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折叠读后感(通用14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北京折叠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北京折叠读后感 篇1
这是一个足够现实的科幻小说,许多看完这篇文章的朋友如是说,作为在北京苦苦挣扎的“北漂”更是感同身受。小说中的人物不就是我们最可悲可恨的化身?苟延残喘又编织谎言,蹉跎时光而不肯吃亏,被钱劫持也为情所困,颐指气使且亦步亦趋,试图一把抓住当下又试图将一切推倒重来以消解此刻的难堪。这个物质的世界等级森严、泾渭分明,少数人占据最多的空间与时间,多数人残喘在黑夜中的缝隙。想往上爬?得被阎王扒三层皮!然而最可怕的不是剥削、虚伪或愤怒,而是淡漠。一切都那么井井有条,那么理所应当,所作所为不过为了防止被“清理队”扫入城市的垃圾堆,然而百般挣扎,最后不过一句“看看时间,该去上班了”。
北京折叠,折叠了人格,蹂皱了年华,碾碎了梦想。 没错,冰冷的物质世界总是激起虚弱的愤怒。然而在这样的世界中,也总有星星之火让人心存向往,给人温暖和光亮。小说人物仍是我们最可怜可爱的化身——即使情是无奈、爱是虚幻、梦是艰难、怜是施舍,却仍舐犊情深、相信爱情、追求梦想、心怀怜悯。原来,这也是有人情味的世界,这人情在城市折叠时守护人们的心灵,鼓励人们一次次破茧而出。这就是双城,是地上与地下、舒展与蜷缩、现实与理想、物质与人情的对立统一。作者虽然刻画了三个空间,但继续解构,仍是典型的双城。有阴谋论说该小说获奖是因为作品对中国的批评迎合了西方口味。这种论调何其可笑、狭隘?!须知讽刺是这类作品的灵魂,更须知双城何去何从,非本作独有的议题,乃是千古的谜,无数人尝试作答:陶渊明的双城是山内山外,两相隔绝;狄更斯的双城是伦敦巴黎,血泪暴力;上世纪的科幻默片《大都会》的双城是地上地下,劳资纠缠;本世纪的科幻大片《雪国列车》的双城是车头车尾,杀戮循环。作者继承了前人前作的精神,在有限的篇幅里,紧紧抓住“人”这一解开“双城谜”的钥匙,大书特书,用足了写作技巧,非常出彩。在内容上,突出人物的“抉择”冲突:彭蠡是否该帮助老刀,老刀是否该收钱撒谎,依言该选哪个男人,葛大平该如何对待老刀,白发老人在做事与规则间该做何选择,等等。任何抉择都会塑造不同的历史,影响和改变世界。抉择的冲突一个接一个,悬念不断,高潮迭起,人物刻画也随之愈发丰满。小说最后以老刀经历一切波澜后选择如常按时上班落幕,给出了作者对“双城谜”的解: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无言”,是“抉择”,是无限可能。小说如果继续写下去,可以写成美好的乌托邦,也可以写成更为灰暗的反乌托邦,然而既有了开天辟地的寓意,就有了对英雄盘古的呼唤,对击破混沌、顶天立地抉择的期待。我们发誓要在这座城市活出个人样。然而什么样才是“人样”?一座城如一个人,一个人即一座城,双城永远存在于人性的两面,静待我们的抉择。
北京折叠读后感 篇2
雨果奖又火了一本书,好多人说这是中国科幻小说的崛起,但是最近这几天感觉网上的声音变得不怎么好听了,所以才想写这篇。有剧透,正在看或者打算看的朋友慎看。
这本书我觉得最大的一个槽点和讽刺点是:作者郝景芳居然是有经济学背景的,如果她没有,大约也就罢了,但是她居然有,那里面的一个低级错误就不能忍了。这本书对经济学有一个论点,就是机器自动化会带来大批量的失业,而为了让人们不失业,所以只能压缩他们的生存时间,并且不允许代替人工。这个观点简直让我快笑死啊,举几个近现代中国的例子:纺织厂女工下岗后稍作培训就可以当饭店服务员;曾有个年代司机比县委书记赚得多,但考驾照的速度远比汽车增长速度快,赶马车的很快就学会开汽车;财务软件出现后,并没有使大量会计失业,原先会打算盘的也很快学会了打键盘。
自动化的发展进程不会导致人力的失业,反而会促进人工技能的发展。欧洲现在为了保住失业率,所以减少了工作的时间,那是因为他们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发展路线啊!就好像美国总要求印度和中国减少燃煤,什么混蛋逻辑,美国发展的时候燃煤比我们凶多了好吗,现在你们不担任这些又脏又累的活了,你们开始从轻工业和科技方向发展了,还不让我们这些发展中国家走你们的老路了吗?一边享受着我们带来的廉价商品,一边还谴责我们污染太多,不是矛盾吗?这是发展的必经之路啊,等到中国发展到一定阶段,会有两种现象:一是人口不会再快速增长了(现在已经有这种趋势了啊,即使开放二胎);二是我们的劳动时间会大幅度减少。我们现在就是《雪国列车》里面人肉的永动机啊,等快速发展过去,我们也会进行高质量的短时间的工作模式。
至于有人从中看到什么社会分级的现象,我想说我们还用从科幻小说里面看社会分级吗?我们现实生活就是如此,这个是没办法的事情。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完全不是社会层级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因为我没看到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的人对第三世界的压榨,反而他们很有礼貌,并且在为第三世界的人谋划。譬如那个白头发的不允许垃圾处理自动化,怕他们失业;譬如老刀受伤之后,第二世界的那个委托人还给他处理伤口,并且让他洗澡什么的。
没有任何的歧视和压榨,甚至没有轻视,我觉得我们现实的世界都做不到这么好的。那么作者的意图到底是什么呢,就是通过一件送信的小事,描述一个科幻的世界,表达一份亲情(因为老刀那么努力,是为了一个捡来的娃),就是如此。并且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世界,因为每个人都没有坏心眼。让老刀送信的人让他洗了热水澡,先给他打了定金,而委托的任务不过就是去给心爱的人送一封信;收信的那个女的,虽然有些小心思,想瞒着第二世界的那个男生,但是也是怕伤害;老葛不用说,从第三世界上来,对老刀照顾;那个白头发管事的,怕第三世界的人失业,不肯使用自动化垃圾处理,等等。虽然等级鲜明,但是没有冲突。如果不是想给自己捡来的孩子更好的教育,老刀对自己的生活也并不是不满意的。说句实话,在北京打工那些人,已经比在老家的人好太多了,你看他们衣衫褴褛的,住的环境很差,但是他们可能在家里盖着大房子,很风光。否则为什么有人前赴后继地奔向北京呢。人啊,从来都不能纵向对比的,你天天总和王健林比,那你也得能实现那一个亿的小目标吧。
书的构思很好,以小见大,喜欢这种简单的小故事。文笔一般,还需雕琢。但是也不必像网友那么苛刻,骂的一文不值。国外与我们看重的点不同,就好像《魔兽》在美国被骂得狗血淋头,但是在中国却被热捧一样。你不一定多牛逼,人家也不一定是瞎,总有你看不到的精华。虽然我也承认《三体》的格局要大很多,文字和整体性也优秀很多,但是《北京折叠》毕竟获奖了,说明简单的小故事也有震撼的力量。为什么自己国家的作品获奖了不引以为傲还要进行批判打压呢,这还是一群读书的人做出来的事,这才是让我觉得震惊和无奈的事情。
北京折叠读后感 篇3
北京折叠,全文将近2万字。用一种近似科幻的手法,描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也描绘了智能化时代到来的利与弊。通过学习,总结并提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1)社会阶层
本文将北京分为了三个空间并代表相应的阶级,即第一空间,第二空间,第三空间。如图,是各个空间的主要人口数及活动时间段。可以发现第一空间人数最少,活动时间最长,达到24小时,第二空间次之,活动时间为16小时,第三空间人数最多,活动时间最短,为8小时。(这些数据与后者老葛对于GDP和失业关系的看法是吻合的)
第三空间支柱产业是垃圾回收分选。垃圾工有两千万人,另外三千万人靠贩卖衣服食物燃料和保险过活。属于社会的最低阶层,其主要代表是范蠡以及本文主人公老刀。这个阶层的人干着最脏最重的活,领着最低的工资,每个人生活都是三点一线,工作—吃饭—胶囊睡觉。任劳任怨,唯一的要求就是满足温饱,基本也无其他活动(但是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不愿意再从事这类工作,更向往娱乐场所发泄证明自己)。他们很少讨论自己的未来与规划,跟如今很多老城区/城中村住户一样,他们才不关心世界变化,真正能引起他们注意的是柴米油盐,水电、房租费,以及那低的可怜的工资能否上涨。
第二空间,正是现实社会中层人士,知识分子,工程师。本文的代表是研究生秦天及其同学张显。这类人接受过一定教育,都有一份算作稳定且较为轻松的工作。他们有对爱情充满憧憬,对生活充满希望,对渴望实现自己的人生规划,跻身上层空间。他们的思想已经不是第三空间那样,温饱已解决,他们需要是得到社会认可,完成进阶,特别是能在职场得到晋升。如张显,已做好了基本的规划,那就是先挣钱(银行)后入政府,而且自己也明白,需要去第三空间锻炼一段时间(如现实的下基层),因为拥有第三空间的管理经验才容易获得升职,否则只能一辈子级别不高的待在第二空间。
第一空间,社会金字塔顶端人士的居住地,是第二空间想尽一切办法努力奋斗的地方,但也是第三空间想都未想的地方。这个空间的代表有葛大平、吴闻以及折叠城市设计者白发老人。他们三个人中葛大平是草根代表,靠自己一路从第三空间爬上第一空间的人,第一空间里面级别最低的一类人(安保、厨师、大夫、管家),属于高级蓝领。这类人已经明白了顶层的一些设计和做法,有了清晰的对于社会的思想和看法。而像吴闻及白发老人,他们都属于社会游戏规则的设计者,一个文件就能关系到底层的生存问题。他们已经不在关注自己的生活、生存方式,每天关注的是社会未来发展的大框架,去设定未来的路线,战略和具体实施方案。
(2)智能化社会
本文从依言与老刀吃饭场景,描绘了机器人送菜;从老刀进入第一空间被逮住时,描绘了机器人巡逻及跟踪捕捉;从晚会结束后,描绘了机器人自动清扫;以及科技园区的工厂都是机器自动作业。这些都是第一空间的场景,而第一空间也是未来全社会发展的样板。这些跟如今很热很火的工业4。0,中国智造以及智慧城市不谋而合。智能家具,自动化工厂,自动交通工具等等,都是当今研发与发展的重点。但是本文也从吴闻与白发老人对话以及老葛的看法中,得出机器换人需要解决一个更加重要而紧迫的问题,如何解决由此带来的失业问题。吴闻启用自动化处理垃圾项目,利用溶液消解垃圾,大规模提取材质的办法来解决垃圾处理,即快速又清洁。可是白发老人提出了两大问题,一是本身溶液是否有污染,二是项目上马,采用自动化后,怎么解决上千万的垃圾工的失业问题。老人的第一个问题与现在社会进行一些项目是一致的,比如最明显的电动汽车,即所谓新能源汽车,各大汽车厂商争先上报新能源项目。但是目前很多仍采用锂电池,那么锂电池的制作以及后期回收处理是否会污染,如果污染,怎么解决。这些却是少有关注,明而不宣。
对于第二个问题,自动化带来的失业问题。老葛讲的很清楚。这与欧洲二十世纪末一样,经济发展,失业率上升,印钱不管用,菲利普斯曲线不符合。即经济发展,失业率没降反升。
老葛说了,人工成本上涨,机器成本下降,机器便宜,生产力改造升级,GDP上去了,失业也上去了,怎么办?越保护工厂越不雇人。地都腾出来搞大规模生产,人又不需要。那么人去干嘛呢。欧洲采取强行减少每人工作时间,增加就业机会,但是这样没有活力。最好办法是减少一些人的生活时间,但又给他们找些活干。就是塞到夜里,这样还有一个好处,通货膨胀传不到底层去,印钞票、花钞票都是能贷款的人消化了,GDP涨了,底下的物价没有涨。(这跟前面活动时间设置是一致的,第三空间只有8小时活动时间)
北京折叠读后感 篇4
其实刚开始读这本书有一种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的,或是因有选择恐惧症的我最近实在不知道读什么好,便尝试去看看。
之前虽然经常看小说,但类似于这种科幻小说是少之又少的,可能是老觉得科幻小说会有太多关于科技发明的说法,便不愿去接触,《北京折叠》是一本在我意料之外的科幻小说,一方面是从科幻来说,打破了我对科幻小说一贯的粗鄙看法,另一方面从小说来看,这里好像没有明确的褒贬,它似是在描绘这个无可奈何却又残酷的北京城,似是在诉说这些形态各异的北京人,但好像没有一个明确对任何人的情感态度,有一种本该如此的感觉,当我读完这本小说的时候,我脑子想的是:是啊,如今的北京城,好像就是这样的,如今的北京人,好像就是这样的,北京应该就是这样才叫北京的。对于这本书的第一个评价是,这是我读过的第一本没有对错的小说。以上都是一些略显空白的概说,下面想详细谈谈对这本书的内容及感受。
折叠城市分为三层空间。时间经过了精心规划和最优分配,小心翼翼隔离,大地的第一面第一空间的五百人享用二十四小时,从清晨六点到第二天清晨六点,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的七千五百万人享用另外二十四小时,不同的是,第二空间是从次日清晨六点到夜晚十点,而第三空间是从夜晚十点到第二天清晨六点。看似不公的时间分配原则,我们说是命运不公,或是说命中注定,看似无奈看似残酷,实际上或许是自己最后的选择的结果。
第三空间:老刀。小说的主人公是底层劳工的代表。他的工作是垃圾处理,生活中充斥着肮脏与霉气。小说刚开始就提到他去第二空间的理由:为了金钱(供养女上幼儿园)。“他第一次到第二空间,他并不紧张,唯一担心的是身上腐败的气味”“他讨厌自己,可是他想把纸币抓牢。为了帮人隐瞒真相,他抓住了”。可是贫穷地卑微是谁的错呢,我不想说自私这样的圣母理论,我更想直面这无可奈何的社会问题:教育不均、贫富差距过大、底层贫民工作环境得不到保障。这没什么对错之分,能做的只能尽可能地最小化,因为生活本身就是存在对比区分才所以为社会,而北京,更应如此。第二空间:秦天。代表第二空间奋斗的青年形象。秦天是研究生,有机会去第一空间实习,一个月实习工资十万左右。就像我们现在的状态,在模糊地触碰着现实,但同样奋力一搏着。还有秦天依言的爱情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让老刀送求婚信物。而现实却打破了青年想象中的爱情,最后还是败给了物质。故事中的秦昊并不知情,而我想这是另外一种成长吧,只能接受的成长,但我相信未来会更好的,奋斗的青年,无论爱情,无论物质。第一空间:依言和白发老人。第一空间代表着顶层统治者。依言是老刀来到第一空间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第三空间出生长大而在第一空间工作的老葛。他作为这类人群的代表,书中说到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环境能够改造和塑造人。正是因为这样,揭示出老葛晋升第一空间的原因,才能够表现出环境对人的影响。我相信命运但同样会抵抗命运,生活总要奋斗和抱有希望,你的选择在哪你就将会抵达哪,到底是命运选择了你,还你选择了命运,源于自己。而北京是寻找自己的故事。
这本书讲的时100年后的虚幻科教时代,而折射的是当代北京的现实世界。在这个告诉运转折叠的北京城,各式各样,各种各类的人,都在为了现在的生活,未来的生活,现实的生活,想象的生活,奋斗着……很多人都说,北京,是一个充满可能和机会的城市,也是充满现实挑战和人性残酷的城市,命运直抵胸膛。“回想这四十八小时的全部经历,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最后一晚老葛说过的话。他觉得自己似乎接近了些许真相,因而见到命运的轮廓。可是那轮廓太远,太冷静,太遥不可及。他不知道了解一切有什么意义,如果只是看清楚一些事情,却不能改变,又有什么意义。他连看都还无法看清,命运对他就像偶尔显出形状的云朵,倏忽之间又看不到了。他知道自己仍然是数字。在5128万这个数字中,他只是最普通的一个。如果偏生是那128万中的一个,还会被四舍五入,就像从来没存在过,连尘土都不算。他抓住地上的草。”——而我们在抓住些什么呢?
北京折叠读后感 篇5
很少读科幻小说,对于阅读作品的选择我一向觉得科幻意味着不真实,真实世界的纷繁复杂已经让我们应接不暇,科幻世界的虚无缥缈便如同一个疾步行走的人脚下的那颗石子,干脆踢开了事。而这部小说的名字还是吸引到我。
小说一开始就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奇幻的城市空间和生活模式。故事的男主角是一个48岁的单身垃圾工——老刀。他居住的北京分为三个空间,这三个空间在48小时轮流切换,共享这48小时。第一空间住的是社会上层人物,分割其中的24小时;第二空间住城市白领、精英阶层,占据 6小时;而第三空间,也是人最多的空间住的都是像老刀这样的底层垃圾工,他们只分割到8个小时。故事讲得就是老刀为了能赚到养女上幼儿园的费用要翻越两个空间帮别人送信的经历。
释卷后,静神凝思,对于这个作品能获得 科幻类小说的"雨果奖",我不禁有些质疑这个奖的含金量。从文笔上来说流畅却平淡,科幻创意上仅注入了一个新奇的科幻概念,换句话说,只搭建了一个科幻的框架却填满了现实。但这个作品的亮点就是披着科幻的外衣、长着现实的躯体。而这件外衣对于每位读者来说,那就是一件皇帝的新衣!
聊一聊文章的亮点吧!现实版的阶级分层和固化。北京不用折叠,我们就已经找到了这三个阶级,他们各行其道,泾渭分明。文中"老刀"们的第三空间如同那些生活在城中村的底层民众,他们为生活而奔忙却获取最低的报酬和拥有最狭小的生活空间,他们是"穷一代",孩子也绝大多数会成为"穷二代","穷一代"们甚至没有能力让孩子进入这个局促逼仄的折叠空间,他们嗫嚅着:"活着,我们就已经竭尽全力了!"
"阶级固化"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社会现实!现实中作为底层民众的上升通道都几乎已被堵死。哪怕是看似最公平的高考,曾有高考作文让从"中华美食、共享单车、高铁、移动支付"等词汇中选择一个写成文章介绍给外国青年。农村的孩子在家里只看到连绵的大山,背靠黄土面朝天劳动的父母,哪里骑过"共享单车"、用过"移动支付"!
秦天作为第二空间的代表,现实中应该是中关村的那些"白骨精"们。这个阶层有着体面的工作和生活,也可称为"中产阶级"。但想要上升一个空间却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代价、更要有那么一点儿"走了狗屎运"的运气!他们或许因为租住在某个城中村与老刀有了交集,或许依托高学历背景能跟第一空间的"白富美"谈一场渺茫无望的恋爱。
第一空间以"白发老人"为代表的规则制定者和掌控者们,他们的现实意义自不言而喻,他们丢个数据key的小失误都可以随意压榨第三空间所剩无几的剩余时间,如同蝴蝶轻轻扇动了一下翅膀,就能引发 "老刀们"生活中的海啸。
马克思曾经指出:"阶级对立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迄今存在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由这种方式所决定的交换关系上的。文中也着重强化了经济基础对于阶级分化的重要作用,但精神层面的分化呢?文中没有提及,但我们不得不思考,精神层面有没有那么泾渭分明?是否可以雾霭般地流动、渗透?
再聊几句小说中的不现实的部分。第三空间的人每天只享有晚上十点到凌晨六点的时间,到了时间要钻入"胶囊"并被空间释放出来的药物催眠四十个小时,这得需要多么强大的一个膀胱?什么意识主宰他们会乖乖进入所谓的"胶囊"?北京城外的司机可以目睹全部的折叠过程,老刀们为何不可以用八小时以外的四十小时时间到城外打工赚钱?诸如此类的漏洞,都无法细细推敲。
也粗略看过刘慈欣的《三体》,感觉科幻小说应该是那样的,有科幻的树干,更有科幻的枝桠,能在读者脑中结出丰满的科幻果实,最后可以细细咀嚼一番,但此篇没有!
北京折叠读后感 篇6
在看代码改代码写代码百无聊赖的时候,看看书真是一种解脱,像是被困在黑屋子里,总算能出来透透气。花了三个多小时看完《北京折叠》,很短的一部小说,要是作为科幻作品来看,还是有点不够的,最科幻之处就是北京在空间上的翻转。但是作为社会学小说来看,写的还是很精髓的。
书中没有对社会分层的批判,只有对不同层级生活状态的娓娓道来,我很喜欢这种风格,不讲一点道理,而能让人品味到其中滋味。
北京折叠成三个空间,第一空间500万人,享受24小时,第二空间2500万人,生活16小时,第三空间5000万人,生活8小时。小说的主人公老刀,在第三空间生活了48年的垃圾工,养女糖糖幼儿园学费昂贵,而自己却只能没日没夜的捡垃圾为生,实在没有余力供养糖糖,但是据小说中的描述,生活在第三空间的人,大部分人都作了垃圾工,即便让糖糖上了幼儿园,对她的前途又有什么样的改善呢?生命都是渺小的,但是梦想都是伟大的,即便生活在这样的环境,老刀也还是抱着希望糖糖能够学会唱歌跳舞,成为一个淑女的梦想。于是和第二空间的一个学生秦天做了一笔交易,整个故事也从这笔交易开始了。
他第一次亲吻她一下,她躲开,他又吻,最后她退无可退,就把眼睛闭上了,像任人宰割的囚犯,引他一阵怜惜。
秦天喜欢上了第一空间的一个女生依言,在秦天眼里,依言就像一个天使,嘴巴小小的,莹润的,下嘴唇饱满,带着天然的粉红色,让他有上去咬一口的冲动。秦天我是很欣赏的,勇敢,有策略。明知依言是第一空间的人,但是说强吻就强吻。他也知道自己该有怎样的策略,未来该怎么进入第一空间。一切似乎都在他的蓝图里画好了,未来是美好的,只要付出当下的努力,不是吗。
“所以,”她给老刀夹了新上来的热菜,“你能不能暂时不告诉他?等我……有机会亲自向他解释可以吗?”
读到这里,感受到了一点,梦想是不分等级的,我喜欢老刀不顾一切要来第二空间赚钱的意志,也喜欢秦天对自己爱情的执着追求。反而身在第一空间的依言,虽然她也是喜欢秦天的,但是在他们面前却显得那么脆弱,她不敢去抓住自己心爱的东西,因为父亲的权威告诉她,不行。怯懦的依言,只能选择用谎言欺骗秦天,他们的故事结束了,留给我对他们未来的想象。大概是依言最后还是和不爱的未婚夫结婚了,秦天伤透了心吧。
对小说所描述的三层空间,并没有感觉到多么新鲜,可能是因为,这个社会本来就是分层的,我们只是待在自己的空间,就像现在的我,看不到垃圾工的分解者生活,也更看不到上层人物到底在做什么,我只能看到自己的生活圈里,大家跟我有一样的生活方式。一开始对这样的分层可能有剧烈的厌恶感,共产主义不是这样的。但是现实似乎就是如此,到处都可以见到金字塔的结构。这让我想起了电影《雪国列车》,它就是如此,不同的车厢住着不同阶级的人,末尾车厢是留给苦力的,前排是留给资产阶级的。人生而不平等,接受这种初始状态吧,但是梦想不分等级,有梦就追,在自己的圈子里活得精彩。
摇篮里,糖糖刚刚睡醒,正迷糊着揉眼睛。他看看糖糖的脸,疲倦的了一天的心软下来。他想起最初在垃圾站门口抱起糖糖时,她那脏兮兮的哭累了的小脸。他从来没后悔将她抱来。
北京折叠读后感 篇7
作者笔下的北京,城市被划分为三个空间,第一空间与第二、三空间处于土地的正反两端,当第一空间存在于地表时,第二、三空间则沉于地底。每过24小时,整座城市会发生翻转。翻上地表的城市开始生活运转,而被翻下去的空间里的人则进入睡眠。人为分配的不仅是空间,生活在第一空间里的五百万人能够享用连续的24时生活。而当他们陷入睡眠时,升到地表的第二、三空间,则需共享这宝贵的24小时——第二空间生活着2500万人口,从次日清晨6点生活到夜晚10点;第三空间生活着5000万人,从10点工作到清晨6点,随后他们再次集体进入睡眠,地面翻转,第一空间的人们开始重新接管城市。每个空间里的人们独立生活着,却又因为各种原因有一些交集。
小说中三个空间的划分也体现了社会深深的不公平。第三空间规模最大,人口最多,但绝大多数是劳动艰辛收入微薄的社会最底层;第一空间则是有着优越的环境享受丰富的物质,且统管三个空间的贵族阶层;第二层是中间层。第一空间人均占有的自然空间和时间资源都最多,第三空间则拥挤不堪而且时间分配上只有第一空间的1/3且是晚上,可以说是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
虽说只是一部只有短短两万多字的科幻小说,但对照当下的中国,却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北京折叠读后感 篇8
相较于《三体》的影响力,获得雨果奖最佳中短篇的《北京折叠》口碑却没有那么广受好评。第一次读这本小书是在郝景芳获得雨果奖之前,这次再读倒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平淡的故事,并不突出的情节,没有了第一次看到时那种对折叠世界的新奇感,不过这次读更多的是把眼光放到了人情上。
第三空间的老刀为了能让收养的女孩儿糖糖上一个好点儿的幼儿园,不惜冒着入狱的风险穿越第二空间替人去第一空间送信。原以为是权且充当帮有情人传达美意的信使,结果却着实让老刀见识了什么叫物欲横流,非但没能促成佳话,还拿了人家保密费替人隐瞒。有关吴闻的小插曲令人有些诧异,其无视第三空间的劳动人民建议新提案,而后又因接连的小错误使得原应按时的转换延迟甚至重来一次,在这样的城市环境前提下,空间转换应该是极其重要有秩序不妨碍三个空间所有人日常工作的,但第一空间的人却因这样那样的疏忽恣意控制转换时间,这样岂不是打断了另外两个空间的节奏?或许这也从反面说明了第一空间的权势吧。第三空间的人会为一点空调费争执不下,第一空间的人却在富丽堂皇的会议厅里掌握着整个北京的折叠。
北京折叠读后感 篇9
这是一篇获得了雨果奖的中篇科幻小说,但是读完之后没有那么惊艳。
北京折叠是郝景芳构想中的长篇的第一篇,但是现在还没准备好写长篇,所以暂时把《北京折叠》作为短片收入孤独深处这个集子。
《去远方》是郝景芳的第一部中短篇科幻小说集子,太概念化,意象化。估计不好读也不符合我的口味,毕竟科幻小说也是小说,需要让我能够投入进去,进入另一个想象的世界,获得满足。所以我不打算买这本书了。
郝景芳在孤独深处的前言里说了,“我会迷恋于一些抽象的意向,一辈子都在心心念念地想把那些抽象的感觉具象化,这个过程中难免对于情节有所忽略。”——我感觉她还需要平衡一下观众的阅读感受,毕竟她是满足了,把自己的感觉具象化了,可是读者可能会被转迷糊了,想发问你到底在说什么?
这个《北京折叠》也是比较抽象化的,没有多少戏剧冲突。让人思考的地方是作者的高见,并不是通过人物命运和之间的关系走向而揭示的,稍微显得有些刻意,也不够感染人心。所以那些作者想要表达的后科技时代的人类分层,下层劳动人民不再拥有价值,却也无法不给与工作的矛盾。在文中只是说这些绝大多数的人类住在第三空间,会被放入黑暗空间,让他们睡眠的时间更长,然后再找点活给他们干。看起来这样的工作在可预见的将来都会不保,因为吴闻在会议上提议可以用全自动化来代替人工处理垃圾了。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付出最多,干最多活的人可能过着最低贱的生活,而随着科技的发展,这种折叠式的生活也许真的会实现,而最可怕的是,当绝大多数劳动者连韭菜的价值都不存在后,上层的人还会怜悯他们吗?毕竟这本该是一本长篇上说的第一章,后续如何发展未可知。不过,目前暂时是没有这个担忧的,毕竟北京还没办法折叠,上层人也是需要下层人过来做服务业的,而这种服务也绝大部分需要住在同一个生活空间内,而不是像小说里一样,基本完全时空隔绝。时空隔绝的第三空间的喜怒哀乐,疯狂愤怒,负面情绪完全影响不到上层的第一空间,而只需要负责提供服务就好,连这种服务的存在都快被机器所取代了!
北京折叠读后感 篇10
看完《北京折叠》我是懵的,或者说混乱的。那种感觉是,突然把近些年新浪微博上的新闻集中在一起了,我抓不到重点,好像全是重点。
老刀在烦恼糖糖上幼儿园的问题。我脑子里浮现的就是那些通宵排队的新闻。还有小镇里的实验学校。县公务员子女直接入学,就近有学位房的家庭,剩下的名额大家摇码,剩下的名额也许就是个位数。这是一个常住人口20万左右的小镇。
老刀的月收入是一万,秦天月薪是10万,依言每天只工作半天月薪40万。现实中,收入的差距,其实也有这么大,甚至更大。
阿贝和阑阑与房东争吵取暖费的事情,老刀拿出一万平息这场争吵,她们目瞪口呆。按照老刀的收入测算一下取暖费,大概也就几百块。在第一空间,第二空间都是不值一提的零钱,但在第三空间却足以让一个漂亮女孩吵得没有一点形象。想起曾经听过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偏僻的村庄里,因为一块钱出了人命。
“这菜不对外,所以都不标价。”曾经“特供”这两个字在微博掀起一阵声讨的风潮。还有很多,我好像不是在看一部科幻小说,而是把近些年的新闻都剪接在一起了。我好像在刷微博,做一个新闻回顾。小说中,那些熟悉的生活场景更让我有点分不清是虚构还是纪实。
像“拥挤的男人女人围着小摊子挑土特产,大声讨价还价。食客围着塑料桌子,埋头在酸辣粉的热气腾腾中,饿虎扑食一般,白色腾起遮住了脸。油炸的香味弥漫。”这是一个很有生气的生活场景,一个就在我们身边很平常的一个生活场景。看这段文字,会浮现一个很熟悉的场景。
她其实把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那些矛盾,用平和的语言和科幻的外壳,夸张而又隐秘地展示出来。阶层隐隐显示出固化,如何突破,有没有可能突破?我想起曾经风靡网络麦子写的那篇《我奋斗了18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还有此文诞生三年后李纯根据它的立意和自己的经历写的一篇《我奋斗了18年,不是为了和你喝咖啡》。
写这两篇文章的作者都是通过自己的奋斗已经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可是,这在现实中只是少数。如同郝景芳笔下的老葛。但更多的人,像老刀,像彭蠡,像阑阑,像阿贝一样,在生存线上挣扎,活得“操蛋”。
“彭蠡”这个名字引起我的好奇心,一般的小说不会用这么生僻的字做名字,用了大约有不一般的用意。查了“蠡”字,本意“虫蛀木”。彭蠡非法去第一空间五次,成功了四次,最后一次被抓。老刀会进入第一空间,也是他教的,他是这个折叠城市空间法则的破坏者。对于这个折叠城市的空间法则来说,他就是一只蛀虫。
糖是甜的,令人愉快的。老刀每每想到糖糖,就有战胜一切的勇气,糖糖是他所有的希望。郝景芳用一个残酷的环境,不算险恶的人心,展示一个很残酷的世界。她说现在的现实还没有那么残酷,不希望未来发展成那样。所以,才有糖糖,糖糖就是未来的希望。
她也在序中提到,这是其实是构想中长篇的第一章。我在想,如果是长篇,那是不是最后,折叠城市的空间法则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一把老刀,也许没有新刀那么锋利,但也可以有破坏性的,特别是有虫蛀的前提下。这是我的希望。
北京折叠读后感 篇11
暑假,在故事侠老师的推荐下,我阅读了一篇短篇小说《北京折叠》。这篇小说获得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作者是科幻作家郝景芳。
故事的主人公叫老刀,老刀住在一个折叠的未来城市北京。折叠的北京分为三个空间:第一空间、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第一空间有500万人口,他们生存的时间是从第一天清晨6点到第二天清晨6点,他们享有完整的24小时。第二空间生活着2500万人口,他们生存的`时间是从次日清晨到夜晚10点。第三空间生活着5000万人,他们生存的时间是从夜晚10点到第二天清晨6点。三个空间不停地转换。第三空间居住的主要是建筑工和垃圾工,第二空间的职业要优于第三空间,第一空间的职业又比第二空间更好。
故事主要讲述了老刀的一次冒险:老刀是一个在第三空间的垃圾工,他为了在垃圾站捡到的小孩子糖糖能够上一个好的幼儿园,就冒险去第一空间送信赚钱。他先来到第二空间找到秦天,又到第一空间送信给依言。原来秦天和依言曾经是情侣,但是依言隐瞒了自己已经和吴闻结婚的事实,依言让老刀带信并保守秘密。老刀在第一空间经历了意外和波折,并在老葛和秦天的帮助下回到了第三空间。
读完了《北京折叠》,我领悟到,地位高并不代表就是完美的、幸福的。举个例子:生活在第一空间的依言,她既想拥有一个很好的生活条件,也想拥有秦天对她的爱,但是她选择了吴闻,和他结了婚,却不让秦天知道这个事实,让秦天一直深爱着她,她是多么的自私呀!老刀的父亲是这个城市的建造者,却控制不了转换的时间,他的后代只能生活在第三空间。
老刀虽然生活在第三空间,但是他特别关心别人,他在垃圾站捡到了一个小女孩,并且精心照顾她、呵护她,给她取名叫糖糖,把她当成自己的女儿一样,看着她渐渐长大,努力给她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比起依言来,谁在真诚地对待别人呢?老刀在那么艰苦贫穷的日子里,却那么有礼、关心别人,他是多么用心啊!为了糖糖上幼儿园,冒着危险去第一空间送信,他是真有爱心,是一个高尚的人。
我想生活在第一空间,但要有一颗充满爱的心和高尚的品格。
北京折叠读后感 篇12
与野心勃勃、人物繁多、架构宏大的《三体》相比,《北京折叠》无疑是小家碧玉型,全文两万余字,故事情节安排紧凑、推动较为迅速。也许是过于短小精悍,所以没有出版书籍。但作品的优劣从来不是由字数多少来体现,这部两万余字的科幻小说非常耐人品味,所反映出来的出身、等级、权力等话题都值得探讨。一般而言,法律人大多喜欢遵纪守法、循规蹈矩者,但在这部小说中,最喜欢的男主角老刀恰恰是不守规矩者,因为通过他,我们能看到一些规则之外的温情。
该小说的最大亮点就在于,将北京设置为一个有着三层空间的折叠城市,等级分明、不可逾越。第一空间是精英阶级,仅有五百万人口,却有着清晨六点到第二天清晨六点共24个小时的最长生存时间。第二空间是中层阶级,有两千五百万人口,生存时间是次日清晨六点到夜晚十点共16个小时。第三空间是底层阶级,五千万人口却只有夜晚十点到清晨六点共8个小时的生存空间。这些生存时间都经过精英阶级精心规划和最优分配,小心翼翼隔离。不守规矩的空间穿越者一旦被抓就会被罚款并关押几个月。
主人公老刀子承父业,在第三空间做了二十八年的垃圾工,平凡而又普通。为了让捡来的、喜欢音乐和舞蹈的女婴糖糖能够到教音乐舞蹈的幼儿园学习,老刀不惜以身犯险,接受了一个高收益的任务,从第三空间穿越到第二空间,帮、带上秦天的信件去第一空间送给依言,再给秦天带回依言的答复,最后有惊无险地回到第三空间,赚得两年多的工资。作者用科幻小说的形式,将我们当前社会存在的阶级鸿沟扩大,形成了阶级与阶级之间物理意义上的隔离,越上级就醒着时间越长、收入更高、可以享受更多精致生活。
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所谓的第一空间精英阶级衣冠楚楚的背后,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吴闻求财至上、枉顾底层人民的冷酷自私,依言既贪图富贵又渴望被宠爱、不惜欺骗耽误他人时间的贪心自私,机器人和年轻男人的严格执法、不知应变、不通人情……好在有老刀、老葛的存在,让人不会觉得生无所恋。如果说老刀是抱着侥幸心理的知法犯法,目的在于让拾得的孤儿糖糖能有较好的幼儿园教育环境;那么老葛对老刀的包庇则是因为老刀裤脚的商标让他忆起仍生活在第三空间的年迈的父母,所以手下留情、法外开恩了。这不由得让人反思,是严格地机械化执法导致不良后果,还是灵活地应对避免不良后果更为合适?如果是机械化执法,那么老刀、糖糖都将面临莫测的命运。执法者和司法者有时也需要思考这个问题。
想起检察院一个朋友讲述的一个办案经历,某工厂老板向公安举报一男子故意造成工伤骗取5万元工伤保险,公安机关机械地移送起诉到检察院,一些公诉人认为可以直接以保险诈骗罪起诉到法院,毕竟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嫌疑人认罪。该朋友在审查起诉过程中发现该男子没有前科劣迹,因为父亲重病缺钱,又不想两抢一盗,不得已才采取这种不害人却害己的方式来快速获得父亲的救命钱,没有社会危害性和再犯可能性。如果机械化操作起诉,则该嫌疑人的家庭会面临巨大打击,一个家庭会遭受重大创伤。而如果对该嫌疑人教育改正,则一个风雨飘摇的家庭还可以支撑。于是,该朋友力排众议,最后检察机关对该嫌疑人做了相对不起诉,嫌疑人感激万分,没有再次犯错。
法律等规则本是冷冰冰、机械化的文本,但司法者在具体运用时应当有更多的理解和温情,要注意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统一。《北京折叠》中有朋友情、同学情、校友情、恋情等等不一而足,而最温馨的,居然是出身于第三空间收养弃婴的老刀和怜惜第三空间百姓的老葛,他们为了自己想要守护的,不惜违背规则,让我们体会到规则之外的温情,对于小说中所营造的法治社会而言,是一个悖论,也是一个悲哀。(洛风)
北京折叠读后感 篇13
近两年,科幻似乎突然在中国开启了“暴走”模式。2015年,刘慈欣的小说《三体》获得科幻界的诺贝尔奖——“雨果奖”,其引发的热议尚未退却,本月中旬,又传来了另一部科幻小说《北京折叠》再获该奖的消息。
不过,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与《三体》受到热捧、立刻立项被翻拍成电影不同,《北京折叠》在中国舆论圈中引发的震动似乎小得多。半个月来,除了几个自说自话的自媒体微信号写了点读后感式小文章外,主流媒体对该作获奖似乎很不感冒——只有《环球时报》上周发表了一篇评论,大意是说《北京折叠》所揭露的问题不是中国独有的,而是个世界性难题。导致《北京折叠》与《三体》冰火两重天的原因何在?
与长篇三部曲《三体》不同,《北京折叠》只是一部半个下午就能读完的中篇小说。在小说中,中国的首都北京用“折叠”的方式被分成了三层空间:顶层统治者、中层精英和底层劳工。主人公老刀生活在第三空间,与5000万人挤在一起,他是个垃圾处理工,生活中充斥着肮脏与霉气;第二空间是一群受过良好教育的白领精英,一共2500万人在紧张高效地生活着;拥有同样面积的第一空间人口最少,这里生活着权贵和富豪阶层,他们制定城市规则和法律法规,人口只有500万人。
《北京折叠》并不是一本真正的科幻小说,小说中的很多科幻“硬伤”让真正的科幻迷们吐槽不已——三个空间折叠在一起能高效利用城市空间?22世纪开会还用打印纸?一个城市要5000万垃圾工干什么?种种迹象表明,贵为清华物理学博士的作者郝景芳在幻想未来科技方面下的功夫远不及在娘子关水电站当技术员的刘慈欣多。
按科幻小说内部的分类规则,《北京折叠》属于“软科幻”,与《三体》式的硬科幻探讨未来人类的命运不同,“软科幻”关注的其实是现实中人类的境遇。在读《北京折叠》前不久,我刚刚在北京生活了半年时间,回想当时的所见所闻,感觉作者写这篇小说确实不需要太多想象力,她只需要把现实中的北京换一种方式搬到小说中就行了——如果你去过回龙观,你会发现小说中挣扎在污秽混乱的第三空间中的底层市民并非不可想象;如果你逛过望京、五道口、中关村,你会觉得第二空间中白领们那种压力山大的生活不过是这里的一个投影;如果你有幸在二环内的那些大院、高档会所前驻足,你也会感觉到作者对第一空间宛如天堂般的描写所言非虚。
相信很多人在读完小说之后都会自问一句:“我到底生活在哪一级空间?”他们都淡忘了所谓“三级空间”只不过是小说中的一个设定。名为科幻,写的却是现实,在科幻的透镜下被折射后的众生态反而比真实更加真实。这正是作者的笔力所在。
《北京折叠》所追问的问题是可怕的,在它所描写的社会中,绝大多数的人刚一出生就已经输了。“我奋斗了二十多年,只为了和你坐在一起喝一杯咖啡。”这是曾感动许多出身底层的凤凰男、凤凰女的励志名言。可能是为了反讽这句话,小说中确实给主人公老刀安排了一个跟第一空间的阔太太一起吃饭的机会。在饭桌上,阔太太为了封老刀的口,轻松地甩出十张一万元的钞票,而老刀这辈子还从来没有见过一万元面额的纸币,阔太太劝他,收下吧,那只不过是她一个星期的薪水,而且每天只上半天班,人家工作的动力只是闲不住,“老公挣的钱足够多了。”
试问,这么大的差距,你怎么追?
对比一下《三体》和《北京折叠》所触动的受众对象会发现很有意思,在《三体》走红后,除了真正的科幻宅,最推崇其中理论的其实是中国商界的精英们,他们钦服于《三体》中所展现的“零道德宇宙”,并号称要把小说中的“黑暗森林”理论应用在实际中。而《北京折叠》所道出的却是中下层民众的焦虑感,他们正在被那些满脑子“黑暗森林”的精英们所抛弃。年轻人从农村追到城市,从小城来到大城,却发现依然追不上这个世界的脚步。长此以往,未来很可能如英国《金融时报》所描述的那样:分处于不同阶层的人们,将来虽然身处同一个城市,却熟视无睹地擦肩而过。
诚然,社会撕裂、阶层固化这些问题并非中国独有,“是个全球性问题”,但这种辩解并不能消除当代中国人解决这一问题的责任。
相比《三体》,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北京折叠》式的小说显得更为珍贵。
北京折叠读后感 篇14
《北京折叠》是我今天要推荐的一本书,它曾获得过科幻界的最高奖项雨果奖此书虽然只有简简单单的四十多页,但每个字都深入人心。
《北京折叠》这本书主要讲了在22世纪时,因人口过多,土地资源匮乏。北京被分为三个空间。第一空间住的都是社会精英,土豪,白领,可只有五百万人左右;第二空间住的都是受过教育的人,有文化的中层干部,人口有两千五百万人;第三空间住的都是没受过教育的人或是被社会淘汰出局的人,人口有五千万人。
在22世纪,北京一天被分为48个小时,第一空间的人可以享用从凌晨六点到次日凌晨六点整整24个小时;第二空间的人可以享受从凌晨六点到夜晚十点着14个小时;而第三空间的人只能有晚上十点到次日凌晨六点这八个小时。每当一个空间的时间用完时,这个空间就会反转到地下,所有人都要呆在氧气罩里休眠。并且有明确法律规定不可随意穿越空间,但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自己的生存空间。
文章的主人公老刀是一个生活在第三空间的垃圾清理员,他已经四十出头了,没有老婆,却收养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糖糖。老刀是个乐观的人,跟其他生活在第三空间的人不一样,他没有自暴自弃,他也想用自己的努力去第二三空间生活,但他也知道他这辈子也不可能会到生活了,所以他把一切希望寄托在了糖糖身上。
他想要糖糖去上一个能教唱歌跳舞的幼儿园,但以他做垃圾清理员那微薄的工资是不够学费的,他四处打听,找到了一个很赚钱但却又充满风险的工作为身处于第二空间的秦天送信,事成了可以给他二十万,二十万对老大刀说是一笔大数字,他干几年也没有那么多钱,但这仅仅只是秦天两个月的工资。他想想糖糖的未来,冒着风险穿梭到了第二空间,秦天告诉他只要能把情书送到第一空间的依言手里,这笔钱就归你。老刀又穿梭到第一空间,却发现依言已经结被迫婚了的事实,但为了不伤害秦天,老刀和依言一起编造了一个谎言,自己又多拿到了依言给的一笔钱。在尾声,老刀在第一空间被发现了他来自第三空间的事实,老葛出手相助,才化解危机。最后安全回到第三空间。
作者写22世纪的北京有八千万人,可纵观全文,对社会,对国家作出贡献的人不超过两千万人,这就是赤裸裸的讽刺,生活在第三空间空间的人真的没什么用,就那个时代,国家是缺机器人去打扫卫生吗?不是吧,那为什么不让机器人打扫,而让第三空间的去打扫呢?那就是失业率的问题,其实第三空间的垃圾并不真的需要人工来处理,这当时的技术完全可以机器处理,这样第三空间的人们就不用从事那样脏的工作。但,假如那样的话,这5000万人该何去何从。说白了,就是人太多了。
残酷吧,无情吧。文章虽没有太大的波澜起伏,但读者无时无刻都感到无奈,这也许就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吧。
【北京折叠读后感】相关文章:
北京折叠读后感01-07
北京折叠读后感100006-19
北京折叠小说读后感06-19
《北京折叠》读后感(精选9篇)05-25
北京折叠读后感800字01-07
北京折叠读后感400字02-16
北京折叠读后感500字02-12
北京折叠读后感1000字02-12
北京折叠读后感600字02-16
《北京折叠》读后感1000字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