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农民收入调查与分析的报告

  近年来,我区不断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千方百计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使农民收入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但农民增收缓慢、增收途径不畅的问题依然存在。为了全面了解我区农民收入水平状况,为区委、区政府掌握农村经济形势、制定政策和宏观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我们对全区15个乡镇的26个行政村260个户农户的2011年农民收入状况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调查,现分如下:

  一、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现状

  2011年,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继续稳定的增长,全年人均纯收入为6893.46 元,同比增加1172.75元,增长20.5%,这是近十年来少有的增长速度较高的年份。

  (一)工资性收入大幅度增长。由于我区一区四园的蓬勃推进,入驻企业的不断增加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用工人数成倍增长。另一方面工资标准得到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同时新农村建设力度加大、民营经济发展活跃,以及农村居民因生产或改善生活条件的雇工现象增多,为农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2011年我区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694.93元,同比增加1047.48元,增长63.58%,占农民纯收入总量的39.09%。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二)家庭经营纯收入呈现持续稳定态势。2011年,我区虽然受天气干旱的影响,但粮食产量仍小幅上涨,农民人均家庭生产经营纯收入3423.34元,增加244.04元,增长7.68%,占纯收入比重为49.66%。其中,农民出售农产品人均纯收入1515.21元,增长2.18%;人均林业纯收入124.87元,增长61.05%;人均牧业纯收入1313.45元,增长10.47%。

  (三)财产性收入来源多元化。当前农村居民投资理财意识不断增强,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居民充分利用自身家庭优势和地域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各种投资活动,财产性收入大大增加。2011年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171.78元,同比增加150.50元,增长707.13%。其中,人均集体分配股息和红利31.23元,增长3122.86%;人均租金(包括农业机械)收入67.81元,增长6781.20%;人均其它收入72.74元,增长371.51%

  二、我区农民收入的问题和困难

  近年来,尽管我区农民增收取得显著成效,但由于农民的收入本来就相对较低,加上物价因素影响,生活支出不断增加,农业结构调整成效尚未充分显现,农民创业意识和技能薄弱等,使得农民的实际收入不高,增收途径不多。我们调查显示:

  (一)农民绝对收入水平较低。2011年,全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的6977元少84元。同全市的其他区县比,比翠屏区的7508元少615元,比长宁县的7105元少212元,比宜宾县的6956元少63元。每一个农民平均每天不足19元的纯收入,而城镇居民每天每一个人的可支配收入为46元,全区人均GDP 21696元,平均每天60元,远远高于农民收入。更值得注意的是,按照人均2300元(目前国家确定新扶贫标准线)的贫困线标准划分,2011年年底全区尚有61957人绝对贫困人口。农村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比重18.12%。

  (二)农民实际增收速度缓慢。尽管2011年我区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但我区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的实事是客观存在的。一是同过去的情况比速度大大降低。在“十五”期间,年均增长在10%左右,这期间物价因素的影响不大。在“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为6%,如果扣除物价因素影响,实际增长不足5%。

  (三)城乡收入差距逐渐加大。我区同全国一样,改革开放以来的33年中,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年份有16年,而城乡差距缩小的年份有17年,缩小年份主要集中在1978—1983年和1995—1997年以及2005年以后的三个阶段。其中的主要原因,在前一个阶段是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提高,而在后两个阶段则主要是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城乡收入比例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为1.86:1;1983年缩小到最低,为1.52:1;然后不断扩大,到1994年达到了一个新高,为2.16:1;然后降低到1997年的1.87:1;从1998年开始,逐年显著扩大,2011年扩大到2.46:1。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三、我区农民收入问题的主要障碍

  (一)农村基础设施脆弱,生产条件难以改善。尽管近年来政府对农业的投入越来越大,但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有效投入仍然不够,不少水库、渠系、泵站机组等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衰退,损毁严重、抗灾能力大大减弱,如在去年的大旱中,全区受旱面积20多万亩,给全区农业生产造成了较大损失。现在正面临由于生产条件难以改善而使农民的耕作积极性受挫的现象。

  (二)农民的科技素质不高,生产成本难以下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的推广应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素质的高低。从我区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情况来看,妇女、老人现象越来越突出,由于受教育的程度低,对现代农业科技的接收能力也相应较低,严重影响着农民运用科技手段实现增收。从全区范围看,我区更多的是运用传统的农业技术,主要在蔬菜种植上。从农业生产成本来看,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资涨价无法控制,今年,我区农资产品价格出现了新一轮涨价潮。肥料市场,除磷肥价格基本稳定外,其他肥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碳铵市场销售价格780-800元∕吨,比去年同期每吨上涨87元/吨;钾肥市场销售价6300-6450元/吨,比去年同期上涨150元/吨;复合(混)肥45%市场销售价格在3500元-3700元/吨,比去年同期上涨300-500元/吨,中化46%的复合肥市场价格3000-3200元/吨,上涨450-500元/吨。种子市场杂交中稻种子每公斤60元,涨10-15元/公斤;玉米种子每公斤25元,涨10-15元/公斤。农作物增收的空间正在被农资产品涨价所挤占。

  (三)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基础产业难以做强。近年来,我区农业结构调整虽然在蔬菜、畜禽、大豆、高粱、中药材等产业有了新的起色,但仍然存在特色产业拓展艰难,支撑力不强,加之企业规模偏小,带动力不足,农业就业门路狭窄,增长点不多等问题,在品种结构上,名、优、特、稀、珍品种较少,大路农产品较多,难以适应优质、多样、反季节、营养保健、绿色无公害等社会需求,在种植模式上大多数为“菜—稻”、“油—玉” 玉—豆”或“薯--豆”、“稻—稻”等,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率较低。此外,农村第三产业缺乏规划支撑,发展相对滞后。农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业比较效益较低,直接影响了农民的增收。

  (四)农村管理机制不活,基础工作难以推进。“人地”矛盾突出,规模化生产的流转机制不活,基础不牢。贷款门槛过高,集约地经营的融资机制不活,投入不足。专业组织缺乏,社会化服务的运作机制不活,体系不全等问题制约着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四、我区农民增收的有利条件

  (一)推进城乡统筹完善投入机制是农民收入增加的“有力支撑”。近年来,补贴收入越来越有效地带动了农民增收,2012年,我区在继续执行粮食直补等国家惠农补贴政策的同时,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提高农民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将促进农业农村经济长期平衡较快发展为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特别是今年国家大幅度调整粮食最低收购价,每百斤稻谷增加18元,全区可增收6589万元,人均可增收193元。

  (二)稳定提高家庭经营性收入是农民收入增加的“基础支撑”。一是稳定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确保粮食种植面积扩大。二是科技推广力度加大,科技开发增收前景广阔。优质稻推广积极性高涨。调查260个农户,计划种植优质稻1548亩,比去年增加130亩,同比增长9.1%。高效种养模式增多。如罗龙、裴石、南溪等乡镇的西瓜,每亩产值可达1.2万元。大棚蔬菜亩产值可达1.5万元,名贵鱼养殖亩产值可达1.5万元。高新技术推广应用范围扩大。首先是病虫专业化防治,今年全区可推广20万亩以上,每亩可节约防治成本10元左右。其次是测土配方施肥,每亩可提高肥料利用率5个百分点,亩平增收30元。三是农产品加工日趋完善,品牌效益日益彰显。如蔬菜加工,榨菜现价每斤0.2元,通过加工保鲜储运后外销,价格分别达1.0、1.2元,增值5—8倍。““江源春”牌蔬菜,直接进超市,价格比常规蔬菜高出1倍。这些都为农民家庭增收起到的支撑的作用。

  (三)劳务收入大幅提高是农民收入增加的“重点支撑”。随着我区一区四园的蓬勃推进,入驻企业的不断增加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用工人数大幅增长以及沿海发达地区“农民工荒”的出现,劳务市场越来越火爆,我区是劳务输出区,在目前人均耕地不足的情况下,仅靠农业经营,收入水平已难有大的提高。我区加大农民技能培训,扩大农民就业空间,加大农业劳动力转移1万人,可实现工资性收入增长1个亿以上。从农民收入结构来看,工资性收入也是目前或今后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五、我区农民增收的途径与建议

  (一)突出四大主导产业。从调查情况来看,今后我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是四个:一是畜禽养殖产业,重点以白鹅、生猪、林下养殖等特色生态养殖为主,依托富民白鹅规划并实施建设专业示范村为重点的白鹅标准化养殖区,确保年均发展种鹅8.5万只以上,出栏商品鹅500万只以上。二是中药材产业,依托仁和药业、文龙药业,中药材产业重点发展穿心莲基地、栀子花基地等核心区,年均发展中药材订单种植面积2万亩以上。三是蔬菜产业,蔬菜产业重点开拓江南新区和榨菜基地,依托三江食品和江馥食品等龙头企业,年均完成蔬菜种植25万亩,其中订单种植榨菜8万亩。蔬菜产业已成为继粮油、畜牧之后,南溪农业经济第三大产业。四是高效发展大豆、高粱等生产基础,为南溪食品产业生产提供充足的原料。

  (二)把握农民增收的五个重点。农民增收各区域都有自己的路子,关键看如何强化落实。一是狠抓生产增收。这是农民增收的基础。要在稳定粮、油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充分挖掘农业生产的增收潜力。一方面,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巩固发展蔬菜等优势农产品,提升发展花卉苗木、名优水果等特色农产品,集中连片发展,加速规模扩张,尽快形成优质高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另一方面,大力推行规模养殖、健康养殖,推进草食动物、名优水产稳步发展,尤其要把生猪养殖放在突出位置,确保南溪的全国生猪调运大区地位。二是狠抓加工增收。农产品加工水平是衡量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标志。农产品加工上去了,销售问题解决了,就可以带动基地建设,提升基地规模化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因此,应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作为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来抓。要围绕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连基地、带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农户主动调优结构、改良品种、扩大规模,并通过“订单”方式带动农户发展产业基地,强力打造农产品加工“第一车间”。三是狠抓流通增收。早防范、早动手,下大力气搞好农产品销售,让农民丰产丰收。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流通功能,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营销大户,努力提高全区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水平,促进农产品销售。四是狠抓品质增收。质量是品牌的保证,品牌是解决农业发展效益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要在严格执行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搞好产品质量体系认证的基础上,加大品牌培育整合和市场开发力度,着力打造一批名牌产品,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相关部门要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为农产品品牌创建提供全方位服务。要积极组织参加各级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会,打响南溪农产品强势品牌。五是狠抓务工增收。要让农民增收就必须让农民充分就业,要让农民充分就业,在当前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组织劳动力转移。我区农村劳动力多达10万,要想富裕农民就必须“减少分母扩分子”。具体来讲,扩分子就是提高农业产出,减少分母就是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发展二、三产业就地转移,一手抓劳务输出,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增收。

  (三)有序推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南溪有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的区位优势。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两化”互动的战略部署,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首先要制定并完善农村第三产业发展规划;其次要选择有条件的乡镇和村社进行落实;第三要引进投资实体进行开发,充分发挥其的带动作用;第四是大力发展乡村观光农家乐。

本文已影响6827
上一篇:农民家庭收入支出情况调查报告 下一篇:高中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

相关文章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