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教学设计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梦溪笔谈》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梦溪笔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
2、学习常见的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
学习常见的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古代的科学成就对我们的启发。
[学法指导]
查阅相关资料、对照注释疏通课文、讨论作品意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1、 查阅沈括及其《梦溪笔谈》的有关资料。
2、 预习字词,通读课文。
3、 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思考。
[教学步骤]
1、 由镇江的梦溪园导入。
2、 交流有关预习内容。
3、 讨论学习《以虫治虫》
(1) 对照注释,自己疏通课文
对照注释,通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字词,查工具书或提出疑问。
(2) 集体朗读,学生翻译课文
提示重点字词句:
界:地域,范围。
方为秋田之害:正在危害秋田里的庄稼。方,正、正在。为,成为。害,危害。
千万蔽地:成千上万,遍地都是。蔽,遮盖。
悉:全、都。 皆:全、都。
岁以大穰: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岁,年成。以,因。大穰,庄稼大丰收。
(3) 结合“探究、练习:一”,讨论作品意义
提示:
《以虫治虫》反映了我国古代利用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的情况。这种方法不仅促进农业增产,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在今天更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
4、 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做“探究、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1、 检查复习《以虫治虫》。
2、 交流有关预习内容。
3、 讨论学习《梵天寺木塔》
(1) 对照注释,自己疏通课文
对照注释,通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字词,查字典或提出疑问。
(2) 集体朗读课文,学生翻译课文
提示重点字词句:
布:铺、排。 故如此:所以这样。
贻以金钗:即以金钗贻(之),把金钗送给她。
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但,只。讫,终了,完毕。实,使坚实。
人皆伏其精炼:人们都佩服他的高明。伏,通“服”,佩服。其,他。
(3) 结合“探究、练习:二”,讨论本文在人物刻画上的特点。
提示:
《梵天寺木塔》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工匠的“密使其妻”和喻皓的“笑”都很传神的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工匠对于塔动这一情况束手无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又不失面子,于是“密使其妻”去见喻皓的妻子,请求喻皓的帮助。这一行动把匠师的用心良苦表露无遗。喻皓的“笑”则表现了他解决这一问题的轻松,胸有成竹。
《梦溪笔谈》教学设计2
一、教学设想
本文是学生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疏通文意仍是重难点,因此,掌握一些常见的实词和虚词仍是本文的学习目标之一,同时《课程标准》阅读部分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因此,以“通译选文,明确大意”为另一学习目标。好在本文二则的故事性比较强,且注释较详,加之有一定的文言基础,疏通文意的难度不是太大,宜采用小小组合作的形式,小组内解决,体现自主和合作意识。并通过练习二、三、四来检测目标的达成情况。
另外,本单元是以“关注科学”为主题,而《梦溪笔谈》是宋代科学家沈括记录的我国古代,尤其对当时科学发展和先进技术的情况的书,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在本课选的两则中体现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科学思想?你在生活中有何启发?(或如何运用这些思想的?)
引导学生收集一些生活中发现的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并简单说明其原理,为后面写作简单的说明文作准备。
二、教学过程
1、导入语设计:由“三声夸克”引入“梦溪笔谈”
2、学生自己了解沈括及《梦溪笔谈》,教师进行强调:沈括,北宋政治家、科学家,作品梦溪笔谈的内容等。
3、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注释,仔细阅读课文。
4、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教师可通过范读纠正学生错误。
5、学生进行讨论,将不懂的字词板书在黑板上,由学生自己,讨论,如果解答得不准确,就由教师予以纠正。
6、学生自己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
7、走进课文,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理解:
教师设置问题:
(《以虫治虫》):
a、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b、"傍不肯"的外貌特征有哪些?
c、这则短文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梵天寺木塔》):
a、喻皓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了塔动了的问题?
b、写众人对此事的反应目的是什么?
8、师生共同讨论以上问题,明确答案后,对二则文章进行讨论:
问题一:《以虫治虫》中消灭害虫的文法,对我们今天有何启发?你能再举一例吗?
问题二:这两篇文章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些伟大成就?
问题三:简洁生动的语言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问题四:你能说出这两则短文还有什么特点吗?对你的写作有何借鉴?
9、讨论“探究、练习”第一、二题。
10、学生朗读课文,完成迁移训练、
《梦溪笔谈》教学设计3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沈括在我国科学史上所取得的显著成就。
2、掌握课文中的常见文言文实词词义,如:“岁”、“穰”等。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简单用法,如:“之”、“其”、“以”等。
3.发挥想象,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简短的文言故事。
4.品味欣赏课文简洁生动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沈括丰硕科学成就,激励他们获取积极上进的人生态度。
过程与方法:朗读引导、点拨、质疑合作、激趣、想象、品味赏析、拓展。
教学重点:充分发挥想象,将简短的文言科技小品文改编成情节生动的小故事。
教学难点:品味欣赏课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
教学用具:多媒体及常规用具。
一、子午书简:
(屏幕展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当我们翻开中国的科学史犹如打开了巨大的百宝箱,里面装满了世上的珍奇异宝,光辉夺目,粲然辉煌,而其中有一部书却像一颗无比美丽的珍珠藏于其中,这部书的作者及其作品和内容,就隐含在下面这幅对联中,让我们一起走进《子午书简》了解一下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考一考指名读屏幕上对联并明确其中所隐含的科学家的名字及其科学著作。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看一看(屏幕上展示出沈括的简单介绍)
提问:你了解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下了解。
对于一个人在某个领域足够优秀,我们往往会给他戴上一个某某家的帽子,比如欧阳修是文学家,祖冲之是数学家,赵普是政治家,张衡是物理学家,徐霞客是地理学家,华佗是医学家,张骞是外交家,如果我们把这些帽子戴到一个人的头上,你会不会觉得此人足够的神奇和伟大呢?
更为神奇的是除了这些帽子,他的头上还有工程师,农业专家生物学博士水利专家,兵器专家等几顶光彩的帽子。他就是被英国学者李约瑟称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沈括,他的科学著作《梦溪笔谈》被称为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天文历法地理地质等。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一篇科学小品文《以虫治虫》。
读一读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并注意屏幕上的朗读提示。
指名读屏幕展示的字音:狗蝎大穰喙旬日傍不肯
记一记在桌子上画一画写一写容易犯错的字。
指名读课文——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其他同学点评。
全班男女生比读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出停顿,并且相互做出评价。
二、含英咀华
译一译:
1、对照课下注释独自翻译全文,遇有疑难的地方做记号关键字词做评注。(边读边圈点勾画做评注)
2、与小组成员或同桌共同讨论,互相解决疑难的字句。
3、小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难,提出之后全班同学帮助解决,如:“界”“皆”“悉”“以”“穰”等。
齐读课文——读懂句意
简短的文字却呈现出生动的故事,故事的情节如此生动有趣可谓妙趣横生。
找一找课文中哪些内容都激起了你的浓厚兴趣?
趣容:
题目:以什么虫治什么虫?虫竟然也能治虫闻所未闻
情节:一波三折起伏跌宕我们为农人担忧也为他们欢喜喝彩
效果:神乎其神出手不凡立竿见影佩服佩服
灭虫的方式:究竟以怎样的方式灭的效果如此神奇
形状: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虫子嘴上长有钳样子如狗蝎子,激发我们的想象。
名字:耐人寻味思索再三爱憎分明果断做事原则性强。
齐读课文——读出故事之趣味
品一品这篇文章内容的生动有趣,源于它的巧妙用字文意简短之中却体现丰富的含义,那就不妨让我们找出一些巧妙用词来。
妙词: 方虫灾形势严峻忽子方虫来得突然让农人措手不及
悉傍不肯功夫厉害皆傍不肯灭虫速度快
蔽子方虫数量多以功劳大
温馨提示:原来写文章用字关键在于巧,在于妙,而不一定在于多那我们大家在平时的写作中,可要注意推敲一下用词,相信你文章的魅力会倍增。
品读课文读出妙词之韵味。
三故事时间
讲一讲:《以虫治虫》为我们记录了一个生动的故事,但这个故事究竟是怎样开始的?又是经历了怎样一个曲折的过程而结束的呢让我们发挥一下自己的想象,把简洁的文字改编成一篇生动形象的故事。
讲述时的要求:声音响亮,表述流畅。
故事情节完整,生动。
展开合理的想象,声情并茂,辅之以动作及丰富的神情动态。
评一评:评价的要点:
情节的讲述是否清晰准确?
文言词语的意义理解是否恰当?
哪些情节是课文中提到的?
哪些情节是通过想象加上去的?
小插曲:说到它的样子和名字我们不妨一睹其虫中豪杰的飒爽英姿,千呼万唤始出来呀!
先展示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所绘画出的傍不肯的样子图片,有方正版的、形象版的、卡通版的,然后再展示傍不肯的真实风采,肯定学生的合理想象。
指名读课文——读出生动的故事味
四雕璞为玉
1、学习本文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文字的简洁与优美之重要,不妨学以致用,我们先来对比两组句子,感受对比修改前后语言效果的不同。
(1、“这学期,我们班来了一位新老师,我们的新老师姓李,我们叫她李老师。我们的李老师中等身材,留着短发。我们的李老师对我们可亲热啦!”?
参考方案:“这学期我们班新来了一位李老师,她中等身材,留着短发,对我们很亲热。”
(2、“叔叔把我送到家,连屋也没进转身便消失在雨幕中了。我想,我还没来得及感谢他呢,我真后悔自己的反应那么慢。人家冒雨把我送回家,连屋子都没进。这是多高尚的品德呀!难道这样的人不应该感谢吗?我真想追上去向他表示我的谢意,可是他已经消失在雨幕中。上哪儿去找他呢?都怪我行动太慢了。这样做多对不起人家的一片心意啊!叔叔啊,叔叔,你太高尚了,和你比起来,我太渺小了,望着那白茫茫的雨幕,一种敬佩的心情不禁从我的心底油然而升。这就是我敬佩的一个人做的一件值得我敬佩的事。至今想起来还好像是发生在昨天一样,使我难以忘怀。”
参考方案:“叔叔把我送到家,连屋也没进转身便消失在雨幕中了。望着那白茫茫的雨幕,一种敬佩之情从我的心底油然而升。”?
2、修改自己最近的一次习作,使文章的语言简洁优美一些。
总结:学习这篇文章,让我们领悟到文字简洁之美,也让我们感受到情节曲折之美,如果大家在阅读中多一点积累,多一点感悟,在写作时多一点斟酌,多一点推敲,相信我们的文章会因之而亮丽因之而精彩,文章的语言自会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预设构想:课堂容量较大,如果时间有限,就将修改练习留为作业,让学生课下完成。
附板书:妙词+趣容
作业:修改近期自己的一篇习作,并且对比修改前后的效果。
《梵天寺木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简洁生动的语言,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运用小组学习、合作交流等方法,探究文章的中心,赏析文章简洁生动的语言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成就,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研读课文,探讨人物形象、感知古代的科学成就
难点:积累文中出现的常用的文言词汇,准确翻译课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杭州曾经有一座木塔,名为梵天寺木塔。它名噪一时,但在历史变迁中消失殆尽,如今已经没有了。据史料记载,它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宋乾德二年(964年)重建。这节课,就让沈括带领我们一起去了解梵天寺木塔重修的经过。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录音,学生小声跟读。
2.学生轮读,教师纠正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4.分小组合作讨论,结合注释进行互读互译,相互质疑解答,尝试翻译课文。
5.全班交流,老师适时点拔,落实关键字词句的意思。
明确:(1)[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两浙:浙东、浙西的合称,相当于今浙江省及江苏省的长江以南、茅山山脉以东地区。梵天寺木塔: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八角九层,高三十七丈。宋乾德二年(964)重建。这里是指重建时的木塔。钱氏:指五代时割据浙江的吴越王及其子孙。方两三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方,才。级,层。钱帅:(929—988),入宋后封吴越国王及天下兵马大元帅。之:指正在建造的木塔。患:担忧。
(2)[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云:说。布:铺排。故如此:所以这样。故,所以。如此,这样,指木塔不稳定。
(3)[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乃:顺接连词,当“于是,便”讲。以:介词,用。而:转折连词,当“但是”讲。初:从前,当初。
以上是第一层,讲建塔过程中关于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这里首先交代建塔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一个“患”字,突出了“塔动”这一主要问题。塔“动如初”,说明了建筑工匠未能解决这一主要问题,因为“塔动”的关键不在于“未布瓦”。
(4)[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密:暗中,秘密地。使:派。其:他的,指匠师的。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贻:赠给。贻以金钗:即以金钗贻(之),用金钗送给她。以,用,把。金钗,旧时妇女别在发髻上的一种首饰。问:询问,打听。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因:原因。
(5)[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此:这,指解决塔动问题。易:容易。耳:语气词,可不译。但:只。讫:终了,完毕。实:使坚实。钉之:钉木板。钉,用为动词,意思是用钉子钉。之,指木板。
(6)[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如;遵照。其:他的,指喻皓的`。言:话,言论,指上面喻皓讲的一番话。遂:于是,就。
第二层,写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
“无可奈何”一词道出了大家对解决“塔动”这一难题无计可施,反衬了喻皓很轻易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突出喻皓技术之高。“密使”“贻以金钗”,写出了匠师为解决“塔动”问题,费尽心机,从侧面反映出在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对这一难题,一个“笑”字写出喻皓的神态,突出了他解决这一问题的轻松。“此易耳”短短三个字,体现了他胸有成竹,技艺高超。“如其言,塔遂定”,一笔带过,用事实说明了喻皓的技艺高超。
(7)[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胜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因为”。弥束:更加紧密相束。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面。相:互相。联:连接。如:像。履(旧):走,踩踏。其:那。持:支撑。自:自然,当然。
(8)[人皆伏其精练。]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伏:通“服”,佩服。其:他,指喻皓。精练:高明。
第三层,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应。“人皆伏其精练”,从侧面再次突出了喻皓在建筑方面的高明。
三、研读感悟
1、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梵天寺木塔》记叙了北宋著名的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木塔稳定问题得事。
2、论《梵天寺木塔》中如何表现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要点:“动如初”表现建筑工匠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问题,“无可奈何”一词也写出了大家对“塔动”无计可施。
作用:为后面喻皓轻易解决难题作了铺垫,反衬其技艺高超。
3、《梵天寺林塔》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
“密使其妻”写出匠师怎能样的心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讨论要点: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未面瓦”,“上轻”,可实践的结果让匠师很难堪。为了向钱帅交待而又不失面子,于是“密使其妻”见喻皓的妻子,请求喻皓解决塔动难题。“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良苦用心,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表现出他对解决“塔动”胸有成竹。
4、用自己的话说说喻皓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了“塔动”这一难题?
四、学生讨论,举例说明本文写作特点。
要点:(1)详略得当如《以虫治虫》观突出以虫治虫这一中心,对“傍不肯”外貌、特征、剿灭子方虫的情况介绍比较详细而对“子方虫”为害则一笔带过。
《梵天寺木塔》对如何解决塔动,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作了传神的描写。
(2)生动简洁如:“方”“笑”“密使其妻”
五、知识迁移
《梵天寺木塔》体现了我国古代在建筑技术上的伟大成就,你还能说出我国古代还在哪些方面的科技水平长处于领先地位。
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历法著作——《太初历》
演示天体运动的仪器——浑天仪
我国最古老的记时仪器——壶漏
祖冲之和圆周率
六、本课总结
学习了这两篇课文对你有哪些启发,各抒己见。
要点:A:绿色农业环保可持续性发展
B:为国家的过去的发达自豪一种责任感,使命感,为使现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而自强不息
《梦溪笔谈》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能初步把握作者在两则短文中所写的中国古代生物治虫和建筑技术方面的内容。
2.通过研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3.初步理解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子。
教学重点:
1、古代科学成就。
2、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一、知识卡片
文言文翻译小常识
(1)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必须遵循下面三条原则:
1.信。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也就是不走样。
2.达。译文要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
3.雅。译文语言要尽量优美一些,能表现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准。就初中生而言,第三点是较高的要求,但前面两点是必须做到的。
(2)文言文翻译口诀:
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古今同意,保留不译。句中省略,括号补齐。
如遇倒装,调整语序。偏义复词,删去衬字。同义连用,只留其一。
个别虚词,无法翻译;没有影响,不妨删去。古今异义,辨析仔细,
以今换古,要合愿意。直译为主,辅以意译,忠于原作,贯通顺利。
二、自主学习
1、我搜集到的关于作者的资料是:
2.作品概述:
3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胠箧()旬日()其喙有钳()
mi束()大rang()土中狗xie()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忽有一虫生()(2)其喙有钳()
(3)悉为两段()(4)旬日子方皆尽()
(5)土人谓之“傍不肯”()(6)钱氏据两浙时()
(7)方两三级()(8)而动如初()
5.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人皆伏其精练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未布瓦,上轻,故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皆伏其精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整体感知
7.《以虫治虫》记叙了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天中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面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8.《梵天寺木塔》记叙了建筑家喻皓解决_______________的故事,表现了我国古代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四、合作探究
9、《以虫治虫》中,哪一种虫简绍得比较详细?作者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什么?
10、《梵天寺木塔》中,作者为什么详细记叙喻皓的语言和“塔遂定”的原因?
11、从《梵天寺木塔》中找出侧面表现喻皓建筑技艺高超的句子,写在下面。
12、动物中还有那些天敌?小组比赛。
13、在现今农业生产中,多采取喷洒农药的方式治虫,读了《以虫治虫》这篇短文,你觉得其所涉及的内容在今天有什么积极意义?
《梦溪笔谈》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能熟练朗读课文。
2、能对照页下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两篇文章。
课前学习读准字音,初步疏通文意。
学习步骤:
一、 导入新课:
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留下了许多伟人光辉的身影,其中就有北宋时期著
名的科学家、政治家沈括。他撰写了一本标志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梦溪笔谈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其中的两篇代表作品。
二、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三、 在此基础上,全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比赛,评选朗读优胜小组。
评选标准:
1. 能读准字音
2、朗读熟练
3、停顿自然
四、学生活动:利用页下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作好记录。
五、小小组合作,解决在疏通文章时遇到的困惑,如小小组不能解决,可由师生
共同讨论解答。
六、再读课文,尝试背诵。
八、 课后学习
a) 能正确解释文中重要的字词。
b) 熟练背诵全文。
c) 积累有关我国古代科学、艺术等成就的材料,准备课上交流。
《 梦溪笔谈 》二则 ( 二 )
学习目标:
1. 能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小组表演,丰富课文内容。
2、课上交流收集的有关我国古代科学、艺术成就的材料。
学习步骤:
一、 检查上堂课学习效果。
二、 《以虫治虫》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上的生物防治。这种防治方法就是利用某
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
学生讨论: 你还能想到生物防治方面的其它例子吗?
三、 揣摩人物心理,展开丰富想象,小组合作表演。
表演情节:匠师密派其妻问塔动之因。
四、小组表演,师生共同点评。
四、 中国古代科学成就卓越,在世界史都散发着夺目的光彩。
学生交流收集的展现我国古代科学、艺术等方面成就的材料。(可以不拘形式)
九、 课后学习
整理交流的资料。出一期以此为专题的黑板报。
【《梦溪笔谈》教学设计5篇】相关文章:
《梦溪笔谈》阅读题及答案09-23
拼音教学设计04-05
《早》教学设计04-04
氓教学设计04-04
牧童教学设计04-02
《乘法》教学设计04-01
必备教学设计02-25
小班教学设计02-22
夏教学设计01-01
数学教学设计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