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农村建设现状报告

时间:2023-01-29 10:43:01 其他报告 我要投稿

农村建设现状报告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需要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报告具有双向沟通性的特点。你所见过的报告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农村建设现状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村建设现状报告

农村建设现状报告1

  一、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有了一定发展,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许多问题。

  1、数量少。我市农村文化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由于体制等原因导致乡镇文化馆站编制少、人员少,每个乡镇都没有专业的吹、拉、弹、唱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即使是一知半解的土八路也很少。农村五户中的文化活动中心户虽然开展了一些活动,但只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次上,没有形成真正的文化大院。在乡(镇)、村开运动会时,没有专业的体育裁判,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教师,对繁荣农村文化生活造成了很大阻碍。

  2、年龄大。在农村,懂乐器,通曲艺的文化人多是在 文革期 间由于宣传需要而培养出的文艺才能。现在他们的平均年龄在55周岁以上,由于身体和工作等原因的限制,进行文化活动的时间很少。

  3、素质低。民间文艺团队不少,但缺少高水平的群众文艺创作优秀人才。乡镇文化站没有财政编制,导致许多老文化不在岗或不专职,既不专业更不专心,部分专业人员既不爱岗更不敬业。现有的文艺团体均是自发形成,经费自给自足,演员忙时务农闲时演出。这些人最高学历往往只是高中,他们的文艺专长大都是靠自悟形成的,而且,都仅停留在会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精、专、博。仅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传、帮、带。文化站管理人员不能集中精力从事文化工作的现象也非常突出,各乡镇(街道)名义上都配备了文化站管理人员,但有的在编不在岗,有的身兼数职,无暇从事文化工作,或被抽出包点,或变成杂役,一年到头,抓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各项突击任务。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因三权下放而鞭长莫及。

  4、经常性差。有的村往往只是在春节前后,组织开展一些简单的文化活动,如扭秧歌,唱唱歌等,没有形成规模;有的村搞一些象棋比赛、篮球比赛,但也不经常,也不是很正规。农民在农闲时间文化活动十分单一,集体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缺乏。除了看电视、录像,就是打麻将、上网,很少从事其他文化活动。

  5、主动性弱。由于年龄等原因,演员们参加文化活动不积极,往往都是在许多爱好者多次邀请下才参加。有的'文艺骨干,在为文艺团体服务中,不是推辞做不好,就是要报酬,从事这种文艺活动在他们看来注重的不是精神上的娱乐,而是经济上的收入,积极性不高;文化站三权下放乡镇,文广站的管理由以条管理变为以块管理后,对农村文化工作开展十分不利。乡镇文化干部只注重办好镇里交办的工作,文化部门布置的文化工作被束之高阁,从而形成农村文化工作管理上的错位,党的文化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难以落实到基层。

  6、影响面小。即使组织开展一些文化活动,也仅限于邻里之间、本村之间,横向辐射面不大,群众的参与面很小。

  二、主要原因

  1、农村文化体制不健全。有的乡镇名义上设有专门的文化站,有的乡镇则由一人主抓文化工作但并没有独立的部门,职能发挥不突出。村里就更没有人抓文化工作了,农村文艺人才的培训工作一直撂荒,因此,乡(镇)、村的文化工作处于无人组织,无人辅导的瘫痪状态。许多上级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不能贯彻落实到基层,市里开展一些大型文化活动,基层也不能很好地参与。

  2、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簿弱。我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当簿弱,缺乏活动场所及必要的器材,乡镇的文化设施闲置、挤占、挪用、变卖现象突出。

  3、对农村文化骨干的培训工作处于停止状态。市文化馆负责对全市群众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但由于文化馆专业人才数量不足,门类不全,加之开展城镇文化活动,时间有限,所以多年来对农村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一直处于停止状态。

  三、建议和对策

  1、加强对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把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把文化人才培训工作同其他社会经济工作共同部署,共同推进。各乡镇、村要成立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健全文化组织机构,尽快建立乡镇文化站,配足专业人员,落实编制,形成农村文化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

  2、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尽快完成乡镇文化站的恢复重建工作。以乡镇为依据,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事业。逐步构建出县有文化馆、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自然村有文化活动户的四级文化活动网络。

  3、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市、县文化馆等部门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充分发挥出农村文化能人的引带、辐射作用。

  一是尽快解决文化馆专业人才短缺和缺乏训练场所、教练辅导力量不足等问题,加强辅导人员力量。

  二是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文化中心户的作用,不断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是扶持乡村建立各类文化协会,并指导各类协会组织开展好活动,逐步扩大农民文化活动的参与面,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四是从源头抓起,农村各中小学要辟建好文化第二课堂,设全并上满上好音、体、美等艺术课;加强农村艺术师资力量,建议在分配艺术院校毕业生时,优先满足农村对艺术人才的需求。

  4、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本着先点后面,先试点后普及推广的原则,先在全市确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在试点村,要把文化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全面开展。边试点边总结经验,然后逐步在其他村进行推广,力求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5、不断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文化部门应积极向上争取文化政策性资金及器材,用于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部门应保证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因增加农村文化服务内容而需要扩大人员规模和经费的问题,确保农村文化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县、乡、村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6、不断地创新载体,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部门和农村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组织开展好农民书画展、农民歌手大赛和农民秧歌会演等常规性的文化活动,引导和推动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文化骨干队伍的形成,营造祟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改革专业剧团组建文工团,增强专业剧团综合演出功能。文艺工作者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以激发广大农民自娱自乐的积极性。要以文化下乡为载体,改进服务方式,深入农村,流动服务,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

农村建设现状报告2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推进我省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满足农村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民盟永安市委课题组组织人员对永安及xx市部分县(区)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组深入到部分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在掌握了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现状的基础上召开专题研讨会,就如何加强我省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广泛听取了相关主管部门、卫生界人士及部分民众的意见和建议。现按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主要成因及改进意见或建议等四个层次,分别进行如下阐述:

  一、当前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的基本现状

  1、乡村医疗资源总体概况:就所到调研地区看,当前乡镇卫生院发展状况不平衡。目前保存下来的卫生院与原先相比,基本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些卫生院医疗队伍不断壮大,基本上由原来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每院10几人至20余人,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也正在逐步充实到这一队伍中。每个卫生院基本上设立了门诊、病房,美化了环境,增添了设备,如x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等,并建立了各种规章制度,保障了乡镇级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从村级看,少量村庄至今仍然没有诊所及村医,就xx地区而言,目前尚有200个村庄没有诊所及村医,约占村总数的10%,多数村庄均有一所一医(一个卫生所、一个村医),有的经济较发达、人口较多的大村甚至有两所两医或者更多,这些诊所虽然设备简陋,但基本上建立了各种规章制度,担负着村级医疗和防疫工作。

  2、乡村医疗队伍人员编制情况: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各拥有10-20名人员,编制分为全民、集体、临时工。全民由大中专院校分配;集体人员由卫生系统招收而来;临时工由卫生院根据工作需要自行招收。村卫生所基本上每村设1-2名村医,相当部分由原赤医担任。

  3、乡村医疗卫生队伍人员层次情况。绝大多数乡镇卫生院目前没有高级职称卫技人员,有少量中级职称医疗骨干,大部分是初级职称或者是无职称人员。据不完全统计,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中,大学本科或以上人员仅占3.6%,大专学历的为18.8%,中专毕业的占72.6%,还有4.9%的人员无学历。初级职称或中专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地方性卫校毕业生,有的甚至是国家不承认学历的中专生。而绝大部分村级老一辈卫生人员,是由原赤医培训而成,并非科班出生,基本上无职称、无学历,新一辈村医虽然大部分是科班出生,但基本上仅限于初级职称或中专生,属初级卫生人员,其中不少还是国家不承认学历的“中专生”。因此,乡村医卫队伍素质仍然有待提高。

  4、乡村医疗队伍医疗设施配置情况。目前,每个乡镇卫生院基本上配备有x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等设备,设有化验室、病房,能开展基本医疗业务。但这些设备普遍存在使用率较低、缺乏有关管理制度的现象,个别卫生院x光机无防护设施,还有个别卫生院因缺乏设备操作人员或缺乏业务用房,导致这些设备实际未投入使用,同时,由于很大部分乡镇医技人员对知识掌握较肤浅,因此,上述设备配置实际应用较少,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相当有限的。而村一级卫生所,基本上设备配备简陋、不齐,绝大多数只能做简单的物理诊断。

  5、乡村医疗建设方面经费情况。乡镇卫生院经费来源主要靠国家财政补贴及医疗收费收入,由于其人员较多,医疗收入有限,所以很大部分乡镇卫生院经费运转困难,有的甚至是负债运营,不能或根本无力投入更多的资金发展卫生事业,且员工年收入基本上在1-1.5万元之间,与县市级大医院相比差距很大,造成员工心理落差较大,影响了乡镇医疗事业的正常发展。而村一级卫生所,由于资金大部分是个人投入,他们自己精打细算,开支小,且收入与乡镇卫生院人员相比相对较高,整体医疗运转情况是比较良好的。

  6、乡村医疗队伍责任心情况。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中财政承担比例约为30%-50%,其余工资要靠医疗收费自给自足。由于现行的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导致卫生院中的优秀人才容易被上级医院选调走,而水平低下、工作不积极、责任心不强的人员却无法让其离开,这大大制约了卫生院医疗收费的提高,从而影响了整体工资收入水平,造成在相对较为偏远的乡镇卫生院中,多数人员存在“人往高处走”思想,向往城市、向往更好的地方,根本“无心恋战”。

  反之,多数员工因为收入与县市级医院人员相比差距很大,造成员工心理不平衡,以至于不安心工作,工作责任心不强,工作马虎随便,面对疾病时往往有力无心。而村一级卫生所,由于村医大部分是本乡本土人士,经费是个人投资,他们认真工作,责任心强,服务态度良好,与乡镇卫生院相比形成较为明显的反差,这无形中扩大了村一级卫生所的生存空间,但限于水平,村医面对疾病尤其是重大疾病时,往往有心无力。

  二、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匀。 目前,我省医疗卫生资源分布情况与全国情况大体相同,约有80%集中在城市或经济较发达地区,广大乡镇尤其是偏远乡村的农民在当地得不到良好的医疗服务,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屡有发生。贫困和偏远乡镇的医院院长普遍反映说:农村医疗缺药、缺设备,但最缺的是人才、是技术,医科大学毕业生一般不会选择到贫困或偏远的乡村来。据了解,我省近年来开展了农村卫生三网规范化建设,设立了乡村医生的门坎,规定村医必须达到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但这基本上只是对新申请执业的村医,对有的老村医则按老办法延续。在个别偏远县城,目前还有相当数量的村医达不到新门坎的要求。

  2、农村基层卫生机构设施装备落后,人才短缺,难以承担农民医疗保障载体的重任。据永安市卫生部门对农村医疗机构的摸底调查,农村医疗基础设施、设备配备和人员素质都十分低下。据不完全统计,我省乡镇卫生院中业务用房小于1000平方米约占30%;村卫生所业务用房属危房的约占3%。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的学历构成以中专毕业为主,占72.6%,大学本科以上人员仅占3.6%,大专学历为18.8%,还有4.9%的人员无学历。相当部分乡镇卫生院的医护人员由于人员不足,经常轮流值班,不分科室,内、外、妇、儿全拿,是全科医生。而说是全科医生,技术又都不精,职称也就难以晋升,因此,乡镇卫生院的医生很少有中高级职称的。相当数量的村医就更是连职称的门坎都迈不进,因为,这些村医基本上是从各县卫生学校毕业,有的仅参加一期短训班就挂牌行医,许多村医更是子承父业,在村里有些名气和地位,但医技水平只能居于中等或偏下。

  3、经费方面的不足对乡镇医疗事业影响较大。目前,由于经费来源渠道相对较为单一,且数额不足,导致农村医疗经费很有限,特别是乡镇一级卫生院经费运转困难,有的甚至负债经营。因此,多数乡镇医院无力引进或留置人才,无力添置医疗设备,无力改善医院病房及员工住宿条件,无力安排更多的人员去参加学习、进修或者培训,无力提高员工收入水平,而所有这些因素,均会严重影响或阻碍乡镇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4、乡镇医务人员思想上存在不安心工作现象。目前,对于乡镇卫生从业人员,尤其是偏远乡镇的卫技人员来说,由于乡镇卫生院与县一级医院相比,在医技上和经济上存在很大差距,他们在医技上得不到很快提高,在经济上收入又较低,且工作、社交、生活等条件均较为艰苦,所以大多数非本土的医卫人员存在不安心工作现象,他们千方百计想往城里调,为人民服务、为患者解忧的观念较为淡薄,具有得过且过的心理倾向与行为表现,导致医疗质量与服务质量相对低下,影响了医患之间的关系,严重的还会导致患者对医生产生信任危机。

  5、相当部分乡镇医院的医疗设备普遍存在使用率较低、缺乏有关管理制度的现象。如,个别卫生院x光机无防护设施,无专业操作和检验人员,设备使用效果欠佳,还有个别卫生院因缺乏设备操作人员或缺乏业务用房,这些设备根本未投入使用,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抑制了自身的生存空间。

  三、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成因

  目前,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包括县、乡、村三级,这个网络的现状是:县级力量较强;乡镇级比较薄弱,但能够承担一定的工作;村级相对最弱,基本不能负重。据调查分析,政府对农村医疗事业的投入不足,是产生这种现状的重要原因。具体原因表现为:

  1、城乡之间医卫人员生存环境差距巨大。据了解,由于相对较低的收入及相对艰难的生存环境,不要说好的医生不愿来卫生院,就是卫生院现有的技术好一点的医生也是千方百计往外调。卫生院不但承受着人才流失的痛苦,还面临着与乡村个体诊所的竞争,有的个体诊所的执业医生就是在卫生院工作几年,技术有了提高后,辞职出去自立门户的。农村医疗缺药、缺设备,但最缺的是人才、是技术,医科大学毕业生一般不会选择到贫困或偏远的乡镇来。可见,城乡之间医卫人员收入及生存环境差距巨大,是农村医疗水平跟不上的最本质的原因。

  2、城乡之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差距巨大。目前,乡镇卫生院设施装备较差的约占一半。而且基层医卫人员学历水平、专业技术水平普遍偏低。现有乡村医生中专学历的占70%以上,而且不少是从当年的赤脚医生转过来的,年龄多在50岁上下,接班的年轻人基本留不住。这样的现状使农民对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缺乏信任,加之现在交通比过去方便,有病到县级和市级医院并不难。因而乡镇卫生院门前冷落,难以为继,不少是负债经营,无法发挥合作医疗载体的作用。目前,不管是乡镇卫生院或是村卫生所,在医技上与县一级医院有很大差距,很多医疗技术在农村还不能开始应用,使不应转院的往上一级医院转,这不仅大大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而且导致农民对乡村医院产生了一定的信任危机。

  3、城乡之间医疗卫生财政转移支出差距巨大。由于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乡村医卫人员生活、工作环境差,收入相对低;条件差,收入低,留不住好医生;没有好医生,患者不愿来这里看病;患者少,收入少,医院条件改善不了。农村医疗条件太差,农民在当地得不到良好的医疗服务,一旦有个大病就得远离家乡到大城市,费用开支呈几何倍数增加,导致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屡有发生,这加剧了农民负担,反过来又压缩了乡镇卫生院的生存空间。如此这般,形成一条恶性循环链。

  总之,以政府目前的财政投入比例或扶持力度,必然会出现上述这样的基础设施状况和人才结构,使得乡镇卫生院处于基本维持状态,缺少资金、设备、人员,医生的治疗技术水平无法进一步提高,有的卫生院只能应付一般的病,难、重症就可能诊断不出来,甚至误诊误治,导致农民对其产生信任危机。当然,还有另一个原因是,由于相当数量的农民收入不高,自身保健、防护意识不强,因此对不是特急的病,他们一般不会单独为看病跑一趟,一般都是等到乡镇圩日时赶圩、看病一起办,有的时候小病就耽成了大病,小钱不花,变成要花大钱。如此恶性循环,成了乡镇卫生院摆脱不了的困境。

  四、改进我省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的意见或建议

  回良玉在去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设施设备条件,加强医疗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要切实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和卫生队伍建设。因此,加强农村医疗队伍建设,已经成为各地必须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民盟课题调研组针对上述农村普遍存在的医疗卫生队伍人员数量不足、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整体业务素质偏低等实际现状和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供政府有关部门参考:

  1、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把卫生经费的扶持重点调整到支持农村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和人员培训等方面上来。要树立现代人才资源观念,把加快卫生人才培养作为保证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基础条件,认真落实培训专项经费,切实抓好现有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培训进修,不断提高他们的医疗技术水平。要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对急救、传染病、妇幼重点进行培训,逐步建立起农村卫生人才的长效培训机制。要切实加强乡镇卫生院人才技术队伍建设,开展技术培训和再教育工程,提高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

  如,可逐步由省卫生厅与省教育厅联合启动乡村医生大学生深造计划,从现在开始在全省乡村医务人员中每年招收一定比例学员接受高等医学教育,五年内计划培养1000人或者更多,以提高其知识与业务水平;又如,要切实推行卫生部、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倡导实施的“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从现在起就陆续从三级综合医院抽调相当比例的优秀医务人员到农村去,通过人力、技术、管理等多种支援形式,施行一年期满后对支援人员进行调整、轮换的办法,将城市卫生资源引向农村,以逐步改变农村卫生工作的薄弱现状

  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村基层卫生单位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水平,为农村居民就近提供质优、价廉、便捷的`医疗服务,缓解农民“看病难”问题,而且有利于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加强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最终有利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促进城乡医疗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各级卫生部门要努力做到派出一支队伍、带好一所医院、服务一方群众、培训一批人才,在三年内,逐步形成城市医务人员对口支援农村医院制度。

  2、多渠道提高农村医卫人员收入水平,改善其生存发展的软环境。要切实落实各市、县政 府财政对卫生院的补偿政策和乡镇卫生院防保人员的专项经费,同时,要提供财政支出、乡村补助、各界赞助等多种渠道,努力提高农村医卫人员收入水平,合理解决乡村医生的报酬问题,尽量缩小与县市大医院医生之间的差距,为乡村基层院所留人、招人、用人创造根本性条件。

  3、大力筹措资金,加大对基层卫生建设的资金投入,改善农村医卫人员工作及患者就医的硬环境。在国家、省、地方政府共同努力下,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来完成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设备的装备任务。按照卫生部要求的房屋、设备和人员进行配套建设,乡镇卫生院的基本医疗设备配置标准必须达到34件,逐步满足农村居民的防保和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并将乡镇卫生院建设资金列入各级政府年度的财政预算,使乡镇卫生院建设资金的拨付制度化,保障卫生院持续健康发展。要调整农村中心卫生院布局,加强农村医疗队伍建设,改造薄弱卫生院,巩固完善农村医疗保健网络。要落实市、县财政配套资金,力争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提高到60%以上,提高农民生病到院率,进而提高乡镇医院的医疗收入乃至员工收入。

  4、加大农村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建立灵活、高效的用人机制,多形式多渠道选拔录用人才,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生存发展注入活力之源。为此,要公开招聘医学院校毕业生,按编制配足卫生院、卫生所工作人员。要从全局的角度优化整合医疗卫生人才资源,合理布局和使用人才,确保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正常运转。为提高农村医疗水平,必须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严把准入关。要切实推行并落实城市医院医生在晋升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之前,必须到农村卫生机构累计工作一年的制度,从制度上帮助和带动农村卫生工作的发展。

  5、加快改革步伐,科学布局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点,尝试多种市场化经营方式,合理有效利用医疗资源。目前,可在有条件的地区尝试走医院诊所之间合并、公私资本合作经营、城乡医院联营共建等道路。如,针对人口很少的山区乡村,施行对部分小所、村所进行合并的办法,扩大村卫所。这样既可增大村卫生所人员、资金,又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有利于卫生事业的发展。又如,为促进医疗机构间的公平、公开、有序竞争,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对营利性的医疗机构和非营利性的医疗机构要一视同仁,创造公平、开放、有序、合理的竞争环境,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逐步引导民间投资成为增加农村医疗投入的活水之源。

  6、加强管理,提升服务,提高技术,努力扩大农村医疗机构的生存空间。为此,要加强农村医疗市场的清理整顿和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取缔不合准入标准的卫生机构和无证非法行医,加强农村卫生院(所)的规章制度管理,将医德教育纳入农村医卫人员年度考核之中,增强从业人员的责任心,从制度上、思想上要求他们全心全意为农村居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服务。要提升农村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切实加强卫生行风建设,整顿、规范医疗服务市场, 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让群众既少花钱又能看病。要严格执行药价标准,保护农民群众合法利益。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体系的建立和推广必须要有乡镇卫生所服务改善和人才培养相配套,否则难以支撑下去。所以今后应着重提高农村医疗人员理论及业务素质,切实提高服务意识,实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卫生资源,发展乡镇及社区卫生事业,改进医疗卫生服务,才能适应今后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的需要。

  7、加强医卫人员能力建设,提升医疗队伍人才素质。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要认真落实省卫生厅“全省卫生系统高层次学术技术带头人”、“全省卫生系统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的培养、考核和管理措施,组织开展高层次人才、中青年技术骨干等优秀人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工作,认真落实省卫生厅选拔大学本科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各项任务,制定了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的政策、措施。加大卫生支农力度,组织专业技术骨干下基层帮扶,帮助基层开展人员、技术培训。并且对每个骨干均要下发一本下乡服务考核记录手册,以便督促、考核。规定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在晋升前必须在县级以上医疗卫生单位接受不少于一年的进修培训。对此类相关规定,要进一步加大落实力度,使其不流于形式。

  8、以加强农村医疗队伍建设为契机,着力研究解决边远贫困山区“就医难”的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从执政为民的战略高度出发,进一步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网络建设力度,合理规划设置村卫生所,加强农村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不断添置医疗设备,提高卫生服务能力,方便群众就近看病;继续实施好巡回医疗制度,加大对卫生院对口帮扶和技术扶贫工作,切实抓好城市卫生支农工作,大力推广县、乡二级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轮流到边远贫困山区驻村坐诊制度,,具体可采取巡回医疗队、扶贫门诊、扶贫病房及“千名医生送医进村大行动”等多种形式,为农民提供方便快捷、质优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要以加强农村医疗队伍建设为契机,通过扎实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医疗服务工作,确保边远贫困山区群众“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看得起病”。此外,要逐步建立农民健康保障体制,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完善药品集中招(跟)标采购制度,实现农民基本医疗保障。

  总之,加强农村医疗队伍建设,解决农民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牵涉到社会方方面面,必须逐步加以解决。最终的解决办法就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农村医疗队伍的自身能力及收入水平,改善其医疗条件,以优质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吸引广大农村患者。在财政或民间资本无法更多投入之前,农村医疗就摆脱不了“条件差,留不住好医生;没有好医生,患者不愿来看病;患者少,收入少,条件改善不了”这个怪圈。财政或民间资本更多投入之后,医生好了,条件好了,剩下的就是只有等经济发展后反哺农业,让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切实得以提高,才能最终解决农村医疗卫生的困境。

农村建设现状报告3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描绘出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这20字方针,既是我国新农村建设长期的奋斗目标,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各个方面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主要包括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发展新产业,就是要打牢物质基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着力点。

  建设新村镇,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构筑新设施,就是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包括清洁安全饮水、道路交通、电力、信息网络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培育新农民,就是要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推进农村科技推广和医疗卫生体系等,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树立新风尚,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倡导新风尚。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新”的内涵,切实做好“新”的文章。

  为了及时掌握新时期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市委、市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提供决策依据,以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步伐,早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近期,周口市调查队专门组织开展了一次新农村建设问卷调查。

  此次调查采用分层简单抽样的方法,抽取我市四个县两区8个乡镇单位、50个村级单位、120户农民以及80个乡村干部进行一次性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生产情况、生活状况、基础设施与环境、文教卫生及社会保障和民主管理与社会治安以及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愿望等共83个问题。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被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被调查对象的生产状况:

  1、被调查对象200户农户,其中:从事种植业生产的158户,占79%;养殖业6户,占3%;林业6户,3%;运输及个体经营者30户,占15%。全部调查户的耕地面积1097亩,人口926,人均耕地1.17亩。农田水利设施基本实现了50亩地一眼井,农田有效灌溉和节水灌溉面积达到95%和30%。种植业、养殖业农户绝大部分使用了良种生产,主要农作物使用了机械化收割,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不高,经营方式为家庭为单位的自种自销, 91%的村没有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

  2、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和推广程度不高,调查显示:掌握无公害化和滴灌技术的农户仅占14%。掌握地膜覆盖技术的农户占48%,掌握病虫害疫害防治技术的占69.42%,配方施肥技术的为47%。69%的农户没有接受过技能培训。

  ――被调查对象的生活状况

  1、在被调查的200户农村居民中,XX年家庭总收入在8000元以下的为16%,8000-10000元的27户,占13.5%,10000元以上的141户,占70.5%。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打工、种植业、养殖业,人均住房面积24.9平方米。农民住房主要是砖木结构和砖混结构房屋,分别占76%和20%,有线电视(地面卫星接收器)网络已经覆盖39.5%家庭。

  2、农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有89.5%的农户家中有彩色电视,有20.5%的家庭中有电冰箱,有68.5%的家庭中有洗衣机,有40.5%的农户家中有电话,有80.5%的农户家中有手机,6户农民家庭中有计算机,6户农民家庭中有小轿车,有44.5%的家庭中有摩托车,有28.9%的家庭中有电磁炉, 但农民的生活条件还有待改善和提高,26.5%的家庭冬天取暖主要靠煤炉,3.5%和1%的家庭冬天取暖用电暖器和空调。有20%的农户饮用自来水,有86.5%的农户饮用井水,农民生活用主要燃料是柴草和煤炭,分别占48.5%和43%。但家庭使用太阳能和沼气的农户只占17%。没有洗澡条件的农户占80%,使用旱厕的农户占93.5%。对当前家庭生活状况基本满意的农户占64.5%,满意的占20.5%,表示不满意的家庭占14%。村里有生活超市的占43.5%,56.5%的村没有生活超市。

  ――被调查对象基础设施与环境状况

  1、近年来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在我们调查的农户所在的村中,75.5%的村通公路。出村道路主要是柏油路和砖渣路。70.5%是柏油路,水泥路只占8.5%。40.5%农民庭院被硬化。有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的村占6%,农户与饲养畜禽不在一个院内的占47%,56%的河流和池塘不同程度的受到污染。

  ――被调查对象文教卫生社会保障状况

  1、调查显示:80%的农户所在村没有文化活动站,农民获取信息和了解国家政策的渠道和途径是看电视、听广播、和别人交谈、看报纸,分别占96%、22.5%、14.5%和6.5%。96.5%的农户主要娱乐项目是看电视。

  2、87.5%的农户所在村有卫生所,持证上岗的合格医生占82.5%,82.5%的农户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生病后一般到个体诊所和乡村卫生所去看病,只有病情严重时才会去县市或外地就医。政府应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步伐显得十分重要。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关键是加大投入,降低农村医疗收费价格。

  3、在我们调查的行政村中88.5%的调查村没有养老院,有85%的调查者没有参加养老保险。因此,应建立健全农村养老机制,逐渐消除广大农民群众的后顾之忧。

  ――被调查对象所在村民主管理与社会治安状况

  1、村里重大决策决定主要由村委会、村民代表大会、村支部书记决定,分别占38%、41%、17%。家庭重要事项做出决定时主要听取有文化人的意见、家族中老人的意见、听取村里能人的意见,分别占34%、48%、18%。在调查的行政村中占82.5%的村实行了村务公开。

  2、在治安方面,对目前农村治安环境的看法,有11%人认为很好,28.5%人认为较好,41.5%的人认为一般,17.5%的人认为差。

  二、农民对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表示有强烈的愿望和期盼

  在调查的200名农户中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占71.5%,不了解的28.5%。非常关心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户占65%,无所谓的占17%。愿意为新农村建设愿意出资出工的农民占95.5%,

  另外,在调查的200名农户中农户对将来新农村建设有六方面的期盼:第一位的是农户期盼道路畅通、配套设施齐全、实现农业机械化,占第二位的是农户期盼住房宽敞、舒适、有电话、有自来水,占第三位的'是农户期盼有医疗、养老保险,占第四位的是农户期盼村容整洁、环境优美,占第五位的是农户期盼社会风气良好、村内管理民主,占第六位的是农户期盼生活消费水平大幅提高,家庭消费品齐全。

  三、农户对未来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担忧和对目前农村现状的不满意

  ――农户对未来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担忧依次是:

  一是担忧不尊重农民意愿,大搞形象工程。65%的人担心新农村建设中实施的项目,不能尊重农民意愿,不能结合当地的实际,搞形式主义,而使党的惠民政策落不到实处。

  二是担忧加重农民负担。58%的被调查者担心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增加农民负担。

  三是担忧刮一阵风,不了了之。58%的人担心新农村建设和以前有些工作一样走过场,做形象工程,不是实实在在干事情,轰轰烈烈开始,匆匆忙忙收场,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四是担忧不实事求是,搞'一刀切'。37.5%的人担心新农村建设不能因地制宜、突出各地的特色和优势,而搞'一刀切',收不到实际效果。

  五是担忧占用耕地。24%的人担心,新农村建设会搞大量工程,占用大量耕地,而使本来就不多的人均耕地再次减少,影响农民切身利益。

  六是担忧干部以权谋私。19.5%的群众担心村干部会用国家的优惠政策谋私利,而不是为广大农民群众办实事,使群众得不到应有的实惠。

  ――目前农户对农村现状五方面不满意的情况是:

  1是河水普遍污染、用电价格偏高。

  2是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医药费太贵、药品、药价管理混乱,农村医务人员素质普遍较差,医疗水平低,新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手续繁琐。

  3是村民普遍法律意识淡薄、偷盗、赌博、封建迷信现象时有发生,综合防范能力薄弱,管理不严教育不够。

  4是尽管92.5%的被调查农户所在村有小学,但是农村学校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校舍硬件设施跟不上需要,受农村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女童的辍学率比较高。

  5村务公开的内容流于形式、村务公开不真实、村务公开内容过于简单。

农村建设现状报告4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我党新的领导集体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破解“三农”解决的重大措施。县委,县政府对此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的具体实在的措施来推动我县新农村建设。作为县委确定的新农村建设帮扶单位,带着如何开展新农村建设帮扶活动这个课题,我们于8月初来到了蔡家桥镇凡村进行调研。

  一、凡村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在走访察看了该村村容村貌和与该村部分村干部的座谈后获悉,该村有12个村民组370余户1054口人,水田1113亩,有林山场3600多亩,20xx年该村农村人均纯收入3060元。综合各方面因素,我认为当前在该村推动新农村建设主要面临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增收后劲不足。该村只有集体林场300余亩,主要是松、杉、杂木和毛竹林,但每年的林场收入也只能应付山场的管护费用;村集体养猪场和水面养鱼等收入每年也只有二、三千元,微不足道,除此没有其他经济实体。农民人均只有1亩水田、3.5亩山场,正常年景全年的收入除去生产成本,农业纯收入还不足20xx元。

  第二,资金投入不足,村内基础设施薄弱。由于村集体经济差,向农民筹资筹劳等操作性弱,村内公益事业建设难度很大。这个村的村民居住非常分散,长达10公里的村级道路,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贯通,但路面窄,路面硬化率却为零,长期都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

  第三,村庄建设无序,环境卫生很差。农民建房普通缺乏规划,房舍散而零乱,渠、路、林不配套,柴草乱堆滥放,农家肥门口“看家”,“露天厕”,“鸡鸭院”,猪栏牛圈随意建,家禽牲畜满街跑,垃圾随处见的现象很普遍。

  第四,劳动力素质偏低,就业难度大。该村有劳动力600余人,凡有一技之长或体力强壮的劳力都外出务工,留在村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大多是一些老弱病残和文化技能较低的群体。因此他们就业培训的可塑性不强,从业单一,管理难度较大。

  第五,农业农村服务体系不健全,难以为“三农”发展提供较好的服务。

  一是农村金融网点收缩,农民贷款难;

  二是科技服务组织不能发挥应有作用,服务不到位;

  三是农资市场管理不到位,坑农误农现象时有发生;

  四是农村中介服务组织缺乏,为农民提供技术、资金、信息、销售等等服务的能力十分有限,既使遇上风调雨顺的“丰年”,富余的农产品也没有好的销路,或低价贱卖,或烂掉倒掉,增产却不能增收。

  综上所述,凡村建设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的新农村,困难还很多,任务十分艰巨。可喜的是通过接触和群众反映该村有一个团结齐心的村领导班子,村支书杨金友踏实稳重,在书记岗位上30年来一心一意带领群众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和山场资源,走多种经营发展的路子并小有规模,村级道路等基础设施也是在他的多方求助下贯通了全部10公里的初坯,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村主任徐云开年轻有为,有经济头脑,富有开拓精神,在带头勤劳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方面肯动脑、有点子。

  二、思路与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农村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良好状态,它函盖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等内容。具体的就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建设村镇,改善环境;扩大公益,促进和谐;培育农民,提高素质。因此,对于凡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必须着重从抓好帮助农民群众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基本增收门路、提高基本素质这三个基本问题入手。

  (一)从帮助群众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入手,切实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

  1、严格管理,全面规划建设农民新村。遵循“有利农业生产,方便农民生活,适度集聚,节约用地”的原则,按照“规划一步到位,建设逐步实施”的指导方针,做好村庄规划。凡村是一个自然村较多(12个村民组有9个自然村),农民居住相对分散的行政村,除上、下凡和大川相对集中外,其他都是依承包山承包地而散居,在编制凡村村庄规划时要充分考虑现状,引导农民在规划区内拆旧换新、以旧改新,规划区内新建民房严格执行“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手段,不能简单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千房一面”,规划时还要充分考虑农民在建牛栏、猪圈、鸡鸭舍等传统的农业生产用地,做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村庄建设或改

  和我县大多地方一样,凡村也是一个生态环境优美的场所,青山绿水、鸟语花香,这些都是大都市的人们非常向往的所在。他们有意在这里安营扎寨或短期居住,共享“农家乐”。目前已有一范姓沪商决定在凡村丁岭向该村租用土地依两个山丘建设“生态园”,园内在保持原有生态的基础上,兴建一批木屋,以吸引沪人一年四季来村小住。我认为这是我县的一大优势,我们完全可以借势充分发挥其作用。

  建好“生态新村”起码有以下三个好处:

  一是实现城市人与农民的直接融合与思想观念及信息的交流,互为取长补短,提高农民素质;

  二是可以拓宽农民辛苦劳动收获的农产品销售市场,实现农产品与城市人的直接交易,提高农民收入;

  三是“生态新村”不但本身是一个亮点,而且可以有效带动和改善凡村的基础设施(有外商的.投入和支持)。用地方面,建议全县在凡村先行试点,根据皖政(20xx)60号文件精神,在不占用基本农田的前提下,可采取集体土地流转形式解决,或“租赁”,或“入股”。这项工作做好了,不但可以增加供地农民的收成,而且还可以带动当地群众的其他收入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以“三改”(改水、改厕、改路)为突破口,改变村庄“脏乱差”的现象。改水方面:加大投入,继续实施好农村“人饮工程”,首先拿出一部分资金,修缮、改造和巩固好已建“人饮工程”(因原建工程投入少,质量差,加上多年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损坏,需维修、扩容),确保其高质量高效率地发挥作用。争取利用两年的时间,增加政府投入,集中力量解决好凡村剩下的1/3人口卫生饮用水问题。改厕方面:使用政府拨付的每户800元的发展农村沼气专项资金,用2年时间拆除现有全部露天厕所,结合“沼气工程”,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改建水冲式卫生厕所。今年政府安排的首期150户的沼气建设任务要高标准高质量按期完成。改路方面:大力争取专项资金,3年内改建和硬化村级公路10公里、村内道路5公里,一年内力争做到村内无成片暴露垃圾。基本实现道路硬化,庭院净化,街道亮化,村庄绿化。

  (二)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不断拓宽群众的基本增收门路,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凡村的土地资源布局是“七分山、二分田、一分道路和滩涂”,因此,凡村的农业生产重点应该放在“山”和“田”上。

  1、重视粮食生产,发展多种经营。不断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大力推广良种良法,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在保障农民基本口粮自给有余的前提下,扩大蔬菜、西瓜、吊瓜等种植面积,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收入。

  2、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充分发挥本村山场面积大的优势发展立体农业,修建围栏,大力发展鸡、鸭、猪、牛等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向市场提供具有特色的当地土鸡、土蛋、土猪等无公害农产品。特别是在经济林中养畜禽,既能灭食害虫,又能为林地提供农家肥,一举两得,林畜双收。

  3、做好“山”文章,突出抓好经济林建设。凡村是一个典型的“山上有村、村内有山”的行政村,山场面积大,且大多为低矮山丘,且坡度小,这类山地因为便于人工劳作,对种植经济林极为有力,这是凡村的比较优势。通过该村两委班子的多年努力和极力引导,竹子(400余亩)、板栗(200多亩)、柿子等经济林小有规模,我认为还可以扩大面积,力争人均种植1.5亩经济林,将其做大做强。

  4、组建公司,注册商标,搞好农产品加工和包装,增加农产品的存储时间和销售渠道。腌制品是该村的一大特色农产品,县城菜市场的腌尖椒、腌豇豆,腌制雪里红等大多来自该村,每年该村的腌制品出售达3—4吨,而且这些腌制品鲜嫩香脆,口感很好,很受消费者欢迎。可以注册“登云”(产地之名)牌商标,村集体组建公司,以“公司+农户”的形式扩大生产加工规模,加上板栗、柿子、竹笋、吊瓜子等可以搞真空包装,有组织地向市场提供系列特色产品,实现村集体与农户的双赢。

  5、努力增加非农收入。主要有:

  ①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帮助农民就近务工增收;

  ②加强政府对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有组织地输出劳力外出务工增收;

  ③打造“生态新村”,发展生态旅游业,增加农民群众旅游业收入等。

  (三)以提高群众基本素质为根本,努力增强农民群众脱贫致富能力

  这是县、乡两级政府需要抓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已经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障碍。按照“围绕产业抓培训,依托平台搞培训”的思路,深入实施“阳光工程”,有计划、有针性地围绕产业发展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面向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术培训,使18—45岁的农村劳动力都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或从业技能,由传统农民向产业农民、产业工人转变,积极搭建平台,创造环境,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利用所学技能技术回乡创业。具体到凡村,要大力加强板栗病虫防治技术的培训,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培训,加强农产品的真空包装技术的培训等。

  新农村建设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动态的、难艰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远,作为整治村—凡村的帮扶单位,我们有责任为其提供基本的思路,并力所能及的为她出资出力,但更重要的还需凡村全体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长期努力。

  以上是笔者对凡村开展调查座谈后的一些基本思路,但愿对凡村今后几年的工作有所启迪。

农村建设现状报告5

  根据县委、县人民政府和县委组织部的统一安排部署,我作为宝秀镇石灰塘村委会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于20xx年3月14日入住村委会。在驻村期间,采取召开座谈会、走村入户、实地调查的方法,对石灰塘村委会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石灰塘村委会,属于山区,距离镇20.00公里, 国土面积37.00平方公里,海拔1855.00米,年平均气温17.00℃,年降水量898.40毫米,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有农户418户,户籍人口1197人,常住人口1160人,其中,全家外出的户数为17户,全家外出的人口数为61人,从业人员为811人,其中农业从业人员为756人,全村以农业为主,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和养殖业,农作物以玉米、小麦、豆类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家庭养殖以牛、猪、羊、家禽为主,该村水资源极度匮乏,严重影响当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高度制约着石灰塘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村两委真正做到了及时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重大问题向党员、村民代表征询意见,逐步走向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二、优势条件

  (一)村两委班子团结。石灰塘村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不大,现任村两委班子履职能力较强,班子较团结,民主作风好,能为群众办实事,理清了促进本村发展的思路,熟悉政策和新农村建设导向,在具体实践中为实现奋斗目标付出了诸多努力。目前全村党员积极性高,带头示范作用好。

  (三)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前景较好。石灰塘村境内虽然连年干旱少雨,但近几年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新建了许多小水窖,这些分布于各个山头的小水窖保证了干旱时节的农作物的栽种和灌溉,确保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石灰塘村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注重耐旱农作物的开发种植,该村属山区,若能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山区的优势,积极打造林果、中药材等种植品牌产业,便能闯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对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石灰塘村委会各自然村经济社会得到了极大发展,群众生产设施和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群众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但作为山区村委会,石灰塘各自然村的发展仍然有许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

  (一)产业结构依然单一。 农作物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豆类为主,经济作物主要以烤烟为主,辅以林果,没有科学立体种植经验,还没有发挥地域特点,没有规模化产业,形成不了规模产业,这严重影响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二)基础建设依然薄弱。一是道路交通建设有待加强;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但深入走访了解发现,由于缺乏项目资金,除行政村进村道路已硬化外,其余自然村进村道路目前尚未得到硬化,还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状况,公路路况较差,由于资金困难,管护和修复工作滞后,部分路面已变得沟壑纵横,严重影响了群众出行和农副产品的销售;二是水利设施建设亟待加强;虽然近几年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石灰塘各自然村新建了许多小水窖,能在一程度上缓解旱情,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缺水的现状。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仍然很低。由于石灰塘地处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绝大多数的农民素质还比较低下,思想保守,观念不新,普遍存在得过且过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关心集体等集体主义观念比较淡薄,脱贫致富、奔向小康的思想和认识有待提高。

  四、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作为新农村建设挂钩单位,作为县委第九批指导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结合自身实际,全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为石灰塘村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作为山区,强村富民的有效突破口是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要立足本地区实际,引导群众发挥区位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向导,抓好以优质粮烟基地建设,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压低品质差、市场滞销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促进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要充分利用山区的优势,引导发展以规模化养殖为重点的养殖业,提高养殖效益,让群众得实惠。

  三是利用石灰塘村各自然村适合种植蔬菜和中药材的有利优势,借鉴石屏县北部山区公司+基地+农户的蔬菜种植模式,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蔬菜和中药材种植,同时,大力推进核桃、桔子等林里种植,着力推进种植业从单一的粮食生产结构向粮、林、果、蔬等多元结构转变。

  (二)积极争取项目及资金,进一步夯实基础设施建设。针对石灰塘各自然村行路难、饮水难和部分自然村公房建设资金短缺的`实际问题,积极向上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协调资金,本单位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帮扶的方式,尽力解决群众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进一步夯实山区群众基础设施建设。

  (三)依托自然优势,加快经济增长点培植力度。据石灰塘村支书介绍,石灰塘种各自然村适宜发展核桃、梨、桔子等林果,近几年来,部分自然村核桃种植户收入好的年收入已达2万多元,核桃种植已成为继烤烟之后部分村民最稳定的收入来源,目前,群众种植林果的积极性较高。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充分利用石灰塘各自然村广大群众对核桃等林果栽培和管理具有一定的经验,且近年来随着核桃等林果价格连年走高,产品供不应求的趋势,积极宣传各项惠民政策,大力引导群众发展林果种植,使之成为规模化产业化种植,从而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四)千方百计,提高村民文化素质。针对大部分村民的相关种养殖知识和信息来源主要是依靠广播、电视、集市和邻里传播的现象,积极联系农技部门和林业部门,协调争取专家或技术员多到田间地头为村民开展种养殖知识培训,让农民掌握科学种养技术,积极推广新品种,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农村建设现状报告6

  为了推进全办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为全办人民创造一个平安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xx街道党工委组织有关人员,经过近半个月时间,分九个片对全办×个村信访、宗教、基层组织、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了大调研,通过调研

  一是掌握了引起群众上访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

  二是进一步摸清了全办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

  三是进一步加强了对级组织工作的领导。下面主要对xx办事处农村文化建设谈几点意见: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xx办事处是xx区的东大门,位于城乡结合部,经济文化比较繁荣,辖区内有×个行政村,×口人,×亩耕地。

  总体来看,基础设施有所改善,文化生活有所体现,乡村优秀文化有所弘扬,人才队伍相对稳定,文化产业有所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农村文化活动的范围较大,文化设施较齐全。各村都配备体育健身器材、投影仪、卡拉ok、图书室,有黑板专栏进行文化宣传,定期开展文化教育活动,促进了农村文化建设。

  2、“两委”干部文化意识有所增强。各村“两委”干部农村文化建设意识有所增强,摆在农村工作议事日程,比较重视,财力物力有所投资。

  3、部分民间文化得到了传承弘扬。村里在重大节目时常举办文艺表演,村民都积极参与。保持当地习俗,定期开办庙会、开放集市,在热闹非凡的活动中继承发扬当地文化传统。

  4、文化下乡活动深受欢迎。区文化局、电影公司送图书下乡、一月免费演一场电影,普通收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条件较好的村,自筹资金唱大戏,较好地满足了农村群众这一文化需求。

  5、自发性文化活动较为丰富。各村自发组织各类中老年艺术团、演唱团队,文艺表演队伍×个,都能利用重大节日、配合中心工作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农民自娱自乐、自发性的文化活动较活跃,农闲时大家聚在文化活动中心利用卡拉ok扭秧歌、跳舞、舞龙、跑马、唱戏、唱歌等,或自发组织学习练书法、绘画。各村都常年活跃着一只宣传队,逢年过节都自发举办文艺演出活动。

  二、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实效,但对群众文化的需求,差距较大,问题不少,现状确实不容乐观。

  1、农村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够,农村文化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对经济文化贯彻不够,与村经济增长的'幅度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2、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强,思想认识不到位。不少村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极易淡薄、甚至缺失,不知道农村文化建设如何抓,抓什么,以至不想抓、不愿抓,也有的村干部勉为其难、虚于应付。

  3、村级文化建设引领作用不强,农民文化参与积极性不高。不少村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贫乏,“两委”干部缺乏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以致封建迷信沉渣泛起,赌博打麻将之风盛行。但主要原因还是“两委”干部宣传力度不够,工作方法不对路,以致不能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4、文化阵地建设滞后,村级文化设施奇缺。村村都有文化活动中心,但部分村文化设施不够齐全,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三、建议和对策

  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面落实各项农村文化经济政策。

  近年来,有关农村文化经济政策也颁发了不少,村支部、村委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和兑现,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扶持村级文化的发展,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2、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干部要增强农村文化建设主体意识,建立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农村文化事业向深层次发展,并纳入议事日程,制定发展目标,形成文化建设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加大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农村建设现状报告7

  一、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1、信贷供需不适应新农村建设。

  一是需多供少。据权威专家测算,未来5年,新农村建设农民年人均需资金投入1700元—4900元,以最低标准1700元和80万人计算,每年约需新农村建设资金14亿元。全县金融系统累放贷款为3.4亿元,其中农村贷款1.2亿元,远远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资金的需求。如枫林镇花塘村按新农村建设规划共需建设资金600万元,农村金融部门目前为止,没有实质性参予到建设当中。

  二是流多回少。邮政储蓄存款余额4.7亿元全部上存,其它各类商业性银行都有资金上存或外流现象。止末,全县银行存款余额27.89亿元,其中,农村存款17.4亿元;全县实际投放不足5亿元,仅占存款的四分之一,从存贷差可以看出,__县资金外流至少在11个亿以上。三是取多予少。“三农”资金总需求为15亿元,农信社当年的信贷资金净投放为3650万元,仅占总需求2.53%。如,黄颡口镇三洲村七组人口418人,有330人入股,入股人数达80%以上,享受农金支持的仅占17%;该村村民周妹,下岗后,回乡创办养猪厂,当年盈利全部存入农信社,因生猪市场价格下跌,资金周转困难,她多次找上金融部门申请贷款,由于缺乏抵押品,没有获得信贷支持,以致该企业面临倒闭。

  2、信贷结构不适应新农村建设。主要表现为“三放三不放”。

  一是放小不放大。主要是抓农户小额贷款,而放掉大额农业发展项目资金投放,农业信贷资金供给与农业产业化发展不相配套的状况已制约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总体提升。农信社对全县4万余农户发放了贷款。其中,2万元以下的占77%,2—5万元占17%,5—10万元占4%,10万元以上仅为2%。

  二是放短不放长。主要以短期贷款业务为主,忽视了中长期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科技开发项目等的投入,贷款周期短的制约,已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的广泛需求。抽样调查的木港、枫林、龙港、富池、大王五个乡镇,1年期限以内的各类贷款占贷款总量的98.4%;1年期限以上各类贷款余款仅占1.6%。

  三是放热不放冷。如__县农业银行,从至今,对一些工业企业、房地产开发、消费性按揭等的贷款较热的项目累计累计3亿元,对“三农”的贷款投入累计不足200万元。其他金融部门重城轻乡、重消费领域轻农村项目建设的经营思路,也严重制约了对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投入。

  3、信贷环境不适应新农村建设。主要表现为“三好三不够好”。

  一是大环境好,小环境不够好。近年来,为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各项支农、惠农金融支持政策较多,而地方金融部门信贷资金直接投放农村建设的领域窄、数量少。加之相当部分乡镇重视项目资金,忽视信贷资金,导致金融对农村支持“袖长手短”,政策无法得到较好贯彻。

  二是软环境好,硬环境不够好。据不完全统计,__县每年打工收入在6亿余元,每年上级对农村转移支付、各项专款等资金1亿余元,为农村金融业的发展提供巨大商机。而目前__县乡镇一级金融机构只有农信社一家,比较边远的5个乡镇连一个网点也没有,并且城乡无法进行电子汇兑核算,资金结算极为不便。加之新农村建设全面实施,农村资金流量将会更大,农村金融机构根本无法承载。

  三是点上环境好,面上环境不够好。在争创湖北省最佳信用县活动中,__县先后推行了“群体信用”、“规模定贷”、“农户联保”等信贷模式,试点镇、村信用环境大大改善。如大王镇柯畈村原是有名“借贷不还”村,全村52户村民拖欠信用社贷款达27.4万元,在,该村43户村民主动全部还清贷款本息,并被评上信用户,既获得了政府专项猪栏支持款,同时每户在信用社办理到5000—10000元的贷款购回仔猪,到9月份,户均出栏10头以上,人均增收2132元,该村现已成为全县有名的“养猪专业村”。但是,面上少数农户只借不还、还息挂本、欠本拖息等现象仍然存在。如枫林镇农信社累计发放贷款1049万元,收回贷款700万元。

  二、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1、农银互动不够是直接原因。

  一是思想认识不够。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也是农村金融部门加快自身发展的有效载体。然而,当前金融部门认为农村投入是周期长、效益差、风险高,经营思路基本是倾向投资短、见效快、效益高的工作项目;部分农民则认为新农村建设资金大部分由国家无偿投入,将金融信贷资金也视为国家政策扶持资金。认识上的偏差直接影响了农银对资金供需的沟通、影响了农银关系的和谐发展。

  二是金融政策宣传不够。从调查的情况看,木港镇枣园村胡受组150户农户,了解金融信贷政策的不到10户,目前,该村仅有2户在信用社办理贷款,宣传不够直接影响了信贷投入,影响了农业项目的开发和资源收益的共享。

  三是农银协作不够。虽然__县开展创建“信用乡镇、信用村组、信用农户”的“农村信用创建”活动已初见成效,但真正农银协作的份额仍然不高,贷款农户占比较小。加之,农村金融机构为适应股份制改革,大幅撤并营业网点,而新农村建设涉及的各类资金较多,因网点太少,缺乏互动载体,导致农村资金异地存储和外流现象严重。农银互动不够,致使金融信贷在农村很多地方是“空白”,直接影响了农村金融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2、支农体系不全是重要原因。

  一是政策性银行功能单一。__农发行只承担农产品(粮棉油)政策性收购资金供应的任务,对商业性经营业务从未开展,而随着农产品购销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国有粮油企业的经营空间将缩小,粮棉油收购贷款的业务量也会大幅下降。而对于急需政策扶持的农业基础设放建设、农业产业化开发,农业科技项目推广、农副产品的深加工等却得不到应有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农业发展银行没有发挥其政策性支农的作用。__县农发行1997年贷款在6000万元,年贷款仅3000万元,全部为农产品收购资金,这种不完整的政策性信贷业务,与新农村的生态建设、公用设施建设要求不对称;

  二是农业银行功能错位。随着改革进程的加快,__农行的市场定位逐步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工业,主要支农功能体现在扶贫贷款方面,而扶贫贷款的扶弱性与商业银行效益最大化经营之间相矛盾,扶贫贷款在撬动“三农”困局上功能完全消失,力度大大减弱。

  三是农信社力不从心。农信社尽管是农村金融的'生力军,但同时也是金融体系中的一个“弱势群体”,由于农村贷款周转慢、季节性强、业务分散,在建设新农村的高潮中更显单薄,对涉农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根本没有力量去应对。这些问题势必会导致农村金融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双重窘境。

  3、金融政策不活是根本原因。

  一是信贷审批权限过于集中。单笔发放万元以上的贷款由省级分行审批,万元以下由地(市)分行审批,县级支行只有信贷申报权,农村金融机构实际上已经成为变相的吸存窗口,造成了农村信贷规模逐步缩减。

  二是利益与服务位次互换。信贷风险小、收益高是现代金融企业的追求,而农业在金融中被视为是“弱势产业”,最大化目标与扶弱性之间的矛盾,农村资金“非农化”,必然导致金融部门慎贷、惧贷,使饱受资金短缺的农村发展资金缺口更大。

  三是信贷手续过严。目前,县级金融部门信贷业务主要放在抵押、质押的传统信贷模式上,而农村贷款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有效的抵押品,土地、房产等农民拥有的财产均不能做抵押;小组联保或小额信贷由于受额度的限制,只适用于小规模的生产农户;尽管目前农村金融部门采取以信誉为物品替代抵押品,由于农户评级缺乏统一的规范和规定文本,现实存在评定手续过于复杂,信贷人员责任过大,使这方面的业务开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农民贷款难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农村金融政策的局限性,加剧了资金供求关系的紧张,新农村建设将很难分享到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的成果。

  三、完善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1、金融理念由传统向现代延伸。在县域农村经济发展中要彻底打破农民“贷款难”和银行“放贷款”的两难现状,理念革新是先导。

  一是变轻贷重存为存贷并重,强化支农意识。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金融支持,金融发展也离不开新农村建设。相关金融机构应重新审视自身在农村金融服务中位置,定好位,用好钱,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机遇,抢占先机,树立农村发展我发展,农民增收我增效的观念,积极融入新农村建设这个庞大的金融市场,变“抽吸”为“供养”,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实现农银双赢。

  二是变守门等贷为上门送贷,强化服务意识。金融部门要根据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特点,主动走向市场,寻找项目,打造支农品牌,有针对性地制定信贷营销策略,积极培育新的贷款增长点;要正确认识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建立良好的金融服务体系,扩大有效的金融需求主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三是变风险掣肘为正面激励,强化经营意识。在强化风险意识的同时,不断完善风险控制和补偿机制,让风险承担与收益相匹配。要建立金融投入的正面激励机制,逐步消化各金融机构的政策性包袱,对金融支农投入大、服务优的机构政府予以利息贴补与奖励。建立与财政、税务、农业相关部门的协作与沟通机制,着力解决影响金融投入中的突出问题,研究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金融措施,更好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2、服务品种由单一向多元延伸。新农村建设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层次、个性化的。解决农村经济主体的融资难题,不能简单地把城市金融发展的模式照搬到农村,要根据农村实际制定区分城市行、农村行的发展策略。把政策性、商业性与民间性金融服务结合起来,不断开发出新的个性化的服务品种。

  一是在贷款额度上,实行小、中、大额度并重。单一的小额农贷已不适应当前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的发展需求与消费趋势。要通过“群体信用”、“规模定贷”、“农户联保”、“合作互动”等模式,推行符合民情、迎合民意的授信额度。更多开办新农村建设中的大宗农机具购置、农业种养大户基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业务品种。

  二是在贷款期限上,实行短、中、长期并存。要按照农业生产规律和要求,合理制定贷款期限,确保农业发展资金“链”不中断。同时可参照按揭贷款的方法,实行一次贷款,分期还款。三是在服务领域上,实行生产、流通、消费并举。金融部门要树立“小客户、大市场”的经营理念,用银团方式、银联方式、主户联营等多样方式,积极支持农村现代物流业的营销;支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生产消费品连锁经营;支持建立以集中收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和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四是在风险规避上,实行银、民、保并联。农业生产周期长、产出回报率低、抗御风险能力差等行业特点,迫切要求金融保险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减震器”作用。要研究出商业性保险与政策性保险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充分考虑到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和经济承受能力,加大保险产品的创新力度,设计出有农业特色,受农民欢迎的农产品运输、季节价格、灾害减收等保险品种来,为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消灾避祸,增资增效。

  3、农银互动,由“点”向“面”延伸。要结合地方政府发展新农村建设规划,重点选择经济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村镇实施信用工程建设,以点带面,不断向四周延伸。要加大对农村扶贫龙头企业和小康示范村信贷支持力度,拓展农银互动的渠道和方式。

  一是整合金融资源,建立科学合理支农体系。金融支农体系应当涵盖县域国有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农业保险机构,信用担保机构和民间小额贷款担保组织,允许农村信用社、农行、农发行区域内相互融资。要在积极拓宽农发行业务范围、大力倡导农行重返农村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农信社改革,促进农信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经营机制的转换,支持农信社做大做强;培育民间小额农贷组织,规范运行机制和操作规程,使之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形成合理分工、功能互补、群体联动、有序竞争的格局。要研究农村邮政储蓄资金回流政策,允许其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寻找资金增值点,保证农村邮政储蓄资金服务新农村建设。

  二是发挥金融功效,培育更优更强信贷主体。要充分发挥金融投向的引导和扶植作用,深入调查研究,把资金投入到新农村建设项目中去。同时也要充分依靠政府在经济建设中的引导作用,主动联姻,建立健全信息互动和银农协作洽谈制度,把政策性投入与金融性投入链接起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高经济主体的组织化程度,把经济主体由个体农户做成集体农庄,由单个产业做成产业集团,做优做强。

  三是提高经营水平,增强金融支农的信心。各农村经济主体必须自觉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诚信意识,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建立公司加农户的以工促农的长效运行机制,不断改善金融生态,实现农银良性互动,促进农村经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获得可持续发展。

农村建设现状报告8

  一、我省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困难

  当前,我省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正在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规划工作,为下一步新农村建设的全面部署、扎实推进做好全方位的准备。但是,当前我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新农村建设与规划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必须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注:

  (一)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培训工作亟待加强。

  当前绝大多农民素质不容乐观,文化水平不高,思想保守落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法制观念淡薄,道德素质差,缺乏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不强,文盲、科盲、法盲的比例还非常大。据不完全统计,在我省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约占15%,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约占30%,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10%。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较高文化素质的农民大量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留在农村的农民素质呈逆向发展态势,并且呈现老年化趋势。同时,大批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因缺乏城市生活常识和就业技能而就业不稳,回流现象较为普遍。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没有农民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思路,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新农村。因此,必须对农民进行大规模的引导和职业技能培训。

  当前我省农民培训工作主要存在哪些制约因素?据调查,我省农村幅员广阔、地域差别大、农民以多业兼营为主,教育培训需求呈个性化和多元化特点,难以集中;长期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薄弱,农民教育培训发展滞后,条件手段落后,难以满足需要;农业经济效益低,农民收入不高,农村生活艰苦,农民想方设法跳出农门,离开农村,难以形成良性循环;至今为止,农民教育培训权益仍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

  (二)农民整体收入偏低,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调查显示,我省相当地方的农民整体收入偏低,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城乡二元化发展趋势日趋明显,城乡差距日渐拉大。

  1、影响我省农民收入增长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一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吞食农民收入的增长份额;二是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名特优农产品比例不高,制约农民增收后劲;三是因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造成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的程度较大,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四是农民走出去的渠道不够畅通,各种合法的正当权益难以保证,城乡壁垒依然存在;五是内地县市本地工商企业欠多、欠大、欠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较弱。

  2、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的主要表现为:

  (1)公益事业发展难。由于多年来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欠帐”太多,农村基础设施非常薄弱,老百姓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行路难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全面取消农业税以后,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都是补助性的,投入非常有限,老百姓的义务意识和集体观念越来越淡化。农村的一些公益性基础建设的维修和新建很难组织发动。例如通村水泥路。

  (2)村容村貌改善难。受经济发展和传统观念的制约,农村村庄就象撒播的庄稼,分布散乱,七零八落,镇村建设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布局不合理,设施不配套,农村“露天厕、泥水路、压水井、鸡鸭院”的现象相当普遍,尤其是贫困山区,农户居住十分零散,住房十分简陋,长期烟薰火燎,人畜混居。针对集并村庄、完善设施、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的问题,资金难筹,工作难做。

  (3)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配套设施不全,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同时,由于部分农村大兴小水电站建设,不仅使农村生态遭受巨大破坏,而且直接影响了下游的农田灌溉和农民饮用水的水源来源。

  (三)农业投入缺乏保障,投入不足制约农村发展。

  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依然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一是一些农业项目难以立项。目前资金投入以项目为主,内地县市尤其是贫困山区在争取项目上缺乏优势;二是农村“贷款难”的问题比较突出;三是相当多地方财政困难,投入能力十分有限;四是农民自身投入能力有限。农民收入偏低,自身积累主要用于住房改造和子女教育、婚嫁,真正用于农业投入的资金不多。

  (四)基层党员干部素质欠缺,难以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基层党员干部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当前在群众素质和组织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很多工作需要他们去引导。但是,目前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包括我们的一些乡镇干部),由于缺乏培训“充电”等种种原因,自身的能力素质与新农村建设形势和任务要求不相适应,发挥不了推动工作、指导实践、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示范带头作用。

  (五)建设规划存在不足,必须加以科学完善。

  目前,我省大部分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尚在规划和初步实施之中,但不少地方的建设规划存在着以下不足:

  1、绿色与环保在规划中缺位。在不少农村,新村建设往往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之一,但大多空有外观美丽的外表,新村的内核缺少绿色和环保的理念、缺少生活污水和 粪便污水的处理设备和设施,一些新村建设点的房屋外观美丽,屋后却污水横流,不忍目睹。绿色、生态、环保原本就是新农村最大的资本,但不少新农村规划中最缺少的就是农村适用的廉价和环保的污水处理设施和设计方案,并未考虑将污水处理洁净才予回归自然,没有考虑将生活污水、家庭养殖业的排泄物和污水的处理列入规划部门的设计范畴,不能不说是一个十分明显的缺憾。

  2、乱占耕地和轮番拆建现象有所抬头。近年来,各地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加上监管不力和缺乏有效的打击手段等原因,一些富裕起来的农民不经批准就直接占用耕地、农保田盖房,个别村干部甚至公开在农保田挖坑取土、开采矿藏,一些农民借用建烤烟房的名义直接占用耕地变相盖房的趋势已经有所抬头。目前中央出台了建设新农村的好政策,一些农民更是错误地认为,现在可以在过去禁止占用的耕地、农保田上盖房了;一些农民未经审批直接在原宅基地上拆旧建新;个别干部更是不顾人文景观与历史遗址的保护,一味追求建设速度。这些均与中央倡导的新农村建设要做到“既不是大拆大建、也不是在建设中破坏、更不是在破坏中建设,更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原有的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要注意保护和保留”的精神是相悖的。

  3、规划中节能与节约意识缺失,资源浪费严重;不少地震带上的居民点缺少抗震设计。在相当多地方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缺乏节水、节电、节能、节地等节约资源方面的总体规划和方案设计。而当前,全球的能源危机已经给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敲响了警钟,农村的新建房屋中保温和隔热性能的设计方面大多没有太大的改进,大多沿用城市建设的图纸和样式,大多还停留在关注户型格局合理、外观美丽等方面,对于节能、节水、节电、节地等方面的节约设计基本上是一片空白。我国的农村人口占有全中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三强,如果新农村的建设再走高能耗的老路,即便是农村农民短时间内有能力消费,我们国家有限的资源也承担不了高能耗消费之重负。此外,在一些地处地震带上的农村,例如_____的小陶、洪田等乡镇,新村设计大多缺乏抗震设计,难以抗拒自然灾害的破坏力,一旦发生地震,后果将不堪设想。

  4、农村产业经济发展规划可操作性不足,前瞻性不足。目前各村庄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产业规划基本上是由乡镇的挂村干部参照某个示范村“依葫芦画瓢”或“闭门造车”的,不少农村的产业规划缺少确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其显著特点是可操作性不足,前瞻性不足。究其原因,这些规划中的大多数方案是由基层干部根据自己的责任心和自己所掌握的乡情而编写的,并没有充分发挥和利用当地的地理、气候、人力、地力等资源条件,产业规划没能结合当地的现有和潜在的资源优势,且往往缺乏农民朋友群体的参与,缺少上级行业专家的指导,因而产业发展规划大多显得乡情有余,前瞻性不足,纸上谈兵的多,可操作性不强。

  二、关于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和意见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内容说明中,将建设新农村、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等六个方面纳为“十一五”时期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各级党委、政府应与党中央、国务院保持一致,认真贯彻实施中央1号文件精神,切实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为此,民盟福建省委组织盟内外专家学者,围绕上述这些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困难,深入各地农村实地调研,就如何推进我省新农村建设提出如下建议和意见,供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参考:

  (一)以科学发展观做好规划工作,夯实新农村建设的制度基础。

  1、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要有更广阔的视点和视角

  新农村规划不能简单理解为盖几栋新房,更不能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新村建设。新农村的建设应包括经济增长、结构提升、政治改善、文化进步等等方面。党中央所倡导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包括美好的居住环境,更包括发展农村产业、增强农民经济实力,只有发达的农村经济才能支撑起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从根本上说,新农村建设规划需要有更加广阔的视角。

  广义上来讲,新农村的建设规划还应包括新农村的产业规划,当地政府要有相对应的信息、技术、政策、资金等多个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与之配套,规划要充分用好、用活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建议各县(市、区)专门抽调一批不同专业的高层技术人才分赴乡镇,协助乡镇基层干部与各村农民朋友共同完成产业规划,做到既结合基层的产业特点,又高瞻远瞩,真正为农村做好切实可行的规划。在产业发展规划的布局和安排上,要尽可能与当地农民的种养习惯、技术特长、经济地理条件相结合。只有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大力发展富民产业,才能最终真正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基本目标。

  2、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应注意生活与生产统筹安排、经济与文化并重并举、人居与自然和谐、节约与集约相辅相成

  有关专家指出:在新农村建设中,有几方面要引起重视,一是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相互协调,二是要保证粮食生产安全,三要加强农村体制改革,还要更加重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新农村规划应当根据生活、生产需要统筹安排,建设既有利于生产、又方便于生活的新农村。规划应布局合理,功能区切块清晰。生活住宅区、公共福利设施区、办公区、农田区、村办企业区、林木绿化区等定位合理,各得其所。要让农村逐步朝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整洁的目标迈进。特别是,猪、牛、鸡等畜禽规模养殖场的建设,要考虑防疫、环保、厩肥就近到田等因素,选址应离开居民住宅区。同时,要加大村容村貌的改造力度,在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上可推行“一建三清四改”(建沼气池,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圈、改厕、改厨),提倡农户对门前、院落实行“四包”(包硬化、包绿化、包净化、包文化)。通过设施改造和建设,改善和提升农民的生产和居住条件,引导他们与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彻底决裂,树立新风尚,营造新环境。

  人与自然和环境的和谐方面,新农村规划中规定的各种功能区之间的界限要划出“红线”,不能随便改变,除规划的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项目外,原来的地形地貌、附着的植物群落、繁衍的飞禽走兽要严加保护。不准随便开荒、挖坑取土、伐砍树木,尽力保护山川自然的原生态。对于农村原有的历史遗址、人文景观要予以保护。对一些有代表性的民居,如四合院、店铺及祠堂、庙宇等,要予以有选择的保留。对确有价值的、标志性的古居群、名人居、老宅要整体保留,新农村同样要给历史留下记忆与参照。要特别注意防止“大拆大建、在破坏中建设、在建设中破坏”现象的发生。

  新农村建设要从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做起,达到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的节约目标。许多地方扩建新村,中间旧村尚未改造,四周新村却不断向外扩展。新农村建设要严格控制土地的审批和使用,村办厂(场)占地和村民用地都要精打细算,集约使用土地。农村建筑一定要推广和应用节材、节能、节水的设计方案,建筑材料的应用上要逐步推广使用非粘土空心砖、新型墙体材料等技术,外墙建筑要有隔音、保温、隔热设计,节约土地、木材等短缺资源。改造旧房或新建住宅时,要在朝向、结构、用材、燃料、照明、保温等方面全面推行节能技术,减少能源消耗。我省新农村建设在推广沼气工程的同时,要增加抗震性能的设计、生活污水处理的设施,要争取在推广节能住宅、环保型住宅等节约户型的设计上有新的突破。

  新农村建设要在文体、卫生、娱乐的设施建设上有所突破,改变农村文化生活极度缺乏的现状。要从村建规划上入手,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结合起来。首先要建好一村要建一座甲级卫生所,为农民提供初级卫生保健;建好农民文体活动中心或文化夜校,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有条件的村要建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敬老院、篮球场、舞台以及健身房等,并要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要使百姓逐步享受到日益完善的文化服务。随着农村影院、文化馆、图书馆等设施的普及,使农民的传统日常生活概念得以大大拓展,从而不断丰富精神生活。

  3、要从程序和制度上确保规划的权威性,确保长期规划,能分期实施

  首先,要从程序上、制度上解决“权比法大,村官权利比规划还大”的问题,维护规划的权威性。新农村建设规划依程序应由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经支委、村委和群众代表共同参与制订以后,由村民大会通过,报乡人大批准,报县(市、区)建设规划部门备案。这样的规划既不能随便弃之不用,也不能任意更改;需要修编时还应按原制订程序进行。并参照城市建设的“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做法,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其次,要做好村两委换届衔接工作,实现村支部、村委换届不换规划。第三,要按照“规划先行、抓点示范、分类指导、基础突破”的原则,立足长远,做到科学布局,合理安排,长期规划,分期实施。第四,要认真抓好村镇的整体建设规划,力求反映地方特色,体现文化内涵,保护生态环境。要按照“工农商建运服协调发展,山水林田路屯综合治理”的要求,抓好科学规划,分步推进炊事沼气化、热水太阳能化、饮水自来水化、电视有线化、网络宽带化、道路柏油化、出行公交化、垃圾日清化、排污专管化、环境生态化。

  (二)加强长效机制建设,打牢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基础

  建设新农村,离不开一个团结而有战斗力的好的领导班子。加强对农村班子的教育和指导,提高乡村干部的执政能力,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为此,要通过建立工作责任机制、争先创优机制和村务管理机制,使全省各县(市、区)的领导班子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明显加强。

  1、要建立起工作责任机制,明确县乡村三级党组织负责人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充分发挥三级党组织的“联动”作用,提高各县(市、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为此,可建立县级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落实领导干部责任,把联系点建成示范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要加强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以“亲民、爱民、富民”为目标,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科学决策、宏观谋划、驾驭市场、统筹协调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按照突出工作实绩和群众公认的原则,推行“优差排位法”,通过“两推一选”择优配齐配强乡、村领导班子,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和战斗力。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办法,扎实抓好先进村的巩固提高和后进村的集中整建,努力把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一些未配套领导机构的市、县应尽快成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并将新农村总体规划和村级规划目标完成情况,列入市、县工作的考核目标,确保新农村建设有序进行、整体推进。

  2、要建立创先争优机制,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夯实人才基础。可在全省各县(市、区)农村党员中开展理想信念星、遵纪守法星、履行义务星、勤劳致富星、先锋模范星“五星”党员之类的评比活动,激励他们争先创优,吸引优秀青年向党组织靠拢。同时,继续深化党建“三级联创”等主题活动,深入开展“双培双带”工程,对50岁以下的党员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使每人掌握1门到2门实用技术。从乡镇机关和农业、林业、畜牧等单位选派一批名科技人员,与农村党员结对帮扶,增强党员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

  3、要着力打牢新农村建设的制度基础,创新村务管理机制,使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切实得到加强。各县(市、区)要加强农村民主法治建设,进一步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建立并完善党员议事制度、村民“一事一议”制度以及村“两委”议事规则、重大事项决策程序、村民代表议事程序等一系列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机制,成立村民代表议事会、村民监督小组和村民理财小组,完善相关的“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实行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最终实现村党组织工作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和民主监督程序化,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同时,要加大普法力度,提高农村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和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三)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建设新农村最重要、最本源的内容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只有这样,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为此,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发展节约型农业,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能为重点,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通过增加产量、提高质量、节约成本,提高农业效益。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归宿。增加农民收入,既要在农业、农村挖掘潜力,更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寻找出路;既要从当前出发,采取“吹糠见米”显效快的增收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现阶段,要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和基础工作来抓。各地要立足本土实际,区别发展。对沿海经济基础好、第

  二、第三产业发达的农村,要大力整合现有产业,争取做大、做优、做强,逐步形成规模;对地处山区、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还是要靠抓第一产业,要从农业内部挖潜,继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不断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以“统一规划、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思路,努力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或“几村一品”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格局,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突出特色,打造品牌,抓好市场流通环节,提高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此外,各地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要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搭建农村科技信息交换平台,提高科技信息的入户率,用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二是要继续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通过培训引导,促使劳务输出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苦力型向技巧型、自发型向组织型转变,大力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

  新农村建设要以“工”促“农”,留住青年农民精英。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水平。有关专家认为,随着我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资金和精英人才流入到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中去,这就造成了农村地区的大面积“失血”,也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但是,我省相当地方的农副产品丰富、劳动力充足的传统优势依然存在,打造一批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就容易形成以“工”促“农”的局面。对我省多数农产区而言,当务之急是发展“涉农产业”,立足本地特色优势,调整经济结构,培育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支撑,带动和促进农产品、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农民钱袋子满起来,腰包鼓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留住农民精英,尤其是青年农民精英。

  (四)大力培养教育新型农民,激活新农村建设的内部活力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重要内涵就是发展壮大新产业,依靠具有新理念、掌握新技能的新型农民,为发展新产业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撑,这是富乡富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和富裕农民的基础和保证。有关专家表示,大规模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必须要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当前,各级政府应把培养新型农民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培养新型农民。还要加快农民教育培训立法,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法律保障。

  1、加强农村教育培训工作,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基础。

  农民在新农村建设的主角,培养新型农民是我省当前农村经济工作一项十分紧迫和重要的任务。只有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养造就新型农民,让农民学会使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才能有效推进现代农业进程。新型农民内涵丰富,培养要求高,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因此,必须对农民进行大规模的引导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关键在于教育培训。

  (1)加快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在继续抓好基础教育的同时,加大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力度,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农村青少年必须接受初中、高中文化教育或职专、职高、技校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人要接受扫盲教育,做到青壮年人人达初中生,老百姓家家有高中生,新农村村村有大学生,整个村没有文盲,没有失学生。

  (2)加强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通过各种形式,既要加快培训现有产业所需要的技能,又要培训农民“走出去”所需要的技能,从整体上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目前,可把世界上最大的农村远程教育机构――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作为我省农民参加实用技术培训、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的重要基地。

  (3)深化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农民的文明素质。扎实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农户、信用等级户、好公婆、好媳妇等评选创建活动;加强乡镇文化设施和文体队伍建设,经常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农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4)要对农民全面开展农业、林业、养殖等方面的实用技术及法律、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我省农情、省情决定,培养新型农民不能齐头并进,必须分清主次,解决主要矛盾,注意点面结合,示范引导。一方面要抓好面向广大农民的教育培训和科学普及;另一方面要重点实施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培养新型农民要把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有机衔接起来,注意长短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阶段性教育与终身教育结合,普及性培训与系统性培训结合、理论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

  2、对于农村的教育和培训工作,重点是要抓好乡村干部的分期分批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和考核,全面提高其带领农民群众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3、今后几年,省委省政府要考虑逐步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全免费,将农村教师工资全额列入预算,地方各级财政要逐年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此外,还要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能力。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新农村建设注入外部活力

  各级政府要逐步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拓宽经费投入的渠道,要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改善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进一步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农民积极参与、社会广泛支持的原则,加快村镇的水、电、路、讯、校、医疗、集镇等公共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落实新农村规划和村级规划建设的扶持力度,各级财政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定的新农村建设启动资金,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建设、土地、交通、水利等部门以及金融单位应在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有关部门在政策范围内应简化办证审批程序,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国债等国家现有的扶持资金,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扶持和投入力度。要从多渠道、多角度出发,切实把党中央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研究落到实处。建议我省在“十一五”期间,适当增加新农村建设方面的财政支出比例,扶持新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农口部门的责任,各个职能部门、社会各界对新农村建设都负有责任。特别是宏观管理、基础产业和公共服务部门要树立城乡统筹发展的意识,有效促进政策的集成、资金的整合,建立横向协调、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

  此外,由于目前农村资金大量流出、金融“失血”严重,政策性银行职能弱化,国有商业银行悄然退出,农业保险严重萎缩。农业在整个金融机构中占用的贷款余额不到6%。因此,省委、省政府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着力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要与农村金融机构沟通协调,适当放宽对农户小额贷款的担保条件和期限,大力扶持农业生产。

  (六)新农村建设要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

  乡村干部要认真做好思想动员工作,让广大农民群众形成共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每个农民自身的事,是事关子孙后代的大业。因此,新农村建设不能有“等上面拨款、等上级立项”才干的思想,不能一味“等、靠、要”,要用好、用活、用足党中央的政策,依靠好的领导班子,依靠科学技术、依靠全体村民自己的努力,自强不息,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努力发展农村经济富民产业,切实增强农民经济实力,从而支撑起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在工作中,要加大宣传力度,激发农民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进一步营造建设新农村的舆论氛围;要防止以新农村建设为借口、大量违规占用耕地和农保田盖房、侵占子孙利益的现象发生;要从自身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注重实效,不搞盲目攀比,更不能患幼稚病,避免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避免新农村建设运动化。如一些不适合集中搞新村建设的山村,不强调“屋成列,树成行”,事实上,白墙黛瓦与绿树错落有致也是新农村的一景。

  (七)新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建设模式不能搞“一刀切”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完全处于同一阶段和发展水平,财政实力也不平衡,新农村建设会存在快慢、高低之分,因此,要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在建设过程中不宜强调同一个模式,同一种方法或同一个标准,应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建设模式。

  1、资源型新农村。所谓资源型,就是在具有丰富矿产、水力、电力等资源的农村,加强能源消费管理,搞好节能工作,提高能源利用率,建立资源集约型农村经济。

  2、工业型新农村。所谓工业型,就是在经济较为发达、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农村,以发展乡村工业为导向,推进农村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型转变,增强工业对农业的拉动力。以工业经济实力为基础,整合农村的土地、人力等资源,实现共同发展,体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大趋势。

  3、生态型新农村。所谓生态型新农村,就是发挥特有的生态优势,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以生态型农业为重点,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农村发展道路。生态环境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从根本上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保障人民生活质量长久可持续的提高。

  4、城镇型新农村。所谓城镇型新农村,就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引导农民向城镇集聚,加速资本和产业转移,加快建设城镇型新农村,促进农民职业和空间转移,形成新型的城乡产业结构和城镇体系。

  5、农庄型新农村。所谓农庄型新农村,就是充分利用农户庭院空间以及周围的鱼塘、树林、菜地等农家资源,增设耕地种菜、现场采摘、任意“点宰”、自选自做等服务项目,让游客吃农家饭、享农家乐,大力发展农家休闲娱乐旅游经济。我省各地的农庄型新农村建设开发,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并有效带动“农家乐”经济的迅猛发展。它的发展,对促进农村旅游、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区域经济、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将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6、第三产业服务型新农村。所谓第三产业服务型新农村,也即城郊型新农村,就是按照“依托城市、服务城市、致富农民”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城郊乡镇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积极围绕休闲、生态、观光、旅游农业,以及名优农产品进行项目包装,积极开展各类相关招商活动,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靠近各大中小城市的农村,要充分利用地处城郊结合部、交通四通八达等区位优势,建设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生产为城市配套的蔬菜、花卉、畜禽等副食品类农副产品。

  (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注意和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1、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把握的几个原则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各方努力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在制定规划和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必须正确处理中心任务和农村发展的关系,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2)必须正确处理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的关系,把握“三个理念”,抓好“三个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不能也不应该一蹴而就,要科学制定发展战略,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用城市理念建设农村,用现代理念教育农民。一是用现代理念教育农民,抓好培育造就新农民的建设。“要想富口袋,须先富脑袋”,“要想实现现代化,农民必须知识化”。二是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抓好优化发展新产业的建设。三是用城市理念建设农村,抓好整治营造新环境的建设。

  (3)必须正确处理客观条件和建设目标的关系,坚持因地制宜,科学有效推进。由于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新农村建设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因此只能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能照搬照套,更不能搞超前消费和过度建设,以此来增加乡村债务和农民负担。农村干部必须要多做“工程师”,少做“设计师”,按照中央和国家的政策和新农村规划,去组织广大群众去施工,才是领导干部的本职所在。

  (4)必须正确处理农民参与和农民受益的关系,尊重农民意愿,确保农民受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既应是建设者,更应是受益者,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如何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积极性,关键是处理好农民参与和农民受益的关系。为此,一要将新农村建设与社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让农民收入得到更快的提高。二要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社区社会事业发展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让农民分享更多的社会福利。三要将新农村建设与社区民主决策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基层民主化进程,建立在农民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因此,新农村建设切不可脱离实际,违背农民意愿,盲目攀比,而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规划先行,分步实施,示范引路。

  2、要注意发挥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的主导作用,并要明确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新农村目标要求的实现,最终还是要靠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来完成。因此,在建设新农村中大显身手,是农村党组织和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1)必须树立长期建设的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不是一个短期活动,一些具体问题的解决,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必须树立长期建设、扎实建设的思想,要克服急躁心理。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必然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要指望一步实现,也不要指望跑步实现。每个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立足实际,着眼实效,脚踏实地,稳步推进,摒弃“工程性”、“运动式”、“跃进式”的心态,要充分考虑农民群众的意愿和需要,千万不能搞成“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2)必须着力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模式,必须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引领农民脱贫致富方面的积极作用。华西村的经验昭示:党员强化责任意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新农村建设才有可靠的组织保证。从现实情况看,中央提出的建设新农村“20字”目标要求,不是几句空洞口号,而是饱含着具体实在的内容,“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要建设物质文明,“乡风文明”是要建设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是要建设生态文明,“管理民主”是要建设政治文明。无论是哪个文明建设,都需要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不可能是农民群众的自发行为。而直接组织领导的责任,必然是由“一线堡垒”和一线党员来承担。

  (3)必须积极进行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各地党组织必须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体制、新任务的要求,在基层党建工作的思想观念、组织设置、队伍建设、工作制度、领导方式等方面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从而有效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水平。要打破过去以自然村建立党组织的传统做法,围绕产业发展和新型经济组织发展建立党组织。通过组建党群共富产业会社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挥经纪人与中介组织作用,实施党员“创业富民”工程和对无职无位党员设岗定责,不仅使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新作用找到有效载体,更重要的是解决农村普遍存在的“信息不灵不敢富、新技能不懂不会富、实力单薄不能富”的“三不”问题,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和进市场奔小康能力。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急功近利,要合理把握时间和进度问题

  经济学家林毅夫表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是一个浮动、长期、水涨船高的目标。但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着手点的新农村建设既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内容,到2022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完成时,应该完成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任务。因此,我省相关部门应把握大局,群策群力,力争在2022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之前,完成我省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任务。

  总之,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也是迈向下一个更高目标的基础和起点,面对这一共同课题,需要我省各级领导和基层干部与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去学习、探讨、实践和总结。

农村建设现状报告9

  主动听取群众意见,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健全长效、稳定的养护管理机制,开创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农村公路建设新思路。

  以上是我市在探索农村公路建管养方面一点做法。借此座谈会机会,下面,我来简单谈谈农村公路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目的有二,

  一是向省里领导作个反映,

  二是和与会代表共同探讨。

  一、资金到位不能及时,影响工程有效开展。

  目前,从全市的资金到位情况看:国债资金投资计划

  32867万元,到位7558万元,到位率约为23%;省通达项目投资计划22220万元,到位7518万元,资金到位率为34%;部通达项目投资计划15024.4万元,到位1857万元,资金到位率约为12.4%。加之地方配套资金相对困难以及工程施工中,材料价格上涨,施工资金短缺的矛盾日突出,严重影响工程进度。

  二、农村公路资金严重匮乏,影响农村公路可持续发展。

  一些地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制没有形成,主要是养护

  管理经费没有来源,导致养护管理工作跟不上建设发展速度,资料《积极探索农村公路建设新思路(5)》。如果说要地方政府从财政安排农村公路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建管养,困难非常大。我们滁州市8个县市区,大都是吃饭财政,有的县连发工资都困难,在叫他们从财政安排农村公路建设专项资金,也是不可能的。而现实的问题是,农村公路如果不能搞好养护管理,则可能会出现“一年修、二年丢、三年后变成大水沟”的情况,发挥不了其应有作用。老百姓得不到实惠,修路的积极性也会被挫伤。这是各级政府、交通部门和广大农民群众最担忧、也是最不愿意看到的。

  三、路政管理相对薄弱,农村公路管理缺乏长效有力的监督

  近年来,各县(市)站都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加强了对路政工作管理,但不容忽视的是路政工作出现了新的难度与问题,具体表现在滞后性、薄弱性和间断性。由于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工作受到很多复杂因素制约,所以路政执法工作显得非常被动,不利于维护农村公路的路产路权,这样势必影响农村公路的长远发展。

  农村公路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工作之一,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修好农村公路是荫及亿万农民的`大事,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非常繁重,需要政府行为,部门配合,上下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我们要与时俱进,加快农村公路建设,让农民兄弟走上柏油路、水泥路。

  谢谢大家!

  农村公路建设现状的调研报告5

  近年来,xx县把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来抓,有效破解了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难题,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新跨越打通了“血脉”。

  主要成效

  截止xx年底,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336公里,其中乡村公路里程达到2959公里,78%的乡镇通上等级油路或泥碎路。xx年全县农村公路建设实现投资9600余万元,带动地方经济投入增长13%,促进了旅游业、农业产业化和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城乡经济互动呈良好发展态势。

  具体做法

  (一)广泛宣传发动。农村群众是农村公路建设的受益主体,也是农村公路的建设主体和依靠力量。各乡镇党委、政府通过召开党员干部会、村民代表会、村民大会,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引导群众加深对“无路不富、路畅快富;交通不畅,经济难上”的认识,充分调动和保护人民群众发展交通的积极性,形成自觉自愿修路的氛围,把党委、政府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决心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的方式,对能够最大限度承受多少投资投劳任务进行调查,90%以上的群众自愿人平投资50-120元,100%的干部自愿人平捐资100-200元。

  (二)加强组织领导。县委、政府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交通的副县长任副组长,计委、财政、监察、交通、农机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坚持定期研究、定期部署、定期督促。各片区、乡镇均成立了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及建设指挥部,并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和分管领导专门抓的责任制,负责农村公路建设的组织实施和指挥协调等工作。县委、政府将农村公路建设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内容,并出台了农村公路建设相关优惠政策。相关职能部门在公路占地、林木青苗补偿、房屋拆迁、采砂取石等方面加强协调配合,努力为农村公路建设营造良好环境,确保建设顺利推进。

  (三)创新投入机制。在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我们采取国家投、地方筹、社会集、银行贷、财政挤、群众投等多种形式,多渠道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一是发动群众投资投劳。坚持“群众自愿、量力而行、民主决策、使用公开”的原则,实行换工互助、任务包干、责任到户的建设机制,发动群众修建。沙河片区通乡油路建设按照“乡镇打底子、交通铺面子”的建设办法,仅半年时间群众自发投资近100万元用于路基建设。

  二是向社会各界募集。各乡以党委、政府名义,向在外工作人员及外出务工人员寄发信函,利用工商协会动员工商业主积极出资修路。燕山乡籍的宁波东海舰队独立师政委方继尤看到乡上的公开信后,立即回电并给予1万元的现金支持。西安打工的八庙乡村民岳小权,除投劳外再捐资5000元修建油路。

  三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积极争取交通专项资金、以工代赈资金、扶贫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县财政设立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专户,积极推行“以奖代补”,弥补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的不足。

  (四)强化建设管理。通过严把“三道关口”,

  一是严把规划设计关。全县农村公路由县交通局严格四级公路标准统一勘测和编制规划,报县人民政府、市交通局核准后实施。

  二是严把施工材料关。对水泥、石灰、沥青等外购材料,凭出厂合格单提取样品,由市公路工程检测中心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三是严把工程技术和造价关。坚持合理造价和工期,严格基本建设程序,按技术规范施工作业。逗硬坚持项目业主法人制、设计使用年限终身制、社会公开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建立起“交通行业指导,社会质量监理,村民代表监督,施工单位自检”的质量保障体系,确保建设质量,促进农村公路建设健康发展。

  几点体会

  第一,坚持民主决策,是搞好农村公路建设的前提。农村税费改革后,投入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公路建设的瓶颈。只有充分利用“一事一议,村民自治”,把老百姓组织起来,通过群众自己对是否同意修建农村公路、对人平该筹多少钱、投多少劳以及对选择招投标单位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核心问题进行决策,形成投资投劳决议,变“政府要我修路”为“我要修路”。实践证明,群众自己决策要办的事,他们是有积极性的。金盆乡金盆村3天时间群众就交了油路集资款1万多元。沙河片区通乡油路路基改造过程中,高塔乡红庙村500多名修路民工每天往返40多公里,中午在工地上嚼方便面,喝山泉水,确保按期按质按量完成了改造任务。

  第二,坚持民主管理,是搞好农村公路建设的关键。在农村公路建设中,各乡都成立了农村公路建设民主管理小组,由每个村召开村民大会推选一名热心公益事业、懂管理、会算账、责任心强的村民代表行使管理职权。

  一是加强建设资金管理。各乡在信用社开设了农村公路建设集资专户,使用加盖乡人民政府公章、乡长私章以及民主管理小组组长签字的专用收据,由老百姓自觉到乡信用社交款。凡1000元以上的工程费开支,必须经民主管理小组审核后,方能入账,确保每一项资金都用在刀刃上。

  二是加强群众投资投劳任务分配管理。主要是分配使用好改造路基工程群众的投资投劳。各乡由民主管理小组核算好工程量,并按工程的大小、人口的多少,将改造任务公平、合理地分到村社和农户。

  三是加强工程材料管理。

  民主管理小组全程参与工程材料的购买、运输,并负责按工程实际用量和进度进行核发,建立起严格的出入库专账,严防工程物资“跑冒滴漏”。

  第三,坚持民主监督,是搞好农村公路建设的保证。

  一是严格工程造价监督。整个投标过程中都始终吸纳群众代表参与,每个乡都有3-5名村民代表参加了对投标单位的邀请,对投标单位的资格审查、参加正式开标会以及与中标单位签合同等。沙河至大河通乡油路建设通过招投标,共比预算价节约工程款34.6万元。

  二是严格资金使用监督。对建设管理费严格控制在工程总预算范围以内,管理费开支必须经民主监督小组审核,严禁超标支付;对筹资额度、用了多少、用在何处,一律张榜公布,公开接受人民群众监督,防止将修路资金挪作他用。

  三是严格工程质量监督。

  工程施工每一环节都由交通部门进行技术指导,由监理公司进行工程监理,各村村民代表全程监督。凡是未按图施工、未按程序施工、质量达不到要求的,一律停工、返工,直至合格为止。

  四是严格工程竣工验收决算监督。民主监督小组全程参与工程竣工验收决算,审计、监察部门加强对工程建设费用的监督,增加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使用透明度。

  五是严格施工安全监督。乡、村、社、农户层层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每个村确定1名安全巡察员,重点加强对爆破物资、实施爆破以及施工作业监督,确保施工安全。

农村建设现状报告10

  (一)建设资金不足、资金到位迟缓

  通达工程建设国家每公里补助10万元,通畅工程建设国家每公里补助40万元,省州无配套资金,除砚山等部分县有少量配套资金外,多数县由于财政困难无力配套,工程设计的指标难以提高,通达工程中一些路段设计时采用了受限路段的指标,但是由于资金少,实施起来困难依然较大。通畅工程中原有路基较差的路段,由于处理路基费用较多,路面工程采用低限指标仍然有资金欠缺的问题。另外,资金到位较晚,xx年实施的通畅工程资金还未到位,给工程进度带来较大影响,按预计的工期难以全面完成。

  (二)工程技术人员少管理难度大

  由于xx年突然增加通畅工程里程数,通畅工程量相当于xx年的4.5倍,通达工程相当于xx年的7.9倍,从设计到施工到编制竣工资料全靠原有的工程技术人员,一个主要技术人员管理几个通达工程的情况比较普遍,通畅工程建设指挥部人员少,进度或质量管理不到位的情况时有发生。由于技术人员少,各县在施工期间把施工现场管理作为工程管理的首要工作来抓,加之上一工程项目完工就接着管理下一个开工的工程项目,对工程资料的整理无暇顾及,导致部分工程完工后工程资料不完善而不具备竣工验收的条件,不能纳入公路养护管理的.范筹。

  (三)对新型路面结构的施工管理缺乏经验

  xx年,我州通畅工程大量采用了整齐混凝土块体弹石路面,铺筑这种路面除丘北县有一定经验外,其他县没有施工经验,由于里程多、数量大,原来有一定铺筑经验的工人较少,从块体的预制到铺筑质量的控制都有一些困难。如部分项目整齐混凝土块体弹石铺筑过程中平整度控制就比较困难,一些项目做了实验路段,但是由于管理者及工人都无经验,通过几次反复的施工,质量还是不理想,最终请了有经验的人来指导才基本解决了问题。由于缺乏施工经验,混凝土预制块的预制速度远远跟不上路基调型和基层铺筑的速度,造成部分工序停工待料的情况时有发生。

农村建设现状报告11

  为了全面了解我市农村公路建设情况,促进农村公路健康有序发展,我们于近期就我市农村公路建设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通过这次调研认为,近几年,我市抢抓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掀起了建设农村公路的热潮,农村交通发展日新月异,公路路况水平、通达深度、路网等级等得到了很大提升,形势令人振奋。农村公路建设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农村公路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桥梁与纽带。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抢抓机遇,明确目标,及时制定规划,有力地推进了我市农村公路的建设步伐。

  (一)农村公路建设快速发展。xx年以来,我市共筹措建设资金63899.8万元(其中中央及省补助资金29072.4万元,自筹资金34827.4万元)。共下达通畅工程计划项目723个,673公里,通达项目22个,42.8公里,渡改桥项目2个(其中永久性桥梁6座,人行桥3座,码头改造2处)。到目前为止,已实际完成通畅工程750个行政村,通车里程达到737.95公里,通达工程完成9.3公里,通达率达到00%,通畅率达到82%,渡改桥项目完成永久性桥梁4座,人行桥3座,码头改造2处,在建桥梁2座,已完工85%的工程量。全市xx年的农村公路建设,给农村群众致富插上了翅膀,当地的农产品和土特产便可以及时走出山门走向大都市了,这样就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农村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的调整,从而达到加快农民致富的步伐的目的。

  (二)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农村公路建设是基础设施中的重中之重。因此,建设好农村公路,将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但调查也发现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总体布局不是很合理,没有科学的统筹规划。目前我市的农村公路硬化大部分是以以前的机耕路为基础,没有经过科学的规划与布局,大部分只考虑自身出行方便,导致部分农村公路存在坡大弯急、车辆难行的现象,甚至个别地段成了“断头路”、“迂回路”。

  二是配套资金缺口很大,导致相当一部分村因农村公路建设负债累累。上级对我市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补助标准很低,4.5米路基的每公里仅补助7万元,3.5米路基的每公里仅补助2万元,资金缺口少的在20万元公里以上,多的则达30万元公里以上,除了国家投入的这部分资金以外,由于我市财政状况不佳,无力安排配套资金,只有极少数经济条件好的乡镇配套了少量资金,因此,落实缺口资金的压力只能全部由村级承担了。为了彻底改变村民出行难的现状,很多村便不惜举债建设,对于一些负债运转的村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三是建设质量总体不高,相关配套设施不到位。由于农村公路建设点多、线长、面广,在大规模的建设管理过程中,对质量监管尤其是现场质量监管难以到位,加上施工人员大部分都是聘用的当地农民工,缺少施工经验,对砂石级配和水灰比的规范要求知之甚少,操作中很难把握到位。而村干部和村民义务监督员既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又未接受过专门的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想监管却难以监管到位,导致部分项目存在质量隐患。从技术等级来看,农村公路普遍等级低,道路宽度不够,按规定,3.5米的硬化路面应该每隔一定距离设置会车处,但有相当一部分村为了降低成本而没有按规定设置,一到车流量大时便造成车辆堵塞。同时,道路硬化以后,与之相配套的路肩基本没有配套到位,大大降低了通行能力,在路窄、弯急、坡陡处没有设置相关交通标志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这样一来导致存在不少安全隐患。

  四是没有完善的.管养措施。由于我市尚未出台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和运行机制,管理机构不健全,责任不明确,加上市、乡(镇)、村三级财力有限,无法有效保证管养所需资金,管养人员没有落实到位,通村公路除部分路段设置水泥墩限制重车通行外,大都处于失管失养状态。部分群众护路、养路、惜路意识淡薄,在公路上乱堆乱放现象时有发生。如湄江到七星的通乡公路建成以后,由于一些严重超载的大货车长期自由通行,致使公路长期超负荷运行,严重损坏了公路路面,在短短几年内,该公路已是面目全非。

  五是农村公路建设中没有履行招标程序的项目普遍存在。由于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国省补助严重不足,要求村级自筹资金比重较大的特殊性,有相当部分项目便没有经过正规的招投标程序,而是由村级组织自行确定施工单位。加之大部分村的当初上报并经批准的补助里程小于实际设施的里程,一些施工单位为了能承包项目,便承诺只要村级筹措自筹资金,国省补助由其向交通部门争取,而交通部门的计划是早已定下来了的,调整的可能不是很大,于是便出现了很多已经实施了项目却得不到国家的补助,导致部分施工单位的工程款无法到位,从而引发一些新的矛盾。

  六是农村公路建设的审批程序不规范,利用率很低,侵占耕地的现象很严重。我市农村公路建设的高潮已经掀起,已经到了村与村,组与组,甚至户与户之间的相互攀比,于是,一些经济基础较好的村民便不管国家的补助能否到位,也不经过交通、国土、规划部门的批准,便自行筹资动工修建公路,这样,势必造成耕地的侵占以及公路的私有化,而一些私有化的公路平常基本上没有车辆通行,这样势必造成公路的利用率很低,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

  三、建设好农村公路的建议及意见

  (一)、要加强领导,密切配合,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议市人民政府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公路建设的领导,协调相关部门定期研究、定期部署、定期督促。各乡镇要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专门抓的工作责任制,负责农村公路建设的组织实施和指挥协调等工作。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为农村公路建设提供良好的工作氛围,确保建设顺利推进。要进一步对农村公路建设实行统筹安排、科学规划,根据各地实际将资金安排到具体项目上。结合我市实际,做好乡镇和建制村通畅工程、农村公路的升级改造工程及断头路和联网路建设工程的编制工作。增大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向边缘地区倾斜力度,优先安排主干村道公路的规划建设,确保能够解决更多群众出行难的问题。

  (二)、多方筹资,政策配套,为农村公路建设提供资金保证。资金问题是制约农村公路建设的关键因素。可采取“上级部门补助一点,农村群众筹集一点,在外人员捐献一点,联系单位赞助一点”的办法,建立国家、省、市扶持、乡(镇)主体投资、社会融资、群众投劳相结合的农村公路建设筹资机制。同时,要进一步加大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将交通、扶贫、农开、退耕还林、土地开发等项目中所用于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进行统一管理,做到标准一致,项目资金从一个口子出,工作同步,避免同样的建设,出现不同的补助标准和项目重复实施的现象发生。

  (三)、精心组织,加大监管力度,为农村公路建设提供质量保证。

  一是严格按规划和设计施工。市交通职能部门要严格统一勘测和编制规划,所有项目,特别是新建项目,必须报市人民政府核准后方可实施,对未经批准擅自建设的项目,除由国土、规划等部门从严处罚外,交通等部门坚决不予安排项目资金,彻底改变目前公路建设过程中的随意性和侵占耕地的现象。

  二是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监管,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交通部门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检查和指导,尤其对施工环境较差、难度较大的项目更要加强巡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整改。明确施工单位、乡镇以及村级组织的责任。加强对村干部及村民义务监督员的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担负施工各环节的质量监督工作。

  对主要材料要从严把关,建议对水泥、石灰、沥青等外购材料,凭出厂合格单由农村公路管理局提取样品,由相关检测机构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三是从严要求,确保相关配套设施到位。对已建成路段的错车道设置、路肩培土、急弯和危险地段的警示标志及安全防护等附属设施补救到位,对在建的路段要求在实施时同步到位。

  四是要坚持合理造价和工期,严格基本建设程序,按技术规范施工作业。坚持项目业主法人制、设计使用年限终身制、社会公开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建立起“交通行业指导,社会质量监理,村民代表监督,施工单位自检”的质量保障体系,确保建设质量,促进农村公路建设健康发展。

  (四)、建管结合,尽快出台我市农村公路养护办法,为农村公路建设提供后续保障。随着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数量和公路里程的增加,若不切实改善这种重建轻养、失管失养状况,将会使农村公路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还会带来一些安全隐患,有违农村公路建设的初衷。因此,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我市农村公路养护长效机制已迫在眉睫。

  一是要认识到位,加强对管养单位和沿线群众爱路、护路的引导和教育,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养路、护路思想培养教育,牢固树立“三分筑路,七分养护”的思想,提高养护工作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二是要制度到位,尽快出台我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实施方案,明确农村公路管理和养护机制,逐步实现农村公路养护正常化、规范化;

  三是要责任到位,采取“谁受益,谁养护”的方式,通过突击养护、日常养护、抓示范路等方式,充分调动乡镇、村组和广大农户养护的积极性。要大力推行“农村公路民养化”。通过协议、承包、委托养护等办法将养护责任明确到村、到组、到人;

  四是相关保障措施要到位,在做好养护工作的同时,市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局要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能,将清理路障、治理超载作为工作重点,严厉打击有损农村公路的行为,为农村公路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五是要确保养护经费的到位。采取市财政从农村公路养护经费中通过“以奖代拨”的方式拨一点,乡(镇)、村财政补一点、村民自筹一点的模式,建立稳定的农村公路养护经费渠道,为养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

  农村公路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宽量大,任务非常艰巨,它需要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同心合力,科学规划,精心建设,强化管护,只有这样,我市的农村公路才能又好又快地健康发展。

农村建设现状报告12

  基本概貌。定黎村位于南宁市武鸣县甘圩镇西部,距甘圩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与南宁市西乡塘区双定镇接壤,本村为岩石山村,石材丰富。自XX年贯穿村子而过的017号县道修缮后,到镇及县城的道路已扩建为5米宽的水泥路。本村XX年被自治区列为扶贫村。

  人口民俗情况。全村包括两个自然屯,即定黎屯和板蒙屯,分13个村民小组,共782户,总人口2797人(截止XX年3月)。本村无住茅草房、树皮房农户,90/%以上的农户均住上砖混结构的楼房或平房。全村有困难党员户4户、困难家庭学生15户、困难群众10人、五保户口10人。村民的居住较为集中,全村共有三姓:即姓陆、姓何、姓林,三姓村民均为壮族民族,共具壮族的风俗习惯,乡风民俗较好,村民热情好客,几年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教育活动,使村民道德水平,精神文明上了一个新台阶。全村村民和睦共处、团结共进。

  农业生产情况。本村耕地面积4780亩,其中水田面积1600亩,旱地面积3180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木薯、甘蔗、密本南瓜、指天椒、花生、香蕉等经济农作物,基本上达到多元化农业。其中密本南瓜是本村农产品特色产业,全村年种植面积达1800亩,年产量2160000公斤。

  畜牧生产情况。本村畜牧生产方面以养鸡业较具规模,全村有15户以公司+农户为模式的养鸡基地,每户养鸡数量在5000~8000只不等。养猪主要以家庭散养为主,不具发展壮大规模。

  水产养殖情况。全村有3个鱼塘,水产养殖90亩,品种主要以罗非鱼、草鱼等为主。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本村环村道路的硬化率达90%,屯道、巷道尚有3.5公里还未能硬化,争取以后逐年完善;全村水利渠道9.6公里,XX年以前均未进行硬化处理,年久失修,XX年在政府落实新农村建设政策后,通过全村两个自然屯的群众自筹部分和政府补贴部分的方式已对2.2公里的水利渠道进行硬化维修,目前尚有7.4公里还没有得到维修解决;人饮工程方面,XX年,随着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村委在相关部门的关照下,通过专项资金(材料)下拨和村民自筹资金进行投入实施,已经解决了本村定黎屯的自来水环屯入户工程,但板蒙屯的人饮改造还未能得到解决。板蒙屯人饮工程始建于1994年,由于当时规划设计落后,水管管道多处经过牛栏、猪圈地面下,卫生得不到保证。加上经过近16年的运行,目前管道已多处老化锈蚀,到处爆裂渗漏,在管道经过牛栏、猪圈的地方,水管爆裂后易回吸脏水,从而导致用水不卫生、不安全;通讯方面,全村移动电话和有线电话的总拥有率已达80%,每家每户都安装有卫星电视接收机,100%的家庭都能看到信号清晰的电视节目,电脑网络的运用正在申请安装。

  公共设施建设情况。定黎村村委办公楼1栋二层楼,建筑面积180平方米,该办公楼于XX年建成使用,建楼资金由村民自筹,政府补贴的方式募集。楼房建成至今,墙体无大裂缝,房顶无漏水,安装了铝合金窗。上下共有8室,包括会议室、计生服务室、用水者协会、调解委员会、文化活动室等办公场所。村中心小学1所,教学楼1栋二层楼,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全校教职工14名(含3名幼儿园教师),11个班;学生306名,教室和教师办公场所严重不足。我村文体活动场所较少,部分教师、群众建议修建一个戏台供学校、群众逢年过节开展文体活动所用。

【农村建设现状报告】相关文章:

农村建设现状报告12篇01-29

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02-19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精选02-05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07-26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07-28

新农村建设实践报告10-30

学生现状报告01-11

2016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01-08

农村建设调查报告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