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教学设计

时间:2023-02-09 20:49:2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教学设计(精选16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教学设计(精选16篇)

  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两种叙述角度——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2、根据写作需要恰当地选用叙述角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叙述角度与人称的关系

  2、为了写作的需要适当转变叙述视角

  教学方法:讲练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叙事也同样如此,不同的叙述角度,会产生不同的效果。阅读以下两段短文:

  (一)《水浒传》第10回: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茶蔬下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看时,前面那个人是军官打扮,后面这个人走卒模样,跟着也坐下来。

  (二)《水浒传》第10回: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茶蔬下饭,突然一个人闪将进来,在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前面那个人是军官打扮,后面这个人走卒模样,跟着也坐下来。

  思考:1、两个小段在叙述角度上有何不同?哪段是原文?

  2、原文的叙述角度对体现中心有何作用?

  二、阅读P64—65“写作指导”部分。

  (一)、明确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的概念

  1、全知视角:就是叙述者站在局外,不出现在故事中,但他仿佛是无所不知的“神”,对事件的前因后果都十分了解,对人物的心理、过去和未来也都清清楚楚,有时甚至走到前台发表议论,对人物进行评价。

  2、有限视角:就是叙述者是当事人,参与故事的发展,我们依赖于他的眼睛看世界,靠他的引领进入故事

  (二)、明确第一部分提出的两个问题:

  1、第一段采用第三人称的有限视角,第二段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第一段是原文。

  2、第一段写的是“李小二眼中事”(金圣叹语),由全知视角转变为有限视角,这种改变很好,李小二不是当事人,但他对事情并非漠不关心。林冲是他的恩人,所以凡可能和林冲有利害关系的事情,他都关心、敏感。别人不注意的,他都注意到了。酒店进出几个人,本来是平常事,但李小二眼中看出了可疑。

  思考:两段文字都采用第三人称来写,但叙述角度却不尽相同。那么叙述角度和人称之间有何关系?(学生讨论)

  (三)、明确人称和叙述角度的关系

  第一人称“我”属于有限视角

  第二人称“你”和第三人称“他”可以是有限视角,也可以是全知视角。(如以上两段)

  思考:叙述角度和人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使用不同的人称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

  (四)、明确不同人称的不同表达效果

  第一人称叙述,主要有利于“我”的心怀的袒露,情感真实。

  第二人称的一声“你”,则顿时让读者心中一热,仿佛在与作者进行促膝谈心了。

  第三人称叙述,则似乎有冷眼旁观的意思。

  三、拓展

  巧妙设计叙述角度不仅适用于小说,也适用于散文、诗歌以及新闻报道等文学样式。品味以下各段:

  (一)刘再复的《大河,永远的奔流》(节选)

  许多少女般柔美的湖泊都干涸了她们的青春,

  许多琴弦般的小溪都失去了它们的小夜曲,

  许多浪子般的内陆河都被埋葬了最后的徘徊,

  唯有你,还在奔流着,还在追求着,

  还在追求着不朽的抱负和不朽的情侣。

  大河,你在永远地奔流着,

  你才是真正伟大的!

  思考:用第二人称“你”有何表达效果?(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达到了面与面、心与心的交流,包括大河的奔流、大河的追求、大河的痛苦,也包括“我”的景仰与崇敬,理解与感慨。都是旁若无人的私语。

  (二)余光中《朋友四型》(节选)

  一个人命里不见得有太太或丈夫,但绝对不可没有朋友。即使是荒岛上的鲁滨逊,也不免需要一个“礼拜五”。一个人不能选择父母,但是除了鲁滨逊之外,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朋友。照说选来的东西,应该符合自己的理想才对,但是事实又不尽然。你选别人,别人也选你。被选,是一种荣誉,但不一定是一件乐事。来按你门铃的人很多,岂能人人都令你“喜出望外”呢?

  思考:“从按你门铃的一个个‘他’中选择朋友”这种叙述角度有何特别之处?(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这种叙述角度让读者和“你”拉近距离,无隔阂。让你能看清一个个“他”,细细思索该选择怎样的朋友。

  (二)张洁《第二次生命》(新闻背景)

  本片讲述的是发生在北京南城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的感情故事。女儿张玥琨九岁时不幸患上泌尿系统疾病,几年后发展为尿毒症。从那时起,父亲张珪、母亲王立民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女儿活下去。12年过去,负债累累的父母决心背水一战,捐出自己的肾为女儿实施换肾手术,但遭到孩子姥姥的反对。1999年3月11日,母亲王利民瞒着自己的母亲神态安然地躺在手术台上,父亲张珪在手术室门口紧张地守候着。

  叙述角度鉴赏:以张洁为代表的编导们对有限视角的新闻叙事方式进行了大胆实践,创作出了《第二次生命》这样的杰出记录片,节目从主人公张玥琨在换肾手术前,做最后一次透析这一事件切入。叙述者克服了巨大的叙述压力,以平静的姿态,严格保持了和观众及当事人一样的认知速度。在接下来的第二部分主要交代了亲属移植肾脏的利弊,第三部分通过父亲术前签字时的压力把悬念继续推进,到最后一部分则以近乎现场实录的方式展现手术的过程,把观众直接推到事件的进程中。这种观众、当事人、叙述者和事件进程思维一体的有限视角叙述,制造出强烈的命运感和巨大的悬念。

  四、写作练习

  守株待兔

  宋国有个农夫正在田里翻土。突然,他看见有一只野兔从旁边的草丛里慌慌张张地窜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墩子上,便倒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了。农民走过去一看:兔子死了。因为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shé)了。农民高兴极了,他一点力气没花,就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捡到野兔,日子就好过了。从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气种地了。每天,他把锄头放在身边,就躺在树墩子跟前,等待着第二只、第三只野兔自己撞到这树墩子上来。世上哪有那么多便宜事啊。农民当然没有再捡到撞死的野兔,而他的田地却荒芜了。

  写作要求:要求以农夫为第一人称改写寓言,品味角度变化,表意亦变化。

  五、布置作业:

  许多反映战争主题的历史图片,记录了刻骨铭心的瞬间,表现了各种人物的命运。请围绕下面这幅图片,展开合理想象,自选叙述角度,写一个故事,不少于800字。

  五、板书设计:

  小说

  散文 全知视角 (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诗歌 有限视角(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是第一、二模块关于记叙类文章系列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是一个比较侧重于“怎么写”的问题,但因为结合了“园丁赞歌”这一话题,在教学中处理得当的话,是能够引领学生从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角度实实在在地提高相关的写作能力的。

  教学目标:

  1、弘扬尊师重教的优秀传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学习和掌握记叙的表达方式。

  3、了解常见的几种记叙的角度。

  一、导入课题:

  尊师重教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关汉卿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们每天上学,每天都能见到老师,尊师是我们常谈的话题。大家对尊师有怎样的认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模块“表达交流”的第二单元——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

  二、过程指导

  1、我们学过哪些写老师的文章?

  魏巍写的《我的老师》(蔡芸芝老师);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寿境吾老师);都德《最后一课》(韩麦尔老师);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启超老师)。

  2、从小学到高中,我们接触过许许多多的老师,头脑中留下许多难忘的情景,有些老师我们至今难以忘怀。作家也一样,作家们通过记叙来赞美他们的老师的崇高品质,写出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老师。

  3、记叙是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和事情的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记叙文是通过对具体、真实的人和事的记叙来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

  4、你认为什么样的记叙文算是上乘之作?一是条理清楚,二是人物个性鲜明,三是感情真挚动人。哪又如何做到条理清楚,人物个性鲜明,感情真挚动人呢?其关键是什么?关键之一在于选取好记叙的角度。

  5、记叙的角度有三种,一是第一人称的记叙,二是第二人称的记叙,三是第三人称的记叙。记叙的人称,就是作者记叙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可以说,是指作者以什么样的身份。站在什么位置上来进行记叙的。

  6、第一人称的记叙:

  以当事人的口吻来记叙的,叫第一人称记叙。作者在文章里以“我”(或“我们”)的身份直接出现,所记叙的都是“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如下文:

  我常常把童年在大自然中的陶醉,比拟成一朵长醉不醒的睡莲。细长细长的枝蔓,支撑起我的骨架;圆圆的绿色叶子,编织成我一个个梦的摇篮。我在一条东流的春水中,起伏颤动,每一朵童腮般的粉艳的花蕾里,都藏着我幼小的精灵。我睡卧花丛,任风儿摇摆,任春水颠簸;不管它流向哪里,都流不走我的精灵,我的梦境……待睡莲的花蕾睁开睡眼,则童年的岁月,已被流水驮走,东去的春水,便再也不回头了。——丛维熙《裸雪》

  依据“我”在叙述事件时地位的轻重,常常表现为:

  ①“我”是见证人。如《孔乙己》中的“我”。

  ②“我”是文章的重要人物。如《故乡》中的“我”。

  ③“我”是主人公。如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文章中的“我”,还有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某些小说、故事中的“我”。如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鲁迅不是狂人,但在写作过程中却用“我”来表述,代替了“狂人”,有力地揭露了中国封建家族制度和人吃人的旧礼教的罪恶。

  ④“我”是叙述过程中起到穿针引线作用的人物。如《孔乙己》中的“我”。

  7、从上面例文可以看出第一人称的记叙有什么妙处和不足呢?第一人称的记叙,便于作者直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起来使人感到真实、亲切、自然。但美中不足的是,这种记叙只限于“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不是“我”所亲身经历的人和事就无法直接记叙,在反映生活的广度和记叙人物的深度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8、第三人称的记叙

  以局外人的身份来记叙的,通常叫第三人称的记叙。这种记叙,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用“第三者”的口吻,将“他”或“她”的经历和事情的变化过程告诉读者。如下文:

  (1)每当穿行于闹市之中,他常常不会留意到姑娘们爱慕的目光。越过一片熙熙攘攘的人群,他看见的仍然是那片绿色的草地,奔腾的马群和那张亲切可爱的粉红色笑脸;耳边也总是传来那支慑人魂魄的'歌声……他有时候就旁若无人地满面泪水在街头行走,而不管有多少惊诧的目光在瞧他……

  最近一些日子,随着气候渐渐转暖,他的情绪却不知为什么越来越糟糕。奇妙得很!季节往往能影响人的心境。当他看见河岸上一缕缕如烟似雾的柳丝和山湾里那霞光般灿烂的桃花时,一种无限忧伤的感情就涌上了他的心头。他想叹息,想唱歌,想流泪,尤其想和什么人谈一谈他曾有过的幸福和不幸,以及那早已流逝但永远不能忘却的往事……——路遥《平凡的世界》

  (2)他的精力很充沛,态度和悦诚恳而又善于体贴,声音洪亮自然。他说话时像一个老练的演说家一样的明晰有力,而且能极自如地运用丰富的词藻。他是个第一流的牧师,能够对他所喜欢的人毫无顾忌地畅谈一切,更能够在教训别人时不至引起对方的反感,在强迫别人听从自己的意思时不使别人感到屈辱,有时甚至能够在干涉别人的私事时不显得鲁莽无礼。他的热忱和同情心的源泉,一刻也不会干枯……

  ——[英]萧伯纳《康蒂妲》

  9、从上面例文可以看出第三人称的记叙有什么妙处和不足呢?第三人称的记叙述,不受叙述范围的限制,能较自由广阔地反映生活,它的局限是缺乏第一人称的亲切感。

  10、第二人称的记叙

  有没有第二人称的记叙呢?关于这个问题,目前有两种对立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没有第二人称的记叙,其理由是,第二个人称“你”(或“你们”)不能作记叙的立足点或观察点;另一种意见认为有第二人称的记叙,其理由是,人称问题,是一个记叙“称谓”的问题,文章中用第二人称“你”(或“你们”)的称谓记叙,是一个客观存在,不能轻率地予以否定。应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作为记叙的第二人称,在写作中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虽然在记叙中有时也会出现第二人称“你”或“你们”,但这只是“人称”,和“记叙人称”并不是一个概念。看一篇文章的记叙人称,主要应从作者记叙时的立足点、观察点着眼,从叙述者、读者和被叙述对象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第二人称“你”或“你们”不能做叙述者,也就是说,作者不能站在“你”和“你们”的立足点,来叙述“你”和“你们”的事迹,实际上文章中的“你”或“你们”,只能代表读者或被叙述的对象。有些文章,有时采用第一人称记叙作者的见闻和感受,在行文中有时用“你”、“你们”、“朋友”等来称谓来呼唤读者,直接与读者发生感情上的交流。这里第二人称的出现,并未改变作者记叙的立足点,文章依旧属于第一人称的记叙,全篇以“我”作为记叙的立足点,为了记叙的亲切,往往用“你”或“您”来称呼被叙述对象。有时采用第三人称的记叙,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客观地叙述主人公的事迹,只是为了增强文章的感情色彩,用“你”来叙述被叙述对象“他”,但这也并未改变叙述者局外人的立足点,也应划归第三个人称的记叙。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

  11、在文章中,无论是采用第一人称的记叙,还是采用第三人称的记叙,都要特别注意人称的统一。一般来说,一篇文章最好采用一种记叙的人称,否则会因不断变换观察点、立足点而使记叙的头绪不清,脉络混乱。当然,提倡记叙人称的统一,并不是绝对排斥同一片文章中的人称转换,有些文章,为了避免第一人称的局限,有时将记叙的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替起来使用。不过这种交替不能过于频繁,在人称转换处,必须交待清楚。

  三、课外练笔

  以“我的老师”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左右的文章。立意自定,标题自拟,文体自选。

  四、例文阅读

  1、为什么我总是想起你

  老师,我总是想起你,也许,是因为你的独特。

  你刚任我们班主任的那一天,教室里54双眼睛疑惑地看着你,54颗心各有各的担心。你讲话了,讲得那样风趣:“我姓王名晚生。名字是父母赐给我的爱心。我是一个小晚孩子,父亲38岁时才捡得的。我今年已经44岁……”你没有笑,我们也没有笑,可谁都觉得怪,互相看着暗暗地笑:这把年纪的人,还这样冲动、真诚、坦率!

  那一天,你的心情一定很沉重──我们班是个有名的“差班”,你却满有信心地说:“我这个人既往不咎,一切从现在开始,过去的让它永远过去。人类生活的进程就是这样。相信你们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同学们觉得新鲜,记在心里。

  确实,我想起你,是因为你的独特。

  或许,因为你给生活以“诗”的总结,揭示出层层哲理。你说你的教学方针是:十二字对联──一是一,二是二;丁是丁,卯是卯。横批是──实打实。

  上早操时,总有几个同学拖拖拉拉,躲躲藏藏。你说为了积攒“革命的本钱”,应当出来跑跑。

  那一天,你“噔噔噔”跑到男寝室,大声喊:“再不快点,我们要丢大人了。”同学们也争气,“噌噌噌”一阵紧张,开操时我们班还是满数。

  渐渐地,我们都积极地上操,你鼓励我们生活就要这样紧凑,一个劲努力!

  你是教化学的发挥了最好的催化活性,我们也一道与你的化学药品积极反应。

  义务劳动,“你推我让”,老大一阵子还是那几个“积极分子”,你抓过家什急急地干了起来。回到教室,你再次把扫帚、筐子摆整齐,同学们看得心热,你画龙点睛地说了一句:“我把我们班当成我的家,我们都来爱护我们这个家。”

  年轻人喜欢雷厉风行,干脆利索。于是班会上你的讲话就压缩在三分钟内,三五句话,生动而严肃,幽默而深刻。班会竟成了同学们打开心结的时候。

  少男少女在一起,免不了会产生感情共鸣,冒险地撞击爱情堡垒。你却说:“青年人该不该谈恋爱呢?该!青春年少嘛!但是,从历史赋于我们的学习任务看,不能谈;从成功率的分析看,不能谈。同学们一定要互帮互助,真诚友爱。”

  有的同学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科学。你就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该休息时一定休息,该学习时拼命学。”你说你很欣赏武绍祖的话:要超过人家,按部就班当然不行,只能凭借百倍的汗水。你说:“学如硎上钢刀,不见其损,但日有所减;学如春之新草,不见其长,但日有所增。”

  转眼,两个月过去了。在你的教育和管理下,我们班大见成效,由“差班”转变成了优秀班。

  我总是想起你,是因为有那印象深刻的一次。那是周末的晚上,我正津津有味地读《三国演义》,你见了。我抱歉地笑笑,放下。你却不高兴地说:“咋把我看得那么低,这样好的书不读完,放下去能甘心吗?”我又笑笑,即刻拿了出来。接着,你道出了好多学习语文的道理,鼓励我不要放弃文学爱好,我又一次深深折服。

  就是这日复一日,潜移默化,你的心和我的心贴在了一起。

  确实,我想起你,就是因为你解除了我们的困惑,彷徨。你教给我们知识,塑造我们灵魂。我想到的不唯是你,由于你,我想起了教师群体:缔造人类文明的佼佼者。

  [编者说]这里用第二人称,站在与老师面对面的角度,不仅更便于赞颂,也更便于把众多闪光的镜头组接在一起,而省去过渡的麻烦。

  2、田老师琐事

  田老师是我们初二时的生物老师。她50多岁,头发已经花白了,厚厚的眼镜片下,总是闪烁着敏锐而又慈爱的目光。虽然她只教了我们短短的一年,但却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记得有一次上要解剖蟾蜍。大家走进解剖室,只见一尘不染的解剖台上摆放着一只只已被破坏了神经系统的蟾蜍。同学们顿时兴奋起来,胆大的抓起来就玩,胆小的也小心翼翼地碰了碰,我也好奇地摸了几下。上课玲响了,田老师走了进来,看了看解剖台上一只只蹬脚咧嘴的蟾蜍,皱了皱眉。她严厉地问:“谁动过蟾蜍?”闹哄哄的教室顿时鸦雀无声,接着是一阵沉默。田老师的脸色缓和下来,说:“没有动过就好。这些蟾蜍还没有消毒,如果与人的皮肤接触了,对皮肤有很大损伤。”教室里寂静得能听见呼吸声,有几个女生脸上充满了惊慌,打量着周围的同学。我的心嘭嘭地跳着,两只眼睛紧紧盯着自己的手。这些都逃不过田老师那锐利的目光,她故意停顿一下,突然大声说:“快去洗手!”又是一阵沉默。随着一个女生惊慌失措地奔向水池,整个班就像炸开了锅,大家纷纷跑到水池边,忙不迭地打肥皂、洗手,有的还洗了好几遍,我也如梦方醒,跑去洗手。几分钟过去了,风波渐渐平息,大家都回到了座位上。田老师却笑了:“一共32人,就有32个不遵守纪律的同学。”同学们刹那间全明白了,哄堂大笑起来。在大家的笑声中,田老师说:“遵守纪律看来是小事,但假如我说的是真的,你们中的32人净化为不遵守纪律付出沉重的代价。你们以后都要走上工作岗位,严格的纪律净化陪伴你们一生,一个不遵守纪律的人,是不会受人尊敬的。”几句平常的话,猛烈敲击着我的心,我笑不出来,我望着田老师~种崇敬的感情油然而生,她的话让我陷入了沉思。

  解剖课后,我因为成绩不错,被选入参加区里比赛的参赛队,每天下午两节课都要去活动。田老师每次都早早地帮我们把用具摆好。活动后,又执意让我们先走,自己一个人留下来收拾东西。有一次,实验用的鲫鱼没有了,她顶着四五级的大风,亲自骑车去农贸市场购买。回来后不顾我们的劝阻,连口气也不歇,就帮我们洗鱼,准备解剖用具。看着她那忙得团团转的身影,我们都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发誓一定要取得好成绩,不辜负老师的期望。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取得了第二名,看着田老师开心的微笑,我们几个星期来的疲劳都无影无踪了。

  进入初二下半学期,我们增添了一门新的课程——三防(防御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仍由田老师执教。盼着、盼着,一节室外演习课终于到来了。那天田老师穿了一身蓝白相间的运动服,显得格外精神。我们来到操场(模拟战场),开始了第一项——防御核武器演习。田老师大声说:“西方发现闪光!”按照规定,应当立即背向西方趴下,用胳搏护住头部。我们却有人嘻嘻哈哈;有人面面相觑,不知那边是西;也有人迟疑地站着不动,怕弄脏了衣服。正在这时,只听“嗵”的一声,只见田老师已趴在了地上,头紧紧埋在两臂之上,身体周围尘土飞扬。看到这种情景,大家似乎都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力量的驱使,没有命令,大家却几乎同时趴在了地上。许久,随着田老师“起立”的口令,大家才起来,老师望着我们,我们望着老师,摸着自己的黑脸,一起笑了。

  一晃两年过去了,我已上了高一,田老师早已不教我们了,但每当想起她这些琐事,我总是不由得发出会心的微笑。我庆幸,我遇到了这样一位好老师。在以后的日子里,不管她是否陪伴在我身旁,我都会感到浑身充满了力量,在生活的海洋中,鼓足勇气,扬帆前进。

  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教学设计 篇3

  导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多角度立论后选取最佳角度立论的方法。

  2、能力目标:初步掌握多角度立论后选取最佳角度方法的运用,通过课堂迁移训练和课外作业形成和巩固这些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

  重点与难点:

  1、从多个角度中选取最佳角度和围绕题目作多角度分析思考。

  2、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

  一、议论文的规范

  规范议论文是与议论性散文、杂文、随笔、评论等文体相对而言的一种议论文体,是指以论点、论据、论证构成清晰的论证结构的议论文。它的主要特点,一是论说三要素完备,突出;二是论证结构严密,合乎规范模式;三是语言合乎议论语体,准确、概括、逻辑性强。其中论证结构规范是写好这一类型议论文的关键。

  (一)、论说三要素完备,突出

  典范议论文的写作要突出体现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典范议论文应该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议论文的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论点最好在文章的开头,用具体的一句话,用判断句式,将中心论点摆出来。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选用论据要注意典型性、新颖性、表述要精练、简要。议论文要以理服人,就必须分析说理,把问题展开、论透,也就是要充分论证。论证要合乎逻辑,严密有力。为此就要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

  (二)、论证结构要严密,逻辑性强,合乎规范模式

  议论文的结构是指文章内部的观点和材料的组织安排。典范议论文应该结构严密,逻辑性强,结构完整,合乎规范模式。考生写议论文最严重、最普遍的问题,是缺乏“论证结构”意识,往往是疏漏松垮、缺乏论证力度的。高考中的议论文中档卷,大都属于“观点+例子材料+联系现实”类型。议论文的基本结构通常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要求是开头必须提出论题或论点,主体部分选用材料分层次地论证论点,结尾归纳总结。本论是文章的主体,是对问题的分析。

  (三)、议论文的语言:准确、鲜明、概括、逻辑强

  文体不同,也就决定了语言的不同。议论文的语言必须准确、鲜明、概括、生动和符合逻辑。

  1、准确。议论文一般是用逻辑推理来阐明事理和观点的,需要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在选用词语时,要求达到准确的程度。

  2、鲜明。一是论点的表述要鲜明,二爱憎分明,鲜明的感情色彩贯穿在行文当中。

  3、概括。语言的概括性越强,它所说明的道理的普遍意义也就越大。

  4、严密的逻辑性。判断准确,推理严密,逻辑性强,这是议论文语言的本质特点。

  二、议论文范文

  赢过时间

  时间记录着世界。

  时间每天都在开始。何须伤感时间都去哪儿了?只要我们的脚步踏得结实、从容,既不左顾右盼、也不走走停停,就随时可以整装出发。

  时间的打磨,使得人们一天天变得成熟而宽容。曼德拉在狱中关了27年。人们可曾想过27年有多久?有一篇网文《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在一起喝咖啡》曾经风靡一时,不同出身和背景的人在社会上奋斗,路径与付出自然不同,总拿自己和别人比,会永远扭曲。坦然面向世界,平静对待自己,才能让心灵走向高贵。一如初次入狱的伟人曼德拉正是43岁,他坚持学习、锻炼、传播信仰,把牢狱当课堂。27年过去,我们沉于世故与平庸,曼德拉依然光彩照人。人家才叫赢,把时间赢到了手。

  赢得时间不容易,要与时间比耐心。无法忘记那名英国警官梅耶的故事。21岁,这位骑单车吹口哨的年轻人当了警察。那一年,他接手了一桩杀人案。历时52年,73岁的梅耶将罪犯捉拿归了案。这52年,他没有一刻闲着:翻阅了十几米厚的卷宗,打了30万个电话,踏遍四大洲的土地,行程可绕地球20圈。52年的时光无时无刻不在消磨着他,但他没有败阵。他后背一定刺了四个字:耐心无敌。

  时间是我们行为的坐标,又是万物演变的见证。1988年,一群杂志同行沿着河西走廊考察、观光。车行戈壁,四周都是地平线,东北的冯编辑突然叫停了车,端着相机四处拍。同行们一脸困惑:什么景观也没有,在拍什么?冯编辑严肃回答:在拍历史,拍时间。的确,沧海桑田,在地球演变中不过一瞬。坐在阳关旁的坡上,久久望着坡下开阔的古战场。一些人跑下去捡拾传说中的战争残片了,一些人却想象着千年前的厮杀:时间涤荡了一切,千古风流,谁有耐心陪它到如今,谁就是赢家。

  时间开始了,也许它走得跌跌撞撞,也曾经让我们遍体鳞伤。但终究时间不会辜负人们,尽管那步履走得艰难,走得蹒跚。86年前,为了验证沥青是液体,物理学家把它加热后倒进了漏斗,待它凝固后滴落。86年间,沥青一共滴下了8滴,第9滴孕育了12载,已呈现出完美的泪滴形。这真是个考验人类耐心的实验。

  曾记否?《他们》的故事主人公,兄弟俩走了不同的路,一辈子陌生寡言,知道弟弟死去半年后的一天,哥哥哭了。兄弟毕竟是手足,他们看似冰硬的情谊在岁月的漏斗里逐渐成型,虽然历时长久,终有一天突然滴落。

  时间不能改变一切,一切终究赢在自己。

  三、看教材73页的《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和76页的《学习选取和使用论据》

  四、布置作文:教材74页写作练习第一题

  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并掌握多角度立论后选取最佳角度的方法,形成相应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对材料的揣摩,了解多角度立论后选取最佳角度的方法;通过对文中有关延伸性思考题的研讨,初步掌握方法的运用;通过课堂迁移训练和课外作业形成和巩固这些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

  【学情分析】

  议论文的写作是学生的薄弱环节,很多学生往往感到束手无策。更因训练方法不当,费时费力,结果是广种薄收,劳而无功。本课能力训练点围绕“多角度立意”“如何选择最佳立意角度”进行问题探讨和写作训练,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从而逐步提高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

  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怎样围绕题目多角度立意和怎样从多个角度中选择最佳立意角度,在多思善想的过程中,通过对材料的分析,例题的剖析,培养学生在作文中的多向思维,并进行迁移拓展训练。

  【重点与难点】

  从多个角度中选取最佳角度和围绕题目作多角度分析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

  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多侧面的,而我们认识事物也可以有正面、反面、侧面等不同的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所以我们对同一事物、同一问题就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认识。例如对于项羽这个历史人物,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司马迁认为项羽“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充分肯定了项羽的成就;李清照也对项羽作了充分肯定:“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而毛泽东同志则批评项羽沽名钓誉,他在七律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说我们“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下面我们一起来温故知新,根据教材“话题探讨”中“滥竽充数”的例子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主要有哪些角度呢?

  二、讨论思考

  学生讨论后,小结并明确:

  正面思考:批评南郭先生不懂装懂。

  侧面思考:批评齐宣王的“大锅饭”制度,给滥竽充数者有机可乘;表扬齐湣王不墨守先王之法,厉行改革,使无能者无藏身之地。

  反面思考:南郭先生最后逃走,没有继续硬占位子,还算有点自知之明。

  从人物角度方面分析:

  南郭先生:不求上进,弄虚作假。

  齐宣王:大锅饭制度,在上面听,不联系群众。

  齐湣王:不墨守成规,锐意改革,能够深入群众。

  队长:失职,不注重管理,用人不当。

  队友:应帮助南郭先生,发挥集体主义、团队精神。

  三、方法导引

  根据刚才同学们讨论的情况和老师的小结,思考一下:对一个事物或材料作多角度思考主要有哪些角度呢?

  学生思考讨论后总结如下:

  1、一个事物或材料,至少可以从“正面”(肯定)和“反面”(否定)两个角度去审视;

  2、多人或多物的材料,有几“人”或几“物”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3、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因”,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4、一个事件,针对不同的背景、写作目的,审视的角度就不同。

  四、课堂训练

  1、阅读课后《写作练习》训练二,根据下面的材料,思考写作角度。

  教师提示:我们先把材料内容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去分析、理解,就不难把握这段文字的含义,不妨设立几个问题入手。

  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泰勒斯观望星辰的目的是什么?

  探索宇宙的奥秘,进行自己的研究。

  他为什么会掉进坑里?

  只顾钻研,一心探索,没看脚下。

  假如他既看天空又顾脚下该怎样?

  不会掉进坑里,也不会得出“明天有雨”的结论。

  由此可以确立这样的观点:目中无“坑”恰恰是心中有“星”的表现;而唯有这样的“痴迷”才能成就大事……

  2、根据下边材料,联系实际,运用辩证思维,看能提炼出几个观点。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地神盖娅的儿子安泰在和敌人赫拉克勒斯格斗时,只要脚不离大地,便可源源不断地从母亲那里汲取力量,击败任何强大敌手。但不幸的是,这个奥秘被对手发现,安泰被诱骗到空中,离开大地的安泰因得不到能量而被扼死。

  (提示:从三个人物入手。)

  从安泰角度分析,失败是因为离开了大地母亲,失去力量的来源。据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

  ⑴ 个人只有紧紧依靠集体,才能有所作为;

  ⑵ 党只有紧密依靠群众,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⑶ 决定问题不能盲目行动,必须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

  ⑷ 时刻不忘中国母亲的栽培。

  从母亲的角度分析,可以提炼出:

  ⑸ 适当给予是必要的.,但重要是培养孩子自立的能力;

  ⑹ 让“安泰”们早些独立;

  ⑺ 看起来是爱,其实是害。

  从敌人赫拉克勒斯的角度分析:

  ⑻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⑼ 出奇才能制胜;

  ⑽ 要讲究方法。

  如果运用求异思维,进行假设推理,假如安泰知道自己离开母亲便失去力量,他就不会被对手骗到空中,由此可以提炼出:

  ⑴ 要有自知之明,才能无往而不胜;

  ⑵ 做什么事要扬长避短,方能百战百胜;

  ⑶ 要不断完善自我。

  五、迁移延伸

  选择最佳角度立意训练:

  一个题目或材料虽然常常可以从多个角度立意,但并不是每个角度都可以写出好文章的。原因在于:

  1、我们并不是对每个角度所涉及对内容都是熟悉的。

  2、有些角度很一般,写出的文章难免人云亦云,平平淡淡。

  另外,有些材料本身就有鲜明的情感价值趋向,并不能多角度地多向立意。那么,选择议论角度的要领有哪些呢?

  写作应选取的角度是:

  1、题目或训练要求限定的角度。

  2、能触及题目或材料主旨的角度。

  3、有时代感、针对性的角度。

  4、具有新颖性的角度。

  5、最适合自己的角度。(最能发挥自己水平的角度。)

  六、活动探究

  1、根据下面材料,作多角度立意后选择最佳角度训练。

  19世纪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一生写了104部科幻小说。当初他的第一部科幻小说《气球上的星期五》接连被15家出版社退回。他当时既痛苦又气愤,打算将稿子付之一炬。他妻子夺过书稿,给他以鼓励。于是他尝试着走进第16家出版社。经理赫哲尔阅读后,当即表示同意出版,还与儒勒?凡尔纳签订了为期20年的写作出版合同。

  这则材料叙述时没有一定的中心,属于开发性材料,分析材料中人物、人物关系、故事的不同侧面,可以从不同角度得出结论:

  角度

  立论

  凡尔纳

  1、成功在于不懈努力

  妻子

  2、鼓励给人信心促人成功

  赫哲尔

  3、从事一项事业需要胆识

  凡尔纳与赫哲尔

  4、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凡尔纳与赫哲尔

  5、伟人背后总有无名英雄

  辨析:以上立意都是正确的,下一步就是选取最佳立意。总体分析可以得出,1、2、4、5立论比较一般,很多人都容易选这几个角度来写,3立论深刻新颖,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2、选择“安泰与赫拉克勒斯”故事中的最佳角度:

  辨析:

  从安泰的角度出发,“要有自知之明,才能无往不胜”“要不断完善自我”这两个角度立意较新,可以写出有个性的文章来。

  从母亲的角度来看,“适当给予是必要的,但重要是培养孩子自立能力”“让‘安泰’们早些独立”“看起来是爱,其实是害。”三个角度的内容一致,可以合并: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不能溺爱。

  从赫拉克勒斯的角度来看,三个观点都强调方法,角度不同而已,“出奇才能制胜”有一定的新颖性和时代感。

  七、布置作业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哲理之于人生,时时相随,事事蕴含,处处显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便可“滥施于人”?

  “逆境出人才”,“顺境”就出不了人才?

  做人坚持“行方”原则,具有润滑功能的“行圆”策略性就可抛弃?

  “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就不会是“失败之母”?

  人生,需要我们思辩的哲理太多太多:德与才、苦与乐、美与丑、愚与智、荣与辱……

  请以“人生哲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作文:

  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

  有一天,一个诗人走近他身旁,他便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点别的吧。”说完,他便随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后来,他又碰到那诗人,很奇怪地问:“你给我写了什么呢?”那诗人笑笑,念牌子上他所写的句子道:“春天就要来了,可我不能见到它。”

  根据你对上面这则故事的理解,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板书设计】

  一、多角度分析思考

  1、一个事物或材料,从“正面”和“反面”两个角度去审视;

  2、多人或多物的材料,有几“人”“物”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3、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因”,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4、一个事件,针对不同的背景、写作目的,审视的角度就不同。

  二、选取最佳角度

  1、题目要求限定的角度;

  2、触及题目或材料主旨的角度;

  3、有时代感、针对性的角度;

  4、具有新颖性的角度;

  5、最适合自己的角度。

  【评价与反思】

  作文在内容项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靠“立意”体现。选材要严,开掘要深,“意高旨远”即使是日常生活小事也应写出新意,写出深刻的道理来。立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中心多,主题散”、“主题大而空”、“跑题”。因此在讲究“新、深”同时,别忘了立意的“沉稳”即观点正确,论证无懈可击,不可一味地标新立异

  附:例文

  一花一世界

  浙江考生

  更深夜静时,寂寂无人处,总有一个声音在低语:“这世界是什么?”我知道,那是不安分的心在叩问灵魂。世界是什么?数千年前,尼罗河畔,那些长髯飘飘的学者们便在争论这个难题。有的说,世界是火,有火才有生命;有的说,世界是水,海是我们最初的家园;还有的说,世界是空气、是泥……一个叫毕达哥拉斯的老头甚至认为,世界是数。其实,他们都对。世界是如此多元,惟其多元才丰富,惟有丰富才有我们这些思想迥异的人。

  人与人是如此的不同。信手翻着宋人话本《碾玉观音》,不由得这样想。话本的开头是这样的疑问,“春已归去,不知哪搭儿是春住处?”王观说,春是到江南去了,“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苏小妹说,春是被带走了,“燕子衔将春色去,纱窗几阵黄梅雨”。还有苏轼说、秦观说、黄庭坚说……王安石倒是承认,二十四番花信风罢了,春自然也走了。春归何处?引得这些词人话语纷纷。其实他们都对,诗人有诗人的天地,对万物莫不有自己的理解。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不同的人对世界自然有不同的理解,丰富的答案。

  或许理解不同是因为角度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个人总只能占一位置,一位置就只能见一方风景。不同的只是,有的人站得高些,看得远些;有的人站得低些,见的片面些。一张白纸上有一黑点,有的人认为这是一张白纸,有的则认为那是一团黑点,他们从不同角度看,答案便多样。

  角度不同,解决的方法也多样。一团乱麻,头绪纷纷。可以像徐志摩那样细心地解,解得“眼儿疼,手指酸”,可终于笑解烦恼结;也可以借长剑,手起刀落,亚历山大王除了连环套。哪个是更好的方法?殊途同归,方法没有好坏之分,对于不同的人只有合适与不合适之别。

  多样的方法形成了多样的答案。面对这个考题,可以写议论文,可以写散文,可以写记叙文,甚至写诗歌;面对我们的人生,我们可以有多彩的选择。可以扬鞭大漠,可以隅居江南,可以坐拥书城,可以铁马金戈。只要我们记住对祖国有益,那么人生的答案尽可以丰富多样。

  多样的理解,多样的角度,多样的方法,多样的答案。

  世界是什么?真的很难回答,因为可以有如此多的答案。人生如何选择?真的很难挑选,可以快走追赶,直指成功;可以慢走领略,欣赏夹岸平沙、落英缤纷。既然有如许答案,何不在多元的世界里,以包容的心态看万事万物?容许在前提正确的情况下作出各异的价值取向,让世界更精彩。

  如是想,不安分的心慢慢归于平静。因为开始明白,自己不过是多元天地中小小的一元。一花一世界,世界开满各异的繁花。

  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1页例5及相应的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在实际观察活动中,知道从不同的位置看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2会辨认从正面、侧面和后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辨认从正面、侧面和后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数码相机,布娃娃玩具等。

  25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坐中间,其他的四个学生围坐在这个学生四周,选一个学生做组长。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大家都喜欢拍照片吗?老师也喜欢拍。下面是老师拍的几张照片,在这些照片中,你们认识谁?

  出示从正面、背面和侧面拍的老师的照片。学生辨认,学生肯定能认出正面或侧面的老师照片,对背面的老师照片也许能辨认出来,也许不能辨认。如果学生能辨认,就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辨认出来的;如果不能辨认,就按以下的方案组织教学。

  教师:其实,这张照片也是老师的照片,为什么都是老师的照片,有些照片小朋友认不出来呢?很简单,老师是从不同的角度拍的照片,从不同的角度拍出来的照片是不一样的,你们想知道它们哪些地方不一样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5

  教师:什么叫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呢?我们来看看图上的这些小朋友。

  出示例5图。

  教师:谁能说一说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小朋友围坐在四周给中间的一个小朋友画像。

  教师:这些小朋友围坐在中间这个小朋友的四周,猜猜他们看到的中间这个小朋友是一样的吗?学生可能回答,看到的中间这个小朋友不一样。

  教师: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就知道了。现在每组学生都像图片上的小朋友一样围坐在中间这个小朋友的四周,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中间这个小朋友的哪些部位?

  指导学生说自己看到的,教师适时作一些追问。如前面的学生说“我看到了他的.脸、眼睛、鼻子和嘴”,教师马上追问后面的学生“你能看到这个小朋友的脸、眼睛、鼻子和嘴吗?”当得到否定的答复后,教师再追问:“那么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说出“我看到了他的后脑勺”。

  教师:看来大家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同一个小朋友的样子不一样,现在大家交换一下位置,每组前面的小朋友到侧面去看,侧面的小朋友到后面去看,这样轮流交换位置,交换好了吗?再看一看中间这个小朋友,还是你们看到的样子吗?

  学生交换后再次观察,发现看到的样子是不一样的。

  教师:我们再交换一下角色,让中间这个小朋友来观察一下,四周的小朋友选一个到中间去做被观察的小朋友。

  学生交换后再次观察,直到每个小朋友都有感性经验为止。

  教师: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指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是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小朋友的样子不一样。

  教师:哪些不一样?能向你的同桌描述一下你从正面、侧面和后面看到的小朋友的样子吗?

  学生描述时,可能描述不清楚。

  教师:大家都感觉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小朋友不一样,但总是说不清楚,怎么办呢?这里我们带有相机,我们在不同的位置把小朋友的样子照下来就好看了。

  教师从不同的角度给中间这个小朋友拍照,拍一张拷一张在电脑上演示出来,并注明在哪个位置照的。有相机的学生也可以和老师一起照。

  教师:借助现代化的工具,我们现在能看到了吗?从前面照到小朋友哪些地方?从侧面呢?从后面呢?

  让学生看着屏幕上的照片说出“从前面照出小朋友的脸,从后面照出小朋友的后脑勺,从侧面照出小朋友的半张脸。”

  教师:这样一说就清楚多了。下面请大家看着第41页书上这幅图,你知道哪个小朋友在被画的这个小朋友的前面?哪些在她的后面?哪个在她的侧面吗?

  学生相互指。

  教师:根据我们刚才观察的经验,你能判断下面哪幅画是前面这个小朋友画的?哪幅是侧面这个小朋友画的?哪幅是后面这个小朋友画的?把这些小朋友和他们画的画线连起来。

  学生连线后,抽一个小朋友的作业在

  上展示,并且让这个学生说一说自己这样连线的理由,全班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教师:请同学们翻开书第41页,这儿有一个课堂活动。大家能看懂这个活动的要求吗?请小组长组织你们小组按这个课堂活动的要求进行活动。

  小组长组织学生按图上的要求进行活动,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学生汇报自己看到的结果。

  教师:对了,和我们刚才观察的结果一样,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布娃娃的样子是不一样的,从正面看到布娃娃的脸,从后面看到布娃娃的后脑勺,从侧面看到布娃娃的半张脸。

  出示第44页第6题玩具火车头图。

  教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体的样子不一样,下面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个问题,这是小娟给她的玩具火车头从正面、侧面和背面拍的几张照片,可是她不记得分别是在哪一面拍摄的,请你们看一看,想一想,来帮帮她确定这些照片分别是在哪一面拍摄的。你们有没有什么办法呢?根据哪些来确定呢?

  每个小组讨论。

  教师:都有自己的想法了吗?好了,我请一个同学来汇报。说一说这些照片是在哪个位置拍摄的,说一说你判断的理由。你是根据什么来确定的?

  引导学生回答第一幅图是从前面拍摄的,因为能看到火车玩具的正面;第二幅图是从后面拍摄的,因为看到的是火车玩具的后面,第三幅图是从侧面拍摄的,因为看到的是火车玩具的侧面。

  教师:从中同学们发现什么?

  指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是:看到物体的哪一面,就是在物体的哪一面拍摄的。

  教师:对,只有在物体的前面才能拍摄到物体的正面,也只有在物体的侧面才能拍摄到物体的侧面,也只有在物体的后面才能拍摄到物体的后面。

  四、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问题?说出来大家帮你解决。

  五、课后作业

  教师:大家回家后可以在不同的位置看一看自己家中的电脑、电视、冰箱等物体,看看它们的样子是不是一样的;再看看自己家里的照片,判断这些照片是在哪个角度照的。下节课再来给小朋友们汇报,好吗?

  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记叙有不同的角度,且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预设的问题,学会选取记叙的最佳角度写人记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尊师的美德。

  【教学重难点】

  学会选取记叙的最佳角度写人记事。

  【教学设想】

  1、考虑到容量较大,课堂上现场改写《小站歌声》时间太紧,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先做。

  2、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摄影师要拍出好照片必须选好角度。因为角度选得好景物的特征就能表现得清晰人物的风采也能得到最佳的展现。同样写记叙文角度选得好不仅题材能更好地向纵深处开掘而且人物的个性能更好地展现情感也能更好地得以表达。

  二、新旧知识链接

  多媒体展示记叙文的角度怎样才是比较好的:

  记叙文的角度要小。例如《最后一课》。

  记叙文的角度要巧。例如《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三、话题要点梳理

  这节课我们探讨记叙人称的问题。写记叙文要注意选好记叙者的视角,即作者以什么样的身份,站在什么位置上来进行记叙的。记叙者的视角不同,表达作用和效果也不一样。

  1、第一人称的记叙:

  例文一:魏巍《我的老师》(节选)

  学生讨论后,多媒体展示选取第一人称记叙的优点和局限。

  2、第三人称的记叙:

  例文二:修祥明《小站歌声》

  学生讨论后,多媒体展示选取第三人称记叙的优点和局限。

  3、第二人称的记叙:

  师生共同探究第二人称能不能作为记叙人称这个问题。多媒体展示讨论结果。

  四、现场作文交流

  课前布置学生阅读微型小说《小站歌声》,试从苗老师的角度来改写这个感人的故事。师生共同讨论采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由学生推荐一名“小老师”上讲台主持讨论。

  榜上有名——各学习小组推荐一篇佳作,主持人公布优胜名单。

  佳作欣赏——主持人随机抽一到三位作者到讲台朗读,并说明构思要点。

  出谋划策——主持人组织学生向作者提问并作点评。

  教师试笔——教师朗读下水作文(多媒体展示),并说明构思要点。师生交流看法。

  五、小结(略)

  六、作文升格训练(任选一题,多媒体展示):

  1、请以《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为题,写一篇700字以上的记叙文。(基础题)

  2、你了解老师的幸福和苦衷吗?请以老师的角度写一则教师日记。(提高题)

  【附教师下水作文】

  小站歌声

  山村的`小站昏暗静谧。黑黝黝的群山像怪兽一般无情地撕扯着我的心。三天前,我去县城体检。那张小小的化验单,分明就是医生对我的“死刑宣判”——我患了白血病,只剩半年时间了!

  我不得不告别讲台。可是怎么舍得抛下我那朝夕相处的学生?在这子夜时分,孩子们睡得香吗?明天谁来给他们代课呢……这些孩子,听说我要走了,一个个满脸稚气地追问:“苗老师,你不喜欢我们吗?不要走好不好,我们再也不淘气了……”我噙着泪花,欲言又止。

  能告诉孩子们真相吗?不能,绝对不能!怎忍心让幼小的心灵蒙上阴影?我神秘地挤出一丝笑脸,告诉孩子,苗老师要去千里之外和男朋友举行婚礼,不回来了。这是我第一次“骗”学生啊!深怕临别的难舍难离,悄悄的我走了。

  泪眼模糊中,我突然看见昏暗的小站冒出一个学生,二个、三个……全班四十多个孩子全来了!班长提着一篓子山核桃,篓把上贴着个红双喜字。这是山里人祝贺新婚的礼节。

  孩子们围着我,悲凄地立着,谁也没张口,只将一串串难舍难离的泪水洒下。

  远处传来了列车的长鸣。

  班长扬起脸冲我一笑说:“咱们为苗老师唱一首《好人一生平安》吧。”

  歌声在夜空中响起:“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有过多少朋友/仿佛还在身边/也曾心意沉沉/相逢是苦是甜/如今举杯祝愿/好人一生平安……”

  这歌声像让泪水滤过似的,低沉悲哀。“好人一生平安”,这是孩子们送我的真诚祝福啊!

  我再也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拉过一个个孩子的手,哽咽着说:“孩子,苗老师下辈子还做你们的老师!”

  【板书设计】

  记叙的角度角度要小而巧

  第一人称:真实、亲切、自然,便于抒情

  注意记叙人称

  第三人称:超越时空,视角较宽

  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中诗歌鉴赏的考查角度

  (2)掌握每类题型常见的答题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每类题型解题方法的实际操作

  (2)有理有据的多元化解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画廊中一道靓丽的风景,内容丰富多彩,艺术炉火纯青,无论是仰天长啸,还是低眉信手,无论是边塞风雪,还是田园风光,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二.高考追踪

  高考对诗歌的考查一直情有独钟,在《考试说明》中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那么命题者往往从哪些角度

  来设计题目对这些内容进行考查呢?今天这堂课我们对此一起来做个探讨。

  三.分析角度

  (一)杜甫曾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也曾留下了“推敲”的千古佳话。诚然,个别字词用得好,让全诗境界全出,甚至成为全篇的灵魂,被称为“诗眼”。我们先来看这首诗:

  渡桑干

  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问题:诗中的“霜”字有哪些含义?

  1.先请学生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2.学生思考并写下答案。

  3.请学生发言,点拨启发。

  4.多媒体展示答案,学生比较自己的答案:

  (1)是“年”的代称,“十霜”表明作者客居时间之长;

  (2)点明诱发作者思乡之情的季节;

  (3)以秋霜的冷清与肃杀象征着作者久客并州的孤寂。

  5.小结:对字词的理解可由浅入深,由字面意思到深沉含义即比喻义或象征意义。

  (二)字词离不开句子,那么对诗句的鉴赏呢?来看李白的一首诗:

  听蜀僧睿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问题: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的理解。

  1.和学生一起解读前三联。

  2.学生自由讨论第四联。

  3.学生发言,并小结:解读诗句可抓住诗句中的重要字词及景物。

  4.多媒体展示答案,学生比较自己的答案:诗人听完蜀僧弹琴才发现不知从几时开始,青山已罩上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用时间流逝之快说明作者沉醉于美妙的琴声之中,从侧面烘托蜀僧技艺之高超。

  (三)诗歌内容的选择,形象的塑造对作者而言是了然于胸的,但有些诗的内容不是很明确,这就为考查提供了条件,也为我们多元化解读提供了空间。一起来看下面这首词:

  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问题:关于这首词的内容,有人认为是写“游子”,有人认为是写“思妇”,有人认为两者皆有,说说你的看法。

  1.老师点拨,应注意“长亭”这一意象和词中人物的动作,学生分组讨论。

  2.请学生发表观点并阐述理由。

  3.多媒体展示答案的语言组织:

  A、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B、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C、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4、小结:诗歌的人物形象可由人物的言行,肖像,神态等来分析。

  (四)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可以进行个性化解读,但要依据文本,有理有据,不可无中生有或人为拔高。来看杜甫的一首诗,如何鉴赏诗歌的主旨: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问题: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有人认为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那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1.和学生一起解读全诗,补充写作背景,抓住“落日”,“老马”这两个意象所表达的含义。

  2.请学生思考并组织答案。

  3.请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4.多媒体展示答案,学生比较自己的答案:

  A、自强不息。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希望自己像老马一样实现自己的价值,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流露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B、怨愤之情。诗中颈联写到“落日心犹壮”表现出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但不被重用,结尾两句借用典故,说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了吗?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5.小结:鉴赏主旨应把握全诗内容及知人论世。

  (五)一个诗人的风格,从整体上看是稳定的,但只是相对而言,比如杜甫,杜诗的整体风格是沉郁顿挫,但也有清新淡雅之作,如《客至》。所以,某一风格的诗人的特例往往是考查的热点。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

  问题: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做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1.集体朗读,整体感悟这首词的风格。

  2.学生分组讨论。

  3.学生组织答案回答。

  4.多媒体展示答案,学生比较自己的答案:

  ①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了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机,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舒畅;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别有一种乐观。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是旷达之语。

  ②不同意。起笔写花之凋零,青杏尚小,为整首词奠定了悲凉的氛围;二、三句虽有情趣,但却以乐景衬哀情;四句一“又”字说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惜春之情油然而生。“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天涯何处无芳草”真是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5.小结:鉴赏风格应了解诗人的主体风格并结合具体的诗歌作品来分析。

  总结

  通过这堂课我们了解了高考诗歌鉴赏主要从字词、句子、形象、主旨、风格等角度来考查及解题的一些方法。希望对大家鉴赏诗歌有所帮助。

  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教学设计 篇8

  一、导入新课

  一篇文章,立意的问题是多么重要。 古人云:“文以意为先,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所以,我们写议论文一定要先立意,选取议论的角度。

  我们都知道,议论文有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而论点又至关重要,它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当然,也可以有几个分论点)。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绝不可模棱两可,让人捉摸不定。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选取立论的角度。

  二、立论的定义:

  提问:首先,我们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立论?请同学回答。

  明确: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其理由,表明自己的态度就是立论。

  三、举例说明

  以人物对《鸿门宴》中的项羽评价为例:

  1、我们学过《鸿门宴》,知道项羽是个有争议性的人物。来看看历史名人、作家如何评价项羽乌江自刎:

  (1)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所写的一首小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唐代诗人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3)《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说“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诗中的观点。

  总结:面对同一事件,不同时期,不同人物对项羽的评价也会有所不同。那么同一个事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以水为话题,来选取一下立论的角度。见书后练习题,每人写出三个角度,写在本子上。“水”立意参考:

  1.水无形,随容器而安。意即人处于被动或逆境时要随遇而安。

  2.水滴石穿。目标专注,同时具有韧性和毅力,才能成功。

  3.海纳百川。意即为人宽容和有爱心最重要。

  4.水沾染污垢,自己也变得浑浊。人则应保持自身纯洁,出淤泥而不染。

  5.水是柔韧的代表,婉转地折败了刚硬,即便抽刀断水亦无用。生活中也不要处处逞强,平和低调的人更易成功。

  6.能蒸发为云,变成雨、雪、雾,或凝结成晶莹如镜的冰,但不论变化如何,仍不失其本性的。再怎么变通,原则不能丢。

  7.水经常探求自己的方向的。人也要不断追问和反省自己选择的道路。

  8. 舟行水上。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有志者当做时代的弄潮儿。

  9.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有志者应惜时如金。

  10. 流水不腐。常学习,才有源头活水,才能保持聪慧的头脑。

  咱们从“水”这个话题想到很多论点,这就是一种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发散思维的方法有:联想(由此及彼)想象、横向比较、反向考虑(从相反的方向来考虑问题,突破思维定式,也叫逆向思维)、由现象到本质(由浅入深)。

  例如,从每一条的水的特性归结到后面的哲理,这就是运用联想,且由现象到本质的方法。水有什么品质,从中提取要点,这是横向比较,运用了逆向思维。

  总之,我们思考问题,一定要多方面进联想想象,突破思维定式,多角度多思善想,横向纵向对比分析,才能想出好点子,好观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以我们一定要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多看才能找到更多的思路。

  四、练习用发散思维来分析材料并立意。

  【材料】《庄子徐无鬼》云:“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请你从不同角度阐释这句话,然后选取其中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 意思是说:狗不因为善于狂吠便是好狗,人不因为善于说话便是贤能。善:善于、擅长。

  【写作指导】

  第一步,发散思维,多角度分析。“狗不以善吠为良”在这里可以说起了“比兴”的作用,材料的重点是“人不以善言为贤”,它的“关键词”是:“人”“善于说话”“贤能”。

  首先,从正面分析三者的逻辑关系。“善于说话”不一定是“贤能”,那怎样才能成为“贤能”?有的同学从这个角度立意为:“脚踏实地地去做”,“说得好不如做得好”,“让说和做成为贤者的双翼”等。

  其次,从“说者”的角度,“善于说话”会怎样?这可从两个方向思考:

  一、正向思维,“善于说话”为何未必能成为“贤能”?因为“言论的花儿开得愈大,行为的果子结得愈小”,夸夸其谈的人往往以此表现自己的才德,殊不知孔雀在炫耀璀璨的同时也露出了令人难堪的“屁股”。乌鸦叫声虽多,但招来的却是人们的讨厌,果实无语,人们却百般赞赏和爱护。有的同学从这个角度立意为:“沉默是金”,“言多必失”,“祸从口出”,“不要做聒噪的青蛙”等。

  二、逆向思维,“善言”之人就不是“贤能”了?烛之武退秦师,诸葛亮舌战群儒,邹忌讽齐王纳谏,周总理在高级外交场合,机智过人的幽默风度,无不让人折服。试想,没有机智雄辩的口才怎么可能做到?联系现实生活,有的同学就从这个角度立意:“善言成就事业”,“善言——民族友好的使者”,“善言——沟通你我他”,“社会需要毛遂自荐”等。

  再次,从“听者”的角度,既然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那么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妖精用天使一般的脸孔欺骗世人,却用鹰隼一般的利爪杀害无辜。这就需要听者善于分辨“美言”,老子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 有的同学从这个角度立意:善于分辨“美言”,不要被奉承话冲昏了头脑,“透过现象看本质”等。

  五、立论的原则

  选择最佳立论角度

  材料:据报载,神农架林区野猪曾一度为患,有人想出在电线杆上装高音喇叭、播放狮叫虎吼的声音吓唬野猪的办法。开始倒很有效,后来,野猪非但不怕,反而拱倒了电线杆。

  1、适者生存;

  2、不能姑息迁就;

  3、骗,终非长久之计;

  4、动动真格又如何;

  5、要顺应时代潮流;

  6、改革才会有发展;

  7、弄虚作假者戒;

  8、既要声势,更要行动;

  9、形式主义要不得;

  10、做个“野猪”又何妨。

  分析:1、5、6显得浮泛,扣训练材料不紧;2对材料的理解有偏差;3、4、7、8、9属于扩散思维,其中8最好;10属于逆向思维,有些标新立异。

  材料:(练习二)秋日的夜晚,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在草地上观察星星。她仰望星空,不料前面有一个深坑,一脚踩空,掉了下去。水虽然仅没及胸部,离地面却有二三米,只好高呼救命。一个路人将他救出。他对那人说:“明天会下雨。”那人笑着摇头走了,并将泰勒斯的预言当作笑话讲给别人听。第二天果真下了雨,人们对他在气象方面的知识赞叹不已,有人却不以为然,说泰勒斯知道天上的事情,却看不见脚下的东西。两千年后,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听到这个故事,想了想,说了一句名言:“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比较几种立意:

  1、人无完人

  2、梅花香自苦寒来

  3、奋斗就有挫折

  4、专注的力量,唯有这样的“痴迷”才能成就大事……

  5、知足常乐

  6、成功的道路上难免有绊脚石,要追求就不要惧怕失败

  7、目中无“坑”恰恰是心中有“星”的表现。

  纵观全文,尤其是黑格尔的一句话,材料向我们传达的最佳立意是3、4、6、7;1、2的立意有偏颇;5立意就相差太远。3、4、6、7你会选择哪一个写作?为什么?

  可见立意的角度有很多,抓住最佳才得高分,创新也不是随意而为,有一定的方法可寻,还有一定的限制。那么我们选择论点写作有哪些原则呢?(立论的原则)

  1.立论的切口要小。立论要把握从小的角度论证,抓住论证的重点,使论述对象由“面”到“线”或“点”。经过“从小处着手”的处理,论点的范围缩小了,题目也由宽变窄,易于深刻论证;由泛题变实题,易于使用材料;由大题变小题,易于全面论证;由繁题变简题,易于多角度论证。总之,立论角度小,可以能运用最少的笔墨深刻论证论点。

  2.立论要符合实际。立论要符合客观实际,要保证观点的正确,不能出现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相违背的方面,即使是逆向思维,表达的观点也要让大多数人接受,并能自圆其说。立论不能惊世骇俗、故意语出惊人,不能一味剑走偏锋,不能为逆向而逆向,使立论片面。要保证论点的正确和材料使用的正确性。符合实际还表现在要有现实意义,有针对性。

  3.立论要新颖。如论证“勇敢和妥协”,一般认为“勇敢”是值得称赞的,而“妥协”是可耻的,这是正确的观点,这个观点可以从历史的不同阶段得到证明,从这个角度立论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大家都这样写,就显得没有了新意。事实上我们也可以从“适当的妥协和必须的`勇敢”的角度立论,论证“妥协也是一种处世艺术”“退一步海阔天空”“退,是积蓄前进的力量”“勇敢不能莽撞”等,使文章立意翻新,境界全新。立论追求新颖,是对客观生活的升华,而不是脱离真的标新立异;是解决问题的新见解,而不能片面追求独树一帜,如论证“经典和创新”的题目,角度可以是经典中也有不适合现今人们思想的内容,要从新时期的角度创新;但不能说“经典是过时的内容,要全部创新”这样的观点。

  4.选择适合自己的。

  六、作文练习:课后习题任选

  参考

  水说

  世间万物,各有其形,或高峻挺拔,巍然屹立,在一成不变与瞬息万变中诠释永恒;或翩然起舞,日行千里,以及之千回百转耻笑万物之僵行拙步,如风。而集坚毅与温柔,力量与祥和于一身者,惟水而已。

  初识水,在烟台。一片碧蓝,望之无边,不似天空遥不可及,不似险峰高不可攀。她只是悠闲的坐卧在那里,温和地看着一些渺小的生灵在她身边快乐地嬉戏。踏在灾害的边缘,一边是无边金黄,一边是无尽湛蓝,不能不暗叹自己的微不足道。面对着这种博大与从容,还能有什么言语呢?唯敬畏而已。

  大海以一个强者而不强弱的姿态告诉我:真正的胜利者,不是站在前台指指点点的人,不是自以为是、不可一世的人,而是面对世间的纷繁,从容地微笑着的人。

  再见水,在九寨。五颜六色,千变万化。印象尤深者,当数落日朗瀑布,百米外即闻水声如雷。近览,即见水滴千万奔腾而下,激起银浪无数。一阵风过,身边便如细雨纷飞,使人不免生疑:莫非落日朗来自天边?一路所见,尽是奇观异彩,唯她,洁白晶莹,不染纤尘,一改先前所见柔媚之美。与彩霞生发出借来高山深涧,只为一展水之力量,水之玄妙。

  落日朗以一个骄傲者的姿态告诉我:只要有心,柔弱亦可化为刚强;只要有志,平凡亦可画为奇迹。

  终识水,在黄龙。满目皆水。在山顶,在石缝间,到处都是水流的脚印。细细的、柔柔的印痕,细细的、柔柔的脚步。可就是这些看似细小的脚步,踏开了岩石,踏出了溪流,踏出一片桃源胜地。细看一块大石,薄薄的水层匍匐而下,很难想象这些小小的生灵们是如何在岩石上梳理出如此光滑细密的印痕的。伸出手去轻触,是浸透的冰凉。她们来自雪山,带着神圣的使命,要在这里创造出一个天堂。是的,她们成功了,再坚硬的岩石也不能不在她们脚下俯首称臣。她们或许不是奇迹,但她们却用自己纤细的手指创造出了奇迹!

  黄龙之水告诉我:我们或许无法改变与生俱来的特性,但是只要有梦,便有希望;只要用力呼吸,便能看到奇迹!

  水之形,无处不在;水之魂,亦无处不在。世间之水,无论生在大海、江河、湖泊甚至溪流,都是造物者的杰作。她们含蓄而不怯懦、雄劲而不张扬地向我们诉说着人生真谛。

  水之言,你听懂了几分?

  不要因为坑的存在而忘记仰望天空

  如果没有没有看见月亮的升起,不要哭泣,否则我们会错过星辰的闪烁;如果没有听到故事的开头,不要急噪,否则我们会错过完美的结束;如果有坑的存在,依然铭记:仰望天空的美丽。

  人的一生如此短暂,却万分坎坷,无数的“坑”在等着我们。但要记着,“坑”的上面是我们想要的“美丽”天空。有一些人会低头看“坑”,放弃自己最初的梦想,生活对于他们而言,只为躲避“坑”,他们只能说是“活着的人”。而对于另一些人而言,“坑”无存在的价值,他们会仰望天空,不顾脚下,他们才是“爱生活的人”。

  仰望天空,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阔达;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闲;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执着。尽管事与愿违,尽管困难重重,但他们都在“坑”的道路上抬头仰望自己的天空。

  仰望天空,是霍金身患绝症却研究宇宙大爆炸的毅力;是张海迪失去双腿却自己创作的坚持;是毛主席农民出身却创建新中国的奇迹。尽管身残,但志不残;尽管艰难,但依然在掉入“坑”后,继续爬起,继续抬头仰望天空。

  仰望天空,是一次考试失败后的重新奋斗;是百忙之中对花花草草的关注;是为父母织的一件毛衣;摔倒了,不哭,再爬起来!尽管道路坎坷,尽管路途遥远,但抬头望望,天空依然美丽。

  朋友们,成功的道路上难免有绊脚石,没关系,朝着我们的目标,向着天空,即使掉进“坑”中也要继续向前,美丽的天空在等待着我们!“坑”终究会过去的。

  朋友们,人生的路途难免有不如意的事,没关系,努力地跨过去,有天空在等待我们,看“坑”过一生,仰望天空也是一生,何不仰望美丽的天空呢?

  “坑”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天空亦是如此。而人们往往只看“坑”忘记了美丽的天空需要我们的仰望。那么,从现在起仰望天空吧。天空仰望久了,“坑”也就消失。

  羁绊后的执着

  成功需要代价,辉煌需要付出,而这些“代价”、“付出”远不止金钱、时间,它们更需要的是你的经历、毅力和你倒下后爬起的勇气。也许这些付出已令你伤痕累累,而在众人疲惫之时,唯执着是真。

  步如花季雨季,也意味着进入了一个人生的战场。在那里,稚气未脱的我们在撕打,在纠缠。虽然没有流血与铁戟,而无疑,每个人都打算拼到只剩最后一口气。

  是的,我们选择了这样艰难的路。步入高三,我几欲把几年的力全部喷发,因为我已欠自己太多。懵懂的高一,暗淡的高二,是的,此时此刻,我心如火,来点燃这最后的时期。而当一次次的成绩榜下发后,我已一次次又被寒冰覆雪所盖。我可以做到不怕任何人的眼色,但却难以直面自己的心。太令自己失望,也许便没有再奋起的理由。

  理所当然的,我愿意放弃,躺在那坑里。

  整日沉溺于篮球与游戏之中,也许没有伤痛,没有痛苦。但其实那是对一颗麻木而没有知觉的心而言的,对于我,亦没有快乐。

  为什么要这样走呢?

  我不愿绊倒,只希冀缓缓地走;我不会看天抑或是前方,只会盯着地面,旁若无人。

  而那是自己么?

  曾几何时,自己是以保尔为榜样的,我只坚信一点,一个坚强的灵魂在平平如也的环境中略显无奇,而只有在困苦的境遇中,这种伟大才会显现出来。

  每一次成绩的发放都会使我感觉如同跌入深渊,我是多么愿意,就那样躺在谷底,看着明月睡去。无疑,第二天的烈日之光又无情地射在我脸上,我发现,灵魂的昏睡实则是对人最大的折磨。

  于是,我不敢怠慢,只得背起沉包灰溜溜的走进学校。也许下一刻迎接我的依旧是失望,也许冲刺之时我已掉队。哪怕最后一刻我一无所获,即使永远我都在那悲观绝望的坑里,我会向上看,向上走,那里是阳光之地,可以令我不再惭愧。当我赢了自己才是真正的属于自己的高空。

  致那些仰望的失足者

  仰望,望变幻莫测的星辰,望云卷云舒的苍穹,或是仰望心中高洁的圣土,都不失为一种高贵的姿态。而仰望,抑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志士高昂的头颅,守望了理想的高空。

  那么,因仰望而“失足”的你们,我怎能收起一丝一毫敬重?

  郁郁不得志的中唐,略微萎靡的细风拂过统治者的殿堂,一片死气沉沉。政治革新!一声新鲜的呐喊却冲破波澜不惊的朝堂。刘禹锡与柳宗元,这对仰望着国强民泰、兼济天下的挚友,无比响亮地喊出了关注民生、增强国力的改革口号。他们昂首阔步、躬耕不辍为民请命的姿态却招来保守派的群起攻之。当壮志被冠以未酬,等待他们的是使数年的贬谪之途。远离长安的赤子之心却依然在“艰难苦恨繁霜鬓”中,微笑着望那数条未被废止的改革政策下百姓的欢腾。梦得与子厚没有如那些卑躬屈膝者安稳地蜷缩在坑里,他们凝神仰望,纵然脚下路途坎坷,不改高傲的神情、挺拔的姿态。

  风雨飘摇,是近代中国的名字;暗无天日,是百姓甘于臣服的现实。这沉默而阴霾的世界里,却有人不愿做黑屋子里不声不响的陈尸,于无声处听惊雷!他仰望乌云滚滚中端倪出现的阳光,他仰望唤醒沉睡巨狮的响雷。风雨如磐的故园里,他坚毅的神情照亮锐利的笔锋,饱蘸悲怆的字句里,由他忍痛揭疤的彷徨。而被当局仇视,举步维艰的斗士啊,却矢志不渝地昂着头,不惧怕下一步是否会踩空。他欣慰地看青年一辈不再蒙着雾霭的瞳中闪烁着英勇睿智的光芒,慢慢痊愈的国土,怎会负了他的守望……

  因为仰望真理的光辉,布鲁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为仰望科学的巅峰,“嫦娥”一号经历了无数挫折;因为仰望精神的自由,裴多菲忍受了生活的苦痛……他们坚定地仰望着,他们无可避免地“失足”;他们坚定地仰望着,我们无法嘲讽他们的“失足”。致那些“失足者”,不用鲜花和掌声,用后人虔诚的仰望……

  仰望星空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在仰望星空观察星星时不料前面有一个深坑,一脚踏空掉了下去。结果被路人救出。当他对路人说:“明天会下雨!”时那人笑着摇头走了,并将泰勒斯的预言当作笑话讲给别人听。第二天果然下了雨。

  有人会说泰勒斯只知道天上的东西却看不见脚下的东西。然而,人生活在世间,这一辈子总会遇到一些深坑的,在其毫不防范的情况下也会一脚踏空掉了下去。这些是谁都不可避免的,谁的一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度过了。

  深坑、湍流……随时可遇,我们所应该做的是把它当作一次次经验的叠加,在下次仰望星空时记得注意脚下也许会出现深坑,要小心掉入深坑中。

  在我们含辛茹苦的求学的十二年里,也会出现许多的深坑。比如考试的失利,比赛的失败,荣誉的失去……这些都是我们在仰望知识的星空时不料出现的一些深坑,掉入深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掉入后一蹶不振没有勇气爬出深坑后继续仰望知识的星空,继续欣赏璀璨的明星,继续丰富我们的知识。要让别人知道我们不仅对天上的知识如此丰富,我们同样看得到脚下的东西。

  德国哲学家在听了泰勒斯的故事后说了这样一句话:“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就如坐井观天的青蛙看不到除此之外还有一望无际的高空,高空中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去等待我们探索,有许许多多的奥秘去等待我们揭晓。

  我国“神五”“神六”的发射,便是去探索高空中奥秘的两大成功事例,我们国家的那些科技人才也是在仰望星空时不经意间掉入深坑后爬起来继续努力才成功发射了“神五”“神六”的。假想一下当他们再掉入深坑后不敢爬起来,永远躺在坑里不再仰望高空,那么就不会有“神五”“神六”的成功,也就更谈不上“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了。

  我们勇敢地仰望星空,不管前面是否有深坑都要一直地勇往直前。

  谈最遥远的距离

  我的爷爷说:他怕远,怕合上双眼永远地离开。

  我的姐姐说:他怕近,怕冲闯不出近处的风景。

  怕远的,留恋近处;怕近的,向往远方,人呀,你在哪里呢?

  都说你在天边,在最遥远的地方,就像苏子说的远在“千里”是吗?就像李白说的远在“长江天际”是吗?可是你不是在“婵娟”与共吗?你不是在儿女“沾巾”吗?千里不算远,因为有心相连;万里不算长,因为有情相依。那天,你在太空行走;那天,你挥舞着五星红旗;那天,你行走在我们未曾到过的空间;还是在那天,你,我,还有他,我们所有的人走的又是那么近,好象彼此都听到了对方的呼吸!我们明白,你到最远的地方也就是你我最近的时候。

  都说隔海相望,都说鸡犬相闻,都说同根同源,可为什么一轮朗朗的明月,恍惚各有其华;为什么一弯浅浅的海峡,仿若事隔千年?能说近吗?当年的德国只有一道柏林墙却隔绝45年。能说近吗?二战之后东西两方只是意识形态的不同彼此却陌生近半个世纪。再说人情,吴宓与毛彦文擦肩而过,终不能成为伉俪;刘兰芝与焦仲卿本可朝夕相伴,可却饮恨而逝。我们明白,你在最近的时候也就在最远的地方。

  都说距离是一堵墙,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都说距离是一抹泪,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都说距离是一种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似。最遥远的距离是不能用公里一类来测算的。它近在咫尺,却远在天边;它早晚出现,却恍若隔世。于是有人说: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的心思,我的追求和我的希望。

  大洋彼岸,一份牵挂,轻轻点击,一封E-mail在最遥远的距离里传递你与他的情话。千年企盼,一样血统,众口相传,一个神话在当今社会里撒播文明与和平的种子。没有一脉相承,没有魂牵梦绕,没有心灵相通,朋友,你我永远只能处在最遥远的地方。

  于是我的爷爷说:他不怕远,远的地方也有祭拜。

  于是我的姐姐说:他不怕近,近的地方令人回味。

  距离

  冰冷的防盗门,虚拟的网络世界,四通八达的电话网,林立如劳笼的高楼大厦。这一切,告诉我们世上有种东西,叫距离。

  爱琴海边,阿波罗神殿的石柱上,塔列斯那意味深长的铭刻:“人啊,认识你自己。”唤醒了人类。人类不再相信君权神授的谬论了,不再沉守刀耕火种的愚昧了。人类进步了,可是他们抛弃陈旧的同时丧失了什么?

  是的,我们忘记了坦诚相待。我们开始学会给自己戴上面具,去抵挡所谓的伤害,周旋于纷繁的尘世。周而复始,我们就渐渐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心安理得。

  是不是很久没和朋友谈过心了?准备好一肚子的苦水,在电话接通的那一刻,从嘴里说出来的却是莫名其妙的一切安好,满腔愁苦却在网络里成了无谓的打情骂悄?

  是不是很久没看过一封手写的信了?开始相信如果自己都无法保守的秘密又怎能奢求朋友为自己保密。是不是,淡然于透过打印纸整齐的铅字排版?却是看到了对方格式化的脸,格式化的心。

  是不是已经学会逢场作戏?在一大片肆无忌惮的笑声里强作欢颜。听阿桑的《叶子》,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却毫无心悸。

  而在一个个孤单清冷的午夜,我们会用这样一句话来安慰自己:距离产生美。

  其实我们早已心知肚明。我们所谓的距离并不是真正的距离,我们的生活也没有因距离而变得更加美好。太近的不是距离,是干涉,侵犯;太远的也不是距离,而是冷漠,隔阂。真正的距离,是恰倒好处的远近,是不妄加干涉,也不置之不理。

  才明白塔列斯的铭刻为何被后人咀嚼,也明白了我们所迷失的岁月里,需要怎样的距离。

  谈最遥远的距离

  站在大海这头,望着遥遥无际的海面,寻找海的另一头,好遥远的距离;立在大陆的彼岸,眺望着它的雄姿,好遥远的距离;坐在父母的对面,瞅着他们憔悴的面庞,与父母相互思忖着各自的心思,中间树起一道无形的冷墙,也许这就是最遥远的距离吧…

  从呀呀学语到满腹经纶,身边最亲的人,同时对子女花费最大心思的人只有父母。但,伴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的改变,父母与子女之间也就有了一堵冷墙,也就是所谓的代沟。于是最亲的人便从最近的生活距离跨越到了最遥远的心灵距离。从无话不谈似朋友的亲近到无话可谈似陌生人的遥远,这一切竟是那么遥远。

  也是因此,父母与子女的心灵之间就好像两个人孤寂地站在一望无涯,波涛汹涌的大海两岸,无法沟通,遥不可及;也似身在异乡流浪魄落的游子,在大陆彼岸望着它不能回归时的无助。

  这最遥远的距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希望见到的。它让亲情不可以流露。每个子女都希望与父母回到那些无话不谈的时刻,如此的话我们就努力自主的缩短这段距离,用心灵,用沟通缩短“最遥远的亲子距离”…

  有人说最遥远的距离是一片一望无际的海洋,也有人说最遥远的距离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更有人说最遥远的距离是一个永无止境的,不能用光年衡量的宇宙......在我个人认为最遥远的距离莫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唐代诗人曾在诗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世人眼里这三千尺,落九天,都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天文数字,但是比起自己的人生道路,那可是芝麻比西瓜胆大妄为了。

  记得曾有这么一位老人,他在世时,对人生充满着希望与向往,一心只想着能把自己的人生到路走完,在他的人生脚印中,创贡的辉煌匿迹不计其数,但是最后,他并没有实现自己的意愿,在他临终的做后一口气中,他向家里发出了这样感慨:人生道路还真遥远啊。

  人生道路,就如大海中的一艘轮船,虽然你能一帆风顺的到达大海的另一头,但是你永远不能到达大海底部的万丈深渊,人生道路就如在天空中高昂飞翔的雄鹰,虽然你能飞过东西南北.前后左右的如花似锦的各个国家,但是你永远飞不出地球对你的引力,人生道路就如在地铁里行使的火车,虽然你能快捷的行使到你的目的地,但是你永远不能脱离轨道而行使。

  人生道路就是那样的遥远,在道路中她会使你感受到酸甜苦赖,也会使你感受到悲欢离合,当你认为自己将要走完人道路时候,其实你的将来还有更遥远的人生路途等着你。

  几例论证供同学借鉴

  麻雀整天叽叽喳喳的叫,却很少有人在意它的存在;公鸡只在天亮前的那一刻引吭高歌,却赢得人们的赞美。那些“说不好却说不少”的人往往“破绽百出”,那些认为“沉默是金”的人,却往往语出惊人。(比喻、对比论证)

  赵括纸上谈兵,口若悬河,却在兵戎相见时,断送四十万大军。张自忠在外交风度上虽然并不潇洒倜傥,巧于词令,但“礼节周到,言词谨慎,态度恳切持重”得到各国驻津人士的赞誉。真可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对比论证,例证,引证)

  苻坚不听王猛临死留下的忠告,想一举灭晋,以投鞭断流之势却落得个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下场。究其因,不纳美言也。唐太宗籍魏征的善言成就贞观之治。(对比论证)

  古代埃及等文明古国,词令被认为是统治者所必需的本领。他们把词令看得比武器还有力,说:“你巧于词令,你必将获胜。”这充分说明对于一个上层统治者,能言善辩是多么的重要。(例证)

  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教学设计 篇9

  1、初步掌握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2、掌握摆事实的论证方法在议论中的作用。

  3、懂得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多向思考的重要性。

  1.问题导入:给学生看两张心理学上的两歧图。提问:为什么一开始没有发现其中的奥妙?

  2.阐述课题——换个角度看问题。

  3.举例说明任何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是不一样的,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引发不同的情绪和心境。(举半杯水的例子)半杯水:乐观的人,看到桌上的半杯水,会说:呵呵,还有半杯水啊,真好。悲观的人,看到桌上的半杯水,会说:咳,只剩下半杯水了。

  4.强化主题。对刚才的例子让学生讨论,说说其产生的原因。再次引出课题,对其强化。

  一、作者介绍王充闾,辽宁盘山人。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席。出版有《清风白水》、《沧浪之水》、《何处是归程》。《淡写流年》等十几种散文随笔集和诗词集《鸿爪春泥》,学术著作《诗性智慧》等。他的作品曾获“东北文学奖”一等奖、中国作家协会首届鲁迅文学奖等。

  二、初读文本:

  阅读全文,梳理文中的例证,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些例证。

  1、玩具店换个角度摆放玩具使生意空前兴隆。

  对于议论文来说,开篇举了一个例子。所起到的作用无非是引出自己的观点,同时用实例支持自己的观点还有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作为支撑论点的论据、为后文议论伏笔等作用。

  2、不同角度看庐山风景各有不同。

  3、各人眼中有不一样的《红楼梦》、《易经》。

  4、郭六芳换个角度发现家的美丽。

  5、直线式思维造成毁林开荒、拦海造田的失误。

  6、增减灶战术破敌取胜。

  7、不施农药同样可以防治害虫。

  8、赫伯布斯利用逆向思维发明吸尘器。

  9、卷笔刀动笔不动刀。

  10、留声机把振动还原成声音。

  11、在电梯里装上镜子平息住客的批评。

  三、研读文本:

  请将课文中直接表述观点、分析议论的语句圈划出来。

  1、事物本来是复杂的,多向的,因此,应该从多角度去考察。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是各种各样的,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去探索。

  2、只有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多向思考,才有可能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

  3、从相反的事物有同一性,既对立又统一这个前提出发,明确思维的多向性,这是开阔思路,克服直线式、习惯性思维方式的有效途径。

  四、温故知新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

  (一)分类

  立论文

  1.定义: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讲事实,摆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文章体裁。

  2.要求:

  ①要对论述的问题有正确的看法

  ②用充足有说服力的论据

  ③要言之有理,合乎逻辑

  驳论文

  1.定义:论辩是针对对方的.观点加以批驳,在批驳的同时阐述己方的观点

  2.方式:

  ①提出论点

  ②证明论点

  ③总结论点

  3.驳论文的破立结合:首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再批驳已指出的错误论点,并在批驳的同时或之后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加以论证。

  (二)议论文三要素

  1、论点(阐明自己的观点,需要证明什么)

  2、论据(用什么来证明你的观点)

  3、论证(怎么样来证明,证明的过程)

  主要有立论和驳论

  (三)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例证法):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2.道理论证: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和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5.引用论证(引证法):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

  6.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五、概括本文中心论点,论点与文章标题是什么关系?

  1、中心论点:只有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多向思考,才有可能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

  2、文章标题“换个角度”是对论点的高度概括。

  六、这篇文章在论证方面具有什么特点?

  1、本文采用正反对比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从正面举例,论证了换个角度可以解决许多困扰我们的问题。从反面举例,论证了直线型思维不但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而且有可能产生不良的后果。

  2、本文所举的事实论据从古到今,从国外到国内,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证明了“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真理。一是知足常乐。人生是否快乐,关键看你是否知足。俗话说欲壑难填,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一种欲望满足了还会有更多的欲望滋生,若欲望太多太高,则永远得不到满足和快乐。在各种满足不了的欲望面前,我们需要换一个角度去理解。这样会让我们好过不少。

  其次是心理换位。各执己见往往是人与人之间矛盾冲突的重要原因。人们在生活中难免会与家人、朋友、同事、学生或者领导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和分歧。这种矛盾和分歧会使人伤心气愤,若矛盾双方都各执己见,互不相让,可能还会导致过激的言行,致使人际关系恶化,而人际关系恶化是非常有害于心理健康的。要避免这种情况出现,需要心理换位:试着站到对方立场上去思考,你就会发现其实对方的观点也不无道理。

  第三是要学会转移认知对象。当我们因某个问题而困扰,因某个偶发事件而过度紧张和焦虑时,不妨暂时将自己的注意力强行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有些问题百思不得其解,越想越烦恼,想得头脑也僵化了,这时如果转换一种活动内容,也就换了一种心情,你就有可能如释重负。

  第四是要合理宣泄。比如找人倾诉,当心里感到困扰时,找个可以信赖的朋友说上一通,只要对方愿意耐心倾听,你的心理压力就会减轻很多。又比如写日记,当身边没有可倾诉的对象时,把满腔的话语付诸笔端。另外,每个人总会有一些隐秘的东西是不能与人分享的,不妨拿出一纸一笔,在上面尽情挥洒,怎么写都不要紧,写什么都不要紧,写出来的东西通顺不通顺都不要紧,写完了,气消了,写下的“成果”当场撕毁也好,留待日后细细咀嚼也好,都没关系,但是你的心情却可能轻松许多。再如听听音乐,唱唱歌,不过瘾时大喊几声,以排遣心中久积的郁闷和慵怠。实在觉得没法子,找个没人的地方或者躲到被窝里大哭一场,也会有很好的效果。

  第五是自我安慰。鲁迅笔下的阿Q虽然愚昧可笑,但他那种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却使他虽然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却感觉不到痛苦。当我们遭遇突如其来的沉重精神打击时,为防止精神崩溃,我们可以学学阿Q,不妨也来一个自欺欺人,对自己说一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教学设计 篇10

  一、训练目标

  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多角度思维?

  2、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的思考问题,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3、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能力和在写作中进行多角度思考,力求立意新奇。

  二、训练时间:

  1课时

  三、训练教程

  (一)情境导入

  由我在《现代教育报》上发表的一篇短文《想象母鸡生蛋咯咯叫》的创作情况谈起,就同一问题因从不同角度思考得出多个答案的现象引入“多角度思维创新与作文”话题,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大屏幕展示:由“母鸡生蛋为什么咯咯叫?”引发的多角度思维现象。

  (三)互动交流1

  展示信息源1:(1)水的用途

  引导学生围绕“水的用途”这一信息源进行多角度思维训练。鼓励学生思考发言,并启发学生:一种新的见解的产生往往是在人们最不经意的地方。

  (四)互动交流2

  展示信息源2:(2)珍珠是什么?

  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发言。

  展示预设思维结果:在妇女的眼中,珍珠是串在一起戴中身体某个部位的饰物;在化学家的`眼中,珍珠是一种带有胶质的磷酸盐和磷酸钙相结合的物质;在生物学家的眼中,珍珠是一种贝壳类物所产生的、带有病态性的分泌物;在多情诗人的眼中,珍珠是大海的眼泪……

  (五)互动交流3

  展示信息源3:分析“放风筝”这一活动,由现象到本质来联想社会生活以及人际关系,感悟人生中的种种关系,将它们叙述出来,题名《“放风筝”的遐想》

  在学生充分发言基础上,展示预备的思维结果:

  放风筝就是放飞孩子,家长只可能让孩子越飞越高,但不能控制孩子们的飞的方向;学生是老师放飞的风筝,如果不是老师牵着,不但飞不高,反而会往下掉;人生尤如放风筝,只有在别人的牵制下逆风而上,才能越飞越高。

  (4)以《考试》为题,运用多角度思维,写出三个以上的主题。

  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出示话题作文题目。

  (六)课堂小结

  总结学生的发言,提炼出多角度思维的特征:根据信息源,如果运用常态思维,就找不到思维的突破口,就是“山穷水尽”;如果进行多角度的创新思维,找到思维的突破口,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结合《龙永图趣说WTO》谈类比,谈多角度思维的突破口。

  (七)课堂延伸

  作为一个学生,考试是再熟悉不过的话题,在学习过程中,在日常生活中,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经常会碰到形形色色的各种考试。

  请以“考试”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文章不得少于600字。

  要完成以“考试”为话题的话题作文,我们就得进行发散思维,多角度多侧面的思考问题,要积极探索,要勇于创新,才能审清题意,做到立意新奇。

  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教学设计 篇11

  设计说明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注重设计开放式的教学环节和富有趣味性、思考性的教学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给学生提供发挥想象的空间,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使课堂变得新颖、有趣。

  1.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伊始,我就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观察一个正方体入手,再到观察由两个、三个正方体组成的简单立体图形,最后到观察由两组正方体组成的物体,这样层层推进,环环相扣,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教学活动富有趣味性和思考性。

  空间观念不是凭空想象的。在教学中,我不但设计了多种多样的观察活动,而且注意设计需要,让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探究的活动,让学生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切实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创造力。

  3.现代化教学工具的使用。

  本节课中,我借助了多媒体课件来呈现抽象的立体图形,将实物图转化为平面图,让学生认识到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的组合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多个同样的正方体

  学生准备多个同样的正方体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层层推进

  1.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观察物体的知识。

  2.观察一个正方体。

  师:(出示一个正方体,并摆放到合适的位置)同学们,这是一个正方体,我把它摆到这个位置上。每个小组也拿出一个正方体,像老师这样摆到你们的桌子上。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个正方体,从你所在的角度看过去,你看到了什么?

  3.观察两个正方体。

  师:(添加一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各小组像老师这样添加一个正方体。

  师:请同学们继续观察,现在你们又看到了什么?你们还是只看到了一个正方形吗?

  师:我们已经在桌子上放了两个正方体,为什么左、右两边的同学还是只看到了一个正方形呢?

  4.观察三个正方体。

  师:(再添加一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请同学们再添加一个正方体,继续观察。现在,从前面观察的同学,你们看到了什么?

  师:从前面观察到的是不是这样的三个正方形呢?请同学们到前面来看看。

  师:从上面观察会看到什么呢?现在,大家一起从上面观察。

  师:请同学们一起来观察左面,还是看到三个正方形吗?

  设计意图:先从观察一个正方体入手,再到观察由两个、三个正方体组成的简单立体图形,这样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显得自然、朴实,富有思考性。

  仔细观察,探究规律

  师:再添加一个正方体(课件出示教材14页例2中的第一个图形),像老师这样拼成一个由上下两组正方体拼成的物体。想象一下,从前面、上面和两侧观察这个物体,你会看到怎样的形状呢?

  1.从前面观察。(课件出示)

  说明:从前面观察,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是由上下两组正方形组成的,一组有三个正方形,另一组有一个正方形,所以从前面观察,我们看到了四个正方形。

  2.从上面观察。(课件出示)

  说明:虽然这是由上下两组正方体拼成的,可是由于遮挡的缘故,从上面观察我们只看到了三个正方形。

  3.从两侧观察。

  (1)从左面观察。(课件出示)

  说明:从左面观察,我们清楚地看到这是由上下两组正方形组成的。

  (2)从右面观察。(课件出示)

  说明:从右面观察,我们看到这是由上下两组正方形组成的.。

  4.请同学们再拿出8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摆出例2中剩余的两个图形。(课件出示教材14页例2中剩余的两个图形)

  现在请同学们把这3个物体放在同一条线上。

  (1)从上面看这3个物体,形状相同吗?

  (2)从左面和前面看呢?

  (3)请把你看到的平面图形画下来。

  (4)画下来以后闭上眼睛想一想观察过程及看到的形状。

  预设

  生1:从上面看,形状相同,都是由三个小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

  生2:从左面看,形状也是相同的,都是由两个小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

  生3:从前面看,形状不同。主要是上面的小正方形的位置不同,第一个在最左边,第二个在中间位置,第三个在最右边。

  生4:听同学们的汇报,我发现了这样一件事:从同一个位置观察不同的组合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

  5.小结:同学们通过动手摆一摆、看一看、画一画、想一想等活动,经历了观察物体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建立了清晰的表象,发现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的组合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

  设计意图:由于旧知识的铺垫,例题自然呈现,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亲身经历探究规律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教学设计 篇12

  活动内容:

  多角度分类

  活动目标:

  1.能关注物体的多种特征,对同一种物体进行不同角度的分类,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2.能用简单的标志记录并表述自己的多种分类方法。

  3.体验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已有简单的分类经验。

  2.物质准备:课件,分类的图片、实物,大小篮子;

  人手一份分类板、记录单、笔。

  3.活动前,安排好幼儿的穿着。

  活动过程:

  一、以“小兔搬家”引入活动

  1.结合PPT,教师引入:今天小兔搬家,家里的东西又多又乱,请小朋友来帮它整理整理

  2.引导幼儿观察杯子的不同。

  二、分杯子,学习多角度分类

  1.提出多角度分类的任务

  师:要把杯子分到两个盘子里,可以有很多种分法,请小朋友去分一分。

  2.出示并介绍分类板和记录单,启发幼儿记录。

  师:每分一次,就记一次,要将自己分的方法用标记表示出来;放回篮子,用另一种方法再分,再记录。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请幼儿介绍自己的分法。

  师:请你说说,你一共分了几次,每次是怎样分的?

  5.教师梳理并小结。

  师一边操作PPT,一边小结:原来这几个杯子可以分四次,可以按颜色分,也可以按大小分,还可以按有没有柄来分,还可以按有没有花纹来分。

  三、分组合作自选活动,巩固多角度分类

  1.教师介绍材料和分类要求。

  师:请小朋友三个人一组,商量好两个人分,一个人做记录。把准备的材料整理到两个小篮子里,想一想可以怎样分,有几种分的方法?每分一次,就记一次,要将分的`方法用标记表示出来;放回篮子,用另一种方法再分,再记录。

  2.幼儿分组合作自主操作,教师观察并指导幼儿记录。

  3.引导幼儿说说分类的过程和结果。

  四、经验迁移:排队

  1.师:如果要把我们班的小朋友分成两组,想一想可以怎么分?

  2.引导幼儿说说分类的方法。

  3.幼儿进行排队游戏。

  活动延伸:

  去小兔家做客

  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教学设计 篇13

  《从不同角度说》这一活动是以培养幼儿求异创新精神,通过不同的物品,启发幼儿观察、尝试从不同角度说出物品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体验创新设计的乐趣。教材本身内容来源于生活,激发幼儿多留意、关注并观察自己身边的周围事物。本活动由幼儿对物品的不同角度的看法,使孩子感受到物品的不同的用途。在此基础上注重了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求异思维能辩论能力相互渗透和培养。

  [幼儿分析]

  大班的孩子已经有意识的关注自己身边的周围事物,而且,对于身边发生的问题有一定的主见,能够善于观察、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创新。因此,注重他们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很重要的。让孩子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充分表现自己。通过观察、交流、操作、尝试,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多感官参与创新思维活动,体验参与集体游戏的乐趣

  2、激发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培养求异思维的习惯及初步的创新意识。

  3、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辩论能力。

  [活动准备]

  物品各种若干、用废旧物品制作的玩具若干、课件、制作玩具的废旧物品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出示手偶小熊:小朋友,看这是谁?今天呀小熊过生日,要请好多的小动物一起来庆祝呢。看都有谁,他们在做什么?

  (二)出示课件,欣赏故事《小熊过生日》

  1、结合课件讲故事:

  第一幅:画面上的小动物在干什么?幼儿1:在共同举杯祝小熊生日快乐。幼儿2:在喝饮料。

  第二幅:小兔和小狗怎么了,它们在争论什么呢?小狗说:易拉罐喝完就没用了,扔到垃圾桶就好了。小兔说:不是的,易拉罐还可以做笔筒。

  第三幅:他们吃完饭又做了些什么?面发对一堆铅笔屑他们又在讨论什么呢?

  第四幅:哦,原来小狗说:铅笔屑是垃圾,丢在地上是不卫生的,而小兔说:铅笔屑可以做装饰画。

  2、教师小结:引导幼儿简单总结故事内容,让幼儿初步了解原来任何一件物品都有他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从不同的角度看就会有不同的说法。

  (三)游戏:从不同角度说

  1、小朋友你们见过什么样的物品?它们的优点有多少?缺点有多少呢?请小朋友也来玩玩这个“从不同角度说”的游戏,好吗?

  孩子们回答。

  教师总结:有烟盒、药盒、火柴盒、粉笔盒、鞋盒等,纸杯、挂历纸、蛋壳、旧电池、酸奶瓶、VCD片、玉米秸、竹竿等。

  2、小朋友,你们真聪明,现在我们一起来看课件:

  请幼儿观看物品,并请俩个幼儿分别说出他们不同的观点,从不同角度说出该物品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说得越多越好,观点越新颖越好。培养幼儿求异思维习惯。

  教师小结:

  小朋友,任何东西从不同的角度看就会有不同的作用,你们千万不要小看身边任何一件看似没用的东西,说不定用处可大了,所以,以后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事情要从多个角度去看,去想。

  (四)组合创新和分组操作:

  小小设计师《我来变》

  你们喜欢当一名小小设计师吗?(喜欢)那我们一起动动小手选择不同的废旧材料物品设计有趣的作品,比比谁设计的作品新颖独特。(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引导幼儿用不同的物品,通过画、剪、粘贴、包装等组合创新出新颖独特的玩具和物品。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五)活动结束:

  作品展,对孩子的创新设计加以肯定和鼓励。

  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教学设计 篇14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激发幼儿探究身边常见事物的兴趣,学习同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特征并进行分类。

  2、提高幼儿的观察与分析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准备;

  故事挂图《皮皮分邮票》;邮票卡片;笔;纸。

  学具准备;帽子卡片;玩具。

  一、导入活动;

  1、教师与幼儿一起玩“找相同”的游戏。

  游戏玩法;教师请4个具有不同特征的小朋友站在讲台上,并请其他的幼儿说一说台上幼儿之间的相同之处。

  教师:“谁能把有相同之处的小朋友排在一起?”

  “他们是怎么排的?他们哪里一样?”(这两个是男孩,这两个是女孩)“这又该怎么记录呢!”

  “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2、教师出示故事挂图《皮皮分邮票》,讲故事并引导幼儿回答问题。教师:“皮皮都有什么样的邮票?”要分成两类,该怎么分呢?

  “小朋友们,你们还见过什么样的邮票呢?”

  二、集体活动:

  1、教师引导幼儿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对邮票进行分类。

  (1)教师出示不同种类的邮票卡片,引导幼儿观察邮票的不同之处。教师:“请小朋友们看一看这些邮票都是什么样子的?”

  “有什么不一样呢?”

  (2)教师提出分类的要求,引导幼儿先从整理邮票卡片开始。

  教师:“我们可不能把邮票放的乱七八糟的`,你们说应该怎么摆放呢?如果分成两类,该怎么分呢!”

  (3)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将邮票卡片分成两类,引导幼儿说一说,是按照什么特征分类的,并将分类结果记录下来。

  (4)教师与幼儿共同总结所有的分类方法。

  2、教师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将班里的小朋友们分成两类,教师与幼儿共同总结一共有多少种分法,并引导幼儿记录分类结果。

  三、操作活动:

  第一组:教师引导幼儿将帽子卡片进行分类。第二组:教师引导幼儿将班里的玩具进行分类。

  四,延伸活动:

  1、园内延伸:

  (1)教师引导幼儿对各种花进行多种角度分类。

  (2)教师引导幼儿对自己的衣服进行多种角度分类。

  (3)园内完成《操作册》第5、6页

  2、家庭延伸:

  (1)家长可以引导幼儿利用家中的各种物品进行多角度分类,例如,衣服,食品,餐具等,并给幼儿提供思路,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2)家庭完成《亲子册》第5、6页

  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教学设计 篇15

  活动目标

  1、能从多个角度来分类,尝试自己说出分类的标准,在同一分类标准下能将物品分完。

  2、积极地参与活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3、培养幼儿观察、分析的能力。

  4、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5、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重点难点

  1、引导幼儿观察,找出物体的某种特征,并进行多角度分类。

  2、让幼儿明白自己在选择了一项分类特征时,要始终按同一标准进行。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分类娃娃”。

  2、学具准备:“分类娃娃”、水果图片、扣子、彩色积木、彩笔若干。

  3、《操作册》。

  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

  师生互相问候。

  游戏:五只猴子荡秋千。幼儿一边念儿歌,一边做相应的动作。

  2、集体活动。

  创设情境:十个娃娃来做客,他们各有特色,如何分类想一想,找出相同的放一起。

  ①请幼儿操作学具“分类娃娃”,说说自己分类的方法,如按性别分,按衣服样式分,按动作分等,鼓励幼儿从多角度进行分类,发展幼儿扩散性思维。

  ②请幼儿翻开《操作册》,看图提问:图上有几只鸡宝宝?再请幼儿把这些小鸡分成两部分,试试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如按类型分,出壳的鸡宝宝有9只,未出壳的鸡宝宝有6只等。

  3、分组活动。

  第一组:分“水果”。将图片中的水果按颜色、大小、有叶无叶、单个或成串等不同特征分类,并动手摆一摆。

  第二组:分积木。先将积木按大小、颜色、形状等不同特征进行分类,再用彩笔在记录纸上记录,并思考:是积木多,还是红色积木多?

  第三组:分扣子。将盘中的扣子分成两类,说说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如按大小形状、颜色、材料、有眼无眼进行分类等。

  4、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请几名幼儿讲讲自己在活动中的分类方法,教师小结。引导幼儿收拾学具。

  教学反思

  教学活动还可以延伸:

  1、在区角活动中,对玩具、文具等进行多角度分类。

  2、利用日常活动中的.排队游戏,练习分类。

  3、对于能力强的幼儿,可在分组活动过程中渗透物体的包含关系,例如分组活动中第二组,当幼儿将积木按颜色、大小、形状进行分类后,可请幼儿点数分类后的积木数量和积木总数,说说是红积木多还是积木多,是圆形积木多还是积木多等。

  4、家长和幼儿一起完成《操作册》。

  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教学设计 篇16

  设计背景

  在进行数学教育时,进行分类、排序、对立等学习,有助发展幼儿的思维。分类是把具有相同特征的物体进行分组。幼儿可以学习按物体的某一个(或两个)外部特征(颜色、形状、大小)进行分类,按物体的特征进行多角度分类及按物体内在的包含关系进行层次分类。分类、排序和对应这三项活动可以为幼儿进一步学习数的概念打基础。

  活动目标

  1、能从多个角度来分类,尝试自己说出分类的标准,在同一分类标准下能将物品分完。

  2、积极地参与活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3、培养幼儿观察、分析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重点难点

  1.引导幼儿观察,找出物体的某种特征,并进行多角度分类。

  2.让幼儿明白自己在选择了一项分类特征时,要始终按同一标准进行。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分类娃娃”。

  2、学具准备:“分类娃娃”、水果图片、扣子、彩色积木、彩笔若干。

  3、《操作册》。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活动的主要环节很清楚地再现,即开始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伸环节。注:重点表述基本环节)

  1.预备活动。

  师生互相问候。

  游戏:五只猴子荡秋千。幼儿一边念儿歌,一边做相应的动作。

  2.集体活动。

  创设情境:十个娃娃来做客,他们各有特色,如何分类想一想,找出相同的'放一起。

  ①请幼儿操作学具“分类娃娃”,说说自己分类的方法,如按性别分,按衣服样式分,按动作分等,鼓励幼儿从多角度进行分类,发展幼儿扩散性思维。

  ②请幼儿翻开《操作册》,看图提问:图上有几只鸡宝宝?。再请幼儿把这些小鸡分成两部分,试试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如按类型分,出壳的鸡宝宝有9只,未出壳的鸡宝宝有6只等。

  3.分组活动。

  第一组:分“水果”。将图片中的水果按颜色、大小、有叶无叶、单个或成串等不同特征分类,并动手摆一摆。

  第二组:分积木。先将积木按大小、颜色、形状等不同特征进行分类,再用彩笔在记录纸上记录,并思考:是积木多,还是红色积木多?

  第三组:分扣子。将盘中的扣子分成两类,说说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如按大小形状、颜色、材料、有眼无眼进行分类等。

  4.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请几名幼儿讲讲自己在活动中的分类方法,教师小结。引导幼儿收拾学具。

  教学反思

  教学活动还可以延伸:

  1.在区角活动中,对玩具、文具等进行多角度分类。

  2.利用日常活动中的排队游戏,练习分类。

  3.对于能力强的幼儿,可在分组活动过程中渗透物体的包含关系,例如分组活动中第二组,当幼儿将积木按颜色、大小、形状进行分类后,可请幼儿点数分类后的积木数量和积木总数,说说是红积木多还是积木多,是圆形积木多还是积木多等。

  4.家长和幼儿一起完成《操作册》。

【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恰当的自我介绍12-08

面试中最恰当的言语礼仪07-24

什么时机选择跳槽最恰当07-25

如何开发与选用新颖招聘渠道?02-16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8-02

蝉教学设计优秀教学设计04-05

ai教学设计 ai的教学设计05-29

流程设计教学设计12-09

《鸟岛》教学设计小岛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11-11

怎样教学生构思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及教学思路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