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观《鉴史问廉之兴衰之思》有感

时间:2024-10-12 09:47:49 秀雯 观后感 我要投稿

观《鉴史问廉之兴衰之思》有感(通用7篇)

  看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观《鉴史问廉之兴衰之思》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鉴史问廉之兴衰之思》有感 1

  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虽然只有八集,却让观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用历史的终极审判功能警醒我们鉴史励志,慎思笃行。

  步入历史深处,扑面而来的是千百年来人们对青天和盛世的强烈渴望。在这渴望中,我们看到了强项令董宣、悬鱼太守羊续、四知太守杨震、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旋马家声的李沆、训俭示康的司马光、不持一砚归的包拯、造就六尺巷的张英、在任只饮江南一杯水的张伯行、为母过生日买肉成新闻的海瑞……他们生活在不同时代,却在历史的传承中有同样的名字:清官。他们正直廉明、不畏强权、嫉恶如仇,他们不贪物欲、勤俭训家、天下为公,他们爱民如子、执法如山、匡扶正义,代表了人们心目中官者的'最高形象,更打造了流芳千古的克己修身崇德尚礼的道德典范。

  这些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清官们,被后人崇敬被历史铭记,也给如今的为官从政者以当头棒喝:百姓之追崇官清,乃世间有不清之官;百姓之爱戴青天,乃世间有遮云蔽日之地。你之为官,是否拷问己心:我是谁,我又为了谁?

  愚以为所谓清官之标准,实是为官之基准。清勤慎,理应为做官者的三字经。无清,则不公正;无勤,则易懈怠;无慎,则难律己。为国为民,才是为官从政的本分。官出于民而高于民,高在学识,高在才能,高在修养,高在道德,更高在自觉自愿地承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民之为官者,如无忠国爱民之真心,只求一己荣华富贵之享乐,必被人民唾弃被律令严惩被历史审判。

  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缅怀往圣先贤时,当今官者能正心自问“我是谁,为了谁”的有多少?敢言自己“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的又有几何?

  鉴史既是问廉,又是兴廉,更是养廉。廉是明,是清,是正。廉,不仅应是从政为官的操守,还要成为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气节。以历史为镜鉴,今人追思古人,学廉问廉;他日现实成为历史,后人思慕今人,亦应为今人之崇廉敬廉,做千秋之定论。

  观《鉴史问廉之兴衰之思》有感 2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历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衰。近日来再次观看八集纪录片《鉴史问廉》,重温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兴衰更迭,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洁文化的力量。如今恰逢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公司一如既往的宣导廉洁正能量,学习《鉴史问廉》,第二次观看较第一次观之则感受更深,更觉震撼。

  从《兴衰之思》中思考廉则兴,贪则衰的真谛——廉洁和腐败,是决定国家兴衰的关键因素;从《清官之念》中感知青天文化,清官情结的力量,为官正直才能一心为公;从《清浊之辨》中辨识清浊是非,坚信正义可以迟到,却从不会缺席;从《道德之择》中学习克偏,戒巫,范家,全节,修身,清慎勤的为官之德的警句箴言;从《文化之力》中感受民众通过文化艺术颂扬光明与希望,鞭笞黑暗与腐朽;从《律令之矩》中观吏治清明对国家的影响,对制度心存敬畏之心;从《制度之重》中见识历朝历代的监察制度,见识历朝历代在遏制腐败和滥用权力上做的`种种努力和尝试;从《千秋之评》中领略历史的重量,历史在岁月的长河中承担起了终极审判的功能,公正地记录着一代代政治家和官员们的是非功过。

  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清官廉吏,他们为官清廉,执法公正,一直受到人们的景仰。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忠于职守,报国为民,清正廉明,惩恶扬善。古往今来,清正廉明是官员的政治道德理想,也是老百姓对清官的价值判断与价值期待。由此可见,廉洁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为官者清廉与否是兴衰更迭的直接诱因。

  在CC汽车工作十余载,从入职至今,深受公司廉洁文化的影响。学习《鉴史问廉》以来,深有对文化的传承之感。廉洁,是CC汽车的企业文化支柱。《廉洁体系制度》是CC汽车员工的行为准则,自2008年正式颁布实施至今已整整七年时间。该制度严明清晰,在打击腐败维护员工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企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廉洁文化是CC汽车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文化建设是管理者的本职工作,纵使时代变迁,廉洁文化建设仍需始终如一,坚定不移,脚踏实地。

  一、坚决打击硬腐败,持续遏制软腐败

  CC汽车对于硬腐败的打击力度从历年的廉洁大事迹中可见一斑,不论是管理者还是员工,均须时刻牢记腐败是第一高压线,坚决不能触碰。与合作方的业务往来严格遵守《阳光协议》,日常行为时刻谨记和践行《廉洁体系制度》,对内对外宣传牢记历史教训。而软腐败较之硬腐败则危害度更甚,遏制软性腐败更需从我们日常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做起。知职知责,做职做责,尽职尽责,这是博信内外饰目前对于职责的最佳诠释,是我们工作的基本准则,也是遏制软腐败的有效方法。遇到问题正视问题而非掩盖,解决问题尽全力而不推诿,态度决定一切。

  环境是影响人员行为的重要因素,创造廉洁公正,远离腐败的工作环境,让员工从意识上认可起来,从行为上规范起来。廉洁文化推行需传承历史文化精髓,亦需随着时代变革创新发展,但反腐倡廉始终是我们工作的基本准则。必须未雨绸缪,做好腐败预防;脚踏实地,建设廉洁文化。我想遏制软腐败更需要从管理者自身做起,管理者用自身行动去践行,做到率先垂范。

  二、以史为镜,以身作则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这堪称是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

  历史是最明亮的镜子,不论是中华文化史,还是CC汽车迄今以来推行廉洁文化的历史,都足以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腐败是一切祸事的根源,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才能避免重蹈覆辙。而作为管理者,必须从自身做起,严格遵守制度,正确行使职责,积极对待问题,提升危机意识、风险意识,用负责任的态度去带领团队健康成长。

  自古以来,贪赃枉法者终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清正廉明者则垂名青史。历史赋予了不同时代的人们各自的使命,面对历史的是非成败,正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所说的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之也。今天的我们当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让历史的智慧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观《鉴史问廉之兴衰之思》有感 3

  廉政建设,似乎听起来很高大上,离我们很遥远,只有和那些高官才能联系起来。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廉政建设和我们息息相关,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细胞中。清和浊常常成为忠与奸、正与邪、廉与贪以及君子与小人的代名词,清廉更成为一种人格的魅力,一种道德的体现。

  邪不压正,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中,腐败从来都是被唾弃和否定的对象。在贪与廉、清与浊上辨明大是大非,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进步发展的条件。国家的兴衰、吏治的清廉与否,不仅仅决定于高居庙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级官吏,而是需要全体国人共同的努力。中华文明的前途,取决于这个文明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几千年来,正是由于无数中国人的坚守和戮力牺牲,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才得以不断发展兴旺。这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就在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之中。

  作为教职人员,我谈谈为教之中的.廉。在古代就有学生拜师时给老师送“束修”。皇太子、国子监生、律学、算学、书学学生拜师所送的礼物,都是帛五匹、酒二斗、修(肉干)五?;州县学生仅须奉帛一匹,酒与修则相同。这些礼物包含着家长与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然而现在这种感情味道却变了。原本的好意变成坏心,成为了“糖衣炮弹”。每一次的腐败都是幕后的那双“温暖”的黑手模糊了廉洁的意识,从而打开廉洁的堤口,一发而不可收拾。

  今天看《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首先我们教育者就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为社会的安定团结尽一份力。不然为师不正则不尊,师风不正,学风也就不正,那么又怎么能培养出清正廉洁的人才呢?值得深思。

  观《鉴史问廉之兴衰之思》有感 4

  观看了央视九套推出的八集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第四集《道德之择》,全片围绕一个以廉政为核心的为官之道。《三国志魏志李通传》:“为官长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从此,清,慎,勤,便成为官箴,也是对为官者最基本的要求。所谓清,慎,勤,就是为政做事要清廉,谨慎,勤勉。

  片中提到清朝的于成龙,这位有着卓越的政绩和廉洁刻苦一生的大臣,是如何用清,慎,勤来诠释着“天下廉吏第一”的美名。从边荒之地的知县到两江总督,他的政绩自然是名留青史,而作为当权者,他得民心的程度也处处在彰显着他崇高的官德。早期,他总是拿着自己的俸禄广施民众,常常自己都不能吃饱,而后作为当时的'两江总督,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百姓皆叫他于青菜。最后他死在任上,死后只有一套官服,“士民男女无少长,皆巷哭罢市。持香楮立者日数万人,下至莱庸负贩,色目,番僧也伏地哭”。康熙破例亲为其撰写碑文。这是怎样的德,才让上至君王,下至市井百姓无不对其离去痛彻心扉。

  同为百姓的父母官,有的选择了清正廉洁,有的选择了富贵享受,有的选择了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的选择了庸碌无为甚至鱼肉百姓,有的流芳百世,有的却是遗臭万年。

  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为官者拥有怎样的德,是对自己的考验,也是对我们中华民族百年大计步伐进度的考验。“执政为民,廉洁自律”是官员不可逾越的道德底线,在众多利益诱惑面前,要学会拒绝,以清廉的作风打造高效廉洁的政府,净化社会不良风气,还一个风清气正的世界。

  观《鉴史问廉之兴衰之思》有感 5

  千百年来,百姓心中始终蕴含着一种清官情结,这也是人们对清廉、正义的不懈追求。

  走进七朝古都开封的包公祠,我们见到了中国公平正义的化身――大宋丞相包拯,他是自宋至今一直被民间崇拜的精神偶像,他那代表正义、坚定的黑色脸谱,代表清正的月牙儿的形象已经深深根植在百姓心中。但最根本的是他自身始终坚持的“为公正直才能一心为公,明察秋毫才能断案公正”的为官理念和出任大理寺拯一年内清理历年积案、处理一万七千多人无一人申诉的敬业精神和才干,这样才能使他成为一个名垂青史为百姓带来福祉的清官。张伯行(1650-1725),宇孝先。号恕斋,晚年更号敬庵,河南仪封(今兰考县)人。康熙年间进士。历任中书舍人、济宁道、江苏按察使福建巡抚、江苏巡抚、仓场侍郎、户部右侍郎、礼部尚书。他勘于为政造福于百姓;他疾恶如仇,耻于与贪官污吏为伍,他居官清正廉明,“止饮江南一杯水”,深受百姓爱戴。康熙皇帝称赞他为“天下清官第一”老百姓称誉他为“天下第一清宫”。张伯行的“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至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一字诗包容了古往今来砥砺道德、提高修养的廉政警言,而他在上任伊始所书《却赠檄文》更是从根本上堵塞了一切有可能发生的贪赃枉法、行贿的路径。

  一条明星微博可能瞬间有上万条的回复,一个影星的生活照点击量可达上万条,但这些曾经为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清官却渐渐湮没在人们的记忆中,甚至今晚在《鉴史问廉》中缅怀他们的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也已经忘了这些历史上清正廉洁的标志性人物。

  而事实上,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官二代、富二代在公众场合从事有悖社会公义道德甚至法律的举动而能毫发无损,缺少的正是董宣这样的敢于严格执法、不畏上、只为法的强项令!包公祠里的仿北宋时期的题名碑上包拯的名字已经被万千景仰者摩挲的几近不见,希望一代能吏廉臣的清官形象不会陨灭在当代从政者心中。忠于职守、清正廉明、惩恶扬善,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从政者毕生的追求!

  观《鉴史问廉之兴衰之思》有感 6

  众所周知,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墓碑上竟然没有一个字,这位敢于打破历史常规的女皇,给后人出了一个哑谜。有人认为,碑上无字,是武则天有意让后人和历史去评价自己的功过是非。且不说这个观点对错,无字碑让我们能感受到,武则天甚是很看重身后之名。历史是人创造的,每一个人都会在历史上留名。历史是公正客观的。清名与骂名,历史自有评判,也会铭记。我认为留名需留清名,留一个后人敬仰的清名。

  中国历史上,很多人在居高位权倾朝野,积累家财富可敌国,掌握天下的生杀大权,极为煊赫。但他们鱼肉百姓,残害忠良,甚至是出卖国家利益。因而他们的风光是短暂的,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钉在历史耻辱柱上,他们身后必将骂名滚滚,遗臭万年。南宋奸相秦桧在位时,贪污受贿,私通敌国,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抗金名将岳飞,最终在人们的唾骂声中死去,他的铜像也永远的跪在岳飞的墓前。据记载,后世一个秦姓学子游历风波亭,感慨万千,提笔写了两句诗,“人自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骂名影响,竟至于斯!明朝东厂太监魏忠贤把持朝政多年,横征暴敛,残害忠良,竟还恬不知耻地要求全国各地官员为其建立生祠。生祠没有延长他的福寿,也掩盖不住他的滔天罪行,更抹不去他的千古骂名。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这句诗意味深长。很多人虽早已故去,但他们没有被历史的大潮淹没,他们的光荣事迹一直为后人称道,他们的作为造福一方,影响深远,他们的功绩彪炳史册,他们的清名流芳千古。战国时期,淮河支流史河经常泛滥,孙叔敖变卖了自己的家产,率领民众在史河安闸筑坝,引水灌溉农田,经过改造的史河,直到今天还在造福着当地的百姓,他的清名正如史河之水,一直流传至今。唐朝的韩愈被贬至偏远的潮州,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在当地兴修水利,垦荒造田,开办学堂,教化万民。潮州人民为纪念他,将潮州的小山改名为韩山,树林改名为韩林。苏州的苏堤是人民纪念苏轼而命名,钱清江是当也地人民为纪念“一钱太守”刘宠而更名……像这样留下清名的官员还有很多,他们能真心为民,造福百姓,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有句话说,计利当计天下利,留名需留万世名。不仅要留万世名,更要万世清名。而今,我们党员干部切实践行党的宗旨,诚心诚意为人民服务,党不会忘记他,人民不会忘记他。像焦裕禄、雷锋、孔繁森、沈浩、牛玉儒、杨善洲……他们是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即使在经济物质高度发达的今天,他们的'事迹依旧激励每一名党员,他们丰碑永立,万古长青。他们的清名永垂不朽。

  雷锋同志说得好,“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们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这句话应成为每一党员干部的座右铭。党员干部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有价值的人,一个真心为人民服务的人,留一个让后人敬仰的万世清名。

  观《鉴史问廉之兴衰之思》有感 7

  清官,历来是百姓的追求与信仰。因为百姓总是那么的善良,那么的易于满足,只要能被官吏帮到哪怕是一点点小忙,他们都会到处传扬官吏的好处,即使别人不认同,他们也会坚定的信任下去。所以,成为一个清官,成为一个好官很容易,帮人民群众办好事这就够了。然而,要想成为一个名垂千古的清官廉吏,这就难了。因为光办好事不行,还得把办好事当成一种习惯,还得能解决百姓的困难,还得能公正的处理纠纷,还得让自己和家人不贪不占,直到生命的终点。这样的清官是人人追捧的,因为的确很难得。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江湖好汉来投奔,王朝和马汉在身边。”相信二十多岁以上的人,绝大多数都对这句歌词异常熟悉。包拯,包青天,铁面无私,为民解忧,不畏权势,大义灭亲,让千年后的我们仍然感怀这位古人,仍然对他持有崇高的敬意。很多人都说中国古代的百姓有一种清官情结,希望他们那个朝代有能为民请命的廉官能吏来守护他们,其实现代人依然有清官情结,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村长,一个街道办的主任,只要是能帮助老百姓解决生活中的小麻烦,他们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人民心中的守护神。所以,清官还是很容易做到的,只要在为政的岗位上,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贪不占,那就是清官,就是好官。

  或许,每个人都有一个清官梦,只是因为后来选择的不同,而走了不同的道路,但清官的.清结肯定是有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要和政府部门的人打交道,所以跟他们打交道时多少都希望他们能很负责地帮自己的忙,而不耽误自己的时间。过去风气很不好,总有人把人民群众不当人,把自己当人,以至于人民和政府之间起了隔阂,有了矛盾。本来和谐的社会,被这些渣滓坏了风气。这样一来,人民对清官的期望就更强烈了,更希望清官出现,来造福一方。如今的中央领导,利剑一挥,先惩贪腐,顺势提拔清正之官,让我们对自己的国家越来越充满希望,对自己的未来也充满了希望。大家不再害怕什么了,敢在媒体或者街头举报贪官污吏了,这无疑让清廉之官能够崭露头角,让他们来维持我们国家的和谐安定,让人民群众能够真正的奔小康了。所以说,生活在今天,我们是幸运的。

  打击贪腐,肃清风气,让清官不再是人民群众的追求,而是变成一种新常态吧!

《观《鉴史问廉之兴衰之思》有感(通用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观《鉴史问廉之兴衰之思》有感】相关文章:

鉴史问廉之《兴衰之思》纪录片观后感(通用10篇)03-25

《鉴史问廉之七—制度之重》观后感08-25

关于《鉴史问廉》心得体会03-19

鉴史问廉观后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选11篇)12-13

阳光问廉观后感07-11

阳光问廉观后感范文07-11

宜宾阳光问廉观后感07-11

观《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有感02-20

观《哪吒之魔童降世》有感06-28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的说说10-23

观《鉴史问廉之兴衰之思》有感(通用7篇)

  看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观《鉴史问廉之兴衰之思》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鉴史问廉之兴衰之思》有感 1

  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虽然只有八集,却让观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用历史的终极审判功能警醒我们鉴史励志,慎思笃行。

  步入历史深处,扑面而来的是千百年来人们对青天和盛世的强烈渴望。在这渴望中,我们看到了强项令董宣、悬鱼太守羊续、四知太守杨震、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旋马家声的李沆、训俭示康的司马光、不持一砚归的包拯、造就六尺巷的张英、在任只饮江南一杯水的张伯行、为母过生日买肉成新闻的海瑞……他们生活在不同时代,却在历史的传承中有同样的名字:清官。他们正直廉明、不畏强权、嫉恶如仇,他们不贪物欲、勤俭训家、天下为公,他们爱民如子、执法如山、匡扶正义,代表了人们心目中官者的'最高形象,更打造了流芳千古的克己修身崇德尚礼的道德典范。

  这些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清官们,被后人崇敬被历史铭记,也给如今的为官从政者以当头棒喝:百姓之追崇官清,乃世间有不清之官;百姓之爱戴青天,乃世间有遮云蔽日之地。你之为官,是否拷问己心:我是谁,我又为了谁?

  愚以为所谓清官之标准,实是为官之基准。清勤慎,理应为做官者的三字经。无清,则不公正;无勤,则易懈怠;无慎,则难律己。为国为民,才是为官从政的本分。官出于民而高于民,高在学识,高在才能,高在修养,高在道德,更高在自觉自愿地承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民之为官者,如无忠国爱民之真心,只求一己荣华富贵之享乐,必被人民唾弃被律令严惩被历史审判。

  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缅怀往圣先贤时,当今官者能正心自问“我是谁,为了谁”的有多少?敢言自己“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的又有几何?

  鉴史既是问廉,又是兴廉,更是养廉。廉是明,是清,是正。廉,不仅应是从政为官的操守,还要成为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气节。以历史为镜鉴,今人追思古人,学廉问廉;他日现实成为历史,后人思慕今人,亦应为今人之崇廉敬廉,做千秋之定论。

  观《鉴史问廉之兴衰之思》有感 2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历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衰。近日来再次观看八集纪录片《鉴史问廉》,重温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兴衰更迭,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洁文化的力量。如今恰逢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公司一如既往的宣导廉洁正能量,学习《鉴史问廉》,第二次观看较第一次观之则感受更深,更觉震撼。

  从《兴衰之思》中思考廉则兴,贪则衰的真谛——廉洁和腐败,是决定国家兴衰的关键因素;从《清官之念》中感知青天文化,清官情结的力量,为官正直才能一心为公;从《清浊之辨》中辨识清浊是非,坚信正义可以迟到,却从不会缺席;从《道德之择》中学习克偏,戒巫,范家,全节,修身,清慎勤的为官之德的警句箴言;从《文化之力》中感受民众通过文化艺术颂扬光明与希望,鞭笞黑暗与腐朽;从《律令之矩》中观吏治清明对国家的影响,对制度心存敬畏之心;从《制度之重》中见识历朝历代的监察制度,见识历朝历代在遏制腐败和滥用权力上做的`种种努力和尝试;从《千秋之评》中领略历史的重量,历史在岁月的长河中承担起了终极审判的功能,公正地记录着一代代政治家和官员们的是非功过。

  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清官廉吏,他们为官清廉,执法公正,一直受到人们的景仰。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忠于职守,报国为民,清正廉明,惩恶扬善。古往今来,清正廉明是官员的政治道德理想,也是老百姓对清官的价值判断与价值期待。由此可见,廉洁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为官者清廉与否是兴衰更迭的直接诱因。

  在CC汽车工作十余载,从入职至今,深受公司廉洁文化的影响。学习《鉴史问廉》以来,深有对文化的传承之感。廉洁,是CC汽车的企业文化支柱。《廉洁体系制度》是CC汽车员工的行为准则,自2008年正式颁布实施至今已整整七年时间。该制度严明清晰,在打击腐败维护员工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企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廉洁文化是CC汽车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文化建设是管理者的本职工作,纵使时代变迁,廉洁文化建设仍需始终如一,坚定不移,脚踏实地。

  一、坚决打击硬腐败,持续遏制软腐败

  CC汽车对于硬腐败的打击力度从历年的廉洁大事迹中可见一斑,不论是管理者还是员工,均须时刻牢记腐败是第一高压线,坚决不能触碰。与合作方的业务往来严格遵守《阳光协议》,日常行为时刻谨记和践行《廉洁体系制度》,对内对外宣传牢记历史教训。而软腐败较之硬腐败则危害度更甚,遏制软性腐败更需从我们日常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做起。知职知责,做职做责,尽职尽责,这是博信内外饰目前对于职责的最佳诠释,是我们工作的基本准则,也是遏制软腐败的有效方法。遇到问题正视问题而非掩盖,解决问题尽全力而不推诿,态度决定一切。

  环境是影响人员行为的重要因素,创造廉洁公正,远离腐败的工作环境,让员工从意识上认可起来,从行为上规范起来。廉洁文化推行需传承历史文化精髓,亦需随着时代变革创新发展,但反腐倡廉始终是我们工作的基本准则。必须未雨绸缪,做好腐败预防;脚踏实地,建设廉洁文化。我想遏制软腐败更需要从管理者自身做起,管理者用自身行动去践行,做到率先垂范。

  二、以史为镜,以身作则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这堪称是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

  历史是最明亮的镜子,不论是中华文化史,还是CC汽车迄今以来推行廉洁文化的历史,都足以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腐败是一切祸事的根源,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才能避免重蹈覆辙。而作为管理者,必须从自身做起,严格遵守制度,正确行使职责,积极对待问题,提升危机意识、风险意识,用负责任的态度去带领团队健康成长。

  自古以来,贪赃枉法者终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清正廉明者则垂名青史。历史赋予了不同时代的人们各自的使命,面对历史的是非成败,正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所说的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之也。今天的我们当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让历史的智慧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观《鉴史问廉之兴衰之思》有感 3

  廉政建设,似乎听起来很高大上,离我们很遥远,只有和那些高官才能联系起来。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廉政建设和我们息息相关,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细胞中。清和浊常常成为忠与奸、正与邪、廉与贪以及君子与小人的代名词,清廉更成为一种人格的魅力,一种道德的体现。

  邪不压正,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中,腐败从来都是被唾弃和否定的对象。在贪与廉、清与浊上辨明大是大非,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进步发展的条件。国家的兴衰、吏治的清廉与否,不仅仅决定于高居庙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级官吏,而是需要全体国人共同的努力。中华文明的前途,取决于这个文明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几千年来,正是由于无数中国人的坚守和戮力牺牲,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才得以不断发展兴旺。这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就在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之中。

  作为教职人员,我谈谈为教之中的.廉。在古代就有学生拜师时给老师送“束修”。皇太子、国子监生、律学、算学、书学学生拜师所送的礼物,都是帛五匹、酒二斗、修(肉干)五?;州县学生仅须奉帛一匹,酒与修则相同。这些礼物包含着家长与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然而现在这种感情味道却变了。原本的好意变成坏心,成为了“糖衣炮弹”。每一次的腐败都是幕后的那双“温暖”的黑手模糊了廉洁的意识,从而打开廉洁的堤口,一发而不可收拾。

  今天看《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首先我们教育者就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为社会的安定团结尽一份力。不然为师不正则不尊,师风不正,学风也就不正,那么又怎么能培养出清正廉洁的人才呢?值得深思。

  观《鉴史问廉之兴衰之思》有感 4

  观看了央视九套推出的八集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第四集《道德之择》,全片围绕一个以廉政为核心的为官之道。《三国志魏志李通传》:“为官长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从此,清,慎,勤,便成为官箴,也是对为官者最基本的要求。所谓清,慎,勤,就是为政做事要清廉,谨慎,勤勉。

  片中提到清朝的于成龙,这位有着卓越的政绩和廉洁刻苦一生的大臣,是如何用清,慎,勤来诠释着“天下廉吏第一”的美名。从边荒之地的知县到两江总督,他的政绩自然是名留青史,而作为当权者,他得民心的程度也处处在彰显着他崇高的官德。早期,他总是拿着自己的俸禄广施民众,常常自己都不能吃饱,而后作为当时的'两江总督,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百姓皆叫他于青菜。最后他死在任上,死后只有一套官服,“士民男女无少长,皆巷哭罢市。持香楮立者日数万人,下至莱庸负贩,色目,番僧也伏地哭”。康熙破例亲为其撰写碑文。这是怎样的德,才让上至君王,下至市井百姓无不对其离去痛彻心扉。

  同为百姓的父母官,有的选择了清正廉洁,有的选择了富贵享受,有的选择了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的选择了庸碌无为甚至鱼肉百姓,有的流芳百世,有的却是遗臭万年。

  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为官者拥有怎样的德,是对自己的考验,也是对我们中华民族百年大计步伐进度的考验。“执政为民,廉洁自律”是官员不可逾越的道德底线,在众多利益诱惑面前,要学会拒绝,以清廉的作风打造高效廉洁的政府,净化社会不良风气,还一个风清气正的世界。

  观《鉴史问廉之兴衰之思》有感 5

  千百年来,百姓心中始终蕴含着一种清官情结,这也是人们对清廉、正义的不懈追求。

  走进七朝古都开封的包公祠,我们见到了中国公平正义的化身――大宋丞相包拯,他是自宋至今一直被民间崇拜的精神偶像,他那代表正义、坚定的黑色脸谱,代表清正的月牙儿的形象已经深深根植在百姓心中。但最根本的是他自身始终坚持的“为公正直才能一心为公,明察秋毫才能断案公正”的为官理念和出任大理寺拯一年内清理历年积案、处理一万七千多人无一人申诉的敬业精神和才干,这样才能使他成为一个名垂青史为百姓带来福祉的清官。张伯行(1650-1725),宇孝先。号恕斋,晚年更号敬庵,河南仪封(今兰考县)人。康熙年间进士。历任中书舍人、济宁道、江苏按察使福建巡抚、江苏巡抚、仓场侍郎、户部右侍郎、礼部尚书。他勘于为政造福于百姓;他疾恶如仇,耻于与贪官污吏为伍,他居官清正廉明,“止饮江南一杯水”,深受百姓爱戴。康熙皇帝称赞他为“天下清官第一”老百姓称誉他为“天下第一清宫”。张伯行的“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至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一字诗包容了古往今来砥砺道德、提高修养的廉政警言,而他在上任伊始所书《却赠檄文》更是从根本上堵塞了一切有可能发生的贪赃枉法、行贿的路径。

  一条明星微博可能瞬间有上万条的回复,一个影星的生活照点击量可达上万条,但这些曾经为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清官却渐渐湮没在人们的记忆中,甚至今晚在《鉴史问廉》中缅怀他们的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也已经忘了这些历史上清正廉洁的标志性人物。

  而事实上,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官二代、富二代在公众场合从事有悖社会公义道德甚至法律的举动而能毫发无损,缺少的正是董宣这样的敢于严格执法、不畏上、只为法的强项令!包公祠里的仿北宋时期的题名碑上包拯的名字已经被万千景仰者摩挲的几近不见,希望一代能吏廉臣的清官形象不会陨灭在当代从政者心中。忠于职守、清正廉明、惩恶扬善,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从政者毕生的追求!

  观《鉴史问廉之兴衰之思》有感 6

  众所周知,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墓碑上竟然没有一个字,这位敢于打破历史常规的女皇,给后人出了一个哑谜。有人认为,碑上无字,是武则天有意让后人和历史去评价自己的功过是非。且不说这个观点对错,无字碑让我们能感受到,武则天甚是很看重身后之名。历史是人创造的,每一个人都会在历史上留名。历史是公正客观的。清名与骂名,历史自有评判,也会铭记。我认为留名需留清名,留一个后人敬仰的清名。

  中国历史上,很多人在居高位权倾朝野,积累家财富可敌国,掌握天下的生杀大权,极为煊赫。但他们鱼肉百姓,残害忠良,甚至是出卖国家利益。因而他们的风光是短暂的,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钉在历史耻辱柱上,他们身后必将骂名滚滚,遗臭万年。南宋奸相秦桧在位时,贪污受贿,私通敌国,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抗金名将岳飞,最终在人们的唾骂声中死去,他的铜像也永远的跪在岳飞的墓前。据记载,后世一个秦姓学子游历风波亭,感慨万千,提笔写了两句诗,“人自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骂名影响,竟至于斯!明朝东厂太监魏忠贤把持朝政多年,横征暴敛,残害忠良,竟还恬不知耻地要求全国各地官员为其建立生祠。生祠没有延长他的福寿,也掩盖不住他的滔天罪行,更抹不去他的千古骂名。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这句诗意味深长。很多人虽早已故去,但他们没有被历史的大潮淹没,他们的光荣事迹一直为后人称道,他们的作为造福一方,影响深远,他们的功绩彪炳史册,他们的清名流芳千古。战国时期,淮河支流史河经常泛滥,孙叔敖变卖了自己的家产,率领民众在史河安闸筑坝,引水灌溉农田,经过改造的史河,直到今天还在造福着当地的百姓,他的清名正如史河之水,一直流传至今。唐朝的韩愈被贬至偏远的潮州,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在当地兴修水利,垦荒造田,开办学堂,教化万民。潮州人民为纪念他,将潮州的小山改名为韩山,树林改名为韩林。苏州的苏堤是人民纪念苏轼而命名,钱清江是当也地人民为纪念“一钱太守”刘宠而更名……像这样留下清名的官员还有很多,他们能真心为民,造福百姓,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有句话说,计利当计天下利,留名需留万世名。不仅要留万世名,更要万世清名。而今,我们党员干部切实践行党的宗旨,诚心诚意为人民服务,党不会忘记他,人民不会忘记他。像焦裕禄、雷锋、孔繁森、沈浩、牛玉儒、杨善洲……他们是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即使在经济物质高度发达的今天,他们的'事迹依旧激励每一名党员,他们丰碑永立,万古长青。他们的清名永垂不朽。

  雷锋同志说得好,“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们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这句话应成为每一党员干部的座右铭。党员干部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有价值的人,一个真心为人民服务的人,留一个让后人敬仰的万世清名。

  观《鉴史问廉之兴衰之思》有感 7

  清官,历来是百姓的追求与信仰。因为百姓总是那么的善良,那么的易于满足,只要能被官吏帮到哪怕是一点点小忙,他们都会到处传扬官吏的好处,即使别人不认同,他们也会坚定的信任下去。所以,成为一个清官,成为一个好官很容易,帮人民群众办好事这就够了。然而,要想成为一个名垂千古的清官廉吏,这就难了。因为光办好事不行,还得把办好事当成一种习惯,还得能解决百姓的困难,还得能公正的处理纠纷,还得让自己和家人不贪不占,直到生命的终点。这样的清官是人人追捧的,因为的确很难得。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江湖好汉来投奔,王朝和马汉在身边。”相信二十多岁以上的人,绝大多数都对这句歌词异常熟悉。包拯,包青天,铁面无私,为民解忧,不畏权势,大义灭亲,让千年后的我们仍然感怀这位古人,仍然对他持有崇高的敬意。很多人都说中国古代的百姓有一种清官情结,希望他们那个朝代有能为民请命的廉官能吏来守护他们,其实现代人依然有清官情结,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村长,一个街道办的主任,只要是能帮助老百姓解决生活中的小麻烦,他们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人民心中的守护神。所以,清官还是很容易做到的,只要在为政的岗位上,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贪不占,那就是清官,就是好官。

  或许,每个人都有一个清官梦,只是因为后来选择的不同,而走了不同的道路,但清官的.清结肯定是有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要和政府部门的人打交道,所以跟他们打交道时多少都希望他们能很负责地帮自己的忙,而不耽误自己的时间。过去风气很不好,总有人把人民群众不当人,把自己当人,以至于人民和政府之间起了隔阂,有了矛盾。本来和谐的社会,被这些渣滓坏了风气。这样一来,人民对清官的期望就更强烈了,更希望清官出现,来造福一方。如今的中央领导,利剑一挥,先惩贪腐,顺势提拔清正之官,让我们对自己的国家越来越充满希望,对自己的未来也充满了希望。大家不再害怕什么了,敢在媒体或者街头举报贪官污吏了,这无疑让清廉之官能够崭露头角,让他们来维持我们国家的和谐安定,让人民群众能够真正的奔小康了。所以说,生活在今天,我们是幸运的。

  打击贪腐,肃清风气,让清官不再是人民群众的追求,而是变成一种新常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