助网络,所以网络也是我教学探索过程中的一位名副其实的好老师。
根据以上教与学现状,在语文课上:
首先我让他们自读课文,寻找拦路虎不认识的字词。然后采取学生帮扶的方式,让认识的同学交给不认识的同学。然后随机点名读课文,让学生纠错,最后我来正音。同学们不仅要学会课标要求的生字词,也要及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要求学生做笔记,方便复习。在教授生字词时,一般要靠形近字来帮助记忆字音字形,但是作为老师一定要认真分辨,否则造成学生记忆混乱。这些知识学生大部分接受比较快,但是记忆不很牢固,所以要带领学生反复学习,不断巩固,扎实基础。
其次,要求学生流利的朗读课文,采取分别朗读,部分齐读,全班齐读等不同方式进行。在学生能够流利的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划分段落,讲解课文大意,总结课文内容,深化文章思想感情。其间主要采取提问学生,老师补充总结的办法。
第三,在复习总结课文时,常常会涉及一些语文术语,如开门见山、开篇点题、篇末点题、承上启下、首尾呼应、前后呼应、铺垫、衬托、比喻、对比、对偶、排比等,要耐心讲解。把写作技巧讲解寓于课文总结讲解中,每一篇课文都当做一篇作文范文来讲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四、最后布置适当的作业检查学习效果。在不断地悉心教导下,虽然学生的水平还是参差不齐,但普遍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在拼音拼读和写作方面,相信他们在新的学期会先人一步,敢为人先。
另外,人常说: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习惯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地位,其实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也非同小可,我不厌其烦的教导学生写规范字,说普通话,勤,敢于发言,学会交流等习惯。并为此特意举办了硬笔字比赛,朗读比赛,比赛,故事讲事等活动各一次。虽然由于条件有限和组织不力,比赛的性质有所偏离,但却是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好习惯的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
语文课堂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最佳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适时的传授xx教育的宗旨----知道xx、学会xx、乐于xx。比如,在讲《老师,您好》《师恩难忘》时,以xx教师为切入点;在介绍徐悲鸿等历史人物时以爱国为切入点,再通过讲大量生活中相关故事让他们学会xx父母,感谢他人,xx集体,xx社会,xx国家。
实践结果:
在最后考察中,两个年级学生优秀达65人,达到及格101人(两个年级共103人)基本达到预期效果,为学生开学后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在作文《××,谢谢你》的写作中,既体现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更可喜的是他们已经学会发现生活中需要xx,开始懂得xx,走在了xx的'路上。
实践体会:
第一次登上讲台,难免心情紧张,但是听到校长、同事们尤其是学生和家长等诚恳地称呼自己郭老师时,面对同学们期待与信任的眼神和家长的再三请求照顾自己的孩子时,我明白我必须首先把自己当做一名教师,并且要努力做到最好,不要让谈们失望。下面是我一些教学心得与体会。
第一,安全重于泰山。生活中充满了安全隐患,即使我们准备的在充分,也难免危险向我们靠近。对于四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安全更加重要。在学校我们要尽量和学生在一块,及时解决问题;在学生接送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学校纪律,有秩序的接送学生。我们不可能在校外也伴学生左右,但我们可以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尽量保证学生的安全。
第二,秩序是达到一切宏图的阶梯。首先,由于学生年龄局限,自制能力还有限,另外,不必讳言我们的教育中缺少关于秩序的教育。只有维持好良好的秩序才能更大的发挥教学效果。维持好良好的秩序,有的老师采用严厉的惩罚制度,并且学生家长成为同谋。我坚持探索一套适用于学生心理发展的,促进其自觉学习的教学方法,以实现秩序的自觉。比如课堂故事化(尽量把枯燥的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故事)就是很好的办法。
第三,从事教学工作需要刻苦专研和广博的知识。教不同于学,自己会,未必就能教会学生。我为了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然后要知道怎么教。为此我又翻阅了《心理学》和《教育学》以及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书籍,并且根据课文查阅大量相关资料,比如社科类资料、科普类资料。教学过程中切忌简单粗暴的教学方式,我们应该努力探索适用于相应年龄的教学方式,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比如,他们既然喜欢听故事,就要想尽办法把知识寓于故事当中;他们喜欢做活动,尽量把课堂安排成活动课堂。这需要教师刻苦的专研,认真准备。
第四,责任心是对教师的首要要求。面对十岁左右的孩子,他们对知识接受和记忆的方式和能力都有其特点和限制,教学过程中切忌想当然。虽然我们要求学生对自己负责的习惯,但是我们首先要做到对学生负责。有些知识的讲解要不厌其烦,对待学生遇到的问题要耐心仔细地讲解。责任心是重中重,没有责任心,所有都是空谈。只有在责任心的驱使下,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步,更是一层。
我通过这次为时一个月的实践,检验了自己的学习情况,也培养了自己教学技能;锻炼了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发现了自己学习中的众多不足,以便我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得到不断的弥补和提高。
最后感谢xx教育辅导中心的领导与同事,感谢给予我支持的学生和家长,也感谢在背后不断支持我的亲朋好友,感谢培育我的老师。正是他们的信任与支持,才使我顺利完成这次教学实践。
【教学实施报告】相关文章:
教学论文-谈实施愉悦教学开题报告01-08
项目实施报告03-19
关于中学体育教学新课改实施调查报告范文03-21
关于“自然分材教学”实施效果的调查报告12-23
从蓝图走向实施的开题报告02-11
开题报告实施方案07-23
劳动课程实施报告12-11
劳动烹饪课程实施报告01-14
乡村振兴实施情况报告11-04
爷爷和小树的教学设计与实施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