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农业发展论文

时间:2024-07-12 18:39:12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农业发展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业发展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业发展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1

  定西市设施农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定西市从1988年实施“菜篮子”工程以来,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蔬菜生产为主要内容的设施农业发展较快,1999年全区以塑料大棚、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面积0.18万hm2,产量9.91万t,产值1.786亿元。以设施蔬菜为主要生产田,占蔬菜生产总面积11.1%,产量占总产量的12.8%,产值占总产值42.1%。由此可见,设施种植业已成为定西地区农业生产中的支柱产业。截至20xx年,设施农业生产面积达到0.39万hm2,20xx年底,全市日光温室、塑料大棚、中小拱棚等设施种植面积累计4726.7hm2。

  1以形成特色产业为主,做好规划布局

  国家的政策的大力支持对定西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定西市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精神,认真编制设施农业发展规划,精心谋划设施农业重点项目,积极争取进入国家和省市的“十二五”规划中,全力推动定西市设施农业建设的快速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集中连片、规模建设”的原则,按照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要求,在渭河流域、洮河流域和漳河流域及城郊等交通便利、水肥条件好、土壤肥沃的地区大力发展蔬菜产业,适度扩大蔬菜种植规模,大力发展精细蔬菜和高档瓜果;在洮、渭、漳河沿川灌区、引洮工程灌区大力发展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重点发展高原夏菜和反季节特色蔬菜产品,积极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绿色品牌蔬菜。

  2有效利用政策支持,解决资金问题

  设施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它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要紧紧抓住国家和省上扩大内需、扶持发展设施农业的有利时机,精心编制一批质量好、水平高和辐射带动面广的设施农业项目,积极向省上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要想解决设施农业发展资金缺乏,应采取“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民和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原则,充分发挥政策支持和利益导向机制作用,整合资金发展设施农业,采取以奖代补方式给予资金扶持,并积极协调金融部门给予信贷支持。同时,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土地流转,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动员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回农村发展设施农业,利用企业成熟的'服务体系和销售体系,把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技术手段引入设施农业生产中,发挥行政推动和市场引导两个方面的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推进设施农业建设。

  3加强多行业的合作

  设施农业的研究,不仅是作物的基础研究、栽培研究,更是设施工程和栽培管理技术的研究,因此这是园艺、生态、农业工程等多学科的研究。要想研发出一整套过硬装备及配套技术,形成与国际同类产品的强有力的竞争,必须做到设施农业的产业化,它是设计、制造、生产、销售集,农科贸一体化系统。为了使整个系统顺利运转,需要建立社会服务体系、生产组织体系、人才培训体系、商品供求信息体系等,因此,必须加强多行业的合作。

  4加强技术交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因为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是促进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所以科技部门的支持成了定西市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定西设施农业的发展,要依靠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的档次。首先,加强科技知识的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文化素质。努力培养一批懂技术、懂管理、会指导的技术推广服务队伍,加强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水平。对现有农技人员进行设施农业技术的培训,努力提高科技人员的实际操作技能和服务农民的水平。通过开展理论培训、现场指导培训、电视电教教育、印发宣传资料、典型事例引导等方式,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教育培训体系,确保他们能够真正掌握先进种养业技术,有效提高农民的整体技术水平,提高他们对设施农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其次,加大科普教育,促进新技术示范推广。设施农业的主体是农民,因此,我们培训的主要对象是广大农村基层的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在农村大力开展设施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讲座,组织有关专家送科技下乡,以科技示范园、科技示范户建设为抓手,以点带面,加速示范、推广。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通过编印宣传材料、现场观摩、专题培训、考察学习、入户动员、算帐对比、党员带头、干部示范、大户引路、党员冬训、思想教育“三到户”、百名科技人员下基层等活动的开展,组织致富能人和致富典型开展巡回宣讲,制作各类宣传画、宣传牌、广播、电视等形式,加大对设施农业建设的宣传力度。

  5建立农业科技服务平台,促进设施农业持续发展

  针对定西市干旱半干旱气候特征,大力开展旱作设施农业技术的研究与创新,建立设施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农业科技创新为平台是为广大农民、农业专家提供交流互动、咨询服务的网络平台,同时为农业产品生产者和商家提供服务支持。发展设施农业必须以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切实解决设施农业发展亟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

  6建立健全市场体系,打造设施产品品牌

  6.1完善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是设施农业的发展的主要载体,市场问题、流通问题与设施农业快慢、好坏有直接关系。首先要在生产环节引导农民按国家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规程、肉类生产标准进行生产,提高农产品品质;其次要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在农产品生产的集中地区兴建区域性交易市场;第三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搞好市场信息服务。高度重视中介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连接生产流通之间的纽带作用。

  6.2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

  加快特色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和贮藏体系建设力度,完善市场功能,加快特色农产品的及时外运,增强市场对设施农业发展的带动力;大力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和“有机食品”,加快特色农产品品牌认证认定,提升定西市设施蔬菜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测体系,加大监测力度,不断提升设施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确保农产品安全生产;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多渠道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大力实施农村信息化工程建设,为农民提供科技培训、市场销售等便捷高效的服务,调动群众调整产业结构的积极性。

农业发展论文2

  摘要概述了江西省永丰县农业科技发展中抓好成果应用、建立服务体系、发挥示范园和科技型企事业引领作用,以及加大发展资金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农业科技发展中存在的研发能力薄弱、创新资金不足、投融资平台尚未建立和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问题,进而提出了建立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保障机制、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搭建创新投融资平台、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减少环境污染生产等措施建议。

  关键词农业科技;现状;措施建议

  1永丰县农业科技发展取得的成果

  1.1抓好了农业技术攻关成果应用

  开展了早、晚稻新品种对比试验、测土配方施肥“3414”小区试验、旱育保姆拌种抛栽、水稻“三控施肥”栽培、绿色防控等10余项试验示范;制定了早辣椒、早辣椒套种果蔗、双孢蘑菇、烟叶、高产油茶、白茶和葡萄等七大项目的农业地方标准;发展了智慧农业,引进的惠丰农业以计算机自动化控制系统控制果蔬生长,发展了大棚、喷滴灌、工厂化育秧等设施农业以及相配套的农艺技术。

  1.2逐步建立了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完善了以各级农技推广单位为架构的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形成了以专家院校、示范园区为核心,外联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的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服务体系;建立了“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基地”的科技创新推广模式,依托惠丰农业和温氏养殖项目,为全县蔬菜种植户和生猪养殖户提供良种和良法;探索了产学研结合机制,鼓励和支持农业经营主体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实施技术联合攻关。

  1.3发挥农业示范园和科技型企业引领作用

  该县农业示范园引进的惠丰农业、明珠农业、春晖白茶等企业,18家合作社、60家家庭农场、150多户专业大户,成为现代农业的“展示窗口”、农业科技的“孵化基地”、农民致富的“强力引擎”;绿海茶油、灵华山白茶、绿珠大米和永丰蔬菜等龙头企业,以流转的土地作为生产基地,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经营模式。

  1.4发展农业科技资金不断加大

  近年来,该县加大了对发展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全县每年落实的农机购置补贴1300多万元、良种补贴约1500万元、高标准农田投资1亿多元、渔业繁育资金700万元。县财政每年用于优质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等不同领域的'项目资金200万元以上,政府搭建的“财政惠农信贷通”“财园信贷通”等投融资平台,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永丰县农业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存在弊端

  全县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专业技术人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尤其是乡镇农技站人员出现断层现象,仅有的农技人员又从事乡镇其他中心工作,很难满足当前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乡镇的土地流转中心发挥作用不大,种养大户流转土地较困难。

  2.2农业科技研究开发能力薄弱

  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少,成果整体水平较低,部分成果的实用性不强。全县农业科技研发人员不仅总量少,而且学科结构、专业结构均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农业科技人员和科研投入难以适应研究推广的需要。政府及科技部门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表彰奖励少,难以激发广大农技人员在试验、示范、推广农业新技术方面的积极性。

  2.3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不足

  全县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的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建立,农业科技投入总体偏小,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增幅明显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农业科技工作重争取国家项目投入,轻地方财政配套;科技三项经费用于农业科技发展的很少。由于农业科技投入周期长,商业银行在这一领域的资金投放几乎空白,企业对农业科技研发投入不足,80%的中小型企业缺乏科技创新。

  2.4农业科技创新投融资平台尚未建立

  目前,全县还没有专业的技术创新投融资平台,导致中小农业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融资成本较高,制约了农业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壮大。

  2.5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产学研用”链接不紧密,推广机构与科研院所沟通少,高端技术与生产实际脱节;新品种、新装备、新技术和新模式适于推广的不多,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实际的需要,科技信息相对缺乏,对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供给仍显不足。

  2.6农业发展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由于农户一味追求高投入高产出,在农业生产中过量地使用农药、化肥等投入品,引起土壤侵蚀、酸化;畜禽养殖规划相对滞后,水库养殖随意投放鸡粪等,造成水质富养化;猪场未批先建、粪便等排泄物无公害处理未达标,造成了农业面源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

  3永丰县农业科技发展的措施及建议

  3.1建立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保障机制

  在争取国家对农业投入资金的同时,各级政府积极探讨农业科技投入的长效机制,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并列入每年的财政预算。规范农业科技经费的使用管理,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提高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探索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和示范推广的投入保障机制,降低投入风险,调动和提升各类社会力量投入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

  3.2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建立完善体制机制,明确农业技术推广公益性、基础性和社会性的职能和定位。深化和完善国家推广机构主导、科研教学单位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多元力量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元”推广体系,推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向“强能力、调机制、提效能”转变,严格规范农技推广机构的资格准入,建立农技人员竞聘上岗制度,明确人员职责,量化工作指标,提高队伍素质。立足当地农业特色产业和传统产业,建设一批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村、科技示范户,让农户看有榜样,干有激情。健全“县级专家组-乡镇技术指导员-村组示范户-辐射带动千家万户”农技推广新模式,不断提高农技推广水平。

  3.3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一要培植科技型农业企业。鼓励企业投资农业科技创新,建立高水平的研发中心,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同组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的战略联盟;制定和完善与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相适应的财政、金融、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体系;加大农业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扶持和培育一批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现代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二要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发挥农业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各类技术推广机构的人才资源优势和主渠道作用,引进高端农业科研人才、技术和各类资本,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团队。通过深化股权激励、人力资本出资注册、专利所有人技术入股和高层次人才薪酬个税返还等激励政策,优化农业创新人才创业环境。三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打造布局合理、设施良好、教学水平高的农民培训基地;以中青年农民、返乡创业者和农村女性劳动者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负责人等为培训对象,以党的惠农政策、农业专业知识、实用就业技能、正确维权方法和创业本领为培训内容,以模拟示范、现场观摩、实际操作、分析解答和多媒体教学等培训方式,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新一代知识型、科技型、外向型农民,建设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科技人才和技术能手,为农业科技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四要强化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营造学科技、用科技、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良好氛围,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和能力。探索农技人员在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增值服务中合理取酬的新机制,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称能上能下,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能的选人机制;体现岗位绩效,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以及适应分级分类管理收入的分配机制。对做出成绩的农业科技人员和科研单位在职称评聘、荣誉评选等方面进行激励。五要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整合示范园资源,完善功能定位,建立集农业研发与推广、体验与科普等功能于一体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挥其示范、引领、辐射作用。

  3.4搭建农业科技创新投融资平台

  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分出一部分作为创新基金;加强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实现政府资金、金融资金、社会资金的结合使用,发挥其更大效益。金融机构特别是涉农金融单位加快创新符合农业技术企业特点的贷款产品,建立健全内控外防风险管理体系,从贷款周期、贷款程序及利率等方面为企业量身打造产品、给予便利。加大对农业科技型企业、科技创业者的信贷支持力度,探索农业科技专利质押融资业务,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逐步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农业科技投融资体系。

  3.5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一是研究、制定、出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意见》《农业科技创新奖励办法》,加大成果转化资金支持,拓宽成果转化渠道。二是建立农业产业创新激励机制,对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中有创新技术、有产业发展辐射带动的乡土人才进行奖励,激励更多的科技示范户带动推广应用新成果、新技术。三是大幅提高科技人员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比例,下放成果转化的处置权和收益权;鼓励科技人员大胆创新、创业和深入农村第一线,让科技成果以最快的速度转化成实际生产力,惠及广大农民和消费者。

  3.6引导科学生产减少环境污染

  一是推广应用低毒高效农药,引导农户安装使用杀虫灯、生物农药、飞机喷药等防治新技术,指导农户对症用药、适时适量使用农药,逐渐减少农药用量;二是引导广大农民大力种植绿肥,使用有机肥,推广应用防酸化土壤改良、配方施肥技术,逐年减少化肥的使用。三是完善“三区”规划,准确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可养区。禁养区不得申请报批新建养殖场,一律禁止进行任何养殖生产,并对已存在的养殖场(户)逐步实行无条件关闭取缔;限养区限制报批新建养殖场;限养区内实行限制性养殖和畜禽污染物总量控制,并逐步退出养殖业,现存的养殖场新建大中型沼气池,对畜禽排泄物进行无公害处理,确保达标排放。

农业发展论文3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和科技一直在以较为骄人的势头发展,各方面取得的成绩较为显著。相对来说,农业的发展却不太理想。伴随三农问题的进一步提出和近几年一系列助农政策的实行,我国的农业迎来了非常好的发展契机。现阶段,如何将农业的发展与我国先进的信息技术、信息资源恰当地结合,成功地实现农业信息化,进一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事情。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经济发展;作用机理

  1农业信息技术在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方面的作用

  1.1农业信息技术有利于密集化农业就业结构知识的出现

  农业信息技术产业化和传统农业的信息化促使生产要素的投入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重要的生产要素由之前的要素逐步地变为知识、技术和信息等要素,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比较,脑力劳动所占的比重在逐步地增大。知识密集型产业,如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对脑力劳动者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现在的农业相关就业人员如果想要高效率完成自己的工作,不被社会所淘汰,就必须利用一切时间加强自身学习,用先进的知识与技术武装自己。

  1.2农业信息技术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向更高级的方向

  发展具体的表现为:传统农业得到改造,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推动农业产业化过程向自动化、信息化和高效化的方向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造,农业生产效率较之前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另外,农业生产模式不再是以前的粗放式大批量生产、高消耗生产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两高一优高度集中式生产模式,农业生产由之前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方向转变,前者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这为部分劳动力向获利更多的产业部门流动创造了机会,农业产业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得到根本性的调整,促使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增长。农业信息技术还有利于新兴产业的形成,如农业信息网络服务业、农业应用软件制造业、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业等,作为农业领域先导产业的农业信息产业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农业产业逐步地向农业产业技术高技术化方向转变。

  2农业信息积累在加快农业技术进步方面的作用

  农业信息作为知识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地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和传统农业不同的是,现代农业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农业生产的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准确有效的信息支持,为了最终达到增加生产经营中的确定性,减少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我们需要将土地、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进行信息化操作,促进其紧密协作能力的发挥。信息化的这种效用在农产品创新、市场开拓、农业技术更新换代等重要环节上应用较为明显并且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都有所体现。换句话说,农业信息、知识和智力资源现在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增长的战略性资源。农业信息是农业知识和智慧的基础,农业知识是农业信息的积累,农业智慧是农业知识的激活。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农业信息的指导。如果我们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分为产前、产中和产后。农业信息对产前的指导具体表现为消费变化、市场供求状况预测等信息可以帮助农民确立生产门路,发展产销对路的农产品。产中主要是用种量、出苗率、基本苗数、有效穗数等要素信息的指导,为了尽可能地确保各产量要素信息和总目标产量的最终实现,在各阶段各环节实行生产控制。同时要确保各种新技术信息能够及时地传递给生产者,促进技术物化,增加产量,提高品质。为了能够更好地控制成本支出,提高经济效益,相关人员一定要参照劳动消耗量信息、物质消耗量信息、管理费用信息等成本信息来展开成本支出的控制工作。而在产后,农产品的包装、价格、销售渠道等营销策略都要在市场消费信息的基础之上来进行确定。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胜利,我们需要按照市场供求趋势、价格升降趋势、对手的实力和应用策略对自身最终的竞争方式和方法进行确定。通过上面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农业信息化和农业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决定劳动者素质、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物质与能源开发和利用程度的关键性因素逐步地转变为农业信息、农业信息技术和农业科技知识,科技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生产力。经过物化的科学技术具备更加强的能力创造使用价值,经济效益最大化更能有所保障。农业信息化在加快农业信息,尤其是农业科技信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程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农业生产经营面貌可以得到有效的改观,最终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增长。

  3农业信息化在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的作用

  3.1农业信息化可以有效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管理效率

  对于政府来说,信息技术是一个非常好的帮手,政府不仅可以在它的帮助下成功地实现农业产业化管理方式的转变而且它还能为政府提供便捷高效的宏观管理模式与手段。对于企业来说,尤其是处于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企业,农业信息技术是他们改善原有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市场营销、企业风险等管理模式的得力助手,通过它的帮助企业可以有根据地对自己的管理模式进行升级改造,有效地降低了自身的管理成本和风险。

  3.2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农业产业化活动空间的拓展

  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全面发展,农业信息服务业将逐步地发展成为农业产业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农业生产经营者可以摆脱传统资源的束缚,按照市场的实际需要,将信息、技术和知识作为传播的纽带,有效地建立各种灵活多样的农业经营实体。除此之外,农业信息活动,如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物流配送、网上结算等都离不开农业信息服务的配合与支持。在农业信息服务的推动下农业信息活动才能更加顺畅。

  3.3农业信息化能够增强农业产业化的生产经营能力

  农业信息化赋予农业信息和知识新的意义,两者开始作为新的资源要素被应用到农业产业化的各个环节,对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传统农业要素的集约程度与配置关系进行引导、控制与改变,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并且进一步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领域科技和知识含量的显著增长,这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经营能力的增强。

  3.4农业产业化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产业化农业主要指的是紧跟市场发展步伐,知识密集程度高,系列化生产经营配套,企业化集团优势突出的市场农业。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更有利于我们将农业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氛围中,增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实力;农业信息化更有利于我们将强优农业企业进行联合,为我国农业经济在跨国竞争中占据更大的优势奠定基础;同时,农业信息化还有利于我国农业开发网上贸易和电子商务,这可以为农产品和农业服务贸易快速交易通道的直接建立提供良好的条件。信息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生命线,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打造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徐崇志,李青.国外农业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与我国农业信息中心技术发展途径探讨[J].塔里木农垦大学学报,20xx(3).

  [2]唐启国.浅谈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信息化建设[J].农业现代化研究,20xx(1).

  [3]张向先.基于网络经济环境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研究[J].情报科学,20xx(12).

  [4]张德修.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趋势、前景及对策[EB/OL].

  [5]刘楠楠.关于农业信息化的若干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xx(4).

  [6]缪小燕.试论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J].图书情报知识,20xx(1).

  [7]崔岩,郑少峰.农村信息化及其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xx(5)

农业发展论文4

  摘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基础性的地位,北方农业经济在我国农业经济中是重中之重,但是在农业现代化的环境下,北方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很多问题,以河套地区为例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

  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改进;河套地区

  北方地区多为平原,在农业生产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河套地区由前套平原和后套平原组成,河套地区地理位置很好,土层肥厚、土壤肥沃、光照条件比较好,并有黄河支流灌溉,河套地区就形成了灌溉农业,不仅农业发展的挺好,而且副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河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1.1基础条件差

  河套地区虽然具有发展农业的天然优势,但农业发展的基础却很差,平原地区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好地方。近些年,虽然河套地区由于水利设施、灌溉渠道和排灌能力等问题都有所改善,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农田还没有好好地规划,田块多分散不规则,盐碱化现象还存在,且种植的作物比较单一,主要以种植葵花为主,这样一来阻碍了农田的产量以及品种的多样化,不仅如此,连年经营一种庄稼导致土地板结,病虫害严重[1]。河套地区的耕地的利用效率也不高,因此生产的产出率低,只有很少一部分土地生产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还有很大一部分土地只能种一些耐盐的作物,整体产量比较低,生产效益也不高。

  1.2经营规模小、竞争力小

  河套地区农业生产多是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这种粗放且分散的经营,使农产品产量比较低,而且种植出来的农产品精品和名品更是少之又少,生产成本比较高,这种分散经营也相应地分散了河套地区农业发展的竞争力,小规模生产导致其在市场上占据不了优势,因此很难在市场上掌握主动权。河套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因此多生产一些特色的农产品,并曾经在市场上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但是随着其经营方式的不得当这些特色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中的占有率逐渐降低。

  1.3现行的科技服务体制缺乏

  在如今的现代化社会中,农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科技,但是河套地区却缺乏相应的科技服务体制,很多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的高职称人员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和能力,技术知识的更新速度很慢,与市场的需求脱轨,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但很多技术人员的价值不能全部发挥出来,导致河套地区农业发展没有及时的信息服务,市场应变能力比较差,阻碍了农业的生产发展。

  1.4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

  在现代化的环境中,河套地区农民由于文化素质比较低,而且土地分散经营,土地一家一户,地块零散,不利于机械的播种和收割。因此,生产效率以及生产水平都很低,河套地区有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但特色农业需要技术的支持,农民却十分缺乏专业的技术素养,因此农产品生产的效率不高、质量也不高,导致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比较小[2]。

  2、河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改进策略

  2.1建立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地区之间存在不平衡,农村年轻人进城打工生活的现象越来越多,导致村里留下的都是年纪比较大的老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导致农村即将面临着一大问题:有充足的耕地却无人耕种,因此很多土地不能充分利用,以至于土地产生的效益下降,面对这种情况就必须建立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在原有的基础上以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流转,从而建立科学合理的流转机制,通过机制的作用,使土地得到充分的利用,特别是使土地集中在一些专用农户手中,扩大农业的生产规模,提高农业的效益。

  2.2以农户为主体,多渠道投资

  农业生产与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为了促进河套地区农业的持续发展,要充分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农户为主体进行多渠道的投资,把农民的钱有效地集中起来,打造农业生产的新形式,将资金充分地利用起来,促进农业的发展[3]。此外,国家也要给予一些优惠政策,如放宽信贷政策,使农民有足够的资金完善河套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了资金支持,农民们才有资本进行技术探索,才能把技术因素融入到农业生产中,使农业生产从初级的加工向深加工转变,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及质量。

  2.3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农民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主体,因此农民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业的生产与发展,新时代需要新一代高素质的农民。因此,要加强对农民技术培训,通过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的技术知识以及技术技能,要完善农村的基础教育、教育体系,提高农民的素质,并与多层次的培训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农民的专业素养,培养专业的农业生产技术与管理型的农民人才,为河套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

  2.4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河套地区在其自身的优势的基础上,有利于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但必须在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特色农业的生产与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促进河套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农民生活的稳定离不开粮食生产的稳定。因此,在合理控制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大力经营多种经济作物,为河套地区农业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特别是瓜果等特色农产品是河套地区的特色,因此要以市场为风向标,重点培育和发展特色农业生产基地,保障特色农产品的种植,保证其质量和产量,进军国内外的市场,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2.5农业产业化经营

  河套地区要想切实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还必须打破分散经营、小规模经营的弊端,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要紧抓主导产业,在此基础上大力投入资金完善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不仅如此还要加大科技的投入,培育良好的品种,从生产到加工各个环节都要重视起来。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有效地将河套地区分散经营的农户集中起来,进行社会化大生产,把整个地区的种植、养殖、加工、贸易等有机地完美地结合起来,扩大河套地区农业的生产规模,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

  3、结语

  以河套地区为例的北方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很多问题亟需解决,但是只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措施,比如建立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以农户为主体,多渠道投资、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化经营,就能够切实地促进北方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海燕.中国区域农业发展现状与农户土地参股研究——以河套地区为例[J].商业文化,20xx(32):42-43.

  [2]宁建生.河套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现状与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xx(S1):115-117.

  [3]王景峰,王贤清.河套地区农业发展制约因素及战略构想[J].中国乡镇企会计,20xx(5):9-11.

农业发展论文5

  摘要:社会经济的发展促生了低碳经济的来临,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也应有所转变,文章从低碳经济的概念、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问题以及低碳经济时代如何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三方面进行了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低碳经济时代;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长久以来,农业经济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农业经济的发展形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发展前景如何。当前,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渐严重,发展低碳经济便成为实现社会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中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因而,本文对于从低碳经济的概念、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问题以及低碳经济时代如何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三方面的研究,有着极为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就现阶段而言,我国的农业基本上是以农药、化肥作为农业发展支柱,以化石能源作为基础,虽然有效的解决了粮食问题,但在很大程度上对土壤邮寄结构的构成与食品安全均造成威胁,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形态应运而生。所谓低碳经济,其将新能源创新、新工艺创新、制度创新以及产业创新等作为主要手段,具有低排放、低污染以及低耗能特征,且严格坚持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发展观。低碳经济形态可在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以及促进经济环保等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若要实现低碳经济,需实现每一个环节的低碳运行,只有这样,才以利于实现农业经济的生态化、绿色化发展。

  二、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问题

  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但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尚存在部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农业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的综合提高,其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低下的农业生产效率

  农民群体是当前我国农业的主要经营者,同时也是管理者,但大部分农民对农业经营与管理的了解并不全面,再加上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现状,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且工业的迅猛发展争夺了农业发展中的年轻劳动力,留下的老年群体因其体力差、并不能较好的打理农作物、缺乏对先进农业技术的了解与应用等,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拉低农业生产效率。

  (二)落后的农业发展水平

  我国农业发展水平不一,对于部分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而言,农村地区的发展方式较之于先进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部分地区甚至仍然沿用原始的农业耕作方式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科技创新能力的缺乏,导致其并不能发挥其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产量与质量。

  (三)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严峻

  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一直是我国工业与农业的沿用性发展方式,导致环境污染严重且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如农业生产过程中会使用大量或过量的农药、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以及废渣等。除此之外,农业发展过程能中掠夺式开发较为严重,最为常见的是大量植被被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等,因而环境污染遭到破坏后使得农业发展受阻,向低碳经济的转变便有着极大的必要性。

  三、低碳经济时代如何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以经济发展的规律作为参照依据,当经济发展进入都中期阶段后,便为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可能性与必要性。为此,低碳经济时代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众所周知,我国的国土面积较大,但耕地面积较小,为有效提高耕地面积的合理性,有必要将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向农业循环经济方向转变。首先,实现对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逐渐建立健全并完善相关经济体系,对于回收的资源有必要进行二次利用,以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以农业废弃料为例,可采用发酵的形式将其制作为沼气,通过对其的循环利用,最大限度的降低农业能源消耗,可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但应遵循“低污染、低排放、低消耗”的原则,且农业经济的发展应顾及到生态环境保护层面。

  (二)发展农业生态环境

  作为实现低碳经济中的有效措施之一的生态经济,就其发展而言,应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首要原则。在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首先应对农业资源的.生产方式做好规划,利用农药、化肥使用率的降低来第农业进行保护,促使其符合环保绿色的标准;其次应重视良性农业发展方式的推广,以提高农业生态经济的生产效益,同时又兼顾生态环境保护。

  (三)发展有机农业经济

  基于当前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积极发展有机农业经济在促进农业低碳经济的实现方面可起到相当大的作用,进而使环境压力得以缓解,改善环境质量。首先,加大有机肥的使用率,最大限度地保护水土资源,改善农产品质量;其次,充分利用沼气、天然气等新能源,减少因秸秆焚烧造成的空气污染;再次,农业经济的发展应考虑到自然生态环境因素,提高有机物循环利用;最后,可实行作物轮作,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抗病虫害,尽量选择无害肥料完成施肥,进而促进农业发展。

  (四)发展旅游业经济

  农村发展旅游业是近几年来的常态,其作为第三产业,较之于以往的农业生产活动,其对环境破坏的程度相对较小,且并不过多的依赖农业能源,在加速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推进农业低碳经济方面可起到较大作用。首先,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日渐加快,田园旅游方式逐渐成为人们缓解压力、亲近大自然的主要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为农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其次,可经农业与旅游业二者相结合,如愈发火爆的蔬果采摘旅游等,此种新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会对农村生态环境起到改善作用,也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而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条件。

  (五)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化面对大部分农村并不能顺利实施低碳农业经济的现状,处于低碳经济时代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应充分重视到引进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这就要求农业部门应加大对先进科学技术的投入力度,定期组织农民学习,帮助农民提高对先进科学的了解与认识能力;还应以农村的实际发展情况为出发点,逐渐设立科技信息站点,保证农民接收到最及时的农业资讯,以用于农业生产。

  四、结语

  当前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农业科技发展水平落后、农业生产率低下、生态破坏严重以及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形态,在农业发展受阻的环境下,可为今后农业的发展提供一种全新的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进而促进国民经济快速且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学江.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探析[J].企业技术开发,20xx(25).

  [2]宋凤巧.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探析[J].赤子(上中旬),20xx(13).

  [3]王竹春.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xx(05).

  [4]王娟.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探究[J].财经界(学术版),20xx(15).

  [5]白亚楠,李毅.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探析[J].中国农业信息,20xx(09).

农业发展论文6

  一、“互联网+农业”涵义

  20xx年7 月4 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它说明“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它要求我们迎合世界范围内的“互联网+”发展大潮,将中国互联网的规模优势及其应用优势发挥到淋漓尽致,以此敦促互联网的发展重心从消费逐渐转移到生产经营,加快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对各行各业的创新能力进行提高,给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优势和新动力。

  “互联网+农业”是一种创新,它将生产方式和经营手段同传播速度快,便利使用的互联网结合起来,影响着农业的各个环节,从生产到销售、从管理到售后服务等,以“互联网+ 农业”为驱动,有助于发展、智慧农业、和高效农业,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二、我国“互联网+ 农业”的发展现状

  (一)“互联网+ 农业”于电商

  “互联网+农业”能拓宽电商的发展范围。一张张流传于网上的照片直观地展现了各大电商在农村的布局:有“东奔西跑,不如在家淘宝”,还有“老乡见老乡,购物去当当”,还有农村的淘宝电子商务服务站和农村网点Suning. com。各大电商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在农业领域大展身手,都在努力做到“用电脑,网络线,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二)“互联网+ 农业”于农户、消费者

  “互联网+ 农业”增进了农户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与了解。种子是否健康、浇水是否适量、光照是否充足、保存是否完好等,消费者和农民通过互联网交流,农产品质量可靠,能够得到更快、更广的传播推广,农户省时又省力,用户安心又放心,实现了农户和消费者的互利共赢。

  (三)“互联网+ 农业”于农企

  “互联网+ 农业”对农企来说是重大发展机遇。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可以让农企根据销售量来组织生产,相当于对农业产业链所有要素进行结构调整,这让“靠天吃饭”的农业企业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产品销售风险。互联网的开放性、传播快的特点,则将反作用于农业企业,使其更加注重品牌特色,深化农业在人们心目中的稳定形象。

  三、“互联网+农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互联网+ 农业”缺少顶层设计

  “互联网+ 农业”依附现代科技的进步实现了传统农业的升级,是个崭新的话题。既能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也能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蕴含着重大的战略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在缺少顶层设计的情况下,就无法避免“互联网+ 农业”一哄而上的不协调局面,容易形成片面发展的情况,不利于整体推进“互联网+ 农业”的平衡发展,也会影响“互联网+ 农业”对经济社会的贡献。

  (二)“互联网+”一时难以被广泛使用

  “互联网+”是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和创新,但是就现在来说,农村地区的互联网基础建设比较薄弱,中国农村依旧有5 万多个行政村还没有通宽带,有计算机的农民家庭比例不到30%,互联网普及率仅有27. 5%,也就是说还有70%以上的农民没有用上互联网,将信息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任务依旧艰难。

  (三)农业与互联网的合作挑战升级

  农业是一个巨大的传统产业,涉及各个方面,这导致农业问题千头万绪,盘根错节。如何将“互联网+”和农业现代化串起来,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产品生产销售、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等各环节相结合,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成功案例与启示

  (一)成功案例

  案例1:当某些农村的特色农产品滞销的同时,城里人却吃不到放心的健康安全的食品。这个问题在“互联网+农业”的发展下迎刃而解。据统计,截止到20xx 年,淘宝网店中,注册地在农村的大概有163. 26 万,而经营农产品的网店又超过26. 06 万。阿里研究中心也曾给出一个数据是,目前在我国已有20 个大型的“淘宝村”(网商数量占当地家庭户的10%以上),网店总数超过1. 5 万家,年销售总额超过50 亿元,给超过6 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这意味着农产品实现了价值,农民实现了就业,消费者也获得了放心的绿色食品。不仅改变了城市中的生产与消费状况,更是实现了农村农产品的产销对接。案例2:大北农是一家典型的农业公司,主要经营猪饲料,也经营种子、植物保护产品、动物保健产品等。20xx 年该公司拥有超出150 亿元的营业收入。20xx~20xx 营业收入复合年均增长率43%,员工总人数超过2. 5 万人,近5 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5%,净利润接近8 亿元,近5 年净利润复合年均增长率29%。公司在20xx 年提出智慧大北农战略,将商务活动与互联网思维紧密结合起来,从“猪管理”到“猪交易”再到“猪金融”,实现了免费+ 低价+ 线下服务一体化,更有手机平台智农通,造就了“互联网+农业”的.科学实践及显著效果。

  (二)成功案例启示

  虽然我国“互联网+农业”的互联网和农业两个大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漏缺,各方面技术不成熟,但是只要我们敢于发挥想象,勇于迈出前进的一小步,做好产品,深入市场,扩大运营规模,把传统的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转到现代农业专业化分工、集约化生产、品牌化营销上来,我们就能做到“互联网+农业”真正意义上的普及,享受其带来的互惠共赢。

  五、发展“互联网+农业”的建议对策

  (一)制定我国“互联网+ 农业”发展的战略计划

  明确发展方向、突破口和路线图,能促进政策体系的发展。从战略高度推动“互联网+ 农业”发展,形成推进的格局,做到统一谋划、稳健实施,将“互联网+ 农业”打造为一种稳定的新引擎,能够切实推动国家经济社会持续、高效发展。

  (二)逐步有序推进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逐步有序推进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农村“通”宽带问题,加快推进移动通信网络的完善,降低网络流量资费标准,使农民愿意使用互联网的同时用得起互联网。开发各类农业有关信息信息的资源,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化业务平台和服务中心,提高综合网络信息服务水平;同时建立国家农业大数据研究与应用中心,覆盖农业大数据采集、加工、存储、处理、分析等全信息链,面向国内外推广基于“互联网+”的农业大数据应用服务。

  (三)积极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与发展

  要想使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就要大力鼓励和引导电商企业与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开展交流合作,建立一个平台,将农产品拿到网上交易。破解“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难题,首先就要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逐步发展为订单农业、智慧农业、可溯源农业的新平台,建立起新的产业化模式,推动形成全产业链。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实现农产品增值,帮组农民增收。加强农业电子商务的管理,建立部门信息共享机制,惩治虚假信息发布和违规交易行为,创造良好的网上交易环境。社会上可以成立农业电商行业协会,通过制定行业标准达到行业自律的目的。

  (四)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

  智慧农业是利用传感技术,用智能的管理和决策来监督农业生产对象和环境的状态。也就是说将农业的生产环节、经营环节、管理环节和物流环节进行全面的互联网化智能改造。

  (五)大力开展农民信息化技能培训

  制定政策,鼓励农民工青年和第二代农民工注重家庭经营,发展家庭农场和合作社,为农民创造新职业。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教育,开设信息化教育课程,从小培养农村孩子的信息化技能。

  (六)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农产品的质量不仅关系到人身健康,更关乎国家的农业发展和经济进步。应着重建立健全质量追溯体系,做到质量放心。消费者与农户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大工具对售后质量进行监督,例如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公众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看到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环节中,生长情况,虫害问题,采摘情况以及售后如何存放,食用甚至与什么食品不能同时食用等注意事项。以此达到“互联网+农业”的真正目的,也正是“互联网+ 农业”相较其它产业来说的创新之处。

  六、结语

  “互联网+农业”是生产与创新的有效结合,是传统与新科学的产物。虽然我国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可是“互联网+农业”仍旧面临着很多问题急需我们去解决,例如农民观念比较落后、农村基础设施总体薄弱、互农信息不够对称、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在“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大潮中,为开辟农业发展创新之路,我们能做的就是制定我国“互联网+ 农业”发展战略规划,明确发展方向;脚踏实地、逐渐地推进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也鞭策着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的蓬勃发展;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对农民进行信息化技能培训;建立且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农业发展论文7

  一、乡村教育运动促进了高等农业教育的勃兴和农业学科调整

  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关系决定了教育必然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并体现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职能。为适应乡村教育运动的需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一批农村教育或建设学院,有些综合性大学还设置了为农村培养人才的涉农学科。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成立的乡村教育学院有河南村治学院、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四川乡村建设学院、安徽农村合作研究训练院、河北定县中华平民教育总会专科学校、上海农村服务专修科等多所,[1]这些学校都带有农业教育或农村教育的内容,聘请农科大学的教师前去任教。一批学校增设了涉农专业或农业学院增设了服务农村的学科。1933年后,教育部曾指定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武汉大学分别办理农艺、园艺、机械等职业师资科,如1939年金陵大学农学院奉命令举办园艺职业师资科;1934年燕京大学正式成立农村建设科,1930年成立的江苏教育学院附设了农事教育专修科。一些大学还设置了农业教育系。如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教育系、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农业教育系、福建协和大学农业教育系、国立青岛大学教育学院乡村教育系、湖北教育学院农业教育系等,根据教育部1939年的规定,一些大学设立的与农业培训有关的农业专修科、乡村教育科等统一改为农业教育系。农业教育系中开设了乡村社会学、农业合作、农村教育概论、农业推广学等贴近农村实际的课程。在乡村教育运动的影响下,加之教育行政力量的推动,许多教育家关注农村教育和建设问题,创办了一批农村教育学院,综合大学增设了农业教育学科,使得近代农业教育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涉农学校、涉农学科快速增加,而且创造了许多更快、更有效地为农村服务的教育培训形式,培养了一大批农业教育、乡村教育人才。

  二、乡村教育运动带动了知识分子走向农村

  乡村教育运动的发起者和参与者以大批洋博士、洋硕士和高校的教授学者为主体,他们以其拳拳报国之心,走出高楼深院的象牙之塔,离开繁华的大都市,走向农村,到乡村施展自己的抱负,与农民为伍,为农民服务,成为乡村教育运动中的靓丽景观。1926年底,陶行知先生联合赵叔愚教授在南京近郊筹办乡村实验师范学校,1927年3月15日该校正式开学,标志着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下乡的开始。1929年后,以晏阳初为代表的定县实验,更是延揽了相当数量的一流知识分子。在各乡村教育流派和各建设试验区中,都有一批高层次的知识分子参与其中。如在农业和乡村教育方面,有美国康乃尔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冯锐,衣阿华大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农业工程专家刘拓,康乃尔大学乡村教育博士傅葆琛;在卫生教育方面,有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毕业的陆志潜;在乡村文化教育方面,有曾留学日本的原国立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校长郑锦,留法归来的原北京大学教授、北京《晨报》副主编孙伏国,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曾担任政法大学教授兼教务长的矍菊农等等。中国农村社会学的开拓者之一、留美博士杨开道教授,康乃尔大学教育硕士、金陵大学农学院院长章之汶教授,金陵大学农学院主任章元玮教授等等均参加了乡村建设实验;还有一批农业专家被乡村建设学院聘请讲课。这些参与乡村教育运动的博士人数,已很难统计准确,它以定县、南京晓庄和山东的邹平为中心,形成了波及全国的博士下乡运动。他们积极参与乡村教育改造,“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乡村教育与建设尽心尽力。以洋博士为代表的近代知识分子对广大农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怀着振兴农村与改造社会的美好愿望,从城市走向农村,以埋头苦干的精神,把做学问与做社会服务结合起来,走知识分子与民众相结合的道路,并在不同程度上做了大量有益于“三农”的工作,尤其在改良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农业科学知识,改造乡村卫生条件,推进扫盲运动,普及文化科学知识,提高农民的道德水平和改善农民精神面貌上,取得的明显的成绩。乡村教育运动对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高度关注以及他们那种敢于走出城市,走出书斋,走到乡村与农民结合的精神,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就是在今天也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乡村教育运动实践,探索出了高等院校和知识分子如何与农村发展相结合、如何为农民大众服务的途径。他们走向乡村献身乡村教育的精神值得进一步倡导,他们的行动为今日知识分子走向农村、建设农村做出了榜样。

  三、乡村教育运动促进了高等农业教育与农村建设相结合

  “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伟大的无形的手”,[2]正因为如此,乡村教育家们认为“改造中国必先改造乡村,改造乡村的关键是重视乡村教育”。正是基于这一共识,乡村教育派才全身心地投入到乡村教育运动。在乡村教育和乡村建设试验中,尽管各派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不尽相同,但综合不同乡村教育流派的观点和实践,“培养乡村教育人才、改进农业、改良乡村生活”是三条途径是共同的,因此,农民教育、农业教育和农事推广工作,成为乡村教育与建设运动中的重要内容。正如黄炎培所说:“我们要以新农业推行到普及到农村,而农村经济农村自治也都是相连不可分的。于是我们的职业教育中农业教育就变成到农村去作一种整个农村改进运动了。”[3]乡村教育运动的特点决定了高等农业院校和农业专家在这场运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乡村教育和建设运动中,高等农业院校、综合大学农学院和一大批留学归国的洋博士、农业科学家纷纷走向农村,加入到乡村建设的洪流中,他们不但参与了各种教育团体建立的乡村试验区,成为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而且许多农科高校、大学农学院利用农业学科和技术优势,以农业教育、农业推广为基础,创建了各具特色的乡村建设试验区,开展综合性的乡村建设试验,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了高等农业教育与农村建设的紧密结合。以晏阳初为代表的定县实验区,由南京东南大学农科教授冯锐担任其农业教育部主任,傅葆琛教授担任乡村教育部主任,农业工程专家刘拓也参加了农业和乡村教育工作。[4]中华职业教育社与中华教育改进社、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东南大学农科和教育科等单位,在1926年共同开辟了江苏昆山徐公桥实验区,由职业教育家黄炎培负责,成立乡村改进会,建立农艺实验场,推广金陵大学农科的改良品种,进行农业新品种的实验、农业技术和农机具的推广、组织合作社等。

  1931年,梁漱溟在邹平县创办的乡村建设研究学院也汇集了一些农业教育专家,并与山东大学在济南合办实验场以改良农业生产。农业大学或综合性大学农学院在乡村教育中的'活动也各具特色。如北京大学农学院在京郊罗道庄建立“农村建设实验区”,其组织办法大纲中规定:农业推广教育业务既包括教育事业,也包括社会事业。教育事业包括农村成人补习学校、妇女补习学校、儿童简易学校,社会事业包括农业科学之推广、农民知识之提高、农民自治之提倡、农民生活之改良、农民健康之促进。可见,乡村建设实验不仅仅局限于农业技术的推广、生产生活的改善,也注意到了农村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全方位的农村建设试验。而金陵大学农学院在农村建设中成绩斐然,赢得了国内外关注。自金大农科创办以来,就采用美国农科大学的教学、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制度,十分重视社会服务。先后建立了江宁农业推广示范县和乌江试验推广区,其中乌江试验推广区是1930年与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合作创办,其宗旨是:

  (1)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村教育、农村卫生、农村组织及地方自治等方面,推进试验区的乡村建设。

  (2)作为金大农学院农业推广工作试验地,将大学研究成果推广到该区农民。

  (3)作为金大农学院学生及其他机关研究乡村问题的实习地。试验区成立以后,成绩卓著,名声在外,许多机关团体相继前去参观和考察,认为乌江“讲求实际干的很好”,所进行的事业,使农民获得了利益,无论是农业技术的推广、经济生产上的合作事业,还是提高农民文化水平与素质的各种教育、改良农民生活状况的社会活动,都对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产生积极的作用。而且,试验区成为了金大农学院的实验实习场所,帮助了农学院的科学研究和学生培养,形成了双方良性互动。

  四、启示

  1、高等农业教育的目的需进一步明确。虽然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其教育目的仍需要进一步明确。尽管传统的观念认为,大学从事知识的普及与推广,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荒唐事,是不必要降低自己的身份,使自己庸俗化和机械化”。[5]但自从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在1904年发端于威斯康星大学后,不仅为当时美国其他州立大学所接受,而且逐渐影响到美国乃至世界各国大学成为大学的重要职能之一,从此为社会服务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可逆转的潮流。近代农业教育家过探先认为,农业教育的目的“是要造就一般有知识的人,为现在的农业谋发展、为现在的农业谋福利罢了”。[6]他用一句话概括了他的农业教育思想,“农业教育的宗旨,在辅助农民,改良农业,发展农村”。[7]高等农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改良农业、改变农民、发展农业服务。只有高等农业教育通向农村,才能使农业人才、知识、技术通往农村,使其在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实现其教育的最终目的。

  2、高等农业教育与农村建设的结合仍需加强。高等农业教育与农村建设紧密结合,才能促进教育与经济的和谐发展,互动提高。高等教育为农村服务的前提是要适应农村的实际需要,符合农村的生产、生活实际,符合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学院式的研究,往往容易脱离实际,研究成果束之高阁,不能为实际所用和被实践检验。乡村教育运动的实践证明,专家走出书斋,深入农村,就会使高等教育和农村生活打成一片,从中不断修改研究课题和研究计划并获得新的研究课题。这不仅可以使农村的发展直接得益于高等农业院校的科研成果,而且也使高等农业院校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质量不断提高,达到“和谐发展,互利双赢”之目的。

  3、农民素质的提高仍是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乡村教育运动中,尽管各教育家所关注的重点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重视农民的教育。如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漕河泾创办的“农村服务专修科”,晏阳初在定县创办的“平民学校”、“平民职业学校”、“平民教育讲习所”,陶行知的“乡村工学团”,梁漱溟的“乡村服务人员培训部”等等,都是通过教育培训来提高农民知识水平。而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人力资本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要素,农民的素质更决定了农村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农村兴,则中国兴;农村富,则中国富。而农村的兴与富,最终依靠的是大批有知识文化的新型农民。

农业发展论文8

  一、财*支农补贴发展历程

  (一)起步阶段(1950~1978)。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第一产业和国民经济基础。农业生产的食物等基本生活资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农业补贴政策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形式是以“机耕定额亏损补贴”为代表的农业投入品补贴,逐渐发展为对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补贴、农业生产用电补贴等资金补贴形式,对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重要作用。

  (二)改革阶段(1979~20xx)。为了维持物价稳定和推动经济发展,确保国家农产品定购目标顺利完成,20世纪80年代政府建立以供销社为主的农业生产资料销售渠道,先后实行农业生产资料奖售政策和“三挂钩”财*资金补贴政策。1993年和1994年,政府停止以上两项财*补贴政策,对合同定购部分的农产品实行价外补贴。1998年以后,我国对粮、棉等农产品实行较大力度的价格管制,直接将农业生产资料差价付给农民,粮食直补制度开始试行。一方面以降低农民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抑制通货膨胀的上升。综合来看,在这一改革阶段我国财*补贴支持农业发展主要还是以间接补贴为主和直接补贴为辅。

  (三)发展完善阶段(20xx~至今)。政府在继续实行间接方式补贴政策外,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各类直接补贴政策。20xx年中央对所有省区种粮农民实行粮食直接补贴,补贴标准与承包土地面积直接挂钩。当年设立了农机购置财*补贴,根据农机价格30%的标准,对农民个人、农场职工、农机专业户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给予补贴。20xx年政府推行农资综合补贴,弥补因柴油、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导致的农业生产成本上升。近年中央不断加大农业直补力度,但从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结构来看,目前农业直接补贴支出仍然小于间接补贴规模。

  二、补贴效果分析体系的构建思路

  (一)筛选具有较强独立性的分析指标。为了对农业补贴资金效果进行客观地评价,作为输出变量的效果评价指标应该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这样有助于从多个侧面对农业补贴效果进行全面的`独立分析,并且能够以最少的指标来反映最全面的效果。

  (二)使用能反映系统实质特性的指标。在运用数理模型进行效果分析时,如果分析指标集过大,那么会导致评估决策单元的有效性系数增大。因此,分析指标个数过多并不利于效果评价,必须选择最能反映系统实质特性的有效指标。

  (三)把握农民直接受益原则。国家财*用于农业发展的各种补贴,要以农民受益程度和大小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尽量控制和减少效率低下的财*补贴,增加能使农民直接受益的农业补贴。此外,农业补贴的目标和对象还应当清晰具体。

  (四)有助于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中国加入WTO,预示中国农业走向国际化和全球化,要在遵守WTO规则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农业补贴在调整结构、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等方面的作用,提高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五)财*补贴的实施应遵循公开透明性。为保证农业补贴公正性和提高补贴效果,农业补贴资金的设立、申请、分配和使用都应该做到公开、透明,政府部门要提前公告补贴计划和规模,让农民及其他农业经营主体充分了解补贴程序、标准和分配结果。

  三、补贴效果的投入因素和产出目标

  (一)以农林水事务财*支出作为投入因素。财*支农资金配置主体是政府,财*支农补贴资金配置的投入指标就是每年财*支农支出规模,政*财*一般预算支出中的农林水事务支出项目包括农业支出、林业支出、水利支出、扶贫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等。

  (二)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为第一产出目标。针对国内农业发展及农产品的综合支持,农业补贴是政府对农业支持与发展的最主要、最常用工具。农业财*资金补贴是农业生产发展重要推动力,促进我国农业稳定长期发展,主要衡量指标包括农业总产值、粮食产量等。

  (三)以增加农民收入水平为第二产出目标。农户是农村经济的微观行为主体,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具体生产经营者,农业补贴对农村的各种影响都需要通过农户行为来实现,主要衡量指标包括农民总收入、农民农业收入等。

  (四)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第三产出目标。我国农业发展日益使用科学技术,使农业生产力由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农业现代化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必经过程,主要衡量指标包括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发电设备容量等。

  四、展望及启示

  (一)调整我国农业补贴项目与国际补贴规则相匹配。中国已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国,WTO会动态调整农业补贴规范性要求,规定成员国制定农业补贴政策时不得违反该规则。WTO将农业补贴政策划分为黄箱政策、绿箱政策、蓝箱政策、“微量许可”以及“特殊和差别待遇”等内容。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财*补贴支农规模不高,我国政府将在WTO农业规则框架内,不断调整和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否则,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发生农业贸易纠纷时,无法提供有力证据。

  (二)加强我国农业补贴管理体制建设。从我国财*对农业补贴管理体制来看,地方政*财*支农补贴办法不完全相同,对农业补贴方式以暗补方式为主,使得农业补贴标准存在一定差距。同时,我国农民数量庞大,以及农业补贴政策涉及农业、财*、发改委和银行等多个部门,缺乏一个统一机构,财*支农补贴资金运行成本还比较高。今后有必要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农业补贴法律法规,从法律上明确农业补贴规模和责任单位,作为我国支持、保护和发展农业的一项制度。

农业发展论文9

  推进设施农业发展,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当前,农村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时期。为进一步了解当前农业经济发展情况,客观分析实施设施农业所面临的问题,本文结合本人工作实际,对开展设施农业提出自己的观点,以供广大农业工作者交流学习。

  一、通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市设施农业建设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特别是近几年,大力开展有特色的实施农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发展思路,每年都有专业村连片发展蔬菜温室大棚,有效地解决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问题。

  (一)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农民发展设施农业

  近年来,市、乡、村三级进一步加大了对设施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采取设施农业资金多元化投入办法,从土地流转、资金扶持、信贷支持、技术服务等方面支持设施农业发展。通过项目捆绑、资金集中使用,政府对成片建设的设施农业项目给予财政补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目前具有当地特色的温室大棚发展较快,建设规模已由零星分散向集中连片发展转变;设施结构逐步从以普通大棚、小拱棚为主向以“四位一体”温室、大棚等多种类型转变;种植结构由过去单一的大路菜为主向专业化、特色化、多品种转变。

  (二)优化品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按照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思路,政府通过宣传引导、优种补贴等多种手段,使温室大棚内的种植品种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种植品种由过去的普通品种向新型优势品种转变,种植结构由过去的一年一茬转变为现在的一年两茬,经济效益成倍提高,成为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

  (三)健全服务体系,强化技术指导

  依托农业农技部门开展的新型农民培训等项目,全市逐步形成了政府有农技培训中心、乡有农技人员、村有种植能手、户有技术骨干的多级培训网络,每年农民培训的人数都在10万人以上,真正达到了户户都有明白人。不少种植农户不仅掌握了娴熟的.种植技术,而且主动进行新品种对比试验、种植方法对比试验等,有效地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为农民增收提供了保证。

  (四) 积极开拓市场,拓宽销售渠道

  近几年,政府大力投资交易市场的建设,扩建了蔬菜批发市场、各地产地交易市场也十分活跃,基本上满足了农户销菜的需要。同时,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农民经济人,在农产品销售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近年来,我市又全面推行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分类包装、贴标上市,并建立了食品安全管理机制,实现了农产品的可追溯管理,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手段,使我市的设施农业所产的农作物,不仅质量有保障,而且在市场上具有更大的竞争力。

  二、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设施农业资金投入不足。设施建设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项目,修建使用面积为1.3亩的日光节能温室需要资金4.3万元左右,加之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更大,如果种植西红柿、黄瓜等蔬菜,物资费用一般在7000元左右。虽然政府积极采取措施为农民筹措资金,但对低收入农民而言,资金不足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不同程度影响了设施农业的顺利发展。建议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对设施农业的领导,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重点支持,适当扩大设施农业贷款范围,使设施产业规模上新台阶、有新突破。

  (二)技术力量较为薄弱,设施新技术推广不够深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发展设施农业必须以科技为支撑,把提高农民科技水平作为关键,才能使设施农业发挥应有的效益。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进一步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加大推广应用力度,提高设施农业整体效益。

  (三)由于二轮承包土地体制问题,一部分农民想发展设施农业,但在土地互换上存在困难。设施农业建设只有上规模、集中连片发展,形成区域化专业生产,才能以规模优势参与市场竞争。建议政府尽快制定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和办法,引导农民将承包的土地进行合理流转和调整,保护农民利益,有效地解决发展设施农业集中连片用地的问题。

  (四)农民素质的高低影响设施农业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技术需要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民,但有些农民文化水平偏低,习惯于旧的生产方式,部分农民“等、靠、要”思想相对严重,对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概念模糊,发展设施农业的氛围不浓,不同程度影响了设施农业的顺利发展。建议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引导农民从事设施农业。选择发展设施农业较早、技术过硬、收入较高的种植大棚作为示范点,通过召开现场会、新闻媒体宣传、组织发展设施农业致富农民现身说法等办法,给广大农民群众宣讲发展设施农业的好处,用实实在在的利益吸引农民发展设施农业,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从事设施农业的积极性。

  (五)按照无公害、标准化要求发展设施农业。

  大力实施以蔬菜为主要内容的“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建立“无公害示范区”、“示范基地”,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质量和商品率明显提高。施肥以农家肥为主,严格控制化肥用量,保证产品的“绿色”品质,使广大消费者吃得放心。

  总之,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发展实施农业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设施农业的重点工作是找准项目,关键工作是调动农民积极性,在这方面,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农技工作中去做、去推广,只有让老百姓切切实实致了富,我们的设施农业才能有更快更扎实的发展。

农业发展论文10

  【摘要】体验经济时代下,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可以为农业发展带来更多附加值,提升农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是当下农业发展必须考虑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对体验经济时代下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战略研究,注重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发展策略。

  【关键词】休闲观光农业论文

  一、前言

  观光农业是体验经济时代发展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的一条崭新路径,这种发展模式,将休闲农业与旅游业发展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发展旅游观光,提升农业附加值。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如何将基本的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进行有机结合,以农业生产带动农业观光,是休闲农业旅游必须考虑的一个关键点。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农业产值较低,农业资源利用程度不够,这种情况下,限制了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进步。本文提出的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战略观点,注重结合体验经济特征,对现阶段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就其战略发展目标,进行了相关预测,为休闲农业发展,指明了一条崭新道路。

  二、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分析

  (一)休闲农业发展优势———以YJ村为例

  本文在对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战略发展分析过程中,结合了长春市绿园区发展观光农业的实际情况,对该问题进行了相关探究。长春市绿园区YJ村地理位置优越,四季分明,夏季气温平均在26度左右。YJ村以葡萄种植业为主,并建立了相应的旅游观光点,可以让游客体验到较好的风光。据相关数据调查现实,YJ县从2003年开始发展葡萄种植业和蔬菜种植业,村党委积极争取国家农业建设投资,建立了“静珠葡萄生产基地”,并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发展旅游观光行业。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加强了对产品品牌的宣传,提升了“静珠葡萄”的知名度,吸引了大量外来游客观光[1]。在发展葡萄种植业的过程中,还开展了蔬菜种植业,开展了生态旅游。游客可以在葡萄架下现吃现剪,品尝新鲜的葡萄。在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村党委还设置了相应的餐饮业,主要以地区特色为主,以“杀猪烩菜”等东北特产,让游客品尝东北特色的食物。这种发展模式下,为YJ村农业提升收入,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没有开展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下,YJ村人均年收入在9000元左右,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人均年收入高达13000元。

  (二)休闲农业旅游存在的问题———以YJ村为例

  YJ村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这对于YJ村实现更好地发展和进步来说,较为不利。YJ村休闲农业旅游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旅游景点的设置,多以观光和品尝为主,对深层次体验开发较少。据相关市场调查显示,有50%的游客满足于现阶段YJ村的旅游情况,30%的游客基本满意,20%的游客认为,YJ村的旅游模式太过单一,不能够很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2.经济发展相对落后。YJ村在发展过程中,人均GDP虽然达到年平均13000元,但是其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交通建设存在一定的缺陷。在道路建设过程中,村里的道路仍然有泥路的情况,导致在发展观光行业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局限。3.思想认识存在一定的缺陷。YJ村休闲农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人均GDP收入也在显著提升。但是受到小农经济的发展,YJ村的旅游观光行业进展缓慢,发展模式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农民对休闲农业旅游这一崭新概念认识不足,农业资源开发程度较低[2]。

  三、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战略构建———以YJ村为例

  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1970)一书中提到:“服务经济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则是体验经济,如何对体验经济时代特征进行把握,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进步来说,将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YJ村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在体验经济背景环境下,如何对现阶段存在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将直接影响到其未来的发展和进步。

  (一)注重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

  YJ村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对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完善,是更好吸引游客资源,促进自身发展的关键。对此,YJ村要注重加强村内交通建设,改变原来的土道,使道路设施得到有效完善。同时,要丰富现有的餐饮业和住宿业,提升餐饮和住宿环境,提高YJ村的旅游接待能力。除此之外,还要注重丰富旅游资源,增加乡土民情的旅游特色,提升游客满意度,为YJ村带来更多的游客资源[3]。

  (二)加强观念转变

  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观念的转变,对于这一行业的发展,同样有着重要影响。对此,YJ村党委要注重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将体验经济时代下的休闲农业旅游巨大发展前景向农民进行讲解,让他们意识到休闲农业旅游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在进行宣传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休闲农业旅游的基础,主要将其优势进行分析和宣传,能让农民真正意识到这一行业发展带来的“实惠”,提升农民积极性,这样一来,才能够更好地促进YJ村休闲农业的发展和进步。

  (三)加强市场开发

  市场开发过程中,强化对资源的应用,是提升经济效益和促进发展的关键。YJ村在发展过程中,相关资源应用不足,限制了其发展。对此,YJ村要注重立足于现阶段发展情况,能够对自身的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建立多元化的旅游发展模式,更好地吸引游客,以实现自身的长足发展和进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在对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战略构建问题研究时,注重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YJ村的情况,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并就相关措施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YJ村的情况,我国其他地区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可以借鉴YJ村的经验,并注重对自身情况的结合,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基于体验经济时代下的休闲农业发展,要注重对资源优势的把握,这是休闲农业旅游更好获得经济效益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贺德红,周志宏.论体验营销在休闲农业旅游市场的应用[J].江苏商论,2011,01:78-80.

  [2]章继刚.发展创意农业建设美丽中国———2012~2013中国创意农业体验经济发展研究报告[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3,01:53-58.

  [3]杨松华,李勇泉.漳州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企业活力,2012,09:25-30.

农业发展论文11

  据农业部统计显示,我国现阶段水土流失总面积高达1.95亿hm2,土地沙漠化总面积为1.3亿hm2,人均可利用耕地不足0.133hm2,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文章列举了常见的农业污染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提出加强农业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1、农业污染源的主要类型

  1.1农药污染

  农药污染是指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中,超量使用高毒性、难分解的农药,并造成水体、空气、土壤以及人体危害的一种污染。根据农药化学成分的不同,可以将农药分为有机农药和无机农药2类,有机农药多由大分子的化合物组成,性质稳定、难降解,这些农药虽然具有较好的杀虫灭菌效果,但是容易残留在农作物、土壤中,随着食物链最终进入人体内,给人类的身体健康构成严重的危害。无机农药的主要组成成分是重金属,包括汞、砷、铅等,无机农药的超量使用会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对植物和人体危害极大。

  1.2化肥污染

  化肥污染与农药污染类似,都是由于农民不合理的使用而引发的农业污染问题。农业生产活动中所使用化肥,根据成分含量的不同,大体可分为氮肥、钾肥、磷肥、有机肥等种类,如果化肥使用量超标,化肥中的有机物不能被农作物充分吸收,随地下水、地表水汇集到河流中,就会导致河流、湖泊的富营养化,出现赤潮、水华等水体污染问题。目前,化肥仍然是提高农业产量的主要手段之一,化肥污染也是农业污染源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

  1.3地膜污染

  北方地区在春季开展农业活动时,为了提高地温,通过采用覆盖地膜的方式,使土壤溫度升高,加快作物种子发芽。地膜多为高分子的塑料材料,很难降解,如果地膜残留在土壤中,不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而且影响根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导致农作物的产量降低。如果地膜四处飘落,还容易产生“白色污染”,给周边环境造成破坏影响。

  1.4秸秆焚烧污染

  秋收结束后,农田里的作物秸秆失去利用价值,农民常常采用就地焚烧的措施进行处理。这些作物秸秆未完全干燥,因此在焚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烟雾,不仅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空气质量状况,而且这些烟雾还会随风流动,结合周边工厂排放的`废气,形成严重的雾霾天气。

  2、农业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2.1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管理体制

  农药、化肥如果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就会对农业生产起到促进作用;如果缺乏有效的控制,就会造成农业环境污染。因此,加强农业环境保护的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健全一套农业环境管理体制,对农药、化肥的使用进行严格控制和明确规定,指导农民进行科学用药、科学施肥,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

  2.2推广低毒高效的新型农药

  随着科研成果的不断推陈出新,新的农业生产技术、装备和新型农药、化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农药的使用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因此必须要引起重视。近年来,国内研发出多种低毒、高效的新型农药,具有靶向灭菌杀虫效果,不会在农作物的茎、叶、果实上残留,保障了农作物的绿色、健康。现阶段,这种低毒高效农药仍处于推广阶段,需要各地农业部门做好宣传、推广工作,切实改变农药污染危害。

  2.3合理施用化肥,提高化肥利用率

  超量使用化肥会引发土壤富营养化和水体污染,产生严重的生态污染问题。控制化肥污染,杜绝长期过量使用同一种肥料,控制好施肥次数、用量和时间,运用深施肥、分层施肥等措施,增加肥料利用率。配合施用有机肥与化肥,提高化肥利用率和土壤保肥能力,降低养分和水分流失,让土质疏松,控制土壤板结。提高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增施钾肥、微肥和磷肥,减少农作物中硝酸盐的含量。

  3、结语

  农业环境污染对生态的冲击效应是全方位的,影响到了以人为中心的整个食物链的安全,环境污染不但给人类的健康带来危害,而且还具有遗传作用。所以,应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落实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农业发展论文12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我们整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并影响到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因此,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推动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针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重点对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方式方法进行探究,希望可以为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方法措施

  随着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多个行业的管理都逐渐向信息化的方向发展,而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也不例外,也逐渐向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来说,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具有积极的意义,标志着我国的农业发展上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并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鉴于此,本文将首先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概念和内容进行简单的阐述,其次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几点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措施,希望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一、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有关问题综述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概念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以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快速、高效、稳定发展为最终目的,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对各类农业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传播以及利用,以实现对农业新成果进行有效推广的系统活动。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劳动者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并且还可以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农业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内容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农业教育和科技的信息化。要想从本质上提升农业发展的水平,一定要注重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实现农业教育和科技的信息化,可以培养专业的农业人才,为农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基础。二是农业生产要素的信息化。农业生产要素主要包括水、土壤、空气、阳光以及营养等,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充分发挥生产要素的作用,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三是农业市场的信息化。提高农业市场的信息化水平,可以保证农业产品进行顺利的销售,使农民获得经济收入。同时,实现农业市场的信息化,还有利于农民获取市场信息,从而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以更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三)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对于农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是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有利于提高农业信息资源共享的程度,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促进农业产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二是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有利于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促进农业生产向产业化和规模化的方向发展,提高农业经济的竞争力。三是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有利于推动农业经济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改变传统的单一形式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四是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有利于农民更快、更全面的了解市场信息,掌握市场发展的动态形式,从而有针对性的对农业的种植结构进行调整,生产市场需要的农产品,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缺乏信息化的意识,导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无法顺利实施,并且农民以及相关的一些部门领导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认识也不够透彻,不知道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实施的具体方法,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全面实施。

  2、缺乏健全完善的信息化平台,无法对有效的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并且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程度也比较浅,导致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较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成果不显着。

  3、对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政府投入的资金较少,限制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4、缺乏专业的信息化人才,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在现实的工作中,从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人员一般都是非专业编制内人员,普遍存在信息素质偏低的情况,导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效率非常低,质量非常差。

  5、政府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支持力度较小,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研发方面,重视程度以及资金投入的情况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具体措施

  (一)加大对农民教育和培训的力度,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因此,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至关重要。同时,要想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关键就是要加强对农民群众的信息化专业技术应用知识的教育和培训。首先,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来宣传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相关问题,让农民真正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对农业发展的积极意义,从而使农民树立起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意识,从而在各方面进行配合。其次,当地政府还可以聘请专业的信息化技术专家开展相关的讲座,让每户家庭选派一位人员参见讲座,这样可以让农民更多的了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相关知识,从而为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建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对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

  首先,有关部门应该建立有效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平台,对多种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提高资源共享的程度。其次,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来管理这个平台,保证发布的所有信息都真实可靠,为农民提供正确的指导。最后,鼓励农民主动学习计算机技术,使农民可以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的方法,将自己的种植经验在网络上进行分享,为其他的农民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从而促进农民共同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

  (三)适当增加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所需的资金,不断完善信息化建设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就是资金,而制约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资金。资金的缺乏导致相关的基础设备不够健全,从而导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质量难以大幅度的提高。因此,政府一定要适当增加一些资金投入,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政府还需要对当地的农业生产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从而购买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信息化机械设备,建立规范化的作业区,并组织当地的农民参加机械使用培养,提高农民对机械设备使用的技能。另外,在增加资金的基础上,政府应该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保证所有的资金去向明确,尽快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水平。

  (四)大力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强化信息技术队伍的建设

  首先,国家和政府已经进一步提高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业经济的地位,改变人们对农民固有的看法和认知。其次,在高校要加强农业相关专业的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农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基础。最后,当地政府还要在乡镇组建信息技术模范队伍,让农民认识到农业信息化的优势,并加强对农民的信息化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信息化素质,让农民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交流和沟通,丰富自己的农业知识储备,提高农业种植技术的水平,从而更好了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全面建设与实施。

  (五)加大对信息技术研发的力度

  要想更快更好的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其中加大对信息技术的研发力度就是重要的任务。首先,政府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职责,加强对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力度,并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和规划,保证多种类型的农业信息技术都可以得到发展和进步。其次,政府在研发新技术时一定要坚持以农民为本的原则,将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并在巩固原有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优势功能的基础上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进行创新和发展,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程度,以促进农业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总而言之,在新的发展时期,对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进行变革势在必行,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刻不容缓,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是我国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国家和政府应该进一步提高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适当增加资金投入,大力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并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从而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促进农业经济稳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海平 . 关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研究[J]. 中国农业信息(上半月),20xx,(7):51.

  [2]王正光,李永前,金 等 . 关于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思考[J]. 新农村(黑龙江),20xx,(8):85-86.

  [3]张秋霞 .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现状与发展举措探析[J]. 农民致富之友,20xx,(4):40-40.

  [4]包正,李永勤 . 关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相关思考[J]. 消费导刊,20xx,(9):182.

  [5]刘艳玲 .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实际运用[J]. 经济视野,20xx,(10):356.

  [6]吕小刚 . 论现代信息技术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J].农业经济,20xx(1):9-11.

农业发展论文13

  摘要:研究了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分析了我国农业保险工作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即加强财政支持、建立风险基金、加快立法进程等。

  关键词:农业保险;现状;困境;对策

  农业保险是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生产过程中,对因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我国是一个典型的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各种自然灾害在我国均有不同程度发生,给我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据民政部统计:2009年以来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约4.8亿人(次)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4 721.4万hm2,绝收面积491.8万hm2;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 523.7亿元,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而保险在补偿损失方面的作用不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大力发展农业保险非常重要。

  关于农业保险困境成因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是分析了农业保险的双重正外部性和一些具体的原因。费友海[1]对农业保险的正外部性进行分析以后,认为在农业保险需求方面,农民只获得了由投保而创造的利益的一部分(如稳定了生产、生活和收入),而由投保而创生的利益的另一部分则由农民以外的全体社会成员享有(如粮食安全问题得到了保障);在农业保险的供给方面也存在这样的外部性问题。在具体原因分析方面,农民人均收入低下[2]、农民风险意识淡薄[3]以及政府推动力度不够[4]等也是导致农业保险现实困境的原因。常亮[5]等认为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经营规模和负债水平是制约农业保险的因素,解决的突破口是要从供给驱动型向需求导向型转变。关于模式及其选择的研究,就国外模式的总结介绍而言,梁敏[6]的归纳比较而言具有代表性,他把国外的模式归纳为以下5个类型:政府主导模式、相互社模式、民办公助模式、政府垄断模式、国家重点扶持模式,高护毕业论文答辩方法并分析了各自的特点。

  1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1.1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及其增速分析

  保费收入是衡量保险业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论文书写格式既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保险业发展的总体水平,又与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而保费收入增长速度则是反映保险业发展的另一指标,它主要反映的是“动态”与“趋势”。

  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及其增速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2000~2004年,我国农业保险增长情况大幅振荡。自2006年后,保费增长迅速,由2006的8.48亿元提升到了2009年的133.90亿元,4年净增长了15倍。

  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占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比重情况见表2。表2表明: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占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比重(Y1/Y2)从2000年的0.66%下降至2004年的0.36%,如此低的比例与我国同期经济发展情况极不吻合,不利于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自2004年后,随着政府的扶持和保险意识的提高,我国农业保险迅速发展,占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比重也迅速加大,从2004年的0.36%提升到了2009年的4.65%。我国农业保险的各种指标较国际水平还有很多的差距,但这样的增长说明我国农业保险自2004年后逐渐摆脱了停滞不前的状态。

  1.2我国农业保险深度和密度

  农业保险深度是指农业保费收入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论文格式Word模板制作反映了该地农业保险在在整个农业经济中的地位,还反映了该地农业保险对整个农业经济的保障程度。农业保险密度是指按当地农业人口计算的人均保费额度,它反映了该地农业人口参加保险的程度,同时也反映了农业保险对农业人口的保障程度。一般情况下,农业保险深度和农业保险密度与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正相关(表3)。表3中,Y1/Y3表示农业保险深度,Y1/P表示农业保险密度。表3表明,2000~2009年我国农业保险深度平均值为0.092 3%,这个数值是非常小的。自2004年起,我国农业保险迅速发展,农业保险深度和密度也得到大幅提升,2009年深度为0.233%,密度为18.780元,但与国际水平仍然差距巨大,与国内保险深度和密度相比较,差距也是显著的。

  2008年世界保险深度的平均水平为8.000%左右,我国国内保险深度为2.850%。可见农业保险深度0.326%与8.000%的差距巨大。在农业保险密度方面,2000~2004年,我国农业保险密度平均值为0.482元,这数值极为低下,虽然2009年迅速提升至18.780元,但在2008年世界平均保险密度就为512美元(折合人民币约3 498元),我国保险密度也为533元。这个指标说明: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虽然走出了困境,但水平仍是非常低下的,农业保险支持农业发展的现状不理想。

  1.3我国农业保险赔付额和赔付率分析

  对农业保险的经营情况,可以从农业保险赔付率方面来了解(表4)。从表4可以得知:2000~2009年,我国农业保险赔付率是极高的,这10年的平均赔付率为75.25%,超过了保险界公认的70.00%临界点。

  2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障碍

  2.1农业保险的正外部性

  农业保险属于准公共物品,而且是具有明显正外部性的准公共物品。农民缴纳保费购买农业保险后,不仅能保障自身收入稳定,还能保证农业再生产顺利进行和稳定国民经济基础。

  福利经济学认为,正外部性是指产品的边际社会收益(Marginal Social Revenue,MSR;或Marginal Social Benefit,MSB)大于边际私人收益(Marginal Private Revenue,MPR;或Marginal Private Benefit,MPB)。由于农户预购买的农业保险存在正外部性,政府没有给予投保补贴会导致有效需求的不足(图1)。

  到的边际社会收益为MSB,根据分析MPB﹤MSB,若政府对农民的投保不予以财政补贴,则农民将承担购买农业保险的全部购买成本,即就购买保险而言,农民的边际私人成本MPC(Marginal Private Cost)与整个社会的边际社会成本(Marginal Social Cost)相等。农民和社会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利益最大化原则确定各自的最佳“消费”量QPE和QSE,从图中我们可看到QPE﹤QSE,即农民的最佳“消费”量小于社会最佳“消费”量。这样,农业保险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就产生了。

  另一方面,农业保险经营者提供农业保险也同样存在正外部性,由于农业保险经营者提供的农业保险存在正外部性,而政府没有给予税收优惠(或经营费用补贴)而导致有效供给的不足,我们仍可以用上述分析方法来分析。农业保险经营者提供农业保险经营服务,其经营的边际私人收益为MPR,整个社会从其提供的服务中所得到的边际社会收益为MSR。根据之前的分析可知,MPR﹤MSR,如果政府没有给予经营者税收优惠或者经营费用补贴等,则该经营者将承担该保险的供给成本,即MPC=MSC。农业保险经营者和社会分别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利益最大化原则决定各自的最优供给量QPe和QSe,从图中可以看出QPe﹤QSe。

  这样,农业保险有效供给不足的现象就产生了。

  2.2有效需求不足

  2.2.1传统型农民对“投保能规避风险”的经济学常识缺乏认识。改革开放后保险业务在城市发展较快,但在农村没有得到很好的宣传。我国农民受传统自给自足的.经济观念影响,对新事物很难主动去了解并吸收使用,这就使得传统型农民对“投保能规避风险”的缺乏认识。

  2.2.2农民人均纯收入低,客观上影响到了农业保险规模。

  从2000~2009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年增长率12.

  87%(同期GDP增长率超过9.00%),剔除价格上涨的因素,农民人均纯收入没有太大的增长。2009年占全社会人口80.00%的农民,总收入只占全国总收入的23.08%。2009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 153元,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 1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的1/3,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0.

  97%,较低的收入,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影响了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

  2.3农业保险制度供给问题

  2.3.1正式约束缺失。在制度经济学中,经济师论文提纲怎么写 正式约束是指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政策等一系列法则。农业保险而言,是指国家针对农业保险而出台的法律、法规、政策等一系列法则。农业保险是一项国家发展农业和稳定农民收入的制度,对法律、法规的依赖性很强,而我国从1982年恢复农业保险以来,至今尚无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律,有关农业保险的法条只是零星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1995年颁布,2002年修订)和《中人华民共和国农业法》(2002年修订),但这些法条并不能规范、保障和积极促进我国农业保险业务的开展与有效运行。

  2.3.2组织管理机构不健全。我国农业保险没有一个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而是多个部门在“齐抓共管”,在产生问题的时候很难协调一致的进行有效地管理。

  2.3.3财政补贴力度不够。政府应该建立农业保险的初始资本和准备基金,给予保险公司必要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并给予农民适当的保费补贴。根据福利经济学的理论,政府应该对农业保险进行补贴,但我国目前用财政补贴农业保险的规模较小。

  2.3.4政府宣传力度不够。由于交通的不便和信息来源渠道的狭窄,我国农民对“投保能规避风险”的经济学常识还普遍缺乏认识,加上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几乎没有财政补贴,使得保险费率过高。一旦发生灾害,农民获得补偿的手续比较麻烦或不能获得应有补偿,导致农民们购买农业保险的意愿还不是很强。

  3推进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途径

  3.1加快农业保险的立法进程

  农业保险属于政策性保险范畴,其经营目标、风险、成本、险种等与一般商业保险有很大的区别,既然商业运作的模式不适用,需要政府部门的参与,就需要有一系列的操作规范和准则来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发达国家对农业保险都有专门的立法,如美国的《联邦农作物保险法》、《农作物保险改革法》,日本的《农业灾害补偿法》、《农协法》、《农业协同组合法》,西班牙的《农业保险法》等。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尚没有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律,2006年10月,中国保监会会同有关部委共同起草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条例(草案)》也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出台。而现行的《保险法》不能完全适用于农业保险,其中《保险法》第186条规定“农业保险由法律和行政法规另行规定”,法制的缺失给农业保险的运作带来了诸多困难,也已成了制约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瓶颈。我国应该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以法律的形式对农业保险的目的、目标、保障范围、保障水平、组织机构与运行方式、政府作用、费率厘定、赔付标准、管理费用和保险费的分摊原则、税收规定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

  3.2加强财政和税收方面的支持

  对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体现在3个方面:①政府应该对经营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的经营费用进行补贴,弥补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可能导致的亏损,从保险的供给方面提供财政的支持。②加强对农业保险投保人的保费补贴,增强农业保险的购买力,增加农业保险的需求。常亮[5]对陕西省苹果农户的投保意愿进行调查结果是,政府对保费的补贴增加10%,投保率增加25.4%,而补贴减少10%,投保率减少23.9%,可见补贴农业保险对需求方面有很大的促进。③政府应该完善农业保险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主体给于免税,并逐步扩大农业保险免税的范围,免税范围应该从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到多种方式的农业经营方式。

  3.3建立国家巨灾风险基金与农业再保险体系

  我国已针对保险公司经营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保费补贴的种植业险种按不超过补贴险种当年保费收入25%的比例计提巨灾风险准备金,年度扣除的巨灾风险准备金=本年度保费收入×25%-上年度已在税前扣除的巨灾风险准备金结存余额。

  但年度准备金制度很难应付巨灾造成的损失,建立保险基金及有效的再保险是减少巨灾的影响有效措施。由于农业风险具有高度关联性,致使农业风险损失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易分散,很容易形成农业巨灾损失。面对地震、洪水等巨灾,中国习惯运用救济手段进行灾害补助,政府承担了较重的责任。而国外很多国家建立了巨灾保险制度,特别是设立巨灾保险基金,如美国的洪水保险基金、土耳其的国家地震保险机制、新西兰巨灾风险基金和挪威巨灾风险基金等。他们均采取了政府与商业保险公司合作的运作模式,即政府制定有效的公共政策,国家财政以基金的方式提供适当的财政资助,保险公司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广泛参与,形成全国性的巨灾保险制度。我国应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巨灾风险基金,通过再保险的方式建立全国统一的巨灾保险基金,对巨灾保费实行单独立账、单独核算,由专业再保险公司代为管理,统一安排国际再保险等方式分散风险。

  3.4完善保险组织构架和监管机制

  纵观国外农业保险发展较好的国家,其管理组织体系都较为健全,美国由风险管理局统一管理,负责对承办农业保险的私营保险公司进行检查和监督,同时对申请经营农业保险业务的公司进行评估,并对其进行再保险。日本的“三级”村民共济制度也明确了其管理组织机构体系。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农业保险管理机构,涉及农业保险的管理工作一直由多部委在各自管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业务,因而工作无法得到很好的统筹和协调。我国农业保险的监管是多头监管的方式,主要有财政部管理保险资金的运用、保监会监管商业保险公司的运营、农业部门协助理赔等工作,多头的监管会导致问题的产生,也容易产生道德风险,阻碍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因此,我国目前应该明确农业保险主管部门,建立全国性专门的管理机构,从而增强政策性农业保险体制的政策效力。

农业发展论文14

  一、海林农场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一)游客数量统计

  通过对海林农场旅游局等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相关调查得出海林农场近年游客数量统计及变化(详见表1),可以看出2009年~2014年前三季度,游客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发展潜力巨大。

  (二)旅游收入变化

  近五年数据结果表明,除住宿2013年与2012年持平、购物2013年低于2012年之外,其他各项均是逐年递增的趋势,且发展势头强劲。

  (三)合作开发

  海林农场在自身不断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同时,还加强与周边景区的合作,其影响力和知名度在不断扩大。农场凭借天然的地理优势,合理设计旅游线路,利用与镜泊湖、国家地质公园火山口地下森林、中国雪乡和亚布力滑雪场等的交通便利,形成了以农场为下榻基地,春夏秋冬都有去处的圣地。

  (四)格局构建

  海林农场构建“一心三圈九游”的辐射格局,以农场场部为中心,向外进行辐射,形成场内旅游圈、周边旅游圈和外地旅游圈。场内旅游圈重点突出北国田园风光生态游、高效有机农业观光游、现代农民生活体验游等“三游”;周边旅游圈重点突出镜泊湖游、中国雪乡游、宁海山风光游等“三游”;外地旅游圈重点链接东北游、西部游、沿海游等“三游”,通过“内部建、外部联”的模式,迅速启动农场的旅游产业发展动力,力争在2015年实现旅游产业收入占据农场全年收入的半壁江山,推动农场旅游产业健康迅猛发展。

  二、海林农场农业生态旅游营销策略研究

  海林农场在发展农业生态旅游过程中,虽然旅游人数增加,入住率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等发展程度不断提高,但是在面对旅游景区的宣传及营销方面,还在走其他景区发展的老路,应该不断开拓属于自己的营销道路,才能在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一)传统农业生态旅游营销方式探究

  传统的旅游业甚至是新兴的农业生态旅游,在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以产定销”的销售方式,即旅游景表2海林农场农业生态旅游5年来收入变化(单位:万元)点闻名什么,就依托什么,然后就卖什么,这种推销方式是世界各国甚至是我国大多数景区所遵循的老路子。这种营销方式最大的投资就是前期建设方面,当景点建设完工之后,便出现了“啃老族”现象,墨守成规。最后导致其他景点可以仿效,多地景点景观大同小异,特殊性丧失,吸引游客的能力降低,最终效益减少。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农业生态旅游的`热情逐步增加,如果在营销方式上不加以更新,沿用老路,必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二)海林农场农业生态旅游营销方式探究

  1.重点发展在线农业生态旅游根据相关报道表明,未来最有赚钱潜力的十大行业中不仅有农业,还有旅游业,但是这种旅游业并非是单纯意义上旅游业,而是在线旅游。相关数据表明,近3年来,中国在线旅游行业的复合增长率超过3成。而国际知名咨询研究机构艾瑞咨询数据也表明,2011年~2013年,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分别达到1313.9亿元、1708.6亿元和2204.6亿元,同比增幅分别达到38.5%、30.0%和29.0%,其增幅要高于国内旅游市场的整体水平,并且该机构预测到2017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4650亿元,符合增长率超过20%,因此海林农场发展在线农业生态旅游的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2.创新网络销售模式通过对传统农业生态旅游企业和新兴农业生态旅游企业进行对比,可以得出,发展网络电子营销不仅能够完善企业框架建设,而且适应当今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也为广大游客的农业生态旅游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因此,海林农场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可以由单一的线下销售变成线上、线下相辅相成、双管齐下、共同发力的销售形式。在网络销售模式中,海林农场可以采用B2C和B2B两种形式,当游客为个体时可以采用B2C即企业对个人的形式,当游客为集体或者旅行社组织游客集体旅游参观时,可以使用B2B即企业对企业的形式。通过分类可以对不同游客群体进行分类引导,便于游客管理和旅游数据的相关统计。这样对海林农场来说,可以扩大客源渠道,提高网络宣传力度;对游客而言,可以通过网络形式提前对海林农场及其周围环境、相关路程及门票进行了解。同时,农业生态旅游属于一种无形产品,通过网络形式进行销售除了游客本身之外不会产生任何物流费用,运营成本低,买卖双方可以通过网络途径对接送车次和车费报价等相关方面进行沟通。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当代,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将农业生态旅游的营销快速纳入网络销售,海林农场才能在降低成本、扩大客源渠道、加大宣传力度的基础上将农业生态旅游做大做强,进一步提高海林农场农业生态旅游的知名度,让海林农场农业生态旅游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在游客的视野中,给游客耳目一新的感觉。

农业发展论文15

  198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议会通过了《可持续农业研究教育法》,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农业的概念[1].1994年经国务院审议通过的《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优先领域和根本保证”[2].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之根本,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的粗放式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市场一体化这一背景下,我国农业的发展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3].目前我国各地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迫切需要广泛开展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的深入研究,为制订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近年来,我国学者针对不同区域开展了部分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在评价体系的构建方面,袁久和[4]、卢李朋[5]、刘喜广[6]等分别从人口、社会、资源、环境、经济五个方面选取指标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 曹执令[7]从农业经济、农业生产要素、农业社会及农业资源与环境四个方面选取了16个指标构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高鹏等[8]从经济、资源、社会以及环境保障四个方面选取指标进行了评价研究; 戴蓉等[9]从农业经济、农业生产、农业社会、农业环境与资源四个维度选取指标; 彭万臣等[10]从农业资源、农业经济、农村社会、农村环境等四个方面选取指标。在指标权重的确立方面,主要采用熵值法[4 ~ 6]、主成分分析法[8,9,11]或层次分析法与专家意见法相结合[7,12].在评价模型的设立方面,多采用加权求和的综合评价法。在评价尺度方面,时间尺度上动态评价多以十年时间为研究对象[4,8,9,13],区域尺度上以省域[2,4,6,10,14]、市域[7]为主。

  综上所述,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方面指标设立差异大,采用的研究方法也不一。为增加研究的科学性和可信度,本文采用客观赋权法---熵值法,指标设立涵盖人口、社会、资源、经济、环境五个方面,与加权求和法相结合设立综合评价模型,对20xx ~ 20xx年期间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做动态评价,以期得到近十年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演变规律。

  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山东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带、黄河下游地区,北纬34°22. 9' ~ 38°24. 01‘、东经114°47. 5' ~122°42. 3’之间。属暖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雨热同季,春秋短暂,冬夏较长,年平均气温11 ~14℃,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76. 5毫米。境内中部山地突起,西南、西北低洼平坦,东部缓丘起伏,形成以山地丘陵为骨架、平原盆地交错环列其间的地势。总面积15. 8万平方千米,约占中国总面积的1. 64% .农用地1 156. 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3. 2% .总人口9 733万人,农业人口占56%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第一产业增加值和农产品出口额在全国一直名列第一,山东省农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研究数据来源于《山东省统计年鉴》(20xx ~20xx) 及《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xx ~ 20xx) ,部分数据经换算得到。

  2 研究方法

  2. 1指标体系

  基于指标设立的科学性、系统性及可操作性,选取20xx ~ 20xx年山东省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5个维度的24个指标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 表1)。

  2. 2熵值法

  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法,其本质是通过计算指标的信息熵,继而计算出指标的信息效用值,信息效用值代表了指标的相对变化程度对系统整体的影响度,影响度越大,权重就越大。相比主观赋权法,熵值法具有更高的精确度和可信度。

  熵值法确定权重的步骤如下:

  ①设m年n个指标样本的数据矩阵为R ={Xij}m × n(i = 1,2,3,…,m;j = 1,2,3,…,n)。

  ②为消除指标量纲不同的影响,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标准化公式:

  2. 3加权求和法

  加权求和法是整合不同指标评价值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根据各项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得出其权重,然后累加各项指标评价结果得出总分值。

  设第i个样本第j项指标值Xij的评价值为fij,则fij= WjX'ij.

  由于本文采用的是多层评价系统,故需分别计算准则层各大类指标的评价得分,设为Fki,则

  (p为各准则层大类指标所含的次一级指标个数)。

  设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得分为F,则F =

  2. 4发展协调系数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不仅只看重综合得分,还要看各子系统之间是否协调发展。本文采用多层次评价体系,为定量衡量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这五个子系统是否平衡发展,引入标准差系数作为协调系数的衡量标准。标准差系数越大,表示数据差异较大,发展不协调; 标准差系数越小,表示数据差异小,发展协调。

  3 结果与分析

  运用上述研究方法及计算公式,得出各指标权重即类权重( 表2) ,从而计算出20xx ~ 20xx年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得分( 表3)。

  3. 1农业可持续发展分析

  由图1、图2可看出,近十年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由图1及表3计算可得,农 业 可 持 续 综 合 得 分 年 平 均 增 长 率 为14%,呈稳步增长状态。表明近年来人们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有所提高,政府采取的相关政策法规也起到了明显作用。

  由图2可知,经济和社会子系统评价得分上升最快,环境子系统呈先下降后稳步上升状态,资源子系统评价得分整体呈下降水平,人口子系统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波动状态。

  20xx ~ 20xx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大幅增长,由20xx年的120. 3万人增加到20xx年的169. 2万人,而同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由20xx年的6. 01%下降到5. 83%,使得20xx ~20xx年人口子系统得分出现了一个较大增幅。20xx年以后较为平稳,到20xx ~ 20xx年出现剧烈下降,因20xx年受到金融危机冲击导致失业人数增多,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由20xx年的149. 9万人降为20xx年的122. 4万人,因此人口子系统得分转呈下降态势,20xx年以后逐步恢复上升趋势,但与经济、环境子系统得分差距仍然较大,说明虽然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了人口增长速度,但较大的人口基数依然是制约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20xx年山东省农村劳动力初中文化程度以上占比为19. 1%,20xx年数据为22%,仅提高了2. 9个百分点,可见农村劳动力素质仍然较低,必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前期环境系统得分低且呈剧烈下降态势,在20xx ~ 20xx年达到最低,主要原因是农药、农肥、塑料薄膜等使用过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负担。此后随着农药、农肥、塑料薄膜等施用量较大程度的减少和节水灌溉面积的较大增长,环境子系统得分攀升,一度超越经济子系统,成为得分最高的'子系统,这表明人们的农业环保意识逐步提高,近年来政府采取的各项环保措施开始发挥作用。目前山东省农业现代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现代农业的推广普及、农田基础设施的改善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由于人口基数大导致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加之过去农业的粗放式发展导致资源消耗过度,资源子系统在20xx ~ 20xx年之间下降剧烈,后期小幅度增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这与自然资源的恢复性差及不可再生性有较大关系。

  经济子系统得分基本呈直线上升态势。由原始数据计算得出,人均农业生产总值与土地产出率均增长了一倍多,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两倍,单位耕地面积机械总动力增长了32. 5%,表明农业机械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山东省农业产值多年来位居全国第一位,各项农业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农业经济整体运行良好。

  社会子系统得分呈稳步增长态势,20xx ~20xx年公路通车里程大幅度增长,表明公共基础设施在此阶段有大幅度改善,促使20xx ~ 20xx年社会子系统增幅较大; 中期发展较为平稳,20xx年以后农村恩格尔系数由20xx年的37. 5下降为20xx年的35. 7,下降了1. 8个百分点,表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改善并不明显,20xx年为0. 37,20xx年为0. 38,城乡教育、医疗、收入等方面的差距仍然较大。

  3. 2系统协调度分析

  协调系数越小,发展协调度越高。由表3可以看出,近年来山东省农业各子系统协调发展系数整体呈减小趋势,表明山东省近十年发展协调度整体提高,但20xx年以后协调系数有略微增大趋势,可见各子系统之间发展有可能逐渐趋于不协调状态。另外,人口、资源子系统发展水平较低,与经济、环境、社会子系统差异较大,表明资源利用率仍然较低,资源承载力负荷过重,亟需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减少资源浪费现象,扭转以过度消耗资源换取经济增长的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4 结论

  通过对20xx ~ 20xx年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4. 1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总体水平在不断提高,经济、环境、社会子系统发展水平较高,人口、资源子系统发展水平较低,5个子系统发展协调度仍有待提高。

  4. 2人口基数大及农村劳动力素质差是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践行国家人口政策的前提下,应大力提高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加大农业科技的培训力度,全方位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4. 3资源消耗率仍然过大,在提高农业经济的同时,更应注重耕地资源、水资源的保护,积极推广现代农业,引进并普及现代先进农业技术,加大农田基础设施改善力度,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优化农业功能结构,强化农业非直接经济生产功能[15],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出于数据的可得性,所选择的评价指标仍然不够全面,而且有的指标难以量化,增加了研究难度,因此仍需进一步探讨指标设立的科学性、全面性,以完善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彭念一,吕忠伟。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评估指标体系及测算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xx(12) :87 - 90.

  [2] 姚成胜,朱鹤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以福建省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xx,22(3) :380 -388.

  [3] 卢代富,邵海。产业化背景下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与法律对策[J].法律科学( 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xx(3) :103 - 112.

  [4] 袁久和,祁春节。基于熵值法的湖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动态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xx,22(2) :152 - 157.

  [5] 卢李朋,张杰,卞晓峰,等。安徽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动态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xx,34(4) :248 - 254.

  [6] 刘喜广,陶楚南,陈银蓉。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xx,28(1) :26 - 29.

  [7] 曹执令。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以衡阳市为例[J].经济地理,20xx,32(8) :113 - 116.

  [8] 高鹏,刘燕妮。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聚类评价---基于20xx ~ 20xx年省域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家,20xx(3) :59 - 65.

  [9] 戴蓉,薛达元,郭泺,等。黔东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及预测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xx,28(32) :138 -146.

  [10] 彭万臣,张淑花,周利军。黑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与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xx,26(5) :22 -26.

  [11] 欧阳涛,肖海燕,袁辉斌。湖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xx,32(1) :35 - 43.

  [12] 赵莹雪。山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以五华县为例[J].地理科学,20xx,22(2) :223 - 229.

  [13] 徐梦洁,赵其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及研究[J].土壤,20xx(3) :135 - 139.

  [14] 乔家君。改进的熵值法在河南省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中的应用[J].资源科学,20xx,26(1) :113 - 119.

  [15] 谢美娥,谷树忠。新时期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定位与基本思路[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xx,34(6) :18 -26.

【农业发展论文】相关文章:

农业发展论文11-04

农业发展论文15篇11-10

农业发展调研报告02-07

关于农业发展的对联01-14

农业发展调研报告06-26

农业保护论文11-26

农业推广论文05-24

农业物流论文12-14

农业推广论文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