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教育报告(10篇)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你所见过的报告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扶贫教育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扶贫教育报告1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充分说明了教育的长久性和困难性。我校属农村学校,离怀化市区15公里,师资力量不足,且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长期缺少家长的辅导,导致教学质量提升不明显,而我们知道知识改变命运,要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须做好教育扶贫工作。
《湖南省教育厅教育精准扶贫试点方案》、《怀化市教育精准扶贫“643”计划》、《怀化市教育局教育精准扶贫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的出台表明了教育局对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视,也为我们农村学校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在落实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黄金坳中心完小积极参与,认真组织,效果显著。
一、邀请河西老师到校指导年轻教师开展工作,促进我校教师成长
为了帮助新任科学教师快速成长,从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黄金坳中心完小20xx年3月17日星期四下午,邀请到了河西学校科学老教师杨司宜老师到校指导工作。黄小范方超老师在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很快掌握了六年级重要实验的操作流程,学习历时2小时,杨老师对科学课程的方方面面作了细致的讲解。
黄小一直师资缺乏,没有专业对口的科学教师,导致科学课程开展困难。但校领导一直重视此门课程,多次安排年轻教师外出学习优秀的经验,此次,还特别邀请了老教师到校面对面指导。杨司宜老师也曾在黄金坳中心完小工作,一直担任科学教师,对科学教学有着丰富的经验,不仅理论知识丰富,而且实际操作能力强。他向年轻老师传授了科学实验应该注意的细节、课前需要做的准备以及实验的操作流程等,有效的帮助了黄小科学教师的成长。
范老师是新进的特岗老师,且专业是数学,对科学课程掌握的不够,对如何开展课程,如何控制课堂纪律,如何准备实验等问题经验不足,通过本次学习,他了解了科学课的流程,收获颇多,在学习后说道:“作为一名非专业的科学教师,很有压力,不过也会努力学习,科学合理的上好每一节科学课。”
二、前往河西,开展精准扶贫座谈会,携手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为了贯彻落实精准扶贫工作,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向兄弟学校学习优秀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从而促进本校的发展,20xx年3月24日上午八点半,黄金坳中心完小校长尹明军、书记陈全柏等6位行政领导前往河西学校参加了河西学校、黄金坳小学、舞阳学校结对座谈会。会上,各负责人对结对活动都做了重要讲话。
河西学校肖校长表示:“结对子”的主要目的是把学生教好,把学校办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三所学校要在学校管理、教师培训、资源共享、校园文化建设、教研教改等方面,互相取经、互相学习和探讨,只要兄弟学校有需要,河西学校将全力帮助,从而实现共同进步。随后,黄金坳小学尹校长也表示在以后的工作中,会多多向河西学校学习。
座谈会是一次共谋发展的会议,也是精准扶贫项目实施的推进会,我校领导从思想上、行动上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在今后,黄小将不断向兄弟学校学习优秀的经验,从而丰富自己,提升自己。
三、积极组织教师前往河西听课,促进我校教师成长
为了进一步落实精准扶贫工作,学习优秀的教学经验,从3月28日起,我校开始有计划有目标有目的的组织教师前往河西学校听课。每天都会安排相应的老师带上听课本,走进河西学校的“541”课改课堂,学习他们的上课模式,优秀的经验。
河西向友老师给我们设置了《谁住顶楼》的悬念,她以小动物修房子的故事导入新课,再通过“开火车”游戏和“小动物对话”表演展示等环节,打造了一堂精彩的低年级趣味语文课;接着,任湘君老师带我们领略了《鸟的天堂》的'风采,栩栩如生的画面和形式各样的朗读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刘颖芳老师向我们讲述了《范仲淹的故事》,小组合作成为本节课的亮点,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541”课改理念。从容的教态、充满活力的课堂、流畅的教学环节、学生的互动参与……授课教师的精彩展示给我校听课的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后,我校将继续开展三所学校之间的公开课交流活动、课题研讨活动和教师沙龙活动,加快三校教改的统一步伐,为推动鹤城教育均衡发展而不懈努力。
扶贫教育报告2
为进一步提高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实效,按照市政协安排,前不久市教育局组织开展了全市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贫困镇村教育基本情况
据调查,目前全市共有贫困镇村中小学幼儿园546所,在校(园)生11.85万人,其中:初中含九年制51所,在校生2.3万人。小学264所,在校生4.4万人;小学教学点389个,在校生0.8万人。幼儿园231所,在园幼儿3.3万人;附设幼儿园(班)297所,在园(班)幼儿1.05万人。其中建档立卡困难学生(幼儿)6.34万人(幼儿园0.88万人,小学2.28万人,初中1.09万人,高中段0.99万人,大学生1.09万名),约占全市农村学生总数的34%、贫困镇村学生总数的54%。
二、全市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全市教育扶贫工作为我市脱贫攻坚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今年以来全市教育系统紧紧围绕全市脱贫攻坚大局,再强措施,再加力度,聚焦重点,聚力推进,教育脱贫工作力度持续加大、成效明显增强。
(一)抓救助,贫困学生资助工作有力有效。以建档立卡农村贫困学生为重点,加大资助力度,完善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覆盖学生资助体系,落实了“普惠+特惠”的一系列教育资助政策,资助面达到全覆盖。特别是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就读商洛职业技术学院家庭经济困难户及移民搬迁户子女“两免一补”政策。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市共筹措中省市县各级教育资助资金近3亿多元(争取中省资金20821万元,市县区自筹资金近1亿元),救助各类贫困学生46.68万人(次),其中:投入3200万元,为全市3.48万名学前一年幼儿免保教费并补助公用经费;投入640万元,为全市8000多名建档立卡在园困难幼儿补助了每生每年750元的生活费。投入1.3亿元,为全市义务段19.63万名中小学生全部免除了学杂费并免费发放了国家教科书;投入2200万元,为全市4万多名义务段贫困寄宿生补助了每生每年小学1000元、初中1250元的生活费。投入1350万元,为全市近9000名建档立卡贫困普通高中学生免除了200-800元不等的学费;投入1400万元,为全市近1.5万名普通高中贫困学生发放了每生每年平均20xx元的国家助学金。投入1000多万元,为全市1.6万余名中职学生发放了国家助学金并免除了学费;投入300万元,为全市1000余名建档立卡中、高职贫困学生一次性发放了人均3000元的生活费。投入5500多万元,为全市县区1077所14.67万名农村义务段中小学生实施了每生每天4元的营养改善餐补助。在此基础上,各学校也从公用经费中拿出3%-5%比例的资金对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进行了重点资助。
(二)抓培训,贫困人口技能教育扎实开展。市教育局成立了以主管局长为组长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将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做为一项重要内容认真进行了安排部署,把职业技能培训纳入市、县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对接我市特色产业发展需要,优化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增强教育技能扶贫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市各级教育、发改、财政部门通过不同渠道累计争取资金投入3000余万元,改善了职教学院和县区职教中心基础设施条件,校容校貌、食宿教学场地、实训场所不足等方面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以我市乡村旅游服务、餐饮厨艺、家政服务、养老服务和特色农业“八大件”、中药材、高产农作物等种养殖为重点,依托县区职教中心和镇农技校开展转移就业、实用技术免费培训。各中职学校积极与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联系,建立培训基地,制定培训方案和计划,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各级各类培训。如洛南县从农技站、烟草公司、信用合作社聘请专家10余名充实培训师资队伍,山阳县、镇安县通过“高校招录、企业聘用、转型培养”等多种形式充实专业教师队伍,柞水县创新培训形式根据培训对象的培训目标和空闲时间安排培训课程,提高了培训效率。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全市共完成各类技能技术免费培训17984人次,其中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8898人次,创业就业培训1465人次,职业农民培训510人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600人次,雨露计划培训200人次,行业岗位技能培训1800人次,其他培训1511人次。
(三)抓建设,贫困镇村办学条件持续改善。以贫困镇村学校为重点,整合中省教育项目,加强标准化建设,优先改善办学条件,优先保障经费投入,全市贫困镇村办学条件大为改观、经费保障水平明显提高。特别是今年以来,全市教育脱贫攻投入进一步加大,共争取到位中省教育项目建设资金33283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将其中近70%约2.3亿元资金用于贫困镇村学校建设,共开工建设贫困镇村幼儿园11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改薄”建设项目58个,为150多所镇以下学校购置计算机800多台、现代化教学设备300多套。对全市学生规模不足100人的.贫困镇村初中、小学和教学点按100人核拨了公用经费,共新增公用经费投入600多万元。
(四)抓队伍,贫困山区师资建设全面加强。以贫困镇村师资为重点,加大补充力度,各县区按照编制标准对中小学校重新进行了核编,对10人以下的教学点基本配备2名编制。20xx-2015年全市共招聘义务教育特岗教师3624名,其中90%以上分配到贫困镇村学校任教。20xx年全市特岗教师招考计划312名,7月份招聘到位后将100%安排到全市贫困镇、村任教。强力推动城乡教师教师交流轮岗,今年春季全市有198名教学骨干到贫困镇村送教下乡。在乡镇工作津贴的基础上,全面落实了乡村教师生活补贴,目前全市争取专项资金1500余万元,为717所、5168名教师岗位发放了每月100-600元不等的政策补贴,有效缓解了贫困镇村教师数量不足、素养不高、队伍不稳等突出问题。
三、目前教育精准扶贫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贫困镇村办学条件还不达标。全市镇以下村办独立公办幼儿园数量较少,少数村小(教学点)服务半径偏大,部分农村学校现代化教学设备短缺,标准化建设任务依然繁重。
(二)贫困镇村教师结构性短缺。全市200多个教学点中,多数年龄老化,队伍不够稳定,骨干教师数量少,体音美、英语和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紧缺,教非所学、学非所教现象比较突出。
(三)贫困镇村学校规模偏小效益不高。目前,全市贫困镇村学生人数在20人及以下的教学点占教学点总数的60%,基本上实行复式班教学和教师包班制,教学质量和安全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对进一步加强教育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教育精准扶贫应紧紧围绕“有精准有力资助政策、有高素质教师队伍、有标准化办学条件、让贫困生都读得起书、让贫困农民有致富技能”的工作思路,在继续落实好已有政策、坚持以往成功做法、做好已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创新、精准施策,再提出如下工作对策建议。
(一)加强贫困大学资助政策项目整合。由市、县区党委政府出台管理实施办法,成立由党委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及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统一规划、统筹使用、渠道不变、各计其功、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的资助工作机制,由教育部门资助中心牵头,将教育、民政、扶贫、团委、工会、妇联、慈善协会以及社会力量等资助项目资金进行有效整合、统筹安排,做到“收入一个笼子、计划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实施统筹资助、精准资助和重点资助,进一步提高资助工作的力度和实效。
(二)加大贫困人口技能培训统筹力度。主动对接我市特色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贫困镇村、贫困人员转移就业特点、需求和地域经济特色,依托市、县区职教(培训)中心主阵地,由市、县区政府统一领导,将教育、人社、农业、扶贫等部门技能培训资源进行有效统筹,聚焦重点,聚合力量,按照“需要啥、培训啥”的原则,做到技能培训的计划、项目、内容、人员、课程、时间“五统筹”,免费对所有贫困劳动力开展定向、定岗、订单式实用技术技能全员培训,使每个贫困人口有技能、能致富。
(三)强化教育建设项目资金县级统筹权。按照“管总量、不管项目,管效益、不管用途”的原则,赋予县区政府更多更活的项目资金统筹使用权,按照“雪中送炭、缺啥补啥”的办法,重点支持贫困镇村学校优化布局、改善条件、加强信息化建设,使所有贫困镇村学校办学条件全部达标,使贫困镇村孩子有学上、上好学。
(四)改革贫困镇村师资均衡配置机制。按照“管总量、不管分量”的办法,适当放宽贫困镇村学校编制配备要求,优先保证贫困镇村教师需要。进一步提高城乡优秀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和跟班学习比例。各级财政应设立贫困山区教师培训专项资金,加大培训力度。适时扩大边远山区教师生活补助实施范围和补贴标准,进一步强化均衡配置师资,使贫困镇村教师教得好、留得住。
扶贫教育报告3
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四大职能之一。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对口扶贫是高校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也是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十多年来,西南大学秉承“杏坛育人、劝课农桑、学行天下、服务民生”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科教人才优势,整合调动各方资源,科学谋划,真抓实干,对口帮扶重庆石柱、忠县、巫山、丰都等4个三峡库区贫困县取得了显著成绩,赢得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对口扶贫县的高度赞誉,引起了中央、重庆媒体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一、勇于担当社会责任,把社会扶贫作为践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长期坚持不懈做好对口扶贫工作
1997年,原西南师大和西南农大分别作为重庆市人大办公厅、市农工委扶贫集团成员单位,开始对口帮扶忠县和石柱县。20xx年,学校作为北碚对口支援巫山集团成员,承担了对口支援巫山县的工作任务。20××年初,重庆市调整扶贫集团对口帮扶区县,学校又增加了对口帮扶丰都县的任务。至此,学校作为重庆市委办公厅、市人大办公厅、市农工委扶贫集团和北碚支巫集团成员,共承担了石柱、丰都、忠县和巫山4个县的对口帮扶和对口支援任务。
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学校始终将对口扶贫工作作为光荣的政治任务,应尽的社会责任,并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校地合作处对口扶贫工作职责,精心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确定了对口扶贫的总体目标、重点领域和工作思路。学校设立了专项工作经费,保障对口扶贫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全面推进。为切实做好对口扶贫工作,学校校地合作处本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贯彻中央、重庆市扶贫开发精神,按照学校党委行政的工作部署,认真制定对口扶贫实施计划,积极探索社会扶贫新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农业、教育、文化、旅游等学科优势,把开展对口扶贫与深化校地合作结合起来,“出资金”与“出思路”结合起来,“输血”与“造血”结合起来,科技支撑与人才支持结合起来,积极与对口帮扶县加强沟通交流和互动协作,针对地方特点和实际需要,合作开展决策咨询、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工作,对口扶贫工作的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有力保障了对口帮扶工作的深入持续推进。
二、注重发挥自身优势,在科技教育人才等方面与对口帮扶县进行有效对接,有力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充分发挥科技优势,有效支持对口帮扶县农业产业升级。十余年来,学校先后选派多学科教授专家1000多人次深入对口帮扶县,帮助编制《石柱绿色生态经济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忠县柑桔产业发展规划》等区域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咨询报告20多份,针对石柱黄连、长毛兔,忠县柑桔、核桃,巫山庙党、脆李,丰都肉牛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需求,组织实施科技攻关、技术研发项目300多项,转化推广《园艺作物标准化建园技术》、《大棚省力化养蚕技术》等先进农业实用技术30多项,解决突破了一批阻碍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瓶颈技术,当地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和产业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学校与对口帮扶县共建忠县柑桔高产示范基地、甘薯产业化基地,巫山党参种植基地、脆李产业化基地,丰都肉牛科技示范基地等试验示范基地10多个。20xx年,学校利用教育部直属高校农林试点实践基地建设经费,在石柱投入近300万元,建立了魔芋、黄连、莼菜、蚕桑四个基地。依托基地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有效促进了对口帮扶县一批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发展,有力助推了当地农业产业的提档升级和农民增收致富。
不断整合学科资源,积极助推对口帮扶县教育文化发展。学校注重整合教育学科优势,充分发挥专家作用,积极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教育专项帮扶。学校与石柱实施了教育合作行动计划,在石柱建立了西南大学教师教育石柱研究中心;与巫山合力打造教育强县工程,实施了文化引领、全员培训、“三名”培养、科研提升、基地建设等五大工程;在忠县,学校选派专家编制完成了“忠县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帮助忠县三汇中学打造特色学校。通过学校顶岗实习支教,选派优秀学生600余名支援当地中小学教育,促进地方基础教育发展。与此同时,学校发挥历史文化、经济管理等相关学科优势,积极组织文化、旅游等领域专家,赴帮扶地区开展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的发掘整理和开发利用研究,在石柱实施了《巴盐古道线性景观长廊开发研究》、《龙河流域文化发掘研究》,在忠县实施了《兴峰南天门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三汇镇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等项目,积极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有力促进了帮扶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深入实施人才工程,全力保障帮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学校先后选派18名优秀干部和教师赴帮扶县挂职,帮助忠县、石柱县的`12个镇村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为促进地方整村推进脱贫致富提供人才支持。依托学校教育培训基地,在职专家与退休“晚霞”专家相结合,通过开展学历教育、干部进修、专家讲座、科技下乡、顶岗支教支农等多种形式,开办培训班300余期,为帮扶县培训中小学教师1200余名,培养管理干部、科技人员和农民共计38000余人,受益农民达20万人。针对地方人才紧缺的实际,学校通过组织现场招聘和大学生毕业推荐等多种形式帮助石柱、忠县等对口帮扶县引进人才100余名。
三、积极整合各方力量,以多种形式努力筹措物资和经费,切实帮助贫困地区解决实际困难
1997年以来,学校积极整合各方力量,以多种形式努力筹措物资和经费500多万元支持帮扶地区贫困群众,帮助对口扶贫县改善基础条件、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致富。帮助当地贫困小学改善办学条件,帮扶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先后开展了对石柱县长沙小学、悦崃小学,忠县拔山中学、复兴小学,巫山骡坪中学、平河小学捐资助学,累计发放助学金100多万元。与此同时,学校还广泛发动校内单位和师生员工捐款近50万元,在石柱县开展对贫困学生“1+1帮困助学”活动,经过3年的持续资助,帮助343名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此外,学校还为帮扶县农村中小学捐赠教辅图书、新华字典11000余册,捐赠学生铁床、课桌椅、多媒体讲台、书包、衣物、电脑、电视、音响等20000余件(套),为中小学订阅了《中国教育报》3000余份,帮助建立爱心书屋10个。积极开展捐资捐物,切实解决贫困地区实际困难,充分展现了西南大学人心系民生疾苦、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时代风尚。
倾情帮扶十余载,硕果累累满枝头。石柱长毛兔、辣椒、黄连、莼菜,忠县柑桔、乡村旅游,巫山庙党、脆李,丰都肉牛等一批特色农业产业迅速崛起,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升,教育事业持续发展,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帮扶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明显加快。学校对口扶贫工作所取得的显著成绩和成功经验,得到了中央、教育部、重庆市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等媒体多次报道学校对口扶贫工作,引起了国内高校、国外专家和两岸三地大学生的热情关注,纷纷到当地考察交流。校地产学研合作科教扶贫“石柱模式”成功入选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十大优秀案例,校地合作处服务贫困民族地区发展成绩突出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xx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吹响了实现“中国梦”的进军号角。在做好对口帮扶的同时,学校还积极组织学校科技人员广泛参与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等国家连片扶贫地区开发,与贵州务川县、道真县,四川巴中市、叙永县,云南昭通市,湖北竹山县等贫困地区开展科教合作,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持,助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
扶贫教育报告4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县教育局《黄陵县教育脱贫攻坚整改工作方案》和我校关于《黄陵县教育局关于全省交叉检查脱贫攻坚工作反馈问题的整改方案》的整改方案,现将教育脱贫攻坚整改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全员参与,重视工作落实
为了保障各项工作高效落实,特成立以田斌为组长、王斐为副组长、各中层为成员的田庄中学教育扶持脱贫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扶持脱贫全盘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办办公室,由组长王斐担任办公室主任,由陈卫康做好教育脱贫工作衔接、信息报送、文字资料起草、资料归档和迎接上级督导考核等工作;各成员明确,工作开展井然有序。
二、全面宣传,做到人人知晓
为切实做好扶贫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有利时机,及时向家长宣讲义务教育阶段资助政策。同时,在公示栏张贴了市县宣传彩页,并通过LED、微信、QQ等电子设备平台,不断传发相关宣传资料,印发《田庄中学关于教育扶贫政策告家长书》。在宣传的过程中,我们力求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学区内家长清楚政策内容、必备条件和资助标准。
三、主动协调,做好精准识别
我校在镇扶贫办的协助下,最终核定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为32人。现在,依照上级文件精神,再次积极联系镇扶贫办,对照核实清洗后的信息数据库,完善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数据库和操作平台。经核查,我校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共44人,其中,在本校就读32人,在外校就读有12人。
四、查漏补缺,落实精准政策
1、依据我县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给在校学生免费发放教科书,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教科书,并做好循环教科书使用和管理工作;给寄宿生发放生活费补助,每生每天5元,每年按250天计算,每学期625元,每年1250元。
2、实施好蛋奶工程,加强过程管理,科学改善蛋奶供应模式,让学生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3、对近三年“两免一补”公示表、确认表、发放表进行复审,查漏补缺,完善空缺项,按扶贫脱贫档案管理要求重新整理归档。
4、在精准识别后,对我校的32名贫困学生进一步落实扶贫工作。由和校委会成员牵头,其余一线教师共同参与,每人帮扶1名贫困生,实施、生活精准帮扶。
五、完善机制,搞好控辍保学
在控辍保学方面,我校开展了三个方面工作:一是走村入户的基础上,再次排查,摸清我学区适龄人口数,清楚入学地点,确保辖区内无一列辍学;二是核查在校外籍生就学信息,筛查外籍生建档立卡学生,对外籍生属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学生要求其提供建档立卡相关证明文件,并对其按现行的教育资助政策给予资助。三是核查我县在外地上学贫困户学生和特殊学生信息库。对我县在外地上学的贫困户提醒家长到所在镇办和扶贫办办理建档立卡贫困证明材料交所在就读学校,由所在地区学校给予资助。经核查我校共有外籍生名,期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名,我县在外地上学1户。
六、规范档案整理、
针对本次自纠中档案整理的问题,认真学习黄教发【20xx】135号文件精神,按照高标准高要求对扶贫工作档案进行梳理归类整理,及时收集各项工作资料,并制定详细的档案目录。确保扶贫档案思路清晰,项目清楚,便于查阅。
七、自查自纠,持续开展工作
对于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我校高度重视,领导带头,全员参与,工作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中,始终要求全体教职工做到精细化,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协调解决。入户宣传、调查中,要求工作人员态度和蔼,积极宣传扶贫政策,细致调查具体情况,做好记录;学校教师对于贫困学生从、学习、生活多方面给于关注,随时掌握学生成长动态,做到持续性地开展帮扶工作。
扶贫教育报告5
xx区交通局严格按照xx区纪委《关于做好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中加强警示教育的通知》(xx纪发【20xx】7号)要求,认真开展了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中加强警示教育的自查自纠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专项整治工作小组,认真组织传达了上级有关开展专项整治的文件精神,细化分解工作任务,进一步严明工作纪律,严格落实工作责任。
二、任务明确,突出重点。按照要求,我局挂点石卡镇白沙村。今年以来,由局长带队,与村里进行了对接,通过座谈、走访、入户等形式,基本摸清了村的情况和存在问题,并深入开展入户走访和结对帮扶调查工作,到每个扶贫帮困户家中交流,了解贫困户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如何脱贫,鼓励贫困户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并对群众的需求认真进行记录,制定了帮扶工作计划。
三、精准目标,强化措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把扶贫攻坚重点领域、重点岗位、重点人员等纳入专项检查目标,强化时间节点要求,强化问题线索意识,充分发挥信访举报发现问题线索的主渠道作用,按照宣传发动、摸底排查、自查自纠、集中整治、长效治理5个环节顺序要求逐步推进。要求各责任人开展自我查纠,并作出自查承诺。
四、举一反三,建立长效。在整治工作过程中,我局积极树立防范意识,举一反三,认真梳理,积极认真研判,查找漏洞,建章立制,从源头上防控,进一步完善“事前预防、事中监督和事后查处”的监督制约机制,努力确保实现监督执纪问责长效运行。
此次扶贫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我局未发现有涉及扶贫领域政策、项目、资金违纪违规的现象发生。通过开展自专项整治工作,提高了全局干部职工反腐拒变的能力,脱贫攻坚纪律、服务群众意识进一步增强,担当责任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切实转变了机关干部作风,提升了工作效能,有力的促进了全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和“两个责任”的全面落实,有力的推动了工作开展。
xx区交通局
20xx年xx月xx日
扶贫教育报告6
20xx年3月1日,陵水思源实验学校实现对隆广中心小学的托管。一时间,原本薄弱涣散的隆广中心小学摇身一变成为全省33所义务教育扶贫(移民)工程学校之一。自从托管后,思源管理团队把思源学校的管理模式复制在隆广中心小学上。在团队的精心管理和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隆广中心小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第一、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极大的转变。现在隆广中心小学的学生每天都着装整洁的校服,穿着运动鞋上学。学生显得精神抖擞,一改以往那种穿着奇装异服,拖鞋的邋遢萎靡的状态。
第二,学生的品德纪律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校园里拾金不昧的现象层出不穷,没有偷盗的现象。同学之间团结友爱,极少出现打架斗殴的现象。学生见到老师都主动敬礼问好,还有学生早上出操简直就是一道风景,队伍整齐划一,步伐坚定有力。现在隆广中心小学的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几乎没有逃学旷课的现象——学校的德育处每天都细致认真地登记学生的考勤情况,目前没有出现学生旷课的现象(即使生病也都是先打电话向班主任请假)。
第三、逐步形成了优良的学习风气。现在隆广中心小学的学生无论有没有老师在场,都能主动自觉的学习。比如,学校有400来个住校生,占学校学生总人数的一大半。晚上7点到8点这段时间是学校规定的暮省时间,这段时间是学生自己学习,晚修老师要到8点才下班。在这段没有老师的时间里,学生们自觉坐在教室里学习,整所学校鸦雀无声。
第四、实现以制度管理教师,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自从接管隆广中心小学后,陵水思源实验学校的管理团队结合实际,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磨合后,制定出了一些有效的管理制度。通过教师代表大会的认可后,全面实现以制度来管理学校。现在我校老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有了很大的改变,工作积极性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第五、教学改革和校本课程开发初见成效。自从托管隆广中心小学后,思源托管团队的最大着力点是放在学校的教学改革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这两个层面上。因为隆广中心小学一直以来教学质量非常薄弱,一直处于全县小学的倒数水平,这里的学生基础很落后,学习能力不强。如果一味地依照传统的'教学方式,那么只会永远步人后尘,。我们的教学改革就是采用了“自主多远五过程”的教学方法,课堂上让学生多做题,多思考,小组成员之间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一扫以往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的沉闷的课堂氛围。“自主多元五过程”的课堂学生参与度高,气氛活跃,有充分的机会表现自我,学生的潜能得到很大的发挥,学习积极性得到极大人促进。自从实施“自主多元五过程”的教学方法后。隆广中心小学的教学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获得了家长的好评和社会的肯定及上级的表扬。
在校本课程开发这一块。目前我校已开设有书法班、画画班、十字绣班、游戏班、足球班、播音班十几个兴趣班。最绝的是有一位女老师竟然开设了一个闻所未闻的“背。墨”班,这些校本课程的开发,丰富了学生的情操,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现在学生放学都舍不得离开学校。镇上原来开有四家网吧,现在已经倒闭了两家了,因为已经没有学生到那里上网了。
存在的问题:
1.随着隆广中心小学在管理上的不断规范,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社会知名度不断提升,辖区周围的学生趋之若鹜,不断涌入隆广中心小学就读,造成隆广中心小学学生人数一度爆满。由于大部分学生家离学校较远,强烈要求在学校住宿。致使住宿生人数翻倍增长。然而随着住宿生人数的增长,对学校的管理同时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比如,比如学校目前只有三位住宿管理员而且是临近退休年龄的老教师。他们管理着四层宿舍楼,450名寄宿生,工作压力大,对住宿生的管理不到位,无形之中会存在一些安全上的漏洞。
2.学生在学校寄宿,每月的花费至少得250元,另外本地的经济比较落后。许多家庭还挣扎在贫困线上。如果有学生在学校寄宿无疑给原本贫困的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所以有些学生及时家离得比较远,但住不起学校,不得不步行上学。
3.虽然学校解决了学生的吃饭问题,但是还没有解决学生的饮水问题。学生没有开水喝,口渴了只能到小卖部购买矿泉水喝。这无形中会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有些家庭困难的学生没有钱购买矿泉水,口渴了只能喝自来水,这样对身体健康会造成影响。
4.致以交通方面,少部分学生由家长开摩托车接送,大部分的学生只能选择步行。
扶贫教育报告7
根据凉山州委、州政府《关于实施百乡教育扶贫工作的决定》,20xx年以来,凉山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百乡扶贫办关于教育扶贫工作的总体要求及统一安排部署,始终把我乡教育扶贫工作列入了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情系民族教育、心连贫困儿童,认真履行宣传、督导、调研、联络、帮扶五项职能。动真情、动真格,进一步明确思路,抓住重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帮教扶贫工作,使我校的教育基础设备设施得到较大改善;校园绿化、美化、净化等得到规范有序,教学质量取得明显提高。
在贵局的帮扶下,教育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乡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和适龄女童入学率均达到100%。当前,“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启动以来,贵局在刘斌局长的带领下,多次深入到我乡,与基层党员干部群众面对面的交流,听取群众的意见,并指导群众如何开展我乡的“新生活运动”。使我乡的教育和社会事业都得到了健康快速发展。现将贵局在本年度对我乡教育扶贫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本年度,贵局认真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教育扶贫共精神,积极投身到我乡教育扶贫工作之中。成立了教育扶贫领导小组,并拟定了工作思路和工作计划,把此项工作纳入他们的目标责任管理工作中,作为年终考核内容。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一) 进一步加强教育扶贫基础工作
一是立足实际,理清思路。贵局针对我乡教育发展现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认真研究,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本年度教育扶贫工作计划》。二是深入联乡,实地调研。工作组多次深入到我乡,全面了解我乡教育发展基本情况。为切实开展我乡教育扶贫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使我乡教育扶贫工作真正做到有得放矢。三是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工作组成员视教育扶贫为己任,深入乡村、学校,召开乡村组干部、教师及群众参加的.教育扶贫研究会,大力宣传《义务教育法》、《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四川省对彝区普高以及当前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等有利政策,并利用村支部活动室的黑板报和下乡深入村组宣传教扶贫、“新生活运动”等工作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让大家进一步了解教育扶贫、“新生活运动”的重要性和意义,为推动教育扶贫工作深入开展起到积极作用。
(二) 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确保“两基”达标迎检。
教育扶贫的真正目的之一是要贫困儿童上得起学,读得起书,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落后现状。为解决贫困学生入学问题,使“一帮一”助学活动开展持之以恒,全局干部参与了此项活动,向我中心校捐助办公桌椅12套,价值9600.00元;小型鼓号队器材一套,价值4000.00元;学生服装200套,价值10000.00元;书包文具200套,价值8000.00元;协调50吨水泥价值28500.00元。昨天,贵局又给我中心校送来了学生洗漱用具200套和体育用具,价值5930元。小计:62430.00元。通过贵局教育扶贫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改善了我中心校的教学设备和办学条件,促进了全乡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确保了迎国检工作。
(三 )协助乡党委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全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在积极致力于我学校办学条件改善,开展教育扶贫工作的同时,贵局还为促进我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出谋划策,主动协调落实建设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协助乡党委政府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一是配合和支持我乡,搞好产业结构调整。鼓励我乡结合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发展经济作物,使支柱产业花椒、核桃、马铃薯、烟草等上规模、重效益。从而加快了我乡经济发展的步伐。二是积极配合我乡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等宣传教育活动。刘局长指示说,要把省委书记刘奇葆在凉山调研时关于“创建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重要指示化作推进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的强大动力,结合“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将“板凳工程”作为新生活运动的切入点,以小板凳推动大工程、促进大转变,着力改善彝区人居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创建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三是捐赠物资,提高民生。20xx年春节问尉了30户贫困户:30袋大米(每袋50斤),价值3000.00元;30桶菜油(每桶10斤),价值3000.00元;30床毛毯,3600.00元。小计:9600.00元。在启动彝区新生活运动之际,联系了140户贫困户,捐赠140床被褥、140套生活用品,板凳813个共价值27583.00元。给乡政府赠送了2台电脑、一台打印机给乡政府,价值10000.00元。
以上共计:115543.00元。
为了及时开展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贵局安排驻乡联络人员一名,长期驻点我乡,计划帮扶303户贫困户,并拟定了帮扶规划及措施。给乡政府预订了12套办公用具、12张铁床、1个冰箱、1套餐桌、1套会议圆桌、1组文件柜。
总之,教育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和系统的工程,任务重、工作量大,需要不断地探索创新。抓好当前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政策的好时机,和联系单位连成一片心,一如既往,求真务实,开拓进取,致力于我乡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努力开创“百乡教育扶贫”工作的崭新局面。
扶贫教育报告8
根据《塘洲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研工作方案》要求,我就所分管的脱贫攻坚“两业扶贫”工作,采取入户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产业扶贫方面
结合我县“一村一社一基地”实施方案,我镇对今年8个村(曾家、栗芫、上洲、新坪、东湖、洲头、樟溪、南塘)的120万元产业帮扶资金进行了统筹安排。投入到嘉泰稻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用于合作社土地流转、购买农资、收购稻谷等。约定年收益率为8%,每年终由合作社将收益的款项转入村集体账上,各村增加了村级集体收入,解决了集体收益薄弱村的问题。
(二)、就业扶贫方面
我镇有两个就业扶贫车间:恒峰饰品厂、鸿泰饰品厂,共吸纳贫困户29人参与就业。其中恒峰7人,鸿泰22人。两厂均为制作饰品半成品,工艺简单,只需简单培训就能上岗就业;工作方式多样,可在厂区里做工,也可把货拿回家加工。工作时间灵活,原则上上午8点到下午6点为上班时间,但又没有严格的考勤,迟到早退都不会影响到工作。在现场调研时,陆陆续续有人来上班,中途有事可以随时离开,办完事又可以接着回来工作,特别适合带小孩读书的妇女。工资待遇按计件结算,在岗人员工资1500-3000元/月,在家代工人员600-1500元/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有很大的吸引。
据扶贫车间负责人反映,目前工厂货源充足,还需大量用工,如有意向者,可随时应聘务工,针对贫困残疾人,只要不影响正常工作,也可聘用或拿货回家做。所以,各村可以大力宣传,让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增加收入,靠自己的双手实现脱贫。
二、存在问题
1、目前,我镇产业扶贫方面与上级要求还有所差距,重点在于各村没有实实在在的`扶贫产业,我镇已注册3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但绝大多数是空壳社,规模小效益低,无带动贫困户的实力。贫困户也未参与到合作社中去劳动。
2、扶贫车间存在散乱现象,产业扶贫车间招工难问题一直存在。
三、原因分析
1、合作社的建设只重数量不重质量。
2、政府引导作用还没全部发挥到位。
3、扶贫车间由于实力的问题,且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效益至上,未形成规模。
四、对策建议
1、加强合作社与农户的协作。合作社与农户(包括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签订种养协议,由合作社提供种子、化肥和技术指导,农户利用现有的土地种植优质稻,合作社以高于市场价进行收购。为促进农户种植好水稻,双方约定设定个合理的限值,超过限值部分可以加价收购,未达到限值则根据差额数减价收购。这样可以有力推动农户的积极性,也可以保证合作社的利益。合作社根据种植需要,聘请有完全劳动能力且有经验的贫困劳动力到合作社务工,直接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这种方式对村集体、合作社和贫困户都有吸引力。村集体增加了村级收入,保证了资金的安全;合作社有了发展的资金,可以扩大生产,做大做强。贫困户有了实实在在的产业,通过种植水稻和务工增加了收入。非贫困户也参与进来享受到了政策带来的实惠。政府的产业扶贫工作也有成效,达到了“产业扶贫” “智志双扶”的目标。对我县的相关产业也是个极大的推动。
2、对合作社和农户进行适当奖励。对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就业的,县里将给予合作社进行奖励,对扶贫事业作出积极贡献的,还可以进行嘉奖。对贫困户则按出售给合作社的产品数由各村安排收益资金给予鼓励性奖励。
3、对就业扶贫车间进行帮扶,扶贫车间用工量大,场地占用多,可引导他们进园区,协助他们招工,让更多贫困群众进入扶贫车间就业。
扶贫教育报告9
为掌握农村教育工作实情,提高教育扶贫实效,今年来,钟鸣镇就教育精准脱贫开展了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一、镇情概况
钟鸣镇位于彝良县西北部,有国土面积106.794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24106.3亩,林地面积74398.76亩,辖钟鸣、扯炉、麻窝、木龙、庙林、山河6个行政村139个村民小组,20xx年全镇有农户6069户20257人。6个贫困村156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5498人。全镇因学致贫的贫困家庭750户,在校贫困学生931人,其中在校大中专学生102人。在扶贫工作上,我镇按照“基础先行,产业支撑,素质提升”的扶贫工作思路,率先做实脱贫攻坚规划,以规划指导脱贫攻坚工作。在基础先行上,重点抓好集镇片区引水工程,解决1万余人饮水困难;实施2条出境建制村公路建设,抓实96公里村组公路硬化或改扩建,解决出行畅通问题;实施1000户危房改造工程,解决群众安居问题。产业支撑上,短期靠畜牧,中期靠林果,长期靠硅产业开发。在素质提升上,一是提升文化素质。稳定提升现有教育水平,着力扶持贫困家庭学生教育,关心关爱留守儿童教育;二是提升技能素质。通过整合培训资源、强化技能宣传、发挥农家书屋阵地作用,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三是提升文明素质。依托“妇联+”模式,充分调动镇村两级妇女干部、农村女党员、女能人积极参加到文明新风进千家活动,从操家理务,讲文明、讲礼貌,尊老爱幼,一点一点抓起,逐步提升文明乡风素质。着力实现20xx年脱贫目标。即易地搬迁脱贫276户931人,发展生产脱贫728户2834人,教育扶持及技能培训脱贫350户1194人,实施生态补偿脱贫97户326人,社会兜底133户213人。
二、全镇教育发展基本情况
目前全镇共有中学1所,小学6所(其中:完小5所,教学点1个),幼儿园1所,学前班5个,在校(园)生共计2420人,其中:初中生59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280人),小学生157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474人),幼儿园学生25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7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人数约占全镇学生总数的34.2%。
三、全镇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主要做法
近年来,全镇教育扶贫工作紧紧围绕全县脱贫攻坚大局,强化措施,加大力度,聚焦重点,聚力推进,教育脱贫工作力度持续推进。
(一)抓救助,着力扶持贫困家庭学生教育。以建档立卡农村贫困学生为重点,加大资助力度,完善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体系,全面兑现“两免一补”政策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20xx年至20xx年度,全镇落实寄宿制小学生每生每学年1000元生活补助,寄宿制中学生每生每年1250元生活补助,惠及学生1722人187.1万元;落实营养餐补助每人每天4元标准,惠及学生2170人173.6万元;兑现雨露计划补助资金12万元,惠及学生40人;发放建档立卡贫困生十四年免费教育补助资金共计37.035万元,惠及6所幼儿园(学前班)学生117人;发放学前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助学金2.5万元,惠及学生167人。同时积极扩大教育资助渠道,鼓励引导社会爱心人士捐赠资助,构建政府投入与社会资助、短期助困和长期帮扶并重的教育扶贫格局。
(二)抓基础,着力改善办学条件。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投入,着力改善办学条件,近年来,先后投入教育建设资金3000余万元,新建了钟鸣中心小学、麻窝小学,改扩建了钟鸣中学,配套完善了学校的绿化、围墙、操场、大门、排污沟等附属工程设施,新增了一批桌椅、电脑、实验器材、电子白板等教学设备,对教室内外进行粉刷、美化,完成了梦想教室、乡村少年宫等项目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日趋完善,办学条件不断提升,这些设施的不断完善,原来庙林小学、蔡家坡小学、发杜小学、田坝小学、牛角小学6个教学点的240余名学生已完全转到中心小学就读,浩林小学10余名师生并入麻窝小学新建校园,改善了贫困地区学生的就学条件,让他们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得到了家长、社会的一致好评。抓好学校教育的'同时,切实强化村级文化建设,近年以来,钟鸣镇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在村级建文化活动场所8个,配套篮球场、活动室、健身器材、农家书屋等设施,加强村级文化阵地建设,让群众有活动场所,有活动形式,着力从儿童教育抓起,切实提升乡村文化素质,让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协同共进。
(三)抓辍学,着力巩固适龄学生入学。坚持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深入宣传《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教育政策法规,使学校、家长和社会进一步深入了解入学巩固率问题,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建立镇村与学校联动包户机制,严格落实控辍保学目标管理责任制,将控辍保学目标责任落实到学校、村委会,每学期对未按时报道入学的学生列出清单,由镇人民政府将劝反通知形成材料由镇村干部送达学生家长或监护人,并弄清学生流失的原因及去向,督促其送子女或被监护人返校就读,今年,小学入学率达99.77%,不存在辍学现象;初中阶段本学期开学辍学39名,通过镇村干部及老师认真做工作后,劝返21名初中辍学生继续读书,因家长思想观念落后及厌学原因辍学18名,已全部外出务工,初中辍学率达3%。同时认真坚持建立贫困生救助机制,落实“两免一补”等各项救助措施,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而辍学”。对留守儿童家庭,实行镇村组干部与教师共同帮扶,包户到人,从学习、教育、生活行为、品行树造上“一对一”帮助。全镇494名留守儿童全部在校读书。
(四)抓队伍,着力加强师资建设。全镇有教师154人,其中中学52人(专任教师51人,工人1名,大专以上学历51人,学历合格率98%,高级职称19人,中级职称15人,平均年龄35岁),小学102人(其中本科学历64人,副高级教师7人,县级名师3人),在师资配备上坚持均衡教育,实行人性化管理,强力推进镇村教师交流轮岗,送教下乡,大力改造育人环境;一是强化培训。创新镇村教师培养模式,对贫困村青年教师进行全面培养,建立中心校优秀教师与农村青年教师“一对一”、“一对多”帮扶机制,开展“送教下乡”全覆盖活动,带动一批农村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升综合素质,中心校每学年对贫困村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考核评价,根据考核结果,由镇党委政府表彰一批先进个人,并给以一定的资金奖励,鼓励教师以更高的热情投入教学工作。二是强化教师品质教育。创新师德教育方式,引进多元开放活泼的德育素材,提高师德教育实效,建立师德师风问责制,加强师德师风的社会监督,全面提升贫困村教师能力素质;同时施行集体备课、集中学习,既确保了教师的备、批、改的有效时间,又培养教师良好的学习习惯,期末学校结合德能勤绩对教师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价,从而在发展党员、提拔干部,在晋职、评优、绩效工资的分配等方面优先考虑贡献卓越的教师,从而有效地鞭策了后进、激励了先进,大大激发了教师爱岗敬业的热情。三是强化激励提品质。镇政府每年拿出一定经费,凡是中小学的学生能考取到水富中学、昭一中、昭通实验中学的,将对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进行单独奖励,激发教师积极性,着力提高教育水平,切实打造钟鸣教育品牌。
(五)抓扶持,树造优等生奖励导向。对考取本科及以上的大学生,镇政府建立了扶持基金,主要通过干部职工和社会捐赠款额,对考入一本院校和二本院校的建档立卡户子女,在县级获得每生每年5000元奖励资金的基础上,镇上对其实行就读路费扶助。让爱心温暖他们,记住家乡,当毕业的时候,为家乡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推动家乡更好发展。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资源配套不足。镇村学校现代化教学设备不全,教师经费、校舍面积、实验设备、图书资料、计算机等硬件设备还需加强,目前无法满足逐渐扩大的教学规模。
(二)基础设施有待完善。钟鸣中心小学学生住宿非常拥挤,2-3人睡一张小床,幼儿园活动房、休息室、卫生间等功能用房需重新改建。钟鸣中学附属设施建设缺乏资金。
(三)师资力量有待提升。全镇教师多数年龄老化,近年来新招聘进来的年轻教师外地较多,人员流动频繁,队伍不够稳定,幼儿园、体音美、英语、信息技术、学前教育等学科教师紧缺。
(四)幼儿园建设需加快。目前,只有一所幼儿园,其余5个贫困村都没有幼儿园,只有学前班。
四、对策建议
(一)强化教育建设项目及补助资金统筹。按照“雪中送炭、缺啥补啥”的办法,由教育部门牵头,将教育、民政、扶贫、团委、工会、妇联等资助项目资金进行有效整合、统筹安排,对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实施统筹资助、精准资助和重点资助;对项目资金重点支持贫困镇村学校优化布局、学生住房、教师住房等设施建设,健全贫困镇村学校办学设施,改善办学条件,使贫困镇村孩子有学上、上好学。目前,钟鸣只有集镇村办了幼儿园,其余村都没有条件办幼儿园,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还需要加强。
(二)适当增加贫困镇村师资编制及补贴。由于受教师编制限制,镇村条件落后,因各种原因教师流动频繁,当前镇村教师还有很多是一个教师一个班,要负责教育、安全等管理工作,工作任务重、责任大,建议适当增加贫困镇村学校编制,进步一扩大边远山区教师生活补贴标准,使贫困镇村教师教得好、留得住。
(三)加大职业教育办学广度。把职业技能教育办到镇,针对学习不好的部分学生,根据所需技能需求,采取读夜校、周末班等形式,切实强化技能教育,解决贫困家庭学生出路问题。
扶贫教育报告10
一、工作目标
根据区委、区政府在科学重建中开展联镇包村帮户活动,以及开展联镇包村帮户活动确保困难群众温暖过冬的工作要求,20xx年至20xx年,我局将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帮助联系村抓好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高素质党员队伍建设、加强村级民主管理,指导村级党组织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法,引导联系村做好xx大、中国梦以及灾后重建政策的宣传,提高村级民主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二)根据联系村实际,帮助发展种、养殖业,如引进资金办养猪场、养鸡场、栽种核桃等,协助开展种、养殖技术培训,学习规模化畜禽养殖技术。
(三)实施结对帮扶。组织全局党员干部通过“一帮一”等形式与困难群众或困难党员结对子,捐款捐物,缓解困难群众和困难党员生产、生活压力。
二、具体措施及要求
(一)按照目标考核要求
(二)建立定期联系制度,联系点的具体负责人要每月安排时间,带领相关科室深入联系点了解工作进展情况、存在问题以及需要解决的事项,及时报领导小组,以便准确掌握动态,有利于及时向区委、区政府当好参谋,提出下一步工作的建议,提高服务质量。
(三)在工作中要认真、及时、准确的.做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市重大决策的宣传教育,为基层群众解决政策梗塞问题,为群众办好事,服好务。
(四)领导干部要对照工作目标定期对联系点进行检查,确保联系点工作领导到位,责任到位。
(五)要树立创先争优、不畏艰险的意识,以联系点为基础,及时收集联系村和帮扶户的意见,做好各种记录,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及时汇总上报资料。
【扶贫教育报告】相关文章:
扶贫教育报告01-26
县级教育扶贫调研报告范文02-24
扶贫教育报告10篇01-26
扶贫教育报告精选10篇01-26
教育扶贫调研报告两篇06-21
扶贫教育报告(通用10篇)01-26
教育扶贫标语01-27
广西教育扶贫政策02-13
扶贫调研报告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