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外来民工子弟厌学心理问题调研报告

时间:2023-01-11 08:28:15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外来民工子弟厌学心理问题调研报告

  随着人们自身素质提升,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报告,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一听到写报告马上头昏脑涨?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外来民工子弟厌学心理问题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外来民工子弟厌学心理问题调研报告

外来民工子弟厌学心理问题调研报告1

  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外来民工的人数增长迅速,随之而来的关于民工子弟学习状况问题也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我们学校地处城乡结合处,招收了许多外来民工子弟,就我们班来说,班级总人数46人,其中43人为民工子弟,将近总数的94%。经过调查统计,发现在这些民工子弟中,约有23%左右存在厌学现象。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产生严重的厌恶、抵触心理。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完全有责任了解并帮助他们克服厌学心理,整个社会也应该重视民工子弟的学习心理健康问题。

  ——民工子弟厌学心理剖析

  应该说,形成厌学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多数是因为在学龄早期遇到不愉快的体验引起。产生厌学心理一般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学习成绩不理想丧失学习的信心失去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更加糟糕不愿学习厌恶学习。这样,就容易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学习成绩差导致厌学心理,厌学心理导致学习成绩进一步下降。剖析民工子弟的厌学心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自卑心理导致厌学

  在心理学上,自卑属于性格上的一个缺点。自卑,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作出偏低的评价,总觉得自己不如人,并经常感到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等。在与人交往中,具有自卑心理的人孤立、离群、抑制自信心和荣誉感,当受到周围人们的轻视、嘲笑或侮辱时,这种自卑心理会大大加强,甚至以嫉妒、自欺欺人的方式表现出来。自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是实现理想或某种愿望的巨大心理障碍。大多数民工子弟来自农村或者相对贫困地区,第一次来到城市,与城市里的孩子一起学习。处在相同的环境里,他们的知识面相对来说要狭窄许多,其学习和生活条件也要比城里的孩子差许多,他们自然而然地会产生自卑心理。这样,就极易对学习信心产生负面的影响,再加上考试成绩常常不理想,他们就容易走进自卑的阴影。

  一旦自卑心理在他们心中扎下根源,他们无法找到自信心,就会陷入上面提到的恶性循环中,最终导致厌学。如:我们班的a学生,他上小学一年级时,父母刚从老家把他带出来,从来没有上过幼儿园,不会说普通话,因此,他和同学几乎不说话。第一次请学生自我介绍时,他的声音比蚊子叫还小,站在他身边也听不见。经过家访,我了解到他家的一些情况,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们家租来的房子,不到20平方米,里面一片漆黑,却拥挤地塞满了床、煤气灶、餐桌等很多生活必需品。平时父母去工作时,生怕他出去闹事,就把他反锁在房子里。久而久之,造成了他自卑的、自我封闭的心理。

  2、家庭环境促使厌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心理状况的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发展深受早期经验的影响。在正常情况下,最有影响力的早期经验肯定是孩子的家庭环境与亲子关系。经调查统计发现,我们班厌学的学生中,由于家庭环境造成厌学心理的90%以上。

  从本次调查的情况来看,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不高,对孩子厌学心理的产生有相当大的影响。众所周知,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不高会使孩子学习积极性下降,从而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学习成绩的下降又反过来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如b学生家长,在一次家长会交流时,谈到孩子学习后进时,他竟然说:“让她读读毕业算了。”家长对孩子抱这样的态度,作为一个教师,总会感到心寒。

  与城里孩子相比,民工子弟的家庭环境是要比城市孩子的环境相差许多。他们的父母家庭负担往往很沉重。他们大多数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每天要为生计奔波。由于生活劳碌奔波,他们的父母根本无法抽出时间来关心孩子的作业情况和学习。由于缺乏必要的管束,民工子弟容易产生学不学习无所谓的心理。时间一长,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厌学就从这一步开始。如我们班的c学生,父母均在饭店上夜班。每次他们回到家,孩子已经熟睡。

  等到孩子去上学,他们却还在睡梦中,一星期和孩子说不上几句话,更何况是指导学习了。学生孩子生性好玩,连做作业都需要老师时刻盯着才肯写上几个字,一到下午第一节课开始就打瞌睡。我经家访得知他的父母均在另外一个城市经营水果摊,平时由年迈的奶奶照看。每天放学回家,把书包一放就不见了人影。晚上总是很迟睡觉。因为根本不听话,奶奶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爸爸妈妈偶尔回家看他则更是宠爱有加,对他从来不加管束,学习也是不闻不问。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可想而知,孩子会想要学习,会努力学习吗?

外来民工子弟厌学心理问题调研报告2

  一、调查概况

  改革开放持续推进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特别是大中城市、沿海地区经济飞速发展,农村外出打工的人数逐年增多,随之而来的关于农村形成大量留守少儿学习状况问题也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我们学校地处泸州最西端的乡镇,大多数学生是外出民工子弟。为此,我于20xx年3—5月份,对我校3—6年级留守儿童的厌学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乡镇学校留守儿童的厌学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根据调查统计,我校该年级段目前双亲均外出568人,占调查总人数的62.7 %;父亲外出、母亲外出的分别占11.8 %、5.4 %,外出打工家长的年龄相对集中在32~46岁年龄段,而都出去的比只有一方出去的家长多45个百分点。经过调查统计,发现在这些外出留守儿童中,约有23%左右存在厌学现象。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对学校教育产生严重的厌恶、抵触心理。为准确把握当前乡镇学校留守儿童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提供客观依据,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更应了解并帮助他们克服厌学心理,整个社会也应该重视留守子弟的厌学心理问题。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乡镇学校留守儿童的厌学心理现状。

  2、当前乡镇学校留守儿童的厌学心理形成的家庭因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各班教室及其他场所进行,共发问卷560份,回收有效问卷524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2、座谈会及个案调查

  整个调查共召开了两次家长座谈会,四次学生座谈会。这些座谈会,不仅为我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三、调查结果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以及多次家长、学生座谈结果显示,乡镇学校留守儿童的厌学心理具有一定的现实及时代特征。

  对于留守儿童厌学心理的分析,笔者经调查统计分析认为,形成厌学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厌学心理通常是形成“学习效果不理想———丧失学习信心———失去学习兴趣———学习效果更糟糕———更不愿学习———厌恶学习”这样的一个恶性循环。学习效果差导致厌学心理,厌学心理导致学习效果进一步下降。留守儿童厌学心理的形成有以下因素:

  1.学习的自信心丧失。

  民工外出后回家年限调查:

  一年:35.8%

  两年:23.3%

  三年:9.6%

  三年以上: 16.3%

  说不准:15%

  根据调查,约25.9 %外出民工因长年在外地工作(三年及以上),无暇顾及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和学习心理辅导,其学习和生活条件也要差许多,这样极易对学习信心产生负面的影响,再加上考试成绩常不理想,他们就容易不自信。一旦自卑心理在他们心中扎下根源,他们无法找到自信心,就会陷入上述恶性循环中,导致厌学。如:我班的a学生,他上小学四年级时,父母就去了广东打工,整整三年没有回家看一眼孩子,现在只随唯一的亲人奶奶过活,而奶奶已多年两耳几乎完全失聪,和他没法交流,他也没上过幼儿园, 过早失去亲情关爱和基础不好的他总是沉默寡言。刚接手这个班,让同学自我介绍时,他的声音比蚊子叫还小,站在他身边也听不见。经过家访,我了解到他家的一些情况,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家早已陈旧不堪的老房子,不到70平方米,里面一片漆黑,却拥挤地塞满了床、柴火、灶台、餐桌等生活必需品。平时奶奶去山上劳动时,生怕他出门惹事,就把他反锁在房子里。久而久之,造成了他自卑的、自我封闭的心理。

  2.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因素对孩子性格、心理状况的影响及其重要。经调查统计发现,在厌学的学生中,由于家庭环境造成厌学心理的76%以上。

  (1)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太少。

  有些父母受心理和生活压力影响,对孩子缺乏耐心和细心的照顾,没有时间与孩子沟通,或根本不知道该如何与孩子沟通,不能给他们及时的心理上的疏导。在回答“我能感到父母对我的喜爱”一题时,有44.3%的孩子持否定态度。对“我觉得父母很愿意跟我在一起”有36.7%的孩子回答是从不或偶尔。调查中40.9%的孩子觉得父母不尊重自己的观点,认为父母不关心自己课外生活的孩子有56.1%。当问及“当我感到伤心的时候可以从父母那儿得到安慰”时,47.5%的孩子说没有。同意“我觉得和父母之间存在一种温暖、体贴和亲热的感觉”的仅占22.3%。

  (2)从本次调查的情况来看,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不高,对孩子厌学心理的产生有相当大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不高会使孩子学习积极性下降,从而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学习成绩的下降又反过来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如此也是形成恶性循环。如b学生的家长在一次家长座谈会上交流时,谈到孩子学习后进时,他竟然说:“唉,我没办法,让他读到小学毕业就算了,再大点就出去打工。”家长对孩子抱这样的态度,作为一个教师,不免感到心寒。

  (3)与镇上居住的孩子相比,外出民工子弟的家庭环境要差得多。他们的父母家庭负担往往很沉重。

  在接受调查的47位家长中, 大部分家庭存在经济困难,家庭年均收入4290元, 月收入在800 元以下的占61.2 % ,在村里也还未建楼房的占21.6 %。经济收入在300元/月以下的占

  5.1% ,300~700 元/ 月的占11.4 % ,800~1200 元/ 月的占20.1% ,1200 元/ 月以上的仅占

  2.2 %。近半的家长主要靠打短工所得收入艰难地维持,这些家庭省吃俭用,也只能勉强过日子。在我入户调查时发现有的留守家庭的家具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遗留下的。

  他们大多数都工作、寄居在都市社会的最底层,要为生计奔波。由于常年在外地为改善自己村里的家庭经济生活劳碌奔波,他们根本没时间来亲自关心孩子的作业情况和学习现状,条件好些的只不过偶尔打长途电话回来简单过问一下而已,少数能联系教师请老师好好管教自己的孩子。由于缺乏必要的管束,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学不学习无所谓的心理。时间一长, 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厌学就从这一步开始。如我班的c学生,父母均长年在**的一家饭店上班。工作繁忙,一年到头和孩子说不上几句话,更何况是指导学习了;d学生生性好玩,家庭作业常常完不成,一到下午上课要打瞌睡。我经家访得知他的父母在福建一个城市经营水果摊,他平时也是由年迈的奶奶照看。每天放学回家,把书包一放就不见了人影,晚上总是很迟睡觉。因为根本不听话,奶奶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爸爸妈妈偶尔回家乡来看他则是

  宠爱有加,对他从不加管束,学习也是不闻不问。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可想而知,孩子会想要学习,会努力学习么?

  (4)较少或没有家庭学习辅导。

  外出农民工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不高是一重要因素。根据调查, 他们普遍文化水平偏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 79.6% ,大专以上文化的为0 ,其余的为高中或中专。

  而外出家长从事职业的调查则显示,在抽查的115户家长中,建筑工地的散工在各职业领域中居首位,占被调查者总数的54.1 %;其次是进企业做工(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占被调查者总数的28.3 %;私营与个体摊贩占9.6 % ,企业管理人员、保安分别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8%、6.2 %。

  因此,即使孩子基础差,学习后进,他们也无能为力,只能干着急。 如我班的e学生,他的语文基础差。六年级的学生一般都认识了3000左右的生字,可他一篇课文读下来起码读错二三十个字,其他学科更是糟糕,一次,我听说他父亲从外省回来,就找他交流孩子学习情况,说到孩子基础差,跟不上其他学生,他爸爸无可奈何地说:“我自己一个字都不认识,想教也教不了。我只是一个建筑工,月工资除了供两个孩子学习和房租外,所剩无几了,留级的话家里经济困难,更不能的了。”

  (4)家庭气氛。

  家庭和睦,气氛融洽,孩子会得到更多的关心、照顾和爱。而父母脾气不好或婚姻状况不佳,给孩子的支持和帮助有限,严重者没心思管教孩子或拿孩子出气,孩子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变得孤独、懦弱、恐惧、粗暴或注意力不能集中等,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的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吵嘴甚至打架,有的自身有不良嗜好(搓麻将等赌博),使得他们的孩子产生不安、烦躁、恐惧心理,无心学习,造成学习成绩一塌糊涂,从而渐渐产生厌学心理。如:f学生,本来学习处于中上水平,这学期学习成绩却直线下降,上课无精打采,作业马虎了事,做什么都没劲似的,经过与他谈话,才知道原来这学期他的父母歇工回了家,就每天晚上带他一起邻居家搓麻将直到深夜才归家。

  (5)儿童异常心理问题的发生与家长的教育方式直接相关。

  诸多因素中教育方法失当对儿童的影响很大。如果父母教育方式过于严厉甚至粗暴,长此以往将使儿童养成厌学、欺骗等不良心理。在接受问卷调查时,觉得“父母在家时经常无缘无故地惩罚我”占21.6 %,17.2 %的孩子说“我经常挨家长的打”,认为“家长常以很难堪的方式对待我”的有37.5%。我班也存在这种情形:他们的父母认为自己由于当年环境所迫,没学到什么文化知识,在外打工只能做一些笨重的体力活,因而把希望全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把孩子的读书作为走出贫困,跳出“农门”的唯一途径。父母的沉重寄托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从而使他们厌恶学习。如:g学生,母亲不认识字,在城里做保姆;父亲小学文化,在建筑工地上打杂,他们对孩子的学习特别严格。有一次,该学生的成绩距优秀差3分,父母竟把他痛打了一顿;还有一次,该生数学单元测试考了第一名,回家很兴奋地告诉爸爸,他爸却没有一丝欣慰,反而说:“只考90分,还好意思说?”

  另外一些家长出于对孩子过分的关心而对子女行为进行过多限制和过分干涉。而调查中有39.8 % 的孩子回答“父母不允许我做一些其他孩子可以做的事情,因为他们害怕我会出事”,35.6%的孩子说“我觉得父母对我可能出事的担心是夸大的、过分的”,有28.2%的孩子觉得“父母干涉我所做的每一件事”。认为“父母常常允许我到我喜欢去的地方,而他们又不会过分担心”者仅占14.9 %。对孩子的过分保护和干涉,其结果是影响孩子自信心和独立性的形成和发展,养成孩子轻视、厌恶劳动等不良作风。

  (6)隔代教育的教育方式失当或缺失。

  因多数父母平时不在家,照管孩子的责任也就多落到了祖辈身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祖辈由于年龄及时代背景等原因,与孙辈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上有着更大的差异,很难在两代人之间有顺畅的、有效的沟通,而不少祖辈为减轻经济压力,还得重新又当爹又当娘,上山下田劳动之余还要从事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等家务劳动,还要干一些重体力活。而祖辈对孙辈的照管不过体现在让孩子吃饱、穿暖,少生病,作为现代公民应该受到的实践教育、创新意识教育、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则几乎为零。方法失当,加上家务繁重,使得隔代教育几乎是失败的教育。

  四、对留守儿童厌学心理的辅导

  针对上述原因,可以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辅导。

  1.给予更多关爱。

  对于那些有厌学心理的留守儿童,要用耐心与爱心去感化他们,教师要经常保持和蔼可亲的形象,从感觉上不让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害怕与老师接近。并经常与孩子进行心灵的交流,孩子在生活、学习上有困难时,要多给予帮助, 直至其渡过困难时期,把爱和期望传递给他们。

  2.建立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

  针对留守儿童由于自身条件引起的自卑心理。教师要引导他们建立平和的心态,不与别人攀比,去除自卑的根源。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多用鼓励及赞扬性质的.言语和欣赏的眼光,放大他们的优点,让他们知道自己其实是聪明的孩子,是优秀的孩子,而且要让他们觉察出在老师眼里,他们是同样的活泼可爱,同样的重要。

  3.课内外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转移孩子自家庭及其他地方获得的负面感知和情感,给孩子以大家庭的温暖,让孩子形成向师力,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如开展主题班队会、书法、绘画、舞蹈等活动,让学生参加一定的课余活动,多角度地感受学习的快乐,也有利于厌学留守儿童逐渐消除厌学情绪。

  4.经常沟通家长,教给方法。

  要改变家庭环境对留守儿童厌学心理的影响,需从他们的父母入手。教师应经常了解并掌握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状况,要经常与他们的父母沟通。总体来说,沟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把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反映给家长。

  反映情况时,要讲究一些技巧,尽量要选学生表现良好的方面,不要把沟通变成一种诉苦的途径。即使要反映学生在校不好的表现,也不能严重化,应减低“杀伤力”,并告诉家长回家后不要因此打骂孩子。

  (2)告诉家长不管有多忙一定要抽出时间关心孩子。

  在生活上要多了解孩子有些什么想法,比如要买什么衣服,想吃什么等等。当了解孩子的想法后,家长可以明确告诉孩子,只要他们学习能达到目标,就可以奖励他们想要的东西, 但不能只是物质的奖赏,而且家长一定要遵守诺言。学习成绩、作业完成情况要经常询问。如前面提到的d学生,我首先告诉他父母其实他很聪明,就是缺少父母的管束与对学习必要的关心以致于贪玩成性,影响了学习成绩及学习兴趣。希望他们以后不管怎样要经常询问并掌握他的学习情况,要加以必要的管束。他父母按照我所说的去做,现在该学生学习成绩有所上升,玩性也收敛许多,收到很好的成效。

  (3)教给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

  ①善于发现。发现是沟通的关键。家长在倾听的过程中,不但要认真倾听,而且要善于思考,注重在谈话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比如,发现孩子能够独立地讲述简短的故事时,要及时给予赞赏:“你讲得不错!”孩子第一次能坚持自己的观点据理力争时,就应该称赞:“你很有主见,很了不起!” 要注意培养并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能一味地说教、指责,不要“哪壶不开提哪壶”,这样,孩子不但愿意经常和你沟通,还能提高沟通的质量。

  ②慎用批评。批评是教育孩子不可或缺的手段,但使用不当,也会影响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扼杀孩子的灵性。犯了错误的孩子,最担心失去父母的爱,所以家长的批评最好从谈话

  开始,千万不要过早地下结论或横加指责,以避免孩子关闭心灵的窗户,拒绝沟通。千万不能孩子一有什么不对,就劈头盖脸地对孩子进行“棍棒教育”。

  ③讲究诚信。和所有的友谊一样,两代人的沟通也要讲一个“信”字。说话算数说起来简单,真正做到并不容易。我班上一位学生的妈妈因为其10岁的女儿不愿与她沟通,而在一次家长会上向我“诉苦”,我在和她以及后来和孩子谈天过程中才了解到是妈妈将女儿告诉她的小秘密,在村子的商店里摆龙门阵时不经意地告诉了同村人,结果人家常用这件事来取笑孩子,使她再也不肯对妈妈说什么了。可见,家长的“诚信”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是很重要的。

  ④注重言传身教。家长知道自己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家长要及时改掉一些不良嗜好。在孩子面前不要大声吵闹甚至打架,对孩子学习的关心不能只看学习成绩,关键要看学习态度及进步情况。孩子学习差了,需要的不是批评,而是鼓励和帮助;孩子学习进步了,就要表扬和奖励。

  ⑤要有耐心。有些家长过于急躁,常常是“恨铁不成钢”,幻想着通过一两次交流谈话,就能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心理和情感等各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理解需要一个过程。如果过于急躁,沟通就会成为泡影。家长如果失去耐心甚至情绪激动,埋怨甚至惩罚孩子,就会使孩子变得不耐烦,由此产生胆怯、逃避等不良心理,甚至产生敌意,使亲子就有可能长期不和谐。

  五、结语

  在为时三个月的调查中,笔者对留守儿童产生厌学心理的家庭原因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了解了留守儿童自身存在的情况,并找到了作为教师因应的对策。这有利于教师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更好的辅导,帮助他们走出厌学的阴影。须知要改变留守儿童厌学心理的重要因素在于教师。教师直接跟留守儿童接触,一举一动都会对留守儿童产生影响。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而庞大的群体,他们的厌学心理应引起各方面的重视。我们作为教师,以耐心、决心和对学生的爱心使每一个孩子都能从厌学的阴影中走出来是我们的愿望。愿通过家长、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能使厌学的孩子越来越少,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健康的学习心理。

外来民工子弟厌学心理问题调研报告3

  一、课题的提出:

  1、外来民工子女教育现状:

  随着苏州城市经济的发展,外地人不断的涌入苏州,尤其外来民工占多数。而外地民工的增多,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他们的子女的教育问题。《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指出:“要重视解决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而苏州目前,除了大部分是以社会资金创办的民工子弟学校外,部分公办学校也招收外地民工子女,还开办了几所专门招收外地民工子女的公办民工子弟学校,这些为外来民工子弟的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2、外来民工子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外来民工的自身素质低下,文化水平较低,有的甚至一字不识。这就会造成对孩子的教育缺乏科学性和人文性,有的动不动就对孩子乱骂乱打,使孩子跟父母无法很好得交流。同时父母长期忙于打工赚钱,流动性大,对于子女的学习成绩、心理状态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问题就只能听之任之了,再者由于本地人对外地人的排斥,使得外来民工的孩子因感情缺失或多或少地出现自卑、自闭,对人冷漠、敌视同伴等心理问题,使得他们养成了许多坏习惯。譬如好吃懒做、简单粗暴、弃学厌学等现象屡见不鲜。这部分孩子变得难以管教,轻者经常逃课逃学,重者偷摸成性,打架斗殴,给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

  3、学校现状:

  我校目前招收的学生中绝大部分是外地民工的子女,因此伴随着的行为习惯问题比较多、比较复杂。基于以上认识,我校在20xx年3月成立了课题组,决定从培养外来民工子弟的行为习惯入手,探讨和研究适合这一特殊群体行为习惯养成的方法和策略,确立了关于《外来民工子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研究》课题。这一课题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无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的涵义:

  1、“外来民工子弟”是指非本地人(即流入本地工作的外地人)的子女。

  2、“良好的行为”是指以小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体现时代发展与个性特点要求,在生活和教育中形成的符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遵循代表社会和时代先进方向、社会公德的稳定、自觉而持久的行为。

  3、“习惯”是指由于重复和练习而巩固下自然需要的行动方式。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从心理机制上看,习惯是一种内在需要。

  根据我校学生的特殊性,我们必须从“一切为了学生”这一大局着眼,以促进本校学生的发展为立足点,整合学校德育教育资源,优化德育教育方法,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

  依据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从我校学生的实际出发,学习借鉴前人对相关内容的探索和实践,进一步寻求适合这一特殊群体行为习惯养成的方法和策略。改善育人环境,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促进学校班风、校风、学风的建设,从而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增强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四、课题研究要点:

  本课题主要是通过实践研究,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积极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对策。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1、培养小学生基本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做人基本习惯、做事基本习惯和学习基本习惯。

  2、促进小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初步探讨良好行为习惯对少年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及相应教育策略。

  3、努力寻求并探讨适合我校校情和文化发展需要的基本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策略。

  4、通过研究,提出良好习惯的培养方案和不良习惯的矫正方案,做到良好习惯培养和不良习惯矫正相结合,我校教育实际工作和家庭教育服务相结合。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方法为主,综合运用调查法、行动研究法、观察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等科学研究方法。

  1、通过文献法,搜集整理国内外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借鉴其研究成果。用调查法对我校学生实际进行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

  2、通过行动研究法,对我校目前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所存在的缺陷和薄弱环节,有的放矢的进行针对性研究。

  3、经验总结法,对课题分阶段实施情况进行定期进行分析总结。

  六、课题研究措施

  1、创建一个适合外来民工子弟学习生活的文明整洁、美丽和谐的接受教育的校园环境。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我校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外来民工子女,他们的行为习惯是比较差的。我们力求从外来学生的实际出发,为这些学生营造一个文明整洁、美丽和谐的学校大环境,让环境来影响他们的习惯。比如坚持天天通过电子屏幕设计内容,为学生提供先进的学习环境。还有通过学校的大环境布置和班级的小环境布置,来促进他们的习惯养成。

  2、组织适合民工子弟特点的丰富活动,利用活动带动习惯,对他们思想行 动进行影响。

  我校准备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育学习机会,力争从正反两方面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教育的目的。比如: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带领学生参观军营,学习解放军叔叔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还有利用班队活动,让学生进入社区,寻找路人不文明的行为习惯,以此来不断规范和完善自己的行为。

  3、在全校树立一种能不断地给外来民工家长、学生日常行为习惯起示范作用的群体形象。

  我校教职员工的素质是相对比较高的,但也不会因此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因为老师的任何一个细节都是为学生和家长所关注的,稍有不慎便会带来恶劣的影响,所以我们会规范自己的日常言行来进行良性影响,进而带动学生和家长的言行,从而树立良好的群体形象。

  4、分年级进行学科渗透,不时地规范外来民工子弟的行为习惯,使他们懂 得课前、课上、课后该怎样做。

  学生在校大部分时间是在学科教学中度过的,而在各学科中都有教育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范例,如思想品德、社会课、语文等学科。因此如何挖掘这些

  学科中的教育资源,强化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加强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我们要做到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渗透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坚持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5、建立“民工子弟谈心室”,以心理咨询辅导,来帮助和教育民工子弟,使 他们能更健康的成长。

  现代社会,由于压力、诱惑、各种污染不同往日,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为大家关注的大问题,我校针对这种现状适时得开设了“民工子女谈心室”,免费对全校学生开放,解决了很多学生包括外来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全校学生心灵无疑起到了很好的净化作用,使他们能较好的心无旁骛的学习。

  6、努力创办好外来民工家庭和学校,社区和学校、社区和家庭的“三角形” 关系网,起到群体协作,共同教育的作用。

  我们将对家长会的形式做进一步的研究,获取最好的沟通方式,以取得家长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另外也经常与学生所在社区联系,发挥好社区的帮教功能,以取得社会力量的配合。从而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合力,齐抓共管,进一步巩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7、构建一个适合外来民工子弟的民主、平等、科学的评价体系。

  以正面教育为主,积极开展开放、民主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老师以赏识的心态对每一件看似平凡的小事,多给学生以表扬,使学生时常能领略到成功的喜悦。

  七、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研究时间为20xx、2到20xx、6一年半的时间。

  第一阶段(20xx、2—20xx、3)课题准备阶段。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第二阶段(20xx、3—20xx、3)课题实验阶段。组织成员学习科学理论、借鉴中外科学经验、外出学习,进行实践。

  第三阶段(20xx、1—20xx、6)实施总结阶段。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写出书面报告。

  八、成果形式:

  以论文和教育个案的形式体现。

【外来民工子弟厌学心理问题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关于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调研报告03-09

农民工调研报告11-21

农民工创业调研报告07-07

浅议打工子弟学校团建状况调研报告11-18

农民工调研报告(精选20篇)11-08

农民工调研报告15篇12-05

农民工返乡创业调研报告06-20

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01-15

心理状况调研报告12-28

返乡农民工创业情况调研报告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