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苏东坡对联故事

时间:2024-02-19 07:22:17 对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苏东坡对联故事

  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大家没少看到过对联吧,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那要怎么写好对联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东坡对联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东坡对联故事

  一、四小友趣对

  宋朝文学家苏轼,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轼幼年时,在家乡读书,同程建用、杨咨十分要好,两人都受他带动,非常用功读书。一年夏天,苏轼同弟弟苏辙在家中无聊,恰巧程杨二人到访,四小友便在庭中玩耍。忽然,天降大雨,四人只好龟缩堂中。此时,程建用提议对句,大家同意。程便指着庭中松树吟道:

  庭松偃盖如醉;

  一阵凉风吹来,站在廊檐之下的杨咨不禁打了一个寒颤,倒有了下联,于是接口道:

  夏雨凄凉似秋。

  苏轼笑道:“切情切景,若不似秋,如何会打寒颤?”杨咨笑道:“不要取笑,对句要紧。”苏轼拿起一个馒头啃了一口,见弟弟一手掩鼻,望着门外出神,忽然想起一个典故:东晋宰相谢安患有鼻炎,吟诗时带有鼻音,士大夫处处模仿他,吟诗也捂着鼻子学他的声音。苏轼存心同弟弟开玩笑,也以手捂着鼻子说道:

  有客高吟拥鼻,说完,又咬了一口馒头。苏辙回过神来,见哥哥取笑自己,也不甘示弱,一指苏轼手中馒头,回道:

  无人共吃馒头。

  程杨二人一时不明所以,及至看到苏轼正在吞咽馒头的样子,方才大笑起来。

  二、三影居士撰联辩解

  宋朝天圣年间进士张子野,擅长填词,自认为一生有三句填得最好:一是“云破月来花弄影”;二是“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三是“柳径无人,随飞絮无影”。因此,人称之为“三影居士。”张子野晚年隐居乡间,畜养歌妓,每填词之后,必叫歌妓唱之。苏轼十分敬重张子野,但对他畜养歌妓也颇有微词。一次,在歌妓唱完词之后,便撰了一副对联以为讽劝:

  诗人老去莺莺在;

  公子归来燕燕忙。

  张子野当然知道联中意思,便写了一副对联回赠苏轼:

  愁似鳏鱼知夜永;

  懒同蝴蝶为春忙。

  苏轼接过一看,方知误会了这位前辈。

  三、王安石联难苏东坡

  有一年,某官僚请客,王安石与苏东坡同为座上客。苏东坡才华横溢,即兴吟诗填词,无人能匹敌,出尽风头。王安石锋芒不露,饮酒微笑。苏东坡见状,以为他讥笑自己,便道:“相公文才盖世,何不对句助兴?”王安石本无意与他争胜,但见他恃才傲物,如不压他一压,于是便道:“老夫前时曾得一句,未有下句,请苏学士代劳吧。”说罢吟道: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渡春秋;

  苏东坡倒吸一口凉气,心想此题好刁钻啊!那年刚好是闰八月,年头年尾都有立春节。苏东坡想了半天都没结果,其它人更加无能为力,此联便被悬起来,成了众所周之的绝对。日月如梭,过了不知几多寒暑,有一位富翁长寿过人,在他一百二十岁生日那天,当地名人都来拜寿。其中一位饱学之士的书塾,行宴之间,猛然想起这上联,不觉狂喜,大笑吟道:

  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主人不知缘故,以为书塾是念贺寿之词,忙上前敬酒。在场的才子都笑了起来。

  四、开挽联先河

  著名才子韩降,庆历年间,县乡殿试皆名列前三名。熙宁年间,先后出任枢密副使,参政知事及宰相之职。他为人正直,为官清廉,深得苏东坡敬重。在他去世之时,苏东坡十分悲痛,书联挽之:

  三登庆历三人弟;

  四入熙宁四辅中。

  后人说,韩降去世,苏东坡开了我国挽联史之先河。此时无人考究,但要承认苏东坡是挽联高手。苏府有两个丫环,名曰朝云暮雨。苏东坡和她们朝夕相对,情深意挚。后朝云因病去世,苏东坡悲伤万分,亲自为她写了挽联:

  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亲。

  此后,大文学家王安石逝世,鄞县榆县民众在东钱湖畔建了一座忠应庙纪念他,大殿两边的楹联就是请苏东坡写的:

  东钱湖边仰先贤楷模在望;

  福泉山下看今人壮志更振。

  当时的文人纷纷仿效,挽联就这么写开了。时有书法家周慧跶在忠应庙内写了一联:

  胸展宏图振国祚;

  笔底波澜兴文风。

  还有钱茂生也写了一联:

  疑在西子惜暂住;

  似到太湖喜作客。

  五、照录成联

  一年夏天,苏东坡在黄山游玩,山中一小庙主事老道乃势利之人,见来人衣着简朴,便淡淡地说:“坐”,转头向内堂叫道:“茶”。茶到之后,二人天南地北地谈了起来,老道见来者谈吐不凡,字字珠玑,暗地里思量来者定有来历,便请往客厅再叙,口中说道:“请坐”,又向道童喊道:“敬茶”。再叙谈之间,得知座上客乃大名顶顶的苏东坡,立时起身,打躬作揖地道:“请上坐”。又急唤道童:“敬香茶”。

  二人谈着谈着,不觉日落西山。老道心想:“苏东坡乃当今大诗人兼书法家,今日相遇,实不能失之交臂”。于是便命人拿出文房四宝,恳请苏东坡题联留念。苏东坡欣然应允,提笔一挥而就: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苏东坡照录老道三次话语成一联,竟令老道羞惭不已。

  六、游九溪蛮洞得句一日,苏东坡去宰相府拜见王安石。王安石正在午睡,便在书房相会。忽见案台纸上,只题诗半首。苏东坡笑道:“此老江郎才尽了”。原来那两句诗是:

  西风昨晚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提笔,顺手续诗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不久,王安石便将苏东坡左迁黄州团练副使。半路上,王安石出一上联给苏东坡对: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这一下便将苏东坡难住了,怎也想不出下联,只好认输。光阴似箭,苏东坡至黄州已近一载。重九之时,刮了几天大风。风息之后,苏东坡到后园一看,当堂大吃一惊。原来此地菊花与北方不同,花瓣落了一地,枝上都光秃了。他方知自己见识浅薄,还乱续王安石的诗。后来,陈季常邀他游九溪蛮洞,途中想出下联:

  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

  不久,王安石召他回京。苏东坡回京之后,一是对上了当年对不出的联,二是就续诗一事向王安石认了错。

  七、季常迟对东坡

  苏东坡被贬黄州时,结识了陈季常。二人趣味相投,时常一起饮酒赋诗,游山玩水。有一回,二人游山至傍晚,方才来到山脚。见那里山明水秀,便住了一宿,第二天一大清早再登山而上。二人行在山道上,岚气缠绕身边,数步之遥已目不及物,苏东坡触景吟出一上联:

  山径晓行,岚气似烟,烟似雾;

  苏东坡说完,便要陈季常续句。陈季常文思不如苏东坡般敏捷,一时无句,只好放下一旁。时光流逝,转眼中秋。陈季常邀请苏东坡来到江边赏月,江边有一座临江楼,二人登楼入座,饮酒观景。当晚风静,江面平滑如镜,一轮明月倒映水中,与星光相辉映。陈季常心中一动,哈哈笑道:“下联有了。”说完道出下联:

  江楼夜坐,月光如水,水如天。

  苏东坡明白过来,笑道:“好句好句,季常兄真是有心人也”!

  八、煮雪泡茶

  元佑四年,苏东坡被贬杭州。那年冬天,他和父亲及弟弟三人到嘉兴南湖游玩。船到嘉兴,三人上岸,逛完烟雨楼,又登真如塔,最后到真如寺,却下起大雪来。三人轻叩寺门,寺内和尚见了名闻天下的“三苏”,欲挑水烧茶。苏东坡手指积雪道:“不必挑水了,煮雪泡茶,岂不更有诗意。”不一会,茶就煮好了。品了数杯后,苏洵道:“今天煮雪泡茶,我出一上联助兴,看你们谁先对出”:

  东塔寺和尚朝南坐北吃西瓜;

  上联中嵌入东南西北四个字,但也难不到苏东坡兄弟。苏洵刚说完,苏子由对苏东坡道:“您是兄长,理应先对。”苏东坡闻言,即道出下联:

  春水庵尼姑自夏至冬穿秋衣。

  下联中嵌入春夏秋东,正好与上联东南西北成对。苏洵听完, 再道一上联:

  雪落媳房媳扫雪;

  雪与媳音近,两个雪字加两个媳字,读来简直是绕口令似的。苏东坡对苏子由道:“这回应该你了。”苏子由也应声道:

  冰冻兵排兵敲冰。

  下联冰与兵音同,与上联雪与媳正好相对。父子三人畅谈至天色将晚,方走回船上。外面雪越落越大,苏东坡触景生情,吟道:

  雪瑞兆丰年;

  国泰保民安。

  九、庆(磬)有余

  苏东坡同佛印交情深厚,时常谈论诗文佛经,佛印亦与其它修佛者不同,喝酒吃肉,无所顾忌。一天,佛印正在吃午饭,远远见苏东坡正步而来,佛印灵机一动,将平时敲经念佛时用的磬倒转,轻轻地扣在台面上的一盘鱼之上,然后若无其事地吃着白饭。苏东坡刚进门来,便闻到一阵鱼香。可是只见佛印正愁眉苦脸地吃着白饭,台上甚么也没有。心想:“明明一阵鱼香,怎能一转眼便没有了”?再看桌上一只倒扣着的磬,便明白了原由。佛印一见苏东坡进来,便起身道:“明公此时到来,想必尚未用饭。不过今天没想到明公到访,未预备酒菜,请将就用些白饭算了。”说完剩了一碗米饭给苏东坡。苏东坡心想:如何可令佛印拿出鱼来呢?他忽然心生一计,便从容道:“今天经过李施主门前,见有副对联,挺有意思。”上联是:

  向阳门第春常在;

  “下联好像是积善人家甚么的,这三个字怎样也想不起来了。不知你是否还记得?”佛印不知是计,应道:“学士怎么了,这不是常用的春联吗?”下联是:

  积善人家庆有余。

  苏东坡一听,立时拍台笑道:“对,磬有鱼。既然磬里有鱼,怎么不拿出来一起尝尝呢?”佛印也笑道:“明公真是足智多谋。”说完便端出鱼来,边谈边吃了起来。

  十、佛印赢了玉带

  有一次,苏东坡去庙中拜访佛印,佛印见他腰间玉带晶莹剔透,心中喜欢,便欲设法骗来。于是说道:“坡公何来?此间无坐处。”苏东坡不明所以,笑道:“借和尚四大作禅床。”佛印笑道:“我有一问,能答便借四大于你,若稍有迟疑,便留下腰中玉带,如何?”苏东坡笑道:“问吧。”佛印道:

  四大本空,五薀非有,坡公欲于何处坐?

  苏东坡一愕,未能立即回答,只得解下玉带。苏东坡输了玉带不服,时常想着报复。过了几天,他又去访佛印。二人在荷塘闲游。苏东坡见荷花盛开,却有几枝光秃秃的荷杆竖在塘中,似是荷花被盗,便出言嘲讽道:

  河里荷花,和尚摘去何人戴?

  苏东坡说完,暗暗得意,但佛印不慌不忙地道:

  道旁稻草,盗贼偷来到处铺。

  既回避了苏东坡的问题,又对仗工稳。苏东坡暗服佛印之才,正欲再想之际,佛印却说道:

  三年一润,五年再润,阴阳无差无错;

  这可难不倒苏东坡,他应声答道:

  二月春兮,八月秋兮,冷热不短不长。

  二人谁也难不倒谁,闹了个平局。二人相视,哈哈大笑了起来。

  十一、哥俩对佛印苏东坡兄弟二人,时常和佛印切磋文学及佛经。一次,佛印到四川娥眉山讲经,回程时乘坐一叶轻舟,经三峡,游巫山,至广陵,下苏州。一路上游山玩水,好不开心。特别是巫山云雨,令佛印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回来后一连数天,都谈论着巫山的事。后来还特地出了一上联要苏东坡兄弟对,看谁对得好:

  无山得似巫山好;

  苏东坡立即对出下联:

  何叶能如荷叶圆。

  佛印听了,沉思了片刻,道:“下联对得好是好,但以叶对山,难免有头重脚轻的感觉,不能托住上联。”苏东坡听了后点头同意,但一时又想不出好联来。正在沉思之际,只听苏辙对道:

  何水能如河水清。

  苏东坡和佛印不约而同说好。以水对山,轻重相宜,以河水对巫山,也笔力相称。

  十二、朝云佛印巧对

  苏东坡全家人都才华洋溢,连府中丫环也聪敏过人,朝云尤其突出。一天,苏东坡正和朝云下棋,佛印闯了进来。因天气暑热,朝云只穿着薄纱,见回避不及,便躲进纱帐之中。佛印故作不知,与苏东坡聊天不去。朝云在纱帐中热得香汗淋漓,但又不敢出来,只好拼命摇扇子。佛印见状,越发得意,出联嘲讽起来:

  碧纱帐里坐佳人,烟笼芍药;

  朝云在纱帐中闷热难当,正没处出气,便应声道:

  清水河边洗和尚,水浸葫芦。

  苏东坡闻言哈哈大笑,佛印也摸着光头笑道:“贫僧坐得太久,闷坏了佳人。”说完乐哈哈地走了。朝云湿淋淋地走出来,心想:这和尚整得我好苦,非要报复他不可。过了些时日,佛印又再来访。朝云一见,便在纸上写下一上联,送了过去,上联曰: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佛印微微一笑,在纸上写了下联,递了过来:

  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朝云又好气,又好笑,却又佩服佛印之才。

  十三、以双对单

  一天,佛印又和苏东坡喝酒谈天,几杯下肚,苏东坡提议出外游玩,佛印一口答应。二人来到郊外,只见遍地野花,杨柳夹岸。二人信步而行,来到一小山前。那小山不高而雅,松柏苍翠,山顶有一古庙,山前一道长河。二人拾级而上,来到庙前,原来却是关羽庙。苏东坡一指关羽塑像说道:“我们以此为题,对一联如何?”佛印笑道:“请出上联吧!”苏东坡想了想道:

  孤山独庙,一关公单骑匹马;

  佛印一愕,想到:“这上联怎么这样刁钻,这么多单数字,那里去找双数字来对?”佛印急得直摇头,敲了敲光头也没敲出一个字来。苏东坡笑道:“对不上认输便成,可别把光头敲破了。”佛印说道:“今天对不上,我便不回庙了。”二人边说边行到河岸旁,租了一条船,任船家顺水划去。沿河两岸桃树成行,三两渔人在垂钓。见此光景,佛印哈哈笑道:

  夹河两岸,二渔夫双钩对钓。

  苏东坡笑道:“和尚对得妙,亏你想得出这么多双数字来。”

  十四、黄庭坚对东坡

  黄庭坚和苏东坡交情深厚,常在一起吟诗作对,探讨学问。一天,二人闲来去了郊游,沿途景致美丽,二人谈谈笑笑至一松树林边。树下有两老人正在下棋,悠然之处,彷如神仙。苏东坡忽对黄庭坚说:“我有一个上联,你来对下联如何?”黄庭坚笑道:“既然你有此雅兴,就请说出上联来。”苏东坡说道: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黄庭坚心想:“你这老苏即景生情,出得实在巧妙。有松有棋,松子当能随棋子落。可这上联如何才能对上?”他苦苦思索,勉强凑得几句,但又觉得太俗气,只急得冒汗。苏东坡见状笑道:“我们走吧,给你一天时间,若还对不上,就罚酒一桌。”二人不觉来到柳树湾。三两渔人正在树下垂钓,柳丝依依,恰如世外桃园。黄庭坚眼前一亮说道:“有了!”便神气十足地说出了下联: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苏东坡听后拍手叫绝:“果然高明,意境、风韵都能前呼后应,令人有出世之想。”

  十五、东坡对黄庭坚

  一天,黄庭坚又来访,和苏轼下了一天的棋。傍晚时分,二人出城闲走。来到河堤之上,时值金秋季节,落日映红了西面的天际,远望水天相接,分不出哪是水,哪是天。远处渔舟归航,白帆点点,打渔郎正尽情唱歌。歌声随风而来,十分悦耳,黄庭坚悠然神往,信口吟道:

  晚霞映水,渔人争喝满江红;

  苏轼忽听黄庭坚吟句,笑道:“好雅兴!”黄庭坚也笑道:“请就对了下句吧!”苏轼想了想,上联用了词牌名,不容易对。他四处观望,也没甚么能应对的景致。只得一路前行,一路思考,下了河堤,来到了一处村塾,学童都已经放学去了。这天,先生填了一首好词,便反复高唱,若有不妥之处便及时修改。苏轼细细一听,先生吟的不正是普天乐吗?立时有了灵感,说出了下联:

  朔雪飞空,农夫齐唱普天乐。

  黄庭坚心中佩服,口中却说:“那先生真知趣,帮得你好忙!”说罢,二人哈哈大笑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