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北京中考语文基础知识
在平日的学习中,是不是听到知识点,就立刻清醒了?知识点也不一定都是文字,数学的知识点除了定义,同样重要的公式也可以理解为知识点。哪些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知识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北京中考语文基础知识点,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北京中考语文基础知识
名词解释部分:
(一)文史典籍: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史记》、《尚书》、《礼记》、《易记》、《春秋》
“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四库”:经、史、子、集
《诗经》六义:凤、雅、颂、赋、比、兴
六艺:也称六经,即礼、乐、射、御、书、数
(二)朝代传说:
“三代”:夏朝、商朝、周朝
“三皇”:传说之一是“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据《史记》载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三)其他:
“三山”: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莱、方丈、瀛洲。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四海:指天下、全国。
“八荒”:都泛指天下。
江河:古代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魏、蜀、吴。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阳。
古代别称:南京(建康、金陵、江宁、白下)
(四)其它:
1.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2.五谷:上古对粮食作物的统称。(即稷、黍、麦、菽、稻)
3.五味:指酸、咸、甜、苦、辣
4.六畜: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5.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6.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7.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8.岁寒三友:松、竹、梅
9.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形事、转注、假借
10.连中“三元”:凡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的即连中解元、会元、状元。
11.五声:五个音级。也称“五音”,即我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征(zhi)、羽。
12.四大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
13.三老:古代分管教化的乡官。
14.及第:指科举考试中选,应试未中叫落第、下第。
15.童生试:也叫“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大小都叫童生。
16.科举试: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称秋闱或大比)每三年在省举行一次,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称春闱或礼闱)参加者必须是举人,考中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称进士。第一是状元,第二名是称榜眼,第三名是称探花。合称三甲鼎。
光绪三十年(1905年)因各地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废止。
17.《尔雅》:我国最早的释词专着,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体系的词典。
18.“风雅”,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常用作代指文学才华。
19.《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性质分“凤、雅、颂”三大类
20.顿首:古代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21.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大礼。
22.跪:古代两膝着地,耸身挺腰、臀不沾脚跟。
23.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次序。
24.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在为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也称“五鼓”或称五夜。一更19—21点,二更21—23点,三更23—1点,四更1点—3点,五更3点—5点。
25.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正、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三春);四、五、六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三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26.星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为星宿。
27.玉常金马:指翰林院。
28.《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编的最有影响的一部古代辞书。
29.“三教九流”:“三教”,指佛教、道教、儒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旧指宗教或学术界的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行各噗的人。“三教九流”多含贬义。
30.无事不登三宝殿:俗话。即没有重要的事不敢来麻烦的意思。“三宝”,佛教名词,指佛、法、僧。
31.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习惯把社稷作为国家的象征。
32.谥号:是大臣死后朝廷按其生平事迹行为给他评定一个称号,以示褒贬善恶。如范仲淹谥号为文正公。
33.“岳阳楼”四绝:滕子京修岳阳楼,范仲淹作记,苏舜钦书写,邵(su)篆额(用篆字书写的匾额)一时传为四绝。
(五)古代别称:
1.桑梓:家乡
2.巾帼:妇女
3.须眉:男子
4.鸿雁:书信
5.社稷:国家
6.汗青:史册
7.轩辕:祖国
8.“三尺”:法律
9.谦称:①自称:愚、鄙、敞、卑、窃、臣、仆②帝王自称:孤、寡、不谷③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④其它:在下、小可、老朽、妾、老纳等
10.敬称:①称帝王: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②称天子:殿下③称将军:麾hui下④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的父亲),令堂(对方的母亲),令阃(kǔn)(对方的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的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的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见);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用辈友人中长于自已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⑤称年老的为:丈、丈人(后来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泰水”。⑥称谓前加“先”,表示已死。⑦对尊长者和同于朋辈间的称谓有:君、子、公、足下、先生、大人等。
北京中考语文基础知识
中考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终端显示与成果展示,其竞争较为激烈。为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学过的知识,提高复习质量和效率,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下文为大家准备了中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技巧的内容。
中考当中,基础知识作为中考语文当中的第一部分,主要包括字音、字形、字义,成语俗语涵义,以及古诗词与文言文的默写,此部分内容满分为30分,占中考总成绩的四分之一。
基础知识部分有3个突出的特点,一是量比较大,要求掌握780个词语,200个成语,20个俗语,以及31篇古诗词和24篇文言文;二是中考当中的考查比较细微,重视具体字词涵义,以及不同语境当中的运用;三是此部分内容大部分需要学生进行识记。
那么这些大量的基础知识,怎样去进行复习呢?在此我们给出以下复习建议和方法,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进行复习,提高学习效率。
第一,梳理汇总。这是基础知识复习首要的工作,把要掌握的字词以及成语俗语,还有要背诵的篇目整理到一起,这样把知识集中到一起,不仅能够做到一目了然,心中有数,又便于携带和记忆。
第二,合理规划,循序渐进。语文基础知识部分的一个特点就是量比较大,并且许多内容需要进行识记,对于这样的学习内容而言,最有效的复习方法就是循序渐进,具体操作就是将这些知识进行分配,依据自己的具体复习情况合理地规划到每一天当中,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化整为零。
第三,找出重点难点,区别对待。在复习的过程中,要依据自己的情况找出重点和难点,也就是那些自己没有记住或者记忆不清,甚至是存在偏差和错误理解的知识。复习中,可以先自己进行理解,然后再对照词语或者成语的含义,对比自己的理解是否准确到位,那些理解准确的词语可以一带而过,理解上有问题的就需要重点记忆。
通过这样的复习,就能对数量较大的基础知识部分有一个扎实牢固的掌握,为了避免遗忘,要进行多轮巩固,第一遍全面复习,第二遍重点复习不知道含义和理解有误的,这样一遍一遍逐渐缩小范围,最后一定能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部分,保证中考当中30分的基础知识不失分,再去通过后面的阅读和作文,挑战高分。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基础知识的考查范围固定,题型也比较稳定,只要平时用心,注意积累,就能够拿到,得分不难,丢分极其可惜,不仅要掌握具体的知识,更重要是掌握有效的复习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
北京中考语文基础知识
在中考复习的最后关头,要想全面提高语文成绩,那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在答题技巧与策略上下功夫:基本原则就是保证在能够得分的地方不丢分,不容易得分的地方争取尽可能多得分。本文推荐的是中考语文答题技巧(基础题)。
一、字音辨析题答题技巧
1.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义转”的原则。在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形声字标“不同声旁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同声旁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常见字标音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一般考辨析,不考拼写,不考查汉语拼音方案。
2.善用排除法。如果题干是全部不相同的,就把有两项相同的去掉;如果题干是与所给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则去掉一个不同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全都正确,就去掉有一个错误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有错误的一组,就排除肯定无误的一项。总之,用排除法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当然也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
二、字形辨析题答题技巧
1.音辨法。逐个审读容易出错的字,从中可以辨析出一些“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
2.形辨法。如果怀疑某个字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或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
3.义辨法。通过掌握的词语意义,或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义,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
4.结构辨析法。对于独体字或形声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声字,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是不是别字,还可以通过对整个词语的理解来寻找不合语境的别字,还有一部分就只能依靠我们平时的积累了。如果题干是有错别字的一项,就排除肯定无错别字的;如果题干是全对的一项,就排除肯定有错别字的;如果题干是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就先排除有三个错别字的一项。总之,可以多使用结构分析法:一是字形本身结构,二是词语结构。辨析字形要注意把字的音、形、义结合在一起来考虑,看词语不宜太长久,要善于回想什么时候在课本或课堂上接触到这个字的。如无把握,可放放再说,但必须用记号来提示自己。
三、词语运用题答题技巧
主要是近义实、虚词的分辨。通常是用几组近义词进行辨别,这里要特别注意具体的语境,析同辨异,把握细微区别。要做好它,平时就要有语言准备,但是在考场上如果确实拿不准,就要凭语言感觉去选择自己认为的最佳答案,一般有两种类型:
1.实词辨析题答题技巧:对词义的理解,有相同语素又有不相同语素的词语,重点是分析理解不相同语素,可以通过组词来理解,也可以找出反义词来理解,还可以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理解。语素都不相同的词语,重点从用法方面考虑。对词语的运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注意采用排除的方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步减少选项。
2.虚词辨析题答题技巧:虚词在语句中起着调节各种语言关系的作用,在口语尤其在书面语中使用频繁。在中考中做虚词题目,主要是凭语感,要通读全句,整体感知,认准关键,准确把握;也可以造一些结构相似的句子来分析它的正误。其次是找出配套的关联词语,前后联系来确定虚词的含义;如果配套的关联词语在句中只出现一个,应该将它补全分析;再将关联词语与句子内容结合起来分析,在关系上保持一致。总之,注意采用排除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同时也要做记号。
四、成语辨析题答题技巧
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第三,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一般是选择正确的一项,但也得注意是不是选择不正确的一项。总之,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另外要特别注意两用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如,想入非非,灯红酒绿。
五、病句辨析题答题技巧
病句类型一般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
答题技巧: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有多重否定或反问的句子,要将否定换成肯定来理解。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的还是无语病的一项。判断病句用排除法居多,必须用记号来提示自己。做题思路通常是:检查句子的主干,是否缺成分→推敲词语运用,是否搭配→心里默读,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1.介词“关于”“对于”“对”等开头的句子,注意主语的残缺。
2.类似于“A”是“B”的句子,注意“A”“B”的协调,也可能是句式杂糅。
3.动词后有很长的修饰词语,注意是否宾语残缺。
4.用“和”“或”以及顿号连接的并列成分,注意歧义及内在逻辑顺序是否适当以及意义的从属关系。
5.前半句使用了“能否”“可否”等双面词语,注意后半句是否与前半句协调。
6.反问句及疑问句注意是否表意相反。
六、语言连贯题答题技巧
先从语句形式方面考虑,要求话题一致,陈述对象一致,叙述角度一致,情调保持一致,上下文句式保持基本一致,与上下文思路保持连贯,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语言风格要前后一致。一般是每句有两种选择,所以每题做对的概率至少为50%。总之,语段衔接,要前瞻后顾,注意上下文主语的承接及逻辑的内在联系。找突破口,用排除法。做题思路是:考查陈述对象是否一致→话题是否一致→前后句式是否一致→情境是否吻合→音节是否和谐等。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基础题),希望大家能够熟练掌握,在考试中灵活运用。
北京中考语文基础知识
一、联奏记忆法
这是按所要记忆内容的内在联系和某些特点进行分类和联结记忆的一种方法。用“联奏记忆法”来记忆作家作品方面的文学史知识,往往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我们看这样的“串台词”:有一天,莫泊桑拾到一串《项链》,巴尔扎克认为是《守财奴》的,都德说是自己在突出《柏林之围》时丢失的,果戈里说是《泼留希金》的,契诃夫则认定是《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最后,大家去请高尔基裁决,高尔基判定说,你们说的这些失主都是男的,而男人是不用这东西的,所以,真正的失主是《母亲》。这样一编排,就把高中课本中的大部分外国小说名及其作者联结在一起了,复习时就如同欣赏一组轻快流畅的世界名曲联奏一样,于轻松愉悦中不知不觉就牢记了下来。
二、以少记多法
有时遇到两组容易混淆的知识材料,当记住一组便能推知另外一组的时候,可以采取“记住少数,推知多数”的学习方法。这就是“以少记多法”。例如," 廴”与“辶”偏旁容易混淆。查一下《现代汉语词典》,“辶”旁汉字约有120个;“廴”旁汉字只有“廷、建、延”3个,宝盖头(宀)汉字有80多个,秃盖头(冖)的常用汉字只有9个。到底该记哪一组来推知另一组,同学们一看便知。
三、画面记忆法
背诵古诗时,我们可以先认真揣摩诗歌的意境,将它幻化成一幅形象鲜明的画面,就能将作品的内容深刻地贮存在脑中。例如,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可以根据诗意幻想出如下画面:山上云雾缭绕,太阳照耀下的庐山香炉峰好似冒着紫色的云烟,远处的瀑布从上飞流而下,水花四溅,犹如天上的银河从天上落下来。记住了这个壮观的画面,再细细体会,也就相当深刻地记住了这首诗。
四、口诀助记法
诗歌比散文容易背诵,口诀比一般条文容易记住。“口诀助记法”就是把学习的内容编成口诀来帮助记忆的一种方法。运用此法,应注意如下三点:①编口诀的内容,一般应是重要的、有规律性的或能明确理成条文型的;②在编拟时,应先认真领会全部待编的内容,尽量把它们的要点概括出来,使之条理化,为编口诀打下基础;③把概括出来的条文,依次排列在一起,编成口诀。口诀的语句,要力求简洁、通俗、形象,并注意音韵、节奏,尽量做到易诵、易记、琅琅上口。
北京中考语文基础知识
1、树欲静而风不止:树想要静下来,风却不停地刮着。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2、堂而皇之:形容公开或不加掩饰,有时也用于形容体面或气派大。
3、醍醐灌顶:醍醐由牛乳精制而成,最益人体。故用以比喻灌给人智慧,使人头脑清醒。旧时也比喻听了精辟的言论深受启发
4、天马行空:比喻才思奔放,任意驰骋,不受拘束。也比喻浮躁不踏实。一般不用于指外部行动。
5、守株待兔: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6、虽死之日,犹生之年:指人虽死,精神不灭。也指心无牵挂、憾事,虽死犹同活着。
7、顺风耳——指能听到很远声音的人,也比喻消息灵通的人。
8、神龙见首不见尾:原是谈诗的神韵,后比喻人的行踪诡秘,刚一露面又不见了。也比喻言辞闪烁,使人捉摸不透。
9、天经地义:指不可改变的真理,也比喻理所当然,毋庸置疑。
10、同舟共济:坐一条船,共同渡河。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也比喻利害相同。
北京中考语文基础知识
1.折服:信服。
2.稍纵即逝: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3.忍俊不禁:忍不住笑。
4.枕戈待旦: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5.无足挂齿:不值得一提。
6. 南辕北辙:比喻心里感受同现实状况是相反的。
7.希冀:希望。
8.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互相救助。
9.熠熠:形容闪光发亮。
10.料峭:形容微寒。
11.婆娑:本意盘旋。形容树的枝叶茂盛,高低疏密有致。
12.殉职:为公务而牺牲生命。
13.热忱:热情。忱,真实的情意。
14.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 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
15.麻木不仁:指缺乏政治敏感和政治热情,对集体对人民的利益不关心。
16.精益求精:好了还要求更好。益,更。
17.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迁,变动。
18.鄙薄:轻视。
19.不足道:不值得一提。
20.仄仄:狭窄,倾斜。
21.取义成仁: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生命。
22.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23.蓦地:突然。
24.拘谨:言行过于谨慎,拘束。
25.颀长:身材高。
26.孔武有力:勇武而有力量。
27.悉意:全心全意。
28.翩然:形容动作轻快。
29.孕育:用来比喻酝酿新事物。
30.销声匿迹:消失声音,藏起形迹。
31.俯首贴耳:形容非常驯服恭顺。
32.怠惰:懒惰。
33.情致:情趣兴致。
34.描摹:用语言文字表示人或事物的形象,情状和特性。
35.孤寂:孤独寂寞。
36.少见多怪:由于见识少,遇见平常的事物都感到奇怪。
37.涵养:蓄积并保持。
38.恬静:安静。
39.目不识丁:形容人不识字。
40.饱学之士:指学识丰富的人。
41.委实:实在。
42.不胜枚举:例子很多,无法一一列出。胜,能够承担或承受。
43.雅俗共赏:文化高的人和文化低的人都能欣赏。
44.无稽之谈:毫无根据的说法。稽,查考。
45.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可能接近。即,靠近,接触。
46.絮叨:翻来覆去地说。
47.撺掇:从旁鼓动别人做某事。
48.依稀:隐隐约约。
49.宛转悠扬:形容笛声的曲折飘荡,优美动听。
50.弥散:弥漫消散。
51.漂渺: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52.晦暗:昏暗,这里是迷惘,糊涂的意思。
53.冗杂:繁杂。
54.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55.谐谑:滑稽而略带戏弄。
56.粗犷:豪爽,直率。
57.左右逢源:比喻做事情得心应手,怎样进行都很顺利。
58.丰赡:内容丰富。
北京中考语文基础知识
中考复习最忌心浮气躁,急于求成。指导复习的教师,应给学生一种乐观、镇定、自信的精神面貌。要扎扎实实地复习,一步一步地前进,下文为大家准备了中考语文基础知识专题练习。
1.根据拼音提示,将对联工整地写在田字格中。(5分)
Shū shān yǒu lù qín wéi jìng,xué hǎi wú yá kǔ zu zhōu.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洗礼 阔绰 水波粼粼 问心无愧 B.虔诚 晨曦 面面相觑 断壁残垣
C.锦嶂 萧索 忧心冲冲 鞠躬尽萃 D.拆散 头衔 芊芊细草 通宵达旦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城市化建设提速,新建的楼房鳞次栉比。现在看来,有些楼房的质量是不过关的。
B.与他人交往时,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身临其境地为对方着想。
C.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失联期间,搜寻工作可谓周而复始,此起彼伏。
D.由于经营亏损原因停业的兰州古籍书店引经据典,遍稽群籍,经过一段对闯的筹划又开门营业了。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据了解,我省汉简发现早、数量多、研究历史长、在海内外影响大。
B.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甘肃选拔赛经过三天的激烈角逐,兰州代表队、陇南代表队,张掖代表队分别获得团体组前三名。
C.随着Windows XP的退场,对于操作系统行业及安全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件大事或一次机会。
D.2014年索契冬季奥运会暨第22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2月7日至23日在俄罗斯联邦索契市举办。
5.结合语境,填人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人的 一生,就像一次旅行,____
①也一定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那一天。②那么,他的人生轨迹 不会美好。③而如果他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即使身处逆境、四面楚歌,④如果一个 人的心总是被灰暗的风尘所覆盖,干涸了心泉、黯淡了目光、失去了生机、丧失了斗志,⑤沿途中有数不尽的坎坷泥泞,但也有看不完的春花秋月。
A.②⑤①④③ B.④①③②⑤ C.④②⑤③① D.⑤④②③①
6.名著填空。(共5分,每空1分)
(1)《水浒》是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____体小说,作者 。小说以 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
(2)《格列佛游记》讲述的是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 、大人国、飞岛以及马(慧驷)国等地的经历。童话色彩只是这部小说的表面特征, 才是其灵魂所在。
7.默写。(共8分,每空1分)
(1)天街小雨润如酥,_____________________ 。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子日:“ ___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 (《论语》)
(3)烟笼寒水月笼沙,_____________ 。 (杜牧《泊秦淮》 )
(4)但愿人长久, _____________。 (苏轼《水调歌头》)
(5)一鼓作气, _____________。 (《曹刿论战》)
(6)苔痕上阶绿, _______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
(7)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答案:
1.(5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写2分。另错一字扣一分,扣完3分为止。)
2.(3分)C 3.(3分)A 4.(3分)C 5.(3分)D
6.(共5分,每空1分) (1)章回 施耐庵 北宋 (2)小人国、尖锐而深刻的讽刺
7.(共8分,每空1分)(1)草色遥看近却无 (2)温故而知新(3)夜泊秦淮近酒家 (4)千里共婵娟(5)再而衰,三而竭 (6)草色入帘青(7)天涯若比邻
综合性学习(8分)
25.一汉字书法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除了具有语言文字的实用价值之外,更具有艺术 欣赏价值。班级开展了“最美汉字书法”主题活动,请你一起参加。
(1)活动一:我会赏析
右面三幅作品各有特点,请你从选项 中选择最能体现其特点的一项,将其序号写在对应的括号中。(3分)
A.行笔潇洒飘逸,笔势委婉含蓄,如行云流水。唐太宗赞之日:“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B.用笔方整,且能于方整中见险绝,字画的安排紧凑、匀称,间架开阔稳健。明代赵崡《石墨镌华》称此碑为“正书第一”。
C.用笔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变百出,不计一笔一字的工拙,力求气势畅达豪放,大起大落,放任不羁。
(2)活动二:我来介绍
请你选择可用材料,写一段文字,向班上同学介绍练习书法的方法。(限80字以内)
(3分)
材料一 临摹声两个意思,一是临,一是摹。临是看着帖上的字在另外的纸上临写,
摹是在范字上直接摹写,如描红。
材料二 东汉书法家张芝是甘肃酒泉人,有“草圣”之称。
材料三 练习书法最好是临和摹结合起来,各扬其长。
材料四 甘肃成县的《西狭颂》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材料五 临容易学到笔画,摹容易学到间架结构。
(3)活动三:我能表达
李明同学写不好汉字:同学劝他认真练习,可他却说:“现在电脑和智能手机已经很发达了,都有汉字输入功能,以后就用不着用笔在纸上书写了,写不好没关系。”你要反驳他,你说: ________。(2分)
答案:
(1)(3分) ①B ②A ③C
(2)(3分)练习书法有临、摹二法。临是看着帖上的字在另外的纸上临写,摹是在范字上直接摹写,如描红。临容易学到笔画,摹容易学到间架结构。练习书法最好是临和摹结合起来, 各扬其长。
(3)(2分) 示例:李明,你这样的认识是不对的。虽然电脑和智能手机都有汉字输入功能,但生活中还需要用笔书写。再说,汉字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我们应当把它传承下去。
【北京中考语文基础知识】相关文章:
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09-24
北京延庆县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12-07
北京中考感谢信02-14
北京中考感谢信(热)05-14
中考语文考点03-25
中考语文反思06-08
中考辅导:中考语文记忆方法02-20
中考物理必考基础知识点整理归纳10-23
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