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2030重大工程启动
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全面推进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启动实施面向2030年的健康保障重大工程。
科技创新2030重大工程启动
1月10日,2017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明确2017年科技发展改革工作的重点。
第一,加快部署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在战略必争领域把握新一轮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其中,一是全面启动实施“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如人工智能、深地探测等重大项目;二是继续实施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持续推动成果推广应用和产业化。
第二,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在重大创新领域启动建设国家实验室;统筹布局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优化整合为科学与工程研究、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基础支撑与条件保障三类并形成体系;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如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的管理、创新券的运用、国家级科学数据中心的建设等。
第三,持续加强基础前沿研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围绕重大科学问题组织重大基础科学研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鼓励科学家攻克前沿科学难题;加强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部署,如干细胞及转化、纳米、量子调控、蛋白质机器、全球变化、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等。
第四,深度参与全球创新治理,提升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深化政府间科技与创新合作;建设“一带一路”协同创新共同体,适时启动“一带一路”科技园区合作等行动计划;组织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促进创新资源双向流动与开放,搭建高水平双创国际合作交流平台。
第五,加快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强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技支撑;加快培育发展信息网络、智能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中国制造2025”加强先进制造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
第六,大力发展民生科技,促进民生改善和可持续发展。落实国务院《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推进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强化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平安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科技支撑;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科技创新。
第七,深入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推动科技型创新创业。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发布体系;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专业化众创空间发展,引导创新创业人才与单位深入农村基层一线开展创业服务;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扩大区域性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
第八,打造区域创新高地,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加快推进北京、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按照“东转西进”布局设想,发挥国家自创区、高新区辐射带作用;推进区域创新高地建设;支撑京津冀、长江经济带、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国家重点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增强基层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加快推进科技扶贫精准脱贫。
第九,深化改革攻坚,推动重点改革任务落实落地。完善国家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统筹推进中央财政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改革;深入推进监督管理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实施新一轮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推进军民科技融合深入发展。
第十,健全激励和运行机制,激发科技人才和全社会创新积极性。改革完善科研院所管理运行机制;推动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深入推进“三评”制度改革;落实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改革举措;优化重大人才计划组织实施机制;加强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
“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
1
部署重大科技项目和
国家实验室,
强化原始创新能力和战略科技力量,
夯实引领型发展的科技基础
在战略必争领域加强重大科技项目部署。全面启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坚持“一项一策”,强化企业主体,创新组织方式,鼓励地方和社会力量等参与。继续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聚焦标志性成果抓好任务部署,运用成果转化基金等加快成果应用和产业化。
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统筹全国优势科技资源,以突破型引领型重大科技任务攻关为主线,建立目标导向、绩效管理、协同攻关、开放共享新机制,启动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统筹推进国家科研基地优化整合。加强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建设一批国家级科学数据中心、生物种质和试验生物资源库(馆)。推动军民科技融合健康发展,试点建设一批战略性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
持续加强基础前沿研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重点围绕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识本质等组织重大基础科学研究。加强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部署,继续实施干细胞和转化研究、纳米、量子调控、蛋白质机器等重点专项,推动合成生物学、发育编程等研究布局。在微生物组、人工智能、深地等领域,创新组织模式和管理机制,促进重大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突破。
2
加快关键共性
技术突破,
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促进民生改善和
可持续发展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组织实施种业自主创新重大工程,推进第二粮仓、蓝色粮仓、设施农业等科技工程,加强农业高科技研究。推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促进农业、加工业、科技深度融合,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创新发展。在信息网络、现代能源、新材料、环保等重要领域培育一批战略性新产品和技术系统。打造生物医药特色和工业生物技术特色专业园区,加快生物产业发展。支持增材制造、激光制造、智能机器人、网络协同制造等关键装备与工艺开发,打造智能化装备和智慧型企业。培育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新兴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及文化科技融合服务业,试点打造特色鲜明的科技服务业聚集区。
大力发展民生科技,增强群众对科技的“获得感”。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加快绿色技术银行建设运行,强化生态环境核心瓶颈和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完善国家临床医学中心布局,加大重点疾病防控及重点人群健康保障技术攻关,通过协同创新网络等将大医院先进技术传到基层。开展新型城镇化技术创新,推进城市智慧管理大数据平台建设。系统布局“智慧法院”人工智能系统研究,加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理科技创新。
3
深入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
推进科技型创新创业,
厚植创新发展后劲
健全科技成果信息服务体系和转移转化体系。建立国家科技成果信息共享平台,围绕产业需求发布成果包。建立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年度报告制度。继续推动数控一代等应用示范工程实施。制定技术市场发展意见和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推动构建线上线下结合的枢纽型国家技术交易网络平台。完善省市县三级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网络。布局建设区域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区。
加快推进专业化众创空间发展。持续推进龙头骨干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建设行业特色鲜明的专业化众创空间。鼓励国有、民营和产业资本共同参与专业化众创空间建设。推动专业化众创空间与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大学科技园协同发展,共同构建创新孵化链条。引导创新创业人才深入农村基层一线开展创业与服务。
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探索财政科技投入对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源的引导机制、金融机构早期参与国家重大研发任务的.激励机制、科技信贷风险补偿机制、科技应用示范工程PPP机制。推动投贷联动试点,支持银行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支持地方科技部门、国家高新区建立创业投资基金。建立一批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扩大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规模,围绕国家科技战略部署等设立一批子基金。
4
打造区域创新高地,
推动区域协同创新,
促进全国创新发展水平整体提升
加快区域创新高地培育,支撑国家重点区域发展战略实施。推进北京、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支持若干省市开展创新型省份、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研究编制《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探索实施振兴东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
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辐射带动作用,打造创新“尖点”。按照“东转西进”思路,继续布局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强化国家高新区引领辐射功能。加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监测评价。加强国家高新区分类建设。以升促建,指导省级高新区升级。
聚焦县域创新发展与科技扶贫精准脱贫,增强基层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推动出台《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大对县域科技创新的支持。开展县(市)创新能力监测,推动建设一批创新型县(市)。着力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扶贫专项行动,强化定点扶贫和片区扶贫。
5
深化改革攻坚和
任务落实,
健全评价激励机制,
激发科技人才和
全社会创新积极性
完善国家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科技监督管理改革。健全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加强国家科技创新智库体系建设。完善科技创新统计体系和技术预测机制,全面实施国家创新调查制度。完善新五类科技计划的管理制度,全面按照新计划体系运行,推动实施全过程知识产权管理。细化制定科技监督相关细则和科技评估工作规范,强化信用管理,加强监督问责和责任倒查。
继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推动完善科研院所管理运行机制。实施新一轮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强对创新型企业服务,引导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健康发展。推动发布实施科研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章程制定办法。开展扩大科研院所自主权和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试点。
加快科技评价奖励、科技人员收入分配改革,营造更加有利于调动人才积极性的创新文化。深入推进科研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三评”制度改革,修订《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及实施细则。推动出台配套措施,加强试点示范,加快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完成人才专项的优化组合,启动实施科技人才专项。加强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为创新营造更好舆论氛围。
6
深度参与全球
创新治理,
提升科技创新
国际化水平,
增强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能力
组织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结合我国战略需求、现实基础和优势特色,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强顶层设计,适时发起和牵头组织若干新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建设“一带一路”协同创新共同体。开展与沿线国家政策规划对接,推动建设科技创新合作基地、平台以及联合研究中心(实验室)。适时启动“一带一路”科技园区合作行动计划、技术转移合作行动计划、联合实验室行动计划。
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水平。主动设置全球议题,深入推进“创新对话”,促进与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大国的科技合作。推进“科技伙伴计划”,推动南南合作。支持科技园区、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孵化器和企业的合作对接,支持企业走出去,促进创新资源双向流动与开放。
【科技创新2030重大工程启动】相关文章:
科技创新2030重大工程01-17
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01-17
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是什么02-08
清华科技园广州创新基地:以创新成就创新06-28
科技创新活动策划书05-11
科技创新论文格式06-17
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07-20
科技创新大赛的获奖感言范文770字02-23
浙江出台农业科技创新创业政策11-12