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企业发展报告

时间:2023-10-24 11:40:08 晶敏 其他报告 我要投稿

企业发展报告(通用20篇)

  我们眼下的社会,报告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报告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企业发展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企业发展报告(通用20篇)

  企业发展报告 1

  为及时了解我市中小微企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当前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寻找解决措施和办法,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根据市委要求,近期,市委统战部组织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六县(市、区),对全市中小微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地调研和走访,先后召开市县两级部门座谈会7次,中小微企业家座谈会6次,走访中小微企业近30家,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289份。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中小微企业发展情况

  截至20xx年底,全市共有中小微企业1.16万家,从业人员34.03万人。其中中型企业1206家,小型企业3527家,微型企业6852家。从企业构成看,三次产业构成为2.09:69.14:28.77。按登记类型分,内资企业(包括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私营企业)为11573家;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1家;外商投资企业3家。按行业分,农业企业1190家;工业企业3639家;建筑业680家;交通运输仓储业1136家;批发零售业2318家;住宿及餐饮业1723家;社会服务业647家;其他251家。20xx年1-10月新登记3284家。

  截至20xx年9月底,全市中小微企业总产值完成1039.14亿元,同比增长12.67%,环比下降1.35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完成934.55亿元,同比增长12.46%,环比下降1.38个百分点;上交税金56.15亿元,同比增长12.58%;提供社会劳动报酬66.31亿元,同比增长13.89%。从市中小企业局重点监测的141家企业看,出现亏损的企业达到65家,亏损面46.1%。按行业分:工业企业106家,亏损55家,亏损面51.89%。亏损企业大多涉及煤炭、洗煤、煤机部件、轻工纺织、化工等行业企业;建筑类企业9家,亏损3家,亏损面33.33%;服务业企业12家,亏损4家,亏损面30%;农业企业14家,亏损3家,亏损面21.43%。按规模大小分:中型企业54家,亏损26家,亏损面48.15%;小型企业78家,亏损38家,亏损面48.72%;微型企业9家,亏损1家,亏损面11.11%。停产半停产企业主要分布在煤炭辅助、冶铸、装备制造、化工、建材等行业。

  二、扶持中小微企业政策落实情况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特别是20xx年以来,我市连续出台4项扶持政策,在创业就业、税收融资、行政审批等方面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是空前的。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但在政策执行方面,有的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有的可操作性不强,弱化了政策扶持效果。一是政策知晓度偏低。从收回的289份调查问卷看,中小微企业对我市出台的扶持政策比较了解的仅65家,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22.49%,一般了解的127家,占总数的43.94%;不太了解的达到93家,占总数的32.18%。政策知晓率偏低,有认识不到位、宣传执行力度不够的问题,也有政府与企业交流沟通渠道不畅的问题。二是享受政策成本太高。多数企业反映,国家的扶持政策很好,但具体实施的部门有十多个,条条框框太多、审批过程冗长。为了享受优惠,企业不得不“跑”遍相关部门,成本太高。有的企业不是享受不到,而是不愿享受。比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创业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中规定小微企业吸纳劳动者就业能享受一定的财政补贴,但据市人社局反映,由于多数中小微企业因用工不规范、“五险一金”缴纳不全等问题,仅有20户企业申报,占全市中小微企业总数的0.13%。三是政策条款细化不足。部分政策缺乏进一步的操作细则和配套措施,以致难以贯彻落实。

  三、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当前我市中小微企业主要面临“三难”(融资难、用地难、创新难)、“三低”( 企业管理水平低、产品技术含量低、抗风险能力低)、“三缺”(缺信息、缺人才、缺技术)发展困境。

  (一)“融资难”问题突出。

  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20xx年中小微企业普遍反映资金困难程度远远大于往年。问卷调查显示,被调查的289家企业中,有59家企业资金状况非常紧缺,比较紧缺的有151家,两项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72.66%。仅城区中小微企业资金缺口就达5亿元以上。

  导致这种问题的原因,一是银行融资“门槛高”。有159家企业(占被调查企业的55.02%)反映,向国有商业银行申请贷款,程序繁琐,审批时间长;有109家企业(占37.72%)反映融资难以获得第三方担保;有90家企业(占31.14%)反映向银行贷款抵押品要求高。

  二是社会融资“成本高”。有118家企业(占40.83%)反应社会融资渠道不宽;有97家企业(占33.56%)反映向社会融资成本高。担保公司、小贷公司融资年息20%左右,有的民间借贷年息甚至高达40%以上。

  三是银行“惜贷”、“抽贷”问题严重。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反映,多数中小微企业未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治理结构不健全,财务管理不规范,贷款风险远高于国有企业。超过七成的中小微企业反应,银行现在不仅“惜贷”,“抽贷”问题还很严重。比如,沁水县丰田食品有限公司20xx年以来连本带息还款1800多万元,造成企业资金空前紧张。这一情况,泽州的泽地翠、晋大奶业,高平的国丹食品等都有所反映。

  四是外欠货款回笼周期长。多数中小微企业反应当前经济不景气,订单不断减少,库存量增加,应收账款数额呈现上升趋势,资金周转速度减慢,不少企业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危险。比如,泽州县世纪球墨铸管公司外欠资金高达亿元。

  五是“互助贷”隐患较大。为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高平市推出“互助贷”信贷产品,由十多家企业互联互保,撬动银行资金。但有企业反映,这种信贷产品隐患较大,去年因一家企业出现还贷问题,导致互联互保的十多家企业必须还清该企业贷款后,方能申请本企业贷款业务,造成额外的资金压力。

  (二)“用地难”制约中小微企业转型发展。

  一是规划不及时。一方面各级政府在制定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土地供应计划上,对中小微企业用地关注不够、考虑不足;另一方面中小微企业投资规模小、用地量少,不能及时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二是审批时间长。企业用地需首先完善立项、规划、环评、土地预审等手续,方能进入用地报批程序。用地报件需县、市逐级受理、审核上报,最终报省以上有审批权限的部门批复。企业用地报批手续繁、关卡多、时间长,不仅牵扯企业主要精力,甚至贻误企业转型最佳时机。比如,阳城县旭东有限公司申报的仓储项目,“跑”了三年,用地手续才批下来。

  三是用地成本高。土地价格不断攀升,加大了中小微企业用地成本。比如,城区利普利拓公司需征用20亩土地,而城区范围内200万∕亩左右的土地价格让企业望而却步。

  (三)“创新难”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瓶颈。

  调查问卷统计,面对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仅有47家企业(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16.26%)认为企业已经转型,适应经济转型要求;有142家企业(占49.13%)认为可以适应经济转型要求,但持续经营有困难;有93家企业(占32.18%)认为亟待转型。尽管当前中小微企业经营遇到了极大困境,但也有一些企业凭借技术优势、产品质量、创新驱动,一路飘红。比如,泽州县清慧制造有限公司,全年签订30多万件销售合同,1-9月份完成销售收入达到35639万元,同比增长27.3%,在我市冶铸行业一枝独秀。这样的企业还有城区的龙韵科技、高平的国丹食品、阳城的恒亚工贸等。事实表明,企业要生存发展,关键要在经营思路上转型、产品上升级、技术上创新。而我市中小微企业起步于家庭作坊,脱胎于个体私营经济,基本上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价值链低端,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小,管理水平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抗御风险能力差等问题。分析其原因,

  一是“缺资金”,不敢创新。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不仅影响企业即期利润,而且面临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技术流失风险,有时甚至“成三败七,九死一生”,企业普遍存在“创新恐惧症”。

  二是“缺人才”,不能创新。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小微企业普通员工有20%~50%的年度流动率,中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每年有20%的流动率。加之中小微企业发展空间不大,人才对企业缺乏归属感、认同感,不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三是“缺能力”,不会创新。调查问卷统计,企业经营者具有本科学历的仅45人,仅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15.57%;专科学历的119人,占41.18%;专科以下的114人,占39.45%。年龄在30岁以下的仅26人,仅占8.99%;30-40岁的86人,占15.91%;40-50岁的119人,占41.17%;50-60岁的41人,占14.19%。企业经营者学历不高、年龄偏大、知识与能力准备不足,缺乏现代管理知识,严重影响企业的创新活力、革新能力和转型动力。

  (四)信息不对等是困扰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中小微企业发展困局年年谈,“信息不对称”是高频词汇。调查问卷统计,在企业获取哪方面信息难度较大上,有133家企业选择投融资信息,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46.02%;有107家企业选择规划及项目信息,占37.02%;有94家企业选择政策法规信息,占32.53%;有92家企业选择技术信息,占31.83%;有77家企业选择人才信息,占26.64%。在希望政府提供哪些服务方面,有132家企业选择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占45.67%;有109家企业选择提供产业指导与市场开拓咨询服务,占37.72%;有86家企业选择组织企业参加商品交易会、博览会,占29.76%。

  一方面,政府与中小微企业之间沟通不畅,企业对政府制定的一些扶持政策、产业导向或开展的一些活动缺乏了解,导致想创业的找不到好项目,想转型的盲目上项目。比如,泽州县冶铸行业,由于缺乏宏观产业规划指导,导致“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特别是铸管行业,20xx年有30家铸管企业,20xx年发展到50多家,市场饱和,恶性竞争,多数铸管企业濒临倒闭。

  另一方面,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企业发展不仅需要金融、财政等政策支持,也需要社会中介机构在教育培训、市场营销、法律援助等方面提供服务。

  (五)原材料价格波动、人工成本上升是中小微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方面,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原材料价格一路上扬,整体涨幅达15%以上;

  另一方面,物价上涨带来的生活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普遍提高了20%左右。加之生产经营成本上涨、市场疲软等因素影响,企业盈利能力持续下降,经济效益严重下滑,停产半停产面大幅增加。

  从调查问卷统计看,近三年来利润增加在25%以上的仅2家,利润增加10-25%的67家,利润增加5-10%以上的31家,利润基本持平的160家,利润负增长5-10%的31家,利润负增长25%以上的4家。

  四、几点建议

  (一)多管齐下,切实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一是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引导、推动和示范作用,推进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建设,推进建立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统一信用代码制度,率先在工商、税务、安全生产、产品质量、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建立起完善的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记录。积极推广信用产品的社会化应用,建立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和交换共享的网络平台,建立诚信“红黑名单”制度,建立诚信嘉许、失信惩戒机制,营造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社会信用环境。

  另一方面,“打铁还需自身硬”,引导中小微企业改变家族式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树立诚信经营理念,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依法建账,确保会计资料完整、真实,提高企业授信额度和贷款能力。

  二是改善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金融机构要设立中小微企业专门服务机构,简化申报手续,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要建立健全中小微企业信用评审和授信制度,开发适合中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提高中小微企业贷款的规模和比重。要适当降低中小微企业贷款门槛,开展企业股权抵押贷款和动产抵押贷款,探索应收账款、知识产权、仓单贷款等,为中小微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三是扩大中小微企业信用担保资金规模。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定期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银企对接活动,畅通投融资信息渠道。国有担保机构要发挥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主力军作用,采取财政注资、县级参股、争取上级资金、广泛吸纳民间资本等方式扩大信用担保机构资金注入规模,尽快培育注册资本金超亿元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包括设立风险补偿金,加大对中小微企业贷款损失补偿力度;加大贴息和贴担保费力度,对不同的行业和企业,制定出不同的贴息贴费办法。国土、城建、工商等部门要为小微企业和担保机构开展抵押物和出质的评估、登记、确权、转让等提供优质服务,降低收费标准。

  四是拓宽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鼓励中小微企业通过上市融资、私募股权融资等渠道解决资金问题,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二)改变政策执行方式,切实解决“政策知晓率和执行率低”的问题。

  一是形式多样宣传政策。通过网站、媒体、政策解读等形式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让企业及时了解政策信息动态,解决企业对政策不了解而不能享受的问题。

  二是转变政策执行方式。借鉴税务部门“金税三期”的先进经验(企业不用“跑”,符合政策条件,系统直接减免),变“企业登门申报”为“部门上门服务”,建立政策执行的责任、考评、奖惩、问责等机制,建立政策执行的程序性规定和违反制度的惩戒性规定,开展政策检查督促专项行动,设立举报电话,受理举报案件,严肃查处不作为、乱作为的人和事,提高政策执行效率。

  三是畅通企业反馈渠道。开辟企业反映政策落实情况的通道,让政府及相关部门及时了解企业的呼声和需求,及时调整充实有关政策。四是营造良好政务环境。本着应减必减、该放就放的原则,大力精简下放审批事项、再造审批流程,努力营造“审批环节最少、程序最简、办理最快、费用最低、服务最优”的政务环境。

  (三)加强产业规划引导,以集群集聚发展解决“用地难”的问题。

  一是制定产业战略规划。围绕我市“xx”规划确定的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商贸物流业和文化旅游四大产业布局,充分利用转型综改试验区、中原经济区、中部崛起三个国家战略交汇叠加的有利因素,把中小微企业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在制定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土地供应计划时,统筹考虑中小微企业投资项目用地需求和重点项目用地保障。

  二是引导集群集聚发展。本着“政府引导、企业自愿、社会参与”的原则,放宽财政资金支持范围,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创业主体创建中小微企业园区或孵化基地,树立“亩均产出率”和“亩均贡献率”的用地导向,建设标准化厂房,引导中小微企业根据自身产业、区域条件等实际,向“基地”、“园区”集群集聚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是多渠道争取用地指标。积极与上级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更多的用地指标,使重点项目及高新技术产业更多、更快的落地开花。鼓励中小微企业在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指导下,开发未利用地建设工业项目,并优先给予安排计划指标。鼓励中小微型企业通过盘活存量土地、改造利用闲置场地等方式,解决投资项目用地需求。

  (四)强化创新驱动,着力激活中小微企业内生动力。

  引导中小微企业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科技含量,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牵引,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

  一是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引导中小微企业敢于创新。建议在财政上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研发投入的支持力度,建立风险投资“母基金”;在税收上实行投资收益税减免或投资额按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等税收优惠政策。允许中小微企业建立科技开发准备金制度,按销售收入一定比例提取科技开发基金。

  二是积极搭建合作平台,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创新。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开展人才、技术合作,适时召开政校企人才技术合作洽谈会,尤其开展好与教育学院、技术学院等高校在人才培养、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方面的联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重点培植一批产学研示范企业,带动校企合作,推进技术进步。

  三是完善创新合作机制,推进中小微企业开放创新。推动中小微企业和省内外、国内外大企业建立战略技术联盟,以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重大的技术创新的联合研发,降低和分散创新成本和风险。以各类经贸洽谈活动为平台,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为招商目的地,以中原地区、中部地区为资源和市场,抓好技术引进、专利合作及与大企业大集团配套协作等工作。四是增强名牌品牌意识,提升中小微企业产业档次。鼓励中小微企业在做精做优的同时,有意识地向产业链高端转型。积极开展行业对接,大力发展“飞地经济”,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借梯上楼”跻身国际国内分工合作的供应、生产、销售及服务产业链,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多种创新形式,实现产品的专特精新,形成独特工艺方法,摆脱同质化,建立核心优势,进一步提升中小微企业产业档次。

  (五)加强中介组织建设,建立中小微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加强中介服务组织建设。中介组织是政府与中小微企业联接的纽带,要培育和发展多层次、多方面满足中小微企业需求的社会中介组织,逐步建立以资金融通、信用担保、技术支持、管理咨询、信息服务、市场开拓和人才培训等中小微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是加快健全综合服务平台。要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整合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思路,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综合服务平台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市、县、乡三级中小微企业服务信息网络,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三是建立中小微企业培训制度。建议市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政府有关部门与专业培训机构合作,制定培训计划,建立长效机制,按照适用人才聚集、重点人才培养、全员素质提高的目标,结合企业需求定期举办培训班。要通过请专家讲课、到国内外考察学习等方式,培养中小微企业家的战略眼光,培塑敢闯敢冒、敢为人先、敢于担当的创业精神。引导中小微企业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立足现有人才,培养技术骨干和专业人才。建议对高校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的,其档案可由市、县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免费保管;借鉴政府为民办学校教师购买“五险一金”的做法,建议市财政列出专项资金,为中小微企业中、高级人才购买“五险一金”,减轻企业负担,为引进和集聚人才创造条件。

  (六)发挥新闻媒介作用,着力营造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要通过报刊、广播、新闻媒体等舆论手段,宣传中小微企业的地位、作用、重要战略意义,广泛宣传从中央到地方鼓励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营造有利于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振企业家搞实业、发展实体经济的信心指数。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经营业绩好、管理能力强、社会贡献大的中小微企业家予以重奖,推荐他们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商联执委,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激发企业家创业、兴业的热情,在全社会营造理解、关心、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企业发展报告 2

  关于对我县物流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物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企业,能够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和企业竞争力,也是促进我县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措施。为此,县委办组织县商务局等单位对我县物流企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

  一、我县物流企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县共有物流企业21家,多数是以进行货运代办、货物联托运、信息配载,业务以整车配送和零担快运相结合。从事大型运输、储存、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物流企业为主,对我县来说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尤其是现代物流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具有一定雏形的物流企业主要有以下几个:

  1、张庄木材。

  张庄乡现有从事木材加工厂家760户,在经营过程中他们除利用本地资源外一般从河北、山东、新乡等地进原木,加工成板皮后销往外地。在进货和销售过程中,都是企业自己组织自己的人力、车辆,实行独自经营。

  2、范县稻米。

  我县有稻米加工企业20余家,各自都是分散经营,去年经过入股整合为6家,并且这6家又经过资金、设备入股的方式成立了一家荣合利稻米加工有限公司,实行统一价格收购,统一向外销售,年产值达到8600多万元。

  3、高码头羽绒。

  高码头乡从事羽绒加工的企业共13家,都是从外地如东北、天津、河北购进原毛,然后加工成半成品销往浙江、上海等地,在购销过程中信息都不能互联,基本上独自经营。

  4、王楼乡华祥物流有限公司。

  占地220亩,受市场价格的影响已基本为半停产状态。投资XX万元的一期工程已全部竣工,共建成大型原油贮油罐两座,可贮原油6000立方米,年运输量达100万吨以上。

  5、白衣柳东货运大市场。

  XX年建成,占地46亩,仓储面积达3000平方米,仓储量7千余吨,主要外运货物有大豆、玉米、小麦、面粉、废旧钢材等,内运货物有化肥、复合肥、煤炭、木材等,辐射台前、南乐、清丰等周边8个县区。该货场年吞吐量3万余吨,营业额达6000万元。

  6、白衣祥云复合肥物资配送中心。

  该中心投资1300万元,占地48.6亩,建成562米的火车专用线一条,高标准仓库4400平方米,可容货物1.2万吨。每月运输量达170个车皮、1万余吨,全年货物吞吐量可达15万吨。

  7、濮城君恒集团——军恒化工有限公司。

  去年开始建设,占地200亩。止目前,已完成投资1000多元,货运仓储面积为XX平方米,可容货物3万余吨。

  二、从调查的情况看,这些具有雏形的物流企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物流企业数量少、规模小。

  调查了解到,我县这20余家从事运输、装卸搬运、储存等物流企业都没有集装箱式运输。全县营运性车辆85%的在个体运输户中,组织化程度低,并且多数是以配货站的形式存在,而多数配货站又以短途运输和简单装卸、仓储为主要经营方式;其中年运输或仓储能力超3000吨的仅4家,无1家资产超5000万元的企业和经营收入超亿元企业。

  2、物流效率低,社会化程度不高。

  目前,我县共计拥有载货车辆10182台,吨位5770吨,这些车辆真正用在物流企业的还不到15%,且隶属不同的系统,有的.是企业内部组成的运输公司,有的是邮政、交通系统,有的是个体私营户。业务以整车配送和零担快运相结合,布局比较分散,资源相对不集中,形不成合力,车辆利用率较低。

  3、运作层次低、成本高。

  我县物流企业主要从事运输、储存等粗放式、单一的经营活动,多数为“车队+货场”,处于电话联系、手工操作、人工装卸的运作阶段,流动独立、单向,不能做到信息共享,现有物流企业和物流设施规模都比较小,基本处于零散、量小、无序状态,真正具备物流活动六大要素(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为一体的企业没有,第三方物流几近空白,层次较低,物流成本较高。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县物流企业虽然得到了发展,但仍属于传统物流阶段,无论是组织结构、运作方式,还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离现代物流的要求及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

  1、对现代物流认识不足。

  从目前状况上讲,我县物流企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多数企业负责人对物流概念模糊,经营观念淡薄,重视程度相对不够,企业对物流的认识仍然局限于运输、仓储和搬运,没有意识到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对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同时,多数企业都有自己的车队、仓库,不愿把物流业务交给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运营。如羽绒业、木材业都是自发的组织购销活动,基本上都不符合现代物流企业的经营特点,只能算是具备现代物流企业的雏形。

  2、物流基础设施和硬件薄弱。

  我县的物流企业运输条件除了公路初具发展雏形外,还没有高速公路,铁路运输设施还不配套,其基础设施和装备的内在质量差,缺乏具有现代物流企业经营等方面的条件,如华祥物流公司、军恒化工有限公司在车辆、场地、仓储等配套设施方面,新技术、新设备应用相对较少,功能单一,运作效率低;物流的硬件技术,如包装、装卸、运输、储运、流通加工等所涉及的各种机械设备、运输工具、场站建设以及服务于物流所必需的网络信息设施,制约了物流功能的发挥和效率的提高。

  3、用于物流流通的货源不足。

  由于基础条件差,总量小,特别是我县工业集中区战略正在实施阶段,没有形成企业集群效应和产品链式延伸,现有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产业优势,市场货源有限,大宗货物少,制约了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

  4、政策性支持欠缺。

  目前我县基本上没有物流企业发展的具体保障措施,现在亟待出台一些相应政策,支持和规范物流业的发展。

  5、物流人才缺乏。

  专业的物流人才在我县还是空白,目前,我县从事物流企业的人员文化水平基本上为初中、高中毕业生,其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中高级物流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我县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瓶颈”。

  三、几点建议

  我县物流企业的发展要通过政策扶持、鼓励、引导等措施整合、改造和提升现有的物流资源,转变为现代物流企业;同时,要求企业有物流效益总成本观念,加强物流成本核算,把物流业务交与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运作,切实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1、加大物流理念的宣传和推广力度。

  采取多种宣传形式,使企业认识到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能有效地帮助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益和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经济运行的技术和效益。通过宣传,争取更多的企业将原材料、成品等的流通从货物自运中剥离出来,交与第三方物流企业,使我县物流企业依托工业企业进、出货物量大中发展壮大,在行业范围内树立起大购大销的现代物流理念。

  2、完善和构建物流企业发展基础设施平台。

  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运输结构,积极引导县内物流企业向工业集中区集聚,推进物流企业的重组、整合,共享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发挥濮台铁路大宗货物中长距离运输、公路中小批量货物中短途运输优势,加快货物综合流转速度,提高货物运输和配载效率。二是引导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建立健全物流信息交换标准体系,整合各企业物流信息资源,实行订单处理一体化、仓储管理职能化、货物跟踪全程化、客户咨询自动化,提升物流企业管理水平。共3页,当前第2页123关于对我县物流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3、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企业。

  一是改变传统运输、仓储、装卸、配送各个环节分割运作的观念,从整体上改造提升传统物流企业,鼓励企业引入现代物流理念,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管理手段,推动传统物流企业转型,尤其是推动有条件的运输、仓储和代理等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二是鼓励拥有自己物流车队的企业剥离业务和资产,借鉴现代物流模式,组建独立运作、独立核算、具有行业特色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同时,通过整合物流资源,采取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和业务整合,发展一批大型化、社会化、专业化物流企业。

  4、强化现代物流企业发展政策和措施。

  一是建立政府引导和宏观调控为主的政策平台,制定扶持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规范产业发展的管理办法。二是建立物流企业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提高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全面提升物流企业的竞争力,使我县的现代物流企业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

  企业发展报告 3

  一、工业企业现状

  xx镇在县管辖期间,曾是一个工业小镇,镇内拥有十多家工业企业,主要以化工、建材、塑业为主,工业经济块头在当时县管辖的三个乡镇中居于首位。划入区管辖之后,工业经济开始萎缩。

  一是经济体量太小,原始资本积累不足,建材业面临国家实行产品强制淘汰,没有跟上经济转型步伐;

  二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因为用工条件较高,加上成本大幅调升,面临用工荒问题,不得不向西部迁移。

  三是交通瓶颈制约了镇的招商引资和项目进入。

  xx镇目前的工业经济在全区五个乡镇(街办)中基本处于末位状态。境内最大的工业企业为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该企业由化工控股,隶属区管辖,固定资产总额近两亿元,占地面积206亩,有职工498人,20xx年完成工业产值3.92亿元,实现税收1676万元,职工年人均工资3.68万元。

  除了化工这个中型企业外,镇内还有小微型民营工业企业四家,他们分别是新明塑业限责任公司,固定资产总额200万元,占地面积4.5亩,有职工40人,20xx年完成工业产值423万元,实现税收8万元,职工年人均工资2.78万元;中源建材厂,固定资产总额300万元,占地面积45亩,有职工35人,20xx年完成工业产值458万元,实现税收7.2万元,职工年人均工资2.57万元;巴人福酱品有限公司,固定资产总额130万元,占地面积6.5亩,有职工12人,20xx年完成工业产值128万元,实现税收3.2万元,职工年人均工资2.87万元;市方银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固定资产总额120万元,占地面积5.2亩,有职工8人,20xx年完成工业产值98万元,实现税收3.5万元,职工年人均工资3.8万元;

  二、工业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1、工业经济发展环境欠优。由于区体制发育不健全,区、乡两级政府在项目决策上缺乏自主权,招商引资工作比较被动。企业办理一切手续都要由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做主,往往一个项目要拖好几年才能落地,有些项目被拖的受不了只好离去。

  2、工业经济发展政策难落实。区政府为加快经济发展曾经制定了一些政策性鼓励措施,但是绝大部分都因无法兑现而成为一纸空文,因为区财力太薄弱,拿出资金来奖励企业发展比较困难。

  3、以往的优势逐步成为颓势。的工业经济本来就先天发育不足,再加上后天的发展不良,所以一直没有形成强有力的支撑。尤其是前些年为了满足GDP的增长需要,引进了一批“三高”企业,随着优势条件丧失和环保压力增大,这些企业现在不仅不能为人民谋福利,反而变成了各级政府的包袱。

  4、党委、政府重视程度减弱。近些年来,随着逐步被纳入市新区建设之后,区乡两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防违控违和配合城市新区建设上来,对全区工业经济如何发展精力投入不够,很多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没能及时得到帮助和解决。

  三、现有企业存在的主要困难

  1、塑编、建材等一批传统企业自身没有能力实现产品转型,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深入企业进行调研,按照国家产业扶持政策给予指导和帮助不够,使企业普遍面临转型升级的难题。

  2、企业面临融资难问题。多数企业资金流转不畅,难以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一是因为市场产能过剩容易造成产品大量积压;二是由于无序竞争,导致赊销后货款难以回收;三是企业办理贷款手续程序复杂、利率高、资金到位不及时。

  3、很多企业存在劳动用工紧缺,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都想找好岗位),另一方面是企业用工荒(普通技能工人缺乏)。

  4、化工公司是一家高耗能、高污染、高危险、高运力的化工企业,处于集镇中心,对镇乃至主城区居民的生存环境负面影响非常大。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20xx年,市政府城市新区发展规划将镇纳入了中央商务区范围,城市功能定位发生根本转变,市政府明确要求镇不再发展工业项目,转为发展商贸楼宇经济和高档住宅。根据城市新区总体规划,现就全区及的工业经济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重视发展工业经济。区委、区政府要高度重视工业经济的谋划与发展,要与城市新区建设统筹安排,关键是要与市政府以及高新区搞好衔接,既要把新引进的高新科技项目安排好,又要设法把拆迁范围内的优质企业安置好,不能让那些过去为经济作出了贡献,将来仍然可以继续作贡献的优质企业没有出路。

  2、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环境。区委、区政府要根据形势发展需要,与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加强沟通,尽全力为工业经济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主要是在市场主体发展上要方便、快捷,对可以进入的.企业项目要开绿灯、不设障。

  3、进一步完善优惠鼓励政策。区政府要尽快修定出台切实可行的支持工业经济发展的优惠鼓励政策,做到取信于人。优惠鼓励政策执行时要一视同仁,对本地企业家和科技人才一样对待。

  4、进一步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区委、区政府对经济管理部门要配置、培养好专业人才,让他们成为懂经济、善管理、能指导的内行,具备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其次还要有为企业服务的热情,经常深入企业调查研究,了解企业诉求,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和指导。

  5、进一步完善企业联系制度。现在的干部都非常忙,因而没有执行好过去制定的企业联系制度,让我们的企业家有了受冷落的感觉,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我们一定要坚持几手抓,让我们的企业家感到在创业很温暖,从而激发他们更高的创业热情。

  6、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发展融资环境。为具有较强生命力的企业提供高效快捷、成本低廉的信贷资金支持。

  7、通过新区建设搬迁补偿方式,有计划地淘汰一批落后企业、转移一批过剩产能、搬出一批“三高”(高耗能、高污染、高危险)企业。

  企业发展报告 4

  20xx年,我市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下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继续保持稳步发展态势,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凸现。现根据XX市统计局企业调查队对129户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最新抽样调查资料汇总整理,将有关情况综合反映如下:

  一、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主要涉及劳动密集型行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作用明显。据抽样调查资料反映,在全市制造业涉及的525个工业行业小类中,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已涉及了77个,占14.7%。从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行业分布来看,主要涉及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其中,各种设备制造业占19.4%,纺织业占11.6%,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化工制造业均占7.8%,食品加工业、塑料制品业和通讯设备、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均占6.2%,金属制品制造业占5.4%,服装鞋帽业、家具制造业、印刷等其他行业共占34.1%。由于这些行业需要吸收大批劳动力,对缓解日益上升的就业压力作用较为明显。调查数据显示,20xx年全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期末从业人数比上年增长14.3%。

  2、整体实力进一步得到增强,企业微观经济运行健康稳定。20xx年,受能源供应紧张、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曾经一度面临较大的风险,但随着政府调控措施的及时到位,外部环境逐步好转,规模以下工业总体继续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整体实力不断得到增强。抽样调查资料表明,全市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22.1%,产品销售收入增长23.0%。尤其是规模以下工业作为民营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其作用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目前,我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已占到95%以上。随着规模以下工业发展速度的逐年提高,企业的规模和效益也随之上升,其中,户均工业总产值达168.7万元,比上年增长21.5%;户均资产达232.7万元,比上年增长 3.6%;户均固定资产原价达125万元,比上年增长6.1%;产品产销率达95.3%,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调查还表明,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中,有 6.2%的企业销售状况很好,比上年增加1.2个百分点,只有5.4%的企业销售情况较差,比上年减少2.6个百分点;企业反映“市场开拓能力不够”的比重比上年下降5.4个百分点,认为产品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下跌的比重比上年下降6.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3、内部管理进一步趋向规范,企业效益水平得到大幅提升。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也逐步意识到管理的`重要性,大多建立了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配备有专门管理人员。随着内部管理的健全规范,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规模以下企业的生产效率明显上升。调查数据显示,我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全年人均创造产值11.5万元,比上年增长7.5%;人均上交税金0.9万元,比上年增长28.6%;人均实现营业利润0.8万元,比上年增长33.3%。由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广大企业主对未来发展前景也普遍看好。在被访企业中,有93%的企业对未来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比上年上升3.9个百分点,其中,预测企业未来发展“非常好”的占5.4%,“较好”的占34.1%,“一般”的占53.5%,分别比上年上升4.6、4.1和12.4个百分点;只有 1.6%的企业认为未来发展前景“较差”,还有5.4%的企业难以对前景作出判断,两者比例分别比上年下降2.3和1.6个百分点。

  4、社会保障意识进一步增强,企业职工参保水平稳步提高。相对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稳定性较差,从业人员流动性较大。由于这一特点,以往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在用工问题上比较简单和草率,导致不为员工办社会保险等现象较为普遍。但是,随着我市社保扩面力度的不断加大,这一现象得到有效改观,企业的社会保障意识有所增强。调查表明,在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中,仅有17.1%的企业未为员工办理任何社会保险,比例比上年下降10.8个百分点。在已参保的企业中,企业从业人员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31.5%、30.0%和15.8%,分别比上年上升7.8、15.7和10.8个百分点;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20.0%和9.8%,均比上年上升5.4个百分点。

  5、外部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企业认同程度不断得到提升。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把扶持民营、个私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切实落实到位,职能部门机关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办事效率有所提高,同时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快速推进,这些都为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力地促进了规模以下企业的快速成长。在本次调查中,被访的129个企业普遍对我市的发展环境表示满意,其中认为企业发展外部环境“很好”的占3.9%,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认为 “较好”的占24%,“一般”的68.2%,比上年上升8.5个百分点;回答“较差”的只占3.9%,比上年下降7个百分点。

  二、我市规模以下工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1、产业层次比较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调查表明,我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涉及的行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装备水平差,初级产品加工比重大,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低,附加值不高,容易引起行业内部过度恶性竞争。在本次被调查的企业中,当问及影响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有70.5%的企业反映存在“行业内部过度竞争”,比上年上升2.5个百分点。

  2、资信评级参与度低,企业融资难度较大。虽然我市规模以下企业信用观念逐年有所增强,但总体上参与信用等级评定的企业比例仍比较低。调查表明,我市还有79.8%的规模以下企业未参与资信评级。由于规模以下企业不重视资信评级,客观上也造成了企业的融资困难。在被调查企业中,有79.8%的企业需要从银行贷款,在这些企业中,均未能享受省财政设立的扶持民营经济专项资金补贴或贴息贷款;同时,有 22.3%的企业感到从银行贷款“十分困难”,有31.1%的企业感到“较困难”,有39.8%的企业感到“一般”,仅有6.8%的企业感到“较容易”。在谈及融资难的原因时,有52.8%的企业选择了“难以获得第三方担保”,居第一位;有44.9%的企业选择了“手续烦琐,效率太低”,居第二位;有39.3%的企业选择了“缺乏必要的人际关系或特殊关系人”,居第三位;有38.2%的企业选择了“资信等级不够”,居第四位。

  三、对提高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思考

  从我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整体发展情况看,仍需要进一步提高综合竞争力。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规模以下企业有发展壮大的愿望,也期望政府和各级部门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1、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我市规模以下工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因此,可以依托各地的传统产业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带动规模以下工业的发展。同时,继续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以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小企业进入园区,为他们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引导他们走向企业集群之路,朝着大产业链方向发展。

  2、进一步加强信息服务。

  调查表明,我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中能将电脑用于网上营销的仅占26.4%,这一比例虽然比上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但企业的信息渠道还是比较窄,因此,有38%的被访企业期望政府部门能够利用信息资源优势,为广大小企业提供信息服务。

  3、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融资困难是制约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93%的规模以下企业资金来自“自有资金”。由此可见,规模以下企业的资金来源相对较窄。调查数据显示,小企业对拓宽融资渠道的期望很高,有30.2%的企业期望政府部门为其“增加融资渠道”,比例比上年上升6.2个百分点。因此,政府及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制定灵活多样的贷款制度,积极发挥财税政策的扶持作用,完善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建立相应的信用贷款专项资金及风险偿贷机制,切实解决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融资难问题。

  企业发展报告 5

  去年底,南京市乡镇企业局局领导带领8个处室负责人赴浙江省温州市、台州市和杭州市参观学习乡镇企业发展情况和经验。通过参观、交流,我们看到了浙江三市在发展乡镇企业方面的新进展,也看到了我市乡镇企业在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差距,进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增强了加快发展的信心。

  浙江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在我们参观学习的三个市中,杭州与南京同属一类,都是省会城市,而温州、台州的发展自然条件要比南京差得多,国家对他们的投资很少,两市人均耕地也只有03亩左右,原来的经济基础非常薄弱。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和台州市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在全国率先形成了以民营企业、市场机制为主要特征的经济格局,他们的经济发展被誉为"温州模式""浙南模式"。20xx年,温州乡镇企业有719万个,从业人数946万人,实现总产值1245亿元,其中工业121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7%,实现出口交货值135亿元,上交税收403亿元,占全市财政税收的55%,全市组建乡镇企业集团120家,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企业700家。台州市全市国内生产总值675亿元,财政总收入532亿元,综合实力在全省中上水平,形成了机械电气、医药化工、塑料模具、电力能源、食品加工、工艺美术、服装鞋帽等在国内具有一定竞争力的行业体系和工业生产基地。杭州市乡镇企业实现产值1815亿元,其中工业1618亿元,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64%,实现出口交货值230亿元,实现利润615亿元,上交税收52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364%,安置农村劳动力1137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46%。

  从我们参观、学习和交流中,明显感受到浙江这三个市乡镇企业的发展具有三个鲜明特点。

  一是以私营个体经济为主体。这三市最显着的特点就是"三民经济":企业产权以民有为主体,经营方式以民营为主要形式,社会各项事业以民办为主要力量。特别是温州和台州私营个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台州市各类企业95%以上产权为民有,20xx年,该市产值500万元以上的民营工业企业有1820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54家,形成了以面广量大的私营个体企业为基础,以机制灵活的股份合作制为中坚,以规范化的股份制企业为龙头骨干的企业组织结构。私营个体经济占台州工业经济总量的90%以上,成为台州经济的主体。温州市私营个体经济在全市所占比重,国内生产总值占85%、工业产值占97%、社会零售总额占90%、固定资产投资占65%。杭州市私营个体经济也占全市乡镇企业65%以上。目前,私营个体经济呈现出集团化、区域化、集约化的新趋势,显示出充满生气的发展活力。

  二是以块状经济发达为特色。这三市乡镇企业发达还有一个明显特征,就是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把分散的小企业连接起来,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块状经济。温州乐清市的柳市镇成为目前全国最大的低压电器生产集散基地,年销售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正泰集团、德力西集团、天正集团均有自己的生产性园区,永嘉报喜鸟集团、红蜻蜓集团、奥康集团的工业园区也非常成气候。台州市也有一大批专业村、专业镇,如温岭市大溪镇和山水镇的水泵,临海市东塍银的节日灯,路桥区上倪村的室内拖鞋等,目前仅路桥区专业村就达53个。崛起了一大批大中型骨干企业,年销售上亿元的企业20多家,其中吉利集团的产值达20多亿元,产生了"飞跃"缝纫机、"星星"冷柜、"苏泊尔"压力锅等一批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产品。杭州桐庐的风水镇形成了从笔杆到笔芯、笔套、成笔分工合作专业化生产制笔特色块状经济,笔的生产量占全国同类产品市场的三分之一。杭州市已经形成了以袜业、五金、珍珠、衬衫等十大块状经济。

  三是以政府优质服务为保证。乡镇企业所以能保持快速发展,政府的明智是一个重要原因。在温州企业的成长过程中,温州政府的管理职能逐渐从计划经济下的"无所不包"转变为现在的"有所为有所不为",或者是有些专家所认为的"无为而治"。1982年5月,上级工作组进驻温州柳市镇,将经营低压电器的所谓"八大王"作为制假分子进行打击,然而同年10月,温州市委、市政府召开表彰个体经济重点户、专业户大会。1984年,在弄清真实情况的前提下,温州市宣布"八大王"是发展商品经济和搞活流通的能人,并依法对"八大王"作出无罪释放,予以平反。1987年11月7日,温州市颁布了《关于农村股份合作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提出股份合作制是"一种新型的合作经济组织"。1993年是温州股份合作制发展的鼎盛时期,企业总数达到36887家。1994年,温州市进一步明确将两个以上的投资者组建的企业纳入"股份合作"的范畴,并将其视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组成部分",而这一点直到1999年才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这种地方政府对非国有经济的确认,是促进温州经济发展的一种政治财富,也是使其在全国地级市的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

  浙江乡镇企业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启示一:一切从实际出发,敢闯敢冒,大胆创新。温州、台州区位条件差,发展经济受种种因素制约,两市农民从民间"打硬股"得到启示,创办了既不同于集体经济又不同于个体经济的新型组织形式--股份合作制,从此使乡镇企业走上蓬勃发展之路。到1993年,温州股份合作制企业达到36887家,其中工业企业27771家,实现产值193亿元,占当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62%。台州"打硬股"形式孕育于70年代,发展在80年代,提高在90年代,到1990年底,股份合作制企业实现产值占乡镇企业的三分之二,全市经济中三分天下有其一。

  启示二: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80年代台州群众创造了股份合作制这种经济组织形式时,当时社会各方面有不同的议论,《浙江日报》为此展开专门讲座。台州各级党委、政府不争论、不张扬,把股份合作制作为集体经济对待,为股份合作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保证其健康快速发展。温州人在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第一个实行金融利率改革,第一个制定私营企业条例,第一个实行国有土地有偿转让等等。

  启示三:用活民间资本,立足自身创大业。温州乡镇企业发展是由个体、私营起步,通过自身的资金积累,采取"滚雪球"式逐步发展起来的,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不但利用社会资金,兴办了大量企业,而且建成了高等级公路、机场、铁路、大桥、体育馆等基础设施,这次我们一路上看到的温、台高等级公路,绝大多数都是靠民间资本筹建的。台州泰隆城市信用社是一家股份制金融机构,成立于1993年,目前资产超过10亿元,自有资金超亿元,发展速度居浙江省第一。台州市开发区商业街总投资32亿元,政府没有一分钱投入,全部靠民资,在运作过程中,政府通过土地使用权转让反而净赚3000万元。

  启示四: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和新品开发。一度时期,温州曾是假冒伪劣的代名词。1987年8月8日,是温州鞋业界为之蒙羞的日子,这一天,在杭州武林广场等地,温州的5000余双劣质皮鞋被当众销毁。为扭转被动局面,1994年,温州市政府制订了《温州市质量立市实施细则》,这是全国第一个由政府制定的质量立市法规。1998年,温州成立了我国鞋业界第一个行业协会--温州市鹿城区鞋业协会。由于狠抓产品质量,注重新产品开发,几年来,温州涌现出皮鞋、服装、低压电器、磁力泵、打火机、塑料制品等一批在全国闻名的名牌产品。台州的"飞跃"牌缝纫机、"钱江"牌摩托车、"吉利"牌汽车,杭州的"奥的斯"电梯、"钱潮"牌万向节、爱迪集团的包装产品等在国内保持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启示五:不断完善产权制度改革。现在,温州乡镇企业逐渐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建立了法人治理机构,并且向"公开性、透明度、规范化"迈进;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许多老板把自己的经营权交给从全国各地聘请来的能人,正泰集团的老总南存辉率先打破家族化管理,聘请外人担任总经理,他个人的股份从100%的绝对控股到今天的30%,他把自己的利让出来,奖励给对企业发展有贡献的人,也促进了企业的不断壮大,20xx年实现销售40亿元,位于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第7位。近几年来,温州市有40多家乡镇企业获省级管理示范企业,正泰集团、长城集团等5家企业被列为农业部全国乡镇企业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人本集团1997年被评为全国企业创新奖。

  加快我市乡镇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浙江温台杭乡镇企业的快速崛起给我们很大启示,我们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取人之长,充分发挥南京自身优势,才能不断缩小差距,推动我市乡镇企业快速发展。

  一是以乡镇企业园区为载体,快速提升乡镇企业总量。20xx年,我市乡镇企业实现产值787亿元,其中工业659亿元,杭州1815亿元,是我市的23倍,其中工业1618亿元,是我市乡镇工业的245倍。要缩小与杭州的差距,必须加快乡镇企业园区建设,实现乡镇企业的跨越式发展。重点乡镇企业园区、重点乡镇和重点乡镇企业每年的发展速度要保持在30%以上,这样才能加快缩小与杭州的差距。

  二是放手发展私营个体经济。20xx年温台私营个体经济已占乡镇企业的90%以上,杭州也占到65%左右,而我市在50%左右。我们要进一步按照"放心、放胆、放开、放宽、放活"的方针,转变观念,真正打破所有制形式限制,创造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促进私营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提高乡镇企业外向度。外向度不高是我市乡镇企业不大不强的又一重要原因。20xx年,我市出口交货值为66亿元,仅为杭州的28%。要赶超杭州,我们要充分发挥南京城市大、高校集中、科研院所多、大企业多的优势,抓住入世新一轮大发展契机,研究招商引资的新思路和突破性措施,充分利用园区这一载体,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快速增强乡镇企业外向度。

  企业发展报告 6

  根据学校课程的需要本人于年11月27日前往苏州银通机电技术有限公司进行了半天的专项调研,为本次课程题目提供一份答案。

  在这半天的时间我参观了主营工频轴流风机、工频离心风机、永磁低速同步电机及齿轮减速电机的苏州银通机电技术有限公司,亲身感受了现代企业清洁环保生产的实际现状与严格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同时进一步了解了当今机电发展的规模、速度、现状以及产业的发展方向。在调研的同时我询问了相关企业的主管行政人员,就就机械企业发展现状、人才需求量、各岗位需求情况和材料工程技术机电工程专业工作岗位群的组成结构,各工作岗位的主要任务及完成该任务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进行了交流,现总结归纳如下:

  1、通过本次调研

  在当今的形式下,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从岗位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岗位实际工作性质和工作任务,深化教学内容,培养具有实际操作技能、满足企业需求、深受企业欢迎的毕业生。

  2、通过本次调研

  中国机电通过多年的发展,不仅在数量和规模上有了较大的发展,更是在技术上精益求精,从原来的普通的单作标机床发展到现在的多坐标,智能,带刀库, 的复合机床。同时生产机械的机械设备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并且有了很大突破,使设备工作过程真正能符合和满足工艺发展需要。

  3、通过本次调研

  知道了它的发展趋势可以归结为“四个化”:柔性化、灵捷化、智能化、信息化。即使工艺装备与工艺路线能适用于生产各种产品的需要,能适用于迅速更换工艺、更换产品的需要,使其与环境协调的柔性,使生产推向市场的时间最短且使得企业生产制造灵活多变的`灵捷化,还有使制造过程物耗,人耗大大降低,高自动化生产,追求人的智能于机器只能高度结合的智能化以及主要使信息借助于物质和能量的力量生产出价值的信息化。

  4、通过本次调研

  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应当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问题的能力,缩短学生掌握的能力与企业需求差距。

  5、通过本次调研和交流

  苏州银通机电人的那种在危机面前敢于自信、勇于创新、不断发展的拼搏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国家的机电类产品将会成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产品之一。

  企业发展报告 7

  按照自治区党委要求,围绕私营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这一课题,我厅抽调专门人员组成调研组,利用近两个月的时间,深入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等私营经济发展较快的盟市,通过实地考察、组织企业家座谈和委托盟市外经贸主管部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等多种形式,认真调查了各地私营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现状、采取的措施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措施和建议。

  我区外向型私营企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区个体私营经济从无到有,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党的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重要论述以后,自治区党委、政府及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内党发[20xx]1号),个体私营企业获得了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空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从1999年1月,国家外经贸部颁布《关于赋予私营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自营进出口权的暂行规定》至今,私营企业积极进军外经贸领域,成为我区对外开放和外经贸发展的新增长点,在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截止20xx年底,我区私营企业达34706户;注册资金277.93亿元,从业人员420570人;其中企业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有561 户;20xx年全区私营企业实现总产值89.73亿元;入库税金3.7亿元。全区私营企业中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的有608家(其中288家为边贸企业),占全区私营企业总数的1.75%;从业人员42731人;注册资金24.2亿元;20xx年进出口额10.6亿美元,占同期全区进出口总额的42.9%,其中进出口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117家,进出口额在500万美元以上的40家。

  我区私营企业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私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制环境进一步改善。

  近年来,我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法制环境明显得到改善,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十五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论述写入了国家根本大法。20xx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颁布实施。国务院和有关部委按照wto规则,从转变职能、强化服务的实际出发,相继清理了有关政策、法规,大幅度削减政府审批项目。自治区党委、政府从战略的高度出发,把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由党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领导小组,设立了办事机构;继在1995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决定》之后,1998年又出台了《关于鼓励、扶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加快发展的通知》;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20xx年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意见》。自治区各部门、各盟市也陆续出台了一些扶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鼓励措施。这一系列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和改革措施的落实,极大地改善了私营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我区外向型个体私营企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外向型私营企业在进出口配额、出口退税、经贸洽谈活动、参展摊位的分配上享受着与国有外贸企业同等待遇,并且同样获得国家、自治区扶持外贸发展各项资金的支持。到20xx年底,我区外向型私营企业获得西部外经贸发展资金支持的企业39家,支持金额2365万元,占全区可使用额度的30%;获得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支持的企业共134家,支持金额910万元,占全区可使用额度的40%。

  (二)企业数量增加,实力增强。

  1998年以前,我区从事外经贸个体私营企业为零。从1998年为第一家个体私营企业取得进出口经营权后,个体私营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步伐大大加快,1998-20xx年五年间共有414家私营企业获得了进出口经营权,年均递增23.3%。在私营进出口企业大量增加的同时,私营外贸企业的实力明显增强。20xx年进出口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21家,进出口总额4.98亿元,占全区进出口总额的20%。

  (三)外贸进出口额快速增长

  近年来,我区私营企业外向型经济总量明显增长、规模有所扩大、实力不断增强。许多私营企业通过努力增加资本投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积极拓展国际市场,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xx年私营企业完成进出口额8.35亿美元,占全区进出口额的31.9%;20xx年完成8.6亿美元,占全区进出口额的 42.3%;20xx年完成10.6亿美元,占全区进出口额的42.9%;3年出口额年均递增13.4%,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势头。

  (四)生产经营领域不断拓宽

  随着私营经济的日益扩大,企业经营领域明显拓宽,产业分布渐趋合理。目前,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私营企业中,从事第一产业的8家,占1.3%;从事第二产业的232家,占38.2%;从事第三产业的368家,占60.5%。国家放宽进入外贸领域的所有制性质限制后,流通性私营企业比重有所扩大,改变了以往外经贸领域私营企业主要为生产性企业的单一格局。一些盟市还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外向型私营经济规模,在鄂尔多斯、乌海、包头地区的硅铁生产企业较为集中,目前生产能力已达到95万吨,占国内硅铁生产总量的19%。因近年国际市场硅铁价格上涨较快,利润较高,新三维、鄂尔多斯等都在扩大生产规模或开工建设新的硅铁生产项目,这些项目建成投产后,规模扩张效应将进一步显现,有利于增强国际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际市场硅铁的价格走向。此外,呼伦贝尔、满洲里一带的对俄森林采伐和蔬菜出口;通辽、赤峰的杂粮杂豆出口;包头的稀土;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巴盟的绒毛及其制品出口等也均形成了一定规模,已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五)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0xx年,XX市私营企业进出口额9.96亿美元,实现税收6800万元,占当地财政收入的21.3%,外贸依存度为491%;XX市私营企业进出口额1.66亿美元,入库税金3034万元,占当地财政收入的26.9%,外贸依存度为895.8%;XX市XX旗私营企业进出口额 3280万美元,入库税金2100万元,占当地财政收入的19%,外贸依存度为165%。全区私营企业通过购买、兼并、参股、租赁等形式积极参与国企改革,在吸纳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和促进社会服务业发展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个体私营经济为XX市、XX市边境口岸城市发展经济树立了成功的典范,而XX旗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无疑会给我们更大的启迪。

  (六)在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我区外向型私营企业在扩大对外贸易的同时,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截止20xx年底,我区境外投资项目11个,占全区境外投资项目的33.3%,投资额336.3万美元,占全区境外投资额10.6%。鹿王集团分别在蒙古、马达加斯加、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设立公司5个,投资额累计1543万美元。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分别在马达加斯加、蒙古、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设立公司7个,投资额累计196万美元。

  企业发展报告 8

  为了解辖内银行业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政策的情况,全面掌握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现状,日前,银监分局组织对县银行业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情况表明,近年来辖内银行业支持小微企业力度不断加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小微企业贷款需求与满足率依然存在较大矛盾,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比较突出,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仍需要多方给力。

  一、基本情况

  县是个传统农业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近年来,县实行大开放战略,工业经济发展迅速。xx年底,全县共有私营企业20xx家,其中小微企业1918家,占全部企业的93.4%,它们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吸纳了大部分人员就业。各银行业机构对小微企业给予了大力支持,但因其实力普遍较弱,难以满足银行放贷条件,信贷资金满足率仅六成左右。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县内小微企业资金缺口达5.6亿元。对工业园近40家中小企业进行调查显示,7000多万元资金需求未得到满足,融资难问题极大地制约了企业发展步伐。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随着机构改革的逐步到位,县银行业信贷业务得到恢复和快速发展,小企业贷款规模也得到迅速扩大。xx年末全县银行业发放小微企业贷款83901万元,比年初增加24403万元,增长41.01%,高于全部贷款增速31.35个百分点。比如工行县支行xx年共发放7户小微企业余额1626万元,xx年发放10户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728万元,xx年发放17户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1653万元,增速非常之快,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

  (二)、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审批手续不断优化。根据小微企业贷款特点,县银行业优化信贷审批手续,开辟了审批绿色通道。如工行县支行推出了评级、授信、抵押、贷款四合一流程,有效提高审批时效;农行支行推出一条以县域规模化融资和中小企业服务为基础,以农户为重点,以惠农卡为载体,具有农行特色的服务“三农”新模式。

  (三)、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产品不断创新。为满足小微企业贷款需求,县银行业机构不断创新信贷产品,推出了保理业务、商品融资、网贷通、银行承兑汇票、国内国际信用证等信贷新品,为企业现场量身定做信贷产品,较大程度满足小微企业的多元化信贷需求。工行新产品“网贷通”允许企业在授信额度和有效期内,通过网络办理贷款业务,随借随还,加快了企业资金周转,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受到企业青睐。农行简式快速贷款也为企业提供了方便的融资渠道。

  (四)、银行对小微企业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多年来县银行业不断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协作,通过召开银企座谈会等方式,了解企业信贷需求,有针对性的做好企业服务,推出限时服务承诺,不断提高信贷服务质量。工行实行“白+黑、5+2”的工作模式,白天上门收集资料、晚上审核并组织材料上报,做到一次性收集、一次性完善、一次性签字盖章,加快信贷审批速度,深受企业的好评;农发行对信贷企业实行“一对一”贴心服务,金农米业集团就是其从小一手扶植发展的。该集团xx年5月份改制成股份制企业以来,在农发行的悉心支持下迅速发展壮大,现已形成以大米加工为主业,进行谷壳发电、生产大米蛋白等多种高附加值产品的集团化企业,先后获得“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全国粮食加工五十强”等称号。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小微企业管理欠规范、财务体系不完善。小微企业多以家族式经营为主,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主要从事传统行业,经营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抗风险能力较弱。在财务管理上,小微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多数企业聘用兼职会计人员,财务人员素质低下,财务管理混乱,经营者只重视税收与利润,不重视财务报表,货款回笼与货款支付通过多个个人账户进出,同时个人账户间互相转入转出,银行难于通过报表与银行账户流水合理判断企业的经营状况,个别企业甚至编制多套报表应付工商、税务、银行等不同部门的管理和检查,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不敢轻易与小微企业发生信贷关系。

  (二)、小微企业抵质押物不足、融资成本较高。近年来银行发放的小微企业贷款主要是抵物质贷款,实力较强企业主要以设备、厂房和土地作抵押,主要有两个方面问题:

  一方面是评估成本高。房屋抵押由县房地产主管部门指定的评估公司办理评估,才能予以登记,土地抵押需到办理评估登记,这种没有竞争的评估市场无疑增加企业的融资成本。

  另一方面抵押物的抵押率整体偏低。目前房产抵押率一般为60%,土地抵押率为50%,机器设备抵押率更低:专用设备在10%,通用设备在20%至30%,有的银行对设备不进行抵押贷款。多数小微企业可用于抵押担保的有效资产较少,经营效益较好的`企业可以通过担保公司担保,企业如果通过担保公司获得银行贷款支持,尽管省去了资产抵押评估费用,但担保公司需按企业担保贷款金额的1‰至1.5‰收取担保费,同时要求企业至少按贷款金额的10%缴纳担保基金,有的还要求企业办理财产保险和借款人意外身故残疾险等相关保险,较高融资成本限制了贷款的发放。

  (三)、银行业经营机制不够合理,小微企业信贷门槛高。

  一是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引发“惜贷”、“惧贷”现象。金融体制改革后,各家银行加强了风险管理,不同程度实行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而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较大,导致基层银行机构产生“惜贷”、“惧贷”的心理,宁愿将大量资金上存或购买债券,也不愿对小微企业放贷,造成小微企业贷款投放严重不足。

  二是贷款审批权限上收,审批时间长。由于实行信贷规模管理,在信贷规模趋紧情况下,各银行一般采取保大压小做法,对小微企业设置较高的门槛,上收了贷款审批权限,决策链过长,手续繁琐。比如农发行小微企业贷款审批时间一般在30天左右,难以适应小微企业贷款期限短、频率高、用款急的需求。

  (四)、社会信用环境欠佳,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积极性差。

  一是信用环境不够好。目前没有完备银企信息共享平台,银行很难获取企业的真实信息,对失信企业没有联合惩戒机制,政府部门对打击逃废债行为存在执行不力现象,银行胜诉债权案件执行难问题普遍存在。

  二是部分融资性担保公司缺乏有效管理,存在违规经营行为,对小微企业融资业务的正常开展造成较大负面影响。

  三是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风险、责任与收益不对等,影响了银行业支持小微企业的积极性。

  四、对策建议

  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需要政府、监管部门、银行、小微企业四方给力,共同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一)、政府部门发挥主导作用,积极优化社会信用环境。

  一是加强信用环境建设。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切实维护金融债权,积极搭建银企信息交流平台,通过企业信用等级的评定和管理办法、建立有效约束和动态管理机制、完善征信系统建设、健全对失信企业的联合惩处机制等,不断优化社会信用环境,培育良好的信用体系。

  二是完善担保机制建设。清理不规范经营的担保机构,根据需要建立和壮大政府出资或控股的担保机构,扶持担保机构增加注册资金,不断提升担保能力,为信贷客户提供有力、有效担保。

  三是切实完善财政扶持政策,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对于金融机构在小微企业融资上的损失,由基金进行一定比例的风险补偿,并确定具体补偿标准。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财税支持小微企业的优惠政策措施,进一步清理取消和减免涉企收费。

  (二)、监管部门发挥引导作用,督促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一是对小微企业、涉农企业的信贷规模单列。监管部门应执行单列信贷规模的政策要求,对于小微企业、涉农企业的信贷支持,不将其纳入银行信贷规模控制的范围,以鼓励银行大力发展此类业务

  二是适度提高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容忍度。根据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成本和核销等情况,对小微企业贷款金额大、占比高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容忍度等指标实行差异化监管考核,并明确容忍度的具体范围。

  三是落实目标考核制度。督导银行业完善贷款问责制,对发放的小微企业贷款,只要授信部门和工作人员勤勉尽职的,不搞终身追究制,对授信部门和授信工作人员不尽职履责应进行严格问责。将银行落实“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平均水平,增量高于上年同期水平”的目标完成情况作为评选“良好银行”和“优秀高管人员”的重要依据。

  (三)、银行机构发挥主体作用,加强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一是做好市场调查。根据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产品市场前景、财务状况等指标,结合银行信贷政策和信贷产品特点,分类排队,建立扶持客户信息名单库,有针对性地开拓小微企业信贷市场。

  二是适当放宽信贷审批权限。根据小微企业贷款急、频、小的特点,对部分审批权限作进一步的调整,缩短审批期限,提高审批效率。

  三是创新信贷产品。积极探索开发适应小微企业发展信贷产品,不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四)、小微企业做好基础工作,积极创造信贷支持条件。小微企业作为需要融资的主体,在畅通融资渠道方面同样需要有所作为:

  一是找准市场定位,要通过各种方式的运作,真正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竞争需要的经营机制,开拓市场前景广、发展效益好的项目,完善企业制度,实现公司治理结构合理化,强化自身管理能力。

  二是加强财务管理,定期向银行提供全面准确的会计信息,增加信息透明度,建立互相信赖的银企关系,争取银行业机构支持。

  三是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实行多向融资。小企业在银行信贷支持无法满足资金需求的情况下,多了解融资信息,积极争取外部融资支持,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自身的良好发展。

  企业发展报告 9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xx市中小企业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中一支生力军。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xx市农村信用社,如何进一步发挥自身的特色与优势,改善全市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促进县域经济繁荣发展,成为当前农村信用社经营过程中必须认真思考并加以解决的问题。下面我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有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指正。

  一、xx市农村信用社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效应。

  近年来,全市农村信用社不断创新服务手段,畅通结算渠道,积极引入了风险担保机制和信用评级体系,与有实力的正规担保公司合作,向经营效益良好、发展潜力巨大的中小企业投放足额信贷资金,大大缓解了全市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状况。截至20xx年7月末,共为5206户中小企业提供贷款551272万元,占贷款总额的45.36%,占到全市注册登记企业法人单位6279个的82.9%。我们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一是探索多方支持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和资金需求渠道,构建了银、政、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近年来,农村信用社转变经营理念,积极探索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途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服务方式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为加大对涉农龙头企业的支持,今年以来,由xx市中小企业协会牵头,召开了中小企业银企对接会,在签约仪式上全市7家信用联社分别与介休市维群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太谷县开心园食业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10个能够充分带动当地农民增收的农产品加工项目,达成了总额合计约4000万元的合作协议。xx区联社与区政府联合组织召开了政银企座谈会,现场向山西神龙能源焦化有限责任公司、xx长兴焦化有限公司、xx金利恒物资有限公司等82家中小企业综合授信3亿元。

  其二,从以自我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截止7月末全市农村信用社共向673个优质企业提供了融资和金融服务。在为企业信用评级结构升级,创新产品,增收创效提供金融支持的同时,为2.3万农民提供就业岗位,增收611余元,有效拉动了农民的增收致富。

  其三,由传统服务向现代化服务转变。各联社在创新服务方式上更加注重支农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从创新产品上,从便民、利民、惠民的角度出发,为农民提供“金融套餐”,推出了惠农通、商流通、展业通三大系列、十八种信贷支农产品,为三农解难事、办实事,使服务产品更具科学性、便捷性、实惠性,帮助企业有效解决生产经营中存在的资金困难。在支付结算上实现了全辖区通存通兑、大小额支付系统直接与人民银行对接,解决了中小企业结算难的问题。二是实施“有保有压”的信贷投放战略,引导和培植了新型涉农龙头企业发展,扩大了贷款营销。在今年宏观调控政策的指导下,对一些“公司+农户+基地”战略型、规模型的企业进行了重点扶持,有力地带动了周边“三农“的经济发展。如榆社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昔阳大寨农业开发公司、平遥县龙海实业公司、介休市山西路鑫煤气化公司。由于认真贯彻国家“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有效地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但由于体制、机制、管理、人员素质等方面的问题,也影响着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影响农村信用社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从农村信用社方面看:

  一是农村信用社的信贷决策机制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农村信用社虽然具有点多面广和对中小企业比较熟悉的优势,但市场定位在服务"三农",按现行政策规定,原则上70%以上的贷款用于农户贷款,自20xx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紧缩银根政策,对某些行业提高了企业自有资本金比例,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门槛相应提高。二是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定价机制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20xx年1月1日起,扩大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浮幅度后,农村信用社普遍提高了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上浮幅度,由于利率上浮的影响加投资环境不畅等原因,抑制了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三是贷款责任人追究机制,影响信贷人员的积极性。目前农村信用社普遍实行的对不良贷款,特别是新增不良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信贷人员终身责任制、信贷人员薪酬与不良贷款比例挂钩的制度,使信贷人员陷入"三难一怕",即收贷难、收息难、资产保全难、怕失去工作的境地。为回避风险,在信贷决策时刻意突出风险控制目标,力求"万无一失",对经营状况不是很好的中小企业拒贷情况尤为突出。四是现行抵押担保办法限制了中小企业贷款需要。《担保法》出台以后,企业寻找担保单位比较困难,具有担保能力的中小企业较少,且现在大多数有担保能力的企业并不愿意对外提供担保,这就使企业很难提供有效的贷款担保。同时,由于目前拍卖市场等配套设施不完善,抵押物处理费用大、手续繁多,变现难,有些企业厂址设在乡(镇)、村,厂房、设备等抵押物变现价值低,一旦贷款出现问题,农村信用社收回资金就有困难。

  (二)从中小企业方面来看:

  一是管理模式落后,经营管理水平较差。近些年来,大部分中小企业经过改制与产权重组,经济效益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没有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在管理上仍带有浓厚的"家族式"管理模式,缺乏明确的经营目标,经营上存在较强的随意性,多数经营者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管理水平较差,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二是企业规模偏小,产品技术含量偏低,竞争力较弱。中小企业多数处于发展的初期,企业规模小,缺乏充足的资本积累,没有足够资金购买先进生产设备。大多是利用本地的自然环境和劳动力资源来进行一些简单的、低附加值的加工制作,经营粗放,设备和工艺落后,产品结构表现为资源性粗加工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趋同产品多、优特产品少,低档产品多、高科技产品少的"三多三少",缺少真正有发展潜力的名、优、特产品,发展潜力有限。三是信用意识淡薄,财务状况不够透明,银企信息不对称。很多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制度不健全,存在多本帐簿、多头开户现象,报表数据失真,导致中小企业在寻求信贷支持时,银行会因信息不对称,难以掌握其真实的经营状况及不能准确判断其信用程度,从而逆向做出选择,使中小企业贷款难度增大。而中小企业为了能得到银行的支持,往往又千方百计地隐瞒与己不利的各种信息。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形成了银行信贷供给缺乏符合条件的需求者,中小企业贷款需求缺乏供给者,贷款供求错位,中小企业自然陷入了贷款难的境地。

  (三)从社会中介服务方面来看:

  一是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不健全。我市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已成立的担保机构分布较松散,且担保基金小、担保能力弱。担保公司门槛和收费偏高,大大增加了企业融资成本。

  二是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不完善。目前,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机构不多,并存在部门垄断。如企业财产抵押,抵押物评估环节多、手续繁、收费高,有的重复评估登记、重复交费,加重了企业负担。

  三是征信体系建设滞后。人民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只有借款企业的信贷信息,尚未涉及个人信用及未办理信贷业务的企业。工商、公安、司法、海关等部门各自掌握了部分企业、个人其他方面的资信情况,且部门间未实现信息共享。农村信用社难以获得企业的综合信用情况,难以对企业、个人作出全面的资信评估,对企业前景难以把握,再加上社会信用环境不佳,债权保护制度不完善,政府部门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重大轻小、重管理轻服务监督等问题,这些都制约着信用社向中小企业投资。

  三、扶持全市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在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原则,从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三各方面全面部署了新形势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对中小企业实施全方位金融服务,力求实现五个突破。

  一是搭建起中小企业贷款运作平台,在信贷运行机制上实现新突破。按照省联社“分类管理、专业化经营”的信贷管理模式,“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创新信贷管理模式。在县联社成立专门的'中小企业客户管理部门,组建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营销队伍,联社营业部作为贷款发放机构,实施专业化管理。

  二是实行客户经理制,在考核激励机制上实现新突破。全辖信贷人员实行客户经理制,对客户经理实行包片定客户,建立中小企业贷款薪酬与经营业绩相联系的激励机制,全面实行按业务量、业绩考核挂钩,拉开收入分配差距。

  三是开展信用评级与授信,简化审批环节,在服务效率上实现新突破。首先从企业信用评级入手,建立“统一授信、差别管理”的信贷模式。通过评级确定企业信用等级后,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给予不同的授信,这里指的授信不仅指贷款,还包括贸易融资、承兑、信用证、保函、担保等进行统一的综合授信。以适应中小企业决策机制灵活、对市场反应灵敏、对方便性要求高、信贷资金需求“短、频、快”的特点。

  四是制定科学的贷款定价政策,合理浮动贷款利率,在贷款利率定价机制上实现新突破。实行“阳光定价”。充分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通过对资信等级高的企业,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使守信企业在贷款上优先、利率上优惠,以贷款利率定价来选择客户,使贷款定价逐步走向市场化。

  五是规范中小企业信贷运行机制,在信贷产品创新上实现新突破。在保证金资安全、提高效益的前提下,积极申请有关部门批准,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开办融资租赁业务、仓单抵押贷款、动产抵押贷款、林权证抵押贷款等产品,针对企业存货、应收帐款、知识产权等动产融资需要,按照《物权法》规定的动产质押制度,创新厂商银三方合作担保、供应链融资等信贷产品,选择经营管理良好、有发展前景的龙头企业,推广“龙头企业+担保公司+信用社+农户”的四位一体的金融创新方式,积极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同时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贷款违约信息通报机制。定期通报违约企业,实现同其他金融机构违约信息共享,打击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营造守信氛围,共同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二)地方政府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一是积极采取措施,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监督体系。政府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应帮助中小企业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信息共享机制,使企业尽快走上规范化运作的轨道。同时要积极支持农村信用社参与企业改制、资产重组、兼并收购、资金管理等服务,确保企业改制规范动作,最大限度地保全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同时,加大对恶意逃废债务的惩处力度,发挥法律强制作用,大力开展信用环境治理工作,让失信者付出成倍的代价,形成不愿失信、不敢失信的社会风尚。

  二是加大对中小企业给予资金和政策的扶持。地方政府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为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政府要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完善资本市场体系,政府扶持资金应重点向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倾斜;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应对于一些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实行财政贴息、降低税率、减免有关费用等政策,减轻中小企业负担。

  三是健全中小企业担保机制,创新担保方式。中介服务部门降低门槛,实行市场化运作,为中小企业提供及时、方便的担保、信息咨询等全方位的服务,减少担保风险。同时积极创新担保方式,9月份市委、市政府出台了《xx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担保机构可以采取“专业担保机构保证+林权反担保贷款”和“龙头企业承贷+订单林业或合作造林模式”支持中小企业向信用社贷款以加快发展。

  企业发展报告 10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产业日益成为推动技术进步的动力和经济增长的核心。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资金密集等特点,有很强的辐射能力,因此,它的发展不仅能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附加价值,促进整个国民经济高效益地运转,而且能够带动社会各个领域的进步。

  近年来,我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高新技术企业得到长足发展,已经成为全市经济新的增长点。为及时把握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状况,了解企业近几年的发展态势与走向,为进一步扶持、壮大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参考,我们对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了调查,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对策和建议。

  一、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

  1、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概况。

  目前,我市共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9家(具体名单附后),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从事的技术领域涵盖了光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新型纺织品、科学仪器仪表、环保设备、生物技术与新药、新能源与新材料等7大领域。从各个领域的企业数量看,光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分占前两位,分别为13家和4家;从地域分布看,市属企业6家,姜堰镇属企业6家,白米镇3家,蒋垛镇2家,梁徐镇2家,娄庄镇2家,俞垛镇2家,罡杨镇2家,溱潼镇1家,大伦镇1家,沈高镇1家,华港镇1家;从企业规模看,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已走过初创时期,进入加快发展阶段,年销售收入超3亿元的4家,超亿元的5家。周边地区相比,整体规模不大,缺少销售收入超10亿的大企业、大集团。

  2、研发机构及技术研发情况。

  我市高新技术企业都拥有自己的研发机构,主要从事企业的技术管理、自主研发以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博士后工作站2个,双登和苏中药业还在南京设立了研究院。相对于市内其它企业来说,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员比例较高,大专以上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为32%,高于全市10%的平均值。20xx年开发泰州市级以上新产品195项,占全市的50%以上,其中,新增销售3000万元以上的'新产品13项,占全市的85%,申请专利124项,占全市的44%。

  3、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情况。

  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每个企业都与几家院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借助院校的科研力量研制出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技术和产品。20xx年,泰州组织的“企业院校行”活动中,高新技术企业与相关院校的会上签约项目5个,占全市的42%,全年与相关院校合作的项目有10个,占全市的38%。

  二、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高新技术企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比较明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规模较小。我市还没有销售收入超10亿元,利税超2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缺少像春兰、扬子江和兴达钢帘线那样的大企业大集团。有些企业在全国整个行业中也许是老大,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全国也是最高,但由于这个行业本身的盘子较小,容量不大,因此,企业的规模也上不去。

  二是没有形成产业链。我市的高新技术企业虽然涵盖了7大领域,但并没有真正形成带动一方经济的优势产业集群。我市的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是优势产业,国家火炬计划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内聚集了9家高新技术企业,但其产品也仅仅集中在齿轮、曲轴等一些单一的零件上,没有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可以带动上下游产品的产业链。

  三是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存在困难。虽然很多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整个泰州地区都缺少高等院校和省级以上科研院所的直接支撑,加之受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状况等诸多条件所限,人才问题依然是制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大问题。

  四是资金投入不足。由于企业的规模不大,基础薄弱,融资困难等原因,有些企业对研发经费的投入不足,使新品开发速度不快,也使研发出来的项目不能及时形成产品,不能及时形成规模,导致企业竞争力下降,后劲不强。

  五是企业内部管理存在问题。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管理人员的组织结构比较复杂,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参差不齐,不少人还缺乏管理高新技术企业的系统训练。重眼前,轻长远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对企业的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的远景规划和战略目标研究不够。使一些很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三、进一步推进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扶持和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长期战略,要以沿江大开发、长三角大融合、国际产业大转移为契机,以实施科技“五大工程”为撑竿,实现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撑杆跳”式的发展。

  1、培育龙头企业,发展产业集群。

  进一步做大做强现有的规模企业,如:飞船、双登、曙光、苏中药业等,使之成为拉动产业链发展的龙头。加快汽车关键零部件基地建设,将配套领域向中重型卡车、中高档轿车转移。各企业要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提高附加值。充分发挥产业配套优势,把相关项目的引进作为科技招商的重要内容,增强集聚效应,拉长产业链,形成规模较大的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集群。

  2、加强人才建设,构筑技术高地。

  必须始终把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放在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首位。一是为科研人员从事技术开发创造必要的条件,包括课题选择、资金筹措以及项目开发过程中的配套服务,促使科研人员多出成果、早出成果、出好成果。二是加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发挥其在吸纳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的独特优势,大胆采用“年薪制”、“项目招标制”、“专家组阁制”、“技术岗位薪金制”等形式,构筑企业的专业性人才高地。三是通过高技术研究、课题攻关、项目转化、学术交流、外派培养等渠道,造就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通晓国际惯例的复合型高科技人才。

  3、优化发展环境,落实优惠政策。

  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全面落实各级政府制定的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开发费用可按照实际发生额计入成本,在税前扣除;其中盈利企业该项费用年增长幅度在10%以上的,经税务部门审核,可再按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当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包装上争力度,争取更多科技项目进入省级以上“笼子”,获取各类贴息和专项资金扶持。

  4、建立风险投资,拓宽融资渠道。

  切实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合理调整投资结构,改进投资方式,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率,发挥其引导作用;采取积极措施,吸引银行资金,激活民间资金,引进国外资金,推动企业成为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加速建立和完善新的科技投融资机制和激励机制,特别是适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机制、保险机制、科技信贷机制和信用评估机制,使资本市场成为科技发展的强有力支撑。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加快风险投资体系建设,尽快设立科技创业基金,进一步健全中小型科技企业贷款担保机制,建立融资担保机构,并逐步建立以创业投资资金、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创新资金、创业孵化资金和担保资金为重要内容的创业资本市场。

  5、发展中介机构,创新服务体系。

  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发展方向,组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各类科技创新和创业的中介机构,鼓励、引导和扶持其快速发展。集中扶持和建立若干个技术成果转移中心、技术推广中心,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配套服务。重点抓好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充分发挥其骨干作用,通过不断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扩展与完善服务网络,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提供企业诊断与策划、管理营销、质量认证、科技咨询、技术培训、法律、金融、财务咨询等各类服务。

  企业发展报告 11

  根据市政协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重点调研的总体安排,严从怀副主席带领第三调研组,于今年三月至六月,就积极扶持文化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子课题开展了专题调研。

  调研组经征求有关文化产业专家及企业意见后确定了调研方案,然后在市文广新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听取了市县区文化产业主管部门情况汇报,与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经信委、财政局等部门,以及20多家文化企业负责人、部分文化产业专家进行了座谈;发放调查问卷;深入雪鸿斋、合肥论坛、琴港演艺城、安徽樱艺缘、安达电子等文化企业了解情况、听取意见。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我市文化企业发展现状,查找和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加快我市文化企业发展的对策。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十一五以来,我市围绕文化强市目标,始终把保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放在突出位置,锐意改革创新,主动适应市场,不断加大投入,文化建设全面快速发展,为我市经济社会跨越赶超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产业布局逐渐完善目前全市已有1个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和6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市级文化娱乐试点街区,涵盖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动漫、会展、娱乐、工艺品、民俗文化等众多文化产业领域。文广演艺集团、合肥大剧院、xx市体育中心、合肥安美、安徽樱艺缘、安徽华教和阿里巴巴文化娱乐公司等一批各具特色、富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发展势头强劲,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效益开始显现。

  民营企业快速兴起全市唯一一家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为民营文化企业,6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民营文化企业占5家;涌现出非遗园、儒林书业、全球音谷、安达电子、雪鸿斋、琴港演艺等一批实力较强的民营文化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合肥动漫产业基地发展迅速,动漫产业增加值突破10亿元。

  二、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0xx年,合肥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到十二五末,合肥人均gdp有望超过8000美元,居民文化消费将大幅提升,文化产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战略期。十一五期间,xx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文化产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也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但相对于到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8%以上的目标,仍有一段距离,文化产业发展任重道远。现阶段,我市文化产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体制机制不甚健全,行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政府文化部门与产业部门之间工作职能划分尚未清晰,存在各自为政、交叉管理的现象,缺乏强有力的领导协调机制,未能在发展文化产业上形成合力。我市辖区部分市县区没有设置文化产业管理专职干部,行业协会组织缺乏。文化企业普遍反映,有关管理部门收取企业费用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存在不合理因素;对文化企业申办流程和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了解不足;我市尚未建立完善的科学统一的文化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在文化产业的分布、效益、从业人员、行业机构、以及税收等方面没有完善的统计口径和渠道,对及时掌握当前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基本状况、准确分析当前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做好宏观调整和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虽然国家、省、市出台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但很多政策在我市尚未真正落地,政策的实施细则还有待完善,而且文化产业优惠政策多参照高新技术和软件行业,缺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优惠政策。

  产业规模差距较大,产业结构调整亟待推进。我国先发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十分迅速。文化产业增加值,北京、上海今年有望突破20xx亿元,深圳、杭州正在接近千亿元目标,长沙、青岛去年已经超过500亿元;北京、上海、杭州、长沙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当地gdp比重均达到或超过10%,文化产业支柱地位得以确立并日益凸显。我市文化产业虽然门类齐全,但主要集中于广播影视、书刊发行、印刷、演艺娱乐、动漫等行业,产业发展格局不均衡,市县区区域发展差距较大。与我国先发地区相比,我市文化产业规模总量落后,小弱散问题比较突出,集约化程度不高,大规模、高水平、产业链完整的龙头企业少,缺少文化领域的骨干企业。文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高、核心竞争力不足,企业的创意、研发、制作水平较低,内涵深刻、风格独特、形式新颖、技术先进的精品力作和知名的文化品牌较少。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文化精英人才十分匮乏。广大中小民营文化企业已成为我市文化产业的主体,这些文化企业规模小、缺少土地、房产等有效抵押的不动资产,银行贷款难;又无法以包含版权在内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认定、确权、抵押、投资等方式进行投融资。融资难已成为严重阻碍我市文化企业发展的瓶颈,尤其是文化企业项目前期研发及后期市场开拓等方面得不到有效的资金支持。调研中反映比较强烈的还有人才问题,尤其是文化创意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十分匮乏,制约了文化企业发展。现有人才引进激励政策、配套服务落实困难,部分高层次人才往往是引进后留不住。

  企业发展报告 12

  个体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多样化的需要,增加就业岗位,推动经济体制创新和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我企个体私营经济现状

  截止xx年5月末,全旗共有个体工商户2215户,从业人员2899人,注册资金2248万元。其中从事商业、饮食服务业的1390户,从业人员1710人,注册资金1175万元;从事制造业198户,从业人员211人,注册资金199万元;从事交通运输业433户,从业人员433人,注册资金737万元。私营企业44户,从业人员1381人,注册资金1596万元。其中雇员50人以上的6户,注册资金50万元以上的有11户。44户私营企业中从事生产经营的有19户,从业人员852人,注册资金895万元;从事商品批发、商业零售有8户,从业人员92人,注册资金323万元。

  xx年,全旗个体私营经济为国家上缴税金705万元,占财政收入的20%。

  二、目前我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观念上有一定差距。

  据调查掌握的情况,社会各个层面对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认识还不够统一:

  一是对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在支持程度上不够,思路和办法不多。

  二是应从事个体私营经济的从业人员,思想上认为干“个体”不是长久之计,挣钱少,没有发展前途,没有保障,受传统观念影响,存有侥幸心理,伺机寻找“铁饭碗”。

  三是个体私营经济的经营者,稍有发展便安于现状,面对各种变化缺少应对措施。

  (二)经济结构上需进一步调整。

  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现状表明,我企个体、私营业主从事第三产业,特别是商贸流通领域的占绝大多数,从事一、二产业的较少。大多居于传统的、家庭式、非民主的.落后管理方式。经调查分析,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想不够解放。全旗个体私营经济经营者大中专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0%以上,也几乎没有经过专业的理论、技术的学习和培训,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和特点未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预测,在经营和投资上缺乏技巧,对所经营的产业没有长期的计划,随遇而安,对现代化的经营理念避而远之。不求发展只求“稳”,有限利润大家分的现象。

  第二,个体私营经济起步较晚,影响了其发展速度。

  第三,从事外向型的个体私营户较少,大多数经营者对外部大市场的情况不了解,信息闭塞,供需关系掌握不清,销售不畅,只盯住本地市场,经不住大的冲击。

  第四,资源型和加工型企业较少,本地资源未被充分利用;生产技术装备较差,生产成本高,产品档次低,效益不佳,随时有被市场竞争淘汰出局的危险。

  (三)融资渠道上不很宽畅。

  就我企目前具体情况看,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是影响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极大而又带普遍性的难题。首先,经过改制后的工贸企业,原有资产大部分用在了职工买断,重新盘活困难重重。其次,一些较大、较好能够维持正常运转的个体企业,为适应市场新的需求,积极寻求了一些前景好、上档次的项目,由于投融资困难,只能暂且搁置;还有随着企业改制的完成,下岗职工中,有一部分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手中也掌握了一技之长,雄心勃勃想干一番事业,只是苦于没有资金支持,正处于徘徊和等待之中。另外,工行、建行相继在我企撤销,使私营经济申请金融支持更加困难。

  (四)在税费承担上有一定的压力。

  据调查,xx年,全旗个体私营经济营业性收入总额在6000万元左右,上缴税金705万元,税收比例高于经济较发达地区个体私营经济所承担的比例。同时,其它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达到了24个。数字表明,我企个体私营经济所承担的税费相对较高,有个别经营效益较差的,还有入不敷出的情况。另外,个别行政事业收费部门注重部门利益,不顾整体效益和社会效益,存在着重收费,轻管理、轻服务的问题,甚至还存在“三乱”现象。

  三、应着力做好的几项工作

  (一)坚定不移把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纳入整体经济发展规划之中

  要充分认识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重要性,努力赢得各方面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通过组织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思想上破除条条框框的束缚,更新观念、转变作风,服从经济发展大局,努力克服xx和形式主义,按照“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引导和扶持个体私营经济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尽快出台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帮助个体私营经济解决实际问题,确保个体私营经济在总量规模、质量效益和持续发展上取得突破性进展,逐步提高个体私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

  (二)努力为个体私营经济创造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要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导向,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积极引导个体私营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布局,避免盲目发展,逐步解决我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中“商多工少”的问题。

  就目前实际情况,我企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其主要优势在于两个方面:

  第一,资源相对比较丰富。

  众所周知,我企的农畜产品和矿产资源等量多质好,尤其是农畜产品,大部分还属原料的简单出售,而未被加工转化增值,因此,首当其冲应重点发展一批类似北大荒实业有限公司、京伦矿业有限公司等龙头加工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以城镇建设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突破口,象现在的荞麦生产和加工一样,有目的、有步骤的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饲料加工和工业产品初加工,尽快形成一支私有民营的骨干群体,形成规模,提高档次。

  第二,我企的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

  据不完全统计,全旗目前现有农民剩余劳动工3万多人,城镇待业人员4000多人。随着国有成份从产业经营中的退出和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大量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产业就自然而然成了我们不发达地区的发展优势。如果农民不找村长、乡长,而是找市场,进入城镇搞个体私营经济,这本身就是产业结构调整。

  因此,在我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非常现实的选择。

  企业发展报告 13

  根据市政协“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重点调研的总体安排,严从怀副主席带领第三调研组,于今年三月至六月,就“积极扶持文化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子课题开展了专题调研。

  调研组经征求有关文化产业专家及企业意见后确定了调研方案,然后在市文广新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听取了市县区文化产业主管部门情况汇报,与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经信委、财政局等部门,以及20多家文化企业负责人、部分文化产业专家进行了座谈;发放调查问卷;深入雪鸿斋、合肥论坛、琴港演艺城、安徽樱艺缘、安达电子等文化企业了解情况、听取意见。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我市文化企业发展现状,查找和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加快我市文化企业发展的对策。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十一五”以来,我市围绕“文化强市”目标,始终把保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放在突出位置,锐意改革创新,主动适应市场,不断加大投入,文化建设全面快速发展,为我市经济社会跨越赶超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我市文化产业“十一五”以来,年均增速30%以上。20xx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约210亿,占全市gdp的5.6%,已经成为我市支柱产业。文化产业总量和增速稳居全省各市之首,产业分布行业广泛,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日趋活跃。

  产业布局逐渐完善。目前全市已有1个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和6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市级文化娱乐试点街区,涵盖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动漫、会展、娱乐、工艺品、民俗文化等众多文化产业领域。文广演艺集团、合肥大剧院、xx市体育中心、合肥安美、安徽樱艺缘、安徽华教和阿里巴巴文化娱乐公司等一批各具特色、富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发展势头强劲,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效益开始显现。

  全市唯一一家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为民营文化企业,6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民营文化企业占5家;涌现出非遗园、儒林书业、全球音谷、安达电子、雪鸿斋、琴港演艺等一批实力较强的民营文化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合肥动漫产业基地发展迅速,动漫产业增加值20xx年突破10亿元。

  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我市20xx年制定的《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的通知》,已历经三轮修订。20xx年出台的《xx市承接产业转移促进服务业发展若干政策(试行)》,其中涉及到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有13条。近几年,全市文化产业共兑现奖励资金近20xx万元。到去年年底,我市所辖各市、县、区已全部出台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奖励政策。

  文化交易敢于创新。20xx年安徽省文化产权交易所正式揭牌;20xx年合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成立。目前文交所已累计挂牌项目96宗,成交项目22宗,实现交易额3.09亿元,交易流程、操作规则、保证金管理办法等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去年,我市还成功举办安徽上海文化产权项目招商推介会,推介标的总额达345.88亿元,扩大了安徽文化资源项目的影响,同时也成为吸引外来投资者来我市投资的平台。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对接,加快了文化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对促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影响。

  二、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0xx年,合肥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到“十二五”末,合肥人均gdp有望超过8000美元,居民文化消费将大幅提升,文化产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战略期。“十一五”期间,xx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文化产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也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但相对于到20xx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8%以上的目标,仍有一段距离,文化产业发展任重道远。现阶段,我市文化产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体制机制不甚健全,行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政府文化部门与产业部门之间工作职能划分尚未清晰,存在各自为政、交叉管理的现象,缺乏强有力的领导协调机制,未能在发展文化产业上形成合力。我市辖区部分市县区没有设置文化产业管理专职干部,行业协会组织缺乏。文化企业普遍反映,有关管理部门收取企业费用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存在不合理因素;对文化企业申办流程和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了解不足;我市尚未建立完善的科学统一的文化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在文化产业的分布、效益、从业人员、行业机构、以及税收等方面没有完善的统计口径和渠道,对及时掌握当前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基本状况、准确分析当前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做好宏观调整和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产业规划落实滞后,政策支撑体系急需完善。我市于20xx年颁布实施《xx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xx-20xx)》,确定了我市“十一五”末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是“保八争十”,即到20xx年,文化产业发展主要指标和综合实力居中部省会城市前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8%,力争达到10%。虽然“十一五”时期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迅速,20xx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10亿元,占全市gdp的5.6%,但与“十一五”规划制定的目标相距甚远。我市下辖大部分市县区尚未制定本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没有把文化产业的发展切实纳入到地方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中去。

  虽然国家、省、市出台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但很多政策在我市尚未真正落地,政策的实施细则还有待完善,而且文化产业优惠政策多参照高新技术和软件行业,缺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优惠政策。

  产业规模差距较大,产业结构调整亟待推进。我国先发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十分迅速。文化产业增加值,北京、上海今年有望突破20xx亿元,深圳、杭州正在接近千亿元目标,长沙、青岛去年已经超过500亿元;北京、上海、杭州、长沙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当地gdp比重均达到或超过10%,文化产业支柱地位得以确立并日益凸显。我市文化产业虽然门类齐全,但主要集中于广播影视、书刊发行、印刷、演艺娱乐、动漫等行业,产业发展格局不均衡,市县区区域发展差距较大。与我国先发地区相比,我市文化产业规模总量落后,“小弱散”问题比较突出,集约化程度不高,大规模、高水平、产业链完整的龙头企业少,缺少文化领域的骨干企业。文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高、核心竞争力不足,企业的创意、研发、制作水平较低,内涵深刻、风格独特、形式新颖、技术先进的精品力作和知名的文化品牌较少。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文化精英人才十分匮乏。广大中小民营文化企业已成为我市文化产业的主体,这些文化企业规模小、缺少土地、房产等有效抵押的不动资产,银行贷款难;又无法以包含版权在内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认定、确权、抵押、投资等方式进行投融资。融资难已成为严重阻碍我市文化企业发展的瓶颈,尤其是文化企业项目前期研发及后期市场开拓等方面得不到有效的资金支持。调研中反映比较强烈的还有人才问题,尤其是文化创意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十分匮乏,制约了文化企业发展。现有人才引进激励政策、配套服务落实困难,部分高层次人才往往是引进后留不住。

  三、对加快我市文化企业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决策机制,提升科学化管理水平

  1、健全组织机构。借鉴国内先发城市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建立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指导委员会,负责产业发展战略及重大事项的决策。委员会由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负责,成员由市文广新局、经信委、科技局、财政局、工商局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组成。邀请市委、市政府研究室以及人大、政协相关部门负责人列席重要决策会议。

  成立隶属市委宣传部的副县级全额事业单位市文化产业办公室,负责规划制定、政策完善、人才培养、综合协调、检查考核等工作。全市下辖各市县区相应组建本级文化产业办公室,明确职责和人员编制。文化产业相关职能部门均要落实具体责任处室推动所管辖产业的发展。

  由市文化产业办公室牵头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召集国内外相关知名专家、学者围绕我市文化产业发展重大课题、项目深入调研、建言献策。

  2、完善服务平台。成立我市文化产业促进中心,推进各项政策的落实,对文化产业发展具体项目进行综合协调、指导、服务,监管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领导文化产业展示交易平台、公共技术平台的建设。

  组建涵盖文化产业各主要行业门类的文化产业行业协会,为文化企业提供组织、协调、咨询、中介、培训等服务,以及投融资服务和资金支持,承担政府委托的其他服务工作。

  3、建立统计制度。按照“统一领导、条块结合、统一核算、信息共享”的原则,建立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文化产业统计长效机制。尽快制定《xx市文化产业统计实施细则》,对符合统计部门行业分类目录标准的全部企业,建立文化产业统计数据分析库,摸清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底数,找准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和薄弱环节,为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提供重要依据。

  (二)加强政府主导,完善政策支撑体系

  4、修订产业规划。在《xx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xx年-20xx年)》实施效果的反馈与评估基础上,适时修订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调整发展目标、结构、布局以及发展重点,督促所辖市县区出台或修订“本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在整体谋划基础上重点做好行业的规划布局。

  5、推进产业立法。制定《xx市文化产业振兴条例》以及我市专利权法、著作权法、it基本法、知识产权法等实施细则。使文化产业各项措施和政策的制定有法律保障,对无形资产、知识产权、创意人才等进行法律规范,明确和规范文化市场执法主体,使政府与企业、事业单位的职责更加明晰。明确规定,使用政府的财政性资金的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在采购文化产品和服务时,应当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自主创新型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同等条件下,政府优先向本土重点文化企业购买文化产品和服务。

  6、加大财税投入。参照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做法,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随着市级财力增长而相应增长。专项用于重点项目建设、基地建设、产业孵化、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将文化产业纳入我市所属市县区绩效考核,每年从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各市县区文化产业发展绩效考核表彰奖励。

  优先支持发展新兴和原创文化产业,经市相关部门认定的原创研发成果,给予项目总投资额一定比例的补贴支持;重点扶持特色和优势文化产业,积极推进民族和传统文化产业。对文化产业出口,赴境外开展的商业演出、商业展览、展销、营销的特色优势和传统文化企业,根据影响力的层次,政府及相关服务机构应给予指导及相应资金补贴扶持和税收减免。

  开展文化企业认定工作,对经认定的涉及文化产业发展全局性、可持续性的重大项目,市政府在“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资金予以支持;对文化企业发展过程中年营业收入规模的阶段性突破给予一次性奖励,鼓励文化企业加快成长步伐。如对当年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1亿元、3000万元等不同台阶,且增幅达到一定速度的文化企业,分别给予不同金额的一次性奖励。

  (三)推进金融改革,多渠道解决文化产业投融资难题

  7、建立创业投资基金。配合“安徽省文化产业创业投资基金”,我市及下属市县区应尽快建立本级文化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出台基金管理办法和细则,明确资助条件、申报和审批程序,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采取投资、奖补等方式,提高具有激励性质的经费投入比例,建立文化产业多元化投入体制。重点扶持初创期中小文化企业,对已经成熟的文化骨干企业,根据业绩实行奖励。

  8、加快融资平台建设。根据我市实际情况,适时制定金融对接文化产业相关政策,建立政府对银行中小企业信贷的风险补偿机制,设立政策性的文化企业担保公司,积极开展文化产业集聚区担保融资、中小型企业联保、中小企业集合债、文化产权抵押融资、影视项目融资等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进一步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xx市中小企业服务大厅为文化产业提供投融资服务功能,重点突破文化创新企业初创期的融资瓶颈问题。

  9、开辟多元融资渠道。鼓励文化企业创业投资、风险投资。鼓励、引导非公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支持民间相关文化产业基金会的设立,为具有潜力的中小型文化企业和具有创新点子的个人提供发展资金。借助信贷、参股、合作合资等方式,实现针对性更强的投融资和产权多元化。建立完善文化产业发展资金、专项资金投入绩效评估机制,财政、审计部门监督其管理和使用情况。

  10、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强化文化资本概念,努力挖掘、培育、转化文化资本。积极促成优质文化项目进入文化产权市场进行融资,积极创造条件,鼓励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对进入辅导或成功上市的文化企业,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

  (四)加快人才引进,大力培养文化产业实用人才

  11、完善人才配套政策。以打造全国人才高地为契机,把文化产业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纳入我市人才工作总体规划。对接全市已有的人才政策,制订我市文化产业人才认定办法及相关配套政策。

  12、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文化产业领军人才、文化创意拔尖人才和“懂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以及策划、设计创意、市场营销、投融资等方面的紧缺人才。对于文化产业高层次人才,为其提供财税、户籍、居住、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激励措施和绿色通道,并制定实施细则加以落实。

  13、保护挖掘本地精英人才。建立本地文化产业精英人才储备库,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本地高素质人才的激励力度。切忌在人才问题上盲目地舍近求远,抑制本地人才的积极性,形成“引来女婿气走儿”的尴尬结局,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

  14、实施文化人才培养工程。依托本地高等、职业院校资源,增设文化产业新专业,加快培养、培训文化创意研发设计、经营管理、营销经纪人才。依托专业机构和文化产业基地,政府出资建设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实训平台,提供给各院校、培训机构以及相关企业使用。开发、落实一系列文化产业范畴内的职业资质、职业认证及职业技能培训,出台文化企业相关人员资质、待遇和专业培训、继续教育的补贴政策。

  企业发展报告 14

  近期,针对我市当前中小微工业企业发展困难问题,市经济和信息化委抽调有关科室人员组成调研组,切实深入我市区六个县区工业园区、中小微工业企业开展调研。

  一、主要困难问题

  (一)融资难、融资贵、“去实业化”现象明显。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受融资门槛和成本高以及企业自身资信度偏低等影响,各级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十分有限。获得商业银行贷款的中小企业,其融资成本也比大企业平均要高出50%。中小企业贷款一般情况是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30%,有的甚至高出100%。多数中小企业抵押物不足,需要担保公司担保,担保贷款的年利率达到了12-15%。还有很多小微企业不能正常获得银行支持,只能通过比银行利率高出3-5倍的民间借贷获得发展资金,有的民间信贷月利率高达5%—10%。同时,实体经济的“去实业化”现象愈加明显,一些制造企业也把投资重点转移到房地产业、银行理财与信托投资上来,甚至通过“实业钓鱼”办法,以实业为担保获得贷款用于其他领域的套利中。

  (二)企业人才引进难、用人成本高。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是企业发展的“引擎”。而当前我市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专业技术人才欠缺、产业工人难招问题。高学历、高职称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富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因流失而严重不足;班组长、业务骨干在很多岗位中出现“单兵”作战、独挑“大梁”的现象;管理层面和最具执行力的车间班组普遍出现人才的短缺现状、严重断层。同时,企业普遍反映用人成本高,为员工购买的各项险种支出比例较大,甚至占到员工工资总额的三分之一。

  (三)市场疲软、订单减少、货款回收难,企业投资信心不足。受国际国内市场低迷和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等多种因素影响,今年以来,我市中小企业订单锐减,货款回收难。按很多制造企业惯例,一般到5月,公司接到订单应该达到上年的五到六成,而今年普遍减至往年的'三成或三成不到。以区集团为例,今年到5月份,接获订单仅6000万元,只相当于去年同期的20%。同时,很多中小企业货款回收难度较大,已经出现货款回收打五到八折或以货抵款的现象。中小企业项目投资信心不足,不敢投、不想投现象较为普遍。今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仅有138个,比去年减少37个,总投资365.9亿元,比去年减少173.8亿元,且当年计划投资仅112.7亿元,距全年工业和技改投资目标差距较大。

  (四)工业用地指标紧张。工业用地指标紧张,土地审批程序、周期较长,延缓项目投资进程。企业入驻园区一两年没有办下来土地证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和制约了企业发展中的融资。

  (五)园区投入不足,建设缓慢。各区县工业园区普遍呈现投融资平台公司注册资本金小、融资能力弱、融资渠道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园区规划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同时,园区水、电、气配套能力不足及污水处理设施滞后,制约入园企业发展,尤其是县、两县工业园区供电问题突出。县工业园区使用地方电网,供电保障能力低,电价高达1.1元/度,企业生产成本大幅增高。县“落地电”政策一年一定,政策调整周期短,且只有新增企业享受,县原有工业企业为移民搬迁做出了贡献却无法受益“落地电”政策,中小微企业对此项政策意见较大。

  二、对策建议

  (一)建立企业问题清单制度。按照市委提出的“树立问题导向,把解决问题作为衡量支持、帮助企业发展成效的标准”要求,建立“企业问题清单制度”,定期对企业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进行梳理,形成适时更新的“问题清单”,分门别类敦促相关部门和县(区)限时解决。

  (二)制定企业人才培育规划。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家的引领。现在国家和省上高度重视企业人才培育,省上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每年财政安排1000万元专门制定了“万名中小微企业培训计划”。周边各市州甚至包括市内相关区县都重视企业家队伍培育,每年都从有限的财力中,不惜安排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对企业家进行系统培训。如泸州,20xx年用于工业企业人才培育投入已达300多万元,而我市不足30万元。建议充分发挥我市正在开建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高水平高标准制定《20xx年市中小企业人才培育计划(中长期)》,每年市财政安排300万元左右工业企业人才培育专项资金,对我市中小企业人才进行系统提升培训。

  (三)组建市工业投融资平台。市中小企业普遍融资困难,企业财务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发展受到极大制约。建议效仿周边省市,发起组建市工业投资集团公司,吸纳民间资金参股联营,打造全市统一强大的工业投融资平台,切实解决市中小企业生产和经营的急需资金。

  (四)适时调整涉企政策。在当前企业运行困难的背景下,建议研究并适时调整政策。如税费负担问题,尤其是费的问题,能免则免,能缓则缓,尽量按最低限收取。当前企业普遍反映用工成本高昂,各项保险费用较高,建议落实《劳动合同法》前提下,将《劳动合同法》的各项具体要求由低到高分步实施,根据企业行业和规模等方面特点,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给予初创企业、小微企业和极度困难企业适当的过渡期或缓冲期。借鉴国际经验,对初创小企业和小微企业吸纳就业达到一定数量,社会保险费用按一定的人数比例由政府承担,或由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同时,针对企业反应近年土地使用税过快增长的问题,认真研究土地使用税的征收办法,对于单位土地面积产出不同、不同生产类型的企业,予以区别对待,有上限和下限浮动的,原则上一律按下限征收。对目前经营困难的中小企业,交纳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可缓交、减交或免交。小企业用于研究技术开发所发生的各项费用,以及委托其他单位进行科研试制的费用,计入生产成本,准予税前列支。

  (五)帮助企业引进和留住人才。要制定政策,帮助企业引得进、用得起、留得住人才。政府引进的高端人才,应该鼓励去企业锻炼,在企业多做贡献。借鉴“村官”运作模式,可在经济管理部门抽调人员到企业当“企官”。切实帮助企业引进人才,有计划组织企业到高校招聘高学历、高素质适用人才。

  企业发展报告 15

  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基本情况

  我县地处腹地,地理位置特殊,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金属非金属矿产27种,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5000多亿元。其中,支柱矿产铅锌资源探明储量450万金属吨,远景储量800万金属吨,约占全省储量的80%。是中国“四大铅锌基地”之一;黄金资源探明储量108金属吨,远景储量150金属吨以上;探明石灰石储量7.79亿吨;已探明可开发大理岩50wm3,远景开发储量150wm3石墨矿探明储量1000万吨。

  近年来,我县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围绕“铅、锌、金、新材料”三十亿集群,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工业企业419家。2012年,当前工业产值228.64亿元,工业增加值83.43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8家。2012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218.64亿元,占全县当前工业总产值的95.6%;实现工业增加值81亿元,对县域GDP的贡献率达到73.1%,真正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我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呈现持续快速发展态势,年均增长40.28%,对推动我县争创全省“十大县”和西部“百强县”发挥了关键作用。但是,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的持续影响和全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我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发展和经营存在很大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产业经济结构不优。

  在这4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从事铅、锌、金、非金属资源开发的企业有39家(其中从事铅、锌资源开采和选矿的企业有31家,从事金资源开采的企业有2家,从事非金属资源开发的企业有3家,从事铅、锌、金冶炼的企业有3家,从事水泥生产的企业有2家),是以原材料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新型建材、植物化学品等行业尚未形成规模,电子行业、机械制造、日用品加工、劳动密集型工业企业难以引进。导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单一,经济结构不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

  第二,经济效益大幅下滑。

  铅、锌、金等主导产品市场价格持续下跌,铅锌价格较去年5月同期分别下跌1568元和465元/吨。特别是与今年4月相比,0#锌、1#锌、1#铅的月平均价格每金属吨分别下降了947元、977元、1020元,黄金价格也下降了50元/克。与此同时,矿山企业的人工、原材料成本和采矿成本都有所增加,利润空间被压缩。虽然我县大部分企业产量与去年同期相比略有增加,但由于市场价格下跌,企业生产和销售的产品数量相同,当前价格产值、利税等指标与去年同期相比均呈负增长,企业经济效益呈明显下降趋势。

  第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更难培育。

  一方面,由于我县有色金属资源开发缺乏大型项目的支持,找矿增储缺乏突破,以及土地、环保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中泰黄金省级矿山建设5.5万吨铅冶炼项目因环境影响评价等问题停建,而尹牧寺等老矿山企业原有探明资源已经枯竭,面临停产的局面,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面临减少。另一方面,铅酸蓄电池、锌空气电池等行业下游延伸产品和深加工项目发展滞后,石墨矿深加工、尾矿综合利用、九子沟磷矿综合开发等非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项目进展缓慢,难以培育规模以上新型工业企业。

  第四,企业销售渠道萎缩。

  自去年年初铅锌精粉运费由100元/毛吨调整为200元/毛吨以来,株洲冶炼厂和白银有色金属集团的采购站因采购成本增加而撤离县城,导致县内铅锌精粉销售渠道萎缩,销量持续下降,我县铅锌精粉销售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生产铅锌精粉近3万吨。

  第五,开发环境不够优化。

  由于资金短缺,一些政府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个别部门为企业服务的意识不够强;一些收费项目,如矿山爆破服务费高,给企业带来很大压力;融资难、办证难等问题直接影响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下一步应该采取应对措施

  1、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思路。

  坚持工业强县战略,坚定不移地把“以工业强基础”作为事关全县经济命脉的根本决策,增强发展新产业的决心和信心。继续深入扎实开展调研活动,理清阻碍产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提出对策,动员全社会力量,促进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2、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

  目前,我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围绕铅、锌、金、建材等资源开发,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产业与产品关联度高。下一步就是对资源配置的形成大做文章:

  一是积极打造铅锌、黄金、建材、风电等紧密(或松散)的四大产业联盟(或协会),推动集团发展,逐步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二是支持勘查开采技术薄弱、安全风险控制较差的小型矿山企业,逐步退出矿产开发行业,向其他领域转型,做好对大企业、大集团的产业支撑;

  三是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四是积极引进风力发电、尾矿综合开发利用等新兴产业和绿色产业,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的比重;

  五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高能耗高污染企业;

  六是加快县域工业园区建设。今后所有加工工业项目都要集中在工业园区,提高产业集中度,延伸产业链,千方百计把县域工业园区打造成特色产业集聚区;

  七是加快工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积极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

  3、不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结合我局职责,积极协调财政、安监、质检、环保、发展改革、电力、林业、水利等企业部门,进一步优化企业投资发展环境。加大对产业转型升级和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和支付力度,开展涉案企业审批制度建设,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向县委、县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为优化发展环境、减轻企业负担、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发挥积极作用。

  4、努力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加快成立小额贷款公司和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争取10月份上市运营;加强县乡两级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不断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积极支持和培育成长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逐步扩大规模以上新型工业企业数量,促进县域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5、着力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率。

  加强企业管理和企业家队伍建设,及时成立“县级专家服务团”,积极推进“标杆管理”和“精细管理”,促进企业管理质量和水平的普遍提高。合理引导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继续进行成本、资金、质量、安全等基础管理,加强财务管理,堵塞“跑、冒、滴、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不断完善各项内部规章制度和规范操作规程,完善企业监控体系,实现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

  6、认真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在企业融资1.863亿元、工行融资2000万元、信用社融资3890万元的基础上,县农业银行积极向金融机构上级推荐,适时组织召开银企座谈会、对接会、签约会,努力协调金融机构融资企业,争取下半年增加贷款1.2亿元。积极督促和协调及时落实邮储银行与新海矿业和华勤贸易签订的融资协议,积极加强与水利局、交通局等部门的联系,协调解决超顺铸造公司、万路工贸公司和天盛矿业公司的道路和河岸建设问题;加快与电力局联系,为龙泰石墨矿、延湾石墨矿、南方矿业、嘉陵再生资源利用等企业解决电力问题,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企业发展报告 16

  近年来,xx联社聚焦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采取扩大信贷投放、创新模式产品、建立长效机制、完善配套服务、强化风险防控等措施,着力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民营企业金融服务总体情况

  截止20xx年12月末,支持小微企业户数达到xxx户,发放贷款金额xxx万元,其中:企业xx户,金额xxx万元;小微企业主贷款xx户,金额xxx万元;个体工商户贷款xx户,金额xxx万元。投向农村合作社成员用于安格斯牛养殖类贷款xx户,金额xx万元;向符合贷款条件的xxx家小微企业授信xxx万元。

  二、采取主要措施和取得成效

  (一)创新模式产品,进一步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

  1.创新信贷产品。根据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和资金需求特点,推出富商贷、下岗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循保商户贷、携手商户贷、小企业循环贷、小企业联盟贷等信贷产品。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额度控制、循环使用”的产品管理模式,为企业提供存款、支付、结算、代理等一体化的综合金融服务。

  2.扩大抵质押物范围。积极采用“不动产抵押+其他补充担保措施”的组合担保方式,扩大抵押率,解决企业足额贷款问题。注重对企业第一还款来源的分析判断,在第一还款来源覆盖充分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公司治理完善、负债水平合理、履约记录良好的优质企业适当提高贷款比例。

  3.创新还款方式。积极拓宽民营企业兼并重组融资渠道,通过展期、期限重约、贷款重组、无还本续贷等方式,提高存量资金使用效率,推动企业产业转型升级。对暂时遇到经营困难,但产品有市场、项目有发展前景、技术有市场竞争力、诚信经营的民营企业,区分外部原因导致的暂时困难与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缺陷导致的困难,实行“一企一策”的风险化解策略,不盲目停贷、压贷、抽贷、断贷,采取分期偿还本金等方式减轻企业负担,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二)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

  1.加强融资成本管理。结合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周期和风险状况等因素,实行差别化的利率政策,合理确定民营企业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充分压降内部管理成本,运用科技手段降低运营成本,带动企业融资成本下降。

  2.严格收费管理。严格落实“七不准”“四公开”“两禁两限”要求,进一步落实好服务价格相关政策规定,及时整改不合法、不合理收费,酌情减免合法收费,不将尽职调查、押品评估等相关成本转嫁给客户,不对民营企业贷款收取承诺费、资金管理费等任何费用。

  (三)完善配套服务,进一步提高服务民营企业能力

  1.优化信贷流程。按照市场化、法制化原则,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公司治理完善、负债水平合理、履约记录良好的民营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优化审批流程,调整对风险控制无实质影响的审批条件,减少不必要审核环节,明确每个环节的时限要求,确保信贷审批效率不低于平均水平。

  2.提升支付结算服务水平。加强支付系统建设、维护和管理,提高民营经济资金周转速度。不断丰富手机银行、企业网银、微信银行等电子渠道服务功能。加快助农金融服务点建设,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扩大POS机具布放范围,对乡镇民营经济的金融服务覆盖率达100%。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小微企业自身实力不足无法达到贷款要求

  1.资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小微企业具有资产规模小、资产负债率高、产业层次低等特点,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弱。特别是初创期的小微企业,底子薄、自有资本少、产品技术含量低、现金流不足,达不到金融机构授信标准。

  2.财务制度不健全,资信状况较差。小微企业大多由个人或家族创建,未建立现代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和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

  3.抵押物不足,缺乏有效抵押品。抵押担保是小微企业取得贷款的最主要形式。小微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普遍存在固定资产少、流动资产变化快、无形资产难以量化、厂房设备不足以作为贷款抵押物等问题。部分小微企业甚至没有取得土地使用权证或者厂房都是租用的,根本无抵押物可言。

  4.扎旗地区有部分开发商当时开发楼盘时办理“自建”手续,土地性质为“集体”或“划拨”,未缴纳土地出纳金,而现如今土地性质为“集体”或“划拨”根本无法补缴土地出让金,导致房屋业主无法办理不动产抵押登记手续。

  (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1.担保机构作用有限。担保机构普遍存在注册资本低、运转不规范、担保基金量小、协作银行选择困难等问题。尤其是扎旗地区担保机构少且担保能力较弱,根本无法为小微企业提供有效保证。

  2.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起步较晚、信用信息采集难度大,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有待提高。

  四、下一步对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安排和有关建议

  一是创新产品模式,推广无还本续贷模式,持续提高信用良好、生产经营正常的民营企业无还本续贷笔数、金额占比,清理不必要的“通道”和“过桥”环节,缓解企业到期还款压力。扩大担保品范围,增加专利权、商标权、股权、承包经营权等质押品的担保运用,有效解决担保难问题。

  二是创新融资服务模式。大力推广“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通过围绕核心企业增信,开展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金融服务,形成“农村信用社+核心企业+经销商”“农村信用社+合作社+农牧户”等服务模式,盘活民营企业动产资源。

  三是对能够带动和吸纳贫困户发展生产、就业增收等农牧业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在信贷资金、利率定价上积极给予支持。

  四是提供工商注册代办服务。主动对接市场监督管理局,与其签订具体业务合作协议,指定线下代办窗口,免费提供代办注册、变更、注销登记及后续融资、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

  五是建议政府成立相应的技术、业务指导机构,帮助小微企业解决产品生产、销售等配套产业链条,缓解小微企业产品积压技术含量低问题,提升小微企业竞争力。

  六是建议政府设立小微企业融资风险保证金账户,为小微企业无抵押担保品提供风险保障,设立小微企业风险补助金账户,对有一定困难的小微企业给予补助,对发展好的小微企业给予一定贷款贴息。

  七是针对金融机构在服务小微企业方面信贷资金形成不良的贷款,政府部门给予一定的政策兜底支持。

  企业发展报告 17

  药品零售连锁企业是我国医药零售产业发展的一种新的营销方式和管理模式,它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完善的产物,在药品零售市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日益被社会所认同。跨地域连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展现出了无限生机。

  但是,在企业管理体系实际运行中,也逐渐显现出不少缺陷及问题。如跨地域连锁网点延伸面广,再加上机构、人员配置有限,在对所辖网点的指导和督导上实施不到位;对制度执行情况无法进行有效监控,出现了管理上的失控;另外受地域交通的限制,药品统一配送也无法到位等。上述问题的存在,说明跨地域连锁仍存在着某些缺陷。

  为提高药品零售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合理配置资源,作为一种探索,重庆市xx区于20xx年开始发展了一批区内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经过发展现已形成基本格局:

  一是以药品批发企业为依托组建的药品连锁,有基础,有实力,管理较规范;

  二是零售药品企业为扩大经营规模,经重组整合而组建的`药品连锁,虽然基础较差,规模小,但有发展潜力。这种格局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跨地域连锁的局限性。

  作为一种连锁形式,区内药品连锁企业在整顿和规范药品流通秩序,有效防止假劣药品进入流通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有利于地方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加强对药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大大提高了监督管理的集中度和有效性;

  二是解决了跨地域连锁企业在管理上的脱节和统一配送不到位的问题;

  三是规范了药品市场流通体制的散、乱、差问题,通过优化组合,促进了药品零售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四是为打造连锁品牌企业、跨地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是连锁企业网点的延伸,解决了农村边远地区农民吃药难的问题。

  区内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因为起步较晚,其组织模式和管理方法还在不断的探索和完善之中。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有的药品连锁企业一味追求上规模,大量收编加盟药店,导致管理上的失控;有的药品企业管理机构人员素质低下,经营管理上呈无序状态;有的药品企业名为药品连锁,实则各干各的,根本未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配送;更有甚者,借“连锁”之名,行“批发”之为。

  上述种种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药品零售连锁经营企业的健康发展,亟待进一步规范:

  (一)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坚持“以监督为中心,监帮促相结合”的工作方针的同时,把推进药品零售连锁与整顿规范药品市场秩序结合起来,严把准入关,防止低水平地一哄而上,盲目发展。

  (二)大力鼓励和支持区内药品零售连锁经营的发展,特别是农村边远地区网点的建设,实行政策上的优先扶持,在其经营硬件的准入标准上适当放宽。

  (三)加强对区内药品零售药品连锁企业的动态管理和正确引导,对未实行“五统一”管理,药品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不认真实施,质量管理水平滞后,规范发展上达不到要求的企业要坚决撤销其资格,予以取缔。

  为此,笔者认为,结合地方实际,合理布局,建立区内药品零售药品连锁企业,是适应医药经营体制改革要求的药品流通新格局的一种大胆探索,应得到大力支持和鼓励。

  企业发展报告 18

  根据《新合作集团加强党的建设、促进企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为确保各项工作落实整改到位,河南卡地亚公司党支部成立自查领导小组,组长:汪虹,副组长:廖星星、师雅睿、曾歆鑫,成员:徐永亮、卢新亮,办公室设在综合管理部。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卡地亚党支部对照通知认真开展自查自纠,以下为自查整改报告内容:

  一、公司目前自查情况

  (一)加强党的领导。2020年根据供销总社及集团关于加强党内建设及加强党对企业的领导等通知要求,卡地亚公司制定了全年党建计划,实施每周四召开一次党建会议,全面落实供销总社及集团企业管理、党内建设决策部署,积极组织,推进企业向上向好发展。严格落实“三重一大”集体决策程序,党员干部不断加强理论教育学习,切实增强了“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促进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双融合。

  (二)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严格落实党组织的三会一课制度,设立党建办公室和纪检联络员,严格根据发展党员程序开展支部党员发展工作,根据集团提倡的“双培养”政策,吸收专业优秀的人才加入党政队伍,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

  (三)不断巩固深化作风建设工作成果,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国有企业领导人廉洁从业若干规定》,通过观看反腐倡廉警示片等各类廉洁自律教育学习,教育党员干部要严格遵守廉洁纪律、工作纪律,严查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自觉厉行勤俭节约。

  (四)加强制度建设。今年5月开展制度学习月活动,进一步对各类制度及工作规范和流程做了强调,要求公司及下属公司各部门严格依照制度流程办事,按权限逐级报批,避免走捷径以规避各类风险。

  (五)强化企业资产管控和财务管理。加强企业现金管理和各项支出控制管理,做好资金筹划工作,协助集团完成供销集团财务公司的资金归集工作,积极配合集团审计工作并于5月完成审计提出的'各项整改意见。

  二、存在问题

  (一)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回头看”工作落实不够充分。

  (二)履行监督责任不到位。对落实情况研究调度少,具体措施少,监督检查少。

  (三)党内教育有待进一步提高。集中性教育活动教育方式还有待创新,党员干部对理论知识自学的主动性有待加强。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回头看”学习。以“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十二字总要求”,把开展主题教育作为继续作为党建学习重要内容,公司领导班子带头学、带头查、带头改,以上率下、作出示范。同时要求全体党员加强理论学习,强化思想认识,扎实推进主题教育工作开展。

  (二)强化教育监管,从严正风肃纪。一方面增加党风廉政教育、警示教育频次,创新教育方式,拓宽教育范围,推动教育制度化、常态化,帮助全体党员干部树立纪律意识,筑牢防线、守住底线;另一方面通过加大违纪案件查处案件宣传,传递压力,不断加强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使党纪成为不可逾越的“红线”和“雷区”,鞭策广大党员干部把党风廉政建设要求落到实处。

  (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领导班子要立足自身职责,自觉将从严全面治党融入各项业务工作中,同步推进落实。将“三重一大”制度落实列为班子建设和廉政建设重要内容。定期组织开展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和所在党支部组织生活会,结合工作分工,对照检查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总结经验教训,使党建工作带动企业各项工作全面发展。

  企业发展报告 19

  根据《全县企业发展环境和行业不正之风突出问题集中整治工作方案》文件精神,我局按照县纪委、县监察局的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城管系统开展行业之风突出问题集中整治工作,现将开展情况汇报入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1、加强组织领导。按照上级要求,我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行动迅速。

  一是成立机构。为保障行业不正之风突出问题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局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局领导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局属单位负责人任成员的整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许局长担任;

  二是制定方案。根据《全县企业发展环境和行业不正之风突出问题集中整治工作方案》(会纪发〔20XX〕69号)文件精神,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下发了《县城市管理局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活动自查自纠阶段的工作意见》。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局面,使我局的整治活动自查自纠阶段工作开展的扎扎实实,有条不紊。

  2、形式多样,开展工作。

  一是征求意见,开展自评自查。通过自我查摆和广泛征询社会各界意见两种方式,确保最大范围地获取意见建议,切实查摆出在城市管理工作中呈现出的各项突出问题,我局印发《县城市管理局企业发展环境和不正之风突出问题活动征求意见函》共计130余份,分发给县直机关各单位、服务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干部群众,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二是开展“一改二树三动”主题活动。为进一步推进集中整治影响企业发展环境和不正之风突出问题活动的开展,构建和谐城管,我局在全局系统开展了“改作风、树新风树行风、重主动抓联动促互动”主题活动;

  三是通过召开座谈会,邀请人大、政协代表作为城管监察员,共同参与城市管理的`日常工作。

  3、制定措施,落实整改。

  一是围绕查找出来的问题,局机关召开行业不正之风专题整改会,深入剖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并对存在的问题逐一研究、确立整改原则、制定整改措施、确定整改目标、明确整改责任、完善保障措施。

  二是局及下属各单位把整改方案向广大党员干部职工进行公布。对整改落实工作的推进情况,及时向党员干部职工进行通报,自觉接受党员干部职工的监督,确保整改方案提出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二、整治的突出问题情况

  1、在行政审批方面:我局在行政审批方面严格按照“两个集中”(即行政审批和服务),并推行“一站式”服务,进一步简化工作程序,为确保严格依法办事,规范依法行政,缩短办事期限,提高办事效率。我局严格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单清收费”,减少审批手续,并对审批项目进行严格监管,但有时也存在审批后监管部到位的情况,今后我局将加强对审批项目的监管。

  2、在窗口服务方面:我局派驻县行政服务大厅工作人员共3人都严格落实行政服务中心制定的工作制度工作制度按时上下班,在工作中实行“一站式”服务,为出现审批过程中群众两头跑现象,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冷漠、生硬等问题也未发生。

  3、增加企业负担方面。我局未存在涉企乱收费情况,也没有滥用行政处理自由裁量权的行为,没有与中介机构相互利用,谋求部门和个人利益、强制企业参加活动等行为。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1、继续抓好长效机制。在整改问题的同时,注意加强源头治理,健全和完善城市管理中的各项制度机制,切实加强风险岗位廉能管理,构建文明执法队伍,着力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将自查自纠阶段工作中的检验做法提炼为城市管理工作中切实可用的制度。

  2、继续畅通沟通渠道。充分利用内部简报、橱窗专栏等平台,突出反映我局查摆出来的问题并采取日常督查、明察暗访、随即抽查等方式把城管工作工作的突出问题整改到位。同时利用城管“12319”等畅通渠道切实增强督查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企业发展报告 20

  一、开展中小微民营企业的主要举措和成效

  近年来,我县通过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和“中小企业成长方案”,全县中小微民营企业不断成长壮大,个数占到全县民营企业的99%,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利税奉献率占到全部规模以上企业的60%,成为推动全县经济开展的重要力量,主要呈现三个特点:

  一是经济运行趋势较好。目前全县共有中小微民营企业549家,平均生存期7.6年,远高于全国标准3.7年。企业数量同比稳中有增、达5%。纳入中小微民营企业信息库的504家,其中规模以上152家。1-9月份,这152家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利税、利润分别达765.3亿元、118.9亿元、98.8亿元,同比增长16.8%、13%、16.7%。

  二是局部企业研发机构相继建立。全县中小民营企业拥有省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2家、创新企业2家,市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17家、创新企业7家,省级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1处,省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1处。

  三是园区聚集效应初步显现。精细化工园中小微民营企业达138家,县开发区123家,西郊效劳区52家。机械制造、石油化工产业向园区集中,拥有精细化工、石油装备制造两大省级产业集群。

  县委、县政府在推进中小微企业开展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有力举措:

  一是强化政策扶持。抓住国家重视中小微企业开展的机遇期,认真落实近年来省、市出台的相关政策,重点推出3000万元工业转型升级资金、300万元开展专项资金等措施,引导扶持中小微民营企业开展。在财税、金融和涉企审批、效劳办事、收费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减免税费、简化手续。

  二是强化调度指导。设立了中小企业管理办公室,实行每季调度监测经济运行,提报重点培育企业名单,进行动态化管理,促进全县中小微民营企业健康开展。出台意见方法,将中小微民营企业开展纳入全县年度考核。

  三是强化为企效劳。通过一站式审批效劳、精简审批事项、并联审批等措施简化程序、方便企业办事,从全县及部门层面,开展“百名干部联百企”、管理提升“百千万”、创新效劳“三项行动”等活动,强化部门履职效劳意识,提供宣传政策、培训业务、提升管理和登记融资、培育品牌等效劳,为企业帮困解忧。

  二、中小微民营企业开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我县中小微民营企业,已初步形成规模,蓄势开展后劲较足,但仍然存在诸多因素,制约其快速开展、做大做强。

  (一)创业能力缺乏。

  一是气氛不浓。尽管就业难、招工难同时并存,但受主客观因素影响,人们自主创业、主动创业意识薄弱;现有企业满足现状、小成即满、小富即安现象也较普遍,对二次创业热情不高。

  二是人才缺乏。有创业激情、能够领办企业的`优秀人才总量稀缺,鼓励成才的机制不健全。

  (二)创新实力不强。现有中小微民营企业,总体上规模小、实力弱,从事的产业结构较单一,大局部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较低;企业研发投入少,研发能力不强,名牌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少,缺乏核心竞争力。

  (三)开展要素受制。市场竞争日益剧烈的情况下,有些行业产能相对过剩,原材料、物流、电力和劳动力价格本钱不断上升,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不断挤压企业利润空间。小微企业用地难规划、难安置情况也不同程度存在。

  (四)管理经营粗放。不少企业缺乏长远开展规划,不注重管理团队、营销队伍和技术人才的培养;用人机制落后,家族式管理模式明显,任人唯亲、职工晋升渠道窄、时机少,薪酬待遇低、劳动强度大,缺乏用工、留人的吸引力。

  (五)环境还需优化。我县始终坚持工业强县战略,大力倡导“二次创业”理念,但在引导扶持效劳企业开展方面还存在工作措施待完善、落实力度需加强等问题。办事审批效率有待再提高,园区公共设施不够完善,在效劳企业职工生产、生活等方面还存有不便。

  三、统筹对策力促中小微民营企业健康快速开展

  围绕中小微民营企业的设立、成长、壮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进一步搞好引导、扶持、效劳,力促其不断进档升级,打造开展经济、解决就业的坚实承载平台。

【企业发展报告】相关文章:

企业发展报告01-20

企业发展调研报告02-18

关于企业发展调研报告02-17

企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08-23

企业发展调研报告15篇04-07

企业发展调研报告(15篇)02-18

企业发展调研报告13篇02-19

关于企业发展调研报告10篇02-17

【经典】企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10篇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