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防震减灾手抄报资料

时间:2024-09-15 11:49:52 海玲 手抄报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防震减灾手抄报资料(精选7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对手抄报很是熟悉吧,手抄报需要巧妙设计,精心安排。你所见过的手抄报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防震减灾手抄报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防震减灾手抄报资料(精选7篇)

  防震减灾手抄报资料 篇1

  地震是什么

  地震是地下岩层受应力作用错动破裂造成的地面震动,同台风、暴雨、洪水、雷电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

  地震是自然灾害之首恶。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500万次地震,绝大多数地震因震级小,人感觉不到。其中有感地震约5万多次,造成破坏的地震近千次,7级以上造成巨大破坏的仅十几次,且大多发生在人烟稀少地区。

  地震震动的发源处称为震源;地面上与震源正对着的地方,叫震中;

  地面上其他地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距;

  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叫震源深度。

  在学校怎样避震 ——

  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

  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不要回到教室去。

  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

  必要时应在室外上课

  中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

  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本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700万间。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区是:

  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

  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

  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

  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中国地震带的分布是制定中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重要依据。

  防震减灾手抄报资料 篇2

  一、面临地震,如何做好防震减灾?

  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镇静自若的态度。

  假若地震时你正在室内,如离门窗较远,暂时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是较安全的。另外,也可以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较小的厨房、卫生间等处暂避。躲过主震后,应迅速撤到宽敞的户外。撤离时注意保护头部,最好用枕头、被子等柔软物品护住头部。

  假若地震时你正在室外空旷的地方,这是最庆幸的事情。如果在建筑物密集的地方,最好将手或皮包等柔软物品护住头部,尽可能做好自我防御的准备。并迅速离开变压器、电线杆和围墙、狭窄巷道等。

  地震会有层出不穷的次生灾害发生,每个人应根据不同情况,审时度势,采取灵活的应急对策。

  二、发生险情时,如何救助?

  地震中被埋在废墟下的人员,应用手巾、衣服等捂住口鼻,避免被烟尘呛闷窒息,还应尽可能清除压在身上的各种物品,最好朝着有光线的地方移动。无力脱险时,尽量减少气力的消耗,坚持时间越长,得救的可能越大。此外,外面的人废墟下的声音不容易听见,因此要等到听到外面有人时再呼救或敲击墙壁等。

  营救他人时应先确定伤员的头部位置,使头部先暴露,迅速清除口鼻内的尘土,再使胸腹部暴露,不要强拉硬拽。如有窒息,应及时施以人工呼吸。

  地震时如何进行个人防护?

  当你感到地面或建筑物晃动时,切记最大的'危害是来自掉下来的碎片,此刻,要动作机灵的躲避。

  1、在房屋里,则赶快到安全的地方,如躲到书桌、工作台、床底下。单元楼内,可选择开间小的卫生间、墙角,依靠上下水管道和煤气管道的支撑,减小伤亡。对于户外开阔,住平房的职工,震时可头顶被、枕头或安全帽逃出户外,来不及时,最好在室内避震,要注意远离窗户,趴下时,头靠墙,使鼻子上方双眼之间凹部枕在横着的双臂上面

  ,闭上眼和嘴,用鼻子呼吸,一般来说,不要跑出建筑物,最好就近找个安全处躲避,待地震后,如果需要疏散,再沉着离开。

  2、地震时,门框会因变形而打不开,所以在防震期间,最好不要关门。夜间地震时,要争分夺秒向安全地方转移,不要因寻找物品和穿衣而耽误时间,如有可能,要立即拉断电源,关闭煤气,熄灭明火。照明最好用手电筒,不要用火柴、蜡烛等明火。

  3、地震时,如已被砸伤或埋在倒塌物下面,应先观察周围环境,寻找通道,千方百计想办法出去。若无通道,则要保存体力,不要大喊大叫,要静听外面的动静,如听到有人走过的声音,可敲击铁管或墙壁使声音传出去,以便救援。同时要在狭小的空间里,寻找食物维持生命。

  例一:1970年青海共和发生了一个7。0级地震,监狱倒了,幼儿园也倒了。营救人员在清理幼儿园时发现一个阿姨抱着七、八个孩子全都死在那儿,可傍边的桌子下面全都是空的。应该说这个阿姨是个好阿姨,她不是仍下孩子自己跑了。她要保护孩子,结果被掉下的天花板压死了。如果她让孩子们钻到桌子底下,悲剧则可以避免。

  例二: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发生7。3级地震,波及福建省,在死亡的 800多人中,竟有三分之二以上是中小学生。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缺乏防震减灾常识,在地震面前惊慌失措,竟相奔逃而导致摔倒踩伤或跳楼致残。

  例三:1996年9月13日台湾海峡7。3级地震,闽南地区的漳州做得比较好,地震时是下午三点多钟,学生们正在上课,老师们说,地震了,你们赶紧躲到桌子底下不要动,等到地震停了后,再叫同学们赶紧撤出教室,结果没事。同样这个地震在广东另一个地方,地震时学校使劲地敲钟,上千名学生夺门而出,伤掉将近一千人。这说明地震知识宣传不能小看。

  防震减灾手抄报资料 篇3

  一、什么是地震:

  地震一般指岩石圈的天然震动。它同台风、暴雨、洪水、雷电等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 500多万次,其中人能感觉到的有5万多次, 能造成破坏性的5级以上的地震约1000次, 而7级以上有可能造成巨大灾害的地震约十几次。

  二、什么是地震震级:

  震级是地震强度大小的度量,它与地震时所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

  三、什么是地震烈度:

  地震发生后,地震波传播到地面,会对地面 各种物体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现象,通常把地震对地面所造成的破坏或影响的程度叫地震烈度。它的大小受震级大小、震源深浅、离震中远近及当地工程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但烈度却是根据各地遭受破坏的程度和人为感觉的不同而不一样。

  四、地震有哪些种类:

  地震有多种分类,按成因可分为四种:

  (一)构造地震,指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壳构造的突然变化而发生的地震,即人们平常所说的地震。世界上绝大多数(80%—90%)地震以及所有的强烈的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

  (二)火山地震, 由火山活动时岩浆的冲击或热应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约占7%左右,一般震级小,破坏面不大。

  ( 三 )陷落地震,由于土层和岩石顶部崩塌陷落如矿井和溶洞下塌等而引起的地震,约占3%左右,震级很小

  五、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

  地震对地面建筑物的破坏,主要是由地震力通过地震波起作用,即纵波地震力使建筑物上下颠簸,引起建筑物的纵向结构松动,随后横波地

  震力再使建筑物发生水平晃动,引起横向结构损坏。我国地震灾害具有六个特点:

  一是分布范围广;

  二是次数多;

  三是强度大;

  四是震源浅;

  五是危害大;

  六是潜在威胁大。

  六、地震发生前有哪些前兆:

  大量地震观察事实表明,破坏性地震之前是有预兆的。人的感觉直接觉察到的'各种前兆现象,主要有动物生活习性和行为的异常表现;井、泉、河水异乎寻常的涨落变化;地下深处突然传出来的隆隆巨响;晴朗夜空出现雷雨闪电不同的彩色光象;花卉、树木不合时令的开花结果;天气气候反常的冷、热、风、雨、雾、电等。

  七、地震前看到地光怎么办?

  一些大地震发生前,从地面到天空常常出现 不同颜色的闪光,即地光。这是一种地震立即发生的信号,应赶紧避震。地光无固定形状,条、片、柱、带、球状皆有,五光十色,以蓝、白、红色居多。

  八、地震前听到地声怎么办?

  地声是普遍存在的临震征兆。一般是由于地下岩石破裂、断裂而产生的。地声的特征有的象雷声、炮声、机器轰隆声;有的象狂风呼啸声、撕布声……

  发现动物行为异常怎么办?大地震发生前,有些动物行为异常,这已为古今历次地震所证实。但动物行为异常除了是地震前兆外,环境变化、动物本身生理、疾病也能引起异常,要综合分析,及时向地震部门报告。

  十、见到井水异常怎么办?

  地震前,有的井水急剧上升甚至溢出井口;有的突然下降,甚至井干见底;有的井出现翻花、打旋、冒气泡、漂油花以及发浑、变色、变味等现象。应及时报告地震部门。

  十一、地震前应做什么准备?

  固定高大家具,防止倾倒砸人;家具物品摆放做到“重在下,轻在上”。

  人口密集区要确定和熟悉疏散线路。

  易燃易爆和有毒物品要放在安全的地方。

  十二、地震来了怎么办?

  假如正在教室里上课,可以先躲到课桌底下,等震后再转移!

  假如正在商场,可以蹲在牢固的柜台或柱子旁,千万别挤进人流!

  假如已经在人流中,可以双手抱胸保护自己,千万站稳别摔倒!

  十三、地震时怎么避险?

  不要跳楼逃生

  1984年南黄海发生地震,南京、扬州一带有近百名学生跳楼逃生,结果大都摔伤了。

  不要拥挤逃生

  1994年台湾海峡地震,广东沿海地区一些中小学生惊慌外逃,互相挤踩,造成伤亡。

  可以躲到开间小、管道多的房间里去,如厨房或厕所。

  十四、地震发生后怎样自救?

  当你正在外边时,应该跑到空旷的地方去。

  幸运逃出的人,应该等余震过后再回屋救人,或抢救财物

  如果被埋压,应该保持体力。当听到外边有人时,应该用力敲击或高声呼救。当你不幸被埋压时,应该尽量向有水的地方转移。如果身边有水和食物,应该尽量节约,争取维持更长的时间。

  防震减灾手抄报资料 篇4

  1.让校园远离灾害让学生安全成长

  2.群策群力防震减灾,同心同德利国惠民。

  3.减轻灾害共创和谐

  4.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心系灾民奉献人民!

  5.防灾减灾手牵手,和谐中国心连心

  6.普及防震知识,提高减灾意识

  7.全面推进防灾减灾知识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

  8.加强防灾减灾,共建平安山西。

  9.震害无情人有情,有灾就要人帮人。

  10.全民动员防灾,人人参与减灾。

  11.众志成城抗震救灾重建家园!

  12.居安当思危,防灾人为先。

  13.防震为先,内化于心;减震为本,外践于行。

  14.防震减灾手牵手,美好生活心连心。

  15.防灾事关你我他,减灾利国又利家

  16.向战斗在抗灾一线的所有医务人员、人民子弟兵致以崇高敬意!

  17.防灾减灾,从我做起

  18.尽管无法阻止地震发生,但可尽量减轻震灾损失!

  19.防震减灾,关爱生命

  20.让我们团结奋进,互相温暖,无所畏惧!

  21.防灾减灾系万家,关爱生命靠大家

  22.加强防灾减灾,共建和谐山西。

  23.预防灾害从头抓,大难临头不用怕。

  24.积极行动起来踊跃为地震灾区人民捐款!

  25.群策群力防灾减灾,同心同德共建和谐

  26.全民携手抗震救灾!

  27.向抗灾救灾的英雄们学习!

  28.但愿千日平安无震,不可一日疏于防灾。

  29.防震重在教育,减震重在保障。

  30.预防有条有理拒灾害,治理有策有效铸和谐。

  31.防震减灾人人参与,和谐社会家家收益。

  32.防震宣传进万家,平安相伴你我他。

  33.普及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34.加强地震安全,共建美好家园

  35.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

  36.天灾无情人有情,大爱无疆传真情。

  37.防震减灾须抓好,社会安定最重要。

  38.防灾减灾,构建和谐

  39.树立防震意识,增强防震技能。

  防震减灾手抄报资料 篇5

  1、采取行动降低你周围的`灾难风险。

  2、防震减灾,从我做起。

  3、掌握地震科学知识,远离地震谣言。

  4、大力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高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

  5、减灾知识带入校园,家庭和社会更安全。

  6、抗震宣传深入千家万户,平安伴你我他。

  7、普及防震知识,弘扬减灾文化。

  8、大家都要注意防震减灾,幸福的社会成千上万。

  9、家庭事务,国家事务和世界事务,防震减灾是大事。

  10、防震减灾任重道远,全民携手保平安。

  11、希望一千天不要地震,一天不要疏忽防灾。

  12、防震减灾要贯彻预防与救援相结合的原则。

  13、防震减灾实践,和谐幸福可见于心。

  14、心中有地震计划,做好保平安的准备。

  15、学习防震减灾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16、同心同德,共同预防地震,减少灾害,利国利民。

  17、防震减灾携手并进,携手共创美好生活。

  18、自然灾害无情,防震减灾要先行。

  19、财富积累艰辛,不当地震无事。

  20、加强防震减灾法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法治保障能力。

  防震减灾手抄报资料 篇6

  1、地震时是跑还是躲,我国多数专家认为:地震时就近躲避,地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面或旁边、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处开阔、安全的地方。

  2、身体应采取的姿势: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3、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走安全通道。

  4、学校避震,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

  5、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6、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注意震后的卫生防疫管理。

  7、家庭避震,地震预警时间短暂,室内避震更具有现实性,而室内房屋倒塌后形成的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这主要是指大块倒塌体与支撑物构成的空间。室内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是:炕沿下、坚固家具附近;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

  8、公共场所避震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免拥挤,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

  (1)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书包等保护头部;等地震过去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2)在商场、书店、展览、地铁等处: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或悬挂物。

  9、户外避震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不要随便返回室内。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过街桥、立交桥;高烟囱、水塔下。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广告牌、吊车等。避开其他危险场所:如狭窄的街道;危旧房屋,危墙,雨篷下、砖瓦、木料等物的堆放。

  防震减灾手抄报资料 篇7

  (1)在室外活动的人们,要迅速环顾四周,根据所处的位置,快速转移到安全地带,要远离建筑物,特别不要进入建筑物取物或救人。安全知识

  (2)在街道上的行人,要迅速离开电线杆、路灯、变压器、烟囱、高大建筑物等危险设施、设备和围墙、狭窄通道等。

  (3)在过街桥或立交桥下的行人,要迅速远离桥下,跑到开阔的'地方,或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近处有利地点躲避。

  (4)行使中的司机,要采取紧急制动措施,缓慢的逐渐刹车,停靠在路边或宽阔地,车上的乘客要抓住车中的座椅,或就地蹲下,抓住其他牢固的物件。

《防震减灾手抄报资料(精选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防震减灾手抄报资料】相关文章:

防震减灾手抄报内容05-11

防震减灾黑板报资料内容07-04

小学生防震减灾知识手抄报03-13

防震减灾报告02-04

防震减灾心得10-21

防震减灾征文11-15

防震减灾课堂的心得02-24

防震减灾名言警句10-15

防震减灾标语口号12-14

防震减灾手抄报资料(精选7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对手抄报很是熟悉吧,手抄报需要巧妙设计,精心安排。你所见过的手抄报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防震减灾手抄报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防震减灾手抄报资料(精选7篇)

  防震减灾手抄报资料 篇1

  地震是什么

  地震是地下岩层受应力作用错动破裂造成的地面震动,同台风、暴雨、洪水、雷电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

  地震是自然灾害之首恶。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500万次地震,绝大多数地震因震级小,人感觉不到。其中有感地震约5万多次,造成破坏的地震近千次,7级以上造成巨大破坏的仅十几次,且大多发生在人烟稀少地区。

  地震震动的发源处称为震源;地面上与震源正对着的地方,叫震中;

  地面上其他地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距;

  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叫震源深度。

  在学校怎样避震 ——

  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

  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不要回到教室去。

  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

  必要时应在室外上课

  中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

  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本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700万间。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区是:

  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

  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

  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

  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中国地震带的分布是制定中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重要依据。

  防震减灾手抄报资料 篇2

  一、面临地震,如何做好防震减灾?

  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镇静自若的态度。

  假若地震时你正在室内,如离门窗较远,暂时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是较安全的。另外,也可以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较小的厨房、卫生间等处暂避。躲过主震后,应迅速撤到宽敞的户外。撤离时注意保护头部,最好用枕头、被子等柔软物品护住头部。

  假若地震时你正在室外空旷的地方,这是最庆幸的事情。如果在建筑物密集的地方,最好将手或皮包等柔软物品护住头部,尽可能做好自我防御的准备。并迅速离开变压器、电线杆和围墙、狭窄巷道等。

  地震会有层出不穷的次生灾害发生,每个人应根据不同情况,审时度势,采取灵活的应急对策。

  二、发生险情时,如何救助?

  地震中被埋在废墟下的人员,应用手巾、衣服等捂住口鼻,避免被烟尘呛闷窒息,还应尽可能清除压在身上的各种物品,最好朝着有光线的地方移动。无力脱险时,尽量减少气力的消耗,坚持时间越长,得救的可能越大。此外,外面的人废墟下的声音不容易听见,因此要等到听到外面有人时再呼救或敲击墙壁等。

  营救他人时应先确定伤员的头部位置,使头部先暴露,迅速清除口鼻内的尘土,再使胸腹部暴露,不要强拉硬拽。如有窒息,应及时施以人工呼吸。

  地震时如何进行个人防护?

  当你感到地面或建筑物晃动时,切记最大的'危害是来自掉下来的碎片,此刻,要动作机灵的躲避。

  1、在房屋里,则赶快到安全的地方,如躲到书桌、工作台、床底下。单元楼内,可选择开间小的卫生间、墙角,依靠上下水管道和煤气管道的支撑,减小伤亡。对于户外开阔,住平房的职工,震时可头顶被、枕头或安全帽逃出户外,来不及时,最好在室内避震,要注意远离窗户,趴下时,头靠墙,使鼻子上方双眼之间凹部枕在横着的双臂上面

  ,闭上眼和嘴,用鼻子呼吸,一般来说,不要跑出建筑物,最好就近找个安全处躲避,待地震后,如果需要疏散,再沉着离开。

  2、地震时,门框会因变形而打不开,所以在防震期间,最好不要关门。夜间地震时,要争分夺秒向安全地方转移,不要因寻找物品和穿衣而耽误时间,如有可能,要立即拉断电源,关闭煤气,熄灭明火。照明最好用手电筒,不要用火柴、蜡烛等明火。

  3、地震时,如已被砸伤或埋在倒塌物下面,应先观察周围环境,寻找通道,千方百计想办法出去。若无通道,则要保存体力,不要大喊大叫,要静听外面的动静,如听到有人走过的声音,可敲击铁管或墙壁使声音传出去,以便救援。同时要在狭小的空间里,寻找食物维持生命。

  例一:1970年青海共和发生了一个7。0级地震,监狱倒了,幼儿园也倒了。营救人员在清理幼儿园时发现一个阿姨抱着七、八个孩子全都死在那儿,可傍边的桌子下面全都是空的。应该说这个阿姨是个好阿姨,她不是仍下孩子自己跑了。她要保护孩子,结果被掉下的天花板压死了。如果她让孩子们钻到桌子底下,悲剧则可以避免。

  例二: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发生7。3级地震,波及福建省,在死亡的 800多人中,竟有三分之二以上是中小学生。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缺乏防震减灾常识,在地震面前惊慌失措,竟相奔逃而导致摔倒踩伤或跳楼致残。

  例三:1996年9月13日台湾海峡7。3级地震,闽南地区的漳州做得比较好,地震时是下午三点多钟,学生们正在上课,老师们说,地震了,你们赶紧躲到桌子底下不要动,等到地震停了后,再叫同学们赶紧撤出教室,结果没事。同样这个地震在广东另一个地方,地震时学校使劲地敲钟,上千名学生夺门而出,伤掉将近一千人。这说明地震知识宣传不能小看。

  防震减灾手抄报资料 篇3

  一、什么是地震:

  地震一般指岩石圈的天然震动。它同台风、暴雨、洪水、雷电等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 500多万次,其中人能感觉到的有5万多次, 能造成破坏性的5级以上的地震约1000次, 而7级以上有可能造成巨大灾害的地震约十几次。

  二、什么是地震震级:

  震级是地震强度大小的度量,它与地震时所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

  三、什么是地震烈度:

  地震发生后,地震波传播到地面,会对地面 各种物体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现象,通常把地震对地面所造成的破坏或影响的程度叫地震烈度。它的大小受震级大小、震源深浅、离震中远近及当地工程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但烈度却是根据各地遭受破坏的程度和人为感觉的不同而不一样。

  四、地震有哪些种类:

  地震有多种分类,按成因可分为四种:

  (一)构造地震,指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壳构造的突然变化而发生的地震,即人们平常所说的地震。世界上绝大多数(80%—90%)地震以及所有的强烈的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

  (二)火山地震, 由火山活动时岩浆的冲击或热应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约占7%左右,一般震级小,破坏面不大。

  ( 三 )陷落地震,由于土层和岩石顶部崩塌陷落如矿井和溶洞下塌等而引起的地震,约占3%左右,震级很小

  五、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

  地震对地面建筑物的破坏,主要是由地震力通过地震波起作用,即纵波地震力使建筑物上下颠簸,引起建筑物的纵向结构松动,随后横波地

  震力再使建筑物发生水平晃动,引起横向结构损坏。我国地震灾害具有六个特点:

  一是分布范围广;

  二是次数多;

  三是强度大;

  四是震源浅;

  五是危害大;

  六是潜在威胁大。

  六、地震发生前有哪些前兆:

  大量地震观察事实表明,破坏性地震之前是有预兆的。人的感觉直接觉察到的'各种前兆现象,主要有动物生活习性和行为的异常表现;井、泉、河水异乎寻常的涨落变化;地下深处突然传出来的隆隆巨响;晴朗夜空出现雷雨闪电不同的彩色光象;花卉、树木不合时令的开花结果;天气气候反常的冷、热、风、雨、雾、电等。

  七、地震前看到地光怎么办?

  一些大地震发生前,从地面到天空常常出现 不同颜色的闪光,即地光。这是一种地震立即发生的信号,应赶紧避震。地光无固定形状,条、片、柱、带、球状皆有,五光十色,以蓝、白、红色居多。

  八、地震前听到地声怎么办?

  地声是普遍存在的临震征兆。一般是由于地下岩石破裂、断裂而产生的。地声的特征有的象雷声、炮声、机器轰隆声;有的象狂风呼啸声、撕布声……

  发现动物行为异常怎么办?大地震发生前,有些动物行为异常,这已为古今历次地震所证实。但动物行为异常除了是地震前兆外,环境变化、动物本身生理、疾病也能引起异常,要综合分析,及时向地震部门报告。

  十、见到井水异常怎么办?

  地震前,有的井水急剧上升甚至溢出井口;有的突然下降,甚至井干见底;有的井出现翻花、打旋、冒气泡、漂油花以及发浑、变色、变味等现象。应及时报告地震部门。

  十一、地震前应做什么准备?

  固定高大家具,防止倾倒砸人;家具物品摆放做到“重在下,轻在上”。

  人口密集区要确定和熟悉疏散线路。

  易燃易爆和有毒物品要放在安全的地方。

  十二、地震来了怎么办?

  假如正在教室里上课,可以先躲到课桌底下,等震后再转移!

  假如正在商场,可以蹲在牢固的柜台或柱子旁,千万别挤进人流!

  假如已经在人流中,可以双手抱胸保护自己,千万站稳别摔倒!

  十三、地震时怎么避险?

  不要跳楼逃生

  1984年南黄海发生地震,南京、扬州一带有近百名学生跳楼逃生,结果大都摔伤了。

  不要拥挤逃生

  1994年台湾海峡地震,广东沿海地区一些中小学生惊慌外逃,互相挤踩,造成伤亡。

  可以躲到开间小、管道多的房间里去,如厨房或厕所。

  十四、地震发生后怎样自救?

  当你正在外边时,应该跑到空旷的地方去。

  幸运逃出的人,应该等余震过后再回屋救人,或抢救财物

  如果被埋压,应该保持体力。当听到外边有人时,应该用力敲击或高声呼救。当你不幸被埋压时,应该尽量向有水的地方转移。如果身边有水和食物,应该尽量节约,争取维持更长的时间。

  防震减灾手抄报资料 篇4

  1.让校园远离灾害让学生安全成长

  2.群策群力防震减灾,同心同德利国惠民。

  3.减轻灾害共创和谐

  4.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心系灾民奉献人民!

  5.防灾减灾手牵手,和谐中国心连心

  6.普及防震知识,提高减灾意识

  7.全面推进防灾减灾知识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

  8.加强防灾减灾,共建平安山西。

  9.震害无情人有情,有灾就要人帮人。

  10.全民动员防灾,人人参与减灾。

  11.众志成城抗震救灾重建家园!

  12.居安当思危,防灾人为先。

  13.防震为先,内化于心;减震为本,外践于行。

  14.防震减灾手牵手,美好生活心连心。

  15.防灾事关你我他,减灾利国又利家

  16.向战斗在抗灾一线的所有医务人员、人民子弟兵致以崇高敬意!

  17.防灾减灾,从我做起

  18.尽管无法阻止地震发生,但可尽量减轻震灾损失!

  19.防震减灾,关爱生命

  20.让我们团结奋进,互相温暖,无所畏惧!

  21.防灾减灾系万家,关爱生命靠大家

  22.加强防灾减灾,共建和谐山西。

  23.预防灾害从头抓,大难临头不用怕。

  24.积极行动起来踊跃为地震灾区人民捐款!

  25.群策群力防灾减灾,同心同德共建和谐

  26.全民携手抗震救灾!

  27.向抗灾救灾的英雄们学习!

  28.但愿千日平安无震,不可一日疏于防灾。

  29.防震重在教育,减震重在保障。

  30.预防有条有理拒灾害,治理有策有效铸和谐。

  31.防震减灾人人参与,和谐社会家家收益。

  32.防震宣传进万家,平安相伴你我他。

  33.普及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34.加强地震安全,共建美好家园

  35.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

  36.天灾无情人有情,大爱无疆传真情。

  37.防震减灾须抓好,社会安定最重要。

  38.防灾减灾,构建和谐

  39.树立防震意识,增强防震技能。

  防震减灾手抄报资料 篇5

  1、采取行动降低你周围的`灾难风险。

  2、防震减灾,从我做起。

  3、掌握地震科学知识,远离地震谣言。

  4、大力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高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

  5、减灾知识带入校园,家庭和社会更安全。

  6、抗震宣传深入千家万户,平安伴你我他。

  7、普及防震知识,弘扬减灾文化。

  8、大家都要注意防震减灾,幸福的社会成千上万。

  9、家庭事务,国家事务和世界事务,防震减灾是大事。

  10、防震减灾任重道远,全民携手保平安。

  11、希望一千天不要地震,一天不要疏忽防灾。

  12、防震减灾要贯彻预防与救援相结合的原则。

  13、防震减灾实践,和谐幸福可见于心。

  14、心中有地震计划,做好保平安的准备。

  15、学习防震减灾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16、同心同德,共同预防地震,减少灾害,利国利民。

  17、防震减灾携手并进,携手共创美好生活。

  18、自然灾害无情,防震减灾要先行。

  19、财富积累艰辛,不当地震无事。

  20、加强防震减灾法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法治保障能力。

  防震减灾手抄报资料 篇6

  1、地震时是跑还是躲,我国多数专家认为:地震时就近躲避,地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面或旁边、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处开阔、安全的地方。

  2、身体应采取的姿势: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3、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走安全通道。

  4、学校避震,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

  5、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6、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注意震后的卫生防疫管理。

  7、家庭避震,地震预警时间短暂,室内避震更具有现实性,而室内房屋倒塌后形成的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这主要是指大块倒塌体与支撑物构成的空间。室内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是:炕沿下、坚固家具附近;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

  8、公共场所避震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免拥挤,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

  (1)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书包等保护头部;等地震过去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2)在商场、书店、展览、地铁等处: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或悬挂物。

  9、户外避震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不要随便返回室内。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过街桥、立交桥;高烟囱、水塔下。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广告牌、吊车等。避开其他危险场所:如狭窄的街道;危旧房屋,危墙,雨篷下、砖瓦、木料等物的堆放。

  防震减灾手抄报资料 篇7

  (1)在室外活动的人们,要迅速环顾四周,根据所处的位置,快速转移到安全地带,要远离建筑物,特别不要进入建筑物取物或救人。安全知识

  (2)在街道上的行人,要迅速离开电线杆、路灯、变压器、烟囱、高大建筑物等危险设施、设备和围墙、狭窄通道等。

  (3)在过街桥或立交桥下的行人,要迅速远离桥下,跑到开阔的'地方,或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近处有利地点躲避。

  (4)行使中的司机,要采取紧急制动措施,缓慢的逐渐刹车,停靠在路边或宽阔地,车上的乘客要抓住车中的座椅,或就地蹲下,抓住其他牢固的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