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七月的天山》课程教学设计

时间:2021-06-08 18:20:4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七月的天山》课程教学设计

  《七月的天山》是以感受大自然的美为专题的一篇略读课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月的天山》课程教学设计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七月的天山》课程教学设计

  《七月的天山》课程教学设计 篇1

  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第八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说课的侧重点是如何突破课文《七月的天山》的重难点。我们都知道人教版教材从中年级开始安排了一定比例的略读课文,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就教学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只做得一半。”叶老已经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这一单元前面几篇课文都是经典的写景文章《古诗词三首》、《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些写景的文章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运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为后面的略读课文的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七月的天山》一课描写的是我国西北边疆一条连绵几千里的大山脉,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并抓住了天山的地方特色,写出了独具风韵的天山之夏。课文重点从水、树、花三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为展现景物特点,作者采用了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方法,使读者有置身其间的感受。

  目标、重难点

  在前面精读课文的教学中已经让学生初步学会了抓住景物特点,并运用不同的手法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为学习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打下了伏笔。本单元的教学重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激发美感,感受语言的魅力。根据教材特点以及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为本课确定了三维目标:

  1、 自主朗读,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

  3、 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我认为上面的目标中第2条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并初步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这是根据教材特点、目标和本篇课文的课前提示语来确定的。《七月的天山》前有这样一段提示语:“江南的山水、溶洞真是奇妙无比,引人入胜。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这段提示语生动活泼,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延续了本组课文的主题,同时明确提出了阅读要求。依托这些,我确定本课的难点是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初步体会作者把景物描写具体的方法,在头脑中构建画面。因为这景毕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一定的距离,对他们来说也很陌生,要使美景在头脑中构建出形象优美的画面有一定困难。

  教学设计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设计的理念是运用学到的方法,让学生大胆地自读自悟。为了突出“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并初步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这一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课文描写了天山的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在激情导入后,我想安排三个层次的读,让学生自读自悟,层层推进。

  一、初读,自主阅读,初识天山之美。

  略读课文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及主题由粗放整体的认识,所以我设计让学生轻声自由地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多读几遍,并让学生思考: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实施这一环节时,如果学生遇到困难,就举手示意,老师给予个别指导,遇到共性的问题,在自读后交流,如难读的字 “饮马”、“山涧”、“白皑皑”,通过集体齐读来落实目标。对于思考的问题,学生的整体印象是一个字“美”!野花五彩缤纷,这里像春天一样美;这里的树木繁茂,还有就是凉爽,因为那里有雪峰、雪水、溪流,这一切都源于水。至此学生也清楚了课文是从水、树、花三方面来描写天山景物的。

  二、再读,整体感知,构建天山之美。

  这是第二层次的读,默读并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天山风景的?引导学生找出有关方位变化的句子,弄清游览顺序和地点的转换,关注每个自然段之间的过渡句子。让学生画出来。读后交流。文章仿佛是导游,让学生指出导游线路来,即文中的连接过渡句。此时学生明晰了文章采用了地点变换的顺序写的,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有了对课文轮廓性的了解后,为加深学生对天山风光的印象,我设计呈现一组天山美丽的风光图,并按游览路线展示,借助多媒体的力量为学生构建天山之美。

  阅读教学中强调学生“自主读悟”,并不排斥教师适时、恰倒好处地点拨。在以上两个层次的读中,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读自悟,在学生有困难时,给予及时的帮助,教师此时只是一个点拨者。

  三、细读,略中有精,品味天山之美。

  虽然是略读课文,要求粗知,但是这是相对于精读课文而言的,略读课文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难点更为突出,其教学设计中不排斥有“精”处理,文章的重点和精彩之处还是需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一)学习第二段

  这篇课文是怎样具体写七月的天山的,以第二段为抓手,来突破难点。这一环节我还是以读为本,设计了三次读来进行教学的。

  第一次指名读,了解文章中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读后交流。

  第二次默读,让学生再次读课文,想想哪些景物影响特别深,体会景物的特点,想象画面,帮助学生构建画面,让他们从中感受到雪峰是那么高,那么大,那么白。溪流是那么清,那么急,那么有生机。

  第三次品读,为了突破难点,我就让学生又一次与文本亲密接触,初步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景物写具体的?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下来,读一读,有感受的可以在旁边做批注。可以与同桌交流交流。

  学习略读课文,教师要做的只是组织学生认真地读,有独立感悟的时间保证,有了感悟就需要倾吐和交流。同桌伙伴学习的任务只是为每个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创造机会。然后全班交流。我预设学生能体会到文中的写景方法,如:

  1、学生可能会说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是“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彩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这句话把太阳、雪峰、云彩三者融为一体,犹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使我感受到太阳光透过云彩,把云彩的影子映在雪白的山峰上的美丽景象。作者把雪峰比喻成白缎子,云彩的影子喻为银灰色的花朵,非常形象,说明雪山极白,连白云映在上面都显得发灰。可能会有很多学生关注这句话,在这位同学汇报的基础上,再请其他学生补充,有的同学会说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具体生动地写出了雪峰的特点。这样,通过大家的合作交流,明白了这句话是通过比喻、想象把景物写具体的。然后请同学们把自己感受到的用朗读表达出来,体会到作者的想象是多么丰富,比喻是多么的贴切。

  还有像把溪流抛起的浪花比作是盛开的白莲花,浪花像玲珑剔透的小水珠那么美,多么讨人喜爱啊!

  2、交流了这些,教师引导,让学生进一步品味,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揣摩、欣赏的?(像用词的巧妙,如:抛、飞泻的用法,还有描写景物有条理,有层次。)“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所以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引导是很有必要的。

  3、最后教师小结:描写景物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运用生动的比喻、恰当的形容、丰富的想象等方法把景物写具体。

  在本段教学中,美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二)学习第三四段

  在这篇课文其余各段中都有写得生动的地方值得我们探究发现。在学习了第二段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合作探究,然后把探究的成果与大家分享。

  交流预设:

  这两段中,学生可能会找到这句:“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

  精神、矫健,用词上富有变化,一个“浮”字形象地写出了花之多,人好像置身于花的海洋之中。多么恰如其分的形容啊!

  这两段中的比喻句、排比句可以通过美读来感受。

  在细读这一环节中,第二段的教学,我充分体现了“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特别是文章语言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让学生多读,入情入境地读,自己去感受领悟,使学生头脑中形成美丽的画卷,受到美的`熏陶。所以交流时,我以第二段为例理解描写景物的方法、顺序,三四两段以自悟美读为主,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

  (三)有感而发,对比体会结尾的好处

  通过对课文的解读,我有感情地引入最后一段,让学生齐读赞美天山的反问句。与《桂林山水》的结尾引用诗句来赞美桂林山水作对比,体会可以用不同方式来赞美风景,感受天山之美。这里又一次与精读课文衔接,注重积累与迁移。

  四、借助多媒体,升华天山之美。

  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两次看多媒体,天山之美逐层深入到学生心中。

  1、第一次欣赏天山风景图,提升美感。

  这次多媒体展示,为丰富学生头脑中的画面,学生边欣赏边回忆文中描写天山的优美生动的的语言,达到积累佳句的目的。

  2、再次欣赏画面,指导学生边看美景边试着背诵相应的句子,边在头脑中构建画面。

  学完了全文,让人置身于美景之中流连忘返,我设计了两次借助于多媒体中的实景展现,当场让学生为风景图配上优美的语言。这一环节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接受美的熏陶。以读促讲,以说代讲,突破了重难点,激发了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3、最后,让学生把文中的佳句摘抄下来。

  五、课外作业:

  课后的延伸,我安排学生运用本单元所学的方法自己读懂与本文结构类似的文章。如《桂林游》、《春天》,使课堂内习得的方法在课外得到迁移和运用。

  以上是我的本课的教学设计,我觉得设计中有这样两个亮点:

  1、 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补充,而精读课文担任着授之以“法”的角色,略读课文则为用法服务。我能充分与精读课文衔接,努力引导学生把精读课文中习得的学习方法得到迁移和运用。

  2、 以读为本,层层推进。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三次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写”,在教学中体现了其层次性,使整个课堂以板块设计,层层推进。对文章重难点的突破,自然也是水到渠成。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七月的天山说课设计的全部内容,此分享对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非常有帮助,小编祝教师朋友们工作顺利!

  《七月的天山》课程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的景物的特点。

  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二、学生自学

  带着过渡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

  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像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三、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如疑难词有:炎暑、山涧、饮马、萦绕等。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这句,需要结合图片点拨感受。

  四、合作学习

  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得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中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五、班集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六、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这样,“足不出户,也可以游遍千山万水”。

  七、摘抄优美词句

  有条件的设计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七月的天山》课程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七月的天山》课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校本课程教学设计03-21

课程网站设计开题报告08-20

有关课程网站的设计开题报告02-05

关于天山天池旅游的攻略08-24

课程毕业设计的论文致谢词05-12

天山景物记的阅读答案09-03

Java课程设计的实验工作报告08-16

课程教学实习目的范文06-25

《荷花》的教学设计03-03

小鸟的教学设计04-09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七月的天山》课程教学设计

  《七月的天山》是以感受大自然的美为专题的一篇略读课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月的天山》课程教学设计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七月的天山》课程教学设计

  《七月的天山》课程教学设计 篇1

  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第八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说课的侧重点是如何突破课文《七月的天山》的重难点。我们都知道人教版教材从中年级开始安排了一定比例的略读课文,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就教学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只做得一半。”叶老已经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这一单元前面几篇课文都是经典的写景文章《古诗词三首》、《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些写景的文章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运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为后面的略读课文的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七月的天山》一课描写的是我国西北边疆一条连绵几千里的大山脉,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并抓住了天山的地方特色,写出了独具风韵的天山之夏。课文重点从水、树、花三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为展现景物特点,作者采用了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方法,使读者有置身其间的感受。

  目标、重难点

  在前面精读课文的教学中已经让学生初步学会了抓住景物特点,并运用不同的手法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为学习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打下了伏笔。本单元的教学重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激发美感,感受语言的魅力。根据教材特点以及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为本课确定了三维目标:

  1、 自主朗读,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

  3、 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我认为上面的目标中第2条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并初步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这是根据教材特点、目标和本篇课文的课前提示语来确定的。《七月的天山》前有这样一段提示语:“江南的山水、溶洞真是奇妙无比,引人入胜。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这段提示语生动活泼,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延续了本组课文的主题,同时明确提出了阅读要求。依托这些,我确定本课的难点是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初步体会作者把景物描写具体的方法,在头脑中构建画面。因为这景毕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一定的距离,对他们来说也很陌生,要使美景在头脑中构建出形象优美的画面有一定困难。

  教学设计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设计的理念是运用学到的方法,让学生大胆地自读自悟。为了突出“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并初步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这一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课文描写了天山的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在激情导入后,我想安排三个层次的读,让学生自读自悟,层层推进。

  一、初读,自主阅读,初识天山之美。

  略读课文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及主题由粗放整体的认识,所以我设计让学生轻声自由地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多读几遍,并让学生思考: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实施这一环节时,如果学生遇到困难,就举手示意,老师给予个别指导,遇到共性的问题,在自读后交流,如难读的字 “饮马”、“山涧”、“白皑皑”,通过集体齐读来落实目标。对于思考的问题,学生的整体印象是一个字“美”!野花五彩缤纷,这里像春天一样美;这里的树木繁茂,还有就是凉爽,因为那里有雪峰、雪水、溪流,这一切都源于水。至此学生也清楚了课文是从水、树、花三方面来描写天山景物的。

  二、再读,整体感知,构建天山之美。

  这是第二层次的读,默读并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天山风景的?引导学生找出有关方位变化的句子,弄清游览顺序和地点的转换,关注每个自然段之间的过渡句子。让学生画出来。读后交流。文章仿佛是导游,让学生指出导游线路来,即文中的连接过渡句。此时学生明晰了文章采用了地点变换的顺序写的,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有了对课文轮廓性的了解后,为加深学生对天山风光的印象,我设计呈现一组天山美丽的风光图,并按游览路线展示,借助多媒体的力量为学生构建天山之美。

  阅读教学中强调学生“自主读悟”,并不排斥教师适时、恰倒好处地点拨。在以上两个层次的读中,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读自悟,在学生有困难时,给予及时的帮助,教师此时只是一个点拨者。

  三、细读,略中有精,品味天山之美。

  虽然是略读课文,要求粗知,但是这是相对于精读课文而言的,略读课文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难点更为突出,其教学设计中不排斥有“精”处理,文章的重点和精彩之处还是需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一)学习第二段

  这篇课文是怎样具体写七月的天山的,以第二段为抓手,来突破难点。这一环节我还是以读为本,设计了三次读来进行教学的。

  第一次指名读,了解文章中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读后交流。

  第二次默读,让学生再次读课文,想想哪些景物影响特别深,体会景物的特点,想象画面,帮助学生构建画面,让他们从中感受到雪峰是那么高,那么大,那么白。溪流是那么清,那么急,那么有生机。

  第三次品读,为了突破难点,我就让学生又一次与文本亲密接触,初步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景物写具体的?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下来,读一读,有感受的可以在旁边做批注。可以与同桌交流交流。

  学习略读课文,教师要做的只是组织学生认真地读,有独立感悟的时间保证,有了感悟就需要倾吐和交流。同桌伙伴学习的任务只是为每个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创造机会。然后全班交流。我预设学生能体会到文中的写景方法,如:

  1、学生可能会说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是“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彩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这句话把太阳、雪峰、云彩三者融为一体,犹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使我感受到太阳光透过云彩,把云彩的影子映在雪白的山峰上的美丽景象。作者把雪峰比喻成白缎子,云彩的影子喻为银灰色的花朵,非常形象,说明雪山极白,连白云映在上面都显得发灰。可能会有很多学生关注这句话,在这位同学汇报的基础上,再请其他学生补充,有的同学会说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具体生动地写出了雪峰的特点。这样,通过大家的合作交流,明白了这句话是通过比喻、想象把景物写具体的。然后请同学们把自己感受到的用朗读表达出来,体会到作者的想象是多么丰富,比喻是多么的贴切。

  还有像把溪流抛起的浪花比作是盛开的白莲花,浪花像玲珑剔透的小水珠那么美,多么讨人喜爱啊!

  2、交流了这些,教师引导,让学生进一步品味,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揣摩、欣赏的?(像用词的巧妙,如:抛、飞泻的用法,还有描写景物有条理,有层次。)“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所以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引导是很有必要的。

  3、最后教师小结:描写景物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运用生动的比喻、恰当的形容、丰富的想象等方法把景物写具体。

  在本段教学中,美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二)学习第三四段

  在这篇课文其余各段中都有写得生动的地方值得我们探究发现。在学习了第二段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合作探究,然后把探究的成果与大家分享。

  交流预设:

  这两段中,学生可能会找到这句:“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

  精神、矫健,用词上富有变化,一个“浮”字形象地写出了花之多,人好像置身于花的海洋之中。多么恰如其分的形容啊!

  这两段中的比喻句、排比句可以通过美读来感受。

  在细读这一环节中,第二段的教学,我充分体现了“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特别是文章语言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让学生多读,入情入境地读,自己去感受领悟,使学生头脑中形成美丽的画卷,受到美的`熏陶。所以交流时,我以第二段为例理解描写景物的方法、顺序,三四两段以自悟美读为主,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

  (三)有感而发,对比体会结尾的好处

  通过对课文的解读,我有感情地引入最后一段,让学生齐读赞美天山的反问句。与《桂林山水》的结尾引用诗句来赞美桂林山水作对比,体会可以用不同方式来赞美风景,感受天山之美。这里又一次与精读课文衔接,注重积累与迁移。

  四、借助多媒体,升华天山之美。

  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两次看多媒体,天山之美逐层深入到学生心中。

  1、第一次欣赏天山风景图,提升美感。

  这次多媒体展示,为丰富学生头脑中的画面,学生边欣赏边回忆文中描写天山的优美生动的的语言,达到积累佳句的目的。

  2、再次欣赏画面,指导学生边看美景边试着背诵相应的句子,边在头脑中构建画面。

  学完了全文,让人置身于美景之中流连忘返,我设计了两次借助于多媒体中的实景展现,当场让学生为风景图配上优美的语言。这一环节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接受美的熏陶。以读促讲,以说代讲,突破了重难点,激发了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3、最后,让学生把文中的佳句摘抄下来。

  五、课外作业:

  课后的延伸,我安排学生运用本单元所学的方法自己读懂与本文结构类似的文章。如《桂林游》、《春天》,使课堂内习得的方法在课外得到迁移和运用。

  以上是我的本课的教学设计,我觉得设计中有这样两个亮点:

  1、 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补充,而精读课文担任着授之以“法”的角色,略读课文则为用法服务。我能充分与精读课文衔接,努力引导学生把精读课文中习得的学习方法得到迁移和运用。

  2、 以读为本,层层推进。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三次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写”,在教学中体现了其层次性,使整个课堂以板块设计,层层推进。对文章重难点的突破,自然也是水到渠成。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七月的天山说课设计的全部内容,此分享对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非常有帮助,小编祝教师朋友们工作顺利!

  《七月的天山》课程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的景物的特点。

  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二、学生自学

  带着过渡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

  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像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三、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如疑难词有:炎暑、山涧、饮马、萦绕等。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这句,需要结合图片点拨感受。

  四、合作学习

  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得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中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五、班集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六、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这样,“足不出户,也可以游遍千山万水”。

  七、摘抄优美词句

  有条件的设计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