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残疾人的报告(集合13篇)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残疾人的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残疾人的报告1
首次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由此,“和谐社会”早已成为妇孺皆知的高频率现诸媒体的热门词汇,而在全国各行各业上下一心、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众志成城贡献力量的大环境下,作为从事残疾人工作的基层组织及工作人员,尤其需要就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如何以开展好本辖区残疾人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而进行深入思考。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和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全面进步,富裕安全,稳定有序,充满活力,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建设这个社会的目的是着眼于人、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幸福生活。xxx以人为本xxx贯穿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过程。
和谐社会既是人类的一种追求,又是一个谋求发展的社会,发展是人类创造幸福生活的主要途径和根本动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生产力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创造较高文明形态的和谐。一个和谐的社会,应该是物质、精神、政治文明共同进步、和谐统一。
二、和谐社会与残疾人事业的关系
残疾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得不付出的痛苦代价,残疾人是一个弱势群体,但残疾人更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一员,因而,残疾人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肩负着重要职责。残疾人既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又是和谐社会幸福生活的拥有者和享受者。人尽其能、各得其所,整个社会才会有繁荣、健康、充满活力、安祥和谐的环境,才会有持续发展和不断进步的能力。
发展残疾人事业,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搞好残疾人工作,使残疾人能够同健全人一样,以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共同参与创造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分享社会文明的成果,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发展残疾人事业,既有利于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有利于巩固安定团结的xxx面,有利于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搞好这项工作,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残疾人群体的特殊性
残疾人是全社会弱势群体中的最弱势人群,这个群体有着不同与健全人群体的特殊性,极其需要全社会予以高度关注:
一是由于他们在心理和生理上的障碍,使之丧失了同健全人一样生活、工作、学习的条件。
二是低收入决定了残疾人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贫困性。以xx镇残疾人群体为例,一部分具有劳动能力或部分劳动能力者,大多在福利企业就业或自谋职业,但是收入较低;另一部分则不具备劳动能力或失去劳动能力,大多靠国家救济或家人抚养,其经济收入低于人均收入水平,甚至徘徊于贫困线边缘。表现为生活必需品的占有量低下和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经济上的低收入进一步造成了残疾人群体的生活脆弱性,一旦遭遇疾病或其他灾害,他们很难有足够的承受能力。
三是政治上的低影响力。残疾人群体较少参与社会政治文化活动,难以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他们很难或者很难迅速摆脱自身的困境,解决自己的问题。
四是心理上的高度敏感性。残疾人群体由于自身的缺陷及其在经济上的低收入性和社会生活中的贫困性,他们在社会中的心理压力高于一般社会弱势群体。他们大多职业技能缺乏,市场竞争力较低,或者已经失去年龄优势,没有职业安全感,收入低且不稳定,“常有衣食之忧”。这些使他们觉得自己是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或被社会所抛弃,不满、苦闷、焦虑、急躁情绪,难以自我调适,从而容易对生活失去信心,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出现过激行为。
四、发展残疾人事业,体现“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最重要的是公正,它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价值理念和基本的行为准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社会主义人权和公正,首先就表现在生存权、就业权、受教育权和社会保障权等基本权利。解决残疾人这一特殊困难群体的问题,就是体现“以人为本”、社会公正的基本原则。
关于残疾人的报告2
一、调查背景
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推算,中国目前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6.34%。算算,基本上不到16个人当中就有一个残疾人。如果按三口之家算,平均下来5个家庭中就会有一个家庭中有残疾人。
这次的活动,我们来到了山东聊城的白广春家,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白广春的爸爸患有精神障碍,妈妈则是小儿麻痹症,只能坐在特制的车子上,无法下地行走。于是整个家庭的重担就交给了这个只有九岁的孩子。每天除了上学以外,白广春还要照顾家里,照顾爸爸妈妈,承担家里的家务。当别的孩子都在外面玩时,白广春可能还在家中做着家务。
白广春一家住在一个非常旧的房子里,可以看到裸露在外的砖,而每当下雨的时候有间屋子里还会漏雨。白广春住的屋子里非常简陋,还有爸爸用砖头给他搭的“桌子”。白广春妈妈住的屋子里也比较潮湿,这不利于妈妈的身体健康。我们还看到由于行动不便,他的妈妈吃住都是在一间屋子。屋子里还有一台旧的电视机和旧的写字台,这些都是他的亲戚送给他们的,即使这样,屋子看起来还是比较空旷。
白广春还有一个奶奶,不和他们住在一起,但是也是没有人照顾。所以总体来说,这个残疾家庭需要照顾的人多,而有完全照顾人能力的只有小广春一个人,他毕竟还只是一个孩子,这样的家庭组成对于每个家庭成员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白广春的事迹在网上传开后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很多人被这个勇敢坚强的孩子感动后更多的是来关注这个残疾的特殊家庭,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来帮助他们。
对于拥有这么多残疾人家庭的中国来说,保障好残疾人的生活和权益显得非常重要,这需要整个社会的努力,需要我们多一份细心来关注周围的残疾人,给予他们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让他们感受社会的温暖和生命的美好。另外很重要的就是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和精神生活是否缺乏的问题,这是有关整个家庭健康和睦的推动力。
二、调查目的:
通过对于白广春家庭的关注,深刻体会和理解残疾家庭的生活状况和生活困难,以引起社会对于包括白广春家庭在内的残疾家庭的关注,使得社会和残疾人组织可以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向残疾人家庭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
不仅要关注残疾人家庭的物质保障,更重要的是从他们的精神上出发,观察由于残疾给家庭成员所带来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要针对残疾人行动不便使得精神娱乐活动严重不足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让残疾人家庭真正融入整个社会的精神娱乐氛围之中。
三、调查方法:
1、调查方法:通过阅读文献,上网查询。走访残疾人家庭,深入进行了解。
2、调查主题:“给残疾人家庭真正温暖的春天”
3、调查对象:聊城市候营镇白广春家庭
4、调查结果:走进白广春家中,了解目前他家中的生活状况,撰写相关文章进行发表并引起社会对残疾人家庭的关注。
四、调查分析:
(一)基本情况
这次调查主要白广春的家中,进行调查的对象为家庭里的成员,包括有小儿麻痹症的妈妈和智障的爸爸。来到他家后,大家首先把带来的一些生活用品和食品送给他们,包括书桌,衣服,学习用品,菜等,并在中午为这个家庭做了一桌可口的端午节饭菜,让家庭感受节日的气息和温暖。 以下是主题班会上我们对这次实践活动完成之后得出的结论:
残疾人家庭的生活报障就目前来说还不是非常的好,尤其是农村残疾人家庭相对来说就更差一些了。从白广春家庭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么几个比较明显的问题:第一,家庭居住环境较差。房子依然存在着漏雨等严重问题,而且比较破旧,对于生活其中的家庭成员不免造成一些威胁,且家中地面潮湿不利于白妈妈的病的康复。第二,由于白妈妈的身体不便,一家人的吃饭问题也是比较急需解决的,而光春正值身体快速增长的时期,营养不良会对其身体生长造成障碍。第三,白妈妈和白爸爸都是残疾人,两人都需要一定的治疗和照顾,但家中的经济条件根本不能实现进行医治。第四,家庭背景的特殊也不利于家中孩子的学习,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教育。最后,整体家庭缺乏正常的精神娱乐活动,不利于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的发展。
白广春家庭只是中国众多残疾人家庭中的一个缩影,其他家庭还会存在更多的一些问题,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生活物质保障,仅通过社会支援是不可行的,更加需要国家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和保障。对于精神生活而言,可以通过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图书等形式,反映残疾人生活,为残疾人服务;文化、体育、娱乐和其他公共活动场所,为残疾人提供方便和照顾。有计划地兴办残疾人活动场所;相对于普通的大众读物和传播方式,特殊读物和特殊的文艺演出、体育活动,对于丰富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通过一些报道和实地调查我们发现残疾人因为各种原因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因为残疾人就业难,家庭的经济收入较少而开支却较多,所以比一般的健全家庭的经济情况有明显的困难。农村残疾家庭因难于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生活也会缺乏保障。
第二,残疾人家庭在成员患病时,大都面临着比健全人家更大的困难。不仅残疾人求医有特殊困难,而且作为配偶或父母的残疾人,当其他家庭成员因病求医或住院治疗时,自己缺乏帮助的能力。农村缺医少药,给残疾人家庭求医治病造成了比城市更多的困难。
第三,周围人对于残疾家庭的歧视问题。歧视的目光和某些做法往往像无形的利剑一次又一次地伤害残疾人的心。这有待于政府加强对公民和单位包括政府部门本身的宣教,也有待于行政部门消除某些人为的障碍。
第四,残疾人心理素质较脆弱,学历普遍不高
(三)解决方法
我们对这次社会实践的结果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对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办法,如下:
第一,在法律强制单位聘用有工作能力的残疾人的同时(未聘用者要上交一定数额的助残金),政府本身也应该加大投入,建立适合有工作能力的残疾人的国营或集体企业,使残疾人能够在政府补助的基础上,通过自力更生来改善生活。政府对这类企业不但应足额补贴和免税免费,还要优先采购其产品和服务,促进其发展。农村地区加强低保,实行帮扶政策,以解决家庭困难。
第二,随着国家财力的增长,在原有的基础上,应尽量为残疾人提供免费的医疗和康复支持。可以街道办事处、乡镇为范围,政府出钱出地,并聘用专业和专职人员,设立残疾人康复中心、自闭症和智障儿童训练看护中心,在聋哑学校里增设自闭症和智障患者学习班,使残疾人的康复有足够的保障。对于需要专人看护的残疾人,政府应该像支付工资那样给看护人、抚养人支付补贴。在残疾人看病问题上医院实施帮助政策,减免政策,使得残疾人有足够的看病能力。
关于残疾人的报告3
关心残疾人生活,扶助残疾人事业,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使他们共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客观要求。一直以来,我公司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积极做好残疾人工作,努力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下面就本人的工作来作自我总结如下:
一、围绕残疾人就业问题,扎扎实实地做好残疾人工作
积极吸纳残疾人,妥善安排残疾人就业,这是我公司多年以来一直坚持的一项重要工作。自1994年,我公司改革分流后就开始停止向社会招工,即使是专业对口的技校毕业生也不再招收。在这种严峻情况下,我公司还是严格贯彻国家政策、法规,发挥人道主义精神,克服种种困难,积极吸纳安排残疾人就业。自XX年以来,共与80多名残疾人签订了劳动合同。在实行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的过程中,制定保护措施,保证残疾职工不会下岗。自XX年以来,我公司共安排600多名全民职工下岗,共清退1000多名临时工,但没有安排一位残疾职工下岗,没有清退一位残疾临时工。
二、促进残疾人康复医疗,完善生活福利制度,解决残疾职工的后顾之忧
残疾职工由于存在生理缺陷,往往造成家庭生活困难。为此,公司做到及时了解、全面掌握他们残疾发生情况及康复需求,建档立卡,做好健康教育,普及康复知识。在组织、指导残疾人开展以家庭为基础的康复训练的同时,并把职工医院设立为公司残疾人医疗康复定点机构,及时为残疾职工提供优质的医疗康复服务。完善生活福利制度,保障残疾职工家庭的基本生活,解决残疾职工后顾之忧。
三、加强残疾职工的教育培训,提高残疾人的整体素质
加强残疾职工的教育培养,抓好残疾职工的技能培训,是实现残疾人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保障。我们把残疾职工的技能培训纳入企业整体职业培训计划。通过开办专门针对残疾职工的“特色班”,有的放矢地加大培训力度。开展多层次的残疾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对考试合格符合条件的颁发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至目前为止,已经实现残疾人100%持证上岗。
四、克服困难,按时缴交残疾人就业金
按时缴交残疾人就业金,是残疾人能够维护其基本生活的重要保障,也是每一个企业都应该遵守和履行的一项义务。多年来,我公司不论是在生产经营状态低迷、资金严重短缺的困难时期,还是在生产效益蒸蒸日上的大好时期,一直都不忘关心残疾人生活,扶持残疾人事业,按时缴交残疾人就业金。自XX年以来,共按时缴交残疾人就业保障金200多万元。
五、积极开展结对子助残活动,帮助解决残疾人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生活上助残。茂石化公司工会建立了全公司101户困难残疾职工的档案,每年春节为“低保”家庭的困难残疾职工送上一份节日礼品,并针对残疾职工特困户具体情况进行“结对子帮扶”。精神上扶残。一些工伤致残或本身有残疾的职工,他们往往万念俱灰,放弃了寻求组织上帮助的念头。但我们没有让这部分残疾职工倒下去,而是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他们战胜自我,自强不息。
与此同时,我公司组织开展“手拉手,心连心”和“青年志愿者社区援助”等多种形式的活动,组织志愿者深入社区,为残疾人提供帮扶服务,在全公司形成了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风气。
关于残疾人的报告4
人社部、中国残联《关于开展农村贫困残疾人就业帮扶活动的通知》下发后,湖北省人社厅高度重视,主动与省残联沟通,迅速在全省做出部署安排。各级人社部门紧紧围绕“就业帮扶,助残圆梦”活动主题,于20xx年5月20日前后,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以农村贫困残疾人为重点,面向去产能企业分流职工、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等各类求职者,搭建用工单位与劳动者供需对接平台的“20xx年农村贫困残疾人就业帮扶”活动,取得了较好社会效果。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活动期间,全省共举办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94场,组织1164家省内外企业参加专场招聘活动,提供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岗位19426个;4902名农村贫困残疾人与用人单位初步达成就业意向;提供维权、法律咨询及援助2.7万人次;印发放各类就业政策等宣传资料110万余份。
二、主要做法
(一)精心部署,统筹协调
为了开展好此次活动,湖北省人社部门高度重视,按照部里的文件要求,迅速联系省残联组成工作领导小组,共同安排部署相关工作。一是要求各地按照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及时制定“20xx年本地农村贫困残疾人就业帮扶”专项活动实施方案,明确活动主题、服务对象及活动内容,为活动有序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及时布置安排走村入户上门宣讲和各项就业服务工作,黄冈市专门召开辖区内人社系统会议,确保“20xx年农村贫困残疾人就业帮扶”活动有序开展。三是以农村贫困残疾人为重点,帮助其就近就便或通过互联网信息系统进行就业需求登记、信息汇总和联网帮扶,促进残疾人帮扶对象实现就业创业。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为确保本次活动取得实效,湖北省各地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大力宣传。一是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人社网、湖北公共招聘、12333信息平台的功能和作用,运用“互联网+”优势,及时把招聘信息、岗位信息在招聘网上同步发布,方便残疾人查询了解,给广大残疾人提供了一个高效、便捷、无缝隙对接的就业平台。二是主动联系企业,宣传促进就业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动员广大企业积极参与,鼓励他们积极吸纳残疾人特别是农村贫困残疾人就业。三是主动造势宣传,利用电视、报纸、宣传牌、标语、宣传车等方式对企业用工信息进行广泛宣传。同时,与移动、联通建立了“就业信息手机短信发布平台”,及时为广大城乡残疾人发布针对性的就业政策和详细的岗位用工信息,营造帮扶残疾人就业创业的良好氛围。5月18日至22日,宜昌市就业局联合市残联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就业帮扶,助残圆梦”活动,组织专人上门宣讲发放政策宣传材料1.2万余份。黄石市充分发挥基层平台的作用,组织村组工作人员、社区劳动保障协管员深入辖区向残疾人员、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等就业困难人员介绍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发放印有优质企业简介和岗位信息的挂历、扑克牌、对联、纸杯、宣传袋等宣传资料105万份;在大冶、阳新地区制作400面墙体广告印刷就业宣传标语;在罗桥、阳新火车站设置就业公益广告牌3个,企业用工宣传点2个,全方位、多渠道宣传该市用工优惠政策和企业招聘信息,扩大信息覆盖范围。
(三)搭建平台,精准帮扶
本次活动以“就业帮扶,助残圆梦”为主题。在就业帮扶活动前期,各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通过深入了解农村贫困残疾人的求职需求,加大了信息采集和岗位开发的力度,并及时做好岗位信息的整理和发布,将岗位信息直接送到乡镇、村组(社区)和农村贫困残疾人家门口,构建企业与残疾人的联系桥梁,深得残疾人的欢迎。一是将针对农村贫困残疾人就业帮扶活动与开展就业服务、落实就业扶持政策相结合。各地在就业帮扶活动现场均设立了“一站式”服务平台,开展信息发布、就业创业政策咨询、创业项目推介、创业担保贷款咨询、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和权益维护等服务,对残疾人在签订劳动合同、工资支付、社会保障和参加工会组织等方面进行指导,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并重点对农村贫困残疾人优先提供就业帮扶。二是开发残疾人专属岗位。各地根据残疾人就业需求,积极组织残疾人与用工企业进行对接,引导鼓励企业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开发就业岗位,安置残疾人就地就近就业。同时开通了“残疾人就业通道”,为残疾人设立专门的就业创业服务窗口,加强对残疾人的职业指导,“点对点”的对残疾人进行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提高残疾人就业能力。随州市就业局对地处偏远、行动不便、无法离乡离家的贫困残疾人,组织领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门指导残疾人参与电商就业、创业,帮助其实现就地、就近就业。通过详细了解其就业需求,提供就业岗位和资金扶持,共对6名贫困残疾人劳动者扶持资金30000元。荆州市沙市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局,经过前期与区残联的积极对接,活动期间有20家企业为残障人士提供了60个特殊岗位。在招聘会上,24岁智力二级残障人士唐明与金马公司洽淡后,与企业达成了就业意向,企业不但接纳了她,还根据小唐的特殊情况予以专门的安排岗位。
(四)落实政策,促进就业
对积极吸纳农村贫困残疾人就业的企业,结合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和援企稳岗补贴等政策,给予更大的支持和倾斜。一是针对贫困残疾人的就业需求和特点,采取重点开发社区服务业和招聘社区残疾人联络员等适合于残疾人就业的专项公益性岗位等措施,帮助一户多残、零就业残疾家庭和重残无业等就业困难残疾人员实现就业。二是在创业贷款、社保补贴、奖励资金直接挂钩的方式,最大程度的进行鼓励和帮助。确保一批就业困难人员以及残疾登记失业人员,通过社会用人单位吸纳、自主创业等各种途径和方式实现最大限度的灵活就业。三是发挥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创业的作用,为残疾人提供最高可达10万元的财政贴息创业担保贷款,给予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创业者一次性创业补贴20xx元。四是对登记失业半年以上的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的,可以免除各类行政事业性费用,在经营的前3年按每户每年96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省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个所得税。
(五)建立机制,跟踪服务
与残联对接,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完善贫困残疾人就业信息,开展精准识别,了解贫困残疾人基本情况和就业需求,提供“一对一”就业帮扶。一是提供专业化的“一对一”公共就业帮扶措施,加强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为贫困残疾人提供匹配的岗位信息,点对点进行针对性培训。加强跟踪服务,掌握残疾人员就业状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其稳定就业。二是把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需求纳入工作计划,实施技能提升培训、岗前培训、落实贫困残疾人就业帮扶等优惠政策,帮助登记未就业的贫困残疾人送岗到户。对于缺少技术对象我们将根据需求积极开展技能培训。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实施托底安置,积极宣传残疾人就业政策,为残疾人就业开通渠道。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一步措施
(一)主要问题
1.适合于残疾人的就业岗位不多。少数单位过于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社会责任与公平,开发的可供贫困残疾人就业的岗位数较少。
2.残疾人就业还存在隐性歧视现象。少数用人单位不愿意接纳残疾人就业,对残疾人就业仍存偏见,害怕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
3.专项就业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由于贫困残疾人普遍缺乏就业技能,通过人力资源市场就业的比例不高,提供的就业服务缺乏针对性。
4.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政策落实还不到位。
(二)下一步措施
为了解决现存的问题,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加强对企业的引导,通过评选爱心企业等方式,对促进残疾人等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作出贡献的企业授予荣誉称号,并大力宣传褒扬,积极引导用人单位树立正确社会责任观念,更多关心、关爱残疾人,尽可能腾出适合的就业岗位,为政府分忧,为残疾人解难。
2.加强对残疾人的引导,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心理疏导,促进其树立自信心、自尊心,更好地融入社会,增强其对社会的认同感,从而提高其就业创业愿望,让更多残疾人参与其中。
3.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开展精准识别,准确掌握贫困残疾人相关信息,加强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提供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强化跟踪服务,促进贫困残疾人稳定就业。
4.加强资金保障,加大企业吸纳残疾人就业的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和援企稳岗补贴等各项政策的落实力度,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做到应补尽补,确保政策全覆盖。
关于残疾人的报告5
近三年来,劳动保障监察支队严格按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执法。在执法过程中,尽可能的维护和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在落实《残疾人保障法》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让残疾人享有平等就业的权利。
在受理举报投诉和进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检查时,如发现企业存在歧视残疾人的现象,劳动保障监察部门会责令用人单位进行整改,并将整改情况反馈回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切实保障残疾人的就业权利。
二、保障因工致残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者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公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用人单位不得无故辞退。如发现用人单位存在无故辞退因工致残的劳动者的违法行为,劳动保障监察部门会积极介入,督促用人单位纠正违法行为,确保劳动者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关于残疾人的报告6
近年来,太平庄乡致力于推进支持帮扶残疾人就业工作,点燃了人们的就业热情,厚植了新优势,培育了新动能。但综合各方面的反馈,在推进残疾人开展新工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障碍和问题。就此,太平庄乡政府开展了专题调查研究。
一、全乡帮扶残疾人就业工作现状
近些年,太平庄乡不断优化就业制度和文化环境,有效带动了就业主体,为全乡的残疾人就业提供了有效帮助,汇聚了新能量。
截止11月底,太平庄乡共有残疾人451个,一级66人,二级97人,三级104人,四级184人。为帮扶残疾人就业,太平庄乡政府组织相关培训11场。目前,太平庄乡残疾人从事的领域主要有种植养殖、三轮车运营、家电维修以及盲人按摩等工作。
近年来,太平庄乡政府经过依法推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努力稳定残疾人集中就业,鼓舞和扶持残疾人个体就业创业,残疾人就业率逐步提高,日子状况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是,从深度分析,残疾人就业还存在很多问题。
二、存在的障碍和问题
目前,在残疾人就业帮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就业市场情况不容乐观
残疾人由于自身条件的缺陷,如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偏低、缺乏一技之长、择业工种受限等,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局面还是严重。此外,社会认识对残疾人就业重视不够,认为健全人甚至大学生就业尚且困难,何况残疾人。部分企业仍存在卑视残疾人的现象,有的同工不同酬;有的企业认为接纳了残疾人,有损企业形象,宁愿缴纳保障金也不情愿安置残疾人。
(二)就业收入普遍偏低
从残疾人就业的收入看,工资普遍偏低。不少企业给残疾人的工资普通在800元以下,基本没有实现同工同酬,各种保险也很难依法详实。有些福利企业甚至不让残疾人上班,每月只给100元补贴,这就从全然上失去了就业的意义,对如此的企业来说是钻了政策的空子,侵占了残疾人利益。
(三)就业渠道单一
太平庄乡的残疾人的就业帮扶工作主要是政府组织安排,缺少专业化、规范化的就业渠道。解决残疾人就业关键是把对残疾人从传统意义上的日子救助性安置中解脱出来,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市场的轨道。残疾人劳动服务机构在仔细做好集中和分散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内容外,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积极探究具有地区特点的多元化市场就业模式。
(四)创新意识缺乏
太平庄乡远离市中心,第三产业匮乏,以农业为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除一些自营工作方式外,主要以养殖种植业为帮扶方式,对于一些餐饮、网络等行业涉及甚少,甚至无法涉足。禁锢了人们思想,致使创新意识缺乏。
(五)思想高度不够
部分残疾人好高骛远,尤其是年轻残疾人由于听力语言和身体方面缺陷,他们生活的空间小,吸收外界信息少,对社会了解不够,在看待人生问题和选择就业方面往往脱离现实。尤其是依赖思想严重,缺乏主动择业意识,在他们看来,国家有法律和政策,安置残疾人就业是政府和社会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因此等待政府来安排,缺乏主动性。
三、关于帮扶残疾人就业的意见建议
(一)提高认识,广泛宣传,正确树立提高残疾人就业的观念。
做好残疾人工作,既是残联的工作,也是社会共同的责任,同时对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具有重要意义。要充分发挥电视、广播、网络等新兴媒体的作用,大力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宣传“平等、参与、共享”的残疾人观念,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残疾人和对待、处理残疾人问题,充分尊重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把关心、关爱、关注残疾人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外化为公众的自觉行动,使全社会更加了解残疾人,更加支持残疾人事业,更加关注残疾人切身利益
(二)高度重视,完善机制,继续出台残疾人就业的政策。
一是完善培训机制。建议人社局和残联建立培训常态机制,加强残疾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更多实用技术,首先以需求为导向,精准为目标,根据劳动力市场和用人单位的精准需求和残疾人自身精准的需要,有计划的组织社会各类培训机构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其次以创业意识为关键点,大力加强创业培训。强化对残疾人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发展创业培训,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促就业。二是出台扶持政策。残疾人作为弱势群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举步维艰,应根据残疾人实际,出台关于残疾人就业创业的扶持政策,鼓励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自行创业,增强自信心。三是争取部门支持。争取财政、地税等相关支持,加大对残保金的收取力度,确保应交,保障残疾人就业创业服务有资金。
(三)拓宽思路,极大投入,广泛开辟挖掘残疾人就业渠道
要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就业市场建设,完善就业登记、信息服务、中介、再培训等服务,打破部门之间、城区之间、城乡之间的隔离,将残疾人就业市场纳入社会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当中,为残疾人广开就业渠道,保障残疾人的就业标准和岗位稳定性,不断增加残疾人收入,使他们逐渐摆脱对社会和家庭的依赖。
(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一是完善自身基地建设,培训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形成专业化培训特色;二是依托社会培训机构开展培训;三是与劳动就业部门联合培训,提高残疾人在市场竞争的能力;四是搞好市场调查,了解市场需求,定向培训残疾人;五是参加培训的残疾人经劳动部门考核合格后颁发技术等级证书;六是在培训中要加强对残疾人择业观念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要将教育列为培训的重要内容。
关于残疾人的报告7
残疾人扶贫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顺应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按对残疾人帮扶形式的不同,目前我县基地还处于“零”状态,严重制约了农村残疾人的就业,为促进农村残疾人就业,推动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县残联组织开展了基地建设的调研。
一、我县残疾人扶贫基地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难点在残疾人。我县有各类残疾人3.84万,占全县人口的6.4%。持证残疾人1.2万,其中农业户口的残疾人1万人,占83.33%;非农业户口的残疾人0.2万人,占16.67%。
现状:残疾人扶贫基地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顺应农村残疾人扶贫解困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目前,我县基地建设还处于“零”状态,按照省、市残联的安排部署,我县拟计划在今年建成3个县级残疾人扶贫基地,这3个基地分别是:XX县XX养殖专业合作社、XX县XX兴养殖专业合作社和XX乡XX养殖场。
XX县XX养殖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XX县XX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XX县龙安镇后山村塘房村民小组,计划建设规模6000㎡,计划养殖规模五年达到养肉牛500头,年收入达500万元,纯利润达150万元,现有设施设备占地面积800㎡,其中畜圈12间,养殖肉牛12头,青贮窖6个,办公室1间,配有割草机、粉碎机、铡草机、地磅秤等必备的专业养殖工具,还备有断电时备用的柴油机一台,有合作社社员8人,其中残疾人3人,现已投资40万元,年底前投资达80万元;办理了农业专业合作社法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制定了防疫、管理等相关制度以及每头牛每天情况记录簿,对每头牛的情况进行记录。
XX县XX兴养殖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XX县XX兴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XX县龙安镇XX乐村阴山村民小组,该专业合作社现有建设规模2019㎡左右,设圈舍50间,办公室1间;有工作人员10人,其中残疾人4人;生猪存栏300余头,其中:仔猪存栏200头左右;圈舍及其它基础设施建设也投入资金45万元;办理了农业专业合作社法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和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制定了防疫、管理等相关制度。
XX乡XX养殖场基本情况:XX乡XX养殖场位于XX乡水果村烂田村民小组,该养殖场为股份制企业,始建于20xx年8月,现有股东及员工5人,其中残疾人1人,总投资70万,养殖场地1000㎡左右,分为1区和2区,1区现养殖蛋鸡4000余只,日产蛋3600多枚,产蛋率占90%以上。2区现在没有喂养。办理了法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和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制定了防疫、管理等相关制度。
存在问题:从拟计划建设的XX个基地看,我县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基地以农业养殖业为主,规模小、基础差、覆盖面窄、带动残疾人就业能力弱。且均未纳入本地区扶贫工作的大局中,缺乏政策的支持和保障。二是缺乏基地建设和发展的总体规划及政策导向。XX是合作框架松散,服务内容单一,整体实力不强,扶贫机制有待规范。四是产业化运作渠道单一,基地资金匮乏,发展缓慢。以上种种原因给我们基地的建设带来了很多的困难,严重制约了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的方向、基本目标和主要原则
农村残疾人的扶贫工作关系到残疾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基地建设作为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基地建设的方向
基地作为一个独立的经营实体,是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的重要依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遵循经济规律才能持续推进。
我县的基地建设,一是要着力建设一产基地,以一产基地为主向第XX产业领域拓展。这应该成为我县今后基地的建设方向,也是解决基地一条腿走路问题的要求。我县拟建的XX个基地是以养殖业为主,而且现在规模较小,这方面需要各级政府、残联及社会各方面继续加大扶持力度。二是我县的第XX产业现在的发展正稳步推进,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应探索XX产业领域拓展的途径。根据我县农村民营经济发展的特点,积极开展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组织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从事XX产的服务配送等工作,进一步带动残疾人就业和创业。要开拓残疾人服务业,结合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的实施,依托现有的社区服务、社区康复等平台和资源,逐步推行社会化服务。开展了居家养残服务,力争在“十XX五”期间实现残疾人居家托养。
在一产的基地建设中,着力打造“辐射型”基地,推动其发挥优势,培育和发展这一类基地是今后建设的一个方向。首先是经营优势。残疾人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在经营上存在相当大的困难。“辐射型”基地,不仅解决了残疾人的就业问题,而且帮助残疾人解决了生产环节上难以克服的经营、管理、销售和技术等问题,扩大了残疾人的生产范围。其次是市场优势。“辐射型”基地的特点在于残疾人依托基地,基地依托市场,基地处于残疾人与市场之间,既可以为远离市场的残疾人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又可以有效地组织残疾人生产市场需求的产品;既为市场运作提供保证,又能克服小农经济的盲目性,为残疾人的生产提供稳定的生产环境和收入。第XX是规模优势。基地的发展需要规模来支撑,规模越大,越能高效地占领市场。基地的规模效应可有效克服残疾人经营小而散的弱点,通过产品有效地将分散的残疾人组织起来,形成市场的供求规模。第四是素质拉动优势。就整体而言,残疾人素质普遍偏低,由此形成生产障碍。而残疾人素质的提高又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基地迫使残疾人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残疾人在这种被动的生产过程中自身素质能够逐步提高。第五是风险共担优势。辐射型基地的发展,不仅使残疾人从基地得到准确的市场信息,还可能与基地建立风险共同体,这样大家有利共享,风险共担,极大地减轻了残疾人的风险压力。
(二)基地建设的基本目标
基地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它受到环境、市场、人才和政策等多种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基地建设的近期目标是获取政府有关部门的扶持和建设,提高向残疾人辐射的能力。远期目标则是通过基地的发展,提升自身的实力,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由此带动一批残疾人的自我发展,从而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并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三)基地建设的主要原则
基地建设和发展应当遵循五个原则。一是效益统一原则。基地建设必须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市场经济条件下,扶贫力度的加大有赖于基地经济效益的增强,基地如果没有经济效益,扶持就没有物质基础。二是市场需求原则。基地的经营毕竟是市场行为,必须符合经济规律才能生存和发展。政府有关部门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引导、支持、协调、服务帮助基地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运行机制和利益调节机制。XX是资源优势原则。由于各地的“天时、地利、人和”诸因素不同,在经过市场的选择后,各乡镇都会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产业群,这种产业群实质是本地的资源优势利用的产物。基地应当利用当地产业群,使基地与当地经济协调发展。四是有序发展原则。基地建设既是一项新事物,又受到资金、人才、组织性质和市场、自然等风险的制约,需要积累经验,逐步完善。而残疾人是一个十分脆弱的群体,在经济上经受不起大的波动。五是选择性原则。基地建设要选择好投资方向,选准依托。选定的项目要适合残疾人的特点,符合市场的要求,这样才能有强劲的生命力。
三、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把基地建设列入农村扶贫工作的议事日程
基地作为农村残疾人脱贫的一个重要平台,其建设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就目前的体制而言,基地要发挥作用,政府行为的存在尤为必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基地建设纳入本地区大扶贫的范畴之内,通过政策优惠、资金扶持和各部门支持等形式,给予基地特别的关照。政府可以通过“非市场制度”的安排,如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开发应用、土地的流转、税费的减免以及市场服务等措施予以有倾向性的扶持。
(二)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在发挥残疾人、企业投资主体作用的同时,各级政府、财政、民政、农业、扶贫办和残联等部门要增加对基地的投入,探索政府、企业共同出资,企业负责承建和经营的投入机制和运行方法。其中基础性、公益性的投入,如基础设施建设、种仔种苗发放、技术培训指导、自然灾害保险、市场推广服务等,主要可由政府或有关部门解决,鼓励有能力的企业或个人向基地加大投入力度。生产经营性流动资金则主要由基地通过自筹、银行贷款等方式解决,有关部门可以给予适当的补助引导。同时,建立担保基金,确定担保机构,为基地的建设投入及残疾人从事更大规模的生产提供小额贷款担保,对积极创业的残疾人优先发放小额担保贷款和提供一定的风险基金。
(三)建立风险规避机制
基地的建设具有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而基地又维系着众多经济困难的残疾人家庭。从我县的企业和农村一些养殖大户的发展看,过去一些企业和养殖户大在市场价格诱导下,盲目投入,盲目生产,结果是初具规模,市场价格却大幅度下跌,残疾人非但不能受益,反而因此而致贫。而有些农村种植大户经不住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打击,频临倒闭的边缘,同样给残疾人带来了很大的损失。要资助基地参加政策性的农业保险,鼓励保险公司开辟新险种、优惠保费,从而增强基地和残疾人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四)规范基地的运作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基地作为经济实体进入市场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第一,基地应该是法人。当然,是企业法人为妥,还是福利社团法人为妥,要视各地的情况而定。第二,要理顺与基地的关系。对基地的扶持基点是基地必须扶持残疾人脱贫。有关部门应根据自身对基地的扶持力度而确定基地的扶贫工作要求和目标,并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基地为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在政府同意的前提下,残联可采取基地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无偿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如:现在拟建的XX个基地均缺建设资金和周转资金,可每个基地补助XXXX元,以解决其当前资金困难的问题,多渠道对残疾人扶贫基地进行扶持。第XX,要实行签约式扶贫。基地对残疾人的扶持必须有契约。用合同形式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从而使基地有责任、有信心,残疾人有实惠、有恒心。
(五)着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农民企业家
残疾人扶贫基地的发展特别需要专业突出、甘于奉献的经营领头人。这些经营带头人在不断发展自身事业的同时,也为残疾人的脱贫致富作出了积极贡献。积极发现和培养农民企业家,满腔热情地保护他们扶残助残的积极性,在经济上不让或少让他们吃亏,在政治上要给予其一定的关心,在经营上则要多为他们提供优惠优质的服务,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协调、和谐的外部环境。
(六)加强和改进对基地的服务
总之,要搞好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离不开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参与和大力支持,因此,政府部门和残联组织要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对基地建设的服务工作,努力提供全方位、综合性的服务。建好XX个拟建的基地,推动更多的基地建设,同时,把基地建设向二、XX产业拓展,从更高更广的层面上,促进残疾人的就业。
关于残疾人的报告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举世注目的成绩,综合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初步实现小康生活。与此同时,国家加大了对残疾人事业关注和支持,增加了财政的投入,收取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兴办残疾人福利企业,促进了我国的残疾人事业的蓬勃发展。为进一步发展残疾人事业,改善残疾人的工作、生活状况,我近期对社区残疾人情况进行了调研,具体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基本情况
到社区调研残疾人状况,调研采取找社区负责残疾人工作的同志交谈,查阅残疾人资料,与残疾人座谈、走访残疾人家庭等方式进行,基本掌握了社区残疾人状况,并进行梳理,提出一些思考。
二、社区残疾人情况
社区属于深圳市福田区福保街道,辖区面积平方公里,人口近万。共有残疾人人,有劳动能力的人,已就业人,享受城市低保的残疾人家庭有户。由于残疾人的身体状况原因,虽有政府政策优惠和照顾,多数残疾人经济收入、生活水平低于正常人,少数残疾人生活困难,亟需得到政府和社会的进一步扶助。
三、残疾人事业存在的问题
(一)残疾人就业存在困难
从社区残疾人就业情况看,残疾人总体就业存在困难。由于残疾人受身体状况所限制,具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能够自主创业的极少,能够自主择业的也不多,绝大多数还是靠政府优惠政策就业,依靠政府兴办的福利企业就业。
(二)残疾人经济收入普遍较低
除了没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靠政府低保外,具有劳动能力残疾人的经济收入普遍较低,距一般正常人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一是残疾人文化不高、技能不强,只能从事简单工作,收入自然低;二是认为给残疾人工作是照顾性质,常给以最低工作标准,收入没法高;三是残疾人工作不稳定,难以保证收入高。
(三)残疾人生活水平低
残疾人有工作的是低收入,没有工作的只能靠最低生活保障金或亲友的接济生存,这就注定了残疾人生活的贫困。残疾人生活水平低、生活贫困与残疾有着直接明显的关系。家里有残疾人,往往对家庭有限的资源造成沉重的负担,并且产生精神压力,因而使得这个家庭更为贫困。这些因素所产生的综合影响,使得社会最贫困阶层中残疾人数的比例特别高。
(四)残疾人缺乏工作和生活的进取性
残疾人由于身带残疾,存在心理障碍,不愿抛头露面,不愿去公共场合,怕被嘲笑,因而缺乏工作和生活的进取性,这样更加剧了残疾人就业、获取高经济收入的困难。同时,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注和理解还不够,也造成残疾人缺乏工作和生活的进取性,使得残疾人难以获得同等就业机会与同等经济收入。
四、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社区要承担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责任
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社区要根据自身职能和熟悉本社区残疾人情况的有利条件,承担起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责任。要向全体社区居民宣传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意义,让每个人懂得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既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体现,也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共同遵循的原则。让残疾人参与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每个个人和整个社会都能得到好处,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的体现。因此,为了让残疾人真正实现“平等、参与、共享”这一人道主义的宏伟目标,我们每个人应该负起自己的责任,加大对残疾人事业的关注,提高残疾人的生活水平。
(二)要充分保障残疾人的就业
社区要根据残疾人总体就业存在困难的情况,积极想办法,采取有效措施,充分保障残疾人的就业。要根据政府制定的优惠残疾人就业政策,帮助残疾人落实优惠就业政策,积极到企业联系,为残疾人安排工作岗位。要为残疾人自主创业做好服务工作,积极协助残疾人办好自主创业的有关审批手续。社区要加强对残疾人的教育引导,增强残疾人的工作进取性,使残疾人勇敢面对现实,走向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社区要了解残疾人的工作情况与同工同酬情况,对没有实行同工同酬或存在少发、克扣残疾人工资的企业,社区要协同政府有关部门督促其限期整改,确保整改合格。
(三)保证残疾人具有跟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生活水平
社区要向政府积极提建议,要求政府督促企业适当提高残疾人的工资水平,加大对无工作能力残疾人的扶助,保证残疾人具有跟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生活水平。在提高工资水平和加大扶助的同时,为残疾人减轻支出,比如:残疾人免费乘公交,免费享受体育、康复等公共资源,降低残疾人水电费价格,降低残疾人医疗费价格等。通过一增一减,提高残疾人的生活水平,使之具有跟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生活水平。
(四)社区要加大对残疾人的关怀与帮助
残疾人由于自身残疾的原因,各方面境遇较差,处于社会的最低端。社区要加大对残疾人的关怀与帮助,要经常上门走访残疾人,解除残疾人的思想负担,给以精神上的关怀,帮助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对生活困难的残疾人,社区要给予一定的经济上帮助,给残疾人送去党、政府和社会的温暖,让残疾人也和正常人一样过日子,使社区充满温馨和谐。
关于残疾人的报告9
一、调查背景
残疾人就业是残疾人工作的重心所在。残疾人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由于他们身体先天或者后天受到的伤害,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这使得他们的生活面临许多的困难。与城镇相比,农村残疾人由于受到知识水平、经济水平等条件的限制,生活情况更是不容乐观,农村残疾人家庭因残致贫、因贫致残情况屡见不鲜,甚至成为恶性循环。残疾人的生活现状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但是,越来越多的案例告诉我们:单纯依靠社会和政府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残疾人自己努力去改善生活状况,就业和创业是残疾人改善生活状况、提高社会地位和参与社会的基础,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关键。
12月10日——16日,县残联、喻家坳乡残联在喻家坳乡喻家坳村、南岭村和九龙峰村三个村,对处于就业年龄段的残疾人进行抽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和分析,我们希望向社会展示残疾人创业和就业面临的困境,展示他们的需要,最终通过报告的形式表现出来,希望农村残疾人就业和创业能够得到更多的社会和政府支持,为他们的创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我们的数据结果对助残社会组织和残疾人本身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为他们面对就业面临的困难和努力的工作方向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二、调查数据
此次问卷共发放180余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151份,由于残疾人普遍的教育水平比较低,问卷的有效率不是很高,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通过问卷的数据得出一些农村残疾人就业创业状况的基本信息。
基本情况:年龄在16-20岁的9人,占6%,21-30岁的17人,占11%,31-40岁的23人,占15%,41-60岁的102人,占68%。男性101人,占67%,女性50人,占3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100人,占67%,初高中文化程度49人,占3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人,占1%。
收入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300元以下64人,占42%,800-1600元72人,占48%,1600-3000元12人,占8%,3000元以上3人,占2%。
需求状况:残疾人救助需求59人,占38%,教育需求24人,占16%,就业需求30人,占20%,康复需求24人,占23%,社会关注程度需求4人,占3%。
就业认知程度:认为残疾人非常有必要就业的87人,占57%,认为有一定必要的51人,占34%,不是很有必要的9人,占6%,完全没必要的4人,占3%。认为残疾人就业是残疾人个人的事情的56人,占36%,认为是家庭的事情的37人,占25%,认为是国家的事情的27人,占18%,认为是社会的事情的31人,占21%。
就业状况:
认为除身体条件限制外的所有正常人能做的工作的81人,占54%,认为可以发挥残疾人的个别优势,做有些难度的工作的38人,占25%,认为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工作的32人,占21%。
知道有关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税收优惠政策的残疾人111人,占74%,不知道的40人,占26%。
认为解决残疾人就业最有效方式为集中安置的有68人,占44%,分散安置的21人,占14%,个体从业和自主创业的34人,占23%,认为三者效果相仿的28人,占19%。
认为残疾人就业的最大障碍是自身心理障碍的68人,占45%,认为是身体条件制约的35人,占23%,认为是就业创业机会缺乏的21人,占14%,认为是信息封闭,流通不畅的27人,占18%。
认为残疾人创业遇到的困难是对相关政策法规了解不深入的28人,占19%,认为资金缺乏的66人,占43%,认为知识技能缺乏的21人,占14%,认为缺少社会支持的33人,占22%,认为行业竞争激烈的3人,占2%。
残疾人希望在发布残疾人就业信息方面给予帮助的有73人,占49%,希望组织开展残疾人职业培训的43人,占28%,希望为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提供必要帮助的21人,占14%,希望为残疾人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的14人,占9%。
三、数据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残疾人待就业人员以“4050”人员居多,家庭状况比较贫困,大部分月收入在1600元以下;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绝大多数。可见农村残疾人虽然大都有工作,可以维持生计,但由于受到身体残疾的条件限制,从事的工作技术水平低,收入水平较低,残疾人中有一技之长可以自主创业获得高收入的比例很低。而作为中青年的残疾人农民工已成家有子女,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阶段,用于子女教育、养老及日常各项生活的开支占去了收入的大部分,农村残疾人在生活负担方面承担着和正常人一样的压力,但受自身条件的限制收入水平较低,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残疾人所承担的压力要远远大于健全人。
仍有38%的残疾人认为需要救助,比例超过30%的就业需求,认为就业是个人的事情的仅占36%,反映了残疾人被动等待政府救济,而不是主动就业寻求脱贫的思想状况。
有26%的农村残疾人尚不知道国家有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税收优惠政策,反映了对农村残疾人政策宣传工作的缺失。
认为残疾人创业遇到的困难是对相关政策法规了解不深入的28人,占19%,认为资金缺乏的66人,占43%,认为知识技能缺乏的21人,占14%,认为缺少社会支持的33人,占22%,认为行业竞争激烈的3人,占2%。由此可推出结论:资金问题,技术问题、社会氛围问题是制约农村残疾人就业创业的最大障碍,也是我们对残疾人就业创业扶持工作努力的方向。
尚有9%的残疾人需要就业工作方面的法律救助,反映了仍有部分用人单位歧视残疾人,存在侵犯残疾人合法权益的现象。
问卷中对于“残疾人就业创业工作的建议”,调查对象的缺失值比例较高,开放性问题中部分调查对象写出:政府方面对残疾人的政策没有落实到位;希望政府多慰问救济;对于自主创业感到很迷茫,没有希望。这很清晰的反映了农村残疾人对自主创业没有意识,说明惠残政策的宣传和落实过程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应。
四、调查结论
农村残疾人素质不高。一是残疾人思想观念亟待改变,需要逐步摆脱依靠政府救济的思想。二是残疾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等不能适应竞争机制下的就业需要。三是心理素质不过硬,容易产生自卑、过激的情绪,不利于就业创业。
宣传教育力度不够。一方面,对现有的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税收优惠的政策宣传力度不够,我县虽然对一些自主创业的典型作了一些宣传,但对政策宣传这方面重视力度不够,除在农村办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班时涉及以外,甚少采取其他方式进行宣传。另一方面,教育残疾人在依法维护自身的劳动权利上力度不够,残疾人在就业创业中遇到侵权现象,一般选择沉默应对。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作为一个有7.8万残疾人的人口大县,尚没有出台符合我县实际的残疾人就业创业扶持办法。许多农村残疾人想改变现状,每年到县残联来咨询就业创业的人数不少,没有相关奖励扶持政策,严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一是就业市场建设滞后,一些用人单位不愿接受残疾人,不愿为他们提供就业帮助和福利服务;社会对残疾人的支持很少,政策支持不到位,社会救助体系不完善。二是公益性岗位开发较少。根据人社局统计,在全县近3000个公益性岗位中,安置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足3%。三是高端就业机会少。残疾人受到身体状况、信息渠道、传统观念的限制,在选择职业上,选择渠道比较单一,选择面比较狭窄,即使自主创业也只能从事简单、收入低的工作,而且在创业过程中面临资金、技术等的困难;在IT、电子商务、营销管理等高端就业上还是空白。
五、建议与对策
加强农村残疾人就业创业工作,对于改善农村残疾人的生活状况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我县实现全面小康,建设幸福新宁乡也有至关重要作用。残疾人就业工作是一项社会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和支持。因此,要形成政府主导、相关部门联动配合、全社会参与支持扶助的格局,同时,应该更加注重残疾人自己潜力的发挥和能力的挖掘,采取有力措施,切实保障残疾人劳动就业权利的实现,使残疾人就业真正融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
重视教育。残疾人的文化程度决定了就业的方向。一是加强学校教育。增加对残疾人教育投资,加大对残疾人的教育扶持力度,使残疾人能够接受义务教育、全日制教育;重视残疾人职业教育,同时通过教育,改变残疾人的就业观念,对自己有更清楚的认识。二是加强心理教育。在各村(社区)卫生室要普遍建立残疾人心理咨询室,提高农村残疾人的就业心理素质,着力转变“等靠望”的心理。
加强服务。一是职业培训。制定残疾人就业培训整体规划,建立和完善残疾人就业培训体系,形成残疾人培训的专业队伍,创新培训方法,采取残联和社会组织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依托各乡镇的实际,举办各种类型的实用技术培训班;对残疾人进行定向职业培训;对有创业意向的残疾人举办创业培训班;对创业之初的残疾人进行“个性化”创业指导培训等等。二是就业服务。加强就业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援助等服务,建立农村残疾人就业信息平台,不定期发布残疾人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了解残疾人就业诉求。三是资金扶持。对残疾人就业,特别是残疾人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可以通过税收减免和用活小额贷款,争取康复扶贫贷款,积极扶持残疾人从事养殖业、手工业和其他形式的就业。
部门联动。一是开展执法检查。县民政、人社、国税、地税、残联等单位联合定期对安排残疾人的用人单位进行执法检查,要求企业要与残疾人必须签订劳动合同,办理五险一金。二是开发公益性岗位。建议县人民政府公益性岗位划拨不低于15%的岗位安置残疾人就业;开发适宜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如保洁员、保绿员、报刊亭和公厕管理员等,并纳入县邮政、城管、规划等单位的管理考核内容。三是优化创业环境。县工商、国土、国地税等单位为残疾人就业创业提供方便,简化程序。依托县人社就业资源,完善就业登记、信息服务和培训等服务,将残疾人就业市场纳入社会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当中,建立起统一、高效、有序的就业服务体系。
政策扶持。根据我县实际,争取出台县人民政府残疾人创业就业奖励扶持办法,健全残疾人就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在普惠的基础上提高特惠力度,激发残疾人就业创业热情。
拓宽渠道。一是采取招商引资形式,引进一批资本、技术雄厚的福利企业和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的企业。二是主攻盲、聋哑残疾人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重点突破精神、智障残疾人庇护工厂、农疗等就业模式。三是转移农村残疾人劳动力,积极鼓励和扶持残疾人外出务工。四是采取专业合作社等方式,减轻残疾人就业创业资金压力,提高市场抗风险能力,提供有效技术支撑;发展立体种养,如猪粪饲鱼、鸡粪养菇、烟粮轮种等。五是规划残疾人就业创业园,用园区管理方式促进残疾人就业。六是推动残疾人高端就业。鼓励残疾人走信息化道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走网络经营,既可以避免残疾人行动不便带来的困难,又可以足不出户帮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还可以让残疾人在网络贸易的运作中体会尊重和成就。
浓厚氛围。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倡导文明的残疾人观念,努力营造有利于残疾人就业的社会环境,改变社会对残疾人的观念,使社会充分认识到实现残疾人就业不仅是残疾人追求的目标,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社会应该为残疾人就业提供支持和帮助。
关于残疾人的报告10
残疾人事业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十七大召开、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展开及中国残联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新形势下,为适应新时期环境的变化,抓住机遇,使我县的残疾人事业有新的突破,寻找与发现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突出问题,转变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构建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残疾人发展机制。近期我县组织人员进行了残疾人生活就业情况调查摸底,以新形势下xx县残疾人生活就业状况与残联救助工程为实践载体,梳理出了“六个仍然”和“六个需要”,并根据“六个仍然”和“六个需要”及残疾人事业主体活动的逻辑总结出“三个抓好”、“两个加大力度”和“一个结合”。为今后我县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一、残疾人事业发展现状
(一)xx县残疾人基本情况。我县各类持证残疾人1794人,平均每5户中就有一个残疾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一定的负担。其中视力残疾321人,占我县残疾人总数18%;听力残疾160人,占9 %;言语残疾71人,占4 %;智力残疾102人,占6 %;肢体残疾1076人,占60 %;精神残疾55人,占3 %。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无生活能力,属一级重度残疾人占全部残疾人的20 %;丧失大部分劳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属二级残疾的占26%;有一定劳动能力,可以就业的,属三、四级或聋哑残疾的占54 %。
(二)xx县残疾人事业发展情况。目前,全县残联拥有13名专职工作人员,分管康复科、教就科及办公室事务,各尽其职。对我县残疾人职业专业化、康复培训工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县残联下分设14个乡镇残联,全部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及办公设施,配有专职理事长、干事, 176个行政村(社区)全部成立了残疾人协会,共同协调工作。县、乡镇、村三级服务网络基本健全。
今年来根据全省统一部署,我县加大了残疾人事业的支持力度,开展了“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及相关的一系列残疾人救助工程,“白内障复明”工程让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我县完成手术 余例,手术脱盲率100%,脱残率98%,基本实现无障碍县的目标要求;实施“助听工程”免费为 名聋儿进行听力检测、耳膜制作、配发数字式助听器;实施“助行工程”,20xx年助残日期间,县残联组织将100多辆轮椅、手摇三轮车直接送到贫困残疾人手中;实施“安居工程”, 县残联本着“穷中选穷”的原则,确定对14乡镇的30户贫困残疾人危房实施改造;实施“医保工程”, 帮助农村贫困残疾人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解决农村残疾人就医难的困境。随着经济的发展,残疾人就业渠道不断拓宽,通过福利企业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各单位分散按比例安置就业、鼓励残疾人自谋创业以及残疾人劳务输出等就业渠道,使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率达到80%以上。
按照市残联的工作安排,开展了残疾人就业生活状况和0—6岁各类残疾儿童的调查摸底工作。为全面掌握我县残疾人的生活、就业、社会保障情况,扎扎实实的开展了摸底调查工作,经过3个月认真细致地调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并进行各项数据汇总、分类、存档、分析,为今后开展残疾人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
二、残疾人事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我国经济和人民奔小康的步伐不断加快。由于残疾人自身的原因,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处于劣势,残疾人与正常人的生活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残疾人在康复、就医、生活等方面需要救助人越来越多,标准也越来越高,这与扶残助残的形式单一、救助资金不足之间形成很大矛盾,造成残疾人奔康步伐较慢。20xx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对残疾人工作提出了明确的任务目标。中央开展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其中“以人为本”是核心,强调人权、人民的利益,残联的工作始终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努力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服务,同时在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残联工作应该注重实践调研,了解基层残疾人的生活就业情况,分析残疾人需求,发现迫切需要我们解决的实际问题,寻找新环境、新形势下残疾人事业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十七大精神,努力做好农村残疾人工作,十七大的三民政策应辐射到农村的残疾人群体,并且这个群体应该得到特殊照顾和重视。可以说,新形势下的残疾人工作任重道远。经过调研分析,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问题与不足可以概括为“六个仍然”和“六个需要”。
(一)残疾人工作人员扶助意识、理论水平仍然薄弱,需要加强思想学习。残疾人社会工作需要专业的社会工作理论作为指导,人道主义理论、以人为本、增能理论、正常化理论都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理论,我们应该注重学习与积累,以新形势下xx县残疾人生活就业状况与残联救助工程为实践载体,发展理论抽象思维能力。
(二)残疾人工作队伍的职业化程度仍然不高,需要发展职业化道路。近些年来,民政部、计生委、共青团等部门加大力度,加强基层工作队伍职业化建设,作为基层残疾人工作的主要力量,残疾人专职委员不论是工作层面和范畴,还是服务和属性,都属于社会工作者范畴,我县应该积极自省自身工作人员的职业化水平,专业的指导,专业的科学方法有利于我县残疾人事业发展,我们的工作人员很明显知识水平不够,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三)残疾人工作人员反思能力仍然很弱,需要提高救助工程中建立长效机制的反思能力。近些年,我县开展了一系列的残疾人救助工程,只有认真反思工程项目的程序、环节、理念支持等才能锻炼出建立工程长效机制的反思能力。而我们的工作人员恰恰缺乏这种思考,工作盲目,思维系统混乱不能很好的为残疾人群体服务。
(四)残疾人服务文体宣传工作仍然不到位,需要加大力度开拓多元化宣传手段。我县开展了很多残疾人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有时宣传不到位,没有形成较高的知晓率,容易造成一定的误解,项目开始工程及结束阶段宣传不到位,不利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宣传职责不明确,在宣传工作上往往忽视其重要性,且宣传工作比较琐碎,需要耐心与细心。因此责任明确非常重要。
(五) 残疾人事业资金仍然不足,需要加大投资力度。尽管残联征收社会保障金,残联的工作项目多,服务范围广,办公设施及康复设施都需要很多资金,维护残疾人的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开拓多重资金渠道是当前我们的重要任务。资金充足了,残疾人的生存与发展指标才可能更上一个台阶。
(六)农村残疾人生活仍然困难,需要提高基层工作水平。从上述调查表格中,我们发现农村残疾人工作仍然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农村残疾人户数、人数占很大的比例,农村纳入低保的范围明显处于劣势。辖区内残疾人总人数共计1790人 ,纳入低保残疾人总人数只有900人,还有相当大比例的残疾人没有得到保障。农村与城市享受低保的金额也有很大差距。城市每人每月可得到276元的救助,而农村每人一月只有166元的救助。农村未就业的绝对人数也很大。这些充分表明,当前农村残疾人工作是我们工作的重点,需要迫切提高农村残疾人生活质量。
三、打动我县残疾人事业科学发展的思考
残疾人事业发展包涵三大相互联系的主体:残疾人工作人员、残疾人服务活动及残疾人群体。上面总结的“六个仍然”和“六个需要”也是围绕这三大主体展开的调查思考,从中可以看出,残疾人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思想意识、专业化程度及反思能力;残疾人文体宣传服务、资金投入服务;以及各类残疾人群体生活就业状况都对残疾人事业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为此,下面继续围绕这三大主体的主要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我县残疾人事业发展有所帮助。六项建议可以根据三大主体分为“三个抓好”、“两个加大力度”和“一个结合”。
(一)抓好残疾人工作人员思想理论水平学习工作,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发展残疾人事业需要理论上的指导,以人道主义、正常化及增能等理论为基础才能做好工作,残疾人弱势群体不仅需要正常化的生存环境、生活及工作能力上的增强以及人道主义关怀,残联工作更应该保障他们缺失的权利,残疾人工作者应该有这个觉悟与意识帮助残疾人补偿他们应有的权利,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基础是社会对残疾人缺陷负有的责任,应该具有使残疾人群体恢复的功能,使其融入与适应社会生活。经常性开展理论思想学习培训班,提高工作者的思想觉悟与理论思维能力。
(二)抓好残疾人工作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培养大批专业的残疾人社会工作者。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大决策。指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20xx年6月全国第一次组织了社会工作师专业考试,对于残疾人事业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利他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机构和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和科学方法。基层残疾人队伍特别是残疾人专职委员应该作为社会工作者走上职业化道路。目前,王思斌教授把中国社会工作分为三类,即中国社会中所说的普通社会工作,由政府部门承担、服务于困难人群的行政性、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和由社会工作专业人士进行的社会工作。残疾人专职委员的工作属于行政性的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而当前这种社会在中国居于主导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中,明确提出“残障康复”服务机构从事专门性社会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属于《规定》适用范围。很多地方残联已经开展了有益的探索,xx市残联建立了称之为“量体裁衣”的完整工作机制,培养一批专业化服务队伍。xx市出台了《xx市社区残疾人工作管理办法》,明确社区残疾人工作社会化。通过公开考试,175名残疾人成为xx市第一批社区残协专职委员,走上社区残协专职委员职业化岗位。根据社会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大趋势,我县的残联工作应该考虑专业化、职业化问题,学习成功地区的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发展关于残疾人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思考。
(三)抓好残疾人工作人员的反思能力训练,更好地开展残疾人工程的长效机制工作。残疾人工程的长效机制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系统思考,全面部署,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反思能力,做好项目开展的各项工作,同时注意环节的连接与程序的`连续性,做好档案管理,积极开展工程讨论与思考活动,不断锻炼他们的反思、思考能力。
(四)加大宣传文体工作力度,扩大残联工作透明度。组织残疾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艺术、娱乐活动,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激发残疾人参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热情和潜能。发展残疾人特殊艺术,培养优秀特殊艺术人才。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开展残疾人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增强体质、康复身心。广泛宣传扶残助残先进典型和残疾人自强自立的楷模,感召全县人民奋发图强、创业致富、奉献社会、促进残疾人事业快速发展。积极推荐本地区、本单位有关残疾人及残疾人事业的优秀新闻作品参加评选。继续积极开办残疾人专题栏目,广泛开展残疾人事业宣传,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帮助残疾人,营造良好的社会扶残助残氛围。结合残疾人重大节日,进行多角度、大规模宣传。进一步宣传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人体育人才的培养,适应新的残疾人体育运动竞赛规则,不断提高竞技水平,为我县培养出许多优秀的运动员。加强对残疾人特艺人才的发现和培养,组织选拔优秀节目和作品参加省、市残疾人文艺汇演。充分运用网络平台,加强残疾人事业宣传。利用网站倾听残疾人心声,及时了解残疾人困苦,回答残疾人提出的疑问,解决残疾人最关心的问题。搞好宣传措施:
1、及时宣传与实施项目紧密结合。把握好残疾人实施项目的进程,制作具体规划,做好宣传文体工作。
2、发展多样化宣传手段。利用信息化手段大力宣传残疾人服务项目,发挥宣传画、宣传单、知识手册、宣传栏、广播、电视与报纸等宣传手段的作用,更好的为残疾人服务。
3、设立专人宣传服务,明确责任。实行宣传问责制,设立专人负责,同时做好协调工作。
(五)加大资金投资力度,扩大残疾人福利服务覆盖面。残联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我县残疾人工作众多项目与工程的实施都需要资金流通运转,物质投入是必要的,合理配置资金资源是我县残联的重要工作,残疾人工作者应该积极拓宽资金投入渠道,想法设法达成残疾人群体的愿望,真诚为他们服务。发展残疾人事业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老龄协会等社会组织要发挥各自优势,支持残疾人工作,维护残疾职工、残疾青年、残疾妇女、残疾儿童和残疾老人的合法权益。红十字会、慈善协会慈善团体要积极为残疾人事业筹集善款,开展爱心捐助活动。企事业单位要增强社会责任感,为残疾人事业发展贡献力量。按照彩票公益金的使用宗旨,加大彩票公益金支持残疾人事业的力度。完善残疾人社会福利政策,逐步扩大残疾人社会福利范围,适当提高残疾人社会福利水平。重点做好残疾老人和残疾儿童的福利服务。做好社会捐赠,支持发展残疾人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六)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搞好农村残疾人服务。中央、省市已经相继制定了关于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我们残联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应该把农村残疾人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充分调动工作人员做好农村调查工作,认真汇总信息,分析调查资料,发现寻找与科学发展观不符合、不适应的突出问题,转变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构建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残疾人发展机制与体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把残疾人群体看做特殊群体,充分尊重他们的生活、教育、就业权利,发挥残疾人社会福利的作用,更好的为残疾人服务。
总之,我县的残疾人事业正面临着新的形势,及时的调研与分析是必要的,全面贯彻十七大以来中央关于重视民生工程的精神,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调查与分析,及时总结梳理残疾人事业发展新情况、新问题积极应对,不断反思,构建符合十七大精神、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残疾人事业发展机制。为以后的残疾人工作指明方向,残疾人事业应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进一步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改善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全面落实“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速度,促进残疾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关于残疾人的报告11
【论文关键词】残疾人高职教育;教学观念;专业技能
【论文摘要】调查报告选取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残疾人高职教育部29名专兼职教师为研究对象,对其教育教学观念、专业技能水平、教学心态及行为、继续教育和教学研究情况等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从事残疾人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多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较为正确,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基本能胜任当前的残疾人高职教育教学工作,但也存在主体意识不强、畏难情绪严重、成就感过低、对学生期望值过低、与残障学生交流沟通能力缺乏等问题。由此加强对残疾人高职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加强教学改革和校本研究,稳定师资队伍建设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目的
(一)了解残疾人高职教育教师的教育观念,包括:教师的特殊教育观、残疾学生观、特殊教育质量观、残疾学生成才观等;
(二)了解残疾人高职教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情况,包括:手语(盲文)翻译与交流能力、组织教学能力、控制课堂能力、制作教具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等;
(三)了解残疾人高职教育教师的教育行为情况,包括:教学进度及教学任务完成情况、思想教育、个别化教育与因材施教、教学心态等;
(四)了解残疾人高职教育教师继续教育与开展研究情况,包括:对残疾高职学生心理的学习、阅读特教书籍、经验总结、论文撰写与发表、课题研究等;
(五)针对教师的教育观念、专业技能及教育研究的现状提出改进及培训策略,提高残疾人高职教育教师的综合素养,进而提高残疾人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了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残疾人高职教育部29名专兼职教师为调查对象。被试的年龄范围为24-49岁,其中以35岁以下教师居多,占到72.4%,男教师所占比例较大,占到62.1%,兼职教师和非师范专业毕业教师比例较大,分别占55.2%和65.5%;教师学历方面以本科学历为主,占到72.4%,专科学历和研究生学历所占比例都不大。(见表1)
本研究在残疾人高职教育部相关人员的协助下由研究者本人亲自组织进行测试。为了保障测试的顺利进行,在测试前向残疾人高职教育教师说明了本次测试的目的和意义,消除了他们的思想顾虑。集中测试,一小时后收回。
调查完毕,由研究者统一对问卷进行编码处理,并输入计算机管理,最后采用EXCEL20xx和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教育观念
特教观方面,有93%的教师认为办好特教高职最重要的是领导的重视程度、管理水平和招收的学生质量,这说明教师的主体责任意识不够,把办学的质量更多地寄希望于院领导,更多依赖学生资质。有76%的教师认为虽然残障生特殊性太明显,但不能因为怕受到外界的伤害便对其进行封闭式管理,这说明教师的教育思想还是比较理性,毕竟残疾学生将来也会走人社会,过度的保护对其没有多大益处。有34%的教师认为正常人的语言是有声语言,聋哑人的语言是手语,但有52%的教师否认这种观点,说明教师对于聋人语言问题的定位还是比较模糊,这可能与国内外学者对聋哑人语言归属问题的争论有关。93%的教师认为特教高职教师需要更多的爱心、耐心、细心、信心,这说明教师对残疾人高职教育可能面临的困难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和充分的心理准备,但对于困难的认识可能也有过分夸大的倾向,进而产生畏难情绪和抵触心理。
学生观方面,有69%的教师否认“残障生是可怜的,所以应该对他们的要求尽量少一些”,这说明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态度还是比较端正,同时这种认识也比较科学,毕竟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要让残疾人通过大学的学习做到“残而不废”,过度的怜悯某种意义上讲是对残疾人的一种伤害。86%的教师否认“绝大多数残障生是很单纯的,但有个别残障生品性不好,是无药可救的”,这说明大多数教师还是认识到残疾人高职教育的复杂性,当然这与教师和残疾学生缺乏深人交流沟通也有关系。有31%的教师认为残疾人比正常人的智力差很多,有59%的教师认为残疾人比正常人的智力差别不是很大;有76%的教师认为残障生之间的个别差异性非常显著,这两点说明教师对残疾学生的可教育性还是抱有一定期望,但也注意到了残障学生之间以及残障学生和健全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个别差异。有21%的教师认为与残疾学生在一起,自己感觉到庆幸和幸运,但有79%的教师对此说不清,这说明教师面对残疾和残疾学生时表现出较为复杂的心态。
质量观方面,有76%的教师认为“残疾人高职教育的目标应当是残障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并行发展”,有45%的教师认为残疾人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将来能独立谋生。这说明大多数教师对残疾人高职教育还是抱有较高的期望,部分教师的态度较为现实,强调对残疾学生生存技能的培养。
人才观方面,有10%的教师认为通过教育和学习,绝大多数的残疾学生能够成才,但有31%的教师否认这种观点,另有59%的教师说不清,这说明教师对残疾学生通过大学成才没有足够的信心。
(二)教育技能
教育技能是教师能否顺利从事残疾人高职教育的专业能力,它制约着残疾人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交流能力方面,只有25%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手语(盲文)比较准确流利,与残疾学生交流.自如,有65%的教师说不清,这说明多数教师的交流能力和交流手段有待加强,有34%的教师感觉与残疾人的信息交流很慢很难,有65%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板书的方式进行教学,这说明教师与残疾学生的交流手段比较缺乏,信息交流比较缓慢。
组织教学能力方面,有45%的教师认为残疾人高职教育中教学方法是次要的,关键是要让学生学懂;有93%的教师经常通过实物、多媒体、角色扮演等直观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对残疾学生再三问一个同样的问题,93%的教师的回答是已经习惯了。这说明多数教师能够不断探索和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而适应残疾人高职教育的要求,同时也表现出教学中的某些被动和无奈。
教学研究能力方面,有93%的教师平时有意识地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间题加强对残疾人学习特点的研究,100%的教师经常通过观察、提问等方式来了解残疾学生的学习水平,90%的教师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措施、教学效果,59%的教师经常翻阅特教书籍和相关杂志,24%的教师曾发表过相关的学术论文,35%的教师参与或主持过相关的课题研究。这说明多数教师的教学态度比较积极,能够主动学习探索和研究残疾人高职教育的内在规律。
(三)教育行为
行为是观念的延伸。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教学进度方面,90%的教师按学生可接受的教学进度基本上完成教学计划,有41%的教师认为残障生掌握知识的速度比常人慢很多,48%的教师认为残障生掌握技能的速度与常人差不多,这说明教师基本上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残障学生在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过程中与健全学生有一定差距,所以这种教学任务的完成仅仅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进行,从而导致整个教学进度缓慢。
在教学中69%的教师对学生经常无形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教育,86%的教师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常常进行个别化教学和分层教学,41%的教师经常利用残疾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来加强实践教学,69%的教师认为在教学中针对学生个别差异进行教学比较有效,这些说明多数教师能够主动积极的投人到残疾人高职教育教学中,能够主动改变教学方式方法来适应残疾学生,同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并加以运用。
在教学心态方面,所有教师否认一见到残障学生就感觉不自然,86%的教师否认聋哑学生上课时注意力容易分散,时常感觉很无奈,这说明大多数教师基本适应了残疾人高职教育和残疾学生,能够较好的控制课堂;93%的教师认为聋哑学生的语言表达常让人啼笑皆非,觉得比较好笑,这说明教师对残疾学生的学业现状和语言水平比较无奈,同时也是一种苦中作乐的表现;59%的教师觉得从特教高职班上完课走出教室,感觉很没意思,没价值,说明多数教师的教学成就感很低,这与前面的特教观中教师的“四心”要求是相矛盾的,说明教师们的特教观只停留在观念上,还没有转化为具体的行为。
四、讨论与建议
(一)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的培训力度
教师和残疾学生交流手段欠缺、信息沟通不畅是调查中呈现出的突出问题之一。良好的信息交流和沟通能力是顺利进行教学的基本保证,为此残疾人高职教育中要大力加强教师的手语(盲文)翻译能力训练,并制定相关制度进行考核,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教学技能水平。在教育观方面,多数教师的教育观念基本正确,基本跟上了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成才观方面,教师的态度比较消极,对残疾高职学生的成才期望值比较低,这与国内相关的表述比较一致,同时多数教师的主体意识也不够,把办好残疾人高职教育的希望寄托于学校领导和优质生源。多数教师们的特教观只停留在理论上,还没有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这些都不利于教师整体上高质量投人到教育教学中去,因此,加强专业理论培训,加强观念诱导是十分必要的。
(二)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探索适合残疾人高职教育的教学方式方法
教师的教学成就感很低是调查中呈现出的另一个突出问题。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包括从事残疾人教育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舆论不利、信息交流不畅、教学方法不当、残疾学生学业水平较低、教学准备复杂、领导不重视等。其中从教师自身而言,对教育对象(残疾高职学生)不熟悉,教育教学方法不当,是间接造成自身教学成就感过低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对残疾人高职教育内在规律的研究与探索,寻找适合的教育教学方法并加以运用,让教师在教学中感受从事残疾人高职教育的乐趣,增加教学成就感是非常重要的。
(三)加强校本研究,编写适合残疾人高职教育的系列教材
在调查中,研究者了解到多数教师完成教学任务都是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进行。这似乎很合理,实则不利干残疾人高职教育的发展。这是因为,其一,学生可接受的范围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这与学生自身身心特点和学业水平有关,无法把握好尺度。其二,由于身心发展上的特殊性,残疾人高职教育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十分重要,如果把教学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那么残疾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高将会十分有限。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症结在于目前国内残疾人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材使用大多是照搬照抄普通高职教育,没有按照残疾人身心发展的特点作特殊化,更没有专门为残疾人编写的专业教材。这就导致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被动,只能按照“可接受”的要求选择教学内容。虽然就课堂本身而言,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实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对残疾高职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目标而言,可能还有较大的偏差。这就要求我们在从事残疾人高职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加强校本研究和校际交流,编写适合残疾人高职教育的专业教材,也只有这样,残疾人高职教育才能真正做到科学、健康发展。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减少流动性
调查中,研究者还注意到从事残疾人高职教育专业教学任务的大多是中青年教师,有的甚至刚参加工作。这固然有青年教师可塑性强、精力充沛等原因,但专业教师流动频繁,畏难而退现象却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残疾人高职教育的发展。残疾人高职教育在我国开展的时间不长,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汲取和参考。如果教师流动过于频繁,不利于教学经验的积累和专业教师综合素养的提高。因此,探索合适的教师培养机制,打造一支经验丰富、德才兼备的残疾人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于残疾人的报告12
一、基本情况
我区辖6个街道办事处、一个工业园区和马坪开发区以及13个乡镇,残疾人总数约3.84万。这次调研涉及乡镇5个分别是普利桥镇、黄阳司镇、高溪市镇、上岭桥镇和蔡市镇,调查点选择了农村下叶塘、腊子山、鲁头碑、何家亭、社湾、七里坪、小李村、桐子山等8个村委会;涉及街道办事处有凤凰园、梅湾和肖家园,调查点选择了城市渡假村、湖塘、工业村、三多亭、清桥路、翠竹园、又一村、通化街、红旗路等9个社区,访问残疾人51人。
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乡镇、街道执行了中央、省、市、区优惠残疾人、保障他们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但不彻底不全面;少数村对政策不了解,农村中残疾人享受优惠政策的不多;残疾人状况与社会平均发展水平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有的方面存在拉大的趋势;大部分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没有保障。具体地说:
定救方面,城市残疾人贫困户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残疾人凭《残疾人证》优先享受人平90元左右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重残者还采取特困救助方法来保障其基本生活。城市低保扩大到1700余户残疾人。农村残疾人的定救从今年开始主要通过农村低保来实现,但农低保标准低、面窄,平均分20—40元不等每人实行全家享受低保方式评定。由于区里下达到村里指标数相对较低,于是尚有大部分残疾人家庭未能享受低保,生活还比较困难,温饱问题都很难解决。
税费减免方面,城乡残疾人个体工商户对税务和工商执行优惠政策较为满意。冷水滩工商分局普利桥所辖区收取管理费时根据残疾程度不同酌情减免残疾人21户,黄阳司所则全免残疾人“摩的”车主的管理费,减半收取个协会费。大多数工商所一直采取扶持下岗职工,减免特困户工商管理费的政策,残疾人身在其中享受减免照顾。农业税减免政策出台以来,全区残疾人农民可以享受优惠政策。还有,残疾人困难户子女学杂费也可享受减免政策,但面不是很宽。
医疗保障方面:访问的残疾人普遍对就医有意见,小病拖着不敢进医院,大病四处向亲友借钱,绝大多数残疾人医疗无保障。花桥镇一个残疾人家庭五口人就有四个患精神病,债台高筑,生活难以为计。像这样的家庭他们都要求医疗救助。
今年xxx区作为全省试点之一,全区2万多残疾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按照规定,只要个人投入15元就可按规定报销一部分医疗费用,但在乡镇由于宣传不是很到位有部分残疾人没有参加农村合作医疗,致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残疾人当中没有得到很好落实。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近年来残疾人生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主要是和过去相比,但和全国奔小康的大潮流比,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却相对下降。残疾人由于自身残疾的影响和外界的障碍,在与健全人的竞争中难免处于劣势。绝大多数城镇残疾人只能在低收入职业岗位上就业,残疾人哪怕找一份收入低微的工作也很困难,有一位门卫残疾人嫌200元工资低却不敢提出加工资的要求,因为随时有健全的下岗工人盯着这一空缺。身处拆迁被征用开发的农村残疾人由于补偿政策不倾斜,面临粮食涨价吃不饱饭的新问题。杨村甸有一家五口靠断了两个指头的户主编织竹制品取得经济来源,年收入一二千元,买粮食只能吃半年,另半年靠吃薯片和山上野菜,如今大米猪肉涨价,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住房方面,尽管近几年市区残联对农村无住房和危房的特困残疾人实行无房新建、危房改建,投入了一定资金,但还不能满足广大特困残疾人的需要。据统计,农村残疾人无房危房户杨村甸乡就达30户以上,普利桥镇就有70多户。
2、开展扶贫工作几年来,残疾人中的脱贫率很低,返贫率却很高。由于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保障方式和下岗失业人员(临时保障)、灾民(一次性保障)、孤老(老年期保障)、弃儿(找到抚养人之前给予保障)等的保障方式没有区别开,不加区别地把农村残疾人列入扶贫对象一起进行扶贫,达不到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的目的;而不加区别地把城镇残疾人拿城市低保的贫困户和健全人一视同仁也是不合理的。渡假村社区有一残疾人想通过做早点生意补贴孩子上学杂费,社区却对其家庭收入核算追踪,可能会使其享受的城市低保金降低。另外,在残疾人扶贫贷款中安排的低息扶贫贷款很难落实到残疾人。因为实际掌握着贷款发放权的农业银行是商业银行,它考虑的是贷款能不能收回,资金能不能增长效益,残疾人偿还能力较差,所以不愿意把贷款投放给残疾人。
3、农村残疾人从目前的合作医疗中得到实惠不多。一方面今年作为试点才开始实行,而大部分地区还没有很好的运作起来;另一方面,政府对贫困残疾人参加合作医疗个人交费的补贴较少,只有冷水滩区残联为全区20xx名残疾人全额补贴2万元。残疾人普遍反映镇政府财力不足而将报销范围、报销比例限制太多,残疾人患重大疾病的比例又高,几乎享受不到政策实惠。
4、残疾人的康复、就业、教育、扶贫等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减免政策往往到基层就落实不了。一个是上级的指标任务在作梗,一个是相关部门没有制定或没有执行专门针对残疾人的减免政策。工商部门的优惠政策也只针对下岗工人、特困户(当然包括残疾人下岗工人和残疾人特困户),而专门针对残疾人的优惠减免政策没有具体规定,只是酌情照顾,他们也有收取工商管理费的指标任务。学校的学费减免同样如此……
5、基层残疾人的组织机构不健全,力量薄弱,以致工作目标很难实现,残疾人很难从残联的工作中直接得到利益或得利不多。一是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的残疾人工作者很少有专职,都是搭附民政工作一起,即使这样,人员还不能保证。竹山桥镇的一位残疾人工作者因没召开残疾人代表大会被否定评年度先进,一年一次的残疾人事业工作会议都不愿参加。二是工作经费一般是由民政那条线拨下来,残联系统基本上没有人头费和事业费下拨。三是镇里妇联都有专职和编制,而同样是做群众工作的残联却没有。残疾人工作无经费无专职无编制,上面的优惠政策文件发下来无法落实到村组和社区。几乎所有乡镇街道残联的同志由于工作没专职,残疾人工作作为附带没办法报销差旅费而不敢下乡。镇里的同志又叫苦:民政自己的事都做不了,没有精力顾及残疾人工作。村里的残疾人由于无路费不愿来区残联办理《残疾人证》,农村残疾人大部分不知道残疾人保障法有关残疾人的优惠政策,更无从谈到落实和保障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三、对策和建议
根据调研的情况及基层残疾人工作者的呼声,我们建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修改时应该增加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内容,有效维护市场经济形势下和改革大潮中残疾人的社会利益与生存权利。应该把注重务虚的弹性条款变为注重务实的操作性更强的条款。
2、各级政府在制定和出台对残疾人实行优惠政策时,必须同时制定和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强化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的利益保护。特别是在财税征收时要明确戴帽减免残疾人的税款,要用精神的、物质的多种手段帮助残疾人群体。
3、政府民政部门发放残疾人家庭的基本生活保障金时,只和残疾人本人发生了关系,不牵连残疾人家庭成员的收入和生活,也不对其家庭的收入逐月追踪考查,更不要规定领取基本生活保障金的残疾人家庭只能过最低水平的生活。应优先提高农村残疾人和城镇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保障金。
4、20xx年11月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已经下发,我区在出台该政策的实施意见或办法时应明确将贫困残疾人作为救助对象。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范围上,应设法将与残疾人康复的相关内容纳入,包括精神病防治、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假肢安装、助听器配戴等。并对残疾人实行重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基金。
5、各级残联和财政部门要联合起来尽快摸清村组残疾人的详细状况,必要时可通过培训班、工作组等形式培训工作人员,区、乡镇残联要加大办证力度,深入农村,上门服务,为残疾人免费办理《残疾人证》和宣讲有关残疾人的优惠政策、法律和法规等。
6、鉴于基层残联力量薄弱的现状,各级政府应在乡镇机构改革时注意残联的位置和群团组织一样的政治待遇,并保证有专用经费。为此,市里应出台文件政策,明确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一定比例划拨给乡镇用于残疾人工作。
7、区政府需要对《xxx区扶助残疾人暂行规定》的有关条款作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制定配套实施方案。特别是对农村残疾人的扶助措施,乡镇街道也应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8、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入开展和残疾人事业的迅速发展,各级残联要加强残疾人工作者的业务培训,塑造一支求真务实的队伍;并把残疾人事业的深入宣传和基层残联干部的业务培训有机结合起来,使各级政府对残疾人的优惠政策家喻户晓,落实到人。
关于残疾人的报告13
残疾人是特殊的群体,又是困难的群体。对这一群体给予特定的制度安排,保障他们的社会生活权益,是关注民生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我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援助现状
我区总人口万人,残疾人总人口万人,占总人口的%(其中城镇人口万人,农村人口万人)。不同类型残疾人占残疾人总人口数比例,肢体残疾人数量7563人,比例为31%,听力残疾人数量4531人,比例为%,言语残疾人数量580人,比例为2%,视力残疾人数量4840人,比例为%,智力残疾人数量1977人,比例8%,精神残疾人数量2420人,比例为%,综合残疾人数量:2284人,比例为%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和援助工作,采取多种举措,有效地改善和提高了我区残疾人的生活水平。
在生活就业方面,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展“帮、包、带、扶”等多种形式,共帮助563名残疾人脱贫。通过低保、五保和救济保障,城镇特困残疾人全部享受了低保,部分农村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改善。为保障和提高残疾人的生活水平,在全区城乡各类经济组织中全面推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政策,对福利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残疾人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
在医疗方面,实施以免费为特困残疾人助视、助行、助听和对特困精神病患者免费给药的“三助一给”康复扶贫工程,不定期组织专家医疗队分赴农村,开展义诊和会诊。
在权益保障方面,开展残疾人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对残疾人经营性收入实行税收优惠,推行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建设,支持和鼓励法律服务机构为贫困残疾人提供减免费的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等。
二、我区残疾人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区残疾人的社会保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残疾人的生活保障仍以家庭抚养及临时性的救助和救济活动为主,缺乏制度性保障。尽管有关方面大力推行低保制度,使得相当多残疾人被纳入低保体系中,但总体而言,直接依靠制度性保障的残疾人还很有限,特别是处于低保标准外边缘状态的大量城镇低收入残疾人家庭,以及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他们的基本保障主要依靠家属、邻里帮助以及干部节日走访、党团帮扶和一些亲友临时性救济。以户均收入确定低保标准的差额补助低保,解决不了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教育、医疗等必需支出。
2、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较低。一是上级补助经费有限,使残疾人低保工作不能做到普惠加特惠,加上一些地方自身财力不足。二是社会保障的筹资渠道单一,大部分靠财政支出,处于政府包揽的局面,阻碍了残疾人保障水平的提高。三是残疾人社会保障纳入社会低保之中,未作为独立保障项目。四是各类康复器材严重匮乏,缺乏场所,缺少训练有素的康复指导员,康复工作在城市没有正常开展,农村更是空白。五是残疾人的维权工作有待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3、社会主动助残未成风尚。中国人组织观念强,家庭观念重,受传统观念“家国结构”的影响较深。当他们遇到残疾伤害时,只能上靠政府,下靠自己,别无他途。社会上许多人漠视这一社会群体的困难性,对他们关爱不够,甚至是歧视。企业主动捐助残疾人情况较少,个人捐助现象更是少见。
4、农村残疾人的生活与社会保障出现了新困难和新问题。按人口比例计算,我区农村残疾人约有万人。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更是存在诸多困难。一是农业税取消,基层乡镇组织实施社会救济残疾人的唯一资金来源消失。二是残疾人往往是因病致残,因残致穷,又因穷致病。我市有四分之一的残疾人属于农村特困户,近四成农村残疾人在高额医疗和社会各项开支的挤压下,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三是农村残疾孩子失学状况严重。四是农村重残和一家多残家庭进一步边缘化。五是外出务工的农民受伤致残增加,加大农村助残工作的压力。
三、几点建议
(一)树立新残疾人观念
把残疾人作为能够参与社会物质与精神财富创造的劳动者来对待,不断改善他们的生活,包括整个社会生活,使他们能够在那里持久地而不是一阵子、平等地而不是作为“三等公民”、充分地而不是一星半点地参与社会生活,达到共同参与、共同分享、共同和谐,最终与健康人相融合。加强宣传,倡导爱残助残的社会风尚,努力营造广大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社会氛围,在较大范围内形成对残疾人全新的认同。引导社会公益组织和个人积极投入到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中来。
(二)政府要加大对残疾人社保工作力度
一是发挥政府在残疾人事业中主导和引导作用。将残疾人社会保障纳入本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统筹规划,完善残疾人保障金的管理,设立专项基金,保障资金按时到位足额的发放。
二是明确牵头单位和责任人。建议政府确定以残联为牵头单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类保障;同时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信息共享平台,保证牵头单位全面、系统地了解残疾人社会救助情况。
三是积极引导帮助残疾人实现自我价值。鼓励广大残疾人自强、自立,增强就业意识,引导和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对残疾人劳动就业进行统筹规划,支持他们参加职业培训,鼓励用人单位对残疾职工开展在岗培训和转岗培训;积极做好开业指导、咨询服务和后续扶持工作。对农村的残疾人要与农村扶贫相结合,突出针对性、实用性、通俗性、简便性和灵活性,鼓励农村残疾人扩大“种、养、加”实用技术培训规模,逐步实现残疾人职业培训规范化、制度化、社会化,为残疾人创造各种就业条件。
四是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支持兴办福利企业,扩大残疾人就业门路。政府要支持那些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的单位、企业和个人,并对做出贡献的给予表扬和表彰。
(三)发挥第三方的社会保障作用
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属于“社会公共服务领域”,要改变“强国家、弱社会”的格局为“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发挥第三方力量的作用,作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补充。
1、企业可以发挥资金、产品、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为残疾人社会保障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与政府部门共同开展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同时规范企业的捐助行为,加强透明度,保证资金的正确运用。
2、各级行会组织应完善机构建设和管理,努力提高自己的公信力和服务能力,真正发挥第三方在残疾人社会保障中的主力军作用。
3、利用广泛的社会资源支持残疾人就业,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化就业援助体系。广泛开展慈善募捐,发挥各类慈善机构、公益组织、民间团体的作用,为残疾人事业募资金、募项目、募服务;动员全社会关心帮助残疾人就业,深入开展文化助残、科技助残、法律助残、志愿者助残等活动,给残疾人就业给以行政、法律、经济、道义和舆论等方面援助。
(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保障制度规范化
一是建立完善残疾人基础档案。重点掌握残疾人贫困户的生活状况及动态变化,为政府部门落实保障措施提供准确依据。涉及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的单位应及时将有关情况和数据抄送牵头单位,由牵头单位负责定期编发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的信息。
二是建立独立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推行覆盖全社会的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重点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城乡困难残疾人社会救助基金、残疾人就业保障基金等社会保障金,重点对特困残疾人家庭实施定点和定期的保障。加大各级人大执法、各级政协视察和相关部门定期检查的力度,切实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程度,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三是出台地方残疾人社会保障实施细则。将残疾人生活、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的对象、标准、方法、措施细化,特别要对目前社会低保进行分类,针对重残、老残一体、一户多残和无业智残人、精神病残疾人的特殊困难,进一步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标准。
四是完善残疾人社会救助制度。对城市范围内的残疾贫困家庭,适当上浮社会保障标准,对重残无业、老养少、一户多残等贫困残疾人酌情每月给予特别补助;对于农村残疾人,可免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为愿意参加养老保险的贴补部分资金。同时多渠道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包括危房改造、免费安装自来水等;对农村孤残儿童要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和就学条件。
五是社会公共服务部门和行业建立对残疾人的救助制度。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等单位应对残疾人提供优先、优惠、优质的公共服务和救助,每年安排一定量的专项资金服务残疾人。
六是劳动就业工作制度化。残疾人的劳动就业是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条重要途径,鼓励帮助残疾人自食其力、自强自立,是残联部门的一项主要业务工作。要使这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成为残疾人的一种长效保障,必须走制度化的路子。制度化涉及三个问题:一是技能培训的信息化建设。用人单位用工信息平台。由残联部门与各用人单位?企业建立用工信息反馈制度,保证各类用工信息灵活畅通。要有登记和输送平台。主要是残联部门在社区和村组建立服务平台,对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建立台帐,与残联部门及时沟通,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二是“培训——就业”一体化建设。分散式就业是很难满足残疾人就业要求的。残联部门应注重摸索培训就业一体化模式。如鼓励兴办福利企业,大量培训安置残疾人;农村开展种养殖业基地化建设等。这些模式一旦形成,残疾人劳动就业就有了制度上的保障。三是残疾人自谋职业的鼓励和奖励机制。残疾人自强自立、自食其力是政府鼓励的,并对自谋职业者予以工商税收等多方面的优惠照顾。但还不够,还应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年底视残疾人贡献大小以政府的名义予以精神和物质奖励。物质奖励的资金来源就是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七是社区服务规范化。第一,队伍的规范。残疾人是社区、村组、组织的重点服务对象。要提高社区、村组、班子扶残助残意识,成立助残小组并制定扶残助残计划,做到残疾人工作人人有责。要建立联络员队伍,搭好残疾人与各级组织的桥梁。要规范助残志愿者队伍和社区残疾人自助小组。这是吸引社会各界助残的渠道,也是残疾人自强自立、互动互助的一种极佳方式。第二,场地规范。有队伍必须有阵地。社区要保证扶残助残队伍有阵地、有制度、有牌子、有适当经费,要形成统一的格式。要建立社区残疾人康复中心,把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作为重点服务工作之一。第三,服务的规范。为残疾人的服务应做到三条:一是内容要突出。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针对残疾人基本生活来确定。要突出最低生活保障、法律援助和维权、就学就医、就业及培训等内容。二是形式要凸显。要在社区服务场地树立明显的服务内容招牌,让残疾人一目了然。要建立残疾人咨询服务专门窗口,坚守“残疾人优先得到服务”的信条。要在“助残日”期间开展扶残助残宣传活动,营造社区扶残助残的良好氛围,让“扶残助残,有你有我”概念在社区居民中生根开花。三是服务要突破。服务内容要不断开拓,根据不同社区的不同特点,开展特色服务,如结对帮扶、鼓励残疾人兴办福利企业等。服务质量要不断提高,即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和提高,生理残障不断康复,社区残疾人精神状态不断提高等。服务手段不断人性化,提倡服务首问负责制,实行跟踪服务、上门服务等。只要服务到位了,残疾人基本生活得到了长期保障,他们就会自觉地、高兴地、和谐地融入社会。
【残疾人的报告】相关文章:
关于残疾人的报告01-15
关于残疾人的报告13篇01-15
残疾人工作自查报告10-14
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工作报告03-15
残疾人项目支出绩效自评报告12-30
国际残疾人日 2016国际残疾人日01-26
残疾人工作自查报告11篇12-02
残疾人工作自查报告(11篇)12-02
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的调研报告04-10
2018国际残疾人日关爱残疾人活动方案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