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苏提清明即事古诗鉴赏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提清明即事古诗鉴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提清明即事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注释
①苏堤,元佑间苏轼官杭州刺束时建于西湖。
②梨花风,古代认为从小寒至Ⅱ谷雨有二十四番应花期而来的风。梨花风为第十七番花信风。梨花风后不久即是清明。
④笙歌,乐声、歌声。
④属、归于。
⑤按,古人极重清明节,有“朝朝清明,夜夜元宵”之说。该诗意境与周密《曲游春》词“沸十里、乱弦丛笛。看画船,尽入西泠,闲却半湖春色”相似。
⑥苏堤,宋元佑间苏轼任杭州刺史时所筑,横亘西湖。
⑦即事,歌咏眼前景物
⑧梨花风,梨花为第十七番花信风。
⑨吴惟信,字仲孚,霅川(今浙江吴兴)人。南宋后期诗人。
译文
春光明媚、和风徐徐的西子湖畔,游人如织。
到了傍晚,踏青游湖人们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却万树流莺,鸣声婉转,春色依旧。
把佳节清明的西湖,描绘得确如人间天堂,美不胜收。
赏析
这首诗对大好春光和游春乐境并未作具体渲染,只是用“梨花”、“笙歌”等稍作点染,此诗的构思之绝,就体现在作者不由正面入手,而是借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从侧面措意,促人去展开联想。游子寻春,不但“半出城”,而且“朝而往,暮而归”,痛玩了整整一天,足见西湖胜景令人目不暇接,节日气氛使人流连忘返。再看“流莺”,当人们“笙歌鼎沸,鼓吹喧天”之时,它的世界被人类“强占”。现在,“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被压抑了一天的黄莺,又受了游人情绪的感染,当它重成了绿林的主人,怎能不欣喜若狂?不难想象,黄莺匿迹,是因人喧场面的热烈;而它的再现,正说明宜人秀色的魅力。这样,诗人叙节日情景,状清明景色,不是直接绘描,而是就有情之人和无情之莺的快乐,由侧面实现自己的创作目的。
前两句写西湖春景和游春的热闹场面。后两句说日暮人散以后,景色更加幽美,那些爱赶热闹的人既然不知道欣赏,只好让给飞回来的黄莺享受去了。反映了清明时节郊游踏青的乐趣:“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江南三月正是“梨花万朵白如雪”的季节,青年人结伴出城,踏青寻春,笙笛呜咽,歌声袅袅,微风拂面,杨柳依依,真是“心旷神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情感
西湖美景优美宜人,明丽清新,抒发了诗人对清明时节西湖美景、春景的喜爱与赞美,以及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吴惟信,字仲孚,号菊潭,湖州(今属浙江)人,南宋后期著名诗人。他生于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地方,自幼便对诗词歌赋有着浓厚的兴趣与天赋。吴惟信的一生虽然具体生平事迹在历史记载中并不详尽,但从他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窥见他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细腻描绘以及那份超脱世俗的隐逸情怀。
吴惟信的作品多以对景物的精致描述著称,情感真挚而深厚。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将所见所感化为笔下的诗行。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往往能够触动人心。在南宋后期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吴惟信的诗作如同一股清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吴惟信的诗作中,不乏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描绘。例如他的《苏堤清明即事》一诗,便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清明时节苏堤的春色与游人的欢乐场景,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诗中“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等句,更是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句,被后人广为传颂。
除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吴惟信的诗作中还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隐逸情怀。他的《赠沈复斋》一诗,便表达了自己抛却世俗纷扰、专心奉道的闲适生活。诗中“抛却萤囊读罢书,甘心奉道乐清虚”等句,展现了诗人对清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吴惟信的诗作不仅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而且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为后世诗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示。虽然他的诗集已佚,但从现存的诗作中,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他那份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诗歌艺术的精湛掌握。
【苏提清明即事古诗鉴赏】相关文章:
《清明》古诗词鉴赏04-08
古诗词鉴赏01-06
古诗鉴赏范文通用08-26
清明的古诗04-08
古诗词鉴赏(推荐)05-15
古诗词鉴赏(推荐)05-15
古诗词鉴赏[通用]05-16
[必备]古诗词鉴赏06-13
《池上》古诗词鉴赏07-31
春寒古诗词鉴赏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