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瓦尔登湖读后感

时间:2022-06-23 15:46:4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27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瓦尔登湖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27篇)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

  最近看了一点《瓦尔登湖》,说实话我不是什么文艺女青年。所以这本凑单的书,让我看得着实想打瞌睡。但这书确实是一本经典。

  作者说的很多话,都能让我们深思。“人们常常挨饿不是因为缺少必需品,而是因为缺少奢侈品。”他认为我们原本的生活可以很简单仆实。获取一些生活必要的物品就可以了。不必要花费精神去追求些华而不实的东西。他这种过于简单的生存方式,我是不太认同的。但我从广义上认同理解他这种道理。生活不能一味的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来让自己满足,而忽略身边触手可及的幸福。这个追求的过程所付的成本到最后会超出你的预期。

  我这种想法是不是脱离社会了,才会越来越不现实而偏向于精神化呢?要反醒一下!但如今自己确实有点难以理解现在的状况了。QQ上面点亮的人头攒攒,但多数是显示正在移动设备上使用,而且有的还是一天24小时在线。我心情特好地跟人打个招呼,留个言,半天,一天过去都没反应。如果不是为了方便与人联系,为什么天天挂上面呢?QQ成了摆设?这也许是个好事,迫使大家联系必须使用通话手段才行。现如今大家的互动都喜欢在微博,微信上了?看来这个时代大家需要更多人的关注和围观。

  “只能在市场的喧嚣中汲取真理!”不知道为什么,这一句话经常在我耳边响起。每次我都会心生出一丝担忧,因为一打开网络各种真假信息,扑面而来。标题一个比一个吸引、一个比一个惊悚。这世界怎么变成这样了?还是原本就是这么混乱不堪,只是因为如今信息的传播速度、透明度更高了。 我担忧我家儿子以后如何应对这样的世界,我担忧我不能教给他分辩真假的能力,因为我也不太能分清了,有些新闻内容已经很颠覆我的以往观念了。

  算了,也许我是杞人忧天。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2

  梭罗的《瓦尔登湖》以春、夏、秋、冬四季为线,串联起他在瓦尔登湖畔进行经济实验的始末,留给我无尽的想象与羡慕。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领悟“人可以活得很简单,很从容,不必为了那物质财富而丧失了人是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的道理。作者在《瓦尔登湖》中以瓦尔登湖为中心,辐射到周围众多地方,描写了他“以禽兽为邻”,在“豆田”耕作,与“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诸多生活细节。最后作者又以“春天”结尾,给我们奏响了新的生活乐章,并且他在“结束语”一篇中,这样说:“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看!这是一位超凡脱俗、与世无争的自然主义者,多么令人羡慕。

  梭罗生活的地方是瓦尔登湖及其周围地区,但他细腻精致的笔调,却把我们带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他谈“瓦尔登湖周围的鸟、树、草、虫子”,更谈“更高的规律”。他认为,从一种特殊的意义上说,渔夫、猎人,及其他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他从个人的劳作中提升到更高的人类法则,令我们视野开阔、高屋建瓴。在《瓦尔登湖》中,许多段落值得一品再品,让人陶醉。他在描写“倍克田庄”时,这样写到:便是德罗依德也要放弃他的橡树林而跑到它们下面来顶礼膜拜了。可想而知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地方,多么的令人神往。

  在整部《瓦尔登湖》中,自然一直是主要背景,以大地为席,以苍穹为盖。梭罗在广阔的天地中像农夫一样耕种、收获,他很高兴,他说:古老的诗歌和神话至少表明,农事是一门神圣的艺术。在从事农耕的过程中,他也不忘“阅读”。即使在19世纪梭罗也感慨道:他们深信一本《圣经》的智慧就足够了,余生便在简易读物里荒废天赋单调地生活。在商品大潮的汹涌翻滚下,现代人的心灵像扁舟入海,漂浮不定。物质的丰裕,精神的贫穷。我们的身体一再扩充,而精神的领地却时时荒芜着。听听梭罗的忠告:多余的财富只能买到多余的东西。灵魂的必需品,金钱一样也买不到。这样的忠告如梵音,对于我们无异于醍醐灌顶。

  徐迟说:“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对于春天,对于黎明,都有极其动人的描写。”让我们追随着梭罗的足迹,抛弃那物质所带来的烦闷苦恼,感受那恬静美,聆听大师的哲音。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3

  当一本书清新的空气渗透脑海,恰如月光下的倒影寂寞环绕,那又是一种战斗,战斗在尘世中的寂寞自然里。

  《瓦尔登湖》的品读,总觉得地点不够好,每次翻阅,总觉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好似有一堵墙,让我不明白作者的用意,却又觉得如此得体,这一种感觉就像是熟透了的柿子从树上掉下来,烂透了!直到有一次,与朋友争执被骗,躲在窝里再次翻阅,只觉每种生命都是一个悠哉的精灵,畅快与满足之感油然而生。

  寂寞的书自然有寂寞的读法,也许只有一个人的心真的可以静下来的时候才能读出这本书的滋味。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否懂了,只是觉得,好美。

  幻想了一下作者的瓦尔登式生活,天作棋盘星作子,地为琵琶路为弦,或许作者不感到寂寞,因为他可以举杯邀明月,飞鸟相与还,大自然就是他的无穷无尽良友,清风作伴,任尔春水东流。只是在我看来,未免有些许恐怖了,终日难见人影,就是“辟谷”也受不了这么长时间的孤寂,人终究是一种群居动物,或许人们可以有鲁滨逊的坚毅,但极少能忍受闭关锁国的“百年孤独”。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作者在这一寂寞中寻找自然的弦律,书中那个留下痕迹的小动物描写令我神往,晨曦出黄昏归,却发现有貌似小松鼠留下的问候,何等惬意与满足?恐怕陶渊明知道了也非得羡慕不可。

  正是这份寂寞,给了作者格外敏感的感觉与美好的想像,纵然雨中漫步,四处飞舞着的也是自然的朋友,可以说作者甚至可能将一个水分子幻想成一个水精灵,倾听着它们在和风细雨中的律动与笑声。这种极端的联想令作者深深爱上了自然,因为它是如此的生机勃勃并且仁爱有情,这就是作者寂寞的寄托了。

  在对世事的抵触中,在对大自然的满心欢喜时,作者笔下的每个物体,都被赋于了生命的脉膊,就如《诗经》中的“霭霭停云,蒙蒙时雨”一样,即使云雨也有了各自的喜怒哀乐,作者自然沉醉其中,“泌之洋洋,可以乐饥”之下,一切烦恼皆烟销云散了。

  生活就如同一场梦,只不过每个人的陷入深浅不同,作者以梦视人生,在自己的世界里自由幻想,这是一种对世俗的妥协与退避,这也是多少隐归山林之人的想法,当一个人面对一个社会的规则,而且这个规则在当时又是无可厚非的时候,他没有凌驾规则之上的实力,却又不愿在规则下低头,就只好跳出这个规则,那就只有跳出这个社会了,听起来这多少有些“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仙风道骨,只可惜却带着满腔的愤懑。

  作者跳了出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表明,跳出来是可以很好的生活的,只是不知道是作者小视了自己的品质,还是高估了社会的品质,他的书并未一片大好,他的事也没被标榜,或许只有在一干寂寞的人打发寂寞时,看一下他的书,之后惊叹:呀,这种生活真好。之后,寂寞的人不寂寞了,也就放在书柜中封存了。作者笔下的动物即使再生动,大多数人也无非说一句:写得真好。罢了。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还是喜欢规则的,即使穷一生之力,毕其功于一役,也还是想抓住规则。

  作者倒也给了人们另一种规则:自然规则,日出而作,日落而眠的悠闲,抚月吟夜雨、随日荡清波的自在,这的确是一种好规则,唯一的缺点就是孤寞——人少。可万一人多了,不知道作者是否想过,再完美的规则也抵不住人多,这就是一个悖论,找不到解决的方法。

  作者的寂寞是一瓶封存的老酒,愈浓愈香,只是读者偶尔才能从书中呷上一口,虽回味悠长,却无可奈何,无法贮酿,但就是这么一小口,就如一句精简的诗句,令人终生难忘。

  就是这么一口酒,值得任何人去品尝。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4

  《瓦尔登湖》是一本极为优秀的人生哲理书,但从根本上讲,这本书更能扩大我们的日常视野,让我们从简单的生活开始学习知识。作者亨利·戴维·梭罗。美国作家、思想家、自然主义者。通过这本书,我们不仅可以接触到大量的动物和植物学知识,还能了解到更多的人文、地理和历史知识。阅读它,我们能在平凡与简单中真切感受生活的意义与趣味,也更能感受寂静之美。

  该书出版于1854年,梭罗在书中详尽地描述了他在瓦尔登湖湖畔一片再生林中度过两年又两月的生活以及期间他的许多思考。瓦尔登湖地处美国马萨诸塞州东部的康科德城,离梭罗家不远。梭罗把这次经历称为简朴隐居生活的一次尝试。

  美国的19世纪是个辉煌的时代,一大批作家都深受超验主义【先验论】的影响,生活在这一时代的梭罗也不例外。作为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梭罗对超验主义更是身体力行,《瓦尔登湖》就是他这一思想的体现,它是一部蕴含了深刻哲理的散文。细细读过《瓦尔登湖》的人都有体会;他是在探求怎样实实在在的生活,怎样体验与经历有意义的生活,为自己,也为他的市民同胞,还有当时与后来的读者们。

  虽然每次读这本书,我都想吐槽一下在复旦大学对面小路里买的英语版!

  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真的很好。这,本不是一本适合我的书,我也永远写不出那样的文字,它安静孤独的让人无法接近。

  刚开始读的时候,它就是躲在迷雾森林深处的湖,越往深处前行,能见度越低,脚步也变得很艰难,当你心理有一丝厌烦时,就会一瞬间被弹出森林之外,它拒绝那些无法安静的人。

  在不屑的努力四五个月后的某个上午,用了2个多小时,安静的阅读梭罗是如何开始在湖边生活,才开始和他一起慢慢入住在这一片森林和湖泊。

  现在,这片湖总是欢迎我的来访,只要我想去,翻开书,眨眼就到。这本书会给读者一种很奇妙的身临其境的感觉,告诉你什么是安静。那种安静是绝对的,就好像身处于湖中,湖底很暗很静,离开湖面越来越远,你可以自由的呼吸,却四肢无力,在不能为所欲为的时候,剩下的只有思考或者什么都不思考,就慢慢的下沉,看着亮的湖面慢慢远离。

  当心情不好的时候,我就会看上10分钟,很有用。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5

  一百六十多年前,一个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幽居在瓦尔登湖畔三年光阴,独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并渔猎,耕耘,沉思,写作,最后诞生了一部伟大的散文集《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深深影响了一代人,许多伟人也拜读了此书,时至今日该书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影响深远。此书也入选了美国国会图书馆评出的“塑造读者的25本书”。

  哈丁曾说过《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是一部圣书。

  《瓦尔登湖》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梭罗对于瓦尔登湖的热爱,对于小屋的热爱,对于山林的热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热爱,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热爱,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操!读这部书时我经常尝试着把自己放在梭罗的位置上,我感到在那时我才活得真诚,没有了矫揉和造作,书中所有的事情都那么自然,所谓的心灵净化就是指这个吧!更让人叹服的是,每次读后都会有全新的感受,平淡的语句中涵藏着最深沉的哲思,很多地方必须得反复读才能体会得到其感情的丰厚!

  静静地走进《瓦尔登湖》,我跟随着梭罗漫步林中,聆听自然的天籁之声沉思冥想:群山葱葱,曲径幽深,山湖静寂,紫雾腾腾,我好像到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意境;午夜十分,孤云独去,月澄无影,湖畔的树木也静静地伫立,这仿佛是“月出皎兮,杨柳依依”的情景;夜半流萤飞舞,不知名的昆虫的吟唱,天空中偶尔留下几声鸟鸣,在苍凉的月色下却有几分秋雁的味道,和着几缕“微风吹解带,山月听弹琴”的古韵,多美的境地,大自然给人以无限地遐想。梭罗说:“我蓦然觉得能和大自然相依为伴,竟是如此甜美、陶醉和受惠”,可这样的自然之美早已离我们很远很远…

  遥想古人是如何的敬畏自然,崇拜自然甚至神化自然。当然,也许是对天地万物的无所知,但他们生活的简朴,向大自然索取的很少很少,他们总在顺应自然,而不想改变自然,因此才给我们留下丰富宝贵的资源,多样化的物种,良好的生态平衡,才有大自然的美景。

  梭罗在书中说:“湖边,群山耸立,从这个山中小湖的湖中心放眼望去,山景如此令人目炫神驰,湖山清奇超凡。森林倒映湖面,湖水不仅使近景犹如仙山琼阁,而且湖岸蜿蜒曲折,形成一条洒脱明快的轮廓线。湖的边缘没有任何造作或遗珠之憾,没有那种斧钺伐出的林中空地和湖边开垦的耕地,大自然在这里编织出一幅挥洒自如的织锦”。正因为没有过多的开发,自然的美才会如此呈现,才会如此清新、飘逸。

  如今的世界嘈杂多变,生存的危机感、紧迫感给人带来无限的焦虑,带来的是一张张匆忙而麻木的脸,人心也变得越来越浮躁和忐忑不安。透过繁华而喧嚣的城市,看纷纭而热闹的人群,我们是否还能静下心来,留一点时间去倾听大自然的吟唱,去观赏大自然的美景,去领略大自然不息的生命脉动,从而得到慰藉和熏陶,让自己的人生更飘逸和洒脱呢?

  尽管我们不能够像梭罗那样去体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尽管瓦尔登湖已经永远的消失,但这些都不能阻碍我们在自己的内心里拥有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时刻都能让心灵得到淘涤,按梭罗所说,到你的内心探险去吧!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6

  不要认为《瓦尔登湖》引了若干孔夫子的话,就认为梭罗是在为别人的思想写作。他不是在借鉴中国人的山水观念——也不是在模攀他们的生活方式:恰恰相反,他让这些因素都为他一个人服务。事实上,从西方对中国古典哲学的研究来看,思想家们都是非常独立的——他们从先哲的著述中汲取对自己观点有所佐助的内容,如伏尔泰选取“仁爱”,作为法国大革命的先驱性指导;又如英国人派使节访问中国之前,他们一度非常崇拜儒学,因为这给予了统治阶层一套非常完整且适合他们社会发展阶段的体系模型——梭罗也不例外,东方为他的宁静生活带来了精神上印证。

  不若更公平地讲,除了现在已经不合时宜的繁杂礼制(以为我们大部分人所更正为“礼节”)之外,西方人引用中国先哲的言语频率还是相当高的:和西方的思辨与对微观世界的思考不同,东方讲求务实的哲学家们为后来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而对于梭罗的Walden,它们不过是修饰屋檐的雕花而已——虽然曾经师从大名鼎鼎的Emerson,作者本身却一点都没有他身上的那种大宏观的思想气质:梭罗的优点在于细腻,机敏而不多疑,热爱生活,并且热爱属于自己的思想(这也正是一个独具者所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同时,他的文笔独到优美(这点毋庸置疑),也是使得这部书成功的一个原因。下面从文中摘录的语段,就是我认为梭罗写得异常精彩的部分。来源:人类在过着静静的绝望的生活。所谓听天由命,正是肯定的绝望。你从绝望的城市走到绝望的村庄,以水貂和麝鼠的勇敢来安慰自己。在人类的所谓游戏与消遣底下,甚至都隐藏着一种凝固的、不知又不觉的绝望。两者中都没有娱乐可言,因为工作之后才能娱乐。可是不做绝望的事,才是智慧的一种表征。

  ——简朴生活在这样一段似乎有几分断章取义的文字里,我读到另一种人生的表述:人类千百年来的生活一直都是如此,风云不惊,却有沉重的暗流涌动。绝望是每个人天生所具备的气质,一切有关于命运的抵抗不过都是在拒绝这种与生俱来的气质:然而,在它面前我们却都显得如此渺小。对命运的服从于对命运的反抗之间,选择本已经让人感受到极致的矛盾与痛苦——而绝大多数人的服从的绝望,则更多地体现于根本不能实现的勇气的渴求。人类缺乏本身安宁的态度。在绝望的挣扎中,我们愈败愈勇,却越陷越深。

  事实上我们少掉的,恰恰是真正带给生活希望的安宁。我们与自己渐行渐远,抛弃自己从前的生活方式,并想以变化来引领一种新的生活:但是真正的平静也许正是这种看似绝望的外表所具备的,晨起晚归的耕作,把梦想和星辰与风雨交织在一起。智慧并不强调避世,却是追求一种看似粗劣,实则高逸的自然主义的生存。

  瓦尔登湖畔的生活正是这个样子。抑或,那也并不是瓦尔登湖周围所有的栖居者所具备的生活——正如陶渊明种豆,梭罗也种豆,可是陶潜之所以得到“草盛豆苗稀”的成果,而远远不及后者的丰厚所得,原因就出在种豆的心境。我相信,前者的心虽然孤高,却不能够真正洒脱于尘世,不能够与村野之间人类最为纯洁的生活相融合;而梭罗却将智慧带到这种生活里,而历史也证明他的劳作并不是为了逃离尘嚣,而是一种对贴近大地的渴望。

  No.2 然而,据我们知道的一些角色中,也许只有瓦尔登坚持得最久,最久地保持了它的纯洁。许多人都曾经被譬喻为瓦尔登湖,但只有少数几个人能受之无愧。虽然伐木的人已经把湖岸这一段和那一段的树木先后砍光了,爱尔兰人也已经在那儿建造了他们的陋室,铁路线已经侵入了它的边境,冰藏商人已经取过它一次冰,它本身却没有变化,还是我在青春时代所见的湖水;我反倒变了。它虽然有那么多的涟漪,却并没有一条永久性的皱纹。它永远年轻,我还可以站在那儿,看到一只飞燕但然扑下,从水面衔走一条小虫,正和从前一样。今儿晚上,这感情又来袭击我了,仿佛二十多年来我并没有几乎每天都和它在一起厮混过一样,——啊,这是瓦尔登,还是我许多年之前发现的那个林中湖泊;这儿,去年冬天被砍伐了一个森林,另一座林子已经跳跃了起来,在湖边依旧奢丽地生长;同样的思潮,跟那时候一样,又涌上来了;还是同样水露露的欢乐,内在的喜悦,创造者的喜悦,是的,这可能是我的喜悦。这湖当然是一个大勇者的作品,其中毫无一丝一毫的虚伪!

  他用他的手围起了这一泓湖水,在他的思想中,予以深化,予以澄清,并在他的遗嘱中,把它传给了康科德。我从它的水面上又看到了同样的倒影,我几乎要说了,瓦尔登,是你吗?——湖泊对这样的生活,我做不到不心存艳羡,但是却也叹服作者这种深沉的、对于家乡的湖泊的爱。他的文字里充满了美的叙述,仿佛有一支妙笔为伴——而这支妙笔,如果我们非要破译它的身份的话,那么,这就是梭罗对家乡的一种情怀。一个人即便有再强的语言功底,如果描写自己心中所漠然的景物,也断是写不出任何美好的文章的。

  梭罗是一个可以挖掘出许多东方性格因素的人。首先,他便是一个有三分归隐情节的人。他生活于瓦尔登湖的那段时间,正是许多青年奋发于事业追求,而最不愿意回到村野之地的年华:在这一方面,他具有东方人格外提早的成熟,而从本质上讲,就是拥有异常宁静的心态,超乎年龄的生活智慧。另一方面,他又拥有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觉醒意识:也就是说,他连最高级的“东方式”矛盾都具备。他支持反对美国蓄奴制度的运动,并且在这个运动的领导人约翰布朗被逮捕,且被判绞刑处死时,发表了为布朗辩护和呼吁的演讲——这倒让我联想到了闻一多先生,虽然两者又是世纪之隔,但我们所看到的精神内涵式类似的。梭罗绝不是一个避世的、或者说是真正厌倦生活的人,恰恰相反,他的性格如此鲜活,和他家乡美丽的瓦尔登湖完美地契合。

  既然前面提到了东方性格,我们便能够容易地联想到中国人的一种特殊的情怀:寄情山水不如说是寄情于自己的性格,这一点,饱读东方经典的梭罗不会不明白。抑或,两句话就能概括他对这座湖泊的深情之本:一句是俗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另一句则是李白的“相看两不厌”——不过青莲居士所寄乃是高山罢了。Nostalgia & narcissism,终究是连在一起的。

  No.3 如果一个人听从了他的天性的虽然最微弱,却又最持久的建议——那建议当然是正确的——那他也不会知道这建议将要把他引导到什么极端去,甚至也会引导到疯狂中去;可是当他变得更坚决更有信心时,前面就是他的一条正路。一个健康的人内心最微弱的肯定的反对,都能战胜人间的种种雄辩和习俗。人们却很少听从自己的天性,偏偏在它带他走入歧途时,却又听从起来。结果不免是肉体的衰退,然而也许没有人会引以为憾。因为这些生活是遵循了更高的规律的。如果你欢快地迎来了白天和黑夜,生活像鲜花和香草一样芳香,而且更有弹性,更如繁星,更加不朽,——那就是你的成功。整个自然界都庆贺你,你暂时也有理由祝福你自己。最大的益处和价值往往都受不到人们的赞赏。我们很容易怀疑它们是否存在。我们很快把它们忘记了。它们是最高的现实。也许那些最惊人、最真实的事实从没有在人与人之间交流。我每天生命的最真实收获,也仿佛朝霞暮霭那样地不可捉摸,不可言传。我得到的只是一点儿尘埃,我抓住的只是一段彩虹而已。

  ——更高的法则人以什么心态活着,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会怎么活着。一个忧郁的人永远不可能获得他所追求的快乐,相反,他的生活会变得更加忧郁而自闭,以适应他永远抬不起头的心态。同样道理,一个自以为自己可以由禀赋所鞭策的人最终会为禀赋所驱使——错并不在人的天性本身,也许却只是在驾驭中一个小小的方向性失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关联是低级的,却也是最容易创造的。人把自己和周围的环境联系在一起而营造一种心绪,事实上是没什么难度的——但若想用心灵去破解一种心绪,则要遵从一个完全不同于此的法则。

  如果说人生的变迁相当于一个运动,变化才是主要成因的话,那么在高一个层次的思想中,我们应该回归一个更为平静的层面,那就是“守恒”:好像每一天太阳都会升起,每一次太阳升起都会使大地遍洒欢乐与希望那样,人生在这个层面上时是薄的,却也是真实而伟大的。我们的获得看似是微小而不值得一提的,但是这种平淡而不张扬(中国人谓之“中庸”)的生活正是以这种方式使得人们获得明慧的思想,并将这个世界改造得更美好的。

  N0.4 像湖水一样,瓦尔登的冰,近看是绿的,可是从远处望去,它蓝蓝的很美,你很容易就辨别出来了,那是河上的白冰,或是四分之一英里外的湖上的只是微绿的冰,而这是瓦尔登的冰。有时候,从挖冰人的雪车上,有一大块冰掉在村中街道上,躺在那里有一星期,像一块很大的翡翠,引起所有过路人的兴趣。我注意到瓦尔登的一个部分,它的水是绿的,一俟冻结之后,从同一观察点望去,它成了蓝色。所以在湖边的许多低洼地,有时候,在冬天,充满了像它一样的绿色的水,可是到了第二天,我发现它们已冻成了蓝色的冰。也许水和冰的蓝色是由它们所包含的光和空气造成的,最透明的,也就是最蓝的。冰乃是沉思的一个最有趣的题目。他们告诉我,他们有一些冰,放在富莱喜湖的冰栈中已有五年,还是很好的冰。为什么一桶水放久了要臭,而冻冰以后,却永远甘美呢?一般人说这正如情感和理智之间的不同。

  ——冬之湖我关注的是最后两句话。这两句话使我感受到自然教诲的伟大——虽然这也不是梭罗的首创,它们对我却有一种超乎文本本身的启示。曾经有一位著名的占卜师(我不太清楚这个人在历史上是否是子虚乌有的)说过:“呵,上帝把这一切都安排好了!

  ”也许每个人一开始的感觉都只是不以为然,但是如今我相信,自然的每一个符号都有着它关乎人类精神的意义,连这再普通不过的H2O也是这样:理智与情感是造物主赋予人类的印证,在这里我们看到理智的刚性和情感的温柔,虽然刚性凌人,却保持的长久的性格;而柔性尽管美好,却不得永恒。我们和这个世界的暴烈一样暴烈,并且也能同这个世界的温柔一样柔美—— 普通的东西,反倒是我们了解这个世界更为有利的证据,正如我们是普通的人类一样。当年,希特勒曾经幻想寻找到亚特兰蒂斯古文明的踪迹,以证明世界上曾经存在过超乎凡人的“神族”,并企图利用他们为雅利安人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征服提供一个所谓的理由。但是我们无一例外地成了这个所谓“神族后裔”的失败——一个人被赋予超人的地位,这件事无论在哪里都得不到长久。每个人必定生而要体验做普通人的滋味,正如这水一样,你注定不可能和晶石与阳光那样闪烁:正因如此,学会如水一样生存是重要的。而养成如冰一样的性格,正是人能够常立于世的本源。

  蓝色的冰!

  在它的神奇之中隐含着如此高远的意蕴。人生也是这样,平淡之中见真奇。

  No.5 一场柔雨,青草更青。我们的展望也这样,当更好的思想注入其中,它便光明起来。我们有福了,如果我们常常生活在“现在”,对任何发生的事情,都能善于利用,就像青草承认最小一滴露水给它的影响;别让我们惋借失去的机会,把时间耗费在抱怨中,而要认为那是尽我们的责任。春天已经来到了,我们还停留在冬天里。在一个愉快的春日早晨,一切人类的罪恶全部得到了宽赦。这样的一个日子是罪恶消融的日子。阳光如此温暖,坏人也会回头。由于我们自己恢复了纯洁,我们也发现了邻人的纯洁。也许,在昨天,你还把某一个邻居看做贼子醉鬼,或好色之徒,不是可怜他,就是轻视他,对世界你也是非常悲观; 可是太阳照耀得光亮而温和,在这个春天的第一个黎明,世界重新创造,你碰到他正在做一件清洁的工作,看到他的衰颓而淫欲的血管中,静静的欢乐涨溢了,在祝福这一个新日子,像婴孩一样纯洁地感受了春天的影响,他的一切错误你一下子都忘记了。不仅他周身充满着善意,甚至还有一种圣洁的风味缭绕着,也许正盲目地无结果地寻求着表现,好像有了一种新的本能,片刻之间,向阳的南坡上便没有任何庸俗的笑声回荡。你看到他纠曲的树皮上有一些纯洁的芽枝等着茁生,要尝试这一年的新生活,这样柔和,新鲜,有如一株幼树。他甚至于已经进入了上帝的喜悦中间。为什么狱吏不把牢狱的门打开,——为什么审判官不把他手上的案件撤销,——为什么布道的人不叫会众离去;这是因为这些人不服从上帝给他们的暗示,也因为他们不愿接受上帝自由地赐给一切人的大赦。

  ——春 在日本商界,长时间以来流行着这么一篇文章,题目叫做《青春不是年华》。同样,真正的春天亦不是一年中那个萌芽的季节——而是埋藏在我们心中的那种活力,渐渐舒展和活跃的时间。作者写道,“人的心灵应如浩淼瀚海,只有不断接纳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百川,才能青春永驻、风华长存。”这句话,与《瓦尔登湖》中的这段文字,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异曲同工。

  无可否认的是,英年早逝的梭罗或许还来不及经历身体的衰老就已经驾鹤西去。但是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他作为一个活着的人每天都是快乐的——因为他完全了解如何去寻找快乐,如何使自己生活在一个让人愉悦的环境里,如何去用不怎么优厚的条件去创造使人期待的因素:而那就是,如同春雨般思想的滋润。思想本身并不让人痛苦(这是许多浅薄者所经常踏入的误区,他们看到了尼采,就误以为所有思想者都是疯狂的;他们看到了苏格拉底,就误以为所有思想者都必须殉道)。然而,怎样让思想成为快乐的源泉,其实却也是一个心境的问题,心境本身不需思想,它是一个简单的结果,就好像身体上的中枢神经反应那样,但是人的乐与不乐,关键恰恰在此。

  这就是所谓的“心灵潜质”罢,这种潜质是潜移默化间揭发的。真正的快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我们对这种快乐的追求抑或也就是对这种心灵潜质的拥虿——然而,每一个真正发现它的人却都悄悄隐藏起了它的真面目。宁静是看不清楚了,却是我们能够用心在愉悦中去深深体会的。这,恰恰就是瓦尔登湖的宝藏。

  No.6 我并不是说约翰或者约纳森这些普通人可以理解所有的这一切;可是时间尽管流逝,而黎明始终不来的那个明天,它具备着这样的特性。使我们失去视觉的那种光明,对于我们是黑暗。只有我们睁开眼睛醒过来的那一天,天才亮了。天亮的日子多着呢。太阳不过是一个晓星。

  ——结束语 这段话既是我品评的末尾,也是《瓦尔登湖》的末尾——我想,抑或也是这篇笔记最好的结束。带着希望,带着我们的光明,带着所有智慧的启迪。能够以平静看待结束的心灵,终究是智慧的:好像一生骄奢淫逸的玛丽安特瓦内特那样,她在被起义的人民所包围的时候,却忽然看透人生的变迁,对宿命做出一种安静的服从。对于一个生命来讲,他所面对的光明可能刚刚结束,但是心灯却方才点亮。但是,没有关系,一个人一生即便是智慧了一秒钟也是值得的——正如我在这莽莽撞撞的十几年之后,翻开书卷的这一刻:我的心,也将和湖水那样,获得我所需要的全部安宁。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7

  《瓦尔登湖》是梭罗的作品。

  梭罗竭力描述了瓦尔登湖不同于世俗的美丽,歌颂那一种与世隔绝的安宁。他试图让大家相信,瓦尔登湖正是他想要的宁静和温暖。

  然而,我作为一个读者,却明显地感觉到文字背面的另一种真实,那就是:他的心灵并没有真正安放在这片深邃的蓝色里。这儿不是他的家,而是一个躲风避雨的凉亭。瓦尔登湖的水融化了洁白的雪花和金色的阳光,却并没有化开这颗对现实世界充满了愤怒和失望的心。

  梭罗和他的思想,是瓦尔登湖来自远方的真挚的朋友。瓦尔登湖于梭罗而言,是一种深刻的思索,无奈的超脱。正如一个企业家从高空跌落时,离开家而躲进了月亮湖。睡不着觉的时候,躺在草地上数星星,一颗,两颗……

  而梭罗则数着第一块冰下面的气泡,一个,两个……

  虽然瓦尔登湖的每一滴水,都被梭罗细细地研究过了。但,我看见的,却依然是一个没有家的孩子,他试图尽自己的全力皈依瓦尔登湖。

  只有瓦尔登湖的儿子,才能融入瓦尔登湖的心。无论什么,都比不上生命的起源,生长的乐土。那宁静、欢畅和自在的水,一滴滴,如同流淌在自己身体里的血液。

  发自内心的爱,是大自然的音乐。

  这是一个好地方,去的次数越多,就越喜欢它。再次翻读《瓦尔登湖》时窗外的绿叶已经淡淡泛出一点秋意,近段时间突然疯狂地喜欢上了大卫.梭罗,那距离康科德两公里的瓦尔登湖畔,那独自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里渔猎,耕耘,沉思,写作的简朴生活。从1845年到1847年,大卫.梭罗-瓦尔登湖畔一个孤单的灵魂,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将思想和文字精心地打磨。

  与我再次如期邂逅的文字此刻正静静地躺在电脑桌旁,因了翻译家林志豪先生的生花妙笔,这本由海南出版社和三环出版社共同出品的著作方深深地吸引着我。也许当生活简单到一日三餐,简单到最后的财产是明亮的湖水和日月星辰,充满了智慧的文字才能像潺潺流水清澈流淌,这些属于作者自己的经历,一段从生活必需品如何获取作为起点,然后才开始启程前往梦中胜境的旅程。而当这求索着的灵魂将故乡的牌位轻轻供奉在宁静的瓦尔登湖畔,真正的精彩才幻化为迎风铺展的画布,一点一滴圆润丰满,最终造就了这部包括结束语在内分为二十个篇章的自然随笔被后人赞誉为“能够塑造读者的书籍”。

  一本适合在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细心品味的好书是难得的,《瓦尔登湖》这样的经典更是不会例外,当我在舒缓而纯净的文字中慢慢行走,总会有一些花朵般绚烂的灵光突现迫使我停下来,如果说一篇优美的文字是我们风沙苍茫的旅程上一处小小的绿洲,那么《瓦尔登湖》赐予我们的是一片辽阔的草原,我们既可以让自然和人的心灵探索野马般狂野地奔腾,又能让个人体会到自力更生过简单生活的那些经验和感悟,是如何在清晨闪动着露珠的光芒。当然,一个经历足够丰富的读者,还会从这本宁静的经典中品读出对现代生活的揶揄和讽刺。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本简明的书,因为她不晦涩,文字和文字间串联成水晶珠链一样的风铃,使得思想不得不化为清晨刮起的阵阵微风,她时刻在直面我们的经历,我们的阅读和思索。晨昏照耀下的树林和季节变幻间的乡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飞的欧鸟和树丛里惊恐逃走的小兽,其实它们不仅属于作家,在我们看似沉闷平淡的生活里,何尝不是处处可以一窥它们的背影,而前提是我们必须相信:我们正拥有一个比晨起时更早,更神圣的黎明!

  努力去做一个自由的人既幸福又卓绝,因为选择和放弃从来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歌德巴赫猜想。当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他的名作《林中路》中深入探讨了这个命题,其实他没有给出我们答案;然而大卫.梭罗却在他描述瓦尔登湖的美丽文字中,宁静又雄辩地给出了自己的一种回答。

  月光一样的隐居也许是我在这本书里读到的最大的收获,当我们也能在心中勾勒出自己的“瓦尔登湖”,我们就会在自己的人生里获得这样恬然的生活姿态,月光般明亮却内敛,月光般平静却非凡,隐居只是一种选择,是否选择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日夜风尘仆仆的路途上,心内心外都要撒满一路月光。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8

  眼前呈现的是一片蓝色的湖面,微微的碧波,荡漾在群峰脚下,黛蓝的远山,静穆在蔚蓝的天空下,一切都展示着无限的静美与悠远。

  晨光中,薄雾尚未散尽,湖面上仍飘着几许寒烟,诱人的蓝,让这片湖光山色平添了一脉柔情,遥望那隐约的山色,缥缈如在幻境,凝视那纯净的涟漪,神秘得像童话里的湖泊。好醉人啊!应对着这片静逸的风景,我感到了一丝犹疑。难道时光又回到到了上个世纪?我是否已进入到一个梦中世界?

  这宁静的湖面于我来讲是陌生的,但在我心中,却又感到了似曾相识。是不是因为我读过的诗画,让我产生了一种身历其境的错觉?是不是因为我喜欢的旋律,让我梦想中的意境变成了现实?也许都是吧,也许都不是。不去想太多了,毕竟我已来到了这向往已久的秀丽湖畔。

  雨后的静湖,清新、妩媚,极目所见,山蓝,水蓝,天蓝,一切都是我所喜爱的蓝色,我想,我是选对了放飞遐想的地方。

  去找一条小船吧,尽情地到蓝色湖波中去荡漾,很遗憾,湖中没有船。也许不必有船,我沿着湖畔草径,轻轻来到了湖边,缓缓踏进湖波中,水不深,我感到有一片莹静的蓝色在荡漾,是潋滟的湖水在荡漾,是湖畔的丛林在荡漾,是群峰的倒影在荡漾,甚至,那云天也像是静谧的湖面,悠悠地飘动着天鹅绒似的淡蓝。自然,随之荡漾的,还有我心中的遐思。

  恍惚间,觉得自我是‘一条柔波里的水草,油油地在水底招摇,’感觉中,仿佛我正在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没有放歌,我更愿意沉浸在这幽寂的蓝色世界里,我愿静守着这一片美丽的山水,静怡着这一刻完美的时光。

  我想起了十九世纪美国作家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当年他独居在瓦尔登湖畔的时候,或许,在更多时光中,他也是这样的吧?静静站在碧波荡漾的瓦尔登湖畔,让自我的思想随蓝天白云自由地飞扬。

  梭罗是一位个性鲜明的梦想主义者,他对孤寂的追求是常人难以理解的。我读过他写的一段文字;“我追求孤寂。在我的一生中不会有比孤寂更让我倾情的朋友了,”我想,仅有读懂了梭罗文字中的含义,我们才能够理解,他选择在瓦尔登湖畔孤独生活的决定,仅有理解了梭罗的选择,我们才能够感受,他在瓦尔登湖畔所收获的内心愉悦和精神升华。

  我相信,梭罗并不寂寞,读他的《瓦尔登湖》,哪里有寂寞的痛苦?哪里有孤独的伤感?我们能感受到的;是湖畔草坡上的绿茵与野花在为他荡漾初春的芬芳,是湖光水色里的游鱼和涟漪在为他荡漾盛夏的烂熳,是长空中的晓风和野雁在为他荡漾高爽的秋色,是环湖岸边的白杨与青松在为他荡漾隆冬的夜籁。

  我羡慕,孤寂耕读在瓦尔登湖畔的梭罗是幸运的,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他能够远离世俗的纷扰,独守内心的一份纯静,当一些人把自我无奈地囚禁在扭曲本性,追逐名利的彷徨之中时,梭罗却能够在淡泊的耕读生活中,拥有无限绚丽的湖泊、树林、阳光、星辉。他能够自由划着独木舟,轻轻荡漾在瓦尔登湖上沉思;他能够欣然伫立在原野上,静听飞雁赞美朝阳的歌唱;夕照下,他尽情欣赏晚霞的绚烂,月色中,他纵情遨游神秘的太空。

  我敬佩,梭罗是睿智的,因为他拥有幽静深远的瓦尔登湖,那静谧的湖面恰如一面明净的镜子,启发着梭罗不断升华他的人生哲学、政治信仰、和道德价值观。是否能够这样说?正因为甘于寂寞的梭罗,在寂静的瓦尔登湖畔找到了共鸣点,所以他的哲思与情怀才得到了全面的启发和提升;正因为瓦尔登湖畔静渊深邃的氛围,才能够时刻清醒着梭罗的灵想、启迪着梭罗的睿智,从而铸就了他卓然超群并屹立在美国思想与文学史上的辉煌。

  我期望,我的假设是真,那么,我眼前这片微波荡漾的蓝色静湖,就该是我心中的瓦尔登湖吧。是的,就像梭罗那样,我也需要寻找一个宁静的地方,在静穆中深刻反思自我走过的人生历程。我应当扪心自问;在浮躁的现实生活里,我失去人生方向了吗?在世俗杂念的影响下,我失去纯真童心了吗?在激烈的商界竞争中,我是否变得了唯利是图?在无数次直面背信弃义的事例后,我是否也蜕变成冷酷自私的代表?就让我坦诚地应对着这片蓝色的静湖,彻底涤荡一下自我的灵魂吧。

  我想,既然十九世纪的梭罗能够在肃静的瓦尔登湖畔,实现他思想与情操的升华。那么,在我的瓦尔登湖畔,我是否也能够开始我人生历程中又一个崭新的时期?相信这片静美的蓝色之湖,已给了我明确的答案。是的,其实当我静思在蓝色湖畔的时候,我生命中又一个新的起点就已经悄然开始。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9

  心藏湖泊,一齐听大自然的声音。

  缪尔说过:“走向外界,我发现,其实是走向内心。”这可视为梭罗于瓦尔登湖湖畔独居时的内心独白。他提起斧头,在树木蓊郁的湖畔为自我建造起栖身的木屋,他把心灵高挂在世外桃源不染纤尘的枝头,修身养性,感受自然的纯净,一年四季,在生命成长与凋零中,梭罗剔除生活的繁文缛节,随着自然一同呼吸,回归心灵的本真与纯净。

  《瓦尔登湖》是本自然之书,书里装着森林、湖泊,还有林中的动物;也是一本日记,记载了湖畔的春夏秋冬。清晨即起,迎着明亮的晨光,伴着林间拂过的徐徐清风,在林木茂密的小径上,默默看着两只蚂蚁在争斗;或是在明亮而又深绿的湖上,轻摇小舟,惊起白翅鸥鸟,挥洒钓线漾起点点涟漪,将漂浮的思绪抛洒进清澈深邃的湖水中……春日,他静听冰湖隆隆作响,渐渐开冻,等候百鸟,万物复苏;夏季。他整日在豆田中劳作,“带月荷锄归”,在泥土的芬芳中感受大地的力量;秋时,他在瑟瑟秋风中看落叶蹁跹而下,在透明无垢的湖面上铺开;冬天,他缓步于如水般晶莹剔透的冰面上,看着皑皑白雪勾勒出湖边幽径。“如谷之歌,扎根土里。与风共存,与种子越冬,与鸟歌颂。”

  “月光旅行在肋骨似的水波上,那上头还凌乱地散步着破碎的森林”,“那里成了一个虹光的湖泊,片刻之间,我生活得像一只海豚”,“这一面镜子,石子敲不破它,它的水银永远擦不掉,它的外表的装饰,大自然经常地在那里弥补。”梭罗笔下的自然美的惊心动魄。慢慢品味这本书,会发现,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梭罗对瓦尔登湖的热爱,对山林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瓦尔登湖是他的庇护者,大自然是他无穷无尽的良友,于是梭罗写道“到了那里,他们填充着的小房屋是,不寻求那些本来就没有的娱乐;休息好比宴席,一切听其自然,最高贵的心灵,最能满足自满。”“我隐居在树林,因为我期望活得从容”,一泓碧水将他身心的浊气涤荡尽,坦荡如赤子,让他放空内心,思考哲学,给他坚持纯净的力量。正黄昏,云朵暖暖地凝着,泛着夕阳的色彩,山坡下一片湖水正兀自地蓝,低低掠过水面的是几只白鸥,深深伏在湖底的是古树的根节—这,不就恰是瓦尔登湖吗?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

  “无论两条腿怎样努力,也不能使两颗心灵更改接近”,偶然而至的访客是他冷眼审视尘世的一扇窗,心灵有意识的努力与思索,自然不可描述的纯洁与恩惠才是他真正的佳邻。无人为伴,此心天地同,在碧蓝澄澈的湖水中,翻滚的不只是梭罗的躯体,还有鲜活丰盈的思想,思想的尽头是神圣的神秘,拓开了宇宙空间,又化成独立自由之箭,只在此湖畔,飘逸不知处。那个时代,是风起云涌的工业革命时代,当各类吊车马不停蹄的建起越来越高等娥摩天大楼,人们一窝峰地离开耕地,涌进城市,生态环境遭到了肆意的破坏,梭罗被人们视为异类,远离朋友、亲人,离开工业社会,走向田园,走向瓦尔登湖,因为他觉得,远离世俗的时光是抛却外在束缚获得丰富内心的自我修炼时光。克莱尔麦克福尔《摆渡人》中有“假如说人生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灵魂的摆渡人”,我觉得梭罗就是瓦尔登湖的摆渡人,近乎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给予这位哲学家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生活,荒地里,奋力挥动着开荒锄,—就像安泰一样获得了力量,他在湖边,享受着孤独与寂静,像一棵树,不妨碍他人生长,它孤独的站立着,有些青苔从树枝上垂下来,发出许多苍绿黝碧的、欢乐的叶子。

  周国平在《爱与孤独》一书中写道“孤独是爱的最意味深长的赠品,受此赠礼的人从此学会爱自我,也学会理解别的孤独的灵魂和深藏于它们之中的深邃的爱,从而为自我建立了一个珍贵的精神世界。”梭罗是怎样看待自我的孤独境遇的—“我并不比湖中高声大笑的潜水鸟更孤独,我并不比瓦尔登湖更孤独……我并不比一朵毛蕊花或牧场中的一朵蒲公英更寂寞,我不比一张豆叶,一枝醡酱草,或一只马蝇,或一只大黄蜂更孤独。我不比密尔溪,或新屋中的第一只蜘蛛更寂寞”,梭罗沉浸在自我世界,他在瓦尔登湖建立的不止是一间供其居住的木屋,也是他精神栖居的家园,一个人的生活终究是孤独,可是在梭罗看来,孤独是一种享受,怀着一颗向往大自然生活的心,宁静的踏上了这段洗涤心灵的道路,,而在这个被世人称为“神的一滴”的瓦尔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的在空间里,孤独的在思想中,享受着这一切外人所不理解的完美,孤独不但没有让他变得闭目塞听,相反,他的生命变得更加圆融通达。

  无论是世界的另一端,不一样时空下,“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阜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陶渊明,还是梭罗笔下那愿以血肉拥抱自然的纯真的炙烈之情,都是返璞归真思想的结晶,他们似乎拥有共同的共识—精神的贫瘠远比肉身的贫瘠更可怖。梭罗如是说,他灵魂的必需品,大概是璞玉般的湖水,繁茂的森林,是智者的文字,是思维的深邃,是内心的宁静……他将在利欲中熏烤过的灵魂摇曳到湖畔,捧一鞠清洌的湖水洗涤去残留的尘垢。任世界喧嚣直上,淡然独守一份古井无波的安恬平静,他的一生是如此简单而馥郁,又如此之孤独而芬芳,他一个人,一支笔,为我们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他曾说,他恰逢其时、恰逢其地地诞生在了麻省的康城;我却说,麻省的康城恰逢其时、恰逢其地地孕育了这位孤独的思想者—梭罗。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0

  时至今日,依然有必要再读《瓦尔登湖》。夜深,当我们的心境逐渐平静,更能体会到书中是语语惊人,字字闪光。《瓦尔登湖》能引领人进入一个澄明、恬美、素雅的世界;它是心灵的一方净土,在那里,我们将摆脱世俗的困扰,领会精神的自由。

  《瓦尔登湖》这本书的思想是崇尚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资料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意境深邃,就像是一个智慧的老人,闪现哲理灵光,又有高山流水那样的境界。思想的深刻性,是书中最能触动我的一点。

  对于生命,我们有上千种的方式去尝试、测定。就像过圆心的直线有无数条一样,生活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人们赞美而认为成功的生活仅有一种,我们为什么要以贬低其他生活方式的代价来夸大这一种呢?所以梭罗到林中去,他期望谨慎地生活,只应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是否学到了生活要传授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自我根本就没有生活过。如书中所言,“我来瓦尔登湖,不是去节俭地生活,也不是去挥霍,而是要尽可能减少麻烦做一些私事,免得因缺乏常识和生意头脑而输得很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没有经过验证,我们凭什么说我们此刻所过的生活就是最好的。

  梭罗思想的深刻性在衣、食、住、行均有体现。

  说到衣服,梭罗认为只要坚持身体温度即可。而我们买衣服,往往是因为追求新求新奇,还要研究别人的看法,但却很少研究这些衣服是否真正实用。书中说到,“一般人为了衣服费尽心思,衣服要穿得入时,至少要整洁,不能有补丁,至于他们自我有无健全的心志,却从不在意”。有一些人把生命的精力花在打扮,取悦别人身上,却忽略了自我真正要的是什么。

  “民以食为天”,我们此刻都讲求食物的均衡和营养。可《瓦尔登湖》里面有一段话,“一个农夫曾一本正经的对我说:你不能只靠蔬菜活着,光吃着蔬菜是不会让你的骨骼变得强壮和发育完全的。所以每一天他都会虔诚地拿出一部分时间为他的骨骼供给粗糙的养料,他走在牛的后头,自言自语。让这用蔬菜塑造了骨骼的耕牛拉着犁耙有恃无恐地向前冲,突破一切障碍”,在养生节目大行其道的同时,我们每个人心中要有自我的一把秤,去衡量哪些才是生活的必需。

  梭罗在住方面的独到见解或许能够给即将或终将成为房奴的大学生供给借鉴。正如书上所说“每一个觉得日子艰难的人能够花一美元买一只箱子,钻几个窟窿,至少能够放进些空气,下雨天和晚上就能够钻进去,盖上盖子,这样他的灵魂便自由了。外出时,也不会有房主、房东拦住你要房租。多少人为了一只更大更豪华的箱子的租金,烦恼不断;而他是不会冻死在这样的一只小箱子里的”。有时得到房子的我们并没有所以而变富,倒是更穷了,因为房屋占有了我们。

  很多同学酷爱旅行,每到一处,必拍照留念。我以为书中诗人的占有才是真正的占有。书中的原话“我总是看到一个诗人,在欣赏了一片田园风景中的最珍贵部分之后,就扬长而去,那些固执的农夫还以为他拿的只是几个野苹果而已。诗人早把他的农场写进了诗歌”。真正的占有,更应是心灵的占有。

  书中思想的深刻性,还体此刻他对人生的思考上。

  梭罗喜欢给自我的生命留有更剩余地。他经常坐在阳光上的门前,从日出坐到正午,坐在松树,山核树和黄栌树中间,在没有打扰的寂寞与宁静之中,凝神沉思。他在这样的季节中生长,好像玉米在夜间生长一样,比任何手上的劳动好得不知多少了。梭罗认为这样做不是从他的生命中减去了时间,反而是增添了许多。

  人们总是乐于谴责无所事事,而碌碌无为不更应当受到谴责吗?我们是不是应当让生活简单点,真正地做着自我喜欢做的事。没必要焦头烂额地被生活的琐事所牵绊。我想一个人若能自信地向着他的梦想行进,努力经营他所向往的生活,他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生长在杂草蔓生的林间小路上的香蕨木和木蓝上的露珠会把你下半身打湿。丛生栎的叶子泛着光,好似有液体在上头流过。透过树木看见的小塘像天空一样满是光亮。你见到月光从森林深处一个个树桩上返射回来,仿佛她在照耀万物时有所选择,她的星星点点的光芒使人想起一种叫做月亮籽的植物——似乎是月亮把它们种在这些地方……”。梭罗说,瓦尔登湖是神的一滴,也是最接上帝和天堂的地方。

  愿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像美丽的瓦尔登湖一样,生活得平静,自在、坦然、简单。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1

  读了《瓦尔登湖》一书后最大的感想就是梭罗对“孤独”和“寂寞”的喜爱与“只需生活必需品,不为世俗而劳心”的生活主张。我自然也被梭罗对瓦尔登湖五光十色的描述所折服,也惊叹他对雨中的瓦尔登湖观察的细致入微。当然还有他笔下那冬日的生灵与景色同样吸引着我。可是我感触最深的还是他对独处的情有独钟和个性的生活主张。

  只需生活的必需品,不为世俗而劳心。去热爱自然享受自然。既使在此刻吧、社会中,也能够去发现乐趣,寻找幸福。活在此刻的社会中,就有此刻的活法。我认为,本质上都应当是提高自身,使自身不低俗的娱乐。可是总有那么一些人总是会跑偏的。有整日忙碌却不知为何的人,有追名逐利的人而忽视身边美丽的人,有得到财富却没有机会再去享受的人。有时候,社会大多数人的思想太浅了(个人观点),人们做事生活太浮于表面,去追求与自我不相关的东西。

  还记得,在我初中的时候,那时周末在家看电视。村里的一位30几岁的阿姨来找我爷爷。找我爷爷干什么呢?帮忙杀鸡。我心里就纳闷,都那么大的人了,居然鸡都不会杀。我虽然没杀过,可是要我动起手来,稍稍摸索一下还是能杀好一只鸡的。我当时在场,不明白是笑好,还是去帮忙杀鸡。

  杀鸡这等小事里面也有着学问。课余时间在外兼职时,和一位师傅聊天。得知杀鸡如何杀的快。师傅说杀鸡的时候口子要小,血要慢慢的放,鸡是不会挣扎的。连鸡都不明白自我怎样死的。我惊叹:“蔡师傅,厉害,不愧是师傅啊!”蔡师傅低调地说。着也是杀多之后的感悟出来的。

  从普通的杀鸡到到快速杀鸡,对厨师来说是一个飞跃。作为一名物理系的学生,从物理学角度看,这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以及其深远的意义。这样的一个过程可能所包含的甚至有改变世界的潜质(很多时候人们没有注意或者坚持下去)。在那里不得不说明一下,我是始终充满着幻想的。正是从这样的小事中得到升华,而不是去思考有哪些事然后抱怨怎样有那么的多的事,再草草了事,或者直接照搬照抄其他人的。总之,他们是不情愿去做的。不愿意去做的一个重要原因或许是不会解决困难。现实中,不是所有的困难都是像游戏里的一样贴合你的人物等级的。更多的时候要明白如何解决困难,一步一步的不停的做。有一个故事是大家所熟知的吧。有两只青蛙同时掉入一个坑中,那个坑太深了,它们跳不上来。一只是正常的,一只是耳聋的。其它青蛙都说你们不可能跳上来。那只正常的青蛙果断的放弃了,当然,这也意味着它的死亡。耳聋的那只在不断的努力,最终它跳出了深坑。聋青蛙不断尝试去找到方法,于是它不停的跳,最终它的弹跳得到了提高,跳出了那个深坑。

  而此刻,有些方法前人已经总结出来,甚至有些还被人们所熟知,只要一步步踏踏实实的去做,成功的可能性很大。可是人们往往在随波逐流,无法静心去阅读,任凭感觉左右自我的思想。这正如那只死去的小青蛙。

  这与梭罗的喜欢独处时恰恰相反的。

  梭罗喜欢观察周围、享受周围的环境,也喜欢阅读。当阅读他在林中生活带、的那一节时,我感觉,他的世界如同童话一般纯洁,有生机。能够说梭罗像个孩子。他说:“我从未感到孤独和寂寞,也丝毫没有承受到寂寞的压迫和负担。”显然,在他的字典没有“孤独”和“寂寞”的贬义。想必他的内心是十分充盈的。有时候我独自坐在图书馆里还会时常的刷手机朋友圈,空间。那是是对书厌倦了,感到了孤独,没有和书本产生交流。这是十分恐怖的。这样的情景让我失去了大把的时间。梭罗他也曾发生动摇。这动摇发生在独自踏入丛林的几周后。他思考是否该有些近邻、独处是否欢乐的想法。当这思绪还侵占着他的身心的时候,雨突然飘落下来。梭罗蓦然觉得和大自然相依为伴,竟是如此甜美、陶醉和受惠。反观自身,在看书时遇到的孤独,想必是没有发现书中资料的美妙之处。没有一双能够发现没的眼睛。对克服困难找方法也是如此。遇到困难若能提前感受到客服困难的巨大成就感,那动力是十分强劲的。心不能静下来,也或许是没有发现身边的、手下的美。美能够让人沉醉其中,忘却时间。

  关于隐居之乐中,他提到,“真正好学的学子,即使在剑桥大学很拥挤的蜂房内,也寂寞的像沙漠里托钵僧一样。”看到这句,我就深深的感到脸红惭愧。还记得在高中时候对物理一向在看在想,有时候会4—5小时去看资料或者是计算。而此刻,大学以来从未感到如此,有时候心就是静不下来。不得不说,大学把我的人生重新摧毁了。作业不能像高中那样做的飞快,对于知识的渴望没有那么强烈,对于手机没有那么重的依恋。匆匆忙忙中忘记了感悟生活,发现乐趣,只明白完成任务,早日休息;早起贪黑中遗失了对朝阳的喜爱,遗忘了寻找幸福的目的,只明白加快进程,完成工作。人生需要重建。幸运的是《瓦尔登湖》提醒了我,让我想起最初的上大学的目的'——研究物理。物理大厦高大而美妙。光、电磁、力、热、量子五大基础,就已经让我目不暇接的,高兴不已了。现代物理又是那么生动具体,能够回答很多我苦苦思索而没有结果的问题。应对高大的物理大厦,我已经感受到了站在楼顶,俯瞰世界的喜悦了,我正跃跃欲试。

  我很庆幸能看到这本书。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2

  那是一个什么地方呢?

  拥有欢乐的生灵,

  美丽的湖面,

  还有一个如此爱她的人。

  尽管我只是在这一寒假才真正的接触到梭罗这一伟大的作家,可是他的文字令我第一眼就沉迷于其中。他从不屈服,他是真理的代言人,他在勘测这一方面具有极高的天赋……还有很多很多。

  “他对于年轻人并不慈爱,而是高傲的、说教的”,可是,他却将自我全部的热情、耐心献给了故乡的每一寸土地。他所一向依傍的河流,“河床里,河岸上,或是河上的空气里发生的每一件事”,他对于这所有一切全都熟悉。他爱这片土地,爱这片土地上的一切生灵,爱这孕育我们的大自然。

  对于他的《瓦尔登湖》,我一开始并不完全看得懂,可是随着你对这本书渐渐深入的了解,你会发现原先的一些困惑都渐渐有了些眉目。梭罗的文字并不是那种慢慢慢慢渗透进你的情感的,而是用一种温和却果断的方式,穿透你的骨骼,直击你的灵魂深处。就如木头和琴一般,他能使你从心底里产生共鸣。尤其是他的景物描述,他用简短却又华丽的文字记录下他的家乡一年四季的变幻。他所有描述的自然风光,都好似交响乐般雄伟地在你眼前重现。他怀着一种崇高的敬意,用热情将一切生动的描绘,将所有他爱的事物都赋予生命。在他的笔下,它们是圣洁的、可爱的,以及如他一样的无畏、自由。

  尽管我还未曾走入他的内心世界,可是在我眼里,他的文字带着一种淡淡的忧郁的青草气息。对于当时的社会,他研究的太多太多。而他崇尚的,不是金钱,而是真理。他的天性就如野兽一般自由,而这种自由导致他常常陷入一种困难的境地。但他并未所以而改变自我。

  我不由得想到了我自我。我对平时的生活又有什么样不一样的感觉呢?这种思考是不是深深地埋藏在我的'潜意识里而未曾被我发掘出来?又或者,是我认为其实这是所谓“叛逆”的想法而不愿意说出来?梭罗教会了我不要去太过于隐藏自我的感受。甚至是在读到了他的文字后,我才发现,原先世界上有那么多美丽的地方。比如我的家乡——一个由绿水青山环绕着的小村庄。先不说山水有多美,光是我家那个不到5平方米的小院子,在热浪滚滚的夏天,也别有一番趣味。

  院子的一角,种了一棵桂树、一棵梨树。墙边还放着大大小小的盆栽,一到夏天,虽然没有花香,可是绿油油的,颇为好看。

  我的外公喜欢书法。于是我也经常和外公一齐在院子里练字(因为我们家其他地方练不了)。夏日的院子实在是热的令人发颤,练不了字了。但外公确实想出了一个好法子。他会用一个大碗,盛一碗水,拿着毛笔,在院子的地上写起字来。我也依葫芦画瓢,或用手沾水写字,或用笔,有时,还将脚用水冲过一遍后,在地上踩来踩去。脚干了,就在冲一遍。阳光如此猛烈,写过的“字”,画过的“画”一会儿就干了,如此往复,玩一个午时也乐此不彼。

  秋天,桂花开了。外公便会在树下铺上报纸,将桂花摇下来,做糖桂花吃。伴随着“簌簌”的声音,一阵阵颤动的风拂过面颊,其间融化了桂花的香甜。黑白的报纸上落下了一层又一层金色。

  我们是用木柴烧的饭。烧饭时,炊烟袅袅升起,好一幅“流水人家”的画卷!有时,我甚至会和隔壁家的阿姊偷偷从我们家的墙上抠瓷砖下来(因为瓷砖的大小就和一元硬币差不多),然后把它当钱币玩。为这事,我可没少被说过。

  一个小院,盛满了我童年所有的完美回忆。

  他将冬日里的冰之中夹着的气泡比作小扁豆,将枯燥无味的说明转换成贴近生活的、风趣可爱的事物,牢牢地捉住你的眼球,使你对他的文字的热情丝毫不减。

  他是孤独的,很少有人真正地走进过他的内心世界。能与他在思想、心灵上有一种先天的契合的人,大概,就仅有爱默生了吧。但他又是欢乐的。在他之后生活的地方,有数以万计的生命环绕着他,他从来不会觉得孤独,他的每一天都是欢乐的,幸福的,充实的,有意义的。

  他说,“星星是一个个多么奇异的三角形的顶点!在宇宙各种各样的星宿中,有着多么遥远而又不一样的生命在同一个时间里凝望着同一颗星星!”

  可他们眼中的星星到底是什么样的?答案绝对没有一个相同的。并且关于星星是什么颜色的这一问题,又有谁真正了解呢?天真烂漫的儿童用鲜亮的黄色画出四角星;忧郁的少女则用与深夜颜色相近的灰蓝色晕染出大小不一的点;印象派的画家用一个个色彩缤纷的漩涡,闪烁着布满整个天空!那是生命,是梦,是无尽的时间当中的一个微小的停留!

  他的好友爱默生曾在梭罗小传中谈到,“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学问,有美德,有美,他会找到一个家”。

  可是对于梭罗来说,这个家并不是由几个人组成的家,而是这片土地。他的血液里流淌着自然的气息,他与这片土地有着紧密不可分割的关系。

  尽管他并没有得到感情,可是,在他的家乡,始终有一片湖,那颗康科德头顶皇冠上镶嵌着的宝石,将永远张开双臂,欢迎他的到来。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3

  1845年7月4日,梭罗为一项试验移居优美的瓦尔登湖畔的次生林里,尝试过一种简单的隐居生活。自耕自足两年有余的时间里,他体会到了心灵的自由和闲适:搭起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简朴而又原始。在他离开之后,就将两年来的感悟写成了这本传世的佳作《瓦尔登湖》。

  这本书不仅能让读者如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之可爱与瑰丽,更能从嘈杂的现实生活中解放灵魂,感受心灵的宁静与欣慰。就好像一丝清泉倾泻而下,冰冰凉打在头上便撩得你一个激灵,轻轻柔沁入皮肤触碰你每寸神经,最后汇聚到脊髓之中成为你身体中不可剥离的一部分。它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读过它的人,比如海子就曾写道:梭罗这人有脑子 ,梭罗手头没有别的 , 抓住了一根棒木 。 那木棍揍了我 ,狠狠揍了我 ,像春天揍了我” 。

  这首《梭罗这人有脑子》,生动地表现出梭罗所倾注在文字中的自热之爱,唯美的笔法真实地勾勒出大自然的灵动,带着强大的冲击力扑面而来,使人毫无招架之力,就像被木棒狠狠揍了似的,猛然醒悟,重新审视周围,嗅到野芳发而幽香,见到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而后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达到坐忘。

  于是,梭罗的智慧与老子的哲学其惊人的相似就不得不提了。他们都认为一切都应该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不做违反自然法则的事, 澄心味象、契合自然、心纳万物。在另一方面,人的物质生活应该降到最低,自给自足,但精神生活一定要崇高,要有诗意,使自己的心性得到完全的解放,清静、恬淡、寂寞、无为。由此可见,这二者几乎是完全一致的。

  书中梭罗看到了他的同乡们,不幸继承了农舍、房屋、谷仓、牛群、以及农具,继承了这些得来容易摆脱难的东西。他疑惑是谁使他们成了土地的奴隶,疑惑他们为什么一出生就开始挖掘自己的坟墓。他们不得不度过别人的一生,推着所有这些东西往前,尽自己所能过得好一些。

  而在现实中,我们也遇到了多少可怜的、不朽的人啊。他们几乎被生活的重担压垮、闷死、爬行在人生之路上。他们是房子的奴隶,车子的奴隶,更是金钱的奴隶。西班牙《世界报》上有这样对中国房价的评论“中国的高房价毁灭了年轻人的爱情,也毁灭了年轻人的想象力。他们本可以吟诵诗歌、结伴旅行、开读书会。现在,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就成为中年人,为了柴米油盐精打细算。他们的生活,从一开始就是物质的、世故的,而不能体验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种面向心灵的生活方式。”

  可见,尽管时代浮躁奴隶层出,但是如果人始终在一种错误下劳作,那么很快就会成为后继者开垦荒原时不得不清理的阻碍,而他的大部分也终将会被犁入泥土成为肥料。对于我们,二十岁的经年里放大了什么,什么又是这个年龄段所不该承受,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找到脚踏实地的安全感,内心真实亲切的期盼?仅仅由于无知和错误,被生活中人为的烦恼和过于粗重的劳作挤得满满的,以致无法摘取人生精美的果实。难道是我们的手指因过度劳作也变得太笨拙、颤抖得太厉害而做不到这一点了?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大学本应是人生中最自由的阶段,没有高考的残酷竞争,没有老板的苛刻要求。我们理应能够顺从我们的渴望,不要急着给自己戴上考研、出国的枷锁,去追逐理想,去钻研学术,去赏玩山水。更何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去跑,去跳,去舞蹈,去歌唱。

  当夕阳西沉时,到美港山上,大嚼其越橘和浆果;在温和的黄昏中,坐在船里弄笛,看到鲈鱼游泳四周,好似迷上笛音;夜晚月光旅行在肋骨似的水波上,那上面还零乱地散布着破碎的森林。听听枭鸟和狐狸和唱的小夜曲,不知名的鸟雀发出尖厉的啸声。衔着野草,吮着汁液,思索黄金时代里,有多少山林水泽的精灵曾经居住?

  那是在康科德的冠冕上的第一滴水明珠,是梭罗的心之所栖,是世界上唯一的瓦尔登湖。而我们,只要同样抛去繁杂,此身所在,便是瓦尔登天堂。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4

  步入21世纪,随着城市与科技的高速发展,环境日趋恶化。往日的新鲜空气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汽车的尾气、工厂的废气。有的时候,我真想独自一人来到郊外,呼吸着我们本应该拥有的新鲜空气,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里,美国著名作家罗常常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倾听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如树的沙沙声,鸟儿快乐的歌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满足了我的想法,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书中梭罗用自己的双手让自己隐居森林的生活变得朴实而又充实。在瓦尔登湖畔,梭声,风拂过的响声,甚至那碧波荡漾的湖水也有声音;一边钓鱼一边思考……

  这本书使我非常受益:一个人真正的生活必需品到底是什么?有人抱怨买不起房子,梭罗用28美元盖起了一座使用的小木屋。有人解决不了温饱,梭罗每周用少量时间种植农作物,既填饱肚子有补贴家用。其实,一个人真正的必需品少之又少,只要通过简单的劳动就可以轻易获得。人类虽然在不断进步,但是一个人生活的必需品却没有变化。食物只要填饱肚子,房子只要让人栖息。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已经有一套三室两厅的房子了,他为了更舒适地生活,换一栋别墅,拼命地工作,而忘却了身边美好的事物,这不是因小失大吗?有些人是金钱的奴隶,天天守着它,为它工作,金钱不成了他的累赘了吗?这些人在社会中占了大多数,他们满足不了自己的欲望,有了还想要。他们一辈子都被欲望指使,生活在种。种劳苦与不幸之中,他死后,这些又有什么用呢?相反,抛开这些名利,脱去这些华丽的外衣,做一个最真实的自己,无忧无虑,尽情地生活,有什么不好呢?

  无知的人们,快点觉醒吧!你现在做的,就是自掘坟墓,抛开名利,去郊外呼吸新鲜空气,找到最真实自己,让城市不在被继续污染,使它变得干净而又美好。让自己丢掉种。种负担,最自由的最自在地生活才是真!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5

  高中历史老师有一次提到《瓦尔登湖》这本书,说是一本好书,所以上了大学在卖书摊上看到时便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嗯,只是买了下来。直到要写一篇读后感或美文时,我才把他的包装纸撕开。

  这是一本寂寞的书,尤其是刚出版时,没有人注意它,对之冷落、讥笑。但可能是现实生活太过复杂、繁冗,又或者是人们发现了它本身的价值,所以就变成了“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的美国最好的书”,但它终究是一本寂寞的书,就像徐迟先生所说,在繁忙的白昼他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并没有什么好处,直到黄昏,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而到夜深万籁俱寂之时,就更为之神往了。刚开始时我也觉得它只有无聊,琐碎,甚至觉得这本书就是多余的,但后来我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是否因为在今天喧嚣和浮躁的社会里,看到的只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尔虞我诈,看到的更多的是这个社会的冷漠,这本书让我看到远离一切纷繁复杂,给内心前所未有的平静。

  1845年7月4日美国独立日这天,28岁的梭罗独自一人来到距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花费了28块1毛2分5建了一个小木屋住了下来。他的“隐居”是不同于其他人的,因为他是主动的,是真正追求朴素生活的,他在那得到了“真正的自由”。

  “你也许最好把你的心安静下来,然后你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会读不下去。”他的文字是朴素的,但他的思维是独特的。我确信那是一个睿智的老人。

  梭罗说“当我要求定做一件具体式样的衣服的时候,女裁缝会郑重的告诉我‘他们现在不做这个样子的衣服了’,她丝毫没有强调这个‘他们’就好像是在引用和命运三女神一样的客观权威的话,我发现很难得到我要求样式的衣服,仅仅因为她不相信我说这话是当真的,不相信我这么草率。”就好像流行是一种权威,使我不得不遵从,如果你穿了一件貌似“不流行”的衣服,人们就会大吃一惊,会嘲讽你的“过时”。这似乎已成为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想法,穿戴已经上升到了具有艺术尊严的地位,这在梭罗看来是可笑的。

  就人体来说,最大的必需品就是保暖,延缓生命的热量。最聪明的人的生活,甚至比穷人过得还要简单、朴素。按照智慧的要求,过一种简朴,独立,豁达大度与富有信心的生活,用梭罗的话来说他们才是更富有的人。

  他用事实告诉我们,曾经坚持的物质要求是枷锁,是对自由的放逐和对生命的浪费。生活越简单,宇宙的规律也就越简单。他主张弄清那些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那些大自然慷慨提供给每一个人的需求;而不是以复杂的方式来解决简单的问题,不以多余的钱和精力去购买多余的东西。适当降低生活的标准或追求,生活更得到满足。要真正做到梭罗这样是很难得,甚至在现在是不切实际的,难以实现的,但这种思想还是值得借鉴的。

  爱默生说:“梭罗以全部的爱情将他的天才贡献给他故乡的田野与山水。”在瓦尔登湖畔,读书、招待客人、种地、观察野兽、摘野果……做他想要做的一切,在这里他将最大的热情投身于生活,以他自己的方式,不受世俗的羁绊。但这也让很多人只能理解,却不能接受。他的一个朋友这样说他:“我爱亨利,但无法喜欢他,我绝不会想到挽着他的手臂,正如我决不会想去挽着一棵榆树的枝子一样。”

  尽管我们不能放弃一切去寻找梭罗所追寻的“最简单的生活”,但我们至少可以在我们的生活中尽量去寻找最本真的东西,去寻找真正的“心灵故乡”。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6

  反反复复地读着梭罗的《瓦尔登湖》,真的很感动。他的文字是朴素的,但他的思维是独特的。我确信那是一个睿智的老人。我明白他在瓦尔登湖独居时年纪并不大,即便死去时也称不上“老人”,但他却给我一种唯有老者方有的广博、沉稳和智慧的感觉。他与孤独为伴,但并不消沉。他那么热烈地爱着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游并描绘着自然。他进取地探索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坚定地维护着自然的古典生态。他相信:人类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我的纯美天性。所以热情地讴歌着心中的女神——瓦尔登湖,这又何尝不是每一个人心中应保留的一块圣地呢

  关于梭罗,我是很矛盾的。我在认定他有着老者的平和睿智的同时,脑中又时时会浮现出这样的一个身影:一个孤独的孩子,独自漫步湖边或徜徉林中,没有惊慌,也不显无助;看着那蓬勃华丽的生长着一切,内心充满着喜悦,似乎他也参与了创造,他也能够随之生长起来。那份自在自得让他俨然成了山林之王;然而他又断不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他只想做自然永远的孩子。

  是啊,他是自然的孩子,但这不是一个对世界的新奇叽叽喳喳叫嚣个不停的孩子。我常常惊诧于他的那份好奇与平静。他静静地打量着一切,不管是喧嚣的城市,还是静谧的山林。他静静地思考,思考着人类伟大的创造力,也思考他们唯我独尊的行径。他是人类的尊者。他以一颗安静而纯粹的心灵,以一颗高贵而智慧的头颅俯看着茫茫众生。他在工业革命初期便预见到了一两百年后的今日的现状。他关怀着人类,又蔑视着人类。他担心一切完美的事物都会随着人们功利目的下的发展而消逝,瓦尔登湖也将要成为记忆之湖。甚至记忆都会淡去,直至不复记忆。

  以前,我一向以为我能够如梭罗般的生活。我甚至也在尝试着那样做,只可惜我生活在一个说不上繁华却也绝非寂寞的小城。我无法弄到一块属于我的地,当然更不可能有一方真正的山水,除了把高楼的阳台安置满各种绿色植物。尽管我生活素淡,在简单中体味着生命的纯粹,但尘世中凡俗事物依然能够令我焦头烂额;我喜欢山野,却不必须能够真正归隐身田园。

  梭罗是把瓦尔登湖当作情人来爱的吧。因为爱之深切,所以不容许破坏;而生活在礼貌社会里的我们,无非是想保存着一种清野的梦幻慰安自我罢了。所以梭罗便具有了独一无二的气质和迥异于常人的伟大。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7

  立秋前后,我读了这本书。很薄,仅有三百多页,断续看了三天,把其他正在读的书都停下了,很有点迫不及待的味道。

  今年夏天,北京几乎就没怎样热过。立秋这几天,一向在下雨,迫使人取消某些户外活动。

  昨晚我去五道口,正是雨最大的时候,一群人躲在易初莲花的檐下避雨。人们脸上,大多是焦急、烦躁的表情,也有些人没有什么表情,无聊的翻看着自我买的东西。路上没有什么人,有伞的和没伞的人,都在避雨。虽然我有伞,但雨水还是立刻就把我的裤管打湿到膝盖的位置,鞋也湿透了。我索性就在水里淌着走,引来几个卖水果的人好奇的打量。等我办完了事,正想着要不要也跟大伙一样,找地方躲躲。这时,雨渐渐停了。

  大自然,有时就是这么气人。但我心里很清楚,他并非是跟我作对(我人品还没差到这份上),他只可是是按照他的想法行事罢了。

  回到梭罗这本书。他跟大自然的关系算是很不错的,但潜水鸟或松鼠有时候还是会愚弄他。或许说愚弄有些过分了,可是是游戏而已。唯心一点说,同样一件事,你看它是愚弄就是愚弄,看它是游戏就是游戏,看它无所谓,它便不存在。

  生活简单化,或者说简朴化,是我多年来的想法,并且也是按照这个想法来执行的。虽然很多时候,跟这世界显得格格不入,但我觉得真的很好,很舒服。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如果对于一个人来说精神层面更重要,那么多少就必须要放弃一些物质层面的东西。或者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理论角度来说,并非是单纯的自制、节欲,而是心灵的净化使得那些无关紧要的东西自动脱离了视野。“制”、“节”是一种痛苦,“无为”则就没有什么痛苦可言了。一切都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的。

  有很多人把美食大餐、漂亮的衣服、大房子、高级车看成是目标,但我没有,我发自内心的认为,我不需要这些。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因为此“乐”非彼“乐”,这世上并非仅有那么几种欢乐的。

  我把欢乐,建立在内心。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8

  若说希尔顿笔下《消失的地平线》写的是梦想中的世外桃源,梭罗的巜瓦尔登湖》写的即是现实中的世外桃源。面对瓦尔登澄净的湖水,梭罗好像懂得孤寂的所有好处,他用那些素描般的字句搭建了一所橡木小屋,风从缝隙灌进来,坐在门后,却又像似根本不存在门的阻隔。鼻尖有泥土和花香的纠缠,嘴角含着青草与树根的苦涩。而只有心灵,越发清澈。

  我迷恋《瓦尔登湖》中那些看上去"无所事事"的文字,那些恬淡、温润的字句散发着对大自然真情描述,娓娓道来,语句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脾,诱人深思。当抛弃了一切繁琐与杂念之后,时间就流淌成了我们用来垂钓生活的的那汪湖水。《瓦尔登湖》让我明白,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追求物质外,还有另外一种让人无比快乐的简朴生活,这就是内心的超越。梭罗在书中这样表述:“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大自然带给了我们无尽的纯洁和恩惠,也给了我们热爱自然、创造生活的勇气与智慧。尽管生活得像蚂蚁一样简单卑微,我们都必须勇于坚强地面对生活,不要逃避谁,不要谩骂谁,因为没有贫富贵贱之分,阳光会同时落在大家的窗子上,同样灿烂,所有人面前的积雪,也都一样会在春天融化。

  世事喧嚣,人生寂寞。《瓦尔登湖》好似一泓秋水,不染纤尘,与其说是在呈现工业文明背后的“世外桃源",倒不如认为梭罗是在讲述一种实现简单生活的可能。虽然通篇流露着作者个人的谦卑、节制与理性,但无论如何,生活的本质都应该是简单的。尽管人在很随意的情况下就可以变成疯狂生长的藤蔓和放肆绽放的野花,可我对《瓦尔登湖》还是坚信的:我们的欲望越简单,我们才能更容易感受并得到更多的幸福。更进一步讲,哪怕获得幸福的环境再恶劣,我们也要“在围绕着我们的黑暗、无知的深渊上”,建造一座通向自然救赎的圆拱桥。

  《瓦尔登湖》离世而不弃世,孤独却不悲愤,它充满了诗意的恬静、生命的智慧以及恰到好处的寂寥。“在下一个夏季里,我不需要那么多的苦力来播种豆子和玉米,我要匀出精力,用来播种——如真诚、真理、朴实、信心、纯真等等,假如这样的种子还没有丧失的话。”开荒种地,回归人类的“粗野”本性,生活在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里,作者面对的是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正如金钱不能换取健康一样,优裕的物质始终替代不了心灵的贫乏。简单、纯净永远是一种人生智慧。我们匆促的脚步所追逐的终极目的无非是内心的安顿,灵魂的解脱,而这些仿佛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忏悔的勇气和钟爱的情怀里,那些看似简单的澄静、平和与安详,却可以使人生脱俗,使生活更具有方向。这些在梭罗崇尚实践的精神内核里,永远闪烁着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

  在梭罗短暂的一生中,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实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纷繁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梭罗对工业文明、喧嚣社会挤压人类、侵蚀人性心怀忧虑,他认为人类只有过简单淳朴的生活,才能享受到内心的轻松和愉悦。原始、平淡的自然生活,适宜人们在其中进步。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9

  人类立于世千百年,傍水而生,劳力而活,最开始的我们依靠自己双手,拓开这底蕴深厚的土地,继而产生了石器,又有了青铜,再到了今天的现代化智能,从开始的一窍不通,到自给自足,再到了年年有余,最后成了今天的不再满足。像进食一样,人们一步步从渴望食物,到拥有食物,又从饱腹到渴望更多。贪婪的人性让人类不断远离自然,甚至破坏自然,开始肆意破坏土地,开始建起万丈楼阁,开始面不改色的破坏生态,开始无动于衷的看着有毒化工合成品一点一点渗入水源,渗入大地的深处。不理会地球的绝望哀嚎哽咽。

  还有谁会想起那种与自然做伴的日子呢?

  《瓦尔登湖》创作于十九世纪,彼时工业革命席卷欧洲,资本主义飞速发展,人们被金钱和利益冲昏了头脑,蒙蔽了心智,用尽一切办法让自己获得更加至高无上的权力和挥霍不尽的金钱,社会挤压着无知的人类,侵蚀着人性,这是人们摒弃自然的开始。

  谁会在这种时代孑然一身呢?

  我想说,我们在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的时候,何不静下心,找一个没有聒噪浮华,金迷纸醉的地方,找一个依山傍水的山林,找一处简陋的小屋,找一个需要自己烧柴添水的灶炉的地方待上几天,执一本颇有古人韵味的书籍,或者找一架琴,找一盘棋,亲手燃着一壶茶,闲暇时听山,听水,听自然之声。

  在一个夏天的早晨,你偶然早起,洗漱好忽而看到旭日东升的场景,就这么坐在门前,望着它渐渐爬上天。这时我们会恍然发觉,原来自己从前的人生过得这么忙碌,这么辛苦,也这么无知,原来人生也可以这么简单又芳香扑鼻。

  我认为人的一生最好不要太执着于什么事情,不需要学富五车,不需要时刻想着出人头地,也不要想着今年要买房,明年要有车。这样我们活得累,而且不值得,因为你会发现有一天你什么也带不走,终其一生追寻的,也不过只在这世界上,随时间的消逝而远去了。人类本就是两手空空的降临在这个是世界上,也注定要空无一物的走,化成灰,腐烂,最后被人遗忘。

  所以说,不值得。

  多花点时间去思考人生,去亲近自然,因为大地会告诉你所有你想知道的答案。不要把自己的生活格式化,失去方向和意志,简化生活并不是说我们要粗茶淡饭节衣缩食,而是要多聆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的节奏。

  作者在书中追求生活,追求孤独,我觉得他同时也在追求深刻,所以他的文笔也深刻地承载了他对生活的另一种活法。

  “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20

  《瓦尔登湖》的作者是亨利.大卫.梭罗,这本书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她让我们在这个纷繁杂扰的社会更好地生活。梭罗本来想做个有所作为的人,然而在瓦尔登湖生活两年后,他看破了这个世界很多东西,他感到人世的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间多一处瓦尔登湖,人类就会多一条后路。如果要求一个人对生活无所求,这是苛刻的,但要求一个人对“所求”多一些节制,这是非常理性的…….

  书中有描写景物的句子更是让人心旷神怡——湖泊是风景的最美丽和最富有表现力的特色。它是大地的眼睛,注视者朝这个眼睛观看,就可衡量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度。在岸边的那些河生树木,就是眼睛边缘的细长睫毛,而四周长满树木的群山和悬崖,就是悬挂在上方的眉毛。这些句子是如此的新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两年多过后,梭罗还是回到了自己本应该有的生活中去了,他说:他离开树林,就像他前往树林一样理由充足。因为他还要过几种别的生活,因而没有更多的时间过那种生活。我们也要像梭罗一样深入地生活,把生活的一切精髓都汲取出来,顽强地生活,铲除一切非生活的东西。让我们去自由追求一种能够使你没有咖啡等这一类东西也行的生活方式,我们让娱乐成为我们的工作,享受土地的乐趣,享受书本的乐趣。我们不要纠结于每天的成功,正如梭罗所说“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日常生活的真正收获,就像黎明或者傍晚的色调一样难以捉摸,不可描述。它是一粒被抓住的小小的星辰,是我所紧握着的彩虹的一个部分”,相信聚少成多,终有一天我们会获得成功。

  读完《瓦尔登湖》,确实让现在社会那浮躁的心安静了下来,因为她的句子是那么的美妙,思想是那么的强大。我们不要在烦嚣的城市中失去了自己善良的本性,我们应该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构建一个瓦尔登湖,让自己的心灵在这湖里像鱼儿一样自由地游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自己能保持一份恬静的心境。我们要拥有更好的想法,让我们的前景明亮起来,我们不要总是生活在当前,我们要利用每一个落在我们身上的机遇,让我们抵达成功的彼岸。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21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唐代诗人王之焕的千古名诗,脍炙人口,又富于哲理。其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我受益一生的灵丹妙药,它时时提醒我: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学无止境,登高才能望远。

  这首诗是说: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楼。诗人王之涣在登高远望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诗中前两句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山河,收入到短短十个字中,让我们读后感到胸襟为之一开,“欲穷”“更上”两个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首诗也让我从一个不求上进、骄傲自满的人,成为了一名谦虚好学、奋发上进的好学生,我现在就给你们讲一讲我的经历吧!

  一次,老师要求我们把课文背熟,我不费吹灰之力就背得滚瓜烂熟了,于是就洋洋自得起来。心想:瞧我多厉害,背得那么熟练,我开始渐渐疏远课文。但在一次课堂练习中,正好出现了这课的按课文内容填空,我顿时傻眼了,脑子里一片空白,无论我怎么拍打自己的脑袋,都于事无补。下午老师开始报分数,我屏住呼吸,连头也不敢抬。这时,我的耳边响起了一个严厉的声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难道你忘了吗?”我的心像被针刺了一样痛,要是我不骄傲,努力复习,我怎么会一落千丈呢?

  从此以后,便不再混日子,也不再骄傲,开始在学校里用功读书,只要稍有懈怠,我就会看看这首诗,然后便会充满力量,开始孜孜不倦的学习。因为这首诗的原因,我已经从一个人见人烦的学生,变成了谁见谁都喜欢的小学生呢!现在回想起来,变化太大了,我就好像童话故事里的“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实在是太棒了!人生就如诗一样,如果你想把天下的美景尽收眼底,就必须站得更高更远,如果你想有丰富的知识,想被别人瞧得起,就必须“更上一层楼”。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22

  起初,这本书是心理老师建议看的,之前并没有接触到。一开始觉得会很枯燥,后来随着一页页翻阅着这本书时,深深地被其吸引了。一步步体会到了作者所说的登天的感觉究竟是什么样的,心理咨询这样一个领域又是什么样的,它跟我们的生活又有什么关系,都得到了答案。反复阅读,爱不释手。

  《登天的感觉》这本书主要是由作者岳晓松编写,记录了自己在哈佛任教心理咨询师一职中,所接手的的十个典型的案列,并由此指出,对于相应的案列该用怎样的心理咨询方法与技巧。具体的案列比如自卑的哈佛女学生、同性恋、是否转学、职业去向等等,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自己所遇到的或者周边朋友所遭遇的典型的问题,所以读来并不枯燥,反而随着来访者一步步的由哭转为笑,仿佛我们也遇到一样的情境时,也随之一起困惑苦恼,最后解开心结,一起成长。这也就是这部书开头时,作者回答小饭馆服务员阿静的答案,心理咨询不仅是让人开心,更是让人成长。也一点点去体会老教授所说的心理咨询就是要使人自己感觉良好,犹如登天的感觉一般。下面我就主要说说我读后的感受或者说了解学习到的知识。

  1、心理咨询室大致的结构,需要放置什么?就像作者的咨询室一样,在林登街5号,里面有一张大海的油画、乳白色的沙发、生机勃勃的吊篮等等,能让人心情平静的装饰物。这是想让来询者从进门开始,首先能有一个好的环境。那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呢,我觉得我们在心情不好时,也可以学着和咨询室布置一样,找一些能让自己心情开朗、平静的事物,转移或者分散注意力。

  2、什么是心理咨询?它和心理治疗又有什么区别?心理咨询就是帮助人们解决一些因为生活、工作、感情等原因所引起的心理方面的问题,像婚姻爱情的失败、考试作弊等等。而像一些涉及到有心理疾病的,精神病之类的,就不再属于心理咨询的部分了,也就该属于心理治疗方面,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

  3、心理咨询具体是怎样进行的?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每一个个案所用心理咨询的方法各不相同,当来访者进入心理咨询室,你怎样才能让他消除防备,对你这样一个陌生人开怀说出问题,并听你的忠告。像第一个自卑女学生的,是典型的新生适应不良综合征。首先让其宣泄出自己的不良情绪,等她冷静下来,再进行引导。同时你可以说一些自己身边也发生同样的事情,引起共鸣,拉近距离。然后针对该学生自卑的原因,像转移比较的对象,可以由别人转向自己,只要自己成长了,进步了,就是成功,无需太计较别人跟自己的差距。最后给出具体的解决法案,这一步很重要,因为你即使帮每一个来询者打开了心结,但有的问题,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还是一样,像后面的同性恋等等一样。主要运用了现实疗法,根据具体困难与挫折解决问题。

  4、心理咨询的意义在哪?这前面有稍微涉及,心理咨询就是帮助来询者解决心理问题,使其开心与成长,使自身真正感觉到“犹如登天的感觉”这句话真正的意义。当看着来询者带着感激,感谢你为其解决了长久的困惑时,你感觉到的不仅仅是帮助了别人,更是看到了别人在你的帮助下成长。这是一种无法言语的快乐。

  5、心理咨询要注意哪些方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咨询者不能帮助被咨询者做决定,你只能引导,建议更好的解决问题办法。像案列是否转学和职业去向,你只能建议他去好好比较两者哪种更是你想要的,坦诚和父母商量等等,坚决不能像我们生活中的直接帮朋友决定,用自己的想法影响来询者。

  总之,这本书确实是一本不错的书,对我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帮助,值得反复阅读、推敲。也是心里咨询者入门的一本推荐的书。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23

  读了曹文轩定的《黑瓦》之后,我深受启发,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一们教中学的老师,她非常的洁癖,甚至正在讲课的时候,发现一个同学的指甲很脏,就郑重的说:“这节课,剪指甲。”于是教室里就想起了剪指甲的声音,当然,有些女生也受到了自尊心的伤害,骂她是“丑八怪”。办公室里,其他老师总爱讲一些乱七八糟的事,那是时,那们中学老师重重地把笔扔在桌上说:“你们有完没完”,因此,她很少有朋友和她交谈。而我,每次都要去老师那儿看书,老师每次都给我泡杯茶,我们也很少说话,她时常递给我一把钥匙,对我说:“你到我姨妈家里去看书吧!我现在在她那住”,我就去了。这样和朋友想处的时间就少了许多,朋友让我别在去了,我就是不听,就这样,我去时,又编了个个借口,又忽忽回家去了。

  曹文轩的作品字迹清楚,语句通顺,体现的情感也非吸引人,让人很欣赏。因此,我知道了,定作文时不但要写得真情实感,还要有足够的耐心、态度,才能写好作文,我以后一定会多阅读曹文轩的作品,更加努力,我相信我的作文会越写越好!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24

  在这个人间四月天里,我在瓦尔登湖畔,遇见梭罗。《瓦尔登湖》是本安静书,安静的能让人窒息。在通往湖边的小路上徜徉之时,我总是不自禁的想到陶渊明,那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东晋隐士——不羁的性情,洒脱的胸怀,一篇洋洋洒洒的《归去来兮辞》折服了多少古今性情中人。他们的淡泊隐逸,皈依山野,都是那么如出一辙的自然,毫不做作。

  他真实。他不要金钱,不要名誉,不要爱,他只要真实,真实到可以大大方方的承认自己孤独,却又乐于与孤独为伴,享受其中;真实到可以从从容容的记下他的每一笔开销和收成,丝毫不掩饰隐逸生活的拮据。他本身就像那沉静的瓦尔登湖,溶溶的湖水,无意中却坦然地映出了所有天机。

  他自由。他的灵魂就像一阵风,在广袤的原野上空翱翔,怎么也抓不住。四时轮回,昼夜交替,在他心里,静悄悄的成长已然了一种职业。故此他那静谧的时光深处,棱角分明。我不止一次的随他那如风的思想沉浸在大自然的包容力里,总想抓住点什么,却只有一点星辰,一段彩虹。

  他淡泊。他不饮酒,不吸烟,深邃性子里永远都带着点可爱的叛逆。不参加任何选举,不接受任何职业培训,甚至拒绝向政府纳税。他只是每天在享受着清晨全身细胞的深呼吸,他只喜欢去偷吃松鼠贮藏的干粮,他只是习惯让自己深深的迷失,然后再彻底的剖析自己。他的生活,是个多幕剧,永无结尾。

  他简单。他一直觉得过分追求细节是在耗费生活,所以他便成了一个献身于思想和大自然的单身汉,没有妻子,没有孩子,没有工作,没有薪金,也从来不提及自己需要肩负什么所谓的责任。他不忍让大自然独自欣欣向荣,他不愿亦步亦趋地奢侈纵乐。从此,结庐在人境,再不念穹苍。

  从他告诉我善良是永远不会失败的投资;

  他告诉我爱就是试图去将梦想中的世界变为现实;

  他告诉我如果不想走回去,就不要总回头看;

  他告诉我人犹如一只浮标,任何风浪也无法使他沉没;

  他告诉我生命并没有价值,除非你自己赋予他价值,没有哪个地方有幸福,除非你为自己带来幸福;

  他告诉我要自信的在我所梦想的方向上前进,争取去过我想要的生活,就可以获得平常意想不到的成功;

  他告诉我必须要活在当下,乘着每一个波浪前行,在每一刻找到我的永恒,除了这一生,我不再有别的生命。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25

  本期,塔德为你分享的这本书是《瓦尔登湖》。

  这是一本读者两极分化非常严重的书,一部分人觉得它干净纯洁,洗涤心灵。另一部分人则觉得它啰嗦矫情,不知所云。

  实际上,这是一本需要读者静下心来,放下功利心,戒除浮躁,才能阅读和体会的书。

  一、《瓦尔登湖》简介

  本书作者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号称美国版的陶渊明。

  梭罗本人学识渊博,甚至会引用孔子的一些话,他是哈佛大学的高材生,开办过铅笔厂,却十分向往大自然的生活。

  《瓦尔登湖》的创作背景是在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带动了文明的快速发展,人们追求权力和金钱,过度开发自然环境。

  这本书是作者梭罗在瓦尔登湖边上,自建的小木屋里写出来的散文集。

  二、《瓦尔登湖》主要讲了什么

  作者在二十多岁的时候,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拿了一把斧子,在瓦尔登湖边上,建造了一座小木屋,开始了自己长达两年的独居生活。

  清澈的湖水,温暖的阳光,梭罗自己种地,读书,写作,享受着悠然,恬淡,又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追求内心的宁静,思考着人生的哲学。

  有读者说这本书值得反复阅读,感受书中的一些比喻,你会惊讶于作者的想象力,这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

  三、《瓦尔登湖》点评

  作者崇尚自然风光,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种简单朴实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清澈,宁静的世界。

  当然作者也不是说让大家都和他一样生活,而是做一个自由的人,从简单的生活中寻找乐趣。

  有的读者感觉这本书比较沉闷,可能看不上几页就想着把它扔掉,然后大骂作者虚伪,矫情,啰嗦。

  也有人说,这本书适合失眠的时候,拿出来翻一翻。

  其实,读这本书的时候,需要我们放下杂念,慢慢地用心去体会。如果你带着很强的目的性去翻开它,可能并不会有什么收获。而能够体会到其中境界的,我想是可以真正静下心来的人。

  这本书有很多的翻译版本,有条件的朋友,可以结合英文原版书来看一看。

  有的人把《瓦尔登湖》奉为神作,有的人却觉得它是糟粕。我想作为读者,我们应该放下浮躁之心,从中吸收真正有营养的部分。

  身处于繁忙的工作,和快节奏的生活,希望这本书能够让你找到心中的那片宁静之地。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26

  昨日潦草的看完了这本书,为何如此说,因为书中有太多我看得懂的字,却没有办法构成的图,为何如此说呢,因为我浅薄的阅历和狭隘的自然生物知识的匮乏,我分不清那些不一样尾巴的松鼠,也分不清同是红色的花朵,我更加没有耐心观察春天里第一声啼鸣的鸟类,哦对了,统一称为鸟类。

  我在写这部终篇感受,我会看我的记录,我说我从未也不会有时间在原野里,自由自在的生活,我是一个庸俗且有些自视甚高的人,我只能在文字里追寻这份清高了,但我感谢这些我喜欢的文字,让我感受这个不一样的世界。

  本来作者也没有过很久的原野生活,他甚至没有鼓吹这样的生活,只是平静的记录一下自己的感受,那文字里追求的东西,每个人都看到的不一样,但在我来说,那是一种自己对生活的肯定和把握,完全的在自己的手里,而不是在社会时钟里哀嚎或沉沦吧。

  我不认为我有能力脱离社会,可以向作者一样构造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活,但我知道他说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

  我停留在精神世界里浅显的一部分,我渴望别人的认可,也渴望物质的丰裕,我迫切需要那些毫无关系的注视和关注,更甚至我对那些消耗我对社会关系永远抱有幻想,但我知道这是我应该面对的一部分罢了。

  我需要太多太多和这个世界牵连的关系,我做不到独善其身,我承认是庸人,但我知道我不甘心啊,我不想被束缚,我追求一份心灵的自由,一份没有扮演的自由。

  终究“不必怕会有幽魂自黑暗的过去走来”,我有自己的方式来抚慰我那伤痕。

  我有我的方式,哈哈哈,我看到自己最后一段话竟然颇为感动,“不必怕会有幽魂自黑暗的过去走来”,我终将变得强大,或者是强硬,不是我对这个世界失望了,而是我学会了更爱自己,更爱拥有真正自由的瞬间的心灵吧。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27

  最开始接触《瓦尔登湖》是因为前同事的推荐,每一天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去阅读,就这样断断续续,很长一段时间后才把它读完,对它的印象仍处于懵懵懂懂阶段。读书时,我能清楚的明白作者所经历的是什么,所展示的资料又是什么,仿佛身临其境,和作者一样走进大自然。可是合上书时,脑袋一片空白,可能是因为作者的思想觉悟太高了,太哲学了,而我,只是一介平凡人,太浅薄了,无法到达作者的境界……

  《瓦尔登湖》这本书的评价很高,很多人都说这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这是一般超凡入圣的好书,亲近自然的思想让世界所有的人为之怀念。的确如此,读完这本书的最大感受就是体会了自然的完美,感觉到心灵的纯净。最喜欢的是书中的“当农人拥有了自我的房子,他不见得所以而更富,反而会是更穷了,是房子拥有了他……”

  这不是我们此刻很多人的真实写照吗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电子产品的普及,手机的功能可谓千变万化,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手机依靠症,当我们空闲时,不玩手机会手足无措,没有安全感,总觉得错过了什么,我想我们是被这些电子产品给控制了,是手机拥有了我们,而不是我们拥有了手机。我们应当适度的远离手机,更多的追求朴素的原始生活,就如《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一样,不要为物所困。

《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2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瓦尔登湖读后感】相关文章:

《瓦尔登湖》读后感想05-19

《瓦尔登湖》读后感04-13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12-07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03-30

《瓦尔登湖》读后感05-27

瓦尔登湖读后感05-28

《瓦尔登湖》读后感范文02-26

瓦尔登湖读后感范文02-26

暑假《瓦尔登湖》读后感07-26

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27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瓦尔登湖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27篇)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

  最近看了一点《瓦尔登湖》,说实话我不是什么文艺女青年。所以这本凑单的书,让我看得着实想打瞌睡。但这书确实是一本经典。

  作者说的很多话,都能让我们深思。“人们常常挨饿不是因为缺少必需品,而是因为缺少奢侈品。”他认为我们原本的生活可以很简单仆实。获取一些生活必要的物品就可以了。不必要花费精神去追求些华而不实的东西。他这种过于简单的生存方式,我是不太认同的。但我从广义上认同理解他这种道理。生活不能一味的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来让自己满足,而忽略身边触手可及的幸福。这个追求的过程所付的成本到最后会超出你的预期。

  我这种想法是不是脱离社会了,才会越来越不现实而偏向于精神化呢?要反醒一下!但如今自己确实有点难以理解现在的状况了。QQ上面点亮的人头攒攒,但多数是显示正在移动设备上使用,而且有的还是一天24小时在线。我心情特好地跟人打个招呼,留个言,半天,一天过去都没反应。如果不是为了方便与人联系,为什么天天挂上面呢?QQ成了摆设?这也许是个好事,迫使大家联系必须使用通话手段才行。现如今大家的互动都喜欢在微博,微信上了?看来这个时代大家需要更多人的关注和围观。

  “只能在市场的喧嚣中汲取真理!”不知道为什么,这一句话经常在我耳边响起。每次我都会心生出一丝担忧,因为一打开网络各种真假信息,扑面而来。标题一个比一个吸引、一个比一个惊悚。这世界怎么变成这样了?还是原本就是这么混乱不堪,只是因为如今信息的传播速度、透明度更高了。 我担忧我家儿子以后如何应对这样的世界,我担忧我不能教给他分辩真假的能力,因为我也不太能分清了,有些新闻内容已经很颠覆我的以往观念了。

  算了,也许我是杞人忧天。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2

  梭罗的《瓦尔登湖》以春、夏、秋、冬四季为线,串联起他在瓦尔登湖畔进行经济实验的始末,留给我无尽的想象与羡慕。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领悟“人可以活得很简单,很从容,不必为了那物质财富而丧失了人是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的道理。作者在《瓦尔登湖》中以瓦尔登湖为中心,辐射到周围众多地方,描写了他“以禽兽为邻”,在“豆田”耕作,与“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诸多生活细节。最后作者又以“春天”结尾,给我们奏响了新的生活乐章,并且他在“结束语”一篇中,这样说:“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看!这是一位超凡脱俗、与世无争的自然主义者,多么令人羡慕。

  梭罗生活的地方是瓦尔登湖及其周围地区,但他细腻精致的笔调,却把我们带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他谈“瓦尔登湖周围的鸟、树、草、虫子”,更谈“更高的规律”。他认为,从一种特殊的意义上说,渔夫、猎人,及其他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他从个人的劳作中提升到更高的人类法则,令我们视野开阔、高屋建瓴。在《瓦尔登湖》中,许多段落值得一品再品,让人陶醉。他在描写“倍克田庄”时,这样写到:便是德罗依德也要放弃他的橡树林而跑到它们下面来顶礼膜拜了。可想而知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地方,多么的令人神往。

  在整部《瓦尔登湖》中,自然一直是主要背景,以大地为席,以苍穹为盖。梭罗在广阔的天地中像农夫一样耕种、收获,他很高兴,他说:古老的诗歌和神话至少表明,农事是一门神圣的艺术。在从事农耕的过程中,他也不忘“阅读”。即使在19世纪梭罗也感慨道:他们深信一本《圣经》的智慧就足够了,余生便在简易读物里荒废天赋单调地生活。在商品大潮的汹涌翻滚下,现代人的心灵像扁舟入海,漂浮不定。物质的丰裕,精神的贫穷。我们的身体一再扩充,而精神的领地却时时荒芜着。听听梭罗的忠告:多余的财富只能买到多余的东西。灵魂的必需品,金钱一样也买不到。这样的忠告如梵音,对于我们无异于醍醐灌顶。

  徐迟说:“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对于春天,对于黎明,都有极其动人的描写。”让我们追随着梭罗的足迹,抛弃那物质所带来的烦闷苦恼,感受那恬静美,聆听大师的哲音。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3

  当一本书清新的空气渗透脑海,恰如月光下的倒影寂寞环绕,那又是一种战斗,战斗在尘世中的寂寞自然里。

  《瓦尔登湖》的品读,总觉得地点不够好,每次翻阅,总觉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好似有一堵墙,让我不明白作者的用意,却又觉得如此得体,这一种感觉就像是熟透了的柿子从树上掉下来,烂透了!直到有一次,与朋友争执被骗,躲在窝里再次翻阅,只觉每种生命都是一个悠哉的精灵,畅快与满足之感油然而生。

  寂寞的书自然有寂寞的读法,也许只有一个人的心真的可以静下来的时候才能读出这本书的滋味。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否懂了,只是觉得,好美。

  幻想了一下作者的瓦尔登式生活,天作棋盘星作子,地为琵琶路为弦,或许作者不感到寂寞,因为他可以举杯邀明月,飞鸟相与还,大自然就是他的无穷无尽良友,清风作伴,任尔春水东流。只是在我看来,未免有些许恐怖了,终日难见人影,就是“辟谷”也受不了这么长时间的孤寂,人终究是一种群居动物,或许人们可以有鲁滨逊的坚毅,但极少能忍受闭关锁国的“百年孤独”。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作者在这一寂寞中寻找自然的弦律,书中那个留下痕迹的小动物描写令我神往,晨曦出黄昏归,却发现有貌似小松鼠留下的问候,何等惬意与满足?恐怕陶渊明知道了也非得羡慕不可。

  正是这份寂寞,给了作者格外敏感的感觉与美好的想像,纵然雨中漫步,四处飞舞着的也是自然的朋友,可以说作者甚至可能将一个水分子幻想成一个水精灵,倾听着它们在和风细雨中的律动与笑声。这种极端的联想令作者深深爱上了自然,因为它是如此的生机勃勃并且仁爱有情,这就是作者寂寞的寄托了。

  在对世事的抵触中,在对大自然的满心欢喜时,作者笔下的每个物体,都被赋于了生命的脉膊,就如《诗经》中的“霭霭停云,蒙蒙时雨”一样,即使云雨也有了各自的喜怒哀乐,作者自然沉醉其中,“泌之洋洋,可以乐饥”之下,一切烦恼皆烟销云散了。

  生活就如同一场梦,只不过每个人的陷入深浅不同,作者以梦视人生,在自己的世界里自由幻想,这是一种对世俗的妥协与退避,这也是多少隐归山林之人的想法,当一个人面对一个社会的规则,而且这个规则在当时又是无可厚非的时候,他没有凌驾规则之上的实力,却又不愿在规则下低头,就只好跳出这个规则,那就只有跳出这个社会了,听起来这多少有些“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仙风道骨,只可惜却带着满腔的愤懑。

  作者跳了出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表明,跳出来是可以很好的生活的,只是不知道是作者小视了自己的品质,还是高估了社会的品质,他的书并未一片大好,他的事也没被标榜,或许只有在一干寂寞的人打发寂寞时,看一下他的书,之后惊叹:呀,这种生活真好。之后,寂寞的人不寂寞了,也就放在书柜中封存了。作者笔下的动物即使再生动,大多数人也无非说一句:写得真好。罢了。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还是喜欢规则的,即使穷一生之力,毕其功于一役,也还是想抓住规则。

  作者倒也给了人们另一种规则:自然规则,日出而作,日落而眠的悠闲,抚月吟夜雨、随日荡清波的自在,这的确是一种好规则,唯一的缺点就是孤寞——人少。可万一人多了,不知道作者是否想过,再完美的规则也抵不住人多,这就是一个悖论,找不到解决的方法。

  作者的寂寞是一瓶封存的老酒,愈浓愈香,只是读者偶尔才能从书中呷上一口,虽回味悠长,却无可奈何,无法贮酿,但就是这么一小口,就如一句精简的诗句,令人终生难忘。

  就是这么一口酒,值得任何人去品尝。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4

  《瓦尔登湖》是一本极为优秀的人生哲理书,但从根本上讲,这本书更能扩大我们的日常视野,让我们从简单的生活开始学习知识。作者亨利·戴维·梭罗。美国作家、思想家、自然主义者。通过这本书,我们不仅可以接触到大量的动物和植物学知识,还能了解到更多的人文、地理和历史知识。阅读它,我们能在平凡与简单中真切感受生活的意义与趣味,也更能感受寂静之美。

  该书出版于1854年,梭罗在书中详尽地描述了他在瓦尔登湖湖畔一片再生林中度过两年又两月的生活以及期间他的许多思考。瓦尔登湖地处美国马萨诸塞州东部的康科德城,离梭罗家不远。梭罗把这次经历称为简朴隐居生活的一次尝试。

  美国的19世纪是个辉煌的时代,一大批作家都深受超验主义【先验论】的影响,生活在这一时代的梭罗也不例外。作为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梭罗对超验主义更是身体力行,《瓦尔登湖》就是他这一思想的体现,它是一部蕴含了深刻哲理的散文。细细读过《瓦尔登湖》的人都有体会;他是在探求怎样实实在在的生活,怎样体验与经历有意义的生活,为自己,也为他的市民同胞,还有当时与后来的读者们。

  虽然每次读这本书,我都想吐槽一下在复旦大学对面小路里买的英语版!

  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真的很好。这,本不是一本适合我的书,我也永远写不出那样的文字,它安静孤独的让人无法接近。

  刚开始读的时候,它就是躲在迷雾森林深处的湖,越往深处前行,能见度越低,脚步也变得很艰难,当你心理有一丝厌烦时,就会一瞬间被弹出森林之外,它拒绝那些无法安静的人。

  在不屑的努力四五个月后的某个上午,用了2个多小时,安静的阅读梭罗是如何开始在湖边生活,才开始和他一起慢慢入住在这一片森林和湖泊。

  现在,这片湖总是欢迎我的来访,只要我想去,翻开书,眨眼就到。这本书会给读者一种很奇妙的身临其境的感觉,告诉你什么是安静。那种安静是绝对的,就好像身处于湖中,湖底很暗很静,离开湖面越来越远,你可以自由的呼吸,却四肢无力,在不能为所欲为的时候,剩下的只有思考或者什么都不思考,就慢慢的下沉,看着亮的湖面慢慢远离。

  当心情不好的时候,我就会看上10分钟,很有用。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5

  一百六十多年前,一个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幽居在瓦尔登湖畔三年光阴,独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并渔猎,耕耘,沉思,写作,最后诞生了一部伟大的散文集《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深深影响了一代人,许多伟人也拜读了此书,时至今日该书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影响深远。此书也入选了美国国会图书馆评出的“塑造读者的25本书”。

  哈丁曾说过《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是一部圣书。

  《瓦尔登湖》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梭罗对于瓦尔登湖的热爱,对于小屋的热爱,对于山林的热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热爱,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热爱,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操!读这部书时我经常尝试着把自己放在梭罗的位置上,我感到在那时我才活得真诚,没有了矫揉和造作,书中所有的事情都那么自然,所谓的心灵净化就是指这个吧!更让人叹服的是,每次读后都会有全新的感受,平淡的语句中涵藏着最深沉的哲思,很多地方必须得反复读才能体会得到其感情的丰厚!

  静静地走进《瓦尔登湖》,我跟随着梭罗漫步林中,聆听自然的天籁之声沉思冥想:群山葱葱,曲径幽深,山湖静寂,紫雾腾腾,我好像到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意境;午夜十分,孤云独去,月澄无影,湖畔的树木也静静地伫立,这仿佛是“月出皎兮,杨柳依依”的情景;夜半流萤飞舞,不知名的昆虫的吟唱,天空中偶尔留下几声鸟鸣,在苍凉的月色下却有几分秋雁的味道,和着几缕“微风吹解带,山月听弹琴”的古韵,多美的境地,大自然给人以无限地遐想。梭罗说:“我蓦然觉得能和大自然相依为伴,竟是如此甜美、陶醉和受惠”,可这样的自然之美早已离我们很远很远…

  遥想古人是如何的敬畏自然,崇拜自然甚至神化自然。当然,也许是对天地万物的无所知,但他们生活的简朴,向大自然索取的很少很少,他们总在顺应自然,而不想改变自然,因此才给我们留下丰富宝贵的资源,多样化的物种,良好的生态平衡,才有大自然的美景。

  梭罗在书中说:“湖边,群山耸立,从这个山中小湖的湖中心放眼望去,山景如此令人目炫神驰,湖山清奇超凡。森林倒映湖面,湖水不仅使近景犹如仙山琼阁,而且湖岸蜿蜒曲折,形成一条洒脱明快的轮廓线。湖的边缘没有任何造作或遗珠之憾,没有那种斧钺伐出的林中空地和湖边开垦的耕地,大自然在这里编织出一幅挥洒自如的织锦”。正因为没有过多的开发,自然的美才会如此呈现,才会如此清新、飘逸。

  如今的世界嘈杂多变,生存的危机感、紧迫感给人带来无限的焦虑,带来的是一张张匆忙而麻木的脸,人心也变得越来越浮躁和忐忑不安。透过繁华而喧嚣的城市,看纷纭而热闹的人群,我们是否还能静下心来,留一点时间去倾听大自然的吟唱,去观赏大自然的美景,去领略大自然不息的生命脉动,从而得到慰藉和熏陶,让自己的人生更飘逸和洒脱呢?

  尽管我们不能够像梭罗那样去体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尽管瓦尔登湖已经永远的消失,但这些都不能阻碍我们在自己的内心里拥有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时刻都能让心灵得到淘涤,按梭罗所说,到你的内心探险去吧!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6

  不要认为《瓦尔登湖》引了若干孔夫子的话,就认为梭罗是在为别人的思想写作。他不是在借鉴中国人的山水观念——也不是在模攀他们的生活方式:恰恰相反,他让这些因素都为他一个人服务。事实上,从西方对中国古典哲学的研究来看,思想家们都是非常独立的——他们从先哲的著述中汲取对自己观点有所佐助的内容,如伏尔泰选取“仁爱”,作为法国大革命的先驱性指导;又如英国人派使节访问中国之前,他们一度非常崇拜儒学,因为这给予了统治阶层一套非常完整且适合他们社会发展阶段的体系模型——梭罗也不例外,东方为他的宁静生活带来了精神上印证。

  不若更公平地讲,除了现在已经不合时宜的繁杂礼制(以为我们大部分人所更正为“礼节”)之外,西方人引用中国先哲的言语频率还是相当高的:和西方的思辨与对微观世界的思考不同,东方讲求务实的哲学家们为后来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而对于梭罗的Walden,它们不过是修饰屋檐的雕花而已——虽然曾经师从大名鼎鼎的Emerson,作者本身却一点都没有他身上的那种大宏观的思想气质:梭罗的优点在于细腻,机敏而不多疑,热爱生活,并且热爱属于自己的思想(这也正是一个独具者所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同时,他的文笔独到优美(这点毋庸置疑),也是使得这部书成功的一个原因。下面从文中摘录的语段,就是我认为梭罗写得异常精彩的部分。来源:人类在过着静静的绝望的生活。所谓听天由命,正是肯定的绝望。你从绝望的城市走到绝望的村庄,以水貂和麝鼠的勇敢来安慰自己。在人类的所谓游戏与消遣底下,甚至都隐藏着一种凝固的、不知又不觉的绝望。两者中都没有娱乐可言,因为工作之后才能娱乐。可是不做绝望的事,才是智慧的一种表征。

  ——简朴生活在这样一段似乎有几分断章取义的文字里,我读到另一种人生的表述:人类千百年来的生活一直都是如此,风云不惊,却有沉重的暗流涌动。绝望是每个人天生所具备的气质,一切有关于命运的抵抗不过都是在拒绝这种与生俱来的气质:然而,在它面前我们却都显得如此渺小。对命运的服从于对命运的反抗之间,选择本已经让人感受到极致的矛盾与痛苦——而绝大多数人的服从的绝望,则更多地体现于根本不能实现的勇气的渴求。人类缺乏本身安宁的态度。在绝望的挣扎中,我们愈败愈勇,却越陷越深。

  事实上我们少掉的,恰恰是真正带给生活希望的安宁。我们与自己渐行渐远,抛弃自己从前的生活方式,并想以变化来引领一种新的生活:但是真正的平静也许正是这种看似绝望的外表所具备的,晨起晚归的耕作,把梦想和星辰与风雨交织在一起。智慧并不强调避世,却是追求一种看似粗劣,实则高逸的自然主义的生存。

  瓦尔登湖畔的生活正是这个样子。抑或,那也并不是瓦尔登湖周围所有的栖居者所具备的生活——正如陶渊明种豆,梭罗也种豆,可是陶潜之所以得到“草盛豆苗稀”的成果,而远远不及后者的丰厚所得,原因就出在种豆的心境。我相信,前者的心虽然孤高,却不能够真正洒脱于尘世,不能够与村野之间人类最为纯洁的生活相融合;而梭罗却将智慧带到这种生活里,而历史也证明他的劳作并不是为了逃离尘嚣,而是一种对贴近大地的渴望。

  No.2 然而,据我们知道的一些角色中,也许只有瓦尔登坚持得最久,最久地保持了它的纯洁。许多人都曾经被譬喻为瓦尔登湖,但只有少数几个人能受之无愧。虽然伐木的人已经把湖岸这一段和那一段的树木先后砍光了,爱尔兰人也已经在那儿建造了他们的陋室,铁路线已经侵入了它的边境,冰藏商人已经取过它一次冰,它本身却没有变化,还是我在青春时代所见的湖水;我反倒变了。它虽然有那么多的涟漪,却并没有一条永久性的皱纹。它永远年轻,我还可以站在那儿,看到一只飞燕但然扑下,从水面衔走一条小虫,正和从前一样。今儿晚上,这感情又来袭击我了,仿佛二十多年来我并没有几乎每天都和它在一起厮混过一样,——啊,这是瓦尔登,还是我许多年之前发现的那个林中湖泊;这儿,去年冬天被砍伐了一个森林,另一座林子已经跳跃了起来,在湖边依旧奢丽地生长;同样的思潮,跟那时候一样,又涌上来了;还是同样水露露的欢乐,内在的喜悦,创造者的喜悦,是的,这可能是我的喜悦。这湖当然是一个大勇者的作品,其中毫无一丝一毫的虚伪!

  他用他的手围起了这一泓湖水,在他的思想中,予以深化,予以澄清,并在他的遗嘱中,把它传给了康科德。我从它的水面上又看到了同样的倒影,我几乎要说了,瓦尔登,是你吗?——湖泊对这样的生活,我做不到不心存艳羡,但是却也叹服作者这种深沉的、对于家乡的湖泊的爱。他的文字里充满了美的叙述,仿佛有一支妙笔为伴——而这支妙笔,如果我们非要破译它的身份的话,那么,这就是梭罗对家乡的一种情怀。一个人即便有再强的语言功底,如果描写自己心中所漠然的景物,也断是写不出任何美好的文章的。

  梭罗是一个可以挖掘出许多东方性格因素的人。首先,他便是一个有三分归隐情节的人。他生活于瓦尔登湖的那段时间,正是许多青年奋发于事业追求,而最不愿意回到村野之地的年华:在这一方面,他具有东方人格外提早的成熟,而从本质上讲,就是拥有异常宁静的心态,超乎年龄的生活智慧。另一方面,他又拥有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觉醒意识:也就是说,他连最高级的“东方式”矛盾都具备。他支持反对美国蓄奴制度的运动,并且在这个运动的领导人约翰布朗被逮捕,且被判绞刑处死时,发表了为布朗辩护和呼吁的演讲——这倒让我联想到了闻一多先生,虽然两者又是世纪之隔,但我们所看到的精神内涵式类似的。梭罗绝不是一个避世的、或者说是真正厌倦生活的人,恰恰相反,他的性格如此鲜活,和他家乡美丽的瓦尔登湖完美地契合。

  既然前面提到了东方性格,我们便能够容易地联想到中国人的一种特殊的情怀:寄情山水不如说是寄情于自己的性格,这一点,饱读东方经典的梭罗不会不明白。抑或,两句话就能概括他对这座湖泊的深情之本:一句是俗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另一句则是李白的“相看两不厌”——不过青莲居士所寄乃是高山罢了。Nostalgia & narcissism,终究是连在一起的。

  No.3 如果一个人听从了他的天性的虽然最微弱,却又最持久的建议——那建议当然是正确的——那他也不会知道这建议将要把他引导到什么极端去,甚至也会引导到疯狂中去;可是当他变得更坚决更有信心时,前面就是他的一条正路。一个健康的人内心最微弱的肯定的反对,都能战胜人间的种种雄辩和习俗。人们却很少听从自己的天性,偏偏在它带他走入歧途时,却又听从起来。结果不免是肉体的衰退,然而也许没有人会引以为憾。因为这些生活是遵循了更高的规律的。如果你欢快地迎来了白天和黑夜,生活像鲜花和香草一样芳香,而且更有弹性,更如繁星,更加不朽,——那就是你的成功。整个自然界都庆贺你,你暂时也有理由祝福你自己。最大的益处和价值往往都受不到人们的赞赏。我们很容易怀疑它们是否存在。我们很快把它们忘记了。它们是最高的现实。也许那些最惊人、最真实的事实从没有在人与人之间交流。我每天生命的最真实收获,也仿佛朝霞暮霭那样地不可捉摸,不可言传。我得到的只是一点儿尘埃,我抓住的只是一段彩虹而已。

  ——更高的法则人以什么心态活着,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会怎么活着。一个忧郁的人永远不可能获得他所追求的快乐,相反,他的生活会变得更加忧郁而自闭,以适应他永远抬不起头的心态。同样道理,一个自以为自己可以由禀赋所鞭策的人最终会为禀赋所驱使——错并不在人的天性本身,也许却只是在驾驭中一个小小的方向性失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关联是低级的,却也是最容易创造的。人把自己和周围的环境联系在一起而营造一种心绪,事实上是没什么难度的——但若想用心灵去破解一种心绪,则要遵从一个完全不同于此的法则。

  如果说人生的变迁相当于一个运动,变化才是主要成因的话,那么在高一个层次的思想中,我们应该回归一个更为平静的层面,那就是“守恒”:好像每一天太阳都会升起,每一次太阳升起都会使大地遍洒欢乐与希望那样,人生在这个层面上时是薄的,却也是真实而伟大的。我们的获得看似是微小而不值得一提的,但是这种平淡而不张扬(中国人谓之“中庸”)的生活正是以这种方式使得人们获得明慧的思想,并将这个世界改造得更美好的。

  N0.4 像湖水一样,瓦尔登的冰,近看是绿的,可是从远处望去,它蓝蓝的很美,你很容易就辨别出来了,那是河上的白冰,或是四分之一英里外的湖上的只是微绿的冰,而这是瓦尔登的冰。有时候,从挖冰人的雪车上,有一大块冰掉在村中街道上,躺在那里有一星期,像一块很大的翡翠,引起所有过路人的兴趣。我注意到瓦尔登的一个部分,它的水是绿的,一俟冻结之后,从同一观察点望去,它成了蓝色。所以在湖边的许多低洼地,有时候,在冬天,充满了像它一样的绿色的水,可是到了第二天,我发现它们已冻成了蓝色的冰。也许水和冰的蓝色是由它们所包含的光和空气造成的,最透明的,也就是最蓝的。冰乃是沉思的一个最有趣的题目。他们告诉我,他们有一些冰,放在富莱喜湖的冰栈中已有五年,还是很好的冰。为什么一桶水放久了要臭,而冻冰以后,却永远甘美呢?一般人说这正如情感和理智之间的不同。

  ——冬之湖我关注的是最后两句话。这两句话使我感受到自然教诲的伟大——虽然这也不是梭罗的首创,它们对我却有一种超乎文本本身的启示。曾经有一位著名的占卜师(我不太清楚这个人在历史上是否是子虚乌有的)说过:“呵,上帝把这一切都安排好了!

  ”也许每个人一开始的感觉都只是不以为然,但是如今我相信,自然的每一个符号都有着它关乎人类精神的意义,连这再普通不过的H2O也是这样:理智与情感是造物主赋予人类的印证,在这里我们看到理智的刚性和情感的温柔,虽然刚性凌人,却保持的长久的性格;而柔性尽管美好,却不得永恒。我们和这个世界的暴烈一样暴烈,并且也能同这个世界的温柔一样柔美—— 普通的东西,反倒是我们了解这个世界更为有利的证据,正如我们是普通的人类一样。当年,希特勒曾经幻想寻找到亚特兰蒂斯古文明的踪迹,以证明世界上曾经存在过超乎凡人的“神族”,并企图利用他们为雅利安人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征服提供一个所谓的理由。但是我们无一例外地成了这个所谓“神族后裔”的失败——一个人被赋予超人的地位,这件事无论在哪里都得不到长久。每个人必定生而要体验做普通人的滋味,正如这水一样,你注定不可能和晶石与阳光那样闪烁:正因如此,学会如水一样生存是重要的。而养成如冰一样的性格,正是人能够常立于世的本源。

  蓝色的冰!

  在它的神奇之中隐含着如此高远的意蕴。人生也是这样,平淡之中见真奇。

  No.5 一场柔雨,青草更青。我们的展望也这样,当更好的思想注入其中,它便光明起来。我们有福了,如果我们常常生活在“现在”,对任何发生的事情,都能善于利用,就像青草承认最小一滴露水给它的影响;别让我们惋借失去的机会,把时间耗费在抱怨中,而要认为那是尽我们的责任。春天已经来到了,我们还停留在冬天里。在一个愉快的春日早晨,一切人类的罪恶全部得到了宽赦。这样的一个日子是罪恶消融的日子。阳光如此温暖,坏人也会回头。由于我们自己恢复了纯洁,我们也发现了邻人的纯洁。也许,在昨天,你还把某一个邻居看做贼子醉鬼,或好色之徒,不是可怜他,就是轻视他,对世界你也是非常悲观; 可是太阳照耀得光亮而温和,在这个春天的第一个黎明,世界重新创造,你碰到他正在做一件清洁的工作,看到他的衰颓而淫欲的血管中,静静的欢乐涨溢了,在祝福这一个新日子,像婴孩一样纯洁地感受了春天的影响,他的一切错误你一下子都忘记了。不仅他周身充满着善意,甚至还有一种圣洁的风味缭绕着,也许正盲目地无结果地寻求着表现,好像有了一种新的本能,片刻之间,向阳的南坡上便没有任何庸俗的笑声回荡。你看到他纠曲的树皮上有一些纯洁的芽枝等着茁生,要尝试这一年的新生活,这样柔和,新鲜,有如一株幼树。他甚至于已经进入了上帝的喜悦中间。为什么狱吏不把牢狱的门打开,——为什么审判官不把他手上的案件撤销,——为什么布道的人不叫会众离去;这是因为这些人不服从上帝给他们的暗示,也因为他们不愿接受上帝自由地赐给一切人的大赦。

  ——春 在日本商界,长时间以来流行着这么一篇文章,题目叫做《青春不是年华》。同样,真正的春天亦不是一年中那个萌芽的季节——而是埋藏在我们心中的那种活力,渐渐舒展和活跃的时间。作者写道,“人的心灵应如浩淼瀚海,只有不断接纳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百川,才能青春永驻、风华长存。”这句话,与《瓦尔登湖》中的这段文字,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异曲同工。

  无可否认的是,英年早逝的梭罗或许还来不及经历身体的衰老就已经驾鹤西去。但是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他作为一个活着的人每天都是快乐的——因为他完全了解如何去寻找快乐,如何使自己生活在一个让人愉悦的环境里,如何去用不怎么优厚的条件去创造使人期待的因素:而那就是,如同春雨般思想的滋润。思想本身并不让人痛苦(这是许多浅薄者所经常踏入的误区,他们看到了尼采,就误以为所有思想者都是疯狂的;他们看到了苏格拉底,就误以为所有思想者都必须殉道)。然而,怎样让思想成为快乐的源泉,其实却也是一个心境的问题,心境本身不需思想,它是一个简单的结果,就好像身体上的中枢神经反应那样,但是人的乐与不乐,关键恰恰在此。

  这就是所谓的“心灵潜质”罢,这种潜质是潜移默化间揭发的。真正的快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我们对这种快乐的追求抑或也就是对这种心灵潜质的拥虿——然而,每一个真正发现它的人却都悄悄隐藏起了它的真面目。宁静是看不清楚了,却是我们能够用心在愉悦中去深深体会的。这,恰恰就是瓦尔登湖的宝藏。

  No.6 我并不是说约翰或者约纳森这些普通人可以理解所有的这一切;可是时间尽管流逝,而黎明始终不来的那个明天,它具备着这样的特性。使我们失去视觉的那种光明,对于我们是黑暗。只有我们睁开眼睛醒过来的那一天,天才亮了。天亮的日子多着呢。太阳不过是一个晓星。

  ——结束语 这段话既是我品评的末尾,也是《瓦尔登湖》的末尾——我想,抑或也是这篇笔记最好的结束。带着希望,带着我们的光明,带着所有智慧的启迪。能够以平静看待结束的心灵,终究是智慧的:好像一生骄奢淫逸的玛丽安特瓦内特那样,她在被起义的人民所包围的时候,却忽然看透人生的变迁,对宿命做出一种安静的服从。对于一个生命来讲,他所面对的光明可能刚刚结束,但是心灯却方才点亮。但是,没有关系,一个人一生即便是智慧了一秒钟也是值得的——正如我在这莽莽撞撞的十几年之后,翻开书卷的这一刻:我的心,也将和湖水那样,获得我所需要的全部安宁。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7

  《瓦尔登湖》是梭罗的作品。

  梭罗竭力描述了瓦尔登湖不同于世俗的美丽,歌颂那一种与世隔绝的安宁。他试图让大家相信,瓦尔登湖正是他想要的宁静和温暖。

  然而,我作为一个读者,却明显地感觉到文字背面的另一种真实,那就是:他的心灵并没有真正安放在这片深邃的蓝色里。这儿不是他的家,而是一个躲风避雨的凉亭。瓦尔登湖的水融化了洁白的雪花和金色的阳光,却并没有化开这颗对现实世界充满了愤怒和失望的心。

  梭罗和他的思想,是瓦尔登湖来自远方的真挚的朋友。瓦尔登湖于梭罗而言,是一种深刻的思索,无奈的超脱。正如一个企业家从高空跌落时,离开家而躲进了月亮湖。睡不着觉的时候,躺在草地上数星星,一颗,两颗……

  而梭罗则数着第一块冰下面的气泡,一个,两个……

  虽然瓦尔登湖的每一滴水,都被梭罗细细地研究过了。但,我看见的,却依然是一个没有家的孩子,他试图尽自己的全力皈依瓦尔登湖。

  只有瓦尔登湖的儿子,才能融入瓦尔登湖的心。无论什么,都比不上生命的起源,生长的乐土。那宁静、欢畅和自在的水,一滴滴,如同流淌在自己身体里的血液。

  发自内心的爱,是大自然的音乐。

  这是一个好地方,去的次数越多,就越喜欢它。再次翻读《瓦尔登湖》时窗外的绿叶已经淡淡泛出一点秋意,近段时间突然疯狂地喜欢上了大卫.梭罗,那距离康科德两公里的瓦尔登湖畔,那独自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里渔猎,耕耘,沉思,写作的简朴生活。从1845年到1847年,大卫.梭罗-瓦尔登湖畔一个孤单的灵魂,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将思想和文字精心地打磨。

  与我再次如期邂逅的文字此刻正静静地躺在电脑桌旁,因了翻译家林志豪先生的生花妙笔,这本由海南出版社和三环出版社共同出品的著作方深深地吸引着我。也许当生活简单到一日三餐,简单到最后的财产是明亮的湖水和日月星辰,充满了智慧的文字才能像潺潺流水清澈流淌,这些属于作者自己的经历,一段从生活必需品如何获取作为起点,然后才开始启程前往梦中胜境的旅程。而当这求索着的灵魂将故乡的牌位轻轻供奉在宁静的瓦尔登湖畔,真正的精彩才幻化为迎风铺展的画布,一点一滴圆润丰满,最终造就了这部包括结束语在内分为二十个篇章的自然随笔被后人赞誉为“能够塑造读者的书籍”。

  一本适合在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细心品味的好书是难得的,《瓦尔登湖》这样的经典更是不会例外,当我在舒缓而纯净的文字中慢慢行走,总会有一些花朵般绚烂的灵光突现迫使我停下来,如果说一篇优美的文字是我们风沙苍茫的旅程上一处小小的绿洲,那么《瓦尔登湖》赐予我们的是一片辽阔的草原,我们既可以让自然和人的心灵探索野马般狂野地奔腾,又能让个人体会到自力更生过简单生活的那些经验和感悟,是如何在清晨闪动着露珠的光芒。当然,一个经历足够丰富的读者,还会从这本宁静的经典中品读出对现代生活的揶揄和讽刺。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本简明的书,因为她不晦涩,文字和文字间串联成水晶珠链一样的风铃,使得思想不得不化为清晨刮起的阵阵微风,她时刻在直面我们的经历,我们的阅读和思索。晨昏照耀下的树林和季节变幻间的乡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飞的欧鸟和树丛里惊恐逃走的小兽,其实它们不仅属于作家,在我们看似沉闷平淡的生活里,何尝不是处处可以一窥它们的背影,而前提是我们必须相信:我们正拥有一个比晨起时更早,更神圣的黎明!

  努力去做一个自由的人既幸福又卓绝,因为选择和放弃从来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歌德巴赫猜想。当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他的名作《林中路》中深入探讨了这个命题,其实他没有给出我们答案;然而大卫.梭罗却在他描述瓦尔登湖的美丽文字中,宁静又雄辩地给出了自己的一种回答。

  月光一样的隐居也许是我在这本书里读到的最大的收获,当我们也能在心中勾勒出自己的“瓦尔登湖”,我们就会在自己的人生里获得这样恬然的生活姿态,月光般明亮却内敛,月光般平静却非凡,隐居只是一种选择,是否选择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日夜风尘仆仆的路途上,心内心外都要撒满一路月光。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8

  眼前呈现的是一片蓝色的湖面,微微的碧波,荡漾在群峰脚下,黛蓝的远山,静穆在蔚蓝的天空下,一切都展示着无限的静美与悠远。

  晨光中,薄雾尚未散尽,湖面上仍飘着几许寒烟,诱人的蓝,让这片湖光山色平添了一脉柔情,遥望那隐约的山色,缥缈如在幻境,凝视那纯净的涟漪,神秘得像童话里的湖泊。好醉人啊!应对着这片静逸的风景,我感到了一丝犹疑。难道时光又回到到了上个世纪?我是否已进入到一个梦中世界?

  这宁静的湖面于我来讲是陌生的,但在我心中,却又感到了似曾相识。是不是因为我读过的诗画,让我产生了一种身历其境的错觉?是不是因为我喜欢的旋律,让我梦想中的意境变成了现实?也许都是吧,也许都不是。不去想太多了,毕竟我已来到了这向往已久的秀丽湖畔。

  雨后的静湖,清新、妩媚,极目所见,山蓝,水蓝,天蓝,一切都是我所喜爱的蓝色,我想,我是选对了放飞遐想的地方。

  去找一条小船吧,尽情地到蓝色湖波中去荡漾,很遗憾,湖中没有船。也许不必有船,我沿着湖畔草径,轻轻来到了湖边,缓缓踏进湖波中,水不深,我感到有一片莹静的蓝色在荡漾,是潋滟的湖水在荡漾,是湖畔的丛林在荡漾,是群峰的倒影在荡漾,甚至,那云天也像是静谧的湖面,悠悠地飘动着天鹅绒似的淡蓝。自然,随之荡漾的,还有我心中的遐思。

  恍惚间,觉得自我是‘一条柔波里的水草,油油地在水底招摇,’感觉中,仿佛我正在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没有放歌,我更愿意沉浸在这幽寂的蓝色世界里,我愿静守着这一片美丽的山水,静怡着这一刻完美的时光。

  我想起了十九世纪美国作家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当年他独居在瓦尔登湖畔的时候,或许,在更多时光中,他也是这样的吧?静静站在碧波荡漾的瓦尔登湖畔,让自我的思想随蓝天白云自由地飞扬。

  梭罗是一位个性鲜明的梦想主义者,他对孤寂的追求是常人难以理解的。我读过他写的一段文字;“我追求孤寂。在我的一生中不会有比孤寂更让我倾情的朋友了,”我想,仅有读懂了梭罗文字中的含义,我们才能够理解,他选择在瓦尔登湖畔孤独生活的决定,仅有理解了梭罗的选择,我们才能够感受,他在瓦尔登湖畔所收获的内心愉悦和精神升华。

  我相信,梭罗并不寂寞,读他的《瓦尔登湖》,哪里有寂寞的痛苦?哪里有孤独的伤感?我们能感受到的;是湖畔草坡上的绿茵与野花在为他荡漾初春的芬芳,是湖光水色里的游鱼和涟漪在为他荡漾盛夏的烂熳,是长空中的晓风和野雁在为他荡漾高爽的秋色,是环湖岸边的白杨与青松在为他荡漾隆冬的夜籁。

  我羡慕,孤寂耕读在瓦尔登湖畔的梭罗是幸运的,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他能够远离世俗的纷扰,独守内心的一份纯静,当一些人把自我无奈地囚禁在扭曲本性,追逐名利的彷徨之中时,梭罗却能够在淡泊的耕读生活中,拥有无限绚丽的湖泊、树林、阳光、星辉。他能够自由划着独木舟,轻轻荡漾在瓦尔登湖上沉思;他能够欣然伫立在原野上,静听飞雁赞美朝阳的歌唱;夕照下,他尽情欣赏晚霞的绚烂,月色中,他纵情遨游神秘的太空。

  我敬佩,梭罗是睿智的,因为他拥有幽静深远的瓦尔登湖,那静谧的湖面恰如一面明净的镜子,启发着梭罗不断升华他的人生哲学、政治信仰、和道德价值观。是否能够这样说?正因为甘于寂寞的梭罗,在寂静的瓦尔登湖畔找到了共鸣点,所以他的哲思与情怀才得到了全面的启发和提升;正因为瓦尔登湖畔静渊深邃的氛围,才能够时刻清醒着梭罗的灵想、启迪着梭罗的睿智,从而铸就了他卓然超群并屹立在美国思想与文学史上的辉煌。

  我期望,我的假设是真,那么,我眼前这片微波荡漾的蓝色静湖,就该是我心中的瓦尔登湖吧。是的,就像梭罗那样,我也需要寻找一个宁静的地方,在静穆中深刻反思自我走过的人生历程。我应当扪心自问;在浮躁的现实生活里,我失去人生方向了吗?在世俗杂念的影响下,我失去纯真童心了吗?在激烈的商界竞争中,我是否变得了唯利是图?在无数次直面背信弃义的事例后,我是否也蜕变成冷酷自私的代表?就让我坦诚地应对着这片蓝色的静湖,彻底涤荡一下自我的灵魂吧。

  我想,既然十九世纪的梭罗能够在肃静的瓦尔登湖畔,实现他思想与情操的升华。那么,在我的瓦尔登湖畔,我是否也能够开始我人生历程中又一个崭新的时期?相信这片静美的蓝色之湖,已给了我明确的答案。是的,其实当我静思在蓝色湖畔的时候,我生命中又一个新的起点就已经悄然开始。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9

  心藏湖泊,一齐听大自然的声音。

  缪尔说过:“走向外界,我发现,其实是走向内心。”这可视为梭罗于瓦尔登湖湖畔独居时的内心独白。他提起斧头,在树木蓊郁的湖畔为自我建造起栖身的木屋,他把心灵高挂在世外桃源不染纤尘的枝头,修身养性,感受自然的纯净,一年四季,在生命成长与凋零中,梭罗剔除生活的繁文缛节,随着自然一同呼吸,回归心灵的本真与纯净。

  《瓦尔登湖》是本自然之书,书里装着森林、湖泊,还有林中的动物;也是一本日记,记载了湖畔的春夏秋冬。清晨即起,迎着明亮的晨光,伴着林间拂过的徐徐清风,在林木茂密的小径上,默默看着两只蚂蚁在争斗;或是在明亮而又深绿的湖上,轻摇小舟,惊起白翅鸥鸟,挥洒钓线漾起点点涟漪,将漂浮的思绪抛洒进清澈深邃的湖水中……春日,他静听冰湖隆隆作响,渐渐开冻,等候百鸟,万物复苏;夏季。他整日在豆田中劳作,“带月荷锄归”,在泥土的芬芳中感受大地的力量;秋时,他在瑟瑟秋风中看落叶蹁跹而下,在透明无垢的湖面上铺开;冬天,他缓步于如水般晶莹剔透的冰面上,看着皑皑白雪勾勒出湖边幽径。“如谷之歌,扎根土里。与风共存,与种子越冬,与鸟歌颂。”

  “月光旅行在肋骨似的水波上,那上头还凌乱地散步着破碎的森林”,“那里成了一个虹光的湖泊,片刻之间,我生活得像一只海豚”,“这一面镜子,石子敲不破它,它的水银永远擦不掉,它的外表的装饰,大自然经常地在那里弥补。”梭罗笔下的自然美的惊心动魄。慢慢品味这本书,会发现,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梭罗对瓦尔登湖的热爱,对山林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瓦尔登湖是他的庇护者,大自然是他无穷无尽的良友,于是梭罗写道“到了那里,他们填充着的小房屋是,不寻求那些本来就没有的娱乐;休息好比宴席,一切听其自然,最高贵的心灵,最能满足自满。”“我隐居在树林,因为我期望活得从容”,一泓碧水将他身心的浊气涤荡尽,坦荡如赤子,让他放空内心,思考哲学,给他坚持纯净的力量。正黄昏,云朵暖暖地凝着,泛着夕阳的色彩,山坡下一片湖水正兀自地蓝,低低掠过水面的是几只白鸥,深深伏在湖底的是古树的根节—这,不就恰是瓦尔登湖吗?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

  “无论两条腿怎样努力,也不能使两颗心灵更改接近”,偶然而至的访客是他冷眼审视尘世的一扇窗,心灵有意识的努力与思索,自然不可描述的纯洁与恩惠才是他真正的佳邻。无人为伴,此心天地同,在碧蓝澄澈的湖水中,翻滚的不只是梭罗的躯体,还有鲜活丰盈的思想,思想的尽头是神圣的神秘,拓开了宇宙空间,又化成独立自由之箭,只在此湖畔,飘逸不知处。那个时代,是风起云涌的工业革命时代,当各类吊车马不停蹄的建起越来越高等娥摩天大楼,人们一窝峰地离开耕地,涌进城市,生态环境遭到了肆意的破坏,梭罗被人们视为异类,远离朋友、亲人,离开工业社会,走向田园,走向瓦尔登湖,因为他觉得,远离世俗的时光是抛却外在束缚获得丰富内心的自我修炼时光。克莱尔麦克福尔《摆渡人》中有“假如说人生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灵魂的摆渡人”,我觉得梭罗就是瓦尔登湖的摆渡人,近乎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给予这位哲学家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生活,荒地里,奋力挥动着开荒锄,—就像安泰一样获得了力量,他在湖边,享受着孤独与寂静,像一棵树,不妨碍他人生长,它孤独的站立着,有些青苔从树枝上垂下来,发出许多苍绿黝碧的、欢乐的叶子。

  周国平在《爱与孤独》一书中写道“孤独是爱的最意味深长的赠品,受此赠礼的人从此学会爱自我,也学会理解别的孤独的灵魂和深藏于它们之中的深邃的爱,从而为自我建立了一个珍贵的精神世界。”梭罗是怎样看待自我的孤独境遇的—“我并不比湖中高声大笑的潜水鸟更孤独,我并不比瓦尔登湖更孤独……我并不比一朵毛蕊花或牧场中的一朵蒲公英更寂寞,我不比一张豆叶,一枝醡酱草,或一只马蝇,或一只大黄蜂更孤独。我不比密尔溪,或新屋中的第一只蜘蛛更寂寞”,梭罗沉浸在自我世界,他在瓦尔登湖建立的不止是一间供其居住的木屋,也是他精神栖居的家园,一个人的生活终究是孤独,可是在梭罗看来,孤独是一种享受,怀着一颗向往大自然生活的心,宁静的踏上了这段洗涤心灵的道路,,而在这个被世人称为“神的一滴”的瓦尔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的在空间里,孤独的在思想中,享受着这一切外人所不理解的完美,孤独不但没有让他变得闭目塞听,相反,他的生命变得更加圆融通达。

  无论是世界的另一端,不一样时空下,“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阜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陶渊明,还是梭罗笔下那愿以血肉拥抱自然的纯真的炙烈之情,都是返璞归真思想的结晶,他们似乎拥有共同的共识—精神的贫瘠远比肉身的贫瘠更可怖。梭罗如是说,他灵魂的必需品,大概是璞玉般的湖水,繁茂的森林,是智者的文字,是思维的深邃,是内心的宁静……他将在利欲中熏烤过的灵魂摇曳到湖畔,捧一鞠清洌的湖水洗涤去残留的尘垢。任世界喧嚣直上,淡然独守一份古井无波的安恬平静,他的一生是如此简单而馥郁,又如此之孤独而芬芳,他一个人,一支笔,为我们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他曾说,他恰逢其时、恰逢其地地诞生在了麻省的康城;我却说,麻省的康城恰逢其时、恰逢其地地孕育了这位孤独的思想者—梭罗。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0

  时至今日,依然有必要再读《瓦尔登湖》。夜深,当我们的心境逐渐平静,更能体会到书中是语语惊人,字字闪光。《瓦尔登湖》能引领人进入一个澄明、恬美、素雅的世界;它是心灵的一方净土,在那里,我们将摆脱世俗的困扰,领会精神的自由。

  《瓦尔登湖》这本书的思想是崇尚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资料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意境深邃,就像是一个智慧的老人,闪现哲理灵光,又有高山流水那样的境界。思想的深刻性,是书中最能触动我的一点。

  对于生命,我们有上千种的方式去尝试、测定。就像过圆心的直线有无数条一样,生活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人们赞美而认为成功的生活仅有一种,我们为什么要以贬低其他生活方式的代价来夸大这一种呢?所以梭罗到林中去,他期望谨慎地生活,只应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是否学到了生活要传授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自我根本就没有生活过。如书中所言,“我来瓦尔登湖,不是去节俭地生活,也不是去挥霍,而是要尽可能减少麻烦做一些私事,免得因缺乏常识和生意头脑而输得很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没有经过验证,我们凭什么说我们此刻所过的生活就是最好的。

  梭罗思想的深刻性在衣、食、住、行均有体现。

  说到衣服,梭罗认为只要坚持身体温度即可。而我们买衣服,往往是因为追求新求新奇,还要研究别人的看法,但却很少研究这些衣服是否真正实用。书中说到,“一般人为了衣服费尽心思,衣服要穿得入时,至少要整洁,不能有补丁,至于他们自我有无健全的心志,却从不在意”。有一些人把生命的精力花在打扮,取悦别人身上,却忽略了自我真正要的是什么。

  “民以食为天”,我们此刻都讲求食物的均衡和营养。可《瓦尔登湖》里面有一段话,“一个农夫曾一本正经的对我说:你不能只靠蔬菜活着,光吃着蔬菜是不会让你的骨骼变得强壮和发育完全的。所以每一天他都会虔诚地拿出一部分时间为他的骨骼供给粗糙的养料,他走在牛的后头,自言自语。让这用蔬菜塑造了骨骼的耕牛拉着犁耙有恃无恐地向前冲,突破一切障碍”,在养生节目大行其道的同时,我们每个人心中要有自我的一把秤,去衡量哪些才是生活的必需。

  梭罗在住方面的独到见解或许能够给即将或终将成为房奴的大学生供给借鉴。正如书上所说“每一个觉得日子艰难的人能够花一美元买一只箱子,钻几个窟窿,至少能够放进些空气,下雨天和晚上就能够钻进去,盖上盖子,这样他的灵魂便自由了。外出时,也不会有房主、房东拦住你要房租。多少人为了一只更大更豪华的箱子的租金,烦恼不断;而他是不会冻死在这样的一只小箱子里的”。有时得到房子的我们并没有所以而变富,倒是更穷了,因为房屋占有了我们。

  很多同学酷爱旅行,每到一处,必拍照留念。我以为书中诗人的占有才是真正的占有。书中的原话“我总是看到一个诗人,在欣赏了一片田园风景中的最珍贵部分之后,就扬长而去,那些固执的农夫还以为他拿的只是几个野苹果而已。诗人早把他的农场写进了诗歌”。真正的占有,更应是心灵的占有。

  书中思想的深刻性,还体此刻他对人生的思考上。

  梭罗喜欢给自我的生命留有更剩余地。他经常坐在阳光上的门前,从日出坐到正午,坐在松树,山核树和黄栌树中间,在没有打扰的寂寞与宁静之中,凝神沉思。他在这样的季节中生长,好像玉米在夜间生长一样,比任何手上的劳动好得不知多少了。梭罗认为这样做不是从他的生命中减去了时间,反而是增添了许多。

  人们总是乐于谴责无所事事,而碌碌无为不更应当受到谴责吗?我们是不是应当让生活简单点,真正地做着自我喜欢做的事。没必要焦头烂额地被生活的琐事所牵绊。我想一个人若能自信地向着他的梦想行进,努力经营他所向往的生活,他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生长在杂草蔓生的林间小路上的香蕨木和木蓝上的露珠会把你下半身打湿。丛生栎的叶子泛着光,好似有液体在上头流过。透过树木看见的小塘像天空一样满是光亮。你见到月光从森林深处一个个树桩上返射回来,仿佛她在照耀万物时有所选择,她的星星点点的光芒使人想起一种叫做月亮籽的植物——似乎是月亮把它们种在这些地方……”。梭罗说,瓦尔登湖是神的一滴,也是最接上帝和天堂的地方。

  愿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像美丽的瓦尔登湖一样,生活得平静,自在、坦然、简单。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1

  读了《瓦尔登湖》一书后最大的感想就是梭罗对“孤独”和“寂寞”的喜爱与“只需生活必需品,不为世俗而劳心”的生活主张。我自然也被梭罗对瓦尔登湖五光十色的描述所折服,也惊叹他对雨中的瓦尔登湖观察的细致入微。当然还有他笔下那冬日的生灵与景色同样吸引着我。可是我感触最深的还是他对独处的情有独钟和个性的生活主张。

  只需生活的必需品,不为世俗而劳心。去热爱自然享受自然。既使在此刻吧、社会中,也能够去发现乐趣,寻找幸福。活在此刻的社会中,就有此刻的活法。我认为,本质上都应当是提高自身,使自身不低俗的娱乐。可是总有那么一些人总是会跑偏的。有整日忙碌却不知为何的人,有追名逐利的人而忽视身边美丽的人,有得到财富却没有机会再去享受的人。有时候,社会大多数人的思想太浅了(个人观点),人们做事生活太浮于表面,去追求与自我不相关的东西。

  还记得,在我初中的时候,那时周末在家看电视。村里的一位30几岁的阿姨来找我爷爷。找我爷爷干什么呢?帮忙杀鸡。我心里就纳闷,都那么大的人了,居然鸡都不会杀。我虽然没杀过,可是要我动起手来,稍稍摸索一下还是能杀好一只鸡的。我当时在场,不明白是笑好,还是去帮忙杀鸡。

  杀鸡这等小事里面也有着学问。课余时间在外兼职时,和一位师傅聊天。得知杀鸡如何杀的快。师傅说杀鸡的时候口子要小,血要慢慢的放,鸡是不会挣扎的。连鸡都不明白自我怎样死的。我惊叹:“蔡师傅,厉害,不愧是师傅啊!”蔡师傅低调地说。着也是杀多之后的感悟出来的。

  从普通的杀鸡到到快速杀鸡,对厨师来说是一个飞跃。作为一名物理系的学生,从物理学角度看,这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以及其深远的意义。这样的一个过程可能所包含的甚至有改变世界的潜质(很多时候人们没有注意或者坚持下去)。在那里不得不说明一下,我是始终充满着幻想的。正是从这样的小事中得到升华,而不是去思考有哪些事然后抱怨怎样有那么的多的事,再草草了事,或者直接照搬照抄其他人的。总之,他们是不情愿去做的。不愿意去做的一个重要原因或许是不会解决困难。现实中,不是所有的困难都是像游戏里的一样贴合你的人物等级的。更多的时候要明白如何解决困难,一步一步的不停的做。有一个故事是大家所熟知的吧。有两只青蛙同时掉入一个坑中,那个坑太深了,它们跳不上来。一只是正常的,一只是耳聋的。其它青蛙都说你们不可能跳上来。那只正常的青蛙果断的放弃了,当然,这也意味着它的死亡。耳聋的那只在不断的努力,最终它跳出了深坑。聋青蛙不断尝试去找到方法,于是它不停的跳,最终它的弹跳得到了提高,跳出了那个深坑。

  而此刻,有些方法前人已经总结出来,甚至有些还被人们所熟知,只要一步步踏踏实实的去做,成功的可能性很大。可是人们往往在随波逐流,无法静心去阅读,任凭感觉左右自我的思想。这正如那只死去的小青蛙。

  这与梭罗的喜欢独处时恰恰相反的。

  梭罗喜欢观察周围、享受周围的环境,也喜欢阅读。当阅读他在林中生活带、的那一节时,我感觉,他的世界如同童话一般纯洁,有生机。能够说梭罗像个孩子。他说:“我从未感到孤独和寂寞,也丝毫没有承受到寂寞的压迫和负担。”显然,在他的字典没有“孤独”和“寂寞”的贬义。想必他的内心是十分充盈的。有时候我独自坐在图书馆里还会时常的刷手机朋友圈,空间。那是是对书厌倦了,感到了孤独,没有和书本产生交流。这是十分恐怖的。这样的情景让我失去了大把的时间。梭罗他也曾发生动摇。这动摇发生在独自踏入丛林的几周后。他思考是否该有些近邻、独处是否欢乐的想法。当这思绪还侵占着他的身心的时候,雨突然飘落下来。梭罗蓦然觉得和大自然相依为伴,竟是如此甜美、陶醉和受惠。反观自身,在看书时遇到的孤独,想必是没有发现书中资料的美妙之处。没有一双能够发现没的眼睛。对克服困难找方法也是如此。遇到困难若能提前感受到客服困难的巨大成就感,那动力是十分强劲的。心不能静下来,也或许是没有发现身边的、手下的美。美能够让人沉醉其中,忘却时间。

  关于隐居之乐中,他提到,“真正好学的学子,即使在剑桥大学很拥挤的蜂房内,也寂寞的像沙漠里托钵僧一样。”看到这句,我就深深的感到脸红惭愧。还记得在高中时候对物理一向在看在想,有时候会4—5小时去看资料或者是计算。而此刻,大学以来从未感到如此,有时候心就是静不下来。不得不说,大学把我的人生重新摧毁了。作业不能像高中那样做的飞快,对于知识的渴望没有那么强烈,对于手机没有那么重的依恋。匆匆忙忙中忘记了感悟生活,发现乐趣,只明白完成任务,早日休息;早起贪黑中遗失了对朝阳的喜爱,遗忘了寻找幸福的目的,只明白加快进程,完成工作。人生需要重建。幸运的是《瓦尔登湖》提醒了我,让我想起最初的上大学的目的'——研究物理。物理大厦高大而美妙。光、电磁、力、热、量子五大基础,就已经让我目不暇接的,高兴不已了。现代物理又是那么生动具体,能够回答很多我苦苦思索而没有结果的问题。应对高大的物理大厦,我已经感受到了站在楼顶,俯瞰世界的喜悦了,我正跃跃欲试。

  我很庆幸能看到这本书。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2

  那是一个什么地方呢?

  拥有欢乐的生灵,

  美丽的湖面,

  还有一个如此爱她的人。

  尽管我只是在这一寒假才真正的接触到梭罗这一伟大的作家,可是他的文字令我第一眼就沉迷于其中。他从不屈服,他是真理的代言人,他在勘测这一方面具有极高的天赋……还有很多很多。

  “他对于年轻人并不慈爱,而是高傲的、说教的”,可是,他却将自我全部的热情、耐心献给了故乡的每一寸土地。他所一向依傍的河流,“河床里,河岸上,或是河上的空气里发生的每一件事”,他对于这所有一切全都熟悉。他爱这片土地,爱这片土地上的一切生灵,爱这孕育我们的大自然。

  对于他的《瓦尔登湖》,我一开始并不完全看得懂,可是随着你对这本书渐渐深入的了解,你会发现原先的一些困惑都渐渐有了些眉目。梭罗的文字并不是那种慢慢慢慢渗透进你的情感的,而是用一种温和却果断的方式,穿透你的骨骼,直击你的灵魂深处。就如木头和琴一般,他能使你从心底里产生共鸣。尤其是他的景物描述,他用简短却又华丽的文字记录下他的家乡一年四季的变幻。他所有描述的自然风光,都好似交响乐般雄伟地在你眼前重现。他怀着一种崇高的敬意,用热情将一切生动的描绘,将所有他爱的事物都赋予生命。在他的笔下,它们是圣洁的、可爱的,以及如他一样的无畏、自由。

  尽管我还未曾走入他的内心世界,可是在我眼里,他的文字带着一种淡淡的忧郁的青草气息。对于当时的社会,他研究的太多太多。而他崇尚的,不是金钱,而是真理。他的天性就如野兽一般自由,而这种自由导致他常常陷入一种困难的境地。但他并未所以而改变自我。

  我不由得想到了我自我。我对平时的生活又有什么样不一样的感觉呢?这种思考是不是深深地埋藏在我的'潜意识里而未曾被我发掘出来?又或者,是我认为其实这是所谓“叛逆”的想法而不愿意说出来?梭罗教会了我不要去太过于隐藏自我的感受。甚至是在读到了他的文字后,我才发现,原先世界上有那么多美丽的地方。比如我的家乡——一个由绿水青山环绕着的小村庄。先不说山水有多美,光是我家那个不到5平方米的小院子,在热浪滚滚的夏天,也别有一番趣味。

  院子的一角,种了一棵桂树、一棵梨树。墙边还放着大大小小的盆栽,一到夏天,虽然没有花香,可是绿油油的,颇为好看。

  我的外公喜欢书法。于是我也经常和外公一齐在院子里练字(因为我们家其他地方练不了)。夏日的院子实在是热的令人发颤,练不了字了。但外公确实想出了一个好法子。他会用一个大碗,盛一碗水,拿着毛笔,在院子的地上写起字来。我也依葫芦画瓢,或用手沾水写字,或用笔,有时,还将脚用水冲过一遍后,在地上踩来踩去。脚干了,就在冲一遍。阳光如此猛烈,写过的“字”,画过的“画”一会儿就干了,如此往复,玩一个午时也乐此不彼。

  秋天,桂花开了。外公便会在树下铺上报纸,将桂花摇下来,做糖桂花吃。伴随着“簌簌”的声音,一阵阵颤动的风拂过面颊,其间融化了桂花的香甜。黑白的报纸上落下了一层又一层金色。

  我们是用木柴烧的饭。烧饭时,炊烟袅袅升起,好一幅“流水人家”的画卷!有时,我甚至会和隔壁家的阿姊偷偷从我们家的墙上抠瓷砖下来(因为瓷砖的大小就和一元硬币差不多),然后把它当钱币玩。为这事,我可没少被说过。

  一个小院,盛满了我童年所有的完美回忆。

  他将冬日里的冰之中夹着的气泡比作小扁豆,将枯燥无味的说明转换成贴近生活的、风趣可爱的事物,牢牢地捉住你的眼球,使你对他的文字的热情丝毫不减。

  他是孤独的,很少有人真正地走进过他的内心世界。能与他在思想、心灵上有一种先天的契合的人,大概,就仅有爱默生了吧。但他又是欢乐的。在他之后生活的地方,有数以万计的生命环绕着他,他从来不会觉得孤独,他的每一天都是欢乐的,幸福的,充实的,有意义的。

  他说,“星星是一个个多么奇异的三角形的顶点!在宇宙各种各样的星宿中,有着多么遥远而又不一样的生命在同一个时间里凝望着同一颗星星!”

  可他们眼中的星星到底是什么样的?答案绝对没有一个相同的。并且关于星星是什么颜色的这一问题,又有谁真正了解呢?天真烂漫的儿童用鲜亮的黄色画出四角星;忧郁的少女则用与深夜颜色相近的灰蓝色晕染出大小不一的点;印象派的画家用一个个色彩缤纷的漩涡,闪烁着布满整个天空!那是生命,是梦,是无尽的时间当中的一个微小的停留!

  他的好友爱默生曾在梭罗小传中谈到,“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学问,有美德,有美,他会找到一个家”。

  可是对于梭罗来说,这个家并不是由几个人组成的家,而是这片土地。他的血液里流淌着自然的气息,他与这片土地有着紧密不可分割的关系。

  尽管他并没有得到感情,可是,在他的家乡,始终有一片湖,那颗康科德头顶皇冠上镶嵌着的宝石,将永远张开双臂,欢迎他的到来。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3

  1845年7月4日,梭罗为一项试验移居优美的瓦尔登湖畔的次生林里,尝试过一种简单的隐居生活。自耕自足两年有余的时间里,他体会到了心灵的自由和闲适:搭起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简朴而又原始。在他离开之后,就将两年来的感悟写成了这本传世的佳作《瓦尔登湖》。

  这本书不仅能让读者如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之可爱与瑰丽,更能从嘈杂的现实生活中解放灵魂,感受心灵的宁静与欣慰。就好像一丝清泉倾泻而下,冰冰凉打在头上便撩得你一个激灵,轻轻柔沁入皮肤触碰你每寸神经,最后汇聚到脊髓之中成为你身体中不可剥离的一部分。它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读过它的人,比如海子就曾写道:梭罗这人有脑子 ,梭罗手头没有别的 , 抓住了一根棒木 。 那木棍揍了我 ,狠狠揍了我 ,像春天揍了我” 。

  这首《梭罗这人有脑子》,生动地表现出梭罗所倾注在文字中的自热之爱,唯美的笔法真实地勾勒出大自然的灵动,带着强大的冲击力扑面而来,使人毫无招架之力,就像被木棒狠狠揍了似的,猛然醒悟,重新审视周围,嗅到野芳发而幽香,见到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而后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达到坐忘。

  于是,梭罗的智慧与老子的哲学其惊人的相似就不得不提了。他们都认为一切都应该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不做违反自然法则的事, 澄心味象、契合自然、心纳万物。在另一方面,人的物质生活应该降到最低,自给自足,但精神生活一定要崇高,要有诗意,使自己的心性得到完全的解放,清静、恬淡、寂寞、无为。由此可见,这二者几乎是完全一致的。

  书中梭罗看到了他的同乡们,不幸继承了农舍、房屋、谷仓、牛群、以及农具,继承了这些得来容易摆脱难的东西。他疑惑是谁使他们成了土地的奴隶,疑惑他们为什么一出生就开始挖掘自己的坟墓。他们不得不度过别人的一生,推着所有这些东西往前,尽自己所能过得好一些。

  而在现实中,我们也遇到了多少可怜的、不朽的人啊。他们几乎被生活的重担压垮、闷死、爬行在人生之路上。他们是房子的奴隶,车子的奴隶,更是金钱的奴隶。西班牙《世界报》上有这样对中国房价的评论“中国的高房价毁灭了年轻人的爱情,也毁灭了年轻人的想象力。他们本可以吟诵诗歌、结伴旅行、开读书会。现在,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就成为中年人,为了柴米油盐精打细算。他们的生活,从一开始就是物质的、世故的,而不能体验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种面向心灵的生活方式。”

  可见,尽管时代浮躁奴隶层出,但是如果人始终在一种错误下劳作,那么很快就会成为后继者开垦荒原时不得不清理的阻碍,而他的大部分也终将会被犁入泥土成为肥料。对于我们,二十岁的经年里放大了什么,什么又是这个年龄段所不该承受,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找到脚踏实地的安全感,内心真实亲切的期盼?仅仅由于无知和错误,被生活中人为的烦恼和过于粗重的劳作挤得满满的,以致无法摘取人生精美的果实。难道是我们的手指因过度劳作也变得太笨拙、颤抖得太厉害而做不到这一点了?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大学本应是人生中最自由的阶段,没有高考的残酷竞争,没有老板的苛刻要求。我们理应能够顺从我们的渴望,不要急着给自己戴上考研、出国的枷锁,去追逐理想,去钻研学术,去赏玩山水。更何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去跑,去跳,去舞蹈,去歌唱。

  当夕阳西沉时,到美港山上,大嚼其越橘和浆果;在温和的黄昏中,坐在船里弄笛,看到鲈鱼游泳四周,好似迷上笛音;夜晚月光旅行在肋骨似的水波上,那上面还零乱地散布着破碎的森林。听听枭鸟和狐狸和唱的小夜曲,不知名的鸟雀发出尖厉的啸声。衔着野草,吮着汁液,思索黄金时代里,有多少山林水泽的精灵曾经居住?

  那是在康科德的冠冕上的第一滴水明珠,是梭罗的心之所栖,是世界上唯一的瓦尔登湖。而我们,只要同样抛去繁杂,此身所在,便是瓦尔登天堂。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4

  步入21世纪,随着城市与科技的高速发展,环境日趋恶化。往日的新鲜空气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汽车的尾气、工厂的废气。有的时候,我真想独自一人来到郊外,呼吸着我们本应该拥有的新鲜空气,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里,美国著名作家罗常常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倾听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如树的沙沙声,鸟儿快乐的歌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满足了我的想法,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书中梭罗用自己的双手让自己隐居森林的生活变得朴实而又充实。在瓦尔登湖畔,梭声,风拂过的响声,甚至那碧波荡漾的湖水也有声音;一边钓鱼一边思考……

  这本书使我非常受益:一个人真正的生活必需品到底是什么?有人抱怨买不起房子,梭罗用28美元盖起了一座使用的小木屋。有人解决不了温饱,梭罗每周用少量时间种植农作物,既填饱肚子有补贴家用。其实,一个人真正的必需品少之又少,只要通过简单的劳动就可以轻易获得。人类虽然在不断进步,但是一个人生活的必需品却没有变化。食物只要填饱肚子,房子只要让人栖息。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已经有一套三室两厅的房子了,他为了更舒适地生活,换一栋别墅,拼命地工作,而忘却了身边美好的事物,这不是因小失大吗?有些人是金钱的奴隶,天天守着它,为它工作,金钱不成了他的累赘了吗?这些人在社会中占了大多数,他们满足不了自己的欲望,有了还想要。他们一辈子都被欲望指使,生活在种。种劳苦与不幸之中,他死后,这些又有什么用呢?相反,抛开这些名利,脱去这些华丽的外衣,做一个最真实的自己,无忧无虑,尽情地生活,有什么不好呢?

  无知的人们,快点觉醒吧!你现在做的,就是自掘坟墓,抛开名利,去郊外呼吸新鲜空气,找到最真实自己,让城市不在被继续污染,使它变得干净而又美好。让自己丢掉种。种负担,最自由的最自在地生活才是真!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5

  高中历史老师有一次提到《瓦尔登湖》这本书,说是一本好书,所以上了大学在卖书摊上看到时便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嗯,只是买了下来。直到要写一篇读后感或美文时,我才把他的包装纸撕开。

  这是一本寂寞的书,尤其是刚出版时,没有人注意它,对之冷落、讥笑。但可能是现实生活太过复杂、繁冗,又或者是人们发现了它本身的价值,所以就变成了“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的美国最好的书”,但它终究是一本寂寞的书,就像徐迟先生所说,在繁忙的白昼他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并没有什么好处,直到黄昏,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而到夜深万籁俱寂之时,就更为之神往了。刚开始时我也觉得它只有无聊,琐碎,甚至觉得这本书就是多余的,但后来我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是否因为在今天喧嚣和浮躁的社会里,看到的只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尔虞我诈,看到的更多的是这个社会的冷漠,这本书让我看到远离一切纷繁复杂,给内心前所未有的平静。

  1845年7月4日美国独立日这天,28岁的梭罗独自一人来到距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花费了28块1毛2分5建了一个小木屋住了下来。他的“隐居”是不同于其他人的,因为他是主动的,是真正追求朴素生活的,他在那得到了“真正的自由”。

  “你也许最好把你的心安静下来,然后你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会读不下去。”他的文字是朴素的,但他的思维是独特的。我确信那是一个睿智的老人。

  梭罗说“当我要求定做一件具体式样的衣服的时候,女裁缝会郑重的告诉我‘他们现在不做这个样子的衣服了’,她丝毫没有强调这个‘他们’就好像是在引用和命运三女神一样的客观权威的话,我发现很难得到我要求样式的衣服,仅仅因为她不相信我说这话是当真的,不相信我这么草率。”就好像流行是一种权威,使我不得不遵从,如果你穿了一件貌似“不流行”的衣服,人们就会大吃一惊,会嘲讽你的“过时”。这似乎已成为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想法,穿戴已经上升到了具有艺术尊严的地位,这在梭罗看来是可笑的。

  就人体来说,最大的必需品就是保暖,延缓生命的热量。最聪明的人的生活,甚至比穷人过得还要简单、朴素。按照智慧的要求,过一种简朴,独立,豁达大度与富有信心的生活,用梭罗的话来说他们才是更富有的人。

  他用事实告诉我们,曾经坚持的物质要求是枷锁,是对自由的放逐和对生命的浪费。生活越简单,宇宙的规律也就越简单。他主张弄清那些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那些大自然慷慨提供给每一个人的需求;而不是以复杂的方式来解决简单的问题,不以多余的钱和精力去购买多余的东西。适当降低生活的标准或追求,生活更得到满足。要真正做到梭罗这样是很难得,甚至在现在是不切实际的,难以实现的,但这种思想还是值得借鉴的。

  爱默生说:“梭罗以全部的爱情将他的天才贡献给他故乡的田野与山水。”在瓦尔登湖畔,读书、招待客人、种地、观察野兽、摘野果……做他想要做的一切,在这里他将最大的热情投身于生活,以他自己的方式,不受世俗的羁绊。但这也让很多人只能理解,却不能接受。他的一个朋友这样说他:“我爱亨利,但无法喜欢他,我绝不会想到挽着他的手臂,正如我决不会想去挽着一棵榆树的枝子一样。”

  尽管我们不能放弃一切去寻找梭罗所追寻的“最简单的生活”,但我们至少可以在我们的生活中尽量去寻找最本真的东西,去寻找真正的“心灵故乡”。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6

  反反复复地读着梭罗的《瓦尔登湖》,真的很感动。他的文字是朴素的,但他的思维是独特的。我确信那是一个睿智的老人。我明白他在瓦尔登湖独居时年纪并不大,即便死去时也称不上“老人”,但他却给我一种唯有老者方有的广博、沉稳和智慧的感觉。他与孤独为伴,但并不消沉。他那么热烈地爱着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游并描绘着自然。他进取地探索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坚定地维护着自然的古典生态。他相信:人类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我的纯美天性。所以热情地讴歌着心中的女神——瓦尔登湖,这又何尝不是每一个人心中应保留的一块圣地呢

  关于梭罗,我是很矛盾的。我在认定他有着老者的平和睿智的同时,脑中又时时会浮现出这样的一个身影:一个孤独的孩子,独自漫步湖边或徜徉林中,没有惊慌,也不显无助;看着那蓬勃华丽的生长着一切,内心充满着喜悦,似乎他也参与了创造,他也能够随之生长起来。那份自在自得让他俨然成了山林之王;然而他又断不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他只想做自然永远的孩子。

  是啊,他是自然的孩子,但这不是一个对世界的新奇叽叽喳喳叫嚣个不停的孩子。我常常惊诧于他的那份好奇与平静。他静静地打量着一切,不管是喧嚣的城市,还是静谧的山林。他静静地思考,思考着人类伟大的创造力,也思考他们唯我独尊的行径。他是人类的尊者。他以一颗安静而纯粹的心灵,以一颗高贵而智慧的头颅俯看着茫茫众生。他在工业革命初期便预见到了一两百年后的今日的现状。他关怀着人类,又蔑视着人类。他担心一切完美的事物都会随着人们功利目的下的发展而消逝,瓦尔登湖也将要成为记忆之湖。甚至记忆都会淡去,直至不复记忆。

  以前,我一向以为我能够如梭罗般的生活。我甚至也在尝试着那样做,只可惜我生活在一个说不上繁华却也绝非寂寞的小城。我无法弄到一块属于我的地,当然更不可能有一方真正的山水,除了把高楼的阳台安置满各种绿色植物。尽管我生活素淡,在简单中体味着生命的纯粹,但尘世中凡俗事物依然能够令我焦头烂额;我喜欢山野,却不必须能够真正归隐身田园。

  梭罗是把瓦尔登湖当作情人来爱的吧。因为爱之深切,所以不容许破坏;而生活在礼貌社会里的我们,无非是想保存着一种清野的梦幻慰安自我罢了。所以梭罗便具有了独一无二的气质和迥异于常人的伟大。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7

  立秋前后,我读了这本书。很薄,仅有三百多页,断续看了三天,把其他正在读的书都停下了,很有点迫不及待的味道。

  今年夏天,北京几乎就没怎样热过。立秋这几天,一向在下雨,迫使人取消某些户外活动。

  昨晚我去五道口,正是雨最大的时候,一群人躲在易初莲花的檐下避雨。人们脸上,大多是焦急、烦躁的表情,也有些人没有什么表情,无聊的翻看着自我买的东西。路上没有什么人,有伞的和没伞的人,都在避雨。虽然我有伞,但雨水还是立刻就把我的裤管打湿到膝盖的位置,鞋也湿透了。我索性就在水里淌着走,引来几个卖水果的人好奇的打量。等我办完了事,正想着要不要也跟大伙一样,找地方躲躲。这时,雨渐渐停了。

  大自然,有时就是这么气人。但我心里很清楚,他并非是跟我作对(我人品还没差到这份上),他只可是是按照他的想法行事罢了。

  回到梭罗这本书。他跟大自然的关系算是很不错的,但潜水鸟或松鼠有时候还是会愚弄他。或许说愚弄有些过分了,可是是游戏而已。唯心一点说,同样一件事,你看它是愚弄就是愚弄,看它是游戏就是游戏,看它无所谓,它便不存在。

  生活简单化,或者说简朴化,是我多年来的想法,并且也是按照这个想法来执行的。虽然很多时候,跟这世界显得格格不入,但我觉得真的很好,很舒服。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如果对于一个人来说精神层面更重要,那么多少就必须要放弃一些物质层面的东西。或者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理论角度来说,并非是单纯的自制、节欲,而是心灵的净化使得那些无关紧要的东西自动脱离了视野。“制”、“节”是一种痛苦,“无为”则就没有什么痛苦可言了。一切都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的。

  有很多人把美食大餐、漂亮的衣服、大房子、高级车看成是目标,但我没有,我发自内心的认为,我不需要这些。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因为此“乐”非彼“乐”,这世上并非仅有那么几种欢乐的。

  我把欢乐,建立在内心。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8

  若说希尔顿笔下《消失的地平线》写的是梦想中的世外桃源,梭罗的巜瓦尔登湖》写的即是现实中的世外桃源。面对瓦尔登澄净的湖水,梭罗好像懂得孤寂的所有好处,他用那些素描般的字句搭建了一所橡木小屋,风从缝隙灌进来,坐在门后,却又像似根本不存在门的阻隔。鼻尖有泥土和花香的纠缠,嘴角含着青草与树根的苦涩。而只有心灵,越发清澈。

  我迷恋《瓦尔登湖》中那些看上去"无所事事"的文字,那些恬淡、温润的字句散发着对大自然真情描述,娓娓道来,语句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脾,诱人深思。当抛弃了一切繁琐与杂念之后,时间就流淌成了我们用来垂钓生活的的那汪湖水。《瓦尔登湖》让我明白,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追求物质外,还有另外一种让人无比快乐的简朴生活,这就是内心的超越。梭罗在书中这样表述:“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大自然带给了我们无尽的纯洁和恩惠,也给了我们热爱自然、创造生活的勇气与智慧。尽管生活得像蚂蚁一样简单卑微,我们都必须勇于坚强地面对生活,不要逃避谁,不要谩骂谁,因为没有贫富贵贱之分,阳光会同时落在大家的窗子上,同样灿烂,所有人面前的积雪,也都一样会在春天融化。

  世事喧嚣,人生寂寞。《瓦尔登湖》好似一泓秋水,不染纤尘,与其说是在呈现工业文明背后的“世外桃源",倒不如认为梭罗是在讲述一种实现简单生活的可能。虽然通篇流露着作者个人的谦卑、节制与理性,但无论如何,生活的本质都应该是简单的。尽管人在很随意的情况下就可以变成疯狂生长的藤蔓和放肆绽放的野花,可我对《瓦尔登湖》还是坚信的:我们的欲望越简单,我们才能更容易感受并得到更多的幸福。更进一步讲,哪怕获得幸福的环境再恶劣,我们也要“在围绕着我们的黑暗、无知的深渊上”,建造一座通向自然救赎的圆拱桥。

  《瓦尔登湖》离世而不弃世,孤独却不悲愤,它充满了诗意的恬静、生命的智慧以及恰到好处的寂寥。“在下一个夏季里,我不需要那么多的苦力来播种豆子和玉米,我要匀出精力,用来播种——如真诚、真理、朴实、信心、纯真等等,假如这样的种子还没有丧失的话。”开荒种地,回归人类的“粗野”本性,生活在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里,作者面对的是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正如金钱不能换取健康一样,优裕的物质始终替代不了心灵的贫乏。简单、纯净永远是一种人生智慧。我们匆促的脚步所追逐的终极目的无非是内心的安顿,灵魂的解脱,而这些仿佛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忏悔的勇气和钟爱的情怀里,那些看似简单的澄静、平和与安详,却可以使人生脱俗,使生活更具有方向。这些在梭罗崇尚实践的精神内核里,永远闪烁着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

  在梭罗短暂的一生中,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实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纷繁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梭罗对工业文明、喧嚣社会挤压人类、侵蚀人性心怀忧虑,他认为人类只有过简单淳朴的生活,才能享受到内心的轻松和愉悦。原始、平淡的自然生活,适宜人们在其中进步。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9

  人类立于世千百年,傍水而生,劳力而活,最开始的我们依靠自己双手,拓开这底蕴深厚的土地,继而产生了石器,又有了青铜,再到了今天的现代化智能,从开始的一窍不通,到自给自足,再到了年年有余,最后成了今天的不再满足。像进食一样,人们一步步从渴望食物,到拥有食物,又从饱腹到渴望更多。贪婪的人性让人类不断远离自然,甚至破坏自然,开始肆意破坏土地,开始建起万丈楼阁,开始面不改色的破坏生态,开始无动于衷的看着有毒化工合成品一点一点渗入水源,渗入大地的深处。不理会地球的绝望哀嚎哽咽。

  还有谁会想起那种与自然做伴的日子呢?

  《瓦尔登湖》创作于十九世纪,彼时工业革命席卷欧洲,资本主义飞速发展,人们被金钱和利益冲昏了头脑,蒙蔽了心智,用尽一切办法让自己获得更加至高无上的权力和挥霍不尽的金钱,社会挤压着无知的人类,侵蚀着人性,这是人们摒弃自然的开始。

  谁会在这种时代孑然一身呢?

  我想说,我们在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的时候,何不静下心,找一个没有聒噪浮华,金迷纸醉的地方,找一个依山傍水的山林,找一处简陋的小屋,找一个需要自己烧柴添水的灶炉的地方待上几天,执一本颇有古人韵味的书籍,或者找一架琴,找一盘棋,亲手燃着一壶茶,闲暇时听山,听水,听自然之声。

  在一个夏天的早晨,你偶然早起,洗漱好忽而看到旭日东升的场景,就这么坐在门前,望着它渐渐爬上天。这时我们会恍然发觉,原来自己从前的人生过得这么忙碌,这么辛苦,也这么无知,原来人生也可以这么简单又芳香扑鼻。

  我认为人的一生最好不要太执着于什么事情,不需要学富五车,不需要时刻想着出人头地,也不要想着今年要买房,明年要有车。这样我们活得累,而且不值得,因为你会发现有一天你什么也带不走,终其一生追寻的,也不过只在这世界上,随时间的消逝而远去了。人类本就是两手空空的降临在这个是世界上,也注定要空无一物的走,化成灰,腐烂,最后被人遗忘。

  所以说,不值得。

  多花点时间去思考人生,去亲近自然,因为大地会告诉你所有你想知道的答案。不要把自己的生活格式化,失去方向和意志,简化生活并不是说我们要粗茶淡饭节衣缩食,而是要多聆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的节奏。

  作者在书中追求生活,追求孤独,我觉得他同时也在追求深刻,所以他的文笔也深刻地承载了他对生活的另一种活法。

  “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20

  《瓦尔登湖》的作者是亨利.大卫.梭罗,这本书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她让我们在这个纷繁杂扰的社会更好地生活。梭罗本来想做个有所作为的人,然而在瓦尔登湖生活两年后,他看破了这个世界很多东西,他感到人世的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间多一处瓦尔登湖,人类就会多一条后路。如果要求一个人对生活无所求,这是苛刻的,但要求一个人对“所求”多一些节制,这是非常理性的…….

  书中有描写景物的句子更是让人心旷神怡——湖泊是风景的最美丽和最富有表现力的特色。它是大地的眼睛,注视者朝这个眼睛观看,就可衡量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度。在岸边的那些河生树木,就是眼睛边缘的细长睫毛,而四周长满树木的群山和悬崖,就是悬挂在上方的眉毛。这些句子是如此的新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两年多过后,梭罗还是回到了自己本应该有的生活中去了,他说:他离开树林,就像他前往树林一样理由充足。因为他还要过几种别的生活,因而没有更多的时间过那种生活。我们也要像梭罗一样深入地生活,把生活的一切精髓都汲取出来,顽强地生活,铲除一切非生活的东西。让我们去自由追求一种能够使你没有咖啡等这一类东西也行的生活方式,我们让娱乐成为我们的工作,享受土地的乐趣,享受书本的乐趣。我们不要纠结于每天的成功,正如梭罗所说“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日常生活的真正收获,就像黎明或者傍晚的色调一样难以捉摸,不可描述。它是一粒被抓住的小小的星辰,是我所紧握着的彩虹的一个部分”,相信聚少成多,终有一天我们会获得成功。

  读完《瓦尔登湖》,确实让现在社会那浮躁的心安静了下来,因为她的句子是那么的美妙,思想是那么的强大。我们不要在烦嚣的城市中失去了自己善良的本性,我们应该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构建一个瓦尔登湖,让自己的心灵在这湖里像鱼儿一样自由地游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自己能保持一份恬静的心境。我们要拥有更好的想法,让我们的前景明亮起来,我们不要总是生活在当前,我们要利用每一个落在我们身上的机遇,让我们抵达成功的彼岸。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21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唐代诗人王之焕的千古名诗,脍炙人口,又富于哲理。其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我受益一生的灵丹妙药,它时时提醒我: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学无止境,登高才能望远。

  这首诗是说: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楼。诗人王之涣在登高远望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诗中前两句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山河,收入到短短十个字中,让我们读后感到胸襟为之一开,“欲穷”“更上”两个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首诗也让我从一个不求上进、骄傲自满的人,成为了一名谦虚好学、奋发上进的好学生,我现在就给你们讲一讲我的经历吧!

  一次,老师要求我们把课文背熟,我不费吹灰之力就背得滚瓜烂熟了,于是就洋洋自得起来。心想:瞧我多厉害,背得那么熟练,我开始渐渐疏远课文。但在一次课堂练习中,正好出现了这课的按课文内容填空,我顿时傻眼了,脑子里一片空白,无论我怎么拍打自己的脑袋,都于事无补。下午老师开始报分数,我屏住呼吸,连头也不敢抬。这时,我的耳边响起了一个严厉的声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难道你忘了吗?”我的心像被针刺了一样痛,要是我不骄傲,努力复习,我怎么会一落千丈呢?

  从此以后,便不再混日子,也不再骄傲,开始在学校里用功读书,只要稍有懈怠,我就会看看这首诗,然后便会充满力量,开始孜孜不倦的学习。因为这首诗的原因,我已经从一个人见人烦的学生,变成了谁见谁都喜欢的小学生呢!现在回想起来,变化太大了,我就好像童话故事里的“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实在是太棒了!人生就如诗一样,如果你想把天下的美景尽收眼底,就必须站得更高更远,如果你想有丰富的知识,想被别人瞧得起,就必须“更上一层楼”。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22

  起初,这本书是心理老师建议看的,之前并没有接触到。一开始觉得会很枯燥,后来随着一页页翻阅着这本书时,深深地被其吸引了。一步步体会到了作者所说的登天的感觉究竟是什么样的,心理咨询这样一个领域又是什么样的,它跟我们的生活又有什么关系,都得到了答案。反复阅读,爱不释手。

  《登天的感觉》这本书主要是由作者岳晓松编写,记录了自己在哈佛任教心理咨询师一职中,所接手的的十个典型的案列,并由此指出,对于相应的案列该用怎样的心理咨询方法与技巧。具体的案列比如自卑的哈佛女学生、同性恋、是否转学、职业去向等等,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自己所遇到的或者周边朋友所遭遇的典型的问题,所以读来并不枯燥,反而随着来访者一步步的由哭转为笑,仿佛我们也遇到一样的情境时,也随之一起困惑苦恼,最后解开心结,一起成长。这也就是这部书开头时,作者回答小饭馆服务员阿静的答案,心理咨询不仅是让人开心,更是让人成长。也一点点去体会老教授所说的心理咨询就是要使人自己感觉良好,犹如登天的感觉一般。下面我就主要说说我读后的感受或者说了解学习到的知识。

  1、心理咨询室大致的结构,需要放置什么?就像作者的咨询室一样,在林登街5号,里面有一张大海的油画、乳白色的沙发、生机勃勃的吊篮等等,能让人心情平静的装饰物。这是想让来询者从进门开始,首先能有一个好的环境。那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呢,我觉得我们在心情不好时,也可以学着和咨询室布置一样,找一些能让自己心情开朗、平静的事物,转移或者分散注意力。

  2、什么是心理咨询?它和心理治疗又有什么区别?心理咨询就是帮助人们解决一些因为生活、工作、感情等原因所引起的心理方面的问题,像婚姻爱情的失败、考试作弊等等。而像一些涉及到有心理疾病的,精神病之类的,就不再属于心理咨询的部分了,也就该属于心理治疗方面,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

  3、心理咨询具体是怎样进行的?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每一个个案所用心理咨询的方法各不相同,当来访者进入心理咨询室,你怎样才能让他消除防备,对你这样一个陌生人开怀说出问题,并听你的忠告。像第一个自卑女学生的,是典型的新生适应不良综合征。首先让其宣泄出自己的不良情绪,等她冷静下来,再进行引导。同时你可以说一些自己身边也发生同样的事情,引起共鸣,拉近距离。然后针对该学生自卑的原因,像转移比较的对象,可以由别人转向自己,只要自己成长了,进步了,就是成功,无需太计较别人跟自己的差距。最后给出具体的解决法案,这一步很重要,因为你即使帮每一个来询者打开了心结,但有的问题,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还是一样,像后面的同性恋等等一样。主要运用了现实疗法,根据具体困难与挫折解决问题。

  4、心理咨询的意义在哪?这前面有稍微涉及,心理咨询就是帮助来询者解决心理问题,使其开心与成长,使自身真正感觉到“犹如登天的感觉”这句话真正的意义。当看着来询者带着感激,感谢你为其解决了长久的困惑时,你感觉到的不仅仅是帮助了别人,更是看到了别人在你的帮助下成长。这是一种无法言语的快乐。

  5、心理咨询要注意哪些方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咨询者不能帮助被咨询者做决定,你只能引导,建议更好的解决问题办法。像案列是否转学和职业去向,你只能建议他去好好比较两者哪种更是你想要的,坦诚和父母商量等等,坚决不能像我们生活中的直接帮朋友决定,用自己的想法影响来询者。

  总之,这本书确实是一本不错的书,对我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帮助,值得反复阅读、推敲。也是心里咨询者入门的一本推荐的书。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23

  读了曹文轩定的《黑瓦》之后,我深受启发,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一们教中学的老师,她非常的洁癖,甚至正在讲课的时候,发现一个同学的指甲很脏,就郑重的说:“这节课,剪指甲。”于是教室里就想起了剪指甲的声音,当然,有些女生也受到了自尊心的伤害,骂她是“丑八怪”。办公室里,其他老师总爱讲一些乱七八糟的事,那是时,那们中学老师重重地把笔扔在桌上说:“你们有完没完”,因此,她很少有朋友和她交谈。而我,每次都要去老师那儿看书,老师每次都给我泡杯茶,我们也很少说话,她时常递给我一把钥匙,对我说:“你到我姨妈家里去看书吧!我现在在她那住”,我就去了。这样和朋友想处的时间就少了许多,朋友让我别在去了,我就是不听,就这样,我去时,又编了个个借口,又忽忽回家去了。

  曹文轩的作品字迹清楚,语句通顺,体现的情感也非吸引人,让人很欣赏。因此,我知道了,定作文时不但要写得真情实感,还要有足够的耐心、态度,才能写好作文,我以后一定会多阅读曹文轩的作品,更加努力,我相信我的作文会越写越好!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24

  在这个人间四月天里,我在瓦尔登湖畔,遇见梭罗。《瓦尔登湖》是本安静书,安静的能让人窒息。在通往湖边的小路上徜徉之时,我总是不自禁的想到陶渊明,那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东晋隐士——不羁的性情,洒脱的胸怀,一篇洋洋洒洒的《归去来兮辞》折服了多少古今性情中人。他们的淡泊隐逸,皈依山野,都是那么如出一辙的自然,毫不做作。

  他真实。他不要金钱,不要名誉,不要爱,他只要真实,真实到可以大大方方的承认自己孤独,却又乐于与孤独为伴,享受其中;真实到可以从从容容的记下他的每一笔开销和收成,丝毫不掩饰隐逸生活的拮据。他本身就像那沉静的瓦尔登湖,溶溶的湖水,无意中却坦然地映出了所有天机。

  他自由。他的灵魂就像一阵风,在广袤的原野上空翱翔,怎么也抓不住。四时轮回,昼夜交替,在他心里,静悄悄的成长已然了一种职业。故此他那静谧的时光深处,棱角分明。我不止一次的随他那如风的思想沉浸在大自然的包容力里,总想抓住点什么,却只有一点星辰,一段彩虹。

  他淡泊。他不饮酒,不吸烟,深邃性子里永远都带着点可爱的叛逆。不参加任何选举,不接受任何职业培训,甚至拒绝向政府纳税。他只是每天在享受着清晨全身细胞的深呼吸,他只喜欢去偷吃松鼠贮藏的干粮,他只是习惯让自己深深的迷失,然后再彻底的剖析自己。他的生活,是个多幕剧,永无结尾。

  他简单。他一直觉得过分追求细节是在耗费生活,所以他便成了一个献身于思想和大自然的单身汉,没有妻子,没有孩子,没有工作,没有薪金,也从来不提及自己需要肩负什么所谓的责任。他不忍让大自然独自欣欣向荣,他不愿亦步亦趋地奢侈纵乐。从此,结庐在人境,再不念穹苍。

  从他告诉我善良是永远不会失败的投资;

  他告诉我爱就是试图去将梦想中的世界变为现实;

  他告诉我如果不想走回去,就不要总回头看;

  他告诉我人犹如一只浮标,任何风浪也无法使他沉没;

  他告诉我生命并没有价值,除非你自己赋予他价值,没有哪个地方有幸福,除非你为自己带来幸福;

  他告诉我要自信的在我所梦想的方向上前进,争取去过我想要的生活,就可以获得平常意想不到的成功;

  他告诉我必须要活在当下,乘着每一个波浪前行,在每一刻找到我的永恒,除了这一生,我不再有别的生命。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25

  本期,塔德为你分享的这本书是《瓦尔登湖》。

  这是一本读者两极分化非常严重的书,一部分人觉得它干净纯洁,洗涤心灵。另一部分人则觉得它啰嗦矫情,不知所云。

  实际上,这是一本需要读者静下心来,放下功利心,戒除浮躁,才能阅读和体会的书。

  一、《瓦尔登湖》简介

  本书作者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号称美国版的陶渊明。

  梭罗本人学识渊博,甚至会引用孔子的一些话,他是哈佛大学的高材生,开办过铅笔厂,却十分向往大自然的生活。

  《瓦尔登湖》的创作背景是在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带动了文明的快速发展,人们追求权力和金钱,过度开发自然环境。

  这本书是作者梭罗在瓦尔登湖边上,自建的小木屋里写出来的散文集。

  二、《瓦尔登湖》主要讲了什么

  作者在二十多岁的时候,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拿了一把斧子,在瓦尔登湖边上,建造了一座小木屋,开始了自己长达两年的独居生活。

  清澈的湖水,温暖的阳光,梭罗自己种地,读书,写作,享受着悠然,恬淡,又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追求内心的宁静,思考着人生的哲学。

  有读者说这本书值得反复阅读,感受书中的一些比喻,你会惊讶于作者的想象力,这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

  三、《瓦尔登湖》点评

  作者崇尚自然风光,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种简单朴实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清澈,宁静的世界。

  当然作者也不是说让大家都和他一样生活,而是做一个自由的人,从简单的生活中寻找乐趣。

  有的读者感觉这本书比较沉闷,可能看不上几页就想着把它扔掉,然后大骂作者虚伪,矫情,啰嗦。

  也有人说,这本书适合失眠的时候,拿出来翻一翻。

  其实,读这本书的时候,需要我们放下杂念,慢慢地用心去体会。如果你带着很强的目的性去翻开它,可能并不会有什么收获。而能够体会到其中境界的,我想是可以真正静下心来的人。

  这本书有很多的翻译版本,有条件的朋友,可以结合英文原版书来看一看。

  有的人把《瓦尔登湖》奉为神作,有的人却觉得它是糟粕。我想作为读者,我们应该放下浮躁之心,从中吸收真正有营养的部分。

  身处于繁忙的工作,和快节奏的生活,希望这本书能够让你找到心中的那片宁静之地。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26

  昨日潦草的看完了这本书,为何如此说,因为书中有太多我看得懂的字,却没有办法构成的图,为何如此说呢,因为我浅薄的阅历和狭隘的自然生物知识的匮乏,我分不清那些不一样尾巴的松鼠,也分不清同是红色的花朵,我更加没有耐心观察春天里第一声啼鸣的鸟类,哦对了,统一称为鸟类。

  我在写这部终篇感受,我会看我的记录,我说我从未也不会有时间在原野里,自由自在的生活,我是一个庸俗且有些自视甚高的人,我只能在文字里追寻这份清高了,但我感谢这些我喜欢的文字,让我感受这个不一样的世界。

  本来作者也没有过很久的原野生活,他甚至没有鼓吹这样的生活,只是平静的记录一下自己的感受,那文字里追求的东西,每个人都看到的不一样,但在我来说,那是一种自己对生活的肯定和把握,完全的在自己的手里,而不是在社会时钟里哀嚎或沉沦吧。

  我不认为我有能力脱离社会,可以向作者一样构造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活,但我知道他说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

  我停留在精神世界里浅显的一部分,我渴望别人的认可,也渴望物质的丰裕,我迫切需要那些毫无关系的注视和关注,更甚至我对那些消耗我对社会关系永远抱有幻想,但我知道这是我应该面对的一部分罢了。

  我需要太多太多和这个世界牵连的关系,我做不到独善其身,我承认是庸人,但我知道我不甘心啊,我不想被束缚,我追求一份心灵的自由,一份没有扮演的自由。

  终究“不必怕会有幽魂自黑暗的过去走来”,我有自己的方式来抚慰我那伤痕。

  我有我的方式,哈哈哈,我看到自己最后一段话竟然颇为感动,“不必怕会有幽魂自黑暗的过去走来”,我终将变得强大,或者是强硬,不是我对这个世界失望了,而是我学会了更爱自己,更爱拥有真正自由的瞬间的心灵吧。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27

  最开始接触《瓦尔登湖》是因为前同事的推荐,每一天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去阅读,就这样断断续续,很长一段时间后才把它读完,对它的印象仍处于懵懵懂懂阶段。读书时,我能清楚的明白作者所经历的是什么,所展示的资料又是什么,仿佛身临其境,和作者一样走进大自然。可是合上书时,脑袋一片空白,可能是因为作者的思想觉悟太高了,太哲学了,而我,只是一介平凡人,太浅薄了,无法到达作者的境界……

  《瓦尔登湖》这本书的评价很高,很多人都说这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这是一般超凡入圣的好书,亲近自然的思想让世界所有的人为之怀念。的确如此,读完这本书的最大感受就是体会了自然的完美,感觉到心灵的纯净。最喜欢的是书中的“当农人拥有了自我的房子,他不见得所以而更富,反而会是更穷了,是房子拥有了他……”

  这不是我们此刻很多人的真实写照吗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电子产品的普及,手机的功能可谓千变万化,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手机依靠症,当我们空闲时,不玩手机会手足无措,没有安全感,总觉得错过了什么,我想我们是被这些电子产品给控制了,是手机拥有了我们,而不是我们拥有了手机。我们应当适度的远离手机,更多的追求朴素的原始生活,就如《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一样,不要为物所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