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大学》节选阅读理解及答案

时间:2024-02-29 18:45:40 晓丽 考试辅导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学》节选阅读理解及答案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写阅读题就会用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分析原因及时总结。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学》节选阅读理解及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学》节选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 ,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 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 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格”在此句中是什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段选文中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打点的词语可以删掉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2.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3.把探索外界误认为探索自己。探索。

  4.例证法,道理论证。

  5.不能,否则就不能突出途径的单一性

《《大学》节选阅读理解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大学》节选阅读理解及答案】相关文章:

谈读书(节选)阅读理解及答案07-24

儒家思想与中国园林(节选)阅读理解答案08-14

《再向前一步(节选)》阅读理解题目及答案08-05

中国山水诗的艺术脉络节选阅读理解附答案08-05

故乡节选阅读答案推荐12-08

《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节选)》阅读理解及答案03-26

《病人》阅读理解及答案11-01

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11-14

《草原》阅读理解及答案07-21

《穷人》节选阅读练习附答案10-19

《大学》节选阅读理解及答案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写阅读题就会用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分析原因及时总结。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学》节选阅读理解及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学》节选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 ,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 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 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格”在此句中是什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段选文中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打点的词语可以删掉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2.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3.把探索外界误认为探索自己。探索。

  4.例证法,道理论证。

  5.不能,否则就不能突出途径的单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